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_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_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_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_张涛甫

媒介化社会语境下的舆论表达

□ 张涛甫

【内容摘要】 本文从“媒介化社会”角度,分析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舆论表达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并从社会语境、传/受者结构、媒介技术三个变量考察中国当下社会舆论表达特点,认为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社会语境、传/受者结构的多元化、多维传播网络之间的博弈及互动,规约了社会舆论的表现形态和演变机制。

【关键词】 媒介社会;社会舆论;社会语境;传/受结构;媒介技术

媒体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媒体=现实,是假设,还是一种真实?同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意识形态理论解释,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媒介所反映的现实社会的信息可能是扭曲的,充满了意识形态陷阱。“我们社会在一个`奇观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媒体预先构造了我们对实在的感知,将实在变成为与它的`审美化'的形象难分彼此”。①媒体往往根据把关人的意图来建构现实,很难真正做到客观公正。比如说西方媒体关于波黑战争的报道,就是一个被媒介建构起来的媒介“现实”,它与真实之间存在很大的偏差,受众只有排除意识形态干扰,才能真正弄清楚事实的真相。另一种观念则坚持媒体的现实性,认为“把媒体和现实生活等同起来并非有悖逻辑”。“媒体等同———把媒体等同于现实生活———经常出现,非常合乎情理,并且适用于任何人”。②在不在两种观点之间进行价值判断或者是非判断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二者背后所包含的媒体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从媒体发生史不难发现,媒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始终充满张力,这是耐人寻味的。尤其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里,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升级,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复杂微妙。我们在此运用“媒介化社会”这个概念,对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进行描述。主要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媒体媒介已经深刻地介入社会的多个层面,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深入,二者之间的互动造成了很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媒介化社会”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作为历史概念,主要是指,从现代媒体问世以来,媒体己经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社会也在不断地塑造媒体,两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微妙的张力关系。二是作为一个现实概念,主要针对当下社会语境下的媒体与社会之间的更加复杂、微妙的关系,因为当下语境下的媒介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无论是在影响的深度、广度,还是在影响的形式和频度上都是如此。本文试图从媒体与当下社会的关系角度,考察当下中国社会舆论表达特点以及所面临的新挑战。

社会舆论是社会的负载物,是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反映,社会公共舆论涉及的是一个群体的意见。人们就某一类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形成一个相对一致性的态度和看法,这就形成了社会舆论。舆论是社会主体在社会语境中形成的一个集体性态度。离开社会语境,舆论没有社会和主体性,舆论无法产生。而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由于面对的社会主题和问题不同,处于舆论主体位置的言说者和评判者的观点和意见也存在差异。特别是在一个变革的社会环境里,社会公共舆论的变化会更加复杂、多变。舆论受到社会语境的规约,但是舆论又不是任由社会这一外力拿捏的非自主力量,它有其自身的生成、演变法则。社会公共舆论作为社会发展、变革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越来越受到现代社会的重视。作为中国当代社会转型进程中不可缺少的“软实力”(sof t power),社会公共舆论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它会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量。笔者认为,社会语境、舆论主体、媒介三大变量之间的互动或博弈,最终塑造了当代中国的舆论表达形态,规定了当下社会舆论表达的演变规律和机制。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特殊的社会语境

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是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这种转型是以改革开放的名义破题的。有研究者认为,这一转型源自改革者的世俗理性的觉醒,改革设计者世俗理性的觉醒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里程碑。③所谓世俗理性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为解决社会现实中所面对的问题,运用功效最大化原则作为行为取舍标准的理性态度。这种世俗理性也可以称之为经验理性,它与那种以意识形态教条原则为推论大前提的“先验理性”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它使人们的行动摆脱了教义、信仰与迷信对于人们行为选择的干预。这种世俗理性表现为邓小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发展生产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些朴素而又务实的论断。世俗理

性首先要解决的是中国的经济问题,认为社会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社会转型并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中国政治家在针对中国出现的具体问题、矛盾与困境,通过不断地“试错反弹”来修正决策,并在试错中进行制度创设,以解决面对的各种问题,在这一过程逐渐自然地演化出一种新的体制④。这一改革思路后来被描述为渐进式改革路径,它与激进式改革路径存在很大差异。渐进式改革实行经济改革优先、适时稳妥地进行政治、文化改革的策略。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优先考虑那些改革成本低、见效快的领域或步骤,先进行增量改革,后进行存量改革,边缘突破,然后向深水区推进。这种由世俗理性主导的改革路径反映了中国改革者独特的改革智慧,实践证明这是比较成功的。

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方向的中国当代改革,渐渐释放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文化能量。在经济方面,原先被严重压抑的生产力要素被解放了。中国社会的各种资源要素,在市场机制的有效配置之下,释放了巨大的经济能量。中国经济出现了持续的高位增长,创造了中国改革的历史奇迹。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改善,改革者的世俗理性预期得以实现。

中国改革推动的中国社会结构的深刻转型,主要表现为由原先的“全能型社会”结构向多元化的社会结构转型。在全能型社会中,政治上的国家对社会进行全面支配与控制,社会并没有自主的细胞。所有的个人与机构都是国家机器上的零部件。⑤社会结构高度单一,自主性和流动性很差,社会结构是高度板结了的。社会阶层和社会身份结构单一。改革开放松动了中国社会结构,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社会再分配造成了中国当代社会结构的调整。在改革过程中,各种社会群体的利益收获是不尽相同的。陆学艺在他主持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把中国社会群体分为十大阶层。⑥从中不难发现当代中国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分化以及阶层分化。李强根据改革以来人们利益获得和利益受损状况,将中国人分成四个利益群体: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和社会底层群体。⑦所谓的特殊获益群体,是在改革20余年中获益最大的人群,比如民营企业家,各种老板、公司董事长、高级经理、工程承包人员、经纪人、歌星、影星、球星、外企高管、技术人员等;所谓普通获益群体,是在改革中在各种社会资源方面获得了明显利益的群体,其中包括知识分子、干部、普通经营管理者、办事员、店员、职员、工人、农民等;所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指的是在改革过程中利益受到相对损失的群体,所谓底层群体是指绝对贫困人口。在当今中国,利益格局变迁非常迅速,各个社会利益群体正在分化、解组(diso g anization)、重新组合(reinteg ratio n)⑧,因此,社会结构还没有最后定型,处于不稳定状态。

