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归经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颈;属阳明者,上连目系,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颠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药物选用

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太阳经头痛可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可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可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可加吴茱萸、藁木;全头痛可加羌活、防风。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_姜宏伟

古籍文献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眦痛。”但无药物记载。其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明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头痛的特点,并开创头痛分经用药之先例。如《伤寒论·厥阴篇》中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但未明太阴、少阴两经头痛之证治。直到金元李东垣和朱丹溪才在《内经》、《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上,对太阴和少阴头痛作了补充。

对头痛引经药首作明确论述的当推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痛》中说:“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清·汪昂补充:“头痛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医论三十篇》中所述:“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

——浅谈治疗头痛的引经药_李霏

引经药运用原因

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即归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引经药的药性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头痛治疗应用引经药体会_姜宏伟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 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

中国偏头痛诊断治疗指南偏头痛诊治指南目录 一、背景 (一) 流行病学 1. 患病率 2. 疾病负担 (二) 历史与现状 1. 历史 2. 现状 (三) 关于本指南的说明 二、偏头痛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二) 诱发因素 三、偏头痛的分类和诊断 (一) 国际头痛及偏头痛分类 (二) 偏头痛的诊断 1. 诊断流程 2. 病史采集 3. 体格检查 4. 预警信号与辅助检查 5. 偏头痛诊断标准 6. 辅助检查及鉴别继发性头痛 7.与其他原发性头痛的鉴别诊断 (三)评估 四、偏头痛的预防和治疗 (一) 防治原则 1. 基本原则 2. 患者教育 3. 头痛门诊(中心)的建立及转诊 (二) 急性期药物治疗 1. 急性期治疗目的 2. 急性期治疗有效性指标 3. 急性期治疗药物评价

1) 非特异性治疗 a) NSAIDS b) 其他药物 2) 特异性治疗 a) 麦角胺类 b) 曲谱坦类 c) Gepant类药物 3)复方制剂 4. 急性期治疗药物推荐 5. 急性期治疗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 6. 部分特殊情况的急性期药物治疗 1) 严重偏头痛发作或偏头痛持续状态 2) 偏头痛缓解后再发 3) 儿童偏头痛 4) 妊娠、哺乳期偏头痛 (三) 预防性药物治疗 1. 预防性治疗目的 2. 预防性治疗有效性指标 3. 预防性药物治疗指证 4. 预防性治疗药物评价 1) β受体阻滞剂 2) 钙离子拮抗剂 3) 抗癫痫药 4) 抗抑郁药 5) 肉毒毒素 6) 其他药物 5. 预防性治疗药物推荐 6. 预防性治疗药物选择和使用原则 7. 部分特殊情况的偏头痛预防治疗 1) 儿童偏头痛 2) 月经期及月经相关偏头痛 3) 妊娠及哺乳期偏头痛 4) 慢性偏头痛 (四) 其他(替代)治疗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伤寒论》辨治头痛浅析 摘要:头痛是内科常见临床症状,《伤寒论》创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详细论述了六经头痛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方药,成为后世医家治疗头痛的临床指导。笔者在跟师学习中发现,头痛病症在神经内科临床中十分常见,现结合临床,浅析仲景《伤寒论》对这一病症的辨证论治。 关键词:头痛、《伤寒论》、辨治浅析 1.太阳伤寒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此为太阳经外感风寒,腠理闭塞,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致太阳经气不利,外邪循经于上而发为头痛。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头痛发热,腰身酸痛,恶风畏寒,无汗而喘,口不渴,脉浮紧,苔薄白,方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中麻黄为肺经专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一宣一降以平喘;甘草缓和麻黄、桂枝辛温之性,防止过汗阴伤。全方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效,用于治疗伤寒表实之头痛。 2.太阳中风之头痛 《伤寒论》曰: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此病在太阳,风邪袭表,腠理不固,卫强营弱,营卫不调,症见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苔薄白,脉浮缓。治当解表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方中桂枝辛温,解肌祛风;芍药益阴敛营,与桂枝相须为用,

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散寒止呕;大枣甘平,补中益气,益阴和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用于治疗中风表虚之头痛病症。 3.阳明腑实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此病在阳明,为阳明头痛证。伤寒六七日,病邪入里化热,热结肠道,腑气不通,邪热循经上扰,故见头痛有热,腹胀便秘,舌红苔黄燥,脉沉实,临床上头痛多以前额为主,治当以承气汤,通腑泄热止痛,腑实轻者,用小承气汤,重者用大承气汤。 4.少阳胆郁之头痛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此属邪犯少阳,邪在半表半里,致少阳枢机不利,循经上犯清窍,故头痛,临床以两侧头痛为主,且伴有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脉弦细等少阳证候。治疗上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柴胡苦平,入少阳,透解邪热,疏达经气;黄芩清泻热邪;法夏和胃降逆止呕;人参、甘草扶正祛邪;生姜、大枣和胃生津,全方和解少阳枢机,枢机利,则头痛自除。 5.太阴脾虚之头痛 《伤寒论》曰: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此为误用下法、吐法,损伤脾阳,致中阳不足,脾失健运,无以制水,则水湿停聚,上冲心脑而发为头痛眩晕。临床表现多为头痛头

