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的整理与分析

【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此,对甲午战争始末中日两国的情况分析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的整理与分析就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影响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

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陆军方面

清政府:人数虽多,但是战斗力普遍低下,有作战能力的少之又少;没有统一的司令部进行战略制定、协调;缺乏对现代战争的认识。

日本:步枪总体水平与清军相当,炮兵火力远胜于清军;而且完成近代化的改革后的日本,军队建立了参谋体系,统一制定战略、统一指挥。

海军方面

清政府:中国海军成军较早,到了后期缺乏投入与更新,各舰到甲午时已经老

旧,而甲午前清由于财政紧张,停止外购军舰军火两年,北洋各舰保养、军火都严重不足,总体实力仍旧落后于日本。

日本:19世纪90年代大量购买船只,全国上下的人民都支持,且日本有多艘军舰都是战前刚刚完工,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总体实力超过北洋海军。

二、甲午战争的结果

甲午战争于清政府的惨败和日本的完胜为结果。在这场战争中,涌现了一批民族英雄,同时也出现了一批以狂奔八百里的清军将领叶志超为首的贪生怕死的将领。由此一战,日本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也日益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大的侵略者。洋务运动失败了,中国堕入更为深重干的苦难。大清帝国的无能进一步鼓舞了列强的野心,甲午之后,英国人夺取威海卫,德国人占领胶州湾,俄国人进一步蚕食西部边境,中国再无一刻安宁...

三、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1.从政治体制上看:1895年的清政府仍然是封建专制的国家,国家的权利高

度集中于皇帝手中。权利的过度集中导致高层的决策具有盲目性,无法接受其他人的建议。相反的日本,经过了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洗礼,日本成功的推翻了幕僚的统治,确定了君主专政的政权,这一种现代的政治制度,给予了日本新的活力,使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政治体制上,日本远远的把中国甩在了后面。

2.从经济军事上看:清朝后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世界的经济中心,闭关锁国

的政策使得清朝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经济开始迅速腾飞。军事方面,中国落后的军事设备,武器,训练方法等无法与日本相比。

3.求和派和顽固派的避战求和是中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甲午战争清政府本有还手之力,但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求和派的领导下,清政府消极抗战,无法做出应有的大国抵抗。清军的一部分将领贪生怕死避敌自保。平壤战役中清军阵亡两千人,几乎都是在逃跑时被打死的,而日军只死亡了一百八十余人。清军遗弃的武器有炮四十门、步枪一万余支。临逃走时,几乎都扔掉了武器。高级将领丢下的私产有金币十二箱(其中金块六十七块、金锭六十一个),砂金十四箱,大小包裹三十来个。清政府发给的军饷和大量银块,约十万两,叶志超也来不及运走了。而且,一些重要的机密电稿、文书等竟未做任何处理,弃之不顾。

四.甲午战争的影响

1.对中国的影响:甲午战争在已经是遍体磷伤得中国身上狠狠地划了一

刀。《马关条约》的签订,巨额的赔款使中国的经济雪上加霜,同时,中国的一些领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允许

在华设厂和增开商埠进一步阻碍了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大大加

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

2.对日本的影响:侵华是日本的既定战策,甲午中日战争只是其中的一部

分。发动甲午战争,使得日本能够转移国内的一些矛盾,同时,签订

《马关条约》对于日本来说是一极大的利好事情。两亿两白银的赔款

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本基础。同时又打开了中国

的市场大门。日本的经济开始进一步的发展。

3.对世界:甲午战争是一场落后的封建制度与先进的资本主义的较量。这

次战争充分显示了现代制度的优越性,否定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从此

以后,资本主义制度开始了在世界范围内的进一步传播。

五.甲午战争与中国近现代化

1. 甲午战争以前,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是通过商品输出和从中国

掠夺原料、土特产的商业流通活动实现的。甲午战争后,外国列强在前

一时期控制中国海关、对外贸易、国际汇兑与航运基础上,又凭投资产业特权,从商品的生产领域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市场,完成了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第一步,外国垄断资本主义成为中国国民经济内部的一种占支配地位的成分。中国的贸易和商业严重半殖民地化。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2.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受到侵犯,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战后,清政府的威信大大降低,人们对清政府的腐败更加深恶痛觉,清政府的统治日益摇摇欲坠。

3. 甲午战争的失败从另一方面看是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标榜着“自

强求富”,但是洋务运动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没有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战后的中国,一些开明人士日益认识到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性,中国的近代化从这方面而言是进一步发展的。

六.甲午战争给我们的启示

1.落后就要挨打。这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真理。明清的中国实行闭关锁国的

政策,在西方国家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仍然是一个于农业为主的落后的封建国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甚至于从唐朝开始就向我们学习的日本,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学习西方,逐步的追赶和超越中国,落后的中国被挨打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因此,在当今世界,唯有发展好自己,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历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弱国无外交。清政府一心希望着西方列强的干涉,使日本退兵投降。但

