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主备人:王莉 检查人:张亮

【教学目标】

1、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理解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对冬,夏季气压中心形成的影响。 【教学重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及其影响。 一、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

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原因:由于 随季节的变化而南北移动。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随 的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 , 。

【例题】图15为“世界部分地区及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依据图示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位置,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 季.

(2)N 地受 气压带控制,降水较 (多、少) 二、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形状的影响

由于 , ,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更加复杂。

活动:完成书本36页的活动。每四人一小组讨论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

1、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

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夏季:T 陆地>T 同一纬度

冬季:T 陆地<T 海洋→陆地高压,海洋低压

所以,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 中心。 2、气压分布

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形成相间的高低气压中心 →气压带基本上呈 状分布

7月,副热带高气压带被陆上 切断,保留在海面上; 1月,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上 切断,保留在海面上。

②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气压带基本上呈 分布高低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 和 有很大的影响。 【课堂反馈】

1.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

A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B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C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

D .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2.6月份在北半球,12月份在南半球的气压带是 ( ) A .副热带高压带

B .副极地低压带

C .极地高压带

D .赤道低压带

图3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 图中乙风带的名称是( )

A .极地东风带

B .盛行西风带

C .东北信风带

D .东南信风带 4. 甲气压带的名称是(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C.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D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 5.读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示意图,回答:

(1)由于

的季节移动,导致夏季 ,冬季

(2)北半球节气:A ,(3)与 图表示的时间相吻合。(4)

图中气压带和风带: 甲是 ; 乙是 ;

丙是 ,实际风向是 ; 丁是 ,实际风向是 。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图

。 。 。 。 。 气压带

风带

【高考全方案】高考地理 第二部分 第2章第2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课时检测卷 新人教版

第2部分第2章第2课时 一、单项选择题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气压带代表(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 [解析] 图中气流向两侧流,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风带位置及风向左偏可知,该气压带、风带位于南半球,其中风带1为东南信风带,风带2为西风带。 [答案] D 2.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C.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D.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解析] 北非地区高温少雨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的结果;台湾东部是东南季风的迎风坡;罗马位于北半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的结果。 [答案] C 读某节气某半球近地面风带分布模式图,回答3~4题。 3.a处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 根据风向向右偏转,说明图示为北半球,则a处为东北信风带。 [答案] B 4.考虑海陆分布等实际情况,此季节b处的气候特征是( )

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 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b处位于亚洲东部地区,此时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30°N以北,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东亚地区盛行夏季风,高温多雨。 [答案] B 5.下列现象可以用来说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产生影响的是 ( ) ①30°~40°大陆西岸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②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③在相同的纬度上,由于海陆分布形成海洋性和大陆性两种不同的气候④30°~40°大陆东岸形成季风环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使地球上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分布,但南半球因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受这一影响较小,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30°~40°大陆东岸的季风气候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形成。 [答案] B (2010年青岛期中)下图是“某月份海平面平均气压沿两条纬线的变化图”,分析回答6~8题。 6.该月份最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 由图示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且同一纬度陆地比海洋气压低,是北半球的夏季。 [答案] C 7.该月份,①、②两地的平均风力相比较( ) A.①地的较大B.②地的较大 C.两地相当D.上半月①地的较大 [解析] ②地靠近夏季风源地,处于沿海位置,风力较大。 [答案] B 8.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该季节的盛行风向为( )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解析] ③地以南到赤道以北地区为南亚地区,夏季盛行西南风。

