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
2010-2015中国行政史简答自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扈氏,盘庚迁殷都曾召集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权政治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37.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的不断和人口的流动,地方行政体制十分混乱,虽从主体上看基本维护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地方行政体制,但实际上变化颇多。

(1)地方行政管理层次的调整

(2)军政一体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3)特殊行政区的行政体制

(4)基层行政组织

38.简述明清两代督抚的区别。

(1)明代督抚在明中期以后虽在地方上逐渐掌握了行政权力,但职权偏重于监察,名义上始终算中央官员,而且省级官员一直是三司长官。

(2)清代督抚则已成为注定的省级地方行政长官,二司成为其注定下属官员,清朝督抚已是名实兼备的封疆长官,代表皇帝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提督学政主管一省学校、科举事务,俗称“学台”,其办事衙门称“学院”,无论本人品秩高低,在充任学政期间,其地位与督抚平行,但重大问题要与督抚商办。

39.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由清末君主专制到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共和体制,再到北洋军阀政体,国民党政府名为共和实为专制的体制,最后终于按照历史发展的趋势,走向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共和体制的正确轨道。

40.抗日民主政权的行政执行对于今天的借鉴意义有哪些?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政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利,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

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37.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

最高军事权;

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38.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清朝地方监察体制沿袭了明代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

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进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

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如总督、巡抚、各省按察司及道的监司。

39.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哪些?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各级代表大会,实行议行合一的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为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4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行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隋唐时行政监督的新进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1)监察机构的逐渐健全和监察职责日益分明;

(2)对监察官员任用的特殊程序;

(3)分道监察和分察尚书制度的确立;

(4)参与司法审判;

(5)多种地方监察形式的并存。

37.北宋时期坚持宰相权力制衡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1)集体宰相体制不变;

(2)法定的宰相职权不变(人事、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

(3)宰相办公机构为中央政府机构不变。

38.从行政管理的角度看,造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有哪些?

(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机构不断变化,各种机构职责权限十分混乱;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派军阀纷纷以军事实力干预政务;

(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上述各方面势必会影响到行政决策的贯彻执行。

3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从中央到地方逐步改为首长制,这既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也有加强国民党专制独裁的目的;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效果却相反。

40.春秋时期,赋税制度的改革对国家行政体制变革所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1)使国家的社会职能发生变化。赋税改革后,国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取消了公私出之分,国家主要社会职能就剩下政治和行政事务的内容,不再具有直接组织社会生产的职能;

(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改革以后,产生了以农户为单位的“编户齐民”的户籍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战国时期各国郡县制的特点。

这个时候的郡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其特点有二:

一是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免,而非分封世袭制贵族;

二是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可以通过郡县长官把自己的权利一直伸到社会的最底层。

3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利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将宰相议事之所先迁往门下省,后再迁往中书省;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38.与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相比,广州国民政府的行政体制有哪些特点?

(1)以党治国的原则更加明确。国民政府受国民党的指导和监督,掌理全国政务。

(2)采取委员会议制,确立以委员会议的形式对国务实行集体领导的体制。

(3)实行党政合一的“一权制”。国民政府所属各机关均在国民党中央统一号令下分别行使职权。

39.简述苏区的行政监督形式。

苏区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苏区各级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共产党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工农检查机关的监督;主管部门的监督;审计监督。

40.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罚的主要条件。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罚;严厉惩罚干部的贪污行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措施。

(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都省搬出,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利调整,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3)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将宰相议事之所先迁往门下省,后再迁往中书省;扩大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37.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清朝地方监察体制沿袭了明代同一区域多种巡察的方式。

一方面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进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

另一方面,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如总督、巡抚、各省按察司及道的监司。

38.简述夏商西周时期原始氏族公社痕迹对君主权力的影响。

(1)盛行于部落制时代的民主制的某些残留使得诸侯国君和宗室贵族对朝政拥有相当的参与权,制约着王权的发展。

(2)贵族议事制度的影响,据文献记载,禹征三苗,启伐扈氏,盘庚迁殷都曾召集贵族议事。

(3)王权受到宗教信仰的限制,如商代神权政治盛行,处理政务须事事向上帝请示占卜,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王权的发挥。

39.简述抗战后国民党中政会在行政体制中的地位。

40.元代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皇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

(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

(3)最高军事全。

(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

(5)最高人事权。

37.简述明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要内容。

1、荐举。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重要入仕途径。

3、科举。明朝科举考试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其他选拨途径。承荫制度(即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取做官资格);由吏而官(政府各机构的吏官经三次考核(应任职九年)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

38.简述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

(1)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执行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数额限制和大体平均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39.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为加强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在行政执行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1)政委员合议制为首长集权制,改委员合议制为首长负责制,固然有行政管理方面的原因,但其加强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以及集权于蒋介石个人的目的也是很显然的。

(2)改良公文处理,简化施政程序。

(3)推行省府合署办公制度,目的是提高行政效率,但效果却相反。

40.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1)共产党的监督。共产党的监督主要是对政府进行政策监督和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

(2)参议会的监督。参议会是政府的法定监督机构。

(3)行政系统内部监督。

(4)群众民主监督。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平时监督;二是通过群众团队进行监督;三是选举过程的监督。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及下达方式。

(1)圣旨依内容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

(2)圣旨的下达程序,一般是由御史大夫下达丞相,丞相下达中二千石,中二千石下达郡太守和诸侯相。东汉建立尚书台后,行文方式出现变化,有时由尚书下三公,三公再往下转;有时由尚书跳过三公直接下达九卿,而且这种方式常常成为下文的主要方式。

37.简述明朝地方监察的主要形式。

(1)督抚对地方的监察;

(2)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

(3)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地域的监察。

38.简述清朝盛京改制方案的主要内容。

(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官兵、型两部及奉天事务。这样,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文武,事权归一,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的状况。

(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消减丁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

39.简述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发展趋势。

(1)取消人民的监督;

(2)加强国民党的监督;

(3)扩大检察院的监督范围。

40.简述解放战争时期军事管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

(1)镇压反革命活动,肃清一切残余敌人;

(2)接收并管理一切公共机关、公共产业、公共物资及其他一切公共财产,没收官僚资本;(3)保障我国人民和守法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工农商学各界一切正当权益,迅速恢

复和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

(4)动员组织一切公私力量,沟通与建立城乡经济关系,解决城市人民的粮食和燃料供应;(5)组织革命群众团体,帮助建立系统的人民民主政权机关。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

(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

37.简述唐朝统治者针对尚书省权力过大所采取的调整措施。

一、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成奉行机构。

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从尚书省搬出,致使尚书省地位骤降;

2、其次是剥夺尚书仆射的决策参与权;

3、第三是在尚书省内部进行权力调整,以架空尚书省长官的行政权。

二、提高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1、首先是将宰相议事之所迁往门下省,并改称政事堂,后又迁往中书省,此举提高了中书、门下两省的地位;

2、其次是扩大了中书、门下两省的职权。

38.简述清末行政执行的新变化。

(1)中央各部实行专任之法,做到权责一致;

(2)加强各部尚书的行政权力;

(3)建立办公会议制度;

(4)行政执行逐步规范化、标准化。

39.简述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困难。

(1)领导班子不力;

(2)系统紊乱;

(3)指挥失灵。

40.简述解放区干部考核和奖惩方面的主要特点。

(1)把对敌斗争的表现作为干部考核和奖惩的主要条件;

(2)重视司法干部的考核和奖惩;

(3)严厉惩治干部的贪污行为

36.简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1)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2)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3)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37.元朝对地方官考核所依据的标准有哪些?

