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四单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情景灵活选择最优化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定向。

1.师:学习新课之前咱先进行口算比赛,(课件出示)

60×40 300×20 400×70

80×70 900×50 200×60

请你们先在练习本上写出得数,一分钟后交流答案,开始。

师:谁想说说自己的答案,请举手:

生1:60×40=2400 300×20=6000 400×70=28000

生2:80×70=5600 900×50=45000 200×60=12000

师:全对的同学举手,二组全对的最多,二组加十分。其他组继续努力。

(2)师:下一个题那位同学有信心,(课件出示)先说大约得多少,然后再说是怎样想的.

估算下面的题目,大约得多少. 290×6 59×4

生1:把290看成300,300×6=1800,所以290×6≈1800

生2:把59看成60,60×4=240,所以59×4≈240

师:“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今天我们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板书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

谁想用最洪亮的声音读一下学习目标?

生: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估算的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估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3、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对估算的结果作出合理的判断,体会估算的必要性。

(二)预习展示。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2008年奥运会的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为了办好奥运会,全青岛人都积极行动起来

了,连小同学也不例外,想知道青岛的小同学做了些什么吗?请看大屏幕。(出示情境图)

2、搜集信息。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我为奥运种棵树”几个字。

生2:我看到很多人在植树。

生3:育才小学有18个班,平均每班发223包树种。

生4:光明小学有12个班,平均每班发340包树种。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为了美化青岛,青岛市政府向全社会发出了倡议书,还免费向市民发放树种呢,人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植树造林。根据两位小同学的介绍,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想知道育才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2:我想知道光明小学发了多少包树种?

生3:我想知道哪个学校发的树种多?

生4:我想知道两个学校一共发了多少包?

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这节课我们就先来研究前两个问题好吗?

(三)合作探究:

1、解决问题“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探究估算的方法。

(1)引入课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列式?(223×18) 师:同学们,这是几位数乘法?

生;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算223×18?

生1;我想列竖式计算

生2:我想估算。

生3:我想口算。

生4:我想用计算器算。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求育才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应该选用哪种方法算?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估算,好吗?

(2)独立探究。

师:下面我们就开动脑筋,先自己想一想、估一估,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学习小组内说一说,准备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

师:哪组同学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生1:我是把223看作200,把18看作20,200×20=4000,所以223×18≈4000。

生2:我把223看作220,把18看做20,220×20=4400,所以223×18≈4400。

生3:我把223看作200,18不变,200×18=3600,所以223×18≈3600。

(四)精讲点拨:

师:好了,同学们想到了3种估算的方法,估算的结果分别是4000、4400、3600,育才小学究竟发了多少包呢?赶快用计算器计算一下吧。

师:精确的结果是多少?(4104包)

师:精确的结果是4104包,我们估算的结果都在4104包左右,看来同学们的方法都是合理的。同学们看,这几种估算的方法都是把因数看作什么数来估算的?

生:都是把因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生:都是把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

师:是呀,估算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两个因数都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也可以只把其中的一个因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整百数,另一个因数不变。同学们,你这两种方法相比,哪种方法更简便些?

生:都看作整十整百数简便,这样口算起来更快。

师:所以,在估算的时候我们一般都选用这种方法。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解决问题“光明小学发多少包树种?”,感悟估算的规律。师:下面独立解决“光明小学大约发了多少包树种?”准备全班交流。

师: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估算?

生1:我把340看作300,把12看作10,300× 10=3000,所以,340×12≈3000。

生2:我把340看作350,把12看作10,350× 10=3500,所以,340×12≈3500。

生3:340是整十数,可以不变,把12看作10,340× 10=3400,所以,340×12≈3400。

(2)、引导对估算结果作出判断。

师:同学们,我们先看第一种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000,不用计算器,猜猜看,估算的结果比实际发的包数多了还是少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少了,因为把340看作300,变少了,把12看作10又变少了,两个因数都看少了积肯定就少了。

师:说得多清楚!我们再来看第三个同学的方法,估算的结果是34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少了?为什么?

生:我认为还是估少了,因为340 不变,另一个因数12看作10,看少了,所以,估算的结果还是少了。

师: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同学的方法,结果是3500,你认为是估大了,还是估少了呢?

