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方文学常识

西方文学常识

外国文学常识

1、荷马史诗: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又译《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又译《奥德赛》)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有关希腊联军攻打小亚细亚特洛亚城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唱、吟诵过程中加进了许多神话故事,到了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成具有完整情节和统一风格的两大口头史诗,故名荷马史诗。后来在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下来,成为欧洲英雄史诗的典范作品。
2、古希腊戏剧:希腊悲剧直接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披着山羊皮扮演半羊半人神上场,一面唱着赞美酒神的颂歌,一面跳着简单的舞蹈,随后歌队队长站出来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在尘世的冒险、苦难和胜利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鲜明的政治性著称。
3、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和杰出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三大悲剧家分别代表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埃斯库罗斯(约公元前525-公元前45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形成时期的悲剧作家。他出身贵族,但拥护民主制度,反对专制僭主,还亲自参加抗击东方专制帝国波斯侵略的战争。他流传下来的完整剧本有7部。其中,《俄瑞斯忒亚》三部曲表现了新的民主制法律裁判对因果报应、血缘仇杀观念的胜利。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公元前465)取材于神话,却曲折地反映古典时期民主派和专制派的斗争。由于他在悲剧艺术上的开拓,被誉为“悲剧之父”。
索福克勒斯(约公元前496-公元前406)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全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他生于雅典郊区一个工商业奴隶主家庭,政治上属于温和的民主派,曾参加执政官伯利克里斯领导的镇压反民主制的政变。相传他一生写了120多部悲剧,但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其中,《安提戈涅》反映了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宗教信仰、风俗习

惯与城邦的法制之间的冲突,讴歌安提戈涅不畏强暴、反对专制暴君的崇高精神。
《俄狄浦斯王》(公元前431)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希腊神话传说中关于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故事,展示了富有典型意义的希腊悲剧冲突——人跟命运的冲突。剧作家无法摆脱当时浓重的命运观念,使俄狄浦斯逃脱不了体现命运的太阳神“神示”的罗网。但他对命运抱有强烈的不满情绪,认为俄狄浦斯并不是有意杀父娶母,本人非但没有罪,反而是一个为民除害的英雄、受人爱戴的君王。俄狄浦斯智慧超群,热爱邦国,大公无私。在命运面前,他不是俯首帖耳或苦苦哀求,而是奋起抗争,设法逃离“神示”的预言。继而,他猜破女妖的谜语,为民除了害。最后,为了解救人民的瘟疫灾难,他不顾一切地追查杀害前王的凶手,一旦真相大白,又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请求将他放逐。对于这样一个为人民、为国家做了无数好事的英雄所遭受的厄运,剧作家深感愤慨,发出了对神的正义性的怀疑,控诉命运的不公和残酷,赞扬主人公在跟命运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因此,尽管结局是悲惨的,但这种明知“神示”不可违而违之的精神,正是对个人自主精神的肯定,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先进思想意识的反映。由于索福克勒斯对希腊悲剧的卓越贡献,赢得“戏剧界的荷马”的美称。
欧里庇得斯(公元前485-公元前406年)是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处于危机时期的悲剧作家。他虽出身贵族,但深受民主思想的熏陶,与反对命运支配一切的诡辩派哲学家交往甚密。他流传下来的18部剧本,大多借神话传说题材来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欧里庇得斯深受诡辨派哲学的影响,对神、对命运、对传统伦理道德提出怀疑,肯定个人的自由意志,强调事在人为。代表作《美狄亚》(公元前431)就集中体现了这种思想。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语言明晰流畅,说理性强,善于在剧中议论各种社会问题,有“舞台上的哲学家”之称。
4、古希腊喜剧家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约公元前445-公元前385)是古希腊和欧洲政治讽刺喜剧的创始人。他拥护民主制度,主张恢复旧日抗击波斯侵略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文艺观点上,他认为喜剧诗人应该有严肃的政治目的,要以坚持正义、教育人民为己任。他流传下来11部喜剧(如《骑士》、《云》、《鸟》和《阿卡奈人》等),内容涉及到雅典奴隶主民主国家衰落时期的各种社会问题。代表作《阿卡奈人》(公元前425)以雅典和斯巴达为首的两个阵营间爆发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为背景,通过雅典农民狄开俄波利斯

与敌方斯巴达单独媾和,以及他与主战派将领拉马科斯的冲突,揭示了当时正在进行的内战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和广大农民反对内战、要求和平的愿望。阿里斯托芬在喜剧艺术上有很高成就,被称为“喜剧之父”。
5、古罗马文学:罗马喜剧的代表作家是普劳图斯和泰伦斯。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的成就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集《歌集》和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他的“寓教于乐”等主张对后代欧洲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埃涅阿斯纪》是维吉尔的代表作。
6、、伊索寓言: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7、中世纪欧洲文学:中世纪文学指的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兴盛时期的文学,因为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也就是资本主义产生时期,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此时产生的人文主义文学,已经属于资产阶级近代文学的范畴。中世纪欧洲文学大多打上神学烙印。它主要有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和城市文学4种类型。其中,中期英雄史诗的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等。城市文学以法国的长篇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成就最为突出。
8、但丁:意大利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初一位诗人是但丁。《神曲》(约1307-1321)是但丁的代表作,作者花了10多年时间才完成这部巨著。作品共分《地狱》、《净界》(又译《炼狱》)和《天堂》三部。诗人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叙写自己35岁时在一座森林中迷路,三只野兽(象征淫欲、强权、贪婪的豹、狮、狼)挡住了他的去路。前有猛兽,后有深谷,但丁只得高声呼救。罗马诗人维吉尔前来引导但丁走出迷途,并

