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word版本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word版本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word版本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word版本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

心理:从童年到成年

儿童刚来到世上不久,潜意识和出生前什么都没有的状况做对比,觉得生活处处都是美好幸福的。但是随着长大,精神伤害造成的负面情绪逐渐积累,而且和有钱有权的人做对比,抬高了幸福的标准,于是觉得自己不幸福了。

情感自然就好,情感与处境对应。儿童的情感是最自然的,该哭就哭,该笑就笑。遇到喜欢的事物,就热情、兴奋、欢快、活跃,不会像成年人那样不喜不悲、沉稳严肃。而且人的强大是相对的,而脆弱是绝对的,又何必把自己搞的很高大。

有人把不喜不悲的沉稳理解为面对灾难时的冷静和坚强,而把大哭大闹理解为没有承受力。所以不能说童心就比成年之心优越,只能说各有利弊。

这个世界就是“阴阳生万物”,很多方面,阴阳调和,阴阳相互抑制,是自然规律设定的最佳情感形式。

阴阳调和:有些人把童心和成年之心的优点结合到一起,形成清纯而不失成熟的性格,不会把该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也不会把该复杂的事情想简单。但毕竟是把矛盾结合到一起,很多人不好把握这种阴阳调和,但把握好了,就会形成最佳性格。

阴阳相互抑制:用“阴”可以抑制过度的“阳”,情感与处境充分对应,但情绪波动不大,因为用沉稳抑制了过度的情绪,也就是说:遇到快乐的事,是微笑而不是大笑,遇到悲伤的事,是伤心流泪,而不是大哭大闹。但沉稳到不喜不悲,情感不与处境对应了,那就病态了。

但这样阴阳调和、阴阳相互抑制之后的情感,就不是自然的情感,而是优化出的情感。也就是说:儿童用的是自然的情感,很多成年人用的是优化后的情感,两种情感方式,各有利弊。