生:我认为是估大了。

师:为什么呢?

生:(停顿片刻)我还没想好。

师:你请坐,再想一想,还有想说的吗?(课堂上寂静下来,学生陷入了深思中,老师耐心地等待,大约有1分多钟的时间,一生很激动地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认为是估少了,你看,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说完后坐下了)师:这位同学说,本来是12个340,看成了10个340,少了680,所以估算的结果就一定少了,大家同意吗?(发言的学生又激动地站起来)。

生:我有补充,本来是340个12,看作350个12,多了10个12,也就是多了120,与少的680比起来还差500多呢。

师:你的意思是说要看估多的与估少的相比,那个数大,是吗?

生:对。

(3)、验证,总结估算规律。

师:3500还是估少了,我们的判断对不对呢?用计算器验证一下吧。结果是多少?(4080)

师:看来同学们的判断是正确的。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判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先自己想想,然后组内说说,准备全班交流。

师:谁先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把两个因数都看小,估算的结果就少了。

生2:一个因数看小,一个因数不变,估算的结果也少了。

师:如果两个因数都看大,结果会怎样?如果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不变呢?

生3:如果两个因数都看大,肯定估多了?如果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不变,还是估多了。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4: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看小,估算的结果也变少了。

师:对于这道题来讲,是这样,但是不是只要一个因数看大,一个因数看小,估算的结果都会变少了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把你的发现告诉老师,好吗?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刚才发现的是一条很重要的估算规律。

2.估一估

师:通过解决前两个问题,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理解估算的方法,给大家出几个小题,(课件出示)

估算下面得数,想一想,估算的得数比实际得数大一些还是小一些?

80×502 40×99 151×19

生1:我把502看成500 80×500=40000所以80×502≈40000

因为我把502看成500所以认为比实际得数小些。

生2:我把99看成100,40×100=4000所以40×99≈4000因为我把99看成100, 所以认为比实际得数大些。

生3:我把151看成150,把19看成20,150×20=3000,所以151×19≈3000,(停顿一会)不知道估大了还是小了。

师:谁可以帮帮他?

生4:把151看成150是少了1个19,把19看成20是多了1个150,所以是比实际得数大些。

3.今天的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想向大家说吗?

生1:我学会了估算三位数成两位数。

生2:我知道了估算时,两个因数都看小的话,就估小了;两个都看大,就估大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看大,就估大了,另一个因数看小,就估小了。

生3:我知道了有的问题不需要得到精确结果的时候,就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六)当堂检测:

刚才大家都总结的不错,那我再考考大家,(课件出示)

1.估算(写出估算过程)

151×19 713×49 79×502 60×401

40×99 321×18 301×18 98×22

生板演估算过程,同桌互改,对的画上五角星。

2.(1)摩天轮最大载重是5000千克,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大约是25千克,四年级104人可同时乘坐摩天轮吗?

(2)海盗船一次可以乘38名游客,全天只能运行16次,全校680名学生能不能全部玩到?

指几名生黑板展示,其余同学独立完成后,同桌互改,全对的小组加分。

初一政治课教案中学政治优秀教学设计教案实录精选

第十二课保护环境 一、教学要求与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环境及它所包括的内容,掌握什么是环境 问题及危害,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从而产生环保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理解环境问题及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行为目标:自觉保护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 2、重点: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问题及危害。 3、难点:环境问题及危害 4、教法:讲解法、讨论法 5、教具:幻灯、胶片、小黑板 二、教学过程: ㈠、新课导入: 同学们,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就像群星璀璨的茫茫宇宙中的一叶扁舟,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那么,请同学们想象一下你在地球上生活,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生存环境?(有花、草、水、树……空气清新……)这种环境会使你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心情愉快、精神抖擞、学习、工作、生活……信心十足),假如你所在的环境被废水、废气、废渣所污染,你的心情还会如此畅快吗?(不会)那么为了防止环境遭到破坏,我们应该怎么办?(保护环境) ㈡、讲授新课 第十二课保护环境(板书) 指名学生阅读本页一段文字: 师:为什么说保护自然环境,正是保护人类自身?因为整个地球都面临着:

一框:严重的环境问题(板书) ㈠.人与环境的关系(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思考: 1、什么是环境?环境包括哪些内容? 2、人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师举例说明) 师:不适当的索取资源会给环境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 ㈡.环境问题及危害(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出示图表: 人类活动与环境 该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略) 师:它说明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方式的变革,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加之人类对环境保护的忽视,以致逐渐产生了环境问题,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1、环境问题(板书) ⑴、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这一图表告诉我们,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生:是人类活动破坏了环境的自然协调的结果。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件只中心小学:徐丽平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的,也是学生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 ,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学具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掌握圆的特征和圆的画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也为下面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及圆柱圆锥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 2.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探究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或等圆内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3.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同学们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点:探索出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及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四、学具准备:直尺,圆形纸片。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六、教学媒体设计 1、设计思路:圆各部分名称、特征等,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到了激发兴趣、引发思辨、突破难点、思维延伸的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喜闻乐见

的动态演示将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目标有机融合,使多媒体更有效、更高效的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2、自主学习设计: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此理论基础上,本节课充分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探索过程,让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中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特征。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教学设想:根据“活动教育”课题的研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按“谈话直接揭题,明确目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练习反馈,巩固新知——拓展认识——知识总结——分享收获”的活动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做到以活动促发展。 教学过程分析: 首先,直接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呢?.... 让我 们一起走进圆的世界。 (板书:圆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对探索圆的真切欲望,兴趣,又直接引出,为下一步研究圆做好铺垫。 其次,初步感知,师:在生活中,你们在哪见到过圆形?如何可以画出一个圆? 然后,自主探究,发现体验: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1) 在折一折

《书愤》优质课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宿州三中裴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陆游的生平,掌握课文内容; (2)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 (3)学习白描艺术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布置预习,让学生了解陆游和他的诗作以及他所处的时代; (2)朗读诗歌,体会诗情; (3)探究问题,理解诗歌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白描的艺术手法。 2、同时代其他相同命运的诗人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陆游《示儿》《诉衷肠》朗读导入。从文中我们看到一位立志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爱国志士形象。文如其人,陆游的精神可歌可泣,人格可敬可仰,现在我们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诗《书愤》。 二、新课 1、释题:书写愤慨之情 2、写作背景: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读一读,明确诗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师生点评 3、齐读课文 4、结合注释,明确诗意 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圈点勾画难点;交流讨论,明确诗句内容。 板书: 早年岁月 书愤盛年鏖战过去 晚年现状现在对比 追慕先贤 过渡语:同学们,学习诗歌只会读,明确了诗句的内容还不够,我们还需走进诗境,理解诗文的内涵和情感。

四、想一想,品一品(小组合作探究)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包含诗人什么情感? 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诗人报国无门,悲怆至极。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3、“气如山”的依据是什么?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 4、“塞上长城”指什么?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5、“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壮志难酬,沉痛愤懑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6“出师一表”指什么? 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 7“谁堪伯仲间”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由此可见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悲凉万分。 板书: 报国无门悲怆 壮志难酬愤懑 愤年华空老无奈 无人领军悲凉 五、读一读,品一品 1、带着感情朗读课文 2、学生展示,(背景音乐) 六、难点突破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言形式有何特点? 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白描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 这种表现手法叫白描,是描写的一种。 展示:“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以质朴的文字,抓住人物或事物形象的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人物或事物形象。不加烘托,不加渲染。

