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美学原理》名词解释

1、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的形象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形象的、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美是人的末质力量的对象化,凡是美都是形象,能够被人的感觉直接把握。

3、美的社会性:是指美依存于人类社会,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是美与人类社会不可分割的属性。

4、美是多层累的突创:是关于美的创造的学说,认为美的创造不是某种固定的实体所致,而是多处因素的积累,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基本含义是(1)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2)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整个抓住了我们。

5、毕达哥拉斯学派:由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及其信徒组成,成员我是自然科学家。他们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认识世界就在于认识支配着世界的数。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与和谐,音乐就是对立因素的和谐统一,人体的美就在于客观事物的均衡、对称、和谐、多样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等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美的客观性:是指美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7、“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德国古典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的著名命题。他从客观唯心主义出发,认为只有理念才是美的,而且美的理念要获得一种感性的显现,要表现为一定的感性形象,才成为美。

8、美在愉快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引起的人生理和心理的快感的美的真正本质。代表人物有休谟等。

9、美在关系说:是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这种“关系”才是美的本质。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美学家狄德罗提出的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10、美是生活说:美的本质的一种说法,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它是由俄国19世纪现实主义美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

11、美是理念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物质感性世界不存在美或美的属性,美与某种超现实存在的神秘的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紧密相联,由于这种精神实体的注入或显现,才使客观事物成为美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黑格尔等。

12、移情说:是西方美学中有广泛影响的美的本质论。它夸大移情的作用,把美的根源和本质归结为人的移情,否定美的客观存在。它盛行于19世纪,曾经一度成为很有势力的一种美论。代表人物有立普斯等。

13、心理距离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有影响的美的本质理论之一,认为美产生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保持的适当的心理距离,否认美的客观存在。代表人物是布洛。

14、美在形式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美仅在于事物的形式特征,即事物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和谐,忽视了事物内容的审美价值。如毕达哥拉斯学派。

15、美在完满说: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一种学说。认为事物通过其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多样统一的和谐关系,同它本身的概念或内在目的相一致,并同感受它的心灵形成和谐对应关系,就是完善的,也就是美的。代表人物是莱布尼兹、鲍姆嘉登等。

16、美在无意识说:是弗洛伊德创立的关于美的本质和根源的学说。认为美属于无意识,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美的本质就是无意识的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它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

17、美感: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观照、欣赏的评价,以及由此而在内心生活中所引起的满足感、愉快感和幸福感,外物的形式契合了内心的结构所产生的和谐感,暂时摆脱了物质的束缚后精神上所得到的自由感。

18、想象: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19、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使用最普遍、最基本的概念。主要有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丑等。

20、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崇高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

21、优美:又称秀美,是通常所说的狭义美,与崇高相对,是审美范畴之一。优美的审美对象在形式方面一般都具有小巧、柔和、清新、秀丽、细腻、圆润等特征,在内容方面一般都不呈现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的暂时相对静止状态。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则表现为十分协调、和谐统一。优美是最易为人们所接受的美的形态,给人赏心悦目的愉快之感。

22、悲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喜剧性相对。概括人的审美对象中一种重要审美属性。它是具有正面素质或英雄性格的人物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下面人物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产生审美愉悦。它与戏剧类型之一的悲剧及日常生活中的悲剧涵义是不同的。

23、喜剧性:审美范畴之一,与悲剧性相对。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属性。喜剧性所引起的效果是美,是笑,但并不是生活中所有的可笑的现象都具有喜剧性。对象以倒错、自相矛盾、背理等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引起人们发笑,喜剧性的笑不但是生理性的反映,更是一种心理反应,从中体现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喜剧性就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24、丑: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具有与美相反的内涵性质的事物的属性。丑是一种否定性的价值,它使人厌恶、鄙弃、反感。当人的本质力量受到窒息和排斥,而非人的本质力量却以堂皇的外观闯进了我们审美的领域,它在对象中显现出来的就是丑。在现实生活中,丑总是具体的、形象的,是对人而言的。丑的事物往往是违背自身发展规律,有碍于人生的,其外在的组合形式是凌乱的,不能怡人的。丑的审美意义就在于可以以丑衬美,而且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艺术中的美。

25、艺术丑:艺术丑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它与生活丑不同,而且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也指技巧上的失败。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

26、游戏说:游戏说首先由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者康德提出,后由席勒、斯宾塞等人发展加以完善。游戏说的倡导者认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游戏,是由游戏发展而来的。一方面,艺术和游戏具有虚构的力量,富有拓展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它们所引起的快感是消除了一切主观偏见和现实差异的,是忘我的。席勒更认为,游戏是消除人性分裂的一种特有的理想活动。

27、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说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荣格发展了他的老师绰号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把“无意识”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种,认为“集体无意识”是由遗传保存下来的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性的潜藏于意识深层的朦胧精神。艺术家正是在“集体无意识”的驱动下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起源于集体无意识。

28、模仿说:模仿说是古希腊时人们界定艺术的普遍观点。柏拉图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理念,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又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艺术的本质因而是模仿的模仿,这种模仿也就是不真实的、虚幻的。亚里士多德则肯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也就肯定了模仿它的艺术的真实性。以再现现实为宗旨的现实广义文艺可以说是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

29、表现说:西方18、19世纪浪漫广义思潮,标榜“自我表现”,冲破了“模仿说”的罗网,表现说于是兴起。表现说批评模仿说机械复制,强调艺术必须以表现主体感情为主。

30、有意味的形式:本世纪英国美学家、艺术鉴赏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就视觉艺术而言,指由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而组合起来的纯粹的关系,它把通过形式组成的画面所可能有的指示、意义、记录的信息、传达的

思想、以及教化作用等现实生活的内容全部排除在外;所谓“意味”,贝尔认为乃是这种纯形式背后表现或隐藏着的艺术家的独特的审美情感,审美情感是意味的唯一来源。艺术就是艺术家创造的、能激发观赏者审美情感的纯形式,是美的结构,也即“有意味的形式”。

31、符号说: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艺术符号所表现的情感不应是个人瞬间的情绪,而应表现一种人类的普遍情感或情感概念,它能展示人的经验的、情感的、内心生活的动态过程,即人的“生命形式”,能表现出人类的情感和“生命形式”的内在本质。

32、载道说:载道说,较早可追溯到孔子;而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则加以完善。他认为,古文是为了宣传儒道而存在的,并非是为了缘情。柳宗元也认为,文章因道而贵,文章家因道而尊。这样,将文置于道的约束下,先道而后文,猛烈地抨击了无情而故意以矫情为文的风气。

33、娱乐说:娱乐说可分“自娱”和“娱人”两个方面。艺术家借助于创作中的想象,在幻想世界中实现自己虽向往但在现实中却不能实现的愿望、追求、希冀和理想,从而达到“自娱”。“娱人”则是使他人产生快乐。

34、艺术敏感:主要是指主体感受生活、欣赏艺术、体验和孕育意象的敏锐性和悟性,天才的敏感是指这种感受体验的细致、快捷、丰富和深刻。

35、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

36、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析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简答题:

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什么合理性?其片面性的哪里?

答: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其片面性主要有三个方面: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2、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做法有何积极意义?又会导致什么结果?

