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1、下列疾病中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A)

11、下列疾病中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A)

11、下列疾病中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A)
11、下列疾病中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A)

11、下列疾病中需绝对禁食的情况是:(A)

A、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B、十二指肠溃疡出现黑便

C、慢性胃炎恶心呕吐明显

D、肝性脑病昏迷前期

E、胃溃疡大便隐血实验持续阳性

12、肝硬化导致门脉高压的表现有:(A)

A、腹水

B、上腹饱胀

C、蜘蛛痣

D、大隐静脉曲张

E、颈静脉怒张

13、胃酸分泌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D)

A、慢性胃体炎

B、胃癌

C、慢性胃窦炎

D、十二指肠溃疡

E、胃溃疡

14、肝硬化腹水患者,每日进水量宜限制在:(A)

A、1000ml

B、1500ml

C、300ml

D、500ml

E、800ml

15、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说明病变部位在:(E)

A、膀胱

B、肾盂

C、尿道

D、输尿管

E、肾实质

16、急性白血病患者突然出现高热,主要原因为:(E)

A、代谢亢进

B、严重贫血

C、白血病细胞浸润

D、化疗过敏反应

E、感染

17、护理中暑患者时,病房环境温度应降至:(C)

A、12℃-14℃

B、15℃-20℃

C、22℃-25℃

D、26℃-28℃

E、29℃-30℃

18、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应出现:(C)

A、频繁呕吐

B、一过性意识障碍

C、一侧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E、剧烈头疼

19、胸外科病人术前护理重点是:(E)

A、做好心理护理

B、纠正营养不良

C、监测生命体征

D、维持体液平衡

E、做好呼吸道准备,改善肺功能

20、食管癌术后护理中错误的是:(D)

A、保持胃肠减压管通畅

B、静脉补液维持营养

C、注意口腔卫生

D、术后肠蠕动恢复即可进食

E、注意并发吻合口瘘

食源性疾病防治

食源性疾病防治知识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 二、食源性疾病十大危险因素来源 1、过早地烹调食物,煮熟的食物保存在室温条件下超过2小时。 2、熟食或剩余食品重新加热的温度和时间不够,未能杀死病菌。 3、肉、奶、蛋、豆类及其制品加热不彻底或不均匀,未烧熟煮透。 4、冷冻肉及家禽在烹调前没有充分解冻。 5、由于人员操作或者食品存放不当等造成生熟食品交叉污染。 6、误食有毒的动植物或者烹调加工方法不当(如四季豆或豆浆未煮透)没有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 7、生吃水产品及其他可能被寄生虫细菌、病毒污染的食品。 8、食物的体积过大,烹调的温度和时间不够。 9、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不良。 10、使用不洁净的水。 三、避免食源性疾病十不要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要冷藏(冻)保存,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四、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十项建议 1、不买不食腐败变质、污秽不洁及其它含有害物质的食品。 2、不购买无厂名厂址和保质期等标识不全的定型食品。 3、不光顾无证无照的流动摊点和卫生条件不佳的饮食店。 4、不食用在室温条件下放置超过2小时的熟食和剩余食品。 5、不私自采食瓜果蔬菜和野生食物。 6、不食用来历不明的食品。 7、不饮用不洁净的水或者未煮沸的自来水。 8、直接食用的瓜果应用洁净的水彻底清洗并尽可能去皮。 9、进食前或便后应将双手洗净。 10、在进食的过程中如发现感官性状异常,应立即停止进食。

精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史

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发展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可分为恢复发展时期、改革调整时期和健全发展时期三个阶段。 一、恢复发展时期(1978~200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卫生防疫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全面恢复发展阶段(1978~1985年) 这一阶段通过加强条例、法规的建设与完善,大大促进了卫生防疫体系、特别是其主体机构----卫生防疫站的恢复与发展。1978年9月,在1955年《传染病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颁布了《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条例的实施加强了卫生防疫体系在预防控制传染病中的责任、地位和作用。 1979年,卫生部在《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和各级卫生防疫组织编制规定》的基础上,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工作条例》,同年卫生部、财政部、国家劳动总局联合下发了《卫生防疫人员实行卫生防疫津贴的规定》。 1980年,国家编委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各级卫生防疫站组织编制规定》;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县卫生防疫站工作和几点意见》。

