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大众传播复习资料整理完整版

信息社会的特点:(1)社会经济的主体(2)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3)交易结算(4)跨国贸易施拉姆提出一个新的过程模式“循环模式”。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任何一种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马莱兹克把大众传播看做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种社会影响力相互作用的“场”,这个系统的每个主要环节都是这些因素或影响力的集结点:(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传播者的人格结构、传播者所处的组织、传播者的社会环境等(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是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接触选择,这种选择当然也是基于受传者本身的社会背景和社会需求作出的。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重要特点:(1)人际传播传递和接受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2)人际传播的信息意义更为复杂和丰富(3)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率高。(4)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功能: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4.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大众传播:定义: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特点:1.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2.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3.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4.大众传播的信息既有商品属性,又有文化属性。 5.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6.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1.环境监视功能:传播对社会起着一种”瞭望哨“的作用;2.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传播是执行联络、沟通和协调社会关系功能的重要社会系统;3.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关: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团体乃至人物或社会活动,只有得到大众传播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2.社会规范强制功能:大众传播通过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众,能够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将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下,从而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3.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拟态环境:就是我们说的信息环境。“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含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

2.媒介即人的延伸: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而“冷媒介”;传递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4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局限:带有极端性和片面性,我们在麦克卢汉的理论中看不到从事着能动的社会实践的人,看不到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电

子乌托邦”思想定义:对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予无条件的乐观主义期待,认为新的传播技术必将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理想国。局限性:单纯的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不能保证理想的社会形态的出现,缺乏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

“把关人”理论: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市场标准(不是唯一)把关的实质:对社会价值或新闻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考虑。对新闻的选择和加工产生重要影响的9种要素:1.时间跨度。2.事件强度。3.明晰性。4.文化接近性。5.预期性。6.出乎意料性。7.连续性。8.组合性。9.社会文化价值。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3种:1.以强大的资本做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对大众传播事业的主要部分实行垄断。2.通过他们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及团队供应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3.诉诸法律手段。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哪几种媒介制度:1.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2.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3.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制度。4.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自由主义媒介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是实行自律的自由企业。

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原理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2.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3.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收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社会责任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的理论,它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一种修正。

现代社会责任理论原则:1.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因而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和履行一定的责任和义务。2.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业标准。3.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不能煽动社会犯罪,不能传播宗教或种族歧视的内容。4.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这种干预是正当的。民主参与理论的主要观点:1.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2.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或广告赞助人而存在;3.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4.与大规模的、单向的、垄断性的巨大媒介相比,小规模的、双向的、参与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发展中国家的媒介制度和发展理论:1.大众传播活动必须与国家政策保持同一轨道,以推动国家发展为基本任务;2.媒介的自由伴随着相应的责任,这种自由必须在经济优先的原则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原则下接受一定限制;3.在传播内容上,要优先传播本国文化,优先使用本民族语言;4.在新闻和信息的交流合作领域,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5.在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利害问题上国家有权对传播媒介进行检查、干预、限制乃至实行直接管制。

IPP指数,即“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了著名的“政治既有倾向假说”:在人们就选举或其他政治问题做出决定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之际,这种决定并不取决于一时的政治宣传和大众传播,而是基本上取决于他们迄今所持的政

治倾向。表10-2:根据表格结果,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提出“选择性接触假说”,受众在接触大众传播的信息时并不是不加选择的,而是更愿意选择接触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和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而对与此对立或冲突的内容有一种回避的倾向。“受众即市场”的观点,麦奎尔曾指出它的问题:一、它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二、这种观点更多的着眼于受众的股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如收入、性别、年龄、学历等,而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更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三、这种观点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四、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是传媒一方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有:1、传播权。2、知晓权。3、媒介接近权。“使用和满足”;含义:研究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局限性:1、“使用与满足”研究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行为主义和功能主义色彩较浓。2、它脱离开传媒内容的生产和提供过程,单纯地考察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因而不能全面揭示受众与传媒的社会关系。3、“使用与满足”研究指出了受众的某种能动性,但这是有限的,仅仅限于对媒介提供的内容进行“有选择的接触”的范围内,因而不能反映受众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有着传播需求和传播权利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效果:所谓效果指得是人的行为产生的有效结果。传播效果的概念含义:一、狭义:指的是行为者的某种行为实现其意图或目标的程度;二、广义:指这一行为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包括对他人和周围社会实际产生的一切影响和后果。双重含义:第一,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行为的变化。第二,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显在的还是潜在的。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1、环境认知效果。2、价值形成和维护效果。3、社会行为示范效果。一系列效果假说:1、“政治既有倾向”假说。2、“选择性接触”假说。3、“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4、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个人影响》的一个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中介因素”的概念,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的“中介因素”主要有四种:1、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2、媒介本身的特性——讯息的媒体渠道不同,其效果也就不同。3、讯息效果——包括语言和表达等,其方法和技巧不同,会令人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4、受众本身的性质——受众的既有立场和倾向、他们的社会关系尤其是意见领袖的态度,会对大众传播效果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人民选择》、《个人影响》和《创新与普及》,“传播流”研究的三部曲。主要从传播主体、传播技巧和受众三个方面说明制约传播效果的因素:一、传播主体: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但在这一过程中居于最优越地位的无疑是作为传播主体的传播者。传播者不但掌握着传播工具和手段,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那个的取舍选择,作为传播过程的控制者发挥着主动的作用。尽管如此,传播者本身的某些特点仍然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2、“休眠”效果。二、传播技巧:指的是在说服性传播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而采用的策略方法。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3、“明示结论”和“寓观点于材料中”。4、“诉诸理性”和“诉诸感情”。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三、传播对象:1、意见领袖的作用。在传播学中,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