游历了地狱和净界。到了净界顶端,维吉尔隐退,而由但丁年青时的恋人贝雅德里采引导游历天堂,经过九重天,在电光一闪中见到了上帝,但丁也从梦中惊醒。《神曲》是中世纪封建文学的终结,又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序曲。它集中反映了新旧交替时代的社会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但丁世界观的矛盾,即基督教神学思想和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矛盾。
9、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文艺复兴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人文主义文学。
10、乔万尼·薄伽丘: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薄伽丘创作的文学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集《十日谈》、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传奇小说《菲洛柯洛》、牧歌式传奇《亚美托的女神们》、叙事长诗《菲洛特拉托》和《菲埃索拉的女神》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其中,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1344)是仅次于代表作《十日谈》的著名作品。作者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模式,开始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说用被抛弃的少妇菲亚美达自述的口吻,追忆当初幽会时的欢乐,恋人别有所爱后的痛苦,以及期望恋人回心转意的心情。写得细腻深刻,被称为欧洲最早的心理小说。
11、拉伯雷: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和小说家。以长篇小说《巨人传》最为著名。
12、塞万提斯:塞万提斯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作家。《堂·吉诃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叙事作品。小说主人公堂·吉诃德原名吉哈达,是拉曼却地方的穷乡绅,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认为要实现公平和正义,唯一的办法就是恢复古代的骑士道。于是他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却,模仿古代骑士选了邻村的牧猪女杜尔西内娅为意中人,骑上一匹瘦马,戴上破旧的盔甲,去做“游侠”。小说就是以堂·吉诃德的3次出游为主线组织情节的。
13、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

最重要的作家。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 亨利五世 》(1599)、《亨利八世》。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他的悲剧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悲剧,他的《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被称为他的四大悲剧。莎士比亚还写有《辛白林》和《冬天的故事》等3部传奇剧、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暴风雨》(1611)被称为“用诗歌写的遗嘱”。《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的著名悲剧,取材于13世纪古老的丹麦传奇故事。
14、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始者是马雷伯(1555-1628)。法国古典主义在30-40年代兴起,60-70年代达到鼎盛。它在诗歌、戏剧和散文方面都有成就,尤其是悲剧和喜剧,出现了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三位戏剧大师。
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熙德》(1636)、《贺拉斯》(1640)、《西拿》和《波利厄克特》等。
拉辛(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兴盛时期的悲剧作家,代表作《安德洛玛

克》。
莫里哀(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1622-1673)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始人,也是欧洲戏剧史上继莎士比亚之后的又一个戏剧大师。主要作品有:《达尔杜夫》(1664-1669)、《堂·璜》、《恨世者》、《身不由己的医生》、《悭吝人》(1668)和《乔治·唐丹》等。这些作品或揭露宗教伪善,或讽刺贵族荒唐和庸俗,或嘲笑资产阶级吝啬和虚荣,其中以《达尔杜夫》和《悭吝人》最为重要。《悭吝人》是他第一次用散文体写的喜剧。作品通过守财奴阿巴公跟子女之间的家庭纠纷,生动地揭露了高利贷者爱财如命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阿巴公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悭吝”的代名词。
15、启蒙文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甚至是“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代表作家有:菲尔丁、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博马舍等著名作家。
16、十八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成就最高的是现实主义小说。重要作家有笛福、斯威夫特、理查生、斯摩莱特和菲尔丁等。以斯泰恩为代表的英国感伤主义文学也产生过重大影响。笛福的代表作是《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著名的作品是寓言小说《格列佛游记》。约翰·弥尔顿著有抒情诗《快乐的人》、《沉思的人》、《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等。
17、十八世纪德国文学:18世纪30年代德国启蒙运动开始。这一运动最初是在古典主义的旗号下进行的,高特舍德在纯洁戏剧语言、建立民族戏剧上作了尝试。莱辛和克罗普斯托克把启蒙文学推向了高峰,他们和维兰德、赫尔德、歌德、席勒一起成为德国古典文坛的重要作家。
莱辛(1729-1781)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第一部喜剧是《年轻的学者》(1748)。1755年创作的《萨拉·萨姆逊小姐》是德国第一部市民悲剧。1766年,莱辛在汉堡创立民族剧院,同年创作了喜剧《明娜·封·巴尔赫姆》和美学名著《拉奥孔》。
约翰