这并不现实。列强为了他们各自的利益,不会更不可能帮助清政府。当今社会是一个一超多强的世界,我们一方面要搞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不能忘记曾经帮助新中国的发展中国家。百花齐放的政策很符合我们的发展要求。

3.世界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战争是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协约国总计动员军队4218万人,损失2210万人,其中死亡515万人。

同盟国总计动员军队2285万人,损失1540万余人,其中死亡380万人。交战双方直接战费约为1863亿美元。战争使人们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尽管在当今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大大的降低,但是小规模的战争仍不断,每天都有人因为战争而失去生命。毛主席曾说我们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我们不与其他国家争霸。所以,珍惜世界的和平是我们应该也是必须做的,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后代。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白寿彝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甲午战争》陈舜臣著重庆出版社。

甲午战争论文

甲午战争的整理与分析 【内容摘要】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绪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到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失败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作为后人,应该好好回眸这段历史,吸取其中的教训。为此,对甲午战争始末中日两国的情况分析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影响的整理与分析就是不可或缺的。 【关键词】甲午战争、政治、经济、军事、影响 一、甲午战争前的中国与日本的实力对比 1.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政治对比: 清政府:在政治制度上,清政府仍旧是腐朽的封建体制,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并且清政府的封建体制处于封建体制的衰落期,腐败不堪。 日本:日本经历了比较彻底的明治维新运动,已经基本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了较现代化的政治体系,各项管理制度都相对与清政府优秀 2.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对比: 清政府:总体国力来说,清王朝超过日本,洋务运动也为清王朝累计了一定的资本,但是清朝的封建财政体系落后,工业基础薄弱。 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借助比较先进的近代财政系统,各项财政收 入与清政府差距甚微,且日本重视工业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超过清政府(例:甲午时清有铁路约400公里,1890年日本有铁路2733公里;1893年日本有轮船680艘,110205吨,1894年清招商局有26艘轮船22900吨,民间轮船寥寥无几;1894年清工业产煤可查产量约54.4万吨,而日本是426.1万吨等等)。 3.甲午战争前中国与日本的军事对比:

甲午中日战争800字论文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中日间的关系相信每个国人都众所周知,所以我们更应该理性的认清甲午战争这一历时史实,勿忘国耻。从古代中日友好往来到日本侵略中国,这一种种罪行,正正体现了一种对金钱的强烈欲望。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勿忘国耻,居安思危。 1894年甲午战争以丰岛海战为开端爆发,直至1895年4月17日以《马关条约》的签订结束。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从而致使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在种种欺压挺了过来,然而直到甲午战争120年后的今天,中日关系从未能正真的缓解。现今两国最大的争腻钓鱼岛问题尤为关注,钓鱼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它和台湾一样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 中日关系的种种冲突与争端由钓鱼岛进一步恶化,但是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是不会让步,中国人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我国与日本的历史矛盾根本没有解决,问题不在我们身上,相反,我们是很宽容的,比如战后赔款,我们只字未提;而日本呢,它首先根本没有意思到自己的历史错误,不断歪曲自己的侵略行为,一再的参拜靖国神社,伤害我国及其他亚洲人民的感情;试想,一个无法意识到自己错误,或者说它已经意识到自己错误却根本无心改正的国家怎么能让人信任?人与人之间,交往在于知心,而国与国之间,更在于诚信!关于这点,日本更应该多像德国学习。如果日本一直不敢正视自己对中国造成巨大伤害的历史罪行,那么中日关系就不可能真正地好起来! 利益冲突才是国家冲突的根本原因,如果日本当日没有想统治中国,就不会有8年抗日,各国人民就不会妻离子散,如果日本没有想把钓鱼岛占为己有,我们就不会有抵制日货这一类口号,这归根结底就是具有强烈的占有欲,导致了种种冲突的发生。 在这个处于相对和平的时代的我们,更应该去了解过去,看清历时史实,不忘记我们昔日的沧桑,让我们国家更加的繁荣富强,提升国际地位,维护世界的和平,而并不是肆无忌惮的剥削与掠夺。同时也要有警惕之心,防止他国对我国的威胁。 身处和平时代,我们就应居安思危。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结的很好: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自身打铁功夫硬,我们才能不惧怕任何国家或者势力的威胁。只有更好的发展,我们才能不怕威胁,与绝不妥协。

