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燃烧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蜡烛熔化和蜡烛燃烧的实验,知道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类。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学会观察、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能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3.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加热蜡烛和蜡烛燃烧产物的检验

难点:两种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

1、视频导入

师:课前先来看一段视频,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发言。

师:大自然中的物质千变万化,像花儿绽放、小草生根发芽、树叶变黄等这些都是变化,在生活中你注意到哪些物质的变化?

生发言。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用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一种物质的变化,你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吗?

生:蜡烛。

师:本节课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物质变化。(板书:蜡烛燃烧的变化)

2、探索研究

师: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蜡烛,请你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捏一捏,仔细观察蜡烛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师:要使蜡烛发生改变,你有哪些方法呢?

生:点燃、加热、切割、挤压(板书)

师:看看桌子上都有哪些实验器材

生汇报

师:根据桌子上的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好不好,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学生交流汇报。

师:在开始试验时,你觉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生: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有道理,请看大屏幕中老师给大家的温馨提示,

生:

师:开始试验吧

汇报结果

3、游戏拓展

(1)将生鸡蛋放入白醋中

(2)酚酞加碱

师:刚才我们看到了这么多变化,你能不能给他们分分类呢?

(板书:物质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和仅仅形状发生改变)

4、巩固练习

师:你能举出几个仅仅形状发生改变的例子吗?

师:你能举出几个产生新物质的例子吗?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再来看这几种物质的变化是哪一类5、总结提升

谈收获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反思说课稿-3.1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教师演示实验法,学生分组实验法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小铁盒、小刀、酒精灯、澄清的石灰水、白瓷勺、玻璃杯、汤勺。 自选材料:白醋、食用碱、鸡蛋、水、纸杯、易拉罐、白糖。 教师准备材料:玻璃杯二个、白醋、碱面、水、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单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举起手中的粉笔,)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生:身高增长了。 师:其实物体的变化在我们的身边无处不在,比如说:铁会生锈,冰会融化,秋天树叶变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

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板: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 (一)、观察蜡烛。 师:同学们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蜡烛? 生:蜡烛可以发光、光滑、有点软,可以照明。 师: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蜡烛,(出示蜡烛)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看看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光滑、硬、容易断、易碎。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 (二)、研究蜡烛 1、加热蜡烛 师:(课件出示)同学们看到蜡烛会想到什么? 生:交流(点燃蜡烛会发光,蜡油会躺下来…) 师:这些现象都是蜡烛在燃烧过程中或我们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变化,这节课我们来看看蜡烛产生的变化究竟有些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 师:(出示蜡烛)要研究蜡烛产生的一些变化,刚才同学们也讲到了它的一些变化的方式,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想想如果你要使蜡烛产生变化,你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 生:学生讨论,探究方法 师:结合学生的发言板书:加热燃烧 师:我们现在就看看加热和燃烧这两种使蜡烛变化的方式,它们产生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第一步我们选择给蜡烛加热的方式来试一试。 师: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还记不记得?请个同学上讲台示范一下。(课件出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师:出示实验器材(勺子、蜡块、酒精灯、火柴)。我们现在需要做第一个实验:加热蜡烛。 师:小组分工,有的动手做实验,有的记录。时刻不要忘记我们的实验目的:记录加热蜡烛时产生的现象。认真观察,并完成实验记录表(一)生:(学生实验)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的溶化和燃烧的现象中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2.学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并能对实验现象实行简单归纳,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3.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发生的变化,另一类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 教学重点: 通过物质变化的实验,理解物质变化的两大类。 教学难点: 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蜡台,酒精灯,火柴,,铁架台,石棉网,大烧杯3(其中一个有石灰水),,蒸发皿,瓷砖,抹布等。 自选材料:白醋,鸡蛋,易拉罐,碱,石灰水,吸管,白糖,水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会遇到许很多多的变化。像今天今天的课堂,就和以往不同,那位细心的同学观察到了,有什么不同?(举起手中的粉笔,)像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这支粉笔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开了。)咱们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升入小学到现在,你们最大的变化是—— 生:身高增长了。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变化。(板:变化)我们借助什么来研究呢?(出示蜡烛)我们就先从蜡烛开始来理解物质的变化。 (板:蜡烛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当中去,以饱满的热情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蜡烛是我们都用过的东西,太熟悉了,那么你对它的理解有多少呢?请同学们拿起老师为你们准备好的蜡烛,认真观察,把你们看到的小组内交流一下,看看蜡烛油哪些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师问:通过观察,你们了解到了蜡烛的哪些特点? 生:回答。 3、师问:如果要使蜡烛发生变化,你们有什么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使蜡烛变化的方法 4、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方法,要想使蜡烛发生变化,我们还要借助一些工具,看看老师都为同学们准备了那些器材。 师逐个拿起器材,生说出器材的名称。 5、下面,根据你们想到的使蜡烛发生变化方法,借助这些器材,设计实验,看看怎么做。小组交流讨论,汇报。 根据小组汇报的情况,提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其它注意事项。 6、各项组根据汇报的试验方法实行试验,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记录。 7、汇报实验结果,师适时板书。 8、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蜡烛燃烧的3 个实验,老师接着引导:过渡语:其实,在做蜡烛燃烧实验时,借助干燥的烧杯、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瓷砖,我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让我们来看一看,怎么做。(出示课件) 学生读实验方法,师提出注意事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说课稿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复习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复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本单元共有4课,课题是《蜡烛的变化》《锈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本单元着重是讲物质的变化,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一个个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从而让学生熟知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 依据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科特点和复习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熟记物质变化的两大类,并能根据现象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种类;掌握铁钉生锈的成因、熟知防锈办法和原理; 2、能正确理解、掌握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酸碱指示剂等科学概念,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碱物质;熟记肥皂去油污的原理。 3、通过自己回忆、同伴合作与交流、评价与练习等方式,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两类变化,并能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熟知生活中的一些酸性、碱性物质。 本节课教法学法选用: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讲解法。 本节课教学用时:1课时 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遵循此理念,本节课我设计了这样的三个环节:一、质疑设问、谈话导入;二、复习整