198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试行)》,使卫生防疫体系从几十年的行政管理开始步入了法制管理的轨道,《食品卫生法(试行)》的实施也极大地强化了卫生防疫体系的社会职能。 1982年,卫生部成立了国家预防医学中心(1985年改为预防医学科学院),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全国卫生防疫机构提供业务技术指导、高层次专业人员培训等服务。 到1985年底全国已建立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3410个,比1965年增加了911个,专业(站)1566个,比1965年增加了744个。卫生防疫人员增至194829人,比1965年增加11765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增加了87821人,卫生防疫工作力量得到了显著增强。初步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系紧密的业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沟通网络系统。 (二)规范建设阶段(1986~2000年) 这个阶段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深化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的重要时期。 内涵建设:在这期间通过推进科学管理,开展和规范有偿服务,制定实施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的技术规范,加强县级卫生防疫站的规范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加强卫生防疫机构主要领导和骨干的现代管理培训、应用型专业高级培训,促进了管理水平和业务技术服务水平的提高。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策略与措施 全球卫生策略和初级卫生保健 1977年第30届世界卫生大会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Health for All by the Year 2000,HFA)”的战略目标; 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召开会议明确提出:“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PHC)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基本策略和途径; 1988年41届世界卫生大会再次声明,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将作为2000年以前及以后年代的一项永久性目标。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基本含义 ①人们在工作和生活场所都能保持健康; ②人们将运用更有效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轻疾病或伤残带来的痛苦,并且通过更好的途径进入成年、老年,最后安乐地死去; ③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均匀地分配一切卫生资源; ④所有个人和家庭,通过自身充分地参与,将享受到初级卫生保健; ⑤人们将懂得自己有力量摆脱可以避免的疾病,赢得健康,并且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 初级卫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应用切实可行、学术可靠又受社会欢迎的方法和技术,并通过社区的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而达到普及,其费用也是社区和国家依靠自力更生原则精神能够负担的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形式。 疾病的三级预防 21世纪我国以控制传染病为主的第一次卫生革命的任务尚未完成,以控制慢性病为主的第二次卫生革命提前到来,面临着防制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的双重任务。 一、一级预防 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又称病因预防,主要是疾病尚未发生时针对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也是预防疾病和消灭疾病的根本措施。WHO提出的人类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是一级预防的基本原则,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健康促进 健康促进(health promotion)是通过创造促进健康的环境使人们避免或减少对致病因子的暴露,改变机体的易感性,保护健康人免于发病。可采取以下形式达到健康促进的目的。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health ducation)是一项通过传播媒介和行为干预,促使人们自愿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避免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达到促进健康目的。 2.自我保健自我保健是指个人在发病前就进行干预以促进健康,增强机体的生理、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一般说,自我保健是个人为其本人或家庭利益所采取的大量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此外,不性乱、远离毒品等也很重要。 3.环境保护和监测环境保护是健康促进的重要措施,旨在保证人们生活和生产环境的空气、水、土壤不受“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和“生活三废”即粪便、污水、垃圾,以及农药、化肥等的污染。避免环境污染和职业暴露对健康造成的危害。 (二)健康保护 健康保护是对有明确病因(危险因素)或具备特异预防手段的疾病所采取的措施,在预防和消除病因上起主要作用。 一、一级预防 开展一级预防常采用双向策略(two pronged strategy),即把对整个人群的普遍预防和对高危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 致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 胶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 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 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 ; 3. 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 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破坏 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传染病 1、食源性疾病包括三个要素: ①播疾病的媒介——食物; ②致病因子——食物中的病原体 ③临床特征——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二)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 2、原因:①致病性微生物;②有毒化学物质混入食物,并达到中毒剂量;③食品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含有有毒成分(如:木薯、河豚鱼、马铃薯);④误食(如:毒蕈、桐油) 3、分类:①细菌性食物中毒;②有毒动植物中毒;③化学性食物中毒;④真菌毒素和霉变食品中毒; 4、发病特点√ ①潜伏期短,病势急,很快形成发病高峰,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人。 ②有三个相同点:相同的食物;基本相似的临床症状;相同的进食地点 ③没有流行余波 ④引起中毒的食物是在正常数量。人与人之间无直接传染。 食物中毒的流行病特点 ①发病的季节性特点:5到10月 ②地区性特点: ③食物中毒原因分布特点