答:从人的主观心意状态中探求美,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这是有合理性的。但这一求解路径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

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如此一来,美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

3、狄德罗“美在关系”的论断有何历史贡献?其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答:锹德罗“美在关系”的说法,其最大贡献是突破了过去把美当成某种单一的现象,或者某种孤立的因素,而从自然和社会生活各种相互的关系中来理解美。他不仅看到了美在事物本身的关系中,而且看到了作为客体的美的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之间的关系。他的不足之处在于,他只是从直观的形式来理解事物的关系,没有从人的实践活动来探讨这些关系是怎样产生和形成的,而且也没找到哪种关系才能产生美。

4、为什么说“美是生活?的命题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

答:人生活在生活中,把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在生活中,因此,对人来说,生活就是美的,这符合生活的常识。但“美是生活”的论断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因为生活中有美也有丑,我们无法说凡是生活都符合人的本质,凡是生活都是美的。只能说美和人们的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人们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塑造美的形象,美离不开人们的生活。但美与生活是不同的,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因此不能把生活和美等同起来。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

答: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争论形成了四种学说: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太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

6、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何以会反对给美下定义?

答:现当代西方的一些美学家反对给美下定义的原因是: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1968年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危机,现当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模糊,美学家给“艺术”下定义很困难,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哪种统一的“美”的概念来涵盖现当代艺术;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

7、为什么说抛弃对美的本质的哲学探讨是不可能的?

答:这是因为,一方面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它既需要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式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惟有如此,才能让美这盏人类的心灵之灯精魂常在,永放异彩。尤其在当今这个高度技术化和市场化的社会,我们更应努力维护人性的高贵的一面,而美正是人性高贵的一面的表现,因此,美的本质问题和美的可定义性既不应否定,也无法回避。另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是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人类正是凭着对人生趔的憧憬和自身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才不断地走向自我创造、自我解放,因此,美的本质问题不但无法否定,而且也是可以探讨的。

8、你认为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是否有关?人的本质属性有哪几个基本方面?

答: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有密切的联系,对美的本质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人的本质属性有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9、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哪些基本层面?

答:美的形成和创造依赖于四个方面:自然物质层,它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它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它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心理意识层,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10、你认为“美在愉快“的说法有合理性吗?为什么?

答:有合理性。因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美和愉快有一定的联系,人看到美的东西感到愉快,因此把美和愉快联系在一起,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也是很自然的;主张美是愉快的,容易趋向于探讨人的内心反应,研究人的美感经验,这可以补救那种单纯从外物的某种属性上或形而上学的概念上来探讨美的局限性。这就把美学的研究从客体的对象上转移到主体的心理经验上;从审美欣赏来说,审美的快感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因此,悲剧的快感问题成了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以上说明,把美看成愉快,具有一定道理的。

11、请谈谈“美在距离”说法的合理性及缺陷。

答:美在距离的说法抓住了美虽然离不开真,但毕竟不是真,看到了欣赏和创造过程中的一些审美现象,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的缺陷是,没有从美本身的形成和性质上来探究美,很容易把美看面是人对现实的某种态度。

12、请谈谈“移情说”的片面性。

答:“移情说”的片面性在于:过分强调感情,只看到感情的外射,没有感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只把移情看成是一种单纯的凝神观照中感情客观化,把人与现实在实践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动态关系简单化为静态的观赏关系;只强调主观的移情,没有看到,离开了审美对象一定的性质和结构形式,是不可能产生移情现象的;感情是多种多样的,有美与丑之分,移情说忽视了对感情的具体分析,忽视了美与真、善的联系。

13、美的问题的性质是什么?

答:美的问题的性质在于: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联社。

14、为什么说美是一种社会现象?

答:其原因有三:美是人类特有的欣赏对象,动物不具有美感;美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出现以前没有美的存在,自然事物的美也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分阶段产生的,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没有人化、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美不是自然事物生而有之的;美不是个体现象,而是社会的共同现象,是一种社会价值。这一切决定了美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不能脱离人类社会的。

15、如何理解“劳动创造了美”?

答: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美是对人而言的,是依存于人类社会而存在的,而人正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劳动为美的存在提供了前提;人的劳动是一种自觉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人类劳动的产品不仅是能满足物质需求的,而且也能满足精神需求,这为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美本身就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成果体现着人们的创造力量,又表现着人的本质内容,使人类在劳动产品中直观自身,产生由衷的喜悦。因此,劳动不仅使美的产生成为可能,也在现实的创造着美。所以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

16、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的理论有无功贯和缺陷?

答:弗洛伊德的“美在无意识”说,揭开了无意识这个领域,深入到人类心理结构的最深处,这是他的功绩。但是他片面夸大了无意识,特别是性本能的作用,是他的缺陷。表现在:他用性欲和本能冲动来解释美和一切艺术作品,不完全符合事实;他极力抬高无意识的地位,把人还原为动物,用动物的无意识的本能冲动来解释人类的艺术和美,是非常片面的;他极力宣传性本能的作用,对西方性自由,文学艺术中的颓废倾向产生了影响。

17、为什么说“美是自由的形象”?

答: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化就要有感性形式,有具体的形象,因此,凡是美都是形象。虽然美都是形象,但形象却不一定美。美的形象还应该是自由的形象,自由感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为美的理想就是自由的理想,美的规律就是自由的规律,美的内容和形式就是自由的内容和形式。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也离不开自由。因此,美是自由的形象。

18、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哪些基本思路?其各自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有以下思路: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核心内涵是把美看成某种客观的物质属性,如毕达哥拉斯学派;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把美看成是理念、神性或理念的感性显现,如黑格尔;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如“美在愉快说”;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认为美存在于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着的某种关系中,如锹德罗;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认为美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生活才是美的本质,如车尔尼雪夫斯基;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认为劳动创造了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总结前人理论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19、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答: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虽然比较片面,但他把生活引入症状学研究的园地,把美学研究从虚幻的想象的理念世界引向了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使美不再那么神秘,让美成为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显得可亲可爱。这是他的一大历史功绩。同时,他强调艺术美是自然美的再现,强调艺术的源泉是生生活,也有积极意义。

20、人的美感与动物快感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人的美感与动物的快感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快感,是在自己生命力发展的过程中,追求对环境适应的一种感觉。当环境适应于动物的时候,有利于动物生命力的发展,,它就感到快适;当环境不适应于动物的时候,不利于动物的发展,它就感到不快适。动物的快感是本能性的,既无意识,也无自由,是它的种族的属性,先天地规定了它们的行动。它们世世代代都重复着同样的生活。动物的快感只是它整个种族的特征,而不是个体动物的特性。因此,它与人类的美感有着质的区别。

人类的美感,不仅是一种种族的生理上的快感,而且是有个性的,是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这种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以人的种族的自然禀赋作为基础,但决不只是自然的禀赋,而是在社会历史实践的过程中,经过世代的积累,所诞生和形成起来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的本质力量,这种人的本质力量,与人的种族本能有着根本区别。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21、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人美感的特点有三方面:以模仿动物为美。这是原始人经常性的行为,也是原始艺术的中心问题;“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原始人模仿动物,以之为美,更重要的是要超越动物,向前发展;审美意识的模糊性和朦胧性。原始人的思维有一定的混乱性,因而他们的美感也显得朦胧混沌。

22、美感产生的逻辑因素是什么?

