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剖析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剖析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剖析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剖析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五级

12.国务院制定的第一部关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专门行政法规是( B )

A、《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B、《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C、《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D、《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13.我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源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 C )

A.缓冲区

B.实验区

C.核心区

D.外围保护地带

14.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向联合国提交的研究报告是( A )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C.《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

D.《人类环境行动计划》

15.在一定环境中,污染物对人体或生物没有任何不良影响的最大剂量或者对人体和生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最小剂量,称为( C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境基准

D.环境基础标准

16.国家制定环境质量标准应 ( C )

A、严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B、相同于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C、宽于地方环境质量标难

D、不能确定

17.首创“三同时”制度的国家是( D )

A、美国

B、日本

C、德国

D、中国

18.建设项目对环境可能造成轻度影响的,应当编制( B )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分析表

D、环境影响登记表

19.判断某环境区域是否已被污染的依据是( A )

A、环境质量标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环保基础和方法标准

D、环境基准

20.下列各项中,制定环境质量标准时不必考虑的因素是( B )

A.环境基准

B.污染物排放标准

C.经济上的合理性

D.技术可行性

21. 当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存时,其执行顺序为( A )。

A.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B.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优于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

C.两个标准互为补充。

D.与当地环保部门协商确定。

2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C )级?

A.3

B.4

C.5

D.2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我国城市环境管理的主要政策措施?

答:(1)以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为依据,制定城市发展规划

(2)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4)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5)城市空气质量报告制度

(6)提高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推进市场化运行机制

(7)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城市环境生态保护战略

(8)实施城市环境管理的分类指导

2.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老三项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源;

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

3. 实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的措施:

1、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进行综合平衡—宏观层次是先决条件。

2、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严格控制新污染的产生。

谁污染谁治理政策的措施:

1、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2、对排污单位实行收费制度。

3、对工业污染实行限期治理。

强化环境管理措施:1、加强环境立法和执法; 2、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构; 3、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4. 简述我国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答:联系: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区别: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力不同

(1)表现形式:环境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表现于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决议,通知、决定、批文等;而环境法则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按规定程序制定,表现于法规之中。

(2)社会效力:环境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谁违反了就要追究行政责任;环境法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谁违反了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5. 什么是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6. 简述中国环境管理制度有哪些? 分析这些制度的作用。

答: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限期治理制度、集中控制制度。

作用: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贯彻预防为主原则的战略措施;可以为确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可以为合理地确定环境保护对策,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2)三同时制度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卓有成效的法律制度;把“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结合起来,才能作到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消除和减轻污染。(3)排污收费制度征收排污费促使排污单位加强经营管理;促进了老污染源治理;推动了综合利用,提高了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有力地控制了新污染源;为防治污染提供了大量专项资金;加强了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促进了环境保护工作。(4)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加强了各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领导;有利于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年度工作计划;有利于协调环保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管理环保工作;有利于由单项治理、分散治理转向区域综合防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使城市环境保护工作逐步由定性管理转向定量管理;明确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的职责;可以增加透明度,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5)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节省污染治理投资;能有效地控制新污染的产生。(6)限期治理制度抓住污染重点,因而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可以推动有关行业治理污染和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在企业压力的同时,也给企业一定时间和自由度。(7)集中控制制度使我国由单一分散控制环境污染为主,发展到集中与分散控制相结合,并以集中控制作为发展方向;是我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提高环保投资效益为目的的重大环境管理思想和环境技术政策的战略转移;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和废物资源化工作。它也是老三项制度与新五项制度相互衔接配套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制度。

7. 什么是环境管理体制,试比较中国、美国、日本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异同。答:环境监督管理体制指国家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权限的划分。

中国: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

1、环境监督管理部门是环境保护方面的行政部门

2、统管部门与分管部门的执法地位平等

(1)“统管”部门是指各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2)“分管”部门是指依法分管某一类自然资源保护或某一类污染源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的部门。

(3)统管与分管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在行政执法上都是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其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只有分工的不同。

(4)它们之间应当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既分工又合作,共同做好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美国:环保机构分为联邦政府环保机构和州政府环保机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关系:

州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主要责任,而联邦政府的领导和帮助必不可少。联邦政府在环境保护各主要领域享有对州和地方政府的监督权,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取代州的执行。

