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continued division calculation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xxx小学 xxx小学数学第六册11--12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2、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准备:配套课件。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看图并提问解答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2、自主探索

3、交流汇报

4、讨论比较

三、应用提高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

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要求什么问题?要求平均每个书架每

层放多少本?就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让学生独

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教师巡视指导。交流汇报:⑴224÷2=112(本)112÷4=28(本)第一步是根据哪两

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⑵4×2=8(层)224÷8=28(本)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

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讨论比较:这两种

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1、想想做做1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

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针对学

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2、想想做做 2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

汇报。3、想想做做3 出示学生购买乒乓球拍的图片,让学生观

察思考,独立解答。注意提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到图中隐藏

的已知条件“有两个小朋友”。解答后全班学生交流比较。4、

想想做做4。先完成三道题,核对答案。你是怎样计算的?5、想

想做做5、6、7。先读题。说说条件和问题。可以怎样求?自己先

说一说,再同桌说一说。指出:在解题时要弄清每步算的是什么。有时先用乘法是可以的,但算式难以叙述清楚,所以对这类题,

第一步就不提倡用乘法计算。6、补充题

1、学校把买来的840本图书分给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2

个班,平均每班分得图书多少本?2、商店运来2箱毛巾,每箱4包,一共有480条。每包有多少条毛巾?

7、思考题。(1)商的十位可能是几?从0想到9,得出商

的十位可能是几;也可以从乘法口诀想起,想8乘几的积接近60,再想什么情况下十位商7,什么情况下十位商8。(2)被除数的

百位可能是几?从乘法口诀“四七二十八”想起,再想被除数的

百位在什么情况下是2,在什么情况下是3。学生回答。学生独

立思考,自主探索,同桌或小组商量。交流汇报。学生独

立完成,集体交流。讨论,交流,独立列式解答。观察思考,独立解答。交流比较。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思考,交流。独立完成。独立思考,集体交流。

四、评价总结

五、布置作业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用连除计

算解决的实际问题在具体解答时需要注意什么?

1、想想做做第5、6、7题。

2、《补充习题》和《小学数学练习与测试》。评价总结

独立完成。

--------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在“悟”中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宜昌市西陵区外国语实验小学孙大令 教学内容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73页例1 教学目标 1、初步尝试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熟练解方程的方法。 2、经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3、在探究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难点 尝试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案纸、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已有活动经验 同学们,最近学校举行了盛大的阳光体育节活动,可热闹了,我们一起去看看都有哪些比赛项目呢,PPT播放。 环节一:出示信息 师:小明参加了跳远比赛。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小明成绩4.21米、超出了0.06米 师:你能求出学校的原纪录吗?请大家在草稿纸试着做一做。学生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生1: 4.21-0.06=4.15(米) 生2:X+0.06=4.21

X+0.06-0.06=4.21-0.06 X =4.15 生3: 4.21-x=0.06 4.21-x+x=0.06+x X+0.06=4.21 X+0.06-0.06=4.21-0.06 X =4.15 师:针对算术方法提问,哪些同学是这样解决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用小明的成绩4.21-超过的0.06就等于原纪录 师:好的,老师帮你纪录下来。 小明的成绩-超过的部分=原纪录教师板书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还用方程也解决这个问题。那这节课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师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自主探究,构建数量关系模型 环节二:学生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 师:如何用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呢?接下来请大家先自主探究,探究时弄清下面的问题。课本是我们的好朋友,探究时如有困难可以借助课本73页的内容。然后把你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大屏幕出示问题: 1、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 2、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方程? 3、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探究3分钟,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看来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就来一起交流一下吧! 学生汇报反馈。 师:首先来看下第一个问题,哪个小组先来?

