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第26卷第2期

2009年6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ournal of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26 No.2J un.,2009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潘 璐 叶敬忠

[摘 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自20世纪80年代持续至今,已成为拉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

量。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

栖”,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这一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当前针对

农村留守儿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背景、留守儿童的概念界

定与数量规模、针对留守儿童的多学科研究以及问题的现实性对策等几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对

全面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留守儿童;概念与规模;多学科研究

[收稿日期] 2009-02-25

[基金项目] 本研究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NCET-06-0118)的支持。[作者简介] 潘 璐,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

叶敬忠,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邮编:100193。

由农村向城市的人口大流动已成为我国持续20余年的社会历史现象,到2000年人口普查时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已经超过1亿[1],农村劳动力的乡城流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独特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和与之相联系的户籍制度,使得上亿农村务工人员只能“城乡两栖、往返流动”,也因此产生了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父母的外出,使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细致的照料与关怀,反而要过早分担家庭的生计压力,并面临着成长风险和安全隐患。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诸多学者的深入探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国内外针对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梳理归纳,从中分析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展示国内外学者在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数量规模和多学科研究方面的观点与结论,并从各个角度探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之策。通过文献回顾与梳理,为不同群体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系统和全面的参考。

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留守儿童问题并不是某个国家、某个地区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独有问题,而是具有一定时空变迁的共性的问题;同时,由于不同历史阶段人口流动的不同特征,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所受到的影响和呈现的问题又有所差异。

(一)国际背景下的留守儿童

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以寻求经济收入为动因的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使留守儿童问题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南南合作特别局(SU 2SSC )的研究指出,大约有100万斯里兰卡儿童留守在家中。在菲律宾,估计有880万~900万的儿童与父母一方或双方分离。在摩尔多瓦,一项研究估计0~14岁的儿童中有31%被父母中的一方留在了家中,有514%被父母双方留在了家中。2002年,13%的墨西哥人和将近22%的萨尔瓦多人移民到美国居住,而把他们的孩子留在原籍国家。

杨淑爱(Brenda S. A.Y eoh )和林翠凤(Theodora Lam )指出,在孟加拉,18%~40%的农村家庭

中至少有一个家庭成员迁移到外地工作;库恩(Kuhn )(2006)利用1996年社会经济调查的数据指出,在孟加拉5~14岁的5930名儿童中有91%的儿童父母一方外出(主要是父亲),另有2%的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菲律宾的留守儿童数量大约达到900万,占青少年总数的27%;在蒙古,964个被调查的迁移家庭和非迁移家庭中,417%的儿童被父母一方或双方留在了农村地区①。

(二)中国留守儿童问题的历史变迁

留守儿童问题的本质是由于父母与未成年子女在人口流动过程中的亲子分离而形成的,一些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会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罗国芬等[2]对我国留守儿童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从历史上来看,首先,一些特殊的人口流动,如商人、文人、囚犯、官员等流动性较强的群体的家庭中会产生留守人口;其次,一般性的人口流动也会产生留守儿童,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如走西口、闯关东等就伴随着大量留守人口的产生。这些人口迁移与流动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流动者往往首先单人迁移以减少整个家庭的风险成本。我国历史上海外人口的迁移,如华人劳工、非法移民以及留学生的国际人口的迁移也以单身迁移为主,这些都容易形成家庭内部的亲子分离[2]。

(三)现阶段留守儿童群体的背景、成因及特性

在我国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之所以让这一历史性现象备受关注,与其存在的现实背景和成因密不可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又有其自身的现实特征。

11受社会发展影响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随着社会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也日益明显[3]。

21受家庭环境影响

外出务工父母的低收入水平使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生活,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照顾和教育子女[4],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也形成了巨大落差[5]。

31受政策体制影响

城乡分割的义务教育体制、二元户籍制度所带来的农村儿童入学费用高、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升学等问题形成了一系列使留守儿童无法流动的壁垒[4,6]。

41与其他农村社会问题的关联性

留守儿童问题隐含着城乡发展不协调、农村经济滞后以及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关系到农村家庭结构、功能、生活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观念和关系的变异等问题[7]。

51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城乡发展、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的现状[7]。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时间上的长期性以及地域上的广泛性等特点,这也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持久性。

二、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与数量规模

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进行着多角度的研究与报道,然而“留守儿童”作为一?6?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①

以上转引自Liem Nguyen ,Mika Toyota &Brenda Y eoh ,Report on Im 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 ef t 2behind in Asia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 2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 2sis ,and Institute for S 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Vietnam 2005.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Events/2005/The -Impact -of -Migration/Report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 -Behind -in -Asia.pdf

个学术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根据不同概念界定进行的数据统计口径不一,甚至在数字推算上存在很大出入。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在字面表达上,以往的研究和报道中曾出现过“留守子女”、“留守孩子”、“留守学生”、“留守少年”、“农村留守子女”、“空巢儿童”、“留守儿童”等称呼。学术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也各有说词,例如,范先佐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8]。江荣华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16岁以下的孩子[9]。丁杰、吴霓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6~16岁)[6],等等。目前,众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定义主要是围绕着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来进行的。

11父母外出

父母外出是留守儿童概念构成的核心部分。在已有研究中不同学者对父母外出这一特征的要

求已经达成共识,即“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6,8-12]。

21父母外出时间

多数文章中对父母外出时间未加限制,仅以“长期在外务工”笼统带过。在一些调查研究中,研究人员为便于研究的可操作化对留守儿童父母在外务工时间进行了划分,如吕绍清以每年在外半年以上加以限定[13-14],叶敬忠对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研究中限定为每年在外4个月以上[15]。

31儿童现居地

儿童现居地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目前的概念中多以“留在户籍所在地”、“留在家乡”来限定[10-11,16]。

41儿童年龄

已有研究中关于留守儿童年龄的使用差别较大,比较有代表性的年龄划分包括段成荣、周福林

研究中所指的“14周岁及以下”[11],邹先云所指的“不满16岁”[17],叶敬忠所指的“18岁以下”[15]。

而一些教育领域的研究则多以“学龄”代替“年龄”,如丁杰、吴霓研究中所指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儿童”

(6~16岁)[6]。目前留守儿童概念中一些基本特征尚不能统一和明确,从而造成了留守儿童概念边界的缩小或扩大。林培淼等认为概念的界定可以从儿童所在地域差异、是否在校学习、儿童年龄差异、儿童

所在家庭结构情况、儿童留守时间的长短、是否完全留守(父母双方外出称为“完全留守儿童”

)以及留守期间主要监护人等7个维度来考察研究对象[18]。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规模

除概念界定的差异之外,留守儿童数量规模的统计测算也存在不同的操作方式和统计口径,一些较为权威的调研报告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2004年5月31日教育部有关座谈会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已近1000万。国家城调总队、河南省城调队根据对河南鲁山、叶县4个乡镇500名学生中留守儿童的概率测算出全国约有1000万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19]。

(2)由李庆丰、孙宏艳、徐文新撰写的《少年儿童数据解读系列(第四辑)“留守儿童”发展状况专题》指出,目前约有7918万18岁以下未成年留守儿童[19]。

(3)段成荣、周福林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抽样数据为依据测算,2000年农村留守儿童为1981124万[11];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年世界儿童状况报告》估计,2006年我国农民工子女已经达到4300万,其中2300万是留守儿童[20];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华家庭研究会举行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也披露,我国目前有近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21]。

此外,在一些媒体报道中所披露的数字也各不相同。《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25日《留守?7?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子女渴望亲情:来自中国打工第一镇的调查报告》一文认为,农村留守儿童有7000多万;《光明日报》2004年11月4日《江西于都县实施“留守孩”关爱工程》一文中提到,113亿因父母外出务工而留守农村的少年儿童;《新京报》2005年8月24日报道约有2000万留守儿童[8]。虽然数目出入较大,但留守儿童群体规模的庞大却是学者们所公认的,目前官方机构的文件和发言中引用的数字多是2000万。