理知识点;三、巩固练习、拓展交流。 一、质疑设问、谈话引入。 1、师:本节课我们一起复习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同学们还记得内容吗?(板书:物质在变化) 2、(学生打开科学书)浏览本单元各课的知识点。 3、本单元共有几课?(4课)它们的课题分别是什么?(《蜡烛的变化》《铁钉生锈了》《变色花》《洗衣服的学问》) 4、本单元主要讲《物质在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回忆各课的知识点。 二、复习整理知识点。 (一)《蜡烛的变化》知识点: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燥的烧杯,杯壁有小水珠出现,说明燃烧过程中有水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一个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石灰水变混浊,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在烛焰上方罩上白瓷碗,底部会变黑,产生了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板书)如:铁水变钢锭、水的三态变化、压扁饮料罐、将白糖加热至融化。 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板书)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如:生鸡蛋变熟鸡蛋、面粉做成馒头、火柴燃烧、树叶颜色变化、盐酸滴在石灰石上、生鸡蛋放入白醋中、碱中倒入白醋、往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将白糖加热至焦黑。 (二)复习整理《铁钉生锈了》知识点: 3、铁坚硬呈银白色,锈松软呈暗红色。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4、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水中有盐,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等因素会使铁更容易生锈。 5、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镀上不易生锈的金属、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

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新城子寄宿制小学—陈瑞东 教学目标: 1.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 待周围事物。 2.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简单归纳。 3.认识物 质变化的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 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4、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5、能让学生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重点:通过蜡 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 变化的种类。 设计理念 1、学习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 本课中研究蜡烛的变化时, 教师可以完全 放手让学生亲自动 手探究,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事实收集并在“实验观察记录表” 上记录下来。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本课教学,运用多元智力理论,将以往“个体户”式的单向 学习,转为主动参与小组活动以探究为主的学习。 教师积极地为 每一个学生创造“动手做”的机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 同研 究,发现科学。 设计思路: 科学课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具有层次性, 注重科学课前后的衔 接,也是 我设计教学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科学课前后的衔接 就好像一个连环套一样, 一环套一环,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具有了 一定的层次性。 本课由实验得出结论时所采用的逻辑推理方法是 归纳法, 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产生和不产生新物质两类。 我便将 第一部分重点设计为实验探究,从简单的形状、形态变化,到较 复杂的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二是加强课堂的拓展外延性, 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更多的物质世界的变化, 使学生对变化有一种 更全 面的认识。 集体备 课) 让学生