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备课参考】2014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2《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课时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是在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的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P40页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从1、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北半球与南半球的气压带分布有什么不同? 夏季 冬季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2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 【讨论】为什么会出现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南半球则呈块状分布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海陆热力的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由于陆地的热容量比海洋的大,导致在同一纬度上海陆热力的差异。在同一纬度上,冬季陆地比海洋气温低,因此,陆地上形成高气压,海洋上形成低气压;而夏季则是陆地比海洋气温高,因此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 由于南半球的海洋面积辽阔,性质较单一,因此气压带较好地保留了带状分布的特点;而北半球则海陆相间分布,使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的、低的气压中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认识北半球气压带的块状分布特点。7月份,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亚洲低压(又称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样副热带高气压带就被切断,只残留在海洋上;1月份,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亚洲高压(又称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最为强烈,这样副极地低气压带就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也只能残留在海洋上。 【简图记忆】 现以亚欧大陆与太平洋、大西洋之间为例来分析: 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冬季:大陆上形成的高压,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一七月

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

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 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该节课内容较多,分为两课 时。第一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第二个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 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 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大气环流的含义及大气环流的基本特性。 2、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三圈环流与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关系及气 压带和风带位置的移动规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运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原理,分析北半球冬夏海陆气压中心的形成、分布及东亚季风形成的 基本原理,加强学生的理解。 4、理解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 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图示分析,让学生学会读图分析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 3、通过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大气的运动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下图为大气运动示意图,M线代表地球表面。据图回答下面两题。 1.若此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丙处气压比甲处高 B.甲处气温比乙处高 C.丙处气压比丁处低 D.甲处气温比丙处低 2.若此图表示大气三圈环流中的低纬环流,则() A.③气流是东北风 B.甲处是30°N,乙处是赤道 C.甲处是副热带高压带 D.乙处高压的形成与②气流有关 读下列四地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题。 3.四地由南向北排序正确的是() 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D.④①③② 下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读图完成下题。

4.若该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较乙地低,则()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中纬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低纬信风带 下图为某月沿0°经线近地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上述“某月”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6.该月甲地盛行()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7.关于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盛行东南风 C.20°N—30°N盛行西北风 D.30°N—40°N盛行西南风 8.关于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北半球季节,叙述正确的是() A.甲表示3月份、春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读极锋(图中虚线)形成示意图,箭头为大气运动路线,完成下面两题。 9.下列说法与图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①是西南风 B.②是暖性气流 C.①是西北风 D.②是冷性气流 10.在地球上,图示气压带、风带的数量共有()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题组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11.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是() A.1月份,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使其仅保留在海洋上 B.7月份,北半球的副极地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使其只保留在海洋上 C.纬向分布的气压带南半球比北半球明显 D.冬、夏季的高低气压中心很稳定,不随季节变化

2第2节气压带和风带[李红梅]【市一等奖】优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视频和文字材料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2.运用气压带、风带模式图说明的分布规律及成因 3.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说出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 4.运用大气环流的原理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起着承接启后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空间想象和理解能力要求强,但是高一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象能力上较欠缺,再加之理解运动又需要相关的物理学科知识,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欠缺,因此在教学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化为具体,因此在课堂中用视频的方式加强学生的理解,以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效果会更好。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形成过程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新课导入】: 【视频展示】播放“马纬度”形成的视频 设问:在30°N附近的海域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阅读活动】阅读课文33页第一自然段。完成课本33页活动题图 2.9中标出大气运动方向,并说明理由。 【回归课文】学生活动完引导学生回归大气环流的概念。 【视频思考】阅读思考题后观看视频: 赤道附近高空向北分流的空气最终能直接到达北极地区吗?为什么? 30°N附近近地面为什么会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在近地面,赤道和30°N之间的水平气流如何运动。 【绘图巩固】在学案“图1”中画出低纬环流和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思考探究】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形成的原因一样吗?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34-35页文字,尝试在学案图1中画出北半球中、高纬环流及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 设问:判断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属于哪一种成因? 【回归导入】:几百年前海上马匹贸易在大西洋30°N附近,常遇到无风、闷热天气,帆船只好等待顺风的到来,马匹因缺淡水、饲料大量病倒、死亡。因此,把这一地带称为“马的死亡线”,也称“马纬度” 思考:1、30°N附近为什么会“风平浪静”? 2、除这一区域还有哪些区域可能形成“无风带” 【学生活动】:在南半球相应的纬度位置标出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画出风向。 【规律探寻】:观察学案绘制完整的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说出气压带风带分布有何规律? 【过渡回归】:除了这些分布规律,气压带风带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5页图2.11,观察发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探究活动】观察动画演示思考:1、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什么而移动?如何移动的? 【实践练兵】1.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__________。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与D之间形成的气压带是______________,该气压带是_____原因形成的。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编写人:王盘永 审核组长:郑海燕 审核主任:陈振强 温馨寄语: 心灵纯洁的人, 生活充满甜蜜和喜悦。 【使用说明】 1、结合课本将课前预习内容填好并记住,准备上课检查 2、找出不明之处做好标记,写下问题,交给课代表 3、合作探究部分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由组长汇总讨论,发言人准备发言。 4、学案在合作交流,纠错并标记(用不同颜色)后,上交检查 【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小组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课前完成) 概念: 大气环流 成因: 意义: 假设条件: 形成过程:先是赤道与极地间的 ,再是 ,最后近地面形成了 压带和 个风带。 移动:随 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 移,冬季 移。 成因: 对气压带的影响 北半球气压中心 表现: 季风: 气压带和 风带