分析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国胜败的根本原因

1.我的看法: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封建君主制的失败。 原理一: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则是政治的继续。说到底战争是为 经济利益服务的。对比一下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就能搞清很多问题: (1)经济方面:甲午年间:中国的经济力量强于日本,日本打仗靠外国借款,战争只能维持一个较短的时间,否则日本即告破产。但由于满清王朝一味对外妥协,匆忙割地、赔款使日本冒险发动的战争收到了成果,光赔款一项就相当于日本六年的总产值,日本货币从那时起实现了金本位,一个日圆相当于一两银子。台湾、朝鲜的割让使日本的领土扩大了一倍还多,这为日本日后的侵略打下了基础,而中国的国力却受到了重创,赔款的白银相当于一百艘铁甲舰的造价,如果只是白白丢掉了一百艘铁甲舰问题还不严重,问题是日本得到了这一百艘铁甲舰,相当于中日两国的实力相差二百艘铁甲舰,以后就更难追赶了。这一点上日本象一个赌徒:压上了全部家当,侥幸赢了 一大笔钱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经济强于中国,但是日本的强大并未强大到可以吃掉中国 的地步,中国也没有弱小到完全不能抵抗的程度。当时日本军事的力量:海军对美国太平洋舰队占有优势,陆军还不能和苏联红军匹敌,但是和中国军队比较却占有优势,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综合国力的必然,而是提前几十年维持一个高度军事化的经济体制的结果,在战争爆发时,日本好象一个做了充分准备活动,并使出全力的的运动员,而中国好象一个正在生病的人,美国象一个正在宴会上的运动员,而苏联正在准备和德国比赛。所以日本在战争初期得胜就不奇怪了。但这样的胜利是不可能持久的。在抗战爆发时,日本政府的高度动员体制只能使国内经济维持三年,所以日军提出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只是一句疯话,其中的苦衷只有日本高层才知道,包括一些右翼军人都未必明白。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的性质与其它地区的暴行有根本不同,这是一种战略威慑手段,企图用极端的恐怖摧毁中国政府和人民抵抗的决心,因为它们深知持久作战就必然失败。毛主席提出《论持久战》的方针为战胜日本军国主义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日本陷在中国,所以不得不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就如同一个被资金套牢的投机家,不得不冒险去抢银行来求得周转,其结果不问自知。 2)政治上: 甲午年间:日本是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政体,而中国还是封建君主制;日本的政治法律制度较完备,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失去了强大的机会。落后的政治制度不但阻碍长远的经济发展,而且限制了现有的经济力量转化为战斗力和日本较量。日本是单一民族的国家,中国是少数满洲权贵统治广大汉族和其他民族。以国家的凝聚力比较,日本强于中国,这使得日本能倾全国之力与中国作战,而中国只有淮系一派军阀的力量与之抗衡。在君主政体下面:“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西太后李鸿章割地赔款,理论上都是皇帝自家的事,百姓和官吏只有愚忠的义务,没有发言的权力。看:那时卖国多容易!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已经完成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推翻了满族贵族的统治,民主、共和的观念得以确立,国家和领土不再是皇帝的,至少理论上是属于人民的,所以任何人包括蒋介石都不敢公开的卖国投降,否则将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例如:汪逆精卫叛变之日,即是他全面破产之时绝大多数追随它多年的军政要员都弃它而去,汪逆身边只剩下少数死党,失意政客,还有蒋介石居心叵测地派去的双面间谍了。有汪逆精卫的下场在先,共产党和其它爱国力量逼迫于后,虽然蒋日秘密谈判一直断断续续,蒋介石一直不敢对日投降,只好做持久的抗争,直到日本投降。阎西山也是如此。 所以抗战的胜利,某种程度上也是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先生一生坎坷,屡屡失败,然而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项功绩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他。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比较甲午之战的失败,应该从政治、经济上去找原因,如果我们只盯著战术、技术问题那我们永远也搞不清真正的原因,更不用说汲取教训了。关于检讨甲午战争失败原因的思想方法: (1)如果炮弹大多能命中敌舰而未能爆炸,则问题在于军械; (2)如果战术对而射击不准,则问题在于训练; (3)如果战术、训练、军械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于舰队司令 丁汝昌; (4)如果海军败而陆军胜,则问题在海军大臣; (5)如果海、陆军都失败了,则问题在李鸿章; (6)如果国家的军事、政治、经济都出了问题,则问题在西太后; (7)如果咸丰、西太后、同治、光绪、浦仪都没能搞好国家 这部影片笔者在小时候曾经看过数遍,片中的爱国人物邓世昌的英勇行为一直激荡着笔者的爱国之心,今日特地让笔者的儿子也在网上看了这部影片。 片中描述了中日在甲午海战中中方英勇反击的光荣事迹,但所有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最后甲午海战是以清政府为代表的我方彻底失败而告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最后中国不得不割地赔款,进一步拉开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历史,为以后中日之间再次发生战争提供了可能! 为什么甲午海战以我们失败而告终,笔者认为并不是简单的北洋水师队形的排列错误,更不是北洋水师的坚船利炮不够先进,恰恰相反,当时的北洋水师拥有的是全世界最先进的舰船,由此可见,战争的胜负不一定武器的先进是必要因素! 更重要的人的主观因素和社会机制的原因,但看看当时腐-败的清政府,一切都处于混乱和飘摇之中,对外政策总是希望英美列强的调停来实现避免战争的目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法国在