六经头痛分证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⑤风

六经头痛部位、病机及证治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 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方用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 二、阳明头痛 1.部位:头痛部位以前额、面颊、眉棱骨常见,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伤寒大白·头痛》:“阳明经额前痛,痛连眼眶,脉洪而长……”

20种病的特效中药秘方验方

20种病的特效中药秘方验方 1、治疗胃癌秘验方 处方:每天早中晚饭前1小时,各服一次芦笋罐头(每次吃上半瓶左右即可,芦笋炒菜吃亦可) 疗效:无论1-4期胃癌,只要患者能吃饭,能走路,就都有希望彻底治好。 一般15-20天即可见效,约3—6个月即可治愈。 多年来,运用本方,收治数位,均获痊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一切肉类,补品类食品,忌房事。 此方乃是我常用的特效秘验方,千金不传之秘,今特献出,希望能为更多患者造福。 2、根治痔疮特效方: 1】,冰片、樟脑,各10克,放入容器里,加沸腾的开水适量,熏洗,日2~3次。 如有出血现象者,同时内服龙眼肉包鸦胆子,每次5粒,日三次,空腹服用。1-3天见效,7~20天可愈。 本方无任何副作用,可放心使用。 2】,针灸疗痔秘法:在长强穴上,用三棱针刺血拔罐,拔出脓血,一天一次,每次10分钟,7-15天即可治愈。 3】,干品黑木耳30克,泡好,每天早晨拌成凉菜(勿放辣椒)吃,一般服用1-3斤即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烟、酒,辣椒,鸡、羊、狗肉。 3、根治头痛方: 通治一切头痛(正、偏头痛)。 当归5克酒制,川穹5,白芷5,羌活5,防风5,杭菊花2.5,蔓荆子5,麦冬5,独活5,黄芩5克酒制,细辛5,甘草2.5, 加减法:左边痛,加:红花3.5,柴胡5,龙胆草3.5,生地5, 右边痛,加:黄芪5,葛根5, 正额上眉棱骨痛甚者,加:天麻2.5,半夏5,山楂5,枳实5, 头顶痛者,加:蒿苯5,酒大黄5; 脑髓痛者,加:麦冬5,苍耳子5,木瓜2.5,荆芥2.5, 气血两虚,常有自汗者,加:黄芪7.5,高丽参5,白芍5,生地5.生姜为引,水煎服。 病例:1,王某,42岁。几年间左边头痛,时好时犯,犯则初觉隐隐作痛,后愈痛愈重。严重的时候,感觉头部如裂,不能忍受。经用本方治疗,一剂觉轻快,二剂大轻,三剂即告痊愈,多年过去,没有再犯。 2,王某,40岁,患头痛。眼珠发红,脉象弦紧,服用本方一剂即愈。 本方是从《寿世保元》、《针灸大全》参考研究所得,多年来

治好偏头痛的小窍门

各种头痛: 鸽子一只,杀好洗净,天麻* 半两,加调料炖汤,分两天吃完,一般二只鸽可愈,重者需三只。忌酒、海带。 治疗手、脚汗多(汗手、汗脚)验方 1、手、脚汗多:在洗脚水中加葱根,明矾少许,连洗7 天自愈。 2、手、脚汗多: 用成熟的樱桃搓脚。 1、手、脚汗多: 苦参30克,枯矾、花椒各10 克,放适量清水煎熬,将药液晾温后,浸泡手或脚,每晚1次,每剂药用3次。也可以将上述 3 位药浸泡在醋里,用来浸泡手或脚。 4、汗脚: 洗脚时水里放点啤酒,1-2 次见效.或在鞋垫里侧点啤酒也行. 5、汗脚: 洗脚时在盆中放30xx 白矾,连用数次。 6、汗脚: 用20-30 粒花椒泡脚。适用于汗脚、脚臭、脚气、湿疹。 7、手脚发热: 患者手脚热的受不了,用红花加盐泡手脚。 8、汗脚: 萝卜500克,水2000毫升,煮剩1000毫升,趁热洗脚,每天1-2 次,连 续7-15 天。

