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

如何培养宝宝的分类能力

两三岁的宝宝就已经能认识很多不同类别的物体,例如玩具、食物、衣服等等。更为神奇的是,这些小家伙还能将这些不同类别的物体进行分类整理。

分类能力是衡量智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让宝宝及早挑战、掌握分类对于他们以后学会推理、辩论以及形成数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挑战分类指标1——形状

对于小宝宝,可以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以及水果、小动物等简单的物体进行分类训练。虽然不一定能叫出物体的名称,但通过引导,可以认识到物体之间形状的不同,并在大人指导下进行分类,同时在分类中学习物品的名称。

形状游戏:树叶有形

游戏目的:锻炼宝宝按形状归纳整理的能力。

游戏方法:理一堆形状各异的树叶,让宝宝按照不同的形状分别归类,比如:椭圆形的放在一起,长条形的放在一起,心形的放在一起。同时还可教宝宝认识树叶的名字:细细长长的是柳叶,扇形的是银杏叶,椭圆的是榆树的叶子……

游戏提示:家长可以先每样挑出一片,放在不同的位置,或者按照树叶的形状描好轮廓,让宝宝按父母的提示再依次分类整理。

挑战分类指标2——颜色

用颜色分类,有利于培养宝宝区分不同的颜色,以及学习各种颜色的名称。

颜色游戏:缤纷果篮

游戏目的:促进宝宝按颜色分类的能力。

游戏方法:准备几个容器,比如一个红色小桶、一个黄色小盆、一个绿色水果篮;再准备一些红的、黄的、绿的蔬果,让宝宝把它们按颜色分类放置,把红色的蔬果放到红色的桶里,黄色蔬果放在黄色的小盆里,绿色蔬果放在绿色的水果篮里。

游戏提示:在这里,要强调色彩的一一对应,如果宝宝认识颜色就直接要求,如果宝宝还不清楚就告诉他要放到“一样颜色”的地方。

挑战分类指标3——大小

对于小宝宝来说,在相同种类物体中区分大小、长短、高矮,是比较容易进行的分类培养。大小游戏:大鞋小鞋

游戏目的:锻炼宝宝按大小、长短、高矮等分类整理的能力。

游戏方法:先拿出一双大人的鞋子和一双宝宝的鞋子给宝宝看,跟宝宝说:“大鞋子‘大’,小鞋子‘小’。”然后让宝宝模仿着说“大”与“小”。再拿出鞋柜里所有鞋子,让宝宝按大鞋与小鞋区分后,再分类整理回去。

游戏提示:当然,还可以用衣服、水果等进行大小分类游戏;也可以用长短不一的铅笔、木棒等进行长短分类游戏。

挑战分类指标4——名称

让小宝宝逐渐从家庭中以及与同伴的游戏、交往中,学习到一些常见物品的名称。按物体的名称进行分类培养,也是进行分类培养常用的。

名称游戏:玩具与水果

游戏目的:教宝宝认识物品,并按名称进行分类。

游戏方法:准备2个盆子、一些水果和一些玩具。先给宝宝做示范,拿起一个水果,告诉宝宝这是“水果”,然后将它放进一个盆子;拿起一个玩具,告诉宝宝这是“玩具”,然后将它放进另外一个盆子。再指导宝宝按“水果”与“玩具”接着分其他水果和玩具。

游戏提示:一开始可以用区别大的事物进行游戏,慢慢地再细化指标。

幼儿分类能力标准及教案

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 将各种各样的糖果按照某一种特征进行分类。 2. 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活动的愉快。 活动准备 1. 幼儿人手一盘糖果(其中有某一特征不同,如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包装不同、软硬不同等)、小盘子个两只。 2. 每组糖果一箩筐(其中有四种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糖果)、小盘子每组若干。 3. 视频展示仪。 活动过程

1. 引导幼儿将糖果按不同的特征分类。 (1)师:现在请你们把这些糖果分一分,把相同的糖果放在一个盘子里。 (2)幼儿操作分糖果。 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能边操作边讲述“我把××糖果放在一起”并引导能力强的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分糖果。 (3)幼儿展示(在视频展示仪上)和交流分糖果的过程与方法。师:请你说一说是怎样分糖果的,把那些糖果放在了一起。 幼A:我把圆糖果放在一起,把方糖果放在一起。 幼B:我把瓶子装的糖果和盒子装的糖果分开,把瓶子装的糖果放在一起,把盒子装的糖果放在一起。 幼C:我把硬的糖果和软的糖果分开,硬糖放在一起,软糖放在一起。 2. 游戏:“糖果超市”。 (1)讨论糖果超市的糖果怎么分。 师:了“糖果超市”的糖果真多,你们准备怎样把它们分一分? 幼A:把不一样的糖果都分开来。 幼B:把一样颜色的糖果放在一起。 (2)幼儿给“糖果超市”分糖果。幼儿想出了许多不同的分法来分糖果,可究竟采用哪种方法呢?平平想出了举手表决的方法,最后幼儿决定用按颜色特征来分,“糖果超市”的营业员一起动手,很快就把|“糖果超市”的糖果分得整整齐齐。

