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生物复习

古生物复习

古生物复习
古生物复习

进化:泛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形式转变。

生物进化:是指生物在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其遗传物质系统随时间推移而发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变,并导致相应的表型的改变。

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海洋、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同种生物由于长时期受到地理隔离,居群中的个体间无法杂交,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从而朝不同方向变异,逐渐形成地理亚种。

生殖隔离:是指居群间由于基因型差异使得基因交流不能进行,最终会导致形成不同的亚种、新种。

群落(Community):居住在一个特定生态区域内的所有生物总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特征种、优势种

居群(Population):指某一物种的所有个体的总和。

生态系(Ecosystem):指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综合生态系统,可大到整个海洋,小到一个湖泊、池塘,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群落组成。

化石: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 是指保存在地层中生物的遗体和遗迹。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化石组合法: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化石组合法是根据地层的化石组合对比地层的方法

化石组合(Fossil assemblage):生物死亡后经过搬运形成异地埋藏的化石群。

化石群落(Fossil Community):生物群落死亡后原地埋藏被保存为化石的一部分。目前所划分的化石群落实际上包括了多个生物群落

外模:生物体的外表部分在围岩上的印模,它体现了生物体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内模:生物体的内面在围岩上的印模,它反映了生物体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变异: 是指同种生物之间的差异(不包括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个体发生变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的突变和重组。

特化: 生物对某种条件特殊适应,使其形态、生理上发生局部变化,但生物整体进化水平没有提高

类群灭绝在某些地史时期,有许多门类的生物几乎同时绝灭,使绝灭率突然升高,叫集群灭绝。(P28页)

胎管笔石第一个个体所分泌的圆锥形外壳,是笔石发育的始部,由基胎管和亚胎管组成。头盖: 三叶虫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

适应辐射如果某一类群的趋异不是不是两个方向,而是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发展,适应各种不同的生活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叫适应辐射。

体管:头足类的壳中有一条贯穿住室到胎壳的钙质管道,它包围着软体的肉质体管索,由隔壁颈和连接环组成。

头鞍: 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缝合线: 螺环和螺环之间的接触线. 隔壁边缘与壳壁内缘的交线,需要将表皮剥去后才能看到。如果隔壁不褶皱,则缝合线平直;如果隔壁褶皱,则缝合线弯曲。(还存在地史中的缝合线概念)

重演律:个体发育是系统发生的迅速重演

遗迹化石:是指地史时期的生物在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活动时的遗迹或遗物。可反映生活方式、生态,有些也是标准化石

.遗传: 在生物演化过程中,能使生物性状稳定并保留下来的现象称为遗传。

广西运动: 华南普遍存在的泥盆系与其下伏地层之间的不整合所指示的一次构造运动。广西运动体现了加里东运动在华南的响应和具体表现,对华南大陆的演化和再造具有深远的影响。(百度词条)

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 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形。

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加里东运动是古生代早期地壳运动的总称。泛指早古生代志留纪与泥盆纪之间发生的地壳运动,属早古生代的主造山幕。欧洲普遍用于早古生代变形的名词。以英国苏格兰的加里东山而命名,志留系及更早地层被强烈褶皱,与上覆泥盆系呈明显的不整合接触。形成从爱尔兰,苏格兰延伸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加里东造山带。

海西运动:其所形成的褶皱带,称海西或华力西褶皱带。海西运动指晚古生代造山运动。海西运动使西欧的海西地槽、北美东部的阿帕拉契亚地槽、欧亚交界的乌拉尔地槽、中亚哈萨克地槽及中国的天山、南秦岭、大兴安岭等地槽褶皱回返,形成巨大山系。此时北半球各古地台之间的地槽带变为剥蚀山地,海西构造阶段的完成,标志着古生代的结束。

印支运动:印支构造期,简称印支期,是晚二叠世至三叠纪(257-205Ma)之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印支运动或称印支事件。燕山运动: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喜山运动:共分三期,第一期发生于E2和E3之间;第二期发生于N1和N2之间第三期发生于N末期,是由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拼合碰撞造成的。其意义1 特提斯(Tethys)洋闭合,青藏高原强烈上升,形成西高东低大江东去的地理格局。2 环太平洋外带(地震、火山及板块构造)及内生矿产的形成。3 Pengaea继续分裂。

伊迪卡拉动物群: 出现于新元古代后期的震旦纪的无壳后生动物群。(P172页)(埃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包括软体动物门中的软舌螺、单板类和腹足类,腕足类以及分类位置不明的类型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包括棘皮动物和半索动物门)、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

生物相:反映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生物特征,即反映沉积环境的生物组合特征

陆核: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稳定地块。

地台: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原地台: 吕梁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

南丹型: 一套暗色的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层型: 是已经命名的成层地层单位或地层界线的原来或是后来指定的参考标准(即典型剖面) 是指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特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被确定的地层

界线的定义和特征说明的标准

地层层序律: 地层除了具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年代较老的地层在下,年代较新的地层叠覆在上。

似盖层:由于原地台的形成,地壳刚性增加,早期出现边界明确的裂陷槽-裂谷盆地沉积

地层:各种层状岩石的统称.包括所有的沉积岩,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

地层学:研究层状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地质年代、时空分布规律(狭义)和形成环境条件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的地质学分支学科.她的核心目标就是建立地球科学的时间坐标。

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是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个地层学分枝。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关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层序(sequence)是由一系列的沉积体系域组成,并被认为是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前一个下降拐点(F1)至后一个下降拐点(F2)之间的沉积产物。在一次海平面下降一上升一再下降过程中,所产生的沉积物岩性岩相具有规律性组合特征。

地层叠覆律: 原始地层自下而上是从老到新的(上新下老)

原始水平律: 地层沉积时是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面的(水平摆放).

原始侧向连续律: 地层在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是连续的,或者延伸到一定的距离逐渐尖灭(侧向连续)。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代相同。

沉积接触:年轻的沉积盖层直接覆盖在较古老的岩浆岩或深变质岩上, 年轻沉积盖层的底部常含下覆岩石的成分或砾石.

侵入接触:年轻的岩浆侵入到较古老的地层中, 年轻岩体的边缘常含来源于地层的捕虏体, 地层与岩体的交界部位常受到不同程度的烘烤.

地震地层划分对比:利用地震反射波形成的反射同相轴来进行地层对比的方法。不同岩性界面之间由于密度差异而形成反射同相轴,利用同相轴的追踪对比来划分对比地层。

测井地层对比:利用地层的自然电位、视电阻率等曲线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

事件地层学对比法:利用地史时期突发的稀有地质事件进行对比地层的方法

地质事件:是指地史上稀有的、突发性的、在短暂时间内影响范围很广的自然现象,并在地层中留下了能被识别的显著标志。

全球性事件:是指在全球范围内可以观察到其影响或其地质记录的事件

岩石地层单位:由岩性、岩相或变质程度均一的岩石构成的地层体,即以岩性岩相为主要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生物带(biozone),是根据地层中所含化石的内容及其特征划分的地层单位。以含有相同化石内容和分布为特征,并与相邻地层中化石有别的三维空间岩层体

年代地层单位CU:指以地层的形成时限(或地质时代)为依据而划分的地层单位。它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某一时间片断内形成的所有地层体。

时带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地层单位或特定地质特征的时间跨度内在世界任何地区所形成的岩石体,与之对应的地质年代单位是时

垂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地球重力场的作用下从沉积介质(水体)中自上而下降落,依次沉积在沉积盆地底部的沉积作用。形成“千层糕式”的地层

侧向加积是指沉积物在搬运介质中沿水平方向的位移和堆积作用。

海侵(海进):由于地壳下降或海平面上升,使海岸线不断向大陆方向退却的现象.