对气候的影响 气 候 的 影 响 因 素: 、 、 、 、 等。 三、典题解析 1、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1)该图表示的月份是 月。图中 A 处的气压名称 ,气候类型是 。 (2)图中B 盛行 季风,附近洋流 名称为 。 (3)图中C 处盛行 季风,此时洋 流呈 时针方向流动。 (4)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形成南亚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 ( 5 )亚 洲东部 季 风环 流最 为 典型 的原 因 是 。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是看图中的高低气压中心和风向箭头,以此来确定月份和相应的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并分析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 从图上可以看出,亚欧大陆为低压中心,风从印度洋、太平洋向大陆吹,可以判 气压带和风带

高中地理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特别是低纬环流圈中高空气流在30 的纬度处的运动规律,极地东风与中纬西风相遇时气流运动规律,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较难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资料 图表、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并培养和提高学生绘制原理形成示意图的地理技能。 2.运用海陆热力差异原理进行解释,加强学生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 3.使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通过对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影响的两图示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3.利用成因分析法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分布及对气候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 2.北半球气压中心冬夏季变化规律。 3.亚欧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西岸受气压带、风带影响的原因。 4.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前边大家学习了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热力环流? (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叫热力环流。)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主要受哪几个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面摩擦力。)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最简单的热力环流,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样运动? (板书)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师: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形式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它会有什么样的作用呢?(输送和交换热量。)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促进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这节课我们首先要学习三圈环流。 (板书)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师:由于不同纬度地区所得到的太阳辐射是不同的,因而高低纬度间因太阳辐射而产生的热量差异,会驱使大气不断的运动。 活动1 下面我们一起先做一个活动。(活动)P 36 看图2.9“理想状况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 师:(强调)假设在地表均匀且地球不自转,也就没有了地转偏向。由于高低纬度获得太阳辐射不同,在赤道和极地间就会产生热量差异,那么在赤道和极地间会形成怎样的大气运动? 生:热力环流。就半球而言,是单圈环流。 师:(标出大气运动的方向箭头)赤道地面气温高,空气受热上升,使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极地地面气温低空气下沉,使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所以,高空的空气由赤道向极地流动,近地面的空气由极地向赤道流动。 想一想,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生:不能。

