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西宁城市概述

西宁城市概述

西宁城市概述
西宁城市概述

西宁市调研报告

一、青海省简介

青海省,省会西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现辖1个地级市,1个地区,6个民族自治州,30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2个州属市,4个辖区,3个行政区,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2008年末全省常住人口554.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26.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40.9%。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6.5亿元,2010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1350.43亿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8.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61.24元。

青海政区图

二、西宁市简介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20.5万人(2009年数据),市区人口120万,城镇化率达到61.02%。2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117平方公里(不含在建新区)。

下辖地区:

城东区、城中区(含城南新区)、城西区、城北区、海湖新区、国家经济开发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西宁市面积7665平方千米,人口212.73万。

城中区面积20平方千米,人口15万人。

城东区面积 115平方千米,人口29.6万人。

城西区面积82.9平方千米,人口23.4万人。

城北区面积 138平方千米,人口22.8万人。

海湖新区面积 10.46平方千米

西宁是全省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全市共有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网点近2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09年全年人均GDP为22865元,增长12.0%。市区零售额126.42亿元,增长17.05%;县及县以下零售额12.57亿元,增长9.24%。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保持较快增长。其中零售业实现零售额90.98亿元,增长16.16%。

三、商业情况

目前西宁商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还未出现大体量中高档百货店,王府井(2.8万平)品牌档次目前最高,与目前大连新玛特品牌水平相似,其余均为中低档百货,目前甘肃国芳百盛、沃尔玛均已进驻,项目处于在建阶段,整体商业氛围与鞍山进驻之前情况类似。

大十字商圈

包括:大十字百货大楼、王府井百货、西大街百货

西关大街商圈

包括:纺织品百货大楼、王府井二店(在建)、国芳百盛(在建)

各店简介:

大十字百货大楼

大十字百货大楼位于大十字商圈,该店经老国企改制,现资产自有,由老楼(4层单层面积3000平)和扩建新楼(7层+B1层单层面积4000平)组成,营业面积共计3.6万平。定位为中档百货店,除此店外,旗下还有两家超市大卖场,城东店1.5万平,广场店2万平,据介绍,三店年销售在5-6亿元。

西宁王府井百货

王府井百货营业面积2.58万平方米,地上5层,地下1层,10年年销售8亿元。定位为中高档时尚百货店,是目前青海省档次最高的店铺。

经营布局如下:

B1层:超市

一层:化妆品、珠宝镶嵌、钟表眼镜、男女鞋

二层:少淑女装

三层:大女装、针织服装、女士内衣

四层:男士服装、休闲装、运动服饰

五层:儿童服装、用品、小家电、通讯器材、家居用品、厨具洁具等

2010年11月11日,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青海兴旺建工贸集团有限公司在青海宾馆举行西宁王府井百货二店签约仪式。新店面积超3万平米。

西大街百货大楼

该项目始建于1957年,地处西宁市最繁华的西门黄金地段,与著名的水井巷旅游品集贸市场毗邻。经扩建改造地上5层,单层面积约7000平,地下1层,面积约4000平,总营业面积40000平方米,定位为中低档百货店,以租赁方式经营,年销售约为3亿元。

纺织品百货大楼

该项目原为青海省纺织品供销站,后经改制扩建改造,新楼7层,老楼5层,现有营业面积26000平,目前正进行扩建工程,扩建后共计营业面积32000平,定位为中档流行百货店。