④食物中毒病死率特点:较低 ⑤食物中毒发生场所分布特点 二、细菌性食物中毒 (一)细菌性食物中毒特点: ①发生比重大;②引起中毒的食品以动物性食物多见;③有明显季节性,多发季节在5月~10月;④病死率较低(肉毒中毒除外); ⑤发生规律:先是食品被污染→微生物在食物中大量繁殖→食前加热不彻底; (二)沙门菌食物中毒 1、病原学特点:沙门菌属在外界的生活能力较强,最适的生长繁殖温度为20~30℃。 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2~3个月。耐冷耐寒。不耐热,60 ℃15~30分钟或100 ℃数分钟即被杀灭。 2、流行病学特点 ①好发季节:6~9月 ②好发食品:主要为动物性食品,特别是畜肉类及其制品 ③食品中沙门菌的来源:家畜、家禽的生前感染和宰后污染;未经彻底消毒的鲜奶;禽蛋在经泄殖腔排出时蛋壳表面被污染;熟制食品生熟交叉污染; 3、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恶心、头痛、发热、面色苍白、发冷 胃肠炎症状:呕吐、腹泻、腹痛、黄绿色水样便、发热38℃~40℃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突发急性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对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需要对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的鼠疫以及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以下简称“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新发生的急性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等。为做好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卫生条例》(2005)和《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制订我国《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 一、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 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当今,突发急性传染病不断出现,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突发急性传染病流行的形势十分严峻。2003年新发现的SARS疫情,在短时间内迅速波及32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共报告SARS病例8 098例,其中死亡774例,病死率达9.56%。自2003年以来,全球共有12个国家发现报告了313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其中死亡191例。历史上流感大流行曾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发生在1918年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先后造成近5千万人死亡。20世纪末英国首次暴发疯牛病,随着疯牛病的暴发流行,英国、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加拿大、香港特区先后出现了变异性克-雅氏病(vCJD)病人,目前全世界vCJD病例已达134人,病死率高达100%。2001年在澳大利亚等国发现梅塔肺炎病毒引起较大规模的支气管炎和肺炎流行,造成婴幼儿的死亡。1998-1999年在东南亚出现的尼巴病毒性脑炎,共造成106人死亡,病死率达40%。在非洲、美洲相继出现的埃博拉出血热、马尔堡病毒出血热疫情发病凶险,且病死率高。 我国是受突发急性传染病影响较重的国家之一,2003年的非典疫情,仅我国内地就报告SARS病例5 327例,其中死亡349人,病死率达6.55%。国家统计局测算的经济损失高达933亿元人民币,约占2003年GDP 0.8%。自2005年10月以来,我国内地已经发现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24例,其中死亡15例。 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提出“全球警惕、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美国、加拿大及泛美国家和地区先后制定了突发急性传染病预防控制战略。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东南亚区和西太平洋区联合制定了《亚太区域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战略》,突发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 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发生与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不断增加,应对突发急性传染病的形势十分严峻: (一)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6℃,气温升高和降雨量增多,增加了传染病病原体生长繁殖的机会。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全球气温升高将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 (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流动日益频繁。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试行)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用户与权限管理规范 (试行) 1.总则 1.1目的 为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规范化管理,保障国家核心业务信息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增强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信息获取的时效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能力,特制定本规范。 1.2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国家救灾防病与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本职责》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卫生系统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试行)》 1.3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 1.4责任单位及责任人 1.4.1责任单位 管理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包括该机构的信息管理部门及相

关业务管理部门。 1.4.2责任人 (1)各级责任单位指定负责信息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系统用户管理的责任人。 (2)各级责任单位信息系统相关业务部门指定业务专业人员为该业务应用系统管理责任人。 2.用户管理 2.1用户类型 2.1.1系统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授权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履行用户管理与服务职能的唯一责任人。2.1.2业务管理员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由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指定负责管理该业务权限分配的唯一责任人。 2.1.3本级用户 指国家、省、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它机构各业务归口管理部门或单位,由本级业务管理员分配的具有不同权限和业务操作功能的同级用户。 2.1.4直报用户 指由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系统管理员审核,各系统业务管理员授权的通过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录入报告各类信息的用户。 2.2用户职责 2.2.1职责分类 (1)系统管理员职责

