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

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可以推知。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 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

(3)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

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

(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隹----鸟雀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

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1)句中“辟丸”为动宾短语,而宾语多由名词充当,“辟”为“躲避”之意,故“丸”应释为“弹丸”。(2)句中“使”是个使令性动词,不作主要动词用,“婢”、“丸”、“药”三名词连用,因此我们可以推断“丸”是个动词,“丸药”即“制药成丸”的意思。(3)句中“渔樵”作句子的谓语,而谓语一般由动词或形容词充当,故“渔樵”应释为“捕鱼砍柴”。(4)句中“取樵”为动宾短语,“樵”作“取”的宾语,故“樵”应释为名词“柴”,而不能释为动词“打柴”。

四、联想成语推断。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有许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涉江》)

(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史记·屈原列传》)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4)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1)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此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句中的“咎”可据成语“既往不咎”而解释为“责怪、责备”。(3)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4)句中的“克”可由成语“克勤克俭”推知是“能够”之意。

五、联想课文推断。

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如果我们能够联想到在课文中已学过的同样或类似的词语,通过辨析迁移,往往能茅塞顿开,得到正确答案。现以近几年全国卷高考文言题为例作一一对照。(前句皆为高考文言语段中的例句)

(1)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过秦论》)

(2)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结发同枕席(《孔雀东南飞》)

(3)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过秦论》)

(4)岁凶,汝旁诸县多盗(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寡人之于国也》)

(5)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谏:规劝)——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

(6)意季布匿其所(意:料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六、根据具体语境推断。

确定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正确含义,最重要的是根据语言环境来推断,所谓语言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一个文言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例如:(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苏洵《六国论》)

(3)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射阔狭以饮。专以射为戏,竟死。(《史记·李将军列传》)

(4)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史记·屈原列传》)

(1)(2)句有两个“战败而亡”,根据上下文,前者与“战胜而得”相对,故“亡”应解释为“丧失”;后者与“革灭殆尽”相对,故“亡”应解释为“灭亡”。(3)(4)句两传中都有“竟死”,必须依文推断,才能看出不同。前者应译为“一直到死”(因为李广是自杀而死,不是因射箭为戏而死);后者应译为“终于死亡”。

近几年高考文言文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实词的考查一般不超出课本范围。如平时注重积累,强化阅读与训练,再综合运用上述诸法以及其他解题技巧,考试时必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8分(加断句题是21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公开课教案

