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整理篇

中外教育史纲

第一章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

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

一、教育如何起源?P1

教育起源的几种假说:

(一)神话起源说

1.代表人物:最古老,宗教,我国古代。

2.观点:教育与万事万物一样,都由神创造,教育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3.评价:根本错误,非科学。

(二)生物起源说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

1.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

2.观点:教育为生物学现象,教育过程为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动物界;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

3.评价: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其根本错误在于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

(三)心理起源说

1.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禄

2.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3.评价:忽视了教育的意识性和目的性。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四)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1.代表人物:前苏联及我国的教育学家大都认可这一观点。

2.观点:教育起源于劳动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一,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第二,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第四,教育从产生其职能是传递劳动中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第五,教育的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3.评价:劳动虽然在教育的起源中发挥着重要的、决定的作用,但它只能是教育起源的外因,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因。

需要起源说: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杨贤江。(五)其他起源说

文化起源说、军事训练说、生活需要说、前身起源说、交往起源说、家庭起源说、社会化影响说、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人科系统进化过程中的早产现象与教育的起源有着必然的联系说等。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P2

(一)教育性质:儿童公育

(二)教育内容:1.生存技能的教育

2.生产劳动的教育

3.原始宗教与教育:图腾

4.艺术与教育

(三)教育方式:在生产和生活中。

(四)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2.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

3.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

4.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5.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6.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

一、学校产生的条件

(一)经济基础

(二)政治条件

(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化

(四)文字的出现

(五)专职教师出现

二、古代东方国家的教育概况

(一)古代东方社会与文化

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是当时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创立了最早的文字,出现了最早的文化繁荣景象。

(二)古代东方教育的性质——奴隶制。

(三)家庭教育——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四)学校教育:宫廷学校、僧侣学校、文士学校、古儒学校。

(五)各国情况:

1.古代埃及:P4

(1)宫廷学校

皇家贵族子弟开设的教育场所。古代东方设置最早的,也是早期奴隶制国家最高级的学校。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书写和计算、处理国家事务的技能、符合统治者的政治道德规范。学校的教师大都是国家的官吏和专家,很受尊重。学生结业以后,就被派往国家机关经受锻炼,获得实际经验,然后正式委任为官吏或成为最高统治者。早在公元前3500年的巴比伦已经有了宫廷学校。

(2)寺庙学校

(3)文士学校

古代埃及和两河流域的一种教育机构。“文士”是指古代一些精于文字书写、通晓国家法令、且有较好文化修养的人。他们具备充任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能力,属于“后补官吏”。而试图挤入上流社会的青年人首先必须成为文士,因此,文士在家中设立学校,以培养文士为目标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书写、计算和国家法律知识,其中书

写是一项最重要的内容。书写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和各种事物,如国家、动物、城市、山石、条文等。学习即为书写。

2.古代两河流域:苏美尔、巴比伦。P6

3.古印度:种姓制度。P9

(1)婆罗门教育:家庭教育(《吠陀经》);古儒学校。

“古儒”指对经典有专门研究、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并且致力于教育工作的人。他们受人尊敬、待遇较好,就在家中设立学校传授知识。古儒学校是为“古儒”所设置的学校。

古儒学校有严格的挑选制度,入学后要求学生沐浴、祈祷、过艰苦生活。学习内容包括《吠陀》及解释的经义,还有“六科”(即为学习经义而开设的语言学、韵律学、文法学、字源学、天文学和祭礼)。参加宗教仪式是一项重要的教育活动。教学开始注重诱导,并且启用年龄稍大、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当助手。

(2)寺院教育

僧侣学校是设立在宗教活动场所的教育机构。一般以传授宗教教义为主,兼授诸如天文学、数学、医学、建筑学、文法、地理学、宗教绘画、舞蹈等学科。普通的寺庙教授书写、计算、教义、祭礼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一些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寺院不仅传授高深的知识,还从事各种学术研究。古代印度的那兰陀寺建于公元前425年左右,是古代印度的最高学府和学术活动中心。

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特点?

①人类的教育以东方国家为先

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③十分重视道德教育

④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性

⑤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

⑥教育内容丰富,教育方法多样,家庭教育占较大的比重

⑦尊师重道是古代东方国家教育的优良传统

奴隶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

①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门的教师;

②教育具有阶级性;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分离

第三节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

一、学校的萌芽

产生条件(结合本章第二节第一大点)

夏朝最早: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的阶级社会;是个金石并用的时代;出现原始文字,并已有脱离生产劳动的文化人员。

(一)传说中的中国学校

1.明堂——宗教祠堂祭祀的场所

2.成均之学——习乐的地方

3.虞庠之学——社会教化

4.序——习箭的地方

5.校——养马之地——练兵之地

(二)夏朝的学校教育

1.文教政策——“以射造士”

(1)“为政尚武”“以射造士”

(2)以宗教为统帅的礼乐教育政策

(3)养老、敬老的孝道教育政策

2.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实行分等级建校设学,基本建立了大学(贵族)和小学(平民)的学校教育体系。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初建P13

(一)商朝的文教政策——“以乐造士”

1.尊神、祀鬼的宗教教育政策

2.“以乐造士”的礼乐教育政策

3.教戎、教戒的军事教育政策

(二)商朝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宗教、政治、文教三位一体

(三)商代学校教育的大致特征

1.专科教育萌芽

瞽宗[瞽,盲的意思,学习音乐的地方]

序(习箭的地方,学习军事的地方)

2.官吏兼任教师

“师”字从“丘”从“币”,意为在山丘上插旗指挥,引申意为军事首领。

3.施教开始拥有固定的场所

4.识字、刻字和阅读开始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

5.祭祀神明和祖先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6.鞭扑棍棒等强制性的体罚手段,是有效的教学方法

三、学校教育的初步发展

(一)西周文教政策——“以礼造士”

1.移风易俗的礼乐教育政策——礼乐教育人性化

2.明德慎罚的保民教育政策

3.尊尊亲亲的宗法教育政策

4.学在官府的政教合一政策

5.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

(二)西周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

学在官府,政教合一,官师不分,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与行政官僚体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三)西周的学校制度

1.中央官学

“国学”分小学和大学,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升级关系。国学小学的学生主要来源为贵胄子弟,也招收从地方层层选拔上来的优秀者。国学大学分等级(尊卑)、分学科、分层次教学。

2.地方官学

“乡学”设在王都外乡一级行政区中的官学。初等教育性质。

3.大学管理制度

(1)教师——官吏。

(2)招生与入学——一为小学升级者,二为乡学举荐者,三为诸侯所贡之士,入学年龄大小反映等级差别。

(3)考核与奖惩——分年定期考核。

(4)视学与监督——周王一年定期4次视学。

4.教学内容

“六德”(指知、仁、圣、义、忠、和六种道德规范)

“六行”(指孝、友、睦、姻、任、恤六种道德行为规范)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以“六艺”为纲

5.西周的选考制

选贤贡士的人才选拔政策。

贡士的途径:

乡里选举,由大司徒主管,三年进行一次;

诸侯向中央举荐人才,三年一贡。

夏商周三代学校教育比较:

①共同点:

学在官府、非官无学;以吏为师、以府为学;学术官守、政教合一。

②不同点:

元代学者马瑞临总结为:

“以射造士”——夏;

“以乐造士”——商;

“以礼造士”——周。

第四节古代希腊时期的教育

古代希腊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①爱琴文明(公元前2000-1200年):以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为代表

②荷马时代(公元前11-9世纪)

③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以雅典、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为代表

④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中叶):以希波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为重要事件

⑤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

一、斯巴达的教育P17

(一)斯巴达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斯巴达人口:农业贵族(斯巴达人)、半自由、无充分权利的居民(皮里阿西人)、奴隶(希洛人)

(二)斯巴达教育

1.教育的性质与目的

教育完全取决于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把斯巴达人训练成绝对忠于国家、体格强壮的军人。

2.教育主体

教育完全为国家控制,教育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3.教育内容

以军事教育为主,具体内容是“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枪,及骑马、游泳、击剑等。

4.教育方法:惩罚

5.教育体系

0-7岁,家庭教育;

7-18岁,集中的军事教育。男童进入国家公育机关,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内容为“五项竞技”: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此外还有赛球和作战游戏;

18-20岁,埃弗比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

20-30岁,武士开始服役,在国家边境沿线驻扎,开始实战训练;

30岁,获得完全的公民身份。

女子也接受体育和军事教育

目的:生育健壮的儿童;战争发生、男子出征时,负责看守城市。

6.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国家化,对教育进行严密的组织

(2)教育的军事化,注重军事体育

(3)教育的片面化

(4)教育训练的野蛮化

(5)国家注意妇女教育

二、雅典的教育:平衡和谐P19

(一)雅典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情况

沸腾的政治生活、相当高的经济水平、东方各国的频繁往来和高度的文化发展——雅典教育改变了它以前本质上的军事性质,公民的生活和文化成为主导。

(二)雅典教育

1.教育目的

把奴隶主的子弟训练成身心和谐发展的能履行公民职责的良好的人。

2.教育体系

0-7岁,家庭教育;

