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朱张渡口的人文守望——从岳麓书院到教育强省的千年回顾与思索

朱张渡口的人文守望——从岳麓书院到教育强省的千年回顾与思索

朱张渡口的人文守望

——

—从岳麓书院到教育强省的千年回顾与思索

程大琥①尹红芳②

(①湖南师范大学教授②当代教育论坛杂志社编辑)

岳麓山不算高,海拔不到三百米。岳麓山也不算大,主峰群岭合起来,方圆不过四五十平方公里。今天的岳麓山,之所以能够名闻遐迩,十有八九得益于“有仙则名”。那么,让岳麓山名声高扬的仙山琼阁和仙风道骨来自哪里?首先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自古以来就是枫林溢香、红叶如云的胜地,又添万木葱茏,四时美景,湘水在东,北下洞庭,自然引来珍禽异兽,卧虎藏龙。接下来就是人文文化的功劳: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古长沙)太守朱洞正式创建了以讲学和藏书为主的岳麓书院,从此拉开了弦歌不断、人文熏染的历史序幕;后世又出现了朱熹、张栻两位大师湘江渡口携手迎送,岳麓书院摆擂会讲,听众千人而井泉缺水的学术盛况。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这里成就了中国最早、世界第二的“千年学府”所在地,成就了推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并且让世人瞩目的湖湘人才群体,成就了现代大学和科研院所云集的岳麓山大学城,成就了大学城东潇湘大道以朱张渡口人文守望为标志的书院牌楼……所有这些,才是真正的岳麓名山之“仙”。

2007年8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建设教育强省的决定》,设置了“通过十年左右努力,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的总体目标。十年时间将会转瞬即逝,实现教育强省发展目标的主导精神是什么?教育强省力图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怎样的群体优势?实现教育强省要稳操胜券,必须借助厚积薄发的动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这些动力与后劲的文化铺垫是什么,精神内核在哪里?在国际教育激烈竞争的宏观背景下,湖南作为中国的内陆省份,怎样参予国际教育竞争也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事先找到正确的发展路径,当前经济文化尚未领先的湖南才有可能事半功倍而后来居上,从而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真正建成“位居全国前列”的教育强省。我们要寻求这些问题的正确答案,也许回到岳麓书院,从千百年来朱张渡口的人文守望里,从岳麓书院到教育强省的千年回顾与思索中,可以受到更加深刻的启发。

忠孝廉节,整齐严肃:岳麓书院的人文传统

书院始于唐朝,先是国家用来藏书和校典的地方。

到了北宋初年,书院演变成讲学和藏书之所,稍后又

具备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潭州太守朱洞在

唐末五代两位僧人智璇等建屋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

建了岳麓书院,讲学藏书,生徒众多,声誉开始流传。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赵恒召见当时办学富

有成效的岳麓山长周式,御赐“岳麓书院”匾额,于

是岳麓书院之名开始盛传。北宋后期,地方教育体制

发生了变化,岳麓书院被纳入到了“潭州三学”的教

育体制之中,岳麓书院成为“三学”中的最高学府。

北宋书院蓬勃兴起,产生了一些全国著名的书院,如

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应天书院等,从

历史渊源、发展规模、办学层次以及办学成效来看,

岳麓书院已经处在北宋书院之首。

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对岳

麓书院的办学精神,产生过间接然而非常深刻的影响。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

人,从小信古好义,“以名节自砥砺”;平时不慕钱

财,爱谈名理,认为“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富”。

一生中被调任多处地方官职,为民造福,颇有实绩。

周敦颐是把世界本原当做哲学问题进行系统讨论的起

始者,因此成为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在中国哲学史

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他继承《易传》和部分

道家以及道教的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

构成论,由“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

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

最灵(《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

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

“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这在

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史上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的哲

