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多为见,非感染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热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阙、昏迷、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5℃-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

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的分起:(一)体温上升期(二)高热持续期(三)退热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驰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虐。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受热约40.6℃—41.4℃。高达743℃则极少存活。因此,护士对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发热病人体温的检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

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二)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

物理降温法有: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

2、冰袋

3、灌肠

4、医用冰毯降温法。

物理降温的注意事项

对冷敏感的病人不易用任何方法的物理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战,使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不论采用任何降温方法的同时,都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应重视,降头温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脑组织的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一般认为,体温下降1度脑组织代谢率可降低6.5%,颅内压可降低5.5%。所以,头部降温对颅部损伤的病人尤为重要。

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拌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导致出血症状加重。

擦浴禁擦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低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采取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血压、脉搏、呼吸及神态变化。使用冰块降温的病人要经常更换部门,防止冻伤。(三)补充营养和水分:高热时,可使其机体丧失大量水分,应鼓励病人多饮水,必要时由静脉补充液体,营养物质和电解质等。(四)加强口腔护理:由于机体抵抗力低下及维生素缺乏,易于引起口腔溃疡,应加强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五)应加强皮肤护理:高热病人由于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大而

进食少,体制虚弱,应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在退热过程中往往大量出汗,及时擦干汗并更衣以防感冒。

(六)高热病人降温时注意保暖。

(七)高热时出现谵亡注意安全用床档最安全。

(八)发热过程的心理护理:1、安抚病人2、满足病人的需要3、解除病人的痛苦4、常去看望病人5、向病人做解释工作6、设法增加病人的舒适。

(九)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

1、发热期间选用营养易消化的流质,如豆浆、藕粉、果泥和菜汤等。

2、体温下降病情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面条、粥,配以高蛋白、高热量菜肴,如豆制品、鱼类、蛋黄等。

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常见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祭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 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v 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以下或较前下降 20~30mmH、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v 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护理要点】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 发热时首先要请医生诊治,除此之外,还要对病人采取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促进高热患者舒适的护理措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高热病人的护理 一、一般护理 1.收集患者资料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全身状况、文化程度,对高热知识的了解程度,评估发热的原因,排除影响体温的生理因素。 2.降温高热刚开始时,患者可能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采取退热措施,而应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寒战后体温可迅速上升,不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可发生惊厥、抽搐等脑细胞损害的表现。高热患者体温一般在39℃以上时,应予物理降温或化学降温。30min后必须再次测量体温,将结果记录于体温单上。 (1)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主要有冰袋、冰帽、冷湿敷、乙醇擦浴、温水擦浴、冰水灌肠以及针灸等,应根据病情加以选择。

① 头部冷敷:将毛巾浸于冰水或冷水中,拧至半干(以不滴水为度)或冰袋(具体作法:从冰箱中取出冰块放入冷水中,冲去棱角后装入热水袋或用专用冰袋中,连水带冰装1/2袋,排出空气盖紧盖口即可)敷于额部,5~10分钟更换1次。有胃寒、寒战的病人不宜使用冷敷。注意后背、前胸区、腹部和足底等部位切勿冷敷,以免引起胸闷、腹泻等不良反应 ② 擦浴法:用温水毛巾或蘸41~43℃酒精反复擦拭前额、颈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体表大血管分布较密集的区域,擦拭至皮肤潮红为止,擦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水珠,降温同时,应在足心置热水袋,头部敷冰袋。 ③ 泡澡:将病人置于温水浴槽内,用软毛巾或海绵轻轻擦抹全身15~30分钟,使血管扩张达到散热目的。 (2)化学降温化学降温主要指应用退热药,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减少产热,加速散热。体温过高时(成人38.5℃,小孩39.0℃),应遵医嘱给予降温药如:复方阿斯匹林(APC)、美林等。但应避免用药过量或在短期内反复用药以免发生虚脱。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高热病人每4h测1次体温,绘制于体温单上,观察其热型及临床过程,观察呼吸、血压的变化及一些伴随症状。在患者大量出汗或退热时,应注意有无虚脱现象。 二、饮食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 一、发热的定义 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使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二、发热的分类 感染热 吸收热 反应热 药物热 脱水热 感染热 感染热在早期可与吸收热交叉而不易发现,但多数的感染热在吸收热期过后呈持续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又出现发热。其感染的部位多在切口,但也有在呼吸道与泌尿系等。一般是术后3~5天体温恢复正常后,再度发热,或者体温升高后持续不退,伴切口皮肤红、肿、压痛,疼痛加重。 反应热 即输血、输液反应所致的发热。反应热多为有致热原进入机体所致,但有时也与药物热夹杂在一起,这种热多在输液后数分钟发生,或在病人由手术室回到病房的过程中即发热寒战。可能与麻醉时的麻醉使致热原的反应被抑制有关,一旦这种“麻药劲”过后,其反应热的“本来面目”就表现出来。 手术反应热最为常见,多在手术当天或第2天出现,2—4天后恢复正常,体温通常不超过38.5℃。一般认为手术反应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问与手

