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

——干春晖教授在上海市社联学术年会(2012)上的讲演

干春晖

2012-11-27 15:10:46 来源:文汇报2012-11-26

中国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在当前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中国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在全球化生产和利益分配链条中处于劣势地位。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和原材料等要素价格的上升,我国的低成本优势难以为继。要维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必须对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并推进产业升级。

干春晖上海财经大学产业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科研处处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十大青年经济人物,财政部产业经济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结构与政策、企业并购与重组、战略经济学。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30多项。著有《产业经济学》《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等。

“从静态的市场结构理论角度看,许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性的行业,最终往往是有若干家大的寡头统治整个市场。但这只是一个竞争的结果。而产业的演进过程恰恰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任何以某个产业具有寡占结构特性、不需经市场竞争检验而钦定一些企业具有进入产业的资格,可能既没有效率、也不公平。”

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为什么如此迫切和重要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可以从三方面来说明: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位,要素价格的上升与比较优势的变化,中国崛起与中国模式。

从全球价值链来看,中国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托马斯·弗里德曼在其著作《世界是平的》中深刻描述了全球化引起的变革:产品在全球范围内销售,劳动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要素流动的障碍越来越少,国际分工模式逐渐由产业间分工向产品内分工演变,不再由一个国家承担某个产品生产的所有环节,而是不同的国家立足于各种不同的产业链环节,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一部分或提供一项服务。不同产业链环节的附加值不同,但其价值链分布大都表现为“微笑曲线”。如iPhone 4的生产过程由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中国等共同完成,苹果自身利润率很高,而为苹果手机提供代工服务的中国富士康对每台iPhone手机价值的贡献率仅为3.6%。中国的贸易总量似乎很大,但实际上从全球分工体系中获取的利益却很少。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长期被锁定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在全球化生产和利益分配链条中处于劣势地位。“欧美是董事会、中国是加工厂、印度是办公室”,“十亿条牛仔裤换一架波音飞机”等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生产中的地位。

从要素的比较优势来看,中国面临着要素价格上升和成本优势难以为继的问题。首先是劳动力价格正处于不可逆的上升期,过去30年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源于农村廉价的剩余劳动力与对外开放引进资本的结合,但是,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已经达到“刘易斯拐点”,劳动力工资水平的上涨幅度连续20多年超过GDP 的增长速度,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使中国在低端加工制造业中已不再具有优势。其次,能源和原材料的国际市场价格也大幅上升,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最需要的生产要素是能源和原材料,但是在过去十几年,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变化幅度很大:不断攀升的国际铁矿石价格使本来就利润空间较小的国内钢铁企业

雪上加霜;过去几十年石油价格的剧烈动荡,使严重依赖进口石油的中国制造业面临巨大成本压力。同时,土地供给的数量限制造成企业成本上升,过去十几年里虽然工业用地价格基本稳定,但是大量的商业和居住用地的需求推高了商业和居住用地的价格,造成了工业用地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从而使低附加值的工厂在沿海地区失去了竞争力。最后,环境成本不断提高,据不完全估测,中国的环境成本约占GDP的3%,是教育经费的3/4;另外中国的物流成本越来越高,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份额高达17.8%,并且绝对数不断上升,而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仅为10%左右。物流成本的居高不下有企业自身管理技术的问题,但更多的是制度上的障碍。统计显示,中国的公路运输成本过高,东部省市收费站密度(每万平方千米的收费站数量)普遍大于120。同时,中国上市公司中与公路收费有关的上市公司业绩却非常不错,这说明中国的物流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

从中国模式来看,“中国崛起”带来了一系列国内外政治经济问题。在国际上,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和贸易摩擦加剧,中国陷入“反倾销”漩涡;中澳之间关于铁矿石定价机制的纠纷不断压低中国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中欧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和全球道德制高点的冲突;从早期的“黄祸论”到“中国傲慢论”,国际上关于“中国威胁论”的言论层出不穷,中国的崛起被认为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主导的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威胁。在国内,从土地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造成失地农民与群体性事件增多;从劳动力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农民工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加重了道德、社会责任方面的压力;从环境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成本,拿太阳能光伏产业来说,中国承担了光伏产业链中污染最严重的单晶硅和多晶硅的生产,相当于中国向欧美国家出口了蓝天和白云;从能源角度看,中国的发展模式大大提高了对安全生产和能源的需求。

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基本战略

随着低成本优势的逐渐丧失,中国要保持高速、持久的增长,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推进低端产业的升级:中国的产业需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低技术向高技术、低端向高端发展,这个过程并不简单。总体来讲,中国的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可以从六大方面进行战略调整。