学范畴如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

恶等,成为后世理学研究的基本课题。周敦颐著有

《周子全书》行世,《爱莲说》一文脍炙人口,但是他

在生前的学术地位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南安通判程太

中知道他的理学造诣很深,就将两个儿子——

—程颢、

名校研究

115

2007年第12期当代教育论坛

程颐送到他的门下,培养“二程”成了著名的理学家。

理学是一种哲学化的儒家思想,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吸收佛道两教宇宙论和思辨方法的理论体系。南宋书院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理学思潮和书院制度的密切结合。理学家们利用书院作为自己的学术教育基地,使理学思潮得到充实、传播和蓬勃发展。“二程”的弟子、南宋学者胡安国、胡宏父子迁居湖南后,对周敦颐和“二程”的理学不断加以尊信和发扬,收徒讲课,讨论学术,促使学术主旨接近、且有一定规模的湖湘学派正式形成。在胡宏教授的学生中,张栻成了岳麓书院修复后的首任主事,早期湖湘学派的一代宗师。

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四川绵竹人,父亲张浚是南宋名相。张栻自幼亲受庭训,打下了深厚的学术根基。少年时随父亲迁居湖湘,从此湖南成为他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勤奋好学的张栻,年轻时已在学林崭露头角,又奉父亲之命到衡山拜胡宏为师,学习二程理学,经潜心苦读和四方讲学交友,学业日进。胡宏曾称赞他“圣门有人,吾道幸矣。”张栻对宋代理学的发展作出了推动,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理借助于气化生万物,理在事物之先。在人性方面,认为人应寡欲以至于无欲,才能去恶从善,私欲不萌,天理常存。张栻对孟子的性善论,周敦颐的主静说均有所发挥。他还注重“力行”,反对空言,强调道德践履,行至言随。l165年(南宋乾道元年),张栻在长沙城南寓所授徒传业,后又主讲岳麓书院,从学者广及江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地,名声远播,使湖湘学派达到了极盛。当时学者评价:“方今学术源流之盛,未有出湖湘之右者。”张栻著有《南轩先生文集》,世人将他和吕祖谦、朱熹并称为“东南三贤”。朱熹曾经两度来到长沙;吕祖谦也曾寓居潭州所属醴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东莱书院。“东南三贤”都来潭州讲学,可见湖湘学派盛况空前。

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应邀从福建来到岳麓书院,与张栻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学术交流。岳麓书院与张栻的城南寓所仅一河之隔,二人经常同舟往返于湘江之中,切磋学术,砥砺性情,“朱张渡”因而得名。文化因为山水而有了驿站,山水因文化而有了灵气。夏秋之际,朱张会讲,两人讨论《中庸》之义。据说两人对“中和”问题的理解很不相同:张栻在本体论上主“性为未发,心为已发”,在工夫论上主“先察识后持养”;这和朱熹闽学一派主张“于静中体认大本未发时气象”相差较大,所以在会讲过程中竟“三日夜而不能合”。朱熹后来回忆,“去冬走湖湘,讲论之益不少。……敬夫所见,超诣卓然,非所可及”。会讲之际,听众如云,盛况空前,“马饮则池水立竭,舆止则冠冕塞途”。会讲之后,朱熹在岳麓书院留有三块(组)碑文,一组四块“忠孝廉节”大字碑,另两块称“中庸碑”和“朱熹诗碑”。两人还同游南岳,依依惜别,张栻作《送元晦尊兄》诗赠朱熹,朱熹以诗作答。

可见朱张会讲开创不同学派在书院会讲的先河,推动了闽学和湘学的交流融合,在理学史上和书院史上都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绍熙五年(1194年),朱熹任职湖南,大规模重建岳麓书院,颁布“朱子书院教条”,使岳麓书院第一次有了正式的学规。当时书院学生多达千人,时谚号称“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进一步振兴了岳麓书院的高等教育。

“忠孝廉节”大字碑由朱熹亲笔书写,遒劲端庄,功力深厚,字高过人,气度非凡。每字刻碑一块,立于讲堂正厅两侧,从南宋到民国,一直是岳麓书院的院训。元朝时期的岳麓书院仍在绵延办学,由朱熹、张栻奠定的文化教育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明代的岳麓书院教育规制更加完备,明中叶以后王守仁及其弟子们纷纷来岳麓书院讲学,他们所倡导的心学思潮对岳麓书院的学术、教育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清初,岳麓书院更多地得到官方的支持,书院的院舍建设、经费收支、管理体制等都有进一步发展完善。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春,康熙所赐御书“学达性天”匾额,并十三经、二十一史、经书讲义遣送到岳麓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雍正发布上谕,扶持一些“省城书院”,岳麓书院名列其中,进一步确立了它作为湖南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乾隆八年,乾隆赐御书“道南正脉”匾额,以表彰书院传播理学之功。乾隆以后,由于乾嘉学派的影响,岳麓书院不仅有理学传统的深刻影响,还受经学传播的影响,开辟了经学研究的基地。讲堂两廊的正面,乾隆时御史欧阳正焕补书的“整齐严肃”4个大字,石刻类比“忠孝廉节”,使人肃然起敬,后人合为院训。岳麓书院的后学们,一代一代地继承和发扬着“忠孝廉节”、“整齐严肃”这一人文传统。如今,当你踏入千年学府——