·沃尔夫冈·歌德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伟大的德国作家和思想家,他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1774)是歌德早期的代表作。出身于市民阶层的维特,感受到封建落后的德国令人窒息的气氛,再加上爱情的失败,于是自杀身死。他的死既是对丑恶现实的控诉,也是德国市民阶级力量弱小、悲观妥协的表现,因而赢得了广大市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共鸣。小说发表后轰动德国文坛,为作者带来了世界声誉。歌德最著名的代表作是诗剧《浮士德》。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是德国文学史与歌德齐名的伟大诗人和戏剧家。 著有悲剧《斐爱斯柯》(1783)和《阴谋与爱情》(1784),《欢乐颂》这一抒情诗中最辉煌壮丽的篇章。该诗由贝多芬谱曲后传遍全世界。历史悲剧《堂·卡洛斯》发表了《尼德兰独立史》和《三十年战争史》、《审美教育书简》(1795)和《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1796)等重要的历史和美学著作。在这些美学著作中,席勒提出了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完美的人进而改造社会的理想。席勒的代表作是《阴谋与爱情》。
18、十九世纪欧美文学:19世纪前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浪漫主义,19世纪中后期欧美文学的主潮是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批判现实主义以长篇小说为最,优秀作家众多,如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易卜生等。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和诗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1827年,他发表剧本《克伦威尔》,该剧不合舞台表演要求而无法上演,但剧本的《序言》因批判古典主义,提出浪漫主义文学主张,被公认为法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宣言,雨果也因此被推举为浪漫主义运动领袖。1830年,他的剧本《爱尔那尼》演出成功,使法国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斗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同年,他亲眼目睹七月革命斗争,思想受到巨大震动。他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等。1885年,雨果去世时,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国葬。
司汤达(1783-1842)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他的文艺论著《拉辛与莎土比亚》(1823-1825)抨击古典主义,提出文学“反映当代生活”的主张,被称为法国现实主义的美学宣言。1827年,他发表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对王政复辟时期没落贵族阶级给予了深刻的抨击。司汤达主要作品有:歌颂意大利革命者的中篇小说《凡尼娜·凡尼尼》。文艺论著《拉辛和莎士比亚》、长

篇政论小说《阿尔芒斯》、揭露资产阶级丑恶面目的长篇小说《吕西安·娄凡》、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这些作品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作。司汤达因突出的心理描写,被后人称为“现代小说之父”。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由90余部长中短篇小说组成的巨著《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主要创作的总称,内分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又分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和乡村生活六个场景。实际上包括了长、中、短篇小说90余部,人物2000多个。这些作品形象地再现了19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封建贵族阶级的衰亡和资产阶级上升的历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的种种罪恶,成了社会的“百科全书”。《人间喜剧》规模庞大,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运用巧妙。此外,典型环境和典型形象的塑造、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分类法与人物再现法的巧妙运用等,都为19世纪现实主义创作提供了范例。《欧也妮·葛朗台》是《人间喜剧》中“最出色的画面之一”。作品通过葛朗台一家的变迁,广泛展现了法国19世纪前半期外省的风俗画面。《高老头》也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1819年底至1820年初的巴黎为背景,实际上反映的是1830年后法国社会的面貌。作品通过退休面条商高老头被两个女儿抛弃的故事,展现了法国金融资产阶级当政时期冷酷的金钱关系和金钱对人心的腐蚀。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是19世纪中叶法国现实主义作家。 1857年,福楼拜出版代表作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轰动文坛。他还写有《圣·安东的诱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尔和佩居谢》、剧本《竞选人》(1874)和短篇小说集《三故事》(1877)等。小说集中的《一颗简单的心》,出色地刻画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杰作。《包法利夫人》是福搂拜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着重描写了女主角爱玛的人生经历,以及她由于追求不正当的“爱情”而最终导致自杀的悲剧命运。
艾米尔·左拉(1840-1902)是法国小说家。他不愿像巴尔扎克那样做“一个道德家、政治家、哲学家”,而要做“一个科学家,研究事实,描写事实”。他还认为,作家应该重视人的“生理现象”,尤其是那些“遗传的病态”现象,他打算写“一个家族四代人

的详尽医学鉴定”。从《卢贡家族的发迹》到最后一部《帕斯卡医生》(1893),他先后花了20多年的心血,完成了20部长篇小说。在《卢贡- 马卡尔家族》中有许多有关生理的病态描写。但是,当作家下笔时,残酷的现实又常常无情地改变了他的初衷,迫使他不得不用现实主义的手法。他的《小酒店》(1877)、《娜娜》(1880 )、《萌芽》(1885)、《金钱》(1891)、《崩溃》(1892)等,都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色彩很浓的作品。《萌芽》是左拉的代表作,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罢工斗争的作品。
19、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布莱克,他的作品有《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天堂和地狱的结合》,以及通称为《先知书》的其他许多诗歌。新崛起的诗人把浪漫主义诗歌推向高潮,代表诗人是拜伦、雪莱和济慈。
雪莱(1792-1822)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色彩最浓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长诗《麦布女王》(1813)用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反映了作者对宗教和私有制的谴责和变革社会的愿望。他还有《 西风颂 》(1819)、《云雀颂》和《自由颂》等大量的诗篇和诗剧,以及著名的论文《诗辩》(1821)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是雪莱的代表作,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济慈(1795-1821)是一位有才华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受华兹华斯等人的影响,写有长诗《恩底弥翁》、《伊萨贝拉》和《圣爱格尼斯之夜》,抒情诗《夜莺》、《希腊古瓮颂》、《哀感》、《心灵》和《无情的美人》,以及十四行诗《灿烂的星,愿我能似你永在》等名作。济慈对后来的唯美派、意象派诗歌产生很大影响。
简·奥斯丁(1775-1817)主要成就是《理智与感伤》、《傲慢与偏见》(1813)、《曼斯菲尔德庄园》和《爱玛》等6部小说。奥斯丁生活圈子狭小,但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敏锐,来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描写有闲阶级恬静舒适的田园生活以及绅士淑女的爱情和婚姻。小说语言清丽,结构严谨,体现了较高的技巧。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描写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豪门子弟达西之间的爱情风波,强调感情对于婚姻的重要性。小说情节曲折,机智幽默,富有喜剧性。
?勃朗特三姐妹中的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以长篇小说《简·爱》(1847)享誉文坛。夏洛蒂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代表作是《呼啸山庄》。
?王尔德(1854-1900)是唯美派作家,在诗歌创作方面较早显出天赋。他的主要作品有:童话《快乐王子集》(1889)、诗集《惨痛的呼声》和《累丁狱之歌》、剧本