教案《用除法解决问题》数学

《用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23页例3 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解决有关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体会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除法知识解决与平均分有关的实际问题。 难点: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理解各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用2、6、12这三个数写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2.看图写算式。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的第一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同桌合作摆一摆并列出算式解答。 (3)汇报,交流,怎样摆小棒,怎样列算式。 (4)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份数=每份数 2.教学例3的第二个问题。 (1)读题,理解题目意思。 (2)列出算式解答。 (3)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板书:总数÷每份数=份数 3.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找相同点:第(1)小题已知总只数与盒数,求每盒的只数。第(2)小题已知总只数与每盒的只数,求盒数。 (2)找不同点: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决问题,计算时都用“三五十五”这句乘法口诀来求商。 4.小结后揭示课题。 三、巩固应用 1.完成茶叶题。 说说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计算? 说检验的方法。 2.根据图意编一道乘法数学题和两道除法数学题。 3.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买哪种袜子最划算。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平均分总数÷份数=每份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东川区第四小学:xxx 20XX年4月5日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2)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 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解法、引导法。 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 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 还有其他方法吗? 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 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实际问题与方程》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六课实际问题与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解较复杂的方程。 (2)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列较复杂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热爱体育活动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练习本 教学过程: 1、 复习引入 1. 会解下列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学生独立练习,教师指明板演,然后集体订正 2.(1)某班有女生x人,男生30人,男生人数是女 生人数的2倍。

(2)某班有女生x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6人,男生有30人。 要求学生列方程解答,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教师指名说一说解答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教师板书:实际问题与方程 2、 探究新知 1. 出示例1课件 小明破纪录了,成绩为4.21米,超过原纪录0.06米,学校原纪录是多少米? 学生分组讨论怎样列方程解答。 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师板书: 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2.教师:同学们喜欢踢足球吗?一只小小的足球上也有数学问题哩!教学例1: (1) 教师出示例题2课件 教师:从图上你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图画,交流画面信息,学生可能会说出:足球上白色皮共有20块,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2) 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 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连除解决问题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4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 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讲解法、引导法。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卡片。 57×40= 40×25= 82×50= 39×5= 93÷3= 804÷2= 128÷8= 245÷7= 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60÷2=30(人) 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回答:30÷3=10(人)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其合并成一个算式呢?学生思考。 学生列出综合算式: 60÷2÷3=10(人)。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思考。 教师引导:现在总共60人没变,分成2队,每队分成3组,那么总共分成了多少组? 学生回答:60÷6=10(人) 列出综合算式:60÷(3×2)=10(人) 总结: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答例4. 2、你们能验算一下吗?我们求得一组10人,那么3组呢?(3组30人)一队3组,现在2队,总共多少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53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指定两名学生写在黑板上,然后集体订正。 (2)提问:我们可以运用哪两种计算方法?每个步骤的含义是什么?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例4教案

教学札记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4。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 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 析和推理能力。 学习重、难点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 题。 学习准备 多媒体 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 个”。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自主探究 1.观察图意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11.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

求的? 第二种解法:4×2=8(层) 224÷8=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 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 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让学生先讨论题中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4. 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解决问题:连除》教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0页例2和“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0-1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水平,并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找出中间问题,用数学语言叙述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有30人参加团体操表演,6人围成一圈,__________? 师:你能补充问题吗? 生补充后,让其列式,师:为什么除法计算? 二、新课研究 1.创造情景,引出问题 师出示团体操图片 师:观察图片,你从中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 师:谁能提出问题? 生:每个小圈多少人? 2.探讨解决方法 师:你们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人数的总量是多少?能够怎样求出每个小圈有多少人?能一步求出来吗?需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每一步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组讨论 指名汇报,评价 鼓励准确的想法和不同的想法。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3.列式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师: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60÷2÷5=6(人) 60÷(2×5)=6人 板书:1)先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2)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60÷2=30 30÷5=6 5×2=10 60÷10=6 这两种都准确,师强调列综合算式。 4.反馈练习 第100页做一做 先让生认真审题,同桌说先算什么? 指名板演,指名评价。 三、巩固练习练习二十三10-11题和对比练习 1、10题先让生认真审题说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师:总量是多少,求什么,怎么解决? 独立列式,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2、对比练习 3、11题生独立审题,独立解决。 指名板演,说解题思路,评价 四、课堂总结(略)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青岛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用连乘、连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用连乘、连除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连乘、连除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口算。 41×20=61×30=11×80=12×40=50×20= 640÷8=140÷7=280÷7=350÷7=120÷6= 【设计意图:习题导入,通过做习题复习以前学过的乘除法运算,为本节课的知识点做铺垫。】 二、合作探索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生:(1)3种颜色的花同样多,各摆了5行,每行8盆。 (2)2个花架一共摆了96盆花。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生:(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1.用连乘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 生:(1)借助点子图。 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再算3种颜色的花一共有多少盆。 5×8=40(盆) 40×3=120(盆) (2)先算一种颜色的花有多少盆,然后再算这样的3种花一共有多少盆。可以列综合算式。 8×5×3=120(盆) (3)先算一大行有多少盆花,再算这样的5大行一共有多少盆花。可以列综合算式。 3×8×5=120(盆)