—湖南大学这所典雅而质朴、庄重而清新的校园,都会被一种厚重深沉的文化氛围所震撼,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千百年来,岳麓书院作为湖湘文化的摇篮,孕育出多少经天纬地的英雄豪杰和国家栋梁:抗金名将吴猎被誉为“一时之英才”;功臣赵方主张“官兵一体”,大败十万金兵;“忠鲠可嘉”的彭龟年在朝言事,面折廷争,善恶是非,辨析甚严;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文学家、史学家魏源;被清朝统治阶级称为“中兴将相”的桐城——

—湘乡派盟主曾国藩;收复新疆的爱国名将左宗棠;首任驻英法公使并保持了民族气节的郭嵩焘;“欲栽大木柱长天”的杨昌济;以及后来推动社会变革的谭嗣同、陈天华、黄兴、蔡锷,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蔡和森、邓中夏、李达等。楚材斯盛,名副其实。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湖南大学的人文追求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社会急剧变革的近现代时期,教育体制也处在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岳麓书院从1903年到1926年的2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

116

“湖南高等学堂——

—湖南高等师范学校——

—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

—湖南大学”的学校更替,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学制变革。

辛亥革命后,湖南的政界、文化教育界有不少人士考虑在岳麓书院基础上创办湖南大学。1916年,筹办湖南大学的呼声更高,湖南教育界著名人士胡子靖、杨昌济、杨树达、刘宗向、易培基等大力提倡,有关当局同意在岳麓书院内设立湖南大学筹备处。由教育家杨昌济主持筹备处工作。杨昌济曾经是岳麓书院的学生,对岳麓书院的人文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的体会,一方面要延续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历史,又要充分利用原来高师、工专的校舍、图书、仪器等。1926年2月1日,在岳麓书院原址上正式成立省立湖南大学。湖南大学仍以岳麓书院为校本部第一院,先后扩建第二院、科学馆、图书馆、工厂、宿舍等,在校学生规模有500人左右。1932年,胡庶华担任校长时,将岳麓书院的石刻院训“忠孝廉节”和“整齐严肃”继续列作湖南大学校训,对其中含义作了一些新的解释,并亲自撰写《湖南大学校歌》,明确表示湖南大学是“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既要求继承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人文传统,又要求学习欧美文化教育的科技优长,充分反映了湖南大学作为一所既有传统继承、又有创新发展的现代大学的特点。1937年,湖南大学被列为国立大学,成为湖南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大学,也是当时全国十余所国立大学之一。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9月长沙市军管会接管湖南大学,首任校长为李达。1950年毛主席手书“湖南大学”匾额,标志着湖南大学进入了新的历史时代。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湖南大学先后更名为中南土木建筑学院和湖南工学院。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原称。1963年,隶属国家机械工业部。1978年,列为全国重点大学。1998年,湖南大学从机械工业部回归为教育部直属高校。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成新湖南大学。2002年,湖南计算机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目前,湖南大学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现在的湖南大学校区,以岳麓书院为中心得到了迅速扩建,理、工、文、管、商多学科协调发展,先后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的先进行列。湖南大学继承了岳麓书院千年办学的优秀传统,成为一所既有千年历史、又在国际国内享有一定声望的现代新型大学。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是湖南大学今天的校训,是湖大人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得以确定的。2000年7月,湖南大学召开了发展建设研讨会,与会代表对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定位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认为湖南大学缺乏广受师生认同的、能体现当代大学特色的校风和校训。会议要求校党委宣传部和政策研究室共同制订实施方案,然后以校报为媒介组织全校师生员工进行讨论。2001年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决定大