名师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名师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师生问好。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 “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面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生思考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 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真佩服,我们西安的小朋友真棒!会动脑子,。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生思考。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 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品质》课堂教学实录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PPT讲稿(考试专用)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讲座PPT讲稿(考试)★培训课程设计说明 1.逻辑起点:立足问 题解决—关照政策理 论—指向具体实践 2.宗旨追求:让接受 培训者既能“仰望星 空”,又能“脚踏实地” 3.内容主题: ① 教育改革发与展 新理念;学校特色文 化建设;课堂教学改 革 ② 教师专业化发 展;德育工作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教育 科研 4.培训方式 高位理念引领--生动 案例展示--互动式实 践学习--讲授研讨相 结合 ★培训效果期许—— 打开一扇窗? 指出一条路? 传递一种高新理念? 呈现一个鲜活案例? 提供一个操作工具?★三个案例选择的目标 取向 1.为认识理解教育改 革发展方向与主题提 供实践参照 2.尽可能考虑各个学 段并指向关键问题的 突破与创新 三个案例聚焦的关键 问题—— 汪校长:义务教育薄 弱学校究竟如何谋求 内涵发展? 于校长:普通高中究 竟如何激发学生生命 内能? 孙校长:重点高中究 竟如何在高考中赢得 高质量? 三个案例设计的内容 主题—— 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 建构 学校特色课程的系统 开发 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课堂教学“道”与树“术” ★历史反思:新课程 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 状 ★教学之道:高品质 课堂概念的意蕴与内 涵 ★教学之术:高品质 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 计 历史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忽如一夜 春风来 核心理念: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 三维目标:知识技 能,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课程内容:加强生活 和科技联系,关注学 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学方式:独立思 考,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1999) ★教学改革:一石激起 千层浪 学生角色:课堂“主 人”——“要走上课 堂的前台” 教师角色:“场外指 导”——“要把课堂 还给学生” 学习方式:自主性、 研究性、合作式、交 流式 教学原则: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 课堂文化:“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 堂活起来” 教学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 高效课堂 数字命名:分割时 间;划定类型 手段命名:划定环 节;固化流程 导学案:强化预习, 汇报预习代讲授 分小组:强调交流, 倡导合作式教学 教学流程:年年岁岁花相似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汇报展示,总结点评 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反思追问—— 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 论一无是处吗? “先学后教”符合教学 与学习的基本原理 吗? 每一节课一定需要 小组合作吗?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 体现了吗?学习过程 确是完满的吗? 教师为学生学习究

小学政治:个人服从集体(教学实录)

小学政治标准教材 小学政治:个人服从集体(教学 实录)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政治:个人服从集体(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是集体事业胜利的保证。 2.知道要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 情感: 1.佩服为了集体利益而作出自我牺牲的人。 2.愿为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 行为: 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能服从集体利益。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三至五年级“关心集体”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本课着重教育学生学习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有一定针对性。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有些学生不太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考虑问题、处理事情往往容易从“我”字出发。另外,高年级学生独立性、自主性都有所增强,做事不完全听家长或老师的安排,喜欢自己处理。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在集体中处理事情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本课分为三个板块。 1.第一板块是导入,采用提问题创设情景的方式,直接切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学习课文创造了有利的氛围。 2.第二板块是课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选用了雷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课文观点。故事从四个方面来说明雷锋时时处处以集体利益为重,做到。故事先讲了雷锋在运输连当兵时,领导调他去演出队排练节目,他二话没说,便高高兴兴地去了;在演出队,他起早摸黑地练习,非常刻苦;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understanding of circle (1) "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从某种角度看属于形式科学的一种,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本教案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小学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一册第2-3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体会圆的特征——“一中同长”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尝试中学会用圆规画圆。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空间观念。 3、解决问题: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形成创新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4、情感与态度:结合具体情境和实际运用,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教学设想 对于一节课的设计,最关键的是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决定整节课的展开。新课程的目标定位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维一体的。而“双