项目建筑面积50000平,由甘肃国芳百盛承租经营。

西宁城市空间变迁2013,7,28

青藏高原河谷型城市空间发展研究 ——以西宁为例 [摘要] 区域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的同时,区域、城市问题日益突出。在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下,“精明增长”、“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复合城市”等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应运而生。青藏高原普遍发育河谷型城市,但规模不大。河谷相对于海拔较高的内部腹地“高平原”而言,人口、产业的集聚效应强、发展速度较快,是城市发展的最佳区位。分布于海拔较低位置的河谷城市,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征,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存在独特的内在空间秩序和特定的空间发展范式。本文以西宁市为例,截取1949~2011年统计数据,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视觉做出判断。西宁市作为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具有高海拔、河谷型的自然特征,也因特殊的自然区位赋予“桥头堡”和“宜居城市”的城市职能,与国内其他省会城市及河谷型城市相比,城市空间扩张突出表现:①城市空间扩张,由于受到河谷地形的限制,其发展带有鲜明的西北内陆地理环境背景下河谷型城市的发展一般特征,也因立体开发中受海拔高度、土体结构、地势的限制约束,立体开发相对不明显。②城市职能构建中,既要满足中心城市本身发展的一般需求,更要承担高原腹地人们选择适宜居住地的任务,进而在城市用地结构中城乡居住用地增速明显。③城市空间快速拓展背景下,必须将如何处理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第一要务。但因城市早期快速发展阶段注重“生产功能”,所积淀的基础环境在围绕“宜居城市”建设中城市绿地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围绕中心城市建设水、土自然资源约束明显。④城市发展的驱动要素,突出体现其来自外部强大的推动作用,进而使区内城镇发育突出表现省会中心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周边城镇基本处于初期或向成长阶段转型的过程,中心城市“孤立”发展的特征明显。因此,基于西宁城市发展的现有基础,围绕如何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为:①从区域整体性的视觉,科学制定城市未来的发展。②科学研究城市适宜性发展的规模。③形成城市发展“精明+生态”良性互动的格局。④加强生态廊道体系建设。 [关键词] 河谷型城市青藏高原西宁市空间扩张 1.前言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西宁,一座一直在生长的城市,我看完我骄傲

西宁,一座一直在生长的城市,我看完我骄傲 西宁的成长步伐从未停歇,从未迟缓,以至于我们需要奋力直追!!!最新一波西宁发展速报,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就太跟不上这座城市的步子了!!!1未来5年内开建3条轻轨线路西宁轨道交通线网由3条城区线和4条市域线组成。主城区由1、2、3号线组成,线网总长91.6公里。2014年3月31日,市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了《西宁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年02月26记者从西宁两会上了解到,今年下半年,西宁将开工建设青藏高原首条轨道交通,一期工程将开工建设1号线与3号线部分段。目前西宁轻轨项目正在等待国家部委的最终审核。但可以确定的是,西宁轨道交通1号线计划2016年下半年开工,2021年12月31日正式通车。西宁轨道交通线网总长91.6公里,在西宁都市区范围内预留机场线、多巴线、大通线、甘河线4条市域线路,线路全长88km[1] 。建设规划设车辆基地(段)2处,停车场1处,控制中心1处、主变电站3处。1号线建设方案计划安排为2016-2021年,建设工期为5.5年;3号线一期建设方案计划安排为2019-2023年,建设工期为4.5年。 预计2021年,西宁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将达91.6公里,届时,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出行量较大比例。2打造西宁城区新格局围绕城镇构筑生态屏障,围绕群众建设园林绿地,围

绕通道提升形象作为生态西宁建设的重点。注重城市绿地的连通性、城郊绿地的结合性、景观与生态的共融性。大力推进南北山三期绿化和大坂山、拉脊山生态屏障建设。从自然风貌及其意境中寻找西宁城市特色的本底,同时结合西宁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交融发展的特点,编制城市风貌控制导则,在城市建筑形态上体现河湟文化特色,在建筑风格上体现大气、质朴、雄浑,在建筑布局上注重顺应自然、彰显生态山水意境。实现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城市文脉、城市风格和城市色彩的协调统一,努力打造具有现代人文气息、蕴涵丰富文化底蕴的高原山水生态城市。 将把保护生态作为促进绿色和谐发展的重要路径,严格坚守生态红线。围绕建设外围生态涵养保障圈、中部特色产业发展带、核心都市功能集聚区三圈层功能区,充分考虑自然特征和环境承载能力,抓紧划定祁连山、拉脊山、日月山生态功能区以及塔尔寺景区周边、湟水湿地等生态红线,加大对周边原始森林、基本农田、河湖湿地水等生态主体功能区的保护。合理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边界,严格划定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三区红线,将西宁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的示范窗口。将注重扩大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半径,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城郊、城乡接合部延伸,让市民享受公平均等的就业、教育、卫生、养老、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3建设千园之城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城概况

