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1

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1

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1
姜堰市溱潼中学高二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喜”与“忧”;懂得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能力目标:通过对文化生活两方面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看问题的能力和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结合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明确什么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帮助学生自觉树立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意识

【教学重点】

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学难点】

时尚文化与新文化;经典文化与流行文化

【教学过程】

(导入单元)教材一、二单元主要从文化一般的角度来了解文化,第一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一般意义;第二单元重在探究文化的传播、继承、创新这个发展过程;三、四单元则是从文化特殊的角度来了解中华文化,第三单元走进中华文化,探究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第四单元是在前三单元基础上从“怎么办”的角度来探究中华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是我们学习文化生活的目的所在,因此本单元是全书的逻辑终点和落脚点。

(导课)我们要建设好中华文化,就必须首先对我们的文化生活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因此,第八课带领我们“走进文化生活”!

(导框)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先从现象入手。今天,我们先来感受“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在现象分析中来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一、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处理:P86探究1

归纳:从人们的着装和互联网的变化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文化生活由单一走向多样,更加丰富多彩。放眼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就会发现我们已经面对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之中。

1. 当代人们文化生活的特点:多样性

思维拓展:

文化生活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不同的,前者强调的选择,体现人与文化的关系,侧重文化消费、传播与选择。后者是就文化自身而言,讲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过渡)文化产品作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其寿命的长短在于大众的需求,在当代,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这就要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又是以经济为基础,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才使我们文化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

2. 多样性的原因

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处理:P86探究2了解当代文化生产与消费的特点

总结:现代科技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文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的方式,尤其是文化生产方面,为现代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五彩斑斓,尤其是在文化消费方面,使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面对着更多的选择。

(过渡)人们常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文化生活也有它的两面性,有积极健康的一面,也有消极腐朽的一面。

(二)文化生活中的“喜”与“忧”

在当代,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的文化生活影响极其深刻,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大众传媒的发展呢?

处理:P87探究3

归纳:我们要全面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给国家和个人都造成巨大的损失。下面我们分组深入讨论让我们文化生活有“喜”有“忧”的原因及表现。

(学生分为两大组讨论分析)

1. 文化生活中可喜的变化

⑴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者对文化消费品有巨大的需求,这促进了文化市场的发展,借助于大众传媒这个主要的传播手段,从而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⑵表现:

①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 文化生活中令人忧虑的现象

⑴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和盲目性等弱点和缺陷,在文化市场中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追求自身的利益,再加上传媒带有一定的商业性,在两方面共同作用下,市场上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经济行为。

⑵表现:①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俗趣味;

③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过渡)既然文化市场面临着这种良莠不齐的状况,我们该怎么办?怎样才能促进文化市场的健康发展?

⑶解决办法

对国家来讲,加强管理,正确引导,绝不能放任自流

思维拓展:

文化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现象,不是只靠国家就能彻底解决的。需要文化产业部门、人民群众、社会媒体都积极行动起来。文化产业部门是源头,要从根本上严把质量关,提升文化品位,做到依法办事;广大人民群众要提高自己的眼力,拒绝污染,同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觉悟水平;社会媒体也要多做正面宣传,对那些有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要公开曝光,不能只追逐商业利益而丢掉社会责任。

(过渡)大众传媒究竟是甜美的圣杯还是邪恶的潘多拉魔盒,相信大家通过上面的讨论自有定论,我们要善于从大众传媒中吸收真、善、美的东西,拒绝假、恶、丑的东西。

处理:P88探究4

归纳:受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青少年喜欢追求时尚,这是他们求新、求异、求变的反映,有进步性的一面。但是,如果盲目地追求时尚,甚至达到狂热的地步,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另外,崇尚时尚并不等同于崇尚新文化,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但是,中学生追求高标准的“人情消费”是落后文化,与礼尚往来的传统美德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情感教育:人情往来是一种消费,我们要适度,要用理性来规划自己的生活,不要随大流,从众,更不能攀比。

(过渡)文化生活是色彩斑斓的,它给我们带来的有欢歌笑语,也有迷茫、失落,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对文化市场加以规范、引导,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消除落后,腐朽文化的影响。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每年的春晚被老百姓视为文化盛宴,为了满足全国亿万人民的精神需求,国家有关领导和央视领导、导演真可谓煞费苦心。可是晚会结束后,问及人们今年春晚的感受,总是评判不一,褒贬不同。为什么呢?