儿童内心情感真实、充分的表现出来,而不像职场上那些成天装样子的人。

沉稳的成年人,心中的情感,不像儿童那样充分的表现出来,使人直观的看到。沉稳的成年人,是用一言一行,让对方体会到那份情感,就是要去体会,而不是直观的看到。

童年时,情感合得来,就能成为朋友。可是长大后,很多人交往朋友,实际为了巴结利用对方,看有利用价值,才去交往。羊放到利益世界,就变成了狼,说明那羊,原本就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人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1030童年期 Childhood 个体从6、7岁到11、12岁的时期。相当于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身体在继续增长,进入学校以后主导活动起了根本变化,促使儿童在心理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童年期的生理发展脑的重量由6~7岁的1280克到9岁增到1350克,12岁时达到l 400克,和成人一样。6岁后,脑的任何一叶都迅速生长,内抑制和分化抑制显著发展。中国学者对儿童脑电渡的研究,证明了童年脑功能的迅速发展,到13~14岁趋向成熟。 童年身体发展的特点,主要是内部成熟,特别是在l0~12岁时期。而身高体重方面都要比幼儿期和少年期增长缓慢.但身体变得更结实了。8~9岁时,白细胞数目增加到最高数值,抵抗力提高,一般生理的适应能力增强了。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童年期心理发展具有与幼儿期和少年期不同的特点和趋势。其认知活动由不随意性、不自觉性向随意性和自觉性发展。幼儿的认知活动以不随意性为主导,儿童进入小学后,在学习读、写、算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忆和思维能力的随意性不断得到发展,同时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功能增强,心理活动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认知水平则从以具体形象为主要形式向抽象概括过渡。幼儿认知事物以具体形象为主导,上小学后,儿童大脑神经系统不断完善,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越来越多的概念,在进行记忆、想象和思维活动中,概括能力逐渐提高。在童年期,儿童的集体意识也逐渐形成。儿童在班集体、少年先锋队等集体活动中逐渐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个人在集体中的权利和义务,逐渐形成对集体的情感和意识,这对其个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认知活动的发展童年期儿童认知活动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感觉、知觉迅速发展。研究材料表明:儿童视敏度增长速度,童年比幼年缓慢,增长速度最高是在7岁。但是童年儿童的差别感受性比幼儿有显著提高,l0岁时视觉的调节能力最大。童年期儿童的听觉能力已有较高水平,能区别本旗语言中语音的细微差别。据研究,如果6岁儿童辨音能力为单位1,则7岁为1.4,8岁为1.6,9岁为2.6,10岁为3.7,19岁为5 .2。声音听觉敏锐度在13岁以前比成人略低。 童年期儿童的空间知觉在不断提高。皮亚杰对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进行了实验,后来,美国的D.埃尔金德和中国的朱智贤都验证了皮亚杰的这一实验。中国学者试验结果为:儿童在5~7岁能辨别自己的左右手和脚;7~9岁能初步具体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9~11岁能比较概括、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这与皮亚杰的实验结果大体相符。1982年中国学者又进一步作了验证,认为儿童的左右方位知觉有提高趋势。 时间不具有直观形象性,只能凭借其他分析器或标尺感知.苏联有人调查小学各年级学生确定1分钟能力的材料表明能较为正确判断的:1年级为11.5%,3年级为24.8%,5年级为31.1%。由此证明儿童随年龄增长,对1分钟知觉逐渐接近正确。中国的研究材料表明:儿童在5岁不会使用时间标尺,7岁才开始使用时间标尺,到8岁基本上能主动使用标尺。 童年期儿童的观察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提高,这时期的一般特点为:在观察目的选择上,容易抓住表面细节而忽略本质部分:在观察时容易笼统而不精确;缺乏系统性和顺序性。这些特点年龄越小越明显。 ②记忆能力大大提高。有意识记在童年期儿童记忆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实验证明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随年龄增长而产生不同变化(表1)。起初无意识记优于有意识记,后来有意识记逐渐赶上无意识记,最后超过无意识记。表1只表示一般的发展趋势,两种识记的变化还会受各种条件的支配。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中英互联心理咨询师考试辅导教材(3) 第四节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6、7――12、13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掌握) 一、学习是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 二、教和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逐渐转向以掌握间接经验为主 从习得直接经验为主向掌握间接经验为主是一个发展过程 小学低年级通过直接抽象的方式学习物理经验;小学高年级运用抽象逻辑、多重抽象来获得数理逻辑经验;小学中年级是儿童学习和认知活动超越直接经验向掌握间接经验变化的转折期。 四、“学会学习”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任务 五、学习促进小学儿童心理积极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是在主导活动中进行的,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是通过学习活动进行的,并不断内化,引起智力、个性和社会诸方面结构的变革,以促进心理的发展。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掌握) 长时记忆效果和保持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记忆的策略。学龄前儿童主要记忆策略有: (一)复诵策略指有意识地重复、朗诵所要记住的信息。大部分儿童都能自发运用复诵策略,幼儿末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易接受这训练,而且这种训练是必要的。 (二)组织策略指把所要识记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识记。低年级不能运用,中年级不大会用,高年级自发运用。6-8岁进行组织策略指导和提示效果最好。10以后已是组织策略者,无须提示。 (三)系统化策略指对记忆材料进行信息加工,将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组成知识系统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四)、巧妙加工策略是指对没意义联系上的信息运用联想、谐音、拆分、重组等加工方式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意义,以助记忆。 2011.05 98、小学阶段的儿童主要的记忆策略包括( )。AC244-3 (A)复述(B)大脑风暴法(C)组织(D)谐 音记忆法 二、童年期思维的发展(重点掌握) 童年期的思维其基本特征在于: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 (一)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 1、童年期思维的本质特征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的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 2、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是质变过程。 3.思维类型变化的转折年龄9-10岁,即小学中年级阶段 2011.05 100、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包括(AC)。P245-3 (A)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B)没有发生质变 (C)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D)逻辑思维可以摆脱形象 (二)思维形式的发展 思维形式是指思维的逻辑形式。 1、概括能力的发展 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从对事物的外部感性特征的概括逐渐转为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概括。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按如下三个阶段划分:(1)直观形象水平(小学低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事物特征或属性是事物的外表的直观形象特征。 (2)形象抽象水平:(小学中年级儿童居于这一水平) 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是指所概括的特征或属

第78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1、小学儿童的年龄范围是6.7—12.13岁,属于童年期,也叫前青春发育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 2、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呈现出一些基本特点: (1)在整个童年期,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 (2)童年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 (3)童年期儿童思维形式逐渐完整。 (4)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3、小学儿童思维发展有一个关键年龄,这个关键年龄是小学的三四年级。 4、小学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对外部感性特点的概括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种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5、小学儿童概念发展的特点有三,一是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二是概念的逐步丰富化,三是概念的逐步系统化。 6、说明小学儿童思维品质的发展特点