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的特征:1、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2、意见领袖并不集中于特定的群体或阶层,而是均匀地分布于社会上任何群体和阶层中。3、意见领袖的影响力一般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

4、意见领袖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率高、接触量大。意见领袖的作用:在购物、时尚、娱乐等领域,意见领袖最重要的素质是“生活阅历”,其次是“社交性”和“社会经济地位”。“生活阅历”则并不那么重要。尽管准确地捕捉意见领袖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但对大众媒介来说,认识到这些人的存在,增强受众定位意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的影响。3、受传者的个性与传播效果。

“议程设置功能”:含义:是一种理论假说,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特点: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个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2、“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3、“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议程设置功能”的理论和有关概念:1、确认媒介议程和受众议程之间的因果关系。2、“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向明确化。3、对“议题”不同类型进行较深入的研究。4、分析不同媒体“议程设置”的不同特点。5、对“属性议程设置”的概念的关注。6、一些研究从受众角度考察媒介议程设置效果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沉默的螺旋”:由三个命题构成: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诺依曼提出的要点: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呼疾”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理论的特点:是一种考察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的理论,这个理论在两个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它的舆论观;二是它的效果观。

“培养”的基本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通的基准,社会才能实现协调。怎么理解新闻框架:1、双重含义:第一,框架作为一定的知识体系或认知定势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它来自我们过去实际生活的经验;第二,我们根据既有的框架来“建构”我们对新事物的认识。正如基模可分为”个人基模”和“组织基模”一样,框架的概念同样可区分为“个人框架”和“组织框架”。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媒介框架”和“新闻框架”两个学术概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理解新闻框架:第一: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的制约。第二,在一定的新闻文本中,新闻框架通过一定的符合体系表现出来,这些符号形成对新闻事件意义的建构。第三,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第四,新闻框架作为媒体为新闻事件定性的主导性框架,对受众认识、理解新闻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做出反应具有重要

的影响,这种影响也称为框架效果。四种因素构成不同的新闻框架:1、行为主体——新闻事件的实施人、责任人或机构;2、身份认定——对空难受害者身份属性的提示和定性;3、归类打包——将新闻事件归类于不同性质的范畴,贴附标签的过程。4、引申泛化——对新闻事件的实质做一般意义上的阐释。“上限效果”假说:三条论据:第一、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也就是说,大众传播传达的不是“高、精、尖”的知识,而是某一范围、某种程度的“一般”知识,无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不可能从大众传播中得到超出这个程度或范围的知识。第二、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受众中的“先驱部分”在感觉自己的某种知识已经充足的时候,就会自动减慢或停止对这种知识的追求。第三、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即如果受众个人的知识程度已经高于大众传播的内容,他们便不会再通过大众传播去寻求知识。

国际传播: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主体为国家。此外还包括国际机构,超国家机构,同盟与地区集团,跨国组织或运动,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个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1、全球传播的出现与跨国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2、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社会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3、从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与此同时,具备多种媒体功能的互联网,正在成为全球传播的大平台,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4、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不同国家之间的双边关系和多边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受到人们的重视。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政治全球化的加速;3、文化的交流、融合、摩擦和冲突的全球化。什么是信息主权:是斯诺登和席勒在《国家主权和国际传播》中提出的概念。换言之,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说,信息主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本国信息资源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权利;

2、不受外部干涉,自主确立本国的信息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和传播体制的权利;

3、对本国信息的输出和外国信息的输入进行管理和监控的权利。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美国学者席勒是文化帝国主义研究的代表学者,在1976年出版的《传播与文化支配》一书中,他为这个概念做出了一个经典定义:文化帝国主义,就是“在某个社会步入现代世界系统过程中,在外部压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该世界系统中的核心势力的价值,并使社会制度与这个世界系统相适应的过程。这里的外部压力,主要指的不是军事高压,而是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信息和文化产品单向汹涌而入的状况。

传播学的4个奠基人:拉斯韦尔、卢因、霍兰夫和拉孔斯菲尔德。1、拉斯韦尔的宣传与传播研究:出版了《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一书,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宣传策略及其效果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早总结了社会传播的三项基本功能:环境监控、社会协调、文化传承。,并考察了传播的基本过程,将其解析为五个主要环节和因素: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2、卢因与“把关人”。提出了信息传播中的“把关人”,这个概念被广泛应用到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制作和传达过程的研究当中,“把关”理论成为揭示新闻或信息传播过程内在的控制机制的一种重要理论。3、霍兰夫与说服效果实验。对传播学的贡献:一是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二是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为否认早期的“子弹论”效果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4、拉扎斯菲尔德与经验性传播学研究。是四位中,影响最大的一位,他是“两级传播”理论的提出者,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发挥影响。被称为传播学研究的“工具制作者”。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的信息论与传播学。2、威纳的控制论与传播学。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经验学派。指