一是开发国内市场战略。首先要转变发展战略,重视国内需求。从短期来看,经济发展动力来自于消费、投资和出口;中国30年来遵循了从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的发展模式,投资和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却长期被忽视,在外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背景下,要适时调整发展战略,开发国内市场和需求。其次是要提高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流动性。另外,虽然我国GDP总量在增加,但家庭消费占GDP的比重却在降低;研究还发现中国社会的流动性在减缓,如果社会底层的人永远也无法靠自己的努力走入更高阶层的话,这个社会就会隐藏巨大的风险和隐患。所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收入水平和社会流动性是很重要的。最后,中国的大国属性使立足于国内市场的产业升级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国是大国,市场大意味着需求大,因此,我们可以使用更多的研发费用来开发新产品。研发费用是固定成本,如果面对的是大市场,则研发费用可以在更多销售量上进行分摊,每个产品可以分摊更少的研发费用。相应的,在中国市场我们可以投入最多的研发费用,这意味着企业开发的产品可以更先进,这就是大市场相对于小市场的优势。

二是产业结构转型战略。数据显示,1952—2008年中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呈现一产逐年下降,二三产业逐渐上升的趋势。这种产业演化趋势也印证

了配第-克拉克定理——经济体从业人员逐渐从农业中游离出来,二三产从业人员增加,这就是工业化的过程。中国结构转型值得考虑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型,这可以舒缓能源、原材料和环保的压力;另一个就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基于效率的考虑,企业的一些服务会独立出来,为本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需要强调的是,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分工不断深化,专业化服务独立或被剥离出来的结果,而不是放弃发展制造业的结果。

三是发展服务业战略。服务业的特性跟工业有些不一样: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消费是分离的,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则可能是同时完成的;工业的生产是在严密环境下通过集中控制实现的,服务的生产则是随时随地散发的。发展服务业跟制造业的方式不同:应加快对服务业的税制改革,促进营业税向增值税的转变;同时,需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扶持体系;此外,应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服务业开放。

四是价值链升级战略。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任何产品的生产都有可能变为产品内分工。例如,一家典型的美国服装公司采取的全球化分工模式往往是这样的:聘用意大利设计师从事设计,从印度采购面料,从韩国采购辅助材料,从台湾采购配件,在中国大陆加工,最后在美国销售。中国的加工工厂如果劳动力没有优势,从价值链角度考虑,意味着我们也应该做品牌,做服装配件、辅料,或者自己设计。国内的一些服装企业已经开始自主设计,创造品牌,自己整合和控制整个价值链。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我国的产业升级应遵循由流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和部门间升级的循序渐进过程,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摆脱低端锁定的困境。

五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那些引领技术先进性、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其他产业具有辐射作用、并对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导向性的产业。哪些产业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这有赖于我们对技术发展的路径和规律的把握。从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革命后都走出了一个重大的长经济周期,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出具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动,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从早期的机械化到蒸汽动力的使用和铁路的出现,再到电力和重型工程的发展,福特制和标准化大生产的兴起,以及近年来信息化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速度大大提升。目前,有说法称以3D打印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兴起,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还有待观察。

六是区域产业布局调整战略。中国是一个大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当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上升导致一些制造业失去竞争力时,这些企业就有可能向中西部地区进行梯度转移,而不会像东亚小国那样,一旦生产成本上升,企业只好转移到海外去。如果利用好这种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就有可能在成本上升时避免整体产业发展速度过快下降而带来的社会政治风险,获得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可以获得宝贵的工业化机遇,沿海城市则获得了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和压力。因此,我国一方面要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积极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国内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积极推进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

放松产业进入管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我们去年用了一个叫“泰尔熵”的方法重新定义了产业结构合理化,通过实证研究中国1978-2009年间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了

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结构原因,而且这是一个在实证研究上非常稳健的结论。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超过产业结构高级化,意味着过去30年中国各地区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产业间的流动乃至重新配置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然而,当我们考察中国劳动力、资本在产业间流动的障碍时,我们却发现,当前中国产业进入壁垒仍然很高,这意味着通过放松产业进入管制,降低各产业的进入壁垒,可以为中国未来几十年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许多产业确实变得更加开放,资本和劳动力在这些产业间流动和重新配置变得更加容易,这也是过去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功的产业结构原因。目前,大家都意识到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长速度可能会减缓,探寻未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我认为,除了考虑投资、消费、出口等短期工具之外,我们更应该考虑如何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为经济增长提供持久的动力。在目前中国仍有大量产业进入被严格管制的情况下,我们只要在未来几十年逐步放松众多产业的进入管制,降低进入壁垒,我们的经济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从纵向来看,过去30多年,我国产业经历了一个逐步开放的过程,越来越多的民营资本、外国资本进入到许多产业领域,特别是在那些开放度高、竞争充分的制造业,中国已经开始出现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了,但仍有大量的产业开放不够,缺乏有效的竞争,从而使这些产业失去了通过增加竞争而提高效率、重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宝贵机会。

当然,一些行业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政府因为担心产业过度竞争而只让少数几家企业获得市场进入的许可。确实,从静态的市场结构理论角度看,许多具有显著规模经济性的行业,最终往往是有若干家大的寡头统治整个市场。但我

想提醒大家的是:这只是一个竞争的结果。而产业的演进过程恰恰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任何以某个产业具有寡占结构特性、不需经市场竞争检验而钦定一些企业具有进入产业的资格,可能既没有效率、也不公平。中国过去一些产业的演进过程也从反面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只要竞争结果而不要竞争过程!

