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设计美学重点

设计美学重点

设计美学重点
设计美学重点

第一章

产品形式是功能的物质载体和结构的外在表现,脱离了功能的定位个结构的组合,便无法确定产品的形式特性。

德国艺术批评家赫尔德首先从心理学和发生学的角度提出了对于艺术形态的划分。

所谓自由的艺术就是能确立和保障人的实际生活的自由的那种创造性劳动形式,它们是效用与美,功利意图与审美意向的有机统一。

第一节

1.人类对于大自然充满热爱之情,因为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依托,也是构成人们生活的天地。对于峰石的形象特征和气势,人们用瘦,皱,透,漏,清,丑,顽和拙八个字来品评鉴赏。

2. 与无机界相比,有机界是一个更加色彩纷呈和生意盎然的世界。自然界中动植物形体上特有的图案向人们表明,有机呈现出某些式样的可见图案必定是有其用处的。实际上,两者都是发挥一种信息功能。在生物的每一个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偶然性的变异。

3.由此生物便沿着适应环境的方向不断进化。自然选择的创造作用在于通过环境对生物发展的影响,使生物不断产生出新的类型。

4. 建筑师受到王莲叶子的启示,设计出具有薄膜结构的建筑造型。1851年作为伦敦国际博览会会场而兴建的水晶宫,便是由园艺师兼建筑师的帕克斯顿设计构思的。

5.自然形态的规律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统一尺度的规律作用。尺度是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各种生物形态的美,都是它与自身的生物种属的特点相关联的。每一种属都有自身的尺度,从而构成特定的和谐。

6. 人们对于自然形态的认识过程

生物机体的完整性以及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是构成美的形态特征之一。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经历着分化和整体化的过程。差异造成分化,分化使生物的形态产生多样性; 共同性保持着它们的整体联系,而这种整体化又给这种多样性带来统一。

适应是自然界中生命体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生物对于环境和生活条件的趋附作用。这种适应不仅表现在形体构造上,而且表现在生理功能,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生物生命活动的适应性提高了生物对外界的功能作用。

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例如例如蜻蜓和蜜蜂等昆虫都具有复眼,应用这一仿生学原理制成了光学测速仪。鱼的厚度相当于其长度的28%,这是一种阻力最小的形状。现代核潜艇便是按照海豚或鲸的轮廓和比例来建造了。由此,使它的航速一下子就提高了20%--25%。

在自然形态中,最富于情感意蕴最具亲和力的便是人体了。

人工形态是指人工制作这一形态类型,它是由天然形态的物质材料经过人的目的的加工而制成。物质性便是这两种形态取得统一的基础,它们都是占有一定时空而存在的物质实体。

人工形态与自然形态的不同之处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工形态的东西是人们有目的的劳动成果,直接用于满足人的某种需要,因此它的存在具有符合人的目的性的特点。而

自然形态的东西并不符合人的目的行作为存在的前提。其次,作为人的劳动成果,人工形态必然打上了劳动主体——人的烙印。再次,由于人的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使人工制品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成为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

任何人工产品都是由各种材料按照相应的结构形式组合起来的系统,以实现特定的功能。在这里,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材料是产品的物质基础,结构是产品内部不同材料的组合方式,形式是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功能则是产品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对人的一定效用。

产品的生产过程就是把材料由“朴”转化为“器”,由素材转化为产品要素的过程。

作为产品构成的物质要素,材料可以区分为结构性材料和功能性材料。前者组成了产品的结构实体,后者作为基础性的功能构件发挥作用,它们共同形成了产品的物质载体。

材料是结构的基础。

新材料的出现,为产品结构的变革提供了物质前提。现代建筑的产生,正是基于19世纪工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钢铁材料,由此出现了钢筋混凝土的建筑结构

材料的选择对于产品的工艺性能,质量特性以及市场效果具有重大影响。产品的创新往往首先是从材料的选择上突破的。

产品设计在材料的运用上,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趋向:其一是反朴归真,其二是逼肖自然,其三是“舍弃质感突出形式”

产品中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方式成为结构。产品总是由材料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组合起来的,从而发挥出一定的功能效用。一方面产品结构是与材料密切相关的,任何结构的构筑都要依靠一定的材料,材料是结构的物质承担者;然而另一方面产品的功能则是由结构决定的,结构是产品的物质功能的载体,它是实现产品物质功能的手段集合。

产品的结构一般具有层次性,有序性和稳定性的特点。所谓结构的层次性,是指根据产品复杂程度的不同,它的结构可能包含零件,组件,部件等不同隶属程度的组合关系。结构的有序性,是指产品的结构要使各种材料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即按照一定的目的性和规律性组成。结构的稳定性,是指产品作为一个有序的整体,无论处于静态或动态过程中,它的各种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都能保持一种平衡状态。结构稳定性是确保产品功能可靠性和人与产品的安全性的保证,从而在产品寿命期限内发挥其功能。结构作为功能的载体,它是依据产品的功能目的来选择和确定的。同一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结构和技术方法来实现,在产品结构与功能之间并不存在单一对应的关系。同一种结构也可能具有多种功能效用。因此,功能和结构之间是双向多重对应的关系。

产品的形式是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即由一定形体,色彩,质地等产品外观的物质要素所构成,它可以直接为人所感知。产品只有通过形式才能成为人的知觉对象,使人对它产生认知的和情感的反应,由此发挥出它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形式,作为产品造型的结果,可以发挥信息传递的作用,由此构成一种符号或产品语言。形式是产品发挥认知和审美功能的依据,也是产品外观的决定因素。

对产品形式的选择,首先受其材料和结构特性的影响,不同的材料或结构形态就会产生不同的外部形式,正是从这种意义上说,形式上产品材料和结构的外在表现。但是,并非任何产品的结构都能在外观形式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对于产品的设计来说,产品的内容这一概念并不止局限于产品的材料和结构,还包括产品的功能。产品的功能不仅包括实用的物质功能,还包括精神功能。这就是说,决定产品形式的因素包括产品的材料,结构,实用功能,认知功能以及审美功能等诸多因素,同时它还受到工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制约,因为技术,经济因素是商品产生的重要条件。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依存和转化的关系。这就是说,一方面形式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单独发挥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又直接取决于并影响到内容。这一点具体表现在:形式总是受制于材料,结构和物质功能的要求,但同时它又积极地影响到产品物质和精神功能的发挥。

当产品的材料,结构类型和实用功能已经确定时,形式在技术条件的制约下所允许的变化范围成为形式的自由度。形式的自由度为设计师在产品造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了活动天地。

产品的功能是指产品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人发挥的效用。它是产品动态系统产生一定活动方式的能力。

第二节

对象性是人的活动的根本特点,也是人的审美活动的特点。人对产品的感知特性,成为设计美学不可缺少的知识前提。

感觉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感觉可以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同样,感觉也是审美感受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心理要素,它也可以引发人的某些生理快感。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它是由感官刺激引发的,经过组织化的个人经验,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总体属性和各属性之间相互联系的整体反映。在知觉中,主体受到过去经验的制约,并伴随着自己的选择和理解。

对实用性设计产品的知觉具有多感官联合作用的特点,这是感知设计产品与感知纯艺术品的一个显着区别。

在人的同一个感官中,由外界刺激形成人的统一的经验时,其中各种刺激之间相互会发生作用。由此形成了感知的刺激模式,其中包括时间模式和空间模式。

当连续的刺激先后作用于感官时,便形成刺激的时间模式,它包括三种作用1.累积作用 2. 融合作用。

当感官个部分同时受到不同刺激时,便产生出刺激的空间模式,它也存在在三种不同的作用:1.空间的累积和扩散 2. 空间融合 3.同时对比

究竟多大的刺激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便涉及一个概念,即人的感觉的绝对阀限。心理学上将绝对阀限定为有一半次数(即50%)能被人感知的最低刺激强度。

公式p20

在视网膜成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知觉映现却保持不变,这便是视觉恒常性。在垂直方向上我们的视觉恒常性失效了。

人的视觉空间的异向性特征,即视觉空间根据方向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质。

完形(格式塔die Gestalt)概念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完形理论认为:认得视觉是集中在视觉域中一部分事务上的,这部分成为图形,而其余的部分则称为背景。由此,视域中形成了图形——背景的分化。图形和背景在知觉的性质上不同。图形趋向于轮廓更加分明,更好定位,更加紧密和完整;而背景则显示得不确定和模糊不清。图形和背景是由轮廓线区分开来的,轮廓线实际上是图形和背景所共有的,但它被知觉所属图形。

人所知觉的事物可能是有不同的刺激物构成的,它们之间的组合一般依据以下原则:1. 接近组合 2. 相似组合 3. 良好图形组合 4. 组合中的竞争与联合 5.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6. 参照系的影响 7. 知觉定势

完形理论可以较好地说明人的审美经验和艺术所具有的表现性。而完形理论则从两者之间找到了某种对应物。

完形心理学的另一位奠基人苛勒的观点概括为:经验到的空间秩序在结构上总是和作为基础的大脑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这一理论称谓同形论。同形论是知觉经验的形式与刺激形式之间的相互对应。这一理论也课称为异质同构论。因为人的心理过程与外在世界的物理过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它们之间却存在一种结构形式上的对应关系。同样,有不同形式构成的圆,它们都具有圆的完形特征。

阿恩海姆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在于强调视知觉本身具有理解能力,能够进行选择,简化,抽象,分析和综合等操作。知觉具有整体性,同时是对事物中力的式样和结构的把握。

第三节

德国美学家本泽曾经把物质对象分为四类:自然对象,技术对象,设计对象和艺术对象。他通过以下三种特性对它们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即固有性,确定性和预期性。

物质对象的异同:1.自然对象是天然固有的,而其它对象则由人工制作的;2. 技术对象是依据自然规律构筑的,其技术制作和功能的发挥具有确定性。同时它又是按计划目标制作的,具有预期性;3. 设计对象同样是安计划目标制作的,也具有预期性。但它还具有审美效应,由此产生了某种不确定性。4. 艺术对象同样具有审美效应的不确定性,然而它与设计对象的区别之一在与具有不可重复性,此外还具有非预期性,往往诉诸于直觉和灵感,这也是它与技术对象和设计对象的不同之处。由此可见,设计对象的特征处于技术对象与艺术对象之间。

技术,作为物质生产的手段,它的形成和发展必然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相平行。技术是人对自然界有目的性的变革,它反映了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整个自然界的能动关系。

在人与自然之间,一方面存在着人类无限发展的需要和欲求,另一方面存在这作为利用和加工对象的大自然。技术正是沟通两者的中介和桥梁。

艺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史前期。

最著名的雕像是“威廉多夫的维纳斯”