教学准备: 小组实验材料:蜡烛,酒精灯,火柴,铁架台,大烧杯,瓷 片、蒸发皿、实验记录单等。 自选材料:醋,鸡蛋、烧杯、火柴、生鸡蛋、澄清石灰水、白 糖、吸管等 教学过程: 一、魔术引入 师:把银白色的铁丝插入蓝色的溶液里, 结果怎样?老师想问 问同学们:班里谁的力气最大, 老师这里有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 谁能把它们吹浑浊。 [ 这种神奇的变化能强烈吸引学生, 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 生表演。师生共同揭示秘密。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 每天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变化。 (举起 手中的粉笔,)你们看,老师手里的粉笔,当用它来写字 时,写一会儿,粉笔会有什么变化?(生答:变短。)如果老师 不小心把这支粉笔掉在了地 上,它又会有什么变化?(生答:断 开了。)同学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们 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长高了) 你们的身高变化是不是每天都能 看见呢?这说明有的变化是缓慢的, 不容易被发现, 而有的变化 却很明显,很容易发现。就像老师刚才表演的这个魔术一样,一 下子变红了, 一下子又变回去了。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物质的变 化。(板书变化) 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 叫“蜡炬成灰泪始干” , 就是描 述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 什么吗? (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 奇妙 变化,好吗?(板书:蜡烛的变化) 二、探究蜡烛的变化 (一)加热蜡烛 1、谈话: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闻一闻等一些方 法来了解蜡烛的特点,比一比看哪一组的同学观察的最仔细。 2、分组观察。 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 看、

《蜡烛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

课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 作者及工作单位 梁家繁广西省梧州市藤县塘步镇沙田小学 教材分析 《蜡烛的变化》一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的第一课。本单元共4课,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的物体的两种变化,一种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这两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生活中接触过蜡烛,但真正观察过蜡烛的变化的学生可能很少,所以要通过撮、压、加热,冷却、燃烧蜡烛的实验来认识蜡烛的物理、化学两种变化形式。 学情分析 经过多学期的科学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基本上对科学充满兴趣,对探究实验充满好奇,基本养成了先思考后实验的习惯,并会对实验过程作记录。但因学生发展差异性的存在,还要加强监督学生的科学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始终要求学生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两种变化形式,形态变化(物理变化)。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2、根据物质变化的前后过程,会判断是那种变化形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蜡烛燃烧时产生什么现象。发光,发热,空气的变化,黑碳

《蜡烛的变化》是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学期第三单元第一课,上课之前我认真地阅读了教科书。初步感觉这节课的内容是简单的,可是要突破教学重点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就按教科书的步骤设计实验,课前准备了充足的实验材料,设计好教学目标,落实知识点,定好教学重难点。课堂安排好实验过程,提醒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最终通过亲自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讨论等过程去发现新知识,并及时总结归纳。最后让学生通过判断生鸡蛋变成熟鸡蛋、树叶颜色变化、火柴燃烧、水的三态变化等巩固所学知识。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当然,课堂上,在判断书本上所例举的各种物体的变化时,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个别学生不能准确判断,而我却急于引导,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讨论。如果今后再上这一节课,时间充足的话,我一定会让学生做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六年级科学《蜡烛的变化》教案