1. 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

文化需求呈现这个特点的原因:主要是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信仰和不同教育程度,尤其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方面面的人都有不同层次,不同口味的需求。

处理:P88专家点评

2. 如何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⑴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都应当得到发展

⑵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恰当的反映

(总结)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类型多风格的文化产品,但不管什么类型,什么风格的文化都应该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先进健康文化,这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3.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⑴含义:面向广大人民(方向,为谁服务问题),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服务的问题),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文化怎样为人民服务的问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

⑵区别于西方学者称之为的“大众文化”: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而西方学者所称之为的“大众文化”只涉及文化的形式特征,并未界定文化的内容。

处理:P8探究5

归纳:衡量文化作品是不是经典作品,主要看它本身的价值,看它的内容是否经受住时代的考验;而衡量文化作品是不是流行作品,主要看它的接受群众是否广泛,是否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人们的普高喜爱。

态度教育:我们要正确看待当今文化生活中的各种流行作品,不要盲目赶时髦,而要对流行作品持审慎的态度,选择那些既流行又能成为经典的文化作品。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上既有传统的教师讲授和学生阅读,又有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在讲授与互助合作的过程中增强了教学实效,实现三维目标。但是,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那就是本课时的探究4和探究5,是否应在本节课进行处理?如果安排这些内容,时间就有些紧张!在教案设计时,我认为既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注意三维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高考的实用性。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练习题及答案 1.(07山东卷24)“几十年的经验使我深刻体会到,学点哲学的确可以使人做事情少犯错误,做研究少走弯路。”下列观点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振声的上述感悟相一致的是 A.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 B.哲学是人类对某一具体领域规律的概括 C.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哲学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2.(09江苏卷2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第一次实现了 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④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中国的改革不求一步到位,但求持续渐进、分轻重缓急,最后通过逐步积累而完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务实有效的成功之路。以上材料说明: ①人们办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②人们办事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③人们办事情要分清主流和支流④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都是正确的认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4.早就有人做比喻,说人的事业、爱情等都是0,健康是1,没有了1,全是0,有了健康,则是1000000……才能丰盛无限。由此可见 A.人的事业、爱情不重要 B.整体制约着部分 C.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D.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 5.(09福建卷36)2009年4月,甲型HINI流感开始在一些国家和地区扩散。我国借助国际力量组织攻关,在短时间内成功研制出甲型HINI流感的快速诊断方法。这表明 A.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开自然之谜 C.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和改选规律 D.在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中,意识起着促进作用 6.(09全国卷Ⅰ28)“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09全国卷Ⅰ31)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小岗村不断探索致富之路。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 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因: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各民 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P32—33) (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尊重文化多样性,就要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世界各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7、懂得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P48)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领会文化创新的重要意义(P49—50)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③文化创新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9、理解文化创新的途径(P52—55)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对于文化创新而言,必须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

教材图解(思维导图+微试题)人教版政治必修3第8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人教新课标) 第走进文化生活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2014重庆】“一滴水,尚思源;一粒米,报涌泉。”2013年主流媒体推出系列公益广告,将传统民谣、蔚县剪纸、杨柳青年画等中国元素注入其中,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这些公益广告()