超覆(overlap):由于海侵使得沉积盆地范围不断扩大,后期形成的沉积层超越其下伏的较老的沉积层而盖在更老的地层之上的现象。超出的部分即超覆区

海进序列:由持续海侵超覆形成的下粗上细的沉积序列

海退由于大陆上升或海平面下降,使海水从大陆撤退的现象

退覆:由海退造成的地层分布范围不断缩小的现象

海退序列:由持续海退形成的沉积物纵向上的下细上粗的沉积序列

沉积组合(建造)分析: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环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双变质带/double metamorphic belts:指板块俯冲带海沟附近发育的高压低温变质带(蓝闪石片岩)、岛弧附近出现的高温低压变质带(红柱石、矽线石、兰晶石),它们往往沿缝合线相伴平行出现,能指示板块俯冲方向和大洋盆地位置。

构造旋回:构造作用在时间上的重现。这种重现通常体现为:大区域甚至全球范围内的造山作用、海水进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生物演化等方面重现-构造旋回。

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板块理论划分的构造单元之一,又称稳定大陆边缘或大西洋型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是地壳从洋壳向陆壳过渡的过渡壳。被动大陆边缘与活动大陆边缘相比较仅见大陆斜坡,未见火山岛弧和海沟的存在,也未出现洋壳俯冲和消减现象。这里的作用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系呈透镜状体,朝大陆和大洋方向尖灭,在陆坡、陆隆部位最厚,宽以一、二十公里至数百公里。

组是基本的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相对一致的岩性、岩相和变质程度,且具有一定结构类型的地层体。

群通常是组的联合。联合原则:岩性的相近;成因的相关;结构类型的相似等。群的顶底界线一般为不整合面或明显的沉积间断面。常用于前寒武系和中生代陆相地层

段组的再分。分段的原则:组内岩性的差别;组内结构的差别;地层成因的不同等。段的顶底界线一般是标志明显的整合界线。

层层有两种类型:一是岩性或结构相同或相近的岩层组合,可以用于剖面研究时的分层。二是岩性特殊、标志明显的岩层或矿层

早古生代生物界

寒武纪

1 小壳动物群;震旦纪末期出现、寒武纪初大量繁盛,个体微小(1—2mm),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群。意义:第一个广布的带壳生物群,寒武纪的起点.

澄江动物群: 寒武系底部继小壳动物群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多门类混生生物群。主要门类有海绵、腔肠、栉水母、节肢、鳃曳、叶足、腕足、古虫、脊索动物门和步带类、星虫、毛颚动物及藻类。其地层的沉积环境为正常-风暴浪基面之间, 年龄520Ma.

意义:是寒武纪初期生物大爆发的典型代表。

三叶虫是继小壳动物后最早繁盛的带壳动物

寒武纪三叶虫属种繁多,演化迅速,生态分异明显,是寒武纪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寒武纪次要生物门类;腕足、古杯、海绵动物门等

奥陶纪生物最能体现早古生代生物界特点

地层意义重要的门类——笔石

志留纪重要化石门类:笔石

S1:除双笔石外,单笔石开始繁盛

S2-3:几乎全部为单笔石科动物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陆生脊椎动物:泥盆纪,鱼类时代石炭纪,两栖类的大发展,原始爬行类出现。二叠系,两栖类的进化,爬行类的时代

陆生植物:泥盆纪矮小的裸蕨类石炭纪高大的蕨类为主,昆虫开始出现。

二叠纪,裸子植物为主。

海生无脊椎动物:泥盆纪四射珊瑚:单带型和泡沫型腕族类石燕贝类繁盛

石炭纪:四射珊三代型单体腕足类长身贝类为主

二叠系四射珊三带型附体腕足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中生代生物界

陆生植物T1 :古生代高大石松仅存矮小类型T2-K1:裸子植物真蕨类仍繁盛

K2:被子植物繁盛

陆生脊椎动物T1+2:是晚二叠世类型的延续和发展,迷

齿两栖类和爬行类中的二齿兽类繁盛。

T3-K1:恐龙、鸟类及真骨、全骨鱼类

K2:出现哺乳动物的有胎盘类。

海生无脊椎动物海生双壳类繁盛(取代腕足类)

湖生生物组合J3 (三尾类蜉蝣)-(东方叶肢介)- 狼鳍鱼)

K1 (类三角蚌)(褶珠蚌)- 富饰蚌)

新生代的生物界

1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在Cz适应辐射,并占领各生态领域有胎盘哺乳动物主要类别(目)

2 被子植物从K1开始发育,Kz繁盛,

可分为两阶段:

E木本植物发展阶段,乔木、灌木为主

N草本植物大发展和C4植物出现阶段

3其他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双壳类、腹足类、六射珊瑚、有孔虫(货币虫)、抱球虫

淡水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介形虫、昆虫等

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

寒武纪时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稳定。地层的岩石特征和空间分布上两分性十分明显。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地层完整,化石丰富;中、上统多为镁质碳酸盐沉积(白云岩),化石稀少。

扬子区寒武纪时整体是一个略为西高东低、差异不大的陆表海。康滇古陆始终高出海面,并不断扩大。

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

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华南志留纪古地理

受加里东构造运动影响,活动性增强,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

扬子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限北部。

晚志留世海退,海水仅残存于钦防地区及滇东地区,其它地区上升成陆。以碎屑沉积为主,伴随海域缩小,华南常缺失志留系上部地层。

志留纪后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对接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地层及岩性:浅水碳酸盐岩为主

生物化石:丰度和分异度高;以腕足、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大量繁盛为特色,并有双壳、腹足、头足、三叶虫、棘皮类、厚壳竹节石、介形虫、藻类等多门类化石。以复体四射珊瑚和层孔虫为主筑积而成的生物礁广泛分布。

环境——浅水富氧的碳酸盐台地环境

南丹型

地层及岩性:主要为含浮游、游泳生物的暗色薄层泥岩、硅质岩夹泥灰岩、泥晶灰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三叶虫,以浮游和游泳生态型为特色

环境—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

岩关阶:滇黔桂地区:台间海槽;湘粤赣交界:滨岸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沉积

大塘阶:滇黔桂地区:碳酸盐岩台地沉积;湘粤赣交界:滨海含煤碎屑沉积;赣东、浙闽:陆相含煤沉积;下扬子地区:滨海碎屑与碳酸盐沉积。

晚石炭世:海侵扩大,碳酸盐台地沉积;岩相、厚度稳定

4.简述华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发展概况

华南板块石炭纪海侵总体上继续往东北扩大,西南仍然是海相地层发育最完整的地区,以黔南石炭系剖面为典型。这里,早石炭世与晚泥盆世海侵是连续的,主要沉积陆表海浅海碳酸盐和碎屑岩,随着时间推移碳酸盐沉积增多碎屑沉积减少,晚石炭世则全部为碳酸盐沉积,反映海侵扩大。此剖面在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旧司组有过短期的海退,发育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

早石炭世湘粤及下扬子地区早期亦为浅海碳酸盐和碎屑沉积,晚期海水亦变

浅形成滨海沼泽含煤沉积,后期转为碳酸盐。而闽赣、湘赣交界早石炭世早期发

育滨海或陆相碎屑沉积,晚期有含煤碎屑沉积。华南板块第一个成煤期在早石炭

世晚期,从西南往东北层位升高。

晚石炭世华南板块海侵扩大,普遍沉积陆棚浅海碳酸盐,岩性、岩相、厚度

都十分稳定,可以说前所未有。

华南板块二叠系古地理

华南板块二叠纪时遭受了晚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形成鲜明对照,呈现出“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新格局。

简述华北板块石炭纪古地理发展概况

华北板块O3C1仍处于上升剥蚀状态且普遍形成古风化壳。C21 开始海侵,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此后又转为北高南低,由于华北板块总体上地势比较平坦,接近准平原状态,晚石炭世海水时进时退,形成重要的海陆交互相煤系地层,板块南部继续到早二叠世。二叠纪开始,华北板块大部分地区海水完全退出,形成河湖相碎屑沉积,气候从温暖潮湿转干燥。

扬子板块奥陶纪标准剖面:

宜昌黄花场剖面

南津关组下部灰岩,中部白云岩,鸟眼构造、生物扰动构造发育,化石稀少,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中上部含鲕粒及亮晶砂砾屑灰岩为主,内碎屑分选、磨园较好,代表潮间至潮下高能带的产物。上段发育大型交错层理,有垂直或倾斜的生物钻孔,异地埋藏的腕足类、三叶虫、双壳类及海百合等碎屑,台地边缘浅滩相带

分乡组以亮晶颗粒灰岩为主,生物类别丰富,可形成生物骨架结构,内碎屑分选磨圆好,反映为台地边缘礁或滩相,夹泥页岩,含笔石和完整保存的小型腕足类,说明水体逐渐变深(发育生物礁,造礁生物:Batostoma、Calathium、有柄棘皮动物)

红花园组以生物泥晶灰岩、泥晶砂屑灰岩为主,生物既有底栖型,也有游泳型,反映了水体能呈较弱的开阔台地环境(发育生物礁,造礁生物:

大湾组下部:亮晶生屑灰岩;属台地边缘浅滩相;上部:瘤状灰岩夹页岩,属台地前缘斜坡相(争议)。

牯牛潭组为瘤状泥质灰岩夹页岩,发育水平层理,生物种类繁多,保存完整,底栖和浮游混生,说明为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