社会结构的多元化给当代中国社会注入了巨大活力。这得益于改革释放了人们心中的世俗利益欲求。人们的利益欲望不再是一种禁忌,各个社会阶层都可以自由合理地追求利益,人们长期被全能体制压抑了的经济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经济领域的多元化,进一步导致经济以外领域的多元化的出现。社会领域作为经济领域的补充与服务组织,获得了合法性,同时也获得了自主性。⑨

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向。开放社会允许不同文化的发展,只要不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构成直接的冒犯和抵触,非主流的民间文化和外来文化,也获得了自主性和合法存在的空间。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不一定规定整齐划一,每个人都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法和思考方式。社会转型导致各个群体或个人利益诉求和表达诉求的多元化。这是20多年社会转型所产生的深刻变化。

舆论的传/受主体结构多元化

处于社会转型中的舆论主体不再是单一化的结构。社会主体身份、利益诉求、价值诉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改革开放告别了全能主义体制,民主法治化进程稳步推进及经济与文化自主性日渐增强造成社会舆论的主体结构走向多元化。

传者:与封闭语境不同的是:当代中国面对的媒介化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舆论语境。在这个社会语境下,影响舆论的传者群体结构、身份、诉求表达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传者的单一结构模式已经被打破了,它在规模和结构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传者结构由原先单一的宣传者角色开始向宣传、监测、沟通、娱乐等多种角色转变。在传统媒介语境中,传者被组织到社会的不同体制层次。根据传者在舆论场域中的不同地位及影响力的大小,将传者群体分成核心传者和边缘传者。核心传者掌控舆论话语权,掌握着强势舆论资源;而边缘传者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则相对微弱,控制的舆论资源比较少。但是,在媒介化社会中,这种核心/边缘、强势/弱势的对比可能只是暂时性的,特别是处在特殊的舆论场域里,所谓强势和弱势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特殊语境下的人们的态度和观点往往充满不确定性。

受者:社会转型松动了原先板结的社会结构,渐渐形成了日益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人们脱离了原先的刚性约束,比如说脱离阶级、单位、身份约束,被释放到社会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利益主体与价值主体。这些受众自主性都很强,属于一个个活跃的自由电子,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里,会形成不同的舆论群体。围绕不同的舆论焦点,进行新的分解和聚合。在传统媒体掌控舆论时代,受众是被动的接受者。但是在多媒体的媒介化社会里,受众的主体性地位得以提高,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舆论,成为舆论合力中的一个分力,也可以参与舆论角力,成为影响舆论的一个变量,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变量,也不可小觑。

媒介技术:多维传播网络格局的形成

每个传播时代所采取的符号交换形式都包含着意义的

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以及意义的手段和关系。有研究者把传播媒介发展历史划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自我由于被镶嵌在面对面的关系的总体性之中,因而被构成为语音交流中的一个位置;在第二阶段,即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建构成为一个代理者(agent),处于理性和想象的自律性的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⑩在当代中国社会语境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改变了媒介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在封闭社会语境下,信息的流通范围、速度、方式变化很小,但是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媒介技术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感受信息的方式。“信息和传播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我们接近信息的方式乃至更多”。“信息和传播技术界定了我们怎样接近他人、接近服务和技术本身”,“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进步不仅决定人们怎样得到接近权,也建构(shape)和重构(reshape)这个过程的结果:人们接近什么信息?何时、何处获得接近权———这影响你所知道的事、你认识的人、你所消费的物品和你所拥有的技能”。1媒介技术的深刻影响在于它直接关涉信息主体的信息接近权的问题。媒介技术实际上规定了我们接近什么样的信息,如何接近,效果如何等等。在当下媒介化社会里,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媒介交叉覆盖,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媒介传播网络。而这些媒介“并不是历时存在的,而是同界面(coterminous)地存在于现时”12,也就是说传统媒介并不因为新媒介的出现而从传播舞台上退出,他们往往并存于同一个传播平台,这就形成了多种媒介形式并存、多种媒介力量角力的局面。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适应系统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个现存形式的发展。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13值得特别关注的是:第四媒体因特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媒介传播格局,形成了新的传播形态和特征。先前的传播技术以一对一(one-to-one)或者一对多(one-to -many)主宰的组织结构为中心,因特网提供了多对多(many-to-many)的传播的工作范式。14在因特网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在网络社会中,空间可以区分为流动空间(Space of F low)和地方空间(Space of P lace),流动空间已经取代传统的地方空间成为支配性的空间逻辑。社会组织越是建立在非历史性流动的基础上,就越能摆脱任何地方的逻辑。卡斯特利指出,网络传播以两种不同的形式促成了我们社会时间观念的转化,即同时性(simul-taneity)与无时间性(timelessness)。其中多媒体超文本(hypertex t)的无时间性构成了当今时代文化的主要特色。15后信息时代将消除了地理的限制,就像超文本挣脱了印刷篇幅的限制一样。数字化的生活越来越不需要依赖特定的时间和地点。16

在这些媒介门类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渐渐被纳入可控制的体制性传播管道,其中流通的信息基本被控制在“把关人”所允许的范围内;但是因特网以其特有的技术优势,传播内容和形式不容易被把关人所掌控,或者说即便要控制的话,其控制成本也非常高。正如尼葛洛庞蒂所说:“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拥有互联网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17由那些成千上万的互联网用户编织成的信息网络,很难在信息端口实行信息控制。因此说,在互联网时代,媒介不再成为由少数人垄断的稀缺资源,而成为一个平民化的大众媒介。媒介的多层次结构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舆论流通管道。这种多元化舆论管道的存在,就为社会舆论的多样性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从媒介管道中流通的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将媒介管道中的舆论信息分为主流声音与民间声音。在新媒体时代,主流声音在传统媒体之外,有了一个新的表达空间,在传统媒体时代,舆论被控制在体制性框架内,社会上的其他声音没有表达管道,处于压抑或者沉默状态,这些声音没有常规管道可能会自生自灭,形成不了大的舆论冲击波。在当下的媒介化社会,媒介所有者不再是社会中的强势角色,媒介平民化使得普通民众也能分享舆论表达自由。而且新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得舆论声音得到最大限度地复制与放大。旨在急速扩展的对网络工具的接近权开始创造公共空间,在那里,信息和建立关系的新形式功能得以散播。18

媒介化社会的舆论表达面临新的挑战

由上面三个变量的分析即可看出,影响社会舆论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三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往往会加大社会舆论的变数。这就给当下媒介化社会舆论环境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