总之,我认为,逐步放松一些产业的进入管制,其边际成本可能并不高,但是,这对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边际收益却是巨大的。如果真的能这样做,或许我们的经济再能持续增长30年!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第一课)

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 ——支部书记陈世强 时间:2011年3月18日下午(大约1.5小时) 地点:五楼会议室记录人:朱剑军 参加人员:支部全体党员辅导人:陈世强 本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深度解读,充分认识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主要内容: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面临的问题 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指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法和模式,就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作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有重大的作用:能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同时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大,发展的道路越走越

宽。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进出口经济遭受冲击,迫切需要扩大内需,提升经济发展速度。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供给适应国内的需求,实现经济真正的可持续的增长。因此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迫切任务,如发展民族企业、调节收入分配等,这需要我们找准突破口,认清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 1.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一国,或者是一个地区,宏观经济的经济增长结构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高的方式和模式。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凡是要由粗放型的增长,到节约型的增长;从低级的经济结构,到高级的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 2.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3.重大作用 一是能够不断地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二是不断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高、空间越来越大、道路越走越宽。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中国咨询业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发展机遇分析报告 管理是企业整合资源,不断成长的关键要素,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要义。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复杂、内部面临规模扩张、跨越转型,这些都会对企业管理体系的规范性、系统性提出新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企业管控体系,增强企业的内部凝聚力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保持基业长青的必由之路。 在此过程中,咨询研究扮演着智囊角色,为企业建言献策、诊断纠偏,充当公司再造的引路人和辅导者,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我国咨询研究业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部分有潜力的咨询公司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导者。 一、市场需求旺盛刺激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行业,在促进经济增长转型和企业的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全世界咨询与信息服务业年营业额已达数千亿美元,咨询服务业的年增长率超过20%,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国内企业对咨询研究的需求将快速增长,未来国内咨询研究业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据中为咨询统计,2015年中国咨询业需求将达3200亿元。 二、国家政策推动行业发展 咨询研究行业是适应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咨询研究不但为其他企事业单位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其本身也是一个人才知识密集型产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争相发展的重要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准。根据中为咨询观察,咨询研究业作为一个能大量吸纳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事的是一项智力活动,无需投入很

多物质资源,不产生污染,属于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环境友好型产业,符合当前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发展要求。 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到要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强管理,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咨询研究机构,开展咨询研究活动。2012年科技部发布《现代服务业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提出要“鼓励咨询机构依据区域空间特性、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因索,为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产业咨询服务。 “十二五”十二五期,要全面推进企业管理和战略咨询服务,推动本土咨询研究服务企业的品牌化发展,拓展全球化发展的眼光与视野”。根据中为智研观察,这些产业政策对促进我国咨询研究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政策福音,一些咨询业务水平卓越的公司将乘抓住机遇,脱颖而出。 三、细分市场引领新的发展机遇 咨询研究范围广泛,包括人力资源咨询研究、战略咨询、营销咨询、生产咨询等等。人力资源咨询研究主要是对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进行分析,帮助企业找出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薄弱环节,然后提出有效的改革计划。战略咨询是指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市场、预测等领域的咨询服务。 生产咨询研究是咨询人员在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的基础上,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找出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提出改进、改善、改变生产管理系统的建议和方案,帮助企业全面提高管理水平。目前,中国企业对咨询的需求也正在不断增加:成规模的国内企业纷纷开始转变相对粗放的管理经营模式,也开始认识或尝试咨询研究服务,这导致了咨询研究的渗透率不断攀升。

中国未来十年经济转型和突破重点

美国经济的第一次重要转型,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处在重工业化的阶段, 当时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冶炼、钢铁、化工 ,等等,美国涌现出了一批伟大的公司,美孚 石油、 通用电器、 杜邦化工, 他们都是通过资本市场这个平台上迅速崛起的。 尤其重要的是, 在这个阶段,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浪潮风起云涌。 1901 年,卡耐基钢铁公司的产量已经 超过了英国的全国产量,而英国仍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但华尔街的J.P 。摩根组 织的财团, 买下了卡耐基, 也买下了美国其他几个最大的钢铁公司,

并把它们整合成为了美 国钢铁集团, 一举奠定了美国在世界钢铁业的绝对垄断地位; 而同时期的洛克菲勒的美孚石 油,收购兼并的中小炼油厂多达 400 家。资本市场的平台整合了美国经济,使之上了一个 新的台阶, 成功跨越了重工业化的阶段, 并一举崛起在世界舞台上, 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 体。 美国经济的第二次重要转型,是在二十世纪的最后 30 年,美国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 在 PC 、电信、互联网、生物制药等四大新兴产业中,独占鳌头,而这些产业中的每一个领

