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六章 第一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第二课时)

第六章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活动方案】

活动一、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阅读P8拓展视野:物质溶解于水中时,物质的性质要发生改变:固体物质溶于水时,形成的混合物(比如溶液)的沸点,凝固点。

练习:(1)人们在冬天为了防止汽车的水箱结冰,常常在水箱中加入少量的乙二醇,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寒冷的冬季,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撒些盐,原因是__________

_______。

2、观察演示P7活动探究,思考与记录

⑵实验总结:某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时,水的导电性(可能、一定)会发生增强。

⑶原因探究、交流讨论:食盐溶液能导电的原因是:食盐溶液中存在着能的

粒子。而固体食盐不能导电是因为尽管固体食盐中有但却因此不能导电。酒精、蔗糖溶液不能导电是因为这些溶液中。

溶液导电与金属导电的区别在于:

溶液靠导电而金属靠导电。

4、总结溶液的三个性质、、

【课堂测试】

1.同学们已经从物理学上知道:水的凝固点是0℃,而沸点是100℃,那你是否有办法让水的凝固点不再是0℃,而沸点也不再是100℃呢?

2.我们的父母经常告诫我们:千万不要用潮湿的手去触摸正在工作的电视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否则是要触电的。他们是危言耸听吗?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3.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矿泉水 B.自来水 C.蒸馏水 D.汗水

4.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的是………………………………………………………()A.汽水 B.纯净水 C.蔗糖水 D.酒精溶液

5.厨房里的下列物质在寒冷的冬天最容易结冰的是……………………………………()A.食醋 B.蒸馏水 C.酱油 D.自来水

6.水溶液的基本特征是…………………………………………………………………()A.均一性和稳定性 B.导电性

C.比纯水的凝固点低 D.比纯水的沸点高

7.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能相溶的两种物质混合才能得到溶液

B.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形式

C.溶液通常都是无色液体

D.有的溶液是有气味的

8.下列各组物质,只用水不可以鉴别出来的是……………………………………()A.食盐固体碳酸钙固体高锰酸钾固体

B.氢气氧气二氧化碳

C.汽油酒精浓盐酸

D.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氯化钾固体

9.某些固体物质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会发生变化。把氯化钠、硝酸铵和氢氧化钠三种物质溶于水,使溶液温度明显降低的是,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的是,溶液温度基本保持不变的是。

10.铜、铁、铝等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某些物质的水溶液如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食盐溶液等能够导电是因

为。而糖水、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是因为

11.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以证明水中溶解了某些物质后导电性会增强,并画出简单的电路图。(提供的仪器有开关、导线、灯泡、学生电源、石墨电极,药品任选)

12.你能用几种方法区分下列溶液呢?

(1)食盐溶液与蔗糖溶液

(2)酱油与食醋

(3)白酒与饮料“雪碧”

2019中考化学专题练习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

溶解现象与溶解原理(含解析) 一、单选题 1.衣服上沾有少量的油渍可用下列哪种物质除去() A. 水 B. 食盐 水C . 汽 油D . 泥沙 2.分别将下列物质加入到足量水中,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A. NaCl B. CuSO4 C. CaCO3 D. Fe Cl3 3.严冬,我国北方某些城市曾用食盐融雪,这里食盐所起的作用是( ) A. 与坚冰发生化学反应使之融 化 B. 使冰的熔点降低从而促使其融化 C. 主要为了加大摩擦力防止人们滑 倒 D. 起消毒杀菌作用 4.衣服上沾有碘极难洗净.有下表分析,在家庭去碘污渍最好选用() 溶质溶剂 水酒精苯(一种有机物,有毒)汽油 碘难溶可溶易溶易溶