《温德米尔夫人的扇子》(1892)和《莎乐美》(1893)、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1891)等。王尔德认为不是艺术反映现实,而是现实反映艺术,只有“为艺术而艺术”,作品才有永恒的价值。他的代表作《道林·格雷的画像》集中体现了这种文学主张。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是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长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拜伦早期创作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哈洛尔德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记述了自己游历和旅居欧洲诸国后的见闻和观感。在前两章中,拜伦描绘了拿破仑战争时期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阿尔巴尼亚的社会风貌,谴责专制统治,支持各国人民争取自由的斗争。后两章则歌颂欧洲山河的壮丽,缅怀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赞美欧洲的艺术。此后,拜伦又写了《异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和《海盗》(1814)等 6部长篇叙事诗,总称为“东方叙事诗”。作品以东欧、西亚一带为背景,充满异国浪漫情调。诗歌中还塑造了一系列高标独举、孤行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反叛的热情,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但是他们的反抗总是和孤独、忧郁结合在一起,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这一类形象被称作“拜伦式英雄”。长诗《唐璜》代表了诗人讽刺艺术的最高成就。
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英国19世纪的重要小说家。1836年,他发表了处女作、特写集《波兹札记》。作品描写伦敦居民的生活,表示出对社会问题的兴趣 ,充满幽默乐观的气氛。狄更斯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1837年开始在报纸上连载。这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小说通过匹克威克及其朋友们的游历,广泛反映了英国城乡的社会风貌,也描绘了作者向往的“古老而美好的英格兰”。《奥列弗·退斯特》(1838)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小说通过孤儿奥列弗的遭遇尖锐地讽刺了慈善机构的欺骗性和残酷性,愤怒地谴责了资产阶级法律保护富人、扼杀人性、迫害穷人的本质。《尼古拉斯。尼克尔贝》(1839)描写了小生产者在工业资本的排挤和压迫下贫困和破产的过程,同时揭露了英国教育制度的黑暗。
40年代初,他写出了《老古玩店》、《圣诞欢歌》、《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1848)和《大卫·科波菲尔》(1850)等著名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是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作品中的主人公始终保持优良的品质,乐于助人,依靠自己的

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终于获得成功。小说以此否定了大资产阶级以损人利己的卑鄙手段攫取名利的道路。
50年代,狄更斯的创作进入高峰时期,写出了《荒凉山庄》(1853)、《艰难时世》(1854)、《小杜丽》(1857),《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和《我们共同的朋友》(1865)等长篇小说。
《双城记》是狄更斯的代表作。小说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夕贵族阶级与平民的尖锐阶级矛盾以及人民群众高涨的革命热情。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杰出的小说家和诗人。他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传奇和幻想小说”,包括《一双蓝眼睛》和《塔上的两个人》等;“机巧和实验小说”,包括《计出无奈》(1871)和《一个冷淡的女人》等;“性格和环境小说”,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和《无名的裘德》(1896)等。哈代小说的主要成就在第三类,这些小说大多以英国西南部农村(古称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因此作者又称其为“威塞克斯小说”。 《还乡》是哈代的成名作,《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
20、十九世纪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文坛人才辈出、著作如林,风格各异的作家创造出了大量堪称一流的文学杰作。以小说为例,从果戈理的犀利、屠格涅夫的抒情、冈察洛夫的凝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邃,直至托尔斯泰的恢弘和契诃夫的含蓄,无不显示出俄罗斯文学独具的艺术魅力。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茹可夫斯基(1783-1852)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代表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高成就的是普希金和莱蒙托夫。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是19世纪气势恢弘的俄罗斯文学的源头。他以自己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开创了俄国文学的新时代,因而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普希金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别尔金小说集》等重要作品。他的诗歌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诗体小说三类。他的抒情诗有880首,内容丰富、体裁多样、感情真挚。政治抒情诗比重不大,但影响深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1817)、《乡村》、《短剑》、《致大海》(1824)和《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诗篇抨击专制制度、同情人民的不幸、歌颂为自由而献身的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量。普希金更多的是咏叹爱情、歌颂友谊、赞美自然,以及表达生活态度和文学主张的抒怀之作,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给娜塔莎》、《十月十九日》

