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2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

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 )

2,唐李吉甫所撰( )和宋乐史所撰( ),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东晋南朝时都城( ),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 ),即今()

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河淮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

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 )( )( )( ) ( )

7.北魏是( )族建立的政权,辽是( )族建立的政权.

8.西汉时,在朝鲜半岛上建立过( )( )( )( )四郡,在河西走廊上建立过( )( )( )( )四郡

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和之间的边缘学科。

⒉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在其所写的一书中对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了论述。

⒊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

以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

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和。

⒍我国古代早期的“市”包括、和三种含义。

⒎耧车最早出现于朝。

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

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和到夷洲(即今台湾)。

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

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和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⒓市舶司最早是在代设置的。

⒔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⒕是我国正史地理志中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名著,它的作者是。

⒖是东晋时的所撰写的一部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区域性地方志。

1、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

2、唐李吉甫所撰()和宋乐史所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

3、历史自然地理包括历史地貌地理、()、()、()、()。

4、竺可桢是我国历史时期()研究的开创者。

5、竺可桢利用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和物侯的记载,提出了我国近5000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6、到18世纪清朝康乾盛世时最终确立中国历史疆域——西达黄岭以西和巴尔喀会湖,东到()、北抵()、()南包()。

7、水经注的作者是()

8、()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不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

9、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

10、考古研究成果表明,台湾岛及其附近岛屿最早的居民是中国内地的()。

11、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一是防御掠夺、二是()、三是()。

12、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国农业在与()之间的界线发生过多次变迁。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这些变迁主要发生在()。

13、到春秋晚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货币,商人阶层也日益活跃。

14、清代,无锡号称“布码头”,镇江号称“()”汉口号称()。

15、广州是唯一()的商埠,对外贸易居全国首位,手工业也比明代更加发达

1. 我国学术界公认的六大古都分别是、、、、、。

2.现代学者研究认为,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和共同创造了人类。

3.历史气候研究表明,从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来看,前1000年相对更加,后1000年相对

4. 《元和郡县志》的作者是朝的。

5.在近2000年的时期内,中国行政区划出现了、和三个阶段。

6.秦汉时期我国最发达的经济区主要有三个,即、和

7.在两汉时期,全国形成了三大丝织业中心,即以、和为中心的三个地区。

8.研究表明,我国历史人口突破1亿大关是在,突破2亿大关是在明代万历年间,道光三十年中国人口达到了4.3亿,是传统社会人口的最高峰值。

9.历史时期中国的地图学取得了较大成就,汉代便出现了图经,其中是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的图经。

10.清代康熙年间,西方传教士白晋等按照西方经纬度制图法绘制的,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实测经纬法绘制的地图。

11、东晋和南北朝时的政区制度的变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和土断法并行。

12、先秦时期是中国传统历史地理学的萌芽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

13、我国古代划分经济区思想源于西汉的史学家。

14、城市的地域结构分为三地带,即、和。

15、在郡和县的设置中,县比郡,且地位要比郡。

16、历史城市地理的三维标准是:所属的时间范围是,具体对象是,基本内容是。

17、辽代在契丹族辖地高有特殊的政区组织,即

18、明代的棉纺织中心是和。

19、三国时期曹魏在地方区体制外,还实行和士家制。

20、是战国时期秦国太守李冰负责建设的。

21、作者是宋朝的沈括,他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探索颇有建树

22、《岭外代答》是朝的所写的。

23、世界上最早的湿法治铁技术出现于代。

24、元朝时被誉为“世界各大城市所不能及”的城市是指。

25、“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沙”,指的是朝长江三角洲一带棉织业发达的盛景。

26、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27、是中国历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专著,其作者是北魏的。

28、我国史书中的“四大名注”是指、、、这四部注书。

29、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是在中发现的。

30、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31、中国有记载的最早的地图见于一书。

32、《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读史方舆论纪要》的作者分别是和。

33、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朝代开始使用绿肥?

34、作物原产于美洲,明朝时由华侨传入我国的。

3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36、我国第一大淡水湖指的是

37、我国古代对“五服“的划分中,每服是里为距离划分。从中心往外,依次是、、

、和。

38、广西这个称号,始于朝。

39、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中,诸侯国分为五级,也就是五爵制,即、、、和。

40、在政区设置的原则中,元代以前,采取山川形便原则,元代开始打破这做法,采取“”原则,将自然地理单元进行分割,以防止割据。

1 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_________次重大改道。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2 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_____________。

3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名句,诗中所及瓜洲相当于今_____________。

4 “道”是_________朝设置在州之上监察区的名称。明代从中央到地方一般实行:“中央——布政使司——府——州——县”地方政区管理体系,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直隶州”,“直隶州”相当于___________一级行政区,直接隶属_____________管辖。

5 由达县经镇巴至洋县的“洋巴道”是古代翻越大巴山的一条道路,这条道路也称_____________道。

6 玉米、甘薯等是_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二,选择题(30分)

1,法显是()的高僧,慧能是()的高僧

a汉代b唐代c北魏d东晋

2,水经注的作者是(),水经注疏的主要作者是

a班固b裴秀c杨守敬d郦道元e全祖望

3,明代长城西起(),东至()

a雁门关b娘子关c山海关d 嘉峪关e鸭绿江

4,()年中俄两国缔结了《尼布楚条约》,()年中俄又订立了《恰克图条约》

a1586 b1736 c1689 d1728 e1812

5,汉武帝时,设置的河西四郡是()()()()

a安定b武威c酒泉d西海e张掖f 五原g敦煌h北地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与外国平等划定边界的条约是:A瑗珲条约;B中美望厦条约;C尼布楚条约;D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2,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域是:A县级政区;B省级政区,C州级政区;D乡或镇。()