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

自身免疫性疾病 Autoimmunity Diseases 一概述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念: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系统对宿主自身抗原发生正性应答、造成其组织或器官的病理性损伤、影响其生理功能、并最终导致各种临床症状的状态。(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基本特征: 1.多数自身免疫病是自发或特发性的,感染、药物等外因可能有一定的影响; 2.患者血清中有高水平的γ-球蛋白; 3.患者血液中有高效价的自身抗体或出现与自身抗原反应的致敏淋巴细胞; 4.病损部位有变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呈现以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 5.病程一般较长,发作与缓解交替出现,仅有少数为自限性; 6.女性多于男性,老年多于青少年; 7.有遗传倾向; 8.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有效; 9.常有其它自身免疫病同时存在; 10.可复制出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 (三)确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条件: 1.证实自身抗体或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存在; 2.找到自身抗原; 3.用该自身抗原免疫动物能够诱发同样的自身免疫病; 4.通过被动转移实验证实抗体或者T细胞的致病能力。 (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 1. 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局限某特定器官,器官特异性抗原引起的免疫应答导致 自身免疫病。 2. 非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病变见于多种器官及结缔组织;又称结缔组织病或胶 原病。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因素

(一)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 自身抗原改变。 3. 分子模拟。 4. 决定基扩展。 (二)免疫系统异常 1. 淋巴细胞多克隆的非特异性活化: (1)内因:淋巴细胞生长控制机制紊乱,如MRL-lpr小鼠为SLE的动物模型,其FAS基因突变,FAS蛋白胞浆区无信号转导作用,不能诱导T细胞调亡。 (2)外因:各种淋巴细胞的活化物质,如IL-2等细胞因子的应用及LPS和超抗原的作用。 2.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 APC辅助刺激因子表达异常,刺激自身反应性T细胞,引发自身免疫病。T-B 细胞之间的旁路活化。 原因 (1)病毒感染B细胞。 (2)来自细菌或病毒的超抗原。 (3)B细胞表面的MHC-II分子被修饰。 (三)免疫调节网络失调:Th1和Th2细胞功能紊乱:Th1细胞功能亢进促进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的发展,如IDDM等。Th2细胞功能亢进促进抗体介导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发展,如SLE等。 (四)病源微生物感染。 三. 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损伤机制 1.发病机制主要为:Ⅱ型、Ⅲ型、Ⅳ型超敏反应。 2.特点:1. 靶分子的多样性;2. 反应细胞的多样性;3.自身免疫应答包括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 3. 自身抗体引起的细胞破坏: 抗体与细胞结合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介导ADCC 破坏细胞。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4. 抗受体抗体与受体结合:刺激或阻断细胞的功能。如Graves 病、重症肌无力。 5. 抗细胞外成分自身抗体与相应的物质结合: 激活补体、调理吞噬作用杀伤破坏自 身细胞。如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6. 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形成IC沉积局部: 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1.目标:以现代生物医学理论与技术为支撑,加强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技术密切相关的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研究,为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与防治技术的创新研究提供依据。 2.主要研究内容 (1)与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技术相关的寄生虫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诊断和监测技术、抗寄生虫药物作用方式和作用靶点以及保护性免疫密切相关的重要寄生虫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病原生物学等。 (2)与控制重要寄生虫病传播相关的媒介生物学应用基础研究 与重要媒介(医学节肢动物、医学软体动物、医学贝类)控制策略、监测技术、防制药物、防制技术密切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其效应的评价,新发寄生虫病媒介的生物学等。 (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 新发寄生虫病病原与宿主的相容性、发病机制,重要寄生虫病免疫机制等。 (4)寄生虫病防治创新技术的研究 在(1)、(2)、(3)研究的基础上的检测、诊断、监测技术以及新型防治(制)药物、疫苗与技术等研究。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开放研究课题申请书 课题名称: 申请者: 所在单位: 邮政编码: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传真: 申请日期: 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二○一一年制

填报说明 一、填写前请先查阅《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规定和开放研究课题申请指南。 二、申请者对本表所列各项,必须实事求是,逐条认真填写,表达要明确、扼要,用词严谨,外来语第一次出现的缩写词须注出全称。 三、申请书复印时一律用A4复印纸,左侧装订成册。各栏空格不够时,可自行加页。一式四份,由所在单位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科技业务处转卫生部寄生虫病原与媒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通讯地址:上海市瑞金二路207号,邮政编码:200025 E-mail: ipdwzzp@https://www.wendangku.net/doc/c010188478.html,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小学生常见疾病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 策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将有关健康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利用课堂讲授、黑板报、知识竞赛、幻灯、录像、广播、展览、编印宣传画册等多种形式开展防治学生常见病的健康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改变不良饮食与卫生习惯,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积极开展集体健康行为干预与个体指导治疗行动。每年对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达到对常见病的定期监测。改善学校环境卫生和教学校卫生条件。 (一)常见肠道蠕虫感染 措施: 1、学校因地制宜为学生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设置洗手设施(提 倡流动水)及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 2、加强对校医、保健教师的卫生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的培训。 3、对粪检阳性的感染者实施药物治疗。 (二)贫血 措施: 1、普及营养知识,强化平衡膳食的意识。 2、提倡课间加餐,引导学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3、指导轻度贫血的学生调整膳食为主,服用维生素C、铁剂等药物,建议中、重度贫血的学生去医院诊治。 (三)龋齿与牙龈炎 措施:

1、开展龋齿与牙周疾病的危害及预防等口腔保健知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口腔健康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2、推广使用保健牙刷,提高学生的有效刷牙率,刷牙率达100%。 3、在低氟与适氟地区推广使用含氟牙膏等。 4、实施龋齿充填,建议患龋齿的学生去医院积极治疗。 (四)营养不良与肥胖 措施: 1、集体就餐的学校合理安排膳食,逐步提供营养午餐服务。非集 体就餐的学校逐步开展提供课间餐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应开展学生集体营养午餐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 2、对患有轻度营养不良和肥胖的学生进行膳食指导,对患有重度 营养不良和重度肥胖的学生建议其去医院就诊。 (五)沙眼 措施: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一人一巾一盆”和勤用流动水洗手的卫生理念和习惯。 (六)视力低下 措施: 1、纠正不良用眼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推广 眼保健操保证眼操质量。保证每天用眼时间不超过国家规定时间, 2、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和学生书写时左侧采光。黑板经常保持乌黑 或墨绿避免直射和反射眩光,教师板书工整,字体大于7厘米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 一、食源性疾病 (一)概念: 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二)基本要素: 1. 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 2. 病原物是食物中的病原因子 3. 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或感染性表现 (三)病原物: 1. 生物性 2. 化学性 3.污染有害化学物质 4.加工时产生有害化学物质:有机磷农药、重金属油脂聚合物多环芳烃(苯并芘) 亚硝酸盐 5.添加或误用有害化学物质:工业猪油矿物油工业酒精 (一). 生物性病原物 (1) 细菌及其毒素:人类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 细菌性食物中毒沙门氏菌(最主要的) (2) 病毒 (3) 真菌及其毒素禾谷镰刀菌、黄曲霉毒素中毒 (4) 寄生虫及其卵 囊虫病和旋毛虫病 (5) 动植物中存在的天然毒素:苦杏仁、木薯鱼、贝类毒蘑菇(真菌毒素中毒)菜豆、鲜黄花菜 (6) 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 (二)食源性疾病分类 1、内因性食源性疾病:动植物天然存在的有毒成分 2、外因性食源性疾病:食品在加工贮存过程中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 3、诱发性食源性疾病:食品生产或贮存过程中因化学或物理作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 (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 1、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 :摄入有毒食物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88年上海甲肝爆发流行)摄入被肠道致病菌及病毒污染的食物 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 3、食源性寄生虫病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4、其它食源性疾病:1.暴饮暴食引起的胃肠 2. 食物过敏(一般不算) (四) 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1. 防止污染 生物性污染(biological pollution ) 化学性污染(chemical pollution) 制定执行卫生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保证食品质量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试行

附件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信息资源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促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建立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管理机制,实现信息资源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是指中国疾控中心在开展监测、干预、科研、教育培训、服务和内部管理等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集合。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由国家财政经费、国家科研经费、国家协调的大型国际、国内项目经费支持的监测、调查、干预、研究和教育培训等项目或任务所产生的业务信息资源。 第四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包括对信息采集、管理、利用和发布的全过程中相关要素的管理。 第五条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系统建设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信息化领导小组)是信息资源管理的最高领导组织,全面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六条信息化领导小组下设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由业务归口管理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组成。负责组织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规范、质量管理办法和技术指南等的制订及具体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的实施。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处理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的相关日常事务。