范围组织开展校风校训和湖大精神大讨论。第918期

校报第三版,用大半个版的篇幅刊载了“征稿启事”、

“湖南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办学思路、校风

校训讨论稿”、刊载了“岳麓书院学规”等。其中,

“校训”讨论稿为“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博于问学,

敢为人先”;“校风”讨论稿为“勤勉、严谨、求实、

创新”。在随后的四个月中,校报编辑部共收到了近

40篇讨论稿,刊发了22篇。这些文章或坦陈己见,或

击节叫好,或商榷争鸣;或洋洋洒洒,或短歌轻唱;

读之如春风扑面,夏日甘泉。校党委宣传部和政策研

究室又经过多轮讨论和修改,提出了校训的修改稿为

“实事求是,敢为人先”;校风的修改稿为“博学、睿

思、勤勉、致知”。该修改稿在2001年12月召开的湖

南大学五届一次教职工暨十一届一次工会会员代表大

会上最终获得通过。

回首1917年,岳麓书院改制时期湖南公立工业专

门学校校长宾步程提出的校训“实事求是”,其匾额挂

在岳麓书院讲堂之前。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数度寓居岳

麓书院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过

影响。1937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课后,曾

仿岳麓书院,书“实事求是”作为该校校训。在后来

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

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再往前

追溯,作为湖湘文化的策源地,其文化教育传统的精

髓就是:传道以济斯民,重践履,务实学,心忧天下,

敢为人先。当代湖南大学校训所浸淫的,依然以人为

本,是千余年优秀人文传统的精髓。

新中国成立至今,湖南大学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

了16万名高级专门人才,也得到了历届党和国家领导

人的关心和支持。1949年8月20日,应李达校长的请

求,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湖南大学”校名。两年

后,毛主席在游览岳麓山时,又派人到湖南大学邀请

杨树达教授到白鹤泉晤谈,询问湖南大学的发展建设

情况。刘少奇、贺龙、王震、华国锋、胡耀邦、江泽

民、李鹏、朱镕基、李瑞环、乔石、尉健行、李岚清、

贾庆林、吴邦国、黄菊、李长春等几十位党和国家领

导人,都曾经专程到湖南大学视察并指导工作。1991

年3月16日下午,迎春花盛开,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湖

南大学,参观岳麓书院。江总书记与校领导握手告别

时,深情而感慨地说:“岳麓书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然后他

又回转身来,满怀希望地对大家说:“问题是要如何

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1]

传道济民,经世致用:千年一贯的人文取向

如今的湖南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

教兴国”战略,致力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急需解决

的理论与实际问题,已形成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建

筑设计、机械制造与车辆工程、机电一体化及自动控

制、计算机应用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

科技集团力量,管理科学与工程、国际贸易学、金融

名校研究

117

2007年第12期当代教育论坛

学、会计学等都已成为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力量,自然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密切协调,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