3,行政区划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人口的增加;B农业区的扩大;C分封制的终止;D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4,中国历史上农业和牧业的分界线大致在:A阴山;B贺兰山;C终南山;D太行山。()

5,下面哪一个题目不属于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围:A九朝古都的今昔;B五百年来北京的气候变迁;C泉州沿革;D重访千年古城。()

6中国最早的历史地理著作是:A《汉书.地理志》;B《山海经》;C《水经注》;D《史记.大宛列传》( ) 7,西藏成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开始于:A唐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8,哪一种政区主要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A都护府;B节度使;C双头郡;D厅。()

9,黄河下游容易决口和改道的主要原因是:A地势平缓;B水量变化太大;C堤防不巩固;D中游流经黄土高原。()

10 商朝在今黄河以北有野象分布,说明:A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B当时人口密度很低;C当时的植物比现在丰富;D当时人重视生态保护。()

11,历史地图的主要特点是:A年代悠久;B显示的是过去的地理要素;C古今对照;D,附有历史资料。()

12,“湖广”是指:A湖南与广东;B湖北与广东;C湖北与湖南;D湖北、湖南与广东、广西。()

13,在河西走廊高立行政区域开始于:A秦朝;B西汉;C东汉;D唐朝。()

14,省正式成为行政区划开始于:A宋朝;B金朝;C元朝;D明朝。()

15,“四川”一名的来历是:A境内有四条主要的河流;B宋朝设置过川陕四路;C当地有四个带“川”字的政区;D是四川行省的简称。()

16,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移民都是由北而南,主要是因为:A南方经济比较发达;B南方远离政治中心;C

南方具有对移民的拉力;D异族由北方侵入。()

17,苏北的洪泽湖开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18,中国人口突破4亿形成于:A清代;B宋代;C明代;D元代。()

19,西汉的朔方大致在今天的:A河西走廊;B山西;C蒙古高原;D内蒙古南部。()

20,努尔哈赤称帝、建立(后)金的地点是:A赫图阿拉;B萨尔浒;C建州女真;D盛京。()3、县和郡成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开始出现于哪个时期?

A、春秋时期

B、战国

C、秦朝

D、汉代

4、羁縻府州是代设置的一种特定的地方行政区划体系。

A、隋代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5、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西藏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内蒙古自治区

6、迄今为止最早的干栏式木构建筑遗址发现于

A、仰韶文化

B、大汶口文化

C、河姆渡文化

D、龙山文化

7、在我国农业历史上,是从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绿肥?

A、商朝

B、西周

C、秦朝

D、汉代

8、元朝时,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繁华城市的下列哪个?

A、广州

B、泉州

C、杭州

D、苏州

9、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加,“坊”与“市”的界线被打破是在哪个朝代?

A、唐代

B、北宋

C、南宋

D、元朝

10、我国城市中的“前市后坊”布局结构形成于哪个时期?

A、秦朝

B、汉唐时期

C、唐宋时期

D、宋元时期

11、我国古代第一部水利专著是

A、《史记河渠书》

B、《吴中水利书》

C、《行水金鉴》

D、《河防一览》

12、陶瓷业在宋代很发达,其中以“瓷都”闻名于世的地方是

A、浙江龙泉

B、江西景德镇

C、江苏宜兴

D、广东石湾

1 清代在全国设置八总督,其中湖广总督辖区主要包括A. 湖南、广东、广西。B.湖南、湖北。C. 广东、广西。

2 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在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a. 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B. 玉门关至今哈密、吐鲁番、库尔勒一线的新北道。C.玉门关经哈密至今巴里坤、乌鲁木齐、伊犁一线的北新道。

3 古代由华北地区通向东北各地的主要关口为:a. 函谷关、古北口、山海关。B.古北口、喜峰口、山海关。C.古北口、山海关、居庸关。

4 洞庭湖湖水面积大幅度萎缩发生在a. 唐宋时期。B.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C. 东汉三国时期。

5 距今5000年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处于a. 温暖气候期。B. 寒冷气候期。

6 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a 今山西省。B. 太行山以西。C. 崤山以西。

7 “苏湖熟、天下足”是形容太湖流域物产丰富的一句民谚,这句民谚流行于a. 明清时期。B. 隋唐时期。

C. 北宋时期。

8 中国古代城市实行的里坊制最终废除在a. 唐代。B. 明清时期。C. 北宋时期。

三,问答题(40分)

1,试述我国古代都城选择的主要标准,以及汉、晋、隋、唐、宋、元、明、清建都地点和过程

2,简述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1.试述西汉武帝至南北朝州郡制度的演变.

2.略述我国历史上三次自南而北的人口大迁徙的时间及其影响.

3.隋代所开大运河各段的名称,起迄地点及其作用.

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之沿革(30分)

2。简述中国古代主要农业区的历史变迁(20分)

1,按成书先后次序写出24史名称..(18分)

2.从东北起接逆时针方向写出今天与我国有共同边界线的邻国名称.(10分)

1,概述你的大学或目前工作单位所在省(直辖市或自治区)的历史地理概况(简称、政区沿革、主要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变迁)。(25分)

2,中国历史上的中原王朝及主要分裂割据政权建立过哪些首都?大致在今天什么地方?它们的变迁有没有规律?如有。请简要分析一下原因。(30分)

3,为什么历史地理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并举例说明。(15分)

4,设想一下历史地理可以运用哪些新科技手段?并举例说明。(15分)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历史上“五服”指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五个部分?