甲午战争的影响

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 今年是甲午马年,正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甲午战争已经过去了两个甲子。 回首120年前甲午战争的历史伤痛,不是为了在伤痛上撒盐,而是为了总结历史教训。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甲午战争以来中日国交的历史,战争多于和平,紧张多于友好。要创造和平多于战争,友好多于紧张的局面,中日两国人民都要经常回顾历史教训,牢记历史教训。认真反思历史场景,认识那场战争何以发生、何以成为那样令人不忍回首的结局,对于我们今天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与统一,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清政府事前没有料到的。日本在战争中完胜,也是欧美各国没有料到的。甲午战争的历史影响,却是巨大的。 甲午战争与中日的历史走向 清代中国处在封建社会末期,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挑战,完全处在下风。在国际事务上,朝野上下颟顸无能,内政一沓糊涂,赔款压力山大,经济成长乏力,贪污腐败成风,武备不兴,民气不扬。这种状况对付成长中的资本主义小国日本,战败是必然的。 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中国的宝岛台湾以及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中割让给日本。清政府被迫付出2.3亿两白银战争赔款,只能忍痛向欧美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中国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 甲午战争的胜利给日本发挥其野心带来巨大的刺激。中国付给日本的赔款,是当时日本想都想不到的一笔巨大收入。日本内阁大臣井上馨说,看到这样大的财富滚滚而来,“无论政府和私人都顿觉无比地富裕”。这笔巨款中近2.7亿日元转入临时军费和扩军支出,用作

扩充海陆军等军事费用以及扩大军事产业基础其中建立八幡制铁所(今天属于“全日铁”)这样的大型钢铁厂,只用了58万日元。同时它还提出5000万日元作为储备金,建立了金本位制,打下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日本在1905年取得了对俄战争的胜利。也就是这个基础,成为此后日本制定大陆政策,在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 年发动七七事变,企图一举灭亡中国的奠基石,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和第二次中日战争,带给中国人民无尽的苦难。 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 甲午战争出人意料的结局,刺激了帝国主义列强加大侵略中国的胃口。欧美列强看见东方刚刚崛起的小国日本打败了中国,便认为这个东方巨人已经躺在“死亡之榻”上,瓜分这个巨人的“遗产”的时机已经到来,便纷纷在中国占领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抢占路矿权利,控制中国经济命脉,中国名义上保持着独立的地位,实际上处在半瓜分的状态。 甲午战争后,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远东以及国际格局发生变化。远东地区(包括中国与朝鲜)从此成为欧美、日本等列强关注的焦点。此后,八国联军(其中日本出兵最多)对中国的侵略,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借口对德国宣战,进攻并占领中国山东),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以及九国公约,李顿调查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日战争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主战场),太平洋战争,开罗会议等等,都直接与远东,与中国相关。说甲午战争改变了世界格局,是一点都不为过的。 甲午战争让中华民族觉醒 甲午战争的失败,不仅给予中国沉重一击,同时也给中华民族猛烈的警醒。中国不能停留在老样子上,应该有所变革。1894年11月,正是平壤战败和黄海海战失败后,孙中山等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 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 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 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

【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 第四款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 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 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 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 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1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一个多世纪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较量。仅就 战争角度而言,掌握了解敌方情况,对于战争胜负往往起关键作用,这就 是所谓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战争时期,日本政府为了实现侵华目标,用很大力气开展间谍活动,曾经对战争进程发生过重大影响。当时,清朝一位御史就 曾沉痛的说:“两国角争,间不容发,有备者胜,无备者败。知己知彼者胜, 不知己知彼者败。……倭之虚实,我国茫然,而我之一举一动,有士大夫不 知,而倭无不知者。”英国著名的谍报史专家查德·肯迪更明确的指出:甲午 战争前,日本间谍大量搜集了情况,其中相当一部分为1884至1885年日 华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战前,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为汉口的乐善堂和上海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关虽然在战争爆发之前相继解散,但他们搜集的大量情报及培养的大批间谍,在甲午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如侦察直隶海岸情况;选择山东半岛登陆点;侦察天津、上海的炮台和机器局(兵工厂);搜集渤海湾等地军事情报;严密关注北洋舰队动向等等。他们在写给国内的报告中,根据已掌握的情报,敦促日本政府发动战争。如“可乘之机就在今日,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故谓速战有利。”等等。 战时,日本间谍的活动更加猖獗,“凡我之动静彼皆洞悉无遗,甚或暗中为之接应,为之向导,故彼攻击调度每合机宜,我仅多受其制。”在丰岛海战,进攻辽东半岛、威海卫等一系列军事行动中,日本间谍都起了重要作用。如丰岛海战,是由间谍石川五一买通天津军械局一书吏,从而获得了高升号开船日期,并突袭成功;进攻辽东半岛,是由间谍向野间一先行刺探,被捕后又用2块银元买通清兵松绑后逃脱返回,使得日军一举攻占金州;进攻威海卫是由日本8名间谍提前在“近村购食物并鸦片烟,与村民狎,得威海、成山兵防状以去。”由此可见,甲午战争中,日本间谍的确成为军事行动的先锋。根据间谍提供的情报,日军“尽 我军情,先发以制我,致倭人招招领先,而我则处处落后。”不仅如此,日本间谍还为日军私递军火,接济米粮,并多次进行破坏活动。如上海吴淞口5万斤之巨炝毁于药水;湖北制造局机器及枪炮子弹被火焚;抓获石川五一时起获8箱地雷炸药,据石川五一供认,“欲用地雷炸药轰海光寺军火器械集聚之所。此寺一毁,则天津毁矣,海防废矣”;日本的外交人员也利用合法身份作掩护,致力于谍报活动。此外,由于技术落后,密码编制原始,规律简单,清廷的密电码被日方全部破译,日本由此掌握了中国驻日公使全部往返密电共54件。由于清廷毫无察觉,整个战争中一直没有更改密码,以至马关谈判期间,清廷与李鸿章 的往来密电共22件也全部被日本破译。