答:从逻辑上看,美感是多种因素的因缘汇合:首先,美感的存在必须以人的审美能力的存在为前提;其次,美感的存在,是以人的审美心理的存在为基础的;再次,美感的存在方式,与人的审美态度密切相关;最后,美感的存在需要一定的审美环境。

23、美感作为一种感觉的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美感作为一种特定的感觉符合感觉的基本特点,这就是:美感是客观的美的刺激和主观对于美的反应这两个方面构成的。对象首先要以审美的特征对感官进行刺激;美感同样离不开刺激感觉的光、色、声、味、气息和触等这样一些永远在变化的形式因素;美感体现了人在审美活动中的主导意向。

24、美感与动物性的感觉有何根本区别?

答:美感与动物性感觉的根本区别表现在两方面:人在感觉能力上并不一定超过动物,但人的感觉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社会性特征;动物的感觉是一次性的、缺乏积累性,不能逐步完善,而人的感觉则有连续性和积累性,因而能逐步完善。

25、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人的感觉能产生美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感觉特别是视听感觉,能够与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感觉的自由性,是产生美感的重要原因;人的感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所以能既是认识的器官,又是审美的器官;人的感觉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性的感性活动;与此相联系的,人的感觉还具有自由创造的想象力,从而把有限的感觉能力推向无限丰富的体验;人的感觉器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锻炼,从社会实践中获得了丰富性和多样性的感觉,并且使得器官变得灵敏,为人具有高度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26、美感的直觉有什么特点?

答:具体说来,美感的直觉有以下四个特点:感觉的直接性;感觉的突然性;感觉的专注性;感觉的透明性。

27、知觉和表象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答:知觉和表象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完形作用。指人在知觉的瞬间,就把握客观事物完整的形象;选择作用。知觉本身不是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是主动地选择客观世界;意向作用。在审美活动中,选择是有一定意向的。这一意向,常常决定于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爱憎的情感,乃至特定时刻的心情。

28、什么是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

答:接近联想主要指两件物象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当接近,人们习惯上将两者联系起来,从而一感受到甲便自然联想到乙,并引起相应的情绪反应;相似联想主要是指两件事物之间,在性质或状貌上的某种类似,使人们习惯上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由此物想到彼物;对比联想是指由某一种事物触发对于另一种性质、状貌截然相反、相对的事物的联想,从而强化了对两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的理解和感受。

29、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答:审美活动中产生通感现象的原因是:首先,我们感受客观现实的美,不是从某一种感官出发,而是从人的整体出发;其次,为了更好地更充分地欣赏美,一种感觉器官不够用,常常需要借助其他感觉器官的帮助和补充;再次,美感有时还借助于调动联想或想象的心理活动,由一种感觉器官过渡或扩大到另一种感觉器官;最后,各种感觉器官的交互作用,常常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

30、什么是美感欣赏活动?

答:美感欣赏活动的主体对美的现象进行感受体验、观照鉴赏和评价。

31、审美欣赏活动与品味的差别是什么?

答:审美欣赏活动与品味的判别在于:品味主要是一种官能上的享受,只要官能受到刺激,它在感觉上就会引起一定的定向反应,而审美欣赏不同。它不仅是一种官能上的反应,更重要的,它是一种精神上心理上的情绪反应。情绪反应没有定向性,它要受人的主观情绪影响;味是物理上的事实,虽然有时也难以表达,但通过长期的实践,或者通过物理化学的分析,总可以总结出一套经验来。故而,对于品味来说,不管多么微妙,总有一套经验可以遵循和传授。而审美欣赏却没有一些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物理规律;审美欣赏和品味,都具有主观的差异性。但是,品味上的差异是物质性的,以感官的刺激为前提,不仅有限,而且固定。审美欣赏的差异是精神性的,它是各人本质力量的显现。

32、审美欣赏的特点是什么?

答:审美欣赏的特点是: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它是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

33、直觉有哪些规律可循?

答:直觉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直觉的获得,虽然得之在瞬间,却与平日体验和修养的积累息息相关;直觉本身是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的;直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转换和流动。

34、直觉与知觉有何不同?

答:直觉与知觉主要有两点不同:直觉虽然已经经历了心灵的综合作用,但它所感受的,主要是一些分散的,个别的印象。知觉则把这些印象加以区分和概括,形成完形的整体;直觉排斥概念,完全专注于对象的外观形象,知觉则开始有了概念的活动,把一定的概念赋予事物的感性形象,从而把感性形象提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上来认识。因此,知觉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概念在感性形象中的活动。

35、什么是想象?

答:想象是人们在外在对象和事物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原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精神活动过程。

36、情感的特性和作用是什么?

答:情感的特性和作用是: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在感知的触发下,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对审美心理的总体活动起着推动作用。审美情感虽然以日常情感为

基础,在生理快感的层面上有相通之处,但审美的情感主要是满足人们高级的精神需要,要让人惬意。同时,这种情感从直观的、狭隘的个人功利中升华出来,蕴含着更为丰富、深刻的社会性的内容,并且推动着想象力在审美活动中进行创造。

37、什么是通感?

答: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感觉器官虽有分工,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互不相通的。一种感官的变化,常会引起其他感官的变化。它们之间还有协作,还有相互的影响和沟通。这种感觉现象就是通感。

38、理解在美感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美感中不仅要有感觉和情感、想象,而且必须要有理解。我们把审美活动看成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精神活动,那么,美感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感觉,而是渗透着有意识的理解。许多诗歌的领悟就离不开理解。如果诗歌写得很美,但我们弄不懂其中的暗喻和象征,弄不懂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我们也就不能欣赏它的美,至少不能充分欣赏它的美。可见,理解对于审美特别是艺术欣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审美活动中的理解,有助于了解和熟悉所感受到的外界的符号和信息。审美活动中的理解,还有助于领悟审美对象中的深层文化意蕴。甚至于领悟大自然的情调,也离不开从人文角度去理解。

39、审美欣赏活动的心理特征是什么?

答:审美欣赏活动中的心理特征有以下几方面:形象的直觉性;注意的集中性;感受的完整性;想象的生动性。

40、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是什么?

答:抽象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审美活动中,具象性与抽象性的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心所引发的丰富的想象来实现的,从而创造出了物我统一的审美境界;为了强化某种感情,加强抒情性,有时需要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在形式美的表现中,抽象化使得对象获得了无穷的表现力。

41、美感的深层心理的五全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美感欣赏活动深层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以下五方面:生理与心理矛盾的统一;个性与社会性矛盾的统一;具象性与抽象性矛盾的统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矛盾的统一;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矛盾的统一。

42、谈谈优美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

答:优美在不同的领域中有其各自的具体特征,在自然、社会、艺术中的表现不同。自然领域中的优美,是以客体本身的外在形式美呈现出来的,表现为自然景物以光、色、形、音等

合规律的组合所呈现出的明暗、浓淡、大小、高低、刚柔在矛盾中的统一,以天然的完美和谐作用于主体的感官,使主体获得安静恬美的心理感受。

社会领域中的优美,是以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为特征,它侧重于内容。人是社会领域中的主要审美实践对象,人生的优美具体表现为作为社会性的人的个体合乎礼仪、道德规范的言行举止及其所反映的一致的思想观念,衣着打扮合适得体,内外和谐统一,给人以优美感。在社会生活中,优美则表现为社会关系的和谐融洽,社会生活的稳定、平和。