日本:环保机构分为公害对策会议和环境厅两个。环境厅和公害对策会议两者的主要职能基本一致,区别在于环境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全国环境保护的事务性工作,而公害对策会议主要就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计划、立法及重大环境行为向内阁总理大臣提出咨询意见,实际上是内阁大臣的环境咨询机构。(1.5分)

8. 什么是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

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为依据,在城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科学的、定量化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指标体系,把城市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组织起来,开展以环境、社会、经济效益统一为目标的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经济建设,使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化。(3分)

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环境综合整治。(5分)

9. 简述我国环境政策体系以及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答:综合性环境政策、基本环境政策(国策、方针、三大环境政策)、环境管理政策(行政、经济)、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环境贸易政策、环境国际合作政策、环保规划和行业发展规划。

环境政策与环境法的关系

联系:法律法规是政策的法制化、定型化

1、党和国家的政策是立法的基础和依据。

2、国家环境政策是环境法规的重要补充。

区别:表现形式和社会效力不同

1、表现形式:环境政策由政府机关制定,表现于国家有关保护环境的决议,通知、决定、批文等;而环境法则只能由国家立法机关按规定程序制定,表现于法规之中。

2、社会效力:环境政策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指导性,谁违反了就要追究行政责任;

环境法具有法律的规范性和强制性,谁违反了就要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10.简述三种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答:在人类——环境系统当中,人类和环境关系密切。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①人口生产、物质生产、环境生产各成系统,这三个系统共同组成一个人类——环境系统或者人类生态系统。(2.5分)

②环境生产为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为物质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同时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进入环境;所以环境系统是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的物质基础。(2.5分)

③物质生产需要向环境系统索取自然资源作为原材料,物质生产是为了给人口生产提供生活资料和消费产品;所以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物质生产是人类生态系统的基础。(2.5分)

④人口生产需要由物质生产、环境生产提供生活和消费品,同时向环境排放污染物质,人口生产给环境生产和物质生产提供人力资源。(2.5分)

三、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每小题的备选项中有二至五个符合题目要求,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 城市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 AC )

A.城市交通拥挤、房屋集中、绿地面积小

B.城市生态系统缺乏足够的分解者

C.城市人口过渡膨胀,工业大量集中

D.城市职能过分集中,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 工业企业从内部控制污染的途径有( ABC )

A. 结合技术改造减少排污

B. 加强工业企业环境管理

C. 对污染物进行综合治理、回收利用和净化处理

D. 贯彻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法规

3. 中国工业污染防治实行“三个转变”是指( BCD )

A.从末端治理向清洁生产转变

B.从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C.从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治理相结合转变

D.从点源治理向区域和流域治理转变

4. 中国大气污染控制的两控区是指( AB )

A、二氧化硫控制区

B、酸雨控制区

C、大气总量控制区

D、大气环境容量控制区

5. 环境管理的对象包括( ABC )

A、个人

B、企业

C、政府

D、国际组织

6. 全世界的酸雨分布区位于( ABCD )

A、欧洲

B、北美洲

C、亚洲

D、拉丁美洲

7. 环境管理的内容包括( BC )

A.环境污染防治 B.生态环境保护

C.环境质量管理 D.自然资源保护

8. 我国实施“预防为主”原则的主要措施是( ACD )

A.制订和实施城市规划 B.征收排污费

C.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实行清洁工艺制度

9. 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中的老三项制度是指( ABC )

A.排污收费制度 B.三同时制度

C.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D.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

10.《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八条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畜牧业、林业、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 ABCD )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

A. 工业规划

B. 农业规划

C.能源规划

D. 自然资源开发

11. 人和环境组成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这个世界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 ABC )。

A. 物资生产子系统

B. 人口生产子系统

C. 环境生产子系统

D. 人类社会子系统

12. 下列哪些行为是我国水污染防治法所不允许的( ABCD )?

