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实践活动新载体 促进实践教育新发展

构建实践活动新载体 促进实践教育新发展

建设学生实践新载体促进实践教育新发展

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张小根徐雪忠

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是在国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中建设和发展起来的,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校外教育机构,主要为当地学生找寻一个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平台,提供一个活动场所。综合实践基地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有着不同于普通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和运行模式,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

一、搭建实践平台,建设新载体

(一)实践基地建设的背景

衢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建设。2011年2月23日衢州市委常委会议纪要:“原则同意实施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求尽快完成相关前期工作,尽早建成并发挥作用”。《衢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并明确要求:“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为中小学生参加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建成一个市级独立建制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有条件的县(市、区)拥有一个县级独立建制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实践基地。”2011年12月市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徐朝金为组长的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筹建领导小组。2012年11月成功申报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获得国家专项3000万元。2013年项目列入市政府重点投资建设项目之一。

综合实践基地以中小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满足青少年学生社会化发展需要并为其提供实践教育服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对全市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具有其他教育资源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衢州实践基地建设过程

2013年2月17日,市教育局党委召开基地建设专题会议,确定项目分管领导、牵头处室、配合处室,成立基地建设项目组。在市教育局的直接领导下,项目组通过理论学习和调查研究,精心编制了《衢州市示范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设计方案》,并广泛征求市内各级各类学校校长、专家、政协委员的意见。5月17日,召开局党委扩大会议,听取项目组的汇报,经讨论原则同意设计方案的框架结构和设计理念,要求抓紧进行修改完善,争取早日报批。9月30日,召开设计方案论证会,邀请了省内教育行政、教育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校等各方面的专家组成专家评审组,对《衢州市示范范性综合实践基地项目设计方案》进行了充分的评审论证。专家们认为,《方案》符合教育部、财政部、省教育厅关于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同意通过论证。《方案》为基地的发展确立了纲领、指明了方向。

2013年10月28日,基地一期工程顺利开工。2014年10月进入单个项目单个班级试运行阶段。目前,已进入多个项目多个班级试运行。2015年秋季,将完成一期建设任务,面向全市24万中小学生正式开放。

二、规划发展思路,落实新理念

(一)确立基地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

1.办学思想。综合实践基地与学校有着紧密的联系,却有着不同于普通学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课程内容和运行模式,是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探索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新型载体;是集教育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科研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的教育资源。衢州基地的办学思想是:立足实践教育、衔接学校教育,融合社会教育。

2.核心理念。衢州基地建设和组织实施均应基于如下核心理念:坚持立德树人、培育生态意识、强化实践探究、提高综合素质。这就要求实践基地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培育中小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关怀自然、珍惜自我,形成健康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习惯,把生态环保意识转化为日常自觉行动,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解放学生的手、脚、耳、眼、脑,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实践,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探究中感受快乐,在风雨中砥砺意志,在体验中丰富人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确立发展目标、规划实施步骤

1.发展目标:打造特色鲜明、运行规范、学生欢迎、浙江一流、全国知名的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2.近期规划:力争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全市中小学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项目,引导学生在实践学习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山区、探索自然生态的情感,发展良好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成为衢州市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

3.远景规划:通过硬件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管理建设,积极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活动载体,改进服务方式,广泛开展各类教育实践活动,打造绿色生态特色浓郁的全国性中小学素质教育综合实践示范基地,逐步建成全国性中小学生态环保教育夏令营基地。

(三)确立富有基地特点的运行思路

1.“综合基地+实践点”的空间布局。以综合实践基地内专业教育资源为主体,利用衢州市域自然教育资源和人文教育资源设置学生社会实践点,同时充分利用各部门建立的可开展某一类专题教育的社会实践基地,打通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2.“基地+学校”的共同管理机制。学生在基地活动期间,由学校的送训教师和基地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各送训教师跟班,主要负责对学生的管理,基地教师主要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双方教师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既弥补了基地教师对学生缺少了解而造成管理缺失,又克服了送训教师对基地设施、场所缺乏了解而出现的管理、指导上的不足。

3.“固定+流动”的实践体验方式。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期间,既可以在实践基地固定实践体验场所选择项目开展实践活动,也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自主选择到社会实践点开展实践体验活动。