2、历史城市地理的三维标准是什么?

3、明清时期我国城市的发展特点是什么?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考核题 一、名词解释 1、中国历史地理学 答: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历史上的中国地理,也就是过去几千年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 2、徐霞客游记 答:《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3、禹贡学会 答:1934年2月顾颉刚和谭其骧在北平创办的学术团体。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命名,主要成员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的学生和青年教师。以研究地理沿革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并创办《禹贡》半月刊发表研究成果,1937年抗战军兴,学校内迁,学会无形解散。禹贡学会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当时学术界兴起了研究历史地理学的高潮,为今后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位奠基人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均出自禹贡学会。 4、羁縻州 答:羁縻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情况特殊﹐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相当于现在的自治区。值得注意的是,古代羁縻地并非都是少民,果敢杨姓土司和大勐稳段姓土司全都是汉人。 二、问答题 1、秦汉至明清行政区划演变的情况。 答:任何行政组织都是有管理层次的,每一个层次都有一定的管理幅度,层次和幅度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层次级数多,每个层级的管理幅度就小。反之,层次级数少,管理幅度就大。一个国家的管理幅度要分成若干层次,而且层次级数是行政区划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一般来说层级越多,上下的阻隔越远,政令不

《中国历史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从学科的发展是来看,如果从沿革地理这个角度来讲,历史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传统科学,如果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讲,它又是一门十分年轻的学科。 2、尽全时空观念:对历史客体的认识应由地域性客体和时间性客体两大部分组成,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认知客体,既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时间的信息符号,也要尽可能地占有所有历史地域的信息符号。 3、人地互动观念:现代历史地理学将人地关系作为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最终归结点,强调分析社会现象的环境起始因素。人地关系是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种简称。这里的地理环境被认为是由自然和人文要素按照一定规律相互交织,紧密结合而成的地理环境整体。 4、水土流失:土壤及其他地表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和人为活动等作用下,被破坏、剥蚀、转运和沉积的过程。中国水土流失强度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等六级。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特别是对水土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经营,使土壤的覆盖物遭受破坏,裸露的土壤受水力冲蚀,流失量大于母质层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质流失,终使岩石暴露。 5、罗布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古代称泑泽、盐泽、蒲昌海等。公元330年以前湖水较多,西北侧的楼兰城为著名的“丝绸之路”咽喉。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现仅为大片盐壳。 6、沙漠化:沙漠化(desertification)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 7、统万城:又称“白城子”,这座古城遗址气势浩大,它是1600年前北朝十六国时期的大夏国赫连勃勃都城,但唐代开始逐渐被风沙淹没。故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境内的沙漠之中,城址东北有淖泥河,向东南注入无定河。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葛剑雄期末考试

《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上)》期末考试(20) 一、单选题(题数:50,共分) 1汉朝时中国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相比,()已经成为汉朝时的中国疆域。(分)分A、 西藏高原 B、 蒙古高原 C、 东北地区 D、 朝鲜半岛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2明朝继承了元朝对()的统治和主权。(分)分 A、 缅甸 B、 老挝 C、 西藏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3下列关于东汉刺史制度变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分)分 A、 东汉时刺史没有固定的驻地 B、 郡守不需通过刺史向皇帝汇报 C、 东汉末年,朝廷给了刺史更大权力 D、 以上都对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41858年,沙俄通过()将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地区占领。(分)分 A、 《瑷珲条约》 B、 《北京条约》 C、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改订条约》 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 5学术界认为,“中国的历史时期”通常是指()文明的时间段。(分)分 A、 2000年 B、 3000年 C、 4000年 D、 5000年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 6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都自称中国,其中北方称南方为(),南方称北方为()。(分)分 A、 南蛮,北胡 B、 南蛮,索虏 C、 岛夷,索虏 D、 岛夷,北胡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7疆域和领土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分)分 A、 历史概念 B、 文化概念 C、 政治概念 D、 地理概念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答案解析: 8土司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民族部族头目,从()开始设置。(分)分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完整版)中国地理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中国地理作业习题 第一章问答题: 简述中国地理位置的基本特征。 中国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对自然地带形成有什么 影响? 简述中国地表结构的基本特征。 概述中国山地格局的地理意义。 第二章自然结构 一.读图读月千帕斯卡平均流场图 要求读出下面的内容:()我国以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以南是什么方向的气流?()青藏高原南北两侧分别是什么方向的气流? 其流场类型(指气旋、反气旋、平直等)如何?()何处有反气旋中心?何处有切变线?()将上面读图结果,联系到地面层的气压中心、气团、锋面 等系统试做说明或解释。 二、问答题

简述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 中国气候的大陆性强表现在哪? 中国下垫面对气候影响的表现如何? 中国冬、夏环流对气候有什么影响? 指出我国降水季节分配的个主要类型的表现。简述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且对我国的水 资源有何基本评价? 试述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我国的森林资源有何特点? 试述中国矿藏的基本特征。分析矿藏资源的成矿条件及分布规律。 第四章灾害与环境 、为什么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灾情重、地域差 异大? 、中国有哪些环境问题,为什么? 、论述中国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分布和成因。、 中国生态工程布局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