7-12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男童7岁后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接受德、智、

美的教育;

12-15岁,上文法学校、音乐学校同时加上体操学校。13、14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五项竞技等;

15-16岁,贵族子弟进国家体育馆学习,学体育的同时学文法、修辞和哲学(三艺);(四艺:几何、天文、音乐、算术)

18-20岁,埃弗比军事教育(青年军事训练团),18岁入伍为士官生;

20岁接受正式公民称号。

3.教育的特征

雅典教育的主要特征是进行诸方面的和谐发展教育。与斯巴达教育相比,雅典对教育采取放任政策,制度化更高,把教育子女看成是家庭的职责,学校类型较多,允许私人办学。雅典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公民为主,重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几方面的内容,这是雅典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

(1)教育主体: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2)教育目的: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能言善辩,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3)教育内容:以身心和谐教育为主,具体内容除体育竞技外,还包括“三艺”——哲学、文法和修辞,也包括音乐、体操等

(4)教育方法:机械背诵,广泛使用体罚

三、希腊化时代(前336-前30年)教育P21

“希腊化”一词最早是由德国历史学家德罗伊森提出的,意思是指体现希腊文化的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把希腊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播到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进而使其与亚非诸国固有文化相融合。

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一)教育特征

1.希腊本土的教育开始衰落。

2.古希腊教育模式被广泛移植到已经希腊化了的世界各地。

3.文化和教育中心发生转移。

4.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学园后,古希腊出现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伊壁鸠鲁学园和斯多葛学园。

5.亚历山大里亚成为希腊化时期的学术中心,对希腊化时期科学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保存和发展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

第五节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罗马历史:王政时期、共和政体时期、帝国时期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二、帝国时期的教育

(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建立国家教育制度,加强对学校的监督

(二)提高教师的地位与待遇,加强对教师队伍的控制,国家官吏

(三)设立了各种新类型的专门学校

(四)学校教学逐渐流于形式

(五)基督教(神学)开始影响教育

(六)中等教育变化

比较斯巴达与雅典教育异同点,并谈谈给我们的启示

相同点:

①都很重视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作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国家事业。在雅典,早在公元前6世纪,梭伦立法中就明确规定,父亲有责任让其子女接受适当的教育,否则,子女成年后有权利不赡养父母。

②都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奴隶无权享受教育。

③都重视对女子的教育。

④在教育过程中都注重使用体罚。

不同点:

①政府对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实行奴隶主阶级专制的政治,教育上采取严格的集权领导,教育完全由国家控制,把儿童视为国家所有,家庭几乎不承担教育任务。孩子出生后,由部落的长老检查身体状况,筛选出身体健康的孩子接受家庭教育,到达一定年龄的孩子被送到国家教育机关。不能通过筛选的孩子则被丢弃。

雅典实行奴隶主阶级民主政治,非常注重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民主制度本身促进雅典教育的发展之外,雅典的政治家、思想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并且特别强调儿童教育。在雅典,教育子女被视为家庭的职责,为孩子选择合适的学校,并交纳学费,是家长的职责。

②受教育者组成不同

斯巴达受教育权仅限在统治阶级内部——即斯巴达人,而希洛人、庇里阿西人(被统治阶级子女)没受教育的权力。

雅典由于实行的是民主政治制度,所以受教育的权力没有严格限制,一般商业者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权利。

③培养目标不同

斯巴达统治者对内要镇压奴隶起义,对外要抵御侵略,还要争夺在希腊的统治地位,这都使得斯巴达人必须通过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和严酷的身心磨炼使年轻人成为英勇善战的军人。这种教育不重视人的智慧的培养,注重长期、严格、有序的军事训练,使年轻一代忠于祖国、勇敢善战。

雅典工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其教育目标是“上马杀敌,下马议事和审判”的公民。古代雅典不仅要求教育培养出多种类型的人才,而且要求每位公民都能够均衡和谐的发展。

④教育机构不同

斯巴达为培养身体强壮的士兵,由国家为7—18岁的男子设立兵营式的教练所,为18岁以上的男子设立“士官团”,借军事编制,行尚武教育。

雅典则由私人设置多种类型的学校,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和为培养哲学家而设立的学园等。这些学校的学生程度不齐、流派众多,任人选择就学,政府不求整齐划一。

⑤教育内容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内容以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为主。这种单一的教育,造成了全社会对文化教育持鄙视心态。即使学习诗歌、音乐,也是服务于军事的需要。

雅典的教育除体育习武之外,还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的培养。“雅典教育用体育锻炼出儿童健美的体格;用美育发展儿童的行为美、语言美;用德育剔除儿童心中的邪念,使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毅力;用智育使儿童获得真正有用

的学问,成为身心善美,和谐发展的人

⑥教学方法不同。

斯巴达的教育强调服从师训,刻苦训练。“儿童从进入军营,便被编入严格的军事组织,过着极艰苦的生活。他们穿着很单薄的衣服,光头赤脚,晚上睡在芦苇垫上,吃少量的食物。”斯巴达人对青年施行强制的道德灌输,还训练青年使用各种手段侮辱、残杀希洛人。

雅典则对启发诱导比较重视。学生从认字以后就开始学习荷马的作品。其中的英雄人物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教师还经常就许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辩论。

⑦师资队伍不同。

斯巴达封闭的地理位置和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使斯巴达人形成保守的思想传统,斯巴达人几乎没有机会和意识从国外教育发展中获得收益。斯巴达的教育机构由斯巴达奴隶主阶级的成员组成,不允许其他人员的介入。

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还将众多的国外的智者聘为教师。在教育方面的突出表现就是东方的智者纷纷来雅典聚徒讲学,雅典的学者也常去外邦访学以吸收⑧对女子接受教育的态度不同。

斯巴达人很重视女子教育,女子社会地位相对较高。女子在国家的监督之下,接受体育和军事训练。“她们训练的目的有三个:一是当男子出征时,她们在家乡担任保卫城邦的重任;二是用音乐、舞蹈去奖励和慰问勇敢的战士,并嘲笑怯懦的人;三是可以生育健壮的婴儿。

雅典的妇女社会地位比较低下,她们的主要职责是料理家务。女孩和男孩接受的教育不同,女孩子只能在家庭接受母亲的教育,在家里学点文化,如识字、阅读和唱歌,不可能受到正规的学校教育。雅典妇女活动范围狭窄,一般都局限在家庭之中,很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

启示:

①政府对教育要有管理的意识,但不能简单地把教育看成是统治的工具,要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

②发展教育要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③发展教育要立足本国国情,也要吸收借鉴别国的经验。

④学校要对学生实施全面、和谐的教育,特别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⑤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思想的历史源头在先秦。经过夏、商、西周三代的发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重道德人伦的特点基本形成。春秋时期私学兴起,促进了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经验的丰富,造就了一大批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教育家,其中以儒家的教育思想影响最为深远。儒家学派的创始者是春秋末年的孔子。

一、教育作用

(一)教育与社会发展

子贡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子贡曰:“不得已而去一个,舍去哪一个呢?”孔子说:“去掉兵。”子贡问:“如果再去掉一个呢?”孔子曰:“去掉食,人自古皆有死,而民无信不立。”(教材:冉有问孔子)

1.教育与经济:

(1)孔子从正面阐发了正常情况富国教民的问题。

国家发展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庶、富、教,三者是逐次递进的关系,教育处于顶端。只有通过实施有效的社会教化,才能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2)从反方回答了在特殊情况下保国教民的问题。

治国治民的三要素为:“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不能同时保全时,孔子告诫为政者:为政的底线是取信于民。而取信于民的主要途径则是依靠良好的教育。

2.教育与法律: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教育比政令、刑律更重要和有效。

3.教育与政治:

(1)教育是政治的一种形式,它比单纯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

(2)教育还能通过培养统治人才为政治服务。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

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天“性”本是很接近的,不同的人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后天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人的聪明才智不是先天的,主要靠后天的努力。(环境与教育)(学而时习之)孔子只强调了“习相远”,对于相近的“性”,则没有明确指出究竟是怎么样的。

之后的思想家围绕着孔子提出的命题,展开了具体的研究和讨论,对人性的“善?恶?”各抒己见,构成我国古代人性论的丰富思想观点,也派生出不同的教育价值观。

局限:受传统天命论影响

二、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问题是每个教育家思想中的根本问题,孔子阐发了教育目的的两个基本方面。即:(一)培养人才的标准(二)选拔人才的标准

(一)培养人才的标准

孔子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典型——“志于道”、“志于仁”的志士、君子和成人。

1.志士的标准是:“行己有耻,使于国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有耻是“士”的条件。

羞耻心就是有道德的是非善恶观念,以不道德的言行为耻。人有羞耻心,就有了道德的

2.君子的标准是:修己安人的统治者。(德才)

3.成人的标准是:除了具备上述志士和君子所必须具备的各种优良品质和基本素质外,还应该具有艺、礼、乐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注重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提倡在个人物质生活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而这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又往往成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无私奉献、勇于牺牲和爱国爱民的精神支柱。至今仍是许多国家制定教育目的、确定培养目标的重要参考和借鉴。

(二)选拔人才的标准

子夏:“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释义:为官从政已尽职尽责,且尚有余力的情况下,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即应该不断的学习提高;已经有了丰富的知识,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要出仕为官。

子贡:藏玉?沽玉?