艺术中的优美,表现为作品中反映的自然景物、社会人生或营造的氛围以其合规律、合目的性使主体感受到其中的和谐统一。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由于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的优美经过艺术有选择加工的产物,因而它更具感染性,给人更强烈的美的享受,更鲜明的显示出优美的美学特征。

43、试谈康德对崇高的看法。

答:康德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崇高观,并从理性的角度对崇高进行的探讨。康德认为崇高的特征是“无形式”,即对象的形式无规律、无限制或无限大,我们只能凭借超感官的理性,在心灵的想象中来把握,即崇高不能包含在任何的感性形式里,而只能涉及理性的观念。康德还把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并特别强调道德情操和文化教养对于崇高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崇高是人对自己伦理道德的力量、尊严的胜利的喜悦,是与理性观念直接相联系的,康德的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4、说明美学史上对崇高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答:崇高的范畴主要是从西方引进的,中国古代相关的概念有“大”、“阳刚”以及类似崇高风格的“风骨”等。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崇高”这一范畴的是朗吉诺期,他在《论崇高》中论及了这一美的范畴。博克最早把优美与崇高并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崇高以痛感为基础,是痛感向快感的转变。康德进一步把崇高进行了分类,认为崇高分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两种。黑格尔则认为崇高是理念压倒形式,对崇高进行了分析。

45、说明美学史上对优美的认识。

答:在西方美学史上,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优美的品质有六种,第一次把优美与崇高加以系统地对照分析,总结出了优美的形式特征。康德从哲学上阐述了崇高与优美的不同性质,否定了它们同属于审美形态的共性。黑格尔进一步区分了优美与崇高,认为优美是有限的感性形式压倒无限的理念内容。

从中国美学史上看,战国时期的《易传》的观点,形成了中国古典美学关于艺术美的阴柔美与阳刚美两大基本类型。魏晋以后,我国古代的文论、画论,对优美的性质、特点有了更详尽的探讨,清代姚鼐则明确地将美概括为阳刚与阴柔两类,并对阴柔之美,即优美的特征作了典型的描述。

46、略论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西方悲剧性意识的历史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命运悲剧。在古希腊的神话和悲剧中,认为人生悲哀和痉,是由神支配的,先天的,因而是无可逃避的命运;性格悲剧。文艺复兴以后,人由神本世界回到了人本世界,这时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成了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不合理给人造成了悲剧;叔本华,把悲剧从重大的社会矛盾推向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认为人生就是悲剧。

47、谈谈你对悲剧效果的看法。

答:悲剧是正义力量遭到摧残和毁灭,因而让人产生悲壮之感,产生痛感,但同时又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感受到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使人们在悲悯和惊赞中产生探索趔和追求进步的信念和勇气,激励人们奋进。悲剧的效果是积极的,让人正视世界的现状、生存的意义,颖悟历史性的矛盾,在悲壮之中对人生大彻大悟,最终起净化作用。悲剧让人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48、请阐述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原因的几种观点。

答:西方美学史上关于喜剧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霍布斯的“突然荣耀说”或“鄙夷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发现别人欠缺,对别人缺点的鄙夷,一是突然发现自己的优越,所以有一种荣耀感;“乖讹说”或“预期失望说”。康德、叔本华持这种观点,认为喜剧性来源于打破现有的秩序或规律,让人的紧张的期望突然消失;柏格森的生命的机械化。认为喜剧性的产生原因,就在于动作、姿态、形体的机械化;弗洛伊德的“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说”,认为喜剧性来自于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

49、请谈谈喜剧性的笑的特征。

答:喜剧性最显著的效果是引起人们的笑,喜剧性的笑有如下特征:喜剧性的笑是人类才有的具有社会性内容的心理现象;笑的感情必须与理智作出的是非判断无关,与强烈的憎恶之情不相容;笑要有共鸣。

50、谈谈丑的审美意义。

答: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丑的美学意义在于:丑是美的对立面,能以丑衬美;世界的发展有待于丑的刺激,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历来的文学艺术都有表现奇丑怪异的杰作;现实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转化成为艺术中的美,即“化丑为美”,进而成为抨击丑的巨大的艺术力量。

51、谈谈美与丑的辩证关系。

答:三方面:美与丑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有明确的界限,美的反面就是丑,二者在相互斗争中发展;美与丑相互储存,互为条件不可分离,没有丑就不可能有美,反之也然;美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52、为什么说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

答:丑是近代精神的产物,原因是:近代自然科学发达,一方面打破了上帝创世的神话,另一方面也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看法。人开始正视自身的反人性的本质力量,正视自己本质的丑的一面;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但也是人类遭灾遭难的时代。痛定思痛,人们内心传统的美的殿堂遭到推毁,而把丑当作新的桅杆树立起来;二十世纪后,工业化的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畸形和矛盾:一方面生产高度社会化;另一方面生活又高度个人化、孤独化。在冷漠的世界中,人们要求感情和心灵的刺激。在这方面,丑更胜于美。这样,为了刺激,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人们就宁愿追求丑。因此,丑成了近代精神的产物。

53、丑的历史发展是怎样的?

答:丑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原始时代。丑以怪诞凶恶的面貌出现,但在当时不认为是丑,而认为是美,或美丑不分,美丑混杂;古典时代。从古希腊到十九世纪,高唱美的赞歌,美就是美,丑就是丑,美丑分明;西方现代主义时代。一方面又回到了原始时代,美丑不分;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有意识的发现丑,表现丑,把丑当作美,丑成了美。

54、为什么说丑不等于恶习?

答:丑与恶虽然有密切联系,但丑并不等于恶: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恶与功利的关系是直接的,而丑的形象和功利的关系是间接的。对丑可以从形象上把握,对恶则通过概念去把握;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阶级社会中,不同的阶级可能对丑有一致的评价,而对恶可能有截然相反的标准。

55、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都出现再次,第一次作为悲剧出现,第二次作为喜剧出现?

答:马克思的这段话深刻地提示出悲剧与喜剧的本质区别。在他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的事物不断战胜旧事物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新的社会势力开始的时候,斗争艰苦,遭受挫折,被逆历史潮流的势力所镇压,其结局是悲剧性的。而这种新的社会力量上升为统治势力后,逐渐走下坡路甚至成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势力时,就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它的失败则变成是喜剧性的,其本质是可笑、滑稽的。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的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

56、喜剧性的本质是什么?

答:喜剧性的本质是以笑为手段,去否定生活中的不协调的形式,从中肯定生活中的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

57、艺术丑就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吗?