第七条各单位和部门均须建立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并指定专门机构或人员负责信息资源管理工作。 第二章信息采集 第八条各业务部门应根据其职能提出业务需求,由信息管理部门配合建立相应业务模型,制定数据采集与数据处理的工作流程、规范和管理制度,明确各类数据的处理需求,制订清晰的业务管理需求说明。否则不予批准建设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九条各业务部门在信息采集过程中须按照相关标准、办法和指南实施必要的质量控制,撰写、提交信息采集质量控制报告。信息资源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各业务部门信息采集过程和质量控制报告组织评估。 第十条凡在全国范围内或通过设立监测点开展监测活动的业务工作和项目,均须通过中国疾控中心信息网络平台管理,统一规划信息采集方式。否则不予行文在全国部署。 第三章信息管理 第十一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并提供信息资源的数据存贮、管理、维护和共享等服务。各业务部门采集的属于本办法适用范围的数据须提交数据中心进行备份存储。否则不予办理项目结题手续,不得以中国疾控中心名义继续申报相关研究课题和成果,属于财政经费支持的工作与项目不予下拨年度工作经费,同时不得使用中国疾控中心备份数据。 第十二条各业务部门在建立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管理、维护和推广工作中,须严格按中国疾控中心颁布的相关信息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信息管理部门负责中国疾控中心的信息规划、网络建设、管

免疫性疾病

免疫性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 disease) 2.自身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3.克隆无反应性(clonal anergy) 4.隐蔽抗原(sequestered antigen) 5.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6.口眼干燥综合症(Sj?gren syndrome) 7.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8.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 9.AIDS 10.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 11.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 12.免疫忽视(immunological ignorance) 二判断题 1.Ⅱ型变态反应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 2.Ⅰ型糖尿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 3. 自身免疫在通常情况下不造成机体损害,不一定都引起自身免疫病。 4.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同时伴有全身多个器官间质纤维化和炎症性改变。 5. DiGeorge综合征又称为胸腺发育不全综合征,属于T细胞免疫缺陷病。 6. 狼疮性肾炎可以表现为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7. 类风湿关节炎常累及大关节,多为多发性、对称性、游走性。 8.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引起。 9. AIDS的特征是免疫功能缺陷伴机会性感染和(或)继发性恶性肿瘤。 10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侵犯和破坏宿主CD8+ T细胞。 11.超急性排斥反应一般于移植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因其发生急速,故属于Ⅰ型变态反应。 12 急性排斥反应可以细胞免疫为主,也可以体液免疫为主。 13超急性排斥反应镜下以弥漫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组织缺血坏死,病灶区大量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为特点。 14 慢性排斥反应多发生在移植术后几个月至1年以后,常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移植器官损害,且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 15.抗Sm抗体和抗单链DNA抗体对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具有相对特异性。 三选择题 (一)A型题 1 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A IgG B IgM C IgA D IgD E IgE 2 涉及Ⅱ型变态反应发生机制的是 A抗体直接作用于靶抗原B淋巴细胞攻击靶抗原C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 D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E肥大细胞脱颗粒 3属于结缔组织病(胶原病)的是 A 重症肌无力B多发性肌炎 C 甲亢 D Ⅱ型糖尿病E恶性贫血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韶关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学生姓名:钟力锋 学号:0711******** 系(院):英东食品与科学工程学院 专业:食品系 班级:07食品一班 指导教师姓名及职称:黄国清 起止时间:2010年16月—— 2010年19月 (教务处制表)

目录 1 概述 (2)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2)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2) 1.3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 (3) 2 食源性疾病病况 (3) 3 食源性疾病发生的致病因素 (3) 3.1 细菌及其毒素 (3) 3.2 病毒 (4) 3.3 真菌及其毒素 (4) 3.4 寄生虫和原虫 (4) 3.5 有毒动植物 (4) 3.6 有毒有害的化学品 (4) 3.7 不明原因的致病因子 (4) 4 生活中造成食源性疾病的危险因素 (5) 4.1 不良饮食习惯 (5) 4.2 不健康的卫生行为 (5) 4.3 不科学的食品生产、加工、采购和贮藏 (5) 4.4 不科学的烹调方式 (5) 4.5 共餐或聚餐 (5) 4.6 误食有毒的动植物 (5) 4.7 摄食受到化学品污染的食物 (5) 4.8 猎奇 (5) 4.9 饲养宠物不当 (6) 4.10 缺乏认识 (6) 5 食源性疾病的防控措施 (6) 5.1 改变不良饮食习惯 (6) 5.2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行为 (6) 5.3 加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 (6) 参考文献 (7)