、自然保护区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什么重要意义? 第五章人口与经济发展 、论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论述中国土地利用格局与地貌、降水的关系。、对比长江与黄河在治理与开发方面的异同点。、举例分析中国能源工业布局的特点与依据。 、论述中国工业布局的特点和发展(可以举例)。 、论述中国交通布局的特点和前景。 第六章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空间进 程、简述中国文化形成的时空环 境。、概括中国文化结构的主要特 征。 、论述中国民族文化的区域差异及其形成原因。、简答中国各区域文化的特征及其地理因素。、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特点是什么?如何受现代化

中国历史地理大题通吃

中国历史地理学复习资料 1、试分析地理环境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或者说,社会发展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条件。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生活相互起作用的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等。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在一定的空间内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环静,起着类似舞台、布景乃至道具的作用。人类社会,包括的内容有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环境是怎样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呢 2、简述进一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 对于中国气候变迁史的研究,最早的学者是竺可桢(绍兴人,1890-1974)。 课本34页,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也称间冰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或者说可通过温度、湿度等的变化表现出来)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另外,研究还表明)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3、简述4000年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变迁的大势 一)是中国的森林植被不管从总量上讲还是从分布范围上讲,是递减趋势。尤其是与人类自身的发展相比较而言,可以说是人进林退,再具体说是两个方面一是人的生存地域,一是人的生产能力或生活水平,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同时期表现在不同地域或不同的速度而已,(二)是从植被类型的变迁来看,总趋势是栽培植被不断扩展,天然植被逐渐缩小(或植被覆盖率大为缩小, 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各个植被带的分布界限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一定的南移,这种变化在温带和暖温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天然植被逐渐缩减,栽培植被不断扩展。(主要是经济植被的扩展,生态植被的扩展是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环境的现代意识加强才开始受到重视的)天然植被--栽培植被--次生天然植被--栽培植被的反复出现) 4举例说明历史时期森林资源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人们对森林的木材资源的大量消耗,地球上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变小,这引起了多方面的环境问题: 例如:干旱少雨、气候变暖、动植物资源减少、水土流失、沙尘暴、沙漠化和空气污染加重等。 破坏森林的后果:水土流失、流沙淤积,堵塞水库河道、环境恶化,灾情频繁、降雨分布变化、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气候异常、洪涝频发、生物多样性减少 5简述一下历史时期我国珍稀野生动物分布变迁的大势 :趋势:一方面是野生动物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一般从纬度上讲简单说是人进动物退甚至是人增加动物减少甚至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退缩,那么北半球的中国当然是逐步南退。如大象、犀牛、扬子鳄、大熊猫等,另有特殊情况下是西退,人将其逼近彼处,如野驴、野骆驼。另一方面是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都大大减少,一些已经灭绝,而且就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灭绝的速度呈现加速度进行着。 原因有三:首先是由于历史气候变化,影响了动物的自然繁殖(所谓适者生存,不适者、不能应变者被自然淘汰。如猛犸);其次是由于历史时期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的植被变化,使动物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过去的气候异变导致某些猿类从树上来到了地面,诞生了人类,而今天人们的不当行为正将动物从森林中赶出—因乱砍滥伐导致作为动物栖息地的森林植被减少,灭绝其家园、进而灭绝动物本身。 6用历史上两种野生珍稀动物变迁说明野生动植物变迁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传统农业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影响到野生动物的分布,一方面人口增长、膨胀都会相应的缩小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往往又是以依赖一些野生动物资源为背景的。如今,随着环境恶化带来的生物多样性破坏的危机。是人们发现主义生态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最终应该是有利于自己的。具体分一下两个方面:A一方面历史时期生物群落间本来存在现实上的生物链,这种生物链有高低层次之分,高层次的生态平衡是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生态链向简单化的发展,使生态处于低层次的平衡,这本身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一方面历史时期中国野生动物绝大多数是资粮性动物,因此形成的一些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 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兴衰往往是一对矛盾体,一把双刃剑。要把保护野生动物与发展社会经济统一起来。 7、简述近5000年中国水文变化的大势 一、分两方面来讲:量和质。即量的减少(自然和社会因素)和质的恶化(多为人为因素所致)二、 1.江河径流量普遍减小,水位变