(1)思维敏捷性方面,儿童的运算速度不断提高,正确迅速能力水平的分化越来越明显。 (2)思维灵活性方面,表现为①一题多解的解题数量在增加。②灵活解题的精细性在增加。③儿童的组合分析水平在不断提高。 (3)思维深刻性方面,表现为:①儿童寻找标准量的水平不断提高,推理的间接性不断提高。②儿童不断掌握运算法则,认识事物数量变化的规律性。③儿童提出假设,独立地自编应用题的抽象逻辑性逐步发展。 (4)思维独创性方面,表现为:①从对具体形象性材料加工到对语词抽象材料的加工。②先模仿,经过半独立性的过渡,发展到独创性。 7、说明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 童年期儿童自我意识是在幼儿期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发展进程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处于上升期,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上升幅度最大,是上升期中的快速发展期。 第二,小学三年级到五年级处于平稳阶段。,其年级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第三,小学五年级到六年级处于第二个上升期。可见,小学儿童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时期,又有平稳发展时期。8、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特点是什么? 自我评价能力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增高;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大约是7-12岁,属小学阶段,童年期的儿童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 第一单元童年期的学习 一、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一)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二)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二、学习兴趣的发展 在整个学时期,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以下特点: (一)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对学习的内容更感兴趣(二)最初的学习兴趣是不分化的,以后才逐步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有不同的兴趣 (三)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中年级以后,这种作用逐渐降低 第二单元童年期的认知发展 一、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容量的发展 成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7±2,儿童的记忆容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小学儿童的数字记忆广度已经与成人水平接近 (二)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有意识记忆超过无意识记忆成为记忆的主要方式 2.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意义记忆是一种理解记忆,当儿童对所有识记的材料有了理解并有了时行意义加工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进行意义记忆 3.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三)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特点 1.复述(背诵)。是指注意不断指向输入信息,不断重复材料的过程(5岁儿童10%有复述行为,7岁有60%,10岁达到85%) 2.组织。组织是要把识记材料中所包含的项目,按期间的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以帮助记忆,组织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 (1)归类:把要识记的材料按某种标准或关系进行归并,以帮助记忆。年龄小的儿童往往按简单联想归类,年龄大的儿童按关系归类 (2)系列化:系列化是把相互关联的信息按体系关系进行整理并条理化,以帮助记忆的方式 二、思维的发展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童年期的思维获得飞速发展 (一)童年期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 1.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 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导,经过童年期就进入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导的阶段,这一转变是思维发展过程的质的变化 2.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心得 ——2016级物理1班刘明瑞本章学习的内容针对对象是童年期儿童,一般是指六七岁到十一二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大致相当于现行的小学阶段。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学系统掌握学习方法并发展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比较重要,我们需要学习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来更方便的达到更好的效果。 本章首先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生理发展,儿童的身体以及大脑结构和机能都有相应的发展。 其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童年期儿童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方面都有相应的发展。譬如说童年期儿童注意的发展具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教学影响下,儿童的有意注意开始发展,由初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发展为后期的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初入学的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还不全面,注意力很容易分散。例如,一年级儿童上学时常常会由于匆忙而忘记带学习用品,这时父母应该多多帮助他,提醒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提出努力学习的要求,要求儿童有意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到必要的对象上,有意注意就逐步发展起来。根据小学儿童注意的特点,小学教师一方面要在教学上利用可以引起儿童兴趣的因素,另一方面也要锻炼儿童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从而使儿童以自觉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习。 再次介绍了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与教育。学习作为儿童入学后的主导活动,它不同于游戏和劳动,既具有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该阶段的特点:第一,学习的社会性要求。学习是一种社会活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通过学校的各项要求得以贯彻落实。在学习过

程中,学生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还要养成社会所需要的人格品质: 不仅要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还要学习己不感兴趣但必须要学的东西。总之,进入小学后,儿童开始进行正规、系统的学习,学习逐渐代替游戏成为他们的主导活动,小学阶段也就成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就要格外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不让学生在转折的道路上走偏了。第二,从年龄发展上看,童年期儿童的学习和幼儿、青少年的学习也不一样。学前期儿童也有学习,但这种学习还不是一种独立的活动,而是在游戏或其他实际活动中进行的。只有在童年期之后,学习才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成为一种独立的活动。但是童年期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较差,从内容上讲,童年期儿童主要学习的是有关读、写、算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及参加学校集体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作为教师应当加强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惯与行为规范。 余下内容还介绍了童年期儿童的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以及童年期儿童的个性、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学习了这些,我认为要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作为孩子心目中的传导者,应从一颗爱心,一份挚情为儿童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并且做到以下方面: 1.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要尊重理解儿童学习兴趣,创造主动学习气氛,让儿童在轻松,愉快,没有压力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达到能力的提高。(同样,教师也一样需要有这样的领导者。) 2.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创设一个文明,健康,温馨的心理环境,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孩子的自尊心和白信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我们许多大人在一次又一次的无意中伤害了他

(完整word)《儿童发展心理学》试题及答案(B),推荐文档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1、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1)新生儿期,(2)乳 儿期,(3)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7)青年早期。 2、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 忆。 3、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 疗法。 4、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 埃里克森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 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创造性游戏,(2)建筑性游戏,(3) 教学游戏,(4)活动性游戏等几类。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 仿范性获得的。 7、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 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发展)-试卷1.doc