A. 水 B. 苯 C. 汽 油 D. 碘酒 5.分别将下列物质加入到足量水中,能得到无色、澄清溶液的是 A. NaCl B. CuSO4 C. CaCO3 D. Fe Cl3 6.下列有关水的知识,其中正确的是() A. 水是一种最常见的溶剂,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数为纯净物 B. 重庆水资源丰富,没有必要节约用水 C. 只有用蒸馏的方法才能降低水的硬度 D. 在水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反应速率往往比较快且充分 7.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加入水中,充分搅拌后,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 食 盐 B. 蔗 糖 C. 酒 精 D. 花生油 8.鱼类腥味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鱼身上存在有机化学物质甲胺,甲胺易溶于乙醇,因此,煮鱼时加些酒,能使甲胺溶于乙醇并随加热挥发逸出,经过这样烹饪的鱼就不再有腥味。下列过程与上面所述原理相似的是() A. 用洗涤剂洗 碗 B. 用白醋除去水垢 C. 用纯碱除去衣服上的油 污 D. 用酒精将试管壁上的碘洗掉 9.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 A. 生理盐 水 B. 碘酒 C. 牛奶 D. 可乐 10.请用你所学的化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各单元复习提纲

第六章 金属 90多种)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一定的韧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 (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 (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 :密度最小的金属 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 特性的物质。(注:混合物)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低、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 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

泼。 2、金属 + 酸 → 盐 + H 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镁和稀硫酸: Mg + H 2SO 4 = MgSO 4 + H 2↑ 镁和稀盐酸: Mg+ 2HCl === MgCl 2 + 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铝和稀硫酸: 2Al +3H 2SO 4 = Al 2(SO 4)3 +3H 2↑ 铝和稀盐酸: 2Al + 6HCl == 2AlCl 3 + 3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锌和稀硫酸: Zn + H 2SO 4 = ZnSO 4 + H 2↑ 锌和稀盐酸: Zn + 2HCl === ZnCl 2 + H 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铁和稀硫酸: Fe + H 2SO 4 = FeSO 4 + H 2↑ 铁和稀盐酸: Fe + 2HCl === FeCl 2 + H 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3、金属 + 盐 → 新金属 + 新盐 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铁与硫酸铜反应: Fe+CuSO 4==Cu+FeSO 4 (“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条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 铝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3CuSO 4+2Al==Al 2(SO 4)3+3Cu 现象:铝片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无色。 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AgNO 3+Cu==Cu(NO 3)2+2Ag 现象:铜片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的物质,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 注意:①CuSO 4溶液:蓝色 FeSO 4 、FeCl 2溶液:浅绿色 ②Fe 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1、概念: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2、特点:反应物、生成物都两种;物质种类是单质与化合物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元素(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 、Ca 、Na )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 + Fe 2O 3 2Fe + 3CO 2 2、现象:红色粉末逐渐变为黑色,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3、注意事项: ①先通CO 再加热的目的:排出装置内的空气,以免加热时CO 与空气混合,可能会发生爆炸。 ②实验完毕后继续通入CO 的目的;防止氧化铁被还原成铁后,在较高的温度下重新被氧化 ③尾气的处理:因为CO 有毒,所以尾气中的CO 气体要经过处理,变成无毒的气体。可点燃使其生成无毒的二氧化碳气体。 ○ 4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注意事项:“酒精灯迟到早退”,即 开始时要先通入氢气后加热(目的是排净管内空气,防止氢气与管内空气混合受热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时要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氢气至试管冷却(防止生成的铜受热被氧化成CuO ) 高温