子日:沽之哉!沽之哉!吾待贾者也。

贾:1.经商者,买卖人。

2.等“價”,价钱。

孔子主张人受了教育就应该从政为官,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将学到的知识取之于社会,再服务于社会。教育→政治

三、教育对象

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本意:实施教育,不分等级、种类。马融曾注“类”字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皇侃疏曰:“人乃有贵贱,宜同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

“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打破了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的教育等级制度,是划时代的进步。

子日:“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脩:十条干肉

1.见面礼:表达拜师的诚意

2.约束修理:愿意接受约束、修理

孔子的私学的确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使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了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商人及一般社会平民,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局限:不包括奴隶和妇女。

四、教育内容

(一)知识教育

孔子继承了西周“六艺”兼备的教育传统,整理“六书”作为实施“六艺”教育的基本教材。

六书:《诗》《书》《礼》《易》《乐》《春秋》

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荀子),在汉代以后也常被称为“六艺”,孔子传授“六经”,是想借此来传递儒家的修己治人之道,但其中保存了中国古代大量的文化资料,有很高的史料

《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传说古诗本来有三千篇,经孔子删订,存留三百零五篇,概称三百篇。即流传至今的《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孔子对《诗》的教育作用评价很高:“《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书》即《尚书》,是中国最古的一部史料总集,上自尧舜,下至春秋初期。相传孔子共搜访到三千多篇,他去其虚妄,删其重复,将余下的百篇编篡成书。但经过秦始皇焚书后,到汉代只留下二十八篇。孔子编辑和传授《书》的目的就在于宣扬三代圣王之道,特别是西周文王、武王和周公的德政,使后人得到精辟的历史借鉴。

《礼》为孔子选取士人必须学习的各种礼制,共十七篇,就是流传至今的“三礼”之一的《仪礼》。孔子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认为“立于礼”必须从自我修养上下功夫,能从心理上克制自己不符合礼的不正当欲望,即“克已复礼”,在言行上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能违背礼的要求。

相传孔子曾编过《乐经》,但后人从未见过。孔子爱好音乐,也很重视音乐之教。孔子主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把礼教和乐教视为政治的重要手段,认为“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他指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礼乐是政治和谐的基础。

《易》本是一部占卜的书,由阴阳组成八卦,两两相叠,又构成64卦和384爻,孔子十分喜欢《易》,他对《易》经作了传,摈弃了其神秘色彩,而将其作为哲学和政治伦理思想来传授,使《易》成为儒家的一部经典著作。

《春秋》第一部编年史,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整理而成。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春秋》记载简略,而寓意深刻,所谓“微言大义”。后人认为孔子作《春秋》的目的是“正名分”,“寓褒贬”,“明善恶”,所以学习《春秋》主要是以史为鉴,培养政治道德观点。

六书是孔子制订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也是最著名的教科书,除《乐经》外,其他五本经典成为汉代以后中国封建官学和私学所使用的基本教科书。它们与四书一起成为隋唐之后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

(二)技能教育:文武兼备

(三)道德教育:仁、礼

(四)教育内容的评价:德上艺下

五、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如何教:

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倡并运用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早几十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非常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启发教学就是启发诱导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必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逻辑推理能力。

子夏: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子日:绘事后素

子夏:礼后乎

子日:启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因材施教

是孔子最成功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个成功地运用因材施教的伟大教育家,首先承认、了解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教学。

德行、政事、言语、文学,即后人所谓“孔门四科”。

(二)如何学

立志有恒,锲而不舍

孔子认为立志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其志也。”

告诫“立志在于有恒”。他常以自然为例阐发这个道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冉求说:“力不足也”时,孔子批评他“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以力不从心为借口而放弃学业,是画地为牢,半途而废的懦夫行为。

虚心笃实,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提出治学四原则:“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这就是“学问”一词的由来,学与问相联,揭示了人们探求知识的途径与规律,对指导学者治学是大有裨益的。

学思结合,学思并重

孔子认为学是思的前提基础,不学而好思,虽知不广矣。思是学的升华和提高。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学行结合,学行并重

孔子强调“学以致其道”、“学以致其用”。

孔子的行,不仅指实践,还包括对学习行为复习、练习。——“学而时习之”、“温固而知新”。

孔子在指导学生治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十分丰富,不仅包括以上所提的几点原则、方法,还包括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等。孔子提出学习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等,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倡愉快教学的人。

好学,乐学

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

必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把别人要求他学习变成学生自己要求学习,变苦学为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择乎中庸

“过犹不及”。中庸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更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

六、论修身原则和方法

(一)立志有恒

孔子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强调立志的重要,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立志问题的教育家。

(二)安贫乐道

君子学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这成为东方传统道德的灵魂。

善于处理物质利益和远大理想之间的关系,做到见利思义,义然后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三)推己及人

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身为准则,为目的,而是希望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集体、国家、以及自然界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借以促进人伦社会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四)克己内省

孔子最强调克己内省。要求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如何进行克己内省?

1.主动防范,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未生和萌芽状态之中。

2.当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反求诸己”。

(五)改过迁善

人非圣贤。“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择善从之。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

闻过则喜。“好勇”“兼人”的子路“闻过则喜”,颜渊能够“不迁怒,不贰过”。(六)言行一致

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行必果”

“慎于言而敏于行”

七、论为师之道

(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有言之教”和“无言之教”结合起来。子日:“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相信“无言之教”的威力。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子贡:“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

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公西华:“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三)爱护学生,无私无隐

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也是师德的重要内容。

孔子说过:“仁者爱人”、“智者知人”。教师是仁者也是智者,教师应热爱关心学生品德和学业。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爱护学生,能够不叫勤劳吗?忠于他们,能够不教诲吗?又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对学生的为学和为人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四)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善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教师必须自己经常温习故业,实践故业,融会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创造,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仅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有情操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五)教学相长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

八、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贡献及影响

作为一个真诚的教育家,孔子是极富于首创精神的。他一生抱着追求真理和作育人才的愿望,在自由讲学的长期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乃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从我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看,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思想和言论,大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孔子。

孔子的贡献有哪些?

①首创私学,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下移。

②重视教育,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作用和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③主张培养君子,提出与世袭制相对立的原则——“学而优则仕”。

④整理典籍,保存古代文化遗产,进行了教材建设——“诗、书、礼、乐、易、春秋”。

⑤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强调立志有恒,克己内省,改过迁善,身体力行等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⑥创立教学原则,极力主张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⑦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基本要求——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无私无隐;讲究教法,循循善诱。

⑧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世界发生过广泛影响。孔子思想最早传入东方的朝鲜、日本、越南及其他东南亚国家,形成了一个“中国文化圈”。16、17世纪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殷铎泽等人翻译了《四书》、《五经》,并合编了《中国之哲人——孔子》,尊称孔子“国学仲尼,天下先师”。孔子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便成为中国文化象征。

⑨当然也有局限性。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四十岁以后,他带领弟子游历各国,往来于诸侯之间,处处受到礼遇,度过了二十年的时光。晚年回故乡专事教学与著述。他的弟子很多,著名者如万章、公孙丑、乐正子、公都子、屋庐子、孟仲子等。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孟子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该书一般被认为是他的弟子对孟子言行的记述,也有人说是孟子本人的著作。

一、论教育作用

孟子论教育作用,是以其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为基础的。一方面强调教育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又强调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在政治上,孟子主张“施仁政”,其中心是“民本”思想。认为仁政的根本在“得民心”,而教育又是“得民心”的最有效的手段。他认为好的行政管理还不如好的教育。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仁政必须辅以善教,善教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二)在哲学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先天所固有的,是至纯至善的,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就是因为人有善性。不过孟子所说的性本善,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只是说人性中具有“善端”,即善的因素或萌芽。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而要做一个完

