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大黄的应用

谈大黄的应用

谈大黄的应用
谈大黄的应用

研究现代化,国际标准化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十八反、十九畏的问题是该解决的时候了,应及早结束“没有定论”的定论。

(收稿2002-09-23;修回2002-12-31)

谈大黄的应用

卢荣奎 浙江省桐乡市第一人民医院(314500)

摘 要 目的:总结了大黄的传统用法及现代药理作用。方法经查阅古今文献总结了大黄应用有六个方面:泻下通便,导滞止痢,利胆退黄,泻火止血,活血通经,解毒

消肿,具有泻下,抗菌,收敛,利胆,止血等作用。提示:大黄是临床常用药物,广

泛用于各科。

主题词 大黄/药效学

大黄的传统功效很多,应用非常广泛,加上现代医学也对其作了深刻研究,证实并开发了新的作用,现总结如下。

1 功效及用法

1.1 泻下通便 生大黄,大苦大寒。苦则可泄,寒则胜热,又主沉降,入脾胃,大肠经。故为苦寒攻下之要药,常用于里热积滞实证(阳明腑实证)。以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阳明腑实证,又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燥实证,痞满证和痞满燥实证。以上三证,均可通过用生大黄为主药,经适当配伍,所组成的三承气汤(《伤寒论》)来治疗。燥实证用调胃承气汤,痞满证用小承气汤,痞满燥实证用大承气汤。三承气汤均以大黄为主药,以荡涤肠胃积热,但由于煎法和配伍不同,故其功效又各有不同之处。

由此可见,古代医家对大黄的配伍、煎法与功效的关系,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观察,所总结的经验对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临床上常用以上大黄为主药所组成的方剂,经适当的加减,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等,以及某些热性病过程中出现的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而有阳明腑实证者。

大黄不仅可以治疗阳明腑实证,而且通过配伍还可以治疗实热结胸证。症见: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或短气烦躁,脉沉而紧,按之有力。

大陷胸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21g(去皮六两),芒硝21g(一升),甘遂1~1.5g(一钱七)功效:泻热、逐水、破结。临床上,常用大陷胸汤加味治疗渗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而体质尚强者,对年老体弱者忌之。

大黄作为一味苦寒攻下之要药,经过适当的配伍,可以治疗各种便秘,方如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药物组成:大黄9g,附子12g(炮三枚),细辛6g(二两)。功效: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主治:寒积实证。症见腹痛便秘,肋下遍痛,发热,手足厥逆,脉紧弦。方中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以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性。同理,对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大黄与生地、麦冬、玄参等配伍,以滋阴增液,通便泄热,方如增液汤(《温病条辨》)。对气血虚弱,而里热实证者,大黄配人参、当归等扶正之品,以达扶正攻下之功,如黄龙汤(《伤寒六节》),对上、中二焦热邪炽盛者,大黄可配黄芩、连翘等清热泻火之品,以达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如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虽然大黄对各种便秘,都有泻下通便之效,但必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分析是热结便秘,冷积便秘,以及患者的气、血、阴、阳之偏,及各种兼证,通过适当的配伍,方能达到泻下通便之功。如不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对于寒积便秘和各种虚证便秘,单纯地用苦寒之大黄攻下,则不但达不到目的,反而会加重便秘和损伤正气。

1.2导滞止痢 大黄不仅有泻下通便之功,治疗便秘,而且可通过辨证论治,治疗下痢和泄泻之症。《本经》云:“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纲目》曰:“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尤对饮食所致的

泄泻和感受暑湿,疫毒之邪所致的湿热痢尤为适宜。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之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则消食导滞。方剂保和丸加大黄。

方中加大黄,乃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而达到推荡积滞,滞去泻止的目的。湿热痢:系暑湿,疫毒之邪,侵入肠胃,湿热郁蒸,气血阻滞,气血与暑湿疫毒相接结,化为脓血,而成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治则:清热化湿,解毒导滞。方剂:芍药汤。方中大黄泻肠间实热,清热解毒。现常用本方加减治疗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具有泻下不爽,里急后重,属湿热者。

值得指出的是,本方中大黄与肉桂的配伍:肉桂辛热温中,益火消阴,温补肾阳,散寒止痛。与大黄合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以肉桂之辛热,制大黄之苦寒峻下之势;又以大黄之寒凉,制肉桂辛热燥烈之弊。二者参合,一寒一热,即所谓寒热并济,阴阳调和,秘红丹(《医学衷中参西录》)内,亦用大黄与肉桂配伍,治疗某些慢性泄泻,疗效确切。

1.3利胆退黄 大黄入肝经,肝胆互为表里。大黄常为治疗湿热黄疸和太少合病的要药。《本草纲目》云“治黄疸诸火疮”。黄疸一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大黄常用作实热证黄疸的常用药。实热证的黄疸,多因时邪外袭,郁而不达,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交蒸于肝胆,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入肌肤。下流膀胱,使面目小便俱黄。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皆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郁而化热,熏蒸于肝胆,肝汁不循常道,浸淫肌肤而发黄,或砂石虫体阻滞胆道而导致胆汁外溢发黄。

对于上证,常用以大黄为主药所组成的下列两方剂加减治疗。

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蒿30g,栀子15g,大黄(后下)10g。功效: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主治湿热黄疸。症见一身面目俱黄,色鲜如橘子色,腹微满,口中渴,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沉实或滑数。