把握规律巧解实词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 【教学目标】 1、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都知道,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了15分,分值之多仅次于作文和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就要教给个大家一些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1、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 2、掌握正确的推断方法。 【因例说法】 一、字形推断法 1、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幻灯片第一组 ①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财物)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 ③金就砺则利。(磨刀石) ④振长策而御宇内。(马鞭子) 你能推断出加点字的意思吗? 你是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解决的? 2、方法阐释 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 “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 ”与竹子有关; “忄”与内心活动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 “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 “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王”与玉有关 3、课堂练习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案: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 教学目标 培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水平,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教案)。 教学内容与步骤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联想:粜--卖出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购:悬赏捉拿﹚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璐:美玉﹚ 结论:用"王"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美玉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身体、 隹(zhuī)--鸟雀. 二、例题: ①金就砺则利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解析:从字形入手 ①"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②"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 为"光彩"。 ③"眇",从"目"从"少",联系下文"不识日",可推知为眼盲。 归纳: 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90%以上,大都可以通过字形结构分析来解释其词义(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这里的文意不符。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地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地划横线地词地含义.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í)之.’”你能推断出“殛”地意思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地复习中,实词是教学地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地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地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地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地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地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地.今天我们这节课地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地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地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地预习,下面我们用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地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地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地推断方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地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地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地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地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地是句子本身地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地大语境,即上下文地语言环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地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地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地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试试看: 解释下列加点地字 项王至阴陵, 迷失道, 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 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何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意义的准确把握,对于文言文的阅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大量的实词意义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推断,推断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利用汉字形声义的联系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形声义相互间存在着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提供了条件。 1.借助字形推断释义。如“径造庐访成”,“造”的形旁为“辶”旁,联系下文“庐”是处所,前后推断,“制造”“成就”等不合句意,只能是“到,去”之意。再如“刑天舞干戚”,“戚”从字形上看,含形旁“戈”,由此推知“戚”是一种兵器(斧子)。又如“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觉”。其中的“箧”应当是与“筐”相关的竹器之类。 2.借助字音推断释义。通假字是文言中的一种常见语言现象,如果从字词的本义上翻译不通时,可以从字音上考察,选择文意上讲得通的同音字来替代,用替代的字推断释义。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景”用本义在此解释不同,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解释为“像影子那样”。再如“昌宗从旁趣说”,这里的“趣”就是通假字,通“促”,意为“催促”。又如“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的“匈”,借助读音,可知它显然是“胸”的假借字。 3.借助字的本义推知它的引申义、活用义。当按本义解说不通时,可以试着从其他方面去解释。如“今观此山,乃绝地也”中的“绝”,由本义可知它在此处的引申义应为“无路可走的地方”、“死地”。又如“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其中“鄙”词义是“边邑”,但这里显然说不通,此处“鄙”用如动词,应解释为“当作边邑”。 二、利用语法特点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中的“应”该如何解释呢?依据词的结构,句中“应”与“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对”是“回答”之意,所以“应”可当“应答”解释。再如“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词的结构分析,“樵”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樵”应理解为“干柴”之义。又如“其罪当与童贯等”,主语为“其罪”,“当”、“与童贯”分别作状语,“等”处于谓语的位置,结合“当”、“与童贯”分析,“等”只能解释为“一样、等同”。 三、利用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 文言文有句式整齐对称的特点,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等修辞格。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具有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推断出实词的含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字与“用”字在对称的位置上,“以”也当“用”(被任用)讲。再如“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中的“隙”当什么讲呢?句中的“周”是“周密”,就可反推“隙”是“不周密”、“粗疏”的意思。又如“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可矜怜。”“贤俊”是“贤能而有才智”的意思,那么,“顽鲁”与“贤俊”对称,其义应解释为“愚昧而蠢笨”。 四、利用成语 成语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成语中的许多词带有古代汉语的本义,借助熟悉成语的词义,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实词的含义。 如“势拔五岳掩赤城”可联系成语“出类拔萃”,想到“拔”的“超出”意义。再如“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可联系成语“日薄西山”,想到“薄”的“接近”意义。又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字,我们可联系成语“不速之客”中“速”的意义,可以推断出文言文中的“速”为“邀请、招致”之意。