九年级化学原子的构成练习题11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5 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原子是____________中的最小粒子,是指在____________中不可再分,不等于原子不可再分。通常原子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三种粒子构成的。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概念和基本组成。 答案:化学变化化学反应质子中子电子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原子的结构、组成和各种粒子的带电性质 & 答案:(1)负电一个单位负电荷正电一个单位正电荷不带电 (2)1/1 83611 3.已知每个电子的质量约为每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 836,所以在科学上计算原子的质 通过此表,可总结出“在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还能总结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观察比较的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一个规律。本题可通过观察比较横行数据和纵列数据找出原子构成的一些规律。观察比较每一横行数据不难发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核内不一定都有中子;原子核内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观察比较纵列数据可发现: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核外电子总数可间接推理原子种类……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初二升初三化学第1次课 授课老师: 授课时间: 授课内容:1、化学引入(生活常识与化学对接) 2、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第一部分认识化学 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的研究对象 2.记忆重点元素符号 教学重点 元素符号与名称的准确对应(技巧的讲授) 教学过程 1.虽然对于化学比较陌生,不清楚化学到底是研究什么,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许多化学现象。先讲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物质之间的相互反应1)食醋除鱼刺(化学符号,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2)食醋除水垢 2.化学与生活联系,生活处处有化学,但是化学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研究一些什么,回到前面讲的物质之间反应从而引出化学研究的是物质,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还研究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创造新物质。 阅读下面的资料深入的理解化学(并完成后面的练习) 化学并非从一开始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化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远古时候,人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抗争时,发现了火。对火的利用,使人类变得聪明而强大。后来人们又发现了铜,又通过炼铜,制得了很多青铜器。再后来,人们又发展到了炼铁,烧瓷,制陶,染布,酿酒等等,但是人们一直都是在使用化学,却对物质变化的本质并没有了解。 直到近代18世纪的时候,出现了两位伟大的科学家:一位是英国的道尔顿,一位是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他们经过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原子和分子是极其微小的微观粒子,我们只有借助高精尖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它们。但是通过这两位科学家的结论,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分子是会破裂的,但原子不会,而原子又可重新组成形成新的分子。这个就像我们在堆积木。每个小木块是不会再被切分的,但是小木块组成的图形我们是可以拆开,也可能组合成其他图形的。 同样,在生活中我们总会听说到“补铁、补锌、补钙”,铁、锌、钙,我们在化学上称其为元素,物质就是由元素组成的。但是就像英文单词一样,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英文单词,但是却只有26个英文字母,只是它们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化学物质成千上万,组成它们的元素也只有100多种,这些在我们将来都会细致学习。 我们来看,鸡蛋壳、贝壳、大理石,三个看起来好像没有任何联系的物质,在化学上它们就有联系,组成它们的元素中都含有钙,而且这种物质在化学上我们称为碳酸钙。同学们有时吃的钙片,也是碳酸钙。 还有,像我们熟悉的,我们呼吸时,吸入的是~(氧气 O 2),呼出的是~(CO 2 ), 还有我们常喝的水(H 2 O),这些英文符号是我们将来会学到的,从这些符号我们也能看出,它们都含有O,在化学上表示的是氧元素。 可见,相同的组成,也会形成不同的物质;不同的元素,更会相互组合,形成丰富的物质世界。 其实,对于元素的发现和认识,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1869年,俄国伟大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很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就是我们书后的附表,我们将来还会对它进入细致的学习,到时候再看这张表就不再像看天书啦~这张小小的表格中蕴涵了丰富的规律,这就是元素周期律。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我们就可以分类地来学习物质的性质,这样就使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分类的思想,在我们化学学习中是很重要的,所以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多留心总结。规律,说白了就是张法,每个人的学习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希望同学们也能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资料填空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中考化学总复习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知识讲解含解析

溶液、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基础) 【考纲要求】 1.掌握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及应用;了解溶解过程中的放热和吸热现象。 3.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知识网络】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组成:溶质和溶剂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固体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溶解度变化规律: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溶解度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 a(O H)2常用溶解度曲线表示 气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液 溶质的质量分数=×100% 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定义:固体溶质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方蒸发溶剂,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的物质 结晶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适于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的物质 放热,如:NaOH 浓H2SO4 溶解现象吸热,如NH4NO3 变化不明显,如NaCl 乳化现象:洗洁精洗衣物和餐具上油污是发生了乳化现象 【考点梳理】 考点一、溶液、溶解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溶液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组成:溶质和溶剂。 (3)特征: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密度、浓度、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改变,溶液久置不出现沉淀,不分层。 2.溶解现象 (1)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 ○1溶剂的温度:温度越高,溶解越快。 ○2固体溶质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搅拌加速溶解。 (2)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往往会引起温度的改变。溶解的过程发生两个变化: ○1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的过程,要吸收热量;