方中大黄降泄瘀热,利胆退黄,与茵陈蒿相配,可使瘀热邪毒从大便排出。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组成:柴胡、黄芩、芍药、姜半夏、枳实各9g,大黄6g,大枣4枚,生姜12g。功效: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心下痞鞭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或伴目黄身黄,小便黄。方中大黄不仅有泻火通便之功,且有利胆退黄之效。现常用上两方加减,治疗急性黄疸肝炎、胆囊炎和胆石症,属湿热或少阳阳明合病者。

1.4泻火止血 大黄入血分,能泻火止血,又其性沉降,可以治疗因血热上冲所致的鼻衄、吐血、风火赤眼,咽喉肿痛等实火上炎之症。大黄能直折火性上炎之势,泻血分之热,热去则血自安,且止血而不留瘀。《血证论》云:“大黄一味,能推陈致新……,既速下降之势,又无遗留之邪。”《金匮要略》云:“心气不定,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主治热盛吐衄的病证。方中取大黄、黄连、黄芩三味苦寒之品,直折血分之热,使火降到血亦可自止。

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支扩咯血、胃溃疡出血、倒经、口舌生疮属于实火上炎,迫血妄行,扰动血分,而致出血者。

现常用生大黄粉3g,2~3次/d,用于胃溃疡出血起止血作用,然后再辨证论治。一般服用5次,即可达到止血的目的。至于其中的机理,与大黄泻火逐瘀,推陈致新,促进胃肠内瘀血的排泄有密切关系。

1.5活血通经 大黄不仅具有泻火止血之功,而且还能活血祛瘀,通经止痛,常用下焦气血郁滞者。大黄能因势利导,祛瘀血下行,常与活血行气之品配伍。《药性论》云“破留血”。《别录》云“(治)诸老血留结”。临床上常用的方剂有。

桃核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桃仁各12g,桂枝、甘草各6g。功效:破血下瘀。主治:下焦蓄血。症见少腹急结,其人如狂,小便自利,甚则谵语、烦渴,至夜发热以及血瘀经闭、痛经,脉沉实或涩等。

大黄攻下瘀积,荡涤热邪。方中大黄的用量倍于桂枝,则桂枝不得不从大黄下行而削弱其辛散走表之功,且大黄得桂枝之辛开,亦不致直泻肠胃,使能随入经脉而发挥其攻热逐瘀之功。临床上常用此方加减治疗闭经、痛经及宫外孕等。伤科常利用大黄的活血行瘀之功,治疗跌打损伤,瘀

血作痛者,常用方: 复元活血汤《医学发明》组成:柴胡15g,瓜蒌根、桃仁各9g,红花、甘草、炮穿山甲各6g,酒大黄30g。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主治;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痛不可忍者,此处,用酒大黄荡涤凝瘀败血,借其沉降之性,引瘀去新生,气行络道,则胁痛自平。

1.6解毒消肿 大黄不仅常入煎汤,而且亦常外用,为外科的常用药之一。因其外用有清热解毒消肿,止血之功,故常用于烫火伤及热毒疮疡,外伤出血等。《日华子本草》云:“并敷一切疮疖痈毒”。《药性论》云“贴热毒肿”。《纲目》云:“(治)诸火疮”。治臁疮:大黄、甘草以10:2的比例,研为极细粉末,外敷。治烫火伤和热证肿毒:大黄粉、麻油调敷患处。治外伤出血:与陈石灰同炒呈桃红色,去石灰后研末,撒布伤口,可以止血。

2 现代药理学对大黄的研究

现代药理学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对以大黄为主药的某些方剂,亦有不少的探讨。

2.1泻下作用:一般认为泻下作用的有效成分是蒽醌衍生物。此类泻药仅作用于大肠,而对小肠无明显影响。因此,可列入“刺激性泻药”一类。此类泻药刺激大肠后,增加其推进性蠕动,而促进排便。作用较缓和,服后6~8h左右排出软泥状粪便或粥样稀便。与行气药(如厚朴、枳壳)等配伍,能加强泻下力。

值得指出的是,动物试验证明,大黄煎剂给正常动物时,可使胃排空速度增加,而使动物造成“虚证”后,则反而加重胃运动障碍,胃内容物长期停滞,证实大黄不能作为虚证泻下药。

大黄所含的蒽醌类化合物,久煎后多被破坏,故泻下作用大为减弱。因此,取大黄泻下之功时,常须后下。

但是,大黄究竟煎多少时间,其泻下的效力才能达最大值,这个问题,历代文献中未见明确记载。现代药理学,从煎剂中蒽醌衍生物的含量与煎熬时间的关系,认为煎15′~20′,所含蒽醌或化合物煎出最多,故泻下之力最强。

2.2抗菌作用:有效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其中以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及大黄酸作用最好。体外试验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及某些革兰氏阴性的细菌在试管中均有抗菌作用。其抗菌原理为抑制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

2.3收敛作用:由鞣质所致。故大黄致泻后,常出现便秘倾向。

2.4利胆作用:实验证明,能显著增加胆汁流量。

2.5止血作用:对外出血和内出血,均有明显的止血之功。可使凝血时间缩短,并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