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社会科学流派,它主要以思辨性方法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2、批判学派。

摄影测量学及其发展

摄影测量及其发展 一、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 1、概论 摄影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是从理论上研究摄影像片与所摄物体之间的内在几何和物理关系。利用这种几何关系可以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几何特性;利用它们之间的物理关系可以判定所摄物体的性质,做出正确的解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还需要从技术上研究和制造出摄影像片获取和处理的仪器、材料和作业方法。 摄影测量从本质上讲就是由二维影像→三维空间的学科。由测绘学科而言,摄影测量来自于“前方、后方交会”。而普通的测量定义则是在两个已知点1,2上,安置经纬仪,对未知点A测定水平角、垂直角,进行前方交会来测量未知点的坐标。 2、摄影测量的阶段: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 其中模拟摄影测量主要是指模拟测图仪进行的摄影测量,属于手工操作的模拟产品;解析摄影测量则主要是依据像片像点与相应地面点的数字关系,借助计算机用数学解算方法进行的摄影测量,属于机助作业员操作的模拟数字产品;数字摄影测量是从数字影像中获取物体三维空间数字信息的摄影测量,属于自动化操作的数字产品。 3、摄影测量的分类: (1)、航天摄影测量(卫星):利用航天摄影资料所进行的摄影测量。 (2)、航空摄影测量(飞机):利用航空摄影资料所进行的摄影测量。 (3)、地面摄影测量(近景):利用地面摄影的像片对所摄目标物进行的摄影测量。 二、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1、摄影测量的两个基本内容。 (1)、建立起影像和物体的基本关系,即在两张影像上测定同一目标点——对应性。(2)、由影像坐标计算空间坐标——建立影像与空间的解析关系。 2、由影像到物体的变换差数。 3、由影像到物体的解析关系。 通过同名特征点的提取,获得一组观测值,应用于电脑处理搞定。 4、怎样确定9个方位元素。 九个方位元素主要包括内方位元素,即其在坐标轴上的横、纵、高坐标和外方位元素,即在空间坐标系中和地面辅助坐标系中坐标。前者一般是已知的,而后者则主要靠航摄像片来确定。 5、计算机怎样确定对应关系。 其基本原理是: (1)、物体表面一般都是光滑的,因此物体表面上各点在图像上的投影是连续的,其视差也是连续的。 (2)、区域匹配。即粗匹配,是指将大的表面分成几个部分,然后通过某种对应关系或者某种方法,将同一场景不同视点的区域进行匹配。 (3)、用两个摄像机同时观察空间点,则该点在摄像机中分别所成的像,成为对应点,且一一对应。 (4)、极线约束。 6、摄影测量的两个基本问题。

摄影测量学基础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空中三角测量:利用航摄像片与所摄目标之间的空间几何关系,根据少量像片控制点,计算待求点的平面位置、高程和像片外方位元素的测量方法。 2像点位移:由于在实际航空摄影时,在中心投影的情况下,当航摄的飞行姿态出现较大倾斜即像片有倾斜,地面有起伏时,便会导致地面点在航摄像片上构像相对于在理想情况下的构像,产生了位置的差异,这一差异称为像点位移。 3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个摄影站点间的空间距离。 4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上,相邻两张像片应有一定范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 5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相邻两像片的重叠度 6同名核线:同一核面与左右影像相交形成的两条核线,其中核面指物方点与摄影基线所确定的平面。 7像片的内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互位置的参数,f,x0,y0 8像片的外方位元素:表示摄影中心和像片在地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9相对定向:根据立体像对内在的几何关系恢复两张像片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姿态,使同名光线对对相交,建立与地面相似的立体模型。即确定一个立体像对两像片的相对位置。 10绝对定向元素:描述立体像对在摄影瞬间的绝对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11单像空间后方交会:利用至少三个已知地面控制点的坐标,与其影像上对应三个像点的影像坐标,根据共线条件方程,反求该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12空间前方交会:由立体像对中两张像片的内、外方位元素和像点坐标来确定相应地面点的地面坐标的方法,称为空间前方交会。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填空 1、4D 产品是指 DEM 、DLG 、DRG 、DOM 。 2、摄影测量按用途可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3、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4、模拟摄影测量是利用光学/机械投影方法实现摄影过程的反转。 5、解析摄影测量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手段,通过对摄影像片的量测和解析计算方法的交会方式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并提供各种摄影测量产品的一门科学。 6、像点坐标的系统误差改正主要包括底片变形改正,摄影机物镜畸变差改正,大气折光改正和地球曲率改正。 7、共线方程表达的是像点、投影中心与地面点之间关系。 8、立体摄影测量基础是共面条件方程。 9、把一条航线的航摄像片根据地物影像拼接起来,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呈现为弯弯曲曲的折线,称航线弯曲。 10、航摄像片为量测像片,有光学框标和机械框标。 11、地图是地面的正射投影,像片是地面的中心投影。 12、在像空间坐标系中,像点的z 坐标值都为-f 。 13、一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包括:三个直线元素(Xs 、Ys 、Zs ):描述摄影中心的空间坐标值;三个角元素(?、ω、κ) ) :描述像片的空间姿态。 14、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目的、标准是两像片上同名像点的投影光线对对相交。 15、双像解析摄影测量的任务是利用解析计算方法处理立体像对,获取地面点的三维空间信息。 16、在摄影测量中,一个立体像对的同名像点在各自的像平面坐标系的x 、y 坐标之差,分别称为左右视差、上下视差。 17、解析法相对定向的理论基础是同名光线对对相交于核面内。 18、解析绝对定向需要量测 2 个平高和 1 个高程以上的控制点,一般是在模型四个角布设四个控制点。 19、解析空中三角测量按数学模型分为航带法、独立模型法、光束法。 20、像底点上不存在投影差,但存在倾斜误差。倾斜航片上等比线上点的倾斜误差等于零。 21、立体模型空间相对定向时,连续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单独像对的相对定向元素为 。 22、某像点的像平面坐标为(x,y),摄影仪主距为f ,则该点在像空间坐标系中的坐标为(x ,y ,-f )。 23、摄影测量采用的五种常用坐标系中,地面测量坐标系是左手系。 222 v w b b φωκ、、、、22211ωκ?κ?、、、、