术大小与损伤的程度有关,其机理是人体遭受严重创伤或手术后诱发一系列复杂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反应和代谢改变,出现皮肤的血管收缩和代谢亢进,过度产热和氧消耗增加。 吸收热 手术区域血液成分与其他组织的分解产物吸收也是引起发热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我们说所的“吸收热”。一般无颅内病变与感染症状,常在术后3-5天出现,体温在38.0℃-38.5℃之间,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常规给予支持疗法,例如物理降温,多饮水即可。 药物热 药物热较常见,以抗生素类最多,其次是结核药,出现在用药5-l0天以后,多达39℃以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中毒症状,无感染灶与其他可解释原因,实验室检查WBC正常或偏低(头孢类抗生素多有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停用抗生素后体温在48小时内迅速恢复正常,再次应用又出现高热。药物热的机制是药物引起的延迟性变态反应,抗原抗体复合物被白细胞吞噬,释放内源性致热源导致体温升高。 脱水热 多在夏秋季,由于术前禁食、过度出汗而补液不足等原因,患者出现高热,烦躁,口渴,尿少而黄,体检正常,血清钠,氯偏高,补足液体后体温恢复正常,即可诊断。其机制与患者相对需水量大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发热程度的判断 临床分度﹙以口温为标准﹚ 低热:37.3-38.0℃以下

(word完整版)高热病人的护理常规

高热患者护理常规 高热是指病理性的体温升高,是人体对于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反应。高热是指体温在39℃以上,超过41℃称为过高热,高热超过1-2周,尚未查明原因者称不明热。引起发热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前者最为多见,如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消化道、尿路及皮肤感染等,后者主要由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药物热、血清病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代谢疾病所引起。高热时人体各系统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变化,如新陈代谢加强,呼吸、心跳次数增加,特别是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严重时可出现烦躁、谵妄、幻觉、全身抽搐等,甚至昏迷,因此对高热患者就积极降温,避免高热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1、按内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2、绝对卧床休息。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体温高于38.5℃时,应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脉博、呼吸,处于体温变化过程中的患者应2小时测量一次并做记录,或按病情需要随时监测。 3、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进食,多吃水果,多饮水,保证每日摄水量达2500ml-3000ml,不能进食者,应按医嘱从静脉路补充营养与水分,同时监测患者的尿量和出汗情况以便调整补液量。并保持大便通畅。 4、体温高于39℃以上者,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冷敷、温水擦浴,冷生理盐水灌肠等,以降低代谢率,减少耗氧量。冷湿敷法,是用冷水或冰水浸透毛巾敷于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