这些史前的原始艺术往往是进行巫术模仿的遗迹。

卢卡契分析了壁画之所以会产生的特殊条件:这些动物形象是按照它们的自然特性并以个体写实的方式同时又是类型化地描绘出来的。这些野兽是史前让你的狩猎对象,作为模仿巫术所涉及的是孤立单个对象,因此壁画中没有对环境的描绘。绘画者一般即时猎人又是巫师,生产实践培育了他们独特的观察力和感知力。绘画成了一种专职活动。由此使他们练就出特有饿艺术表现力。但是这种绘画并非出于艺术意图,而是由生存的渴望和对饥饿的恐惧,使他们生产对于对象的激情,并把这种感情升华为一种“艺术”能力、

推动艺术生产和发展的首要原因总是与生存需要相关联的。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逐渐使艺术拜托了宗教的束缚,走向自律的发展。

艺术是人对世界进行精神控制的一种方式,它所放映和表现的对象是人的社会生活。社会的人及其内心世界成为艺术反映的中心。

艺术的实质不在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审美发现。

技术和艺术都是具有生产形态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所谓的实践活动,是吧主管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客观物质的对象化过程,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并且是在社会关系中完成的。

技术和艺术的异:1.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生产,它要通过某种物质媒介把艺术意象客观化和物质化。因此只有具有精神功能。而技术活动是一种物质生产过程,它的产品首先具有物质的,实用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某种精神的功能。2. 技术和艺术在与满足人的不同需要。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作用,通过人工自然的创造,发挥着代替和延伸人的自身功能,调节和控制人的生命过程,创造出适应于人的环境等。艺术活动作用与人的精神世界,它通过审美效应发挥着认识的,教育de心理调节的和娱乐的功能。技术产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具有同一的物质效用,而艺术品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却可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技术和艺术的同:1. 无论是技术产品或艺术作品,他们的构成中都包含着人的主体因素和外在的客体因素。技术的主体因素是由人的经验,知识和技能组成的,其客体因素是由工具,能源和材料等组成。艺术中的主体因素则侧重于形式感受,情绪体验和思想情感等。2. 技术和艺术都包含知识的成分,知识来源于人的实际经验,并上升为一种科学认识。 3.技术能力和艺术技巧之间有某种相通之处。工艺品或技术产品与艺术品的区别表现在:前者在生产前已经形成明确的表象,具有产品的目标和规划,技能作为手段和执行过程是按照预先的

设想完成的。而后者,即艺术创造在最终完成以前,并不存在目的和手段的区分以及按规划的执行过程。 4. 艺术技巧区别于技术的核心在于它的审美效应。

纯粹的技术形态,是依据某种物质的自然规律构成的,它的目的是充分发挥特定的技术效能,并不考虑物与人的关系;而纯粹的艺术形态却是从人的感受出发,依据艺术家内心的意象构成的,它的目的是产生特定的精神效应,并不考虑科技的物质功能。设计产品却要兼顾这样两种效应,从而发挥出产品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设计产品属于功能形态,它处于技术形态与艺术形态之间。

对产品要素做出理性与非理性的范畴区分目的是说明在设计过程中涉及不同的心理功能。前者侧重于认知,逻辑分析和理智思考的领域;后者侧重于灵感,想象,激情和感性经验的领域。

设计师对于产品形式的创造,主要受其表现内容和表现方式的制约,而其中首先受到技术条件的制约。这种技术上的制约便是产品的技术规范性。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即产品技术,生产技术和操作技术,它们对产品形式的制约表现在不同的层次上。

产品技术是指产品以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开实现自身的功能目的,具体表现在产品所采用的结构方式和技术原理上。

生产技术是指如何吧产品制作出来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其中包括材料技术,加工工艺以及整机组装和成品检测技术等。

产品的操作技术涉及人与产品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必然受到人的生理学和人类学规律的制约。产品形式必须适应于人的生理特性,这些特性已经反映在人机工程学的规范要求中。此外,产品的操作还与人的认知,行为心理和无意识行为特性相关。

在满足基本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产品造型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便是形式自由度了。对形式的创造,允许设计师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或根据目前的消费习惯,或根据他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力来完成。

产品是以功能效用的发挥作为核心和目的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产品是依据功能造型的,所以它属于功能形态。

设计师是将和谐与比例的法则运用于产品的功能形式上。产品的功能目的与理想的和谐及比例相吻合。产品的形式并不是几何学意义上的单纯和谐与比例等合理性的问题,而是如何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为人所欣赏的问题。

几何造型具有抽象性,它是以数为基础的,构成了不同的数量比列关系。古希腊人还提出了黄金分割。

里德(英国艺术评论家)认为,完全遵循比例原则就会使艺术缺乏生气。对于抽象形式的选择,不能完全依据理性,其中有更深层心理因素的影响,他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直觉和潜意识。

几何造型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法则来进行。同样,实现调和关系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

功能形态的审美依据正是与产品的功能目的分不开的。产品形式的美主要在于功能目的的表现上,它构成了产品的功能美。

产品的几何造型,离不开点,线,面的处理。几何学成为对事物秩序的一种隐喻和意象,同时创造出一种动态的关系。处理好点的设计,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点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部分,应与面之间在色彩和质地上形成对比关系,以便引人注目。

线是产品造型的有力手段。它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和情感意蕴。直线的简洁明快,曲线的优雅柔和,垂直线的挺拔有力,水平线的沉稳安定。

面是立体的组成部分。静态产品以平面组成为主,运动体则以曲面为主。

几何造型并不排斥仿生学的有机形态,只是它更加抽象,更加简洁化。

意境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

我国古代园林设计十分注意意境的创造。历史上充分体现了静谧恬淡意境的园林是王维的山居别墅式园林——辋传别业。

第二章

功能,作为满足人的需要的特性,成为产品的核心概念

我们可以将产品功能划分为实用的,认知的和审美的。产品的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认知功能是在与实用功能的联系中产生的,而审美功能又是建立在与实用相关联的合目的性和认知相关联的合规律性的基础之上。

第一节

需要反映在人的头脑中,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过程,表现为人的某种特定的感觉状态,即或缺性的,或满足性的感觉。第一,任何满足都是指向一定对象的第二,一般的需要都要周而复始的周期性第三,需要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对象范围的扩大和满足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起来第四,人类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共通性特征,这使得对于人们需要的把握有了共同的依据。

对于人的需要,可以作出不同层次的划分。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分类方法把消费资料分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机动理论中提出了人的需要的层次论。即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毫无疑问,在人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需要,但是我们这里所关注的是,在人的物质消费过程中所存在的精神需要,也就是具体表现在产品使用和外观方面的精神内容,即认知和审美需要。

感觉和认知是人的需要和欲望得以满足的精神前提。

审美需要的产生是一个社会性的历史过程,也是个体性的情感过程。

审美的对象具有可感知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具有能唤起审美意识向的感染力和情感激发作用,同时还具有社会性的思想意蕴。

人的审美要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层次,其中包括从感官的愉悦到意蕴的领悟,价值的体验到精神境界的升华。最初级的需要便是悦耳悦目。进一步的需要便是悦心悦意,更高层次的审美需要便是悦志悦神。

人的审美需要与审美情感两者存在着激发和反馈的关系。

在意识化水准上,审美需要也表现出不同的层次,其中包括有明确意识的,前意识和潜意识的。

人的审美需要,一方面可以通过单独的精神活动来获得满足,如艺术欣赏或艺术创造;另一方面它也融合和渗透在人的日常生活和物质活动过程中,在获得某种物质或功能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在审美上的满足。审美需要的渗透性,使人的日常生活也转化为一个审美的世界,整个生活环境都成为人的价值和意义的表征。

使人们的消费从单纯物质性追求转向一种精神和情感的满足。在这里,消费者的情绪和情感对于其消费需要具有某种放大的强化作用。它构成了消费行为的内驱力,成为提高消费水准的深层动机。因此,使人的消费活动具有更大的情感色彩和审美意味。

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建筑师沙利文从生物学著作中得到了启示: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用以反对学院派建筑的仿古倾向和装饰风格。

“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在20世纪初叶工业设计运动中成了功能主义流派的口号。

功能主义运动在美学上的价值在于,功能主义造型的审美特征,是以技术的目的形式为基本模式的。它强调的是以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方式满足大众的标准化社会需要,抹杀了对个性的表现,忽视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当时还存在把适合性与美学等同起来的倾向,认为物品只要适用,它的形式就是美的。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产品作为一种功能实体,成为人与自然的中介,促进人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产品以造型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成为人际沟通的媒介,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产品系统组成了人工环境,为社会活动提供了场所和舞台。设计的创意意义正是在于,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开拓实现对恩的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的变革,从而提供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个人类的文明水准。

设计师所设计的产品是提供企业进行生产的,为了顺利地生产,设计方案必须具有经济的合理性和工艺的可行性。

企业所从事的是一种商品生产,商品的竞争力主要依靠以下几种要素来取得:即直来那个,品种,价格和营销服务。

当商品交换完成以后,产品进入消费则的家庭。产品要在环境中获得可以识别和认知的性质,并且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在产品功能的发挥上,能提供足够的直观信息并良好地适应预期的用途。

产品有象征性和审美价值从而作为情感交流的手段取得特定的纪念意义。

产品最终转化为废品。怎样处理好废品而不造成污染是环境保护的重大问题。好的产品设计必须考虑到产品作为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的方法。

从广义的社会效应来界定功能,将产品的基本功能划定为twm系统:即分为技术功能,经济功能和与人相关的功能。

从产品对于使用者的效用来界定功能,讲产品的基本功能划分为实用功能,符号功能和审美功能。

本书是将产品的功能划分为实用,认知和审美三种,这是围绕产品对使用者发挥的物质上和精神上的效用而言的。

实用功能是产品最基本的功能,它是通过产品自身完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过程,以满足人的某种物质的或文化的需要。具有实用功能是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的根本区别。

实用功能可以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用功能,反映了产品在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方面所达到的水准。

从人的心理需求上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精神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

产品的认知功能是实现产品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前提。因此,产品的认知功能是通过造型即产品语言告诉我们:这是什么? 有什么用?怎样用以及意味着什么?