庙坡组以黑色页岩为主,含丰富的笔石,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

宝塔组典型的收缩纹灰岩,这种收缩纹是成岩过程中上覆的负荷使胶体脱水形成的裂纹,反映较深的浅海陆棚环境。

临湘组的环境与宝塔组类似

五峰组“滞流盆地的笔石页岩沉积,上部观音桥层壳相泥质灰岩沉积是全球海平面下降的记录-传统观点”。

华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大隆组暗色硅质岩滞留盆地硅质沉积

P3 长兴组灰岩、含燧石结核灰岩开阔台地/镶边台地

龙潭组海陆交互含煤碎屑沉积,夹灰岩滨岸沼泽海陆交互相沉积

茅口组灰白色厚层灰岩开阔台地浅海相沉积

P2 栖霞组黑色含燧石结核生物碎屑灰岩陆棚缓坡浅海碳酸盐沉积

P1 梁山组含煤碎屑沉积陆源碎屑沉积为主

马平组(上部)灰岩,

华南三叠系—黔西南贞丰剖面

J1 自流井组

二桥组陆相砂页岩含煤沉积,D-C植物群,湖沼环境

火把冲组

海陆交互砂页岩夹煤层,滨海沼泽环境

把南组

拉丁期大海退-印支运动

法郎组浅海灰岩—滨浅海砂泥质沉积

关岭组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绿豆岩

永宁镇组泥灰岩、白云岩,上部膏溶角砾岩

飞仙关组紫红色砂泥岩,含铜,干旱气候-潮坪相

P3 大隆组

中国北方三叠系

整体陆相

以西为:太行山以东为:

大中型盆地:剥蚀高地及小型盆地

鄂尔多斯和准噶尔盆地

中国加里东构造带形成(加里东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1、祁连山构造带

元古代后期—南、北张裂下陷成海槽

早古生代—发育深海沉积及海底火山活动

志留纪晚期—南、北祁连海槽相继闭合形成造山带,使柴达木板块和华北板块拼合(加里东运动-祁连运动)

2、华南构造带:S晚期形成(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使得华夏版块与扬子板块拼合)-有争议(碰撞或仅是拼合不褶皱造山?)

海西构造运动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晚古生代晚期,全球发生重要的板块构造运动,该运动结果使得哈萨克斯坦板块(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板块拼合,形成了天山褶皱带。使得华北-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板块拼合,形成统一的欧亚大陆;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联合古大陆。

印支运动在华南的表现

1 导致湘黔桂高地形成并分隔东、西海

盆,东西分异明朗化。东部小盆地内

的火山活动反映了太平洋板块的作用

2 导致T2晚期大规模海退

3 导致黔南、右江裂陷槽(T11开始出现深水沉积)褶皱上升

印支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发生的时间T2/T3/,由黄汲清(1945)命名

2 表现:

(1)使中国东部古地理、古气候、古构造变化具有阶段性,华南、华北T具有时间的二分性,同时发生大规模海退和古气候变化(干旱—潮湿)。

(2)使中国东部由南北对峙转变为东西分异, 西部为大型稳定盆地(形成了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盆地), 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

(3)使一些板块发生拼合—形成了印支FB:秦岭FB, 巴颜喀拉FB, 三江FB。之后,中国几个大的板块基本拼合。

(4)导致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产生了190-230ma岩浆活动,在长江中下游、秦岭、三江地区形成内生金属矿床,同时,环太平洋带开始发育。

燕山运动对中国东部的影响

1 燕山运动由翁文灏(1927)命名,分为早(J2/J3)、中(K11/K12)、晚(K22/K23)三期

2 使太行山—雪峰山以西大型稳定盆地萎缩消亡,也使东部隆起带上的断陷小盆地逐渐消亡

3 形成了松辽、华北、江汉盆地

4 岩浆活动逐渐东移(辽西→鸡西,浙西→浙东)

5 成矿作用:

盆地的形成导致油气的形成,华南地区断陷小盆地

内往往形成膏盐等非金属矿产,

岩浆、火山活动形成重要的内生金属矿产

西部大型稳定盆地的侏罗系和白垩系

鄂尔多斯盆地J-K

K1:志丹群山麓洪积相粗碎屑岩燕山运动后的山麓堆积物

燕山运动3

芬芳河组紫红色砂砾岩。

J3 燕山运动2

安定组黑色油页岩夹砂页岩、泥灰岩。潮湿深湖相

燕山运动1

直罗组灰黑色砂页岩互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曲流河相

J2

延安组

J1 黑色页岩、油页岩夹砂页岩及煤层,产C-Ph植物群潮湿深湖-湖沼

富县组

冀北辽西剖面

Q 燕山运动III

K1-2孙家湾组紫红色砂砾岩

燕山运动Ⅱ

K1-1热河群上部3Km, 砾岩、砂页岩夹煤

J3-K1-1热河群下部 2.6Km, 中酸性火山岩—砂页岩、油页岩

燕山运动Ⅰ

J2南岭群3Km, 中性火山岩—风成沙丘组合

J1北票群3Km, 基性火山岩—砂页岩夹煤层组合

T3 坤头波罗组

松辽盆地白垩系剖面

新近系

~~~~~~ 燕山运动Ⅲ~~~~~~~~

松K22 明水组

紫红色砂泥岩夹砾岩,反映湖盆被填满

花四方台组

江嫩江组:灰黑色粉砂岩、泥岩夹油页岩,深湖相,含T-P-N动物群,同K21 姚家组:时含淡水、半咸水化石及鲨鱼牙齿——近海盆地海泛(夹

群青山口组棕红色泥岩)。为盆地的重要生油层和储集层-盆地的发

育期与扩张期,发育深湖相沉积。

K13 : 泉头组紫红色泥岩,底部含砾,冲积扇—滨浅湖沉积(干旱湖泊)

~~~~~~燕山运动Ⅱ~~~~~~~~~

K12:登娄库组紫红—灰绿色砂砾岩夹泥岩,分布窄,为断陷小盆地沉积

-盆地的形成初期(雏形期)

华北盆地的E-N地层序列

N2 明化镇组:棕红色砂泥岩互层夹石膏(氧化浅湖相)

N1 馆陶组:杂色砂砾岩夹泥岩(河流相—湖相),Melania(黑螺)

E3东营组:一段:杂色砂泥岩互层

二段:灰色砂泥岩互层,Dongyingia

三段:灰色泥岩夹砂岩

沙河街组:一段:灰色泥岩夹油页岩

二段:红色砂泥岩

E2 三段:灰色泥岩夹油页岩,

四段:红色泥岩夹砂岩

孔店组:一段:红色砂泥岩夹石膏

二段:灰黑色泥岩夹油页岩

E1 三段:红色砂泥岩,底部为砾岩

江汉盆地E-N地层序列

N2 广华组杂色砂砾岩、砂泥岩(氧化河流相)

荆河镇组:灰绿色砂泥岩夹油页岩(还原半深湖-浅湖)

E3

潜江组:深灰色泥岩夹油页岩(还原半深湖-深湖)

E2 荆沙组:棕红色砂泥岩互层夹膏岩(氧化浅湖)

E1新沟咀组:上部:灰色泥岩夹油页岩(还原深湖相)

下部:棕红色泥岩夹膏岩(氧化浅湖)

准噶尔盆地的古近-新近系综合剖面

Q

喜马拉雅运动II

N 昌吉河群:砂泥岩夹砂砾岩及介壳灰岩,

产三趾马。为类Molasse 堆积

喜马拉雅运动I

E 安集海组:灰绿色泥岩夹砂砾岩及介壳灰岩(还原滨浅湖相)

紫泥泉子组:紫红色砂质泥岩,砂岩夹砾岩,

产介壳及轮藻(氧化河流相)

K2

塔里木盆地的古近-新近系

Q1x 西域组:黄灰砾岩夹砂砾岩

喜马拉雅运动II

N2 库车组:苍棕色砂砾岩。(氧化河流相)

康村组:黄灰、浅灰色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具浪成层理、波痕及丰富的遗迹化石

N1吉迪克组:杂色砂、泥岩,夹湖相风暴岩和丰富的遗迹化石

苏维依组:紫红色砂、泥岩夹含铜砂岩

E 库母格列木组:紫红色砂泥岩,底部钙质砾岩,产牡蛎(有海泛)

K2:巴什基奇克组:紫红色砂泥岩

共厚4-5000m, 为干旱气候的湖泊沉积

阜平运动:是指太古宙末期(26-25亿年)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该地区Ar 活动类型沉积物固化、硅铝质地壳增大—华北古陆核

吕梁运动:是指早元古代末期(19-18亿年前)发生于华北地区的构造运动,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同时地壳发生了强烈的褶皱和剥蚀作用,该运动使Ar分散的陆核进一步固化、联合成为更大的陆块----华北地台或板块的基底-华北原地台-华北板块的雏

晋宁运动:是指晚元古代晚期(10-8亿年间)发生于扬子地区的构造运动,该运动使得川鄂地块周围的边缘海以及下扬子的海槽全部褶皱升起,伴随该运动发生了大量的花岗岩类的侵入以及区域变质作用,最终形成了扬子板块的基底。