西宁市城市概况 一、西宁市情 西宁作为青海省的省会袁是全省政治尧经济尧文化尧教育尧科教尧交通和通讯中心袁是一座有着2100多年悠久历史的高原古城袁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遥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袁农业区与牧业区的连接处袁汉文化与藏文化的融合地袁是古野丝绸之路冶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袁素有野海藏咽喉冶之称袁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之一袁现已形成公路尧铁路尧航空尧城市交通等多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袁特别是在融入国家野一带一路冶战略进程中袁西宁高铁通车袁国际航空口岸建成开通袁对内对外合作交流袁对外开放步伐进入新阶段遥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9.07万人袁其中城镇人口157.15万人袁乡村人口71.92万人袁城镇化率达到68.61%遥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077.1亿元袁占全省比重达到47%曰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76.6亿元袁占全省比重达到41%曰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9亿元袁增长25%曰工业实现增加值476.85亿元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达37%曰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9亿元曰两项收入中袁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291元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97元遥生产总值尧投资尧工业增加值尧财政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袁西宁市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的辐射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近年来袁市委尧市政府按照建设野更加繁荣尧更加美丽尧更加宜居冶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袁打造人民满意的生活之城尧幸福之城的发展目标袁全面推进东部城市群发展战略袁不断优化城区总体布局袁实施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袁完成了新一轮城市总规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袁加大了城乡建设投入袁城市空间明显拓展遥西宁拥有野中国夏都冶和野世界旅游名城冶的美誉袁相继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尧国家园林城市尧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尧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 二、城市发展情况 城市载体功能逐步完善遥着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袁野十二五冶以来建成区面积由103平方公里增加到113平方公里遥累计拆迁1300万平方米袁全面推进火车站综合改造尧中心广场北扩尧机场高速沿线尧南川河综合治理等重点片区改造袁多巴新城启动建设袁野五城联创冶步伐加快袁野清水入城冶工程快速推进袁再生水尧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尧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实施遥推动基础设施野提标扩面冶袁四年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25.4亿元袁年均增长43%遥新建道路90余公里袁供水尧排水管网分别达1000公里尧920公里袁西宁市主城区天然气覆盖率达到了98%袁城市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第三产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袁增加值年均增长10.2%遥万达尧申基尧华润等一批新的商贸企业入驻西宁遥同时袁我们还在与大润发尧百脑汇等商贸服务型企业对接遥此外袁我们也致力于提升县域商贸服务水平袁在三县主要乡镇引进华联尧苏宁尧宁食等商贸企业和连锁超市遥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打造电子商务尧跨境电子商务等一系列商贸业态袁不断提升商贸服务业水平。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遥野十二五冶以来袁用于教育尧三农尧社会保障尧医疗卫生尧节能环保等民生支出资金累计达到636.4亿元袁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遥共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7.27万套。 三、工业发展情况 西宁及周边地区资源丰富袁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前景遥目前青海省内已发现各类矿产129种袁其中资源居全国前10位的有51种袁居首位的有11种遥西宁已发现各类矿产33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

摘要: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城市景观轴:城市的主要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商务博览、民俗表演、市民活动,都集中在这条轴线上。 滨河景观带:主要通过“软质景观”体现城市自然风貌,结合带状城市特色,利用“三河六岸”,形成十字轴自然景观游览带,串联永久性生态绿地。城市开敞空间的创造:包括城市街道空间、广场空间、绿色空间和水空间。城市视线走廊的控制:通过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在城郊公园—城市景观至高点之间,形成通透的视线走廊。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全市辖城东、城中、城北、城西四区,及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2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2000年市域总人口202万人,市区户籍人口71.17万人,总人口共95.8万。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处。市区平均海拔2100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海平面的70%。 西宁市既是进出高原和省内联系的必经之地,又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是典型的黄土地貌景观。境内多发生暴雨,历时短、强度大。暴雨洪水过程陡涨陡落,水土流失严重。市区紧邻的南北山地区多次发生崩滑、泥石流灾害。山岳挟持盆地的特殊的地形塑造了“错位十字”的特殊城市结构。 通过对青海省的区域特征、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总规”明确了西宁市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模式。通过对主要经济活动流向的研究,确定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格局。 为进行全面、准确的地下水资源评价,“总规”分析整个西宁盆地地区地下水赋存条件及分布特征,研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规律。在立足区域水文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特殊的地形条件使西宁在冬季的静风频率高达64%(1998年)。大气污染问题是西宁市改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总规”立足于区域发展的视角,与相关专业部门多次沟通,提出“建设西宁到张掖铁路,形成西宁市第二条外出铁路通道”的设想,并得到了有关领导的认可。这条第二通道不仅大大提升了西宁的区域地位,也起到了加强了青海省的对外交通联系、完善欧亚大陆桥铁路通道功能的作用。 在本轮规划前,西宁市仅辖大通一县,出于明确区域城镇职能,提升西宁整体竞争力的考虑。“总规”建议将平安、互助作为西宁附属县整体考虑。 依据市域城镇分布特征,规划形成西宁市——总寨——鲁沙尔——甘河滩——多巴环状综合经济区。这种“大西宁”的结构有利于消除主城区“十”字结构的缺陷,加强城镇间的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促进各自职能的充分发挥。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0810921.html, 《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市场研究及运营战略一体化服务商 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 CHINA MACHINERY MARKETING ACADEMY 官方网站:产业规划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0810921.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中机产城规划设计研究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0810921.html,