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也相应带有区域性特征。张世平指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四川、江西、安徽、湖南、重庆和河南等劳动力输出较为集中的省市,留守儿童比例达到了20%左右[22]。段成荣、周福林指出,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和海南等6个省的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512%[11]。一些媒体报道更进一步指出,在2000万留守儿童中,安徽省约有600万,湖南省约有160万,江西农村则约有1/5的儿童是留守儿童[23]。

三、留守儿童的多学科研究

较早关注留守儿童问题的大多是基层教育工作者、新闻记者,其后是来自学界的关注,他们从人口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视角来审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8]。针对同一个人口群体,不同的学科领域所进行的研究既相互交叉又各有侧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人口学研究

人口学研究侧重于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生活形态、居住类型等人口学特征。在已有研究中,段成荣、周福林的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其研究指出:(1)留守儿童规模巨大,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地区集中了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应该成为关注的重中之重;(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父母的缺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5)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在校率很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急剧下降[11]。

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人口学研究中讨论的重点。李庆丰把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24]。段成荣、周福林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有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11]。曹加平把留守儿童分为4种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由另一方监护抚养;(2)父母双方均外出,由其他亲属监护抚养;(3)父母双方均外出,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护抚养;(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没有监护人[12]。

吕绍清把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他指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后,留守儿童的生活长期处于一种特殊形态中,具体表现为监护弱化、监护动荡、“逆向监护”和“动态留守”等特征[25]。周全德等认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呈现结构性特征,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发生率较低,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双双外出将孩子带出的可能性较大[7]。叶敬忠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15]。刘允明的调查指出,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中超过八成的留守儿童与祖辈生活在一起[26]。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学研究

教育学领域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主要部分;从研究内容上看,主要集中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问题、学习状况、心理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等方面。

?8?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11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侧重儿童的道德情操、品德养成等。学者普遍认为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之后给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指出,留守儿童目前的监护状况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爷爷、奶奶等监护人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责任,使他们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27]。许立华、林宏认为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了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引导与帮助,极易产生价值观的偏离和性格心理发展的异常[3,28]。蒋平、阳德华认为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尤其重要的影响,监护人意识的淡漠、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了青春期性知识的传授[29]。

(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一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存在溺爱和放纵心理,留守儿童容易形成自私任性、霸道蛮横、以自我为中心等性格缺陷;另一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歉疚往往采用物质弥补的方式,过度的物质满足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27-28,30]。范方、桑标指出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的替代导致了家庭环境的恶化,而不良的家庭环境诱发了儿童的不良人格因素,具体表现为儿童的行为问题和学业不良,且三者互相影响、恶性循环[31]。

21留守儿童的学习表现

吕绍清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和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没有显著差异[25];叶敬忠也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是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习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15]。

曹春华指出父母外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3个方面的影响:(1)学习动机的变化。父母外出使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变为一种感情需求,他们在家里倍感孤独,希望通过在学校里伙伴的陪伴而得到情感慰藉。(2)学习过程监督的变化。父母亲自监督与否、监护人的监护到位与否,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发展状况带来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别。(3)学习环境的改变。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使留守儿童学习条件变好,但劳动负担的增加又使他们的学习时间变少[32]。

31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是受多个因素共同影响的。迟希新指出,亲子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亲子关系的失谐、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父母榜样作用的剥夺以及道德行为监控机制的弱化共同构成了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家庭教育因素[33]。于慎鸿、庄美芳等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整体出发探讨了其教育问题的成因:在家庭方面,亲子教育不足,隔代监护对教育力不从心,单亲教育负担重,而亲友等其他监护人的教育更是形同虚设;在学校方面,受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教育措施不到位或缺乏针对性;在社会方面,农村文化市场和治安环境较差,网吧、游戏厅及娱乐场所容易使留守儿童沾染上不良习惯[34-35]。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在方法上以量表测量为主,其研究内容既涉及了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状况,又考虑了留守儿童群体中存在的差异性。

11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儿童自卑心理加剧、性格抑郁、喜欢自我封闭、为人处事孤僻不合群,一些儿童产生僧恨、仇视的畸形心态,甚至出现暴力化倾向。王玉琼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36];詹欢和张捍东的调查发现,近60%的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65%的留守儿童不愿意与监护人进行心灵沟通,30%的留守儿童直言恨自己的父母[37];李

?9?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宝峰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中有各种轻度及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为3110%[38];蒋平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2714%有焦虑心理,2716%有抑郁心理,2415%有恐惧感心理,2217%有易怒心理,5716%有过失行为,3512%有说谎行为,714%有偷窃行为,3016%有攻击行为,4113%有破坏行为[39]。

王艳波、吴新林发现留守儿童中有1616%表示自己“有过被遗弃的感受”,其中有5%将“留守”

评价为“一段痛苦的经历”[40];叶敬忠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普遍表现出对在外父母的强烈思念,内心

孤独、缺乏安全感,由于共同生活经历与情感交流的缺乏,很多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亲情疏离[15]。

21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

岳慧兰研究指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焦虑程度较高,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尤其留守女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成为关注的重点[41];周宗奎等的研究也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较明显的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小学生尤其女生表现最明显[42]。

张德乾、仰和芝研究发现,母亲或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产生更多的亲情梦,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孤独、郁闷和需求缺失。父亲外出时间的长短对留守儿童的亲情冷漠与憎恨、受歧视和虚拟社区行为有较显著的影响,父亲回家时间间隔越长越易导致留守儿童的亲情冷漠与憎恨。在各个交往特征上,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比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明显反映出更多的亲情冷漠与憎恨、孤独与郁闷等方面的问题[43]。

31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的成因

王良峰指出学习成绩和学习困难程度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一定影响,学习成绩差往往会受到父母的责骂,可引起恐惧、焦虑、激越等不良情绪[44]。刘正奎指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往往是幼年时父母的缺席所造成的,亲子关系的缺失会使儿童产生分离焦虑,这种婴儿期的经验将进一步影响儿童人格的形成[45]。邵艳认为父母外出之后儿童遇到困难时缺少帮助,极易使孩子产生心理焦虑。此外,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等自卑消极心理[10]。

王阳亮对已有的心理学研究进行整理,归纳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家庭因素:(1)与父母分离时间长短。与父母分离的时间越长,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越低。(2)抚养方式及抚养的家庭环境。亲子教育缺失的家庭其亲密度、文化知识性、娱乐性、情感表达性较低,矛盾性突出。(3)监护人的文化程度与教育方式。心理学研究中儿童教育方式主要分为民主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四种,放任和专制的教育方式比民主、溺爱更容易使留守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4)是否与兄弟姐妹一起生活。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其心理健康状况好于没有与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46]。

和秀涓从社会工作的生态学理论的视角入手,强调“环境中的人”的理念,认为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适应与应对等都是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47]。叶曼等认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由父母长期外出所引起的孩子情感缺失和心态异常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48]。

(四)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学研究

社会学视角的研究更多的是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社会交往与社会支持等情况来剖析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可能受到的影响。

11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

同辈群体是儿童最主要的社会交往对象。王秋香把农村留守儿童的同辈群体分为自我照顾型、互相帮助型和叛逆型3种类型。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交往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这些特点体现为:(1)留守儿童交往自由度大;(2)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具有很强的封