湖南大学传统深厚的土木工程学科,创始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湖南省垣实业学堂,创办矿业和道路专业,土木科开始招生。一百多年来,随着世态变迁,名称和内涵也有过变化,但是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人文取向始终未变。1926年的高等实业学堂更名为湖南大学,土木系正式得名。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将中山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武汉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和湖南大学的土建与道路、铁建各专业合并,成立中南土木建筑学院;设有营造建筑、铁道建筑、汽车干路与城市道路、桥梁与隧道等四个系。1958年中南土木建筑学院更名湖南工学院,恢复土木系,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给水排水、供热与通风四个专业。1959年恢复湖南大学,土木系仍然保留,并于1960年增设建筑学专业。1982年将供热与通风专业调出成立环境工程系,1984年将建筑学专业调出成立建筑系。1997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湖南大学联合办学,成立长沙城市管理学院,挂靠土木工程系,设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与环工系暖通合并,成立土木工程学院。目前,土木工程学院设有建筑工程系、道路桥梁系、水工程与科学系、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系四个系,有工程结构损伤诊断省级重点实验室。另外还设有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和工程管理四个专业;设有结构工程研究所、新型工程材料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桥梁工程研究所、钢结构工程研究所、智能楼宇与建筑环境研究所、水工程技术与设备研究所等七个研究机构,以及一个甲级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土木建筑工程检测中心、化学建材检测中心、设计院第二与第四研究所、疑难结构工程部、空调环保工程技术开发公司六个科技服务机构。该院创办百多年来,一共培养各级各类学生25000余人,莘莘学子遍及神州大地和海角天涯,许多人在事业上做出了辉煌的成绩,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该院广大师生胸怀天下,献身土木,犹如凤出梧桐,千里翱翔,正在新的百年里创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力争再创辉煌,再续华章。[2]湖南大学在跨世纪前后新兴起来的车辆工程学科,近年来精彩纷呈,频频亮相,瞩目于全国同行。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校长钟志华领衔的两项自主创新成果,分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以此为依托,湖南大学正在打造一个民族汽车自主创新的大平台。最近,“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获国家科技部批准;与湖南同心实业等兴办全国首个汽车车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建立全方位长期合作,校企共建民族汽车产品研发新模式;以技术支持湖南晓光科技,在湖南环保科技产业园建立车身覆盖件模具生产基地;合资扩建湖大三佳模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汽车模具生产基地之一……所有这一切,表面上都只是让汽车变得更漂亮,让汽车驾乘更安全,实际上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例如漂亮的车身外观,依赖薄板冲压工艺的重大突破。车型设计好之后,必须用车身模具冲压成型,其中涉及到大量的力学变量计算,如何选择合适的有限的变量参数来最大限度地模拟实际状况,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1995年,钟志华回国成为湖南大学汽车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将自己在瑞典留学期间取得的突破性理论和计算方法运用到汽车安全设计和车身制造中去,带领李光耀、成艾国、杨旭静等课题组专家,开始对薄板冲压技术进行攻关,并不断开发出新的技术。他们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劳作,不仅开发了多项新的冲压工艺和模具技术,还成功地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制造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在薄板冲压成型工艺中彻底改变了过去主要靠经验设计和手工制模的方式,取得了多项国内外独创的成果。特别是斜拉延筋模具技术的发明,为解决传统工艺冲压拉裂和起皱的缺陷提供了有力工具。课题鉴定专家认为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我国汽车制造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对振兴民族汽车产业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和碰撞安全技术成果先后在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湖南同心实业、重庆长安、东风渝安和三一重工等国内十多家汽车和模具生产企业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三年新增产值超过13亿,利税超过1亿3千万元。他们参与上汽通用“五菱之光”车型的碰撞安全性设计获得成功以来,五菱之光已累计销售接近百万辆,成为我国完全自主开发的汽车单个车型销售最多的产品。奔驰在大街上的一辆辆汽车,有的时尚大方,驾乘安全,舒适流畅,价廉物美,里面就有湖南大学作出的新贡献。[3]21世纪初,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院宣告成立,人文学科异军突起。在200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中,该校就有11项课题获准立项,居我省高校之首。当年湖大党委书记刘克利接受记者采访时就明确表示,学校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和政策倾斜力度,重振人文社会学科雄风。李达担任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大学首任校长期间,学校人文学科实力雄厚,设有中文系、外文系、教育学系等12个文科类院系,著名语言学家杨树达、著名历史学家汪怡荪都曾在这里任教。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后,该校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一度中断。1984年,该校修复岳麓书院时恢复历史专业人才培养,此后逐步恢复哲学、史学、经济、法学、高等教育、新闻等学科。2000年,湖南大学与湖南财经学院合并后,新湖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学科的快速调整与融合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迅速发展。跨世纪以来,湖南大学通过实行“三英”计划即“杰出人才引进计划”、“拔尖人才资助计划”

118

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设立“岳麓学者”岗位等措施,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博士和教授,迅速带动了该校的经济法学和法理学的崛起,支持和发展了10个人文重点学科,极大地改善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软硬环境,为把湖大建成国际上有影响的、国内一流的、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开放式、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人文基础。[4]

一千多年来,从二僧办学到著名书院,从省立大学到国立大学,从“211工程”到“985工程”,湖南大学从岳麓书院一路走来,荜路蓝缕,风雨兼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始终屹立在中国高等学校序列的第一方阵,无不得益于千年一贯的传道济民、经世致用的湖湘人文精神,得益于岳麓书院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人文凝聚。