①体现了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 ②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有助于构建先进文化,抵制落后文化 ④说明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2.【2013重庆卷】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社会好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3.【2013山东卷】如今,互联网已成为未成年人认知和参与社会的新途径。调查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中,91.4%使用过互联网,72.5%上网时遭遇过不良信息,64.9%会模仿网络语言和行为。因此,文化建设应当() ①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网络社会文化环境 ②深入开展道德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道德修养 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全方位提升文化竞争力 ④积极推广信息技术,促进传媒的商业化发展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4.【2013广东37.】(2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三: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会急剧增加。2012年,广东人均GDP约为8570美元,但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仅占13.2%,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这一比例更低至6.26%,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就政府如何拉动居民文化消费提出合理建议。(10分) ①发展经济,增强居民文化消费能力。(2分)②发展先进文化,引领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2分)③提高居民文化素质,培育文化消费主体。(2分) 【解题思路】本题以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为素材创设情境,富有人文气息。解题时抓住怎样扩大居民文化消费进行思考,文化建设为居民文化消费提供对象,提高居民素质为文化消费提供动力。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答题模板 1. 为什么重视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2)先进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长。 (3)文化能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 (4)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交融。文化对政治的影响(有利于发展人的文化素养,促进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文化对经济的影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③经济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人才。 (5)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6)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7)文化对人的影响。①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③文化对人影响的作用:文化能塑造人生,改变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9)发展优秀文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②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如何保护和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③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发展。 3.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1)意义 ①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贡献。 ②外国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③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是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重要途径。 (2)要求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文化的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 传统文化 (1)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继承,但具体内涵因时而变)和鲜明的民族性(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传统文化只有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做到与时俱进,才会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③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而糟粕钳制我们的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制约我们的价值取向。(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留和发展;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或剔除。 ③既要继承,又要发展(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不能全盘照抄或断章取义),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③要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5. 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既是不同民族文化相互借鉴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1)为什么重视文化创新 必要性: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实质,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重要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2)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必须立足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既要反对“守旧主义” 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注意:此处不能改成科学。只能是学问) 一.含义: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或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注意: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间关系不能等同) 二.产生:(1)产生于人们实践活动中;(1)源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对实践的反思 三.哲学的功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注意:哲学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哲学才能让人们正确的认识与改造世界) (1)哲学与世界观:①区别:a 、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及根本观点 b 、世界观人从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c 、世界观是不自觉的、不系统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 四.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②:联系:哲学是对世界观进行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和哲学一样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世界观与方法论:一般来说,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注意:在解题时时要注意世界观与方法论对应正确) 五.哲学同具体科学关系: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强调具体); 哲学则对具体科学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强调抽象、一般)。 2.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六.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具体包括:(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以此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以此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为什么:(1)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彻哲学始终。 1.唯物主义:(1)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七.哲学两大派别:2.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等夸大为万物的本原,认为人的主观精神,决定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鬼神、理念等看作世界的主宰与本原,它决定着客观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哲 学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高二下学期政治期末测试试卷及答案 1、根据此次探测获取的虹湾图像,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形地貌、光照等数据进一步确定该地区是否适合“嫦娥三号”月球软着陆, 为安全着陆做好技术准备。这表明() A.客观条件受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 B.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 动 C.分析与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 D.创造性思维能提高人们 的认识能力 2、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 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 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 3、今年,报考普通高校不再受年龄和婚否的限制,这不仅体现 了我国高等教育已在向大众化发展,而且体现了终身教育的思想, 说明我国正在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活到老、学到老,已不仅是一种 美德,而且是一种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这种变化所蕴涵的哲学原理 是() A.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获得 B.认识的任务 是要透过现象达到本质 C.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改造主观世界离不开改造客 观世界 4、人类力量的源泉在于团结协作,人类只有精诚合作、协同作战,才能共享成功,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这其中的哲学依据是() A.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客观性 B.人类实践活动具有能动性 C.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 D.人类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