1.社会阶层、身份的广泛流动导致利益诉求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结构性的变化,社会身份的流动性加大,农村向城市流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流动,组织之间的流动,群体之间的流动等等。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流动机会,劳动力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得到迅速流动和转移。网络、生物、文化等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给新兴阶层的流动提供了大量机会。外资企业的大量涌现提供了许多就业岗位,产生了一大批新兴社会身份和就业机遇。当下社会告别了“单位社会”,松动了过去那板结的社会结构。身份依附关系被打破,传统权威、阶层等级和阶级关系弱化。同时,市场风险和生活不确定性的增加,使生活阶层变动的可能性增大。而生活格调和社会态度的个体化,也在消解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传统分野。19人们日常生活理性的觉醒促成了人们利益意识的觉醒,个体主义文化渐渐取代过去“全能社会”的阶级文化。人们的利益诉求已日益多元化。

2.社会焦点引起人们观念和意识的“碎片化”20

“碎片化”是指人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各领域的行为策略和生活态度,不再按照传统的阶级模式分野,而是根据具体的焦点问题产生不同的分野。作为一个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政治、经济、

社会、文化、观念的差异都会不同程度地在社会焦点上表现出来。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人们对于某些社会焦点问题的态度并不一定判然分明地与他们的阶级、阶层、社会身份对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即便同样的人面对同样类型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和时间区间里,也会存在差异。社会风险不确定性加大,很多矛盾和冲突很难预料,社会危机的偶然性加大,政府危机管理的成本很高。这些无疑增加了舆论表达的变数,也加大了舆论引导的难度。

3.中国目前正处在社会矛盾和冲突的多发时期

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历史经验,当社会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往往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时期。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们的改革开始从“增量”改革阶段向“存量”改革阶段推进,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因此,面临的困难特别大。改革意味着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些人获益,有的人利益会受损,有人得的多,有人得的少,有的甚至不但没有得,还受损。这是不可避免的。在“存量”改革时期,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能够从改革中获益,但是到了“增量”改革时期,并不是大多数人普遍收益,改革成本越来越大,社会矛盾也越来越多。由利益变动而产生的不公正感、生活满意度在下降。贫富分化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冲突。如何化解不断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消弭各种社会危机,成为考验改革者的智慧的大课题。

4.媒介汇流形成媒介“立交桥”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同时出现在当下社会语境里,形成了多维度的媒介汇流“立交桥”。媒介汇流打破了传统媒体垄断的舆论格局,媒体表达管道多元化,这为人们的诉求表达提供了更畅达的管道。各种传播管道流通的信息流量更大,流速更快。但是由于信息超载,会产生比较严重的信息噪音。这给舆论引导带来了诸多困难。如果仍然利用传统的舆论管制的办法,其效果就要大打折扣,而新的办法也供给不足,或者说,效果不甚显著。

5.全球化语境打破了社会舆论的时空约束

全球化语境下的社会舆论更是充满不确定性。大西洋彼岸的蝴蝶翅膀的振动可能会在太平洋兴起一场海啸。新媒体技术可能使某一区域性舆论热点波及到世界各地,因为因特网传播已经突破了地缘传播壁垒和地缘政治壁垒,造成舆论影响的世界化、跨国化。比如说,SARS危机,成为世界性舆论热点论题,固然与舆论主题的重大性有关,但在这背后,离不开便捷、高速的媒介传播技术的作用。

结 论

在当下中国媒介化社会语境中,社会舆论环境出现了大量新情况、新问题,这些增加了舆论演变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这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处理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发展中解决矛盾的方向不能变,渐进式的改革思路不能变;二是在充分把握舆论引导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把政策、制度稳定性与措施、技术灵活性结合起来;三是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实现公共舆论的健康、稳定运行;四是发挥文化的“软实力”作用,培育具有公共凝聚力的文化资源,强化人们的集体认同;五是加强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建设,增强公共部门的抗震能力及处理复杂矛盾的能力。

注释:

① 斯拉沃热·齐泽克、泰奥德·阿多尔诺等:《图绘意识形态》,南京大学出版社,第20页。

② 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媒体等同》,复旦大学出版社,第4页。

③④⑤⑨ 萧功秦:《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转型体制》,《浙江学刊》,2005年第5期。

⑥ 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⑦⑧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30、31页,第33页。

⑩12 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商务印书馆,第14页。

114 史蒂文·拉克斯编:《尴尬的接近权》,新华出版社,第3页、第32、33页。

13 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页。

15 梁刚:《当代两方网络传播研究概观》,《国外理论动态》,2004年第9期。

1617 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第194页、第205页。

18 Friedland(1996):Electronic Democracy and the New Citizenship M edia,Culture and Society,18(2)187

1920 李培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载《社会》,2005年第1期。

(作者系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新闻传播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张国涛】