答:艺术丑不是艺术作品中对丑的表现。艺术丑是对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的否定,与艺术作品反映丑的对象不是一回事。艺术家表现丑的对象时,由于所塑造的形象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作品本身可以是美的。作为艺术美的对应面,艺术丑指的是艺术作品的内容虚假、腐朽,技巧伪劣,又指技巧上的失败。另外,艺术丑还指一种特殊形式的美。如园林艺术中的山石以“丑”为美,这里的“丑”,实际上指一种不规则的美,是一处险怪突兀的美。

58、请谈谈悲剧的本质。

答:悲剧是主人公由于坚持正义或积极进取,而与现实环境之间发生的冲突,冲突中主人公因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成就了精神生命的永恒价值,从而激起悲壮之情而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精神得以提升。悲剧冲突的实持在于主体所代表的正义精神与永远不能满足的现实之间发生了矛盾。而矛盾的结果,是精神取得了胜利。恩格斯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所决定的,悲剧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尖锐矛盾以及这一矛盾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不可解决,因而导致下面人物的失败或灭亡。它通过个人的苦难和残废体现出包含在独特个性之中的不朽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东西。

59、请谈谈崇高的本质。崇高存在于哪些领域中?

答:崇高是人的本质力量经由对象的震撼和压抑而获得的显现,它既是客观存在的宏大的现象,又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显现,二者缺一不可。崇高是美的一种具体形态,具有感性形式,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特征,当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起其本质力量进而征服、掌握客体时才产生。因此,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崇高存在于自然领域、社会领域和艺术领域中。

60、谈谈生活丑与艺术美的关系。

答:艺术的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还是美。生活的美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的丑也可以成为艺术的美。生活丑经过艺术的表现,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就可以转化成艺术美;生活中的丑成为艺术中的美,不是丑变成了美,万里是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的表现,就得更典型了,暴露了丑的真实面目,让人能真实的认识丑的本质。因此变美的不是丑本身,而是艺术;生活中的丑常不以丑的面目出现,甚至把自己打扮得很美。艺术能够把生活如实地写出来,帮助人们辨别美丑,把生活中被颠倒了的美丑重新颠倒过来。

61、游戏与艺术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答:游戏给予人们的是纯粹的虚幻性,艺术则提供给我们深刻的真实性;游戏可以使我们沉浸在单纯的悠闲的快感中,艺术却能以其深邃而广阔的思想内涵,给我们以审美快感以外的人生启迪。因此,把艺术仅仅归结为游戏显然是片面的。

62、模仿说的合理性如何?根本缺陷是什么?

答:模仿说的合理性在于,始终把艺术与现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艺术看成是再现和认识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因而把握到了艺术产生的源泉。

模仿说的根本缺陷在于,一方面,它把艺术本质局限于“模仿”世界的认识论范围,而忽视了艺术自身的审美特质;另一方面,它忽视了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和表现性,因而未能全面提示艺术的本质。

63、表现说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在哪里?

答:表现说的进步性在于,把艺术本质同艺术家主体情感的突破了把艺术仅归结为模仿、认识外在世界的局限性,突出了艺术的审美特性,比模仿说更接近趔,在美学史上是一大进步。表现说的局限性在于,完全回避艺术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无视主体情感的客观根源,因而仍是片面的。

64、如何评价符号说。

答:符号说综合了表现说和有意味的形式说,把艺术的本质与人的符号本质联系起来,理论上达到了更高的层次;但也因而把艺术本质非社会化,非历史化了,由于将人的社会、历史本质降低为自然性、生物性的“生命运动,所以不能正确地解决艺术的本质问题。

65、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与联系怎样?

答: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区别在于: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艺术品是精神产品,而不是物质产品;艺术品主要是意象思维的结晶,而不是抽象思维的成果。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联系在于:经过审美加工和创造,非艺术的自然物和人工制品可以转化成艺术品;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非艺术品领域渗透,拓宽艺术品的领地,增添艺术的门类和品种,并使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富有艺术情趣和审美意味。

66、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答:抽象思维与意象思维的区别有四个方面:抽象思维是对世界(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现实关系的理性认识与概括,属认识论范畴;意象思维对世界的掌握主要不是理性认识与概括,更确切地说,主要不是认识,它通过想象、幻想、联想等方式创造一个虚构的、非现实的意象世界来超趣、否定或提高现实,它当然扬某些认识因素,但主要不属认识论范畴,而属心理学范畴;抽象思维运用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逻辑工具,以导向纯粹的理性、一般、普遍、抽象为特征,排除了感性、个别、特殊、具体,意象思维则恰恰相反,始终以个别、特殊、具体的感性意象运思为特征,它可以透过这些意象来呈现、暗示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观念,但一般不导向赤裸裸的纯粹的普遍理性概念;抽象思维目的在求“真“,意象思维目的在求”美“;抽象思维的成果是理性认识和理论形态的精神产品,意象思维的成果则是它所创造的凝定了审美经验的意象世界,这就是艺术品。

67、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是什么?

答:艺术品的四个结构层次是:物质实在层。指艺术品敕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和媒介;形式符号层。指各类艺术自己独特的指向意象世界的形式符号;意象世界层。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意境超验层。是意象世界背后所蕴含羊的富有形而上学的人生哲理意味的最高境界。

68、什么是意象?

答:“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包括艺术抽象之表象)。“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

69、意象是如何生成的?

答:“意”由“象”来负载,“象”由“意”来充实,二者合为一体便是“意象”。但两者并非是机械的相加或凑合,而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形象、情与景、内与外、质与文等在特定的审美状态下的碰撞、渗透、交融、化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这就是意象的生成过程。

70、意象的结构是怎样的?

答:意象不是一种物质存在,而是一种以下存在,一个审美的表象系统。它也有自己的基本结构,即意与象两个方面。“意”指主体在审美(包括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意欲,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审美理想、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创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的非现实的表象(包含艺术抽象之表象)。“意”与“象”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意”无“象”永远无法显现,“象”无“意”就失之为空洞、肤浅;“意”藉“象”而成形,为感官所把握,“象”以“意”为自己的灵魂,凭借“意”而获得意义。二者唯有结合才有生命力。

71、意象的四种主要类型是什么?

答:意象的主要类型是:仿象。是主体通过模仿对象世界的形态创造出的意象,它在感性形态、具象上与对象有相似,甚至非常逼真。这里,“主体”有意退居幕后,其创造性仿佛就体现在意象的仿真性上;兴象。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受者提供借以触发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的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生成的“象”便是兴象;喻象。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

72、什么是意象的物态化?

答:意象的物态化指先把意象的心理层次牵引出来,赋予一定的形式符号,使之以具有感性物质外观的形态呈现出来,如用线条、色彩、图形、文字、语言、节奏、旋律等形式符号来

显现意象,这就是物态化。这是从意象走向艺术的实存的第一步,使意象具有物象的形态,但还非物质实存。

73、什么是意象的物化?

答:意象的物化指直接运用物质手段,使意象在物质实在意义上得到凝定,用画笔、颜料等将已具形式符号的意象固定在画布上,用舞台、布景、道具、灯光与演员的表演,将戏剧、舞蹈意象呈现出来,用纸张、铅字等将文字化的文学意象凝定下来。

74、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意象的基本特征是:虚拟性。虚拟性是现实性的反面,意象一经物态化和物化进入艺术品中,便成为艺术意象,也就同时进入了非现实(存)的层次。“意象”可以“任意”地编造和虚构,有时甚至可以违背现实的常情常理。一句话,它可以表现现实世界所没有的、所应有的,甚至不可能的东西,不必是符合实存的现实;即使表现现实中已有的或可能有的东西,也采取一种非现实的形态,意象的这种非现实性就是虚拟性。

感生。是指意象可以为主体感官直接把握,感知、体验和接受的直观性和具体性,主体不需经过自觉的理性反思,仅凭感觉便可直接感知到意象的存在,这就是意象的感性特征。

想象性。审美意象是经过艺术家的意负和想象将“意”与“象”事例一体而构成的,它本身是想象的产物,不同于普遍的直观表象和传统的人工表象或单纯的回忆表象。

情感性。艺术意象的情感性形成于艺术家创造意象的活动中。情感与“意”有密切联系,是艺术熔铸意象的重要动力和导引,并伴随着意象创造的全过程。艺术意象中总是包含渗透着某种形态的情感因素,使意象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75、什么是意境?