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童年期心理发展)-试卷1 (总分:54.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4,分数:48.00) 1.儿童进入学校后,其主导的活动为( )。(分数: 2.00) A.学习活动 B.社交活动 C.游戏活动 D.班集体活动 2.狭义的学习是指( )。(分数:2.00) A.在生活中逆行的 B.包括动物和人的学习 C.经验的获得受行为的变化 D.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目的、系统的学习 3.童年期,又称小学期或学龄初期。该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是儿童开始学校生活的第一个阶段。童年期是从( )。(分数:2.00) A.5岁~11岁 B.8岁~14岁 C.6、7岁~12、13岁 D.8~11岁 4.有研究表明,在学习障碍的儿童中有( )的人生理发育比较迟缓。(分数:2.00) A.60% B.45% C.70% D.30% 5.学习障碍出现的主要年龄阶段是( )。(分数:2.00) A.青少年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婴儿期 6.儿童采取他人向观点来理解他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认知技能称为( )。(分数:2.00) A.社会认知 B.角色采择 C.自我意识 D.换位思考 7.塞尔曼认为,儿童角色采择技能的发展表现出阶段性,分为( )个阶段。(分数:2.00) A.6 B.5 C.3 D.4 8.塞尔曼通过两难故事法测查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按照塞尔曼的观点,7岁的儿童处于阶段( )。(分数: 2.00) A.1 B.2 C.3 D.4 9.儿童能考虑到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认识到他人也可能这样做,能以一个客观的旁观者的身份来解释和反应。此阶段属于( )。(分数:2.00)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特征(李伟胜)

“三期”心理学 童年期(6、7岁-11、12岁) (一)童年期的总特征 发展速度: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 发展性质: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交往范围: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 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 (二)童年期的教育 核心任务: 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习方面: 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与能否克服困难密切相关,也与教师的评价相关。 道德品质: 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只有真正涉及到道德情感、意志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时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 学生活动: 组织与安排好儿童的课余、校外活动,发挥班级集体、儿童组织的作用,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童年期”到“少年期” 童年期主要奠定的是把握外部世界的基础 少年期则主要奠定对自己内部世界把握的基础。 ——这是个体内在力量生成的重要阶段,是新的主体诞生前不可缺少的孕育期,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世界变化的转折期。 少年期(12、13岁-15、16岁)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第七章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是指个体6、7岁到12、13岁的阶段,也是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学习的时期。童年期儿童的生活从以游戏为主导转为以学习为主导,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学校教案系统地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学会学习。童年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和社会性发展方面。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其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详尽运算性,是从详尽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社会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渐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而转向朋友志向,突出地重视伙伴关系。与此同时,留意以同伴的评价为依据形成自我评价,在同伴交往中,促进社会化的发展。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成人与儿童简易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简易融洽,言与行、动机与行为比较一致,个性、社会性和品德易于培养。⑷词的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逐渐超过形象记忆。 ⑸记忆策略的运用:儿童运用记忆策略经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被分为三个阶段:没有策略,多为5岁以前的儿童;过渡阶段,大凡为5—7岁儿童,其特点是自己不能主动运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运用;能主动而自觉地采用策略,10岁以后记忆策略安定发展。小学儿童采用的几种主要策略包括: ①复述(背诵);②组织:包括归类和系列化。 ③精致加工策略。 2、概括能力和概念的发展 ⑴概括能力的发展:小学儿童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 性的概括。小学儿童时期,儿童概括水平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直观形象水平的概括。 ②第二阶段:形象——抽象水平的概括。 一、小学儿童的学习

1、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①学校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②能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如:读、写、算等)。 ③利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③第三阶段:初步本质抽象水平的概括。 ⑵小学儿童概念的发展:表现为概念的逐步深刻化、丰富化、系统化。 2、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⑴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儿童的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详尽,其学习动机更多地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联系,与学习兴趣发生联系或为学习兴趣所左右。小学生学习中,外部动机始终占主导地位。 ⑵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从对学习过程、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作业感兴趣;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例外学科内容初步分化;游戏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 ⑶小学儿童的学习态度:包括对教师、集体、作业、评分等的态度。3、思维发展的特点 ⑴基本特点: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详尽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详尽形象性。 ①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详尽性。 ②由详尽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明明的“关键年龄”(约10—11岁)。 ③思维结构趋于统统,但有待完善。 ④思维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