、《小花》、《阿里昂》、《冬天的黄昏》、《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825)、《先知》和《纪念碑》(1836)等。这些诗篇凝练、隽永、真挚,内在层次丰富。《茨冈》以追求自由的贵族青年阿乐哥与上流社会的冲突为伏线,凸现了代表城市文明的阿乐哥与作为“自然之子”的茨冈人的冲突。《青铜骑士》清楚地表现了两个彼得堡(统治者的彼得堡和老百姓的彼得堡)的主题。《叶甫盖尼·奥涅金》是普希金的代表作。 作者在奥涅金身上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一部分受到进步思想影响但最终又未能跳出其狭小圈子的贵族青年的思想面貌和悲剧命运,从而成功地塑造出了俄国文学中的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果戈理:1835年,果戈理出版中篇小说集《米尔格拉德》。集子中的《旧式地主》和《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描写和讽刺了地主阶级的寄生生活和卑微的精神世界。《塔拉斯·布利巴》则成功地刻画了哥萨克老英雄的形象。同年,他又出版小说集《彼得堡故事》。这部集子包括写小人物的名篇《狂人日记》和《外套》,以及《涅瓦大街》、《肖像》和《鼻子》等优秀作品。在写作小说的同时,果戈理又创作了《婚事》等多部剧作,并于1836年完成五幕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死魂灵》是果戈理的代表作。书名本意是指死去的农奴,而实质上指的是虽生犹死的地主。小说以骗子乞乞可夫为联缀人物,以其为牟取暴利而奔走于偏僻乡村收购死农奴的户籍为情节主线,巧妙地引出了五个乡村地主的形象。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出生在奥廖尔省的一个贵族家庭。他写的中篇小说《木木》是批判农奴制度的名篇。 50-60年代,屠格涅夫创作进入高潮。他先后完成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1862)和《烟》(1867),中篇小说《多余人日记》、《僻静的角落》、《雅科夫·帕辛科夫》、《阿霞》和《初恋》等,成功地塑造了一批“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其中,《罗亭》中的罗亭形象是40年代俄国进步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代表,也是“多余人”形象系列中的佼佼者;《前夜》中的英沙罗夫形象体现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特征,也是俄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新人”形象。60年代中期以后,屠格涅夫基本定居国外,在向西欧介绍俄国文学方面做了不少工作。《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俄国农奴制度改革前夕革命民主主义和贵族自由主义的斗争。它的主题是通过父辈与子辈的冲突来揭示的,但作家表现的并非是简单

的生理意义上的两代人的代沟,而更多的是持不同思想倾向的社会阵营之间的尖锐分歧。作品的中心主人公是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巴扎洛夫。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在莫斯科,童年印象最深的是贫困和疾病。他的中篇小说《双重人格》(1846)显示出他的创作特色,特别是心理分析的才能。他作品主要有:中篇《舅舅的梦》和《斯捷潘奇科沃村及其居民》,长篇《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和《死屋手记》(1862),长篇小说《罪与罚》(1866)给作家带来了世界声誉。他在国外完成的长篇小说《白痴》(1868)在揭示金钱势力的渗透导致的道德感情的沦丧、家庭纽带的断裂、健全个性的退化、美被亵渎和毁灭等诸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女主人公娜斯塔西娅塑造得相当丰满,她性格刚烈、情感丰富,但心灵扭曲、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男主人公梅什金形象比较苍白,作家在试图通过这一形象表现自己的理想时显得勉强。小说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人性内涵的发掘都很深刻,对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社会中的人们的疯狂和绝望的变态心理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小说情节充满了内在的紧张性。《罪与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之一。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出生在南俄塔甘罗格市一个小商人家庭,从1886年开始,他正式用契诃夫的名字发表作品。《在昏暗中》(1887)等三部小说集的出版使他获得了科学院的“普希金奖”。中短篇小说《第六病室》中的拉京医生虽不满医院环境的恶俗,但采取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结果导致悲剧。第六病室是专制俄国的象征,拉京的悲剧则显示了“托尔斯泰主义”的破产。《套中人》(1898)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因循守旧、极端害怕新生事物的别里科夫形象,《我的一生》(1896)和《醋栗》(1898)继续批判了“托尔斯泰主义”。 《樱桃园》是契诃夫的戏剧代表作。
21、十九世纪德国文学:诗人海涅是19世纪前期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有讽刺长诗《阿塔·特洛尔》、政治抒情诗《西里西亚织工之歌》等。
尼采(1844-1900)是德国哲学家和诗人。他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以及《善与恶的彼岸》、《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大胆抨击传统文化,宣称上帝已死,疾呼重估一切价值。他的批判精神对20世纪哲学、美学、文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22、十九世纪北欧文学:丹麦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有戈尔施密特(1819-1887)和安徒生。女作家科莱特(1813-1895)是挪威第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其名作