(3)幼儿交流分糖果的过程。 师:“糖果超市”真整齐,请营业员来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分的。 幼A:我把红色糖纸的糖果放在一起,绿色糖纸的放在一起,兰色糖纸的糖果放在一起,黄色糖纸的糖果放在一起。 幼B:我把水果糖果放在一起,把牛奶糖放在一起,把巧克力糖放在一起,把润喉糖放在一起。 幼C:我把圆的糖果放在一起,把方的糖果放在一起,把长圆的糖果放在一起。 3. 延伸活动:角色游戏增添“糖果超市”的游戏,让幼儿巩固练习。 中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尝试探索“分类装货物”的方法。 2、发展幼儿的合作、协商能力和倾听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活动准备: 1、幼儿对火车已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16块火车外形的底板(15块小的,1块大的),各种货物卡片,各种图形片。 3、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中班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初探教案资料

中班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 策略初探

中班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初探摘要:幼儿分类能力已经成为心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儿童的分类能力与儿童的基本生活技能有直接的关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教师在组织幼儿分类活动中的角色是“支架者”和“提携者”,所以对指导策略的运用都会对幼儿的分类能力产生重大的影响。在本研究实践中,针对中班数学活动中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因素,梳理验证低结构、高结构活动中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的指导策略,从而使教师优化数学活动中幼儿分类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高过程中的指导和分析能力,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指导策略 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是幼儿智慧的核心,幼儿分类能力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对幼儿的思维能力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分类是幼儿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相似性在思想意识上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过程。幼儿按事物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的分类是必备的思维能力,是人类思维活动的重要方法之一。分类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幼儿分析、比较、观察、判断,以及大胆交流与表达等能力的发展,激发幼儿的自主探索意识。因此,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培养幼儿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对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在幼儿数学活动中,一般以高结构与低结构的活动形式为主,因此我们在实践研究中分高结构活动与低结构活动开展。

一、中班低结构分类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低结构活动就是指活动中教师提供的学具、玩具等各种素材都是独立的、可拆分的,可以供他人自由选择使用。中班的低结构分类活动中要求环境与材料要体现中班分类活动的目标,同时要反映幼儿中班当前的兴趣点和探索点。让中班幼儿自主的探索,是以幼儿自主选择为主的活动,教师处于低控制状态。针对影响中班幼儿分类能力因素的分析及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梳理并实践验证以下指导策略。 1.关注——丰富经验,形成概念。 经验的丰富在于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教师应抓住每个可以丰富幼儿经验的细节与机会。《纲要》指出:“4~5岁的幼儿活动好动,能积极地运用感官。”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影响幼儿分类能力的一个因素,所以教师必须关注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积累,这是幼儿进行分类活动的前提准备。如:在即将离园时,可经常帮助引导幼儿指认各种事物的名称及功能,让幼儿说说与生活相关事物的名称,总结出其特点,并根据日常生活经验说出其功能。例如教师可指着一张闹钟的图片,引导幼儿:“这是什么?它有什么本领?”并与幼儿积极交流。通过与幼儿的互动帮助幼儿了解:“闹钟是用来叫我们起床的,跟家里挂在墙上的挂钟和我们手上戴的手表不同,但都是告诉我们时间用的。”通过这样的经验积累,幼儿了解到更多的与生活相关的物品的总体“类概念”及在这一类所