答:意境主要是指运用艺术意象,在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基础上,将接受者引向一个超越现实时空,富有形体上本体意味的境界中。

76、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意境与意象的主要区别在于:虽然两者都有主客、物我、情景浑契的结构,但它们所达到的层次、深度不同。意象主要讲的是审美的广度,意境则主要就审美的深度而言。意境深邃,意象广阔;意境是意向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的域限所再造的一个虚空、灵奇的审美境界。所谓“境生于象外”,就是说意象是“意”紧紧依托着“象”,虽包含着超越性,但只有当“意”突破了“象”的束缚,向哲理性、终极性升华时才逼近了意境。从意象走向意境,是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形而下的外观走向形而上的感悟,意境不能离开意象而独

立存在,便又必须超越意象方能达到,意象以个别、特殊为特征形态,意境则通向一般,有普遍性;在中国文化中,意象属艺术范畴,而意境则指的是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广阔无涯,与中国人的整个哲学意识相联系。

77、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答:所谓“无我之境”,指创作主体的完全消失,隐在艺术意象的后面;而“有我之境”中的“我”则以强烈的主观色彩明显地渗透于艺术意象中。

78、什么是艺术的审美功能?

答:艺术的审美功能指凭借艺术意象、意境的感染力、诱发力、震撼力来使接受主体在获得美感的同时获得审美愉悦,从而提高艺术素养,改善审美文化心理结构,拓展艺术鉴赏空调视野,增强艺术的想象力和敏感性。

79、什么是艺术的的娱乐消遣功能?

答:艺术的娱乐消遣功能主要指欣赏艺术品常常能使人们在紧张工作之余,获得一种精神性的放松和快怡,因而与游戏一样,成为一种娱乐的手段。

80、什么是艺术的认识作用?

答:艺术的认识作用是指人们通过艺术品的欣赏,能从虚拟的意象世界背后获得对世界和历史的认识,可以了解到自己从未经历过的事物,从而增长见识,开阔眼界。

81、什么是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

答: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指以艺术品的意象体系向接受主体显现和指示某种典范,以对其进行潜移默化的伦理、道德教育。

82、什么是艺术的宗教感受化功能?

答:艺术的宗教感化功能指以艺术品的形式描绘或再现宗教情绪或宗教故事,在接受者心中引起一种感化作用。

83、什么是艺术的思想启迪作用?

答:艺术的启迪作用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对接受主体进行引导与启蒙的功能。

84、什么是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

答:艺术的政治宣传功能,指借助艺术品这一形象化的传播媒介来宣传某些政治主张、观念、

理论等,这主要不是指那些公式化、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作品,一些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有政治宣传功能。

85、什么是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

答:艺术的心理平衡功能就是通过艺术品的欣赏、娱乐,使主体得到一种心理补偿和平衡。

86、什么是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

答:艺术的社会干预功能,指艺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染接受者,并影响他们参与改造社会的活动。

87、什么是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

答:艺术的文化交流功能,指艺术品作为文化的集中载体,通过各地区、各民族、各国家乃至全球性的互相传播,起到一种文化交流的作用。

88、为什么说艺术只能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审美经验中?

答:创作主体意识中的审美意象,经艺术品的中介,传递到接受主体的意识中,经其再创造而获得生命。由此可见,艺术意象始终只能存在于艺术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心理活动中,存在于这两个主体的审美经验中。一旦创作主体进入创作状态,接受主体进入欣赏状态,艺术意象就在他们的心理、意识中出现,形成并活动起来;一旦离开创作欣赏,意象就在两个主体心理中消失。在此意义上,艺术意象只存在于主体(创作和欣赏)的审美经验和活动中。它本质上属于人的心理活动范围,不可能脱离主体的审美经验而独立存在。艺术品一方面作为创作主体的创作成果是其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的形式符号化的沉淀,另一方面又是接受主体借以激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意象重建与再创造的中介与慧机,它本身也是审美经验和意象的物态化和物化存在。一句话,意象属于主体心理、意识活动的动态时空范围,属于主体的审美经验范围,它的存在有赖于创造和接受主体的创造和滋养,没有主体,意象是不可能存在的。这样,我们就从“艺术存在于艺术品的意象世界中”前进了一步,获得了艺术存在方式的深层规定,那就是:艺术存在于主体的审美心理活动和意识中。

89、作为中介艺术品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作为中介,艺术品有三个基本特征:他律性。艺术品就其中个功能而言不是独立自足、自在自为的,而是为他者存在,受他者制约的。首先,艺术品是为接受、欣赏者而存在的;其次,艺术品的意象是创作主体审美经验的心理创造的结果,其基本特质决定于创作主体;同时,它也受制于接受主体。因此,艺术品具有“他律性”。

形式符号性。艺术品作为连接两个主体间的桥梁,是一种过渡性的存在,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和意象创造要传达给接受主体需外化为特定的形式符号,凝定在一定的艺术品中,接受主体才可能借助这些符号来接受创作主体的审美经验与意象信息,并加以再创造,这里艺术品以形式符号的方式负载着艺术意象而成为沟通两个主体的纽带。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含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核在线答题 一、选择题(60分) 1、《人间词话》是谁的名著? (3分) ? A.王国维 ? B.梁启超 ? C.叶朗 ? D.朱光潜 2、对中国近代美学影响最大的三位人物是梁启超、国维与谁? (3分) ? A.叶朗 ? B.朱光潜 ? C.胡适 ? D.蔡元培 3、50年代前后的美学大讨论是以批判谁的美学观点为中心的是? (3分) ? A.朱光潜 ? B.梁启超 ? C.王国维 ? D.蔡元培 4、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学者是? (3分) ? A.朱光潜 ? B.叶朗 ? C.李泽厚

? D.蔡元培 5、中国古代诗歌中沉郁之美指的是? (3分) ? A.王国维 ? B.李白 ? C.杜甫 ? D.李贺 6、“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是谁说的? (3分) ? A.王羲之 ? B.王国维 ? C.杜甫 ? D.席勒 7、“没有世界的自我是空的,没有自我的世界是死的。”是谁说的? (3分) ? A.梯利希 ? B.席勒 ? C.黑格尔 ? D.汤因比 8、叶朗认为非常重要的“现在不缘过去作影,现成一触即觉,不假思量计较。”是谁说的? (3分) ? A.王夫之 ? B.王阳明 ? C.顾炎武