A.向水体排放油类、酸液、碱液或者剧毒废液。

B.向水体排放、倾倒放射性固体废物或者含有高放射性和中放射性物质的废水。

C.向水体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D.利用渗井、渗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废水、含病原体的污水和其他废弃物。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1题,共20分)

1、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有哪些?其各自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三种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种生产理论基本思想:人和环境组成一个由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组成的复杂巨系统,这个世界系统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1、物资生产子系统2、人口生产子系统3、环境生产子系统。整个世界的运动与变化取决于这三个子系统自身的物质运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状况。

在人类——环境系统当中,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的基础;人口生产支配物质生产,通过影响物质生产的规模,从而间接或者直接影响环境生产;物质生产和人口生产凌驾于环境生产之上,两者之间相互作用,同时影响环境生产。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本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或(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或(可持续发展优先考虑当代人;在生态环境可以支持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眼前和将来的需要。)

五、论述题: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答:(一)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把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抽象成一个“社会有机体”,作为三种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中的一个环节。“社会有机体”中的物资生产依靠环境生产所产出的自然资源作原料,依靠环境的自净能力来消纳它排放出来的污染物。

人口生产则是这三种生产构成的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人口生产所产出的人口作为劳动力支持物资生产和帮助、维护环境生产。

(二)三种生产理论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环境生产在输入——输出上的不平衡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在人类环境系统的环境生产中,输入的是人类消费和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同时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对环境造成破坏,影响了环境的资源生产能力。环境生产系统输入和输出的不平衡造成了其“透支”,最终导致环境生产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因此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三种生产运行的不和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为使物质在这个系统中的流动畅通,就必须使每一种生产的物质输入输出均衡。也就是说,必须在现有的物质流动的过程中再增加上一个功能单元。该单元是物质得到畅通的一种保障因素。

环境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是:推动人类社会建立一个新的生存方式,改变人类社会固有观念,调整目前的社会经济活动运行机制,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强度、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

(四)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环境问题产生往往发生在不同“生产”系统的界面上,即互相交叉的地方。另外,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还常常在于不同的、自然的、地理的、行政的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这些都说明,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应当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

据三种生产理论可知,在其中任何一个“生产”系统中,都有自己的状态参量。这些状态参量是三种生产环状运行的枢纽,是决定三种生产能否和谐运行的关键。要和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循环,就必须控制这些状态参量。

(五)三种生产理论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为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以和谐人与环境关系为目标,正确的管理好自己的社会行为,而且把管理自己社会行为的行为也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来组织。

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通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这也就是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换元法题库学生版

--换元法.题库学生版

————————————————————————————————作者:————————————————————————————————日期:

换元法 教学目标 对于六年级的同学来说,分数乘法算式的一些计算技巧必须开始掌握.这既与基础课程进度结合,更是小学奥数经典内容.裂项、换元与通项归纳这三项内容,通称“分数计算之三大绝招”.考察近年来的小升初计算部分,分数计算成为热点.可以这么说:“一道非常难的分数运算,要么是裂项,要么是换元,要么是通项归纳.如果都不是,那它一定是比较简单的分数小数混合运算.” 三、换元思想 解数学题时,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另一个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叫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将复杂的式子化繁为简.

【例 1】计算: 1111111111 (1)()(1)() 2424624624 ++?++-+++?+ 【巩固】 11111111111111 (1)()(1)() 23423452345234 +++?+++-++++?++ 【巩固】计算: 621739458739458378621739458378739458 126358947358947207126358947207358947????????++?++-+++?+ ? ? ? ????????? 【巩固】计算:(0.10.210.3210.4321 +++)?(0.210.3210.43210.54321 +++)- (0.10.210.3210.43210.54321 ++++)?(0.210.3210.4321 ++) 例题精讲