5、为落实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减轻贫困、饥饿、疾病、住房不足以及环境退化等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这表 明() A.实践具有客观实在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C.实践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 6、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 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炸,用挖土机挖,用汽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 否认了() A.实践的客观性 B.实践的历史性 C.实践的能动性 D.实践的客观 性 7、美国宇航局利用一枚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直径大约100英尺 的大洞,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了大约25加仑水蒸汽以及水冰。这 一发现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09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这说 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反过来认识又推动了实践的发展 B.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展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能够把认识和客观事 物加以对照 8、“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 终无收获。”这句话告诉我们()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9、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首先在问,其要在行。这 蕴含的哲学道理有() ①人民群众的要求都是合理的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三四单元要点整理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规模大,存留丰富。 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1、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2、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3、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谐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四、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五、各地区文化具有区域特征的原因 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七、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族文化的关系:★★ 1、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3、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是什么)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每个的解释部分都要看) 2、(为什么)重要性(即作用):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问题式总结归纳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主观题必背 1.文化的含义及特点?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3、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4、文化多样性表现: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5、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2)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 6、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2)文化传播的手段: (3)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措施): 7、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继承表现在 (2)传统文化的特点: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是: 8.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9、文化的发展、创新 (1)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4)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0.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3.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11.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爱国主义: (1)地位: (2)作用: (3)特点: (4)新时期的主题: 3、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原因(为什么):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怎么办): 11.文化生活具有两面性: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12.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与腐朽文化的涵义、危害、态度: 2、如何应对不良文化现象(如何应对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或如何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1)国家文化管理部门:①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正确引导;②坚持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发挥社会主义文化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③发展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和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④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2)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 (3)公民个人:①要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自身的拒绝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努力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③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走... 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设计范例分析 邯郸市教科所范凤菊 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做出战略性规划。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设计,就是以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基本上要回答这样三个问题,首先就是明确教学目标,这个目标包括三维目标,即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第二就是具体方法和途径;第三就是结果和目标达成。 以邯郸外国语学校李艳的《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教学设计为范本进行具体分析说明,供大家进行学习交流和研讨。首先,以单元为中心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可以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教材,有效地整合教学资源,灵活地分配教学时间。(展示李老师的教学设计)李老师在单元设计中分析了本单元的地位:处于起点的地位,所要解决的是“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发现文化现象,感受文化生活,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对“文化”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是整个教材展开论述的前提。这样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结构和内容结构: 本单元的逻辑线索:文化现象----(引出)-----文化内涵----(感受)----文化力量,这样整理出来逻辑结构对教学内容就有了很好的理解。 以第二课第二框《文化塑造人生》为例,围绕新课标要求,(第一步)情景导入:典型案例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步方式方法)用多媒体展示学生学过的诗歌,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品质和心境;(第三步探究活动)提出所要探究的问题。 【探究】1.文化对塑造人生起什么作用? 2.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什么? 3.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4.怎样理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统一的? 5.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哪里? 学生看书,小组讨论,展示成果。教师点评补充完成探究。(第四步形成理念)形成基本的文化生活观点:这一课理论知识其实只有三句话-----优秀的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五步)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知识技能的训练,加深对文化生活理论观点的理解,符合新课标的理念。 我认为:这节课的设计总体把握不错,但是如果让学生观看极具震撼力的一些视频,例如:汶川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应该说一次次的感人的事迹让我们留下了激动的泪水,那么这样的一些精神力量,在这个抗震救灾过程中的体现,我觉得应该把它很好地补充到我们的教材中来。 视频:5月19号,各界群众在三分钟默哀之后,在天安门广场呼喊中国加油,汶川加油,汶川挺住。看后很多人都流下了泪水。还有成龙的《生死不离》中,我们听到了这样的话,无论你到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手拉着手,生死不离。那么通过上述的情境,感受这样几句,让人振奋的话语,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下,它所含有的这种精神的力量,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你能从中感受到精神的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笔记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笔记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笔记》的内容,具体内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笔记必修三《文化生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政治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笔记 必修三《文化生活》 《文化生活》主要线索 1.文化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方式——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2.文化创新:文化多样性与传播——文化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 3.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中华文化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上,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 4.文化建设: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文化建设重要内容:选择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要求、根本保证、关键——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一文化的作用--- 一、一般意义上文化的作用 1.文化对社会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对经济、政治的作用 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能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③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对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文化对个人的作用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完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高二文科①②班,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对政治课不够重视。应加强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 1、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文化创新的意义,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3、获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提高文化赏析、修养水平。 4、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首先目标。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其中,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建设。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精神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社会上还存在着落后、腐朽文化。因此,设置本模块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 2、基本思路