大众传播学考试整理

1. 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专业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 2. 五大先驱贡献与方法 拉斯韦尔(1)提出5W 模式 (2)内容分析法 (3)大众传播的三功能说 拉扎斯菲尔德(1)形成传播学的“哥伦比亚学派”(2)实地调查法 卢因(1)研究群体对于个体的影响 (2)提出来“把关人”的概念 霍夫兰 从心理学的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 “耶鲁学派” (1)控制实验法 (2)找到影响劝服效果的诸多因素 施拉姆 创办了第一批被称为“传播”的大学教学机构 3. 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两大学派的区别①研究内容 如何传播VS 为何传播 ②研究方法: 经验事实VS 价值判断、思辨全面 ③研究取向: 只知拜佛VS 只想拆庙 5. 人类传播的基本原则 准确性 有效性 传播渠道与媒介的多样性 适时性 针对性 6. 人类传播的基本模式 5W 模式 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 发射器接收器 讯息 讯息 信 的 信源 信宿 噪源 号接收到信息

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7.人内传播的作用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8.人际传播(罗洛夫观点)罗洛夫观点: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自然需求 社会需求 9.大众传播功能 拉斯韦尔的观点: 1948年《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1、监测环境 2、社会协调 3、传承遗产 10. (斯蒂芬森的“游戏说”)美国学者斯蒂芬森在《传播的游戏理论》中 工具性的传播——个人工具 游戏性的传播——充实情绪 赖特”四功能说” 1、大众传播的监测社会功能 2、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功能 3、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4、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负功能:“麻醉精神”大众传播的负功能 1、麻醉精神,取消行动能力 (1)电视人(2)沙发土豆(3)容器人 2、拟态环境与刻板形象 拟态环境定义:所谓拟态环境,换一种说法,就是新闻媒介所营造的舆论氛围. 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方面是现实环境,一方面为虚拟环境。前者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体验外的客观世界,后者是人类意识到的或体验到的主观世界。大众媒介的出现和发达,使得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类认识真实世界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及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 (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 传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 :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 不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 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 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 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7、像场 :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 :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 :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 :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 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 1、k 2称为核点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 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 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 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 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成 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差 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素 33、空间后方交会 就是利用地面控制点的已知坐标值反求像片外方位元素 ()()()()(){}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摄影测量学考试复习.docx

4D 产品是指DEM、DLG、DRG、DOM。 摄影测量学:是利用光学摄影机摄取照片,通过像片来研究和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技术摄影测量按远近分为航天摄影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近景摄影测量,显微镜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按用途口J分为地形摄影测量、非地形摄影测量。 摄影测量学的发展经过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2.由于立体像对选取的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不同分为连续邃戒与里独像对 摄影机的主距:航空摄影物镜中心至底片面的距离是固定值1?摄影比例尺:严格讲,摄影比例尺是指航摄像片上一线段为J与地向上相应线段的水干距L之比。摄影像片的影像比例尺处处均不相等 3?摄影航高:摄影机的物镜中心至该面的距离 2?绝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平均海平而的航高,指摄影物镜在摄影瞬间的真实海拔高度。 3?相对航高:摄影物镜相对于某一基准面或某一点的高度 2 ?制定航摄计划: 1.确定摄区范围; 2.选择航摄仪; 3.确定航摄仪的比例尺;4,确定摄影航高;5,需要像片数,F1期等。 5.摄影基线:航线方向相邻两摄站点间的空间距离称为摄影基线。 2?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1.影像的色调,2.像片的重叠,3.像片倾角,4.航线弯曲,5,像片旋角 2?像片倾角:空中摄影采用竖直摄影方式,即摄影瞬间摄影机的主光轴近似与地面垂直,它偏离铅垂线的夹角应小于3D,夹角称为像片倾角。 3?航向重叠:同一条航线内相邻像片之间的影像重叠称为航向重叠,一般要求在60%以上。目的:保 证像片立体量测与拼接 4?旁向重叠:相邻航线的重叠称为旁向重叠,重叠度要求在24%以上 5?中心投影:投影光线会聚与一点 7?像主点:摄影机主光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像底点:主垂线与像片面的交点 2 ?摄影测量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些? 像平面坐标系;像空间坐标系;像空间辅助坐标系;摄影测量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 3.对于一张航摄像片其内外方位元素为内外方位元素均为常数, 8?内方位元素:内方位元素是表示摄影中心与像片之间相关位置的参数,包括三个参数。即摄影中心 到像片的垂距(主距)f及像主点o在像框标坐标系中的坐标兀。,儿 9?外方位元素:在恢复内方位元素的基础上,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与姿态的参数称为外方位元素, 外方位角元素:确定像空间坐标系的三轴在地面坐标系中的方向。 14 ?像点在像空间直角坐标系与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的变换关系: U X坷a2 a3X V=R y—久b2伏y W-f°1 C2°3-f 13?同名像点:同名光线在左右相片上的构像 14 ?摄影基线:同一航线内相邻两摄站的连线 15?核线:核面与像片的交线,核线会聚于核点 16?核面:摄影基线与地而点所作平而 17.同名像点:地面上一点在相邻两张像片上的构像