产品的审美功能是通过产品的外在形态特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唤起人们的生活情趣好人价值体验,使产品对人具有亲和力。

产品的实用功能可以满足人的生理的或物质的需要,对人来说是一种功利价值。产品的审美价值则是满足人的审美需要,对人来说是审美价值,即我们平时所说的产品的美。

揭示审美与社会生活的关联,在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中去把握实践与审美,认识活动的相互作用,是著名匈牙利美学家卢卡契美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与人的目的的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的。

原始的拟人化的世界观和巫术观念,对于审美活动的形式起了催化作用。

巫术模仿在开始时与审美是毫无关系的,但客观上却成为审美活动形式的中介。巫术模仿是以想象的因果联系代替了实际的现实过程。

实践活动包含着三种基本要素:1.其一是目的行,一个具体的实践过程总是目的的设定为开端。其二是应用一定手段,人的生产实践是以工具的制作和实用为特征的。其三实践的结果,它成为观念性目的的一种客观化和现实化。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具有对象性特点,而且也是一种对象化过程

人的实践活动不仅包括主体和客体(对象)两极的存在,而且包括向对象方向(对象化)和向主体方向(非对象化)两个不同方向的运动.也就是说这种对象化过程同时也是一种非对象化,前者是主体向客体的运动,后者则是客体向主体的运动,它们构成了实践过程的不同方向的内容.实践活动具有双向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的双向结构产生出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实践内容通过主体的活动而内化为主体的心理结构,即从感觉运动方面向意识和思维转化,塑造出人化了的感官,意识和文化心理;另一方面实践内容通过活动而外化为客观的物质产品,生产出按人的一定目的改造了的自然物,它们构成了人工自然和对象世界.

审美活动可以划分为审美接受过程和审美创造过程。

大教堂是哥特建筑都是典型的代表。走进教堂,那高耸的屋顶和长幅镶嵌的彩色玻璃,给人一种通向天堂的神秘气氛。

建筑或产品实用功能的发挥,说明建筑或产品的结构具有符合功能目的的特点。这种目的行的实现,是以符合自然规律性为前提的。也就是说,它把自然规律性的统一。

当人对于自然规律性和社会目的性的把握拜托了强制性的束缚,而取得对于功能目的性表现的自由时,便获得了产品审美创造的能力。

人的需要是激发创造的泉源:产品功能的概念表明,产品是用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因此,设计师在从事设计活动时,应该树立的第一个概念便是如何把握不同人以及社会的需要,以确立设计的目标和定位。

产品能否适应时代需要具体表现在:它是否适应于新的生活方式,是否能提高生活质量,是否能丰富人的生活哦趣味。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是否尽量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提高产品生产和生活应用的效能,以利于环境的生态效应。

设计过程是从发现问题开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

现代设计逐渐把注意力从对产品本身的思考转向对于消费者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这就进一步打开了设计师的视野。它使人不局限于单个产品的改进,而从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人之间以及产品与整个环境之间的关系等系统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

产品的审美创造并非去单纯满足人们对产品的视觉感受。它应从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这一视角,去实现产品功能,结构与形式的协调一致,以做到产品实效性与表现性的统一以及使用和外观的统一。

产品的美不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而是与接受者或欣赏者的状况息息相关的。

对于产品的审美接受也存在类似的情况。一个消费者的鉴赏力是与他的相关知识,整体文化素质,生活经验,包括审美经验以及审美感受力和趣味等相关联的,这些都受特定民族的,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时代风尚的影响。

审美创造的核心是审美意象的生成。审美意象是指与一定美的观念相联结的心理表象。

意象生成是指设计师对产品形象的构思过程,它是一种融合理智和情感的想象表象的形成运动。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依德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把人格区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成分,相应于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区分。

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瓦诺。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探究了创造的深层心理。这种深层的心理结构造成了一种隐含的感知模式,它是由各种欲望,观念,情感和经验长期沉积在无意识领域而形成的,对人的感受,体验和认知活动产生导向和制约作用。它是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人的心理。

产品的审美创造应坚持以功能定位和取向的原则,使产品精神功能的发挥有助于整个产品功能的目的的实现。

审美感受是从事审美创造的前提。审美感受也是审美创造的基础。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只有产品创意的总体构思是不够的。把艺术的构思与理性的思考结合在一起,进行产品造型的细节处理。

产品操作和指示装置的有序化,不仅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而且有助于人的操作活动的协调。

第三章

第一节

文化实质上就是“人化”文化作为与自然相对的概念,反映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区别。文化是人的创造物,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任何文化活动都是人的活动,从而也是为着人的活动,所以不仅是文化的主体,也是文化的目的的。文化的发展总是满足人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文化之所以得以保存和积累,并被人们世世代代地传递下去,其中的奥秘正是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工具结构。

总之,文化体现了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进行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成果和过程。文化饿每一个进步都有助于人的发展。人们所追求的真善美相统一的自由境界,便是文化的理想和终极价值所在。

文化形态的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将文化划分为器物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器物文化即指物质层面的文化,它是人们在物质文化资料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内容,它集中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们在改造和利用自然对象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文化成果。

行为文化即制度层面的文化,它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中以及人的生活方式上。观念文化即指精神层面的文化,是在前两种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意识形态。

也有人把器物文化与智能文化区别开来。

器物文化与智能文化区别开来的。

第二类文化是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文化形态特征:文化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延伸还会使文化形态呈现出不同历史的地域的面貌。文化是在适应环境的条件下生产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文化会形成不同的特色,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和因果联系的特征也可以划分不同类型。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它特定的构成方式及其稳定的特征。

文化进化是以社会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文化的传承和积累而实现的。

文化整合是不同文化的重组,即原来性质不同,目标和价值取向各异的文化,经过相互冲突之后,逐步接近,彼此协调,它们在内容与形式,功能和价值目标的取向上不断修正,为共同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渐渐融合。

人和工具的关系建立在以下两种基础上:其一是人的器官和工具的作用是统一的,成为改造自然的工具;其二技术的目的是要减轻和完成人的有效劳动。

文化整合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综合的过程,它是通过设计师的主体创造性实现的。从产品与消费者和环境的关系上看,产品设计包含了三个方面的综合:其一是产品自身属性的综合,其二是由消费者本性所构成的属性综合,其三是与产品在特定环境中发挥作用的条件相关的属性综合。

从创造思维的特征上看,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的综合。

从设计的专业和知识领域看,产品设计是结构和造型的一体化,是工程设计与工业设计的结合。

设计的文化整合原理,不仅体现在结构设计和造型的一体化,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的统一上,而是体现在这以系列工作背后的知识和文化的相互关联上。这就是说,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的最终目标。

设计是推动生产发展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要的手段。它是把人的需求的多样性和技术实现的可能性可能性结合在一起的环节。

生态系统是指在某一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形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系统。

《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地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人类的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人工自然,是人工自然物和人工自然界的总和,前者是人类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的各种产品,后者则是人所建造和控制的各种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设计便是依据生态学原理对人工自然进行生态优化的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着重于人与生存环境的共生关系,使产品降低消耗,防止对外界的污染,以构成良性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设计设计一切生产或生活领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生态设计在与实现无废料或少废料的封闭循环式生产工艺,以便通过物质或能量的多层次的分级利用,既节约资源和运输成本,又减少废弃物以保护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环境设计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环境效益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绿地和园林建设是改善城市生态结构的重要途径。

产品的生态设计,包括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废旧材料的回收利用等。

在资源的浪费性使用方面,一个突出的设计实例是一次性使用的原木筷子。

生态设计观则强调以消费的结果和环境的效益为起点来审视设计的合理性,设计的思路是一个顺向和逆向相结合的双向思考过程。由此提出了3R原则,即产品的小型化重复利用和再生利用。在小型化方面,近年来日本做出了明显成效,并形成了“轻,薄,巧,小”的设计风格,与傻大笨粗的产品形成鲜明对照。汽车的小型化在世界石油危机间出尽了风头。

重复利用的物品主要是包装容器。

再生利用包括纸张,塑料,橡胶和金属材料等。提高降解技术是塑再生利用的关键。

科学技术社会应用的人文趋向,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工程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以便为人的未来生活方式勾画蓝图。这是比具体设计任务更高一个层次的综合设计,或者称为大设计。在这个层次上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人为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

大设计的基本概念是以人为主,从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去规划和安排各项具体的设计任务。

生活方式是指除物质生产和交换之外,人们日常社会生活采取的各种形式。

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存在着某种社会流行的倾向,即时尚。

时尚反映了人们趋时的一种变化,也称时髦。

某一时尚往往是通过一定形式的审美激发作用而兴起的,它具有一定的新异性和时性,适

应于人们的某种潜在的需求.时尚的流行,说明它具有一种社会的普遍性,成为人群一种自发的追求.

时尚作为社会文化心理的折射,曲折地反映了人们的各种需求和趣味.正确运用流行的心理机制,通过示范和暗示作用可以实现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引导.这对于产品开发和不市场开拓具有重要意义.

边际效用是指有这一商品与没有这一商品在效用上的差别,特别是已经消费了一定数量的这种商品之后,再再增加一单位消费所产生的效用.

商品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的运用中可以发挥多种功能.首先,价格具有传异市场信息的作用.其二,价格可以发挥调整资源配置的作用.其三,价格起着控制成本,促进技术进步的作用,从而使产品业提高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

市场机制对于社会物质生产起着支配作用,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是以普遍的商品交换形式实现的.在这里,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成为交换的手段,也成为商品价值的表征.

随着市场的发展,货币及其所代表的价值会由手段转化为目的,使交换脱离声音而独立化.这而种自发趋向会造成以谋取货币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它便脱离开消费活动而取得对生产的支配.这样在市场效应中,商品所具有的文化的质的差别不见了,而知识以货币的量表现出来,赚钱成了衡量市场效益的唯一尺度.

在大众的实际文化需求,由于多重中间因素的折射而反映在市场需求中,会变得扭曲,模糊不清甚至产生颠倒.这是市场机制难以避免的一种”哈哈镜效应”.这种效应会引起各种市场假象.在时尚潮流中,利用人们的物质欲望和攀比心理,可以形成不断的销售高潮.在这些潮流中,低层次的需求被夸大,而高层次的需求却被压抑或掩盖了,由此造成商业的畸形发展.市场可能造成扼杀文化创造的现象.

所谓消费定势,是消费者依据过去经验或习惯选择来购买商品的现象.

那么商品的美[即审美价值]对于实现商品流通和交换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过程中得到说明.人们购买商品是出于对商品使用价值的追求,也就是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导致了人们购买商品的决定.

商品美对于提高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表现出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使用价值的表示和承诺,使人们对这一商品的适用性和功能意义获得一种直观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诱导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另一方面,商品美体现了商品是实用和审美的统一体,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商品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还可以通过商品满足人们审美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这一要求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水准的提高而日益突出.

此外,商品美在商品价值构成上,也可以产生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作为使用价值的构成和对使用价值的表现,可以增加消费者对这一商品的需求.由品牌特色而形成的竞争优势,造成商品价值的向上浮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另一方面,当这种品牌特色形成强烈的名牌效应时,便使可以在同类商品中形成审美价值或使用价值的垄断地位,从而形成垄断价格.

这便使该商品取得远高于平均价格的更大利润,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隐形的资产.