人教版第二章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完整资料).doc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单选题 下图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代表气 压带或风带。读图完成1-3题。 1.②气压带大气的运动特点和性质为( ) A. 下沉,热干 B. 上升,湿热 C. 由高纬流向低纬,冷干 D. 由高纬流向低纬,暖湿 2.根据图示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宜宾昼短夜长 B. 亚欧大陆被亚洲高压控制 C.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D. 华北地区盛行西北风 3.以下气压带中不是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②副极地低气压带③副热带高气压带④赤道低气压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下图是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据此回答4-6题。 4.图示半球为() A. 北半球 B. 南半球 C. 东半球 D. 无法判断 5.图中⑦风带的风向为() A. 西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东南风 6.当①气压带在此半球分布面积最小时,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是() A. 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B. 昼长上海小于广州 C. 太阳直射北半球 D. 华北平原炎热多雨 读近地面部分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完成7~8题。 7. 对图中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风带1为北半球的西风带 ②风带1为南半球的信风带 ③风带2为北半球的信风带 ④风带2为南半球的西风带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8. 图中气压带代表() A. 赤道低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极地高气压带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读图“某日全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9-12题。 9. A风带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东南风 10. 气压带①控制下的气候特征是() A. 高温多雨 B. 炎热干燥 C. 温和湿润 D. 温和干燥 11. 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2. 常年受气压带②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雨林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热带沙漠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气压带和风带》说课稿 尊敬的老师们,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这一知识点不仅是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实际应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季风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世界气候类型成因与分布)”的基础,还可为后面分析自然带的形成、分布提供条件,因此本节内容在本章教学中起着核心作用。 “课程标准”中关于本知识点的要求是:“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可以看出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而对三圈环流中高空形势不做要求。结合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我确立了本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 (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3)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和提高绘制地理示意图的技 能。 (4)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 知与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搜集生活、生产实际中与气压带风带有关的地理现象,自主、小组合作等形式进行分析、探讨。 2、课堂中交流、表达、反思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图示分析、活动,多媒体演示等方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三维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我将本节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以下几个内容: 教学重点是(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首先这两点是课标对本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对接下来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作了铺垫,具有迁移性。

2019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时提升作业六2.2气压带和风带(20210210105821)

课时提升作业六气压带和风带 赤道 南回归找 南极圈 南极 1. 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 ( ) A. 下沉干燥 B ?上升湿润 C. 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 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2. 正确表示①②之间风带风向的图是 ( ) 【解析】1选A,2选B 。第1题,从图中的副极地低气压带提示信息可知①②③均为气压带的 位置。据纬度位置可知②为 30°附近的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天气。 第2题,①②之间的风带应为南半球低纬度的信风带 ,即东南信风带,实际风向为东南风。 【方法技巧】借图巧判气压带、风带名称 结合0°、30°、60°、90°等纬度,判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如图: 一般赤道低气压带分布在赤道附近 ;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在 30°纬线附近;副极地低气压带 分布在60°纬线附近。 (2017 ?福州模拟)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 ,回答3?5题。 (建议用时:20分钟) 读某日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 ,回答1、2题。 (D 副 機地仮气压带 A B C D

3. 图示M 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 法,正确的是 (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A. 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③①② 5.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风带a 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 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 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 控制下,温和多雨 【解析】3选C ,4选C ,5选0第3题,M 所处纬度在30°,应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其北面的风 带风向为东南风,可推知该气压带是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边的风带是东南信风带。第 4题,由气压带、风带的组合可知:①在30° S ,②在 60° S ,③在30° N ,④在60 ° N 。第5题,a 是东南信风、c 是东北信风,受其控制区域气温较 高,在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b 是南半球盛行西风,d 为北半球盛行西风,控制区 域多是温和多雨。 (2017 ?河南师大附中模拟)下图为我国东南某临海地区风向昼夜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 6、7 题。 6.关于该地区大气运动成因及天气的叙述 ,正确的是 ( ) A ?风向变化的主因是城市热岛效应 4.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 ,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D.④①③② ① I _ I 、 炉 ?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高考地理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专题1 2020.03 1,下面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叙述,错误的是() A.低压带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B.热的地方形成低压,冷的地方形成高压 C.全球气压带分布具有高低相间的规律 D.高压带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 2,由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草原气候②热带雨林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温带海洋性气候 A.①③B.②③ C.③④D.②④ 3,图表示某地气温(曲线所示)和降水(柱状所示),回答1~2题。 1.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气候 B.北半球地中海气候 C.南半球地中海气候 D.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2.气温曲线a部位气温最高的原因是( )