9、汗脚: 用白萝卜叶适量煮水洗脚,每隔7天一次,连续7 次即好。也治疗脚气。 10、清除脚汗: 名医: 朱玉民。用桐树上的花一把熬水洗脚,三日痊愈。 治疗头痛验方(偏头痛西医称”血管性头痛”主要是由于颅内动脉收缩,扩张引起的) 头疼的几种类型: 1、偏头疼就属于胆经的问题。 2、前额,从眉棱骨这部分走下来的胃经,前额头都是胃经的病,属于湿气过重引起的病。前额头疼属于阳明胃经头疼。像前额头疼、眉棱骨疼、眼眶发胀等症状,都是胃经头疼。一般讲,葛根汤之类治疗胃病的中药对治疗阳明胃经头疼有很好的效果。这种头疼的症状是伴有恶心等,按摩胃部或者吐出来,注意饮食,不吃冷饮,会舒服很多。 3、最严重的头疼是“颠顶疼”,就是百会这里疼,这跟肝血大虚有关,也跟纵欲过度有关。 4、后脑勺就是属于阳虚。后头疼属于太阳膀胱痛,也包括脑后边的头疼,还有整个的颈项痛,会出现发热、恶寒、恶风这些现象。后头疼初期用桂枝汤。如果脉紧无汗的话,可以采用麻黄汤。 5、两侧头疼为少阳胆经头疼。症状是眼睛发花、早晨起来口苦等。宜服小柴胡汤。如果左偏头疼一般跟肝血不足有关,尤其是经期过后的妇女,如果右边的偏头疼一般和肺气不降有关。 6、头疼而重为太阴脾湿头疼。症状头重抬不起来就像头上裹着一顶湿帽子一样,头重抬不起来。同时伴有四肢酸疼且体感冷,出现呕吐、饮食不下咽的问题。 7、头疼而咽喉干疼为少阴心肾头疼。会出现小便发红、少气懒言、皮肤干燥等。

头痛与脏腑

头位於人的最高处,脑在颅骨内,《脑》中医称脑诲。是清阳之腑,与脊椎骨内脊髓相通,是生命的中枢。脑海靠心、肝、脾、肺、贤之精华供养。正常人的头脑清、轻、无异常感觉。头痛有急、慢性,与脏腑、经络有关,有内伤、外伤、外感、叉是许多疾病的症状和遗留症性头痛。 头痛原因: 内伤性:学习紧张、用脑过度、脑力劳动超负荷、长期失眠、喜、怒、悲、忧、愁、灾难性事故、忧郁、闷闷不乐等。头痛特点:头痛绵绵、时轻、时重,治疗:通窍开郁。 1)阴虚阳亢性头痛:头胀痛或热痛、痛在巅顶或两侧、或无定处、急躁易怒、恕时痛剧、视物模糊、眩晕耳鸣、口苦咽干。冶法:滋阴潜阳。 2)气血虚损性头痛:头痛棉棉、劳累痛剧、得卧痛减、头晕耳鸣、气短心悸、睡眠易醒、体倦乏力、面色无华。冶疗:益气补血。 3)痰浊性头痛:头痛昏蒙、阴天痛甚、胸腹闷满、食少恶心想吐、

身重懒言、面目浮肿等。冶疗:化痰理脾。 4)血瘀性头痛:昏昏沉沉、朦朦胧胧、胀痛、刺痛、痛有定处、久久不愈。治疗:活血逐瘀。 外感头痛:风、寒、湿、暑、燥。 1)风寒性头痛:头痛发紧、恶风怕凉、喜暖喜热、喜用巾裹头、全身酸痛、身有寒冷、咽干不渴、外感性头痛病史虽短、短时间内头痛无休止。冶疗;疏风散寒. 2)风热性头痛:头热头胀、额胀痛如裂、全身疼痛、筋脉跳动、面红目赤、发热怕风、口渴喜饮。治疗;祛凤清热。 3)风湿性头痛:头痛如裹、如同毛巾紧紧裹着的感觉、肢体困重、胸闷食少、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治疗:祛风利湿 头痛与脏腑、气血有关: 左侧偏头痛或头角痛与肝有关;右侧偏头痛与脾有关;后头痛或头部有空空的感觉与肾有关;面色苍白、气短无力、健忘、失眠、头昏、隐隐头痛是气虚性头痛:自汗纳差、面色苍白无华、气短无力、头痛绵绵是血虚性头痛

头疼引经药

头疼引经药 2009-12-14 22:37 ·中医中药·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 姜宏伟 (鸡西市传染病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讨论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方法太阳经头痛加川芎;阳明经头痛加葛根、白芷;少 阳经头痛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加吴茱萸、藁本;太阴经头痛加苍术;少阴经头痛加细辛。结论选用正确的引 经药,能够使诸药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中药;头痛;头痛的分类;头部经络分布;引经药;引经药的正确使用学科分类代码: 360 中图分类号: R9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5775 (2005) 04 - 0312 - 02 头痛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绌急或失 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病人自觉头部或头前后、偏 侧部的疼痛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症,也是一个在临 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发生在 多种急慢性疾病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 恶化的先兆。 1 概述 本病源于《素问·风论》,据其病因而有“脑风”、 “首风”之名,认为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后 经历代医家论述和发挥,其内容日趋丰富和完善,仲 景《伤寒论》六经条文中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 厥阳病头痛。《东恒十书》指出外感和内伤均可引起 头痛,根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 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 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 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正如明·徐春甫 《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总结说:“头 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攻,五脏气郁之病,东恒论气 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 之病,仲景伤寒,东恒六经之类是也。” 在临床上患者自觉头痛,包括前额、额颞,顶枕 部位疼痛,是其共同的症候特征,按部位中医有在太 阳、阳明、少阳或在太阳、厥阴、少阴或痛及全头的不 同,但以偏头痛者居多,又据头痛之久暂、疼痛之性 质,特点和部位的不同,有外感和内伤两大证类。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 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 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 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 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