实际问题与方程(二)(2)

实际问题与方程(5)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页例5、“做一做”和练习十七第11~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设计一个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并能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根据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解答。 2.利用线段图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复习导入】 1.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两种树一共有多少棵? 学生先讨论后尝试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式,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交流。 2.解方程。 2(x+5.7x)=242x+2.5x=15 两名学生板演,并交流解答过程。 3.提问: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4.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并板书。)【新课讲授】 教学例5。 1.出示例5情景图。小林和小云家相距4.5千米,小林每分钟骑250米,小云每分钟骑200米,周日早晨9:00他们相向而行,他们什么时候能相遇? 2.学生读题,找出有用的信息。 3.阅读与理解: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师:请同学们先思考下面的问题:

(1)题中有几个未知量? (2)设什么为x比较合适,为什么? (3)问题中包含有怎样的等量关系?怎样用线段图来表示这些等量关系呢?(4)应该怎样列方程? 汇报交流,总结: (1)题中有两个未知量,小林行驶的路程和小云行驶的路程。 (2)根据两人相遇的时间相同,设他们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那么小林行驶的路程是250x、小云行驶的路程200x。 (3)根据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用线段图表示为:(出示线段图) 先由学生讲述怎样根据题意画线段图,然后教师讲解。 (4)列方程:250x+200x=4500 讲解:用方程解决问题,一定要先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再列方程求解。一般的情况下,我们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理解题意。 4.解方程。 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课件出示: 解:设两人相遇的时间为x分钟。 小林行驶的路程+小云行驶的路程=总路程 4.5km=4500m 250x+200x=4500 450x=4500依据是什么? 450x÷450=4500÷450 x=10 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做法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其他解法,并汇报交流。 5.检验。 师:我们做得对吗?如何检验呢?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

《用连乘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9页例1及练习二十三部分习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从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最终寻找解决问题 的方法。 技能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乘解决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重点】学会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分析数量关系,寻找中间问题。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信息 1.师:六一儿童节马上到了,学校准备举行团体操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他们做的怎么样?(整齐)除了这些,你还发现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学生一边说是一边板书)

2.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有3个方阵,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 3.师:根据信息,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3个方阵共多少人?(大家同意吗) 指名学生回答。 4、完善板书。 师:现在谁能把这些信息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 预设: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齐读课题) 师:为了让同学们更清楚、更容易明白图意,老师将每个同学变成一个小圆点。 (在媒体上将人变成小圆点) 二、合作交流,训练思维 1、小组合作探究。 师: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10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问:这道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师: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要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因

为一个方阵的人数不知道,我们不能直接求出3个方阵的人数?求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必须要知道一个方阵有人数,才能求出3个方阵一共人数?)大家都知道不能一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思考2分钟) 2.老师相信你们可能都会解决这个问题,先不要急着列式,老师想知道你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时,你是怎样想的?(请你们指着点子图和同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把你的列式写在练习纸上。(看谁的方法多) 4、把你做好的式子四人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交流。 ①叫一位学生先在黑板上板书并解法,指着点子图来汇报。(学生汇报完—师及时出课件演示—再叫学生说---同位说。) 预设: 第一种方法:因为一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我就用8×10=80,先求一个方阵有多少人,再乘3个方阵,就求出3个方阵一共有多少人?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1教学设计