另外,因大黄能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减轻头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减轻“血热于上”的证候。因能促进子宫收缩,故胎前慎用。因大黄泻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故乳妇服用后可影响乳婴,引起婴儿腹泻,故宜慎之。

3 总结

纵观上述,可见中医学对大黄的认识与现代药理学对大黄的研究成果,是十分一致的,中医学对大黄功效,煎法和禁忌证等的总结,是十分科学的,但我们不能以现代药理学所取得的有效成果,来完全等同于中医学对大黄的认识。因此,认真吸收前人运用大黄的经验,尤其是配伍和复方的运用,领会其精髓所在,掌握其匠心独运之处,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

总而言之,充分地掌握中医学对大黄的认识,继承古代医学家对大黄运用的经验,同时,参照现代药理学的研究成果,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这样,在临床上,就能灵活运用,使大黄,这味名药,运用更广泛,取效更卓越。

(收稿2002-08-16;2002-12-10)

新书消息

由全国著各的中药专家吕兰薰、顿宝生、赵和熙主编的《中药药理与临床》书,2001年1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收集了2000年末以前有关中药药理及临床新用方面资料7000余篇,约700余味中草药,按照药理分类归纳为34章。可供中西医药教学、科研临床、新药药研制开放工作者及研究生和高年级医药学生们参考。欲购者将款45元(包括邮资)汇寄到西安市西华门2号《陕西中医》编辑部郭翠华收。邮编:710003

牛前胃弛缓病治疗实例

牛前胃弛缓病治疗实例 摘要介绍了牛前胃弛缓病的发病情况、症状及治疗方法。 关键词牛;前胃弛缓病;症状;治疗 前胃弛缓是胃神经兴奋性降低、收缩力减弱、食物在前胃内不能正常消化和后送,因而腐败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引起消化机能障碍和全身机能紊乱的一种疾病。该病是反刍动物的一种常见病,主要发生于牛。近年由于保护生态,退耕还林政策的出台,舍饲牛、羊,或老弱牛、羊此病发生率较高,同时高产奶牛、老龄奶牛也常发病。在近几年笔者收治的40例牛羊中,年老体弱的有28例,饲喂不当引起的有11例,其它前胃疾病诱发的9例。该病发病季节不定,但夏秋交替时为多发期。 1 发病原因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饲养管理不当而引起。因体瘦、脾胃虚弱、腐熟草料功能减退而引起。如在养殖中利用干农活的空间,或胡乱饲喂农作物的副产品(如瓜藤、菜梗、烂菜叶等),粗、硬、腐、嫩、干湿不一,或久渴失饮,以致草谷难以腐熟化导,对胃黏膜感受器过度刺激,或长期饲喂粉状饲料也能导致该病的发生。此外,突然改变饲养方式,使役或饥饿后一次贪食过多粗硬、难以消化的饲料或偷食大量精料(如玉米、小麦及大豆等),引起瘤胃积食继发该病。同时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也能引起该病。另外,多种传染病、热性病和寄生虫病皆能引起本病。 2 症状及诊断 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卧地懒动,瘤胃蠕动减弱或停止;饮、食欲减退或废绝,反刍缓慢减弱,鼻镜干燥,嗳气增多且有酸臭;有时腹痛,回头顾腹,间歇性臌气;体温、脉搏、呼吸变化不太明显。严重时出现痛苦状,有磨牙啼腹表现。 2.1 主寒夹湿型症见耳鼻、四肢发凉,粪稀尿清,口流清涎,苔青微黄、鼻汗不成珠,脉象迟缓。 2.2 主湿热型鼻镜干燥龟裂,症重期长,龟裂严重。口黏膜乏津,舌色红带黄。粪稀软,粘黑恶臭,重者夹血丝黏液或干而成圆珠状;尿短黄,脉数。 2.3 脾虚型发病慢、病期长。见消瘦,毛焦卷腹,精神不振。鼻汗时有时无,不成珠;粪便粗糙,含未消化的草料,口色黄而脉弱;尿少,时清时黄。 2.4 外感型被毛粗乱无光,皮温不均,忽冷忽热,流涕,有时咳嗽,口色淡红,脉浮数,畏寒怕冷。