中医头痛秘方汇集(转载) 发表者:赵东奇54人已访问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常喜裹头,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 【方药】川芎茶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川芎12g,荆芥12g,白芷6g,羌活6g,防风6g,薄荷24g,细辛3g,葛根10g,甘草6g,清茶调下。若恶风明显者加麻黄、桂枝以宣散风寒。若头痛较剧者可加蜈蚣、全虫通络止痛。 2.风热头痛 【症状】头胀痛,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芎芷石膏汤(《医宗金鉴》)加减。川芎10g,白芷10g,石膏20g,菊花12g,藁本6g,羌活6g,黄芩10g,栀子10g,生甘草6g。若热甚伤津,症见舌红少津,可加石斛、知母、天花粉等生津止渴。若大便秘结,口鼻生疮,腑气不通者,可合用黄连上清丸以通腑泻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 【方药】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羌活10g,独活10g,川芎12g,蔓荆子10g,防风10g,藁本6g,茯苓12g,薏苡仁15g,炙甘草6g。若湿浊中阻,症见胸闷纳呆,脘痞便溏,可加苍术、厚朴、枳壳、陈皮等以燥湿和中。若兼恶心呕吐者,可加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4.暑湿头痛 【症状】夏季发病,头痛且胀,身热少汗,或身热微恶风而汗出不畅,心烦胸闷,干呕不食,口渴,舌红苔黄略腻,脉浮数。 【治法】清暑化湿。 【方药】黄连香薷饮(《类证活人书》)加减。黄连9g,香薷9g,厚朴6g,生石膏15g,藿香12g,佩兰9g,竹茹9g,知母9g,白茅根15g,鲜荷叶15g。若小便短兼纳少者加薏苡仁、淡竹叶淡渗利湿。 5.湿热痰浊(雷头风) 【症状】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或肿痛红赤,舌燥口渴,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除湿化痰,清热解毒。 【方药】清震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合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加减。升麻6g,苍术10荷叶10g,黄芩15g,酒黄连15g,柴胡10g,玄参10g,陈皮6g,桔梗6g,板蓝

神经性头痛治疗方法

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是一种不规范的诊断名称。主要是指紧张性头痛、功能性头痛及血管神经性头痛,多由精神紧张、生气引起,主要症状为持续性的头部闷痛、压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诉为头部有“紧箍”感。大部分病人为两侧头痛,多为两颞侧、后枕部及头顶部或全头部。头痛性质为钝痛、胀痛、压迫感、麻木感和束带样紧箍感。头痛的强度为轻度至中度,很少因头痛而卧床不起或影响日常生活。病人可以整天头痛,头痛的时间要多于不痛的时间。因为激动、生气、失眠、焦虑或忧郁等因素常使头痛加剧。还有一部分病人,不仅具有肌紧张性头痛的特点,而且还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主诉双颞侧搏动性头痛。这种既有紧张性头痛,又有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称为混合型头痛。病人多伴有头晕、烦躁易怒、焦虑不安、心慌、气短、恐惧、耳鸣、失眠多梦、腰酸背痛、颈部僵硬等症状,部分病人在颈枕两侧或两颞侧有明显的压痛点。 产生这种神经性头疼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患者长期的神经活动处于紧张与疲劳状态或者强烈的精神创伤之后引起的大脑功能活动紊乱所致。造成头疼的直接原因是精神的紧张与肌肉的紧张 神经性头痛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均衡膳食: 均衡食谱非常有用,加强你的免疫系统,支持你的神经系统。尽量少地摄取咖啡因;适量饮酒;吃复合碳水化合物(全麦面包、面食和带皮土豆),它们对减少情绪波动尤其有帮助,少吃精致的饼干、蛋糕等;吃足够新鲜水果和蔬菜;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慢吃,抽足够时间吃饭,狼吞虎咽只会更加紧张。避免陷人自我治疗陷阱,例如,多吸烟,用酒精麻痹痛苦,服药,或过量饮用咖啡。这样做只会更坏,毫无益处。 二、保证放松时间: 确保你每天都有放松时间,我们都需要充电.如许多人以听音乐、阅读、洗澡、看搞笑片来放松。此外,每天保证睡眠充足。 三、深呼吸消除焦虑: 面对纷杂环境,深呼吸最有帮助,它既可使你镇静,又可恢复精神,患者常感到疲乏、头痛、头晕,实际上是由于紧张而导致的。有意识地进行深度呼吸练习可有效地解除上述症状,令人神清气爽、精神焕发。练习的方法很多,最简单的操作