商品的审美创造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准,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章

审美是人们诉诸感性直观的活动。作为审美的对象,都具有可感知的形象。

凡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都具有某种否定性审美价值。丑的因素虽然具有否定性价值。

在审美的感性直观中,不仅包括感知觉,而且包括直觉。直觉是

一种理智的直观,是在理解基础上对事物本质的体认。这就使审美不单纯是感性活动,也融合大量的理性内容,但这些内容不是通过概念和逻辑思维取得的,而是审美直觉的产物。

审美判断是以情感为中介,以生活的逻辑和个体审美经验为依据的,不含有概念的抽象和逻辑的推理。

任何审美活动都离不开感性形式,这些感性形式是由体,线,面,质地色彩和音响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在空间和时间中可以感性直观的物质存在。当然在语言艺术中也有例外,语言艺术是通过语言媒介间接地构成艺术形象的,它的感性形式只是一种观念中的存在。任何一个审美对象都是由内容与形式组成的统一体,其中审美形式既是审美对象的直观形态,又是审美内容的存在方式。

在现实中,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是指事物的全体组成部分,即其特性,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表现方式,类型和结构。

形状是简单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事物的轮廓线形成的。

审美形式是指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也就是说,作为感觉对象的形状,质地,色彩,以及构成某种空间秩序的相互关系和外在形象。

审美的形式具有两种特质:其一是材料的同质性,其二是对审美感受的激发作用。

审美形式的同质性反映了媒介性质在兼容范围上的单一性。审美的激发作用于,审美形式可以传达出一定的观念和情感意蕴。

人对形式的知觉和感受在人的不同行为方式中是不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首先从实践态度出发,对于所看到的各种形状,轮廓,色彩和运动,往往并非当作一种独立的映像来看待,而是作为辨认事物的一种依据和符号。

此外,对审美形式的知觉感受也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

人对审美形式的把握必然包括某种知觉的抽象,即忽略了一些感觉因素而强调另一些感觉因素。

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形式因素本身的结构关系所产生的审美价值。

形式美是事物形式因素的自身结构所蕴含的审美价值。

对特定形式产生共鸣,说明人们具有一种形式感,他可以通过对形式因素的感知产生特定的审美经验。形式感成了人的审美感受的基础,它是人的审美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

总之,社会产生实践是人的形式感形成的的根源,特别是生产方式对人的节奏,韵律和均衡等感受特性具有直接的影响。

在形式感的丰富化和精细化上,艺术对人发挥了独特的培育作用。艺术把丰富的社会生活体验融注到形式因素的结构中,特定民族的习惯,传统和观念印迹都会在形式感的心理内容中得到反映。

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但是,无论如何,形式总是有内容的形式。一般的审美形式是与它所反映的物事的具体内容融合在一起。艺术正是从审美形式的独特眼光去发现生活和表现生活的。

早期对审美形式的情感激发作用作出解释的是移情说。

形式美的表现性,其主要特征在于形式因素自身的性格特征。

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对比与协调,变化与统一

埃菲尔铁塔是为纪念法国大革命一百周年和迎接1889年巴黎世界博览会而修建的。

美的本源:技术作为人的劳动形态

技术上的正确性构成了美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美在这里意味着产品与人关系上的和谐和丰富性。

审美价值正是从人的社会物质实践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因此,技术美化了人的活动形态,它是人类产生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人们从技术成果中看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对比化,看到了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作品,看到人对必然性的超越和支配。

审美价值的产生和人的审美感受的丰富化都离不开社会物质和人的技术实践活动。

中国的黑陶生产(龙山文化)早于希腊两千多年。直到公元前5,陶器终于发展成为最著名,最敏感和最理智的希腊民族的代表艺术。

现代产品是科学成果和人的劳动化。作为技术美,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首先,产品是运用自然规律所完成的技术创造。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和运用,使自然界在人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线利用的可能性。技术可能性成为人们审美创造的现实物质基础。其次,作文人的劳动的物化,在产品中凝结了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它把人的理想,欲求和情趣通过人的活

动而注入到产品之中。产品作为人的自由创造,成为人类自身本质的一种表现和自我确证。这正是技术美产生的根源,它成为人类一切审美价值的基元。

技术美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首先,技术美不仅是当代的一种审美形态。其次,对技术美的历史研究表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始终受到科学技术的影响和制约。其三,技术美作为工业产品和人工环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它是产品和规律性与合社会目的性相统一而取得的自由形式,作为人的创造物,它超越了技术的自发性,突出了科学技术为人类服务的社会目的性特征。其四,美在和谐。技术美强调了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五,技术美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环境之中,通过环境与人的相互作用,可以发挥技术的审美教育智能。

功能美则展示了物质生产领域中美与善的关系,说明对产品的审美创造总是围绕着社会目的性进行的,从而使产品形式成为产品功能目的性的体现和人的需要层次及发展水平的表征。

善就物质领域而言是指功利价值,其效用是直接满足人和社会的利益和物质需求,就精神领域而言是指道德价值,它为人们的行为和品质提供良好的范例。

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他对审美经验的性质从质,量,关系和情状四个方面作出了规定。首先,就质的特征来说,美与功利的快感和善不同,它是超功利的,审美不涉及直接的厉害感。其次,就量的特征来说,作为审美对象的都是单个的具体事物,审美判断也是一种单称判断。再者,就关系特征来说,审美对象与它的目的之间没有客观的联系。最后,就情欲特征而言,审美的快感具有必然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实际上是对审美经验特性的分析,由此说明美与真善的区别。由于审美经验是以个体心理形式呈现出来的,在这里他忽视了审美与社会的联系以及个体心理的社会历史形成过程。他对审美的无利害感的强调,往往忽视使人了美的社会功利性。

“美感的矛盾二重性”就是美感的个人心理主观直觉性质和社会的客观功利性质,即主观直觉性和客观功利性。这以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是研究美学科学的关键。

审美活动是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有的反应方式。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实践和文化发展对人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是一种心理构建构成。它把劳力士的成果积淀在人的个体心理结构中,把人类理性的成果转化为人的一种感性官能,把社会性的内容以个体的行为和反映方式表现出来。

功能美的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丰富的内涵:首先,人工环境和产品构成了我们生活的空间,他们所具有的功能美把社会前进的目的性和科技进步直观化和视觉化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由此使得对功能美的观照成为人们对社会进步的一种感性和精神的占有。其次,功能美通过物的组合秩序体现出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协调,给人一种特有的场所感和对人类时空的独特记忆。第三,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依托,产品的功能美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表征和审美心理的对应物,成为人们自我表现和和个性美的一种展示。第四,产品的功能美通过人与物的干系体验使人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温馨和人间亲情。第五,产品的功能是激发人们购买欲和促进产品流动的重要因素。

本书所说的艺术,是以纯粹艺术门类艺术的艺术品为限,艺术美则是这类艺术所特有的审美价值。

艺术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作出的审美反映和精神建构,它以特定的物质媒介激昂人的感受,审美精神和人生理想物态化和客观化,以艺术作品的形式表现出来。

纯粹艺术是一种观念存在,而艺术美便是一种观念形态的审美价值。艺术美既源于现实美,又比现实美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

艺术的本质离不开审美,但艺术也可以揭示现实中的丑现实中丑作为对美的否定,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存在。现实丑在作品中转化为一种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情感的艺术形象,成为美的反衬和对比体现出艺术和社会的性的善,从而也使它具有了审美价值。

艺术形象的传播包含艺术生产和艺术接受两个环节。

艺术形象是感性具体的,形象所具有的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形象与科学图像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属于特殊性范畴,而后者属于普通性范畴。特殊性范畴是介于普遍性与个别性之间的一个中间环节。它使艺术形象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概括性,又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这一个”。它们所反映的只是事物的一种普遍性质,完全脱离了人的感受和情感色彩。

构成艺术品的物质材料便是艺术的媒介,这种媒介与艺术传达方式具有同质性。而音乐的媒介是听觉性的音响。

造型艺术中有五种形象的构成要素。这就是线条,形的组合,空间,光影和色彩。

线产生于点的运动,可以表现内在运动的紧张。作为史前艺术的洞窟壁画以及儿童画,都是以轮廓线为开端。

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

形的组合是对绘画的整体构建,在西方绘画中称为“构图”,在中国画的六法中称为“经营位置”

艺术抽象是一个使意象脱离物质的实在性的过程。从而在人们对它进行审美观照时,以便人们在感知和联想中能够直接把握形象的整体,使各种细节与整体形成有机的联系。

在产品造型中,艺术抽象有助于形体的提炼和构成。

作为形体模拟的对象既可以是自然客体,也可以是前人创造而在生活中为人喜闻乐见的人工客体。它们的形体特征比单纯几何构成的形体更富有生命力和人情味。

从造型的模拟转化,首先要根据具体目的性选择合适的模拟对象,抓住这种形体的审美特征,用概括的手法使之单纯化,肯定适应的部分,改变不适应的部分,以取得形体发展的可能行。在功能指向下,用形式规律加以整理,向该物质材料的工艺特征和造型要求要靠拢。

在产品形象构成中艺术抽象的作用,不在追求模拟的形态,而在于取得形象的气韵生动,这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它的目标是要取得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产品造型。

生态美是人把自己的生态过程和生态环境作为审美对象而产生的审美观照,它把审视的焦点集中在人与自然关系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上。人对生态美的体验,是在主体的参与和主体对生态环境的依存中取得的,他体现了人的内在和谐与外在和谐的统一。

生态美与自然美的不同在于,其价值构成中主体的需要在性质撒谎那个有所不同,自然美是大自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审美价值,它可以满足人们一种情感寄托的“畅神”或“比德”作用,成为一种激发情感共鸣的对象或道德的象征物。

生态美学不同于生命美学,生态美学所研究的人的生命体验和生命共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展开的,因此对形式的观照,意义的领悟和价值的体验,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其次,生态美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人们生态文化观念的发展和确立健康的生存价值观。再者,生态美的研究为克服技术的生态异化指出了解决的途径。

在实践功能方面,首先生态美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尺度和导向。对于生态美的观照,直接促进了生态产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发展使农村在生态文明基础上实现想田园牧歌生活的回归,生态美的开发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推进了生活方式向文明,健康和科学方向的发展。总之,生态美对于传播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生动的手段和感人形式。

第五章

产品设计是以它的造型因素作为传达各种信息的符号,由此构成了现代设计中的产品语言。产品语言也是沟通产品与消费者的桥梁。

第一节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这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之一。

符号不是对感觉对象的模仿,也不是一般的抽象,而是对感觉对象的命名。

要实现文化传播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其一是所传播的文化必须具有共享性,只有等那个人们对传播的对象有一定认同或理解时,才能发挥传播的效果。其二是传播关系的建立,任何传播都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完成的,因此需要建立起连接传播媒介的应用,传播媒介是传递信息所使用的载体,它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表示各种传播手段的总和。传播方式的选择,不同的传播过程有不同的模式。选择好的传播方式,可以达到更好的文化传播效果。