三个面向,人文守望:教育强省的竞争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就高瞻远瞩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发展的根本大计。20多年过去以后,我国教育确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大变化,教育的许多硬性发展指标不断攀升,不少省份都提出了教育强省的新目标。单从南方各省来看,浙江、广东、湖南等省相继作出了教育强省的决定,设立了教育强省的许多硬性发展指标。由于省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条件限制,处在内陆地理人文环境的湖南省,在相对落后的发展条件下如何急起直追,后来居上?恐怕必须在坚持三个面向的前提下发现竞争优势,主动扬长补短,既要实现“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这一外在的量化目标,更要切实把握教育发展的人文取向得到社会认可这一内在的质的标准。做到这一点并不太难,关键还是在于充分拓展湖南省拥有岳麓书院千年学府,千百年来坚持人文守望这样的“软实力”竞争优势。这样的竞争优势如果发扬光大,近则富民强省,造福一方;远则利国利民,造福人类。

这是因为,岳麓书院凝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人格培养教育目标,一方面将教育价值定位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群体;另一方面强调传道济民的理想道德人格,能够培养出大量有道德人格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素质。同时,岳麓书院凝聚了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明确了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磨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弘扬了学贵力行的治学风格。岳麓书院倡导博学多思的教育方法,既要求广泛地获取知识学问,又要求从事实和知识中获得深刻全面的道理。岳麓书院昭示的人文精神,是中国知识群体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的缩写,是处理知识与道义两难命题的万世不移的典范。岳麓书院在宋代就是全国最著名的四大理学基地之一,到了明代中叶又成为心学思潮的重要学术基地,明末清初还出现了以王船山思想为代表的明清实学的杰出思想理论,以及清代考据学派的重要学术基地,充分显示了千年学府自我更新的文化活力。从晚清到民国的一百多年,岳麓书院师生在

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也实现了学术文化的顺利转型。

魏源等人代表了向近代化学术文化的初步转型,倡导

改革开放,倡言“师夷长技”,产生了洋务运动的一批

领袖人物。甲午海战以后到辛亥革命之间,谭嗣同、

陈天华、唐才常、黄兴、蔡锷、程潜等岳麓书院师生

又是当时新思想、新文化的倡导者,为推动中国的君

主立宪制度、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作出了贡献。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毛泽东等人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学

术文化向更新、更高层次发展,涌现出超越旧民主主

义文化的新思潮——

——

—马克思主义思潮,为新民主主

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为新中国的

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中国的知识群体,

既要承担起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的历史使命,又要

承担起致力于中华民族的自强与发展的社会责任,恰

恰是岳麓书院师生这个群体把知识与道义结合起来的

人文精神传统,自始至终贯穿在千年学府思想学术发

展的脉络之中,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十分宝贵的精

神财富,在现代社会必将继续发挥重要的作用。[5]

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在《关于建设教

育强省的决定》里,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省的目的是

为了“深入实施科教兴湘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

略,实现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转变”;重大意义在

于“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加快富民强省”、“保持

和发扬湖南教育优势与特色”;同时又确立了建设教育

强省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要求“全面

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整体推进素质教

育”,“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学校领导干部队伍”,

“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保障教育

投入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对建设教育强省的领

导”。这一决定的基本内容,非常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

和切实把握建设教育强省的质量标准和内在尺度,特

别是“保持和发扬湖南教育优势与特色”,能够带给我

们非常必要的本土化建设的深入思考,切实把握好湖

南教育发展的人文取向。决定指出,“长期以来,湖

南教育与湖湘文化交融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与特

色;改革开放以后,我省教育蓬勃发展,基础教育优

势明显,职业教育有一定特色,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

式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国教育发展迅速,迫切

要求我省教育继承传统、发扬优势、创新特色,确保

湖南教育在全国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这样的

表述无疑是简明扼要的,同时又是意犹未尽的,需要

我们去深入认识和具体把握。例如,进一步重视岳麓

书院的现代复兴,让千年书院的文脉永在,精神永在;

进一步加强湖南大学的人文学科,保持和发展内陆省

份千年学府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加速包括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岳麓山大学城的整体发展,使大