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方法

偏头痛患者的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15-04-08T16:48:51.0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2期供稿作者:王昕 [导读] 偏头痛来源于古代埃及对一组头痛综合征的描述,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 王昕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附属建华医院 161006) 【摘要】:浅谈偏头痛患者的临床治疗。: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3月收治的70例偏头痛患者,对其进行诊断及内科治疗。:经我院精心治疗后,68例患者痊愈出院,2例好转。:内科治疗偏头疼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头痛病症较为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偏头痛;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2-0363-02 偏头痛来源于古代埃及对一组头痛综合征的描述,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常见反复或周期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发作前可有先兆,最常见于青年或中年女性。按收入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的偏头痛发病率更高。中度和重度头痛的发病率与性别、年龄或收入没有关系。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0例偏头痛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47例,年龄在15~48岁,平均年龄33岁。治疗时间2~8次/月,平均 2.5次/月。 1.2 临床诊断 根据偏头疼发作临床表现,家族史和神经系统检查正常,通常可做出诊断。正确掌握偏头疼的诊断标准,是进行各种临床观察研究的基础。 1.2.1 国际头痛学会关于不伴有先兆(普通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如下 1.2.1.1 头痛发作持续4~72h。 1.2.1.2 头痛至少有以下两条特征:位于一侧、搏动性、程度为中至重度、进行日常体力活动可使其加重。 1.2.1.3 在头痛发作期,至少有下列一条发生,恶心和(或)呕吐、畏光和畏声。 1.2.1.4 至少有满足上述标准的5次头痛发作发生。 1.2.1.5 病史、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病变。 1.2.2 国际头痛学会关于伴有先兆(典型)偏头痛的诊断标准如下 1.2.2.1 下列4项特征至少存在3条:1次或多次完全可逆的先兆症状、至少有1次先兆发展并逐渐超过4min,先兆症状持续≤60min(如果多个先兆存在,持续时间按比例增加)、头痛的间隔时间<60min(可以在先兆前或与先兆同时发生)。 1.2.2.2 至少有2次发作满足上述标准。 1.2.2.3 病史、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排除任何引起头痛的器质性病变。 1.3 治疗 1.3.1 发作治疗暗室内平卧,同时给予普通的止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和让其睡眠多能控制住多数患者的头痛,如有恶心或呕吐妨碍止痛药吸收,那么在头痛发作首次症状时可给甲氧氯普胺10 mg口服,这种药不仅是止呕药而且也促进胃排空和蠕动,并可缩短偏头痛发作时间,且能增加阿司匹林的吸收。 对出现呕吐的患者如口服的止吐剂不能控制,则可直肠用栓剂(甲哌氯丙嗪25mg)或肌肉注射给药(甲氧氯普胺5~10 mg,甲哌氯丙嗪12.5mg)。 麦角胺对某些患者头痛症状的改善有帮助,尽可能在头痛发作的早期给予,因其可引起恶心、呕吐和腹痛,故必要时要加用止吐剂。用药过多(>12mg/周口服或6mg/周气雾)可引起周围性缺血和指端坏疽。慢性期治疗,即使较中度大的剂量可引起依赖性,以至可出现停药后戒断性头痛,应慎用此药及只在患者有明确疗效时使用,每次发作时口服不应多于3mg或每次直肠给药不应多于6mg(通常用1mg就能缓解头痛)。 这类药的禁忌证包括孕妇、哺乳的妇女、周围血管病及缺血性心脏病患者。 1.3.2 高压氧治疗有人对78例顽固性偏头痛用高压氧治疗。1~2个疗程后,痊愈56例(8 2.4%),显效10例(14.7%),无效2例(2.9%),总有效率为97.1%。 1.3.3 舒马曲坦有人认为是当今最有选择性的5-羟色胺ID受体激动剂,适用于急性治疗。发作期应用5-羟色胺lD受体激动剂和D2受体拮抗剂治疗;长期性预防发作可用5-羟色胺 1.3.4 常用的麦角胺制剂包括有以下几种: (1)咖啡因-酒石酸麦角胺合剂:口服,酒石酸麦角胺1 mg,咖啡因100mg;如果不能控制呕吐给予酒石酸麦角胺2 mg,咖啡因 100mg。 (2)migril:口服,咖啡因-酒石酸麦角胺2mg,二苯甲哌嗪5 mg,咖啡因100 mg。 (3)medihaler麦角胺:一种气雾剂,0.36mg/次喷雾,每次发作最多用三个喷雾剂。 (4)lingraine:舌下含,酒石酸麦角胺2mg。 1.3.5 受体拮抗剂和DA受体激动剂丙戊酸钠:有人对儿童偏头痛30例用丙戊酸钠治疗。发现治疗疗效显著(P<0.05)。该药治疗各种偏头痛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1.3.6 预防性治疗预防需根据头痛发作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偏头痛影响患者生活问题的程度、患者对日常用药的态度及患者对药物副作用的耐受性等决定。所有预防性治疗的药物应只用数月而不是数年,且规律地撤药。有些患者对某种药物有效,而一些人则对另一种药物有效,另外一些则可能无一种药有效。从临床实际的观点看,各种药试用的次序是:阿司匹林、普萘洛尔、苯噻啶、异丙嗪、异搏定、阿米替林、可乐宁、二甲麦角新碱。如果某药有效,则在几周内出现明显作用,但必须记住安慰剂有时也可减少发作频次30%。故应要求