善的人,仅有同情心、正义感、礼让态度和道德判断能力这四个善端是不够的。人之贤愚,还取决于对这种先天的善端能否存而养之,扩而充之。如果自暴自弃,或者受到不良的社会环境、教育的影响,就会失掉这种善端,这就是他所说的“陷溺其心”。(内发-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找回散失的善的本性,保存和发扬天赋的善端,因此他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所谓“放心”,指的就是人在后天所丧失了的善端。孟子认为,任何人只要肯接受教育,肯于学习,就可以把先天的善端充分发挥,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圣人,他曾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其理由就在于人人都有善端,普通人与圣人在先天本质上并无区别。由此可见,孟子很看重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局限:忽视后天的道德

二、论教育目的:内圣外王

孟子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

同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君子”、“圣贤”、“大丈夫”以德为主、德才兼备。他有一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就是说,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一定要经得起富贵、贫贱、暴力的考验,把道德意识转化为自己的坚定信念。孟子指出这一点是很有道理的,这种人格理想对后世的影响十分巨大。

从教育对社会的影响这个角度,孟子概括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他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主张兴办庠、序、校等教育机构来培养学生,庠是培养之意,校是教育之意,序是习射之所,无论是夏代的校、商代的序、周代的庠,还是三代共同的学,其目的都是为了阐明人际之间的各种关系及掌握社会生活准则。

所谓“明人伦”,就是“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亦称为“五伦”,代表着五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目的在于维护上下尊卑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观念。

三、教育内容

仁义礼智(四德)

四、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持志养气

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舍生取义”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与孔子一样,孟子也要求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认为志士仁人应该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这点说,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欲望与道德意识对立起来,这也是片面的。

(二)动心忍性

孟子非常强调意志锻炼的重要性,尤其是主张在逆境中得到磨砺。他有一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认为,人的成才得之于艰苦的磨炼,环境越是恶劣,对人的造就就可能越大。孟子在此虽然打着天命的旗号,但强调的是个人奋发努力,在艰苦和患难中,提高承受力,不断磨练意志。

(三)存心养性

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子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孟子主张寡欲,他说:“养心莫善于寡欲。”一

个人欲望很少,那善性虽有所丧失,但也很少;反之,如果一个人欲望很多,那善性虽有保存,但也很少。

(四)反求诸己

孟子继承了孔子“君子求诸己”的修养方法,他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同时,他又提出面对超过自己的人,不能怨恨,也同样应当反躬自问,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在道德修养方面如同比赛射箭一样,射箭时要先端正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要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要从自身找原因。总之,凡事须严于律己,时时反思。

五、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深造自得

孟子强调学习、修身的关键在于自得。他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他认为君子深造要有正确的方法,这就是要求他自觉追求而得到。自觉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会比较牢固,牢固地掌握了,就会积蓄得很深,积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据此,孟子主张,学习的深化,必须要有自己的收获和见解。尤其是学习中要有独立思考精神,读书是必要的,但应求理解,而不能书云亦云,对前代的文献典籍,不要轻信,不能盲从。

(二)盈科而进

这是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孟子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又说:“其进锐者,其退速。”进程过于迅速,势必影响实际效果,致使退步也快。正确的进程应当象流水一样,注满了一个洼坎之后再往下流,这就是“盈科而后进”的道理。孟子还以“揠苗助长”的寓言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重要性,学习知识如同作物生长一样,是一个自然有序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人们应当关注并促进教学过程的实现,但决不能用拔苗的方法去助长,结果是适得其反。

(三)专心有恒

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举例说:“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两个人同时跟一个围棋国手学习下棋,但结果大不相同,这决非由于其智力差异,而是由于专心与不专心的缘故。因此,孟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集中注意力,这是孟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科学原则。

(四)教亦多术

学习主要靠学生深造自得、专心有恒,但教师也不是无所作为的,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因此,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对学生,有的应及时指点,有的应成就其德行,有的要发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问,不能及门者可以间接地进行教育,甚至拒绝教诲,足以成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种教导之法。总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异。

第三节荀子的教育思想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

学宫“祭酒”,影响很大。

荀子对诸子各家观点都批评,包括儒家的子游、子夏、子张、子思、孟子各派。同时他又批判地吸取各家学说,特别是法家,因此被誉为先秦集大成的思想家。他的学生中,李斯、韩非都是著名的法家代表,而浮邱伯、张苍均是当世名儒。荀子学派与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

《荀子》一书,共32篇,大部分为荀子本人所作,也有弟子撰写内容。

一、论教育作用

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外铄论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荀子在《劝学》篇中明确地提出了教育目的与内容。他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在荀子看来,教育目的就是将士最终培养成圣人。荀子对“学而优则仕”思想作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治学并非一定要作官,但作官的必须先治学。

荀子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几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俗儒是最低一等的儒,这类人徒然学得儒者的外表,宽衣博带,但对“先王”之道仅会作教条诵读而已,全然不知其用;雅儒不侈谈什么“先王”,却懂得取法“后王”,他们虽不能理解“法典”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无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大儒是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他们不仅知识广博,且能以已知推知未知,自如地应付新事物,新问题,这才是教育所要培养的理想人才。

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学习《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籍,而尤重礼乐。他认为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所以说:“学至乎《礼》而止矣。”他曾写《乐论》一文,认为,乐则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他认为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

荀子重视以儒家经籍为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对经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由于荀子的传经,使先秦儒家经籍得以保存,这就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的教科书,为文化、思想定于一尊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教学思想

(一)注重“积”“渐”

荀子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自己的恶性,从而成为君子乃至圣人,但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君子,因为人性是随着环境和教育而向多种途径发展变化的,其关键在于人本身的主观努力,这就是所说的“积”。在荀子看来,无论是知识还是道德,都是由于积累而成的。他说:“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农贾,在势注错习俗之所积耳。”“注

错习俗”即指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与教育。他还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这说明知识和道德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高的过程。

荀子在重视主观上“积”的同时,也重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这就是他所说的“渐”。他认为,通过主观的“积”和环境的“渐”,能够使人的本性发生根本的变化。

(二)闻、见、知、行的教学过程

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这段话表达了学习过程中阶段与过程的统一,学习初级阶段必然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思想。

闻、见是学习的起点、基础,也是知识的来源。

知的阶段实际上是思维的过程。荀子说:“知通统类,如是则可谓大儒矣。”

行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防邪近正

荀子特别重视良好的思想方法和学习心态。他看到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容易因片面性而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因此他提出了解蔽救偏、兼陈中衡的原则。所谓“蔽”,就是片面性,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只被事物的一个方面所支配,从而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荀子提出了“解蔽”之法,这便是“兼陈中衡”,也就是说,把所有事物都展示出来,摆列在一起,不偏执于某一事物和事物的某一方面,对事物作全面、广泛的比较、分析、综合,择其所是而弃其所非,以求如实地把握事物及其关系。

(四)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荀子教学特别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他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特别强调专心有恒。所谓“虚”,即“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就是不要先入为主,不以已有的知识或见解阻碍对新知识的认识和接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一心二用,不以另一项注意妨害这一项注意。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就是不能用没有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情感的冲动来扰乱人的理智和思维活动。总之,只有做到虚怀若谷、精神专注、头脑清醒,学习才能取得成效。

荀子特别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而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四、论教师

荀子特别推崇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荀子认为,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他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教师的作用关系到国之兴衰,原因在于,“礼”是最高的社会规范,是治国之本,而教师正是传授“礼”和实行“礼”的关键。他说:“礼,所以正身也;师,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人无师法,就会任凭恶的本性支配,有师法才有礼教,才能向善。《荀子·礼论》称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后世将天、地、君、亲、师并列,即由此而出。

教师的地位既然如此之高,自然不是人人可以作教师的。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 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五六十岁,有崇高的威信;三是讲授解说准确适当,不违背师道;四是能体会

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荀子对教师提出这样高的标准,是与教师崇高的地位相配套的。

按照这样的教师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要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荀子主张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做到“师云而云”,这样的要求显然过于苛刻,但它代表着极端尊师的传统流派。

评价:荀子提出“性恶论”,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省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他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与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予人启发,其中不少主张对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四节墨家、法家、道家的教育观

墨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兼爱非攻尚贤"

一、论教育作用

墨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推行教育,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民众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在他看来“天下匹夫徒步之士少知义,而教天下以义者,功亦多”。因此,可以通过教育使天下人“知义”,从而实现社会的完善。这就是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他以染丝为例,“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来说明“士亦有染”,所以“染不可不慎也”。这就是著名的“染丝说”,在他看来,先天的人性不过如待染的素丝,有什么样的环境与教育,就能造就什么样的人。

