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全套试卷试卷(word版含答案)

一、初二物理机械运动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细心的小轩发现水箱接口处使用不同水管,出水口水流喷射的远近不同.于是,小轩想探究“水压相同时影响水管出水口水流速度大小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三个猜想:①与水管的长度有关;②与水管的内径大小有关;③与水管的材质有关.为了验证猜想,小轩设计如图所示实验装置。

(1)实验过程中,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从而使接口处水的压强________。保持出水口的高度h不变,通过____________来反映出水口水流速度的大小.在接口处接材质相同的不同水管多次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长度l

(cm)

内径d

(cm)

喷射距离s(cm)

1

40

1.014

2 1.516

3 2.020

4

70

1.012

5 1.515

6 2.017

7

100

1.011

8 1.513

9 2.014

(2)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_。

(3)比较序号________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比较序号1、2、3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

_____。

(4)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

________。

(5)为验证猜想③,接下来的操作应该为_____________。

【来源】【专题】备战2020届中考物理二轮复习题型专练题型08-创新探究题

【答案】不变喷射距离刻度尺 1、4、7或2、5、8或3、6、9 水管内径越大,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大越小用内径和长度相同,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使接口处水的压强不变,需控制水箱中水的深度不变。

[2]水流速度的越大喷射距离越远,可以通过喷射的距离反映水流的速度。

(2)[3]实验中需要刻度尺测量水管长度、水管内径、喷射距离。

(3)[4]比较1、4、7或2、5、8或3、6、9发现实验中水管材质和内径相同,而水管长度不同,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内径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比较1、2、3或4、5、6或7、8、9发现当水管材质和长度相同,而内径不同,内径越小,水管长度越长喷射距离越短,说明当材质和长度一定时,水管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4)[6]综上所述,当其他条件一定时,水管长度越长,内径越小,出水口水流速度越小。

(5)[7]猜想③为出水口水流速度与水管的材质有关,所以为验证猜想③应当用内径和长度相同,但材质不同的水管多次实验。

2.小明同学测小车的平均速度,请帮助他完成下列问题:

(1)测平均速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和______;该实验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

(2)小车所放的斜面应保持较____(填“大”或“小”)的坡度,这样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间会____(填“长”或“短”)些,便于测量时间;

(3)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2为___________m/s;(保留两位小数)

(4)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小车做的是_________(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来源】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刻度尺停表

s

v

t

小长 0.29 变速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3]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就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s v t

测量路程和时间需要的仪器是刻度尺和钟表;

(2)[4][5]在小车能下滑的情况下,使用的斜面的坡度较小,小车下滑的速度变化较慢,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较长,这样便于测量时间;

(3)[6]如图所示,斜面长1.6 m ,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所用的时间是5 s 。如果在斜面的中点装上金属片,测得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金属片的时间为2.8 s 。请计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v 2为

20.8m ===0.29m /s 2.8s

s v t (4)[7]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在前一半路程和后一半路程需要的时间不同,所以,小车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

3.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车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对小车运动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

(2)图中AB 段的距离AB =s ________cm ,测得时间AB =1.6s t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AB =v ________cm/s 。

(3)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AB v 会偏________。

(4)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5)发AB v ________AC v 。填(“>”、“<”或“=”)

(6)物体的运动常常可以用图像来描述,图中能反映图甲小车运动情况的是______。(选填“A ”或“B ”)

【来源】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第三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

s v

t =

时间40.0 25.0 小同一位置 > B

【解析】

【详解】

(1)[1]测小车平均速度实验原理是

s

v

t

=。

[2]小车下滑运动时,时间测量误差较大,所以需多次测量。

(2)[3]读图得

AB

80.0cm40.0cm40.0cm

s=-=。

[4]由平均速度公式得:

AB

AB

40.0cm

25.0cm/s

1.6s

s

v

t

===。

(3)[5]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时间测量值偏大,所以平均速度会偏小。

(4)[6]多次测量为了保证运动距离相同,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5)[7]在斜面上下滑的小车做加速运动,所以BC AB

t t<,即

BC AB BC

2t t t

<+。又因为

AC

AB BC

2s

v

t t

=

+

AB

AB AB

2

2

s s

v

t t

==

所以AB AC

v v

<。

(6)[8]小车在斜面上做加速运动,所以能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B图像。

4.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 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 _____ (填“大、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信息回答:

s AB=_____ cm,t BC=_____ s,v AC=_____c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