中国历史地理题库-南昌大学

中国历史地理 一、名词解释 《汉书地理志》:是我国正史中的第一部地理志,共上下两卷,卷首记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正文主要以西汉政区郡为纲,详述103郡国及所辖地区相关内容。它也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同时也是我国正史中最好的一部地理志。其体例被被历代正史沿用。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所著的区域地理著作,全书集自然与人文于一身,但以军事地理为主。着重记述历代兴亡大事、战争胜负欲地理形势的关系,注重经世致用,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尤为重视。不但对于军事地理、沿革地理方面《读史方舆纪要》有十分重要的记述,而且在经济地理方面亦有相当可观的内容 《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作者徐霞客。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禹贡学会: 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学者研究历史地理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由顾颉刚和谭其骧发起,1934年2月在北平筹备,1936年5月正式成立,顾颉刚为理事长。学会主要任务是:编辑中国地理沿革史、中国地理沿革图、中国地名辞典以及中国民族演进史等;研讨中国边疆和水利等问题;考订校补历代正史地理志;编录地方性文化史料以作专题研究;并与其他学科的学者合作开展学术研究《禹贡》半月刊:是顾颉刚1934年3月创办的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权威学术刊物。该刊从1934年3月1日创刊至1937年,开创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族研究的新风气,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历史、地理、边疆史地和民族研究的发展。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主编的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图集共分八册,上自原始社会,下迄清末,分为20个图组,分图304幅。它不仅包括了历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范围,还包括边区少数民族政权所辖的地区,体现了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是“五四”以来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为以后历史地理各分支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云梦泽:云梦是楚王的狩猎区,指今湖北东南部的大半省区。而云梦泽是指其中的湖沼部分,在今下荆江以北的江汉平原内。先秦时期,云梦泽分布在荆江三角洲和西面的泛滥平原之间,受多方水源,面积极大。汉晋以来,云梦泽开始枯萎,新扩展为陆地三角洲,而主体开始向东部移动,是城陵矶至武汉间的泛滥平原成为湖沼。南朝以后,江汉三角洲进一步发展,云梦泽不断淤平 潘季驯治河:潘季驯是明代著名水利专家,在治河中推行“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方针,使黄河下游被固定为单一河道,即今地图上的废黄河。潘季驯治河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使得水灾减少,有利于漕运,并保障了农业生产 皇木采办: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秦建立,开始推行郡县制,实行军衔两级制。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 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道是唐在行政区划上一个最重要改动。贞观元年,开始设立道。北宋初年,承唐代道制而设立路,成为一级行政区划。唐道制与宋路制合称道路制行省制度:行省制是蒙元统治者在行政区划和政治制度方面留给后世的一份重要遗产。行省除腹地直属中央中书省、吐蕃和诸王封地由宣政院,全国设立行省。它改变了传统的以“山川行便”划分区划的原则,其省制和分省政区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 刺史制度: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作为一种较为完备的地方监察制度,是维护皇权的有力手段,对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刺史制度在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地方官化。 黄册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的人口登记制度。是明代用来管理户口、征调赋役的重要制度之一,也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档案工作制度 方镇:也称“藩镇”,唐朝后期设立的军镇。唐玄宗时,在边境设置十节度使,通称“藩镇”,初期只掌管地区的军政,后权力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安史之乱后,内地也遍设藩镇,并逐渐成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划。藩镇割据,使得唐朝国力日趋衰落节度使: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唐初沿袭北朝以来制度,在军事重地置总管,后改为都督,管辖几个州的军事。高宗时,为加强防务,给边境诸州都督带使持节,以增其权力,称节度使 江右: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也可指江北 湖广填四川:明末清初,长江中上游的湖广和四川为重灾区,对人口损耗极大。清康乾嘉三朝,大量移民迁入四川,且湖广籍占大多数,故称“湖广填四川”。首先对恢复四川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稳定期起了积极作用,移民带来了先进技术、农作物和新的民风习尚。特别是各省移民进入后,五方杂处,各种文化

2020年6月曲阜师范大学成人教育 中国历史地理 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层级、边界、行政中心或治所。 2、雍州、兖州、青州、豫州、扬州、荆州、冀州。 3、转运使、安抚使。 4、州-郡—县。 5、黄河、济水。 6、州、监。 7、小冰期。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汉书地理志》,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我国正史中第一部地理志(2分)。此志,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全录《禹贡》和《职方》两篇,简述了西汉以前历代的疆域沿革;第二部分叙述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疆域政区;第三部分是录刘向的“域分”和朱赣的“风俗”,性质近似于附录,但对第二部分有补充说明的作用。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汉书地理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3分)。 2、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地理分布、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2分)。历史地理学是属于地理学,其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主要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学、历史自然地理学、历史地图学,以及其它内容(3分)。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何以黄河在东汉至唐末时期出现一个安流的局面? 答:公元1世纪至10世纪接近千年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出现过相对稳定的局面,偶有决溢,也未造成大规模改道,被称为汉唐安流期(1分)。其安流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东汉开始大量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代替了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3分)。二是公元70年,在王景领导下,对西汉末漫流的河水进行全面治理,固定了一条新的河道(3分)。三是当时黄河下游存在不少分支,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更有一些大小湖泊和沼泽洼地,都起着分洪、排沙与调节流量的作用(3分)。 2、列举二十四史中的16部正史《地理志》。 答:《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晋书?地理志》(卷14~15)、《宋书?州郡志》(卷35~38)、《魏书?地形志》(卷10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隋书?地理志》(卷29~31)、《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宋史?地理志》(卷85~90)、《辽史?地理志》(卷37~41)、《金史?地理志》(卷24~26)、《元史?地理志》(卷58~63)、《明史?地理志》(卷40~46)。[每举出1部得1分,但总分不超过10分] 3、山川形便与犬牙交错这两种行政区划原则的含义与利弊。 答:所谓山川形便即是依山川的天然形态,划分行政区,使得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单元相一致,其优点是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简述隋唐至明清中国政区之沿革。 答:一个阶段是:从隋、唐开元前的州、县二级制到唐开元至五代时的道、州、县三级制。隋唐五代凡三百八十年,除隋大业时有十一年(607-618年),唐天宝、至德时有十六年(742-758年)将州改称为郡外,地方行政区划都是以州统县。全国共有二三百个州,一千四五百个县。但实行单纯二级制的时间只有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含答案) 中国历史地理试题一填充题(30分) 1,我国正史中第一部有地理志的是(《汉书·地理志》)第一部有河渠志的是(史记) 2,(唐)李吉甫所撰( 元和郡县图志)和(宋)乐史所撰( 太平寰宇记),是我国古代两部地理名著3,东晋时都城( 建康),即今南京市,南宋时都城(临安),即今4,隋炀帝开大运河中,沟通黄河淮河的名,贯穿河北平原的称5,今西藏地区唐时称,元时属中央管辖 1.《水经注》的作者是朝的 2.《华阳国志》的作者是朝的 3.齐召南是朝人,他的地理学的代表作是 4.唐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宋朝的东京指今,西京指今 5.明代的长城西起关,东迄关 6.自战国秦汉以来,我国北部蒙古高原上先后居统治地位的民族为匈奴、鲜卑、突厥、回鹘、蒙古7.北魏是( 鲜卑)族建立的