?0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闭性;(3)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具有高度相似性的特点;(4)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部承载着大量亚文化甚至反文化;(5)留守儿童同辈群体成员交往时间较长[49-50]。王秋香指出,由于父母的外出,父母和家庭在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逐渐弱化,同辈群体会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产生消极影响。留守儿童在选择同辈群体成员时缺乏父母的监管和引导,容易加入不良群体。同辈群体内价值导向的偏差,致使留守儿童在生活目标的确立和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即发生偏离。留守儿童同辈群体内亚文化特别是反文化的大量存在,会使留守儿童出现严重的行为失范[50-51]。

叶敬忠指出,在父母外出务工后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发生着变化,留守儿童与外出者关系疏远,而与现实生活中密切联系的成员的关系有所加强[15]。张德乾、仰和芝把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交往作为其社会交往的一种类型,父母在抚养儿童过程中既包含严与爱,又包含亲与情感,在交往中有教育;而寄养或隔代抚养难以弥补亲子间的亲情交往,寄养监护人常让儿童感到不够亲近,有被当外人看待、或受歧视、寄人篱下的感觉[43]。

21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刘霞、武岳等对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仍然主要来自于父母,无论外出与否,父母在在儿童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社会支持的需求方面,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陪伴支持,以缓解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后带来的孤独感受,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儿童感受到来自母亲的陪伴支持最少[52]。

刘霞、范兴华等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初中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低于对照组儿童,其违法和违纪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主观支持①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违法行为、欺骗行为和违纪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支持利用度则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与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相比,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相对较少[53]。

曹建平整理归纳了已有的关于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从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等方面综合分析,总结出了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一系列特点,即社会支持的朋辈性、亲子关系的残缺性、教育管理的松散性、社会交往的闭锁性与自主性。留守儿童成长方式的这些特点对其发展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例如,同辈群体在人生经验、社会阅历、自我认识等方面带有一定盲目性,不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指导,但在一定程度上可满足其安全和归属等需要[54]。

(五)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性研究

除了在某一学科门类下使用特定的研究方法、理论视角等进行的留守儿童研究之外,很多研究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侧重点在于发现留守儿童群体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梅军把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归结为4大主要问题,即家庭抚养问题、教育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与越轨问题[55];姚云则认为留守儿童的问题主要是儿童的基本权利难以保障、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不良、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等4个方面[56];刘屹认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成绩一般、道德品行易受不良因素影响、容易养成自私冷漠忧郁多疑的性格、青春期知识贫乏等4个方面[57];冉红霞将留守儿童问题现状归结为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5个方面[58]。

郭少榕认为农村留守女童比留守男童更加弱势,她们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留守女童教育处境相对不利、存在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言行偏差,大部分农村女童不具有自我保护知识和科学的性健康知识、其受侵害的危险系数相对更大[59]。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儿工委2005年所进行的留守儿童课题研究中将农村外出务工?11?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①主观支持是指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与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它与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人员子女所面临的问题细化为10个方面,其中与留守儿童有关的主要问题有:(1)留守儿童和外出务工父母之间存在着“心灵沟通陌生化”的倾向;(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基本处于脱节状态,家访和家长会功能失效;(3)监护人、务工父母对于留守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视但缺乏具体的支持手段;(4)疾病的预防(接种防疫、体检)是留守儿童卫生健康最容易忽视的问题;(5)留守儿童的问题具有延续性和累积性,学前阶段形成的问题会严重影响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效;(6)留守儿童的物质幸福感并未因为父母外出务工而得到提升,与父母务工的目标形成巨大落差[60]。

(六)国外机构、学者对留守儿童的研究

11发展机构的研究

针对人口的流动迁移对儿童产生的影响,一些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对人口迁移较为普遍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讨论了父母迁移对儿童在教育、医疗健康、社会适应等基本权利方面的影响。

(1)沟通方式。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形式包括打电话、写信、手机短信以及礼物交换。2003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家庭中有线电话和手机的拥有率比非留守儿童家庭要高,电信工具拥有率的增加既是迁移之后家庭收入增加的产物,又方便了迁移之后的家庭安排。柏瑞纳斯(Parrenas )指出,外出父母与儿童之间的沟通有利于缓解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父母的外出。卓丽(Jolly )、贝尔(Bell )和纳拉亚纳斯瓦米(Narayanaswamy )认为,与外出父亲相比,外出母亲为维持与子女的关系投入了更多精力。

(2)汇款。外出者往往寄回较多数量的汇款,使留守家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其中,外出母亲更关心子女的生活,她们会寄更多的钱回家。然而汇款的使用也影响着留守儿童在社区内的形象,一些留守儿童在金钱使用上存在污名效应[61]。

(3)医疗与健康。2003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表现较差。在墨西哥,迁移人口寄回的汇款改善了婴儿的健康状况,使产后营养不良和婴儿死亡率分别降低了514%和3%,这些汇款也同样使儿童接受专业护理的可能性提高了30%。斯里兰卡的研究发现,一些留守儿童食欲减少,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体重下降。在印度,家中男性的缺席会增加留守人口在物质和内心上的不安全感[62]。

(4)教育。在印度,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的迁移提高了人们的教育意识,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观念,但是成年男性迁移会导致女孩因家务劳动负担过重而无法接受教育[63]。母亲的外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在菲律宾和斯里兰卡,留守儿童在学校表现比非留守儿童更好、学习成绩也更好,但是母亲外出的儿童学习表现相对落后。在泰国,父亲的长期外出对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没有任何影响,但是母亲的长期外出会降低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机会。流动人口寄回家乡的汇款使留守儿童有机会上学,但金钱的诱惑也同样会使他们有辍学的举动[64]。在摩尔多瓦,由于需要照料较小的兄弟姐妹等家庭责任的增加,留守儿童的学校表现受到了影响。

蒙古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情况更多受社区人口移出环境的影响而不是父母的外出的影响。人口流动导致一些农村学校入学率降低、社区学校校舍破旧、缺少教师和教学设施,这对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65]。

(5)儿童的社会适应与社会化。2003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一般能较好地适应社会,获得有力的社会支持,与家庭成员融洽相处,外出父母并没有对儿童的社会化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而在斯里兰卡,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社会适应较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国家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滥用药物、未成年怀孕、心理问题和暴力行为等一系列问题中会遇到更大的风险。在摩尔瓦多,1993年到2000年青少年犯罪比例升高与这一时期留守儿童的增加有很大关系,其中60%的犯罪者是留守儿童。在墨西哥,父亲的缺席使儿童出现了问题行为,61%的留守儿童存在心

?2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理问题,有被遗弃的感觉。

①21学术机构的研究

一些学者也对人口迁移后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情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观察和讨论。盖尔?穆默特(G ail Mummert )对墨西哥与美国之间跨国人口迁移背景下留守儿童的“跨国养育”进行了跟踪研究。在这种养育机制中,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的亲戚都被卷入了与性别、代际等级和意识形态相交织的情感、责任和互惠之中。在墨西哥和美国两国的人口流动案例中,最早出现的是跨国父亲,近年来跨国母亲和跨国双亲逐渐增多,父母在迁移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孩子的偏好与感受②。在学习方面,跨国家庭中的儿童面临着学习和语言的问题。一些儿童穿梭于两个国家的双重教育体制中,他们可能会由于学业的中断而出现成绩落后。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祖辈由于缺少文化等原因不能胜任督导儿童学习的任务,家庭网络中更年轻、更灵活的家庭成员会担负起接送儿童上学、与老师交流、辅导学习的责任③。

一些学者对中美洲加勒比海地区的人口流动与留守儿童的研究发现,很多留守儿童很难得到代理监护人在物质和情感上的抚育,会产生被父母遗弃的感觉。尽管父母会通过电话来努力和子女保持联系,但这种联系缺乏规律性和有意义的交流[66-67]。

一些报告表明,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并未得到良好的保护和监管,他们甚至会遭遇一些伤害性事件,如性虐待[68]。留守儿童过早承担了管理父母寄回的大宗金钱或照料年幼的弟妹等家庭责任,他们的学习也因此而受到了影响[69]。与父母分离后情感陪伴的缺乏,以及部分儿童自身“等待外出”的想法,都使得儿童无法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与父母的分离还会给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并体现在行为偏差、越轨,或自尊心差、情绪低落等方面[70-72]。外出父母并未意识到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的巨大影响,一些父母为了经济目的而继续留在输入国,他们会通过给孩子多寄钱、寄礼物来弥补自己的缺席[68]。

四、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伴生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群体的共同关注,并相互配合、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针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应对,很多学者、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了探讨。

(一)制度和政策方面

从制度上来说,多数学者认为当前主要有两种途径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一是改革户籍制度,使更多的留守儿童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和外出打工父母一起生活;二是改革农村教育体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接受义务教育。

从解决思路看,温铁军认为要分3个层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尽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三要素净流出的必然趋势,然后采取临时性的、应对性的措施,最后逐步从体制上加以解?