简易方程—实际问题与方程(1) 教学内容:教材P73例1及练习十六第1、3、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步骤,掌握bx -a 等这一类型的简易方程的解法,提高解简易方程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借助直观图自主探究,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分析、观察和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正确设未知数,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会列方程,并会解方程。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解下列方程:x +5.7=10 x -3.4=7.61 4x =0.56 x ÷4=2.7 2.分析数量关系: (1)我们班男生比女生多8人。 (2)实际用煤比计划节约5吨。 (3)实际水位超过警戒水位0.64 m。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实际问题与方程) 二、探究新知 教师多媒体出示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 师:同学们平时经常锻炼身体吗?生:经常锻炼。 师:你们平时都喜欢做哪些运动呢? 生1:跑步、打羽毛球。生2:打乒乓球、游泳。生3:跑步、打乒乓球、爬山。 师:看来同学们喜欢的运动还真不少!同学们平时都应该多运动,增强体质。 在学校办运动会时,希望同学们也能积极参加。好吗?生:好!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73页例1的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情境图,然后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回答。 生4:小明正在参加学校的跳远比赛,并且破学校的纪录了。 师:那小明的成绩是多少呢? 生5:小明的成绩为4.2lm,超过了学校的原纪录0.06m。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们能告诉我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多少吗? 生6:用小明的跳远成绩减去小明的成绩比学校原跳远纪录多的成绩,得到的结果就是学校原跳远纪录。 师:怎么列式呢?生6:4.21-0.06=4.15(m),所以学校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7:也可以用方程来求解。由于原纪录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m,再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师:你能写出具体解题过程吗?生7:解:设学校原跳远纪隶是x m,原纪录+超出部分=小明的成绩 得 x +0.06=4.21 x +0.06-0.06=4.21-0.06 x =4.15 答:学校的原跳远纪录是4.15m。 师:很好!但是这位同学忘了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有同学能说说该如何检验吗? 生:把x =4.15代人方程 方程的左边=x +0.06 =4.15+0.06 =4.21 =方程的右边, 所以求解结果正确。 师:这位同学检验的过程是正确的。同学们以后在解方程时,一定不要忘了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73页“做一做”的第(1)小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苏教版三年级数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 问题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六册p.11~12。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用连除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这是上学期学习的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的逆解题,也可以用两中方法解决,即可以用连除的方法,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发展数学思考,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生活中一些问题可以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 2、能通过题中的图或文字找到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从题中找全信息,找到合适的解答方法;说出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重点:掌握用连除或是先乘再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发作业本,这件事天天做,大家熟悉吗? 为了使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现在我们每组都是正好有10个同学。 (老师拿一叠本子,做要发的样子),这里应该有多少本?

仔细听老师准备这么发:我先发给4个组长,再请4个组长发给每个同学。 大家想一想,要求每人发到几本本子,你可以怎么列式? 学生可能会说:404=10(本),1010=1(本) 410=10(人),4040=1(人) 先交流第一种解答方法:指名说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指出:发本子有2次平均分的过程,先是老师把40本平均分成4份,再由组长把10本本子平均分给了10个学生,所以对应的我们就可以列出2个连续除的算式。我们也可以把它们合起来写,写成:40410=1(本) 学生读一读该算式,联想:我们前面学习过有关连除的计算,回忆一下,你可以想起这类算式还可以怎么变化? 交流第二种解法:指名说说这乘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注意单位名称为什么是人而不是本?指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正确确定单位名称,写错了,也就说明你对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还不能理解。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这类题还可以用先乘再除的方法来解决。但不管你用什么方法算,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书上的例题,请学生看题后说说看到的信息。

部编三下数学 第5课时《解决问题(连除)》教案

第五课时解决问题(连除)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在学生会用连乘的方法解决两步问题的基础上,本课时教学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例4的编排思路与例3大体相同,让学生更加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正确列出综合算式进行解答。在“回顾与反思”环节,给出了检验的方法,不仅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还要检查解题过程是否合理,凸显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二)核心能力 通过独立尝试、交流讨论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回顾与反思”环节,理解检验的方法,凸显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独立尝试、讨论交流的过程,理解解决问题的两种思路,会列出综合算式解答连除问题。 2.在回顾与反思过程中,知道检验的方法,体会解答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反思意识。 (四)学习重点 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学习难点 理解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题策略。 二、教学设计 (一)课前设计 1.口算 63÷7÷9 720÷8÷9 240÷8÷3 2. 120÷(2×4) 810÷(3×3) (二)课堂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女生进行集体舞表演的图片。提问:在这个精彩的表演中,还藏着许多数学问题呢。想不想一起来研究呢? 请仔细观察,你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 大家发现的信息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60人,分成2队,每队有3个小组。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点评大家提出的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解决“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收集信息,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在尝试交流中,形成个人解题方法。 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有困难,可以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学生独立思考,并在练习本上写出自己的想法。 (2)在交流分享中,体会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谁愿意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怎样列式的? 预设1: 先求每大队有多少人,60÷2=30(人)再求每个小组有多少人,30÷3=10(人); 预设2: 先求一共有多少个小组,3×2=6(个),再求每个小组有多少人,60÷6=10(人); 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适时出示课件演示,并将算式板书在黑板上,追问每一步算式的含义。 【设计意图】教师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考虑到个别学生的需求,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实际问题与方程(二)教案与教学反思金品