5.蜡烛的变化 【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2.能从切割、受热、燃烧蜡烛的试验中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语言或画图的方法描述,从蜡烛变化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3.体验到尊重证据,合作与交流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切割、受热和燃烧蜡烛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大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不同。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蜡烛、酒精灯、火柴、托盘、小刀、三脚架、石棉网、 烧杯、澄清石灰水、蒸发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5分钟) 1. 教师谈话:同学们喜欢看魔术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表演一段,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出示两个酒杯)这两个酒杯里装的都是无色的液体,现在我把它们倒在一起,看看会怎样? (变红了) 2.教师提问:(出示另一个酒杯)这个酒杯里装的也是无色液体,仔细观察。魔术表演完毕,你看到了什么?(颜色又没有了) 3.教师谈话:大家有什么感觉?明明是无色的液体却有这么多变化,其实这些奇妙变化的背后隐藏着科学道理。想知道原因吗? 4.教师提问:看这是什么?(出示蜡烛)今天我们就从蜡烛入手来解释这个秘密。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蜡烛的变化。(板书课题:蜡烛的变化)【设计意图:表演魔术,展示两个酒杯里分别装着无色的液体,将他们

倒在一起颜色发生了变化,变红了,接着又倒入第三个酒杯里的无色液体,红色的液体变回无色。这个现象非常直观的让学生看到无色液体的颜色变化。奇妙的变化使学生产生疑问,好奇心让他们对“物质的变化”充满了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揭示本课的研究主题。】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27分钟) 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制定实验计划并展开探究 (1)教师提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用什么方法使 蜡烛发生变化呢? (2)师生互动,板书方法:切割、受热、燃烧 (3)教师提问: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想不想试一试呢?要进 行研究我们就需要工具,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一起来看看 都有什么? 实物展示出示(小刀、火柴、蒸发皿、蜡烛等) (4)教师提问: 要使蜡烛发生以上的变化, 我们能用到哪些工具呢? (学生组装演示) (5)教师追问:在使用这些材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谁来说 说?生交流。 (6)教师小结注意事项:认真观察看到现象时,及时填写实验报告单;所有的操作尽量在托盘中进行;玻璃器皿易碎,使用时要注意安全轻拿轻放;注意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方法;加热一段时间后仪器的温度升高,小心烫伤;合理安排试验顺序。 (7)学生自主探究 (8)教师谈话:各组整理实验工具,组长交回。哪个小组愿意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大家分享一下? 【设计意图:通过蜡烛的变化让学生认识物质的变化,是本课的重点,因此,

蜡烛评课稿

《蜡烛的变化》评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是宣城市第四小学教师aaaa,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及各位参与上课的老师给了我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今天,我是来学习的,领导安排我在这儿发言,确实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接下来,我就自己所想到的说说自己的看法,讲得不好,还请多多包涵。 听了李如秀老师执教的《蜡烛的变化》一课,感觉到这位老师在上课之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合理。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出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在蜡烛的变化实验前,教师先让学生在白板上选择各种实验器材,并演示如何摆放,教师对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作了明确的说明;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分工明确,操作过程有条不紊;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了适时的汇报。整个实验过程的操作很专业,很有效,显现出教师高水平的专业和很强的课堂驾驭能力,电子白板的优势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 李老师这一课的闪光点还有很多,我就不再赘述。现在,我在鸡蛋里挑两点骨头:第一点,酚酞溶液的实验混淆了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理解,给他 们造成了迷惑,教师没能给予恰当的解释和分析,导致学 生认为能够变回来的便是物理变化,变不回来的便是化学 变化。 第二点,作为科学老师,我们还是要有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教师演示 用的蜡烛直到下课才熄灭,无论是出于实验习惯,还是出 于安全考虑,这都是不应该的。另外,学生在使用酒精灯 前,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毕竟安全问题乃重中之重。 评课人:宣城市第四小学 aaaa篇二:半截蜡烛评课稿 半截蜡烛评课稿 今天上午,我们一起聆听了胡老师的《半截蜡烛》的一课教学。课堂上,教者以人为本,以读为主,重在引导,整个课堂让学生充满活学的氛围,给听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以读为主,贯穿始终。 《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胡老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释疑,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如:上课伊始,教者出示“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之处呢?”的问题,引导学生解疑。再者出现“这半截蜡烛存在那些隐患?”等问题,学生的阅读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让学生自己读书。在读对、读顺、读好的基础上,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读,使其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读出个人感受,读后有所想,有所为,把自己的感悟、理解逐步变成良好的阅读行为,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好准备,整个课堂书声朗朗,,情意浓浓。 二、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应畅所欲言,。在文本、教师、学生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地说出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悟、所疑、所惑。问题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胡老师在教学中,处处体现了她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让学生自由读文,如教学中,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者让学生从文中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人物学习,。学生情绪很高,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课堂中让学生自由表达,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完课文后,让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五课蜡烛的变化教案青岛版六三制