基于分类能力发展的幼儿认知教育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187期2013年第5期SerialNo.187 No.5,2013分类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分类活动几乎渗透于人的所有认知活动之中。对于初识世界的幼儿来说,按事物共同属性进行分类,能帮助幼儿更好地形成并拓展经验知识,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因此,物体的分类教学在幼儿园数学教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也是幼儿数学教育主要趋势之一。分类是根据事物的同和异,把事物集合成类的过程,也就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即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粗细、长短、高矮、厚薄以及数量等[1] 。但是关于分类能力的发展存在着种种争议。早期有学者认为分类能力的出现是学龄儿童的认知成就之一,只有到了小学阶段,儿童才能按照稳定的标准分类。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发现幼儿阶段已经能够稳定的分类,但是分类的标准可能是具体的知觉特征或者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关系,但是其他领域如记忆的研究提供了幼儿按照类别关系组织物体的能力,其他不同的方法,如利用推理或命名的实验,往往也发现幼儿具有按照概念水平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又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它将在很长一段时间指导着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水平和方向。马克思说:“人始终是主体。”所以,主体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在师幼互动中幼儿是主体,具有与成人一样的主体地位。幼儿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幼儿主体的最本质的、最主要的特征,是幼儿教育中幼儿地位的重大体现,这也是我们一贯追求的教育目标。在“以幼儿发展为本”这一理念的前提下,真正把幼儿当成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真正让幼儿成为一个自主发展的人[3] 。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于生活、游戏中。既要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和现实需要,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有利于其长远发展。”[4]由此可见,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是幼儿学习的最好方式。因此,笔者尝试将更多的分类知识有意识地融入到幼儿的生活和游戏当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热爱学习。 一、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可以促进其分类能力的发展 在幼儿成长过程中,知觉的辨别和分类能力的发展是其认知和探索世界的基础。长期以来,分类能力和知觉辨别作为探讨儿童思维发展的手段受到心理学的重视,也一直是心理学所研究的热点之一[5]。 众所周知,在幼儿学习和掌握分类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以及受到智力发展的限制,往往不能从本质上把握分类的规则,只能运用感官辨别物体的各种属性,所以,提升幼儿的感知能力可以使其对物体的属性、特征等更加敏感,从而促进其分类能力的发展。为了帮助幼儿提升分类能力,笔者曾翻看和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找到了一些能够培养幼儿感知能力的游戏,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摸物游戏。在摸物游戏中,要求幼儿戴上面罩(或将物品放入袋中),让幼儿用手去感知物品的大小、形状、长度、软硬,甚至是物品的粗糙程度。这个游戏可以训练幼儿的触摸感知能力。因为这种游戏有一种神秘感,所以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再好的游戏也不宜玩的时间过长,因为幼儿不久就会失去兴趣,只有 收稿日期:2012-11-04 作者简介:张翠丽(1976-),女,内蒙古包头人,助教,从事幼儿教学与研究;通讯作者:刘泉(1974-),女,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讲师,从事语言学教学与研究。基于分类能力发展的幼儿认知教育研究 张翠丽1,刘泉2,红鸽2,陈佩文3 (1.内蒙古包头市新苑幼儿园,内蒙古包头,014030;2.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内蒙古鄂尔多斯017000; 3.内蒙古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呼和浩特010021) 摘要:分类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渗透在幼儿所有的认知活动中,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应用分类能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对内蒙古包头市新苑幼儿园进行了儿童分类能力发展与幼儿认知教育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分类能够帮助孩子形成、扩展和提升经验知识,进而促进其认知能力循序渐进发展。因此,培养分类能力对幼儿的发展十分重要。该研究可以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能力培养提供案例借鉴。 关键词:分类;认知能力;游戏;经验知识;心理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3)05-0242-03 242——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正常儿童认知能力发展规律表

2--6岁儿童认知发展 24个月(2岁) 1 会从两个实物中分辩大,小。 2 听从指示,将东西放进杯子里或放在杯子旁边。 3 给予两种不同的实物时,会依照指示选择一种。 4 依序将三个不同大小的套杯放入插座里。 5 完成三块拼板。 6 配对基本相同的形状和颜色。 (1). 1对1 (2).1对2 (3). 1对3 7 模仿把数字卡1放在一个东西的旁边。 8 看到数字卡1会自动说一。 36个月(3岁) 1 能辨认大小、长短、软硬。 2 有位置的概念(利用实物表现):上面、下面、穿过。 3 依指示给一样或全部的东西。 4 会做1对三配对。(1). 红(2).绿(3).蓝(4).黄(5).黑(6).白 5 会做上述6色,1 对2 的选择。 6 会做上述6色,1对4的选择与配对。 7 将8张简明图卡加以配对--选择--分类。 8 完成6块拼图。 9 模仿把数字卡2,放在两个东西的旁边。 10 看到数字2,会说2。 11 能认数字卡3。 12 将数字卡3与3的集合,配对。 13 将1.2.3依序排列。 48个月(4岁) 1 会分辨真实与不真实的东西(如模型水果与真的水果)。 2 会选择轻与重的东西。 3 会将东西与图卡分类,如分出:(1).人(2).衣服(3). 动物(4).食物 4 依指示放置和选择东西(1).旁边(2).前面(3).后面 5 会选择很多和很少的东西 6 给5样东西,凭触摸找到指示的东西 4--5岁 1 专注力增加,能听故事最少15分钟 2 说出3件物品中不见的一件的名称 3 知道"昨天""明天"的意思 4 顺序排列数字1--10 5 配对数字与实物1--10 6 数10件物品

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分类版(最新整理)