官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0810921.html, 州作为西北地区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和交通枢纽功能,不断增强对人口的吸引力,努力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兰州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 发挥兰州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大平台、综合交通运输大枢纽、西向南向开放大门户优势,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大数据、现代农业、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及国际产能合作、生产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产业,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聚、人才集聚、资源集聚、要素集聚,打造支撑兰州—西宁城市群乃至甘青两省发展的重要产业基地和服务“一带一路”及中新南向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开放平台。 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以兰白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深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使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区域创新驱动发展。发挥产业、技术、人才、资源等优势,以科技体制改革、产业品质提升、人才资源集聚、产业合作发展为重点,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深化与中科院系统在兰院所和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大专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支持重离子加速器大科学工程等国家战略创新平台建设,推进大科学工程民用领域装置开发及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推动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2-0244-05 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 陈琼1,周强1,梁生甫2,罗正霞2 (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系,中国青海西宁810008;2.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中国青海西宁810001) 摘要:西宁市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在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提高较快的城市之一。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显示出西宁市城市发展的基本阶段。文章利用1996—2008年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数 据,对西宁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在1996—2003年发生较大转变,土地利用格局由耕地主导型转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说明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对西宁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西宁市高原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土地利用格局在2003年 前后才基本形成,表现出青藏高原落后地区中等城市城市化过程的滞后性; 2004—2008年各类土地利用变化相对平稳,但耕地、林草地、未利用土地的面积减少和空间变化揭示出西宁市等典型河谷型城市的地形和河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控制性作用明显,城市土地利用紧张。关键词:西宁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中图分类号: F301.2文献标识码:A 在“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 )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HDP )的推动影响下,1990年代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明显加强了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1],因为土地利用和覆盖状况的变化改变了地球表层的物理性质,改变了大气和水分的能量交换,从而导致CO 2等气体的地气交换等过程被改变,影响气候的变率及其环流形式。鉴于国际研究背景的推动下,国内各研究机构也纷纷开展了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1-7]。而典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作为地理学研究热点问题。城市由于人口、经济、交通等高度聚集,成为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地域综合体,人类扰动强度极大,尤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青藏高原由于山地广布,城镇多居于河谷、盆地,这些地区的土地可利用面积小,利用程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作为青藏高原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西宁市,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青藏铁路的建成运营,城市经济有了极大发展,城区人口由1996年的69.4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132.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 积由1996年的53km 2增加到2008年的78km 2, 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对其土地利用和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西宁市主城区城市地理环境特征 西宁市是青海省省会城市,下辖1市3县,西宁市主城区主要指西宁市市区的城北区、城西区、城东区、城中区以及西宁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西宁市生态工业园区、城南新区,总面积7649km 2。西宁市主城区主要在湟水上游的西宁盆地之中,四面环山,城区内湟水干流及其支流北川河、南川河呈十字型相交,呈典型的枝状半开放型河谷型城市。由于西宁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受盆地、河谷等地形的影响和制约[8],使其被迫沿地形及其河流走向发展[9-11],所以,西宁市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沿河流、盆地具有呈条带状分布的特征。 长期以来,西宁市城市经济发展远落后于我国东中部其它中等城市,2006年西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等发展城市中排名第175位,但在西部地区省会中心城市中属于发展后劲比较强劲的城市之一。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青藏铁路建设以及国家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西宁市城市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宁市城市化发展水平,西宁市城市建设用地有了极大的提高,尤其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西宁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急剧扩张,住房用地、工业用地、园林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也有了很大提高,由2003年以前的以耕地为主导的城市土地利用格局逐渐演变为多元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 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编号:Z2005-2-81007)资助。收稿时间:2009-11-18;修回时间:2010-01-18 第30卷第2期经济地理Vol.30,No.22010年2月ECONOM IC GEOGRAPHY Feb.,2010

