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B与答案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B与答案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B与答案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B与答案

模拟试卷B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 B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5题,共10分)

1.测量层次最低的是()

A.定类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距测量

D.定比测量

2.调查某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时,研究者从该大学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那么,全体毕业生的花名册是该次抽样的()

A.总体

B.抽样单位

C.抽样框

D.样本

3.在社会研究过程中收集资料的具体单位是()

A.调查对象B.研究内容

C.分析单位D.研究总体

4.下列属于便利抽样的有()

A.电视台、电台和报纸记者的“街头拦人”调查

B.报社要求读者剪下报纸刊物的问卷,填完后寄回去

C.研究者要抽取一个高收入人群的样本,先设法找几个高收入者,再请他们互相介绍,进而找出新的高收入者来

D.从一个900人的总体中用随机数表方法抽取一个100人的样本

E.从一个800人的总体中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一个100人的样本

5.社会研究的基本特征包括()

A.客观性

B.思辨性

C.精确性

D.目的性

E.重复性

F.可验证性

G.判断性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4题,共24分)

1.自变量与因变量

2.信度、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3.总体与样本

4.参数值与统计值

三、简答题(每题6分,5题,共30分)

1.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2.定量研究有哪些特点?

3.选择研究问题时所依据的标准。

4. 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5. 问卷中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四、应用题(每题9分,4题,共36分)

1.根据某班级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计算其中位数(Md=

L

i

f

cf

f

m

m

+

?

-

-

1

2

,保留

两位小数)。

2.对甲乙两县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发现,甲县的人均年收入为4250元,标准差为500元。乙县的人均年收入为3500 元,标准差为420元。问甲、乙两县居民收入上的差异程度哪一个更大一些?

3.某工厂车间共有40名职工。请从第7名职工开始,运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7名职工作为样本,并说明等距抽样的基本步骤。

4.在下列研究案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1:在研究城市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其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于是,研究者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结论说:“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更容易犯罪”。

案例2:研究人员发现,愈穷的村生育率愈高,由此得出结论:愈穷的农民生育愈多。

案例3:某项研究发现,干部中患神经衰弱的多于农民。有人由此推论:农村的干部比率愈高,神经衰弱率愈高。

《社会调查方法》模拟试卷 B 答案

考试形式:开卷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5题,共10分)

1.A

2. C

3.A

4. AB

5. ACDEF

二、名词解释(每题6分,4题,共24分)

5.自变量与因变量

自变量: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由于其他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自身发生变化的变量。调查研究中:自变量多为属性变量,或背景变量,比如性别、年龄、民族等;而因变量多为行为或态度变量。

6.信度、再测信度、复本信度、折半信度

信度,即可靠性,指的是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再测信度:对同一对象采用同一种测量,在不同时间先后测量了两次,根据两次测量的结果计算出相关系数。复本信度:一套测量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复本,可以根据同一群研究对象同时接受这两个复本所得的结果来计算相关系数。折半信度将研究对象在一次测量中所得的结果,将测量项目任意(如按照单双号)分为两组,计算两组结果的相关系数,亦称对拆法、对分法。

7.总体与样本

总体通常与构成它的元素(element)共同定义;总体是构成它的所有元素的集合,元素则是构成总体的最基本单位,也称为分析单位。样本就是从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出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8.参数值与总体值

参数值( Parameter ) 也称总体值,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值(样本值),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统计值是从样本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的参数值的估计量.比如样本平均数就是总体平均数的估计量.参数值和统计值之间的区别是:参数值是固定不变的,唯一的,通常是未知的,而统计值是变化的,既对于同一个总体来说,不同样本的统计值是有差别的。

三、简答题(每题6分,5题,共30分)

1.社会研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阶段?

答: 1.选择问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3.研究实施阶段(数据采集);4.资料分析阶段;5.得出研究结果阶段,撰写研究报告。

2.定量研究有哪些特点?

认识论:定量则来源于实证主义。研究的目的:定量研究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关系,强调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果关系。理论模式:定量研究常常用来理论检验。直观展示形式和分析方式:定量研究用数字和量度来描述,而不是语言;侧重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研究方式:定量研究强调研究程序的标准化、系统化和操作化。研究的逻辑过程:定量研究:更与演绎相接近,即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

3.选择研究问题时所依据的标准。

答: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是一个可以通过研究来进行回答的问题。选题标准(1)重要性(Significance),指研究问题所具有的意义或价值;(2)创造性(创新性、独特性)(Creativity of Innovation):研究问题应该具有某种新的东西,具有与众不同的地方,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3)可行性(Feasibility)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研究课题所需的主、客观条件。

4.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是绝对的,是可以测量出来的,所以用相关系数表示。效度也是绝对的,但无法真正测量出来,因为你不可能有一个实际正确的值,也就无法比较,之所以能测量,是用某个认为的比较真实的值做替代。信度低则效度低;信度高不说明效度高。

5.问卷中问题设计的基本原则。

答:1.问题的语言尽量简单,通俗易懂,不要使用复杂的抽象的概念及专业术语。2.问题陈述尽可能简短清晰,避免含义不清的字眼,使回答者一目了然。3.避免带有双重含义,一是明显具有不同的理解,二是一个问题中同时询问了两件事情。4.避免带有倾向性问题。5.避免太多否定形式提问。6.避免提出超越被调查者回答能力的问题。7.避免使用双重否定的问题。8.避免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四、应用题(每题9分,4题,共36分)

1.根据某班级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情况,计算其中位数(Md=

L

i

f

cf

f

m

m

+

?

-

-

1

2

,保留

两位小数)。

答:

∑f/2=30/2=15, fm=8,cfm-1=8,L=8,i=2

Md=15-8/8×2+8=1.75+8=9.75

2. 对甲乙两县居民生活质量调查发现,甲县的人均年收入为4250元,标准差为500元。乙

县的人均年收入为3500 元,标准差为420元。问甲、乙两县居民收入上的差异程度哪一个更大一些?

答:变异系数

CV甲=500/4250*100%=11.76%

CV乙=420/3500*100%=12%

CV甲

3.某工厂车间共有40名职工。请从第7名职工开始,运用等距抽样方法,抽取7名职工作为样本,并说明等距抽样的基本步骤。

答:(1)建立抽样框,即给40名职工中的每个职工按照顺序编上号码;(2)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即第七个为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3)计算抽样距离。K=N/n=40/7=5.71,也就是说,抽样距离为6.(4)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从指定的第七个元素开始抽取,每个6人抽取一人,选入样本的号码依次为:7,13,19,25,31,37,37,3.

4.在下列研究案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

案例1:在研究城市犯罪现象时研究者发现,流动人口多的城市其犯罪率大大高于流动人口少的城市,呈现出“城市的流动人口越多,城市的犯罪率越高”的趋势,于是,研究者根据这一现象得出结论说:“流动人口比非流动人口更容易犯罪”。

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作为社区的城市,结论是关于流动人口(群体),流动人口并不一定具有更高的犯罪率,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

案例2:研究人员发现,愈穷的村生育率愈高,由此得出结论:愈穷的农民生育愈多。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作为社区的村,结论的分析单位是农民个人,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

案例3:某项研究发现,干部中患神经衰弱的多于农民。有人由此推论:农村的干部比率愈高,神经衰弱率愈高。

答:收集资料时采用的基本分析单元是干部群体,结论的分析单位是作为社区的农村,推论不正确,犯了层次谬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