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原子的构成》教案-新版

第一节原子的构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以及原子质量的计算。 2、了解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知道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3、了解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想像、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和学生间相互讨论、交流,增强学生归纳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乐趣,初步体会物质构成的奥秘,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物质的微粒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原子的结构、离子的形成、原子质量计算。 2、教学难点:核外电子的排布。 3、[教学过程] 一、原子的构成 1.提问:(1)什么是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和原子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 2. 发挥想象,说说你对原子的最初认识,原子的外形可能是什么样的? (1)猜想:原子不能分。 1)、原子可能是一个实心球体。 2)、原子可能像一个乒乓球。 3)、原子可能像一个樱桃。 …………

19世纪末前的科学家,如道尔顿。当时人们都认为原子不可分 其实,原子不是一个个简单的、实心的球体,而是一个空心球,几个小粒子围绕着一个大粒子运动。但这些粒子是什么呢? 其中居于原子中心的大粒子就是原子核,原子核带正电;小粒子就是电子,电子带负电,它们在原子核外的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的运动。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的构成示意图原子结构模型图 (2)原子核还能不能再分呢? 想一想原子弹的爆炸? 原子弹爆炸正是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这说明原子核还能再分。科学研究表明:原子核也不是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它由质子和中子两种粒子构成。 科学研究还发现,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构成原子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表1)

全国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全国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的综合中考真题汇总及答案解析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在不同温度下,将一定量的NaCl和KNO3分别加入100 g水中,实验情况记录于下表中,有关结论正确的是( ) A.KNO3的溶解能力一定大于NaCl B.40 ℃时NaCl的溶解度一定大于KNO3的溶解度 C.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 ℃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NaCl < KNO3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 ℃后,溶液的浓度:NaCl > KNO3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表中数据可知,20℃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36gNaCl,最多溶解31.6gKNO3,即此温度下,NaCl的溶解度是36g,KNO3的溶解度是31.6g,此温度下KNO3的溶解能力较小,选项A错误; B、由表中数据可知,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但由于不能确定是否饱和,故无法判断40℃时NaCl与KNO3的溶解度的大小,选项B错误; C、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将实验3所得溶液分别降温至20℃后,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NaCl36g>KNO331.6g,选项C错误; D、将实验2所得溶液分别升温至80℃后,溶解均为不饱和溶液,但溶质质量分数不变,仍等于实验2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40℃时,在100 g水中,加入36gNaCl全部溶解,加入31.6gKNO3全部溶解,可知溶液的浓度是NaCl>KNO3,选项D正确。故选D。 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 C.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t2℃时,甲的溶解度为50g,题中未加单位,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混有少量的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t1℃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所以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NO3的溶解度大于NaNO3的溶解度 B.t1℃时,在50g水里加入5gKNO3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1:6 C.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时,必须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 D.分别将t1℃时KNO3、NaNO3饱和溶液加热至t2℃时,K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NaNO3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 没有指明温度范围,KNO3的溶解度大于NaNO3的溶解度,说法错误; B. t1℃时,硝酸钾的溶剂给杜是20g,在50g水里加入5gKNO3充分溶解,所得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比为5g:50g=1:10,故错误; C. 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硝酸钾晶体时,采用降温结晶的方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活性炭吸收二氧化氮 B、从粗盐制精盐 C、工业上用分离空气法制取氧气 D、二氧化碳溶于水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碘的晶体经加热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 B、铁在温度1535℃时变成铁水 C、焦炭跟氧化铁混合经高温加热最后有铁水生成 D、蒸气锅炉爆炸 3、下列是描写事物的一些诗句,其中可能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引自《红楼梦》) B、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引自《红楼梦》)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引自明朝—于谦词) D、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引自毛泽东诗词) 4、生活中的下列实例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玻璃破碎 B、牛奶变酸 C、铜器生锈 D、木柴燃烧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淇淋融化 B、干冰升华 C、水结成冰 D、钢铁生锈 6、当你在复印社复印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就是臭氧的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该变化是物理变化B、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物质 D、臭氧与氧气完全相同 7、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燃烧 B、汽油挥发 C、食物腐烂 D、湿衣服凉干 E、石蜡熔化 F、点燃煤气 G、弯曲电线 H、剩饭变馊 I、高梁酿酒 J、灯泡发光 K、瓦斯爆炸 L、空调制冷 M、火山爆发 N、酸雨形成 O、苹果腐烂 P、露水消失 Q、海水晒盐 8、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习题(含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含答案) 一、单选题 1.某固体物质受热后变成该物质的气体,这种变化属于() A. 一定是化学变化 B. 一定是物理变化 C. 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 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2.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 释正确的是() A. “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 B.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 C. 凡是变化过程中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此变化过程中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D. “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组成或结构上不同的物质 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打赢了一 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阻击战。在日常防疫中,75%的酒精可有效灭活新型冠状病毒,下列对酒精性质的描述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易挥发 B. 具有可燃性 C. 熔点?114℃、沸点78℃ D. 具有特殊香味 4.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A. 发出强白光 B. 放出大量的热 C. 镁条减少 D. 有白色固体生成 5.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降雨 B. 水分蒸发 C. 煤的分解 D. 药品研碎 6.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在古代就有许多发明和创造。下列叙述中不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A. 制作石器 B. 烧制陶瓷 C. 粮食酿酒 D. 使用火药 7.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还原性 B. 状态 C. 硬度 D. 导电性 8.胆矾是一种蓝色晶体,胆矾受热时容易分解而成为白色的硫酸铜,工业上精炼铜、 镀铜等都要应用胆矾,上述对胆矾的描述中,没有涉及的是() A. 物理性质 B. 化学性质 C. 制法 D. 用途 9.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金刚石切玻璃 B. 氢气冶炼金属 C. 天然气作燃料 D. 稀硫酸除铁锈 10.下列物质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 B. 金属铜能导电 C. 纯净的氮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D.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11.太和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也是面食代表之一。下列制作板面过程 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擀面 B. 切条 C. 扯面 D. 煮面 12.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 铜用于制作导线 B. 氮气用于食品防腐 C. 天然气用作燃料 D. 氧气用于气焊 13.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常见到下列一些变化,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白菜腐烂 B. 煤气燃烧 C. 轮胎爆炸 D. 牛奶变酸