头痛--头部经络

头部,也是我们身体重要经脉汇集的地方,如果把重要经脉理解成是交通干线的话,那么头部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交通要塞。 头部的经脉用一句话形容就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交叉纵横,四通八达。能够数的上的重要经脉几乎占了六成左右全部要通行头部。 这么重要的地方,如果堵车了会有什么结果?如果道路坍塌了又有什么结果?如果缺少维护或是管理有什么结果? 头痛由此产生。 类型一:受风头痛(约占30%) 1、原因:经意或是不经意的受风,会导致头部的经脉风邪的侵袭,而影响到经脉的内气血运行的通畅,不通则痛,于是头痛。中医认为“风为百病之长”以及“巅高之上唯风邪可到”等强调的就是说,头部是最易收到风邪的侵袭人体部位。 2、主症:头痛的症状表现以蹿痛为主,没有固定的疼痛部位,甚至疼痛牵涉到颈项部和肩背部,遇风加重,甚至怕风。 3、攻略:(1)药茶:川芎5g、黄芪5g、白术5g、防风5g、桑叶5g、蔓荆子5g,以上剂量为一日量,放 入水杯中反复冲泡饮用即可。 (2)穴位导引:风池 位置:头项后部的两个大筋外侧靠近发际的凹陷中,左右各一。 导引法:用两个大拇指的指甲角的大拇指侧的部位(肺经少商穴所在),按揉风池穴, 可以起到沟通两条经脉的经气来治疗受风头痛的治疗效果。 Tips:导引术是中国古代(尤其是盛唐时期很为流行的一种自我保健性疗法,类似于今天的穴位按摩,但不 同于穴位按摩的是:导引术更讲究用来按摩的部位的的经脉属性,强调利用经脉之气来激发被按摩部

位的经脉之气,以起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3)尽可能的避开风,当然也包括流动的空气,尤其是家中或是写字楼中的穿堂风,以 及空调吹出来的冷风,更重要的是避开背后或是头的后部吹风,因为那些地方有 一些很重要的关系到人生命的重要穴位,所以一定要避开风邪的吹拂。或是我们 可以使用防护装备,如带有风帽的衣服、高领的衣服等。 (4)中医讲究对付风邪的法子比较常用的还有就是“治风先治血”,强调的就是如果身体 里出现血虚的状态就比较容易受到风邪的侵扰,所以积极采取事前措施来保证我们身体 里血的充足,是很重要的一环,比较好的食品有带红衣的花生、干枣等,同时我们也要 采取关于血液的降耗措施,比如减少用眼次数(中医讲究“目得血则能视,久视伤 血”)等会从源头上来保证我们身体有足够的血来防范风邪的入侵。 类型二:情绪头痛(约占25%) 1、病因:郁闷、恼怒、忧伤、沉思、惊恐,几乎所有不良的情绪都会让我们的气血在经脉或是出现阻滞、或是激进、或是发散、或是凝结、或是乱行等不正常的运行情况,从而最终影造成经脉的瘀阻,不通而痛。现代这个时代,这些情绪又是几乎无法逃避的,难以承受度精神压力,成为仅次于自然环境致病因素的第二大导致头痛的原因。 2、主症:头痛头晕,心烦易怒,失眠,口苦面红,常伴有郁闷、恼怒等不良情绪,多以太阳穴处头痛或是头部的两侧疼痛为主,同时在明显情绪刺激后容易发作。

头痛分经治疗

头痛归经 后世医家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头面部,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太阳经头痛,多在后头部,下连于颈;阳明经头痛,多在前额部及眉棱等处;少阳经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连于目系。正如〈〈冷庐医话?头痛》:“头 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颈;属阳明者,上连目系,痛在额前;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前,少阳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颠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 药物选用 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太阳经头痛可加川菖;阳明经头痛可加葛根、白芷;少阳经头痛可 加柴胡;厥阴经头痛可加吴茱萸、藁木;全头痛可加羌活、防风。 ——临床应正确使用治疗头痛的引经药姜宏伟 古籍文献依据 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如〈〈灵枢-经脉》云:“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 头痛,目似脱。” “胆足少阳之脉,……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颌痛,目锐眦痛。”但无药物记载。其后,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明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头痛的特点,并开创头痛分经用药之先例。如〈〈伤寒论?厥阴篇》中说:“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 萸汤主之。”但未明太阴、少阴两经头痛之证治。直到金元李东垣和朱丹溪才在〈〈内经》、〈〈伤寒论》六经理论基础上,对太阴和少阴头痛作了补充。 对头痛引经药首作明确论述的当推医家朱丹溪。〈〈丹溪心法?头痛》中说:“头痛须用川菖,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菖;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至清?汪昂补充:“头痛引经药:太阳,羌活: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 〈〈医论三十篇》中所述:“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 ——浅谈治疗头痛的引经药李霏 引经药运用原因 运用引经药的依据也是中药的归经理论,即归经是引经之前提,引经是归经之发展。引 经药的药性特点是善走善行,少有滋腻者。引经药使药物直达病所,而提高疗效。 ——头痛治疗应用引经药体会姜宏伟