政权,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 8. 中国历史时期筑城思想在《周礼~考工记》有充分的体现9..根据《周礼》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分为三重,皇城、宫城、京城二.填空题⒈历史地理学是一门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2 灵渠(兴安运河) 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命史禄修建而成的岭南最早的人工运河。 ⒋夏王朝所统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国都为中心的的直接统治区和以方国为主干的地方政区单元。⒌东晋时期普遍实行的两种地方政区制度是侨州郡和实州郡⒎耧车最早出现于西汉朝。⒏水排是东汉时期的杜诗发明的,它是当时冶铁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⒐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曾派卫温和诸葛直到夷洲。⒑“松郡棉布,衣被天下”指的是元代松江府的纺织业。⒒明代长江三角洲一带的苏州和松江是全国棉纺织业的中心。⒓市舶司最早是在

中国历史地理考题

中国历史地理考题 一、填空题 1、历史上黄河发生过150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_________次重大改道。1048年黄河第三次重大改道形成__________、________两条河道。 2、历史上随着长江三角洲不等量下降和沿海泥沙的淤积,太湖面积逐渐_____________。 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名句,诗中所及瓜洲相当于今_____________。 4、玉米、甘薯等是___________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5、西汉设立刺史部______个,行使_______功能。 6、_______代设立宣政院,正式形式对西藏的管辖权 7、在农田与草原之间存在_________,这里既是游牧业萌生的地带,也是日后农、牧两大文化集团文化交流与武力争雄的空间。 二、选择 1、到达山东临清的运河 元隋唐宋代 2、丝绸之路由数条道路组成,在以下各条道路中,中原王朝最早开通的是 由玉门关至今库尔勒、库车、阿克苏、喀什一线的西域北道 3、清代只有总督没有巡抚的省份 4、战国时期所说的山西是指 崤山以西 5、井陉关与下列哪条道路相交 太行东麓的道路 6、主权国家中俄尼布楚条约

7、中国今天种植的棉花是什么时候传入的 8、周人起于西方,兴起之后,不断向东方发展。相传周人先祖后稷生于邰,此后公刘至豳,古公亶父居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豳即今陕西邠县,岐山位于陕西岐山、扶风两县北部,丰、镐位于陕西西安市西南郊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 9、第一任巡台湾巡抚,刘铭传 10、云梦泽为什么消失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三、简答题 1、《史记·河渠书》载:“抵蜀从故道,故道多坂,回远。今穿褒斜道,少坂,近四百里。而褒水通沔,斜水通渭,皆可以行舟漕。”这段文献记述哪几条越秦岭的古代道路?请写出这些道路的起点和终点。(10分) 2、请从地理学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燕太子丹送荆轲到易水?(15分)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史记·刺客列传》 3、写出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长江流域经济格局变化的原因与年代(15分) 4、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又置都督府以治之。然天下初定,权置州郡颇多。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 ——《新唐书·地理志》 “因山川形便”指什么?有什么优劣?(10分)

中国历史地理学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面向历史系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该课旨在向学生讲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并向学生传授以地理思维模式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与视角。 (二)教学目的 使学生在了解中国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及其成因基础上,深刻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形成“尽全时空”与“人地互动”的思维模式,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三)教学内容 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中国历史时期经济地理学; (四)教学时数 本课程共授课36学时。 (五)教学方式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将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与论文写作有机结合。 二、本文 第1章绪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基本知识点与基本理论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1 导论(1学时)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 历史地理学的相关理论 1.2 历史地理学重要典籍与研究动态(1学时) 历史地理学要籍。 历史地理学人物。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考核要求: 历史地理学的概念;历史地理学要籍与人物。 第2章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 教学要点: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规律;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2.1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3学时)

2.2 气候变化的规律。(2学时) 2.3 现代气候变迁的地理学解释。(1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概况;气候变化的规律 第3章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与人类社会 教学要点: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3.1 土壤的成因与变迁。(1学时) 3.2 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与社会发展。(2学时) 考核要求: 土壤的形成;中国历史时期的土壤分类。 第4章中国历史时期的沙漠与沙漠化问题 ——以西北地区为主 教学要点: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4.1 中国沙漠的分布。(1学时) 4.2 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4学时) 4.3 中国历代治理沙漠的对策与现代启示。(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沙漠的分布;中国历史时期沙漠及沙漠化的成因。 第5章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 教学要点: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及现代启示 教学时数: 7学时 教学内容: 5.1 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学的相关原理与理论。(1学时) 5.2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1学时) 5.3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3学时) 5.4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的原因。(2学时) 考核要求: 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第6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学 教学要点: 历代人口概况;影响中国历代人口数量及分布的原因;中国历代移民与文化 教学时数: 5学时