二、论教育目的与内容

墨子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作为兼士,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墨家讲的德行的基本要求就是“兼爱”。即能够毫无区别地爱一切人;知识技能要求是为了使兼士们有兴利除害的实际能力;思维论辩要求是为了“上说下教”,去向社会推行其“兼爱”主张。

在教育内容上,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要求“兼士”必须奉行墨家最高的道德标准——义,其宗旨在于造福全社会。墨家重视论辩能力的训练,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游说,推行自己的社会政治主张。墨子对论辩术有深入探讨,提出“察类明故”的原则,强调运用类比,论据要有说服力,是中国古代逻辑理论的开拓者。

墨子还提出了判断言谈是否正确的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通过对大量实际问题的论证,提炼出了各种思维的逻辑方法,同时又将这些逻辑方法应用于各种实际问题的分析、论证、推理。墨家还注意对文化知识以及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技能的训练。

三、论主动施教

墨子不赞成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的态度,主张“虽不叩必鸣者也”

《外国教育史》(张斌贤)考研复习题详解

课后习题详解 1.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关于教育起源问题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 (1)教育的本能起源说 教育的本能起源说是从生物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化》一书中提出证据证明,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范围以外、在人出现之前产生的。他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得出结论,认为动物界早就已经存在教育活动。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 (2)教育的模仿起源说 教育的模仿起源说是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史学家孟禄。孟禄在1905年出版的《教育史教科书》中,认为史前社会的教育是从无意识的模仿开始的,当模仿的过程变成了有意识的过程时,教育就真正出现了。 (3)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①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从哲学和社会学角度提出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苏联的教育学者。他们以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等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为基础,批判了前两种主张,提出了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②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支持者认为,只有当人认为在自己和自然界之间需要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时,只有当人学会使用它们时,只有当人面临着制作劳动工具和选择劳动手段的任务时,才会在人类社会中产生老一辈向晚一辈传授劳动经验、知识和技巧的需要。 2.史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第一种形态。在原始社会里,教育活动一般是与生产活动、家庭生活、宗教仪式,以及禁忌活动等融合在一起的。从总体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教育活动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它是与原始社会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是与人的生存密切联系的。其基本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史前人类的教育是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模仿成为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 (2)教育的内容日益多样和复杂; (3)儿童作为社会的成员逐步受到重视,儿童公有公育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特点;(4)与性别有关的男女儿童的教育,特别是男孩的教育成为教育者关注的问题。 3.作为一种相对成型的教育方式,成年礼的意义何在? 答: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外教育史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和人类___________ 的需要。 2、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表现为"六艺",它们分别是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六方面知识和技能。 3、"立五经博士"的文教政策是__________________统治的时期确立的。 4、《___________ 》被认为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指导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四书》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由编定的。 6、朱熹将人性分成"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_ "两个方面,强调学校教育的目的是" ___________"。 7、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 8、在中世纪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里,___________是全部学科的"王冠"。 9、《大教学论》是___________的教育代表作。 10、基佐法案是法国___________ 时期著名的教育法案。 11、德国最早的一所实科中学是___________创办于___________ 年的"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2、美国的教育在学制上是___________ 制。 13、日本从___________世纪初开始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14、洛克从培养___________ 出发,讨论了范围广泛的教育问题。 15、赫尔巴特的教育代表作是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孔子所认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什么?() A、孝 B、礼 C、忠 D、仁 2、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 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 3、韩愈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的最显著特点是什么? () A、人才思想 B、教学思想 C、师道思想 D、"性三品"思想 4、第一部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哪一部?()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子学制 D、癸丑学制 5、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6、斯巴达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强调()。 A.智育B.美育C.劳动教育D.军事体育 7、埃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 A.英国B.法国C.尼德兰D.意大利 8、美国教育史上著名的《摩雷尔法》旨在资助各州大办()学院。 A.民族B.赠地C.商贸D.社区 9、洛克认为人的好坏乃是()的结果。 A.先天禀赋B.后天教育C.环境影响D.上帝决定 10、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的第3个阶段是()。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8.doc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8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2,分数:44.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西周时期,教师还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皆由政府职官来兼任,下列选项没有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分数:2.00) A.学在官府 B.学在官守 C.官师合一 D.学在四夷 3.下列关于稷下学宫表述错误的是(分数:2.00) A.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 B.学术自由是稷下学宫的基本特点 C.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D.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鲁国的一所著名学府 4.西晋创办的一所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教育机构是(分数:2.00) A.太学 B.国子学 C.鸿都门学 D.四门学 5.朱熹《自鹿洞书院揭示》中的“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是(分数:2.00) A.修身之要 B.处事之要 C.接物之要 D.为学之序 6.梁启超说“他是当时思想界的大炸弹”,这个人物是(分数:2.00) A.黄宗羲 B.颜元 C.王守仁 D.王夫之 7.在早期改良派中,较早勾画出中国近代学制轮廓的是(分数:2.00) A.郑观应 B.容闳 C.张之洞 D.薛福成 8.在清末新政的激励下掀起了留学潮流,其中1904年、1906年人数分别达到3000人、8000人以上前往。这个国家是(分数:2.00) A.日本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9.意在“兴苦学之风,广辟留欧学界”,输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的文明,创造“新社会、新国民”的运动是(分数:2.00) A.平民教育思潮 B.工读主义教育思潮 C.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中外教育史选择题

1.墨子教育目的主培养( B ) A.君子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B.东汉 C.西晋D.唐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 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 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之洞 10.“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D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11.民国初年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C ) A. 陶行知 B. 謇 C. 蔡元培 D. 黄炎培 18.《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19.“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 B ) A.洛克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20.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德在1810年创办的一所大学是( B ) A.波恩大学B.柏林大学 C.汉堡大学D.哈勒大学 21.英国最早颁布的重要教育法《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的时间是( C ) A.1850年B.1860年 C.1870年D.1880年 22.16世纪“耶稣会学校”的创始人是( B )

中外教育史试题

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得名词解释:1、庶富教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平民教育思潮 4、朱子读书法 满意回答 1.指的是孔子提出的人口,经济和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 2.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 3.孔子提出过“有教无类”打破官学,开办私学,让更多的人来受教育。这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 4.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996年 中国教育史 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 1、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教育。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设在洛阳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举送,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 4、四书五经: ,四书指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四种著作;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这五部典籍。 5、朱子读书法: 是朱熹的学生提炼朱熹的训导总结出来的。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句话是晚清洋务运动的口号 师:既是拜师,学习的意思。 夷:指蛮夷,当时清朝还自认为是天朝大国把西方国家称之为蛮夷。 长技:是指他们的特长,就是指西方列强的先进工业,武器等等。 制:控制,对付,制约等等这类意思。 所以全句的意思大概就是学习制造和使用洋人先进的技术(武器)来打击制约洋人。 这句话出自魏源写的那部《海国图志》。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中外教育史纲打印稿

优点:科举作为一种程式、标准化的选士制度,它使封建社会选拔统治人才有了较为固定的来源。与学校教育相比少了门第、身份的限制,因而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并在很大程度上消融了人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反抗情绪。 由于科举是以文取人,它不仅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推行,而且极大的提高了文化知识(尤其是儒家经典文化)的地位,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缺点:由于统治者重取士轻育士,科举制度又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障碍,学校几乎失去其育才的功能,而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依靠科举制度的方式不仅很难选拔出真正的政治人才,而且还形成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践活动的导向。 科举制度也是一种以利禄劝诱人读书的制度,它使得知识分子读书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 科举制度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经典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死记硬背,八股盛行,极大的束缚了士子的思想,败坏了学风,科举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 5.朱子读书法 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为宋代理学家朱熹的学生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来的。为“循序渐进(所谓渐进,就是不求速,逐步渐进的意思)、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不因庸人而废言,不因圣贤而盲从)、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所谓居敬,是指思想高度集中,专心致志)”。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6.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①致良知与教育的作用 王阳明把人心中的天理称为“良知”,良知是心的本质,即是非之心。它是不学而能、心中固有的“灵明法宝”。有了良知便能先验地判明是非善恶,知道天地一切事物的道理,觉得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他认为,人的良知在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始终存在着,既不会减少,也不会丢失,但是却可能受到习俗和私欲的影响而被蒙蔽。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去掉后天与外物接触所生的各种“昏蔽”,以恢复良知,达到良知的极致,也就是“致良知”。总而言之,教育的作用便是致良知,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教育的过程。致良知的重要方法便是格物。 ②名人伦之外无学 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名人伦”,即教育人们恪守五伦。 ③“知行合一”的道德教育观 王阳明在认识论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观

311外国教育史(考研真题)

1简述古埃及学校教育的类型和基本特征 2简述古代印度教育的基本状况 二287 1试比较雅典和斯巴达教育的异同并简要介绍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2简述智者的教育活动及其在教育史上的贡献 3评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4在对知识的看法方面,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见解有何不同 三292 1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期,在教育上发生了哪些变化?、、2简述昆体量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的地位 四298 1简述早期基督教教育形式,内容和意义 2简述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教育的主要形式 五300 1简述拜占庭的教育特点