第九章 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

第九章童年期儿童心理的发展(6~12岁) 第一节童年期儿童生理的发展 一、身体的发育 二、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脑重接近成人,脑神经细胞体积增大,突起分支增多,神经纤维增长,作为随意运动生理基础的额叶不断增大,枕叶基本成熟,髓鞘膜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基本成熟 (二)大脑机能的发展 1.脑的机能发展了,脑的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趋向平衡 2.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系统相互关系发生变化。第二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 第二节童年期儿童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的特点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 (一)儿童学习需要教师指导 (二)儿童学习一般要超越直接经验(即间接学习) 二、学习活动的发展 (一)学习动机的发展 低年级儿童主要的学习动机是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 (二)学习态度的发展 1.对教师的态度尊敬和依恋——选择性评价——复杂的爱的体验 2.对班集体的态度(三四年级) 3.对作业的态度(1)能按一定时间来完成作业(2)能按一定顺序完成作业(3)能集中精神做作业 4.对评分的态度 (三)学习兴趣的发展 1.最初对学习过程、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渐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 业更感兴趣 2.在小学时期儿童兴趣最初是不分化的,在教育影响下,才逐渐对不同学科内同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3.儿童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 4.游戏因素在低年级儿童学习兴趣上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中年级后作用降低 5.在阅读兴趣方面,从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学读物 (四)学习能力的发展 1.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独立活动 2.使儿童学会进行智力活动 第三节童年期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儿童言语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一)识字 特点:(1)识字发展不平衡,两极化发展严重 (2)无师可自通 三个途径:1.别人告诉的 2.看到了问别人或查字典 3.曾听人说,遇上就认识4.根据偏旁部首推断(3)识字后出现回生 (二)阅读 阅读主要表现在理解课文和阅读速度上 1.阅读理解是儿童阅读的主要标志 2.阅读的基本方式:阅读和默读 (三)写作 三个阶段:1.准备阶段 2.过渡阶段 3.独立写作阶段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第四节童年期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正在发展并未完善) (二)注意特性的发展 1.注意集中性发展 2.注意广度发展 3.注意稳定性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童年期的心理发展 7-12岁小学阶段 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 --童年期的学习 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必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强制性; 学习兴趣的特点: 最初对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后来逐步对学习内容感兴趣; 不同学科的兴趣:不分化 --à 分化 游戏因素起一定的作用,但逐渐降低; --记忆的发展 容量接近成人,7±2 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 有意识记超过无意识记,成为记忆的主要形式;

意义记忆在记忆活动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词的抽象记忆速度超过形象记忆; 童年期记忆策略的发展: 复述; 组织:按意义联系归类成系统。组织策略有两种:归类和系列化 元记忆: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对自己记忆水平的认识) 弗拉维尔对记忆的元认知分为三个方面: 有关自我的知识; 关于记忆任务的知识; 关于记忆策略的知识; --思维的发展 童年期的思维处于具体运算阶段。 童年期思维的基本特点: 经历思维发展的质变过程: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à 童年期的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10岁左右是形象思维à 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期; 童年期新思维结构的形成: 掌握守恒;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关系认知; 逻辑推理规则的掌握: 类别体系化;(类群集) 序列化;(关系群集)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概念: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兴趣、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自我评价的特点: 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自我评价的批判性有提高; 自我评价的内容扩大和深化; 自我评价的稳定性越来越高;

--亲子关系的发展: 交往时间减少; 处理的日常问题的类型发生变化; 父母对儿童的控制力量发生变化; --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交往中儿童的人气特点: 受欢迎; 不受欢迎; 受忽视; 儿童伙伴关系的形成: 依从性集合关系期:老师是权威; 平行性集合关系期;(伙伴协同的交往趋势) 整合性集合关系期;小学五六年级是伙伴关系依从性的高峰期。 --友谊的发展 儿童对友谊认识的发展(四个阶段): 短期游戏伙伴关系(3-5岁);

童年期心理发展(精编)

童年期心理发展(精编) (一)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逐渐掌握书面言语,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有意识的从事集体活动 3)学习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活动; (二)童年期儿童的学习 1)学习的作用:(1)在这种特殊的学习过程中,使儿童产生了责任感与义务感,同时意志力也得到了培养;(2)儿童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自觉性明显的发展起来,并且思维也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3)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水平,培养了互助,合作的集体的精神,并且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学习动机:年级越低,学习动机越具体,更多地与兴趣相联系; 3)学习兴趣地发展: (1)从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到对学习内容以及需要独立思考完成的作业感兴趣; (2)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出现分化(小学三年级) (3)游戏因素在学习兴趣中的作用逐渐降低; (4)从对关于具体事实经验的知识感兴趣,到对关于抽象因果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初步发展;(5)阅读兴趣从对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对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和; (6)对社会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 4)对学习的态度 (1)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老师具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但到了中年级后,对老师产生怀疑和选择,只有那些好老师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 (2)学龄初的儿童并未形成集体观念,但从中年级开始,集体观念开始形成; (3)学龄初的儿童还不知道作业的意义,还未把作业当成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渐形成对作业自觉负责的态度; (4)学龄初期儿童逐渐了解了分数的客观意义,从中年级开始,儿童把获得一个优良的分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