甲午海战论文

甲午海战 120年前,日本海军不宣而战,偷袭北洋水师。从此,以洋务运动为标志的中国近代现代化进程戛然而止,四万万中华儿女进入了更痛苦的沉沦。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伴之以令国人不堪回首的耻辱,再一次用鲜血染红了中国近代史。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乃至远东近代历史上划时代的重要事件,不仅对中日两国产生了巨大的直接影响,而且使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次战争以中国的惨败而告终,是持续30余年之久的洋务运动最后失败的标志,又成为中国近代民族觉醒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一.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的原因 日本方面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但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国内本身就资源匮乏、市场狭小,加之国内封建残余势力的浓厚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的尖锐,因此以天皇为首的日本统治集团急于从对外扩张中寻求出路。 中国方面 19世纪末,世界格局尚不稳定,日本帝国主义寻求扩张,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日本必定不能避免一战。但当时的中国处于清朝晚期,正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沉沦此时清朝政治十分腐败,人民生活困苦,官场中各派系明争暗斗、尔虞我诈,国防军事外强中干,纪律松弛,此战风险极大。 欧美方面 那时候,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向帝国主义过渡。日本的侵略行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强的支持。美国希望日本成为其侵略中国和朝鲜的助手;英国企图利用日本牵制俄国在远东的势力;德国和法国为了趁日本侵华之机夺取新的利益,也支持日本侵略中国。 二.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 甲午战前的几年,日本前后实施了8次《扩充军备案》,平均年度军费开支高

达总收入的31%。1887年天皇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日本一面扩军,一面派出大批间谍在中、朝活动,在甲午战前绘成了包括朝鲜和我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渤海沿线的每一座小丘,每一条道路的详图。日本就像一架制作精良的战争机器,时刻不停地运转着,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毫不犹豫地诉诸武力。 当时的日本为大战做足了准备,大肆扩军,清政府对国家安全形势的判断就显得很不到位,对遭受侵略缺乏应有的预见和警惕。反而是自大不已,认为“天朝”地位无法撼动,政府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甲午战前,慈禧挪用巨额海军经费建颐和园和祝寿,导致北洋海军将士因军费紧张而节衣缩食,甚至丁汝昌为舰队更换火炮所急需的几十万两白银的请奏也被驳回。试问以此状态有何战胜之言? 三.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甲午海战之前,中国的发展势头应该是很好的,洋务运动开展了好多年,进行了很多改革,虽然有很多满清政府的阻力。日本倾全国之力和北洋舰队打了一仗,对于中国,大清第一实力派李鸿章的家底输了个干净,看起来能挑战皇权的力量没有了,但反过来,慈禧得以控制其他督抚和贵族的实力也没有了。原先微妙的平衡被打破,在1900年,八国联军打过来时,东南督抚互保条约就说明了此战的影响。中央的控制力下降了。日本延缓了中国的近代化,日本得到大量的赔款和割地,但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实际上处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甲午中日战争的结果是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它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是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社会的极其重要的步骤,甲午战争后,列强以武力威胁、政治利诱等手段开始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加紧在华争夺势力范围、强租军港、构筑炮台、修建军事基地,控制了南起广州湾,北至旅大的多个重要港口,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国门户洞开、藩篱尽失,京师腹地处于列强炮口之下的不利局面,中国主权进一步丧失。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之大,影响之深,是前所未有的。中国从前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如今竟被东方小小的岛国日本打败了,不仅割国土,赔巨款,丧利权,蒙受奇耻大辱,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大大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中国的民族危机愈益深重了,甲午战争彻底打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进一步唤醒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哭泣、悲歌、呐喊和抗争中,孙中山喊出了振聋发聩的口号:“振兴中华!”从此,“振兴中华”成了一代代爱国者梦寐以求的宏伟理想