部,每10-15分钟更换1次;用冷生理盐水灌肠,婴儿每次100-300ml,儿童500ml,或采用针灸疗法如针刺曲池、合谷、手三里、足三里等穴位。 5、通过物理降温仍不能使患者体温下降者,应按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如柴胡、安痛定肌内注射或口服阿司匹林、银翘散、柴胡汤等。用药后30分钟测量体温,观察热型。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内衣,防止感冒,如体温急骤下降,大量出汗,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应立即给予保暖,以免降温过快或过低而导致患者虚脱,一般体温应控制在不低于37℃。 6、加强口腔护理,每日2-3次,饮食前后漱口,口唇干裂者可涂石蜡油。 7、对于躁动、幻觉的患者,护士应守护照料或允许亲人陪护,防止发生意外,同时加用护栏,必要时用约束带,以防碰伤或坠床。由于发热引起的精神症状,除降温外,遵医嘱给予适量的镇静剂。防止舌咬伤,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牙间,如舌后坠应用舌钳拉出,注意呼吸情况,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8、保持病室安静,减少探视,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但注意做好患者保暖工作,防止患者受凉,感冒。 9、可疑传染病者在确诊前,应做好床边隔离,预防交叉感染。 10、做好心理护理,热情对待患者,对高热患者应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保持患者心情愉快。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导语:感冒发烧是由于人的机体对外来病毒入侵所作出的正常反应,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身体也不会有较大的损害。不过呢,对发热的病 感冒发烧是由于人的机体对外来病毒入侵所作出的正常反应,对一般人来说,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对身体也不会有较大的损害。不过呢,对发热的病人一定要护理好,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讲一讲如何护理好发热病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大家看一看哦。 (一)环境:清洁、安静,温度在18-20度,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可暂时将患儿移至其他房间)以减少病菌在空气中的浓度。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防止交叉感染,同时也有利于患儿休息。 (二)体温观察: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高烧患者1-2小时测一次。 (三)特征观察:观察精神状态、面色、呼吸、是否有皮疹,腹泻患者可留大便标本做化验。(四)用退热药的观察:用药后40分钟测体温,以观察用药效果。如果出现大汗淋漓、面色苍白、软弱无力等虚脱现象,应及时喂糖水,并与医生联系。 (五)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保证足够的水分供给。 (六)发热病人体温超过38.5摄氏度的话就需要服用退烧药,要多喝热水,也可以配合物理降温:酒精擦腋窝,温水擦全身,这些都可以使用。儿童可以使用退热栓退烧,也可以服用尼美舒利颗粒。 每一个人都会有感冒发热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说都不会很严重,但是,在感冒发热的时候记得要护理好,避免发展成更严重的疾病。以上呢,就是小编想要告诉大家的关于护理发热病人的要点,大家要记住哦。也希望每个人都身体健康。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局部和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范本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病室环境:高热病人的病室温度要适宜,不可过高亦不可过低,过高易使体温上升,过低易复感外邪而加重病情。室温可保持在20℃~22℃.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高热病人口咽容易干燥,冬天可在暖气上放一盆清水,使其蒸发以湿润空气,有条件可使用加湿器.另外,还要保持病室空气新鲜,周围环境安静,避免噪声影响病人休息.室内光线应柔和,避免强光刺激.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件)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2020年发热病人护理常规(课 件)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

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绝对卧床,因高热时,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此时应减少活动. (二)疑为传染病者,应先行隔离,以防交叉感染. (三)入院后尽早留取大、小 便标本及血培养送检. (四)饮食: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可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发热时鼓励病人每日饮水3000ml以上;对不能进食可按医嘱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昏迷病人给予鼻饲流质 饮食。?(五)测量T、P、R: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待体温

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六)体温达38℃以上时行头部冷敷,体温达39。5℃时给予物理降温,行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后30分钟测量并记录于体温单 上.?(七)体温骤退者,注意保暖,防出汗过多而导致虚脱。 ? (八)口腔护理:因发热致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口内食物残渣易发酵致口腔溃疡。故对不能进食或昏迷病人行口腔护理日三次。 (九)皮肤护理:对出汗较多的病人应勤换内衣裤,加强皮肤护理,防褥疮发生。? (十)高热出

现谵亡,应及时用床档防坠床,出现昏迷时,按昏迷病人护理常规护理。 ...... 感谢聆听 ......