肛门滞留型人格& 强迫症 2011-01-16 19:28:32来自: 月(?.手绘怎木办熟能生巧练!) Data 1 童年期的经历与人格发展关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2009-09-15 09:57 弗洛伊德(Freud S.)是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学说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二个重要特点:一是强调生物本能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期的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五个发展阶段,不同阶段发展得顺利与否对以后的人格将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童年时代的欲望满足和挫折与人格形成发展的关系密切。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分述如下: 1.口唇期(oral stage):从出生到1岁半左右。此期婴幼儿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口唇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饥饿需求的满足,更重要的是口腔粘膜的刺激。如果这个时期口欲的满足不当,如满足太多,使人失去向前发展的动机;满足太少也会使人畏惧进入下一阶段,这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滞留现象是指人虽然继续成长或到了成年,但仍希望得到和早期阶段相同的满足。例如,人的发展滞留在口唇期,成年后仍会努力寻求口腔的满足,嚼口香糖、咬指甲、吸烟、喜欢狂吻、滥吃东西、嗜酒等。 与口唇期相应的人格特征是口唇性格,指人到成年之后仍表现出口唇期发展的特征。口唇性格的人是自恋的,主要对自己感兴趣,总是要求别人给予或是向别人索求,依赖别人满足他的需求,有时他也给予别人,但却是为了回报和得到赞赏。口唇性格的人在工作中追求安全,扮演被动、依赖的角色。他害怕失去,怕别人欺骗他,遇到挫折时易怒或想不开。

在口唇期较早阶段,过度满足进食要求或过度关照所致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依赖型人格。这类人非常容易轻信、被动,总是要求得到他人的关注。 在口唇期较后阶段,挫折所致的的固着会产生口唇期-攻击型人格。这种攻击性经常是以撕咬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这种人格倾向的成人,喜欢争论并刻薄地挖苦人,疑心很重,甚至喜欢盘剥他人。 Coldman-Eisler的研究为口唇期的满足与否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依据。在这个研究中,根据断奶迟早不同将受试者分成二组:一组是早期断奶者(5个月内),称为不满足组;另一组较晚才断奶(5个月以上),称为满足组。比较二组受试者在人格测验的结果发现差异显著:不满足组在悲观、被动、退缩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满足组则在乐观、外向、社会性因素方面的评分较高。 2.肛门期(anal stage):大约从1~3岁左右。此期儿童欲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肛门或排便过程。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排便习惯的训练,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排便行为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此期儿童经历排除与保留等方面的冲突,一方面他想根据自己意愿排便,追求满足;另一方面他受到父母的控制,必须忍耐和等待。儿童可利用“排泄”或“不排泄”的方式,来获得赞许或表示反抗。儿童在肛门期欲望的满足和他在大小便训练过程中所学到的人际关系方式,对他未来的人格形成产生较大影响,过于放纵或过于严厉的大小便训练都可能导致肛门期的固着,并表现为相应的人格特质。 肛门性格的特征,包括吝啬、整洁、强迫和固执。希望抓住事物,拥有;希望事物都整洁有序,坚持己见;有较多的"应该",希望将自己的方式加在别的人和事上;内心冲突较多,主要在于抓住或放弃,反抗或顺从,谁控制谁的问题。 肛门期-排泄型人格,即“随意排泄”型人格,这类人不讲规则,具有破坏性、残忍、龌龊。

综合素质:成年人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挫折

综合素质:成年人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挫折综合素质:成年人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挫折 一位中年男教师,夜晚常被恶梦困扰。而恶梦中总离不开蛇,即 在梦中常出现一条毒蛇,或缠绕他的双脚,或向他吐着红舌。他所以 常被醒,吓出一身冷汗。追根溯源,原来在他7岁时有过这样一次经历:小时候跟几个孩子一起外出割草,正当他用左手拨开一丛茅草, 突然窜出一条青灰色的蛇。他顿时吓得大哭大叫,当天夜里,他便发 高烧,患了一场病。病愈后,他变得胆怯了,那条蛇从此成了他的一 块“心病”,总是在梦中惊吓他。 人们常说,世上的事,其发生、变化都可追根溯源,人的心理特 征的形成也是如此。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即使活到耄耄之年,很 多行为都跟童年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样,一个人病态心理的形成,也可追溯到他的童年时期所经历的生活,尤其是他所经历的挫折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阴影。 奥地利心理学家A·阿德勒在他的《自卑与超越》一书中,曾列 举丰富的材料说明,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能够从他童年的记忆中寻找其 蛛丝马迹。 为什么一个人童年时期所遭受的意外刺激特别容易构成心理上的 阴影,从而导致病态心理的形成呢?这是因为儿童时期心理尚未成熟,人格尚未独立,所以,面对外来的挫折往往缺乏充足的抗拒水平。最后,种种挫折便构成心理压力而积淀下来。在童年时代最能构成挫折 并留下心理创伤的莫过于父母的忽视、冷漠及家庭生活的动荡不安。