中国历史地理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学 【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是地理学的年轻分支学科,又与传统的沿革地理研究有密切关系。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政区和疆域的变迁,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内容十分丰富,在西方也有类似的研究。然而,历史地理学作为现代地理学的组成部分首先是在西方发展起来的。2,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 一是文献逻辑推证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定性的个别历史文献材料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是一种最传统的方法。 二是统计计量法。这是历史地理学研究最有生命力和影响的方法。 三是数理模型法。 区域研究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一个最重要的切入点。 -2、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科学。从时间上讲,历史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产生以来的地理环境变化以及与人类发展关系的问题。 -1、「禹贡」学会 1934年2月,顾颉刚正式发起成立了「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意味着「中国历史地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0、顾颉刚 江苏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在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 1、明清宇宙期{P60} 16世纪至17世纪这个小冰期是受整个银河系、太阳系、行星处于不同位置而引起的引力、电磁场、宇宙线、宇宙空间物质密度变化等变化而来的,故又称这个时期为「明清宇宙期」。 2、皇木采办{P73} 主要指明清两朝为修建宫殿、陵寝大量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主要采伐的对象是南方高大笔直的楠木和杉木,用于建筑的栋梁、立柱等关键部位。明永乐帝建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京城,兴修故宫,是皇木采办的一个重要原因。以后历朝更是营造不断,大木采办纷繁。 3、食物链 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荆江河曲 荆江单一河床形成后,由于下游壅水和洞庭湖的顶托,河曲活动亦随之发展。明中叶时,监利东南典型的河曲弯道已发育形成。以后又有自下游向上推移的明显趋势。清一代下荆江河床曲流活动全面发展,监利境内河床有八曲之多,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地理测试题含答案(供参考)

中国地理选择题测试 甲、乙两地分别位于我国两大不同地形区中,请根据下表所提供的甲、乙两 地区经纬度海拔(米)一月平均气温(℃)七月平均气温(℃)甲102°E,25°N 1891 7.7 19.8 乙113°E,28° N 68 4 32 A、云贵高原、成都平原 B、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C、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洞庭湖平原 2、甲地夏季气温明显低于乙地,其主要原因是( ) A、所处地形类型不同 B、所属气候类型不同 C、所处海陆位置不同 D、所处纬度位置不同 3、乙地所在的省份() A、是我国香蕉主要产区 B、锑矿和铅锌矿丰富 C、喀斯特地形广布 D、京九线穿过该省 右图是我国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四大河流的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反映松花江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5、②河流径流量最小,最主要的原因 是() A.流域面积最小 B.河流长度最短 C.流经半干旱、半湿润区 D.水土流失严重 读下图,分析回答6——8题: 6、2002年12月17日,河流在P处突 然决堤泛滥,这主要是因为() A.上游开河解冻,漂流的冰凌壅塞而造成的 B.上游水库大量泄水而造成的 C.河堤防洪标准过低所导致的 D.上游突降大暴雨而引起的 7、同样类型的水患,还容易发生在该河的( ) A.内蒙古~河南段 B.中、上游 C.河南~山东段 D.中、下游 8、Q地区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影响该地农业生产的 主导因素是( ) A.水热条件好 B.土壤肥沃 C.水源充足 D.地势低平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回答9~11题。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为江南丘陵 B. ②为四川盆地 C.③为渭河平

历史地理学研究综述2000年

2000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华林甫 2000年的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8月初在昆明云南大学举行“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提交了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将出版论文集),会上专家们就历史地理学领域内各种问题和历史地理研究中如何运用新兴的G I S技术展开了广泛、深入而饶有兴趣的热烈讨论。本年度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有:谭其骧著《长水粹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侯仁之等著《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5月)、王北辰著《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7月)、朱玲玲著《文物与地理》(东方出版社2000年4月)、葛剑雄著《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翁俊雄著《唐后期政区与人口》(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12月)、景爱著《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10月)、李治安著《行省制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王妙发著《黄河流域聚落论稿——从史前聚落到早期都市》(知识出版社1999年12月)、胡阿祥著《“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阙维民著《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张伟然著《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鲁西奇著《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等。吴传钧、施雅风二院士主编《中国地理学九十年发展回忆录》已经问世(学苑出版社),周振鹤主编《上海历史地图集》已经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华林甫汇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学苑出版社)也已面世。 本年度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可观,仅就笔者寓目的二三百篇而言,已经涉及到历史地理学理论、历史人文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各个领域。下面择其主要而概述一年来的研究进展。 一、历史地理学理论 “历史地理”一词从何而来?什么时候中国才有?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科名称由日本传入中国考》(《中国科技史料》第4期)一文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作者根据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而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 “历史地理学已经存在几十年了,但今天我们依然要呼唤它的新生”。这是孙天胜、曹诗图在《历史地理学的名实之辨》一文(《晋阳学刊》第6期)中提出的观点。该文从学科性质、历史根源及客观现实等方面入手,指出“历史地理学”命名上存在着名实不符问题,认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应回归到研究社会历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轨道,“现实的历史地理学的命名有悖于科学规范”,而目前的历史地理学研究内容应归属于地理历史学的学科范畴。在这里,他们提出如此前所未有的观点和名词,虽未必能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但无疑会促进学科理论探讨的进一步深入。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农业地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但在学科理论、区域、专题和时段上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有待于今后不断加强。李令福《历史农业地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初探》(《陕西师大学报》第4期)一文认为:历史农业地理学是历史地理学中历史经济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

2015中国历史地理练习题

《中国历史地理》作业 绪论: 一、填空 1.历史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以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发展关系的学科。 2.中国历史地理学经历了(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3.1923年就已有人提出“历史地理学”一词,但中国开始正式使用这个名词是到 ( 1935 )年。 4.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和() 5.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资料主要是通过历史地理传世文献、()和( )三种形式获得。 6.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主要有:()、()和()三种。 二、选择 1.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和方法上的两个特点是:( B ) A.归纳和演绎 B.尽全时空和人地互动C.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 2.从目前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及研究所涉及的领域来看,历史地理已逐渐成为一门 (A ) A.综合性很强的独立学科B.交叉学科C.辅助学科 三、名词解释 1.尽全是空 2.人地互动 第一章历史地理文献 一、填空 1.()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它概述了当时中国地理上的重要内容,把天下分为九州。 2.我国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是先秦时期的() 3.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王朝疆域、政区为纲的地理著作是() 4.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是()朝李吉甫所著的《》 5.我国古代的军事历史地理著述最有影响的是宋代的《》和明末清初的《》。