最新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 【摘要】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导致体温的升高。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临床上,按照体温的高低把发热发热的分类为: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发热病人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任其发热下去,会给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笔者就自己在临床的工作经验,对发热病人的常规护理作如下总结。 【关键字】发热体温降温护理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是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使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观察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体温超过38.5。C,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60分钟后复测体温。 2、注意水、电解质平衡了解血常规、血容比、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3、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热而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并发症观察注意有无抽搐、休克等情况的发生。 【护理要点】 1、安置病人卧床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定时开窗通风。 3、遵医嘱正确应用抗生素,保证按时、足量、现用现配。 4、提供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 5、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或进食前后漱口。 6、注意皮肤清洁卫生,穿棉质内衣,保持干燥。 7、注意病人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保持病人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最佳状态。 【指导要点】 1、指导病人食用易消化、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的饮食,多饮水。 2、指导病人穿着宽松、棉质、透气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指导病人了解发热的处理方法。 4、告诉病人忌自行滥用退热药及消炎药。 休克病人的护理 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的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组织血液灌流不足所引起的以微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和细胞受损为特征的病理性症候群,是严重的全身性应激反应。 【观察要点】 1、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状态,是否有兴奋、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反应迟钝、昏迷等表现。 2、密切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呼吸、心率、血压、瞳孔、氧饱和度的变化,观察有无呼吸浅快、脉搏细速、心率增快、脉压减小<20mmHg、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或较前下降20~30mmHg、氧饱和度下降等表现。 3、密切观察病人皮肤温度、色泽,有无出汗、苍白、皮肤湿冷、花斑、紫绀等表现。 4、观察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压(PAP)、肺毛楔压(PCWP)的变化。 5、严密观察每小时尿量,是否尿量<30ml/h,同时注意尿比重的变化。 6、注意观察电解质、血常规、血气、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等检查结果的变化,以了解病人其他重要脏器的功能。 7、密切观察用药治疗后的效果及是否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病人的情绪状态。

发热患者的护理

症状学重点 发热患者的护理 1、散热途径:1)辐射散热2)传导散热3)对流散热4)蒸发散 热。前三种散热方式只有在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才发挥作用; 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方式。 2、 3、发热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升高。表现为皮肤苍白、无汗,畏寒或寒战,继而体温升高。 (2)高热持续期:产热与散热在较高的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体温上升至高峰后保持一段时间。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呼吸深快,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 (3)体温下降期:散热大于产热,体温随病因消除而降至正常水平。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 4(选择)分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按发热高低可: 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超高热41℃

5根据热型特点判定热型 不规则热:可见于结核病、支气管肺炎等。现较为多见,多由用药引 起。 6、发热病人护理措施: (一)病情观察:定时测量体温,观察面色、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小儿注意有无惊厥,密切注意有无虚脱,监护心血管功能,监测代谢情况,如血常规、电解质变化,了解降温药物禁忌症。(二)环境方面:室温18-22 ℃,湿度50%-70%,开窗通风,注意避免直吹。降温设备,保持病室安静,注意安全,怕冷寒战时注意保暖(三)物理降温:头部冷湿敷,温水或酒精擦浴,降温贴冰枕和冰袋,

冰盐水灌肠,静滴降温 (四)舒适护理:体位,干净衣物,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眼睛护理,减少刺激,卧床休息,吸氧 (五)饮食护理:补充液体,记录出入量,注意补充电解质,选择营养、易消化的食物 (六)健康教育:正确测量体温,识别表现及临床指征,避免高热环境,减少活动,降低消耗,饮食及饮水指导,皮肤清洁,特殊人群(老年人、婴幼儿)的保护 水肿患者的护理 1水肿发生机制:(一)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1)GFR急剧降低(2)肾小管重吸收增多 2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高热中医护理常规 因外感六淫、疫疠之毒及饮食不洁等所致。以体温升高在39度以上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表或在里。急性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 1.生命体征。 2.伴随症状及生活自理能力。 3.心理社会状况. 4.辨证:表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证。 二、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按中医内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高热期间应卧床休息。 (2)烦躁不安者,应实施保护性措施。 (3)持续高热不退或汗出较多者应避风,保暖。 3.临证(症)施护 (1)发热恶寒重、头痛、四肢酸痛、无汗者,遵医嘱给予背部刮痧,以助退热。 (2)壮热者,遵医嘱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或针刺降温。 4.给药护理 汤剂一般温服,高热有汗烦渴者可凉服。服解表药后,宜少量饮温热开水或热粥,以助汗出。 5.饮食护理 (1)饮食宜清淡、细软、易消化,宜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忌食煎炸、油腻之品。 (2)外感高热,宜进热汤,多饮温开水以助汗出。 (3)鼓励患者多饮水及果汁饮料。。 6.情志护理 内伤发热多病程长,患者常有烦躁、焦虑等情绪改变,安慰患者树立信心,提高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