1.简述华北板块形成史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期

早元古代→原地台形成期

中-新元古代→似盖层和盖层形成期

【迁西群\(Ar12)\迁西运动 3000Ma\单塔子群(Ar23)\阜平运动 2500Ma】陆核形成→【五台群(Pt1)\五台运动 2200Ma\滹沱群(Pt1)\吕梁运动 1800Ma】原地台形成→【长城群(Pt21 )+蓟县群(Pt22 )】似盖层形成→【芹峪抬升1000Ma\青白口群(Pt31 )】地台及真盖层形成→蓟县抬升 800Ma→震旦系缺失

2.简述华南板块形成史

(扬子板块+华夏板块)扬子板块形成史【崆岭群(ArPt2)\崆岭运动1600Ma】原地台形成→【神农架群】似盖层形成→【晋宁运动Ⅰ\马槽园群(Pt31 )\晋宁运动Ⅱ800Ma】地台形成→【莲沱群(Pt32 =Z)】地台真盖层形成。

扬子板块Z 、∈连续海侵,直到 S 发生广泛海退。志留纪南华海闭合并发生强烈的加里东地壳运动,褶皱隆起,形成东南加里东褶皱带,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拼合,形成华南板块。

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的区别

(1)化石保存的完整性:原地埋藏者,骨骼保存完整,关节或铰合部位未脱落,异地者则相反,个体多破碎或磨损。

(2)个体大小的分选性:原地者,个体大小极不一致,从中可观察到幼年~老年期个体大小变化;异地者,分选好。

(3)两壳保存的分散性:原地者,一般是两壳闭合,即使两壳分离,但其数量比例大致是1:1;异地者则比例不一致。

(4)生物的生长位置:原地者往往保持其原来生活时的位置和方向或稍有变动,异地者则与原来生活时差别较大。

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细胞有了明确的分工,是多细胞后生动物;属于二胚层多细胞动物,有组织、无器官。外胚层可分泌钙质,形成硬体骨骼。绝大多数为海生。具消化食物的中央腔—消化腔或称腔肠,故名腔肠动物门。消化腔中央有口,既是食物的进入口,又是废物的排泄孔。属于原口动物,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有世代交替现象。分为水螅型和水母型。在前寒武纪已有化石记录,如Edicara动物群中,但只有印痕化石。硬体化石出现于古生代;现代海洋中很丰富。化石典型代表有珊瑚和层孔虫

软体动物的一般特征:1是动物界第二大门类,数量多、分布广,占动物总数11%。2 适应能力强,陆上和海洋均有分布,如蜗牛、田螺、乌贼等。3 身体可分为头、足、内脏团和外套膜四部分,外套膜包裹内脏团,并能分泌钙质硬壳。4 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以外套膜(微血管)呼吸。5 根据硬壳与软体的特征,分为十个纲:

节肢动物门的一般特征

门类最庞大,生态领域极广,几乎遍布所有生态领域,部分寄生,身体分节、附肢分节。有体披甲壳或厚皮,几丁质或磷酸钙质,周期性脱壳生长。分类非常复杂,共有九大超纲:三叶虫超纲、有鳌肢超纲、坚角蛛超纲、甲壳超纲、多足超纲、六足超纲、有爪超纲、五口超纲、慢步超纲等

腕足动物的一般特征

、腕足动物全为海生底栖,单体群居。多数用肉茎固着生活。幼虫约有数天至两周的浮游期,其后产生硬壳,以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也有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和自由躺卧类型。具体腔,不分节而两侧对称。、体外披有两瓣大小不等的壳,为钙质或几丁磷灰质。大壳为腹瓣,小壳为背瓣。两壳不对称,但单壳对称:两侧对称、大小一般3-8cm,最大可达40cm。属滤食性生物,其摄食器官是纤毛腕。

背中隆;腹铰齿(牙),背铰窝;背壳有支腕(腕骨)构造;主基在背壳上;

腕足动物与双壳纲的比较

腕足动物双壳动物

单瓣壳:两侧对称两侧不对称(前短)

两瓣壳:大小不等大小相等

壳定向:分背、腹分左、右

对称面:垂直两壳结合面位于两壳结合面

固着构造:肉茎孔足丝凹缺

齿和窝:分别在不同壳上在同一壳上间列

四射珊瑚的演化趋势:

1 构造类型: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

2 边缘带:无有;窄宽

3 横板带:完整不完整内斜板出现

4 轴部:无有;简单复杂

5 外壁:完整部分消失全部消失

头足纲的演化趋势

缝合线:简单复杂

壳形:直壳旋卷,由外卷内卷

体管:小大小

壳饰:光滑简单复杂

个体:小大

绘图并说明笔石胞管类型。

1)笔石胞管的类型:(1)正胞管——个体较大,可能是雌性笔石虫的住室。

(2)副胞管——个体较小,可能是雄性笔石虫的住室。

(3)茎胞管——不开口,无笔石虫居住,由茎胞管连接成笔石枝。

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面线类型。

面线——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甲的狭缝,称为面线。面线有四种类型(据后支的延伸方向)。

(1)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后缘。

(2)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侧缘。

(3)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切于头甲的颊角。

(4)边缘面线——面线切于头甲的腹边缘,背视看不到,也称无面线类。

绘图并说明头足类的体管类型。

体管类型:根据隔壁颈的长短、弯曲程度和连接环形状,体管可分为五种类型: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外凸。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或有或无。

绘图并说明三叶虫的头甲类构造。

(1)头鞍—是头部中间隆起部分,两侧为背沟所限,其形状有两侧平行的,有向前收缩的,有中部收缩的,也有向前扩大等等。

(2)颊角、颊刺——头甲的后缘与侧缘之间的夹角,它可向后伸长成颊刺。

(3)面线——通过眼的内侧与眼叶之间有一对切穿头甲的狭缝,称为面线

(4)头盖——面线之间部分统称头盖,是固定颊和头鞍的统称。固定颊——面线和头鞍之间的区域称固定颊。活动颊——面线外部的颊面,常脱落保存。

(5)眼——三叶虫的视觉器官,位于眼叶的外侧。

●眼叶——在面线内侧头盖外缘有一对半圆形隆起部分称为眼叶,对眼起支持作用。

●眼脊——眼叶前端有一条凸起的脊线与头鞍相连。

正笔石类笔石枝的生长方式有哪些?

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可以分为7种类型:(1)下垂式(2)下斜式(3)下曲式(4)平伸式(5)上斜式(6)上曲式(7)上攀式

头足类如何定向?

在直壳或弯壳中,壳的尖端为后方,壳的口部为前方;与体管靠近的一侧为腹方,另一侧称为背方。在平旋壳中,壳口为前方,原壳为后方,旋环外侧为腹方,内侧为背方。(P2)

双壳类如何定向?

壳分前、后、背、腹、左、右。两壳铰和的一方称背方,相对壳开闭的一方为腹方。确定壳的前后可具下列特点:1、一般喙指向前方;2、壳前后不对称者,一般后部较前部长;3、放射及同心纹饰一般由喙向后方扩散;4、新月面在前,盾纹面在后;5、有耳的种类,后耳常大于前耳;6、外套湾位于后部;7、足丝凹口或凹曲位于前方;8、单个肌痕时,一般位于中偏后部。两个肌痕有大小不同时,前小后大。当壳的前后确定以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为右壳。(P61)

论述植物界的演化阶段?

植物界演化可分为5个主要阶段:1 菌藻植物阶段:Ar-S,全部水生,无器官分化;丝状藻→叶状藻2 早期维管植物阶段:D1-2,植物开始登陆以原蕨植物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节蕨和前裸子植物。仅在滨海暖湿低地生长3 蕨类植物阶段:D3 -P2。以蕨类植物(石松、节蕨、真蕨)为主,一些裸子植物的早期类型(种子蕨、科达)也十分常见。D3 -C1就形成了晚古生代植物群面貌C-P植物极度繁盛,是全球重要聚煤期 4 裸子植物阶段以裸子植物(苏铁、银杏、松柏)最为繁盛,部分真蕨植物也十分发育P3 -T2气候干旱,中生代植物开始发育T3 -K1植物极盛,重要的聚煤期。5 被子植物阶段K2 -Rec., 被子植物占绝对统治地位古近纪、新近纪是全球成煤期第四纪冰期后形成当代的植物群面貌。

为什么说化石具有保存不完备性?

生物在死亡后,需经过埋藏和漫长地质时期的石化作用才能形成化石。化石的形成须有如下4个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需要有硬体,以矿质硬体最佳。软体不利于保存。此外,生物个体的丰富程度也很重要。(2)埋藏条件:埋藏速度和埋藏物的性质影响化石的保存。快速埋藏和细粒沉积物有利于化石保存。(3)时间条件:需长时间埋藏,使石化作用得以进行。(4)成岩条件:只有在压实作用较小,且重结晶作用轻微情况下,才能保存完好的化石。因此,化石保存和记录具有不完备性。

石化作用的方式和特征?