4.“专职+兼职”的教师队伍结构。综合实践基地除了要有相当数量的专职指导教师,还应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积极主动聘请校外辅导员,将更多的科研人员、企业家、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吸收到

校外辅导员队伍中,使兼职教师的知识结构、技能素质更符合综合实践基地特色发展的需要和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拓展资源体系,打造新特色

立足衢州、面向全国,有效整合和拓展教育和社会资源,打造“绿色生态”特色鲜明的综合实践基地。

(一)开发教育资源体系

1.基地课程:构建“绿色实践—生存体验”、“绿色情怀—主题教育”、“绿色励志—素质拓展”、“绿色启迪—科学探究”四大系列十六个模块课程体系。

2.社会实践点:将衢州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有机纳入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设立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点,形成农村农业、生态调研、地质考察、历史名城、现代工业、绿色产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板块。

3.共建项目:市人防办、市红十字会、市环保局、市气象局、市地震局、市科协、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禁毒支队、消防支队等部门在基地共建教育场馆。

(二)完善活动功能区设置

遵循贯穿“教育性”、凸显“实践性”、注重“实践性”、渗透“趣味性”、强调“特色性”、体现“服务性”、确保“安全性”的原则,基地设置了室内综合实践区、室外劳动实践区、综合训练区、生活区等基本功能区,可开展学工、学农、学军、科普和技术创新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态环保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

(三)开发系列活动课程

1.“绿色实践”——生存体验系列活动。通过生活技能实训、农村劳动实践、未来职业体验、生态艺术创作等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中小学生的职业观和人生观教育。

2.“绿色情怀”——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通过生态衢州、魅力山区、生态保护、传统教育等模块,引导学生认识家乡、关注环境问题,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动力,养成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生活习惯,培育生态意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绿色励志”——素质拓展系列活动。通过国防军事训练、野外生存体验、公共安全演练、拓展训练等模块,增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技能和自护互救能力,

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公共安全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挑战自我的能力。

4.“绿色启迪”——科学探究系列活动。通过山区生物认知、生活科学、科技探究、环保科技等模块,以生命科学、物质、天文观测、气象科学、环保科技等自然科学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掌握相关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验技能,提高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展望美好前景,注入新活力

在衢州实践基地起步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探索着、尝试着,努力挖掘自身的优势,为基地发展注入新活力。总结筹建和试运行情况,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和完善。

(一)与学校活动优势互补。加强基地与学校的联系,同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持续的联系和研究,了解学生最近研究的问题,开发与学校相关的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基地参加实践,在基地实践之后再回到学校,建立一个循环的系统,把基地真正变成学生实践和创造的乐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与社会资源合作共享。基地与专业部门共建教育场馆,学生通过各种实景体验,参观互动,扩展思维空间,感受场馆的社会功能。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实践点,组织学生参加农家生活体验、生态调查、地质考察、产业研究、公益服务等活动,完成学生从“走出学校—走进基地”到“走出基地—融入社会”的递进实践,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与教师发展同步提高。教师的发展是学校和基地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基地的发展和课程建设中,要培养一批学有专长、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通过搭建“学习平台、实践平台、交流反思平台、教育科研”四大平台,确保教师在学习研修、同伴互助、协作互帮等教学研讨活动中切实得到发展与提高,进而促进基地持续健康发展。

(四)与学生成长共同发展。基地的建设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构建序列化的基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从总目标—分学段目标—分年级目标—主题活动目标进行逐步细化。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以

及学生对课程的反馈逐步作出调整完善,保留经典课程,淘汰一般课程,同时开发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全新课程,供学校和学生进行选择,以促进基地、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要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关于教育与实践关系的真知灼见。实践活动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精神、品格的必由之路。我们将不懈努力,通过创设社会性、生活化、活动型、体验性的活动环境、课程模块和实践过程,提供多渠道亲身实践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表现能力、自理能力、生存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进取心、责任心,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不断在“认识自我”、“融入社会”、“尊重自然”、“探究世界”中健康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建华.校外教育机构管理实践与研究[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

2. 教育部基教一司.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活动指南,201

3.

3. 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指导意见,2009.

4.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南(征求意见稿),2013.

作者简介:张小根、徐雪忠,衢州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学校、电话133********、邮箱403469137@https://www.wendangku.net/doc/c39846192.html,、衢州市柯城区航埠镇文化路84号、邮编32401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