(1)所在地的户口是否增加

(2)荒地是否开垦

(3)诉讼处理是否公正

(4)治安是否良好

(5)赋税征收是否公平

38.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显著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的形式的要求。

39.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1)国防最高委员会的监督;

(2)国民党参政会的监督;

(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

(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

(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40.简述解放战争时期,人民民主政权解决行政干部严重不足的措施。

(1)结合民主选举,大量选拨工农积极分子,充实各级基层政权;

(2)从军队中抽调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干部战士留在新解放区担任行政干部;

(3)通过增设副职,为夺取全国政权储备干部;

(4)通过举办各种干部学校和培训班,为新政权培养和造就干部;

(5)争取和改造旧政权人员,特别是旧政权中的专业技术人员,以解放新政权建设的需要;(6)吸收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民主特权,发挥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战国时期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5)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37.简述军机处的工作内容。

(1)参与官员奏折的处理。皇帝批阅奏折后交军机处作进一步处理。

(2)撰拟皇帝谕旨,并充当皇帝的决策顾问。

(3)参与人事决策。中央和地方高级官员的人事任免,军机处有建议权。

38.简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监督的新形式。

(1)国防最高委员的监督。

(2)国民党对行政活动的监督。

(3)国民参政会的监督。

(4)巡回督导团的监督。

(5)法律监督和新闻监督。

39.简述汉景帝“抑损诸侯,减黜其官”措施的要点。

(1)诸侯王不得享有治权,剥夺了诸侯王在封国内的行政权,仅能享用封地的租税。(2)减损王国官吏的数量和地位,改变了王国与中央在体制上的对等地位。

(3)将王国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

40.简述元朝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

(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吏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

(2)从吏而官,称“吏员出职”。

(3)读书做官,有两条途径,即贡授和科举。

(4)承荫制度。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与中国奴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具有哪些特点?

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

3、行政法则逐渐建立

37.简述明朝选官制度的主要内容。

1、荐举。荐举是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径。

2、学校。学校也是明初一条主要入仕途径。

3、科举。明朝科举依四书五经命题,按八股文格式取士,实行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制度。

4、承荫制度和由吏而官。承荫制度是子弟依靠父兄功绩获取做官资格;由吏而官是指政府各机关的吏官经三次考核合格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获得担任低级官员的资格。

38.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9.简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行政执行混乱的原因。

1、体制混乱,权限不清

2、政出多门,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内阁派系复杂,互相牵制

4、内阁更迭频繁,政局动荡。

40.简述苏区行政监督的主要形式。

苏区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苏区各级政府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接受共产党的监督;

人民群众的监督;

工农检察机关的监督;

主管部门的监督;

审计监督。

四、简答题(用简明文字回答下列问题,不要求展开分析。每小题6分,共30分)

1.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规制管理模式。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

(4)汉政府对北部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持节领护官”。

2.简述隋文帝对国家行政管理体制调整的主要内容。

(1)确定了三公官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

隋文帝正式规定了三公不参加政府机构的活动,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且尽量不以公官授人。

(2)确定了三省之间的分权方式。

隋文帝将魏晋以来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的分工确定下来,将三省长官均列为宰相,并确定尚书省总署督省为“正本之地”。

3.简述宋代决策会议的基本形式。

(1)例行常朝。

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

(2)偏殿议政。

是皇帝在偏殿召见宰相、枢密使等中枢官员商议军国大事的一种会议形式。

(3)临时朝议。

是皇帝就某问题临时召集会议进行商讨、向大臣征求决策方案的会议形式。

4.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行政决策体系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1)决策的权力中心——国防最高委员会

(2)决策的技术系统——中央设计局

(3)决策的参谋系统——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

5.简述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执行的主要经验。

(1)设立政务会议,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以保证各项行动决策的正确执行。

(2)赋予行政首长以较大的权力,将集体领导与个人负责结合起来。

(3)适当扩大下级行政机关的职权,实行逐级负责制。

(4)实施精兵简政,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

五、论述题(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析清朝官员选拔制度的多样性和完备性。

(1)科举。

这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

(2)学校。

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而是为举贡。科举与学校都是入仕途径。

(3)荐举和捐纳。

清朝中叶以后通过荐举和捐纳涌入官场的日益增多,被称为异途出身。

(4)世职和荫叙。

(5)吏道。

即吏员入仕,清朝吏员经过五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即可出任官员。

2.试析近代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

(1)旧的管理体制已经崩坏,改革成为时代潮流。

自19世纪60年代始,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原有的行政体制进行了局部改革。甲午战争后,伴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展开,旧的行政体制又得到较大范围的改革。辛亥革命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在行政体制、行政管理的方法、思想、原则方面又有新的发展。(2)新的社会因素逐步壮大,行政管理日趋民主化和科学化。

在行政体制方面,自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国家行政机构从名称到职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六部的废除、三权分立、五权宪法的思想对行政管理的发展影响巨大。在实施过程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寡头决策体制被抛弃,代之而起的是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委员合议制;在人事行政方面,科举制废除、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制度出台,标志着人事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3)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政权,为行政管理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1-91

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各国变法运动的实质是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教等级君主制,其结果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建,其职位也不能世袭,其所担任的职务可随时为国君所免除,因而此时的官员由职务所派生的权利并不是像分封制之下的各级封君那样具有永恒性。与此同时,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动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这样国君的意志就可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基层——如此看来,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利远较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利为大。

(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然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这样一种严重的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加以调节,如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推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地主和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保持大协调发展,减缓自耕农破产而沦为流民的过程,降低农民起义爆发的频率。这些正是中央政府在一定范围内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调整生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上所发挥的作用。

(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

等级君主制旧秩序的解体,自然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宁,势必要求加强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而以礼制为基础的习惯法在处理新出现的社会问题方面已显得无能为力,制定新的成文法以

适应社会的需要已迫在眉睫,李悝的《法经》,以保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要内容,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法律的基础。