传播学期末考试复习and简答题集合名词解释等

传播学攻略 一般来说,传播研究的重点是符号学传播媒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书上其余的就不用看了, 符号学:两个人物索绪尔巴尔特 1、媒介主要是麦克卢汉的一些理论,如: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地球村 2、人内传播:象征性社会互动(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3、人际 4、群体: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只知道大众社会理论是什么就行了) 5、组织传播集群行为 6、大众公众群体区别 7、大众传播,主要是效果,如效果研究的几个阶段、主要理论和人物 名词解释: 第三章: 1.符号:任何事物主要它独立存在,并和另一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符号分为信号和象征符。 2.意义: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语境:又叫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务、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4.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5.象征性社会互动:指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米德“主我客我”,库利“镜中我”) 6.文化: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 第七章: 1.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2.电子乌托邦思想: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的倾向。 3.信息环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第八章: 1.媒介技术:也称传播技术,指的是人类为驾驭信息传播、不断提高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效率所采用的工具、手段、知识和操作技艺的总称。 2.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够理解。 3.冷媒介:传达的信息含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时需要动员多种感官的配合和丰富的想象力。 4.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发起人,是借助某种手段或工具、通过发出信息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 5.大众传媒、大众传播者: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介机构是从事信息的采集、选择、加工、复制和传播的专业组织,其生产规模巨大,受传者广泛。 6.技术:技术即达到实践目标为目的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操作手段和工具。 7.把关人:传媒组织的一道关口,是一个取舍的标尺,使到达受众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

最新传播学期末考试题目!

课后练习(二) 单项选择题及参考答案 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企业文化”的概念及理论是建立在何种传播层次上的(C )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 D.大众传播 2.受众对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主要是通过(C)来实现的 A.抵制B .来电、来函C .反馈D .质询 3.(B)事实上是传播研究的最集中的领域之一 A.传播媒介B .传播效果C .传播对象D .传播发展 4.控制研究是对“ 5W'模式中第几个因素的研究和探讨(A ) A. 一 B.二 C.三 D.四 5.“把关人”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A)首先提出的

A.卢因 B.德弗勒 C.施拉姆 D.波特 6.媒介中的广告对媒介而言属哪种控制形式(B ) A.政治控制 B.经济控制 C.文化控制 D.受众控制 7.(C)是所有传播活动的基础即最基本的层次 A.人际传播 B.群体传播 C.人内传播 D.大众传播 8下列(D)属于循环化的传播模式 A.施拉姆模式B .申农——韦弗模式 C.守门人模式D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模式 9.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D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10.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C)。 A .卡尔?霍夫兰 B .拉扎斯菲尔德 C.哈罗德?拉斯韦尔 D .施拉姆 11.广义的传播学以人类(B)为研究对象 A.社会 B. 一切传播行为 C .心理D .信息交流

12.赖特对传播社会功能的重要补充和阐述是(A) A.娱乐功能 B.文化传递功能 C.授予地位功能 D.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 13.“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暗示的媒介观是(B ) A.“镜子”式的反映 B.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C.权利的工具 D.群众的喉舌 14?“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B)来影响和制约舆 论。 A.意见领袖 B.意见环境 C.议程设置 D.两级传播 15.拉扎斯菲尔德在传播学领域的代表作是(C ) A.《理解媒介》B .《舆论学》 C.《人民的选择》D .《传播与说服》 16.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总结出传播的三种主要社会功能的学者是(A ) A.拉斯韦尔B .赖特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摄影测量学 考前知识点整理