段的平均速度v

AC 偏_____(填“大、小”)。

【来源】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一中学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上)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答案】s v t =

; 小; 40.0; 1; 30.0; 大。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测量平均速度实验的原理和数据处理。

【详解】

(1)[1]测量平均速度,所用的公式是s v t

=; (2)[2]为了方便计时,应让小车冲下斜面的运动较慢,所以应使斜面坡度较小;

(3)[3][4]由图可知,从A 到B 的路程s AB =4.00dm=40.0cm ;从B 点到C 点所用的时间t BC =1s ;

[5]从A 到C 的路程s AB =9.00dm=90.0cm ,对应的时间t AB =3s ,所以从A 到C 的平均速度

90.0cm 30.0cm/s 3s

AC AC AC s v t === (4)[6]如果小车过A 点后才开始计时,那么实际测得的从A 到C 的时间会偏小,但s AB 保持不变,所以对应的平均速度v AC 偏大。

5.如图所示,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 点和C 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 段的距离s AB =_____cm ,测得时间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

v AB =_____cm/s ;

(2)如果小车过了B 点才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v AB 会偏_____;

(3)实验中应多次测量,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_____由静止开始下滑;

(4)v BC _____v AB (填“>”、“<”或“=”)。

【来源】四川省成都市八校联考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开学考试物理试题(3月月考试题)

【答案】40.0 25 小 同一位置 >

【解析】

【分析】

【详解】

(1)[1]由图知道, AB 段的距离是:

s AB

=80.0cm-40.0cm=40.0cm;

[2]由于AB段的时间是t AB =1.6s,所以,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是:

AB AB

AB 40.0cm

1.6

25cm/

s

s

s v

t

=

==,

(2)[3]如果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会导致时间的测量结果偏大,由公式

s

v

t

=知道,

平均速度会偏小;

(3)[4]本实验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目的是为了减小误差;实验中多次测量,应保证小车每次通过的距离相等,所以,每次测量时必须让小车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下滑;

(4)[5]小车从A到C的过程中做加速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在BC段的速度大于AC段的速度,即v BC>v AC。

二、初二物理光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6.宁宁对有关光学实验进行了回顾和思考:

(1)如图甲所示把一个小平面镜竖直立在白纸上,在白纸上画出一条垂直于镜面的法线ON,用激光笔沿着白纸表面让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观察反射光.

①让光沿着白纸的表面照射,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________.

(2)如图乙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①宁宁将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确定________,取两只相同蜡烛的目的是为了能比较像与物的________.

②实验过程中,如果在平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排除了上述情况的干扰后,他继续进行实验,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 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_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④移去蜡烛B,在其原来位置上放置一块光屏,光屏上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的像.

⑤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40cm处,现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玻璃板匀速靠近,则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________ cm,像的大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将会观察到蜡烛A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________.

【答案】显示出光的路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者不在同一平面内像的位置

大小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等效替代法不能 60 不变垂直

【解析】

【分析】

(1)①白色物体能够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②在光的反射中,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三线在同一平面上,是通过光屏展现在眼前的;

(2)①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确定像的位置是关键,像的位置用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来确定,实验中既能看到物体A的像,又能看到蜡烛B,要采用透明的玻璃板,研究物像的大小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把蜡烛A像的大小用蜡烛B来代替;

②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使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蜡烛的像不能完全重合;

③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是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

④虚像光屏接收不到,实像光屏能接收到;

⑤利用

s

v

t

计算出2s蜡烛A移动的距离,求出其距离平面镜的距离,利用像与物到镜面

距离相等计算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作图解答.

