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试卷真题

高一语文分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 机器人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诞生,标致着人工机器人不仅有创造能力,还可以成为情商和智商的综合体。

B . 创建文明城市,要注重发挥文化的滋养涵育作用,不仅要凭借建筑风格提升城市品位,还要用人文精神增添城市魅力。

C .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大批捐资助学、强聒不舍的平凡人士,他们的高尚德行在社会上产生巨大的正能量,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D . 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片片整齐地排列着;还有的像雄狮,像奔马,惟妙惟肖极了!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由市教育局主办的安全教育平台,通过对平台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得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自救的技能。

B . 颜值时代,演值稀缺,《演员的诞生》不拘一格,所以演员能否将提升修养当作职业信仰,是中国影视业良好发展的关键。

C . 无论是“双十一”还是“双十二”,我们似乎都会在每一个购物节短暂的狂欢之后,不得不去面对超出预算的消费、花错的钱以及见底的钱包。

D . 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相结合可以产生巨大的跨区域效益,造福子孙后代,这其中也包括那些没有直接参与这一倡议的人们。

3.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月亮”,在古代,月亮的美称与雅号还有嫦娥、素娥、玉蟾、玉盘等。

B .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后人常用“加冠”表示男子年已十八,已经成年。与之类似,“始龀”是指七八岁的儿童,“豆蔻”一

词指少女十三四岁。C . 《陋室铭》《桃花源记》《马说》《出师表》中的“铭”“记”“说”“表”都是表示文体。D . 《左传》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二、其他

4.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江南的美,朦胧而古朴。绿水萦绕着白墙,红花洒落于青瓦,蜿蜒曲(________)折的小河在清晨和夕阳中浅吟低唱,为江南平添了几许灵动与飘逸。zhù(________)立于江南的灵土,或树

下yōu(________)然落棋,或庭中淡然品茶,或乘一叶扁(________)舟撑一支篙,穿行在青山绿水中,远离都市的喧嚣与浮zào(________),任阳光在肌肤上欢快跳跃,任诗意在心间轻舞飞扬,自有一

股沉淀(________)下来无法言说的美好。

5. 用现代汉语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做注释。

(1)愿为市鞍马(________)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________)

(3)未果,寻病终(________)

三、情景默写

6. 古诗文名句填空。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与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都寄寓了新旧交替、万象更新的哲理。

(2)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中,以黔娄之妻所言的“________,________”为行为准则,毅然选择远离官场,归隐田园,俯仰之间,闲适自得,正如《饮酒(其五)》中

的“________,________”。

(3)“求知至乐”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的教育思想的一大核心,而这教育思想就是对“________,________”教育理念的继承和发展。(请选用《十二章》中的句子填写)

(4)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文中的句子。请你参照示例从学过的古诗文中任选一例与大家分享。

(示例)秋日的栖霞山,一簇簇红枫摇曳在道旁山涧。那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便会轻叩心扉,让人沉醉。

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7. 名著阅读。

(1)下面文字中“A”处原是小说一位主人公的名字,请写出这个人的名字,并联系《海底两万里》的相关情节,说说这个人对尼德·兰说“这是我对您救命之恩的报答”的原因。

那时我们是何等愤怒地跟这些章鱼拼命呀!我们在跳动着的一条一条的肉段中间滚来滚去,这些粘性的触须就像多头蛇的头一样,一会又生出来了。尼德·兰的叉每一下都刺入章鱼的海色眼睛中,把眼珠挖出来。可是,尼德·兰因为躲闪不及,突然被一条章鱼的触须卷住并掀倒在地。章鱼厉害可怕的嘴对着尼德·兰张了开来。眼看这个不幸的人要被咬为两段了。我急急跑去救助,但A走在我的前面,先我动了手。他的斧子砍入章鱼两排巨大的齿牙里面,加拿大人①出人意料地得救了。