《总督的女儿》是斯堪的那维亚第一部心理小说,对易卜生等人均产生过影响。基维(1834-1872)是芬兰小说和戏剧的奠基人,他的剧本《库勒沃》取材于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是芬兰第一部杰出的悲剧。19世纪下半叶,“瑞典四杰”易卜生、比昂松、约纳斯·李和谢朗,以及斯特林堡、拉格洛夫的出现,为北欧文学带来了新的繁荣。丹麦的勃兰兑斯则以其评论著作在欧洲享有盛名。
安徒生(1805-1875)生于丹麦中部小城奥登塞一个贫困家庭。1835年,安徒生以长篇小说《即兴诗人》和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登上文坛。他一生共发表童话故事86篇。早期童话浪漫主义色彩浓郁,想像奇特。代表作有《豌豆上的公主》、《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丑小鸭》等。其中以《海的女儿》最为优美和感人,故事歌颂了小人鱼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甘愿自我牺牲的美德。40年代中期以后,他开始描写现实生活中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凄凉身世,童话中夸张和想像的成分减少,思想性、哲理性加强,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柳树下的梦》、《园丁和主人》等。《卖火柴的小女孩》用节日之夜小女孩的饥寒交迫与富人的灯红酒绿作鲜明对照,揭示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安徒生的童话闪烁着民主思想的光芒,语言自然清新,流畅优美 ,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亨利克·易卜生(1828-1906)是挪威的戏剧大师,现代欧洲戏剧的奠基人,以写社会问题剧著称。作品有《凯提林》、《厄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爱的喜剧》(1862)、《觊觎王位的人》(1863)等。《爱的喜剧》是易卜生最早的一部家庭伦理剧。《玩偶之家》是其社会问题剧中的重要代表作品。
23、十九世纪美国文学: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一般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代表性作家有欧文、库珀、布莱恩特和爱伦·坡等,后期的代表作家有爱默生、梭罗、霍桑、梅尔维尔和惠特曼等。前期文学和后期文学在题材、主题、人物和风格等方面既有延续性,更有差异和区别。前期文学,题材多为民间传奇、田园风情、殖民地开发与争夺,主题多为惊叹社会的巨大变革、赞美勇敢机智的人格力量、向往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永恒和谐,人物多为民间的喜剧性形象和理想化的英雄好汉,风格多为幽默诙谐、粗犷豪放。后期文学,题材较前有所拓展,诸如世外桃源、海上历险、道德与感情的冲突等成为新的令人关注的话题;主题则在强调人的直觉、情感和无穷潜力与提倡皈依宗教、克己禁欲、坚持道德操守之间摇摆不定;人物在保持传奇性的基础上,呈现出复杂矛盾、幽秘深邃的

人格内涵;风格则因作家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而难以概括,大体上已从前期的豪迈洒脱逐渐转向奇崛深奥,具有浓厚的神秘悲怆的色调。
爱默生(1803-1882)是超验主义的首倡者,他组织“超验主义俱乐部”,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宣传超验主义思想,重要的有《论自然》(1836)、《论自助》、《神学院致辞》等。他的思想影响了梭罗、霍桑、麦尔维尔和惠特曼等一代浪漫主义作家。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民主诗人,他的创作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但也有某些现实主义的因素。代表作品是《草叶集》。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1876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首次以儿童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在80年代又写了两部充满童话色彩、讽喻意味的小说《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小说的中心情节是讲白人孩子哈克和黑奴吉姆如何结下深厚友谊的故事。

24、二十世纪欧美文学:20世纪又是一个充满苦难的、令人绝望的、异化的世纪,一个精神危机不断的世纪。在这个复杂多变的时代,文学的发展也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一方面,随着世界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各民族相互交往的增加,欧美文学已不再局限于欧洲和美国,拉美和澳洲的文学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和种种悲观主义哲学的流行,人们已不再自信能真实地认识和反映生活,也不再相信种种抽象的理想,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都不再一统文坛,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流派登上文坛并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潮之一。此外,随着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些国家的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也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十多种文学流派。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些学说在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

;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象征主义70年代兴起于法国,它的前驱是波德莱尔,19世纪80年代正式形成一个流派,而法国诗人让·莫雷亚斯于1886年发表的《象征主义宣言》不仅昭示着象征主义作为一个流派的诞生,也是现代主义作为一场文学运动开始的重要标志。象征主义喜欢用具体的形象表现抽象的观念,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着眼点不是描写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主观的幻觉;喜欢用象征、联想、暗示、烘托等手法,重视雕塑美、音乐美和朦胧美。20世纪,象征主义从法国传播到其他国家,成为国际性的文学潮流,称为后期象征主义。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法国的瓦雷里、比利时的梅特林克、奥地利的里尔克、爱尔兰的叶芝、英国的托马斯·艾略特、俄国的勃洛克等。
表现主义产生于德国,最初流行于绘画领域,后来扩展至文学。表现主义强调“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表现主义作家反对模仿外在世界,主张表现内在主观现实,表现所谓抽象的本质。表现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常常是抽象的概念,作品中的“情节”往往是几种思想概念的冲突,这种做法扩大了作品的思想容量,但也损害了作品的形象的明晰性。它的前驱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最卓越的代表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德国的格奥尔格·凯泽、捷克的恰佩克、美国的奥尼尔等。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创作也受到表现主义的强烈影响。
未来主义是一个激进的反传统的文学流派。1909年,意大利诗人马里内蒂发表《未来主义宣言》,标志着它的诞生。未来主义诗人主张歌颂机器文明和都市动乱的生活,赞美速度的美和力量,展示人的意识冲动;主张摒弃文化遗产和现存文化,以自由不羁的字句作为诗歌创作的基础,排斥理性和逻辑,甚至要求取消语言规范。这一流派在艺术上追求怪诞和标新立异,表现手法上有所创新,但语言过于艰涩。未来主义的代表作家还有:意大利的帕拉采斯基、法国的阿波利奈尔和俄国的马雅可夫斯基等。
超现实主义是瑞士的“达达主义”和法国象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法国兴起,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范围涉及绘画、雕塑、音乐、文学和建筑等方面。1924年,布勒东(1896-1966)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宣称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更为真实的“无意识”或“潜意识”世界,并建立了超现实主义研究会。超现实主义者强调诗人要听从潜意识的召唤,去