(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

早在春秋时期,在家臣制的基础上就已产生了官僚制的雏形,世卿世禄制呈现出瓦解趋势,但世卿世禄制的最终废除乃是通过战国各国变法运动而实现的。李里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吴起提出“废公族疏远者”,商鞅进一步规定秦公族成员无军工者取消贵族身边和官爵。变法运动的核心和焦点在于剥夺旧贵族的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以便让那些从庶民中产生的具有卓越能力的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掌握政权。

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16-375

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相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虽有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但它是从属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是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的。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这一时期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也体现了相应的特点:

一是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的地位,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有所偏离。一方面表现为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逐步剥夺皇帝的决策权;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后成为对皇帝行政决策权的制约。

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一方面对于重大事务,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1)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推行行政三联制。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工作分作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的运行系统。

(3)实行分层负责制。国民政府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考核。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获甚微。

(4)推行幕僚长制。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和事务工作,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由于幕僚长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5)改进公文处理的办法。国民政府适应战时需要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改进。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工农民主政权是由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与历史上的其他政权相比,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在中央政府,虽有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但它是从属于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是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的。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在另一方面又便利人民选出的政权机关及时,有效地开展管理活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第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工农民主政权的行政体制建设也贯彻了这一原则。

第三,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为了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其三,减少副职。

42.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利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评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起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家抢了中央集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利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评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起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家抢了中央集权。

4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中共中央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出在广大干部中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并发布了关于干部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文件,对在职干

部教育的方针、内容和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战争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形式。干部不脱离岗位,以不妨碍业务特别是不妨碍战争为原则,坚持经常的、固定的学习称在职学习,这是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根据地干部在职学习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干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抽调干部入专门学校学习,施以系统教育。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创办了许多培养各种干部的学校。

干训班和短期轮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在职干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整个干部培训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风俗民情的现实,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式;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设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员加以监督;

(4)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政府对北方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

42.试析“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

“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阻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改革派间的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佐,下级无从执行。

二是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

三是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改革触动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遭到其强烈反抗。

四是地方政府的敷衍塞责。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明朝内阁制度与历朝宰相制度的区别。

(1)从职务设置上看,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朝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宰相是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其法定的下属机构。明朝内阁却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其首脑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不是其法定的直接下属,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书。

(3)从职权上看,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的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遵旨草拟诏书,而不参与施行,且其权利受制于皇权,随皇帝信任程度的不同而变化,作用和权利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4)明朝以内阁制度取代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42.试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所遇到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策权的二元化。戊戌变法是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与光绪皇帝为首的维新派之间的激烈斗争中进行的。最高决策权的不统一使得政令往往相左,下级无从执行。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改革派没有军事实权,难以奏效。

(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改革触及到顽固派的根本利益,遇到其强烈反抗。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多数地方巡抚或是推诿或是粉饰应付,改革难以推动。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体系中存在的保持政治和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

(1)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2)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机体的健康。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如“人主莅权、大臣神权、争臣”原则。

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社会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往往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也可以被用来充当大臣制止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42.试述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中的各种阻力。

一、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有:

1、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2、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

主要措施有:简化文书种类,统一公文程式。

规范公文处理程序,加速公文处理。

革除封建称谓,使用公元纪年。

二、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时所遇到的阻力有:

1、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

因为临时政府的行政决策是要在中国建立和巩固民主共和制度,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这是外国列强和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

2、临时政府内部成分复杂,易建极不统一。

大总统和各部提出的决策,往往遭到立宪派和旧官僚的阻挠而难以实行。

3、“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

临时政府成立之初,为“收罗海内名宿”而不问党派和省份,各部总长多为立宪派和旧官僚,同盟会为加强对政府的控制,提出“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策略,企图由同盟会做次长以掌握各部实权,形成所谓“次长内阁”,但是,身为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总长并不买账,故意刁难,结果使“次长内阁”根本运作不起来。

4、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难以将决策贯彻下去。

尤其是县政府几乎被前清旧官吏所把握,根本不听中央政府指挥,致使中央政府的决策成为泡影。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秦汉中央政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

(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道相当于县,其长官秦称道啬夫,西汉称道长。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

(2)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候、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自治的方式。

(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吏加以监督。典属国是某个少数民族地区的主管官员,属国都尉则是直接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吏、属国都尉与一般都尉不同,不仅典武职,而且在民政上对属国少数民族头领的统治实行监督,可见,这种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方式属于一种有限度的内部自治方式。

(4)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朝对北部判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如匈奴中郎将、西域都护、护鸟桓校尉、护羌校尉等,这些武官对各少数民族政权只采取武装监护而不干预其内部事务,实行这一制度的前提是中央政府自身实力强大。

42.试述清朝官员选拔的主要制度

(1)科举

科举仍是清政府选拔、补充官员的重要渠道,也是汉族士大夫走上仕途的最主要途径。清朝科举考试的级别、命题方式、文章格式、各级别功名的名称以及新科进士的授官情况与明朝基本相同。

(2)学校

清朝学校的目的一是备科举,二是为举贡。地方学校生员和国子监共生可分别直接参加乡试和会试。举贡是各省学政会同地方督抚按期将本地学校中的部分生员送入国子监学习,而实际上只是通过廷试和考职,授予共生资格,即刻录用为官。

(3)荐举和捐纳

清中叶以后,通过荐举和捐纳涌入官场者日益增多,被称为意图出身。捐纳补官始于康熙年间,以后屡废屡兴,成为一大弊政。荐举也十分盛行,雍正帝和乾隆帝均多次下诏群臣举贤荐能,但如举不实或被举荐人犯罪,举荐人应受连坐处分。

(4)世职和荫叙

世职和荫叙也是清朝重要的入仕途径,这是封建特权的反映。世职即宗室、王公、外戚和功臣可世袭爵位。荫叙分为三种,积有勋劳的高级官员可荫一人入国子监,取得监生资格后入仕,称恩荫;对死难国事的官员子弟授职,称难荫;对已衰落的名宦世家的子孙授职,称特荫。

(5)吏道

清朝规定,政府各机构吏员经过5年服务后,可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即可出任官职,清朝对官吏入仕时任官品级规定甚严,出身时最高职务仅能到正八品。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宋朝对监察制度进行改革的主要措施。

宋朝为了适应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对监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鉴合为一体。

(2)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朝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42.试述“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改革的主要措施。