【详解】

(1)①为了更好的观察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实验中采用了白色硬纸板,光线在白色纸板上的轨迹就容易观察到了,也方便观察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②让光沿AO方向照射在平面镜的O点,a图能观察到反射光OB,而b图却看不到反射光OB,这说明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2)①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选用大小相同的两个蜡烛,是为了用蜡烛B 代替蜡烛A的像,来比较物、像的大小;

②玻璃板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像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时,像会偏上或偏下,所以如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无法与像重合,则原因是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③在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未点燃的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④光屏能接收到实像,但接收不到虚像,因为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所以移去蜡烛B,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

⑤根据

s

v

t

=可得2s蜡烛A移动的距离5cm/s2s10cm

s vt

==?=,蜡烛A此时距离平

面镜的距离为40cm?10cm=30cm,则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30cm,所以,经过2s后蜡烛A与像的距离为30cm+30cm=60cm;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像等大,故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像、物连线与镜面垂直,且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当蜡烛A沿桌面由A位置运动到B位置时,分别作出蜡烛在两个位置所成的像,将会观察到蜡烛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垂直,如图所示:

7.如图甲是小明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纸板A、B的作用是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发现反射光线沿______方向射出;

(3)实验结束后,小明想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装置如图乙,却发现点燃蜡烛A,在平面镜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根本无法透过平面镜看到蜡烛B。小明可用______代替平面镜,让实验顺利完成;

(4)实验结束时,小华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如图丙。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答案】显示光路(或显示光的传播路径/径迹或验证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OE玻璃板(或薄玻璃板) A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实验中纸板A、B上可以显示出光路。

(2)[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因为光路是可逆的。

(3)[3]实验中直接用平面镜探究,无法观察到点燃蜡烛所成的像是否与未点燃的重合,因为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通过平面镜来观察其成像情况,所以实验中可用薄琉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4)[4]先将硬币放在平面镜前,所成的像在a处,然后移动平面镜至丁位置处,则硬币的像仍然在a处,因为硬币的位置没有变化,则其像的位置也不变,故A选项正确。

8.如图甲所示的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图。

(1)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__________;

(2)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蜡烛A的清晰的实像。

(3)学习了平面镜成像后,小明回家观察到家里的餐桌桌面上有一块水平的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1.6m高处有一盏灯,该灯通过转盘成像如图乙所示。则灯的像距离该灯

_________m;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________。(填“改变”或“不变”)

【答案】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不能 3.2m 不变

【解析】

【详解】

(1)[1]在甲图中,点燃玻璃板前面的蜡烛A,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直到蜡烛B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2)[2]平面镜成虚像,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移去蜡烛B,在其原位置上放置一块白屏,白屏上不能成蜡烛A的清晰的实像。

(3)[3]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所以灯的像距离该灯3.2m。

(4)[4]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若用手拨动转盘使其水平旋转,物的位置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也不变。

9.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 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 刻度尺、③ 光屏、④ 两只相同的蜡烛A和B、⑤ 火柴。

(1)小明在实验中将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适当位置,将蜡烛B置于玻璃板后方,调节它的位置,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的位置或调整角度,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时,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玻璃板与白纸面不垂直

B.蜡烛A与白纸面不垂直

C.人不应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观察

(2)小明调整好实验装置后,再次将蜡烛B置于玻璃板后方,调整它的位置,并在玻璃板前面透过玻璃板从不同角度观察,使其都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说明了______。(3)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由此可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

【答案】A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不能虚

【解析】

【详解】

(1)[1]由题意可知,发生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玻璃板与白纸面不垂直,所成的像在玻璃板另一侧的上方或下方,故选A;

(2)[2]使其都能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然而蜡烛A与蜡烛B是相同的,则蜡烛A与蜡烛A 的像是重合的,这说明了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等大;

(3)[3][4]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后,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而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则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0.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平面镜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可沿ON折叠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______________,也能方便地测量_________.(2)以法线ON为轴线,将白色硬纸板的F面绕法线ON向后旋转,则______________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说明:_______________.此时反射光线的位置______________(选填“发生”或“不发生”)变化.

(3)如图,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O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若将AO向ON靠近,则OB______________ON.(选填“靠近”或“远离”)(4)要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需测出图中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大小,如这二个角相等,则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规律.你认为这样做需改进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答案】光路入射角和反射角不能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不发生靠近应该改变角度的大小,多次测量,得到普遍性的结论

【解析】

【分析】

【详解】

(1)[1][2]白色硬纸板能发射所有光,在实验中使用白色硬纸板能显示入射光、反射光的光路,也能方便测量入射角和反射角;

(2)[3][4][5]白色硬纸板的面向后旋转,不能看到反射光线,这说明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的位置是不变的;

(3)[6]若将AO向ON靠近,那么入射角变小,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反射角也变小,反射光线应该靠近法线;

(4)[7]需要改进的地方,应该是多次改变入射角的大小,测出对应的反射角,这样得到的结论才有普遍性.