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体会

摘要:目的:通过对本人在临床实践中应用粗毫针平刺颔厌、悬颅、悬厘穴治疗偏头痛的150例效果的分析,总结出采用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较其他治疗方法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上有明显效果。方法:将150例偏头痛患者中随机抽出治疗组55例和由其他方法治疗的比较组50例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采用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比较组采用其他方法治疗偏头痛。结果:治疗组治愈率(10%)和总有效率(90%)明显高出比较组治愈率(4%)和总有效率(43%)。三针平刺法治疗偏头痛对患者的治疗更为有效。结论:三针平刺法对治疗偏头痛有显著的效果,较之其他治疗方法效果突出。 关键词:颔厌;悬颅;悬厘穴;偏头痛 【中图分类号】r7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22-01 偏头痛是由于发作性血管收缩功能不稳定及某些体液物质暂时性改变所引起的周期性、发作性的头痛,可有视幻觉、偏盲等脑功能短暂障碍等先兆,发作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1]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医学又称之为偏头风,此病反复发作治愈较难,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属的身体和精神上带来极大的痛苦,成为生活中难以摆脱的梦魇。 [2]针灸治疗偏头痛在我国医疗界有较为长远的历史,我国医学界对针灸治疗偏头痛也具有颇为丰富的经验。在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探索下,一定能找到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最佳疗法。从而使广大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1 资料与方法 1.1 所得资料:通过治疗组55例和比较组50例患者的对比,将其进行如下比较分析:将患者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2组,其中治理组为55例,其中女患者为35例,男患者为2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4.45岁,平均病龄为4.7年。比较组中病人50人,其中女患者为31例,男患者为1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3.2岁,平均病龄为4.3年。由于患者数目相同,所得相关数值相仿,所以这两组患者具有较强的可比性,适合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目标。 1.2 治疗方法 1.2.1 取足少阳胆经腧穴颔厌、悬颅、悬厘作为主穴,配穴取列缺。这些穴位是治疗偏头痛的关键穴位,只有找准穴位才能“对症施治”。找准穴位是针灸疗法的首要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医生要有相当强的医疗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明确病情、精准取穴。悬颅穴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中点处。颔厌穴位于人头部的鬓发上,当头维穴与曲鬓穴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一与下四分之三交点出。悬厘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弧形连线的上四分之三与下四分之一交点处,通过按揉、敲打上述穴位来打通该经络来缓解偏头痛等病症,用针灸疗法效果则更加显著。 1.2.2 针具与手法:首先取三根2寸长、26号粗的毫针,检查毫针是否消毒或者对其进行消毒处理,保证医疗器械的干净可靠。然后对皮肤用酒精棉擦拭,进行常规消毒。接着用毫针分别从三穴以15度角同向平行刺入,方向由颞部刺向脑后,进针长度为1.5寸左右。前额痛加攒竹,颈项痛加风池、肩井,颠顶痛加百会。除列缺穴用平补平泻法外,三主穴均于得气后用泻法,手法用顿挫强刺激手法,尤以悬颅穴为三穴之重,捻转幅度要大,刺激要强,能使针感扩散至整个颞部则治疗效果更佳。使毫针在穴位出停留20分钟,在毫针停留在穴位的20分钟期间,在进行两次上述行针过程,每次行针时间掌握在30秒左右。每天进行一次上述所有行针操作,3次为一疗程,按疗程进行治疗能够达到对治疗进行巩固的效果。 [2] 1.3 注意事项:噪音、强光等刺激以及天气的变化、月经周期都可诱发偏头痛,偏头痛患者应尽量避免强光和噪音的干扰,尽量处在较为安静的环境当中;多多注意天气的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尽量避免各种能够引起偏头痛的因素。[3]还有很多食物也能够诱使偏头痛发作,例如酒精、油煎脂肪食品、咖啡、海鲜食品等……所以,建议偏头痛患者注意饮食,平