头羊,微软、思科、朗讯、谷歌,无一例外,几乎全部依托于美国资本市场尤其是纳斯达克 的发现和推动。 金融危机 3 年后, 我们突然发现, 美国冒出了两个东西, 第一个是 iPhone , iPhone 横空出世,诺基亚在全球纷纷退市, 2009 年苹果的股价是 70 美元,那时已经是一 个世界级的企业,现在超过了 700

美元。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 3 年之内市值翻了 10 倍,我 们还是要惊叹资本市场的资源动员能力。第二个是 Facebook , Facebook 一上市,我们发现 社交网络能够成为了一个新兴产业,这大概是所有人不敢想象的。这又是资本市场发现的。 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两次转型, 都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 不是偶然的。 经济转型是一个 巨大的系统性工程,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下,是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而从长期来看,资本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效率远远超越其他方式。 可能一些同学读过《伟大的博弈》这本书,它是我翻译的,讲述了华尔街发展的历史,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与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地关系(1)

抓好城市建设促进经济发展 县政府副县长王洪波 县委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三化”协调发展,把经济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做优、城市做靓、民生做实的基本思路和宏伟目标,给我县城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们城建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主管城建工作的副县长,如何结合当前全县深化“一创双优”开展“六讲六比两带头”集中活动中,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但我们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的领导下,重新审视我们的城建工作,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措施,把城市扮靓,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擦亮“名片”,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助推二三五目标早日实现。 一、不断提高对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城市作为永续发展的地域空间,是经济、文化、生态、人口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其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反过来,又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何做好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这篇大文章,实现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城市发展带动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综合力的增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的基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对立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一)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1、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次,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城市建设作为一个扩大投资、推动消费、促进发展的过程,其本身就是一种经济活动。通过城市建设,可以带动房地业、建筑业、商业等十几个相关产业的大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全局看,城市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作用,虽然不直接创造价值,但参与价值的创造。加快经济发展城建必须先行。城市建设的大发展,大变样,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吸纳剩余劳动力、促进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建设是经营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并加速向资本的转化,是解决城市建设钱从哪里来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与加速城市建设的矛盾,切实积聚城市建设、改造资金,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进一步推动城市建设向高起点、大手笔、大投入跨越。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房地产建设,虽然这个观点是落后的,却是我县目前情况下的唯一选择,是符合目前发展需要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 2015年2月1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北京举办以“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与挑战——建言‘十三五’”为主题的改革形势分析会。来自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改革研究基金会、清华大学等机构的领导、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20: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年 1、“十三五”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后“窗口期”。中改院院长迟福林指出,一是国内经济矛盾与风险增大倒逼经济转型;二是国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催促经济转型;三是对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来说,2020年确实是个坎:化解短期增长压力的希望在2020,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在2020;避免“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关节点在2020。如果谋划好、把握好2020这个“中期”,就能奠定未来10~20年公平可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如果错失2020“中期”这个重要历史机遇期,就会失去经济转型与改革的主动权,从而带来系统性的经济风险。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认为,经济转型升级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核心与本质,“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时期。 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认为,“十三五”我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发展中国家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与落后国家相比,资源和劳动力优势逐步消失,与发达国家相比,创新优势又没有,面临双重压力。 2、经济转型升级要解决的要害是“往哪转”。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魏礼群认为,制定“十三五”规划要有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历史的跨度,不仅仅考虑“十三五”,还要考虑到2030年。目前经济转型升级要害在于往哪转:一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中共十八大将在11月8日召开,引发全球瞩目。 此次会议之所以倍受关注,盖源于以下几点因素: 其一,中国经济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在美国去杠杆化、欧洲陷入漫长债务危机的背景下,中国7%以上的增长堪称世界经济的希望之火; 其二,十八大之前中国经历了重庆唱红打黑的“折腾”,社会认知出现分歧,未来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需要进一步的“顶层设计”; 其三,经历了过去十年“超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已经面临投资率高达50%、基尼系数突破0.5、环境污染与食品安全失控、腐败泛滥等一系列瓶颈因素的制约。吴敬琏先生警告说:中国的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已经几乎到了临界点。忠言逆耳利于行。新一届政府能否对形势做出准确判断,并重启改革进程,攸关下一个十年的社会稳定。 新阶段的改革,其核心目标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所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主要是实现两个转变:从制造向创新转型,从投资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过去十年,中国充分享受了“入世”红利,“中国制造”的全球市场份额从7%猛增至15%左右。但依然难以摆脱“低价格、低成本、低质量”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不能一味抱怨企业不争气,而要反思制度环境。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动物,企业行为取决于制度环境的导向。而现有的制度环境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负向激励”: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2)央企靠行政垄断做大做强,市场经济的“费厄泼赖”难以保障; 3)土地、资金、劳动力、环境等主要生产要素价格被显著扭曲,致使企业可以靠“扭曲的成本优势”赚取利润、获得生存空间; 4)政府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审批权,寻租成为企业最快捷的“商业模式”; 5)由于法治尚不完善,再加上企业家寻租成为常态,这导致企业家安全感缺失,重庆打黑更是充分彰显了企业家在公权力面前的脆弱性。于是乎,富人移民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 花钱消费其实是人的动物本能,无需刺激,关键是有没有能力消费。眼下中国储蓄率升至50%的历史高位,除了企业储蓄与政府储蓄大幅度上升之外,居民缺乏消费的安全感亦是关键原因:首先,虽然居民收入有所增长,但在经济增长“蛋糕”中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在1992年至2008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次,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居民财富保值存在很大挑战。2004-2011年中国一年期银行存款实际利率平均为-0.3%,按照目前超过30万亿的居民存款规模,每年损失即高达1千亿。再次,由于中国股市目前仍然是财富掠夺而非价值创造为主的市场,居民难以通过股权投资分享经济的成长性。第四,房价高企,严重透支居民未来20年收入,导致“中产阶级贫困化”的奇怪现象。最后,中国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的发展滞后和历史欠账,导致居民严重缺乏安全感。 理解了上述经济转型的“症结”所在,就不难给出十八大之后的“改革任务清单”:---------------------------------------------------------精品文档---------------------------------------------------------------------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of China 内容摘要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中中国经济增长经历了三个完整周期,而每一次周期性繁荣都源于一次较大的制度改进,我们不难看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这种制度的改进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而每一次制度的改进又意味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就是研究分析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得出结论: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增长的负面产物又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 关键词 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结构转型世界经济 文献综述 在对本课题的研究中,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是当前学术界比较权威和全面的,它集中分析了结构转型以及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源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分析。并且由Granger因果检验的结果表明:结构转型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增长造成了我国的结构转型。对于总体产出增长而言,伴随着结构转型的资本转移对产出增长的贡献达到7.1%,因此可以将之视为解释我国产出增长的一个独立的、重要的解释变量。(引用) 通过陈平和李广众的《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增长》一文中给出的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利用中国1952-1998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我以为在中国没有加入世界经济板块,至少没有加入WTO以及成为“世界工厂”之前是可以认为一些外资和国外的某些大国的经济、政治对我们这个课题的研究影响可以降为0 或某个常数。但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成为组成世界经济的重要一部分的时候,世界经济的走向已然成为可以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甚至可以简接来改变中国现有经济结构。