写梦境、幻觉。他们提倡通过“自动书写”、“自发语言”,去再现梦幻、直觉和事物的巧合。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出人意料的比喻,晦涩费解,缺乏逻辑规范的语言。著名作品有:艾吕雅的诗集《痛苦的首都》(1926)、《生活的内幕》(1926)和《沉默的过失》(1926),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1926),布勒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等。
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初的西方文坛,30年代达到高潮,并迅速波及诗歌、戏剧等领域。40年代,作为流派已不复存在,而手法却被广为采用。意识流小说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结构,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法国是意识流小说的故乡。普鲁斯特以其多卷本小说《追忆逝水年华》开了这一文学流派先河。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表现抽象的主观感受,喜欢采用漫画式的夸张和比喻,情节没有连贯性,人物缺乏鲜明个性,常用东拉西扯的对话表现人的孤独。剧作还根据舞台特点,借助各种怪诞、不合逻辑的灯光和场景,使得整个舞台成为荒诞世界的象征性场景。代表作品有:贝克特(1906-1989)的《等待戈多》(1952)、尤奈斯库(1912-)的《秃头歌女》和阿达莫夫(1908-1970)的《塔拉纳教授》(1953)等。
25、二十世纪法国文学:20世纪的法国,社会矛盾复杂。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动荡、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战后的经济腾飞、思想领域内马克思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西方现代哲学的广泛传播,都对这时期法国文学产生深刻影响。
罗曼·罗兰(1866-1944)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前半期法国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法国中部高原上的小镇克拉姆西的一个公证人的家庭。罗曼·罗兰一生贯穿人道主义思想。前期受托尔斯泰影响较深,主张全人类抽象的“爱”、以“英雄精神”对抗社会沦丧,文化堕落,提倡艺术为普通人服务。十月革命的胜利和20年代的社会激烈矛盾,使他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同情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作品中出现了“新人道主义精神”。小说《母与子》中大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安乃德的生活道路,体现了作者的这一思想变

化。主人公从颇似约翰·克利斯朵夫式的追求抽象民主和光明,逐渐变为接近人民,最终投身反法西斯和保卫社会主义苏联的斗争。《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形象。《约翰·克利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一艺术体裁。作品以主人公一生为主要线索,构成了基本情节。次要的人物虽各自有其独特的命运和遭遇,但时时呼应主线。整部作品就像一条由许多支流汇集而成的大河,奔腾不息。《约翰·克利斯朵夫》又是一部“音乐小说”,这不仅是因为小说写的是音乐家的一生,而且整部小说无处不富有音乐色彩。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巧妙地被编织在交响乐般的旋律之中,形成一个和谐而完美的整体。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是意识流小说的鼻祖,他与英国的乔伊斯和沃尔夫、美国的福克纳一起被称为世界四大意识流作家。他的代表作品是《追忆逝水年华》,共7部,15卷,其中包括《在斯旺家那边》(1913)、《在少女们身旁》(1919)、《盖尔芒特家那边》(1921)、《索多姆与戈摩尔》(1922)和作者死后出版的《女囚》、《女逃亡者》和《重现的时光》。第一部《在斯旺家那边》,没有得到文艺界的认可,第二部《在少女们身旁》(1919),获龚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振。《追忆逝水年华》是一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那样“规模宏大”的作品。小说的叙述者“我”是一个富于才华,喜爱文学艺术而又体弱多病的富家子弟。作品透过主人公的追忆,表现了作者对家庭、童年和初恋时感情的怀念,对庸俗事物的厌恶,同时也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所谓“黄金时代”的法国巴黎上流社会的种种人情世态。
让-保尔·萨特(1905-1980)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倡导者和代表作家。1938年,萨特发表长篇小说《厌恶》(一译《恶心》),这部作品为作者赢得更大的声誉。40年代是他的创作高峰,他先后写出了长篇三部曲《自由之路》(1945-1946),剧本《苍蝇》(1943)、《禁闭》(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恭顺的妓女》(1946)、《肮脏的手》(1948)等重要作品,以及文论《什么是文学》(1947)、《〈局外人〉诠释》(1947)、《波德莱尔》(1947)和《境遇》(1-10集,1947-1976)等。1964年,瑞典皇家学会授予他诺贝尔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理由是“我一向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这一时期,他的主要作品有:剧本《魔鬼与上帝》(1951)、《涅克拉索夫》(1955)、《阿尔托纳的隐居者》(1959)等。
26、二十世