第五课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 3.汇报交流。 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含反思

县幼儿园20 年季学期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任课教师: 【活动目标】 1.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2.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3.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 【活动重点】 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活动难点】 探索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主题,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老师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听好了啊: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打一日常用品) 小结:孩子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出来了,谜底就是蜡烛。 师:蜡烛是做什么用的?摸上去是什么样的感觉?有什么用途呢? 小结:蜡烛是来照明用的,摸上去滑溜溜的,硬邦邦的。蜡烛点燃后可以帮我们照明。 二、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变化。 师:孩子们,老师点燃这根蜡烛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蜡烛会发生什么有趣的现象? 小结:蜡烛中间的细线点燃后,蜡烛中心出现了像水一样流动的液体,而且还缓缓地顺着蜡烛一侧流了下来,凝固在蜡烛侧面。

三、实验一:让幼儿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1.教师介绍实验材料: 师:今天老师要就请你们来做实验了,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记录表、彩笔,下面就请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我们一起去探索蜡烛的变化。 2.教师介绍实验一的操作步骤与方法: 实验一:点燃蜡烛,让幼儿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师:在实验之前我想先请孩子听清楚操作要求,每两个人一份操作材料,不要讲话,安安静静地动脑认真操作,当听到老师结束活动的口令后,要及时放下材料,然后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实验结果。 说一说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发生了什么现象?好,现在就请孩子们把小板凳轻轻地面向小桌子,开始操作吧。 3.幼儿自主开展实验探究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都用完了,这说明蜡烛的燃烧需要空气。 四、实验二:让幼儿通过实验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1.实验二:点燃两根相同的蜡烛,然后分别罩上大小不同的广口瓶,让幼儿猜想会发生什么现象? 2.教师介绍实验操作材料,提出要求。请幼儿分组做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巡回指导) 3.集中交流,梳理小结。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了,这是因为大瓶子里面的空气较多,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较长;而小瓶子里面的空气少,所以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五、实验三:让幼儿通过实验探究蜡烛燃烧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以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

苏教版科学六上蜡烛的变化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节 蜡烛的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依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 3、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一类会产生新物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各种事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像同学们每天都在长大,楼下的小树每天都在长高,小树的叶子颜色会变,家里养的小狗长大了……你能举出一些生活中的物质在变化的例子来吗? 2、学生讨论发言 3、谈话:同学们讲了很多有生命的物质的变化,那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不是就不会发生变化呢?如果会,那么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呢?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一下没有生命的物质它们是怎样变化的. (二)认识蜡烛的物理变化 1、谈话:看到蜡烛,大家都很熟悉了,但是你知道蜡烛有什么样的特点吗?(安排学生看,摸,闻) 2、学生讨论发言(蜡烛可以燃烧,常温下是固体,有特殊的气味,受热会熔化,熔化后经冷却又再次凝固……) 3、刚才很多同学都提到了蜡烛受热会熔化,那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拉蜡烛受热会之后会有什么变化?冷却之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4、讲解实验步骤: (1)点燃蜡烛,在蜡烛上加热小勺,小勺中有蜡块。 (2)观察小勺中的蜡块的变化,边观察边记录。 (3)待蜡块完全融化之后再将小勺放入旁边的水槽中,冷却后再观察。 5、学生分组实验 注意: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蜡烛的状态变.并且注意记录. 注意实验安全!!! 6、学生汇报实验现象:蜡烛受热时会慢慢变软,再变为蜡烛液体; 7、现在我们先把小勺放在水中冷却,再来看另外一个实验 (三)认识蜡烛的化学变化 1、讲解实验:课本30页右下角,蜡烛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 实验步骤:将一只干净的瓷蒸发皿放在蜡烛火焰上一段时间,然后取下蒸发皿,观察被蜡烛烧过的部位 2、教师演示实验 3、指引学生观察蒸发皿在实验前后的变化. 4、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在实验前,即加热前,蒸发皿是白色的,在火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蜡烛的变化苏教版 (11)