6.西晋时期对我国地图学做出突出贡献的是(),他提出来编绘地图的六条原则,即() 二、选择 1.《谈史方舆纪要》的作者是() A、顾炎武 B、章学诚 C、顾祖禹 D、黄宗羲 2.我国现存最早而又最完整的一部区域性地方志是() A、《华阳国志》 B、《元和郡县志》 C、《汉书地理志》 D、《国语》 3.我国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是() A.《山海经》B。《水经注》3.《管子.地员篇》4.《穆天子传》 4.我国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元丰九域志》 B.《太平寰宇记》 C.《舆地纪胜》 D.《方舆胜览》 5.南宋时期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有:() A.《舆地广记》 B.《舆地纪胜》 C.《方舆胜览》D《太平寰宇记》 6.唐代在我国地图学上贡献最大是:() A.裴秀 B.裴矩 C.贾耽 D.许敬宗 三、名词解释 《元和郡县图志》 第二章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 一、填空 1. 中国近2000年的气候,前1000年相对(),后1000年相对() 2. 五千年来,中国气候正从()转向(),冷暖变化的幅度随()呈现明显的差异,即:() 3.东汉到南北朝的寒冷期正对应着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和魏文帝迁都都洛阳。 4.通过对第四纪气候变化与人类产生关系的学习,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 ()和()共同创造了人类。()是猿从攀树转为地面说的主要原因,()是从猿到人转变的动力。 5.在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温暖期,为冰后期的气候最适期,称(),又称()。 6. 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中国的气候十分寒冷,被称为(),又称() 二、选择

中国历史地理蓝勇版课后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and简答 【沿革地理】记述并考证历史时期疆域和政区等的沿袭与变革的领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沿即沿袭,革即变革,沿革地理主要研究历代疆域、政区制度、地方名称和方位、水道名称和流经的沿袭和变革。沿革地理在我国有古老的传统,作为历史学的辅助学科,发展到清代乾嘉时成为一门显学,出现钱大昕、王鸣盛、赵翼等名家,清末杨守敬则是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主编的《历代舆地图》代表了二千年来沿革地理的最后终结。 第一章历史时期中国的气候变迁 1.简述近1万年来中国历史气候变化的大势(可参考名词解释)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四暖四冷,即划分为四个温暖时期与四个寒冷时期: 温暖期:1、第一个温暖期是距今8000年——前11世纪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8000-5000)因为距今5000年左右有一个由温暖逐渐转向相对寒冷时期。 2、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秦汉 3、公元600——1000年,隋唐时代 4、公元1200——1300年,元朝初期 寒冷期:1、公元前1000年——前850年,周代初期 2、公元初年到公元600年 3、公元1000——1200年,南宋时代 4、公元1400——1900年,明清宇宙期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来,相对于冰川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具体在这个一万年中,气候也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方面,即幅度的波动现象。一方面,温暖期愈来愈短,温暖程度也愈来愈低;从气象的另一要素湿度上,这一万年来的主要表现为降水日趋减少,气候的干燥性加强。 2.举例说明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两次气候温暖期, 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失去西域的控制权, 也是与气候变化分不开的。事实上, 隋唐温暖期于中唐后结束。我们后来的研究证明, 中唐后期的较寒冷阶段是短暂的, 大约维持了一年。然而, 就是这样一个短期的寒冷事件, 对中原势力退出西域起了决定性作用。两次气候温暖期, 即两汉温暖和隋唐温暖期, 对应于强大的中原王朝, 这种王朝, 至少在其前期将它的势力范围有效地伸展到了中国的西域及中亚。中原王朝势力的伸展与气候关系的一种合理解释是在较稳定的温暖气候条件下, 今干旱气候的西域变得温暖, 因而东域与西域的道路较为通畅, 东域、西域的文化交流增多, 中原王朝伸展到西域在政治上是必要的。其次, 气候湿润使得东部军队可能开辟西域。东汉年间, 中原国队经居延海北侧西进, 其行军路线, 今天已经变得极为严酷, 如果依今天的环境条件如此行军, 已无可能。至唐代, 西域驻军, 屯田是维持驻军的主要方式, 如无相应的气候条件, 屯田是不可能的。再次, 气候温湿期, 中国人口、政治重心位于西安附近, 人口、政治中心的西偏使得中原王朝后勤上可能及时支援西域的中原军队, 政治上也易于控制。 【全新世大暖期】距今8000年至5000年,世界进入一个温暖湿润的时期,特别有利于古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大暖期的鼎盛阶段,古代人类文化飞速发展,这在许多人类文化的出现都有明显的体现。河姆渡文化、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都是其代表,同时许多无人区也出现了人类。 【冰后期】第四纪在距今1万年左右进入全新世时期,这个时期是在经历一个第四纪第四次冰期后的一个间冰期,气候日趋转暖,称为冰后期,这时期,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中世纪温暖期】是指处于600年到1000年左右间的一个相对温暖湿润的时期。这是一个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的转折时期。 【南宋寒冷期】1100年至1200年的寒冷时期,这次12世纪的气候转寒标志着中世纪温暖期的结束,以后气候虽有反复,但总体看来是以寒冷为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