基”目标的落实是整体目标实现的立足点。因此,现在新课程改 革中提出课堂教学反璞归真,其实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双基”在 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但对于“落实双基”的理解绝对不能仅仅停 留在传统中。例如掌握规范化概念、快书准确运算等等。而是要 与时俱进,让学生经历探究、合作、实践等过程中充分体验,抽 象总结概括出规律。基于以上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对于“圆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作如下思考: 1、结合生活创设情境——牛吃草,在了解了学生已有知识 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在教学“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首先 采用牛吃草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圆是由无数的点围城的曲线图形,然后在了解学生已有对圆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各部分名称。 2、学生通过操作、合作,在讨论探究中发现圆的特征。首 先让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实践活动,去 自主探索和发现。然后开展交流讨论。交流分两层次:第一层是,全班讨论圆的特征;第二层是,与古人的“圆,一中同长也。” 进行交流。如此,进一步明晰圆的特征,并且渗透了思想教育。 3、在画圆的技能培养过程上,采取学生先尝试,再交流总 结画法,然后在教师示范和学生的练习中初步掌握画圆的方法。 4、强调知识的实践运用。引用生活中学生喜欢的投圈游戏,让学生解释围成圆形能使游戏更公平的道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 圆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价值。而且引导画游戏中的 这个圆,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我上《品质》课堂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绍兴上虞区丰惠中学刘建松 上午忽悠完,晚上整理好。 大致框架说明:橱窗中三次出现的靴子变化和描述技巧,解读背后的人物的变化。奇怪之匠→坚守之士→艺术之神,最后归结为“底层的光芒”。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外国小说叫——(单刀直入,简简单单,靴匠的人生就是单纯) 生:品质 师:标题简简单单,但故事不简单,人物更不简单。作者是—— 生:高尔斯华绥(如何引出作者) 师:这位作者也并不简单,出身英国上流社会,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颁奖词中,评委特别肯定这位作家的“描述的卓越艺术”。(有意识的强调这篇小说的特色,在文本解读中,这是一条线索,先静悄悄的埋在这里,有预谋)在诺贝尔获奖时,高尔斯华绥特地提到了他的这一篇《品质》,虽然只是短篇,但在作家心中的分量可见一斑。那这篇小说到底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叙述故事,老师可适当

补充,强调死亡和悲剧。)(简要的叙述情节,似乎是小说的不可回避的环节,这不是一篇情节制胜的小说,可淡化情节,侧重于描述的技巧,教学内容应有所取舍) 师:《品质》通过对靴子的描述,呈现了一位靴匠传奇而沉浮的一生。浓缩一下,就是靴子和一个人的遭遇,或者说两者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我们以靴子为突破口,来解读靴子背后的人生。(学生回答后,教师怎样点化,提升,又要自然引到教学内容。) 师:作家有意识的为大家呈现了橱窗里三处有意味的靴子,你能发现吗?把相关句子划出来。(学生寻找,划出)(老师特地强调“橱窗”了,是让学生的阅读取向有一定的限制,课堂时间有限,对于这些篇幅相对较长的文本,提问应尽量指向明确,直逼要害。也是教学的窘迫,阿弥陀佛。)(学生找出具体出现靴子的几处重要的段落,最后归纳集中在三段。) 42页、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 46页、“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 48 页、“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佻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凄凉的长筒马靴。”(读一读,加深印象)师:分析三个段落背后的靴匠人生。

高品质美术教育追求

高品质美术教育追求 教材,作为教学的结构要素之一,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和教师教学的依据。高品质美术课堂的构建,有赖于教材功能的优化与价值彰显。基于此,笔者选择“教材”要素,从教材解读与实施中的问题分析、教材统整优化、教材实施等三方面探讨高品质美术课堂的构建。 一、问题透视:教材解读与实施之弊 美术教科书(本文主要基于人民美术出版社教材)是依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目标编写,各学段、各领域丰富的教学内容以相关性、递进性和连续性体现了对学生审美素养和能力的整体观照。然而,现实教学中,存在教者把握不住教材内容与目标设计的结构性暗线,出现影响学生审美感知、创美能力可持续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如下。知识技能的“碎片化”处理:在课堂中,所教学科知识、技能与孩子已有的学科能力缺乏必要的联系,以零散性、碎片性的方式处理和呈现知识点,缺乏合理规划与构建。培养目标的“平面式”追求:由于教师对教材解读缺乏深度,课堂教学目标缺乏层次性提升,学生的实践性活动形式上变化,思维同水平重复,教学目标平面式、无折叠,导致在丰富热闹的课堂表象下,存在学生审美认知与体验肤浅、学科能力薄弱的遗憾。课堂教学“模式化”实践:教师对教材的解读缺乏主体思维,内化过程与信息时代对教师视野拓展、创意要求形成矛盾,课堂教学标准化、模式化倾向普遍,表现在教师教学少自主、缺个性,或以“拿来主义”复制他人经验,或过度依赖现有的教