XXX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 一、情况分析 (一)幼儿园概况 1.本园创建于20XX年,是一所环境清幽,面积较小的幼儿园。占地面积56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为460平方米。共设五个班级,大班两个,中班两个,小班一个,在园幼儿130多人。各项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具备整套安全监控安保装置及幼儿大型户外活动场地、玩具、器具等。 2. 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12人,其中学前教育专业教师4人,其余教师均为小学教师,学历为大专以上。 3.幼儿情况。我园招生对象为乡镇及周边乡村子女,其中留守儿童占80%,家长中的学历层次普遍较低。 (二)发展分析 1. 现有经验和成绩: (1)办园理念方面。我园有明确的办园理念、办园目标和培养目标,以 “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为宗旨,以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尊重、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加强留守儿童的关注关爱,努力营造宽松、和谐、信任的人际环境,促进每一个幼儿富有个性、健康的人格形成,这为幼儿园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条件设施方面。办园条件较好,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齐全,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完备的物质保障。 (3)管理方面。制定各种制度,加强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各种计划已初步形成体系,不断完善园长负责制。为增强内部活力,制定了工资绩效分配方案,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4)教师人员方面。保教人员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近年来我园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她们能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不断增强目标意识,教师之间能互相 交流互相帮助,通过参观xx县机关幼儿园、xx中心幼儿园提升自 己实践操作能力、遇到问题应变能力,同时参与网络研修,提升自 己的知识储备量。教师在根据教育目标设计教育活动的基础发展到 了更注重对幼儿的观察、评估上,教师有了初步的从幼儿中生成课 程的意识。 2.存在问题和不足 (1)管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建全管理网络,增强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目标管理更规范、科学,并形成体系。要进一步强化园 班子成员大局意识和协作意识,着力构建和谐的工作氛围。 (2)在保教工作方面,还存在重上课轻游戏倾向。课改精神学习不够,新的教育理念还没在教师身上内化,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 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小学化教育倾向严重。要进一步加强 专题研究,认真梳理课程目标,使之更清晰。教师重视学习活动, 但对主题活动主体框架中的有效活动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经验积累。

小班幼儿数能力发展水平

形 1. 欣赏圆形、三角形、正方形。 2.认识、区分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 3.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拼搭。 4.在用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作为操作材料的拼搭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来感知其中5以内的数量关系。 集合 1.学习形成一个同名称的集合(实物——图片——图形,元素个数在5以内)。 2.运用不同分析器感知集合(如铃声:节奏轻响相同)。 3.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 (1)会把不属于集合中的元素找出来。 (2)会区别1和许多(同类物),体验许多可以分成1个,1个……;1个1个合起来就是许多,可以形成一个集合。 对应 1.学习一一对应:比较两个等价元素间的对应关系(5以内的同类物品)。 2.学习运用重叠、并放、连线的对应方法进行相关二类物品的比多少、一样多 (数量5以内)。 分类 1.按物品的一维特征分类(名称、颜色、形状、大小)。从实物到图片。个数5 以内。 2.区分同级类物品(如:玩具类、食物类、用品类等),把它们分成2个集合。 3.学习认识大小、颜色、形状等分类标记。 排序 1.按物体的某一特征(名称、颜色、大小、长短)排序。同种材料,数量5以 内。 2.按一定规则指示排序(序列数量控制在2—3个以内,给幼儿提供此类材料, 让他们接着往下排)。 3.按一维要求为幼儿提供排序材料(从实物到图片到图形)。 数 1.通过视、听、触摸等感官认识、区别1和许多及其关系。 2.学习5以内的数数、形成、手口一致点数;了解5以内的基数意义。 3.认识5以内的圆点卡片和数字卡片。 4.会应用实物、圆点、数字卡片按物取数或按数取物。 5.渗透数与数的多少关系。 量 1.在比较中认识大小、长短。 2.会找出三样物体中最大(长)或者最小(短)的。 3.结合大小、长短不同进行分类排序。 4.感知量与量间的相等、多少关系。 空间时间 1.学习区分上下、里外、前后的空间方位。 2.认识早、晚的时间概念,知道早、晚代表性的日常变化。

儿童发展的重点与教案

5?6岁能力发展水平

六岁课程理念:

6左右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探究和运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充分发展形象思维,而且初步尝试归类、排序、判断、推理,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课程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创意儿童美术《有趣的点》 课题:点线面 课时:共 4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点、线、面的概念; 2 、初步学习辨别红、黄、蓝色彩; 3 、初步尝试用肢体绘画。 教学重点:1、深入浅出地解释点,线和面的概念; 2 、引导幼儿联想常见的几何物品,观察实物; 3 、引导幼儿完成简单的几何图形。 材料:水粉(三原色),大白纸,点线面图案,报纸,各种小积木。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色彩 1、鼓励幼儿用手指和颜色做朋友。教师先用手指蘸颜料印在纸上,引导幼儿模仿印“点”。并认识红 色 2、我们把所有的红点连在一起(用笔把红点连起来)看一条长长的红线就出来了,它可以无限延长。 3、老师在幼儿印好的“点”上任意添加几笔变成新的图案,启发幼儿兴趣。(如:毛毛虫、蚂蚁、汽 车等图案) 二、不同的点 1、出示报纸。(想想怎样才能把它立起来)在纸印上颜色每人一张报纸,引导幼儿用力把它团起来。 2、把团好的纸团蘸上蓝色,印在纸上。看看印出来后是什么样子的 3、我们再用不同形状的积木试试。 4、老师在幼儿印好的颜色上,随意添加几笔变成新的图案 眼睛、花、大树等)引发幼儿兴趣 三、欣赏点、线、面图案 引导幼儿说出所看到的图案。(小人、字母、轮船、飞机等) 鼓励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幼儿了解到其实美术很简单用大小不同的点,颜色不同的点都可以完成一幅画。