A.正午太阳高度大,天气晴朗少雨 B.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C.气压带和风带北移 D.受高原地形影响 4,如果气球在英国伦敦施放,在正常的天气情况下刚刚施放时其水平运动的方向为() A.向西北方向B.向东北方向 C.向西南方向D.向东南方向 5,对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天气影响很大的气压中心是()A.赤道低压B.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C.西伯利亚高压D.副极地低气压带 6,氢气球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便会破裂,其主要原因是()A.高空有强烈的太阳辐射 B.高空空气稀薄,气压低,气球因膨胀破裂 C.升空后由于气温上升导致膨胀破裂 D.上升后由于气温下降,低温使气球爆炸 7,青藏高原基本上不受冬季风的影响,而夏季风却可进入青藏高原的东南部,这是因为 ( ) A.夏季风的势力强 B.冬季风的势力强 C.夏季风的厚度比冬季风大 D.夏季风影响各地的时间比冬季风长 8,七月份,被亚洲低压切断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D.极地高压带 9,关于上海和开普敦两城市气候的叙述正确的是( )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第1课时 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1课时气压带和风带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圈环流的影响因素,气压带、风带的名称与分布。2.掌握气压带、风带的成因与季节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 1.大气环流是指全球性的有规律的①__________。它反映了大气运动②________的平均状态。形成的原因是地球表面不同纬度间③______________分布不均。 2.意义:大气环流驱使大气不断地运动,在高低纬度之间进行④______________。 a.前提条件和形成原因: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⑤____________和⑥__________。 b.气压带和风带:全球共形成⑦____个气压带和⑧______个风带。 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由于⑨____________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⑩____移,冬季?____移。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气压带和风带 1.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 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B.高低纬度间受热均匀 C.地转偏向力 D.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气流由于热力因素呈上升状态的气压带是() 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 山灰蔓延导致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图示为火山喷发图片。回答第3题。 3.导致冰岛火山灰蔓延到欧洲上空的气压带和气流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 B.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 C.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风 D.副极地低气压带和东北风 知识点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4.关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B.就北半球来说,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2气压带风带第二课时导学案

高一地理班级姓名组别 2.2 气压带和风带(第2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掌握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原理 3、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自主学习】 1.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由于,大陆增温和冷却的速度于海洋。因此,冬季大陆形成压,海洋形成压;夏季大陆形成压,海洋形成压。 夏季,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气压名称)最突出;冬季,北半球的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以(气压名称)最强烈。 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保持着带状分布的特征,原因是。 2.亚洲季风环流——海陆分布对风带的影响 ⑴季风的概念: ⑵在下图中注出亚欧大陆的气压名称,并说出东亚的冬、夏季风的风向。 ⑶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比较 【合作探究】:先讨论自学中不会的问题,后重点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1.思考并完成课本36页、38页活动题。(写到课本上) 2.南亚冬、夏季风的盛行风向以及成因。 【我的疑惑】

【随堂练习】 1.关于气压带、风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上有四个低气压带和三个高气压带 B.从高气压带吹出来的风均为偏南风 C.高气压带近地面气温总是比低气压带低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打破了气压带的带状分布 2.有关大气活动中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海陆热力差异是其形成的根源 B.是指冬夏季节在陆地上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 C.其位置随季节而南北移动 D.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 3.读亚洲某月季风示意图,回答: ⑴该图表示的月份是(1、7)月。图中A处是 (高、低)气压,名称是。 ⑵图中B处盛行季风,C处盛行季风。 ⑶形成东亚季风的主要原因,形成南亚夏季风的主要原因是 。 ⑷亚洲东部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原因是。【跟踪练习】 1.读北半球某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此时,最可能是(1、7)月份。 ⑵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⑶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被切断的气压是。 ⑷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风,D点盛行风,我国的天气 以为主要特征。 ⑸D地7月盛行风,其形成原因是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我的收获】