开题报告牛耳大黄醇提物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牛耳大黄醇提物的止咳祛痰抗炎作用的研究 选题类型应用基础型课题来源自选项目 学院动物医学院专业药学 指导教师叶刚职称讲师 姓名叶江年级2009级学号20091839 1立题依据: 牛耳大黄(Rumex acetosa Linn.),始见于《草木便方》,又名土大黄(《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四季菜根(《四川中药志》),火风棠(《重庆草药》),羊蹄根(《吉林中草药》),属蓼科(Polygonaceae)植物皱叶酸模Rumex crispus L.的根。原植物名羊蹄草(《天宝本草》),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4~5月采,分布广西、台湾、福建、四川、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根肥厚,黄色,有酸味。饮片呈不规则的片状,直径约0.53cm,周边有纵皱纹,切面淡黄色或灰黄色,具有菊花心,质坚硬。含大黄素(Emodin)、大黄根酸(Chrysophanic acid)、大黄酚苷(Chrysophanein)、1,8-二羟基-3-甲基-9-蒽酮(1,8-Dihydroxy-3-methyl-9-anthrone)。从根中分离出的大黄酸、大黄素及大黄酚在试管内对甲型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及卡他球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酊剂在沙伯氏培养基上对犬小孢子菌有显著抑菌作用,最低有效浓度为1.56%~3.12%。性味苦寒,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凉血,化痰止咳,通便杀虫之功效。主要治疗急性肝炎,慢性气管炎,吐血,血崩,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大便燥结,痢疾,秃疮,疔疖。内服:15—30g。外用:捣敷、磨汁涂或煎水洗。[1-2] 现代医学认为咳嗽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呼吸反射动作。当呼吸道粘膜受到异物、炎症、分泌物或过敏性因素等刺激时,即反射性地引起咳嗽。而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其性清宣肃降,上连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司呼吸,主一身之气,其气以肃降为顺。肺失宣发或肺失肃降,皆可导致肺气上逆而致咳嗽[3]。目前,在临床上多以可待因、喷托维林为止咳的主要用药,其多为中枢性镇咳药,大多有胃肠道不良反应,如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便秘等,且可待因服用过多还能造成成瘾性[4]。 现代医学认为痰饮是人体某些疾病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病理产物,因病而产生痰饮或痰饮致其他脏腑发生病理变化,均直接影响各器官组织的生理功能[5]。而中医认为痰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随气升降、到处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皮肉筋骨,周身上下无处不到,致病广泛。故有“百病皆有痰作祟”、“怪病多痰”、“痰饮变生诸证”[6]的说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有痰饮专篇论述痰饮病,书中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大黄是很常见的一种中药材,是中国的四大中药之一。中药大黄具有攻积滞、清湿热、泻火、凉血、祛瘀、解毒等功效。大黄的功效与作用是很突出的。一起来看看大黄的作用与功效。 1、利胆作用 麻醉犬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可使胆汁分泌增加,降低奥狄括约肌张力。麻醉大鼠十二指肠给大黄煎剂或水醇浸提制剂,30分钟内胆汁、胰液分泌量均增加,而胰淀粉酶活性则降低,大黄不仅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增加。人服用大黄煎剂15g,胆囊明显增大 (B超测量) 。与动物实验结果相符。 2、保肝作用 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损伤,SGPT升高达616.0U/100ml,正常对照组为289U /100ml,经大黄治疗后,可使SGPT降至325.3U/100ml,肝细胞坏死程度、变性也比对照组轻。进一步研究发现,大黄能显著逆转四氯化碳引起的肝组织脂肪浸润及纤维化,微粒体肿胀,嵴明显下降,粗面内质网破坏核糖体脱落。此外,还可恢复四氯化碳引起的单胺氧化酶及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减弱。表明大黄对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确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体外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乙肝抗原 (HBsAg)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除去鞣质后作用减弱或消失,同时也证明大黄中意醌类和大黄素对HBsAg并无抑制作用。 3、抗菌