幼儿分类能力

. 幼儿分类能力(childrens capacity in categorization) 分类主要是把相同或者具有某一方面共同特征或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分类能力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分类活动中幼儿要把物体一个个加以区分,再一个个归并在一起,这样,区分和归并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因此可以说学前儿童分类的过程就是感知集合的过程。分类能力也是幼儿计数的前提。要确定物体的数目,必须先学会对物体进行分类。例如,要数清盘子中香蕉的数量,幼儿就要先把香蕉和其他水果区分开来,然后再进行计数。分类能力也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类的区分和归并的过程中,幼儿要经历观察、分析、比较和综合等思维过程,因此能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幼儿常用分类形式按物体的名称分类;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按物体的用途分类;按物体的材料分类;按物体量的差异分类以及按事物之间的关系分类(如,把小兔子和萝卜归在一起)。另外,还有幼儿可以根据图片中人物的哭、笑等表情特征分类,按动作姿态如唱歌的、跳舞的归类,或者按照图片中有叶子无叶子分类,等等。 实物分类主要包括以下5个发展水平:不能分类;依据物体感知特点分类;依据生活情境分类;依据物体功用分类;依据概念分类。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从第一类到第五类依次变化,其主要特点是:①4岁以下儿童基本上不能分类;②5―6岁是儿童处于由不会分类向开始发展初步分类能力的过渡时期,此时儿童主要依据物体的感知特点和具体情境分类;③5岁半―6岁,儿童发生了从依靠外部特点向依靠内部隐蔽特点进行分类的显著变化,其分类特点迅速向6岁特点靠近;④6岁以后,儿童开始逐渐摆脱具体感知和情境性的束缚,能够依物体的功用及其内在联系进行分类,分类和概括水平有一定的发展。 分类能力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以下3个阶段:①子类跟子类比(或部分与部分比),大多数4岁幼儿处于这一阶段;②直观上能将类跟子类相比较,开始将一般从个别中抽象出来,大多数5、6岁幼儿处于这一阶段;③能在抽象的水平上将类和子类比较,在更高的水平上理解个别与一般的关系,这一更高的发展阶段在儿童入学后才能达到。 人们发现,幼儿已经能按照基本类概念标准进行分类,但按上级类概念标准分类的能力比较差,后一种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迅速发展。这一阶段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跟他们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总的思维特点相一致。另外,从幼儿分类标准的稳定上看,幼儿已经能够稳定地分类,但是分类的标准可能是具体的知觉特征,或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功能联系。其他领域如记忆的研究提供了幼儿按照类别关系组织物体的能力,推理或命名的实验也发现幼儿具有按照概念水平的标准进行分类的能力。另外,类别是按照等级关系组织起来的,因此,幼儿对等级关系的理解也是目前研究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整理word

【精品】幼儿分类能力标准及教案.doc

小班中班大班 目标标准 (1)能对4-6个刺激 物按其外部鲜明具体直观 的特征(如颜色、形状、 大小、长短等)分成两个 不同的类别。 (2)能按其基本概念 类别将物品分成两类。 (1)能对6-9个刺激 物按其外部直观特征(如 颜色、形状、大小等)分 成三个不同类别。 (2)能对6-9个基本 概念类别刺激物分成3 类,如将不同种类的鞋 子、不同形状的桌子、不 同种类汽车各归成一啖 等。 (3)能对6-8个包含 两种上级类别概念的刺激 物分成两类(如将“动 (1)能依据外部 直观特征将10个以 上的刺激物分成3-4 个类别。 (2)能依据生活 经验熟悉的上级类别 概念将9个刺激物 分成3类。 (3)经成人提示 能解决简单的类相乘 问题。 数量4—6个6—9个10个以上 分出 类别 2类3类4类以上

例子 在四个刺激图片中有三 个是不同种类的汽车,一 个是鸭子,幼儿把不同种 类的一个挑出来。 或者四个刺激物包括两 个不同基本类别,让幼儿 归成两堆。 出示六件实物:儿童短 裙、衬衣、裤子、肥皂、 洗衣粉、洗发水,先请幼 儿说说这些物品的名称, 再将物品分成两类,哪儿 样可以放在一起,然后说 说为什么这样分。(引导 幼儿说出短裙、衬衣、裤 子是服装,肥皂、洗衣 粉、洗发水是洗涤用品) 请二个男孩子、二个 女孩子站在大家面 前,他们分别穿着红 衣服和黄衣服,幼儿 可以先按性别把这六 个小朋友分成男孩和 女孩两类,再按穿红 衣服和黄衣服把男孩 分成两类,把女孩也 分成两类。 小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将各种各样的糖果按照某-种特征进行分类。 2.增强与同伴的合作能力,体验合作活动的愉快。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盘糖果(其中有某一特征不同,如种类不同,颜色不同、形状不同、包装不同、软硬不同等)、小盘子个两只。 2.每组糖果一爹筐(其中有四种不同种类、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糖果)、小盘子每组若干。 3.视频展示仪。