九年级化学上册高频考点专训教案原子的构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考点专题训练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资源分析 ★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此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的概念,初步探索了物质构成的奥秘,但他们并不满足,还想知道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质量有多大?等等。本课题学习原子的构成,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由于本课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故教材编排简洁扼要,内容浅显,而且较多地穿插了图、表等资料,既增强了直观性,一目了然,又便于进行类比、分析,启发学生的想像。 ★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原子的构成”这部分,由于微观粒子看不见、摸不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所以教学时尽可能使用模型、多媒体动画片等辅助手段,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材中穿插了多张图、表,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初步培养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子的内部结构、相对原子质量。 难点:对“原子不显电性”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将教材中P68—P69的图、表复印放大、剪下; 2.原子结构的发现史的资料、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原子内部运动的动画片; 3.投影片:附表1、附表2。 ★课时建议 1课时。 ★ 教学过程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大题培优)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常温下进行下列各组对比实验,说法正确的是()。 A.对比实验①和②,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B.对比实验①和③,可研究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C.对比实验②和④,可研究不同溶质在相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D.对比实验③和④,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 【详解】 A、对比实验①和②,没有控制水和汽油的量相等,选项A不正确; B、对比实验①和③,同样没有控制水的量相等,选项B不正确; C、对比实验②和④,没有控制碘和高锰酸钾的量相等,选项C不正确; D、对比实验③和④,符合控制变量的要求,可研究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选项D正确。故选D。 2.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在两个各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 B.t1℃时,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等于乙 C.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甲 D.t2℃时,将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甲溶液析出晶体的质量大于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t2℃时,甲的溶解度=50g,而乙的溶解度<50g,故在两个各盛有l00g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50g的甲、乙两种固体,充分搅拌,甲能全部溶解,而乙有剩余,故所得甲、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不等,正确,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但没有指明是饱和溶液,故等质量甲、乙溶液中所含溶剂的质量甲不一定等于乙,错误, C、从溶解度曲线可看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较大,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化较小,故乙中含有少量甲,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乙,错误,D、没有指明高温时的溶液是否是等质量,故无法判断析出晶体量的多少,错误,故选A 考点: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20℃时,将等质量的a、b两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然后升温到50℃时,现象如图2;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由这一过程可知() A.3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B.40℃时a、b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无法比较 C.从20℃到50℃,b溶液质量分数不变 D.图3中表示a的溶解度曲线是N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详解】 图1中,溶剂质量相等,甲中物质溶解的质量小于乙中物质,所以M表示的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N表示的是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A、30℃时,甲、乙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不能确定,所以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也不能确定,错误;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第三节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与碱之间可发生中和反应; (2)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2)通过实验探究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对信息进行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用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养成用化学的视角来认识实际生活中的习惯。 (2)鼓励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寻找、发现反应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 (1)对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及对反应实质的理解;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 探究中和反应的过程,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请看一则网上消息: 浓盐酸泄露,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白雾和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情况紧急!!!消防官兵向泄露的浓盐酸中抛撒熟石灰来处理。处理浓盐酸为什么要用熟石灰呢? 通过简单讨论,引入课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环节二】合作探究,分析问题 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反应吗?他们是怎么反应的? 进行猜想:酸和碱之间可能会发生反应,反应后呈现中性。 阅读课本P235“观察活动,思考讨论把结果填入书中的表格中。 【环节三】归纳概括,形成概念 那么,其余的酸溶液与碱的反应的反应如何发生的? (要求同学们想象、讨论他们所探究的每一个实验,酸和碱是如何反应的?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并按照上面例子来书写出化学方程式,对化学方程式中的产物组成进行对比总结,很