第二课时教案与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 解方程(一)。(教材第67~68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巩固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知识,学会解ax ±bx=c与a(x ±b)=c类型的方程。 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书写格式和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在解方程过程中,把一个式子看作一个整体。 难点: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习题。解下面方程:4x =8.6 48.34-x =4.5 学生自主解答练习,并说一说是怎么做的。并在订正的过程中,规范书写。 2.引出: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二教学实施

1.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例1。 (1)让学生观察图,列出方程,怎么解这个方程呢? (2)指出: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帮助我们解方程。 (3)多媒体演示第一幅天平图,用木块代替皮球。 让学生观察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左边只剩“x”,而又保持天平平衡? 学生思考后回答:从两边各拿走3个,天平仍然平衡。 多媒体课件演示变化过程及变化后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图,说出这个变换过程如何反映到方程上。 板书:x+3-3=9-3 提问:为什么要从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减去其他数? 学生口述结果,并口头检验。 (4)结合这道题的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步骤和格式: ①等号要对齐。 ②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过程要写出来。 (5)教师小结。 像这样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学生看教材,找答案,同时引出解方程的概念。 (6)教师指出: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是一个过程。 2.出示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连乘、连除解决问题》教案 第 1 课时总序号:第节教学内容课本40-41页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掌握利用连乘、连除列出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2. 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列 式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难点重点:掌握分步列式或是利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难点:理解并说 出算列算式的含义。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调整补充意图课前口算:41×20= 61×30= 11×80= 12×40= 50×20= 640÷8= 140÷7= 280÷7= 350÷7= 120÷6=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师:同学们,我们来到了美丽的生态园,在这里,到处是五颜六色的花,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板书学生梳理出的数学信息)教师适时评价。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1、三种颜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2、每个花架摆了多少盆花? 3、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 件出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二、你说我讲1.教学“三种颜 色的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1)师:要解决三种颜色的花一共 摆了多少盆?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啊?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算式,教师适时出示课件5×8=40(盆)、3×40=120(盆),追问:你能说 一下你所列的两个算式的含义吗?学生回答,教师提升:通过分步列式,先求出1组花有多少盆,再求出3组花一共有多少盆。教 师利用课件演示分布计算的过程,并引导学生两个算式所表达的含义。师:你能不能列出一个综合算式?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操作的 信息。组内交流,讨论综合算式的列法,并讲解出该综合算式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分小组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并及时给予恰当 的评价,然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综合算式的含义,加深学生的理解。2,教学“平均每个花架每层摆了多少盆花?” 教师出示问题, 引导学生再看情境图,重新梳理信息,先引导学生列出分布算式。在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教学设计

实际问题与方程例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掌握根据两积之和的数量关系列方程,会把小括号内的式子看作一个整体求解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的过程,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在解决问题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自主探索列方程解决较复杂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创设情境。 1、谁还记得乘法有哪些定律?请举个例子。 2、妈妈买了2千克苹果和2千克梨,每千克苹果2、8元,每千克梨2、4元,妈妈一共花了多少钱?(两种方法) 3、王阿姨买2kg苹果和2kg梨,共花了10.8元,梨每千克2.8元,苹果每千克多少钱?(用方程解) 师:看到这道题,你想到什么? 二.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一)自主学习,小组展示。 1.组交流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2.展示小组解决方案,并说出理由。 解:设苹果每千克x元。 2x+2.8×2=10.4 2x+5.6=10.4 2x+5.6-5.6=10.4-5.6 2x=4.8 2x÷2=4.8÷2

x=2.4 生1:①用未知数x表示每千克苹果的价钱。 ②根据苹果的总价+梨的总价=总钱数列方程。2x表示苹果的总价, 2.8×2表示梨的总价,相加就是总钱数。 ③根据解2x+2.8×2=10.4这个方程的方法,把2.8×2先算出来,把2x看作一个整体,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程的类型来解方程。 ④经检验,x=2.4是方程的解。 师: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 师:还有什么不同的解法吗? 生2:我有不同的方法。根据两种水果的单价和×2=总钱数,可以这样列方程: 生说师板书 (x+2.8)×2=10.4 解:(x+2.8)×2÷2=10.4÷2 x+2.8=5.2 x+2.8-2.8=5.2-2.8 x=2.4 生质疑:为什么两边先除以2,先减2、8行吗? 生: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 (二)深入练习,巩固方法 课后练习第2题。 三、巩固练习。 课后练习4—10 四.小结:略。