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5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哪一种不属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倡导的幼儿学习方式?() A.强化练习 B.直接感知 C.实际操作 D.亲身体验 2.小班幼儿玩橡皮泥时,往往没有计划性。橡皮泥搓成团就说是包子,搓成条就说是面条,长条橡皮泥卷起来就说是麻花。这反映了小班幼儿() A.具体形象思维特点 B.直接行动思维特点 C.象征性思维特点 D.抽象逻辑思维特点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图画来评价幼儿发展的主法属于() A.观察法 B.作品分析法 C.档案代评价法 D.实验法 4.一名从未见过飞机的幼儿,看到蓝天上飞过的一架飞机说:“看,一只很大的鸟!”从幼儿语言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一现象反映的特点是() A.过渡规范化 B.扩展不足 C.过度泛化 D.电报式言语 5.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认为() A.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身边人的行为学会分享 B.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儿童学会分享最重要的学习形式 C.儿童能够学会分享是因为儿童天性本善 D.儿童学会分享是因为成人采取了有效的奖惩措施 6.评价幼儿生长发育最重要的指标是()。 A.体重和头围 B.头围和胸围 C.身高和胸围 D.身高和体重 7.《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的教育目标较多使用“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等词汇,这表明幼儿园教育强调() A.知识取向

B.情感态度取向 C.能力取向 D.技能取向 8.幼儿在户外运动中扭伤,出现充血、肿胀和疼痛,教师应对幼儿采取的措施是() A.停止活动,冷敷扭伤处 B.停止活动,热敷扭伤处 C.按摩扭伤处,继续活动 D.清洁扭伤处,继续活动 9.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指向的是() A.解放儿童的观察力 B.解放儿童的体力 C.解放儿童的智力 D.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0.幼儿以积木、沙、雪等材料为道具模仿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是() A.表演游戏 B.结构游戏 C.角色游戏 D.规则游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1.为什么不能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作为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的幼儿?请说明理由。(15分) 12.举例说明如何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实施动静交替的原则(15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1小题,20分) 13.论述积极师幼关系的意义,并联系实际谈谈教师应如何建立积极师幼关系。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14. 材料:为了解中班的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教师选择了“狗、人、船、鸟”四张图片,需求幼儿从中挑出一张不同的。很多幼儿拿出了“船”,他们的理由分别是:狗、人和鸟常常是在一起出现的,船不是,狗、人、鸟都有头,脚和身体,而船没有;狗、人,鸟是会长大的,而船是不会长大的。 问题:(1)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中班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特点。(10分) (2)基于上述材料中幼儿的发展特点,教师如何实施教育。(10分) 15. 材料:小班入园第二周,王老师发现小雅在餐点与运动后,仍会哭着要妈妈。老师抱她,感觉她身体绷得紧,问她要不要去小便,她摇头。老师又问:“要不要去大便?”她点头。老师牵她到卫生间,她只拉一点就离开了。过一会儿,

思维训练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思维训练促进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 分类活动表现了幼儿的概括水平,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王宪钿等(1964)曾对儿童分类中的概括特点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绘有单一物体的图片。图片中物体的内容分为交通工具、餐具,工具,家具、文具,动物、植物等类别。实验要求儿童对交叉搭配的各类物体进行分类,并从三个方面观察JL童的分类水平:(1)按照指导语自己分类,(2)说明分类标准,(3)对各类物体加以命名。 该实验查明了儿童分类的不同类型,以及儿童分类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趋势。 儿童分类的情况,可归纳为以下5类: 1.不能分类 把性质上毫无联系的一些图片,按原排列顺序或按数量平均地放入各个木格里,不能说明分类原因,或任意把图片分成若干类,也不能说出原因。 2.依感知特点分类 依颜色、形状,大小或其他特点分类,例如把桌子和椅子归为一类,因为都有四条腿等。 3.依生活情景分类 把日常生活情景中经常在一起的东西归为一类。例如,书包是放在桌上的,就把书包和桌子归为一类。 4.依功用分类 如桌,椅是写字用的,碗筷是吃饭用的,车船是运人用的等等。儿童只能说出物体的个别功能,而不能加以概括。 5.依概念分类 如按桌,椅,纸,笔以及交通工具,玩具,家具等分类。井能给这些概念下定义,说明分类原因,如说车船等都是载人,运东西的交通工具等,不同年龄儿童分类情况有所不同。 实践中,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特点,进行“逻辑狗”思维训练对于幼儿分类能力的发展有者重要的作用。 小班幼儿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对多个图片的出现因知识经验的缺乏,不能