材辅助资料。这种照搬套用,使课堂无法结合学生特点开展,对生成性的问题不能够较好处理。 二、对策探寻:教材统整解读之思 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每学期约18周的有限教学时间,要提升课堂品质,顺利完成课标所安排的教学任务,发展学生审美素养与能力,需要以统整的思路解读与处理教材,按总体和阶段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合理增减,科学调适,优化整合。整体认知,从字面上理解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相关联系的课题或内容进行组合性解读,摆脱对教材内容局限于“册”、受制于“节”的“见木”式认知,形成对教材的“见林”式感知,让教材内容在教者心目中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也就是说,需要教师打破任教某一学段、年级的固定思维模式,通过对1~9年级甚至高中的教材的整体解读,形成对教学内容的综合了解和整体把握,进而按类型有意识归纳组合、对比思考,分主线形成知识内容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的教材结构网络图。按领域分类梳理:教材中已用色彩标识的方法将内容分为四个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明确教学内容所属的领域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有意识分学段、分学期梳理各个领域的内容,形成对知识结构的内在把握。部分年级造型表现领域的教学内容按课题序号呈现如表1。按题材分类梳理:简单解读课题表述,可以了解某一题材内容在不同的年段的呈现方式与目标定位,有利于教师在教材的增减、拓展或铺垫时做到有的放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如表2)。能很多,认真梳理,能够让这些看似零散的知识点有一个整体关联。例如在各年段的教材中都会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问题式”教学实验教案 编写:张月劳 审核时间2011.11.9 课题 杜甫《蜀相》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学 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重 点、难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赏 析 要 点 指 导【这类诗歌的赏析要点】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学习过程 问题解决自主解决(8min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2、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3、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呢?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颈联、尾联 互助解决(12min)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用“尽”“皆”传达的是高兴的心情。用“自”“空”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 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 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教学文稿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1

精品资料 初中思想政治听课记录及评课 时间:XXXX年X月X日 地点:XXX 讲课人:XXX 班级:X年级(X)班 听课记录: 一、复习 教师复习上一单元知识(青春期要注意事项) 二、导入新课 1、看待问题的方法: (1)全面的看问题:包括二分法、正反、内外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教师举例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不使用一次性卫生筷子、用塑料袋等。(优点)三、进行新课 (课题)日新又新我常新 一、自我新认识 1、学生默读课文(看完后举手,好方法) 2、教师提问:用看问题的两种方法评价一下优点、缺点。 学生:优点爱劳动、干家务活等,缺点市学习不好, 教师:学习不好不能说是缺点,可能是你的方法不对,要挖掘自己的潜能(优点:随时鼓励学生提高学习自信心)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作点评,并鼓励女生发言,从而使课堂气氛活跃) 3、回到课本第46页小故事并分析: 教师:我看她不是美女而是“霉女”(幽默的语言,全班同学哈哈大笑)从而引出衡量“美”的标准:内在美和外在美,并举例自己认为央视十套《百家讲坛》中的美女,大家可以猜猜是谁? 学生:于丹, 教师:她就是我心目中的美女,她外在虽然不是特别美,但内在、言谈学识等却非常美。(优点:举了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让学生从理性上懂得了这个问题) 教师提问: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自己上初中后的变化(行为习惯等) 学生:爱帮助人、学习认真、不断进步等 (在学生回答问题说自己的优点的时候,其他同学嘲笑并发出“嘁”的声音,教师幽默的说,你们在发出这样的声音,我就说“吧”了,这样婉转的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并使课堂气氛活跃,非常好) 点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即使在其他同学嘲笑的情况下也不怕,通过这一点可以看出平时的课堂气氛一定更活跃。 二、认识自我的途径 4、教师点名认识自己的方法,并通过课本故事逐个分析 (1)、通过自我观察认识自己 (2)、通过他人了解自己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小学数学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课堂实录 《圆的认识》教学案例及反思 ●背景分析张齐华《圆的认识》课堂实录及相关整理 “圆的认识”一课选自小学数学教材第11册,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展开,也是小学阶段认识的最后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借助“实物”、“圆规”等多种方式画圆,初步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对于圆在历史、文化、数学发展过程中与人类结下的不解之缘感受不深。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试图对本课的教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一方面,通过拓展空间,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在认识完圆的一些基本概念后,自主展开对于圆的特征的发现,并在交流对话中完善相应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我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努力折射“冰冷”图形背后所散发的独特魅力。 想起美国学者泽布罗夫斯基,曾因为“在凝望波涛的时候”而产生了写作《圆的历史》这一迷人著作的冲动,而我――一个普通的年轻教师,又是如何想起要在自己的课堂里打破常规、冲破樊篱,演绎“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多少有些另类的教学案例的呢?如今回想起来,是平静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涟漪?是阳光下朵朵绽放的金色向日葵?是慈母心中那轮永恒的明月?是“长河落日圆”中夕阳下落日的余辉?是伟大思想家墨子笔下“圆,一中同长也”和数学巨著《周髀算经》中“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召唤?是古老的阴阳太极图所给予的神秘诱惑?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一古训背后的力量?还是西方数学哲学中“圆是最美的图形”所带来的无限诱惑?似乎都是,又不完全是。只是有一种莫明的冲动,一直萦绕心头,那就是:怎样让数学课堂再厚重些、开阔些、深邃些、美丽些……藉此,想到了圆,继而,便有了“走进圆的世界”这一大胆尝试。 ●过程描述 [一] 师:对于圆,同学们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是)生活中,你们在哪儿见到过圆形? 生:钟面上有圆。