食源性疾病及其预防措施 摘要:社会和工业化发展的负面影响,使得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频率不断提高,食源性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另一方面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食品可作为载体传播各类食源性病原,增加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危险性。本文主要是让读者能够对食源性疾病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掌握相关预防措施。【1】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预防;措施 Food Source diseas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industrialization, making the occurrence of foodborne disease continue to increase the frequency of foodborne disease is the world's most widespread public health problems. On the other hand with the expansion of trade, food can be used as carrier of all kinds of food-borne pathogen transmission, an increase of certain food-borne outbreaks of disease risk. This article is for readers of foodborne disease can have a clear grasp of the relevant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preventive measures. Key words: food-borne, disease, prevention, measures 1 概述 1.1 食源性疾病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体患感染性的或中毒性的疾病,它包含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食源性病毒感染以及经肠道感染的寄生虫病等五种。2其基本特征是:①潜伏期较短;②病人临床表现基本相似;③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④发病与食人某种食物有关;⑤有明显的季节性。【3】 1.2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的联系与区别 “食物中毒”一直作为预防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专业术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认为“食物中毒”的提法不确切,认为以“食源性疾病”表示各种经食物传播的疾病更为确切和科学。1984年WHO将“食源性疾病”作为正式的专业术语,以代替历史上使用的“食物中毒”。对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病因认识与名称的变化,反映了人类对食物传播引起的一类疾病的长期的从感性到

疾病预防控制方案

疾病预防控制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xx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实施方案》和《xx县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工作方案》文件精神,根据《国家卫生县城标准》,结合本县实际,特制订本方案。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目标,贯彻“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的爱卫工作方针,深入开展辖区内传染病防治、免疫规划、病媒生物防制、健康教育、劳动卫生与职业病防治等工作,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创建任务,提高广大居民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1、传染病防治:定期检查网络疫情审核工作,督促各医疗卫生单位作好疫情处理;做好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呼吸道门诊设置建设的指导和督查;定期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和整治,确保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漏报率<2%;各医疗机构的医疗废弃物、医源性污水的处理排放达到国家相关要求;加强生活饮用水和集中式供水监督监测,杜绝水源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切实做好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艾滋病、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确保近三年无甲、乙类传染病爆发疫情,无医院感染性疾病爆发疫情和死亡事故;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健全应急处理设备,建立应急处理专业队伍;规范采供血液管理,依法打击非法采供血,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其中自愿无偿献血≥90%。无有偿献血。 2、计划免疫:加强全县免疫规划业务指导,组织开展接种率调查;督促幼托机构、学校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规定,开展入托、入学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工作、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开展专项整治;积极实施7苗扩展到15苗免疫工程;确保儿童国家规划基础免疫全程接种率达到95%、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疫苗接种规范、安全注射率100%、流动儿童管理、无脊灰病例等目标实现。 3、病媒生物防制:科学制订除“四害”工作方案;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积极配合县爱卫办开展除“四害”工作;收集除四害资料,指导各单位科学合理用药;及时开展“四害”密度监测;督促各单位、“八小”行业有效控制“四害”密度,确保鼠、蟑螂、蚊子、苍蝇其中三项密度达到国家标准,另一项必须控制在国家标准的3倍以内。 4、健康教育:督促各单位制订健康教育工作计划,准备健康教育教材;每季开展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制做一期健康教育专栏。做到工作有记录,资料整理规范。积极开展控烟宣传,督促公共场所设立禁烟标志。督促教育部门依照《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大纲》要求,通过学

如何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传染病管理工作 在人类历史中,各种传染病一度成为阻碍人类发展和进步的主要原因,使得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曾经的鼠疫、霍乱以及流感等疫情的暴发流行,几度让人类的生存成为难题,为此,加强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成为了维护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工作。如今,在生物技术和医疗研究的发展下,人们对传染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成功实现了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频繁的人口流动,传染病也随之周游列国。携带病菌的病人从一个国家到达另一个国家,所需要的时间往往比传染病的潜伏期还要短。加之目前我们的食品越来越多选用加工食品,这些食品可能来自其它国家。在种植、采摘、加工、包装、运输、储存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如果出现污染,都可能导致传染病传播。疯牛病和口蹄疫是非常著名的例子。所以旧的传染病还没有消除,新发传染病(非典、H7N9、手足口等)已威胁着人类,新问题接踵而来,再次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威胁,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如何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成为了关键。 1 新时期传染病流行特点: 自20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们不再仅仅是重视“吃”,而是“吃什么”、“怎么吃”,各种千奇百怪的吃法和生物被摆上了餐桌,加之,人们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等因素,使得传染病对人类的健康产生巨大威胁,尽管在免疫制剂和抗生素的试用下,传染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得到了控制,很多重大传染病已基本得到了控制。就近几年来,传染病调查情况来看,全球传染病的发病率逐渐回升,甚至还有不断攀升的趋势,各种传染病爆发和流行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带来恐慌的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