在陈平和李广众的一文中,并没有把这个重要的因素加进去,同时他们拿的是中国1952-1998年的数据,虽然可以说明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变化,但是中国加入WTO,经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之后,他们并没有加以分析讨论。 主体内容 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的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 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过经济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使经济结构适应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经济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作必要条件。 表1:经济普查后GDP总量修订情况 单位:亿元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在转型升级中打造中国制造2025全球品牌 发布时间:2015/7/21 13:22:04 我国的经济转型升级正处在重要历史拐点。加快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经济转型,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重在把握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打造中国制造的全球品牌。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 一个国家企业品牌的形成与本国经济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总的判断是:“十三五”是我国从工业化中后期走向工业化后期的关键5年。打造企业品牌,需要立足于我国由制造业大国走向以智能化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强国这个战略目标。 1、“十三五”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节点。当前,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矛盾在于调结构、转方式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从国家层面看,如果调结构、转方式有了突破性进展,就能够掌握经济增长的主动权;从企业层面看,如果能够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加快自主创新,就会形成打造企业品牌的源头活水,就会为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插上创新的“翅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企业品牌建设,离不开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需要抓住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新机遇。 2、“十三五”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尤为突出。在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需求都在全面快速增长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期间将形成新的增长格局: 消费主导的增长格局。服务消费需求的增长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带来潜在消费需求的释放,“十三五”期间的最终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都有望加快反弹。到2020年,最终消费率有望提高到60%左右,居民消费率提高到50%左右。 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随着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我国城镇居民服务型消费比重已接近40%,预计到2020年服务型消费占比可能提高到45%,一些发达地区甚至可达到50%~60%。消费结构升级带来巨大的消费需求,将为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提供内生动力。近几年,我国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十三五”服务业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为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奠定重要基础。 3、“十三五”是我国创新消费市场品牌的重要时期。打造企业品牌,不能忽略13亿中国人的新消费。例如,这几年尽管经济下行压力大,但信息消费需求增长快,今年1-5月份信息产业仍然实现了20%的增长,这为打造新的消费品牌创造了巨大空间。再比如,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的健康产业缺乏品牌。按照国家老龄委的估算,现在老年人的当期消费至少有1万亿元人民币的潜在需求。但是,由于产品供给短缺、服务水平上不来,年实际消费大约只有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 生产性服务发展滞后是企业品牌建设滞后的突出矛盾 2010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尽管有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中国经济转型: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 摘要: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作者: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迟福林 我的总的判断是:2020年是中国转型升级的历史关节点,是经济转型的最后窗口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节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为什么这么说? 第一,在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的变化下,增长、转型、改革高度融合成为这一阶段最为突出的特点,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高度依赖于以转型升级为主线的深化全面改革的重大突破。 第二,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经济转型处于最后窗口期。立足中期化解短期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成为最为现实的选择。也就是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关键就在2020年这个“中期”。如果把握和谋划好这个“中期”,加快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确立服务业主导格局为重点、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为主线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化解短期的矛盾风险,而且将为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如果失去“中期”这个历史机遇,我们就失去了主动权。 第三,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长的前景、增长的动力关键是转型,转型需要改革破题。在增长、转型和改革高度融合的特定背景下,“十三五”转型改革的时间空间约束全面增强,需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改革为支撑,以实现并保持中速增长的新常态。 2020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阶段目标 到2020年中国能否从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既是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点,又是主攻方向。实现这一转型,可以在结构升级的基础上形成7%左右的中速增长新常态,从而为从中等收入国家迈入高收入国家创造有利条件。 1.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经过36年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成功地跨越了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生存型阶段,进入以解决人的自身发展为重要目标的发展型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由于人口城镇化的较快发展、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结构升级呈现阶段性特征: 特征一是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生存型消费主要是吃饭穿衣的消费,发展型消费主要是教育、医疗、健康、文化等服务消费。当前,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工业消费品为主向服务消费为主转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由生活必需品为主向工业消费品为主转变。特征二是从物质消费向服务消费升级。2010年中国服务性消费需求占比为40%左右,与过去相比明显提高。特征三是从传统消费向新型消费的升级。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新型服务业态的快速发展,新型消费的增长很快。 2.服务业较快增长的大趋势。消费升级伴随着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张,形成走向服务业大国的市场潜力与市场空间,推动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消费增长推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趋势正在形成。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中国从一个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会不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 纵观当前全国的经济转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科技放在了突出位置。因此,中国当前经济转型的实质就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 4、当前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任务和方向 目前全国许多地区的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受到国家产业政策、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来。因此,全国经济转型的重点是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之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转型的主要任务是开发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装备,在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和控制污染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转型的方向是发展高科技,用科技化带动产业化。当前的世界经济是高科技主导下全球一体化经济,高科技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因此,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和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使高科技产业化是经济转型的必然方向。 5、加入WTO后我国的产业发展态势与经济转型 加入了WTO后,中国的一些优势行业如纺织、服装、鞋类、玩具、机电等由于不再受到最惠国、反倾销之类的威胁,因而得到迅猛发展。这些优势行业在迅速占领世界市场的同时,也在发展壮大中占领了世界生产技术的制高点。以服装为例,2005年中国服装在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设限的情况下,许多产品的外贸出口量和2004年相比仍实现了翻番。中国服装业在向世界市场的迈进中,生产技术和组织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达到和超越了世界一流水平,令欧盟和美国的服装生产界感到震惊。因此,在部分地区的经济转型中,有的地区(如阜新市新邱区)把服装行业作为了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完成了一定数量的外贸出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未来的全国经济转型中,我国的优势行业将是一些地区的最佳选择。 (五)当今世界经济转型的潮流 当今世界经济的两个主要特征就是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信息化的突起,经济全球化是对全球资源和市场追逐的结果,经济信息化则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使然,在这场竞争中世界经济将转向以商务电子化为代表的新经济。新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将发展成为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支撑的龙头经济。有的学者甚至把这种新经济称为第三次产业革命。(六)经济转型与传统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转型的历史是一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历史,又是一部新兴产业崛起的历史。世界各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尽管有许多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但是除了一些资源型产业因资源枯竭而退出历史舞台外,传统产业并不会因经济转型而成为终结者,相反传统产业会在经济转型中得到更大程度地改造和提升。新兴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市场和管理支撑,会遇到许多问题。只有在经过漫长而痛苦的孕育发展期后新兴产业才可能成为某个区域的支柱产业。因而,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才是经济转型的最快和最佳选择。在经济转型中,让高新技术和商务电子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来带动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的流动,从而推进市场资源进行整合,最终促成传统产业升级换代是推进经济转型的有效方法。 二、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是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