大黄的抗菌谱广,敏感细菌有葡萄球菌 (白色、柠檬色、金黄色) 、溶血性链球菌 (甲、乙) 、草分枝杆菌、枯草杆菌、痢疾杆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人型结核杆菌、淋病双球菌、包皮垢球菌、炭疽杆菌,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 敏感。抑菌有效成分中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最强。大黄对肠内厌氧菌脆弱拟杆菌有抑制作用,该菌可將复合型胆汁酸 分解为游离型胆汁酸,增强了对粘膜的刺激性而导致胆囊炎。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以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 4、抗肿瘤作用 腹腔注射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较强抑制作用,大 黄酸对艾氏腹水癌也有抑制作用,对肉瘤S180和艾氏癌皮下型无明显作用,大黄素对乳腺癌也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癌细胞的氧化和脱氢。大黄酸对癌细胞的酵解也有抑制作用。 5、抗炎作用 大黄对多种动物实验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给小鼠灌胃大 黄煎剂能显著抑制巴豆油致小鼠耳郭急性渗出性炎症。同时对大鼠 甲醛性、蛋清性足蹠肿胀、小鼠和大鼠的棉球肉芽肿增生,均有抑制作用。但酒炖大黄和大黄炭的作用较弱,可能是由於酒炖使有效成 分流失而大黄炭使有效成分破坏之故。大黄抗炎作用可能是使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内环氧化酶通道受阻,增加羟基花生四烯酸的生成, 而活跃脂化酶通路,达到抗炎作用。实验研究表明,大黄抗炎作用不是通过垂体—肾上腺素系统,因为切除肾上腺并不影响其抗炎作用,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中药大黄的研究进展 鲍恩泉 (安徽省巢湖市药品检验所,巢湖 238000) 摘要 介绍近年来对大黄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我国传统中药,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北及云南等省。大黄属植物约60多种,以泻下、健胃而著称于世。随着大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研究的深入,发现大黄还具有抗肿瘤、保肝利胆、改善肾功能、活血止血、降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笔者综述其近年来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 1.1 非蒽醌类成分 河套大黄系蓼科大黄属波叶组hotanoense C.Y.Cheng et CT K ao的干燥根与根茎。其中含有8种非蒽醌类成分[1],分别为β2谷甾醇(β2sitosterol,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没食子酸(gallic acid,Ⅲ)、32 (3′,5′2二羟基-反式-肉桂酰基)252羟基2Δ52α2吡喃酮[32 (3′,5′2dihydroxyl2trans2cinnamoyl)252hydroxyl2Δ52α2pyranone,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2 ranoside,Ⅵ),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Ⅶ),和蔗糖(sucrose,Ⅷ)。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窄叶大黄Rheum sublanceolatum C.Y.Cheng et K ao非蒽醌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分离得到6个非蒽醌类化合物[2],正二十八烷酸、β2谷甾醇、β2谷甾醇葡萄糖苷、22甲基252羧甲基272羟基色酮、piceatannol和1种萘苷62hydroxymusiz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 1.2 蒽醌类成分 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层析法进行分离,得到6个蒽醌类化合物[3],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emodin2 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2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aloe2emodin282O2β2D2glucopyranoside,Ⅴ)和ω2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从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的根及根茎中,分得10个非蒽醌类成分[4],经光谱学鉴定了其中8个,它们依次为rheosmine(R),胡萝卜苷(E1),d2儿茶素(E2), 62cinnamoylisolindleyin(E5),白藜芦醇24′2O2β2D2(6″2O2没食子酰)葡萄糖(E7),没食子酸(E9),(-)表儿茶素232O2没食子酸酯(E10)和D2山梨醇(S2)。 1.3 芪类成分 有报道,从蓼科大黄属波叶组Rheum franzenbachii Munt华北大黄的干燥根与根茎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芪类化合物[5],分别为去氧土大黄苷元(des2 oxyrhapontigenin,Ⅰ)、土大黄苷元(rhapontigenin,Ⅱ)、piceatannol(Ⅲ)、去氧土大黄苷(desoxyrhaponticin,Ⅳ)、土大黄苷(rhaponticin,Ⅴ)和piceatannol23′2O2β2D2glucopyranoside (Ⅵ)。 1.4 鞣质 大黄生药中鞣质含量很高,主要是水解型和缩合型两类鞣质[6]。而没食子酸(gallic acid)和d2儿茶素(d2cate2 chin)则是这两类鞣质的单体。 1.5 大黄种类繁多 杨秀伟等[7]从秦岭大黄Rheum qinlin2 gense Y.K.Y ang,D.K.Zhang et J K Wu根茎的乙醇溶性部分分离出10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芦荟大黄素(aloe2emodin,Ⅲ)、大黄素(emodin,Ⅳ)、大黄酚82O2β2D2吡喃葡萄糖苷 2002;11(10):17 17 张 伦.罕见药治疗药物的开发大有潜力.中国药业,2002;11 (8):18~9 18 倪荷芳,钱 丽,徐国琪et al.中药新药开发利用的研究途径与发展方向.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1):52~3 19 左言实.新世纪开发中医新药研究展望.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6):331~5 20 冯正中,李 莉.“疑罕误”三大类病症研究的思考与启示.医学与哲学,1999;20(11):31~3 21 参考消息“科学技术”版(第七版),2002;12:10 22 郑友顺主编.中药研究与应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1999:6 23 岳凤先,汪 芳.西药中药化———新药研制的重要领域.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新思路,1999;1(4):24~8 24 Carson RR.The Orphan Drug Act:provisions and success.Durg Inf J,2000;34(3):829~36 25 Scott DL,Mbbs SA,Etsuko Usui.Orphan drug programs/polices in Australia,Japan,and Canada.Drug Inf J,2001;35(1):1~16 26 Famsworth NR,Morris RW,A m J Pharm,1976;148:46~52 27 K inghorm AD,Balandrin MF,eds;ACS Symposium Series534;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Washington,DC,1993:48~55 28 Cane DE,Walsh CT,Khosla C.Harnessing the biosynhthetic code: combination,permutations,and mutations,Science,1998;282:63~8 29 Shen YM,Y oon P,Yu TW et al.Ectopic expression of the mini2 mal whit polyketide synthase generates a library of aromatic polyke2 tides of diverse sizes and shapes,Proc N atl Acad Sci USA,1999; 96:3622~7 30 Borchardt J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e10553198.html,binatorial biosynthesis panning for pharmaceutical gold.Modern Drug Discovery,1999;2(4):22~9 31 Finkel E,Potential Target Found for Antimetastasis Drug.Science, 1999;285:33~4 32 钱 炯.中药对非典既能防又能治.服务导报,2003;4(25):第3版 ? 8 1 3 ?安 徽 医 药 A nhui Medical and Pharm aceutical Journal 2003Aug;7(4)

精选-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 1.1致泻作用 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 1.2 免疫调控作用 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 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 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l.4止血作用 大黄有明显的促进血凝作用和微循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血小板、纤维蛋白质增加,可缩短出血和血凝时间,对治疗血实热而引起的吐血、衄血、便血和胃十二指肠溃疡、上消化道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齿龋出血等均有令人满意的疗效。大黄所含儿茶素、没食子酸可使血小板载附性和聚集性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降低抗凝血酶IV和纤溶酶活性,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性增加,血黏度上升,促进血液凝固。 1.5心、脑血管作用 抗凝血、降血脂、降胆固醇大黄可通过渗透效应,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