1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特征是什么 2简述宗教改革时期路德派的教育主张 3简评耶稣会的教育活动 七329 1简评近代英国初等教育发展的状况 2请简述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3请简要介绍洪堡对德国教育的改革及其意义 4简述近代美国教育的概括 5明治维新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八351 1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课程理论以及教育理论的内容 2试述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和历史使命 3试述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 4试述裴斯泰洛奇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请阐述福禄贝尔的幼儿教育理论 九360 1请简要介绍新教育运动的形成和发展

2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始末 十380 1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主要内容是什么 2法国《郎之万-万隆教育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什么3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教育改革 4简述《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 5请评述马克连柯的集体主义教育原则 6请评述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及其启示 十一391 1简述杜威的教育思想 2简述终身教育的基本主张 3如何评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的思想?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核答案

《中外教育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克己内省 答:克己是传统道德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和普遍的教育方式。是指严格要求、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一定的道德规范。内省是指积极开展自我主观思维活动,使个体言行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成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2、《劝学篇》 答:《劝学篇》又名《劝学》,是荀子的名作。在《劝学》里,作者否认有“生而知之”的“天才”,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提出了要顺应自然规律,“善假于物”的学习方法,揭示了学习的内部规律是知识的积累,并指出只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就能取得成效。3、苏维埃教育总方针 答:是1934年由毛泽东正式提出的,即:“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4、科学主义教育思想 答:科学主义教育思想是伴随科学的功能显现发展起来的哲学社会思潮,体现为:教育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教育必须对人的社会生活有用。 5、五项竞技 答:五项竞技最初起源于斯巴达城邦。斯巴达人利用这种运动来训练士兵,使他们在灵巧、准确、体力、耐力和速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它是古代奥运会上最令人注目、用以确定希腊最佳全能运动员的一项重要竞赛项目。五项竞技在公元前708年第18届古代奥运会上成为竞赛项目,包括短跑、跳远、掷铁饼、掷标枪和摔跤。五项竞技的竞争十分激烈,所以在比赛中设置3名裁判员。在比赛中,五项竞技的各项运动按下列次序进行:短跑、跳远、掷铁饼、投标枪、摔跤。 6、骑士教育 答:骑士教育是指宗主文化传承的扈从培养和沿袭的使命追寻熏陶,自己本身也是小封建领主的子弟去爵位比自己高一级的勋贵那里成为侍从,在上帝的指引下护从自己的主人,贯彻神圣的使命和责任,获得更高阶的恩赐和封赏,追求那种崇高使命感并不惜为之付出生命,是为骑士教育。 二、简答(每题5分,共30分) 1、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

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外教育史)-试卷39 (总分:5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3,分数:46.00) 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根据文献记载,夏代已经有了学校的设置——序、校。其中关于“序”的说法错误的是 (分数:2.00) A.孔子认为“序者,射也”√ B.序是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的场所 C.非独立的教育机构 D.教育是序的重要职能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夏代学校“序”的功能。“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孟子.滕文公上》中有“序者,射也”的说法。后来,序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场所,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弟的场所。所以,“序”非独立的教育机构,但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职能。因此,本题的答案为A。 3.下列选项中与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思想不相关的是 (分数:2.00) A.“听其言,观其行” B.“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C.“闻斯行诸“案例 D.举一反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学思想体系中的“因材施教”的思想。在四个选项中,“举一反三”思想反映的是启发诱导这一教学思想。因此,本题的答案是D。 4.“禁私学”“禁诗书”的思想主张属于 (分数:2.00)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家的教育思想。“禁私学”“禁诗书”一向是法家的主张。商鞅、韩非都有类似的主张,并最终发展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并进而成为法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5.认为人性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的人物是 (分数:2.00) A.孟子 B.荀子 C.董仲舒 D.王充√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王充的思想。王充认为决定人性的因素有三等:正性、随性、遭性。第一,正性。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正者,禀五常之性也。”但“五常之性”不等于“五常”,而是“五常之气”。第二,随性。“随者,随父母之性也。”第三,遭性。“遭者,遭得恶物象之故也。”人性也有三等:性善、性恶以及难分善恶的中间状态。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 6.科举考试分为文科、武科的朝代是 (分数:2.00) A.隋

中外教育史试题

1996年 中国教育史 一、简释下列各词(每题4分) 1、有教无类 2、三纲领八条目 3、鸿都门学 4、四书五经 5、朱子读书法 6、“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7、同文馆 8、癸卯学制 9、杨贤江 10、陕北公学 二、回答下列各题(第一、四题必答;第二三题中选答一题;第五六题中选答一题;每人共答四题,每题15分) 1、试述孔子关于道德教育的原则方法及其意义。 2、简述隋唐科举考试制度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和对教育的影响。 3、简评宋代三次兴学及其意义。 4、简述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5、试述严复在教育的作用及学习西方方面的主张,你有何评价。 6、试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你有何评价。 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七艺” 2昆体良 3绅士教育 4自然适应性原则 5教育万能论 6“国防教育法” 8《巴甫雷什中学》 二:问答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试论近代教育心理学化思潮形成的过程,基本主张和历史意义。 2述评欧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特点

1997年 中国教育史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30分) 1、孔子的“求放心” 2、荀子的“化性起伪” 3、教学相长 4、九品中正制 5、苏湖教学法 6、洪仁玕 7、京师大学堂 8、康有为的“废八股”“变科举”的主张 9、中华基督教教育会 10、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 二、问答题(第一三题各15分,第二四题各20分,共70分) 1、谈秦皇汉武文教政策指导思想的演变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2、朱熹是怎样用理学观点阐述教育作用的 3、试述蔡元培关于教育方针的理论并加以评价 4、试述清末教育制度的变革及其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中的地位外国教育史 一:简答(每题5分,共40分) 1 “五项竞技” 2西塞罗 3修道院教育 4人文主义教育 5《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 6费里法令 7“九五”决定 8永恒主义 二:问答(每题20分,共60分) 1 试论斯宾塞的知识价值论。 2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述评。 3 应如何正确评述教育历史人物?(举例说明)

中外教育史选择题

1.墨子教育目的主张培养( B ) A.君子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B.东汉 C.西晋D.唐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 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 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B.唐代 C.宋代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张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D.张之洞 10.“监生历事”制是哪个朝代管理国子监的措施?( D )

