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研究

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研究

微观经济寒假作业

钱辰煜 11120819

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研究: 理论与实证

韦倩

内容提要: 传统经济理论假定人们完全追求一己之私利,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在许多

情形下, 公平意识会影响人的行为。近十多年来, 随着实验经济学的兴起, 一些学者尝试把公平偏好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中。本文主要对行为实验中的公平偏好、公平偏好的生物学基础、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 并对纳入公平偏好的两类经济学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价, 还从一个宽广的视角讨论了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与

其它他涉偏好模型之间的关系。最后, 对此类研究可能会引致统一人类行为科学的倾向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 公平行为实验生物学基础经济学模型统一的人类行为科学

一、行为实验中的公平偏好

由于实验室中可控制的环境能将人类行为的各种动机隔离开来, 因此,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 很多学者使用实验室实验作为证明公平意识存在及其重要性的有说服力的证据, 这些代表性实验包括最后通牒实验、独裁者博弈实验、公共物品实验以及其它一些博弈实验。

1. 最后通牒实验(ultimatum games)

2. 独裁者博弈(dictator games)

3. 公共物品博弈(public good games)

4. 礼物交换博弈(gift exchange games)

5. 第三方惩罚博弈实验(third party punishment games)

上述大量实验均拒绝了标准自利模型的预测, 显示了参与者行为中公平意识的普遍性。然而,一些学者却基于自利偏好假定的学习效应对上述实验事实进行解释, 该类解释主要建立在实验中参与者的行为会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事实上。这种解释表面看起来是可行的, 但遗憾的是, 实验证据表明, 这种解释至少是考虑不全面的, 有可能遗漏掉一些最本质的

东西。显著的证据是曾参加过公共物品实验的有经验的参与者首轮博弈也会选择大约50% 的合作率, 这不能依靠学习效应等其他非理性因素来进行解释(Isaac and Walker, 1988) 。Andreoni(1988) 使用了一个重新启动试验(restarting the experiment) 的简单步骤直接对学习效应的假设进行过检验, 在该实验中, 当参与者完成10 轮实验后被告知还要再和原来的对手进行10 轮博弈试验, 在第一次的10 轮实验中,Andreoni 经历了和之前实验中捐

献率逐渐下降的同样的规律, 但是, 重新启动试验后的首轮则发现捐献率迅速恢复到基本

和第一次10 轮实验中的首轮同样的捐献率。这些事实看起来排除掉了基于学习效应对合作行为进行解释的可能性, 而公平偏好则只能是唯一的解释。

二、公平偏好的生物学基础: 科学前沿的证据

其实, 并非只有人类厌恶不公平, 已经有证据表明一些灵长类动物也具有平等的观念。Brosnan& de Waal( 2003) 使用一种雌性棕色卷尾猴( Cebus apella) 作为实验对象。他们花了两年的时间教这些猴子用代币换取食物。研究成果表明,不公正的意识不是人类所特有的, 动物王国也可能遵守着公平法则。因此, 平等观念是进化的产物而并非文化熏陶的结果,

具有生物学基础和演化的根源。

脑科学的研究进一步发现, 人们宁愿舍弃私利也要追求公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人们从该行为本身可以获得效用的满足。实验发现, 当尾核和壳核的血流峰值显示其活跃程度远远超过平均水平时, 受试者表现出强烈的惩罚愿望并通过惩罚行为获得较高的满足, 从而实验结果证实了他们实验之前的猜想, 即惩罚者可以从惩罚行为本身中体会到欲望满足, 这揭示了人们宁愿舍弃私利也要惩罚背叛者的动力所在。

三、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

目前文献中有两种意义上的公平: 一种是互惠公平( reciprocal fairness) ; 另一种是不公平厌恶( inequity aversion) 。

1. 互惠公平模型

互惠公平是以行为的意图来判断, 如果一种行为背后的意图是友好的, 则这种行为是公平的,如果意图是敌对的, 则这种行为是不公平的( Rabin, 1993) 。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就成为奖励那些公平对待他们的人并且不惜付出代价来惩罚那些伤害他们的人。该理念建立在人们总是具有报答( reciprocate) 思想的倾向上。Rabin( 1993) 与Dufwenberg & Kirchsteiger( 2004) 等建立的包含公平偏好的模型就是基于这种公平定义上的。

2. 不公平厌恶模型

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公平是指综合考虑投入与付出的相对收入一致性。此时, 人们对公平的追求就成为不公平厌恶, 即人们具有厌恶相对收入不均等的倾向。这类模型假设参与者只关心结果上的公平与否, 而忽略对方的意图。Fehr & Schmidt ( 1999) , Bolton & Ockenfels( 2000) 等模型属于此类。