学城在建设教育强省的过程里发挥出示范、引领、联

动、提升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激发湖湘文化和湖湘人

才的内在活力,为地方文化的外向传播,为中华文化

的发扬光大,为全球文化的和谐构建作出新的奉献。

名校研究

119

2007年第12期当代教育论坛

站在朱张渡口,环视湘江两岸;走向岳麓书院,仰望层林尽染;不禁想起了千年以前的智璇二僧。僧人不盖庙宇,却到岳麓山来割地建屋,办学养士,他们当时怎么想的?南宋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守道在《赠了敬序》里,谈到了二僧办学的用意:“念唐末五季湖南偏僻,风化陵夷,习俗暴恶,思见儒者之道,乃割地建屋,以居士类。”难得二僧有这样先进的文化理念,而且“思见儒者之道”,不存教门芥蒂!千百年来,岳麓书院由僧而儒,由儒而道,终于合成湖湘学术,汇入中华文化。二僧开化之功,功不可没!尽管后人把设院办学的创举,习惯性地记在了朱洞太守的头上,还是会有人记念着智璇二僧的。朱张渡口的“文津”和“道岸”,不是也默默无闻地迎送着学子和路人,将近千年地守望着湘江,守望着岳麓山,守望着岳麓书院,守望着岳麓书院的人文精神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注释:

[1]参见湖南大学校园网、中国红网.

[2]张茧,刘爱民.湖南大学车辆工程学科全国瞩目[N].湖南日报,2006-10-14.

[3]重振人文学科雄风湖大走出办学新路[N].湖南日报,2003-01-08.

[4]朱汉民.岳麓书院与中国知识群体的精神历程[N].光明日报,2006-5-18.

(责任编辑:肖灿)

时间刻录的梦想

——

—记长沙市雅礼中学原校长李支应

“美国纽约芬城,有雅礼大学(耶鲁)。分校设在中国,育英才为乐。长沙自昔名区,爱湘清岳峻。多士负笈来游,看儒风丕振。经天纬地才能,由学问成就。及时奋发精神,好担当宇宙……”

——

—《雅礼原校歌》一百年前,在科举废弛、新学兴起、教育救国正成为时代风潮的背景下,一批美国耶鲁大学的毕业生远涉重洋,选择文化名城长沙创办教育,中西文化喜结良缘,雅礼由此诞生。在接下来近一个世纪的悠悠岁月中,雅礼中学以其名师荟萃、校风纯正、设备完善、英才辈出而蜚声海内外,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历史的长河淘洗着雅礼所有的荣光。雅礼荣光的历史,也是所有在这片沃土上为之耕耘的人的历史。一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雅礼历史的曲折洪流中载沉载浮,为雅礼之舟破浪前行保驾护航。他们的学识、品德、风范,已长留雅礼百年史册。而雅礼本身则犹如一位长者,她既承载了雅礼快速发展的历史,也见证了我们今天采访的主人公李支应在雅礼三十八年教育生涯的成长、发展、成熟的岁月光痕。校史与人物志并轨,我们不妨将思绪移至那曾经追梦的岁月,听雅礼娓娓道来……

“一位新来的‘数学高材生’”

1963年8月,雅礼教师队伍里新迎来了一位年轻人,他叫李支应,刚从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小伙子个头不高,却朴实憨厚,眸子里透着股机灵劲和令人期待的自信。听说他孩提时代的梦想便是当一名人民教师,在教育这片热土上开疆拓域,奉献青春。梦想很平凡,很朴实,也很真挚。

这个时候的雅礼还叫五中,处在仍有些荒凉的长沙市郊。虽然刚过“三年困难时期”,但经过了几十年沧桑岁月的洗礼,恪守“公、勤、诚、朴”精髓的雅礼人,苦读精神并未被消磨掉,学校的教学业绩照样蒸蒸日上。而刚刚走进雅礼视线的数学系毕业生李支应,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一名数学教师。尽管毕业分配时他还是个领队,并拥有年轻人刚开始工作时的热情和认真,但对于一所曾灌输予外族血统的学校而言,那时的李支应还是一个活跃于学校视线焦点周围的一个普通年轻老师。他能给雅礼带来什么样的惊喜,一切都还是未知。

向来被誉为“数学系高材生”的李支应负责教初一年级的数学。自身的数学天赋加之对教育的热忱,使得

黄丹肖灿12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