高三语文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八法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教学大纲》和《阅读和考试大纲》对中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本要求。“常见实词”即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一些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不能孤立地识记实词的含义,而是要具体理解它们在所给出的文章中的含义。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下面介绍一些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技巧。 1、句意推断 文章阅读讲究“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所谓“词不离句”,也就是对某个词语的解释要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正确,把它放到整个句子中就讲得通。相反,如果对某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把它放在整个句子中则讲不通。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可以确定某个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正确与否。 如2003年全国卷第11题: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把对“遇”的解释“优待”放到句中:“(裴矩)害怕自己遭遇祸患,经常优待人用尽了礼节。”而对“优待”的意思是“给以好的待遇”。显然把“遇”解释为“优待”放到句中讲不通,也就可以肯定这一解释不正确。“遇”字的正确解释是“对待”。 2、上下文推断 既然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那么推断词的含义时,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如2002年全国卷第11题: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如果“竟死”的含义是“竟然因此而死”,那么造成李广死的原因就是“专以射为戏”,但文中讲的李广的死因却是“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遂引刀自刭。”也就是说,李广是因为“失道”没有按时到达目的地而自杀。由此可知,把“竟死”解释为“竟然因此而死”是错误的。正确的解释是“一直到死”。 3、类似句例推断 作为“常见实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实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根据课文中类似的例句来解释有关实词的含义,找到正确答案的可能性也就非常大。如2001年第11题: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乘”被解释为“巡视”,不合情理。因为“老弱女子”是平民百姓,根本不可能像官员们那样去“巡视”。那么,“乘”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呢?《诗经·卫风·氓》中“乘彼危垣”的“乘”是“登上”的意思;《涉江》中“乘鄂渚而反顾兮”的“乘”也是“登上”的意思。按“登上”之意来解释“乘”,说“让老弱女子登上城墙”,与前面故意“令甲卒皆伏”相互呼应,这正是主人公田单用来麻痹敌人的一条计策,与文意完全相符。 4、语法功能推断 在汉语语法中,主语、宾语基本上由名词和代词充当,谓语基本上由动词和形容词充当。根据某个词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断它的含义,也可准确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如2000年全国卷第11题: C、自放驴,取樵炊爨 “樵”到底是名词“木材”还是动词“打柴”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根据其语法功能来进行判断。加点词语“樵”的前面有动词“取”,这就足以说明“樵”必定是动词“取”的宾语。既是宾语,它就只能是名词“木材”。再结合句意来理解,“取樵”之后是“炊爨”,“炊爨”就是做饭。说“取木材做饭”合情合理,而说“取打柴做饭”则文理不通。 5、现代意义代入推断 文言文中的许多词语,从字形上看与现代汉语没有任何区别,但含义却大不相同。正因为如此,古今词义的异同不仅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阅读和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遇到考查古今词义异同的试题,一种非常有效的解答方法就是把某个词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拿到文言句子中去进行理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 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 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 矣 阴:北面 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例谈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例谈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相对于其他语言现象,文言实词具有数量庞大、灵活多变的特点。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现略陈数法,以飨读者。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的方法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 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臣愿以射譬. 之,可乎 譬:打比方 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 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 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 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 A.??? ①君有将. 乎②仆欲将. 临武君 B.??? ①臣为王引. 弓虚发而下鸟②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C.??? ①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 鸟②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D.??? ①更羸曰:“此孽.也。”②今临武君为秦孽.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唯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 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 C .容. 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 D .元功既举. 举:提拔 2. 以重.其不以. 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可见他什么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 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徒揭. 空笼,造诈成辞 揭:揭开 B .去.我飞亡 去:前往 C .痛吾两主使.不通 使:让 D .叩头受罪. 大王 罪:惩罚 5.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王使. 淳于髡献鹄于楚②齐王使. 臣来献鹄 B.??? ①是不信. 而欺吾王也②齐王有信.士若此哉 C.??? ①去我飞亡. ②欲赴他国奔亡. D.??? ①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 6.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 ) A .道. 飞其鹄 (名词活用作动词) B .造诈.成辞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C .出.而饮. 之 (使动用法) D .财倍.鹄在也 (名词活用作动词) 四、阅读下文,完成7~8题。 颜回好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以形释义法推断文言实词含义

一、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 1、以形释义法例:振长策而御宇内。 (根据竹字头推断为“竹鞭”) 2、以音猜义法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根据读音推断为“早”) 3、知识迁移法例:乱而继迁薄我,必败。 (根据“日薄西山”推断为“迫近”义) 4、互文见义法例:举类迩而见义远。 (根据“远”字推断“迩”字为“近”义) 5、语法分析法例:吾欲之南海。 (根据“欲”字推断其为动词“到、往”义) 6、借助语境法例: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根据前文推断为“节拍”义) 二、汉字的造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如:鱼鹿山 2、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 如:析采涉 3、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如:上亦刃 4、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如:杖,从木丈声。侔,从人牟声。觥,从角光声。 5、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如:其本意簸箕,假借为代词。我本意为带齿的戈(一种武器),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亦本意为腋窝,假借为副词“也”。 6、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解字》“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这是一种注释的方法。 三、常用部首举例: “?”读作wǎng――像网之形,与网有关;如:罟、罾、罗、罚、羁、罡 “贝”读作bèi――像一枚张开的贝壳,与金钱有关;如:赉、赍、赊、责、赡、贾“皿”读作mǐn ――像盆一类剩物之器,与器具有关;如:蛊、盥、盗、盒、益、监“宀”读作mián ――像房顶,与房舍有关;如:家、灾、寒、寐、寇、字 “阝”在左侧读作yì――表示一个人住的地方,与地名有关;如:郑、邯、郸、郡、鄱 “阝”在右侧读作fù――像台阶,与山坡有关;如:陟、降、阿、队、除、陛 “隹”读作:zhuī――象鸟之形,与鸟雀有关;如:隼、雀、焦、雉、集、雅 “女”读作nǚ――像一个女人两手交叉,跪在那里,与妇人有关;如:妻、妾、奴、妍、媸、娶 “纟”读作xì――像丝之形,与丝织品有关;如:经、纬、绮、缯、绡、纲 “攴”读作pū――像手持器械与敲击有关;如:鼓、教、政、攻、牧、救 “歹”读作è――像一块无肉的白骨,与死亡有关;如:死、殁、殂、殇、殓、殉“月”读作ròu――像一块肉形,与肉有关;如:肯、炙、然、胃、肴、膏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教案)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中国文字是表意文字,其意义可以通过造字法来推知。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自然可以推知。例如:(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分析:(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 (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 (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用“糸”作偏旁的字: 缢绡缒 例句: 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 (3)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 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 (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 ----身体、 隹(zhuī)----鸟雀 ......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