(1)在行政机构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光绪皇帝命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等为军机章京,负责审阅“新政”奏折,开列“新政”谕旨,从而加强了“新政”的决策力量。于此同时,删改则例,裁汰冗员,取消闲散重叠机构。中央裁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等衙门,其有关事务归并六部。地方裁督、抚同城的湖北、广东、云南三省巡抚和东河总督及不办理政务的粮道和盐道。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各省督抚保举人才,以品学兼优、通达时务、不染恶习为条件;原科举各试所用四书五经,一律改试策论;各部院官员考试,也考策论,并以实际工作表现作为考核的依据。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为广发征集朝野改革建议,允许大小臣民上书直言;一般土民上书言事,由督察院呈递,要随到随递,不得拖延;各部院职员向皇帝言事的,由部院主管代表,次日进呈,不得延误。各衙门办事,过去无章可循只依旧例,现删去旧例,另订简明章程,以求规范。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宋朝行政监察制度的改革。

(1)台谏合一。

宋仿唐制设御史台,御史大夫为虚职,御史中垂行其职。御史台下设台、殿、察三院,但机构规模远较唐朝御史台为小。三院仅负责监察在京机构官员。谏院作为一种独立的机关,始于北宋时期,谏官的职责对皇帝决策提出批评性意见,以图纠正决策错误。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职权。台谏合一使得监察的锋芒集中到百官身上,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

(2)赋予合谏官以特权。

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脱离相权的控制,并威慑相权,成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利的工具。皇帝授御史以“风闻弹人”的权力,弹劾不当也不加惩罚。(3)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也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御史台一方面有对各级官吏进行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下。(4)宋代的监察网络密集,适应了强化君主专制集权的需要,但也带来了弊端,表现在很多官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因循苟且,对相权的威慑使决策过程混乱、迟滞。各职能机构的混淆和相互抵制不利于监察职能的发挥,也使得政府丧失活力。

42.试述工农民主政权行政体制的特点。

(1)工农民主政权是工农劳苦大众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政权。

(2)采取“议行合一”的管理体制。

苏区所建各级苏维埃政权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管理机关。议决并执行该区域内的一切事宜,行使立法和行政等一切职权。在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作为最高行政机关从属全国苏维

埃代表大会和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地方政府,各级苏维埃执行委员会及其主席团既是议事机关,又是行政机关,完全按“议行合一”原则组建起来。

(3)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对人民实行最广泛的民主,人民有选举代表参加国家管理的权利,并对不称职者有权撤回。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对选举它的工农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另一方面工农民主政权实行高度集中。建立在劳动群众直接选举基础上的苏维埃政权拥有高度的权力,能够集中处理国事,做到“一切权力归工农兵代表大会”。工农民主政府的政策法令一经制定颁布,就必须遵守和执行。

(4)贯彻精简和效能的原则。

为使苏维埃政权适合革命战争的要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建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时,十分重视贯彻精简和效能原则。其一,精简行政机构。在红色区域,无论中央或地方行政机构,总的来说都比较精简。其二,严格编制定员。对各级政府人员编制作了明确规定。其三,减少副职,不设虚位。各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实行专职负责。一般不兼任其他工作,各机关不设虚职。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特点。

(一)半殖民地化和近代化的并存及双向演化

在中国社会形态逐步向半殖民地化方向演变的同时,行政管理也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土主权的不完整性;二是行政管理机构的半殖民地化。

(二)民主的形式和专制的实质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欧美思潮的波及,民主的呼声不绝于耳,封建专制主义逐渐瓦解。然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也并非一冲即垮的纸船泥牛,它们以百倍的努力、千倍的疯狂,顽固地守着自己的每一块土地。

(三)以党治国,党政关系复杂多变

近代的中国政党是适应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政党现象一旦出现,就必然出现以其特有的方式去干预和影响国家的行政管理。于是,党政关系就成为行政管理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广州、武汉国民政府建立后,明确规定了“以党治国”的原则,国民党本应“还政于民”,但蒋介石先以总统后以国民党总裁名义,牢牢掌握着政府的人事任免权、军事指挥权等,重大行政决策仍由党内圈定。

(四)军政合一,以军干政相当普遍

正是由于近代中国历届政府都具有军事性的特点,因而行政管理必然要受到军队的干扰,以军干政的现象相当普遍。近代一切军阀,都爱兵如命,都懂得“有军则有权”的道理,他们不断利用手中的兵权,操纵政潮,干扰行政管理活动。

(五)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相异

进入近代特别是辛亥革命以来,“以法治国”已经逐渐成为国家行政管理的基本原则。自清末颁布《情定宪法大纲》以来,不能说没有约束行为的法律,然而法律条文是一回事,实际情况又是一回事,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想去甚远,甚至大相径庭。在国民党统治下,“以法治国”徒有其名,“依法谋私”、“以人治国”则普遍流行。可见,从清末到国民党统治的历届政府,尽管都高喊过“以法治国”的口号,但实际上都没有跳出“以人治国”的范围。

(六)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反差

行政管理是追求效率的活动,同时,行政管理又必须注意社会效益,是行政效率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如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实施精兵简政等措施,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但大多数政府不仅行政效率不高,而且行政效率与社会

效益形成严重的反差。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了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所采取的改进措施。

第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由中央党部秘书长、各部部长、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政会秘书长;国民政府文官、行政院秘书长、各部部长等组成。执行委员经委员长指定可以列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第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从1940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必须进行严格考核。

第三,实行分层负责制

1941年2月国防最高委员会颁布《各级机关拟定分层负责制办事细则之原则与方式》要求各级机关实行分层负责制,即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都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查核。

第四,推行幕僚长制

这是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称为幕僚长。但由于幕僚长负责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第五,改进公文处理办法。

抗战期间,适应战争环境,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公文处理办法的改进。推行行政三联制后,国防最高委员会多次重申,公文处理应秉承科学办法,力求简单迅速。并于1943年3月发布了《各机关处理公务机文书注意事项》的训令,强调各级机关工作应趋于科学化,公务及文书处理以简单、迅速、有效为原则。

全国2017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途、多涂或未涂均无分。1.【题干】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 【选项】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答案】A 【解析】隋朝废除九品中正制,正式确立科举制度。隋炀帝大业年间正式开科取士,从此确立科举制度,并成为以后整个封建社会中晚期选官制度最主要的方式。 【考点】隋唐的行政管理——行政官员的管理 2.【题干】真正解决王位继承顺序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选项】 A.军事民主制度

B.王子王位继承制 C.兄终弟及制 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商朝虽然确立了王子王位继承制,但并未完全解决王位继承的顺序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周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3.【题干】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 【选项】 A.令 B.曹 C.卿 D.丞 【答案】C 【解析】秦汉中央政府职能机构的长官称为卿。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4.【题干】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候,其食封的领地称为()。【选项】 A.属国 B.侯国

C.郡国 D.王国 【答案】B 【解析】西汉初年,一些功臣被封为彻候,其食封的领地称为侯国。【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5.【题干】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其长官为()。 【选项】 A.治书侍御史 B.御史大夫 C.御史中丞 D.殿中侍御史 【答案】C 【解析】魏晋以后,御史台完全独立,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考点】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6.【题干】在隋朝三省制度中,实际成为行政运转轴心所在的“政本之地”是()。 【选项】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参考借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doc