上海一家心理门诊部的医生接待了一对退伍的军人夫妇,他们诉说18岁的女儿情绪总是喜怒无常,生活中一点小事都会激起她情绪的起伏变化,或纠缠不表,或哭闹不休。心理医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易激惹”的心理疾病。这种疾病大多是因为童年时期受过歧视或虐待,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造成的,是一种焦虑心理的反应。原来女儿出生后由外婆抚养,因外婆有病,便雇了一个保姆。保姆认为照管这个女孩是她的额外负担,便动辄暗中打骂。这样,时间久了便形成“易激惹”的心理疾病。 综上所述,一个成年人表现出来的病态心理与童年时代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童年的挫折,常成为病态心理形成的根源。这就告诉年轻的父母们,要使自己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长大后能成为生活与事业上的强者,就必须给孩子以充足的爱,就要为孩子的创造一个安定、宁静而温馨的家庭氛围,就要小心地保护孩子不让他在精神和感情上受到伤害。

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人际关系对童年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又是任职最长的教师。家庭及其人际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最重要而又最深远。 诚然,家庭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双向交互的。例如,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发展,而孩子的实际表现也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和表现。家庭人际关系中亲子关系的质量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重要,另外父母婚姻关系的质量对儿童心理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的发展变化 儿童入学后,父母与儿童的交往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这主要变现在: 直接交往时间明显减少。 父母教养关注重点的转移。父母关注儿童教养的主要内容发生了变化。父母对幼儿教育关注的重点是游戏、生活自理能力、情绪和兴趣;对小学阶段儿童关注的重点改变为学习、同伴关系、情绪和兴趣。 父母对儿童控制和儿童自主管理的消长变化。 其一,父母控制阶段(6岁之前):各种事情的主要决定权在父母。 其二,共同控制阶段(6~12岁):在许多事情上,儿童具有一定的选择权和决定权。 其三,儿童控制阶段(12岁以后):儿童具有相当的判断能力,能够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一)童年期亲子关系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亲子关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儿童对其行为的共同调节,即从幼儿期父母对其行为的单方面控制和调节为主,逐渐转变为由父母和儿童一起做决定。这是一种父母监督教育的过渡形式,其意义在于家长允许孩子作出行动的决定,但同时监督并指导孩子的决定。 对儿童行为的共同调节的意义在于亲子关系由单向权威服从关系逐渐转变为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合作关系;儿童获得了一定的自主性和权利,也要履行奉献和责任;这种双向交互作用处理得好,可以帮助孩子发展独立性;处理得不好,会使孩子陷入家庭人际关系发展的困境,也会在青春发育期带来更多的矛盾。 (二)家长的素质决定亲子关系的质量 共同调节的教养方式向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发展与幼儿期相比,其心理发展和需求都出现了全新的特点;家长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教育方式,既要给孩子以选择和决定的权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善于处理好亲子之间的新矛盾和冲突;不能过分强制儿童,也不能过分地“溺爱”和过分保护;应该懂得,在与儿童的教育互动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育能力。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特征(李伟胜)

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心理特征(李伟胜) “三期”心理学童年期( 6、7岁-11、12岁) (一) 童年期的总特征发展速度:这是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心理上一般也没有十分尖锐的自我冲突。发展性质:儿童开始掌握积累人类文化的主要工具书面语言??儿童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另一方面,童年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交往范围:此外,儿童在童年期的交往范围扩大,他在不同的活动和情境中属于不同的群体,担任不同的角色。综合上述三方面,我们把童年期看作是儿童超越家庭范围的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也是儿童因角色、活动、他人评价的多样化而引起的对自发形象反尽的开始时期,或称为整体性的自我意识的萌生时期。(二)童年期的教育核心任务: 帮助儿童学会学习并热爱学习;学会 在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中生活并热爱学校、集体,做学校、集体的小主人,为今后的学习和形成积极的、有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方面: 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信心的发展与能否克服困难密切相关,也与教师的评价相关。道德品质: 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只有真正涉及到道德情