解读经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升级是现代化进程始终面临的课题,也是当今中国面临的最为紧迫的课题,关系到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系到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迈入高收入社会,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前,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刚刚闭幕,落实会议各项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显得十分迫切。 一、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过程,既是发展阶段因经济增长不断跃升的过程,也是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发展阶段的转换,要求经济的转型升级;而经济的转型升级又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推动发展从较低的阶段跃升到较高的阶段。 当前,关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被社会各界普遍认可的清晰、明确的界定。狭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到经济结构的优化;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还涉及到经济体制的转轨。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在体制上是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推进的,因此,从广义上理解经济转型升级,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具体地说,经济转型升级主要涉及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转换和升级。从需求方面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内需拉动,还是主要靠外需拉动;是主要靠投资拉动,还是主要靠消费拉动;等。 二是经济增长投入结构的转换和升级。从供给方面看,支撑经济增长的有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经济增长是主要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来支撑,还是主要靠知识和技术来支撑;是主要靠低水平的技术来支撑,还是主要靠高水平的技术来支撑;等。 三是产业结构的转换和升级。商品和服务由不同的产业创造。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涉及到国民财富是主要来自于第一、第二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第三产业;是主要来自于低附加值的产业,还是主要来自于高附加值的产业;等。 四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的转换和升级。体制机制既决定于发展所处的阶段,又对发展有反作用。良好的体制机制,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严重缺陷的体制机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方面的转型升级既涉及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如何发挥决定性作用的问题,也涉及到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问题。 当然,经济转型升级还涉及到收入分配结构优化、城乡区域结构合理化等内容。但是,上述四个方面,应当是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内容,或者说是最应当引起关注的方面。 二、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倒逼经济转型升级 第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在经历着大调整,未来全球经济的缓慢增长将可能延续较长时期,中国外需超常增长的“风光”不会再现。“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力量格局逐步向多极化演进。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这一多极化演变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个调整的过程中,中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中国经济转型的原因及作用研究 深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 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 配置效率的分析 学位申请人姓名刘璐丹 专业名称国际贸易学 学院(系、所)经济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赵登峰 分类号F740 学校代码10590 U D C 339 密级公开深圳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 :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 《 中国 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 一 一