1、内外服制: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诸候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 2、三公宰相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汉武帝时代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三公宰相制起到分散相权的作用。 3、二府三司制:是宋代的中央行政体制。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后人称之为“两府”,另设独立执掌全国财政的三使司,又称“计相”。二府三司制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过分集权于皇帝影响了国家机关整体职能的发挥。 4、北面官制:是辽代统治者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族而建立的一种特殊制度。担任北面官的一般均是契丹贵族,且其核心一直是宗室和外戚。因此,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的权力重心所在,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 5、中央设计局: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防最高委员会为有效行使职权、加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根据“行政三联制”的原则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 6、简述清朝“百日维新”期间行政执行遭遇的主要阻力? (1)最高决定权的二元化。尽管光绪名义上已是“权归于一”的皇帝,但慈禧太后几十年垂帘听政所形成的最高决策者的地位并没有根本改变。由于最高决策权不统一,政令往往前后相左,使下级执行起来无所适从,行政效率自然低下。 (2)改革缺乏军事力量的保证。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大权被慈禧的亲信荣禄所掌握,光绪仅仅靠几个没有实权的维新派推动改革,显然是难奏其效的。(3)顽固派的顽强抵抗。慈禧先是迫使光绪将支持改革的大学士翁同和开缺回籍,后是规定新授二品以上官员须向太后谢恩,再后来是怂恿后党官员多方掣肘改革,致使新政令难以落实。 (4)地方官员的敷衍塞责。在地主,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督抚或借诩推诿;或粉饰应付。 7、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特点? (1)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实际设置的机构非“因人而立”,而是根据客观需要,将能合在一起的机构尽量归并。 (2)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总长直接受总统指挥,次长也由总统“简任”,总长、次长各为1人,形成总统—总长—次长三层独任制的领导方式,避免了副职过多,纠缠不清的矛盾。 (3)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很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当然,与历代封建王朝的六部建相比,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近代化的中央行政体系。 8、保持中国封建社会行政体制系统稳定的因素主要包括哪几方面? (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的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这一套管理制度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之来调节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2)监察机关的人事监督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中央政令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3)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9、禅让制:尧舜时代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 10、人民委员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中央执行委员会的行政机关,在行政组织系统中居于最高领导地位。 11、简述秦汉时期的官员考课制度? (1)对各级中央政府主管官员的考核。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由尚书代皇帝行使考核权,并交皇帝核准。 (2)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丞相、御史三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和大课。(3)郡对县的考课。 (4)对各级官府的非主管官员,由各部门主管官员负责考核。 (5)考课完成后,按官员政绩和品德分别作出结论并给予奖罚。 12、简述唐代的行政决策形式? 唐代的行政决策既是一种专制的个人决策形式,同时又是一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群体决策方式,把这两种截然对立的决策形式融为一体的就是皇帝在行政决策过程中掌握最后裁定之权。体现出群体决策特点的是唐代的各种丰富多彩的会议形式,大体有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全国2015年4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答案】A 【解析】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最高权力机关是人民大会。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2.商王朝调整王朝管理体系,以强化王权的制度称为()。 A.礼乐制 B.内外服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 【答案】B 【解析】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吸取夏朝及商朝早期的历史教训,对王朝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实行内外服制以强化王权。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 B.巡视 C.朝觐 D.巡狩 【答案】D 【解析】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朝觐则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并向天子述职的一种礼仪;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行政运行和行政监督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 B.宰相 C.诸侯 D.中枢官员 【答案】A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皇帝高居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5.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是()。 A.任子 B.赀选 C.征辟 D.察举 【答案】D 【解析】察即考察,举即荐举,察举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其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丞相、列侯、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由皇帝亲自对被举荐者进行策问,根据对策等第高下授予相应官职。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行政官员的管理 6.曹魏建国后,执掌诏令发布权的是()。 A.侍中 B.中书 C.门下 D.尚书 【答案】B 【解析】曹魏建国后,以中书执掌诏令发布权,具体政务则由尚书台独立负责。这种行政格局一方面使君主对具体政务的了解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也导致中书省

2014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考前密卷00322(含答案)

2014年10月全国自考中国行政史考前密卷00322(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第1题春秋时期在社会关系变化方面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 A. 王室衰微 B. 自耕农产生 C. 个体工商业者出现 D. 卿大夫兴起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2题实际掌握南京临时政府军事大权的是() A. 孙中山 B. 黄兴 C. 黎元洪 D. 胡汉民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3题元朝的行中书省萌芽于金朝的() A. 行台中书省 B. 行台门下省 C. 行台尚书省 D. 勃极烈制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4题金朝比较重视科举选士,每年录取人数较多,年平均数() A. 和南宋相当 B. 和北宋相当 C. 和元朝相当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5题明清时期地方中级行政区划的主干是() A. 州 B. 府 C. 道 D. 厅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6题作为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中介组织,隋唐时期是() A. 州 B. 道 C. 路 D. 行省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7题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的时间是() A. 1937年7月 B. 1937年8月 C. 1937年9月 D. 1937年10月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8题明代内阁中拥有票拟权的阁臣是() A. 首辅 B. 次辅

【正确答案】 A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9题明代内阁权力发展到顶峰是在() A. 夏言任首辅时 B. 严嵩任首辅时 C. 杨士奇任首辅时 D. 张居正任首辅时 【正确答案】 D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10题明代中央机构中,负责收纳奏章的是() A. 司礼监 B. 内阁 C. 通政司 D. 翰林院 【正确答案】 C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11题清代中央形同虚设的冗散机关是() A. 六部 B. 卿寺 C. 宗人府 D. 翰林院 【正确答案】 B 【你的答案】 本题分数1分 第12题清代排在政府机关首位、高居内阁六部之上的是() A. 都察院 B. 军机处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P144 一、台谏趋于合一。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称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御史台一方面对各级官员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之下。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P240 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P140-142 39.试分析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P74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这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解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前已述及;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当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解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中国封建国家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简单说就是皇帝对国家行政有控制和决策之权,中枢机关人员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之权,谏官和执行官对不恰当的决策有封驳之权。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从汉朝开始即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做法;通过神权来制约、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等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的“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训示也可作为制止后世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39.试述中国封建制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P70 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39.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主要困难。 41.试析战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P313 第一,领导班子不力。从1948年6月组成的“行宪”后的首届行政院,到1949年9月南京政府垮台,行政院的领导班子在16个月中更迭了四次。行政院领导班子更迭如此频繁,显然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系统紊乱。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保证。但是,战后南京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战后,接受敌伪财产的工作典型地反映了南京政府行政执行上的混乱。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都想通过接收而自肥,互相争夺,以致各地的敌伪财产一般都要经过三四轮接收。有的敌伪财产被国府、省府和市府三道封条并贴。有时一个工厂同时有两三个部局来争。许多军政官员也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骚扰百姓。 第三,指挥失灵。行政指挥是行政执行中的重要环节。没有统一的行政指挥,行政执行就会陷入混乱,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南京政府后期,随着军事、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