高考历史二轮通史训练: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潍坊一中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 1.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 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甲午战争以后 ①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②近代民族工业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④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甲午战争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故③④两项的表述正确;甲午战争后,为解决财政危机,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使得民族工业进入初步发展的阶段,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近代化,故第②项的表述正确;第①项开始于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早于题目中的时间“甲午战争”,故排除。本题应选B 项。 2.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C 本题考查甲午战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比以前显著增加,说明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C正确;“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不能在材料中体现出来,排除AD;B表述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故选C。 3.石约翰对《清季外交史料》中的“主权”二字进行统计,发现从1875年至1894年间, “主权”二字仅在每百页出现“一次”,而从甲午之后的1895年起,“主权”二字的出现频率显著增加。这反映出() A. 晚清政府坚持“天朝上国”思想 B. 甲午战后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 C. 甲午中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分水岭 D. 西方的“主权”思想已引入中国 B A.甲午战争洋务运动失败中国国际地位迅速下降,清朝政府放弃了天朝上国的思想.B.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加深,中国的民族意识觉醒,对主权的认识也更加深刻.C.材料只能反映甲午战争对当时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影响,体现不出是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D.西方主权思想引入中国,在甲午战争之前就有了.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要求学生结合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来分析材料. 第1页/共6页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期中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学生姓名:吕伟佳 学号:1310303218 所在院系:基础医学院 所在年级:2013级 任课教师:史春风 课程助教:吕净蔓 完成时间:2014年3月