环境法学案例题

案例及答案 1.养鸡场经营者甲发现:自她所在市某公司在她鸡场附近修建预制板厂以来,小鸡纷纷死亡,产蛋鸡也不再下蛋,经济损失达数万元。同时,其住宅出现裂缝,家人住院。主要原因是各种设备产生的震动和噪声。据环保局监测,其住宅及养鸡场噪声已达80分贝和95分贝。该厂自规划以来,未履行“三同时”手续,也未安装任何消声防震措施。环保局在调解同时,对该厂罚款3万元,并要求补办“三同时”审批手续,审批通过前不得生产。 问:(1)环保局的处罚有无法律依据? 环保局的处罚是有法律依据的。首先,该厂未执行“三同时”规定,违反了《环境保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要求。其次,该厂排放噪声及震动等已严重超标,违反了法律规定 (2)该厂若拒不履行调解协议时,甲有何救济? 该调解属于行政调解,不具强制执行力。当该厂拒不履行时,甲可以到法院起诉该预制板厂。当然甲必须注意诉讼时效的规定。 9..四川省某县一企业建设在农村,其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环境噪声厂界排放标准10分贝,但其前后左右都是荒地,因而没有其他单位和居民受到该厂环境噪声的干扰,只有其本厂的职工受到不同程度的噪声危害。当地环境保护局以该企业超标排放噪声为由,责令其限期治理,并征收其环境噪声超标排污费每月1600元。该企业不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撤销环保局的行政决定。其理由是,《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16条规定:“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进行治理,并按照国家规定缴纳超标准排污费”。按照该法第2条规定,环境噪声污染必须有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我企业只满足噪声超标一个条件,不属于限期治理和缴纳超标排污费的对象。结果,法院采纳了原告企业的意见,判决撤销环保局的决定。 请问:法院的判决是否正确?为什么? 该法院对本案的判决是正确的。(2分)因为: (1)依照《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2条规定,构成环境噪声污染必须具备排放噪声超标和扰民两个条件,只超标不扰民的噪声不构成环境噪声污染。(2分) (2)责令限期治理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权限,环保局责令限期治理属于越权行政。(2分) (3)对不扰民的超标噪声,不应征收排污费。(2分) (4)《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因此噪声对该厂工人造成的危害,不属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管辖。 2.2008年,辽宁省某乡岗村群众向市环保局投诉,称自2007年以来,该市矿务局设在该村的排矸场,由矸石自燃产生大量有毒烟气,使附近农田果园受到污染损害,要求赔偿损失。市环保局受理了此案。经调查化验发现,排矸场矸石自燃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硫,严重超标,持续时间长,是造成附近农作物、果木损害的主要原因。排矸场认为,国家对排矸污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拒不承担责任。同时主张在煤矿生产中必然环节是排放煤矸石。限于我国煤矸石及煤炭技术水平,可燃物品不可避免地进入矸石,这才导致自燃。它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因此不必承担责任。 (1)该场应否承担赔偿责任?为什么? 该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虽然国家对排矸污染没有具体规定,但是这不妨碍该场因其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因为化验结果已经证明该排污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2)该场的主张能否成立?这是否属于不可抗而构成免责理由。 该场主张矸石自燃属于不可抗力不能成立,因此不能成为免责事由。我国法律规定不可抗力是指无法预见、无法避免、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矸石自燃虽然无法避免、无法克服,但是可以预见到的;而且自燃造成的损害也是可以采取一定措施防止 4.甲厂新建投入生产,同时投入运营的还有该厂的污染物处理设施。厂运营三个月后,认为污染物处理设施的运营增加了企业成本,遂私自决定不再运营该设施。当地有一农民乙在甲厂投产后,就从甲厂的排污渠中抽水养鱼,以利用污水中的养分。但自从甲厂停止运行污染处理设施后,污水中的污染物含量大大增加,乙 鱼塘中的鱼因为养分过多开始大量死亡。乙遂向法院起诉,要求甲厂赔偿损失。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下面是由分享的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希望对你有用。 ???点击此处下载???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书名:环境管理学 作者:沈洪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年11月1日 ISBN:9787302234487 开本:16开 定价:38.00元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科书,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培训教材,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也有参考价值。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作者从兼顾环境管理学教学需要和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环境管理学》对我国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在多年从事环境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兼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核心课程的要求,编著了此书。全书包括绪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科技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1.管理学答案 2.《信息管理系统》试题及答案 3.《管理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18统计.题库学生版

内容 基本要求 略高要求 较高要求 数据的收集 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知道抽样的必要性及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能指出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能根据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说出自己的看法 能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判断和预测,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能表达自己的观点 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包括加权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 能用样本的平均数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根据具体问题,能选择适合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 统计表、统计图 会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 会列频数分布表,画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折线图 能利用统计图、表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极差、方差 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 在具体问题中,会用极差、方差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能用样本的方差估计总体的方差 频数、频率 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频数分布的意义和作用;能通过实验、获得事件发生的频率 能利用频数、频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块一、数据的收集、整理及表示 1、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 2、数据的收集的一般过程:明确调查问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展开调查、记录结果、得出结论. 3、收集数据常用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实际中常常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调查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获得数据,除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外,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也是获得数据的有效方法. 4、总体与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全面调查,叫普查,其中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个体. 5、抽样调查、样本与样本容量: 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称为抽样调查,其中从总体中抽样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的调查,它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依据样本的数据对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性的估计和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抽样调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中考要求 18统计