“这是我对您救命之恩的报答!” A 对加拿大人说。尼德·兰点了点头,什么话也没有说。

【注释】①加拿大人:即尼德·兰。(凡尔纳《海底两万里》)

(2)《朝花夕拾》中多篇作品都写到鲁迅对儿童教育的体验和看法。请结合书中内容,试举一例加以说明,并谈谈你对他的这种儿童教育观点的看法。

五、现代文阅读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有兔子的田野

陈毓

把李大尔从深沉的睡眠中唤醒的,是鹧鸪的叫声。“深山闻鹧鸪”,诗境回归日常,李大尔一时有些恍惚。他沉浸在久违的声色味气里,微闭眼睛,想把萦绕耳畔鼻尖皮肤上的复杂奥妙在心里再做盘桓,但他在一片更近切的麻雀的蓬勃叫声中彻底清醒,他惊跳起来,环顾卧室,断定妻子早已起床离开。李大尔的睡眠一向很浅,他基本不用定闹钟,身体暗藏的生物钟自然会提醒他,但今天本想要起早,却睡过头了。急慌慌洗刷收拾,一边想,妻子早到田地里了吧?他心里不免生出一丝愧意。

李大尔赶到地头的时候,见一辆收割机已经开进麦田深处,收割机的后面,无边田野出现了一条整齐的麦茬带子,麦秸归麦秸,麦粒是麦粒,真是干净利落。李大尔看见他的妻子栗芬,此时站在田埂那棵老榆树下瞭望,像画中人。他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

田野的景象使李大尔宽慰,当年他满头大汗用镰刀收割、连枷打麦的景象不复见到了。机器解放了人的身体,省下人力,省下时间。这使人在忙碌的收获季节也能直直腰身,享受片刻闲暇。今年第一次不用弯腰弓背,躬耕陇亩,栗芬在收麦子的季节,在端午前夕,额外多包了一篮粽子,把粽子吊进地窖冷藏,嘱咐李大尔返城的时候带给公司的姑娘小伙子吃。

李大尔在城里注册了一家“乡村风物”文化旅游网站,李大尔说,像栗芬这样的庄户手艺人,未来都可能成为他签约的客户。比如栗芬手工包的粽子,完全可以进入

物流,在网上出售,未来每个拥有物产、拥有手艺的人,既可以是买方,同时又是卖方。

李大尔回来帮妻子收割麦子,但今年机器第一次进入他们这个小山村,机器在一个早上轻松完成的活儿,以前李大尔要和妻子得躬身田地前后一个星期。李大尔再次肯定,乡村眼下正发生着巨变,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贸易交流方式,都发生着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变化,李大尔觉得自己就是一棵站在山之巅的树,最早闻见风雨的味道。

虽然他不能了然未来,但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变化已经发生,需要重新调整思维和行为方式。

李大尔站在田垄,把外面的广大世界和自己拥有几亩麦田的小小村庄思索了一回。机器收割解放出身体的李大尔待在家里成了闲人,他外表安静,内心里翻江倒海。他看栗芬把机器脱出的麦粒晾晒在打麦场上,晾晒搅翻麦粒,让麦粒干得快,干得匀。李大尔熟悉的这个动作也让他恍惚,他像一个思想家,游弋在关乎未来的预测里,他看着绵延的麦田,画笔勾勒般的山岭,森林从高处铺展下来,在淡蓝的江水边停驻,如此恬适的田园景象,一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对日子的快慢不发一言,一日日,按照惯性浸淫其间。

栗芬包的粽子还没等李大尔带回城,城里的姑娘小伙子却来了。端午放假么,他们说要看老板的旧居,回归田园,寻找乡愁。李大尔在心里哈哈大笑——一帮不经世事的年轻人,哪来的乡愁。在苹果树下支起的饭桌上,一顿饭的工夫,粽子所剩寥寥。姑娘小伙一律夸赞栗芬的手艺,姐姐长姐姐短地搂着栗芬自拍。逗得栗芬一时间心情豁然,炫耀般地把能拿出来的好东西都招待了客人。