31?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①②

③同注②

转引自G ail Mummert.Caring For The Young A nd The Elderly In R ural Mexico :A Gendered A nd T ransnation 2al A nalysis Of The Family 2state Interf ace ,paper for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olicy Intervention and Rural Transformation :Comparative Issues ,Beijing ,2007.(1)~(5)转引自Liem Nguyen ,Mika Toyota ,Brenda Y eoh.Report On Im pacts Of Migration A nd The L ef t 2be 2

hind In Asia [EB/OL ].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 2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alysis ,and Institute for S 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 ,Vietnam 2005.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Events/2005/The -Impact -of -Migration/Report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 -Behind -in -Asia.pdf

决[73]。周全德、齐建英指出,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7]。

在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方面,项继权提出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1];张利萍认为要实现城乡统一的居民身份和国民待遇随人走的机制,除以当地公办学校为流动人口子女学习的主渠道外,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74];黄祖辉、许昆鹏提出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体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75]。

另外,专家们认为应以政府为主体,进一步制定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等法规条例的实施细则,尽快出台留守儿童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村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和教育方面的职责,从而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保护儿童的法制环境[40]。

(二)学校、社区和家庭层面

学校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留守儿童行动措施主要包括:开办家长学校,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有关儿童教育的培训;设立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老师,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卡,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并提供心理疏导和帮助;开设生活指导课,实施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导师制”;发挥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的作用,开展丰富多样的留守儿童课外活动;通过开办心理健康辅导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和咨询的理论实践能力[12,15]。

此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也有利于集中农村教育资源和创造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切实解决由监护人缺位带来的吃住行不便等问题[76-78]。

社区方面———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社区可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者妇联、团组织等开展一些替代性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扶贫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群体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的支持行动,例如建立生产生活互助小组,有针对性地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解决看病、上学、安全、抚育儿童等方面的困难,在社区创办幼儿园和诊所,设立爱心电话厅,资助和扶持对贫困母亲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和心理教育等[15]。

家庭方面———父母和家庭在儿童成长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否外出务工,父母都应给予儿童成长中的指导与关爱。首先在外出安排上,父母应尽量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父母双方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在外出期间增加回家的频率,通过各种通讯工具与子女增进交流沟通;父母和监护人应与学校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时刻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儿童创造有利的学习空间和氛围,给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引导与情感关怀,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39,79-80]。

五、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近年来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不同学科领域、不同学者都在围绕留守儿童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虽然当前关于留守儿童群体的讨论和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然而在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仍需进行深入的探讨。

(1)从研究方法来看,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是目前留守儿童研究中主要应用的方法。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文献研究自身无法对研究对象做近距离的观察和了解,往往惯于包罗其他研究中的鲜明观点而缺乏对儿童真实生活的了解,这类文章正在陷入将留守儿童问题化,将问题突出化的流向和误区之中。在规范化的调查研究中,由于目前学界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尚不明确,不同的调查

?4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研究在概念界定、研究对象的选择等操作化环节上不尽相同。调查研究成果虽丰,但由于缺乏概念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并不利于对留守儿童群体的正确认识,甚至由于操作方法的差异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南辕北辙。

(2)从研究的学科分立来看,多学科的研究视角形成了留守儿童研究百花齐放的局面。然而,一些研究专注于本学科领域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留守儿童研究缺乏整体性和深入性。以心理学研究为例,心理学研究通过技术化的量表和实证统计,分析就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得出了丰富的结论判断,但由于缺少对留守儿童日常生活和内心感受的体验,孤立的心理测量使研究结论显得生硬而表面化。对留守儿童生活和内心的真实了解不仅需要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更需要多学科视角下的联合研究。

(3)从研究的价值取向来看,一些文章带有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倾向。目前的新闻媒体较多的对留守儿童犯罪、越轨等行为的报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化的宣传导向,以媒体报道为素材的文献研究也经常涉及较多极端的负面案例;而学者和研究人员能否站在客观的价值立场进行留守儿童研究,这对于社会认知的形成和引导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项继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制度保障[J ].农村工作通讯,2005(3):24-25.

[2] 罗国芬,余凌.留守儿童调查有关问题的反思[J ].青年探索,2006(3):13-15.

[3] 许立华.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理性思考[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5(12):60-61.

[4]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 ].中国妇运,2006(6):19-25.

[5] 鲁秀美,李培湘.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及对策思考[J ].黑河学刊,2007(1):126-128.

[6] 丁杰,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297(10):15-18.

[7] 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 ].中州学刊,2006(1):117-120.

[8] 刘祖强,谭淼.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与前瞻[J ].教育导刊,2006(6):62-65.

[9] 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2):71-72.

[10] 邵艳,张云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以湖南长沙市为例[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44-47.

[11]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 ].人口研究,2005(1):29-36.

[12] 曹加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05(10):69-72.

[13]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上)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 ].中国发展

观察,2005(8):16-26.

[14] 吕绍清.150个访谈个案分析报告(下)孩子在老家———农村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的双重冲突[J ].中国发展

观察,2005(9).

[15] 叶敬忠,莫瑞.关注留守儿童:中国中西部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M ].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5.

[16] 张宇辉.河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河南社会科学,2007(3):158-159.

[17] 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 ].中国农村教育,2006(10):35-37.

[18] 林培淼,袁爱玲.全国留守儿童究竟有多少:“留守儿童”的概念研究[J ].现代教育论丛,2007(4):27-31.

[19] 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 ].青年研究,2006(3):8-14.

[20] 委员解析农民工子女教育:公益性民办校将诞生[EB/OL ].(2007-06-06).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

G B/34956/5828203.html.

[21]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举行[EB/OL ].(2005-05-23).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

add/hnnews/2005-05/23/content -4280010.htm.

[22] 热点聚焦:让“留守儿童”与家长共同进城生活[EB/OL ].(2006-11-07).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

rkxx/rkxw/t20061107-160440455.html.

[23] 温总理心系农村留守儿童的重大意义[EB/OL ].(2007-05-30).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G B/64093/

64103/5800884.html.

[24]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 ].上海教育科研,2002(9):25-28.

?51?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25] 吴霓.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J ].教育研究,2004(10):15-19.

[26] 刘允明.关爱农村留守儿童[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87-91

[27] 李根寿,廖运生.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及对策思考[J ].前沿,2005(12):13-165.

[28] 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32-135.

[29] 蒋平,阳德华.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青年研究,2008(3):34-36.

[30] 叶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7):221-222.

[31]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 ].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2] 曹春华.农村“留守子女”学习状况分析研究[J ].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5):73-74.

[33] 迟希新.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心理社会分析[J ].江苏教育科研,2006(2):29-32.