纪英国文学:现实主义仍是20世纪初英国小说主流。乔伊斯推出《尤利西斯》,劳伦斯发表《恋爱中的女人》。福斯特的名作《印度之行》(1924),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在精神上的隔膜。世纪之交与20世纪上半期重要小说家还有沃尔夫、康拉德、吉卜林和毛姆等。
高尔斯华绥(1867-1933)是一个多产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创作的重要作品有:长篇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821)、三部曲《现代喜剧》(《白猿》1926、《银匙》1926、《天鹅之歌》1928)、三部曲《尾声》(《女侍》1931、《开花的荒野》1932、《河那边》1933),以及剧本《银匣》(1936)、《斗争》(1909)、《群众》(1914)和《逃跑》(1926)等。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不少作品以英国资产阶级为主要描写对象,对资产阶级的家庭、婚姻、道德领域的勾心斗角、互相猜忌、幸灾乐祸的自私心理,作了深刻的揭露。揭示英国资产阶级盛衰历史的《福尔赛世家》是他最有影响的作品。
毛姆(1874-1965)是一个多产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1921)、《卡苏里纳树》(1926)和《阿金》(1933),以及《圈子》等剧本30多部。《月亮和六便士》揭示了天才、个性与现代物质文明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刀锋》中的主人公执著地探索人生的道路,历尽艰险,终于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是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毛姆主张客观冷静地描写,他的小说题材广泛,形象鲜明,风格朴实,情节曲折,颇具吸引力,是英国20世纪写实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家。毛姆的剧作以风俗喜剧为主,受王尔德影响较深,多以家庭爱情生活为题材,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颇为独到。
詹姆斯·乔伊斯 (1882-1941)是爱尔兰小说家。 乔伊斯的作品有短篇集《都柏林人》(1914),《青年艺术家的肖像》(1916)、《尤利西斯》、《芬尼根们的苏醒》等。 乔伊斯出版过一本诗集《室内乐》,还有一部剧本《流亡》。他一生勤于探索,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尤利西斯》是乔伊斯的代表作,也是是现代西方小说中最富实验性的作品之一,被认为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之作。
27、二十世纪俄苏文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落后的俄国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同时,马克思主义和西方各种现代社会哲学思潮开始传播,欧洲优秀的艺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地被介绍到了俄国,

这为俄国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并促成了新的文化高潮(所谓“白银时代”)的到来。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的早期诗歌除讽刺诗外,还写有《穿裤子的云》(1915)等多首长诗,带有未来主义的色彩。十月革命后,他创作了短诗《我们的进行曲》、《革命颂》和《向左进行曲》,以及剧本《宗教滑稽剧》和长诗《一亿五千万》等歌颂革命的作品,曾为“罗斯塔之窗”工作。2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成熟期,发表了辛辣讽刺官僚主义的诗篇《开会迷》(1922)、歌颂列宁光辉一生的长诗《列宁》(1925)、讽刺喜剧《臭虫》和《澡堂》,以及长诗《好!》(1927)、《放开喉咙歌唱》、美国组诗和特写《我发现了美洲》等,艺术上多有创新。
叶赛宁(1895-1925)的早期诗作充满乡土气息和对乡村俄罗斯的热爱,如诗集《亡灵节》(1916)、《变容节》(1918)和《农村日课经》,叙事诗《约旦河的鸽子》和《天上的鼓手》等。革命后的现实与诗人的想像有差距,诗人一度陷入迷惘,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等反映了他当时的思想情绪。诗人在生命的最后两年思想情绪有变化,创作了一百多首抒情诗和大量的叙事诗,如《二十六人颂歌》、《伟大进军之歌》、《三十六个》、《安娜·斯涅金娜》(1925)和《黑影人》,以及组诗《波斯抒情》(1924-1925)等。他的诗歌感情真挚、意境隽永。
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下诺夫戈洛德城的一个木工家庭。作品有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和《三人》,充满激情的散文诗《海燕》(1901),剧本《小市民》、《底层》(1902)和《敌人》等。长篇小说《母亲》(1906)是对俄国1905年革命的艺术总结,生动地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其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高尔基在自传三部曲中,通过阿辽沙形象再现了自己早年的生活经历和成长道路,展现了19世纪70-80年代俄罗斯生活的风俗长卷。小说生动的形象、多彩的画面和贯穿全书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使它成为一部极具魅力的优秀作品。《底层》是高尔基写于20世纪初的一部颇具特色的剧作,堪称高尔基戏剧创作的代表作。这部剧本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
肖洛霍夫(1905-1984)出生在顿河维申斯克镇,他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在那里度过。1926年,他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后合为一集),受到文坛的关注。1926年,他开始创作史诗性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1940年完成。小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创作《静静的顿河》期间,肖洛霍夫又完成了反映农业集体化运动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