第一单元的现象入手讲清文化概念,讲文化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第二单元讲文化发展问题,横向讲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讲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纵向讲文化传承中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进而讲文化创新(源泉、作用、途径)。第三单元在前两个单元从总体上讲文化的基础上,专门讲中国的文化,一是从中华文化的历程说明它源远流长,二是从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等方面的特征说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讲凝结在其中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化之魂,要大力弘扬和培养中华民族精神。最后第四单元再专门讲当代中国的文化,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现实的文化选择入手,讲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讲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即思想首先建设。全书既从总体上讲文化,又专门讲了中华文化,特别讲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既概览了文化现象,又深入到文化的本质与规律;从历史和现实中,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中深入探讨文化。 3、基本结构 (1)文化与生活 ①文化与社会 a、体味文化; b、文化与经济、政治。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 a、感受文化影响;b文化塑造人生 ③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2)文化发展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doc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附答案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追溯中国结的渊源应从远古年代的结绳记事开始。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记,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 结与吉谐音,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小小绳结被人们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同心结、平安结、团圆结,一个个美丽的中国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上述材料中文化现象的正确解读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追求真善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从绳结之中可以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④结绳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2. 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恩格斯这段话说明了 A.文化就是对社会经济的反映 B.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C.文化对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其实经济并不能决定文化 3.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4.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是一座千古文化名山。东晋画家顾恺之《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B、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C、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5.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各级人民政府要将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青少年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是因为 A.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B.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C.只要将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得越好,青少年的文化修养就会提高 D.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6. 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总结。这主要表明 A.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B.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

高二政治

【主要哲理汇总】: ☆(辩证)唯物论: 1、物质决定意识,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指导人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 3、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尊重规律,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唯物)辩证法: 5、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6、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搞好局部,用整体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7、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优化的趋向,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8、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求我们既要坚信前途光明,充满信心;又要做好走曲

☆(唯物)辩证法: 9、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要求我们积极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10、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同时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 11、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政治(理科) 第I 卷(选择题共70 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 1.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客观反映”,体现的哲理是 A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B ?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C ?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 D ?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2?“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表明的哲理是: A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B ?认识了规律,办事一定成功 C .按规律办事就一定成功D.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 ?哲学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基础 B ?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一部分 C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具体科学的研究起指导作用 D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列宁曾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但唯心主义哲学中也包含某些合理的因素。据此回答4—5 题。 4 ?列宁把唯心主义哲学称作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是因为 ①唯心主义包含某些合理的思想②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作用,使其脱离了物质 ③以唯心主义为指导就不能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④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 而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D.③④ 5.对唯心主义哲学,我们应采取的态度是 A ?具体分析,科学批判 B ?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C .从整体上肯定唯心主义的正确性 D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根本对立,应彻底否定唯心主义 6?在日本“二战”遗弃化学武器伤人索赔的众多案件中,日本政府多次无视事实,拒绝赔偿,而中国受害者一再起诉。从哲学看,这是因为双方 A .立场不同 B .知识构成不同 C .世界观、人生观不同D.思维方法不同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优秀教案范文 高二政治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政治《走进文化生活》教案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什么是大众文化 (2)什么是落后文化 (3)什么是腐朽文化 ◇理解: (1)大众文化的内涵 (2)发展大众文化的举措 (3)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 (4)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作用 (5)流行文化作品和经典文化作品的价值 (6)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避免文化发展的误区 ◇分析 (1)联系实际,分析文化生活的多样性 (2)通过事例,正确看待文化生活 (3)结合现实比较、鉴别一些文化现象

(4)通过事实分析落后、腐朽文化的表现及危害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对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3)树立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了解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多样性及文化生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正确地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精神,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课程标准】: 4.12辨析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把握大众文 化的丰富内涵,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了解现代文化产业和大众传媒的发展,使文化生活更加色彩斑斓;如何看待多样化的精 神需求和文化消费;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提高明辨是非 的能力,把握大众文化的丰富内涵;选择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四、【相关知识】: (1)回顾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及特点。 (2)回顾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 (3)回顾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多元文化存在的意义。 (4)回顾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5)回顾国家职能的相关知识。 (6)回顾经济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方法点津】: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知识点 辩证唯物论 1.世界观: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a.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b.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 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2.世界观: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可以阻碍 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3.世界观: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 方法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4.世界观: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认识论 认识论(认识与实践) 实践的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与认识:1.实践决定认识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意识可以对实践起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可以对实践 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认识论(真理与认识) 1.真理的三个基本属性:客观的、有条件的、具体的 2.认识的三个特点: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联系的普遍性 方法论:人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世界观:联系的客观性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b.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 建立新的联系。 3. 世界观:联系的多样性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世界观:联系的条件性 方法论:并非任何两事物都具有联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1.具体科学的分类 2.具体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唯物主义基本形态 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基本形态 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