吃饱喝足,姑娘小伙说要去田野体验割麦子。栗芬只好拿来去年收起的镰刀,让他们体验。

李大尔只能嘱咐,当心手指,当心碰破了腿脚。小伙子还稳重,争着看谁割麦更专业。几个姑娘的打扮哪像割麦,鞋子跟实在太高,去麦地已很扭捏,却说成是要亲亲麦子。脚下一扭三歪,走不到几步就丢掉手上的镰刀,只在收割机收割过的地方做出各种夸张姿势,和麦田合影留念。小伙子呢,他们一小把一小把地抓麦子,割麦子,麦子割过,麦茬似乎比收割机收割过的还要高。李大尔想,从前这样的农民是不合格的。这一代人,哪怕他们户籍还是农民,但他们不会收种庄稼了,也不爱土地了。

李大尔在这种差别中再次思考。高跟鞋的姑娘出现在麦茬地不美,重沉沉,不和谐。李大尔顺着栗芬的眼光看,觉得姑娘们的短裙也不合适。一个穿着短裙的姑娘走进麦田,扭腰撅臀,做出各种陶醉表情,这还不够,大概为了体现亲近麦子,她竟然坐在了麦茬地上。麦茬可不是草地呀,于是李大尔听到一声惊呼——短裙姑娘像一只在火炭上滋滋叫着的活虾。

李大尔哭笑不得地看着,正想着要不要去拉她,突然发现一只兔子窜出麦地,飞速逃窜。“抓兔子!”李大尔大喊一声,快速摆动起胳膊,灵敏地跑向前去。完全是一副逮不住兔子不罢休的架势。这一片田野,随着他和兔子的奔跑,似乎刮起了热热的风。

(1)题目“有兔子的田野”的含义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①李大尔看见他的妻子栗芬,此时站在田埂那棵老榆树下瞭望,像画中人。他不由自主地微微一笑。

②“抓兔子!”李大尔大喊一声,快速摆动起胳膊,灵敏地跑向前去。完全是一副逮不住兔子不罢休的架势。

(3)作者写城里的年轻人来到乡下体验生活的举动有哪些用意?

(4)“李大尔”是新农村人的代表,请对“李大尔”这一人物形象作赏析。

9.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和诗以歌

①最近,一档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和诗以歌演绎经典名篇,广受好评。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文学名篇在音乐中重获新生,这是央视在过去一系列文化综艺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孕育的堪称典范的佳作。不少观众认为,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

②在人们的常规印象里,古诗词要搭配古风古韵,但在《经典咏流传》里,古诗词和部分近代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汪明荃、罗家英、王俊凯、谭维维、王力宏、尚雯婕、凤凰传奇等歌手,加上机器人、饶舌、吉他、钢琴等新“搭档”,让观众耳目一新。无论是山区教师演唱的《苔》、还是王俊凯演唱的《明日歌》,将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让更多观众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无与伦比的魅力。作家梁晓声评价:“我也想到过古典诗词的现代传唱,不过配乐更多想到的是古筝,曲调依然想到的是古调。用如此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而且演绎得很贴切,是我没有想到的。”

③除了经典诗词的演唱,节目还深挖诗词背后的内涵,解读诗词含义,讲述传唱者的故事,阐释人生价值。鉴赏团成员康震说,每一首歌和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段人生,而每一段人生的背后承载的是辉煌或失落,但都与亘古绵延的文化传统相连接,“这些诗歌跨越千年到达现代,无论承载的是辉煌还是失落,都变成无以复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

④有观众感慨,这个节目帮助了家里的学龄孩子更好地亲近传统文化、学习诗词、甚至更方便地记住诗词,“春节期间一大家子聚在一块儿看央视推出的最新节目《经典咏流传》,传唱者有王俊凯一样的歌星、有老艺术家杨洪基、有谭维维这样的实力唱将、有支教山区的爱心梁老师、有来自不同国家的果敢乐队组合……好听的旋律加上中

国风和传统文化知识,特别适合家里有小孩的,一起看!”