完全把握、理解,所以不能进行分类的幼儿占有很大的比例。多数幼儿在分类中要经过,教师语言提示、目标图展示来完成,自由分类占比例很小,这是由幼儿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中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扩大,观察和比较能力有明显的提高。幼儿在分类中,对材料的直观感知水平,随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分类时,越来越注意事物的多维特征。幼儿思维的发展是多方面能力协调发展的过程。感知能力的发展是其重要表现,它是促进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的分类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对自己熟悉的事物如:各种图形、服饰、幼儿能很快理解,在分类时能很快主动分出来,但对一些综合性的分类,中班幼儿分类时就很困难,反映出综合分类能力较差。 而经过“逻辑狗”思维训练的幼儿,分类思维的基本过程逐渐发展,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较全面深入广泛地进行分类。思维训练培养了幼儿全面和精细的观察及比较能力,经过训练的幼儿思维的策略性很强,能突破综合分类的难点自己主动分析、主动解决,不用教师提示,经过独立的思维判断用自己的方式完成。 思维训练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逻辑狗”教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教育价值。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提供了智能训练系列,它不仅指向了知识领域,同时还指向认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观察,注意、分析推理判断,联想等各种能力的运用,促使幼儿的智力向更高阶段发展。幼儿分类思维的基本过程是逐渐发展的,经过思维训练向以概念为材料的理性过程发展,全面深入的进行分类。通过“天津大学幼儿园”实验课题园所提供表格系列结果对比分析验证,思维训练能很好地促进幼儿分类能力发展。如下图: 中班幼儿是否经过思维训分类测试结果分析对比

3-6岁儿童发展特点

3-4岁 身体和动作发展 脑的结构和机能继续发展。大肌肉发展较快,身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功能易有所加强,骨骼更坚硬了些,但骨化过程还未完成,容易变形。神经细胞脆弱,易疲劳。 身体动作比以前灵活,开始协调。逐步能自然地、有节奏地行走。喜欢跑、跳、玩球、骑小车、投扔沙袋等。逐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手部小肌肉有较大发展,动作逐步精细化,如:搭积木、串珠、折纸、捏泥、使用剪刀等。能自己用勺进餐等,逐步自己穿、脱衣裤,会自己扣纽扣。 认知能力 喜欢用笔画画,进入涂鸦期。幼儿能够根据物体特点和功能比较灵活、准确、熟练的操作,摆弄和建构简单造型,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自豪感。他们对鲜明的色彩、线条、音乐、节奏、律动有浓厚兴趣,能用动作表达其感受,伴有情感性、愉悦性体验,这阶段幼是幼儿音乐感受力和听觉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动作能力的发展,认知范围逐步扩大。无意注意仍占优势,对新鲜事物、新异活动有较强的好奇心。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开始形成一些与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物概念,但常受生活经验的影响。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常常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爱模信,常常通过模仿来学习。对数量的认知能力有提高,能顺口唱歌1-10,感知5以内量的多少。初步会对物品进行简单的分类。 语言发展 3-4岁幼儿已掌握一定的口语,逐渐学会正确的发音,对词意的理解浅显具体。喜欢听故事、儿歌,能安静听别人讲述并懂语意。 语言进入飞速发展期。能明言成人的指示,逐步能用简单的句子与别人交往。基本能掌握双音节的语言,但对于一些近似音仍难以发准。词汇量迅速增大,达到1500多个。喜欢念儿歌、听故事,尤其爱重复地听故事。在游戏或遇到问题时,常会自言自语。由于表达如紧张、词汇量有限等原因,有时说话还不够连贯,并常常用各种手势、表情来辅助表达。 社会性发展 有明显的独立行动的愿望,喜欢说“不”,常要求“我自己来”。依恋成人,喜欢与亲近的成人有身体接触,如抱抱、亲亲、摸摸等。喜欢被关注和赞扬。尚不能很好控制自己的情绪,常会为小事大哭小闹。开始能够接纳、认同同伴,逐步能和同伴一起玩,并能遵守简单的游戏规则,但还常处于自我中心状态,容易产生外显性的侵犯性行为。 艺术表现 具有了艺术表现的愿望。喜欢唱歌、做律动,自由自在地跳舞。喜欢敲打物品,发出声音,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能表演歌曲,简单地敲打、摆弄乐器。喜欢鲜艳的色彩,逐渐从涂鸦期进入象征期,在绘画中会边画边讲,并常会对自已感兴趣的事物特征做过于夸大的表现。 情绪 3-4岁幼儿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所支配,自制力差,易冲动,自我中心化强,但对成人及熟悉的人仍有依恋情感,他们具有初步的规则意识和行为规