六年级科学上册《蜡烛的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二)科学知识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2、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物质的变化有两类。 难点:会从周围的物质变化现象中判断两类变化。 三、教学准备: 蜡烛、蜡块、烧杯、火柴、酒精灯、三角架、蒸发皿、澄清石灰水、多媒体课件、实验记录表等。 四、教学过程: (一)加热和点燃蜡烛,认识物质的两种变化。 1、导入:唐代诗人李商隐曾经有这么一句诗,叫“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描述了我们周围的一个常见物体的变化,你们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 生:(齐声说道)蜡烛! 2、师:“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从蜡烛身上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奇妙变化,好吗?(出示课题) 3、师:大家一定都见过蜡烛,蜡烛有什么特点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观察并描述一下我们桌上的蜡烛,看看谁观察到蜡烛最多的特点。 4、学生进行观察蜡烛的活动,汇报蜡烛的主要特点。(观察方法:看、闻、

摸等) 5、师:刚刚同学们观察得真不错,没想到一个小小的蜡烛在同学们的眼中竟有这么多的特点。但是,今天我们想要来研究蜡烛的变化,你觉得光凭我们刚才的观察能发现蜡烛身上的变化吗?那么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 生1:将蜡烛进行点燃来进行研究。 生2:将蜡烛进行加热。 师:点燃和加热是一回事吗? 生:不是,点燃要用火直接去烧;加热并不直接接触到火。 师:还有什么方法来研究蜡烛的变化吗? 6、师:既然同学们有许多的方法来研究蜡烛的变化,那么今天我们就选择“加热”和“点燃”蜡烛这两种方式来研究,看看蜡烛是不是真的有变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7、加热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展示:加热蜡烛的实验。(实验材料每个实验桌上都有准备) ②师提问:你们觉得做这个实验需要些什么材料? 生(观察实验图后):需要蜡烛、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蒸发皿。 ③师(提示注意点):1、酒精灯使用要小心,特别是熄灭时要用灯帽。2、边观察要边完成桌上的探究实验活动1的记录等。 ④学生四至5人一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 ⑤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师出示:蜡烛加热前是固体状态,加热后成了液体状态,这说明加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蜡烛的形态(形状)发生了变化。(板书:形态发生了变化) ⑥小结: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蜡烛的加热,发现蜡烛加热前是固体,加热后已经变成了液体,这说明加热蜡烛后,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8、点燃蜡烛的实验研究: ①师提问:“蜡炬成灰泪始干”描述的是蜡烛燃烧时在渐渐耗尽,是不是点燃的蜡烛真的到了最后就变成灰了呢?最后烧尽的蜡油又变成什么了呢?下面,就让我们亲手点燃蜡烛,看看蜡烛变化的究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如何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质疑是发现的设想,探究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探究者所具有的良好的质疑意识无疑是探究活动的催化剂。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大胆质疑比培养学生的解疑能力更为重要。然而,目前科学教学中学生的质疑意识却普遍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敢或不愿质疑。二是较少或者没有质疑意识。为了改变学生这一现状,我认为应该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质疑动机入手,辅以情境的创设和方法的指导。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质疑”强加给学生,而是应通过启发引导,精心设置质疑情境,让他们自己产生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而主动进行质疑。下面选取我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几个片段,仅供参考: 如教学《蜡烛的变化》时,点出课题后引导学生提出:蜡烛点燃会有哪些变化?学生带着问题产生好奇,走进文本进行学习。 再如:探究“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现象”时,先让学生做混合实验并观察现象,然后再让学生用燃烧的火柴做混合产生气体与普通空气的对比实验,再鼓励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质疑。于是,学生纷纷质疑:小苏打和醋混合杯中的火柴为什么熄灭?空气杯中的火柴为什么不熄灭?两个杯中的气体是不是不一样?混合杯中的气体为什么和空杯中的气体不一样?是不是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产生了新的气体?再让各层次的学生分别思考解疑,使得各类学生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寻找答案,培养各层次学生大胆质疑。 又如教学《溶解》一课时,我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举起一杯水,问学生:“把食盐放在水中,轻轻摇晃,会发生什么现象?”让学生会做出多种设想,然后分组实验,并仔细观察,学生会发现食盐不见了,我问:“对于这一现象有什么疑惑呢?”学生说“食盐哪里去了?”这样问题就产生了,学生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这时我就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探究,“高锰酸钾和粉笔灰进行的对比实验”,借助高锰酸钾和粉笔灰的颜色,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高锰酸钾颗粒在水中溶解的全过程,以及粉笔灰沉淀在杯底的事实,学生在报告实验结果时,就会说出高锰酸钾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粉笔灰沉淀在杯底,这时我顺势告诉学生,像高锰酸钾那样在水中变成极小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这种现象叫做“溶解”。这样,学生亲身经历、亲眼目睹高锰酸钾溶解过程,因此对溶解的概念理解得就会透彻。此时我再趁热打铁,追问学生:通过刚才的实验,你认为食盐哪里去了?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不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最新资料推荐------------------------------------------------------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反思一: 蜡烛的变化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成功之处: 1、任务驱动下方有实效在本节课的核心过程推进中探究蜡烛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我是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效果相当不错,学生在有向任务的驱动下不会乱做,而且观察地有针对性,因此也就能发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能够准确地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能对教材中有些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加以改进。 课前我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比如仪器准备、课件制作等。 也把本节课学生实验亲自操作一遍,发现教材中燃烧蜡烛的第二活动: 用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来检验燃烧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我觉得实验效果不明显。 通过改进后,用点燃的蜡烛伸入盛有少许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中,用盖玻片盖灭后,摇晃广口瓶,实验现象很明显。 学生发现了广口瓶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创设一定的情景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学习热情很高, 1 / 9