摄影比例尺: 摄影比例尺越大,像片地面的分辨率越高,有利于影像的解译与提高成图精度 摄影航高: 相对航高: 绝对航高: 摄影测量生产对摄影资料的基本要求: 影像的色调、 像片倾角(摄影机主光轴与铅垂线的夹角,α= 0 时为最理想的情形) 像片重叠:航向重叠:同一航线内相邻像片应有一定的影像重叠 旁向重叠:相邻航线也应有一定的重叠 航线弯曲:一条航线内各张像片的像主点连线不在一条直线上 像片旋角:相邻两像片的主点的连线与像片沿航线方向的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 像片旋角过大会减小立体相对的有效观察范围 中心投影:所有投射线或其延长线都通过一个固定点的投影 阴位:投影中心位于物和像之间。(距摄影中心f ) 阳位:投影中心位于物和像同侧。(距摄影中心f ) 像方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像主点o 为原点) 像空间坐标系(x 、y 、-f) 像空间辅助坐标系S-uvw 物方坐标系:地面测量坐标系T-XYZ (高斯平面坐标+高程)左手系 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D-XYZ 内方位元素: x 0,y 0,f 作用: 1、像点的框标坐标系向像空间坐标系的改化; 2、确定摄影光束的形状; 外方位元素:确定摄影光束在摄影瞬间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线元素(X S ,Y S ,Z S ) 角元素(航向倾角?、 旁向倾角ω、 像片旋角κ) 共线条件方程(摄影中心、像点、地面点) 像点位移: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同摄站同主距的倾斜像片和水平像片沿等比线重 合时,地面点在倾斜像片上的像点与相应水平像片上像点之间的直线移位 像点位于等比线上,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等比线上部的像点的像片倾斜误差方向向着等角点 等比线下部的像点的像片倾斜误差方向背向等角点 (1) 当 时, ,即等比线上的点不会因像片倾斜产生像点位移 (2)当 ,像点位移朝向等角点(一、二像限) (3)当 ,像点位移背向等角点(三、四像限) (4)当 时,主纵线上点的位移最大 像片纠正:因像片倾斜产生的影像变形改正 因地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投影差):当地面有起伏时,高于或低于所选定的基准面 的地面点的像点,与该地面点在基准面上的垂直投影点的像点之间的直线移位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y )Z Z (c )Y Y (b )X X (a )Z Z (c )Y Y (b )X X (a f x S S S S S S S S S S S S 333222333111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大众传播学考试复习内容 1.什么叫传播?【名词解释】 所谓”传播”即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2.什么叫信息?【名词解释】 信息是传播学的基本概念之一。 ①事物(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方式(运动状态)以及对这种方式(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②与物质与能量并列,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 ③能够用来消除或减少不确定性的东西。 3.什么是符号?【名词解释】 所谓“符号”,就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一个符号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它必须具有某种物质形式、它必须指自身之外的某种东西、它必须被人们作为某种意义使用与承认。 4.什么是沉默的螺旋?【名词解释】 所谓沉默的螺旋就是说,大众传媒所表达的优势意见和对异常意见的人际支持逐渐减少,合并形成了沉默的螺旋,其中表达优势意见或不愿表达异常意见的人数日益增加。 5.传播效果研究经历哪些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被称为“强效果论”时期; 第二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初至60年代初,被称为“弱效果论”或“有限效果论”时期; 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被称作“回归强效果论”或“多元效果论”时期。

6.麦克卢汉提出的提论是什么?【简答题】 ①媒介即讯息。他认为,每一种“媒介”发出的“讯息”,都代表着或是规模、或是速度、或是类型的变化,所有这些,无不介入人类的生活。因此,这里的“讯息”,也就是技术特征。 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富有想象力的麦克卢汉认为,技术的任何进步,都使人类更有效地生活和劳动;媒介的任何发展,都能延伸人类五官的功能。 ③冷媒介与热媒介。所谓“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指充满资料数据的状态)和“低参与度”(对受众而言)的媒介;“冷媒介”则相反。发展中国家是“冷”的,发达国家是“热”的;农村是“冷”的,城市是“热”的。 ④地球村。他指出,电视和卫星等技术的出现,使地球“越来越小”,人类已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因而,地球已变成了一个小村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而有利于地球村之外。 7.媒介的四种理论是什么?(书P108表格)(施拉姆) 这一著作由四篇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论文组成,总结比较了有史以来先后出现的媒介体制,试图研究“当今世界不同类型的传媒背后的哲学和政治学原理或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四种媒介理论,即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和苏维埃全权主义理论。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媒介体制已不适用于传统的报业四种理论的分类了,特别是在那些发展中国家。不仅如此,自80年代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媒介功能和对媒介的控制也发生了显著而且连续不断的变化。 目前,就媒介的运行体制而言,世界各国的大众媒介大致可以划分为私有制、公有制和国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媒介体制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 通常,私有媒介采用股份制和董事会形式;公有媒介采用社会化管理方式;国有媒介采用政府领导方式。