? D.黄宗羲 9、“去蔽、澄明、敞亮”是谁的主张? (3分) ? A.席勒 ? B.费尔巴哈 ? C.黑格尔 ? D.海德格尔 10、“气味要比景象和声音更能拨动你的心弦”是谁说的? (3分) ? A.席勒 ? B.海德格尔 ? C.吉卜龄 ? D.费尔巴哈 11、小说《项链》是谁的作品 (3分) ? A.莫泊桑 ? B.福楼拜 ? C.巴尔扎克 ? D.大仲马 12、《生活与美学》是俄国哪位作家的作品? (3分) ? A.普列汉诺夫 ? B.伏尔泰 ? C.车尔尼雪夫斯基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满分答案.doc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 阐释的作用在于()。 1.0分 A、 全面解读作品 B、 表这个人喜好 C、 对作品意蕴盖棺定论 D、 照亮作品的某一个侧面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2杜夫海纳的灿烂的感性是指()。1.0分 A、 物理的实在 B、 抽象的理念概念 C、 情景交融 D、 主客分离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3 认为休闲“天下之乐孰大于是”的是()。 1.0分 A、 王国维 B、 胡适 C、 张潮 D、 欧阳修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 宗白华认为()o 1.0分 A、 自然美与心灵无关

自然美高于心灵美 c、 自然美来源于心灵 D、 自然美对应心灵美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5审美趣味决定了一个人的()。1.0分 A、 审美理想 B、 审美标准 C、 审美指向 D、 审美能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6绘画美学的纲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谁说的?()1.0分 A、 吴道子 B、 张躁 C、 石涛 D、 郑板桥 正确答案:B我的答案:B 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1.0分 A、 科学家常常因追求美而定向真理。 B、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C、 美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足够的知识。 D、 美育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8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1.0分 A、 生态美学在我国已发展成熟。 B、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意识可以成为建立生态美学的思想资源。 C、

D、 生态伦理学和生态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整体主义”的新观念。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9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1.0分 A、 孔了是最早提侣美有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 “美学”这一名称最早由谁提出?()1.0分 A、 黑格尔 B、 康德 C、 鲍姆嘉通 D、 海德格尔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11870年的普法战争以哪国失败而告终?1.0分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西班牙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时尚体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上()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为整个社会的一?种精神的气氛。1.0分 A、 少数人 B、 多数人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马工程尤西林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重点部分)

一导论 (一)美学的历史 1、中国美学 中国美学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晚清以来中国引进的作为近代学科的美学,近代基于中国传统美学思维和民族地域审美经验,自觉区别于西方的“中国美学”建设。 (1)古典美学: 先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孔子审美人生境界老子美学的真正起点、虚静气象); 晋南北朝是第二个(勰《文心雕龙》意象神思风骨隐秀体性知音,赫《画品》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批评著作,绘画“六法”); 隋唐五代宋元(禅宗); 晚清是第三个(王夫之意象) (2)晚清以来的近代学科美学: 王国维第一个在学科意义上将美学引入中国,意境理论 蔡元培以美育代替,美学教育制度建设的奠基人 (3)近代自觉区别于西方的美学建设: 朱光潜 宗白华 两个特点:二人的思想都体现了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转变的趋势,都体现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20世纪两次美学思潮:(核心都是美的本质) 20世纪50-60s,主观(吕荧高尔泰)客观(蔡仪)主客统一(朱光潜)客观与社会性统一(泽厚)局限: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片面性,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把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论活动。 20世纪70-80s,“美学热”,第二次美学大讨论,手稿热“方法论”热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为基石的学派成为影响最大的中国美学流派 当代美学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中生态美学与个体生存美学对应于当代中国现代化转型处境。

2、马克思主义美学 (1)两个根本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使感性学的美学对审美“感性”的解释,超越了直观唯物论和先验唯心论的对立,而获得现代基础。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 (2)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 基于生产—生活的现实审美眼光,远比艺术哲学有根底 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人类学,超出了艺术起源的其他理论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揭示了审美与艺术的社会属性位置与功能审美分析成为马克思主义当代影响的突出领域,无论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现代性的批判,或是引导当代新感知—生存方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论域。 二审美的本质 (一)审美本质的探讨历程 西方: 两个根本—唯物客观(亚里士多德达芬奇)与唯心主观(休谟康德) 三个基本点—理念论(形而上学依据)、形式论(客观事物)、快感论(主体心理) 中西美学研究从美的本质研究大审美活动的研究,美是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的,美感不是主客二分关系中的认识,而是在天人合一关系中的体验。 (二)马克思的“美的规律”思想 马克思将审美的本质归结于自由的劳动。 1、据《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两个观点: (1)劳动改造世界是人的自由能动本质的对象化,因而人的自由本质必须依托于劳动。(2)与传统意识哲学精神对象化不同,人首先是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对象化自身。马克思区分了“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与“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两种不同的直观自身的方式,而且他更强调前者。这就提供了艺术哲学传统视野之外的现实审美观念。 泛义的劳动(生产)是在尺度(需求目的)与外在尺度(对象环境规律)寻求统一达成实现的活动。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尔雅美学原理期末考试最新答案

1 《大趋势》的作者是()。 0.0分 ?A、 约瑟夫·奈 ? ?B、 丹尼尔·卡尼曼 ? ?C、 保罗.肯尼迪 ? ?D、 约翰·奈斯比特 ? 我的答案:A 2 以下对波普艺术的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它20世纪50年代萌发于英国。 ? ?B、

杜尚是观念艺术的发起者。 ? ?C、 它指的是流行艺术、通俗艺术。 ? ?D、 它否定了艺术和非艺术的界限。 ? 我的答案:B 3 古希腊人大量参与体育运动的原因之一是他们崇尚()。 1.0分 ?A、 自然美 ? ?B、 人体美 ? ?C、 心灵美 ? ?D、 形式美 ?

我的答案:B 4 下列不属于社会美的有()。 1.0分 ?A、 民俗风情 ? ?B、 人物美 ? ?C、 休闲文化 ? ?D、 山川河流 ? 我的答案:D 5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6 审美趣味集合了以下哪种要素?()1.0分 ?A、 审美偏爱 ? ?B、 审美标准 ? ?C、 审美理想 ? ?D、 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7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1.0分 ?A、 科学家常常因追求美而走向真理。 ? ?B、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 ?C、 美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足够的知识。 ? ?D、 美育应该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且伴随人的一生。 ? 我的答案:C 8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1.0分 ?A、 艺术品是意象的外化。

?B、 艺术的本体就是美,艺术和美是不可分的。 ? ?C、 狭义的美是审美意象。 ? ?D、 艺术是多层面的复合体。 ? 我的答案:C 9 宗白华认为,中国形而上学属于()的体系。 1.0分 ?A、 唯美 ? ?B、 生命 ? ?C、 唯心 ? ?D、