两种符号学理论的两个源头:其一,美国哲学家查。桑。皮尔斯,他对符号学的建立起了奠基作用,然而他并没有符号学的专门著作,到20世纪30年代他的理论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二是索绪尔,他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符号学研究的,并侧重与符号学社会功能的探讨。索绪尔认为,语言现象是由语言和言语两种形态构成的。言语是在具体日常情境中由说话人所发出的话语,它具有个别性,是因人而异的;而语言则是指系统化了的抽象系统,它具有

社会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这种语言生成能力是与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

皮尔斯的符号学原理建立在对人的判断或命题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他把符号理解为用于表现或代表另一事物的东西。

任何一个符号都是三种要素构成的。其中:媒介M是用作符号以表征一定事物的,指涉对象O是符号所表征或代表的具体对象,解释I解释者对符号的理解或说明。这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符号关系,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也就是说,符号同时是作为媒介,被表征对象及其解释的。

符号的三个构成要素涉及人的思维的不同层次。媒介是一种自身独立的存在,它涉及人的知觉或感觉;对象指涉关系到人的经验,例如对两种知觉的比较,依存与一定的时间和地点;解释涉及事物的关系和人的思考活动。

符号与信号是不同的概念。信号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一种即时的物理刺激。就是说这一信号刺激是一定空间和时间值的函数,它可以传递信息,但却不具有客观的指称。信号所传递的信息往往与信号之间存在一种自然联系。

符号却是人为设定的表征系统。

符号是媒介,对象指涉及解释三者构成饿。

而人的认知不仅建立在信号化,还建立在符号化即人工符号系统的基础上。

符号媒介如何表征对象的角度,可以在对象指涉方面将符号分为以下三种下位符号:1.图像符号:是通过模拟对象或形象上的相似来构成符号。2.标示符号:与指称对象具有某种因果或空间联系的符号。3.象征符号:通过约定俗成的方法形成的与其对象没有直接联系的符号。

从符号媒介的性质可以区分出以下三种下位符号:1.性质符号,它是利用媒介的材料质地因素来构成符号的,2.单一符号,作为一个实际存在的事件与一定时空相关联,3。规则符号,按照规则而习惯地使用的符号。

从符号的解释关联中可以区分出下列三种下位符号:1.名辞符号它涉及对媒介的感觉性质,是一种开放性联结。2。命题符号,是一种陈述性符号,相应于人对对象的知觉活动,是一种闭合性联结,本身具有完整性,3.论证符号表现了符号饿一种完整的,依据于规则的联系。

自然语言建立在逻辑概念基础上的,是一种推论式的符号;艺术符号则是表象式的,从而富有情感的意蕴。艺术符号是整体的,不可分割的。推论符号是可以分解的。

符号学在设计领域的应用是从建筑界开始的。

建筑和设计产品都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统一体,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重在内部使用空间的创造,而后者重在外部使用空间的创造。但两者同样具有传播信息和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城市设计基本理论

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英文叫“Urban design”,日文叫“都市设计”。其含义说法很多。 (1)《中国大百科全书(城市规划、建筑、园林卷)》“城市设计”条目称:“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设计”。 (2)《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城市设计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对城市环境形态所做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 (3)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对城市设计的解释是:“城市设计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 (4)英国城市设计家弗·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一书中指出:“城市是由街道、交通和公共工程等设施,以及劳动、居住、游憩和集会等活动系统所组成,把这些内容按功能和美学原则组织在一起就是城市设计的本质。” (5)芬兰著名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在《论城市》一书中对城市设计含义归纳为:“城市设计是三维空间,而城市规划是二维空间,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城市设计的含义可归纳为:“城市设计是对城市体形环境所进行的三维空间的合理设计”。它既包含了物质空间的设计,也包含了人们社会生活以及精神文明方面的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 (1)城市设计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之间的桥梁,它可以表述为:建筑设计—地段规划(Site Planning)—城市设计—城市规划。 (2)城市设计有自己独立的领域。 (3)城市设计创造了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新的价值。这种关系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还表现在时间上,即历史概念,不仅表现在静态上,还表现在动态上。 (4)城市设计的重点在于掌握相互关系中的秩序观点。 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共同之处是“两者都是为居民创造一个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不同之处,一是城市规划是一个二维空间的综合安排,而城市设计是一个三维空间的环境设计;二是城市规划是各种专家(如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规划学家、地理学家等)共同合作的结果,而城市设计主要由建筑师和城市设计专家承担。 还有人认为,城市设计主要是解决详细规划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一种误解。不可否认,详细规划中有不少城市设计的内容,但总体规划阶段也同样有城市设计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详细规划是一个规划阶段,而城市设计则是另一个范畴,两者不能划等号。二、内容和任务 城市设计既然是对人类空间秩序的一种创造,是空间环境的设计,那末首先要了解城市空间的内容和分类。日本《新建筑学大系17——都市设计》,认为城市空间构成可以用下列图解来表示。 城市设计的内容就是合理地处理好骨架空间,象征空间和目的空间,使之协调发展。而且不仅有质的要求,还要有量的概念。具体来讲城市设计内容包括如下: 城市总体空间设计; 城市中心和广场空间设计; 城市干道和商业街空间设计;

dgs设计美学习题1

一、选择题 1.[ D ] 下列( D )书中指出建筑是一种最引人注目的工业艺术? A.《应用艺术和结构艺术的风格》 B.《艺术手工艺美学》 C.《通俗美学》 D.《艺术分析》 2.[ A ]材料、结构、形式和功能成为任何人工产品所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其中(A )是产品的物质基础? A.材料 B.结构 C.形式 D.功能 3.[ B ]完形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 B)开创的。 A.马赫 B.特墨 C.本泽 D.苛勒 4.[ C ]与产品相关的技术包括不同的三个方面,以下( C )个不属于这三个方面的? A.产品技术 B.生产技术 C.科学技术 D.操作技术 5.[ C ]所谓经济的合理性指可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一下说法正确的是(C )? A.减少投入,增加劳动消耗 B.增加产出,增加能源消耗 C.提高产品的功能,降低原材料消耗 D.降低产出和能源消耗 6.[ A ]精神分析学创始人( A )把人的精神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面。 A.弗洛伊德 B.赫尔巴 C.费希纳 D.荣格 7.[ D ]( D )在建筑学领域中明确地提出了“形式依随功能”的观点? A.居维埃 B.达尔文 C.穆特修斯 D.沙利文 8.[ D ]波特兄弟在《市场要素设计》一书中列举了五种不同类型的产品,分别给出它们对使用性能、人机特性、审美要素和工艺性的侧重顺序。其中普及型高尔夫轿车是把( D )放在首位? A.使用性能 B.人机特性 C.审美要素 D.工艺性 9.[ B ]据有关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文献中对文化的定义已经达到( B )多种。 A.164 B.250 C.264 D.150 10.[ A ]下列( A )不属于我国历史上不同地域形成的不同类型的文化? A.中国文化 B.齐鲁文化 C.楚文化 D.两广文化 11.[ C ] 19世纪初叶,物质产品的生产出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下列( C )符合手工艺单件生产的产品? A.设计简陋,能为广大消费者接受 B.注重装饰,价格低廉 C.精工细作,只能为少数有钱阶层消费 D.制作粗糙,价格昂贵 12.[ A ]设计美的性质、构成,设计美的类型、风格,设计的文化意蕴,设计的形式美,设计的创造性和设计美的境界等等属于( A )。 A.设计产品的美学性质 B.设计过程的美学问题 C.产品消费的美学问题 D.设计美学史问题 13.[ D ] “设计观念要从社会需求和技术可能性两者的综合中产生的”,这句话是( D )提出的? A.布鲁斯.阿舍 B.西蒙 C.阿西莫夫 D.麦克可若 14. [ A ]对美作出全面分析,从而使人能够区分美与善、审美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第一位哲学家要算( A )? A.康德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保罗.苏里奥15.[ B ]以下( B )不属于绘画形式构成的三大要素? A.色彩造型 B.色调关系 C.艺术变形 D.几何程式 16.[ D ]设计作为一种文化创造,其文化可以粗略的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包含以下四个层次,其中( D )是文化的核心层面。 A.物态文化层 B.制度文化层 C.行为文化层 D.心态文化层 17.[ D ]人文主义艺术的特点是( D ) A.再现性,非具象性 B.再现性,直觉性 C.具象性,直觉性 D.再现性,具象性18.[ A ] “语言比任何东西都更适宜于使人了解符号学的性质”是( A )说的? A.索绪尔 B.苛勒 C.海伦 D.查.桑.皮尔斯19.[ C ]设计美是一种特殊的美,涉及设计美感构成中快感地位问题,还表现在设计美具有理性美的 1

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试表述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 古今中外,在城市设计中,无论其形成途经异同,但都隐含着按某种设计理想作为价值取向的视觉特征和物质印痕,而在城市环境的塑造和形成中,城市设计起到了关键而具体的指导作用。 从19世纪的法国巴黎的改建和美国芝加哥的“城市美化运动”,反映了第一代城市设计中注重物质环境和形态美学的理念;到20世纪初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开始结合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内容,开始考虑城市的综合问题,尊重人的精神要求,注重生活环境品质及社会资源的共享性。慢慢的城市设计更多的考虑并致力于场所性、地域性和人性化的问题,并且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环境伦理准则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 这样,现代城市设计在对象范围、工作内容、设计方法乃至指导思想上就有了新的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空间美学和视觉艺术,设计者考虑的不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艺术处理和美学效果,而是以“人—社会—环境”为核心的城市设计的复合评价标准为准绳,强调包括生态、历史和文化等在内的多维复合空间环境的塑造,提高城市的“适居性”和人的生活环境质量,从而最终达到改善城市整体空间环境与景观的目的,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目前现代城市设计的学科发展主要体现在经典理论与方法的完善深化,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的学科拓展,结合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建设的实践创新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在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科学问题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五点:(一)研究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关系,讨论城市设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二)基于全球环境变迁而考虑的绿色城市设计研究。(三)城镇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方法,关注对城市特色、城市建设一体化、城市活力等的研究,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和拓展、城市设计运营管理机制以及结合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优化。(四)数字性息技术的应用和城市设计技术操作过程科学性的改善。(五)基于新型人—环境—资源关系的“理想城市”模式的追求和探索。 近年来,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理论,以及地理信息系统、遥感、“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的应用等也显著拓展了城市设计的学科视野的专业范围,并将对实践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城市设计的发展趋势应深刻理解和认识