西宁市商业网点规划纲要西宁概述

西宁概述 西宁市是青海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和交通和、通讯中心。全市常住人口万人,增长%,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计划生育率%。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河湟谷地南北两山对峙之间,统属祁连山系,黄河支流湟水河自西向东贯穿市区。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市区2261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毫米,年平均日照为小时,年平均气温摄氏度,最高气温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7-19摄氏度,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胜地,有“中国夏都”之称。 西宁历史悠久。商周秦汉时期,河湟地区是古羌人聚居的中心地带。西汉二年(公元前121年)将军在此设西平亭。东汉十九年(公元214年)设西海郡。唐初(公元619年)建鄯州,成为青藏高原与中原的交通中转站。五代北宋时称青唐城,是吐蕃唃厮啰的国都,成为东西商贸交通的都会,兴盛一时。宋三年(公元1104年),宋军进入青唐城,改称西宁州(取名西方安宁之意),建陇右都护府。清三年(1725年)改置西宁府.1914年裁西宁府,设西宁道。1926年,撤销道,改为西宁行政区,设西宁行政长官。1946年西宁改县为市,成为青海省省会。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仍作会省会。 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度部门决算

目录 第一部分部门概况 1、部门职责 2、机构设置情况 第二部分2017年度部门决算报表 1、部门收支总体情况表 2、部门收入总体情况表 3、部门支出总体情况表 4、财政拨款收支总体情况表 5、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情况表 6、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情况表 7、一般公共预算“三公”经费支出情况表 8、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情况表 9、财政拨款支出情况表 10、机关运行经费支出情况表 11、政府采购支出情况表 第三部分2017年度部门决算情况说明 第四部分名词解释

第一部分部门概况 一、部门职责 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1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立,是西宁市政府直属的一所公办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实施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为主,学院性质为全额补助事业单位。主要职能为:1、培养高等学历技术人才;2、发展科技文化;3、开展社会服务。 二、机构设置情况 2017年度决算编制范围包括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本级一个市级预算单位。年末编制人数145人,实有人数328人,其中:在职人员98人,离休人员0人,退休人员0人,临聘人员230人。

第二部分 2017年度部门决算报表 收支总体情况表 公开01表部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额单位:万元 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的总收支和年末结转结余情况。

公开02表 部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额单位:万元 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取得的各项收入情况。

公开03表部门:西宁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金额单位:万元 注:本表反映部门本年度各项支出情况。

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建设基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 第六章建筑夜景灯饰 第七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八章建筑基地的绿化 第九章特别地区的补充规定 第十章城镇个人住房修建规定 第十一章管线规划管理 第十二章附则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计算附则 表一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表 表二各类建设基地适建范围表 表三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控制指标表表四地下管线最小垂直净距表 表五地下管线最小水平净距表 附图一建筑离界距离图示 附图二建筑间距图示 附图三建筑高度计算附图 附图四沿路建筑高度控制附图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本市城市规划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青海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办法》、《西宁市城市规划管理条例》、“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有关规范、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西宁市主城区规划用地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工程。 第三条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下同)应符合本规定。 各项建设工程的建设,应按批准的城市规划和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建设用地的区划分类和适建范围第四条本市主城区内的用地(附表一),按其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分类如下: (一)居住用地(R),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组团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用地。居住用地包括住宅用地、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和绿地。 (二)公共设施用地(C),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等机构与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三)工业用地(M),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