容易就得到盐的概念,对比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都是酸和碱,很快就得到中和反应的概念,并且,理解了这些酸与碱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实质都是酸溶液中的氢离子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了水。根据这组化学方程式的特点总结出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概念和实质。并得到中和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对所得到的概念进行小结。 1.盐的定义: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2.中和反应: 定义: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实质:H+ +OH- = H2O 巩固概念: 1. 下列化合物中属于盐的是( C ) A. CaCO3 B. Cu(OH)2 C. Na2CO3 D. H2SO4 2.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C ) A.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B. CuO + H2SO4= CuSO4 + H2O C. NaOH + HNO3=NaNO3+ H2O D. Cu(OH)2+H2SO4=CuSO4+2H2O 【环节四】知识应用,拓展延伸 中和反应在生产生活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大家阅读课本第59页,讨论总结出中和反应的应用。 ①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根据土壤情况,可以利用中和反应,在土壤中加入酸性或碱性物质,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利于植物生长。例如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造成酸雨,导致一些地方的土壤变成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于是人们将适量的熟石灰加入土壤,以中和酸性。) ②处理工厂的废水 (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污水,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例如: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 ③用于医药 (人的胃液里含有适量盐酸,可以帮助消化,但是如果饮食过量时,胃会分泌出大量胃酸,反而造成消化不良。在这情况下,可以遵医嘱服用某些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 蚊虫叮咬后,皮肤肿痛,是因为蚊虫在皮肤内分泌出了蚁酸,可以涂碱性物质(如稀氨水、肥皂水)来减轻痛痒。 【课堂练习】: 1.用适量盐酸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九年级化学--物质的溶解性练习(含答案) 夯实基础 1.已知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时,20 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的质量为( ) A.36 g B.3.6 g C.7.2 g D.10 g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加硝酸钾 B.充分搅拌 C.恒温蒸发水 D.升高温度 3.在粗盐的初步提纯实验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图K13-1 4.在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过滤时用到的仪器:烧杯、玻璃棒、铁架台、滤纸 B.蒸发操作结束后,将蒸发皿放在石棉网上 C.用药匙将蒸发皿中的白色固体直接转移到纸上 D.实验结束后所得到的白色固体为氯化钠 5.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60 ℃时,饱和硝酸钾溶液中溶质与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1∶21 C.20 ℃时,10 g水中加入5 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再加入5 g水,前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 D.将溶质质量分数为28%的硝酸钾溶液从60 ℃降温至20 ℃,没有晶体析出