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下网络直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10206156.html, 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下网络直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作者:杨沐晗贾浩张源霞刘嘉月何慧雪 来源:《管理观察》2018年第01期 摘要:随着网络直播日益火爆,网络直播平台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化营销环境下的新型营销手段,大学生作为网络直播平台下消费的主群体,研究他们消费行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化媒体营销环境下以网络直播为工具传播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作为传播工具的网络直播现阶段发展状况,剖析了网络直播的传播模式,分析了现阶段网络直播对消费行为的影响的问题,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提出相应的参考策略。 关键词:网络直播消费者大学生消费行为 中图分类号:TP393;F49 文献标识码:A 1 网络直播的兴起 网络直播是基于流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整合视频、音频、弹幕、图片、表情包和打赏等传播和反馈形式,在PC端或手机客户端呈现,基于用户兴趣和直播内容的实时的网络视音频传播和互动的传播媒介,网络主播实时对用户传播信息、与用户互动沟通,用户实时对信息做出反馈。网络直播具有以下几个传播特征:准入门槛低,全民参与直播;去“把关人”,直播内容繁杂;传播渠道成本高昂,传播具有实时性;用户主动聚合。 大学生处于新生的社会年龄阶层,对于网络直播的接受度高于已就业的成年人和中老年人。由于整个群体处于未成年人消费市场和成年人消费市场的过渡带,该主体在未来就业后会成为社会消费主体的事实使当前的市场营销具有积极的战略意义。研究网络直播对其消费的影响,有助于在市场营销的产品设计、品牌传播和品牌资产管理中采取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方 针。网络直播的迅速崛起和相伴随的营销行为具有很强的开创性,应当认识到该变化同样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市场。所以对网络直播所带来的变革同大学生的环境、认知、心理反应的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市场的营销实践。 2 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概述 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注册入学正在接受普通高等院校或专科教育的还未走向社会的学生,为了日常生活、精神满足的需要,根据自身购买力而产生的一种消费行动。相比于一般消费者行为,它又有一些区别。第一,大学生作为比较特殊的消费人群,基本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以及工作能力。第二,由于目前高校的学生教育更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依然以学习为主,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营销的优势(一) 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是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不管是国外的Facebook和Twitter,还是国内的人人网或微博,都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社交网络的时代。社交网络属于网络媒体的一种,而我们营销人在社交网络时代迅速来临之际,也不可逃避的要面对社交化媒体给营销带来的深刻变革。 首先要讲的是,社会化媒体营销具有传统网络媒体营销的大部分优势,比如传播内容的多媒体特性、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传播信息可沉淀带来的长尾效应等等。讲述网络营销对比传统媒体优势的文章很多了,这里我不在赘述,我要重点讲讲社会化媒体营销与普通网络媒体营销对比的优势。 第一,社会化媒体可以精准定向目标客户。 社交网络掌握了用户大量的信息,抛开侵犯用户隐私的内容不讲,仅仅是用户公开的数据中,就有大量极具价值的信息。不只是是年龄、工作等一些表层的东西,通过对用户发布和分享内容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判断出用户的喜好、消费习惯及购买能力等信息。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用户使用移动终端的比例越来越高,移动互联网基于地理位置的特性也将给营销带来极大的变革。这样通过对目标用户的精准人群定向以及地理位置定向,我们在社交网络投放广告自然能收到比在传统网络媒体更好的效果。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互动特性可以拉近企业跟用户的距离。 互动性曾经是网络媒体相较传统媒体的一个明显优势,但是直到a社会化媒体的崛起,我们才真正体验到互动带来的巨大魔力。在传统媒体投放的广告根本无法看到用户的反馈,而在网络上的官方或者博客上的反馈也是单向或者不即时的,互动的持续性差。往往是我们发布了广告或者新闻,然后看到用户的评论和反馈,而继续深入互动却难度很大,企业跟用户持续沟通的渠道是不顺畅的。而社交网络使我们有了企业的官方微博,有了企业的人人网官方主页,在这些平台上,企业和顾客都是用户吗,先天的平等性和社交网络的沟通便利特性使得企业和顾客能更好的互动,打成一片,形成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此外,微博等社交媒体是一个天然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通过寻找用户对企业品牌或产品的讨论或者埋怨,可以迅速的作出反馈,解决用户的问题。如果企业官方账号能与顾客或者潜在顾客形成良好的关系,让顾客把企业账号作为一个朋友的账号来对待,那企业的获得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中软新媒体营销——专注新媒体培训及企业网络运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新媒体环境下杂志的机会与未来 作者:James | 来源:媒介360 近一段时间不少杂志纷纷停刊,《好运MONEY+》在八月刊出最后一期,《他生活hislif e》宣告停刊,只保留网站转做新媒体。而研究表明,数字媒体总体广告份额呈上升趋势,而平面媒体却逐渐下降。种种迹象让人们怀疑纸媒的“寒冬”是否已经到来。 可以肯定的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确实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对于杂志来说,并不会被新媒体所取代,如果善于运用,新媒体将是杂志的另一条渠道。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报纸有其独特的优势,而这也决定新媒体不可能取代杂志。 首先,杂志不同于报纸,报纸卖的是事实,杂志卖的是观点。做报纸更需迅速,做杂志更需深思。杂志的思想性很强,杂志更偏重“思想者”的角色,其文章多是深度文章,而且保存性强,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传阅率、反复阅读率高。而新媒体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等就如快餐一样属于快消品,更适合资讯类信息。而且由于新媒体的特有属性,导致其无法传递“思想”。 其次,杂志是一种“我”的媒体。杂志能给受众提供更为深入的阅读感受,在学习新东西、个人能力提升,丰富生活体验,提供生活的参照与指导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杂志和受众之间

有更为紧密的关系,是一种“我”的媒体,未来不论媒介形式如何变化,受众始终需要“我”的内容。 再者,杂志具有独特的广告价值。杂志的读者一般都是精英人群,而且忠实度很高,他们订阅一份杂志几乎不会再换。此外,相比新媒体,杂志还给人一种真实感、存在感,其公信力和权威性都比较强,其做的广告,一般都能产生正面的态度。并且在实现品牌唤起和引发进一步的购买行为方面作用突出。 最后,对杂志形成根本性的冲击。高度细分的网络产品对杂志构成一定威胁,但仍有受众对纸质媒体有较高忠诚,同时杂志所代表的细分内容需求会更强烈。所以,相对与其他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对杂志行业的影响相对较小。 当然,对于杂志来说,虽然新媒体的崛起不会对其造成致命的冲击,但杂志不能因此而固步自封,拒绝新媒体。杂志必须寻求与新媒体的有机协调,拥抱新媒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新媒体可以降低杂志发行的成本,还可以实现内容的多次利用,并且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媒体忠诚,最根本的受众在新媒体上也在寻找优质的内容。 同时,新生代人群的媒体消费偏重新媒体。较低年龄层的人群对新媒体有更多的兴趣,随着低年龄层人群的成长为社会主流人群,杂志的媒介特征将可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电子杂志对纸质杂志的冲击不容忽视。 新媒体的发展不可阻挡,杂志不应恐慌,而要审慎对待,认真分析,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新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社交媒体 中国特色的社交媒体网络 中国有三亿多人使用社交媒体,活跃在博客、社交网站、微博和其他网络社区平台上。此外,中国网民40%的上网时间用于社交媒体。随着智能手机渗透率的提高,使用社交网络人数必然增加。2010年有1亿多移动网民,预计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中国社交媒体不仅覆盖广,社交网民还很活跃。微博上传发次数前五大用户,平均每人有100多万条转发信息,而推特才5000多条。2012年春节微博每秒发贴32,312条,比推特的最高纪录也才25,088条,显示出中国3亿网民的惊人能量。约76%的中国网民除了看贴,还积极发贴。美国积极发贴的网民比例为25%。中国的微博故事比美国传播更快更广。 做好准备:建立社交安全网 建立社交安全网的关键在于,找到并培育网络意见领袖。西方消费者更加信任同伴推荐,而不是公司广告,中国的消费者也是这样,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爆发了毒奶粉丑闻,中国消费者对广告产生了高度怀疑。社交媒体似乎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怀疑。2011年温州高铁事故后,中国网民发了1000多万条微薄,批评漏洞百出的安全标准和铁道部不透明的官僚作风。后来政府将每位受害者家庭的赔偿金从45万元提高到91.5万元。 大多数中国人怀疑来自正式渠道的信息,转而重视社交平台上消费者的意见。由于消费者普遍的疑心,品牌需要找到能够影响社交网络用户对品牌感情的意见领袖。发生负面消息后,这些人经常在保护或摧毁一个品牌中起到关键作用。虽然中国使用社交网络用户超过3亿,真正特别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相对很少。 意见领袖分为三种类型:专家型(行业专家);社交型(网络社区的管理者或版主);草根型(某一品牌的忠实粉丝,并拥有大量跟随者)。如果危机的原因是对产品或品牌的误解,受网民信任的专家型意见领袖可以消除误解。 在危机发生之前,公司需要和这些意见领袖建立长期关系,为品牌建立强大的安全网络,在平时加深正面的品牌情感,在危机时帮助保护品牌。 网络危机传播很快,必须分秒必争。必须建立早期监测系统,做好准备。还需要建立一套危机处理指导原则,帮助你评估危机,并确保你的反应不会雪上加霜。 作出反应:尽早小心处理社交网络危机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视觉传达 摘要:新媒体实现了数字化、网络通信和移动物联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的结晶,具有信息量大、实时交互、资源共享、个性化服务等优于传统媒体的特点。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视觉传达从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更具时代特征和丰富内涵。新媒体技术与多样的视觉符号冲击受众视觉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传达的方式与理念。新媒体的基础技术、信源编码技术、基础网络技术、网络播放及管理技术与智能终端技术为信息的处理、传播、播放及形成设计符号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视觉传达设计和技术拓宽了外延。视觉传达的形式和内涵是不断更迭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下,现代技术会将视觉传达推向一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b)-0250-02 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们接收信息的时间变得零散且短暂。然而,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对于资料获取的需求却愈来愈大。科技进步改变人类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新媒体也应运而生。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也给视觉传达带来了冲击。视觉传达在新媒体席卷的浪潮中需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结合现代化技术,加快视觉传达设计理念的转变和视觉传达技术的发展。 1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概念 1.1 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量爆炸,人们需要接收大量资讯。然而,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想要接收大量信息就需要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出现,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新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通信的浪潮和智能终端的普及改变了人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具有广泛市场需求和良好社会基础的新媒体从边缘化走向大众化,必将逐渐成为主流媒体。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则是另一个发展趋势。新媒体的出现虽然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格局,但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取代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因此,两者相互融合、共同演化的过程会长期存在。新媒体的产生是技术和时代的产物,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在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一席。 1.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区别 在新媒体出现之前,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已经在竞争中各自占据了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两者在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印刷媒体主要传播文字,电子媒体主要传播图像和