全班学生都能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都能动手实验,能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表现出发现新问题的兴奋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技能;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本课教学不足之处: 1、对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学生实验数据分析不到位。 记得有一小组汇报: 用干燥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发现烧杯内壁有雾状物出现,他说烧杯内壁雾状物是由于受热的空气遇冷凝结成了小水滴。 当时我只是否定,并没有向那位学生解释清楚(烧杯内壁雾状物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 另外,烧杯内壁出现雾状物现象是瞬间产生,我巡视时发现,有个别小组没有按要求进行实验,烧杯罩的时间过长,不能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 显然是我实验前的要求讲解不到位。 2、评价语言稍嫌单调,我开课班级是信大附小比较好的班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实验中发现比较多,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但点评不到位,没有用多种形式的语言激励学生。 显然是我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的缘故。 本节课给了我很大思考: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何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3.1蜡烛的变化-附知识点梳理

3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烛的变化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第1课《蜡烛的变化》。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首先我来谈一谈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世界”板块中“物质的变化”范畴,教材从生活中熟悉的变化入手,提升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并试图让学生在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和科学概念的过程中,经历部分或完整的科学探索过程,提高其科学探究的水平,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可以改善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本课包含三个部分内容:首先通过研究蜡烛的变化,认识物质的两类基本变化。然后实验探究。第三部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 学情分析 本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来初步认识物质变化的两类。本教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以动手做的研究资源、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因为本课涉及到的实验,比较简单,对于实验的操作方法除了提醒安全外,我将弱化处理,让学生自主实验。重点放在应用环节,能判断物质属于哪种变化。 教学目标 1.能从蜡烛融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两种变化的主要特点。 2.能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概括。 3.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无时无刻不发生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蜡烛融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蜡块、蜡烛、酒精灯、蒸发皿、火柴、烧杯、澄清的石灰水、干抹布、白醋等 学生准备:收集与蜡烛变化相关的资料、预习本课等。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生入境 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话请学生讲述李白小时候的故事,引出“变化”这一话题,再请学生举出一些物质变化的例子,然后通过我的叙述:“大千世界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云卷云舒、草木生长、生米熟饭、平地高楼……可是,这些变化背后隐藏着什么科学奥秘?今天,我们就以蜡烛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燃烧的实验不需要我一步一步的带领,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科学教学反思一导入简洁,直奔主题同学们,通过《我们身边的物质》这一节课的学习,知道我们的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 并且知道物质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那么到底我们身边的物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认为这样的导入直奔主题,让同学们一开始就明白这节课的学习目的,也为后面的实验节约了时间。 二部分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在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中,我先让学生们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汇报。 这里我没有提醒学生怎样去观察。 即运用多种感官(看摸闻等)进行观察。 这样的疏忽导致了学生们观察沙和豆子的特点时抓不住主要特征,回答时南辕北辙。 虽然我提醒了学生们从颜色状态气味几方面进行汇报,但还是有的学生回答沙里面没有杂物;有的回答没有磨损;更有的说没有变化等。 这样也导致了我的课堂语言有些凌乱。 甚至有那么一会儿被学生误导了。 当有的学生回答说沙没有变化时我不能理解他的意思,只能牵强