⑤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表示,《经典咏流传》用创新的诗和歌的结合,回到了诗歌的起源,也让诗歌回到了生活,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文化的“过去完成时”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时”,“歌给文字带来情绪感染,而诗给歌带来更多的表情,不仅让诗歌流传,也让歌词更有文化”。

⑥“和诗以歌”,是否算为传统诗歌找到了新的传播方式?对此,《经典咏流传》节目制作方接受采访时说:“我们不是在展示品鉴一件件古董,我们要让经典通过我们今人的创造活起来、流行起来。”

(1)作者认为《经典咏流传》“是央视在过去一系列文化综艺创新实践的基础之上所孕育的堪称典范的佳作”,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原因。

(2)阅读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不少观众认为,在歌唱中学诗词、背诗词,或是经典最合适的传承方式之一。(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②完成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文化的“过去完成时”成功转化为“现在进行时”。(“过去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在文中具体各指什么?)(3)下面这则材料最适合作为选文中哪一段的论据?请指出并说明理由。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支教老师梁俊和一群山区孩子用本真质朴的吟唱,将人物的命运体验和诗词的情感境界紧紧交织在一起,让其找到了共同的精神之源。而这种平凡的悲悯与伟大、向上的斗志与梦想,和我们所处的当下古今观照,横生出一种让人热泪盈眶的力量感。我分明看到一位老师用音乐哼唱诗词,把美好种进了一群孩子的心里,而通过仅仅一个晚上,《苔》就作为一个梦想花开的奋斗符号,浸润了无数观众以及听众的心田,这是远在300年前的袁枚一定想象不到的动人画面。

(4)现使用的全国中小学语文新教材大量增加古诗文篇数,有的同学对此产生畏难情绪,请你用文中相关知识和你的学习经验帮助他消除顾虑。

六、文言文阅读

10. 阅读下面三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仆离惠州后,大儿房下亦失一男孙,悲怆久之,今则已矣。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唯有一幸,无甚瘴也。

近与小儿子结茅数椽而居,仅庇风雨,然劳费已不赀矣。赖十数学生助工作,躬泥水之役,愧不可言也。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故人知之,免忧。

——节选自《苏轼?与程天侔①》

(乙)东坡先生谪居儋耳②,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荼芋③,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④,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丙)惠州一绝食荔枝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注释】①侔:读音móu。②儋耳:地名,在今海南儋县西北。③荼芋:苦菜、芋头。④园囿:园林。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流行坎止

B . 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

C . 故人知之

D . 文章为鼓吹

(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悲怆久之(________)②今则已矣(________)③东坡先生谪居儋耳(________)

④日啖荼芋(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4)用/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尚有此身付与造物听其运转流行坎止无不可者。

(5)以上三则材料写的都是苏轼贬谪岭南后的生活状况,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的内容,具体品析“无”“不”两字的表达效果,体会苏轼的人生态度。

七、语言表达

11. 下面这份申请书的正文存在一些问题。请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重新拟写。(不超过30 个字)

老师,我记得学生证是放在家里的,但翻箱倒柜都没找着。我这人比较马虎,可能是乱塞乱放弄丢了,今后我会注意改正。现在我需要学生证办理公交卡,麻烦老师补发给我吧。谢谢老师!

申请书

校学生处:

________。

申请人:X年级X班XX

八、材料作文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感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看来,“春色”无处不在,只要你走出那座困住你的“城”。

这段话引发你怎样的生活体悟和联想?请你写一篇文章,可讲述经历,可阐述观点,可抒发情感。

要求:①文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字数600字至800字。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