2020年人教版高考地理章节知识与练习第三章 第二讲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讲气压带和风带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基础巩固组] 右图为三圈环流局部示意图,甲、乙表示风带, 丙表示气压带。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乙风带的风向一定不同 B.甲、乙中有一支为中纬西风带 C.甲、乙可能同属一个风带 D.丙气压带夏季向低纬度移动 2.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风带为低纬信风带 B.受乙控制的地区温和多雨 C.受丙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D.甲、丙交替控制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1题,根据丙处气流下沉,可判断为高气压带,则可能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或极地高气压带,故甲、乙可能是极地高气压带周围的风带,则甲、乙可能同为极地东风带。第2题,若甲、乙风向相反,则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受其控制的地区多晴朗天气。 答案:1.C 2.C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为二分二至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的一部分。读图,回答3~4题。

3.处于同一日的一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4.如果图中风带和气压带皆影响大陆西岸,那么①②③④图中都有可能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A.温带海洋性气候B.地中海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第3题,①为西南风,为北半球西风带,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处于偏北位置,因而可推知,①为夏至日;同理,根据风向和气压带可推知, ②为夏至日,③为冬至日,④为二分日。第4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 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影响,③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 答案:3.A 4.B (2019·江西名校联考)热带辐合带是指从南北两半球来的气流在赤道附近辐合而成的多雨带。下图为某月非洲盛行风向和热带辐合带的位置图。读图,完成5~6题。

2017年高中地理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气环流运动的规律。 2.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并运用其解释相关气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够运用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4.根据相关图表准确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重点、难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及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3.判断世界主要的气候类型,并能正确分析其成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大气环流的理论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而实际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陆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匀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陆地表面会出现什么样的现象呢?下面我们就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进行分析。 【板书】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热容量) 【讲解】

【结论】随着季节变化在大陆上不同性质气压系统的交替出现和大洋上气压系统强弱的变化,显著地影响气压带和风带有规律的带状分布,特别是在北半球,气压系统呈块状相间分布。 【思考】结合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思考: 1.南、北半球气压带的实际分布有何不同?为什么? 2.北半球冬、夏季的气压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南半球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不明显;北半球气压带断裂,呈块状分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海陆相间分布。 2.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在北纬6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亚洲高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南移而来的副极地低气压带,使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压。 夏季,大陆上气温高,形成低气压,在北纬30°附近,亚欧大陆上的印度低压(亚洲低压)切断了随太阳直射点北移而来的副热带高气压带,使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残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在大西洋上的叫亚速尔高压。 【板书】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课标解读】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课标要求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而不要求系统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等。 【教材分析】 大气环流是产生风云变幻的天气现象的直接原因,也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子,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本节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前面两部分知识的深入和运用,是课标要求学生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内容。因此,应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掌握气候的分布及其与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关系。利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帮助学生对比分析各种气候类型在气温、降水及其组合方面的差异,这对于学生掌握气候类型的成因,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够分析低压控制下降水少,高压控制下降水多;从海洋向陆地吹的风湿润,从陆地向海洋吹的风干燥。但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对地图的阅读能力和地理术语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还缺少洋流知识,需要教师设计活动加以引导,逐渐生成结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世界气候分布规律,掌握气候特征的分析、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填图、列表比较、分析气候特征及成因,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相关分析过程,认识地理是探索和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形成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设计思想】 本节的文字较少而需要掌握的内容繁多、理解难度大,常规方法教学无法达成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的方法抓住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和学会从图表材料中获取信息、提炼信息,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