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八章

钟面上的数学问题 1、钟面上从2点到4点有几次时钟与分钟成60度的角,分别是几点几分?2、8点20分针和时针所成的角是多少度? 3、在3点和4点之间(包括3点、4点),何时时针与分针成90度?4、十点到十一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恰好成一条直线.(不重合)5、在八点到九点之间,时针与分针什么时候重合. 6、在八点到九点之间,什么时候时针与分针成15度 7、在一昼夜之间,时针与分针有多少次重复 . 数字问题 1. 求2000的正约数的个数, 以及所有正约数的和。 2. 将5个人分成2组, 每组至少一人, 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3. 用2、3、4这三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的三位数 (1)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数字和的和。 (2)求所有这些三位数的和。

4. 用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 (1) 四位数。 (2) 四位偶数。 (3)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 (4) 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偶数。 (5) 没有重复数字的正整数。 5. 三封信,随机地投入四个信箱中,共有多少个不同的投信方法。 6. 有多少个被3整除且有数字9的三位数。 7. 由1、2、3、4、5这五个数,可以组成多少个 (1)四位数 (2)四位奇数 (3)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这其中有多少个是3的倍数? 生活中的数字问题 例1、有人带了一头羊、一条狗和一筐菜要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是人不在时,狗要吃羊,羊要吃菜,请大家帮他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例2、下图是一个工厂区的平面图,一条公路(粗线)通过这个地区,七个工厂A1、A2、A3……A7,分布在公路两旁,各由一些小路(细线)与公路相通,现在要公路上设一个汽车战,使各工厂到汽车站距离之和最小。 (1)这个汽车站应设在何处?为什么? (2)若在A8处又设一个工厂,并且沿图中虚线修一条路,那么此时车站应设在什么地方好? A 1 A 2A 3A 4A 6 A 5A 7 A 8 B C D E F 例3、一个楼梯共有10级台阶,规定每步可以上一级或二级台阶,最多可以上三级台阶,从地面上到最高一级共有多少种上法。

自考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

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卷 (课程代码00322)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国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人民大会B.酋长议事会C.军事首长D.部落长老会 2.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斛确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A.朝会B.巡视C.朝觐D.巡狩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B.宰相C.诸侯D.中枢官员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 A.王国B.侨州郡县C.左郡县D.右郡县 6.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 A.给事中B.门阀士族C.翰林学士D.宦官 7.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A.格B.令C.律D.式 8.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A.州B.道C.县D.乡 9.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 A.例行常朝B.便殿议政C.临时朝仪D.议政会议 10.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B.蒙古族C.契丹族D.女真族 11.辽朝汉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门径是 八举荐B.科举C.门荫D.世袭 12.明朝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国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人民大会 B.酋长议事会 C.军事首长 D.部落长老会 2.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斛确立于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 B.巡视 C.朝觐 D.巡狩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 B.宰相 C.诸侯 D.中枢官员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

A.王国 B.侨州郡县 C.左郡县 D.右郡县 6.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 A.给事中 B.门阀士族 C.翰林学士 D.宦官 7.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A.格 B.令 C.律 D.式 8.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A.州 B.道 C.县 D.乡 9.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 A.例行常朝 B.便殿议政 C.临时朝仪 D. 议政会议 10.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1.辽朝汉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门径是 八举荐 B.科举 C.门荫 D.世袭 12.明朝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2010年自学考试管理类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一

2012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1章 引言: 中国古代行政管理的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重的时期;2、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家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家天下”模式的特色:1、是父家长制为君主****提供了原型,在君主****体制下,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君位终身并世袭,而父系大家长在大家庭内的角色已大体具备以上的特点,即已产生了君主****的萌芽;2、是以父系大家庭为模式组建政府,这和秦汉以后各王朝不同,家室与政府没有严格区分开来,在设官分职上也体现出随意性,各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职、权、责十分不明,表现政府的双重职能,宗法管理与行政管理相互补充,使商周奴隶制很像一个一个大家族的扩大,这种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作为一种历史的残留存在于秦汉三公九卿之中;3、是以“家天下”观念进行统治,宗法制度是在父家长制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是我国奴隶制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在宗法制度下,天子、诸侯、卿大夫既是一种君臣关系,又是兄弟叔伯或甥舅关系,各级贵族处于不同的等级阶梯上,享有不同的特权,并以原则制礼作乐,规范天下。 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的原因:1、是部落时代民主议事的遗风仍在商周的会议制度中有所反映;2、夏、商、周三代都十分重视民情与舆论,设采风之官,实行纳谏制度,这些也当是原始民主的残留。

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的特点:1、中国的封建集权体制时间长,一种体制持续2000余年;2、权力集中的程度有所差别;3、思想控制方法的不同;4、中国封建社会自其一开始就有一整套对官吏的选拔、任用、俸禄、考评、退休等严密而完善的官僚制度,这一套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管理体制上的一大特色,为世界古代所绝无仅有的。 封建社会的行政管理与奴隶社会的行政管理的区别:1、形成了一套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3、法制的日趋完备; 中国中央集权****体制主要矛盾:1、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在历史演化的过程中预防社会动荡的稳定因素:1、中国封建社会所形成的一套管理官员的制度是中央集权体制得以延续和在遭遇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2、监察机关的人事制度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全;3、在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 中国中央集权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节君主****弊端的机制:1、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2、为防止皇权的滥用,中国封建还有一些其他的办法:1)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儒家治国思想倡导君主“修身以道”,从汉代起就有儒家给皇帝和太子授经典的制度;2)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向失道的国家提出意见;3)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加“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来对皇帝造成心理压力,促使其刷新政治;4)

自考中国行政史考试真题

2017年10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 中国奴隶社会始于( )。 A.战国 B.西周 C.商朝 D.夏朝 2. 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 A.部落酋长议事会

B.人民大会 C.“四岳”议事会 D.军事首长 3.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上实行( )。 A.乡遂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国鄙制 4.两汉时期,由皇帝考核丞相、三公。在皇帝不亲政事的情况下,代皇帝行使考核权的是( )。 A.尚书 B.丞相 C.太尉 D.御史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 A.三公九卿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6.魏晋时期,官员的升迁完全凭借( )。 A.门资 B.政绩 C.口碑 D.年资 7.在唐朝决策文书中,对具体行政事务的指令性文件称为( )。 A.册书