山师美学原理重点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讲美的研究 一、柏拉图智者的问题——美是什么 第一,确立了美学的基本问题,即“美的本质”。 第二,柏拉图的“美”,不是指感性具体的个别事物,而是一切“美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因而带有客观普遍性的抽象形式或者抽象属性。 第三,因为美是一种抽象的形式或属性,所以,对美的研究,是哲学的研究。 二、美的哲学的历程从古希腊开始——西方美学第一个历史阶段(填空)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在“数的和谐”(美的合规律性) 2.苏格拉底:美就是合适,美就是有用。(美的合目的性) 3.柏拉图:美是理念 注意:这一时期,都是围绕“美是什么”进行研究的。到亚里士多德,变成了“艺术的研究”,再到普罗提诺那里,就变成了“美和艺术的研究”。 三、客观走向主观美学 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的事物属性分类:第一的性质:广延、形状、大小、运动、数量(纯客观的、可测量的)第二的性质:色彩、声音、气味、滋味等 夏夫兹伯里和哈奇生认为美就是事物的第二的性质,只能靠“心眼”或“第六感觉”去把握 18世纪的美学家博克不同意,认为美的根源应该到社会情感中去寻找,就是爱,即同情。结论是美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比如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色彩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那些心灵最美好的人的一致判决,就是审美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四、客观美学走向神学目的论 客观论的两个难题:美是什么;美的来历 亚里士多德:事物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即质料因和形式因。形式比质料重要。 形式因有包括制动因和目的因。最高绝对形式是“神”。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 一、美学之父 1.美学的创立与发展 美学之父——1750年,德国的鲍姆嘉通出版出版了一本叫Asthetik的书,翻译过来就是美学。(他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这门独立的学科) 文艺复兴后、康德之前,欧洲哲学和美学主要为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 经验派:夏夫兹博里、哈奇生、博克、休谟,先确定个人的美感,然后再寻找它的普遍标准和美的概念。 大陆理性派:先确定美的普遍概念,然后再寻找认识和实现它的途径。 莱布尼茨:“前定和谐”,即宇宙在诞生之前就是和谐的。美就是事物的秩序、多样的统一,就是宇宙的和谐与完善。人可以认识和把握这种和谐与完善。 沃尔夫,美是感性认识到的完善。 鲍姆嘉通: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 近代美学真正的父亲是康德。 康德把美学的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哥白尼式的革命” 审美在康德那里叫做“鉴赏判断”。 康德反对独断论和怀疑论,主张批判。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 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提出了鉴赏判断——审美的四个契机:无利害而生愉快、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共同感。 二、美感的特征 康德美的分析是从美感即审美愉快的独特性质入手的。判断一个对象美不美,我们不是看它能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答案 满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 以下对《红楼梦》的说法正确的是 分 A、 它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史。 B、 它是封建末世形象的历史。 C、 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2 美和美感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不包括 分 A、 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 B、 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 C、 自然物本身具有社会性。

D、 审美活动不是生物性的活动而是社会文化活动。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对于美育说法有误的是 分 A、 孔子是最早提倡美育的中国古代思想家 B、 席勒认为应大力推行美育 C、 美育是德育的一部分 D、 美育属于人文教育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4 不属于优美的特点的是 分 A、 静默 B、

单纯 C、 和谐 D、 恐惧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5 20世纪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对于自然美的看法是哪一种分 A、 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B、 自然美是心灵美的反映 C、 自然美在于“自然的人化” D、 自然美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汤显祖认为哪一个朝代是“有情之天下” 分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明朝 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 7 李白的“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描述的是一种什么类型的景象分 A、 优美 B、 崇高 C、 壮美 D、 悲情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8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出自是哪位诗人分 A、 杜甫 B、 白居易 C、 王维 D、 李白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9 丰乳肥臀的原始母神雕像反映了原始美感 分 A、 与动物崇拜观念相关 B、 与图腾崇拜观念相关 C、 与人的巫术观念相关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期末答案..

美学原理(73.0分) 选择题(50分) 1、李泽厚对“美”的认识是:(1.00分) ?A.美在心不在物 ?B.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C.现实事物的美是美感的根源 ?D.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2、对美学的误解不包括(1.00分) ?A.美学不是一门交叉学科 ?B.美学等同于美术 ?C.美学等同于审美意识 ?D.美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3、对休闲描述不恰当的是?(1.00分) ?A.是一种生命状态 ?B.以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为内容 ?C.是一种行为方式 ?D.是无所事事 4、《风雅生活论》的作者是?(1.00分) ?A.雨果

?B.巴尔扎克 ?C.莫泊桑 ?D.福楼拜 5、“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审美活动三个因素:种族、环境、时代”是谁提出的?(1.00分) ?A.孟德斯鸠 ?B.泰纳 ?C.卢梭 ?D.韦伯 6、下列对《诗论》说法不正确的是?(1.00分) ?A.它用西方诗论来阐释中国古典诗歌 ?B.它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 ?C.它是一本介绍诗歌创作的著作。 ?D.它分析了中国诗走向律诗的原因 7、美育主要是什么?(1.00分) ?A.个体 ?B.群体 ?C.关系 ?D.社会 8、()不仅是美感活动的特征,也是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境界(1.00分) ?A.直觉性 ?B.传达性 ?C.愉悦性

?D.超越性 9、以下体现人体美的雕塑不属于罗丹的是?(1.00分) ?A.《思想者》 ?B.《永恒的偶像》 ?C.《大卫》 ?D.《吻》 10、中国美学认为: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是:(1.00分) ?A.主客统一 ?B.情景交融 ?C.天人合一 ?D.万物有灵 1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1.00分) ?A.悲剧最积极的审美效果是使人正视人生的负面。 ?B.只有由个人不能支配的力量所引起的灾难却要由某个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才构成真正的悲剧。 ?C.古希腊悲剧中知道预言是预言实现的条件。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2、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1.00分) ?A.运用逻辑判断命题的形式阐释文学艺术作品的意蕴只是近似的描述。 ?B.一种阐释只能照亮艺术作品丰富意蕴的某个侧面。 ?C.伟大的作品具有无限的阐释可能性。 ?D.以上说法都正确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以下不属于艺术品与器具的区别的是()。(1.0分) 1.0分 ?A、 制作目的不同 ? ?B、 制作程序不同 ? ?C、 制作依据不同 ? ?D、 观赏感受不同 ? 我的答案:B 2 不是中国近代美学家的是()。(1.0分) 1.0分 ?A、

梁启超 ? ?B、 蔡元培 ? ?C、 王国维 ? ?D、 华罗庚 ? 我的答案:D 3 写意是中国绘画美学的概念,它与哪一家的美学有密切联系?()(1.0分) 1.0分 ?A、 儒家 ? ?B、 道家 ?

?C、 佛家 ? ?D、 阴阳家 ? 我的答案:B 4 被封为“净坛使者”的是()。(1.0分) 1.0分 ?A、 沙僧 ? ?B、 猪八戒 ? ?C、 玄奘 ? ?D、 孙悟空

? 我的答案:B 5 审美活动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是()。(1.0分) 1.0分 ?A、 坚持主客二分 ? ?B、 跳出主客二分 ? ?C、 坚持情境融合 ? ?D、 坚持天人合一 ? 我的答案:B 6 想象得之在瞬间()。(1.0分) 1.0分

?A、 与体验和修养无关 ? ?B、 与体验无关但与修养相关 ? ?C、 与体验有关但与修养无关 ? ?D、 与体验和修养息息相关 ? 我的答案:D 7 下列对悲剧研究贡献不大的是()。(1.0分) 1.0分 ?A、 亚里士多德 ? ?B、 黑格尔

?C、 毕达哥拉斯 ? ?D、 尼采 ? 我的答案:C 8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的观点。(1.0分) 1.0分 ?A、 彭加勒 ? ?B、 牛顿 ? ?C、 爱因斯坦 ? ?D、 狄拉克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