吴志华《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政治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政治社会化 12.1 复习笔记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政治社会化实际上关心的是一个自然人如何向具有一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的转变过程。 1.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缘起与发展 (1)现代意义上的政治社会化研究,主要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政治学者梅里亚姆和威尔逊所进行的公民教育研究。真正开始勃兴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之后,那时研究者开始对人们的各种政治行为类型感兴趣,并致力寻找影响其行为的因素。 (2)1958年,戴维·伊斯顿和罗伯特·赫斯发表论文《政治社会化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首次提出政治社会化这一术语。 (3)1959年,社会心理学家赫伯特·海曼出版了《政治社会化:政治行为的心理研究》一书,对政治社会化进行系统梳理,标志着政治社会化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4)1977年,美国伦肖恩主编的《政治社会化手册:理论与研究》一书出版,使政治社会化的研究走向体系化。 2.政治社会化的含义 政治社会化一直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领域,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和研究侧重点不同,对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内容存在差异。大致说来,主要有以下代表性观点:

(1)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这种定义方式从微观层面出发,将个体放在主体地位,偏重强调社会成员在形成特定的政治心理和政治观念中的主动性,但忽视了政治系统在传播政治文化中的强制性。 (2)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过程 这一观点强调了政治统治系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也意味着他们把社会成员的政治认识和政治学习当作是消极接受的过程,忽视了社会成员在政治认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3)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传递和延续过程 在这一观点影响下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 (4)实际上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是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过程 ①就社会个体成员来说,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教育和其他途径,形成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进而形成政治人格,成为政治人的过程。 ②对于政治体系来说,政治社会化又是政治体系塑造其成员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过程,是社会统治阶级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把本阶级的政治文化传播到全体社会成员使之成为社会共同政治文化的过程。 (5)政治社会化含义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成员在社会中通过学习和接受一定的政治文化而获得政治属性、形成政治人格的过程,同时也是政治系统传播主导政治文化的过程,是两者的有机统一。 3.政治社会化的特征 (1)政治社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①首先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个体在成长过程接触到政治生活,开始了解制度、习得政治

社交化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趋势

社交化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趋势 摘要:在社交化媒体蓬勃发展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呈现一种新的发展走向。而网络新闻传播受众也在发生着改变,存在一种新的走向。本文从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结构、受众数量、受众角色地位和受众本位意识四个方面来解析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潜在变化趋势。本文认为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在逐渐走向媒体的主人和受众的主人的方向,正在形成一种真正的全民记者时代。 关键词:社交化媒体环境;网络新闻传播受众;变化 当今社会,社交化媒体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之一。社会化媒体也被人们称为社交媒体,它指一种网站和技术,即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而网络新闻传播则是将互联网作为媒介而开展的新闻传播活动,即互联网和新闻传播的相互结合。社交媒体凭借互联网的沃土,蓬勃发展,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其传播的信息成为人们利用互联网的重要原因。在社交化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呈现出一种新走向,而网络新闻传播的受众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一、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结构变化趋势 本文将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结构分为年龄、性别、文化程

度、经济水平四个方面。 根??统计数据,我国社交媒体受众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7%和43%;年龄比例分别为19到25占19%,26到30占30%,31到35占21%,36到40占12%,40岁以上占18%;而在文化水平方面,大学生占据主要人群。由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网络受众的年龄无十分集中的阶段,在网络发展的初期,受众的年龄多在20到35岁之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受众年龄分布正在趋于平衡;而受众性别比例将逐渐趋向平衡。受众文化素质普遍较高,这与阅读网络新闻需要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技能有关,并且,阅读新闻本身需要一定知识文化水平,这些知识,人们大多只有在高校中才可以接触到,尤其在中国。毫无疑问,阅读网络新闻首先需要网络工具,所以受众经济水平一般不会很差。不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教育的普及,网络新闻传播受众这种文化和经济差异将会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二、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数量变化趋势 在中国,社交网络用户中的活跃人群估计为5.97亿,2012年,中国的社交共享的数量增长60%。而在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受众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由于共享性、即时性等网络特点,因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重要方式。