传播学概论试题教(学)案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摄影测量学考试知识点汇总

摄影测量学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摄影测量学:是对研究的对象进行摄影,根据所获得的构像信息,从几何方面和物理方 面加以分析研究,从而对所摄对象的本质提供各种资料的一门学科。 2、光圈号数?:相对孔径的倒数 3、景深 :远景与近景之间的纵深距离称为景深 ? 4、超焦点距离:当物镜向无限远物体对光时,不仅远处的物体构象清晰,而且在离开物镜不 小于某一距离H 的所有物体,其构象都很清晰,这个距离H就称为超焦点距离或称为无限远起点 5、视场:?将物镜对光于无穷远,在焦面上会看到一个照度不均匀的明亮圆。这个直径为ab 的明亮圆的范围称为视场 6、视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视场直径所张的角2α。 ? 7、像场?:在视场面积内能获得清晰影像的区域 ? 8、像场角; 物镜的像方主点与像场直径所张的角2β。 像主点:摄影机轴在框标平面上的垂足。 11、航向重叠?:沿飞行方向上相邻像片所摄地面的重叠区。 ? 12、旁向重叠:两相邻航带摄区之间的重叠? 主光轴?:通过诸透镜光轴的轴? 主点: 主平面与光轴的交点 13、摄影基线?:相邻像片摄影站(投影中心)之间的空间连线。 15、内方位元素 确定物镜后节点和像片面相对位置的数据。? 16、外方位元素 确定摄影摄影机或像片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参数 焦点 平行光轴的投射光线经物镜后产生折射,该折射线与光轴的交点。 17、像片倾角 航摄仪光轴与通过物镜中心的铅垂线所夹的角称为像片的倾斜角 19、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的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之间的夹角称为像片的旋 偏角? 20、倾斜误差 因像片倾斜引起的像点位移 节点 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角u 和u ′相等时,投射光线与成像光线与光轴的交点。 21、投影差 ?因地形起伏引起的像点位移 22、摄影比例尺?航摄相片上某一线段构成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水平距离之比。 23、像片控制点? 为联系地面与相片而测定地面坐标的像点。 相对孔径 ?物镜焦距与有效孔径之比 25、左右视差 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x 坐标之差 26、上下视差?同名像点在各自像平面坐标系中的Y 坐标之差 27、核点 基线延长线与左、右像片的交点k1、k 2称为核点 ? 28、核线 核面与像片的交线称为核线 29、核面?通过摄影基线S 1S 2与任一地面点A所作的平面W A?? 30、投影基线?两摄站的连线? 31、像片基线?指相邻两张像片主点的连线 32、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即在一条航带几十条像对覆盖的区域或由几条航带几百哥像对构 成的区域内,仅仅由外业实测几个少量的控制点,按一定的数学模型,平 差解算出摄影测量作业过程中所需的全部控制点及每张像片的外方位元 素 ()()()()(){}2332233213322232332 1[]Z X Y X Y Y Y X X X Z Y X X Y Z X Y Y X Z X Y X Y =-+-+-+-+--

(整理)传播学笔记《大众传播学》

传播学笔记整理 名词解释: 1、传播的定义 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双重偶然性 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3、信息社会 所谓的信息社会,指的是“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加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4、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5、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6、大众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填空题 1、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的5种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4、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5、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 6、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界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的特征。 7、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 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8、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题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 介系统的进程。 9、古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10、哈特把有史以来的传播媒介分为三类: 示现的媒介系统、再现的媒介系统、机器媒介系统 11、信息社会具有的几个特点: (1)社会经济的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2)劳动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3)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4)贸易不再主要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 12、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务赋予的含义,是人类 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13、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传播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传播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0 小题 *3=30) 1.传播定义强调传播是() A.讯息的共享 B.信息的共享 C.消息的独享 D.讯息的影响 2.从参与者的角色来说,网络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的是() A参与者即传播者 B.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受者的角色可不断进行互换 C.网络用户都以充当信息传播者为目标 D.网络用户都是信息观察者 3. 1948 年,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一文中首次提出了() A.大众传播学的概念 B.传播的5W模式 C.政治传播的概念 D.内容分析 法 4. 在批判学派看来,大众文化实际上是( ) A.流行文化 B.民间文化 C.精英文化 D.媚俗文化 5.提出传播主要的四大社会功能中的娱乐功能的美国社会学家是() A.帕森斯 B.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6.“街头访谈”这种抽样形式属于() A.简单随机抽样 B.偶遇抽样 C.判断抽样 D.机械抽样 7. 5W模式被后人称作是典型的传统的() A.控制论模式 B.线性模式 C.申农一一韦弗模式 D.社会系统模式 8.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强调“媒介即讯息”,其着眼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效果 D.传播渠道 9.因家人、朋友的影响而改变个人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性决策,这种情况印证了( ) A.社会关系论 B.社会分类论 C.社会结构论 D.个人差异论 10.英国心理学家威廉 ? 斯蒂芬斯提出关于传播的个人功能的主要观点是() A.社交性功能 B.游戏说 C.自我中心性功能 D.工具性功能 二、多项选择题( 5 小题 *5=25) 1 传播学研究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做到() A 为我所用 B 中西结合 C 尽量吸纳 D 批评为主 E 批判吸收 2 卡尔 ? 霍夫兰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 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 B 创立传播学的耶鲁学派 C 由微观入手,对传播技巧进行开拓性的研究 D 运用控制实验法研究 E 首创群体动力学和场论 3 过程研究的表现形式是模式,主要三大类是() A 线性模式 B 控制论模式 C 社会系统模式 D 信息系统模式 E 电子模式 4 麦克卢汉和英尼斯的媒介理论的价值在于() A 将媒介置于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背景中去考察 B 揭示媒介在传递的内容意义之外的意义——媒介的出现带给文化和文明的影响 C 激起人们对各种媒介及其作用关注 D 正确理解社会发展的动因 E 开拓内容分析以外的媒介影响研究领域 5 通过立法对大众传媒实施控制,其法律主要有() A 新闻法 B 广告管理法 C 诽谤罪法 D 保障隐私权法 E 证券交易法