浅谈甲午中日战争 【摘要】 甲午中日战争 【关键词】 甲午中日战争 公元1894年是中国旧历的甲午年,在蒙受了西方列强五十多年欺凌和屈辱之后,大清王朝的血色残阳正在缓缓落下。然而,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垂死大清帝国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一支北洋水师,竟然以它的坚船利炮排名亚洲第一、世界第八。这一支龙旗飘扬的大清舰队,曾经在帝国漫长的海岸线上留下过伟岸、巍峨的侧影,这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北洋水师,曾经成为了大清帝国最后的辉煌与荣耀。然而,1894年9月17日的那一场悲怆的甲午海战,却吹响了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在日本海陆军的凌厉攻势下,四个月后,这曾经的一切都化为乌有。而那一年的9月17日,就是中秋佳节之后的第三天,执行护航任务的北洋水师官兵们还没有来得及和家人团聚,就在茫茫大海上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殊死战斗、血洒疆场,用勇气和鲜血留下了大清王朝最后一幕的感动。然而,当时间过去了一百一十多年,今天的我们仍旧会追问:这样一支曾经排名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如何会惨败在曾经是东洋小国的日本手下?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北洋水师官兵的牺牲,为何最终换来的却是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呢?就让语言文字,带我们回到一百一十多年前的那一场痛心之战——甲午风云。 在1890年的时候,北洋大臣李鸿章曾向皇帝报告说:“北洋海军规模,足以雄视一切,渤海门户,深固未摇。”就是说中国的海军,现在已经可以在亚洲称雄了。我们中国的海防,已经很巩固了。是不是这样的?当时的西方的《海军年鉴》也曾经把中国的海军评为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八位。那么中国是不是真的已经像这些洋务派官僚所标榜的那样,已经“自强”了呢?而这样一支曾经称雄亚洲的强大舰队,究竟是因为什么会败给当时实力远不如中国的日本?今天我们要讲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一次真正的检验。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可以说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中国人做了四千年的“天朝大国”之梦,什么时候才被唤醒的呢?实际上是从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清政府被迫同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之后,才梦碎惊醒的。从这个时候开始,1894年,在中国来讲,就是农历的甲午年。日本在这一年,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中国叫做“甲午战争”,日本把它称为“日清战争”。可是这一年,清政府的那些统治集团的官员们,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事情呢?并不是关心如何抵抗日本的侵略,官员们最忙碌、最操心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慈禧太后要过六十大寿,要庆贺太后的万寿大典。大家都知道,中国当时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是光绪皇帝,可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慈禧太后,人们把她叫做“老佛爷”。被称作“老佛爷”的慈禧太后,她是掌握实权的。那么1894年,正好是慈禧太后的六十岁生日。大家都知道,中国人是很讲究“六十一甲子”的,因此很重视这个六十大寿,希望这一年不要出什么不吉利的事情,所以慈禧太后很早就为自己这个大寿在做准备,那么清朝政府就要为她修个颐和园。这个颐和园的前身叫做“清漪园”,当年是乾隆皇帝为他的母亲六十大寿修的这个园子。后来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被英法联军烧了。光绪皇帝以及清朝就要为慈禧太后把颐和园再修起来。这样准备她过万寿大典的时候,在这里庆贺。1892年的时候,光绪皇帝就下了一个圣旨“甲午年,欣逢太后花甲昌期”,就是我们说的“六十花甲”,所以朕要率领天下的臣民都来庆贺,为此就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与近代中国的变迁 甲午战争之前,中国封建官僚虚骄自大,盲目乐观,根本不把日本放在眼里,其它列强也较高地估计了中国的实力。1895年的甲午战争大大打击了天朝上国的自尊心,也使国人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中国衰落了,甚至落后于昔日的弟子。甲午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转折点,日本在甲午战争之后迅速取代了中国在东亚的中心地位,并且在此后的半个世纪中成为影响中国的最大的外部因素。甲午战争的结局,暴露了清朝政府的腐败和国防力量的虚弱,从此也改变了远东国际关系原有格局。 战争的结局使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甲午战争也加速了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解体,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确立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社会地位。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取得了在中国投资办厂的特权,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形式。他们一是通过政治性贷款和开办银行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二是展开对中国铁路修筑权、矿山开采权以及划分势力范围的争夺。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迅速导向半殖民地化的境地。 甲午战后,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空前的危机感笼罩在每一个有识之士的心头,中国在甲午战争后想要再次崛起,首先,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舍此一途别无他法。以日为师谋求全面改革的甲午战争前,洋务派中的少数人意识到没有体制层面改革的配合,器物层面的变革只是徒有其表,但这一先见之明却不被认同。经过甲午战争的刺激,效仿日本变法维新成为朝野上下的共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认为,日本成功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明治维新,若中国取法日本变法,可以避免走许多弯路。光绪采纳了维新派的建议, 1898 年6 月下诏变法,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变法措施几乎全盘模仿日本的明治维新。维新变法以变革封建政治体制为目标,将中国的现代化从物质技术层面推向政治制度层面。虽然变法的思想来不及实施就遭到保守派的扼杀,但在变法思想深入人心以及社会危机全面迫近的形势下,亲手绞杀维新派的慈禧不得不继承其衣钵,开始全方位、深层次的社会变革,但改革仍以日本明治维新为参照系,至此中国在近代化道路上走得更快、更深人,也更全面。 在经济方面,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受到了刺激急剧膨胀,对中国的侵略加剧。伴随着列强的人侵,宣告了洋务运动彻底失败,即是地主阶级试图用引进西方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失败,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必要条件(市场和劳动力等)。另一方面,为了偿还对日赔款,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一规定标志着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的解体。除此之外,中央政府设立了商部,开办大清银行,并颁布了在省会及大城市成立工商两局的章程等,中国效法日本奖励实业,保护工商业。1903 年清政府在中央设立商部,这改变了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传统,是一个重大的历史突破,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民族工商业有了自发展的空间,帝国主义的侵略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战前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还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为工商业者的经营活动和合法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护,中国新的经济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在此后有了初步发展。 在政治方面,甲午战争使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被进一步侵犯,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促使中国救亡运动高涨,之后中国仿效日本建立君主立宪政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甲午中日战争论文 第一次中日战争即甲午战争时期,中国是有着四亿人口的亚洲大国,日本只有三千万人口,国土也只有中国的二十六分之一。双方的兵力对比:海军大体相等,但中国的舰龄向对老化;陆军我强于敌,中国全体兵力共约63万人,前线作战兵力共约20万人左右,还可陆续集结;日本共动员陆军24万人,除第四和第七师团尚未参战外,基本上是倾巢而出,国内几乎成了空城。经过一年多的作战,日本耗费军费两亿至两亿五千万日元,超过了当年的全部国民收入,财力枯竭已无再战之力。 中国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主要战场在中国本土,有人民的支援,后勤保障较方便,以逸待劳,有许多有利条件。国际舆论同情中国,日本在外交上,一直有列强干涉的压力和危险。所以在开战之初,多数国家判断中国将获胜。日本大本营也考虑过如果一旦战败,便退守保卫本土的“丙种作战”方案。海军军令部长就因为对战争缺乏信心而被撤职。日本各界亦有人认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确是天皇势力的巨大冒险事业,是把初生的生命作为赌注的投机事业。”以上情况本应是中国可以抵御日本侵略的有利条件,但日本的投机和冒险却获得了成功。为什么日本能够得逞?表现在战场上的胜与败,必须首先从政治上去找原因。这是腐败而又守旧的清政府,长期积弱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变法改革取得成功的必然结果。清政府在慈禧及顽固派的把持下,政治上维护腐朽的封建统治,经济上不求发展,生活上挥金如土,对待西方的科学技术,基本上采取排斥和拒绝态度。 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再甲午战争之前,自日军侵犯台湾吞并琉球后,中国朝野对海防建设是重视的。北洋舰队的组建成军,沿海重要港口的设防,绿营向练军的转化,军火工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成绩,中法战争中陆军的胜利,就是证明。但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必然会阻碍军事上的发展。中国的军事制度,一直没有实行根本性的改革,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防军。北洋水师虽具有相当规模和战斗力,因为慈褚挪用海军经费修建三海和颐和园,结果使日本海军后来居上,也丧失了优势。 国势的衰败,使清朝官员对洋人的态度,也发生了“前倨后恭”的变化。国门初开时,蓝服金发的西方人被视为异类,称为“夷人”,至于“东洋小国”的“倭人”则更不在话下。1873年,各国驻北京的公使要求同治皇帝予以接见。清延提出觐见时需行“跪拜礼”,以示国威。各国公使偏不给面子予以拒绝,僵持了四十多天,经过往返交涉磋商,最后清廷终于允行“三鞠躬”礼,才结束了这场可笑的外交纠纷。可是至中法战争时,清政府竞不顾国家尊严,委派英国人金登干“代表”中国政府,去巴黎与法国政府谈判议和,创造了主权国家外交史上的奇闻。在中日战争结束时,美国人科士达和田贝的劝告,对中国的换约决定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腐败的清政府已经从妄自尊大走向另一个极端,逐渐丧失了民族自尊心。