[34] 于慎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探析[J ].中州学刊,2006(3):128-130.

[35] 庄美芳.留守儿童自主性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J ].江西教育,2006(7):46-47.

[36] 王玉琼,马新丽,等.留守儿童,问题儿童?[J ].中国统计,2005(1):59-60.

[37] 詹欢,张捍东.对“留守孩”引发的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 ].党史文苑,2005(16):71-72.

[38] 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 ].教育探索,2005(5):82-83.

[39] 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 ].理论观察,2005(4):79-81.

[40] 叶仁荪,曾国华.国外亲属抚养与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J ].农业经济问题,2006(11):37-42.

[41] 岳慧兰,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教育理论研究,2006(10):4-6.

[4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71-79.

[43] 张德乾,仰和芝.亲情呵护缺失:聚焦农村留守儿童交往[J ].中国统计,2007(6):15-16.

[44]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639-640.

[45] 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77

-180.

[46] 王阳亮.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96-98.

[47] 和秀涓.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一个生态学的视角[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5-28.

[48] 叶曼,张静平,贺达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

版),2006(6):67-69.

[49] 王秋香.农村“留守儿童”同辈群体类型及特点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07(1):68-69.

[50] 王秋香.家庭功能弱化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J ].文史博览,2006(7):69-70.

[51] 王秋香.同辈群体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J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7(1):158-159.

[52] 刘霞,武岳,申继亮,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的特点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

(4):325-327.

[53] 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12.

[54] 曹建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探新[J ].辽宁教育研究,2007(5):37-39.

[55] 梅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对策[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3):72-74.

[56] 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41-43.

[57] 刘屹,唐绍洪.对“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缺失的理性思考[J ].社会科学家,2006(11):150-153.

[58] 冉红霞.爱,使留守不孤单———记四川省邛崃市关爱留守儿童工作[J ].辅导员,2006(10):13-15.

[59] 郭少榕.农村留守女童:一个被忽视的弱势群体———福建农村留守女童问题调查分析[J ].福州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6(3):94-100.

[60] 卢德平.留守儿童面临的十大问题及社会综合干预对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国务院妇儿工委基金项目

调查结果[EB/OL ].(2006-11-23).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Article.asp ?Category =1&Column =61&ID =4612.

[61] Cortes R.Remittances and Children ’s Rights :A n Overview of Academic and Policy L iterature [].UN ICEF

working paper ,January 2007.().http :∥www.innovativefinance 2oslo.no/pop.cfm ?FuseAction =Doc &pAction =View &pDocument Id =11654.

[62] Ben Rogaly ,et al.Seasonal Migration and Welf are/Illf are in Eastern India :A Social A nalysis [EB/OL ].De 2

velopment Studies ,2002.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37542-731199548-713601209.pdf

?61?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

[63] Srivastava R ,Sasikumar S K.A n Overview of Migration in India :Its Im pacts and Key Issues [R ].Migration ,

Development and Pro 2Poor Policy Choices in Asia ,2003.

[64] Jampaklay A.Parental Absence and Children ’s School enrolment :Evidence from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K an 2

chanaburi ,Thailand[J ].Asian Population S tudies ,2006,2(1):93-110.

[65] Batbaatar ,et al.Children on the Move :R ural 2U rban Migration and Access to Education in Mongolia [R ].Re 2

port 17for CHIP/Save the Children ,2005.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index.php/action =document 2feed/doctype =pdf/id =99/

[66] Pottinger A M ,Brown S W.U nderstanding The Im pact Of Parental Migration On Children :Im plications For

Counseling Families From The Caribbean [EB/OL ].[2007-07-21].http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Pot 2tinger.htm.

[67] Suarez 2Orozco C ,Todorova I ,Louie J.Making Up For Lost Time :The Experience Of Separation And Reunifica 2

tion Among Immigrant Families[J ].Family Process ,2002,41:625-643.

[68] Brown C C ,Rattray J M.Parent 2Child Relationships In Caribbean Families[C]∥N Boyd Webb ,D Lum.Cul 2

turally diverse parent 2child and f amily relationships .New Y 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2:107-130.

[69] Pottinger A M.Children ’s Experience Of Loss By Parental Migration In Inner City Jamaica[J ].A merican Jour 2

nal of Orthopsychiat ry ,2005,75(4):485-496.

[70] G lasgow G F ,Shees J G.Themes Of Rejection And Abandonment In Group Work With Caribbean Adolescents

[J ].Social Work W ith Groups ,1995,17:3-27.

[71] Pottinger A M.Disrupted Caregiving Relationships And Emotional Well 2being In School Age Children Living In

Inner City Communities[J ].Caribbean Childhoods :From Research to Action ,2005,2:38-57.

[72] Jones A ,Sharpe J ,S ogren M.Children ’s Experiences Of Separation From Parents As A Consequence Of Migra 2

tion[J ].Caribbean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04,3:89-109.

[73] 温铁军.分三个层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J ].河南教育,2006(5):10-11.

[74] 张利萍.我国户籍型教育问题思考[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6):71-74.

[75] 黄祖辉,许昆鹏.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教育问题与对策[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15.

[76] 吴霓.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J ].河南教育,2006(5):11-12.

[77] 陈建平.寄宿制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 ].教学与管理,2004(12):39-41.

[78] 陈新益.关注农村小学寄宿制现象[J ].江苏教育,2002(12):27-28.

[79] 陈玉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症结及对策[J ].农村.农业.农民(A ),2005(10):41.

[80] 程良道.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及对策[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16-117.

R esearch R evie w on Left 2behind Children

Pan Lu Y e Jingzhong

Abstract Rural labor ’s migration within China has been lasted since 1980s ,which becam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urban 2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However ,the unique dual socioeconomic structure and related household register system in China restrained rural labor ’s settling down in city and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rural labor had to flow alone without whole family.A huge group of left 2behind children in rural area occurred consequently and got extensive attention in social do 2main.This article reviewed references on left 2behind children and summarized them in terms of the background of left 2be 2hind children ,the definition and quantity of this group ,research and study from different discipline and possible counter 2measure for their well 2being promotion.This review would b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get a whole view on left 2behind chil 2dren and research status in quo on this group.

K ey w ords Left 2behind children ;Definition and quantity ;Multi 2disciplined research

(责任编辑:连丽霞)

?

71?第2期 潘 璐等: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综述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报告 赵县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研 一、背景介绍 河北省赵县地处石家庄市东南部, 全县总面积67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281个行政村,全县共有人口50.5万,全县共有农村学校176所(含特教学校1所),全县以农业经济为主,外出务工农民较多,xx年外出务工农民共8079人。 二、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此县妇联分别对南柏舍镇杨家郭村、北中马乡田庄村和大马圈村,二个乡镇的三个重点村的7——18岁(义务教育阶段1——9年级的)在校生进行调查,调研资料显示: 三个村留守儿童共218名,其中杨家郭村留守儿童131名,占60%,大马圈留守儿童53名,占24.3%,田庄村留守儿童34名,占15.7%。

1、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 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杨家郭村为100%,大马圈为7%,田庄村为0,从数据统计上显示,三个村中小学中单亲外出打工的孩子83个,占留守儿童的38%,双亲外出打工的孩子135名,占留守儿童总量的62%,留守儿童总数占全村儿童总数杨家郭为24.5%,大马圈为5%,田庄村占2%。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杨家郭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7%,在省外打工的占13%,; 大马圈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4%,在外省打工的16%; 田庄村在本省打工的占85%,外省打工的占15%。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省内。 3、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