(完整版)解决问题(归一问题)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一)”教学设计 宁武县实验小学付建国 【设计理念】计算与解决问题的结合,其学习过程的作用是双向的、是相互的。在学习小数除法计算之后,学习解决问题,既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有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学生所学的新知与已有俺还是经验联系较为密切,应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再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引导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2 页例11、“做一做”,第34 页第 1 到 4 题。 【学情与教材分析】在教材中,强调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另外教材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做一做也是用两部计算解决问题的题目,但也可以用到小数乘法,知识的综合性更强。教材也是通过学生的对话强调从量的角度来分析数量关系,呈现了两种方法。因此,理解小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是本课的重点,老师应逐步引导学生理清数量关系:弄清题意,找出题中数据(包含隐形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找到数据间的联系,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从而找到解题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多向思维,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要求每个同学一下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这样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教学目标】1.学会有序地分析题意,理解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2.学会解 答小数连除的实际问题。 3.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数量关系的分析,用量的关系来描述解题思路。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2页例4 【教材分析】 XXXXX:本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时,教材结合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效地突出了三位数除一位数的运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用情境导入的方法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对数学的熟悉程度。 【学情分析】 XXXXX:本课的学习活动是在学生掌握基础乘法的运算,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理清条件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 XXXXX:本课用一课时完成教学。 【教学目标】 XXXXX: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学会用两种方法解答,会列综合算式。 2、通过分步骤和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列出综合算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列算式的能力。 3、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XXXXX:重点: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运算解决问题。难点:多角度思考问题,了解每个步骤的含义,最终列出综合算式,尝试多种方法。 【教法与学法】 XXXXX:教法:讲解法、引导法。学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XXXXX: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XXXXX: 一、复习导入。出示卡片。 5740=4025=8250=395=933=8042=1288=2457=指定一名学生上台表演,其余学生练习,然后集体订正。教师:上一课时我们了解了连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那我们今天的方法和解决技巧又是什么呢?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教材第53页例 4、引导学生读出已知条件:共有60人,平均分成2队,提问:那么每队多少人?我们应该怎样计算?学生回答:602=30(人)现在每队要平均分成3组,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算式呢?学生回答:303=10(人)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将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解决问题 (1)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掌握“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熟练地列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提高解答应 用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单位“1”的量,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点及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复习题: 根据测定,成人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32,而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5 4,六年级学生小明的体重为35千克,他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2、让学生观察题目,看看题目中所给的三个条件是否都用得上,并说说为什么。 3、选择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确定出单位“1”,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 小明的体重×5 4=体内水分的重量 4、指名口头列式计算。 二、新授 1、教学例1的第一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读题、理解题意,并画出线段图来表示题意: (2)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式,并写出等量关系式。 (3(4数量关系式,将未知的单位“1”设为χ,列方程来解决问题)

(5)启发学生应用算术解来解答应用题。(根据数量关系式:小明的体重×5 4=体内水分的重量,反过来,体内水分的重量÷ 5 4=小明的体重) 2、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157,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1)启发学生找到分率句,确定单位“1”。 (2)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解法进行计算,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题意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解题思路。(出示线段图) 15(千克) χ=35÷ 15 7 χ=75 3、巩固练习:P38“做一做”(学生先独立审题完成,然后全班再一起分析题意、评讲) 三、练习 1、练习十第1—3题。(先分析数量关系式,然后确定单位“1”,最后再进行解答。第二题 注意引导学生发现250ml 的鲜牛奶是多余条件) 2、练习十第6题(引导学生先求出单位“1”——爸爸妈妈两人的工资和1500+1000,再 根据数量关系式进行计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应用题中“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我们知道了,如果分率句中的单位“1”是未知的话,可以用方程或除法进行解答。 教学追记: 本堂课我设计了“题目——线段图——等量关系式——解决问题”这样四个环节来教学例题的第(1)个问题,本是很清晰的一个教学思路,意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教给他们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但由于教学时,我对线段图环节的教学引导不足,没有充分发挥线段图的作用,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学生在等量关系的推导上就未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