最新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甲午战争后的中国 精品

专题六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 ——甲午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考点导图】 一、民族危机加深与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 ②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结果: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影响:①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②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到京津地 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3.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18年,全国性的资 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2)过程 ①武昌起义: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 ③制定约法:1912年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 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④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 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3)意义 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2.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1)背景 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2)表现 ①1912~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②代表人物有张謇、荣宗敬、荣德生等。 (3)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转 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 (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生活的变迁 1.社会生活的变迁 (1)维新变法期间: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时期 ①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论文初搞

甲午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梁义超 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 摘要: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全世界人民都盼望有个好的国际环 境,中国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并奉行睦邻友好政策,然而近年来中日关系一直不平静。日本为了掩盖它的侵华历史:否认南京大屠杀、篡改历史教科书、制造中国威胁论、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企图利用这些来遏制中国的发展,想凭借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谋取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地位,对于这种侵略野心,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从甲午战争分析这场战争对中国社会的重大影响,从而鉴史至今,警策后人,富国强兵,振兴中华! 关键词:甲午战争、人民群众、民族觉醒、维新变法、孙中山 On the Sino-Japanese War and the awakening of the Chinese nation Liang Yichao Social Schoo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Abstrct:The theme of nowaday society is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people all of the around are looking forward to a goo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China has always been paying highly attention on and executing Good-neighborly and Friendly Policy.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quite unpeaceful these years. In order to cover the aggression fact, Japan denied Nanjing Massacre, revised the textbooks and made up China threat theory. They tried to use these ways to co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so that they can seek military and political power of the world by their strong economic power. For this invision ambition, we must pay highly attention. This paper tries to analyse the influence of Jiawu Sino-Japanese War to learn from history, alert our decendents, make our economy and militory stronger and realise the regeneration of China. Key words:Jiawu Sino-Japanese War, people, national awakening, political reform, Sun Yat-Sen

甲午海战的论文

甲午战争 中日关系因历史原因从未真正和谐过,早在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中,中日关系已出现裂痕。 1894年,中国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由以慈禧太后为主的顽固派统治,没有开放、长远的思想和眼光。而洋务派也只是学习了的西方的技术创立了亚洲强大的北洋海军,却没有改变中国的封建制度,所以当时的中国只是外强中干的国家。其政治十分腐败,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苦。而当时的日本因明治维新使国家经济繁荣,科学技术不断提高,政府开始制定“清国征讨策略”,且前后共修改过8次。日本用长达7年的时间准备。天皇还下令从皇室经费中挤出30万元作为海军补助费,这笔钱虽然不算很多,但表达了最高统治者的决心,势必对全国产生很大激励。果然,在天皇的感召下,全国富豪纷纷捐款,一年就有100多万元。这不仅增加了军费,也极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相反中国当时面临慈禧大寿将大部分的军费用来修建颐和园,供自己“颐养天年”了。致使北洋海军自1888年正式建军后,就再没有增添任何舰只,舰龄渐渐老化,与日本新添的战舰相比之下,火力弱,射速慢,航速迟缓。最后连枪炮弹药都停止购买了。 面对日本的充分准备也为中国最后的战败埋下了伏笔。中日甲午海战有人说是实力原因,我却认为不尽然。其主要原因有: 1缺乏主见,准备不足 2实战经验少,战略不足——指挥失当。 3装备不足,缺少弹药——清政府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 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4只会依靠他国,不能自立——从战争开始到失败投降,他们一直致力于争 取,俄德法美等国家的调停,以达到求和目的。李鸿章想利用各国之间的利益冲突遏制日本,解除中日军事对峙,用心可以理解。但他显然对列强干预成功的可能性期望太高了,过分依赖外交斡旋而放松了军事努力。,既殆误了军机,又影响了士气,一味求助别人,而松懈自己,放纵敌人,在战争中实为大忌,无疑是取祸之道。日本加紧进攻以求速战速胜,而中国则在一次又一次的调停中丧失时间和机会。 5信奉“武器决定论”——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 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导致因为武器不先进而士气低落。 6放弃和丧失制海权——由于日本濒临海洋重视制海权而中国忽视了,导致 在战争中不易给军队输送必需品。 这就是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 我认为现在中国和日本不可能开战,原因有二:一是中国和日本中间还有一个美国,中美乃世界大国要维护世界和平;二是中国人大部分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不愿打仗,小部分政府高官的子女亲人移居国外,若是开战则生命受到威胁,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