杨家郭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每年回家3——4次,大马圈村外出打工的父母一般一年回家1——2次,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4、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三个村的总体情况来看,有5%的留守儿童在校住宿,有32%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63%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隔代抚养为63%,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2%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1%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5、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从三个村的留守儿童的总体情况来看,正在上中学的有48人,正在上小学的170人,其中女孩106人,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秀的18人,占8.2%; 学习成绩良好的有191人,占87%,学习成绩较差的12人,占 4.8%,总体上说,留守儿童年龄普遍偏小,但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也没有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19908695.html,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黄琼珍 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19年第59期 【摘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陪伴,缺乏有效的沟通,在性格、品德、心理、学业方面都存在问题,这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发挥学校、政府、家庭的重要作用,加大教育力度十分重要,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群体人数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衍生了较多社会问题,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少年容易成为高犯罪群体,也是罪犯侵害的高危群体,由此可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针对性教育,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十分必要,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由于家庭因素方面的缺失,因此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但是很显然由于经费、编制、校舍以及教师思想观念上的一些问题,致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很多问题,在本文中笔者举以下三个方面的例子。首先是思想品性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缺乏亲情关爱以及物质关怀,很多学生易产生心理上的偏差,对社会看法偏激,崇尚拜金主义,从而在这些思想问题引导下,沾染上一些不良社会风气,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问题。其次是学业问题,在笔者调查中发现,多数留守儿童有很多的农活、家务要做,加之受到重养轻教思想影响。因此,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业教育缺乏关注,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学习能力不断下降。再次是心理健康问题,有效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但是很显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小缺失家庭教育。因此,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紧张、忧郁、自卑等性格特点,心理健康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常见问题表现。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1.明确责任,发挥学校教育功能 学校是教育的场所,发挥教育功能,可以提高留守儿童教育质量,使留守儿童可以享受公平的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能够明确自身的责任,发挥学校教育功能十分必要。具体而言,明确责任,发挥学校教育功能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建立专门机构,将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专项工作进行,通过建立健全寄宿制,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引导,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安排专门的心理教师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团体心理活动,解决留守儿童心理中存在的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的文献综述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社会转型和城市化发展使得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经济落差拉大,人口迁移和流动日益频繁,大量农村中青年为了改变生活困境、提高生活质量而远赴发达地区务工,而他们的子女则因为多方面原因滞留家中,因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6102.55万,占农村儿童总数的37.7%,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父母的远离深刻影响着这些儿童的生活与学习,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本综述搜集整理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初步进行一个梳理,希望有利于理清目前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以方便后续学者的研究。一、概念界定 虽然社会各界给予农村留守儿童高度关注,并且进行多角度的报道,然而就“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仍然缺少清晰的界定和明确的定义(璐叶敬忠,2009),根据不同的研究实地取样情况,以及不同的研究着眼点,对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有着不一样的定义。 (一)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共识 就概念而言,学者均认为留守儿童是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被留在农村家乡的儿童。有学者专门就留守儿童的

概念进行研究,指出目前国对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是以流动儿童为参照的,同时指出,留守儿童比流动儿童复杂的多,因开阔视野,从多个维度来界定留守儿童的概念(林培森袁爱玲,2007)。 (二)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分歧 当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的概念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定义。 1.父母外出现象 现有的研究对于这一标准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是其父母双方长年外出而被留在家乡的儿童才可称为留守儿童;当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父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人照顾的孩子就可称为留守(罗静等,2009)。 2.留守时间 就留守时间而言,研究者也有不同的角度。有的学者描述过于模糊,如方用到的是长年外出这一词;也有学者用了具体时间,吕绍清则以半年作为标准。然而究竟是以一个累加的时间还是一个连续性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研究。 3.儿童年龄维度 现有研究对于儿童年龄维度的使用差别较大,丁杰、吴霓等认为在6~16周岁之间;吕绍清则认为在读初中或小学阶段;方认为在未成年阶段;段成荣、周福林认为在14岁以下;于小燕则认为在4~16周岁之间。 4.留守地域 留守地域是其留守状态的一个体现(璐叶敬忠,2009)。一般人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开题报告 响水县运河中学孙光 一、课题名称及其界定 课题名称: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教育研究 界定:“留守儿童”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二)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三、本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现状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但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和探讨。最近三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于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也逐渐增多。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百度文库 -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1 附件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登记表 填报单位:(盖章) 填报日期: 留守儿童 个人基本情况 姓名 性别 民族 出生日期 公民身份证号码 是否登记户口 户籍所在地 现居住地 身体情况 健康( ) 残疾( ) 患病( ) 残疾类别及等级 患病类型 是否学校 寄宿 就学情况 幼儿园( )未入园( ); 小学( )初中( )高中( )中职( ); 辍学( );不在学( ) 家庭 情况 祖父姓名 出生日期 祖母姓名 出生日期 外祖父姓名 出生日期 外祖母姓名 出生日期 父亲姓名 出生日期 当前务工地点 联系电话 母亲姓名 出生日期 当前务工地点 联系电话 父亲公民身份证号码 母亲公民身份证号码 实际监护情况 父母双方 同时外出 是( ) 否( ) 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无监护能力 是( ) 否( ) 无监护 能力 父亲( ) 母亲( ) 父母外出有无委托其他监护人 是( ) 否( ) 委托监护人姓名 受委托监护人电话 公民身份证号码 与被监护 人关系 居住地地址 监护 类型 无人监护( ) 父或母无监护能力( ) 受委托监护人监护能力不足( ) 监护情况一般( ) 监情况较好( ) 家庭 经济 来源 打工收入( ) 种养殖业( ) 政府救助( ) 亲朋接济( ) 其他( ) 以上选项可多选 救助 帮扶 情况 享受低保( ) 临时救助( ) 医疗救助( ) 住房救助( ) 其他救助( ) 以上选项可多选 单位负责人(签名): 复核人(签名): 填表人(签名): 注:1.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十六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 2.不满十六周岁农村留守儿童年龄计算时间截止为2016年7月31日。各年龄段农村留守儿童按排查时实际年龄划分和填报;选择项目在()中划“√”。 3.患病:患有重特大疾病。 4.祖父母、外祖父母去世或父母一方死亡的,在相应填报内容中划“—”。 5.监护情况评估:①较好:委托监护人较好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较好保障;②一般:委托监护人能基本履行监护职责,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等方面得到基本保障,但未成年人有产生行为偏差、心理失当等情况的潜在风险。③差:无人监护、父母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或委托监护人监护教育能力不足,留守儿童生活、教育、身心发展得不到有效保障,极易或已经出现行为偏差、心理失当、辍学、外出流浪乞讨等非正常情况。 6.辍学: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农村留守儿童;不在学:14岁至16岁未在学的农村留守儿童。 7.父母外出务工地点填写到XXX 省(区、市)XXX 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精心整理 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涌入到开放的沿海地区,由此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本文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原因入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如情感教育、学习教育、道德教育、家庭生理教育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解问题的对策,已期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关键词:流动人口;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引言 增加,到2000 左右。由 问题(《人口研究》编辑部,2004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所谓“留守儿童” 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儿童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缺乏父母亲 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城市化、工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有持续增长的趋势。总体来看,这些儿童 还会让中国未来的社会面临着很大的不安定因素。 2 2.1 “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相结合的形式。本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为8—16周岁的青少年,共发出调查表100份,回收有效表格90份。本次走访调查对象为生活相对贫困的留守儿童家庭,一共走访了10户家庭。 福田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统计表(单位:人)