A. 唐代 B. 宋代 C. 元代 D. 明代 11.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C ) A. 陶行知 B. 张謇 C. 蔡元培 D. 黄炎培 18.《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D ) A.夸美纽斯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19.“自然主义教育”理论的倡导者是( B ) A.洛克B.卢梭 C.裴斯泰洛齐 D.斯宾塞 20.德国著名教育家洪堡德在1810年创办的一所大学是( B ) A.波恩大学B.柏林大学 C.汉堡大学D.哈勒大学 21.英国最早颁布的重要教育法《初等教育法》(也称“福斯特法案”)的时间是( C ) A.1850年B.1860年 C.1870年D.1880年 22.16世纪“耶稣会学校”的创始人是( B ) A.马丁·路德 B.罗耀拉 C.加尔文D.慈温黎 23.文艺复兴时期创办“快乐之家”的意大利教育家是( C ) A.杰弗里奥B.格里诺 C.维多里诺D.拉伯雷 24.中世纪教会教育中,拥有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相对完整教育制度的办学机构是( B ) A.修道院学校 B.大教堂学校 C.堂区学校D.歌咏学校 25.西方古代最早倡导“和谐教育”的教育家是( C ) A.苏格拉底B.柏拉图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中外教育史》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50分) 1、西周的学校设置可分为两类:设在天子王城和诸侯国都的称_________,按年龄层次上可分为________ 和________ 两级;设于郊、野范围内的学校称_________。 2、我国最早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是《__________》。 3、汉代太学内部的考试基本上采用_______的形式。 4、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和________。 5、宋元私塾中最为流行的识字教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 6、从明代开始,科举考试分为________ 、乡试、会试、殿试4个步骤。 7、古代罗马共和早期的教育目标是培养________ 。 8、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里诺创办了一所宫廷学校,称________ 。 9、英国教育史上著名的“初等教育法”颁布于________ 年。 10、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的《阿斯蒂埃法》突出了________ 题。 11、最早在德国出现的实科中学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________ 主义的倾向。 12、日本明治政府文部省最早公布的重要教育法令是________ 。 13、二十世纪初,俄国形成了以________ 性十分明显的双轨制为特征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14、裴斯塔洛齐是十九世纪初________ (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15、教育与社会,教育与________ 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两个主要方面。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道家的教育主张是什么?() A、“不言之教” B、“以法为教”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2019教育学考研纲要之中外教育史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与教育学原理分值持平,但是其涉及内容在几个学科中是最多的,而且知识点是最琐碎的,历年对于中外教育史内容的考查都是注重基本知识点的识记性考查,而且考试内容五花八门,覆盖面很大,这也构成了中外教育史学习的最大困难。教材和大纲考查内容多而零碎,考生们时间精力都很有限,所以凯程教育郑老师提示大家——学习中外教育史一定需要找到良好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 一、中外教育史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了解教育思想演变、教育制度发展、教育实施进程的基本线索,特别是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要的教育制度、重大的教育事件。 2.准确理解有关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文献,特别是其中的代表性材料。 3.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中外教育史实,总结经验与教训,为现实的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启示。 二、中外教育史考点解析 对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复习时首先应该对其总体内容有一个宏观上的把握。中外教育史均分为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三个部分,复习时应注意各部分之间的划分是怎样的以及这样划分的依据,这有利于考生对中外教育史的整体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形成知识框架,为识记具体内容时提供帮助。 1.中国古代教育 本章是教育思想史考查得较多的章节,考点非常多。 该部分分成六大部分,把从原始社会学校教育的萌芽到洋务运动之前的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做了一个全面梳理,内容相当庞杂,但是同学们可以打破大纲的知识点排列方式,重新组合整理。古代教育可以按照教育思想史、教育制度史、学校改革史三个维度进行划分:把孔丘、孟轲、荀况、墨家、道家、法家、战国后期教育论著、董仲舒、王充、颜之推、韩愈、朱熹、王守仁、黄宗羲与颜元的教育思想总结成思想史,穿成一条线;把西周的教育制度、独尊儒术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察举制度、隋唐教育体系、科举制度及其演变等内容归入教育制度史,穿成另一条线;把官学、私学,稷下学宫、太学、郡国学与洪都门学、国子学、四馆与总明馆、书院的发展、私塾的发展等知识归类为学校改革史,穿成第三条线;这样三条主线把古代教育史内容分割明确,比较便于记忆和复习。经过分析,以往古代教育史主要以选择题、辨析题和简答题的方式考查,但是在2012年的分析论述题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思想进行了灵活及综合的考查。大家复习时注意灵活改变策略。选择题:本章所有知识点都可能通过选择题来考察;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孔丘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荀况的教育思想、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以及私人讲学时期各家的教育思想、朱熹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教育思想、颜元的教育思想、颜之推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等。 2.中国近代教育 本章教育思想史和教育制度史所占的比重不相上下,考点较多。 按时间线索来梳理,该部分内容共分三部分,从近代教育的起步、近代教育体系建立、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几部分概括了从洋务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史实。在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分成思想史和改革史来分别把握,比如把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蔡元培、新文化教育思潮等的教育思想划为思想史;把教会学校、洋务学堂、留美教育、维新教育实践、新政时期教育改革、民国初年教育政策、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改革、1922

中外教育史-试题训练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训练:中外教育简史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墨子教育目的主张培养( B ) A.君子 B.贤士 C.大丈夫D.鸿儒 2.现存最早的私学蒙养教材是( B ) A.急就篇B.苍颉篇 C.爰历篇D.博学篇 3.“文翁兴学”是在何时?( A )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唐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以前,四川没有官办学校。汉景帝末,任文翁为蜀郡守。文翁在成都设置学官,创建官学,以石头修筑校舍,称为“石室”,又称“玉堂”。经文翁倡导,四川学风大兴,渐与齐鲁之学齐名。而文翁兴学,又开创了西汉一代的官学制度。] 4.秦代的文教政策是奉行( A ) A.法家的政策B.儒家的政策 C.道家的政策D.墨家的政策 5.“重振儒术”是哪朝的文教政策?( B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6.抗日根据地具体文教政策规定( B ) A.国民教育第一 B.干部教育第一 C.儿童教育第一 D.社会教育第一 7.《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一文作者是( C ) A.黄炎培B.陶行知 C.蔡元培D.邰爽秋 8.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是( A ) A.蔡元培B.张謇 C.黄炎培D.陶行知 9.洋务运动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D ) A.康有为B.梁启超 C.严复 D.张之洞10.容闳率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开始于哪一年?( B ) A.1862年B.1872年 C.1898年D.1900年 l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 B ) A.龚自珍B.魏源 C.冯桂芬D.张之洞 12.我国近代学制中采用美国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C )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壬戌学制 D.壬子—癸丑学制 13.例举两所抗日时期干部学校( B ) A.苏维埃大学、中央农业学校 B.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 C.红色医务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 D.红军学校、劳动小学 14.京师同文馆创设于( A ) A.1862年B.1863年 C.1864年D.1865年 15.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的创办人是( B ) A.张之洞B.盛宣怀 C.康有为D.梁启超 [ “南洋”,泛指华东沿海一带。清末民初,称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为“南洋”,称江苏以北沿海各省为“北洋”。南洋公学为盛宣怀1896年(光绪22年)创建于上海,与北洋大学堂同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大学。 ] 16.《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一文的作者是( D ) A.杜威 B.科南特 C.布拉梅尔德D.巴格莱 17.法国著名的“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提出于( C ) A.1927年B.1937年 C.1947年D.1957年

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名:姬真珍 单位:郑州市第十六中学专业:思想政治 考试科目:《中外教育史》考试分数: 2011年9 月20 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课程名称《中外教育史》姓名姬真珍 单位郑州市第十六中学专业思想政治 年月日题号分数签名1 2 3 4 5 6 7 8 9 10 总分 评阅教师签字: 年月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一、简答(每小题15分,总计60分) 1. 简述中国古代蒙养教材的种类及编写特点 答:(1)蒙养教材的种类: 识字教学的课本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最为著名。诗文教学的课本以、《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文钞》等最为著名。历史教学的课本如《历史蒙求》等。名物教学的课本如宋代的。道德教育的课本以《性理字训》。专门进行道德行为规范训诫的伦理类蒙学读本,以《弟子规》为典型代表。 (2)蒙养教材的编写特点: 寓思想教育和其它各种教育于识字教学之中,使儿童在识字的同时受到教育和增长知识。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特点。古代蒙学读本,韵律自然,颇有情趣,易于记诵,适应了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而且很多故事颇具教育意义。注意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百家姓》和《名物蒙求》等成为蒙学的“恒用之书”,主要在于“方便日用”。重视汉字的特点。在编写教材的时候采取韵语或对偶式,使之读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既方便诵读和记忆,又能提高儿童的兴趣。 2. 简述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 答:主要内容六条:一曰循序渐进,二日熟读精思,三曰虚心静虑,四曰切己体察,五曰著紧用力,六曰居敬持志。 (1)循序渐进。循序渐进列朱子读书法之首。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 (2)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思之精。 (3)。朱熹强调读书学习应悉心理会作者本意,不应先入为主,妄意猜度。(4)切己体察。朱熹认为,读书不能仅在纸面上做功夫,而应心领神会,身体力行。 (5)著紧用力。朱熹反对学习时心不在焉,松松垮垮,而是要求学生有一种紧迫感,危机感。读书穷理,要有发愤忘食的精神,也就是应该抓紧时间,坚持不懈。

中外教育史纲

中外教育史纲 一、名词解释 1、君子: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和理想人格。 2、虚壹而静:虚,不以已经获得的知识妨碍新知识的接受;壹,就是专一,不分心;静,就是宁静,不要胡思乱想。本词就是精神高度集中,专心致志而不旁骛。 3、苏格拉底产婆术:感觉印象不如概念可靠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或者以为知识可以经由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 4、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靠自己去思考问题,即依靠“自知”。教育者的主要作用不是传授知识,而重在启发学生自己去求取知识,教育者要启发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以后,才能调动他求知的欲望,自觉地追求知识。 5、本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是由质料和形式构成,具体的讲,人是由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组成,身体即质料,而灵魂则相当于形式,两者和谐统一。 6、鸿都门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科艺术学校。这是一种研究文学和艺术的专门学校。 7、蒙学教材:唐宋时期是蒙学教材逐步繁荣时期。这是时期除沿用前人教材《千字文》外还继承和发展了前人教材编写的经验编写了大量的启蒙课本,例如,唐朝人所编的《太公家教》宋人所编的《三字经》《百家姓》《童蒙训》《少仪外传》等启蒙教材。 8、北宋时期最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南宋时期的四大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丽泽书院、象山书院分别由当时的理学大家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主持。 9、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这种价值的核心在于对人自身的关注,而不再是对神的关注,如对人生意义的积极肯定,对人的智慧、能力及其潜力的信念,对人的活动的赞赏,以及对自我的强调。正是这种新的时代精神,被后人成为“人文主义”。 10、4R:即读(reading)、写(writing)、算(arithmetic)、和宗教(religion)。 11、导生制:即教师先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导生经教师训练后,在代替教师的职责,转教其他的学生。 12、公学:实际上是一种文法学校,所谓公学的名称,最初是因为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所定教学目的又在于教会关系密切,因而也重视宗教教育。 13、京师同文馆: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被认为是最早的新式学堂,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14、福建船政学堂:1867年1月正式开学,当时学堂初办时,分为前堂和后堂两部分,其中前堂学习制造,后堂学习驾驶。 15、壬寅学制:中国近代史新的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8月,是为学务大臣张白熙奏拟的《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 16、葵卯学制: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会同张白熙、荣庆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 17、卢梭自然教育理论: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的自由发展。其基本思想,便是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遵循自然的要求,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特点,按照传统与偏见强制儿童接受违反自然的所谓教育,干涉或限制儿童的自由发展。 18、观念:指事物呈现于感官而在意识中留下的印象。 19、统觉:把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且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成为“统觉”,所形成的这个观念体系成为“统觉团”。