摄影测量学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摄影测量学:摄影测量是从非接触成像系统,通过记录、量测、分析与表达等处理,获取地球及其环境和其他物体的几何、属性等可靠信息的工艺、科学与技术。 1.2摄影测量学的任务:地形测量领域 :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专题图、特种地图 、正射影像地图、景观图 ;建立各种数据库 ;提供地理信息系统和土地信息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数据 。非地形测量领域:生物医学、公安侦破、古文物、古建筑、建筑物变形监测 2.摄影测量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模拟摄影测量阶段:(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2)利用光学机械模拟装置,实现了复杂的摄影测量解算。(3)得到的是(或说主要是)模拟产品。(4)摄影测量科技的发展可以说基本上是围绕着十分昂贵的立体测图仪进行的。(5)利用几何反转原理,建立缩小模型。(6)最直观,好理解。解析摄影测量阶段:(1)使用的影像资料为硬拷贝像片。(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用精确的数字解算代替了精度较低的模拟解算。(3)得到的是模拟产品和数字产品。(4)引入了半自动化的机助作业, 因此,免除了定向的繁琐过程及测图过程中的许多手工作业方式。 但需要人用手去操纵(或指挥)仪器,同时用眼进行观测。数字摄影测量阶段 :(1)使用的资料是数字化影像、(2)使用的是数字投影方式 。(3)得到的是数字产品、模拟产品。(4)它是自动化操作,加人员做辅助。 3.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摄影测量的根本区别在于: 1.两者采用的原始原始资料不同,前者是是数字影像,后者是硬拷贝影像。 2.两者的投影方式不同,前者是数字投影,后者是物理投影。 3.两者的操作方式不同,前者是自动化,人员做辅助,后者是其本人人工进行。 第二章 3.摄影测量学的航摄资料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1.航影仪应安装在飞机的一定角度,飞行航线一般为东西方向。 2.相邻两像片要有60%左右的重叠度,相邻两航线间要有30%左右的重叠度。 3.航摄机在摄影曝光的瞬间物镜主光轴保持垂直地面。4.像片倾角,倾角不大于2°,最大不超过3°。 5.航线弯曲,一般要求航摄最大偏距△L 于全航线长L 之比不大于3%。 6.像片旋角 ,相邻像片主点连线与像幅沿航线方向两框标连线间的夹角称为像片旋角,以K 表示。一般要求K 角不超过6°,最大不超过8°。 4.计算题对于18cm*18cm ,航向:18*60%= 旁向:18*30%= 对于23cm*23cm, 航向:23*60%= 旁向:23*30%= 8.如何对空中摄影的质量进行评定? 1.检查其航向、旁向重叠度是否达到要求。 2.检查其航向弯曲是否超过3%。 3.检查其像片旋角是否小于等于6°,个别不大于8°。 9.造成像片上影像产生误差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其影响进行改正? 因素:1.地面地形起伏 2.像片倾斜,产生像片位移。3.航线偏离各张像片的主点连线。 改正: 13. 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哪些?各有何用?(各坐标系的坐标原点和坐标轴是如何选择的?) 答:摄影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有两大类。一类是用于描述像点的位置,称为像方空间坐标系;另—类是用于描述地面点的位置.称为物方空间坐标系。 (1).像方空间坐标系①像平面坐标系像平面坐标系用以表示像点在像平面上的位置,通常采用右手坐标系,y x ,轴的选择按需要而定.在解析和数字摄影测量中,常根据框标来确定像平面坐标系,称为像框标坐标系。②像空间坐标系,为了便于进行空间坐标的变换,需要建立起描述像点在像空间位置的坐标系,即像空间坐标系。以摄影中心S 为坐标原点,y x ,轴与像平面坐标系的y x ,轴平行,z 轴与主光轴重合,形成像空间右手直角坐标系xyz S -③像空间辅助坐标系,像点的像空间坐标可直接以像平面坐标求得,但这种坐标的待点是每张像片的像空间坐标系不统一,这给计算带来困难。为此,需要建立一种相对统一的坐标系.称为像空间辅助坐标系,用XYZ S -表示。此坐标系的原点仍选在摄影中心S 坐标轴系的选择视需要而定。 (2)物方空间坐标系①摄影测量坐标系 ,将像空间辅助坐标系XYZ S -沿着Z 轴反方向平移至地面点P ,得到的坐标系p p p Z Y X P -称为摄影测量坐标系②地面测量坐标系, 地面测量坐标系通常指地图投影坐标系,也就是国家测图所采用的高斯—克吕格?3带或?6带投影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高程系,两者组成的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左手系,用t t t Z Y X T -表示。③地面摄影测量坐标系,由于摄影测量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