案例分析题库(环境类6例)

案例1:绿化剪草伤人案例 案例描述6月15日,某项目二名绿化员在欢乐谷修剪草坪,当时赵某操作一台剪草机在作业区域的上方坡地修剪,另一台由富某在下方的平地修剪,两台剪草机 相距约7米远。当修剪到欢乐谷小溪上面的草坪时候,从赵某操作的剪草机里 飞出一个石粒打在了正在下面修剪的绿化员富某的右眼上。经医院诊断,富某 右眼内积血,眼角膜划伤,瞳孔断裂,经过几天的治疗,1米之内能够模糊的 看到物体,伤者眼前积血基本被吸收,眼角膜已经愈合,但瞳孔无法修复,且 玻璃体处于浑浊状态,需做进一步治疗。现场状况:(以下图片为模拟现场人 员操作实景) 案例分析据现场情况分析判断看,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1、剪草机沿坡脊横向修剪,机器在坡脊与斜坡的接触界面上运行时,剪草 机底座面与坡谷方向呈现约10度的放射形外露夹角。人员在坡谷作业时其上身 及脸部位置正处在夹角范围内。 2、现场坡脊草地表面不平整,剪草机叶片扬起草地表面砂石从外露夹角往 外抛,对坡谷作业人员形成直接威胁。 3、现场作业人员“平行”作业方式,且在作业过程中未采取防护措施。 经验或教训(含预防措施) 绿化作业人员对草木的修剪、打药及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上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以上案例再次提醒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绿化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提高风险意识和防范能力,切实消除隐患。做到: 一、建立和落实对园林绿化器械定期的检查、保养工作程序,以保证器械的完好性。 二、加强对绿化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器械操作技能的培训,新入职绿化人员必需经过实操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高差 坡 距离 机器底座外露夹角 约10。度

三、加强对绿化作业人员的安全保护工作; 1、为一线绿化作业人员配置防护目镜、手套和口罩等职业安全防护用具。 2、将绿化作业人员作业时应配戴防护目镜、手套和口罩作业的工作要求纳 入到工作流程,并实施检查。 四、加强对绿化作业现场的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安全提示、警示标识配备 (如:服务提示、警戒带等)是否到位,及时提醒客户注意安全。 五、对各管理项目内坡地绿化修剪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评 估坡地绿化修剪作业的合理安全作业和警示范围。 案例2:泳池配套设施伤人案例 案例描述2005年7月,某项目业主孙女士在从更衣室进入泳池过程中,当走到淋浴间通往泳池的入口时不小心滑倒,情急之下,下意识的用手去扶旁边的镜子, 结果被镜子的不锈钢框边缘划伤了拇指。现场流血很多,会所主办立即为其进 行了简单的包扎,同时找到了她的家人将其送到医院。 经医院诊断,该业主拇指表面肌肉被划开3/4。为防止肌肉坏死,需住院治疗。 现场状况:(以下图片为模拟现场人员操作实景) 摔倒地 案例分析据现场情况分析判断,事件的发生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1、现场标识安装位置不适当,未能满足醒目,清晰、完整的要求。 2、出事地点位于浸脚池旁,地面较湿滑,现场未设置防滑垫。 3、现场仪容镜不锈钢包边工艺粗糙,镜框两边存在较大范围的“利边”和“利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a远古时代:基本上不存在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c工业文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当代文明:环境文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a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严重。b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水蒸气、氟利昂等,温室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方法是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d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SO2和氮氧化物,酸雨的危害包括1.形成酸湖,鱼虾难存2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3危害动植物4腐蚀建筑材料5影响人类健康。e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f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g固体废弃物堆弃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a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b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第二章 1.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概念 :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目的: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和新的发展方式。 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基本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2.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个人(公众)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 3.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a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生态系统)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b 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c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特点:综合性:内容与对象的综合复杂性发展性 5.我国环境教育的种类?a基础环境教育b专业环境教育c成人环境教育d公众环境教育 6.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政策和方法?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7.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分类、特点、基本原则、质量保证和技术进展。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目的:a、测定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b追寻污染源--监督管理控污染c收集、积累数据-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d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a、监视性检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b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c研究性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研究监测)按监测介质分类a大气污染监测b水质污染监测c土壤和固废监测d生物污染监测e生态监测f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 特点: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监测对象: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时序性);c.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基本原则: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 质量保证:(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3)完整性:测量数