三、初二物理物态变化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1.2019年5月,昆明市气温连续10天达到30℃左右,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昆明人着实体验了一下什么叫“酷暑难耐”。往室内地面上洒水、打开窗户通风、尽量穿短衣短裤等避暑手段纷纷登场。这些措施为什么可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小林同学准备了滴管、水、两块玻璃片、吹风机(有加热和不加热两挡),请你加入进来一起探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1)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并将其中一滴水摊开,把它们放在室内,观察蒸发情况,这是探究蒸发快慢与_________的关系;

(2)如果要探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应该____________,然后用吹风机(不加热挡)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蒸发情况;

(3)为了探究蒸发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小林用滴管把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然后用吹风机(加热挡)去吹其中一滴水,观察蒸发情况。这样做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该实验将水滴在玻璃片上而不滴在木板上,这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林同学上公共厕所洗完手后,用如图所示的烘干机(手一放进去就自动吹暖风的机器)使手上的水快速蒸发。当他把干燥的左手和沾水的右手,同时放进烘干机内,左手感觉吹的是暖风,而右手感觉吹的却是凉风,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液体表面积用滴管将两滴水分别滴在两块玻璃片上吹其中一滴水错误没有控制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避免木板吸水干扰判断蒸发吸热

【解析】

【分析】

【详解】

(1)[1]两滴水的表面积不同,室内的温度和空气流速相同,所以是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2)[2][3]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温度相同,而空气流速不同,故用滴管将两滴液体分别滴在两块玻璃上,用不加热挡吹风机吹其中一滴水,观察两滴水蒸发的情况。

(3)[4][5]要探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就要保持同种液体表面积和空气流速相同,小林在加热水滴的同时加快了空气的流速,故其做法是错误的。

(4)[6]木板吸水,会使滴在木板上的水的质量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的进行并得出错误的判断。

(5)[7]沾到手上的水蒸发时吸收热量,手的内能减少,手表面温度降低,所以湿手感觉吹的是凉风。

12.小阳和小娟分别利用如图甲所示装置“探究水沸腾前和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两位同学利用完全相同的实验装置分别进行规范实验,并依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像,由图像可知水的沸点都是_____°C,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_______(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1标准大气压。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______(选填“a”或“b”)。实验表明:水沸腾时需要继续吸热,温度

_____。(选填“不变”、“升高”或“降低”)

【答案】98 小于 a 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由图乙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是98°C,所以水的沸点都是98°C。

[2]一个标准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C,说明实验室中的大气压小于1标准大气压。

[3]水在沸腾前,低层水温高,上层水温低,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因为热胀冷缩,气泡越来越小;沸腾时,杯中水温一致,上升过程中不断有水汽化生成水蒸气对气泡进行补充,所以气泡会越来越大。所以当水沸腾后水中的气泡为图丙中的a,b为沸腾前的气泡变化。

[4]实验现象表明,水在沸腾时温度不变,但是需要持续吸热。

13.某同学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时,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记录的实验信息如下表:

实验次数12345678

加热时间

00.5 1.0 1.5 2.0 2.5 3.0 3.5

t/min

温度/℃90949899999999

气泡情况少量气泡,上升过程中渐变小大量气泡,上升过程逐渐变大

①第3次实验,温度计中液柱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_℃;

②请在方格纸上画出水的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象;

(_________)

(2)实验中,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________;(将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横线上)

A.温度计示数不变

B.水中形成大量气泡,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

(3)根据表中信息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水沸腾时,随时间的增加,温度

_______________;

(4)烧杯不变,若烧杯中的水稍多一些,带来的好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6;见解析; B;保持不变;水深增加,有利于观察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水沸腾实验的实现现象、数据处理。

【详解】

(1)①[1]由图乙可知,此时水的温度是96℃;