根据我们当 就算想 而农民工的 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李陈续,2002)。2004年春季新学期开学之际,《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全国性报刊更是大规模地报道了留守儿童在学业、生活及性格培养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开故土到城市务工,使得大批的孩子脱离父母亲的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而随着“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儿童”现象的日益凸显,这一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的关注。 由于父母的无暇顾及、监护人的监管不力以及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等方面的原因,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多多。主要表现在: 2.2.1情感教育问题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文献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的向城市转移。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并委托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产生。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接近2000万(叶敬忠、《美》詹姆斯,2005),这类青少年因为与父母分隔两地,得到的家庭监管和社会支持不足,在健康、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已引起媒体、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仅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做相关的文献综述。 一、留守儿童的定义 (周福林、段成荣,2006)把留守儿童定义为:主要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本人长期留在户籍所在地,不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 (陆春燕、张威林,2006)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孩子。 (乔良,2008)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 (刘志军,2008)认为留守儿童特指那些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陈曦,2012)认为留守儿童是指过去的一年内,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留在农村生活的7-14岁儿童。 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国内学者针对留守儿童的定义已经达成的共识是“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指的概念,包括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1)其指涉对象为父母因故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2)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3)因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关于我国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和发展中,经过比较和归类,有关我国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李宝峰,2005)根据其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SCL-90量表中的躯体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黑山县常兴镇小学武艳新 一、课题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全国留守儿童有2300万,占全国农村儿童23%。这些儿童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父母每月寄一些生活费回家,对子女的行为品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等方面知之甚少,无力管教。这部分儿童正处于成长教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道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他们大多生活在放任自流和情感教育缺失的环境中,再加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发展的异常。据调查:在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等行为的学生中,“留守学生”占了一大半,在社会青少年作案记录中,“留守学生”占了60%。所以,目前加强“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这不仅关系着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快乐,而且关系着社会的长久发展,更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挑战。我国目前虽已关注这些孩子,并在政策上给予这些留守儿童很多优惠,但如何弥补这些留守孩子情感上的饥渴,还需要我们一线的教师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留守学生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2、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学生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让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3、寻求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最佳整合,保证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与留守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4、以留守学生特定群体为单位,组织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寻求有效教育途径。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寻求有效的对策,改变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 3、通过补偿亲情活动,使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得以回归。 4、构建对留守儿童亲情补偿教育的模式。 5、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使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使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一样在爱的下快乐地学习成长,同时进一步丰富“三位一体”教育理论的涵。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容: 通过调查研究,对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乡村小学留守儿童生的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地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的调查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 研究报告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 全国妇联课题组 ( 5月) 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她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她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习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经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 21.88%。与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 姓名:班级: 学号:专业: 调查时间:年月日 调查地点: 参与人员: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农民工的外出转移.农村留守儿童日益增多。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突破2000多万人,河南已达到242万人,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超过十分之一。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前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农民工、教育 在今年寒假中,我和上高中的表妹一起走访调查我们村里的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之后又查阅资料了解到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下的不健康产物,且又日益增多的趋势。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尤其令人担忧。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入城市,由此产生了一个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4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本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儿童。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突破2000多万人。河南作为农民工转移大省,留守儿童约243万人,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1)就学状况 通过走访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大多是和祖父母一起生活,极少数孩子是由母亲在家照管的。这些孩子的祖父母以及母亲大多都没受过高等教育。据统计,我们村子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百分之六十为文盲,剩下的大多小学肄业;父母亲百分之三十为文盲,百分之四十小学肄业,百分之二十初中肄业,极个别人高中毕业。由此可见,当地农村留守儿童抚养人的受教育程度绝大多数是初中以下,这势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外出,大部分人仅春节在家,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后回乡,过了正月初五就离家外出打工。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极短。更有甚者,因春节期间工资高,加上返乡客流高峰,春运汽车票价提高等因素,外出打工的父母常年不回家。我们村里有一对姐弟七年未同时见过父母。 留守儿童大多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但是很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南阳玉器文化由来已久,我们村子就有很多青少年初中毕业后学习作玉器,剩我的一个堂弟十六岁上完初三就去跟着他姑父学习制作玉器。剩下的大多出去打工,又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2)学习状况 我们特意找到村子小学四年级的班主任,他给我们看了今年他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单,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张老师说,考试题出的比较简单,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整体不算好。若是按正常的出题水平,这些孩子的成绩大多为中下水平。 后来我查了资料,得到一份,河南省妇女联合会于2006年在驻马店、商丘、信阳、南阳、焦作、开封等几个城市通过发放问卷、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优的占百分之二十,良的占百分之三十,中的占百分之三十,差的占百分之二十。由此可见,54.28%的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是处于中下等。个案访谈中,发现部分留守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很不稳定。学习忽冷忽热,成绩忽高忽低。而留守儿童最缺乏的就是家长的监督,有的孩子有人监督时成绩良好,无人监督时成绩则直线下滑。 二、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和这些儿童的交谈,我发现这些孩子走向两个极端。一类是极其内向,不愿意和人交流,这类孩子的祖父母也表示孩子很少和他们聊天,除了上学就是在家呆着,也不知道在干些什么。另一类是极其外向,用我们这里的表述就是调皮捣蛋,极其不安分。这类孩子上课喜欢和老师顶嘴,下课爱捉弄同学,学习普遍不好。但是这类孩子也是不和祖父母交流。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就算父母回家了,他们也极少与父母交流,显示不出子女与父母应有的亲昵。缺乏关爱和沟通,就像他们自己说的,他们哭了父母不会知道,笑了父母也不知道。受了委屈,他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一个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扩大的群体--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正在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将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报道、概念界定、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解决对策进行了综述,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媒体对留守儿童问题报道综述 留守儿童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从以下数据就能看出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新浪爱问网页:搜索“留守儿童”找到网页约324000个,(用时0.026秒);;当然除了网络之外,电视、报纸等也都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以下是对相关报道的综述。 (1)新华社报道:2004年2月,江西省都昌县一对夫妇双双到东莞打工,将孩子寄养在妻妹家中。2月19日,孩子从两米多高的床上摔了下来。因未能及时发现脑内淤伤,最后因医治无效而死亡。 (2)《中国青年报》报道:2004年6月,湖北省黄梅县一名上小学四年级的留守女孩因与奶奶顶嘴斗气而被脾气暴躁的奶奶用毛巾勒死,当时女孩的父母正在外地打工。 (3)延庆县珍珠泉乡八亩地村的孩子珍珍特别想外出打工的爸爸,经常睡到半夜要找爸爸,有时候做梦还会喊“爸爸救我”。可当她爸爸回来时又认生,躲在一边不出声。(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二、国内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综述 (一)留守儿童问题产生背景及定义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了农村——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叶敬忠1[②]等,段成荣2[③]等,周爱民2005)。 李雯婷(2005)【1】和段成荣等(2005)【2】都将把留守儿童界定为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刘允明(2005)【3】将留守儿童概念界定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需要他人照顾的1岁以下的孩子、在学龄上一般反应为小学和初中生。曹加平(2005)【4】则认为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而由其他监护人长期监护抚养或独立生活的儿童。 (二)留守儿童教育和发展中主要出现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安全和权益问题 郭三玲(2005)指出监护权的缺失,父母疏于照顾,祖父母等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尤其是留守女童屡被猥亵的情形令人揪心。 很多学者都指出“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父母不在身边没有直接的关爱与监护,很可能会成为不法分子的侵害对象,而且有时受到侵害,没有倾诉的亲人,往往不易被发现。“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 这里的安全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危及自己的人身和生命(周宗奎等,2005)【5】。本文在前面相关报道综述(3)就是很好的例证。 1[②]叶敬忠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农村发展中心副主任、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 2[③]段成荣,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分析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作者:————————————————————————————————日期: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金山镇小学课题组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县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力涌向城市经商、打工,其子女留在农村,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群体, 他们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引起人们的关注,对我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局接受了中央教科所牵头组织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课题。为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我们在第一时间成立了以李庆明主席为组长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小组,并确定金山镇小学11所完小为研究基地,在基地校及工作小组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镇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当地留守儿童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有300名,占在校生总数的12.5%。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外公外婆家,少数被寄托在远亲近邻家,有的甚至独自支撑门户,与“留守老人”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全镇“留守学生”中以隔代监护的居多占58.3%,托亲属监护的占26.5%,自我监护的占10.6%。这些“留守儿童”呈现出面广量大特点。在对留守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留守儿童不同程度上存在着亲情缺乏、家庭教育不力、心理人格缺陷、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学校、社会的管理也有许多地方没有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监护人职责不明。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学生”由祖辈或亲属照管,少数“留守学生”甚至无人照顾。而委托监护人往往不甚明确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一一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成绩、品德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一、基本情况 1、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这些留守儿童全是父母双方均外出 务工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学生,年龄阶段分别在6—15岁。几乎全部的留守儿童都希望能和他们的父母一起生活。2、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自我认知的学习成绩和作业完成度三方面来看他们的学习基本情况。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对学习抱有一定的兴趣,他们选择继续升学。在对自己学习成绩水平的认知方面,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处于优良的占58.6%,处于中等的占30%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占 11.4%。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调查显示,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3、留守 儿童生活情况: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属于隔代监护。在生活满意度的上,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生活满意度较高。4、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每天都在思念他们的父母,他们认为和 父母在一起是最开心的时候,这表明了孩子当前严重的“亲情饥渴”。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有69%勺留守儿童觉得自己孤单寂寞,有19% 的人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有12%勺人觉得没有变化。在被问及“父母外出打工,对你各方面的不利影响如何”时,有41.8%的留守儿童认为没影响,39%勺人认为