实验四--大黄中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

实验四大黄中游离蒽醌类成分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一、概述 植物来源:大黄系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等许多文献中,具有泻下、健胃、清热解毒等功效。自古以来,大黄在植物性泻下药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一味很早就被各国药典收载的世界性药材。 功效:大黄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抗菌、抗感染及抗肿瘤活性有效成分主要为蒽醌类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酚;泻下的有效成分是结合型的蒽苷类。蒽醌类衍生物占大黄总化学成分的3%~5%,该类成分少部分以游离状态存在,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苷的形式存在。此外,大黄还含有鞣质等多元酚类化合物,含量在10%一30%之间,具止泻作用,与蒽苷的泻下作用恰恰相反。 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及物理性质大黄中含有多种游离的羟基蒽醌及其与糖所形成的苷类化合物,已知的游离羟基蒽醌主要有以下5种化合物。 大黄酸(rhein),C15H806,黄色针晶,m.p321—322℃(330℃分解),UVλmax431,258,231,204。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醇、苯、三氯甲烷、乙醚和石油醚,不溶于水。 大黄素(emodin),C15H1005,橙黄色针晶(乙醇),m.p256—257℃。UVλmax436,289,266,253,222。可溶于碱水,微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不溶于水。 芦荟大黄素(aloe emodin),橙色针晶(甲苯),m.p223~224℃。UVλmax429,287,254,225,202。可溶于乙醚、苯及碱水,不溶于水。 大黄素甲醚(physcion),砖红色单斜针状结晶(苯),m.p205—207℃。溶于苯、三氯甲烷及甲苯,不溶于甲醇、乙醇、乙醚和丙酮,不溶于水。 大黄酚(chrysophano1),C15H1004,橙黄色针晶(乙醇或苯),m.p195—196℃。UVλmax429,287,256,225,202。可溶于丙酮、三氯甲烷、苯、乙醚和冰醋酸和碱水,微溶于石油醚,不溶于水。 大黄酸葡萄糖苷(rhein 8-monoglucoside),黄色针晶。m.p266—267℃。 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橙色针晶(甲苯)。m.p190—191℃。 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 monoglucoside),黄色针晶。m.p235℃。 大黄酚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橙色针晶(甲苯)。m.p239℃。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精)

大黄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 1.1蒽醌类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7] 1.2 蒽酮类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浅谈大黄的临床应用 【摘要】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应用广泛,本文试从自己在临床应用中的一点心得作一探讨。 【关键词】大黄;临床应用 大黄在我国传统医学中用来治病由来已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历代草本均有记载:《千金方》称大黄为锦文大黄,《吴普本草》称大黄为黄良、火参;又如,李当之《药录》称其为将军,而《中药材手册》则称之为川军。 1 历代医家对大黄的认识 大黄性味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具有通闭散结,推陈出新,清热解毒,泻中有补,通二便,和五脏,调理机体的基本功能。在我国应用大黄治病强身已有4700多年历史,它与人参、附子、生地并称为中药“四大金刚”,如何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大黄,祖国医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大黄已被广泛运用于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以及急、慢性疾病中。在复方中成药中,大黄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药物之一,据目前不完全统计,含有大黄的国家标准复议中成药有801种。另一方面,由于大黄为药力较猛的攻下药,临床中如果对其适应证及其用量掌握不当,虽然奏效迅速,但易伤正气,为此,一些医家对大黄的应用十分忌讳。 2 临床应用 笔者多年来在临床中运用大黄治疗各种疾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自己临床运用的点滴体会简述如下: 2.1 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六腑必须经常保持通降的功能,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在病理上,凡六腑出现病变,牢记以“通降六腑,令其通畅、疏泄”为治疗大法。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肠梗阻、腹部寄生虫病,特别是急性发作,多有胆、胃肠阻滞,功能减弱,通降失司的表现。如胆腑郁滞(炎症、结石等),出现肋痛拒按、黄疸、厌油食少;胃肠郁滞出现脘腹胀痛、拒按、食少、便秘。此外,急腹症多有发热甚至高热,均由六腑不能通降之故。大黄具较强泻下攻积之功,借其通下导滞,有利于六腑恢复正常通畅功能,通常配厚朴、枳实,以通胃肠,配茵陈、郁金、金钱草、黄芩等以通胆腑。

大黄成分分析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 1. 蒽类 1.1 蒽醌类 含总蒽醌1.14%~5.19%,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两类。 游离型:包括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型:有大黄酸-8-О-β-葡萄糖苷(rhein-8-О-β-glucoside)、大黄酸苷A(rheinoside A)、大黄酸苷B(rheinoside B)、大黄酸苷C(rheinoside C)、大黄酸苷D(rheinoside D)、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physcion 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酚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等 1.2 双蒽酮类 游离型:有大黄二蒽酮A、B、C(rheidiin A,B,C)和掌叶二蒽酮A、B、C(palmidin A,B,C)。 结合型:有番泻苷(sennoside)A、B、C、D、E、F等,系大黄主要泻下成分。 2苯丁酮苷类 有莲花掌苷(lindleyin)、异莲花掌苷(isolindleyin)、苯丁酮葡萄糖苷(phenylbutanone glusoside)。 3二苯乙烯苷类

有3,4,3′,5′-四羟基茋-3-葡萄糖苷(3,4,3′,5′-tetra-hydroxystilbene-3-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6″-没食子酰)-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6″-galloyl)-glucoside]等。药用大黄仅含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 4其他 尚含鞣质5%~10%,包括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及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外,还有挥发油、脂肪酸、植物固醇等。 二、大黄的活性成分 1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游离及结合的蒽醌衍生物。