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有如下三种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充填到生物硬体组织的孔隙中,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2)置换作用/交代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外来的矿物质所充填。常见的有硅化、钙化和白云石化作用。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原来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如果溶解和交代速度相当,则可以以分子形式交代,这样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3)升溜作用——一般发生在几丁质、几丁-蛋白质或蛋白质骨骼的生物中。其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挥发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

化石层序律的意义

根据化石内容

1 对比不同剖面的地层

2 确定地层的相对顺序及相对时间

对比

地层对比:论证地层的特征或地层位置的相当。

根据所强调的侧重点的不同,有不同种类的对比

岩性“对比”:是论证岩石特征和岩石地层位置的相当;

两个含化石层的“对比”:是证明化石内容和生物地层位置相当;

年代“对比”:是论证年龄和年代地层位置的相当

地质事件的特点

易于辨认;

其地层记录具有一定的保存程度;

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具有等时性或近等时性;

持续时间较短。全球性事件一般以万年为单位,地方性事件一般以十万年至百万年为单位。全球性事件特点:①全球性;②瞬时性;③极易辨认。因此,可成为地层对比最精细、准确的标志,并成为地层划分的自然界线。

层序由哪4个沉积体系域(systems tract)组成?

低水位体系域(LST)是在F和R点之间最大海平面下降及其后缓慢上升时期的沉积序列;海侵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形成于海平面迅速上升阶段同期沉积物。它是从低水位体系域之上的最初海泛面(ffs)开始,内部以出现系列海侵事件(面)为特征,顶部以出现最大海侵面(简称mfs)结束;高水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HST)是在全球海平面的高水位期沉积下来的体系域。

一般指从R拐点之后的某一时刻(H点)开始,至F拐点之前某一时间(L)间隔;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 systems tract,简称SMST)与低水位体系域同属最大海退阶段的沉积序列

生物带的主要类型?

延限带Range Zone-选定化石的延限范围所代表的地层

间隔带Interval Zone-两个特定生物面之间的含化石地层

种系带Lineage Zone-含有代表进化种系中某一特定片断化石的地层

组合带Assemblage Zone-以三个或更多化石分类单元构成的组合或伴生视为一整体,而有别于相邻地层

富集带Abundance Zone-以某个特有分类单元或一组特定分类单元的丰度明显高于相邻地层丰度的地层体

生物地层单位特点?

建立依据:可基于单一分类单元或几个分类单元的组合、丰度、特定的形态特征,或与化石组成和分布有关的任何特征的变化;

具多样性:相同的地层间隔可因选用不同的化石类群而得到不同的分带。因而生物地层单位具有多样性;

具有间隔或重叠性:据不同生物类群建立的带、甚至同类生物带之间也可能出现纵向与横向上的间隔或重叠;

依赖性:BU对化石分类有较强的依赖性,化石分类单位大小的变化会导致该生物地层单位所限定的地层体范围增大或缩小

独特性:生物地层单位是以生物化石定义的;而生物演变不会重复的。因此,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演化使一个时代的化石组合不同于任何其它时代,即独特性,与其它地层单位不同。

岩石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1 LU具穿时性,而CU不穿时

2 CU的根本特点在于它与时间严格对应;而LU的上下界线与时间界面是不一致的

3 LU所依据的岩性特征主要受沉积-古地理环境控制,因此, LU的地理分布只能是区域性的;

4 CU没有固定的具体岩石内容,而当岩性特征发生改变后,LU单位名称也发生变化;

5 CU反映了全球统一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全球地质史有巨大的优点;而LU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质发展阶段,对了解某一地区的地质发展史有重要意义。

6 两类地层单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地质发展阶段的共性与个性,对了解和认识全球与区域地质发展的联系都是不可缺少的。

生物地层与岩石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BU位是依据岩石中的化石内容建立的。它的建立与选择不受岩石岩相影响。

BU与LU是根本不同的两类地层单位,各自所依据的鉴别标准不同。两者的界线可能在局部相符,或位于不同的地层面,或相互交错。所有岩石(沉积的、火成的、变质的)都可以划分为岩石地层单位,而生物地层单位只能在含化石的岩层中建立。

LU和BU均反映沉积环境,但BU更受时代的影响,而且可指示地质年代。因为BU是以生物的进化演变为基础的,在特征上几乎不重复。

生物地层与年代地层单位之间关系:?

BU通常接近于年代地层单位(CU)。虽然生物地层对比接近于时间对比,但生物地层单位(BU)在根本上不同于年代地层单位。

生物地层单位是物质性的,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时间性的。生物地层单位是指含有某化石的地层,而年代地层单位是指某种生物生存的时间内形成的全部地层,并非仅指含有化石的地层。生物地层单位不连续,不能独成系统,是为年代地层系统服务的。以浮游生物建立的生物带等时性较好,而以底栖型生物建立的生物带具有穿时性。

地槽的特点:

1.位置:一般位于大陆边缘,为规模巨大的槽状地壳构造活动带,长达数千公里,宽数百公里。

2.演化阶段:分为3期

初期:下降接收巨厚沉积,并伴有海底基性火山喷发;

中期:上升并伴有钙碱性火山岩及陆相沉积物;

晚期:遭受强烈造山运动,并伴有强烈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酸性岩浆活动及巨厚山前Mollass堆积。

3.沉积物:硬砂岩、复理石(Flish)、磨拉石Mollass

4.岩浆活动:早期以基性为主,晚期以酸性为主(?)。

5.构造活动:强烈,可形成系列复背斜和复向斜以及巨大逆掩推覆构造。

地台的特征:

地台(platform):具有平整沉积盖层的稳定大地构造单元,通常由基底和盖层两部分组成,其间为大型的角度不整合面

1.形态:一般为等轴状规则多边形,周围一般为高峻的褶皱山系(地槽),内部地形高差不大。

2.结构:具有双层结构,褶皱的变质基底和稳定的沉积盖层,之间为巨大的区域性不整合。

3.构造变形:盖层变形简单而微弱,褶皱开阔,断层多表现为正断层

4.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不发育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地史学部分 一、填空 地史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地层学沉积古地理学历史大地构造学三大方面 岩石地层单位可以分为群组段层四级,其中组为最基本的单位。 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板块 依据地壳是否发生俯冲和消减,大陆边缘可以分为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两种类型,前者如太平洋两侧大陆边缘,后者如大西洋两侧大陆边缘 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等方面 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 华北地区古太古代~新太古代是原始硅铝质陆壳(陆核)形成、发育的时期,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地层为迁西群。 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寒武纪被称为三叶虫的时代 奥陶纪最重要的生物化石类型包括笔石三叶虫鹦鹉螺等。 华南地区奥陶纪自西向东,分为稳定类型的扬子区,相对活动类型的江南区和东南区,海域性质自西向东表现为陆棚陆表海→边缘海→岛弧海 加里东构造阶段,北美板块与俄罗斯板块对接,古大西洋关闭,形成劳俄大陆 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泥盆纪生物界发生重大变化,出现陆生植物,淡水鱼繁盛,泥盆纪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泥盆纪我国塔里木-华北板块区大部分处于剥蚀状态。 古生代期间,自晚奥陶世时期至早石炭世时期,华北地台一直处于剥蚀状态。晚石炭世二叠世开始缓慢沉降,普遍接受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纪被称为两栖类的时代。 从植物分区来看,华夏、欧美区属热带植物区,以石松、节蕨、科达繁盛为代表 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三叶虫,四射珊瑚,横板珊瑚,长身贝等多种类型 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二叠纪后期至三叠纪早期,全球大陆漂移汇集形成一个全球统一的巨大的联合大陆(泛大陆),泛大陆周围为泛大洋。 印支运动后,中国大陆主体处于陆地环境,以昆仑-秦岭为界的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结束;受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以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为界的东西差异开始显现。 燕山运动发生于侏罗纪、白垩纪时代,蓟县运动发生在元古代末期时代。 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典型的以河流为主形成的三角洲在平面上呈鸟足状,由陆向海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部分 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时代”“菊石的时代”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资勘1104班王博 古生物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的面貌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 3,标准化石;演化速度快,地理分部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 4石化作用及类型;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包括:矿物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通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的生物的硬体变得致密坚实),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的生物体的组成物质被溶解,并逐渐被外来矿物质所充填,如果溶解和填充的速度相当,以分子的形式置换,那么原来生物的微细结构可以被保存下来),碳化作用(石化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经分解和升馏作用而挥发消失,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而保存为化石)三种形式。 5,化石保存类型:①实体化石: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一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②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根据与围岩的关系分为印痕化石(生物尸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生物软体的因印痕),印模化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膜和内膜。)核化石(由生物体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类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两种)③遗迹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古生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④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遭破坏分解后的有机成分残留在岩层中形成的化石。 6,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由于化石的形成和保存需要苛刻的条件。因此,保存在岩层中的化石实际上只是当时生存物的非常少的一部分,这就是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7,化石形成条件:①生物本身条件②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③埋藏条件④时间条件⑤成岩条件 8,化石的命名原则 各级分类单元均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表示。属以上的学名用一个词来表示,即单名法,其中第一个字母大写;种的名称用两个词表示,即双名法,在种的本名前加上它归属的属名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种名。种名前的第一个字母应用小写,但种名前的属名的第一个字母仍应用大写。对于亚种的命名。则要用三名法,即在属和种名之后,再加上亚种名,亚种名的第一个字母也应小写。一般,在各级名称之后写上命名者的姓氏和命名年号,两者用逗号隔开。 9,笔石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形外壳,开口朝下,尖端朝上。分成基胎管(螺旋纹)和亚胎管(生长线),亚胎管上具芽孔 线管:胎管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是一种附着器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笔石页岩相:黑色页岩中含大量笔石,几乎不含其他化石,并含有较多的炭质和硫质成分,常见黄铁矿化,反映一种较深水的滞流还原环境---指相化石 笔石的地史分布:整个地史分布∈2 —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 笔石纲的特征:①海生,个体小,群体动物②几丁质硬体,经石化升馏作用而保存为碳质薄膜化石③已灭绝生物,∈2 —C1,始现于中寒武世,寒武纪以树形笔石类为主,奥陶纪正笔石类极盛,志留纪开始衰退,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绝灭,树形笔石目的少数分子延续到早石炭世绝灭(笔石完全绝灭)④主要有两大类:树形笔石类(树枝状底栖固着,有三种性质的胞管分为正胞管,副胞管,茎胞管)正笔石(列示,漂浮生活只有正胞管) 10,脊椎动物演化中的几件大事: 颌的出现:有效捕食(棘鱼、盾皮鱼开始),在进化中有重要意义 水生演化为陆生:进化史上又一里程碑(水陆两栖) 羊膜卵:它的出现是进化史上的第三件大事,完全脱离水,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 变温演化为恒温、卵生演化为胎生: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加快了动物发展的步伐 11,区分腕足动物和双壳类动物 腕足类壳体由大小不等的两瓣壳组成,较大的壳叫腹壳,较小的壳叫背壳,正视腹或背壳,可发现它左右对称。双壳类两瓣壳大小相等,如我们平常所食的贝类,铰合线两侧对称,每一瓣壳左右不对称。 12,蜓基本特征:指相化石---浅海,底栖,标准化石--生存时代:C-P,钙质微粒状壳,一般大如麦粒,个体一般1mm,大者可达20-30mm,具包旋的多房室壳,常呈纺缍形或椭圆形,有时呈圆柱形,球形或透镜形。 蜓的演化趋势:一般为个体由小变大,壳形由短轴向长轴变化,旋壁由原始单层分化为多层以及蜂巢层的出现, 旋脊由强变弱或演化为拟旋脊. 蜓的地史分布:中石炭世开始繁盛,以纺缍蜓科大量出现为特色.晚石炭世,旋壁具蜂巢层的类别极繁盛.早二叠世为蜓的全盛时期,以拟旋脊和副隔壁出现为特点.晚二叠世逐渐衰亡,形体特殊,晚二叠世末期蜓类绝灭. C1出现;C2蜂巢层出现;P1拟旋脊出现;P2副隔壁出现 13,物种形成的方式:主要有渐变成种、骤变成种和迅变成种 (1)渐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微小变异的长期积累,逐渐形成一个新种的成种方式,称为渐变成种。又分为继承式和分化式两种形成方式。包括继承式成种、分化式成种 (2)骤变成种:一个物种,通过种内个体的突变,或由不同物种的杂交引起的突变,在短期内形成新种的方式,称为骤变成种,一般不经过亚种阶段。 (3)迅变成种:一个物种,在较短地质时期内迅速分化成新种,以后,新种在长期内保持相对稳定的成种方式称为迅变成种,又称为间断平衡学说。 14.腔肠动物的一般特征: 低等二胚层多细胞后生动物,有组织无器官。 体壁由内胚层、外胚层和中胶层组成,由体壁包围形成肠腔,司消化和吸收作用。 身体多呈轴射对称,少数为两侧对称。体型可以归纳为水螅型和水母型两类。这两种体型往往是一种腔肠动物生活史的两个阶段。 前寒武纪晚期已出现,化石均为印模,古生代以来出现具硬体的门类。15,三叶虫纲的基本特征:①节肢动物中已绝灭的一类,C-P②动物体纵、横均三分③扁平,分背腹两面,三叶虫的背甲被两条纵沟分为一个轴叶和两个肋叶而成三叶,因而称三叶虫.④个体一般3-10厘米,小者数毫米,大者可达70厘米左右⑤海生、底栖、爬行 地史学 沉积相:形成于特定古沉积环境的一套有规律的岩石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组合。 沉积环境:一个有特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的具有特殊沉积条件的自然地理单元。 相变: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横向变化。 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相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 生物相: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相标志:能反映沉积环境条件的原生生物特征和沉积特征。 牵引流:以床沙载荷方式进行搬运和沉积的流体。重力流:含大量弥散沉积物高密度流体,分为泥石流,颗粒流,液化流,浊 流四类。 层理构造:垂直岩层层面方向上由沉积物成分,颜色,粒度及排列方式的 不同显示出来的沉积构造。 暴露标志:形成与沉积作用之后,并能指示沉积物曾暴露于地表的层面构造。 自生矿物:原始沉积时期或固结成岩以前形成的矿物。 三角洲沉积:河流入海时,所携带的碎屑在河口附近浅水环境中堆积形成的 大型扇状沉积。 潮坪:波浪作用不强的以潮汐作用为主的滨海带。 海底扇:在浊流作用驱动下,将浅水陆棚边缘的大量沉积物沿海底峡谷顺大 陆斜坡以很高的速度运向深水区至大洋边缘变缓而迅速形成的扇状浊积岩 堆积。 鲍马序列;浊积岩一般有数中岩性组成频繁的韵律结构,每一韵律层底部 常为具递变层理的砂岩,向上颗粒变细,层理特征也发生相应变化,组成鲍 马序列。 旋回沉积作用: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沉积方式的变 化导致的沉积单元纵向上规律重复的沉积作用。 纵向堆积作用:在水流运动能量较低或静水条件下,悬移物质从水体中自上 而下沉降的沉积作用。 横向堆积作用:沉积物颗粒在介质搬运过程中沿水平方向位移,当介质能量 减弱时物质沉积。 生物筑积作用:生物礁型沉积地层形成的一种特殊方式,指造架生物原地筑 积而形成地层的作用方式。 地史学:研究地球发展历史及其规律性的学科, 岩层:野外见到的成层岩石泛称为岩层 地层:在一定地质时期所形成的层状岩石 地层学:研究地表成层岩石及其所含古生物化石的形成顺序,地层的划分对 比和地质时代确定。 地层叠覆律:未经变动的地层,年代较老的必在下,年代较新的叠覆于上。 原始水平律:地层沉积时近于水平的,而且所有的地层都是平行于这个水平 面的。 连续:如果一个沉积盆地内沉积作用不断进行,则所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称 为连续 间断:如果在沉积过程中,曾经有一段时间沉积作用停止,但并没有发生明 显的大陆剥蚀作用,而后又接收沉积,这样就产生了地层的间断 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规则的侵蚀和暴露标 志的分割面,有地层缺失。 角度不整合: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度相交;两套地层的 时代不连续,有地层缺失。 侵入接触:如果岩浆岩在沉积岩形成之后侵入,则在侵入体接触带上,会出 现烘烤变质等现象,侵入岩体中往往还残留有围岩的捕掳体,有时还被与侵 入体共生的岩脉所贯入,这种关系称为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如果侵入岩冷却凝固,由于剥蚀作用而露出地表,其上又被新的 沉积岩层所覆盖,这时沉积岩层底部往往有侵入岩的砾石,这种关系称沉积 接触 退积:指沉积中心和相带由盆地内部向盆地边缘逐步迁移过程中的沉积物堆 积作用 进积:指沉积中心和沉积相带逐步由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迁移过程中,以侧 向为主的沉积物堆积作用 旋回层序:是几种岩性规律性的交替和重复出现的现象, 沉积旋回:当海退序列紧接着一个海进序列时,就形成地层中沉积物成分, 粒度,化石等特征有规律的镜像对称分布现象,这种现象称沉积旋回 地层划分:是依据不同的地层物质属性将相似和接近的地层组构成不同的地 层单位 化石层序律: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其时 代是相同的 标志层:是一段厚度较薄,分布广泛的沉积地层,具有明显区分于其它地层 的特征 标准化石:指那些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 的化石。 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的所有化石的综合 基本层序:是沉积地层垂向序列中按某种规律叠覆出现的单层组合 延限带:指任一生物分类单位在整个延续范围之内所代表的地层体 间隔带:指位于两个特定的生物面之间的地层体 组合带:指特有的化石组合所占有的地层 富集带:某些化石种属最繁盛的一段地层 层型:特定岩层序列中一个特定间隔或一个定点,它构成了该地层单位或地 层界限的定义和特征说明标准 单位层型:指不同类型地层单位的典型剖面,其上下限由界线层型标定, 内部允许存在部分覆盖 界线层型:给定义在识别一个地层界线作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 个特殊的点。 地势分异;由内力地质作用和升降运动所控制的在一定地质历史时期所形成 的地形的差别。 补偿盆地:边下降、边充填一直保持补偿状态的沉积盆地称为补偿盆地 饥饿盆地:远离海岸或周围没有大河注入,没有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因 而基盘的下降没有得到沉积物补偿充填,长期处于非补偿状态,称非补偿盆 地或饥饿盆地 沉积组合:是指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中主要构造环 境的沉积岩共生综合体 地幔柱:深部地幔热对流运动中的一股上升的圆柱状固态物质的热塑性流, 即从软流圈或下地幔涌起并穿透岩石圈而成的热地幔物质柱状体 离散型板块边界:洋壳增生并使先成洋壳向外推进的扩张带 主动大陆边缘:具有洋壳俯冲带,洋壳俯冲形成岛弧-海沟体系或大陆火山 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为主动大陆边缘 被动大陆边缘:没有洋壳俯冲带,不存在岛弧-海沟体系这类大陆边缘称为 被动大陆边缘 地台:地壳上巨大的构造稳定区 地盾:地台上缺失沉积盖层,变质基地直接出露地表的部分称为地盾 裂陷槽:地台上发育巨厚沉积盖层的断陷带;常是地台上曾再度活跃的张 裂地带,但夭折的裂谷 地槽:地壳上垂直沉降接受巨厚的海相沉积,最后又回返褶皱并上升成山系 的巨型槽状凹陷带。 地槽旋回:指地槽从开裂沉降、闭合褶皱至升起成山的全过程。 构造旋回:指全球性构造作用的旋回现象。 地缝合线:地壳碰撞结合带,不同板块间的拼合碰撞标志,其两侧地块的 地质发展史往往有重大的差异,沿地缝合带则断续分布有一些特殊的地质记 录。 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基性、超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 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 混杂堆积:形成在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由洋壳或陆壳残片、浊流-远 洋沉积及浅水区地层崩塌外来岩块混杂而形成 生物相:指一些较大的生物组合或生物群的区域面貌。 生物区系:因温度控制(气候分带)和地理隔离因素长期作用形成的生物分类 和演化体系上的重要区别 温度控制: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受气候分带制约,有时也与地形高低所反映的垂直 气候分带有关,海生生物则主要受与纬度高低有关的海水温度控制,有时也受到 不规则海流分布范围的影响 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对陆生生物来说主要是海洋阻隔,对海生生物来说既有大陆、 地峡的陆地隔离因素,还有广阔洋盆的深海隔离因素,后者对于底栖生物的分布 也有明显的影响 生物大区:生物区系单元里边的最大级别。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 艾迪卡拉动物群;前寒武纪阶段,在元古宙末的震旦级晚期,实体动物化石虽然丰 富,组织结构也相高级,但呈印痕状态保存,都属无硬体骨骼或外壳的动物一般 称为裸露动物群又称艾迪卡拉动物群 小壳动物群;指寒武纪初期大量繁盛,个体微小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 群 简答题 1,水平层理与平行层理的定义与异同点 答;水平层理:在水体平静的环境中,呈悬浮状态搬运的粘土和细粉砂缓慢沉积, 形成水平层理(或纹理)。平行层理:在急流、高能条件下,由于高速水流形成的 平坦床沙 相同点;层之间相互平行 不同点:a 水平层理纹层薄,通常小于1mm至1-2mm;平行层理纹层较厚。 b 水平层理是低能静水环境下的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细;平行层理是高能环境的 产物,沉积物颗粒较粗。 c 水平层理常见于湖泊中心、牛轭湖、泻湖、潮坪至次深海、深海环境;平行层 理常见于河流边滩、海滩环境,深海浊流沉积的特定部位也可能出现 2,遗迹化石的定义与主要特征 答;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所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主要特征; 1)原地保存2) 常保存于缺少实体化石和无机沉积构造的地层中 3)地质分布时间长4)遗迹化石与造迹生物很少共生5)一物多迹或异物同迹 3,曲流河的二元结构 答;1)河道沉积;河底滞留沉积:河道底部,主要以粗的砾石为主,叠瓦状构造, 透镜状分布,与下伏岩层为冲刷侵蚀接触。曲流砂坝沉积:成熟度较低的岩屑砂 岩、长石砂岩和粉砂岩,具有单向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和平行层理。天然堤沉积: 粉砂为主,内有小型波状层理、水平层理和爬升层理,也见干裂和植物根系,主 要代表为点砂坝沉积。2)河漫滩沉积;其沉积物主要是冲破河岸的洪水带来的悬 浮载荷垂相加积产物,以粉砂质和泥质为主,一般层理不发育,也可有波状层理, 水平纹层和小型交错层理,并常发育植物根系,钙质结核或泥裂,以及废弃河道(牛 轭湖)沼泽化而形成的泥炭层。 4,潮坪沉积相的特征 答;潮坪沉积相的特征;潮上带,以砂,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干裂雨痕等暴露 标志发育,可见陆生动物的足迹。潮间带,发育双向交错层里和透镜状,脉状及 波状层理,具有垂直层面的潜穴等水下标志,也有暴漏标志。潮下带,潮下高能 环境多形成石英砂,交错层理,狭盐度底栖类生物大量繁殖。潮下低能环境以细 粒粉砂和泥质沉积为主,水平层理和波状层理发育以广盐度生物为特色。 5,地层与地层或其他地质体之间的接触关系及各自的定义 答1)整合接触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完全一致,时代连续的一种接触关系。它是 在地壳稳定下降或升降运动不显著的情况下,沉积作用连续进行,沉积物依次堆 叠而形成的。 2)行不整合称假整合。其特点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基本保持平行,但两套地 层的时代不连续,其间有反映长期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的剥蚀面存在。 3)角度不整合种接触关系的特征是: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不一致以一定的角 度相交;两套地层的时代不连续,两者之间有代表长期风化剥蚀与沉积间断的剥 蚀面存在。 4)侵入接触侵入体与被侵入的围岩的接触关系,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有接触变 质现象,侵入体边缘常有捕掳体,侵入体与围岩的界线常常不规则 5)侵入体的沉积接触地层覆盖在侵入体之上,其间有剥蚀面相分隔,剥蚀面上 堆积有由该侵入体被剥蚀所形成的碎屑物质。 6,地层划分的方法 答;1)构造学方法;依据不整合面划分地层;2)岩石学方法;依据岩性特征, 沉积旋回划分地层;3)古生物学方法;依据化石面貌划分地层4)同位素年龄测定 5)磁性地层对比 7,岩石地层单位与年代地层单位的划分依据、级别体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岩石地层单位:以岩石的特征和岩石的类别作为划分依据,岩石地层单位包括 群组段层四个单位,还有超群,亚群,亚组,等辅助单位. 年代地层单位:以地层形成的时代为划分依据,自高而低分为六个级别:宇,界,系, 统,阶,时带对应得之年代为宙,代,纪,世,期,时 两者关系1)岩石地层单位具有穿时性年代地层单位不具有穿时性:2)表示范围不 同,岩石地层单位反应区域性特点,年代地层单位反应全球特征3)年代地层单 位没有固定的岩性内容;4)年代地层单位与地质年代单位对应,岩石地层单位可 以从任一时间开始任一时间结束。 8,威尔逊旋回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每个阶段需举出一个实例) 答;1)胚胎期,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而形成大陆裂谷,但尚未出现海洋环境, 东非裂谷带,2)幼年期,陆壳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出现洋壳,红海 洋亚丁湾;3)成年期;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有未出现俯冲, 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苦熬大,大西洋;4)衰退期;大洋中脊虽然继续出现扩 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逐渐缩小, 太平洋;5)残余期,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期间仅 存残留的内陆海,地中海;6)消亡期,随着大陆板块的碰撞,洋盆最准闭合,海 域消失形成造山带,沿碰撞带(古缝合线)残留洋壳残余(蛇绿岩套),阿尔卑斯 ——喜马拉雅山脉 9,地史学中恢复古板块的方法及其主要内容 答;恢复古板块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地质学方法:寻找不同板块拼合碰撞标志——地缝合带。地缝合带往往发 育深大断裂,两侧地块的发展演化史往往有重大差异,沿缝合带断续分布蛇绿岩 套,代表消减的洋壳残留,并常见有混杂堆积等海沟俯冲带的典型产物。此外沉 积组合类型,地层序列,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分区,古气候等可帮助我们识别两 个相互分离的独立板块。 2)古地磁学方法 根据岩石内古地磁的测定,并通过退磁措施,消除以后地壳运动对原有剩余磁 性的叠加影响,测定当时地磁方向的磁偏角(D)的磁倾角(I)等剩余磁性,恢 复岩石形成时的磁化方向,运用公式,tanI=2tanλ求出古纬度(λ),这是确定 古板块的古纬度和方位的唯一定量资料来源。 3)生物古地理方法 生物古地理指生物相和生物区系两个概念,地史时期大陆,海洋分布及其古纬 度位置,由于板块运动的不断变化,必然在生物区系性质上有所反影。两个完全 不同的生物区系,相邻近在咫尺,说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板块。 10,古生代的地史特征 答;早古生代地史特征1)生物界:后生动物迅速发展,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 2)属加里东构造阶段,稳定区和活动区并存,后期陆壳板块扩大和增生3)沉积类 型复杂多样,奥陶纪末期冈瓦纳大陆发育冰川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1)生物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 始大量繁盛,原始爬行类逐渐征服大陆 2)全球构造:联合大陆的形成 3)沉积 矿产:铁和铝风化矿床、膏盐、油气和煤 4)古气候:全球石炭-二叠纪冰川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复习题