影响很小,仅有19.2%的人认为他们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存在问题 通过和一些与孩子们的交流,我了解到各级政府在关心留守儿童方面作出了许多的努力,每年积极组织的帮扶活动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儿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遇到的部分难题。很多孩子都表示他们珍惜现在的生活,会努力学习,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回报社会的关心。但是也同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的成长还是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它们主要表现在:1、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呈两极分化: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优良的和学习成绩中等或较差的呈对半比例分布。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到,由于隔代带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加之隔代之间的溺爱,对孩子的学习很少过问,更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功课,他们对留守儿童大多重养轻教,仅满足于生活需要,至于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则被忽视。一些留守儿童虽然表示他们愿意继续升学,但同时也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他们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对于学习他们大都表现出缺乏热情和进取心,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一旦在某个学习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这些情况无疑使学校的教育处于了一种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2、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性格发展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和冲突。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的其他亲属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况长期积累,对于儿童性格发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产业的改革,农村中越来越多的剩余劳 动力转移到城市成为了外出务工者,而他们的子女在农村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造成了留守儿童的亲情和必要教育的缺失,从而使得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沉重的社会问题,急需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本文就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得出其解决措施,以促进农村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字:农村 ; 留守儿童; 外出务工者;父母; 教育 前言:随着农村产业的调整,外出务工者的人数不断增长,而这些家庭的孩子 无法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要么寄居于亲戚朋友家里,要么与年老的祖辈生活。因此,在社会中又形成了一群新的特殊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2000年五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近2000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近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如四川、江西等),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到22%之间。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是在国家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如今,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留守儿童问题的背景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大部分的农村青年人跟着进城的潮流来到了城市,然而,因为各种原因他们只能让未成年的孩子呆在家里,成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有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文献综述 ————以西部地区为例摘要:留守儿童是新农村建设的新生力量,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缺乏温暖家庭带来的心里问题以及缺乏亲情交流带来的思想行为生活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成长中出现的学习教育和心理等问题的成因做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大教育法律宣传、建立“寄宿制”学校,发挥农村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西部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今年暑假我前往甘肃会宁进行了为期20天的支教活动,那些山区里的孩子们大多是留守儿童,对我的感触特别大,所以想研究一下有关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自1980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和发展空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转移向城市。然而,由于受到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问题,这些农村父母在进城落脚的同时,却无法让孩子在城市里有读书的机会。因此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并托付给家里的老人或亲戚朋友照看,最后造成了农民工父母与子女分隔在两地的局面。由此,在农民工成为一个社会的大现象的同时,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也应运而生了 。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亿农民外出打工,其中能够随父母进城的儿童只占极少数,绝大部分被留守在户籍所在地生活、接受教育。全国农村目前有留守儿童2000多万,并且每年呈递增的趋势。尤其是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由于多种原因,其留守儿童的数量尤为庞大,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有关部门的关注和研究。本文所指的“留守儿童”指在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被迫留在家里,处在学龄阶段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教育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汇报材料 各位专家,下午好: 我参与的课题是《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对策研究》,下面我从研究的过程、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困惑等方面做简要。 本课题研究是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xx年4月~xx年8月),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在4月2日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国家、省市等有关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文件,强化教师责任。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形成共识。 4月11日,我们选取了6名有志于做课题研究的老师成立课题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并着手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登记,建立了各班级共63名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并对他们进行深入了解。 5月16日,我们召开了课题组成员会议,各人汇报所了解的各班级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教育现状,确立实验内容,制定实验研究方案。 5月23日,我们根据研究方案,进一步制定了学习制度、帮扶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相应的保障制度。 收到立项通知书后,我们立刻与9月19日进行了传达,并集体学习了有关问题学生教育的理论。 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的行为品性、学习能力、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课题组参考了有关资料于10月19日编制了问卷。问卷分为四个大部分,分别是,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心理状况、学习状况、教育状况。每项都设计了很多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又请学校其他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 10月24日,课题组成员对各班级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期中考试后,学校开家长会的时机与留守儿童学生家长或者监护人进行座谈,进行随机抽样调查。 11月7日,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深入了解留守儿童行为品性(包括思想状态、行为习惯、言行举止)、学习能力(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目的等)、生活习惯(包括饮食健康、自理能力、卫生习惯、安全保障等)、心理健康(包括性格情感、自我认识、社会适应性等),经过认真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初步总结出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转变的方法。 接着又拟定测试卷,对留守儿童进行品学综合测试,各班抽取2~3名得分较低的学生(智力正常)作为问题学生个案,并建立个案档案,收集他们的评价材料(、科任教师、家长、监护人、同学的评价)、实物材料、档案材料。找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导致这种现状的各种因素:主观因素(学生自己的智力、行为、习惯因素等)、客观因素(家长因素、监护人因素、社会因素、教师因素、学生之间影响等)。然后我们讨论商量对策: 主要有1.建好留守儿童之家,(一方面在学校中,我们还联系有条件的村委会,例如西平村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QQ,使留守儿童在课余有一个文化娱乐、交流感情的休闲场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研究的背景,城市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要从一个农村为主的社会转变为一个以城市为主的社会,其结果必然出现人口流动。农民工在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时候,绝大部分仍然把其子女留在自己的出生地,让他们继续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从而在教育学领域出现一个新兴的名词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故又称之为留守子女、留守孩、留守儿、留守学生等。 受打工潮的影响,农村中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打工率比较高,更让人担心的是“留守儿童”的综合素质和人格培养问题。许多家庭是牺牲对后代的教育来完成家庭经济的运作的,打工农民在揣着梦想进入“外面的世界”的同时,也把牵挂和担忧留在了乡村。 由于这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在学习、生活、心理及人格的发展上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 相对于有父母亲在家的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了。在学校中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很少有人问津。 留守儿童放学回家后,抚养人或监护人很少对其学习加以监督与辅导。特别是隔代教育的老人,由于他们的文化知识较少.很难对留守儿童在作业中遇到的困难加以正确的解释和有效的帮助 有研究者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习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81.7%,非留守儿童中喜欢学习的比例为77.12%。在对自身学习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由于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关注过少而导致学习问题,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监护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农活,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