六经头痛分证

六经头痛分证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一、六经头痛涵义辨析 1.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指头痛发生在该经脉循行部位者,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2.与六经病病机相关的头痛。六经头痛是指与六经病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指伤寒太阳病头痛,阳明头痛指伤寒阳明病头痛,等等。《兰室秘藏·头痛门》所补出的太阴头痛与少阴头痛亦属此类。 六经头痛不但包括外感头痛,还应包括内伤头痛。头痛是极其复杂的病症,不但在病因病机方面有外感内伤之不同;就病位而言,可以涉及脏腑及其经脉。显然,对六经头痛从单一方面理解是不全面的。 3.三阴三阳六经病病机与经脉循行部位结合。如果将以上两种认识结合起来,则更适应临床需要,这是本文对六经头痛范围、属性的界定。《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属阳明者,上连目珠,痛在前额;属少阳者,上至两角,痛在头角。以太阳经行身之后,阳明经行身之侧,厥阴之脉会于巅顶,故头痛在巅顶。太阴、少阴二经虽不上头,然痰与气逆壅于膈,头上气不得畅而亦痛。其辨之之法,六经各有见症。”明·秦景明在《症因脉治·头痛论》中指出“伤寒门头痛,皆是三阳经表症,今在杂病门,虽分外感内伤,然三阳三阴,皆有头痛。” 任何疾病就其属性而言不离阴阳虚实,不出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其病不属外感即是内伤。因此,将三阳三阴以及所属的脏腑经脉与外感内伤的病因病机有机结合起来对头痛进行辨证论治,既符合临床亦切合实用。

临证辨治头痛的基本要素大约有三条:一是能明确病位,二是能确定病性,三是能明确致病邪气的性质。以六经辨证论治头痛完全可以满足以上条件。? 二、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举要 (一)太阳头痛 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 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治法:清

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秘方

血管性头痛、神经性头痛秘方 [通治方] 刘寿年:救脑汤录自《辨证录》,余临床加减运用,治疗神经性头痛效果甚好,而对于其它顽固性头痛亦有良效。自1977年5月至1980年4月,用此方加减治疗各种顽固性头痛80例,多在服药3-6剂后疼痛症状消失或减轻。 辛夷9克川芎30克细辛3克当归30克蔓荆子6克 水煎服,每日l剂。伴头胀目赤者,加双钩30克、龙胆草6克、石决明30克;气虚神疲者,加生芪15克、党参12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生龙牡各15克;久痛不止,瘀阻脉络者,加水蛭3克、蜈蚣3条、全虫5克;寒呕者,加半夏10克、吴茱萸6克、生姜5片;热呕者,加代赭石15克、竹茹10克。 --《千家妙方》上册 叶怡庭:芍药牡丹汤治疗偏头痛性血管性头痛,临床观察证明,效果颇为理想。 生白芍30克牡丹皮10克甘草10克当归12克生地黄12克川芎6克桃仁l0克红花6克菊花10克钩藤12克 水煎服,每日l剂。 --《千家妙方》上册 [辨证方] 1、寒证 赵学敏:截头风,治偏正头风,百药不效,一服便愈。 香白正75克(炒) 川苔(炒) 甘草(炒) 川乌头(半生半熟)各30克

上药为末。每服3克,细茶薄荷汤调下。 --《串雅内编》卷一 张泽生:冒风或屡感风寒,客于脑腑,头痛屡发,病程较长,余常用川草乌各6克(病重者生用,轻者用制品),白芷18克,僵蚕18克,生甘草9克。研细末,分6包,每日1包,饭后清茶调服。曾治此类头痛10余人,诸药未效,投予上方l~2剂即愈。 --《名老中医医话》 许叔微:硫黄丸,治头痛。 硫黄60克(研细) 硝石30克 上水丸,如指头大。每服3克,空心腊茶嚼下。 予中表兄病头风20余年,每发头痛如破,数日不食,百方不能疗,医田滋见之,曰老母病此数十年,得一药遂愈。就求之,得l0丸,日服1枚。10余日,滋复来,云头痛平日食何物即发,答云:最苦饮酒食鱼。滋取鱼酒令您食,云服此药lO枚,岂复有头痛耶!如其言食之,竟不发,自此遂瘥。 --《普济本事方》卷二 2、热证 王昆山:防风芍药白正汤,余在临床已应用数十年,结合具体病人,若能适当辨证加减,效果甚为满意。除血管性头痛外,其它各种头痛症,亦可收到较好疗效。 防风30克生白芍30克白芷15克细辛3克菊花15克川芎15克薄荷10克蔓荆子15克生石膏30克连翘15克红花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前额痛甚,加入葛根、升麻;左侧痛甚。加入柴胡"、黄芩;右侧痛甚,加入藁本、独活;后头痛甚,加羌活、麻黄;头顶痛甚,加胆草、珍珠母;头晕者,加入怀牛膝、夏枯草、黄精;伴失眠者,加入柏子仁、枣仁;伴多梦,加入夜交藤、合欢皮;伴烦躁不安,加入竹叶、莲子心;伴食欲不振,加入焦三仙、草豆蔻。 --《千家妙方》上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