《古生物地史学》综合复习资料 一古生物学部分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三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判断几个物种是否为同一物种的标志是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背景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树形笔石的生存时代中寒武世至早石炭世 12、有孔虫的分类地位是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 13、构造分析法中,升降运动的分析标志是水深、沉积厚度和平行不整合;褶皱运动的分析标志是角度不整。 14、“虫筳”的分类地位: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有孔虫目“虫筳”亚目 15、依据“虫筳”的轴率可以将其分为:短轴型、等轴型和长轴型 16、“虫筳”的繁盛时代是:C、P 17、腔肠动物的体形有:水螅型和水母型。 18、珊瑚的横向构造包括:横板、鳞板和泡沫板。 19、按照四射珊瑚骨骼的组合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 21、横板珊瑚的连接构造包括:连接孔、连接管和连接板。 22、在二叠纪末期绝灭的生物包括虫筳、横板珊瑚、四射珊瑚和三叶虫等。 23、虫筳的旋壁的微细构造的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疏松层、透明层和蜂巢层。 24、三叶虫头鞍的演化趋势是由前窄后宽到前宽后窄,头鞍沟的演化趋势是由多到少。 25、根据三叶虫头甲和尾甲的相对大小可以将其分为小尾型、异尾型、等尾型和大尾型。按上述分类莱得利基虫属于小尾型。 26、三叶虫生活在浅海环境中,是寒武纪、奥陶纪时期的标准化石。鹦鹉螺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修订稿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古生物地史学概论题库 一、名词解释 1、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生命活动的痕迹。 2、物种:由杂交可繁育后代的一系列自然居群所形成的,它们与其他类似机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3、地理隔离:是指由于水体、沙漠、山脉的阻挡或遥远的地理距离等原因造成的隔离。 4、相关率:环境条件变化使生物的某种器官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适应时,必然会有其他的器官随之变异,同时产生新的适应。 5、特化:一种生物对某种生活条件特殊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和生理上发生局部的变异,其整个身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水平并无变化的现象。 6、趋异:生物在其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地理条件而勑生物种分化,由一个种刎匆成两个或丠个以上的种溄分化迏程。 7、生物复苏:大绍灭后的生物羴或生怀,通过生物的自组织作用和对新环境皌不断应,逐步回复其正常发居水平的程。 8、生物的生活环境是指生物周围瞄一切生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的总和。 9、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生态领域内的所有物种的总和あ 10、生态系统:由群落及其所生存的环境共同构成个统一的整体,该综合体称为生态系统。 11、指相化胧:能够反庖种牵定条件的化石。 12、潮间带:靠近海岸位于高潮线与低潮乧间的玭境。 13、底质:水中底栖琟物居住所依附的环境物质。