媒介技术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媒介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现在的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是人们行动的基础,作为信息主要来源的媒介也因此体现出其重要性。在一个现代社会中,几乎没有人在生活中不依赖于媒介所提供的信息。举些简单的例子,媒介所发布的天气预报是我们每天必须关注的内容之一;当人们想要休闲娱乐时,会留意报纸上电视和电影的预告;当人们要寻找就业机会时,同样也会求助于媒介上的招聘广告。媒介可以说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 媒介是宣传的舆论工具,它们与社会热点互动可以提高社会的透明度,让人民群众更加了解事情的真相,提高了新闻事件的可信度,促进社会进步。同时也提高了新闻的传播速度,让人民群众在第一时间看到了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增进了新闻媒体的实效性。 从人类传播活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来看,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史,就是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的动力推动下不断发展和创造新的传播媒介,不断使社会信息走向发展和完善的历史。媒介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人们通过各种媒介来传递信息,推动社会的发展;而社会的发展又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推动着媒介的发展。其中,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主要原因,媒介的发展受人类社会发展的程度决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通过使用、控制传播媒介,使人类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传播媒介又以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对传播的信息加以缩减或扩大。 社会是促进媒介发展的基本动力。人类不断的发展和进步给了媒介不断的发展的源泉。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可以做出越来越多的文化媒介。例如,人类最先运用壁画,后来可以在兽骨上进行雕刻,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人类从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到印刷术与电子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信息流通在规模和速度上都有了质的突破,信息的成批复制和远距离传输变为现实;新闻业的发展,则标志着组织意义上的媒介的产生,使媒介的内容更为丰富。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有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如果说印刷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技术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传输。1837年,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了第一台实用电报机。1844年,当美国第一条电报线开通时,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第一封电报,其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啊,你究竟创造了什么!”当然,这个奇迹并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到了十七世纪,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报业,以报社为主要形式的新闻机构由此产生。由于报界的激烈竞争,控制多种报纸、多家报社的报团也纷纷崭露头角。在电报被发明以后,新的媒介组织——通讯社问世了。此后,随着电话、电视以及卫星通信的依次问世,使得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出现了质的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又出现了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机构,媒介组织可谓异彩纷呈。 社会的发展的确大大的促进了媒介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媒介设备的不断进步和更新。相机、摄像机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设备的出现,为媒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论政治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李元书杨海龙 内容提要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如下四个在逻辑顺序上递进的、连续统一的环节:一是政治信息传播,即政治共同体内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 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各种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二是政治观念内化,即社会个 体通过一系列的心理行为过程,加工、转化政治信息传播过程中所获得的政治信 息,完善政治人格、充实政治自我、更新政治观念的过程。三是政治态度演进。政 治社会化是政治态度产生的直接动因,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与政治社会化是直 接同一的,政治态度的演进过程伴随政治社会化纵向发展的全过程。四是贯穿个 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由于社会个体的内在因素、政治社会化群体和组织以及社 会环境的变化,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将呈现出阶段性。上述四个环 节各自又可分为若干个彼此间内在相联的层次。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理论 传统观点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个体纵向发展和整体纵向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指政治态度的形成和改变过程;后者则把艾里克松的个体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视为贯穿人的一生的政治社会化。这种描述没有揭示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内在规律和两种过程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认为,政治社会化过程包括政治信息传播、政治观念内化、政治态度演进和贯穿个体一生的阶段性发展四个层面,并按照其内在的逻辑顺序渐次递进,构成一个连续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 一、政治信息传播 政治社会化过程首先是政治信息的传播过程,即政治共同体内的各种政治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以一定的方式、渠道向社会成员传播政治知识、政治思想、政治价值规范和政治行为准则等政治文化信息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媒体是政治信息传播主体,对政治信息作出能动反映的社会个体则是这一过程的客体。所以,政治信息传播是社会化组织和群体之主体性和社会个体之客体性相互统一的过程。 政治信息传播活动是紧紧围绕着所传播的政治信息来展开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决定着政治信息传播的内容。政治机构是政治统治的专门组织,它们的政治传播活动是为统治者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

定义 社会化媒体是一个近来出现的概念,大致上指的是“能互动的”媒体,或者说,如果缺乏用户的有效参与,平台基本上就是毫无内容的媒体。社会化媒体改变以往媒体一对多的传播方式为多对多的“对话”。在社会化媒体领域,有两个关键词:UGC(用户创造内容)和CGM(消费者产生的媒体)。 社会化媒体 “网络的社会化不会朝生暮死,也不会昙花一现。网络的社会化将逐渐地影响到每个人,每家公司,深入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编辑本段特征 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与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它具有以下的特征: ·参与:社会化媒体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它模糊了媒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 ·公开: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可以免费参与其中,他们鼓励人们评论、反馈和分享信息。参与和利用社会化媒体中的内容几乎没有任何的障碍; ·交流:传统的媒体采取的是“播出”的形式,内容由媒体向用户传播,单向流动。而社会化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在媒体和用户之间双向传播,这就形成了一种交流; ·对话:传统媒体以“播出”的形式,将内容单向传递给受众。而社会化媒体则多被认为具有双向对话的特质; ·社区化:在社会化媒体中,人们可以很快地形成一个社区,并以摄影、政治话题或者电视剧等共同感兴趣的内容为话题,进行充分的交流; ·连通性:大部分的社会化媒体都具有强大的连通性,通过链接,将多种媒体融合到一起. 编辑本段类型 社会化媒体分类,借鉴唐兴通老师书中的观点,可分为:

1.Social Networking Sites/社会关系网络 2. Video SharingSites/视频分享网络 3. Photo Sharing/照片分享网络 4. Collaborative Directories/合作词条网络 5.News SharingSites/新闻共享网络 6. Content Voting Sites/内容推选媒体 7, Business Networking Sites/商务关系网络 8. Social (Collaborative)Bookmarking Sites/社会化书签 编辑本段具体形式 百度百科 最常见的社会化媒体是博客、微博、论坛、社交网络、维基百科、播客、点评类社区和内容社区。 博客:可能是社会化媒体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形式。博客是在线的刊物,最近发布的内容将显示在最前面。(注:博客,分为个人博客和企业博客,也分为独立博客和BSP。) 微博[1],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微博是美国的twitter,根据相关公开数据,截至2010年1月份,该产品在全球已经拥有7500万注册用户。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微博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 微博客:这是继在线聊天软件后的又一个在线聊天形式,你可以分享你正在干什么、正在想什么的一句话博客内容,这种超简单的应用,现在已经升级为朋友之间互动交流、分享信息的平台。(国外的有Twitter,国内有饭否、叽歪、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百度i贴吧等。)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_李朝祥