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肫tPr甜尺目腑2009。2l:690-701 文章编号:100l-6880(2009)04m690.12 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 南海江1”,许旭东h,陈士林1,白志川2 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l00193; 2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本文对大黄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为该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大黄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Q284;R28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ProgressinR屁P比mPl粕ts NANHai-jian91”,XUXu.don91.,CHENShi.1inl,BAIZhi—chuan21凰疵腑妒胁d记£删Pk眦D鲫e却撇m,吼汛∞eAc砒吖旷胁d泌oZscfe耽∞&Pe航昭‰幻,I胁di∞fcDff咿, &沉昭j0Dj刃,mi∞;2co如鲈旷渤rt记u2t叭口蒯如n出c印e,舶u£胁黜t‰觇瑙妨,‰,嘲i昭4DD刀5,miM Abst瑚ct:Thisreviewsumm捌zedthechemicalconstituents锄dbiolo舀cal8ctivities五Drplantsof胁口啪,inor;dertop胁、,idesciencee、ridenceforfunherdevelopmentandutiljzationofthisgenus. Xeyw凹ds:肋e啪;chemicalconstituent;biol晒calactivit), 大黄属(R^eHm)植物系蓼科(Polygonaceae)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全世界约有6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该属植物以我国为分布中心,共有41种和4个变种,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和四川、云南等西南地区…,资源十分丰富。我国大黄属植物分为7个组旧J。 大黄是我国传统常用的大宗中药材,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3]。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大黄的应用占全书方剂用药的1/4左右Hj。2005版药典收载的正品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kump口Z,mmmL.)、唐古特大黄(R危eumt口ng“£ic“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k“mQ历cin口f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KJ,除正品大黄外,河北、山西、内蒙、新疆、西藏等地所产的同属多种植物,也作为地区习用药材。因此,对大黄属植物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该属植物中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做系统概述,为开发和利 收稿日期:2008硝_25接受日期:2008旬8_01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行业科研专项基金(200707007) }通讯作者Tel:86?10.62890291;E-mail:xdⅫ@iⅡlplad.眦cn用该属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化学成分 19世纪初,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主要集中于正品大黄,近年来,对资源丰富的秦岭大黄、天山大黄、光茎大黄、矮大黄、河套大黄、藏边大黄和窄叶大黄等非正品大黄也进行了研究,分离得到了多种类型化合物,主要包括蒽醌类衍生物、蒽酮类衍生物、二苯乙烯类、鞣质类、酰基糖苷类、色酮类、苯丁酮苷类等各类型化合物200多个。 1.1蒽醌类化学成分 大黄属植物是生物活性蒽醌类化合物的丰富来源之一,到目前为止已从该属植物中发现了20余个蒽醌类化合物。具体结构见图1和表1。R榉R:曷啉H 图1大黄属植物醌类化合物结构类型“昏1 Skeletontypes0f蚰thraquinonederivativesinplants of尺^B啪 1.2葸酮类化学成分 蒽酮类成分是大黄的主要泻下成分,目前已发现20余个蒽酮类成分,具体结构见图2和表2。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研究 摘要: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它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之功效。通过对中医方剂理论的学习,对大黄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们开展了对大黄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研究活动。 关键字:大黄、成分提取、纯化研究。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is a science, science is evolving and will be abandoned. "Nei Jing" to "Shen Nong's Herbal," Zhang to "typhoid" and so on, reflect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it should be shared by all humanity. Rhubarb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as spilled heat-enteroviru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ling blood detoxif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with an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hubarb. Here, we have embarked on the active ingredient extracted Rheum purification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Key words:rhubarb, component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esearch. 一引言(Introduction) 大黄为棕褐色或黄褐色干燥粉末,味苦,有大黄特殊气味,易吸潮。溶于水和乙醇。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