城市设计概论复习

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物质形体和空间环境设计为形式,以城市社会生活场所设计为内容,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城市的环境质量、景观艺术水平为目标,以城市文化特色展示为特征的规划设计过程。 2.田园城市是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E.Howard)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3.工业城市是由法国人戛涅于1917年提出的工业生产活动在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按照工业生产规律,讲各个工业部门聚集在河流的河口附近相互协作,下游用来进行水上运输,城市的其他地区与工业区相隔离,布置在一块日照良好的高低上。 4.带形城市是西班牙工程师A.索里亚·伊·马塔在1882年提出一种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的规划理论。城市各要素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的原则。 5.光明城市是由法国大师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个城市有一个严格对称的网格状道路系统,两条宽阔的高速公路形成城市纵横轴线,他们在城市几何中心地下相交。 6.广亩城市是由美国建筑师F.L.赖特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每家每户占地一英亩,相互独立,它既保持城市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秩序,又结合乡村自然优雅的环境。 7.自然城市是指在漫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

8.人工城市是指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和一些城市中类似的部分。 9.树形结构: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就叫树形结构。 10.半网络结构:当且仅当两个相互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组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的集合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络结构。 11.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环境中,把成为对象的建筑称为“图”,把被模糊的事物称之为“底”。像这种把建筑部分涂黑,把虚空间部分留白,形成的图称为图底关系。 12.场所是指在一定空间内与人的行为相关联的地方,是一种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的具体空间,是城市中各种行为或生活过程实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生活与生存的特定空间。 13.城市生态学是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即研究城市人口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应用生态学的新兴学科. 14.生态城市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 15.硬质界面包括底界面和侧界面,底界面主要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铺装成的地面,侧界面通常主要指建筑物的立面,是沟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要素。16.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所构成的界面,具有自然、活泼、安全、温暖和消遣的感觉。 17.尺度是人类自身(包括肢体、视觉和思维)衡量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相关关系的一种准则。

视觉设计基本要素 VI 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案例知识

案例 2016年04月

VI-视觉识别设计的美学形式与特征 VI(Visual Identity)即企业“视觉识别设计”,它是CI-企业形象设计(Corporate Identity)的重要组成部分。VI作为CI设计中最直观、最外显的部分,以其独特的美学形式和特征而被称之为企业之“脸”。研究、认识企业的这张“脸”,对于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及公众识别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VI设计中的视觉形式美 VI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种,隶属于视觉艺术,因此,视觉艺术的构成法则和规律也多适用于VI设计。视觉艺术的重要本质是视觉形式的创造,视觉形式的创造决定着VI设计的生命,并常以“标志”的形态突出地表现出来。 “标志”(Symbol)作为传播信息的符号,是VI系统的核心和基础部分。它可以集众多信息于一身,在瞬间传达出所代表的意义和所承载的理念。从类别上看,标志可分为商标、纪念章、会徽、校徽、个人标志等多种;从形式美的构成法则上看,标志是在空间中将重复、对比、调和、对称、均衡、渐变等多种构成手法借由力的关系组织起来并形成符合人的审美要求的视觉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美特征。 以“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为例,由香港著名设计家靳埭强先生设计、1986年开始使用的现有的中国银行标志,从创意构思,到构成形式都显示出独特的形式美特征。在创意构思上,靳埭强先生受到编结红绳的古钱启发,将标志设计的母题定位在中国古代钱币上。其中钱孔与红绳巧妙地构成一个“中”字,由此寓意中国。古钱币则代表银行业,中线象征联系,外圆则象征全球发展,整体寓意天方地圆,经济为本。 从设计元素的构成形式和组织方式上看,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外部的“圆”与内部的“方”构成了力的对比关系,而且这种对比是在调和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比是互为相反的两种因素设置在一起所产生的现象,如运动-静止,刚硕-柔软,高-矮,强-弱等。而调和是将两种或多种矛盾因素趋向于一致的手法。调和可以使各种差异因素寓于统一之中,产生和而不同的张力和节奏感。中国银行标志中“圆”与“方”本身的对比关系被方形外部的弧形削弱、融合,它的构成角度恰好使原本两种冲突的力达成和谐一致的走向。此外,标志的对比因素还体现在面与线的关系上。在整体上,中国银行的标志由于线条均匀,走势平稳,空白均衡,因此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面”。但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其实这个“面”是由均匀的“线”围绕、运动而成。正是这种“线”与“面”的对比关系,增加了画面的跳跃感,时而动、时而静,打破了标志的对称所带来的绝对的平衡和稳定,在动静之间构成了节奏和韵律的美。 从色彩上看,中国银行标志采用中国传统的吉祥色红色作为基本色调。色彩是视觉形式的物质媒介,它与其他形式一样,是艺术家表达情感、与自然界沟通的有效手段。色彩被喻为感情的语言,眼睛的“诱饵”。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表明,色彩不仅能引起人们大小、轻重、冷暖、膨胀、收缩、远近等心理物理感觉,同时能够唤起人们不同的情感联想。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各种颜色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如红色在人类的原始时期,就“开始有其社会性的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在。也就是说,红色本身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符号象征的观念含义。”[1] 在象征的意义上,红色代表吉祥、幸福,象征活力、愉快和庄重。中国银行采用红色作为标准色,一方面表达了中国传统的祈福平安的心理诉求;另一方面则表达了锐意进取、顽强稳健的创业精神。简洁淳朴的红色标志与郭沫若先生所题写的“中国银行”四个黑色书法体相结合,相得益彰,使标志整体上散发出强烈的民族性和现代感。 二、VI设计中的审美特征 与其他平面设计相比,VI设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审美特征: 1、真与美的结合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未来城市广告发展趋势和设计美学研究 我们身处在一个广告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空里,感受着广告文明带给我们的冲击与震撼。广告甚至会利用人在卫生间中短短几分钟时间的专注,炮制出各式特色的厕所广告。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带动了文明的趋同,城市广告是国际化的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广告文化、广告文明。广告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先导产业,一个国家广告发展水平,体现了其市场繁荣的程度,从而反映出其科技、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文化素质。 本文对广告的历史发展,做了简单扼要的回顾。最早的广告是口头广告1980年青海出土的距今6千年的陶制喇叭。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广告物是北宋济南刘家针铺广告铜板,内容包含有招牌、商标和告白,是一幅图文并茂的印刷广告,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古代的广告形式除口头广告和实物广告外,还有招牌广告、中国独特的楹联广告、灯笼广告、旗帜广告、印刷广告、音响广告等。 其特点是形式古朴,内容单一,很少或无需成本。技术不高规模较小,影响微弱,职能简单。生产、销售、广告三位一体。 1841年在费城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广告公司,它们通过向客户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在报纸上承包版位,卖给客户,这个办法后来推广到杂志。 这是代理制的起源。 20世纪初,是中国广告业逐渐发达时期,上海被誉为“广告之都”,广告形式多样,报纸成为主要广告媒体。1925北京上海报纸广告版占50%以上。电子传播开始兴起。 当时曾非常风行百货公司的橱窗广告。还有路牌广告、霓虹灯广告、交通广告、电影广告、空中广告、汽球广告、邮递广告、幻灯广告、电台广告等。1926年,第一家提供完整服务的华商广告公司创立。特点是广告机构多,媒介种类多,有简单的策划,效果显著,艺术水平较高,出现了法制管理。 “文革”广告活动几乎停顿。“红海洋”的政治广告。目前,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城乡市场繁荣兴旺,商业活动异常活跃,我国传播媒介发展也极为迅速,已经发展成为种类齐全、辐射面宽、覆盖率高的传播媒介体系。 广告心理学就是研究怎样将这些原理用于广告,使广告符合消费者的心理,能够被大众所接受,充分发挥出广告的功能。要在市场营销中充分的了解和调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心理过程。还要通过广告的心理战术,如选

城市设计考试题

一、填空 1、城市设计以城镇发展和空间组织的优化为目的,运用跨学科的途径、对包括人、自然和社会因素在内的城市形体环境对象所进行的研究和设计。 2、城市设计的两种形式:政策过程型和工程设计型。 3、公园前后,古罗马逐步代替希腊成为欧洲地区的霸主。它的城市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享乐主义特征;实用主义特征和炫耀主义特). 4、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城市设计,轴线都被用作营造秩序,突显帝王霸气的重要元素。但具体处理手法不尽相同。中国城市强调中轴对称,剧中为尊,轴线感自外而内。而西方城市则偏好几何轴线与理性网络,轴线感自内而外。 5、卡伦认为当我们以恒定的速度步行通过城镇,城镇景观总以一系列突现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称之为视觉连续。 6、埃德蒙?N?培根提出评价、表达和实现是城市设计的三个基本环节 7、城市景观可归纳为五大组成要素,分别是道路、边缘、地域、节点和标志。 8、在进行城市空间设计时必须综合应用图—底理论、连接理论和场所理论。 9、城市设计的空间分析方法中,空间—形体分析方法包括视觉秩序分析和图形背景分析。 10、意象是一种经由体验而认识的外部现实的心智内化,而认知意象分析是一种借助于认知心理学和(格式塔)心理学方法的城市分析理论。 11、国外城市设计的机构组织模式主要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式,分散式,组织临时性机构 12、我国城市规划工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它们主要由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等不同的层次构成。 13、城市设计研究与编制的内容一般涉及城市形态与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城市景观、城市开放空间与公共活动、城市活动系统、城市特色分区与重点地段、城市设计实施措施等7方面内容。(P115) 14、城市设计成果中,城市设计导则和城市设计图是城市设计实际运用性成果,城市设计研究附件是城市设计的依据与支撑。(P121) 二、名词解释 1、城市建筑综合体:对那些建筑周边环境乃至部分内部空间的设计越来越多地渗透着城市环境要求的建筑的一种概念描述。 2、历史地段:“历史地段”是指城镇中具有历史意义的,包括城市的古老中心区或其他保存着历史风貌的地区,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 3、水滨:城市特定空间地段,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也是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 4、城市滨水区: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平顶山城市设计案例分析 班级 ——平顶山市的城市设计美学 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一个集约经济、科学、文化的空间系统,是一定地域中的经济实体、政治社会实体、科学文化实体的统一。城市设计美学与城市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应从审美角度研究城市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城市设计、城市建设的关系,对探讨城市美学的构成和城市社会生活的审美价值标准有重要意义。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对于城市营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满足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为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所以美的城市成为了人们追逐的焦点,无论是想象的美还是感觉的美,都会让人因陶醉而向往的。城市规划是以满足社会的要求来做出发点的,其构思的中心就在于怎样构造意象、经营意向,而往上延伸还要体现审美的意象,也就是在满足功能的同时让人最大限度的感受到美的存在,所以说城市功能的美是本质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美是必要的。审美的意象直接或者间接地来源于设计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美好向往。而其城市规划的思想,主要有体现城市的对称美、整体美。对于平顶山和深圳这样的城市,主要是体现城市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和周围环境融合的一种思想,它同样有着自己的一种美,是一种自然之美和谐之美,同时实现了人对美的向往和美的追求。 城市的美由城市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宗教信仰和地区人民的审美情趣等诸多因素决定的,在审美的过程中不能用一条标准来对待不同的城市,只要城市所具有的特征能在情感上打动人就是美的表现。纵观各国、各地区,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对城市空间形态的美理解会有所不同,但他们不断追求自己心中美的城市是始终存