四、评价与解析

1. 对纳入公平偏好的两类经济学模型的评价

互惠公平模型的一个明显优点是详尽地考察了动机的作用, 具有坚实的心理学基础。但它的缺点也很明显, 因为对动机进行详细的考察是需要成本的, 这需要运用心理学博弈理论, 而相对于标准的博弈理论来说, 心理学博弈理论更难于运用, 这使得互惠公平模型非常复杂, 大部分只能局限于两人博弈的标准框架内, 如果要想用来描述如市场博弈、N 人公共物品博弈等一类很重要的博弈是非常困难的。而不公平厌恶模型则具有简单和易处理的优势, 非常接近标准模型, 并且很多实验证据都可以被这类模型所解释。

因此, 这两类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并没有优劣之分, 关键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分析对象。另外, 文献中还有一些混合模型, 把上述两类意义上的公平或者一些社会福利偏好综合到一个模型中, 比如Falk & Fischbacher( 2006) 同时将互惠公平模型与不公平厌恶模型结合在一起;Kohler( 2003) 结合了不公平厌恶模型与社会福利最大化模型; Charness & Rabin( 2002) 则结合了互惠公平模型与社会福利模型。这些模型虽然综合考虑了公平的动机和结果或者其它他涉偏好, 但是在形式上却更加复杂, 更难以应用。

2. 与其它他涉模型之间的关系: 一个宽广视角

以一个宽广的视角来讨论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与传统经济学模型、其它他涉模型之间的关系, 无论对于理论的深入认识, 还是对于理论的后续拓展, 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个体的偏好结构中, 既包含着自涉的个人偏好, 也包含着他涉的社会偏好。传统经济学总是假定个体的行为是纯粹自我关切性的, 但是, 现实情况是, 在选择行动时, 个人通常不仅考虑行动对自己的影响, 也会考虑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而且不仅关心他人行动的后果, 还关心行动意图, 即偏好是他涉的。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就属于他涉偏好模型的一种, 它认为人们在行动时, 除了考虑到自身物质利益外, 还关心行动的公平性。除了纳入公平偏好的经济学模型外, 他涉模型还包括利他偏好模型( 比如Becker, 1976) 、恶意偏

好模型( 比如Levine, 1998) 等。下面我们将使用公共物品博弈这样一个标准社会两难情境来描述传统经济学模型、纳入公平动机的经济学模型以及其它他涉模型之间的关系。当然, 纯粹只包含某一偏好的模型很少, 许多模型都是同时包括多种偏好。

五、对人类行为科学的影响与冲击: 走向融合和统一

人类行为科学包括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人类生物学、政治学等。在20 世纪的绝大多数时间里, 这些学科都谨守各自研究领域, 严格按照自己的核心原则和范式对人类行为问题基于不同视角展开分析和研究。这种分学科的研究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学的深化与发展。但是, 这些在各自领域独立发展起来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却是孤立和分裂的, 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冲突的。虽然它们都已经精确地发展出了各自的核心原则, 但是却被其它学科忽视或拒绝。在纳入公平等他涉偏好的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许多与其它学科领域相似的概念、思想和方法, 虽然现在断言形成统一社会科学为时尚早, 但已具备某些倾向,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统一的交流平台: 慎思与情感。在神经层面上, 人类行为受到两种因素的控制, 一是慎思过,二是情感过程。

( 2) 统一的分析框架: 拓展的理性行为模型。理性选择理论是把行为模型化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最大化某个偏好函数。

( 3) 统一的分析工具: 博弈论。博弈论可以为人类行为科学的跨学科交流提供一个共同的语言平台。在博弈论语言中, 参与者被赋予一套可行的策略集和支付结构, 他们在一定的规则和环境条件约束下, 依靠所掌握的信息, 从各自的策略集中进行行为选择并加以实施,

从而取得相应收益。

( 4) 跨学科寻求科学依据的意识。传统经济学中自利的人性假设是建立在自省基础之上的, 符合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的心理要求。

当然, 把公平等他涉偏好纳入经济学的若干研究离统一人类行为科学还为时甚远, 这一倾向只是初见端倪,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连这都未能到达。很明显, 这类研究都是在为促进统一人类行为科学构建的过程中作出的重要努力, 很像自然科学在获得统一前夕的19 世纪末期的情形。在这一过程中, 纳入公平等他涉偏好的经济学研究还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解决。其中, 最关键的问题之一就是: 人类的偏好在自然进化的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 目前这种仅外生给定偏好的做法是不够的, 必须考虑人类的这种偏好在自然进化的进程中是如何形成

与演化的。

参考文献

陈叶烽、叶航, 2008: 基于相关实验的社会偏好理论: 一个综述, 浙江大学跨学科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加里S贝克尔, 1995: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 中译本) , 王业宇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魏光兴, 2006: 公平偏好的博弈实验及理论模型研究综述 ,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第8 期。

Andreoni, J . , 1988, Why Free Ride? St rategies and Learning in Publ ic Goods Experiments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Vol . 37 ( 3) ,pp. 291 304.

Andreoni, J. , 1995, Cooperat ion in Public Goods Experiments: Kindness or Confusion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Vol. 85, pp. 891 904.

等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