②[2]由表格找出时间为0min和温度为90℃对应的点,描在温度-时间图象上,然后用相同的方法找出各点,逐一描出各点,最后用线把各点连起来,见图

(2)[3]若水太多或火焰太小,水有可能保持在一个温度不变,却又没法达到沸点,没法沸腾,故判断水沸腾的可靠依据应是气泡情况,故选B;

(3)[4]表格中,从第2min起,水冒大量气泡,且气泡在上升过程逐渐变大,说明水已沸腾,但温度一直保持不变;

(4)[5]因为判断水沸腾的依据是气泡,而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必须有足够过程才能明显观察出来,所以水稍多一点的好处是水深增加,有利于观察气泡上升过程中体积的变化。

14.

(1)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略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A或B)套装置。

(2)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观察到水沸腾时将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如右图(填“a”或“b”)所示。同时他们绘制的沸腾图像如图C所示,得到a、b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是水的不同。

(3).若要适当缩短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写两条):

①;②。

(4).通过分析图像C,归纳出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①;②。

【答案】⑴ B ⑵ a 质量

(3)①适当提高水的初温;② 适当减少水的质量(合理都对)。

(4)① 继续吸热;② 温度不变

【解析】:(1)观察图A和B可以看出,B中烧杯上加了盖子,这样在加热时,杯内的气压会增大,水的沸点会升高,有可能超过100℃,

因此,甲组同学选择的是B套装置;

故选B.

(2)读图可以看出,水沸腾时将有大量的气泡产生,并且中小气泡越往上越大,如a图,在同样加热的情况下,b的升温较慢,其原因应该是水的质量多于a的缘故;

故答案为:a;质量.

(3)要缩短实验时间,我们可以用热水,或适量减少水量或盖上硬纸片来减少热量的损失.

故答案为:①适当提高水的初温;②适当减少水的质量(合理都对).

(4)读图C可以看出,水沸腾的特点有:达到沸点、吸热、温度不变等;

故答案为:①继续吸热;②温度不变.

15.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小明观察到某同学测水温的操作如图甲所示,小明指出他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______;

(2)实验中同学们观察到图中乙、丙两种情景,其中图______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小明在水温升高到90℃时开始每隔1min记录一次水的温度,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时间/min01234567

温度/℃9092949698999999

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______℃,水在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4)端午节煮粽子时,水烧开后小李认为要继续旺火加热,能够先将粽子煮熟。小明则认为要改用小火加热,两种方法能同时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______。

【答案】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乙 99 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小明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温度计在使用时,玻璃泡浸没在被测液体中,不能碰容器底和壁,图中在使用温度计时存在的问题: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容器底部。

(2)[2]水沸腾时,由于此时整个容器内的水温相同,水沸腾产生的水蒸气跑到气泡内,气泡逐渐变大,故图乙是水在沸腾时气泡变化的情景。

(3)[3][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不变的温度即为沸点,从记录数据中可以看出水的沸点是99℃。

(4)[4]水沸腾时吸热温度不变,所以煮粽子时当水沸腾后改用小火加热即可,小明的想法更合理。

四、初二物理光的折射透镜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6.如图所示,张沐同学在老师指导下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当蜡烛位于图中B处时,移动光屏到D处,观察到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时像和物大小相等,则该凸透镜焦距为______cm;

(2)张沐同学把蜡烛移到A处,屏上的像变模糊,要使像变清晰,光屏应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在上述(2)操作的基础上,老师取下自己戴的眼镜放于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模糊,张沐同学发现当光屏向左移动适当距离后像又清晰。由此可知,老师所戴的眼镜是______透镜,它对光线有______作用;

(4)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此时最合理的办法是______。【答案】10.0 左缩小凸会聚向上调蜡烛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像和物大小相等,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和像距大小都等于两倍焦距,而物距是20.0cm,那么该凸透镜焦距为10.0cm。

(2)[2]张沐同学把蜡烛移到A处,这时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像距在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即所成的清晰像在60.0cm到70.0cm之间,那么光屏应向左适当移动。