理论与现代化 THEORYANDMODERNIZATION2008-01Jan,2008 2008年第1期NO.1,2008 政治社会化理论研究即使在我国当下也不是什么时兴和前沿的事情了,但是从实践层面上看,政治社会化的效果仍有待于提高。在我国,公民的政治意识仍然不强,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程度仍然较低。因此,加强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客观地揭示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全面分析政治社会化的功能,对于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一、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政治社会化研究最早发轫于美国,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是一种着重研究人们怎样获取以社会政治文化为基本特征的政治信念、政治准则和政治价值,以及社会怎样实现其特有政治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理论。 研究政治文化问题的学者们认为,政治文化作为政治心理、政治信仰、政治认识、政治理论等,这些是不能遗传的,任何人也不能把他自己所具有的政治文化通过生理途径传给他的下一代;一般来说,政治文 化都是后天得来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政治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对政治社会化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较为经典的界定就是“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1]。 实际上,政治社会化无非是指:一方面从社会成员个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的过程;通过这种学习和实践,一个自然的人转变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的社会政治人。另一方面,从社会整体的角度讲,政治社会化是一个社会将普遍的政治知识、价值、规则和规范等政治文化内容,通过适当的途径广泛传播的过程;通过这种传播,社会中人们所具有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和政治倾向传授给新一代社会成员。 二、政治社会化的本质 尽管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提出,为了保证研究的“纯客观性”和“精密性”,在研究中要保持“中立”、 “公 政治社会化的本质及其功能 李朝祥 摘要:政治社会化本质上是统治阶级主导的,传播主流政治文化的过程,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政治社会化在改造旧的政治文化,传播、灌输和确立新的政治文化;推动社会政治化,维护和保持主流政治文化;整合亚文化,促进社会政治文化趋同主流政治文化;顺应社会政治变迁,实现主流政治文化的自我变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本质;功能 中图分类号:D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08)01-0031-04 作者简介:李朝祥(1965-),男,南京邮电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法学博士。邮编:210003

社会化媒体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Business & Operation

Business & Operation

业 图3 社会化媒体的驱动模式 2.3 社会化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 图4 传统媒体的广播网络传播模式

Business & Operation

业 Social Media Development Status and Trend Analysis China United Network Communications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 ,Beijing 100033,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 generation internet based on web2.0 technology,the traditional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have been changed, and the social media is becoming reality. Our life has also been deeply affected and changed. In this paper, we sort out the curr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analyze the social media deeply from the features, foundation, classification, difference with traditional media and other aspects, and propose some

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图

分类: 软件产品 2012-08-02 10:12 573人阅读 评论(0) 收藏举报 活动协作平台myspace网络facebooksocial 中国社会化媒体格局概览图 (2011-04-17 13:36:33) 转载▼ 标签:分类:E商&企管 中国比较全的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 Marketing)概览图(来源:CIC)。 什么是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利用社会化网络,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媒体来进行营销,销售,公共关系和客户服务维护开拓的一种方式。一般社会化媒体营销工具包括论坛,微博,博客,SNS,Flickr和Video 等。 在网络营销中,社会化媒体主要是指一个具有网络性质的综合站点,而它们的内容都是由用户自愿提供的,而不是直接的雇佣关系。 社会化媒体营销三个重要的方面 1、创建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视频,tweet,博客来吸引关注,并且自然成为了病毒性内容。病毒性传播不是通过购买广告位,而是用户自发传播。 2、建立多种渠道让公司品牌的粉丝或者公司能够以多种方式来推广自己(双向的),比如 Twitter,Myspace,Facebook等。 3、开展对话。社会化媒体营销不是全部都是由企业控制,他允许用户参与和对话。一个设计糟糕的社会化媒体活动可能会产品适得其反的作用。社会化媒体营销必须要全员参与并且尊重用户。 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 如何开展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 开展一个社会化媒体营销活动,我们需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的营销活动目标客户是谁? 2.我们这次社会化媒体营销的目标是? 3.我们的营销策略是? 4.我们社会化媒体营销的媒介和平台是? 5.如何科学的评价活动的效果. 分享 分享到新浪Qing 1 喜欢 阅读(295)┊评论(0)┊收藏(0)┊转载(4)┊喜欢▼┊打印┊举报 1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wendangku.net/doc/cf10206156.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政治学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单向选择题 1、首次提出“政治文化”一词的是(C) A.亚里斯多德 B.马克思 C.阿尔蒙德 D. 伊斯顿 2、将政党划分为左翼、右翼、中间的分类标准是(B) A.政党的阶级属性 B.政党的意识形态倾向 C.政党是否掌握权力 D.政党是 否合法 3、实行议会君主制政体的典型国家是(B) A.美国 B.英国 C.法 国D.德国 4、《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的作者是(B) A.阿尔蒙德 B.亨廷顿 C.派 伊D.边尔 5、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是(B) A.学校 B.家庭 C.传 媒D.社会 6、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是(B) A.家庭 B.学校 C.传 媒D.社会 7、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最有影响的关于国家起源的学说是(B) A.神权论 B.契约论 C.暴力论 D.有 机体论 8、党的领导的核心是(B) A.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政治领导D.经济领导 9、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目的是(A) A.实现国家的内外职能 B.实现社会团体的对外交往 C.实行侵略与扩张 D.实行国际主义 10、资产阶级思想家划分国家机关的原则是(C) A.分工原则 B.议行合一原则 C.分权原则 D.民主集中制原则 11、认为“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的命题是由下列哪一个政治家提出的(B) A.柏拉图 B.亚力士多德 C.奥古斯丁 D.色诺芬 12、米勒蒂在《性别政治》中将政治界定为(A) A.权力结构的关系,在些架构下,其团体的人受到另一个团体的控制 B.政治界定为一种公共生活或公共事物 C.政治界定为“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D.政治就是“权术”、“统治术”、“权谋” 13、首次提出法律的目的是合理安排公共幸福,这根源于人的本性,但究其本质它仍是上帝的意志的体现的观点的人是(B) A.奥古斯丁 B.阿奎那 C.斯宾诺莎 D.霍布斯 14、马基雅维利的国家学说是基于什么理论(A) 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无所谓善恶 D.进化论 15、17世纪中后期,提出最符合人的自由的最自然的制度是民主政体,但要格外注意民众的冲动情绪的学者是(B) A.格劳休斯 B.斯宾诺莎 C.霍布斯 D.卢梭 16、斯宾塞政治思想的核心(D) A.有限度的社会主义 B.天赋权利论、社会契约论以及自然法理论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在媒体环境中的作用 新媒体是近年来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其准确含义学界仍无定论。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虽各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但从上述说法中我们仍可窥探到新媒体的一些特征。“‘新媒体’是一个相对概念,其内涵会随着传媒技术的进步而有所发展”,“‘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它主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现如今新媒体正凭借其海量信息、覆盖面广、速度迅捷、互动性强等特点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载体。新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和传播方式,也改变了整个艺术消费。它的日益强大使整个艺术领域从观念形态到创作实践都远远超出了传统的局限:当越来越多的人们更愿意坐在电脑前而不是守在电视机前欣赏各类娱乐节目、最新最火的影视剧和电影时,以无孔不入之态势融入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新媒体,已经给传统的影视媒体带来极大的挑战;