西宁海湖新区概念规划

14 城市规划通讯 CHENGSHI GUIHUA TONGXUN 2007.19中规院专栏 1.项目背景 “西宁海湖新区”是指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海湖路以西约7平方公里的区域。作为一片全新开发的城市片区,海湖新区建设一直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十五”期间,市政府认识到当时西宁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比较慎重和冷静的对待海湖新区开发,严格控制审批片区内建设项目。 近几年西宁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城市发展进入“提速期”;青藏铁路开通等外部条件的改变也给西宁带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新区开发的时机已经成熟。进入“十一五”之后,市政府决定将海湖新区开发作为“西宁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工作重点之一。 为了适应这些内外环境的变化,地方政府暂停实施2005年编制的“海湖新区详细规划”方案,重新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新区发展全局性、结构性问题进行研究,为新区的近期开发和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性指引。 2006年1月13日,国务院正式审批了新版《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在新版“总规”中,海湖新区是西宁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两个市级中心之一。“总规”既从城市整体层面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框架,也对新区的发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和期待。 2.审题思路缩小——区域分析 青海省有众多大型工矿企业深处高原腹地。作为青藏高原上唯一的大城市和最适宜居住的城市,西宁是这些企业重要的后勤补给和生活服务基地。 青海省的特殊城镇体系特征,使西宁成为唯一辐射全省的中心城市。全省人口的70%集中在西宁及其周围的海东地区。 西宁市地处高原交通要道,随着青藏铁路的建成和运营,西宁作为连通西藏与内地的重要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资源开发、产业集聚、物流辐射等方面的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 西宁目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增强经济实力,提升服务水平,扩大影响力和带动力。近几年西宁市发展迅猛,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城市在中、低端层面的需求比较完善,而高端服务职能的不足制约了西宁区域作用的发挥。 与此同时,西宁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界,干旱缺水、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基础条件较差。自然生态系统的生产率很低,生态系统结构也很脆弱。海湖新区的建设要特别重视环境问题,坚持走资源节约和生态和谐的路线。 平移——联系、比较 通过将海湖新区与城市中心、其他片区的发展条件和前景进行比较,以及对城市交通、房地产业等方面的分析,得出新区未来发展适宜选择的功能定位如下: 高品质、高效率的高原窗口: 西宁以其适中的海拔和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成为旅游、探险、开发、赛事等各种高原活动的服务基地。每年有大量的游客和人员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青海,也期望在西宁看到与众不同的城市风貌与景观。然而目前西宁缺乏特色的城市面貌与游客心目中的“高原名城”形象难以匹配。 近五年在西宁城市中心逐渐形成了高层建筑的密集区。这既说明西宁的繁荣发展,也意味着高地价、高成本、高消耗。高密度开发同时带来特色缺失、交通拥堵等降低城市环境品质的问题。此外旧城还有大量危旧房等待改造更新,中心区城市面貌难以在短期内有明显的转变。 为展示高原名城的风采,海湖新区定位于城市窗口,创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将富有高原特色城市面貌展现给往来游客。 专业化、多层次的高端服务平台: 以“环湖自行车赛”为代表的大型体育赛事,和以青藏铁路为代表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 西宁海湖新区概念规划 屈伸 李慧轩 ?项目简介?