的帮他补充放在那里没有任何变化,但我现在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这个意思。 其实,这样的提醒在科学课尤其是象我教学的很少做科学实验的班级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还能减少教师一些不必要的啰嗦和尴尬,更能对下一环节白糖加热实验的教学奠定基础,在下一环节的观察活动中就可以不用提醒学生观察方法了。 可谓是一箭三雕!()混合沙和豆子的实验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是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教师可以先提醒这个实验的目的,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只根据他们的设计提出疑问或者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就可以了。 我没能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 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先观察混合前沙和豆的特点,然后进行混合分离再观察比较。 这样的教学不仅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说明我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不到位,也说明我的教学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上来。 ()这一个实验也应该填写实验记录单。 如果填写了实验记录单,学生们对混合后沙和豆子没有生成新的物质这一结论会有更清楚的认识。 ()第一个实验结束后应该提醒学生收拾好实验材料,然后再进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蜡烛的变化导学案

汤河学校导学案(科学)科 2013 年9 月 2 日 制订 年级六年级教师杨桂英课题1.我们周围的变化第 1 课时课型单一课 达成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重点会利用实验材料做蜡烛燃烧的实验。 难点 能仔细观察蜡烛加热和燃烧的现象,比较、判断并描述出两类物 质变化的不同。 教学流程 安全教育 一、导入 1.出示生日蜡烛,谈话:同学们过生日时蛋糕上一定少不了蜡 烛吧,这是我们生活中熟悉的物体,你们能说说蜡烛是种什么样 的物体? 2.提问:生活中见过蜡烛的变化吗?有哪些变化? 3.学生讨论,回答。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 3、谈话:判断这种物质的变化属于哪类变化时要说出最充分的证据。 4、小组讨论汇报。 5、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看书74页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 板书设计 1.我们周围的变化 我们周围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5、《蜡烛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中的第一课《蜡烛的变化》。本课主要通过对蜡烛和其他物质的系列探究,让学生自主地认识物质变化有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 一、说教材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蜡烛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实验探究,通过切割蜡烛,熔化蜡烛和点燃蜡烛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变化有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和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两大类;第二部分是交流讨论,辨析判断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型;第三部分课外拓展,以“面塑或泥塑”为主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可以在课后自由设计、制作。由此看出教材是按照“问题- 实验- 结论- 应用”的思路编排的.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的认识和处理,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科学探 究目标:学生会设计,完成简单的实验,能对实验现象进行 简单归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探究的乐趣,乐于合作交流,愿意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科学知识目标: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产生,另一类产生新物质。 三、说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是从收集的广泛的现象中归纳,得出物质变化的规律。 四、说教法、学法为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本课主要采用“提出问题-猜想 假设- 设计方案-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的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是实验法,观察法,互动讨论法。 五、说教学设计《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让学 生亲历探究过程,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本课将利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我设计如下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同学们今天都带了橡皮泥,大家玩一玩橡皮泥,捏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物品。然后请同学们说一下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形状”改变后,引入本课内容一一今天我们以蜡烛 为例,来研究周围世界的变化,从而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 1、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关于蜡烛的系列探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课本的图示,小组成员先讨论实验方案,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讨论交流后教师提示学生合作实验,重要的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