当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遭遇生存危机,纷纷选择低价抛售关门倒闭时,我们不得不再一次感慨于新媒体日益强大的影响力。 1、传播载体的改变 随着通讯技术和因特网的日新月异,影视、音乐、书籍等的传播载体也经历了巨大变化,尤其是新媒体环境下书籍的变化。传统的纸质书籍在过去是知识传播的主要媒介,传承千年,给人们以阅读的快感和心灵的愉悦。而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许多读书族转向使用手机、平板、电子书等终端进行阅读,新媒体逐渐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电子阅读、网络阅读等阅读方式成为当下年轻人所追求的时尚生活。阅读在他们已不再是心灵的体验和享受,信息传达的实效性变得更加重要。以新媒体为载体的阅读恰由于其高效、准确性而逐渐占有书籍阅读市场越来越多的比重。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和以手机为代表的互联网终端成为最具代表的载体。 2、传播方式和效果的改变 在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种种新的传播方式中,强调人与产品交流互动的方式成为新传播方式的重要部分。相较于传统电视媒体自上而下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网络使得受众成为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导者,每一个人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也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由于现

政治学原理_2_试题卷

山东工商学院 2020学年第一学期政治学原理课程试题 A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特别提醒:1、所有答案均须填写在960数字加起来827参考答案207上,写在试题纸上无效。 2、每份答卷上均须准确填写函授站、专业、年级、学号、姓名、课程名称。 一单选题 (共15题,总分值30分 ) 1. 在政治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2 分) A. 政治价值观 B. 政治心理 C. 政治意识形态 D. 政治评价 2. 所谓政体指的是()。(2 分) A. 国家结构形式 B. 政权组织形式 C. 阶级联盟 D. 民族关系形式 3. 目前我国行政机关内部的运作体制实行的是()(2 分) A. 民主集中制 B. 行政首长负责制 C. 集体领导制 D. 总理负责制 4. 下列关于政治文化说法正确的是()。(2 分) A. 政治文化变革与政治制度同步 B. 在一国政治文化结构体系中只存在统治阶级的政治文化 C. 政治文化可以影响政治过程 D. 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中的实体部分 5.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产阶级政治要求的核心是()。(2 分) A. 民主 B. 自由 C. 平等 D. 权利 6. 恩格斯在《国家、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一书中揭示国家产生的最典型形式是()。(2 分)

A. 德意志国家的产生形式 B. 罗马国家的产生形式 C. 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 D. 巴比伦国家的产生形式 7. 政体反映一个国家的横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也称为()。(2 分) A. 国体 B. 国家形式 C.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D. 国家结构形式 8. 国家意志是()。(2 分) A. 全体居民的意志 B. 统治阶级的意志 C. 少数统治者的意志 D. 被统治阶级的意志 9. 推动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的途径和根本动力是()。(2 分) A. 政治革命 B. 政治体制改革 C. 经济一体化 D. 依法治国 10. 资本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是()。(2 分) A. 三权分立与制衡 B. 议行合一 C. 民主集中制 D. 价值中立 11. 通过议会选举实现两党轮流执政的两党制国家是()。(2 分) A. 俄罗斯 B. 英国 C. 法国 D. 德国 12. 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2 分) A. 原始群 B. 氏族 C. 胞族 D. 部落 13. 最早系统对国家进行分类的是()。(2 分) A. 柏拉图 B. 亚里士多德

社会化媒体在中国

社会化媒体在中国:同族异构 近期已经有很多关于中国政府对互联网控制监管的报道。虽然网络监管看似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对于万网民来讲却这并不是什么大事。他们最近关心什么?他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和其他人成为在线好友。几年间,中国互联网上的信息资讯开放程度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想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由国有媒体编辑过滤信息的国家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简要回顾 现今,中国网民正积极参与到各类社交媒体(——尤其是本土社交媒体平台)活动中去。本土的社交媒体平台在很多方面都与西方平台存在差异。企业有必要了解中国消费者对社交媒体的使用习惯,并利用这些平台展开研究,发布产品,公关危机管理等。相比完全禁止浏览国外网站,对浏览权限进行限制的这种做法为中国社交媒体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虽然, , 在中国被禁,但与其相似的中国站点正在茁壮成长。波士顿咨询公司通过一些数据的比对发现:中国网民的平均在线时间为小时天,超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在线时间,与日本和美国持平(详情请见“ ’ ”). 多种因素促成中国网民比其他国家网民更乐意参与社交媒体活动。这些因素包括:城乡移民造成的两地分隔,独生子女的孤单,以及政府干预媒体所带来的信息信任危机等。 “ 音乐事件”的调研报告发现,亚洲年轻人线上和线下的好友数基本相同。但唯独在中国,年轻人线上的好友数超过真实好友。在这种线上线下形成交集的情况下,分清虚拟网络与现实生活就已经不太重要了。在中国,这种将社交媒体融入到人们生活中的情况比其他国家要紧密的多。 中国网民的积极参与并讨论,将直接对企业产生影响。近期,奥美()在中国进行的一项研究指出:的网民已经开始发起或参与到关于企业的线上讨论中。了解社交媒体对于在华企业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品—而是一件必须品。当前,缺少与网民的互动会被认为丢失了一个机会。由于社交媒体拥有庞大影响力和渗透作用,如果不能了解消费者对公司的线上评论,将成为一种商业风险。 不同社交媒体平台比较 为了清楚解释社交媒体在亚洲的发展,奥美数字影响力团队开发了一系列社交媒体“靶子”,将国际性平台至于外圈,而相对应的本土化平台至于内圈。 (见图示,原图请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