中外教育史第1阶段练习题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1第一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中外教育史》第一章至第二章(总分100分) 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_____________ 得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对教育起源问题有了新进展,在“劳动起源说”之外又提 出了()等新观点。 A.“生物起源论”、“文化活动起源说”、“社会生活起源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论”和“军事训练论”。 B.“生产劳动需要论”、“心理起源论”、“社会生活起源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论”和“军事训练论”。 C.“生产劳动需要论”、“文化活动起源说”、“社会生活起源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论”和“军事 训练论”。 D.“生产劳动需要论”、“文化活动起源说”、“模仿起源说”和“军事训练论”。 2、形式化教育大致相当于()。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D.从上古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之前。 3、学校教育产生的关键和直接前提是()。 A.人类的定居; B.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C.阶级的分化; D.文字的产生。 4、我国周代的乐官、秘府、军事等官员分别担任太学的()。 A.射御、书数、礼乐教师。 B.书数、礼乐、射御教师。 C.礼乐、射御、书数教师。 D.礼乐、书数、射御教师。 5、()的教育以培养军人为教育目的。

A.古希腊雅典。 B. 古代埃及。 C. 古代中国。 D. 古希腊斯巴达。 6、古儒学校是()的早期学校。 A. 古代印度。 B. 古代埃及。 C. 古代中国。 D. 古代希腊。 7、西周“学在官府”的含义是()。 A.不管官学、私学都办在官府里。 B.只有官学,没有私学。 C.官学很兴盛,私学不占主导地位。 D.有许多人喜欢到官府里去上学。 8、找出以下包含不真实信息的一组答案()。 A.古埃及宫廷学校、雅典弦琴学校、古印度古儒学校、西周辟雍。 B.古埃及文士学校、雅典文法学校、古罗马体操学校、西周辟雍。 C.古埃及文士学校、斯巴达军事训练团、古印度古儒学校、雅典修辞学校。 D.斯巴达军事训练团、雅典修辞学校、古埃及宫廷学校、古罗马文法学校。 9、世界上首次提出教育年龄分段理论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 柏拉图。 C. 亚历士多德。 D. 夸美纽斯。 10、孔子在论述教育作用时认为,在促进个人发展和国家发展之间,应当( )。 A.教育个人在发展时独善其身。 B.教育个人的发展可以优先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C.教育个人在发展自身时兼顾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D.教育个人服从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1、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是()。 A. 苏格拉底。 B. 柏拉图。 C. 亚历士多德。 D. 昆体良。 12、注重文字教育,忽略体育、美育是()教育的特点。

中外教育简史试题及答案

中外教育简史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西周诸侯所设大学称() A.辟雍 B.泮宫 C.东序 D.上庠 2.中国古代的私学产生于() A.西周 B.汉代 C.春秋后期 D.商代 3.下列观点,由荀子提出来的是() A.性无善无不善 B.性三品 C.性善论 D.性恶论 4."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确立于()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晋 5."五经"是指() A.《诗》、《书》、《易》、《论语》、《孟子》 B.《诗》、《书》、《易》、《礼记》、《春秋》 C.《诗》、《书》、《易》、《孝经》、《春秋》 D.《诗》、《书》、《易》、《周礼》、《尔雅》 6.国子学创设于() A.汉朝 B.东晋 C.西晋 D.南北朝 7.南宋四大著名书院是指() A.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 B.岳麓、白鹿洞、丽泽、石鼓 C.岳麓、白鹿洞、丽泽、茅山 D.岳麓、白鹿洞、丽泽、嵩阳 8.《师说》、《进学解》的作者是() A.颜之推 B.董仲舒 C.韩愈 D.柳宗元 9.朱熹编著的教材中,影响最大的是() A.《四书集注 B.《小学》 C.《近思录 D.《性理精义》 10.《海国图志》一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这部书的作者是() A.龚自珍 B.林则徐 C.魏源 D.冯桂芬 11.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新式学校,它的创立者是() A.太平天国 B.洋务派 C.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 D.资产阶级维新派 12.1872年-1875年有120名幼童留学美国,率领他们赴美的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丁日昌 D.容闳 13.1891年,在广州长兴里创办了万木草堂,它的创办人是维新派人士() A.康有为 B.梁启超 C.严复 D.谭嗣同 14.清政府下诏"立停科举"是在() A.1901年 B.1903年 C.1904年 D.1905年 15.壬戌学制规定的小学-初中-高中的学制结构是() A.5-4-3 B.7-3-2 C.6-3-3 D.5-3-4 16.柏拉图认为理想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应当是()

中外教育简史大纲

第二编秦统一——鸦片战争 制度 文教政策——秦奉行法家集权统一、汉代独尊儒术、魏晋玄学多元化、隋唐尊崇儒术、宋重文治元遵用汉法、明清崇理学创八股 官学制度——中央、地方官学 私学制度——历代私学、蒙养教材 书院制度——产生与发展、管理教学特点 历代选士制度——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清末科举制 思想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教育作用、道德教育、教学与教师 三大文教政策——三纲五常、正义明道、圣化 王充——批判经学教育、教育作用目的、知识论和教学思想 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 颜之推——家庭教育、士大夫、论学习、 《颜氏家训》、早教与晚学、德艺周厚专门人才 韩愈——性三品说和教育作用、明先王之教、《师说》论师、学习态度和方法 性三品说、明先王之教 胡瑗、王安石——苏湖教法、王安石教育改革(变法) 苏湖教法、《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三舍法、《三经新义》 朱熹——教育目的作用、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方法、朱子读书法 《四书集注》《小学》《近思录》朱子读书法 王守仁——心即理致良知学说和教育作用目的的主张、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儿童教育 心学 王夫之——人性论和教育作用、理与欲统一的道德观、知行观和教育过程、学思结合、学习法教学法、教师的作用条件 实学教育家 颜元——理学教育的批判、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内容、教学方法 实学教育家

第三编晚清——民国时期 晚清时期的教育 晚清文教指导思想——龚自珍、魏源批判传统教育 马礼逊学堂、地主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中体西用、早起教会学校 太平天国——批判封建教育、实行平等教育、改革教育内容新编教材、改革考试制度 《旧遗诏圣书》《新遗诏圣书》《真命招旨书》太平天国改革 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 洋务教育、京师同文馆、容麽与幼童赴美、新式学堂特点、留学教育特点 维新变法——新式学堂、百日维新教改 万木草堂、时务学堂、京师大学堂、百日维新教改 新式学制——西方近代学制引进、壬寅学制、葵卯学制、近代教育行政建立科举制的废除壬寅学制、葵卯学制、科举制废除 张之洞——中体西用、学制改革、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中体西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新式教育(儿童教育、女子教师、师范教育)《大同书》 讲究实用、中西兼学、注重实证教育方法论 民国时期的教育 教育宗旨——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党化教育、三民主义教育、 教育制度——学制沿革、行政制度变化(蔡元培) 壬子-葵丑、壬戌学制特点 大学院制、大学区制、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制度变化 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学前、初等、中等、高等、留学、教会教育 南京鼓楼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强迫教育章程》国立中学、庚款留学、留法勤工俭学、陈鹤琴、黄炎培 教改——四五新文化运动下、20世纪20-3-年代教改、乡村教育运动 五四、各种教育思潮、团体、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 革命根据地——方针、体系、主要经验、 瑞金时期、延安时期、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农民运动讲习所、黄埔军校 蔡元培、陶行知——《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大职业教育主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和六大解放、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 第四编 中国当代教育 中国人民共和国 教育方针 新中国初期、50-70年代、改革开放新时期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制度——学制沿革、教育行政制度 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幼儿、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