感、意志与行为习惯的发展时才能产生真实的效果。学生活动: 组织与安排好儿童的课余、校外活动,发挥班级集体、儿童组织的作用,在儿童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童年期主要奠定的是把握外部世界的基础少年期则主要奠定对自己内部世界把握的基础。——这是个体内在力量生成的重要阶段,是新的主体诞生前不可缺少的孕育期,也是人生过程中由单纯对外部世界探究到关注内部世界变化的转折期。少年期( 12、13岁-15、16岁) 1/4页(一)少年期的总体特征儿童渡过了平稳的童 年期后,进入了自己也有点不可控制、不可捉摸、变化快得有点令人惊慌的少年期。有的心理学家把它称为“第二次断乳期”??我们看重的正是它在人生中积极的意义。为此,把少年期命名为人生的“起飞期”。意谓自此起,个体开始意识到自己精神与人格的独立,想扑腾着理想的翅膀飞人高空,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突出、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特征。这一切改变了少年与外部世界包括与成年人的关系。他不再完全是被动的适应者、服从者、执行者、摹仿者,而是力求成为主动的探险者、发现者、选择者、设计者。(二)少年期的教育面对着似懂非懂人生的少年,面对着把成人视为必须摆脱的对象的少年,教育者感受到了这一时期教育的艰巨。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高度

笔记 第七章 童年期心理发展

第七章童年期心理发展 第一节童年期的身体发育 1、身高与体重的变化 2、体内机能的发展 3、神经系统的发展 1、身高与体重的变化 从整个童年时期看,儿童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比较平稳均匀。7岁时,男童平均体重约20.91公斤,身高119.5cm,女童平均平均体重约20.11公斤,身高118.47cm。在童年时期,儿童身高每年增加4-5cm,体重每年增加2-3公斤(1985,28省市数据) 韧带与骨骼结合不牢固 经常发生“生长疼” 2、体内机能的发育 ?童年儿童的心脏和血管不断均匀增大或增长。 ?免疫系统和肺:在童年时期儿童大多非常健康。 ?3、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重:6-7岁时1280克,9岁时1350克,12岁时1400克,达到成人的平均脑重。?脑电波: 13-14岁前,θ波比较活跃,之后大脑机能基本成熟后,脑电波才基本表现为α波(大脑皮层处于紧张活动状态时的主要脑电活动)。 童年期易出现的生长问题 近视 骨折、脊椎弯曲 肥胖 关节生长痛 意外伤害 网络伤害 心理障碍(抑郁、学习焦虑、社交焦虑) 第二节童年期主导活动—学习 一、童年学习的外部特点 ?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内容简单,难度较低 ?“双基”学习 ?重在养成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二、童年学习的内部特征 (一)学习 个体对学习所持的包括认知、情感、价值判断和行为意向等因素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 对教师的态度 ?低年级:无条件地信任和服从、尊敬和依恋、崇拜,教师具有权威性。

?中年级开始起:对教师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批判性,要求教师的能力、品行、公正和热心。 对班集体的态度 ?低年级:还没有集体观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群体关系。 ?中年级起:开始拥有集体意识,知道以优良的成绩和行为取得班集体的肯定评价。?对作业的态度 ?低年级:不自觉、随意、兴趣化、马虎 ?中高年级:自觉、认真负责 ?对评分的态度 开始认识到评分的意义 张英彦(1998,2—5年级小学生) ?学习态度的总体平均水平中等偏上(3.29),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厌学。 ?年纪差异:低年级总体上优于高年级;(优等中,低年级为24.02%,高年级为9.62% );三年级学生学习态度差异显著(中等以下0.39%,中等以上48.65%)——三年级是学习态度分化的关键时期? ?性别差异显著,女生优于男生。 ?学习态度与气质类型相关显著。多血质及相关的混合型气质较易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具有抑郁质特点学生学习态度水平较低。 (二)学习动机 ——引发和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 王有智(2003)的研究: 研究结果: 1、对小学生起重要作用的动机依次是成就性动机—认知性动机—威信性动机—附属性动机(图 2、学习动机总强度随年级升高呈下滑趋势 3、女生的认知性动机显著高于男生,而附属性动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 4、城市学生学习动机总强度高于农村学生。 结论 当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以往相比已有明显变化,从学习动机不太明确或学习只是为了履行社会义务、为了个人前途和国家与集体利益、为了好分数等发展到具有明确、多样、具体的动机类型,较为突出的是把学习与个人的前途、利益、成就等联系得更加紧密,动机发展在类型、强度、年级、性别、城乡之间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特点。这些变化与社会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关系密切。 (三)学习兴趣——伴随学习活动的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构成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 1、低年级直接兴趣为主(“爱屋及乌”现象),间接兴趣逐渐发展。 2、大约三年级开始,学习兴趣逐渐分化。 3、兴趣具有广泛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