在的,这些想法造就了过去很多城市的辉煌和伟大,展现城市的美是城市规划者所追求的永恒主题。 1.平顶山总体美 平顶山市的美: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西靠伏牛山,东接黄淮平原。平顶山市自然环境优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和动植物的生长。平顶山境内有众多的名胜古迹。三苏坟、风景如画的II 尧山自然保护区、集山、林、湖、城为一体的舞钢市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烟波 浩淼的昭平湖、著名旅游景区 有国家5A级景区---尧山、世 界第一大佛——中原大佛、风 景如画——画眉谷、北国小江 南——二郎山、中原最刺激的 漂流——尧山大峡谷漂流、中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设计美学的运用 学生姓名:汪XX 学号:3130106XXX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301 指导老师:邱XX老师 2016年5 月22日 设计美学论文 设计美学是在现代设计理论和应用的基础上,结合美学与艺术研究的传统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设计美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艺术设计的全部过程,包括设计产品、设计过程、产品消费、部门设计、设计美学历史等等。设计美学研究的使命就是探索设计的本质,并利用审美规律创造新的美的形态,推动设计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设计美学是一个抽象概念,它不是具体的,但它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也在不断地被改变。设计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它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之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解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即设计美学的核心和出发点是:日常生活审美化。 设计美学的本质是人类有目的性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设计,设计美的体现是一种动态过程,而其达到的是一种静态效果。 设计美是社会性劳动成果的结晶。它不依附于艺术美,因为设计的价值体现是作为实用功能美而存在的。设计美是在不断创造中体现的,不千篇一律,也不一成不变。产品的材料、结构、形式、功能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互为一体的设计美构成要素。 材料美要素被称之为设计美的第一要素,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品种,对材料的加工工艺技术,其性质的变化规律等,在不同条件下发挥材料特质赋予材料以美的属性。除过材质本身,对于同一件设计品来说,它表现出来的色泽,纹理、软硬、轻重、粗糙、温润等性能状态都是由于材质而决定的。 结构美要素,“结构”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的总和,它是空间里的存在,它把产品的形态从空间上分解为点、线、面、色彩、机理等简单要素,经过这些简单要素的位移、重复、变形,进行组合,构建,产生一些感觉上不同的感受以产生美。