文言实词含义的推断教案

《文言实词词义的推断》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2、积累实词。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推断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运用多媒体,讲练议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请你猜测一下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划横线的词的含义。 1、“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你能准确解释“绳”这个词吗? 2、“进之此时案腰间刀伺道济,有异言,则杀之。道济趋下阶,叩头曰:‘武皇帝在上,臣道济如有异心,速殛(jí)之。’”你能推断出“殛”的意思吗? 答案:绳,制裁。通过成语“绳之于法”可以得知。殛,诛杀。通过语境可以得知。 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课本,但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 【讨论交流】 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用5分钟分组讨论一下课前预习的六组练习,看看你们对加点实词的推断是否一致,并注意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特别说明:以下“想一想”的内容作为“课前预习”提前印发给学生,上课时直接讨论;“试一试”内容展示在课件上) 【因例说法】 一、语境推断法 想一想 解释下列语段中加点字的意思。 见学案第一组 方法阐释:语境推断法 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

难点18推断文言文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新)

难点18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难点磁场 选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 ..,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 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 ..,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 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 ..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 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 ..,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在水边洗濯,祛除不祥。 [试题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拜访。 C.导为政务.在清静务:务必。 D.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要:通“邀”,约定。 选文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分析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学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一、例题: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启示:汉字的形旁与字义有关 再如: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⑵用“糸”作偏旁的字: 缢绡缒 例句: 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 ⑶.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 ﹙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 ﹙璐:美玉﹚ 结论: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 宀----房舍、冖----笼罩、 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 目-----眼、尸 ----身体、 隹(zhuī)----鸟雀 ...... 二、例题: ①金就砺则利 ②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③生而眇者不识日 解析:从字形入手 归纳:以形推义,联系语境

例题: ①韦编三绝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③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④以为妙绝 ⑤佛印绝类弥勒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⑦烟涛微茫信难求 ⑧楚王贪而信张仪 ⑨信义著于四海 归纳: 联系上下文,作语法分析 练习: 1、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 (2000年全国) 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 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2004湖南) 4、昌期少年,不闲吏事闲:空闲 5、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辩:辩驳 三、例题: 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3、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六国论》 4、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5、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高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

高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 古典诗文 2014-08-11 0819 5d56b7b40102uy6l 高考文言实词意义推断 参考方法 (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语境,比如上文练习中的“既启之而复卷之”,前文说到要看白居易的文章,开箱取文,后面又说将文章“卷”起来,可以判定此处“启”为“打开”之意。