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 》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 , 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 除文中己经注明 引 用的 内容外 , 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 。 对本文的研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己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 论文作者签名 : 曰 期

: 年 f 月 丨 又 曰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深圳大学关于收集 、 保存 、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 艮 P :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深圳大学 。 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 允许论文 被查阅和借阅 。

本人授权深圳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 可以采用影印 、 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 、 汇编学位论文 。 ( 涉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论文作者签名 : 导师签名 : t / 心 日 期 : 年 r 月

( V 日 日期 : 年 7 月 丨 y 日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及作用渠道——基于国际贸易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摘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世界各国联系更加紧密,技术扩散更加快速, 科技交流更加频繁,国与国之间合作竞争关系更加明显,而一国在国际上的地 位与话语权,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此同时,中国步入经济转型的关 键阶段,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面临着从“要素投入驱动型”经济 增长模式向“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而根据新经济增长的理论, 全要素生产率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内源因素,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重 要依据,也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动力之源。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备受 国家政策制定者与研究者的关注。 笔者在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利用我国1999-2014 年间除港澳台 和西藏外30 个省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分析促进我国经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

中国经济转型与环境保护1 林衛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 意识到当前增长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后,中国已开始采取措施以减少对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除了政府在税收和环境监管方面的措施外,绿色金融将在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除了通过银行强化绿色信贷指引,扩展绿色金融可通过多样化的资金来源,以及进一步引入民营资金。同时,中国向可持续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转型将需要使资源合理定价和配置,其中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路径。 一、引言 中国经济在过去成功取得高增长也同时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当中对环境的负外部性影响往往并未被纳入家庭和企业的考累之中,所以环境保护丶推广绿色经济增长还有很大的空间。政府将环境保护作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此外,去年的三中全会的改革蓝图也将环保作为一个改革重点。根据改革蓝图,水、燃料和电力等资源的定价将更加市场化,并硏究引入环境税,从而将污染和能源损耗的成本内部化。在未来的几十年中,这一目标将鼓励经济向环保方向发展转型。 人们已经意识到通过投资拉动增长,能源密集型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根据多边机构的估计,从中期来看,为了保护环境(包括节能和可再生能源),政府每年将需要在环保上花费2万亿人民币。2 1这篇报告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一定代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方向,该报告在2014年有中国人 民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学术论坛上讨论使用。 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银行表明,为了实现低碳经济,每年,全世界将花费5万亿美元来满足交通、