英语语言学概论精选试题学生版

《英语语言学概论》精选试题1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language is NOT true A. Language is a system B. Language is symbolic C. Animals also have language D. Language is arbitrary 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features is NOT one of the design features of language A. Symbolic B. Duality C. Productive D. Arbitrary 3.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unction of language A. Interpersonal B. Phatic C. Informative D. Metalingual 4. Who put forwar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ngue and Parole A. Saussure B. Chomsky C. Halliday D. Anonymous 5. According to Chomsky, which is the ideal user's internalized knowledge of his language A. competence B. parole C. performance D. langue 6. The function of the sentence "A nice day, isn't it" is . A. informative B. phatic C. directive D. performative 7. Articulatory phonetics mainly studies . A.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ounds produced in speech B. the perception of sounds C.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s D. the production of sounds 8.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vowels and consonants lies in . A. the place of articulation B. the obstruction of airstream C. the position of the tongue D. the shape of the lips 9. Which is 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peech sounds and provides methods for their description, classification and transcription A. Phonetics B. Phonology C. Semantics D. Pragmatics 10.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systems in a certain language A. Phonetics B. Phonology C. Semantics D. Pragmatics 11. Minimal pairs are used to . A. find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a language B.find the phonemes of a language C. compare two words D. find the allophones of language 12. Usually, suprasegmental features include ___ ,length and pitch. A. phoneme B. speech sounds C. syllables D. stress 13.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a syllable A. Coda B. Onset C. Stem D. Peak 三、判断

行政管理学案例分析答案

第二章:行政环境 1、上面的案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上面的案例说明由于新要素介入到收入分配中,导致我国近20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一个需要引起行政系统注意并深思的问题。 通过记者聚焦农民工工资和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上时,才发现有那么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没有得到自己应得的权利。中央政府一系列文件的发布,体现出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 2、行政管理为什么要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 因为行政系统具有开放性,行政环境制约和影响行政管理系统及其活动。行政系统适应外部环境需要而产生,在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功能。全面考察行政环境,研究外部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并适应行政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系统的运行方式、功能范围,掌握优化行政环境的正确途径和科学方法,提高行政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3、通过案例简述行政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综合,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而且行政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按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行政系统与外部环境具有互依性。 行政系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的需要制约着行政系统及其价值观、目标、规模、结构与行为方式。如:农民工工资拖欠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都是外部环境的需要,行政系统就要根据这一需要制定相应的目标,选择恰当的行为方式,满足农民工的需要。 行政管理反作用于行政环境,它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改善,使之优化,并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控制,使之按照行政系统的希望和要求发展。如:针对农民工工资问题和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发出一系列文件和修订一个条令,改善了外部环境,维护和保障了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利和利益。

第三章:顺德经验 1、从顺德市政府的职能转化,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行政职能具有动态性,它要随着行政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如今的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都与以前大不相同,适应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和转变行政职能,是搞好行政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所以政府管理国有企业的范围、内容、主次关系、作用都要发生变化。 政府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时候,要理顺政企关系,明确自己应管什么。要将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对分离,即让政府掌握所有权,国有企业掌握经营权。政府通过“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使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国有企业经营者“以公谋私,公款消费恶性膨胀,有的企业领导用公款购买小汽车,请家送礼,任意挥霍”的行为,同时也可以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他们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 我认为他们没有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3、还有什么该做的事没做? 政府没有制定一定的监督政策,以了解顺德企业的运行状况。他们应该向顺德企业派出稽查特派员,监督企业资产营运和盈亏状况,负责企业主要领导、干部的考核、任免,并且不直接敢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还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和制约顺德企业。4、论述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1)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运行不能无政府干预,也不能无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下,政府与市场关系表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顺利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市场对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指导性作用有机结合。 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或做不了的事。比如顺德企业“厂外有厂,账外有账,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就应该由政府调查具体情况,并针对具体问题,制定相应措施。 (2)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政府与社会有三方面的关系:一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二是社会对政府的支持和监督;三是政府与社会通过精诚合作作用于市场机制,共同治理宏观社会,增进社会福利。 在对待顺德的改革中,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建立社会保障机制,保障全社会的人道发展,体现出政府职能的转变。 而且为了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必须培养社会的自治能力,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确立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