三、健康指导 (1)保持心情舒畅,怡养情操,利于康复。 (2)注意病愈初期的休养,避免过劳,适当活动。注意保暖,慎风寒,以免复感外邪。 (3)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多食蔬菜、水果,忌食辛辣、油腻之物,忌烟酒。 (4)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5)积极治疗原发病。 (6)坚持遵医嘱服药、治疗,定期到门诊复查。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发热病人的护理培训资料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38℃以下为低热,38℃——39℃为中热,39℃——40℃为高热,40℃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37.5oC- 38℃,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38~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41℃,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41℃,如中暑。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可减至每日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二)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 1、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由于解热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的病人是一种有益的护理干预。 2、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0-10度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有效率高达100%。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者; 5、医用冰毯降温法(目前我们科还没有用到)

发热病人的常见护理方法

发热病人的常见护理方法 一、降温 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 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 发热病人因体温升高,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因此应减少活动。特别是高热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同时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病人休息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颤,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就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的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 (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

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的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她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2、观察就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的原因及诱因就是否消除,发热的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就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就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局部与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 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的目的。 1、擦浴法; 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就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

发热的护理常规

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 单位清洁、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放置脱水,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 的半流质或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鼓励患者多饮水。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2012-02修订 昏迷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昏迷的原因、持续时间、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Glascow昏迷指数及反应程度。 3、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肌力、感觉情况。 4、评估患者的家庭应对情况及经济状况。 (二)操作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及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宜暗,动作轻柔,避免外界刺激 2、加用床栏保护,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或侧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去除活动性假牙,舌后坠时给予口咽通气管。 4、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抢救物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畸形,挛缩。 7、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及口腔粘膜受损。 8、保护眼睛,放止角膜受刺激。 9、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如有尿潴留,可予留置尿管。 (三)指导要点 1、告知家属疾病恢复的长久性,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发热的护理常规

发热的护理常规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发热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发热的时间、程度及诱因、伴随症状等。 2、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 3、了解患者相关检查结果。 (二)操作要点 1、监测体温变化,观察热型。 2、卧床休息,减少机体消耗。 3、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4、降温过程中出汗时及时擦干皮肤,随时更换衣物,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 干燥;注意降温后的反应,避免虚脱。 5、降温处理30分钟后测量体温。 6、补充水分放置脱水,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营养丰富的半流质或 软食。 7、做好口腔护理。 (三)指导要点 1、鼓励患者多饮水。 2、告知患者穿透气、棉质衣服,寒战时给予保暖。 3、告知患者及家属限制探视的重要性。 2012-02修订 昏迷的护理常规

(一)评估和观察要点 1、评估患者昏迷的原因、持续时间、意识状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等。 2、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评估Glascow昏迷指数及反应程度。 3、评估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肌力、感觉情况。 4、评估患者的家庭应对情况及经济状况。 (二)操作要点 1、保持环境安静及适宜的温湿度,室内光线宜暗,动作轻柔,避免外界刺激 2、加用床栏保护,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45度)或侧卧位。 3、保持呼吸道通畅,协助翻身拍背,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去除活动性假牙,舌后坠时给予口咽通气管。 4、床边备好吸引器及抢救物品,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意识情况、瞳孔大小、对光反应。 5、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补充营养,必要时记录出入量。 6、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进行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畸形,挛缩。 7、做好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防止褥疮及口腔粘膜受损。 8、保护眼睛,放止角膜受刺激。 9、保持大便通畅,每日按摩下腹部促进排便,如有尿潴留,可予留置尿管。(三)指导要点 1、告知家属疾病恢复的长久性,鼓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告知家属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3、告知家属唤醒护理的操作方法。 2011-01修订