西宁城市发展1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规划期限2010-2030年(其中: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规划市域范围西宁市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区和大通、湟中、湟源三县,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是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跨界区域协调。 总体目标将西宁打造成“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发展战略引领区域:加强与兰州和海东的区域协作,构建“大西宁”都市圈,引领东部城镇群发展;主动转型:城市功能转型、调整产业结构、重构空间格局,实现整体竞争力提升;彰显特色:突出高原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低碳生态宜居城市。 经济发展目标到2015年,GDP总量突破14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8%以上,工业用地效率有显著提高。到2030年,GDP总量突破45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0%以上,经济结构得到显著优化。 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范围:划定为“一核一带一圈”。确定了“核心引领”、“辐射带动”两大区域作用和“区域服务”、“区域组织”、“区域管理”三大区域职能。 “一核”即核心区,指西宁市主城区;“一带”主要指平安、乐都、民和城镇发展带;“一圈”即以西宁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主要包括大通、湟中、湟源、互助。“一核”是引领城市群发展的龙头,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高原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中国西部现代化中心城市,青藏高原重要的宜居城市;“一带一圈”是承接产业梯级转移的重要地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制造业、新型建材、职业教育示范基地,城市群“菜篮子”主要生产、供应和保障基地,全省重要的宜居宜业地区。 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预测:预测到2015年总人口为240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68%;2020年总人口为252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192万人,2020年城镇化水平为76%左右;2030年总人口为28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239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5%左右。 市域城镇中心体系:规划形成以市区为中心城市,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为次中心城市,大通的黄家寨、城关,湟中的田家寨、上新庄、上五庄、共和和湟源的大华、日月、东峡镇为重点镇和一般镇的四级城镇体系。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期末中心城市西宁主城区人口规模为150万人;次中心城市人口规模8-20万人;重点镇人口规模为0.5-3万人;一般镇人口规模为0.5万人。 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形成“一核驱动,双星拱卫,沿轴集聚”的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其中“一核”为西宁中心城市;“双星”为大通桥头和湟源城关两个次中心县城市,引导人口向用地条件较好的川道集聚,加强主要发展轴线上城镇的产业经济联系和服务设施共享,形成“沿轴集聚”。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构建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兰新二线的建设,推进川青线立项,利用现有西宁西站设置西宁第二客站;建设西宁南绕城高速公路,构建外围公路环线(川道间公路联络线);协调布局平安物流园区、朝阳物流园区、多巴(双寨)物流园区区域性综合物流园区;着力培育曹家堡机场成为青藏高原门户机场。

《西宁城市形象》

高原上的明珠 ——夏都西宁城市形象分析 第一部何为城市形象分析? 要进行城市形象分析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城市新象。“城市形象包括许多方面,它的建筑、街道、风景名胜、文化教育,以及市民的行为举止、衣装打扮等,城市形象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城市信仰与城市基本理念系统、城市行为系统、城市视觉识别系统。” ①我认为城市形象应该是一个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也可以说是软硬实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进行城市形象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一个城市的优势、劣势以便于之后城市形象的塑造。这一系列举措的本质都是城市公关。“城市公关,也可称为城市营销,就是以充分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为立足点,通过树立城市独特形象,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满足政府、企业以及公众需求的社会管理活动与过程的总称。”②对于现在的城市而言,要想发展经济第一步就是让外界了解这个城市。而城市公关就是将城市以一个正确适合的方式最大程度的将城市的特点展现出来。一个城市的内涵是需要长时间的体会的。通常情况下没人会愿意在对一个城市毫无了解的基础下去投资,毕竟在这种情况下投资风险也是难以预知的。因此要让投资者产生兴趣就得将城市的特点最大化的展现出来。因此做好城市公关是一个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 第二部事件回放 2000年青海省人民政府首次提出“大美青海”这一理念,与此同时作为青海省省会——西宁,西宁市人民政府也提出了“夏都西宁”的理念。因为“大美青海”和“夏都西宁”两者的宣传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大美青海”具体来说就是“夏都西宁”。之所以会称西宁为夏都是因为其位于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市内湟水及其支流缓缓东向流过。这里,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市区中心海拔2275米,属大陆性高原半干旱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依山傍水。③对于饱受酷暑折磨的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因此西宁进行城市公关的核心为旅游城市。既然要主打旅游城市的招牌那么就必须有一定的特色了。丁香作为西宁市的市花自然成为绿化的中坚力量。2005年起西宁市开始大范围的引入丁香花。④坐在西宁的大街小巷都会闻到阵阵的花香。对于游客来说走入西宁这个城市第一感觉就是丁香花淡淡的香味无时不刻都环绕在身边。西宁在当地人的心中可以说是一座丁香城。除了丁香另一种花带给西宁了另一种色彩——郁金香,这种虽于玫瑰同样代表着爱的誓言却又比玫瑰的含义更为悲伤的花。自1997年起西宁市人民政府就开始举办“郁金香”节。⑤通过郁金香来展现青海的特色。“郁金香”节的举办地点为西宁市人民公园。对于青海来说最重要的公关活动莫过于环湖赛了。首届环湖赛举办于2002年,整场比赛分为多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

《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公示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