李铁安高品质课堂PPT讲稿(考试专用)

铁安高品质课堂讲座PPT讲稿(考试)★培训课程设计说明 1.逻辑起点:立足问 题解决—关照政策理 论—指向具体实践 2.宗旨追求:让接受 培训者既能“仰望星 空”,又能“脚踏实地” 3.容主题: ① 教育改革发与展 新理念;学校特色文 化建设;课堂教学改 革 ② 教师专业化发 展;德育工作创新; 校本课程开发;教育 科研 4.培训方式 高位理念引领--生动 案例展示--互动式实 践学习--讲授研讨相 结合 ★培训效果期许—— 打开一扇窗? 指出一条路? 传递一种高新理念? 呈现一个鲜活案例? 提供一个操作工具?★三个案例选择的目标 取向 1.为认识理解教育改 革发展方向与主题提 供实践参照 2.尽可能考虑各个学 段并指向关键问题的 突破与创新 三个案例聚焦的关键 问题—— 汪校长:义务教育薄 弱学校究竟如何谋求 涵发展? 于校长:普通高中究 竟如何激发学生生命 能? 校长:重点高中究竟 如何在高考中赢得高 质量? 三个案例设计的容主 题—— 学校特色文化的整体 建构 学校特色课程的系统 开发 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 课堂教学“道”与树“术” ★历史反思:新课程 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现 状 ★教学之道:高品质 课堂概念的意蕴与涵 ★教学之术:高品质 课堂理念下的教学设 计 历史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 学的现状 ★课程改革:忽如一夜 春风来 ?核心理念:以学生 的发展为本 ?三维目标:知识技 能,过程方法,情感 态度价值观 ?课程容:加强生活和 科技联系,关注学生 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学方式:独立思 考,自主探究,合作 交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1999) ★教学改革:一石激起 千层浪 ?学生角色:课堂“主 人”——“要走上课 堂的前台” ?教师角色:“场外指 导”——“要把课堂 还给学生” ?学习方式:自主性、 研究性、合作式、交 流式 ?教学原则:先学后 教,以学定教 ?课堂文化:“让学生 动起来”——“让课 堂活起来” 教学模式:乱花渐欲迷人眼 ?高效课堂 ?数字命名:分割时 间;划定类型 ?手段命名:划定环 节;固化流程 ?导学案:强化预习, 汇报预习代讲授 ?分小组:强调交流, 倡导合作式教学 教学流程:年年岁岁花相似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小组合作,互动交流 ?汇报展示,总结点评 ?巩固强化,应用拓展 反思追问—— ?传统的凯洛夫教学理 论一无是处吗? ?“先学后教”符合教学 与学习的基本原理 吗? ?每一节课一定需要 小组合作吗? ?学生的主体性充分 体现了吗?学习过程 确是完满的吗? ?教师为学生学习究 竟起到了怎样作用?