B.制书 C.敕 D.诰 8.我国历史上正式开科取士,确立科举制度,始于( )。 A.唐玄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隋文帝时期 D.隋炀帝时期 9.宋朝中央行政体制中处理军政军令事务的机构是( )。 A.太尉府 B.中书门下省 C.枢密院 D.三司使

10.辽朝契丹及其他游牧族出身的官吏的主要人仕门径是通过( )。 A.举荐 B.世选 C.科举 D.门荫 11.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内侍省 12.在明朝地方政府行政体制中,省的派出机构是( )。 A.府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卷(真题+解析)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试卷 (真题+解析) (课程代码0032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国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人民大会B.酋长议事会C.军事首长D.部落长老会 2.中国古代王位的嫡长子继承斛确立于 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 3.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称为 A.朝会B.巡视C.朝觐D.巡狩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皇帝B.宰相C.诸侯D.中枢官员 5.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这种特殊行政区称为 A.王国B.侨州郡县C.左郡县D.右郡县 6.唐初设内侍省,担任省内诸职的均是 A.给事中B.门阀士族C.翰林学士D.宦官 7.唐朝的法规制度中,以敕的形式颁布,涉及的范围较为具体,并因实际情况而常发生变化的具体行政法规形式称为 A.格B.令C.律D.式 8.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辖区是

A.州B.道C.县D.乡 9.宋朝会议制度已发展得十分成熟,其中由皇帝主持,其目的是疏通君臣关系,为皇帝决策提供信息的会议形式是 A.例行常朝B.便殿议政C.临时朝仪 D. 议政会议 10.我国历史上建立辽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满族B.蒙古族C.契丹族D.女真族 11.辽朝汉族和渤海官僚的入仕门径是 八举荐B.科举C.门荫D.世袭 12.明朝直接听命于皇帝,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A.内阁B.通政司C.中书省D.六部 13.清朝时期为了避免宦官千政,设立了严格管理宦官、掌管宫廷事务的宫内机构 A.宗人府B.内务府C.司礼监D.鸿胪寺 14.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史称A.钦定变法B.百日维新C.预约立法D.预备立宪 15.清政府设立的用以制约内阁,且作为皇帝咨询机构的是 A.枢密院 B. 弼德院C.审计院D.资政院 16.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规定,国家的实际行政首长是 A.总长B.大元帅C.临时大总统D.国务总理 17.北洋军阀政府的司法机关分为两个系统,一是普通司法机关,二是专门的行政诉讼机关。 其中普通司法机关设有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总检察厅 B. 大理院C.平政院D.肃致厅 18。根据南京国民政府1937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由国民党中政会选任的是

自考本科中国行政史简答 (1)

中国行政史简答: 1.中国奴隶制时代的行政管理特色:1.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制度神权政治色彩最终的时期 2.登记君主制 国家结构是这一时期行政体制的又一特色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为模式组建甲天下王朝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 2.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统一王朝的中央集权体制2.神权政治色彩的淡化 3.法制的日趋完 备 3.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1.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 策的制度2.防止皇权滥用的方法:a.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素质b.通过神权来抑制君权c.大臣可以利用皇帝生前上尊号、庙号等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刷新政治d.开国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对后世君主有较大的防微杜渐作用 4.军事民主制时期管理体制特点:1.军事首长的实际权力仅负责统帅军队和担任主祭,不享有民事方面公共事 务的独断权,且其职务不能世袭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机关,凡重大事务均由议事会集体决断,军事首长仅是议事会成员之一,不享有民事方面的最后决断权 5.商代的行政管理水平与夏代相比,进步性表现在: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关键问题决策时商 王强调自己的最后决策权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官职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商代职官的基本类型:1.总教官,分为巫、多卜、占、作册等2.政务官,文献中称为卿士,师保是最高政务官3.事务官,主管王廷事务 6.西周的行政监督形式:1.天子、诸侯各自对其下属邦国的监督2.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对其直接辖区的监督 7.春秋赋税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内容)赋税制度改革包括田税和军赋两方面。(影响):1.是国家的社会职 能发生变化2.引起阶级结构的变化与基层行政组织的变革 8.秦汉中央政府的职能机构:1.奉常,西汉该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 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 9.汉代官员的主要选拔制度:1.任子2. 訾选3.察举4.征辟5.博士弟子6.荐举 10.秦汉时期地方行政监察制度的演变与发展:秦汉实行郡县制度,此时尚未有独立的中央对地方的检察制度, 主要是依靠在职官设置上分权制约,使地方官员权力不能过分集中,有意识构成相互制约的关系,达到行政监察的目的,是一种行政与监察混一的体制。到汉武帝时,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系统才因十三部州和司隶校尉的设置而相对独立地建立起来。汉武帝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1.通过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的监察2.通过御史中丞与丞相府的司直相互配合,在经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形成既相对独立,又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 11.魏晋南北朝对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1.在州上设官2.强化县级行政管理 12.东晋设置侨州郡县的作用与弊端:(作用):1照顾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为他们做官增加了位置,也使其控制 大量依附人口成为合法2.起到了稳定统治秩序的作用(弊端):侨州郡县与原州郡县并置一处,造成地方行政管理上的混乱 13.隋文帝的调整:1.确定了三公不再兼任政府职务的原则,并只作为奖赏有功之臣的最高荣誉职衔2.确定了三省 之间的分权方式,尚书省掌行政,中书省掌诏令,门下省掌封驳 14.唐统治者对隋制改革内容:1.压抑尚书省地位,使之完全变为奉行机构2.提高中书门下两省地位 15.隋唐时期选拔官员的途径:科举,门荫,行伍,流外入流,入幕制 16.中书门下政事堂与唐初政事堂的不同:1.唐初宰相多为兼职,而中书门下政事堂同三品或同平章事均为专职 宰相 2.中书门下政事堂在正厅之后设吏、枢机、兵、户、刑五房,对口指挥尚书六部,使宰相的办事机构逐渐完备,政事堂逐渐从单纯的会议场所演变为重要的办事机构3.中书门下体制下存在着宰相权利的分散和集中。 17.宋代行政执行特点:1.中枢机关有一套处理各类事务的严格程序,对行政执行起着规范化的作用2.为保证作为 行政决策结果的诏书能准确表达皇帝的真实意图,负责草诏的知制诰可在有疑问时直接要求皇帝接见,以核实宰相代宣君命时是否准确表达了皇帝的本意3.由于宋代地方实行分权制衡措施,迫使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再加上皇帝通过监督机制能较快的掌握地方政务执行情况,故宋代各级地方政府执行政令异常的严格