城市设计考试相关知识

一、填空题 1.城市设计两种成果类型工程—产品型、政策—过程型。 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3.凯文·林奇提出的形象的构成元素包括路径、区域、边缘、节点、标志物。 4.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为多功能性、多空间型、有大量的街头家具。 5.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可度量和不可度量标准。 6.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要素包括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广场、绿化(包括水面)、小品等。 7.城市景观三要素包括景物、景感、主客观条件。 8. 城市景观组成元素自然景观、人工景观、社会景观。 9. 城市设计过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目标建立、设计评价、实施计划、维护管理。 10. 城市设计现场调查中人行为调查研究基本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 11. 城市滨水区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12.城市设计的类型开发型城市设计、保护型城市设计和城市更新、社区设计。 13..城市设计成果编制原则:严肃性原则、弹性原则、阶段性原则。 14. 城市滨水区的开发类型保护、再开发、开发。 二、名词解释(5*4) 1.城市设计:城市设计指的是对城市社会中人的各种活动的空间环境设计。包括①对城市中人的活动的组织、引导和安排②对城市空间环境的组织、布局和构图 2.城市空间:指由建、构筑物、道路、地面和其他各种界面围合而成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较小的、为居民户外生活各种需要服务的城市外部空间或场所。 3.城市景观: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知觉空间 4.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5.城市滨水区:城市中内陆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岸线、陆域三大部分组成。 6.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指为满足一定的建造目的(包括人们对它的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它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进行的设计,它使具体的物质材料在技术、经济等方面可行的条件下形成能够成为审美对象的产物。 7.城市设计的目的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 的享受。 8.城市设计的成果 工程—产品型图示成果为主,文字成果为辅 政策—过程型文字成果为辅,图示成果为辅 三、简答题 1. 城市设计的目的(7分) 是为了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从而改进人的生活质量,给人带来可能的、最大的便利与舒适,给人以美的享受。2.城市设计原则 1、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制约 2、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翁地位,满足人的需要 3、突出城市的自身形象特征 4、考虑“空间—时间”效果 5、按功能要求和美学原则组织城市各项物质要素 3. 城市设计的内容 1、处理城市功能、城市空间骨架和城市环境质量。 2、处理城市的景观元素。 3.制定和执行城市建设开发管理政策 4. 城市设计元素 1、土地使用 2、建筑布置、形式和体量 3、开放空间 4、使用活动组织 5、交通与停车 6、保护与改造 7、步行街(区) 8、标志与标牌 5. 城市设计特征 1、以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依据 2、为应用性的多学科综合领域 3、有时间-空间概念 4、有鲜明的地方感 5、政策性较强 6.新旧建筑的和谐共生具体做法 相似和谐。在颜色、形体、材质、某一构件等方面有一定的共同处。 对比和谐。运用垂直与水平、高与低、虚与实、轻与重、动与静、粗糙与光洁、直线与曲线等。 渐次变化。在新旧建筑中间“插入”中性建筑,即采用个性---中性---个性的办法达到和谐。 通过某种连续体,使其变为一种折衷的建筑达到新旧建筑结合。(如采用柱廊、绿化等) 拉大新旧建筑间的距离,利用空气来淡化新旧建筑间的矛盾冲突。 7. 城市设计的三种理论研究方法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的理论。 联系理论:是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的理论。 场所理论:是把对人的需求、文化、社会和自然等的研究加入到对城市空间的研究中的理论。 重要性: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连接理论:这种方法是将动态交通系统是为创造城市形式的原动力,强调连接与运动的重要性。 局限:对于界定空间方向时,有一定局限性。 场所理论:是城市设计是逐渐认识到城市历史、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城市开放空间的重要性。 8.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9.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要点 1.边界要明确,创造积极空间,避免消极空间。 2.注重重点空间的步行区化和设施建设。 3.强调公共空间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 4.公共空间活动的多样化和人情味。 10、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比较 城市规划: 目的:对城市发展进行宏观控制 工作对象:以二维为主,社会、经济和形体环境相结合,具有计划性 成果:战略性的政策、法规、规划方案,以文字为主,实现动态控制 实施时间:体现为发展过程,时间跨度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 参与者:规划师、政府官员、社会和经济学家 城市设计: 目的:促进形体环境变化,提高环境质量 工作对象:以三维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及整体形象的把握,具有设计性 成果:战术性的政策、计划、方案、导则,实行动态控制+引导 实施时间:体现为建设过程,时间跨度较大 委托人:政府机构、开发企业、多种委托人 参与者:城市设计师、政府官员、开发商、建筑师等 建筑设计: 目的:为修建活动服务 工作对象:建筑物内外部空间/外环境设计 成果:修建设计文件,以图纸为主,指导具体施工 实施时间:在确定的时间内 委托人:开发企业、业主、建造主 参与者:建筑师、使用者11.城市设计过程 (1)现场调查(2)资料分析(3)目标建立(4)设计评 价(5)实施计划(6)维护管理 12. 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13.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14. 步行商业街的空间序列模式 ①前导空间。是步行商业街空间序列的前奏,它在形式 和空间环境上应有突出的提示作用,以吸引人们达到“先声 夺人”的目的。形式为广场、门式构件或牌楼、柱廊、过街 楼等。 ②演进空间。步行商业街的主体,一般由街道、小巷等 组成。它是空间序列的诱导过程。 ③高潮空间。也称主题空间,一般由重要建筑物和广场 构成,前导空间和演进空间输出的全部信息,在此进行整合、 强化,使主题信息更为突出。能否使空间进入高潮的关键: ---精心推敲实体与空间虚体的关系,突出主体; ---组织好人看人的共享环境。 ④后叙空间。是步行商业街高潮后的余音和补充。一般 也有街道、小巷等组成,在尽端处布置广场,以示结束。 15. 步行商业街的分类 ①完全步行街。没有任何车辆,供商店的货用车辆只在 背街或步行街两侧的交通性道路上行驶。 ②“定时式”全步行街。在全天中规定时间内或星期 天、节假日为完全步行街,其它时间允许通行车辆。 ③公交步行街。只允许公交车辆(包括公共汽车、电车、 出租车及专门的公共电瓶车等)通行,但不许停车,其它车 辆移到周围平行的街道上行驶。 ④半步行街。以步行交通为主,但仍有少量车辆进入, 这些车辆主要为商店送货服务的,限制车速。 16、现代步行商业街的的特点 ①多功能性。布置商业、游憩、绿地、水面、儿童游戏场、 小型影剧院等; ②多空间型。地上与地下结合、线状与广场结合等; ③有大量的街头家具。包括公共设施(电话亭、报摊、 布告栏、公共候车廊亭、钟塔、停车场、饮水台、垃圾箱等)、 路灯和装饰用灯、各种水体、标志牌、雕塑、座椅、儿童游 戏场、人行道护栏等等。 17、步行商业街的形式(10分) ①街道式 一般街道式。只在两端出入口处加以处理,以禁止或限 制车辆出入。 两端封闭式。进出街道的视线,用商店立面等封闭,在 入口处布置咖啡店、花店、小旅店等,以使商业街两端都有 活跃气氛。 Z形或折线形式。设两个主要出入口,有步行者专用休 息绿化地。Z形或折线形的目的是使视线在两端封闭。 船形式。 ②商业街结合小广场 ③平行商业街。适用于规模大的中心地区,在每条街的 尽端都常有广场相连。 ④区块式商业中心。适用于规模更大的中心地区,其中 有多条商业街、巷纵横交错,使之无明显的街道形式。 此外,还有地下商业街、室内步行街等。 18.街道空间设计要点 1、保持街道的连续性。 2、强调旋律和节奏。 3、考虑 街道对景。4、注意街道的景深与层次。 5、城市街道与街巷 联系关系、街道交叉口周围建筑联系关系、街道与街区内部 出入口处等是设计的重点。6、注意提高街道各区段的识别性 与趣味性7、注意视域的开放。 19.街口建筑布置形式 (1)、将人、车流多的建筑(如商店、旅馆)相对集 中在街道一角,并用支路环绕,形成岛状活动中心。 (2)、改变街口建筑性质,布置人、车流少的建筑物。 (3)、开口街口,将人流引入街坊内部。 (4)、将建筑物后退,留出较深广的前庭广场作为交通 缓冲地带,以便和街口交通衔接。 (5)、将街角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放在离街口较远的地 方,在街角一定距离内不准有任何车辆进出或停留。 20.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20.城市广场的分类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 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 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1.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22.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四、论述题 1. 城市广场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别广场的设计要点 1、集会广场。一般用于政治、文化集会、庆典、游行、 检阅、礼仪、传统民间节日活动的广场。 2、纪念广场。主要是为纪念某些人或某些事件的广场。 在广场突出位置设置纪念雕塑、纪念碑、纪念塔、纪念物或 纪念性建筑等为标志物。 3、交通广场。包括站前广场(火车站、飞机场、轮船码 头以及剧场、体育场、体育馆、展览馆、饭店、旅馆等)和 道路交通广场。 4、商业广场。包括集市广场、购物广场等。一般为步行。 5、宗教广场。布置在教堂、寺庙、祠堂前举行宗教庆典、 宗教集会、宗教节日等活动场所。广场上设有供宗教礼仪、 祭祀、布道用的坪台、台阶或敞廊。历史上的宗教广场有时 与商业广场结合在一起。现代的宗教广场已逐渐起市政或休 息、娱乐广场的作用。 6、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 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 氛,布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2.运用所学城市设计的基本知识,来谈一谈校园景观如何建 构? 从城市景观的组成要素、设计要点、设计的基本原则等方面 来回答。 一、城市景观的含义 是指人通过视觉所感知的城市物质形态和文化生活形 态,是人对城市景物、景象或空间环境感知、思维后所获得 知觉空间。 城市景观三要素:景物、景感和主客观条件 (1)、景物:即城市景观形式的本身,是基本的素材。包含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 (2)、景感:是人对城市景物的感觉反映。 (3)、主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社会景观都是城市景 观构成中的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人对景观的鉴赏过程中的时间、地点以及鉴 赏人的年龄、兴趣、职业、知识等的差异,和社会的文化、 科技、经济等情况,则是城市景观的主观条件。 二、城市景观的组成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社会景观 (1)、自然景观:由山、水、动植物和云、雨、风、雪、 光、气等景观组成。 (2)、人文景观:指各种建筑、构筑物、街道、小品、雕 塑等人工设施,以及历史文物古迹、诗文碑刻、堆山、凿洞、 挖地、人工瀑布、跌水、绿化等。 (3)、社会景观:是以社会和人为内容的景观。如:社会 习俗、风土人情、民族气氛等(花灯节、花卉节、龙舟节、 冰雪节、庙会等)。 三、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四,城市设计景观设计要点 (1)、城市轮廓线控制(2)、建筑高度分区(3)、景观视 线走廊保护(4)、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点保护(5)、与绿化 系统相结合,突出绿地、水体的景观效益与功能 3.城市设计成果评价标准 雪瓦尼教授把城市设计评价标准分为两类:可度量标准和 不可度量标准。 ①可度量标准: 自然环境标准气候、阳光、地理、水、地形等 建筑形态标准高度、体块、退后红线、容积率绿 地率、色彩、材质、风格等 ②不可度量标准 不可度量标准是评价形体环境对人的美学、心理和行 为等方面的影响,是只能作出定性结论的标准。 便利性。主要指交通及视线的可达程度。如地段在城 市中的位置、标志性、道路的走向、形式、机动车道的距离、 停车场、安全及视觉条件等。 多样性。指使用性质和活动内容的种类、持续时间、 活动支持等。 可读性。指空间界面对空间的界定程度、积极空间的 创造、环境格局的可读性、形象性等易于阅读和理解。 灵活性。指城市环境为使用者提供的使用机会和潜力、 空间组合及建筑形式多样性,进一步发展的可持续性。 愉悦性。是从美学角度对环境的评价。如空间舒适性、 视觉趣味和人情味,环境优美、尊重自然等。 个性。指空间环境、建筑形式的特征,环境的历史性和 地方性等。 4.图底关系理论在设计中的应用 图底关系理论在城市设计、建筑设计、规划设计中都有 应用。利用其理论可分析城市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方向、空间 建设的主与次、积极空间与消极空间、空间的界面、空间的 形状与比例以及空间与建筑的关系等。 罗杰·特兰西克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 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 提出了目前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即图底关系理论、 联系理论和场所理论。 图底关系理论:是研究城市的空间与实体之间存在规律 的理论。每一城市都有各自的空间与实体的模式。这一理论 试图通过对城市形体环境图底关系的研究,明确城市形态的 空间结构和空间等级,确定出城市的积极空间和消极空间。 通过不同时间内城市图底关系的变化,还可以分析出城市建 设发展的动向。 图底理论:在研究城市形式时由分析建筑体量与开放空间的 关系入手;在界定城市肌理组织、模式及其空间秩序问题时 是一个有效的城市设计分析方法。 局限:二维空间、静态分析 5.试举例或绘图说明城市文化休闲广场如何来设计? 从设计主题、设计功能组成、空间组织、景观设计等方面来 谈 城市广场: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 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 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 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城市广场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平衡原则。 3、场所感的创造。 4、多样性原则。 文化娱乐休闲广场。供人们休息、交游、演出、及举行各种 娱乐活动的广场和绿地。广场应具有欢乐、轻松的气氛,布 局自由,并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构思。 城市广场设计中注意的问题(10分) 1、广场情趣区别。不同位置和性质的广场,应有不同的 情趣要求,如: ①位于市中心或重要地段的广场,要创造出人能停留、 观赏建筑物或特定景色的环境条件。 ②位于商业步行街的广场,要创造适于居民采购、散步 和闲谈的环境,体现出商业的繁荣情景。 ③居住区内的广场,应创造出安静、舒适、安全的交往 空间。 ④在中小学附近的广场,应与交通干道隔离,为孩子们 创造安全的生活地带。 2、提高广场场所的吸引力。为使广场成为一个有吸引 力的公共活动场所,应做到: ①强调广场的装饰性; ②强调公众的“可达性”; ③满足城市生活的多功能要求 ④创造一定的街头活动场地,诸如可供民间发起的社会 活动、公益活动、小型集会、街头演出以及街头绘画、雕 塑、摄影艺术展览等活动使用。 3、发扬传统的地方风格 ①利用地方“特产”装饰广场,增强地方感,如济南泉 城以泉雕为广场主题。 ②用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作雕塑、壁画、地面纹样等装 饰广场。 ③采用地方材料铺砌地面和制作凳椅,栽种当地特有的 树木、花草等。 4、注意设计手法上的改变 ①在现代广场建设中,传统的四面为交通环路环绕成为 一种中心孤岛式的广场减少了,趋向于把广场绿地布置在主 要建筑前面或一侧,或位于建筑群之间,或串连在步行商业 街之间,以不被交通穿破,有的甚至完全与汽车通路隔开。 ②过去那种铺地面积很大,人工手段很多,绿化较少看 起来干巴巴的广场减少了,代替的考虑人们休息交往需要, 比较有人情味有生气的广场。 ③广场已由平面的、构图均称的布置,逐渐转变为空间 构图丰富,充满阳光、绿化和水的、富有生气的空间型广场。 ④城市中心广场已逐步向功能综合化、交通立体化和环 境舒适化方向发展。 ⑤现代广场在布局、尺度、空间组织等内容和形式上是 以人的使用要求和活动作为参数的。向小型化、个性化、多 层次和相对私密感方向发展。 ⑥重视利用公共建筑前、桥头、街道汇合处,路边角地 等小面积空地设置小广场。 广场空间艺术处理的重点(10分) 在《街道美学》一书中,芦原仪信指出:作为名副其实 的广场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 ①广场的边界线清晰,能成为“图”; ②具有良好的封闭条件---阴角,容易形成图; ③铺装面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 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此外,在处理中尚应重视以下各点: ①广场周围的主要建筑物和主要出入口,是空间设计的 重点和吸引点,处理得当,可以为广场增添不少光彩。 ②应突出广场的视觉中心。 ③广场绿地布置,应适合广场使用性质要求,其植物配 置力求简洁。对公共活动广场的集中成片绿地比重,一般不 宜少于广场总面积的25%,站前广场、集散广场的集中成片 绿地不宜少于10%,一般为15-25%。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考虑人的行为心理规律,创造便利、 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环境。 (2)、城市审美原则:考虑感官与文化心理对城市信息 的承受能力及评价标准,研究创造有特色、有内涵、可识别、 和谐、悦目的城市审美品质。 (3)、生态环境原则:考虑大气环境、声环境、水环境和卫 生环境等方面的污染,充分利用阳光、气候、动植物、土壤、 水体等自然资源与人工手段一起,创造健康的生存环境。 (4)、因借原则:借助山脉、河湖、林地等自然景观,同时 结合城市内部的自然地形地物和人文资源条件,俗者避之, 佳者收之。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重视城市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重视城市景观的历史延续性及其本土文化特性。 (6)、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景观要素之间有较好的连续 性、一致性和协同性。 6.绘图学院平面布置,说明城市空间的组织手法 绘制平面图15分,说明城市空间组织手法15分。空间的主 次、视觉中心、空间的划分方法、空间的限定、绿化的布置 等方面来分析。 城市空间常用的组织手法 ①轴线法:常用的建立城市空间秩序的手段。 ②张拉法:就是在标志性建筑或重要广场之间建 立一种张拉的联系线,以其作为城市改造与发展的基础。这 种张拉线的起始点或多条力线的交汇点,常是广场中的方尖 碑。 ③重复法:以相同的或相似的构件和尺度组织完 整统一的空间秩序。如采用柱廊、拱券、形状、色彩、质感 等求和谐统一。 ④视差法:利用视错觉,使空间产生戏剧性、生 动性变化。 ⑤层面转换法:利用台阶、坡道、平台等组织上 下层空间。 ⑥框景法:常用拱门、拱廊等元素,造成框景效 果。 ⑦诱导法:依据使用者前进路线,将隔而未断的 各个空间依次连续安排,巧妙地利用一些元素,如沿街墙设 置的水沟、路面铺装、路灯以及种种观赏点,引导行人前进。 空间的限定 1、垂直要素限定:垂直墙、柱、树(绿化)等 侧界面 2、水平要素限定:顶面、地面/顶界面、底界面 3、各种要素的综合限定 ---底界面:①地面铺装和质地变化②地面的上升与下沉处 理。---侧界面:①形状:②高度 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舒适性原则 2、城市审美原则 3、生态环境原则 4、因 借原则 5、历史文化保护原则6、整体性原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