绿色金融一般是指为可再生能源和环境保护提供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例如银行贷款、私募股权、债券以及股票的发行等。3它将指引资本和资源的配置,为解决环境保护的融资需求做出贡献。同时,如果中国过渡到一个可持续并更加环保的增长,就需要一个包括财政、金融和国有企业部门改革的一个综合的路径,这将使资源的定价以及配置更加合理。 本文考察了包括绿色金融等措施的进展,并讨论它对推进中国环保并可持续增长的作用。第二部分考查了环境保护措施,并对金融监管机构做出的现有绿色金融措施作出评估。到目前为止,在绿色金融融资方面,中国主要依赖政府基金和银行贷款。第三部分提供了一些减轻污染负外部性的财政税收措施和加强绿色金融的政策选择,同时也强调国有企业、财政和金融部门的改革对推动保并可持续增长是相辅相成的;第四部分为总结。 二、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措施 政府已经实施了一些环保法规来限制污染和工业能源损耗4。通过绿色公共采购以及环保税,在形成以市场为基础上取得一定成就,但是需要做的还有更多。 环保税。虽然中国对多种资源和车辆征税的同时也征收污染费,但是与OECD国家相比,征收总额还是偏低的,并没有把气候变化、局部污染以及拥挤等的负面外部性内在化。税种的实施和设计等问题也阻碍着解决外部性的成本。不同费用在各层地方政府都有不同的共享机制,这种结构不仅降低了系统性征收的作用,也增加了从付费向征收环境税转变模式的难度。税收亦在一个较低水平,并且在实际征税中,执法力度稍为不够(Parry, Heine, Lis, and Li 2014)。最近的估计表明,污染源的聚集和人口的高密度使得中国污染的整体外部性 能源和水资源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该数据源自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的和气候小组根据国 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委托而编写的报告。 3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金融倡议 4以下的叙述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概况,这并不意味着是实施措施的一个详尽的记录。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浅析中国经济转型与中国经济的现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辉煌瞩目的成绩。不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宏观经济出现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以及严峻的国际现状等,这就迫切地要求中国进行经济转型。中国的经济转型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很多的障碍,而中国经济转型对中国本身及世界都是很有意义的。同时面对金融危机的加剧,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下调。 【关键词】转型障碍中国经济现状 一.中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与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然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过度依赖资源投入和投资驱动的基础之上,现在这样的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从宏观经济的深层结构看,表现为内外两个方面的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和消费的失衡,过度投资而消费不足。现在西方发达圜家每年GDP中只有20%左右用于投资,而中国却高达50%左右,从而导致最终需求不足,越来越多的东西卖不掉,国家只好再投资,利用投资带动消费,久而久之就会进入经济发展恶性循环。外部失衡的主要袭现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的双顺差,外汇存底的大量增加.这样可能会造成中国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摩擦加剧,同时使国内的贸易条件变差.

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观经济上的集中表现是货币的过量供应。货币的过量供应会导致房地产、股票、收藏品等资产泡沫的形成,而且会使一圜的金融体系变得非常脆弱,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就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当遇到外部或者内部冲击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系统性风险,中国应该借鉴他们的经验。这些问题深层的根源在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或称经济发展模式),所以为了解决宏观经济中的这些问题,就必须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另外,当前的国际环境也是很严峻的。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加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将降至0.5%,发达国家经济将出现2.O%的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大副滑落至3.3%,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也将出现2.8%的负增长。在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边和日趋严峻的同时,我国经济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很突出,外部冲击与内部因素相互交织影响,使得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因此,为了应对国内和国外的挑战,中国应当寻求经济转型,以实现经济的义快又好又平稳的发展 二:中国转型中遇到的障碍与中国经济的发展出路 然而中国在1995年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就开始要求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十年以后,到了2005年制定“十一

转型时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转型时的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困难及对策研究 技术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标志性指标,甚至是试金石。只要技术创新加快、有效,转方式、调结构就会明显见到成效;如果技术创新始终止步不前或乏善可陈,那么转方式、调结构就是一句空话或口号。 2015年第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中国GDP增长6.9%,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6年以来,首次低于7%。从前两个季度GDP增长7%到“破7”,仅仅降了0.1个百分点,却吸引了全球目光的关注并因此造成金融市场波动,可见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同时也反映出,今年以来全球经济的脆弱性明显加深,对中国经济的走势极为敏感。“破7”符合大多数观察家的普遍预期,好像一块石头终于落地,少许也增添了人们的一些确定感。的确,这可能是一个标志性事件,预示着中国经济从此将暂时告别7%以上的中高速增长,转而进入低于7%的中速增长时期。 对于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看法或预测,见仁见智,始终存在不同意见和争论,悲观与乐观互见。笔者属于务实派,2014年上半年就曾撰文指出:纵观国内外宏观经济大势,在未来1-3年的短周期中,中国经济将持续承压,并且“最严峻的时期并不在2013或2014年,而是在2015年之后,最可能的时间窗口应该是2016-2017年,或许还会拖延至2018年”(参见本刊2014年第9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渐行渐近》)。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状况的基本认识,大致说来可这样概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长期保持的强劲增长,主要是因为同期外贸进出口提供了持续动力,极大地带动了国内生产加工业的蓬勃发展,从而形成所谓的“中国价格”、“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等概念;同时,大量贸易顺差的产生与国际资本流动相互交集,形成国内流动性长期过剩的局面,并促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膨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