基于核心经验的幼儿分类活动概述

基于核心经验的幼儿《分类活动》概述 一、什么是幼儿《分类活动》 分类即按照某一标准(一维标准或二维标准,或层级标准)将事物分为几个类别(或集合)的方法,所分各类的元素之间不能存在交叉重叠。他是人们对相同事物做出正常反应的一种能力。分类有利于降低环境的复杂性,分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是我们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幼儿的分类活动要求幼儿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分类活动是感知集合教育的重要内容,既是小班幼儿学习数知识前的教育内容,也是中大班幼儿学习数知识以后的教学内容。 (一)分类的标准与角度 一维标准是指标准只涉及到一个维度,或形状、或颜色、或大小等;二维标准则是指标准同时涉及两个维度,如颜色和形状。如将图形分为红色的三角形、黄色的长方形、蓝色的正方形等,分类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颜色和形状两个维度;层级标准是指分类的过程中依次将子集从总集中剥离,有助于幼儿理解集与子集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首先将图形按形状分成三角形、正方形和长方形,接着再将各个形状按颜色分开,然后再将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按大小分开,一层一层的分类依次进行。所谓多角度分类,是指分类的角度有多种,如或按颜色分类,或按形状分类,或按大小分类,但上述分类是依次进行的,而非同时混杂出现在一次分类中。 (二)分类与归类的区别与联系。 分类经常混淆的概念是按共同特征归类或称之为求同。按共同特征归类只是求得一类物品的某一共同特征,故将其归为一类,或说只要存在某一共同特征即可将物品归为一类。因此,在各个类之间有可能存在交叉重叠,如同样是蓝色的五角星,一个蓝色的五角星和蓝色的三角星归为一类,一个蓝色的五角星和红色的五角星归为一类,前者是颜色相同,后者是星的数量相同。我们不能将此类操作理解为按颜色分了一类,按星的数量分了一类,因为前述已强调,分类之后的类与类的元素之间不能存在交叉重叠,而这两个类别中的蓝色五角星是重叠的元素,因此,此操作只是在进行求同而非分类。求同是分类的前提,为分类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求同尚没有达到分类的水平。分类是指按照种类、等级或性质分别归类。 (三)分类的特点 首先分类不是整理。不是简单的衣物折叠起来,然后放在柜子里。对于衣服用季节、长短、颜色等分类。可是知识呢,思维呢,见识呢,这些又要怎样分类? 其次分类不是客观的。衣服的确客观的存在,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每个人会将相同的衣服分类为不同的类型。每个人的主观意识很不相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后分类不是自然的。衣服不是随手一丢就可以自动分类,也不是睡一觉就会自动分类。需要我们调动大脑、心智,付之行动才能完成。 二、进行幼儿《分类活动》的意义 1.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分类就是把具有相同特征或相同条件的事物进行分组。幼儿学习分类,对他们学习计数和发展智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分类是幼儿认识数和进行计数活动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熟悉不同大小、颜色、形状或在不同条件下存在的各种实物,幼儿只有将它们按某一共同特征或条件区别开来,分别进行归类时,才有可能对它们分别进行数数活动,从而认识

小学生分类能力的发展

xx分类能力的发展 分类是在思想上根据对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心智操作。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的刘静和等人曾通过实验研究了4岁—9岁儿童的分类及分类命名能力的发展,获得了颇有价值的成果。朱智贤等(1982)进一步研究了小学生字词概念综合性分类能力,结果发现:1、大多数小学生是从事物的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根据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中高年级学生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依据的人数有所增加。 2、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3年级、4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同一个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明显。 4、1—3年级学生,对分类材料仅做一次分类。4年级起,出现组合分析分类的表现。5年级起,组合分析分类能力有较明显的发展。 (1)6岁以后的儿童能进行一级独立分类(如白鸽、麻雀、乌鸦为鸟;虎、狮、象为野兽)的人数超过一半;二年级学生可以完成自己熟悉的具体事物的字词概念的分类,至9岁,分类正确率达到90.6%的人次,可以说基本上已经掌握一级概念。对二级概念(如鸟、野兽等动物)的独立分类,要到8岁以后才超过半数,9岁的正确率也只能达到58.3%。也就是说,独立地进行二级分类,是儿童入学以后的事情。按二级概念分类,7岁以前的儿童都表现出不甚理解的情况。能正确说明分类的根据,则要晚得多。城区小学五年级学生,能够正确说明各组课题分类根据的,仅有半数左右,农村的更少。将二级概念真正按类概念分类,要到中高年级以后才能完成。 (2)解决同一课题,不同年级组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年龄特点是明显的。三、四年级是字词概念分类能力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3)同一年级组的学生,在解决难度不同的课题时,表现出不同的分类水平,分类材料的难易程度对分类水平的影响是明显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