一些传染病又再次死灰复燃,例如:结核病、流感等都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威胁;此外,频频出现的新病种,也给传染病防控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阻碍。 抗菌药物的大量使用,导致流感以及结核等病原体变异,对抗菌药物产生了抗药性,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结核病再次肆虐;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全球进入到了结核病的紧急状态中”;截至目前为止,有数据显示,全球超过1/3的人群感染结核分歧杆菌;2010年,根据我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结核病患者的发病率为66/10万,与2000年相比下降了60.1%,但结核病形势仍然非常严重,形势不容乐观。由于病原体基因变异,这使得病原体毒力、抗原性等都同时出现了较大变化,进而引发传染病大流行,例如:2009年甲型H1N1在全球范围内流行。 天气以及环境变化也使得不少病原体不断出现。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导致了天气受到了严重影响,气候变化越来越大,温室效应日渐加剧,致使昆虫超常繁殖,导致革登热和疟疾的频发。加之,人们为了生活不断开垦荒地、乱砍乱伐,使得出血热不断扩散,同时,一些致病性和传染性较强的新病原体也随之出现,仅过去的四十年时间里,新出现的传染病就达到了40多种,其中一部分疾病甚至造成了人类恐慌和灾难,例如:艾滋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另一方面,一部分老传染病流行因素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个多性伴侣、色情服务盛行的年代,以及人员流动范围和流动速度较大的情况下,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助长传染病快速传播的主要因素。 2 传染病的防控对策 2.1 预防为主,全社会参与 我们应将“预防为主”作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中心方针,在防治工作开展的过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指机体对自 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许多疾病相继被列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值得提出的是,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并非两个等同的概念,自身抗体可存在于无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正常人特别是老年人,如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上皮细胞抗体、胃壁细胞抗体、细胞核DNA抗体等。有时,受损或抗原性发生变化的组织可激发自身抗体的产生,如心肌缺血时,坏死的心肌可导致抗心肌自身抗体形成,但此抗体并无致病作用,是一种继发性免疫反应。病因1.自身抗原的出现(1)隐蔽抗原的释放。(2)自身抗原发生改变。2.免疫调节异常(1)多克隆刺激剂的旁路活化。(2)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3.交叉抗原(1)柯萨奇病毒→糖尿病。(2)链球菌感染→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性心脏病。4.遗传因素。(1)DR3个体易患重症肌无力(2)DR4与类风湿有关(3)B27与强直性脊柱炎(4)DR2与肺出血肺炎综合症有关。 常见自身免疫病主要临床表现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或服用某些药物后,红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变化,产生抗红细胞膜表面抗原的自身抗体。自身抗体与自身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破坏红细胞,导

致贫血。特点:(1)体内出现抗红细胞自身抗体。(2)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est)阳性。(3)红细胞寿命缩短。(4)AIHA多见于中年女性。(5)继发性者多继发于淋巴系统恶性病、结缔组织病、感染和药物应用后。(6)引起AIHA的药物有青霉素、奎尼丁、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类、甲基多巴等。抗红细胞抗体可分为三类:①温抗体,为IgG 型,37°C可与RBC结合,不聚集RBC.②冷凝集素,为IgG 型,低温时与RBC结合使其凝集,引起冷凝集素综合征。 ③DonathLaidsteiner抗体,为IgG型,低温时与两种补体成分结合,温度升高至37°C时,激活补体链,导致溶血,引起陈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PCH)。PCH继发于梅毒或病毒感染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多见于儿童或年轻患者。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紫癜,血小板↓,骨髓中巨核细胞可增多,女性多发,发病率1/lOO00,患者有抗血小板抗体,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三、重症肌无力(MG): 患者体内存在神经肌肉接头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抗体,该抗体结合到横纹肌细胞的乙酰胆碱受体上,使之内化并降解,使肌细胞对运动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的反应性降低。引起骨骼肌运动无力。 四、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综合征): 患者体内可检到抗肾小球基底膜Ⅳ型胶原抗体,由于肺泡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