书愤课堂实录

书愤课堂实录 回看《书愤》整首诗歌,可见句句是愤,字字是愤。以愤而为诗,诗便尽是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书愤课堂实录,欢迎阅读。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 (一) 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阅读提示”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 (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

小学政治:让孩子与社会“零距离”(教学实录)

小学政治标准教材 小学政治:让孩子与社会“零距离”(教学实录) Studying politics can make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earlier and have more goals to strive for.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小学政治:让孩子与社会“零距离”(教学 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第一小学朱国锋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我们的社区”板块教学实录 为了能比较细致地描绘课堂教学的细微之处,使其具有人性化,体现以人为本,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儿童的观念,本文以课堂叙事的形式,呈现教学案例。 一、案例实施环境 “游遍天下,不及塘栖廊下。”“商贾齐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塘栖之宝地也……”“塘栖之水乡情韵以古桥、流水特色人家、特色小吃演绎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故事。”但时过境迁,往日

的旧迹已萍踪难觅。广济桥、七环连桥、小桥流水已是陈年旧迹,美人靠,牌楼,廊坊也已成为历史的迟暮,茶余饭后的聊资。水乡的遗韵也只能在点点滴滴,零零碎碎中依稀可现,家乡的记忆也在韶华遗逝中渐渐模散了。)(《忆塘栖》钱钟华撰写) 《品德与社会》课中,与孩子们谈及塘栖的种种好处,也似乎显得苍白无力,孩子们虽身处此地却无从谈及,更不用说为家乡而自豪之类的话,这一节“家乡真美丽”的课似乎可以在不了了之中草草收场。孩子们的议论也令我痛心不已。小莫里悄悄地对同桌说:“塘栖和别的地方没什么不同啊!”冯稣则干脆说:“还不如上海好玩呢?”金鸣阳似乎懂得很多:“我去过同里、乌镇,那里才叫水乡呢,到处是老房子,石板桥……”“还说是花果之地,鱼米之乡呢?什么都没有啊……”面对这些言论,我能说什么呢? 从他们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儿童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还只停留在可观可感的层面,认识较为肤浅和片面,对上面这段文字的描述不理解,“真的古塘栖有如此之美,现在大不一样。”但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儿童在与课程文本对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华应龙:《圆的认识》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 2. 在认识圆的过程中,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景中创造“圆” 师:同学们请看题目:“小明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得到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宝物距离左脚三米。”宝物可能在哪呢? 师:有想法,你的桌子上有张白纸,上面有个红点,你们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那个红点代表的是小明的左脚,如果用纸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米的话,能把你的想法在纸上表示出来吗?想,开始。(学生动手实践,师巡视。) 师:真佩服,小朋友真棒!除了你表示的那个点,还有其他可能吗? 师:好,很多同学都想好了,我们来看屏幕。红点代表小明的左脚,[课件演示:在红点右侧找出一距离红点3米的点]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找到了这个点,找到的同学举手。(生纷纷举手。) 师:除了这一点,刚才我看到,还有的同学找到了这一点。[课件演示:在红点左侧找出一个距离红点3米的点]还有这一点,这一点[课件演示:分别在红点上下的距离为3米的点]我看有的同学还画了这些斜点,是吗?还有其他的可能吗?[课件演示:越来越密,最后连成了圆] 师:想到圆的举手。哇,真佩服,刚才我看有的同学都画出圆了,是吗?看屏幕,这是什么?认识吗? 生:认识,圆 二、追问中初识“圆” 师:那宝物可能在哪里呢? 生:在圆的范围内,在圆的这条线上。 师:你刚才的说法很有意思,先说“在圆的范围内”,后来改成“在圆的这条线上”。如果在范围内,距离不够3米,如果在圆上,距离够3米。那你们怎么告诉小明呢?如果宝物在圆上,怎么表达告诉小明呢? 生:可以这样对小明说:“以你的左脚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为3米的圆。在这个圆的周厂上取任意一点,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埋宝物的地方”。 师:同意吗?真厉害。刚才她说到两个词,一个是以左脚为“圆心”还有一个是半径多少?[板书:圆心,半径] 生:3米 师:就用上这两个词,就很准确地表达出了圆的位置,对吧。如果只说以左脚为圆心,不说半径3米,告诉小明,宝物啊就在以你左脚为圆心的圆上。行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如果只告诉左脚是圆心的话,那圆可以无限延伸。就没法掌握圆的周长是多少。 师:那个圆可以无限延伸。我理解他的意思了,你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师:也就是说圆的半径没定,圆的大小没定。对不对。 生: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