6. 图K13-2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K13-2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 2 ℃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2∶5 B.t 2℃时,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 1 ℃后,溶液仍饱和 C.t 1 ℃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从t 2℃降温到t 1 ℃,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7.某盐化工厂生产的碳酸钠粗产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钠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如图K13-3所示,请回答: 图K13-3 (1)t 1 ℃时碳酸钠与氯化钠中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t 1℃时碳酸钠溶液升温至t 2 ℃,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变大”“变 小”或“不变”)。 (3)除去碳酸钠中混有的少量氯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8.根据下表中氯化钠和硝酸钾部分溶解度数据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综合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化学溶解度综合题及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解度 1.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如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将t1℃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乙>甲>丙 B.在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化为不饱和溶液 D.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通常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答案】A 【解析】 【分析】 从溶解度曲线图看,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丙,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 【详解】 A、从溶解度曲线图看,t1℃时,甲、乙、丙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乙>甲>丙,物质甲、乙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升温,它们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但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质量不变,而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这样溶质析出,所以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顺序是乙>甲>丙,故A正确; B、在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等质量甲、乙两饱和溶液中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故B不正确; C、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故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会有晶体析出,溶液仍然饱和,故C不正确; 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以要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应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故D不正确。故选A。 【点睛】 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从含有少量甲的乙溶液中得到较多的乙晶体,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2.KNO3和NaNO3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科粤版九年级化学下册8.3 酸和碱的反应教案

第八章常见的酸、碱、盐 6. 3酸和碱的反应

探究点一探究中和反应 [情景展示] 一、观察实验: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进行混合。 二、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观察实验现象。 [问题探究] 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如何设计实验证明酸和碱之间确实发生了反应?我们又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中和反应?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探究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的方法:可借助酸碱指示剂,先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稀盐酸,可观察到溶液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

酸发生了反应。在滴加稀盐酸的过程中,要边滴加边搅拌,至红色刚好褪去为止,否则容易使盐酸过量。 判断某个反应是否为中和反应,关键是看反应物是否为酸和碱,而不是仅看生成物是否为盐和水。 [课堂速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探究点二酸、碱的通性 [情景展示]

[问题探究] 酸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酸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归纳提升] 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与较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与盐反应生成新酸和新盐。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主要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存在氢离子。 [继续探究] 碱类物质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碱类物质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交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溶解度

2015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汇编溶解度 一.选择题 1.(2015?苏州)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 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 .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 .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 . 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 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交点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能否全部溶解,根据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即可. 解答:解:A、t1℃时,相同质量的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此处没有提溶液的质量,故无法比较溶质质量的大小,错误; B、t2℃时,A的溶解度是50g,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只能溶解25g,故溶液质量是75g,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AB的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故B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A的溶质质量分数,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故溶液组成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与t2℃相同,据图可以看出,C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错误;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溶解度曲线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 2.(2015?巴中)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 第六章溶解现象 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 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 ※“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 ※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 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 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 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 6、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例1、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D ) A、酱油 B、米酒 C、食醋 D、水 ※水的凝固点比溶液的低 例2、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 冰的密度比水小,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所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缸撑裂; 腌制食品的水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不易结冰。 例3、为什么建筑工地向水泥砂浆中掺入氯化钙可以防冻? 掺入氯化钙后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可以防冻。 例4、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汤其实是溶液,溶液的沸点比水高,所以沸腾的汤的温度为什么比沸腾的水温度高。 7、酸碱盐在水溶液中会电离出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NaCl = Na+ + C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