方法阐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联想迁移法根据课内已学知识,比如可以根据《六国论》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判定“劫”为“胁迫”意,可以根据《陈情表》中“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判定“矜”为“注重”意,《张衡传》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判定“就”为“赴任就职”意。 方法阐释高考所考查的实词,一般秉承“课外材料课内考”的原则,也就是说给我们的文段是课外的,但是考察的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3)结构分析法比如“有学士才,非宰臣器”中“器”在这样一个对称的结构中,很有可能和“才”的意义是一致的,所以,可以判定其为“才能”之意。 方法阐释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在对称的句式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利用这一点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4)语法分析法比如“衔策在汝手”中“衔策”在句中充当了主语,应该是个名词,再根据语境可以推断为“马嚼和马鞭”之意。再如“觞”“卒”“和”都可以如此解释。 方法阐释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以及词语的搭配,可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5)字形分析法比如“统过干”中“过”字,可以根据其部首“辶”推断其与行走、行动有关,再根据语境可解释为“拜访”,上文中“盈其箱笥,没于尘坌”的“笥”“坌”,“敢请外厩之下驷”的“驷”都可以根据其部首作出解释。 方法阐释汉字是表意文字,其中80%以上是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组成,这些字中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比如“贝”与钱财有关;“田”与田地或耕作有关;“石”与石头或坚硬有关;“忄”与内心活动有关; “纟”与丝织品有关;“饣”与食物或吃有关;“辶”与行走、行动有关;“刂”与刀或使用刀有关;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 一、根据汉字的造字法推断。 象形字、会意字,靠得是意会;至于形声字,其形旁也表意,其意义可以推知。 (1)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2)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韩非子·和氏》) (3)虽身死家破,要领不属,手足异处,不难为也。(《韩非子·说疑》) (1)句中的“间”,是个会意字,从门从日,像光从门缝中透入,由字形可以推知它的意义是“缝隙”。(2)句中的“刖”是个形声字,根据“月”和“刀”相合之形,“月”表音,“刀”表意,可推知它有“砍”、“截”、“断”之意。(3)句中的“领”,这个词有脖子、衣领、带领等义项。《说文解字·页部》:“领,项也。从页令声。”这是一个形声字,意符是“页”。“页”的本义是人头,凡是从“页”的字都与头、面的意义有关。由此我们看到,“领”的上面几个义项中,脖子的意义是本义,衣领和带领等意义都是由脖子的意义引申出来的。此句中的“要”、“领”用的都是本义,和手足相对,指“腰”和“颈”。 方法小结: (1)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结论:用“贝”作偏旁的字大都与“钱财”有关 (2)用“糸”作偏旁的字:缢绡缒 例句: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结论:用“ 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丝绸有关 (3)用“王”作偏旁的字:瑾瑜璐 例句:①何故怀瑾握瑜《屈原列传》﹙瑾、瑜:美玉,此处比喻美好品格﹚ ②被明月兮佩宝璐《涉江》﹙璐:美玉﹚ 结论: 用“王”作偏旁的字与玉器有关 (4)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 禾----五谷皿----器具宀----房舍冖----笼罩求----毛皮歹----死亡 月----肉页----首目-----眼尸 ----身体隹----鸟雀 二、根据对称规则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上下文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例如: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逍遥游》) 利用上下文的对称结构,可据易知难。(1)(2)句为同义关系,“用”与“择”易于理解,可推断出“以”与“简”也分别作“任用”、“选择(或选拔)”讲。(3)(4)句为反义关系,(3)句中的“达”意思是“得志”,据此可推知“穷”意为“不得志”。至于(4)句既然“誉”(赞美)与“非”(非难)构成反义关系,那么由“沮”(沮丧)可推知“劝”与“沮”意思相反,应释为“奋勉”。 三、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 即审查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例如: (1)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宣公二年》) (2)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册府元龟》)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4)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三国志》)

文言实词的含义推断邹

《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导学案 [学习目标] 了解并灵活运用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 [考纲解读] 《2013年湖北卷语文科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大体可作为“常见文言实词”的范围。文言实词,有的涉及通假,有的多音多义,有的古今异义,还有的由于活用二意义发生临时变化,因而实词的含义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确定。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些实词,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实词的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现象,从而准确把握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导学案使用指导] 本导学案工分为六个大的部分,每部分设有例题,请同学们完成例题,然后观察例题,从中总结出推断文言实词含义的方法,再根据方法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一、第一部分 (一)例题: 1.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联想:粜—— 启示: 2.用“贝”字作偏旁的字:购 例:穷饿无聊,追购又急﹙购: ﹚ 结论: 3.用“糸”作偏旁的字: 缢绡缒 例: ①自缢.于庭树《孔雀东南飞》 ②一曲红绡.不知数《琵琶行》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退秦师》 结论:用“糸”作偏旁的字大都与“绳索、丝织品”有关。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钅(金)、木、氵(水)、(火)、土”——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犭、鸟、虫”——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与人的行为有关。 方法归纳:(方法一) (二)练习: 1.金就砺则利《劝学》 2.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4.初一交战,指挥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答案解析:从字形入手 1.“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据上下词意“金”和“利”可知,“砺”:“磨刀石”。 2.“昳”,从“日”,有光,联系“形貌”及”丽”,“昳”可以理解为“光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