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6: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6: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6: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一、选择题

1.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

产者或消费者②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③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④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

2.某种甲虫以土壤中的落叶为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些甲虫,落叶层将严重堆积,最终导致落叶林生长不良。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这种甲虫与落叶树之间为捕食关系

B.这种甲虫属于消费者

C.这种甲虫对落叶林的能量流动有促进作用

D.这种甲虫不在能量金字塔中

3.为除去危害农作物的某种害虫,人们引入了一种蜘蛛。—段时间后,对蜘蛛和该种害虫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图中蜘蛛和害虫是竞争关系

B.在AD段,害虫种群的能量全部流向蜘蛛

C.在BC段,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主要是食物不足

D.D点后害虫和蜘蛛的种群数量不会再有变化

4.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

5.为了验证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淀粉,取两只烧杯甲和乙,都放入等量的淀粉溶液20

mL,甲中加入30 mL制备好的土壤浸出液,乙中放入等量的蒸馏水,在适宜的温度下放置7天。然后从甲中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A1、A2试管,从乙中也取出等量的溶液放入试管B1、B2,在A1、B1中加入碘液,在A2和B2中加入斐林试剂并加热。下列对该实验结果的预测正确的是( )

A.A1和B1都会有蓝色出现,而且颜色深浅一致

B.A2有砖红色沉淀出现,B2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C.A2和B2都有砖红色沉淀出现

D.以上结果都不正确

6.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将容器放在适宜条件下恒温培养5小时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如图乙所示。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培养过程中,酵母菌的无氧呼吸占优势

B.5小时内,酵母菌经历了约1个细胞周期

C.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密度约为原来的200倍

D.培养5小时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

7.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8. (2009年高考全国理综Ⅱ)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9. (2010年高考山东理综)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正确的分析是( )

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

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

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

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

10.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 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加以控制

C. 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发展的进程发生演替

D. 人类活动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11.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浓度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

①共生②竞争③寄生④种内斗争⑤种内互助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⑤

12.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B.若图②所示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就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外来干扰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D.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灭虫,如果将害虫仅消灭到K/2的数量,就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填空题

13.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它分泌的_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

(5)进行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往往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原因,一般不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常用_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6)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D.森林阶段

14.科学家曾用来自文献上的基因序列,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特异性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家将在实验室人工合成的DNA与催化DNA转变为RNA的酶相混合,并将所产生的RNA链加入到许多化学制剂的混合物中去,这些化学制剂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典型地侵犯人体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很相似。用含有完整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所酿造的饮料在细胞

与动物实验中证实是有传染性的。为了区别合成的病毒与实验品系的病毒,研究者将微妙的

变化引入到病毒的遗传密码中去,而不会改变病毒编码的蛋白质。

(1)若用某一种酶降解一种特异性脊髓灰质炎病毒

的遗传物质,得到的成分如表所示:

②使用的酶是________。

A.蛋白酶

B.核糖核酸酶

C.脱氧核糖核酸酶

D.核糖核酸酶或脱氧核糖核酸酶

(2)根据材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生物活性

B.人工合成DNA时,必须与生物自然状态条件相同

C.催化DNA转变为RNA的酶是逆转录酶

D.“化学制剂的混合物”应包括多种氨基酸

E.“微妙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如果全球性消灭脊髓灰质炎运动获得成功的话,是否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标本?为什么?

2012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练习26: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D

2.D

3.C

4.D

5.B

6.C

7.D

解析:题干获取的信息有:①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②从曲线可知三个种群的生物的捕食关系。解题时,首先明确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曲线,明确三个不同种群生物的关系,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再结合生态系统各功能逐项解答。

8.解析:A项属于共生;B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属于竞争关系。

答案:D

9.解析:恒温动物相对于变温动物来说,代谢强,所以呼吸代谢消耗量相对多,有机物积累少,④/③值一般低于变温动物;相邻两个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哺乳动物与其上一个营养级(食物)之间的传递效率应表示为③/(①+未获取量);提高圈养动物的生长量应该提高③/②值,这样才能促使有机物积累;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的③/②值无法比较。答案:C

10.C

11.B

12.B

二、填空题

13. (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有机酸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4)苔藓阶段苔藓阶段 (5)动物个体

太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取样器 (6)A B

14. (1)①2030 30 ②B(2)BCE (3)否。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我们不应人为消灭一个物种。(或是。如果再需要脊髓灰质炎病毒时,我们可以人工合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