2011年自考《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第十章

第十章晚清政府的行政管理 总理衙门设立时间:1861年1月20日,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户部侍郎文祥总领其事。 总理衙门的性质:它是一个既有买办性又有近代性的行政管理机构,说它具有买办性,是因为它基本上是适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要求而设立的,各国列强正是通过这个特殊的机构加强了对中国内政和外交的干涉和控制。后来的对中国社会很月月产生深刻影响的条约都是由总理衙门签订的,总理衙门的设立成为中国行政管理机构半殖民化的重要标志;说它具有近代性则因为它是当时清政府设立的第一个正式的负责对外事务的机关,另外,总理还兼办洋务事宜,管理近代工矿企业和近代教育文化事业,这对于近于封闭的清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改革,而总理衙门的办事机构和办事制度透露出析的色彩,也说明中国的行政管理终于迈出了艰难的近代化脚步。 总理衙门的机构设置及其功能:总理衙门分总署大臣和章京两级。总署大臣分为三种:1、总领大臣;2、帮办大臣;3、大臣上行走。章京分为四种:1、总办章京;2、帮办章京;3、章京;4、额外章京。总理衙门的内部机构分为三部分:1、综理性机构,包括收掌处、电报处、司务厅等部门;2、外交和洋务性机构,包括英国股、俄国股等;3、兼管性机构,包括北洋通商大臣、总税务司等;总理衙门的职权广泛,有:1、管理外交事务;2、办事洋务;3、负责边防事务; 4、负责有关官吏的选任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教育。 总理衙门在行政管理上的特点:1、简化办事机构;2、分工办事,人有专责; 3、严格挑选职员,禁止捐纳; 4、建立住宿值班制度; 5、节约行政经费,杜绝奢靡; 6、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保密; 7、奖惩分明,激励勤勉。 总税务司的职能:掌管各海关征收税课,综理全国税务行政与关员任免事项,后来扩展到开办邮政,包揽参加国际展览会,乃至搜集中国的各种情报等。 同文馆设置的意义:1862是一所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和科学技术的学校,设英、法、俄、德四馆,后增设东(日)文馆和算学、化学、格致(物理)、医学四馆。为各通商口岸和督署及海关培养了一批翻译人员和科技人员,但也培养了一些为外国侵略者服务的买办和洋奴。 清政府立宪的宗旨:1906.9.1立宪。1、皇位永固;2、外患渐轻;3、内乱可弥。 中央资政院的性质和职权:1910.10成立。议员分钦定和民选两种,总裁副总裁由皇帝指派的王公大臣担任,其职权是:议定国家预算;讨论有关税制和公债的发行事项;修订或废除法令;讨论咨议局和督抚有关争议的事项以及皇帝提交的其他事项。资政院不是立法机关。没有最后决定权。也无法监督政府行政,仅起到咨询协商的作用。

全国2016年10月自学考试00322中国行政史试题答案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行政史试题和答案 课程代码:00322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题干】正式确立王位世袭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的是()。 【选项】 A.启 B.益 C.禹 D.商 【答案】A 【解析】启,巩固了王权,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的局面。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中央行政体制 2.【题干】在官员待遇方面,夏商周实行的是()。 【选项】 A.分封制 B.内外服制 C.世禄制 D.世卿制 【答案】C 【解析】在官员待遇方面,夏商周实行世禄制,即各级封君享受自己封地上的收入,除按规定向上一级封君交纳一定的贡赋和提供一些劳役外,其余部分归封君享用。 【考点】夏商周的行政管理——夏商周的官员管理 3.【题干】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选项】 A.别驾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答案】B 【解析】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州刺史。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4.【题干】东汉时,实际成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的是()。 【选项】 A.门下省

B.御史台 C.中书省 D.尚书台 【答案】D 【解析】东汉时,尚书台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考点】秦汉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5.【题干】魏晋时期,官员升迁完全凭借()。 【选项】 A.考课 B.能力 C.政绩 D.门资 【答案】D 【解析】魏晋时期,官员升迁不是依据才能和政绩,而是完全凭借门资。 【考点】魏晋南本朝的行政管理——行政官员的管理 6.【题干】隋唐时,五监中主管文教事务的是()。 【选项】 A.国子监 B.少府监 C.将作监 D.都水监 【答案】A 【解析】隋唐时九寺五监:和户部相关:太府寺(主管钱币收支保管)和司农寺(主管粮食收支和保管);和礼部相关:宗正寺(主管皇族事务)、太常寺(主管祭祀礼仪)、光禄寺(主管膳食供设)、鸿胪寺(主管外交事务)和国子监(主管文教事务)。 【考点】隋唐的行政管理——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7.【题干】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选项】 A.察举 B.入幕 C.征辟 D.门荫 【答案】B 【解析】五代官员选拔从制度上说沿袭唐制,但因战乱频繁,政局动荡,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入幕。 【考点】五代、宋的行政管理——五代时期的行政管理 8.【题干】宋朝主要入仕途径是()。 【选项】 A.征辟 B.科举 C.荫补 D.军功 【答案】B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答案及评分参考

全国2018年4月自考中国行政史真题答 案及评分参考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A 2.C 3.D 4.A 5.C 6.D 7.A 8.B 9.A 10.C 11.B 12.D 13.B 11.B 15.B 16.D 17.B 18.B 19 B 20.C 21.C 22.B 23.B 21.B 25.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 共10分。 26.BC 27.ABC 28.CD 29.DE 30.AB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 共10分。 31.是周王朝在地方行政体制上实行的一种制度, 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32.是秦汉时期群臣讨论国事以备皇帝决断的一种 会议形式,上至将军、列侯,下至博士、议郎均可参加,皇帝通过集议可以根据多方面的建议进行决策。 33.是北宋神宗改制时确立的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 迁的制度,包括勘验官员簿历文状的一系列程序,簿历文状中包括解状、举状、家状、考状等。 34.明正统初年,因皇帝年幼,太皇太后全权于内阁,由专职阁臣对奏章提出处理意见,称“票拟”,票拟从此成为内阁最大的特权。 35.是政府的一种机关工作制度。将机关工作分为 政务工作和事务工作,主管长官着重负责政务工作,而常务次长、秘书长、主任秘书、支部书记等官吏则着重负责事务工作,这些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称为幕僚长。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 30分。 36.(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2分)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2分) (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2分) 37.(1)以出身作为做官资格,勋臣、名门、儒史等出身均可作为条件。(2分)

全国自考2010年1月中国行政史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行政史试题 课程代码:00322 2010年1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B)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C)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3.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B)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4.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B)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5.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6.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B )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7.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D)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8.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B)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9.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0.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D)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A )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2.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C )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3.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A) A.示 B.令 C.谕 D.咨 14.依《国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是( A) A.国民政府主席 B.行政院长 C.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D.国防委员会委员长 15.南京国民政府行政决策的中心是( D) A.国民政府委员会 B.军事委员会 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D.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 16.抗战期间,国防最高委员会根据“行政三联制”原则于1940年冬设立的决策技术系统是(C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