芦荟大黄素的研究进展况金金论文

1 引言 芦荟大黄素(AE)是蓼科植物掌叶大黄的根和块茎中含有的一种活性成分,也是芦荟中含有的重要的药理成分羟基蒽醌衍生物中的一种[1]。其作为中药中的一种重要的活性成分,已经发现了很多的药理作用,对诱导癌细胞凋亡,与DNA作用、对免疫细胞的增殖都有一定的作用。人们对它的研究已经从分离提取等方法的研究逐步上升到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作用。本文就近些年有关芦荟大黄素的提取方法、测定方法以及其应用进行了简单综述。 2芦荟大黄素的性质 芦荟大黄素的分子式C15H10O5,分子量270.2 ,结构式如图1,其为橙色针状结晶(甲苯中), 或土黄色结晶粉末。熔点223~224°,易升华。可溶于乙醛、苯、热乙醇、稀氨水、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水溶液。在乙醚及苯中呈黄色, 氨水及硫酸中呈绯红色。在酸性溶液中被还原则生成蒽酚及其互变异构体的蒽酮。 图1 芦荟大黄素的化学结构式 Fig1 Chemical structure of aloeemodin 3 芦荟大黄素的提取方法 3.1一般萃取 陈伟[2]等以无水乙醇为萃取剂,从芦荟叶片和渗出汁液中提取芦荟大黄素。把熟库拉索芦荟叶片切割成10片,清洗干净后,收集渗出来的汁液,水浴加热蒸干,得到黄色的芦荟大黄素的粗产品,把产品放置在烧杯中,每次用5ml的无水乙醇提取4次,过滤,即可得到芦荟大黄素。 3.2超临界CO2流体萃取 卢智[3]等采用最常用的等温降压技术,在此过程中,芦荟萃取物和夹带剂随CO2流出萃取釜,然后流入低压的分离釜。压力降到二氧化碳临界压力以下时,会极大地降低芦荟大黄素在CO2的溶解度,最后芦荟大黄素和夹带剂会被留在分离釜中,进而达到分离提取的目的。 3.3 微波辅助萃取 马稳等[4]利用微波辅助正交实验法研究芦荟中芦荟大黄素的最佳提取工艺,考察微波辐射功率、乙醇浓度、料液比及辐射时间等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进行正交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运用研究 摘要:大黄别名将军、川军、锦文,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肝、心经. 它通便泻热、清。热解毒、消痈散肿、破血行瘀。主要成分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多糖、番泻甙等,治疗疾病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综述了大黄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在免疫调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抗炎病毒等方面的药理作用,临床上对心血管损伤、缺血性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对其抗肿瘤、抗衰老的功效等进一步的研究。大黄素能抑菌、抗炎、保护肝肾、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癌等,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临床运用. 正文:《本草纲目》曰:大黄“主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火疮”。大黄经历代医家长期运用,在内、外科疾病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黄的药理研究进展很快,在临床上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及简介: [1]大黄( rhubarb)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我国有大黄 45个品种和两个亚种, 但载入《药典》可以药用的只有 3种, 即正品大黄、唐古特大黄及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神农本草经》中记述: 大黄, 味苦寒, 归胃、肝大肠经。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合五脏。目前对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蒽醌类化合物, 包括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大黄传统用于抗菌、泻下, 20 世纪 80年代以来, 国内外对中药大黄, 尤其是其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将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二.大黄的药理作用 1.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2]大黄有效单: 凝血可捉进血小板的拈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笋成。两者尚可降低 AT一l 的活性没食子酸还能增高吸一 M G 含量,降低纤溶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1. 1 止血 [3]《本草纲目》指出 :“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分者,宜用之。”由于大黄能泻火凉血,引血下行,常被用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止血的有效成分为单体 d- 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其止血的作用机理是: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凝血时间缩短;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活性,促进凝血;使受伤局部的血管收缩。大黄止血而不留瘀,临床上广泛用于上消化道出血、肺咯血、白血病及血友病、外伤止血、月经过多、闪跌血崩、产后恶露不绝和产后便血等。现代临床研究发现,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确切,实验证明,大黄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止血迅速,疗效显著,且不受实证或虚证的影响,是一味很有前途的止血药。 1. 2 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降低血脂 大黄可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组织血液向血管内转移,以补充因大失血而丢失的血量,降低血液黏度,有利于解除微循环障碍。刘青云等试验证明大黄庶虫丸能明显抑制大鼠的实验性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缩短“血瘀”模型大鼠的红细胞电泳时间,使全血、血浆、血清和纤维蛋白原比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呈降低趋势。 2. 抗精神病作用 [4]大黄抗精神病作用的有效成分是鞣质用大黄水浸液 50 mg /kg给大鼠灌胃 ,其探索行为受到抑制 ,而且作用程度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给小鼠腹腔注射 2 mg /kg的大黄鞣质 ,小鼠探索行为的受抑制程度强于氯丙嗪。大黄水煎液和大黄鞣酸均能抑制甲基苯丙胺诱发的大鼠自发运动亢进 ,降低摘除双侧嗅球的大鼠对棒攻击性和捕获性进行抵抗的能力。另外 ,大黄在抑制阿扑吗啡诱发的常同行为、抗去甲肾上腺素致死作用、抗条件回避反应等方面均

大黄的现代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

摘要 中药大黄作为中药材中使用最多的一种材料,其化学成分和功效是非常值得中医学者进行研究。大黄的现代研究表明了大黄对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越来越多的复杂性疾病的病因病理被一一破译破解,成分研究已经从传统的蒽醌类和蒽酮类发展到二苯乙烯类、鞣质类和多糖类,药理作用的研究已经发展到抗肿瘤和保护心脑血管,这些研究为临床医疗服务提供了理论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大黄的概念、分类及作用,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对大黄的现代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对大黄未来发展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大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泻下炮制

目录 1 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2 大黄的概述 (1) 2.1大黄的概念 (1) 2.2大黄的分类 (1) 2.3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2) 3 大黄的现代研究 (2) 3.1 大黄的化学成分研究 (2) 3.1.1 蒽醌类 (2) 3.1.2 蒽酮类 (2) 3.1.3 二苯乙烯类 (3) 3.1.4 鞣质类 (3) 3.1.5 多糖类 (3) 3.1.6 其他成份 (3) 3.2 大黄的药理学研究 (3) 3.2.1 对肠胃有调节功能 (3) 3.2.2 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作用 (4) 3.2.3 抗炎和抗病毒作用 (4) 3.3 大黄的其他作用研究 (4) 3.3.1抗肿瘤作用 (4) 3.3.2保肝利胆作用 (4) 3.3.3 其他药理作用 (4) 3.4 大黄的炮制方法研究 (5) 4 大黄的未来发展方向 (5)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1) 后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