14、适应辐尌:某种群皀趋异不是两个方呑,而是向着各燍不同纄旹向发展,适应不同的生活捡件,这种多方向的趋异就是适应辐射。 1=、生殖隔离:种群间由溎基因型差异耍导致基因交换不能轛行。 16、化石组合:指在一定的地层层位中所共生皤所有化石的组合。 17、沉积环境:指一个具有独特的物理以及和生物条件的自焲地理单儃 8、沉积旋廞作用: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由于环境单元的变迁或在一定的沉积作琨过程中由于作用方式的变化导致地层的沉积单元规律的沉积作用。 1y、地层划分:指根捪岩层具有的不同特征货属性地层组织或不同的单元。20、地层对比:指根据不同的场或不同部面地层的各种属性的比较,确定地层单位盄圱层时广地层位的对应啳系。 21、角度不整合>为分隔下部褶皱曲怖授斜地层和上部水平地层的分隔面。 2、平行不整合:指上下地层产状平行或近于平行,具有不駄则皀侵芀和暴靲标志的分隔面。 23、沉积组同:在一定地质时期内形的能够反映其沉积过程主要构造肌景沉积岩共生综合体。二堫空题 0、古生物学的研究象是保存于地层中的(生物实体)和(遗迹化石)以及和生活动有关的各种物质讱录。 2、化石区别于丂舤的岩石在于它必须与(古代生物)相联系,它巅须具有诸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生物特征,或耍丯唱生物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并忝留下来的痕迹。 3、通常古、滊生物闵的时间界线是(一万年)左右。 4、(遗迹)化石对于研究生物活动方式和习性,恢复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〢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古生物地史学题库

古生物地史学 一、名词解释: 1.地层叠覆律:在未经变动的情况下,年代较老的地层叠覆在年代较新的地层之上。 2.生物层序律:不同的地层中生物化石各不相同,并根据相同的化石来对比地层并证明属于同一时代。 3.瓦尔特相律:只有那些目前可以观察到是彼此毗邻的相和相区,才能原生的重叠在一起。(在沉积环境连续渐变的情况下,相邻沉积相在纵向上的依次变化与横向上的依次变化是一致的。) 4.层型: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和地层界线的典型模式剖面。 5.单位层型:给一个已命名的地层单位下定义和识别一个命名的地层做标准用的一个特殊岩层序列中特定的间隔的典型剖面。 6.界线层型:给两个命名的地层单位之间的地层界线下定义和识别这个界线做标准的特殊岩层序列中的一个特定的点。 7.磨拉石:随着褶皱山系的逐步形成,在山前凹陷和山间盆地中形成厚度巨大的山麓堆积,为砂砾岩且没有经过分选磨圆作用。 8.复理石: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夹浅水生物化石或碎屑,由频繁互层的侧向上稳定的海相矿岩和较粗的其他沉积岩和页岩层组成层组成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鲍马层序),具多次重复性韵律层理,每一韵律层都包含由砂砾岩到泥质岩的顺序规律;单个韵律层厚度不大,但总厚度巨大;岩石类型单一,主要为砂岩和粘土岩。

9.小壳动物群:埃迪卡拉纪末期具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广泛分布在寒武纪最早期的梅树村组地层中。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 10.EEL动物群:东亚地区晚侏罗世十分繁盛的热河生物群以出现东方叶肢介(Eosestheria)-类蜉蝣(Ephemeropsis)-狼鳍鱼(Lycoptera)为特征代表的植物群,为湖生生物组合。 11.澄江动物群:产于云南澄江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 主要发现三叶虫,水母,甲壳纲,腕足类,藻类等。 12.D-C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南方以双扇厥科中的网脉蕨(Dictyophyllum)-格脉蕨(Clathropteris)植物群,代表热带亚热带近海环境。 13.D-B植物群:三叠纪以天山-秦岭为界的北方以莲座蕨科的拟丹尼蕨(Danaeopsis)-贝尔瑙蕨(Bernoullia)植物群,代表潮湿温带内陆环境。 14.T-P-N植物群:早白垩世湖生生物组合中,双壳类以类三角蚌(Trigonioides)-褶珠蚌(Plicatounio)-日本蚌(Nipppononaia)。 15.象州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近岸、富氧环境下的浅海沉积类型,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沉积厚度巨大。 16.南丹型:中国南方海相泥盆系的一种远岸、缺氧、水体平静的海盆地沉积类型,代表较深水滞留缺氧的微型裂陷槽(台内断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