高热病人护理措施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高热的中医护理 一、高热的概念: 一般指由外感时邪热毒及内伤疾病等引起的以体温升高“实热”、“日晡潮热”、等发生在许多疾病过程中的常见症状。常见于一些急性感染性疾病、中暑、风湿恶性肿瘤或临床输血、输液出现反应时。 二、护理评估: 1、评估高热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发热多由六淫之邪侵袭肌表,伤及肺卫,邪正相争,致使营卫不和,阳气蒸越于外而发高热。内伤发热,多由情志不畅,郁而化火,或因瘀血内阻,久而化热,或因食积滞而发热。 2、评估高热的病位:脏腑、气血阴阳。 3、评估高热的病性: ⑴外感发热 ①风寒之邪:风寒之邪袭表,卫阳被遏,肌肤失于温煦,故恶寒,寒气袭表,卫气奋起抗邪,正邪交争,则发热,寒性收引,经脉拘急,筋骨失于温养,则头身疼痛,邪寒犯肺,肺失肃降,则咳嗽,寒性凝滞,腠理致密,玄府不开,故见无汗。 ②风热之邪:风热之邪侵袭卫表,卫气阻遏不能布达于外,故风热,微恶寒,热邪上犯肺失宣降,气逆于上则咳嗽,热邪伤津故口干,舌边尖红,脉浮数为邪热在卫表的征象。 ③暑热之邪:暑热之邪多直入气分,正盛邪实,交争剧烈,初起即见状热、汗多、烦渴、脉洪大等症状,且易伤气耗津,故可出现津气欲脱危重之变。 ⑵内伤发热 ①五志过极化火:情志的刺激,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器的生理平衡, 造成气机郁结,气郁久则阳而化热。 ②邪郁化火:瘀血、食积导致机体阳气的郁滞,气郁则生热化火,实热内结。阳热之气过盛,火热燔灼急迫,气血沸涌,则见发热、壮热,面赤,舌苔黄而干燥,脉洪大,邪热迫津外泄,则汗多,阳热之邪耗伤津液,则见口渴喜冷饮。 4、评估高热的病程 一般来说,大部分外感发热者,由于正气未衰,邪正相搏,正气可以抗衡邪气,经过正确的治疗均可及时痊愈,部分病人感热毒之邪太盛,邪毒内陷,或脏腑原有宿疾,正气损伤已久,易产生惊厥闭脱之变证,病情凶险,预后多有不良. 三、常见护理问题: ⑴体温过高。 ⑵活动无耐力。 ⑶体液不足。 ⑷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四、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病人得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 发热就是一种症状,以感染性发热为多见。 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 正常腋下温度在36~37℃,24小时内波动一般不超过1℃ 37。5~38℃——低热,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38℃~39℃——中热,多见于急性感染 39℃~40℃—-高热,见急性感染; 40℃——超高热 体温低于正常称体温过低,常见于年老体弱、严重营养不良、慢性消耗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急性大出血、休克等。 体温上升期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发热得分期:(一)开始期;(二)发热期; (三)结束期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伤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得观察及护理:?(一)体温得监测: 1、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测量4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可减至每日1~2次。同时密切观察其她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2、观察就是否出现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肝、脾大,结膜充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及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 3、观察发热得原因及诱因就是否消除,发热得诱因可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服用某些药物(抗肿瘤药物、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等);老人、婴幼儿、术后患者等、 4、观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前后全身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5、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 (二)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但不可以同时使用。 原因就是药物降温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就是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如果药物降温与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物理降温法有:局部与全身冷疗两种方法、 体温超过39℃,选用局部冷疗,可采用冷毛巾、冰袋、化学制冷袋,通过传导方式散热。体温超过39、5℃,可采用温水试浴,乙醇试浴方式,达到降温得目得、 1、擦浴法; 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就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热惊厥并使患者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得作用,以达到出汗散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