[3]由上述可知,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此时光屏上的像应该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4][5]假设老师所戴的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的作用是把光线发散,那么蜡烛的光经过凹透镜后会发散,再经过凸透镜,最后所成的清晰像在光屏的后方,但是题中是把光屏往左移动得到清晰的像,这与题意不符合,所以老师戴的不是凹透镜;假设老师所戴的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的作用是把光线会聚,那么蜡烛的光经过凸透镜后会会聚,再经过凸透镜,最后所成的清晰像在光屏的前方,题中是把光屏往左移动得到清晰的像,这与题意相符合,所以老师戴的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4)[6]随着实验的进行,蜡烛变短,烛焰会向下移动,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此时最合理的办法是向上调蜡烛。

17.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____cm;

(2)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未画出)

①若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一眼镜的镜片,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___(选填“发散”或“会聚”)作用,是_________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②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则将光屏移动到_______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_________(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日常生活中,________(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③若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上______________(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④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5cm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在原来位置不变,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_______(能或不能)找到一个位置,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光具座总长100cm)

【答案】10.0 发散近视 80 放大投影仪不能不能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图甲中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根据焦点的定义光斑即焦点处,由图可知凸透镜位于30.0cm处,光屏位于40.0cm处,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2][3]图乙中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此时物距为30cm,大于两倍焦距,像距15cm,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若在图乙中烛焰和凸透镜之间合适位置放一眼镜的镜片,将光屏向右移动适当距离才能再次看到清晰的像,说明该眼镜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延迟聚焦,是凹透镜制成的近视眼镜。

[4][5][6]若在图乙中将蜡烛移到35cm刻度线处,此时物距为15cm,根据光的可逆性,像距调整至30cm,即将光屏移动到80cm刻度线处,可以再次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日常生活中,投影仪、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7]若在图乙所示位置的基础上,保持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和光屏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距离后,光屏与透镜间的距离不变,但物距增大,故光屏上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8]若将图乙中的凸透镜换成焦距为25cm凸透镜,保持蜡烛和凸透镜在原来位置不变,此时物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使像清晰的呈现在光屏上,则像距应大于2倍焦距即50cm,应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至刻度值上100cm以外,而图中刻度尺最大量程不足,故不能找到这个位置。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如图甲所示,将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凸透镜A成像中物距和像距的变化关系画出图像如图乙所示;接着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为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丙所示:

(1)请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和凸透镜成像规律判断;凸透镜A的焦距是_____cm,凸透镜A的焦距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凸透镜B的焦距;

(2)在图甲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把蜡烛向右移动5cm,要想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把光屏向_____(填“左”或“右”)移动一段距离,像将_____(填“变

大”“变小”或“不变”);

(3)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若将远视眼镜放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保持凸透镜和蜡烛的位置不动,应使光屏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看到烛焰清晰的像;

(4)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_____。

A.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B.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C.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烛焰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答案】10 小于右变大幻灯机靠近 C

【解析】

【分析】

(1)要解决此题,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之一,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通过图象分析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根据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关系,求出两个凸透镜的焦距,比较焦距大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3)当f

(4)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

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详解】

(1)[1]由图乙知,当物距为20cm 时,像距也为20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距等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此时像距与物距相等;由于

220cm f =

10cm f =

[2]由甲图可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5cm 5cm 30cm u =-=

物距在2u f >范围内,即

A 30cm 2f >

所以凸透镜A 的焦距范围为

A 15cm f <

由乙图可知,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5cm 5cm 30cm u =-=

物距在2f u f <<范围内,即

B B 30cm 2f f <<

所以凸透镜B 的焦距范围为

B 15cm 30cm f <<

故凸透镜A 的焦距小于凸透镜B 的焦距。

(2)[3][4]在甲图中,保持凸透镜不动,原来蜡烛距离凸透镜30cm ,蜡烛右移5cm 后,物距变为25cm ,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物距变小,像距变大,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像距比原来更大,则像将变大。

(3)[5]由图丙可知,此时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其应用是幻灯机。

[6]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故应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4)[7]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会聚光线成完整的像,但由于会聚的光线比原来减少,所以像比原来变暗,故选C 。

19.小徐同学用焦距f 为10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3厘米的发光体、光屏和光具座等做“验证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实验。实验中,所测得的物距u 、像距v 以及所成像的像高h 分别记录在表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