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兴奋性:是指活的细胞组织或机体具有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阈强度:能够引起组织发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的常用指标。

与兴奋性成反比关系。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各种环境变化。

引起组织兴奋刺激必须在刺激强度、刺激持续时间以及刺激强度对时间的变化率三个方面达到某个最小值(阈值)

反应:细胞、组织或机体受到有效刺激后所出现的内部代谢过程或外部活动的改变。

反应有两种类型:兴奋和抑制。

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

一.神经调节

人体内最主要的调节方式。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

特点: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二.体液调节

概念: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实现的调节功能活动的方式。

特点: 缓慢、广泛、持久。

三.自身调节

概念: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负反馈:反馈信息减弱控制部分活动的过程。

意义:对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细胞膜对小分子物质和离子的转运形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

阈电位:能触发细胞膜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

特点:①顺浓度差转运;②不耗能

1. 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转运物质:O2 ,CO2

单纯扩散的影响因素:

①细胞膜对物质的通透性②两侧分子的浓度差

2. 易化扩散:不溶于或难溶于脂质的物质在脂蛋白帮助下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1)载体运输:转运小分子有机物,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载体运输的特点:

①较高的结构特异性②饱和现象③竞争性抑制

(2)通道运输转运Na+、K+等离子。

通道运输的特点:

①通道开闭取决于膜电位或化学信号②结构特异性③无饱和现象

(二)主动转运:物质分子或离子在泵作用下耗能而逆电-化学差通过细胞膜的过程。

特点:①逆浓度差转运;②需耗能

1 钠泵本质:钠-钾依赖式ATP酶

2 钠泵激活:被细胞内钠增加或细胞外钾增加激活。

3 钠泵作用:泵入钾泵出钠,形成并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分布。

钠泵的意义:①细胞内高钾是许多代谢反应的必要条件。

②维持正常细胞体积。③建立势能贮备。

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区别

主动转运被动转运

需由细胞提供能量不需提供能量

逆电-化学势差顺电-化学势差

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大使膜两侧浓度差更小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进出细胞的过程: 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1.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膜两侧的电位差。(由钾离子外流形成)

2. 动作电位: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扩布性电位。

膜电位状态

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甚至消失的过程。(主要由钠离子内流形成)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零变为正值的过程。

超射值:膜内电位由零到反极化顶点的数值。

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后恢复到极化的过程。(主要是由钾离子外流产生)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②不衰减性传导

动作电位的意义:兴奋的标志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1:

细胞内钾浓度高于细胞外,安静时膜对钾的通透性较大,故钾外流聚

于膜外,带负电的蛋白不能外流而滞于膜内,使膜外带正电,膜内带负电。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2:

当促使钾外流的钾浓度势能差同阻碍钾外流的电势能差(钾外流导致的外正内负)相等时,钾跨膜净移动量为零,故静息电位相当于Ek。

动作电位机制1:

细胞受刺激时,膜对钠的通透性增加,因膜外钠浓度高于膜内且受膜内负电的吸引,故钠内流引起上升支直至内移的钠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钠的净移入时为止(ENa)。

动作电位机制2:下降支:钠通道关闭,钾通道开放,钾外流引起。随后钠泵工作,泵出钠、泵入钾,恢复膜两侧原浓度差。

第三章血液

一. 内环境

(一)概念: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

(三)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性质的相对动态平衡的状态。

.稳态意义:保证细胞正常生存的必要条件。

二. 正常人的血液呈碱性,PH为7.35-7.45

三.血液的功能

(一)运输功能:1.运输代谢产物。 2.运输激素

(二)防御保护功能

(三)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1.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NaCl、葡萄糖等形成。作用: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2.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作用:调节组织液和血液间的水平衡。

红细胞生理

一.数量及形态

男红细胞 5.0×1012个/L

血红蛋白120~160g/L

女红细胞 4.2×1012个/L

血红蛋白110~150g/L

二.功能:①运输O2、CO2 ②缓冲pH

三.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其快慢主要在血浆的性质。

四.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是铁和蛋白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所需的物质维生素B12、叶酸和内因子。

(五)调节

1.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部位:肾脏(主要)、肝脏

作用:骨髓红系定向祖细胞增殖分化,加速红细胞的生成。

意义:通过一负反馈环来解除组织缺氧情况,维持红细胞数量的相对稳定。

2.雄性激素

①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②促进肾脏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白细胞生理

(一)白细胞的功能:防御病原体入侵,修复损伤组织和参与免疫反应,对机体起保护作用。

血小板生理

一.生成及数量:(100-300 )×109个/L

二.生理特性:1.粘附与聚集 2.释放 3.吸附 4.收缩血块

三.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 生理性止血功能

2. 促进血液凝固功能

3. 对血管壁的营养支持作用

四.生理性止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 血凝

五.血液凝固

概念: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浆与血清的区别:血清中不含有含纤维蛋白原和参与凝血的一些物质。

(二)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与原理

第一步: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Ⅹa、Ⅴ、Ca2+、PF3)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ⅡⅡa)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网罗红细胞→血块

二、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指红细胞血型。(一) 凝集反应:凝集原+相应凝集素→凝集反应(免疫反应)

ABO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种类的不同而分。

(一) 输血原则: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浆所凝集

1.首选同型血

2.慎选异型血,量小于300ml,且缓慢输血。

第四章血液循环

动作电位产生机制

分期产生原理

0期(去极化期) Na+大量迅速内流

1期(快速复极初期) K+ 一过性外流

2期(平台期) Ca2+内流和K+外流

3期(快速复极末期) K+迅速外流

4期(静息期) 钠泵活动加强

心肌的生理特性包括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兴奋性和收缩性四个方面、

窦房结是正常心脏搏动的起步点,称为正常起搏点。自律性最高。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在于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从而保证心室的充盈与射血。

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左右心房肌← 窦房结→ 心房优势传导通路→ 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左右心室肌

期前收缩:额外刺激引起心室提前的一次收缩。

原因:额外刺激落在窦房结引起的心室兴奋的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内。

代偿间歇:期前收缩以后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心肌收缩的特征:1.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由于心肌的有效不应期长)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决定于心率的快慢。

心脏的射血

(一)动力:心室的节律收缩与舒张产生的压力差。

(二)原理:心室收缩(舒张)→ 室内压力增大(降低)→ 房室瓣关(开),动脉瓣开(关)→ 射血(充盈)。

射血:血液由心室到动脉。充盈:血液由心房到心室。

(三)心脏的射血过程(具体看课本P50-P52,尤其是P52表4-1)每

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正常人安静时为55-65%。.每分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指数:安静、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

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体表面积,一般成年人为3.0-3.5L/min/m2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一)每搏输出量(SV) 搏出量决定心肌收缩力

1.心肌初长—异长调节决定前负荷(心舒末期容积)

2.心肌收缩性—等长自身调节受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

3.后负荷(大动脉压力)

(二)心率

第一心音:S1 出现于心室收缩期之初,标志心室收缩开始。

形成:心肌收缩;房室瓣关闭及房室血流中断;动脉瓣开放射血产生湍流形成。第二心音:S2 发生在心室舒张期早期,标志心室舒张期开始。

形成: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以及大动脉中血流减速而引起的震动。

一.动脉血压: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四.动脉血压的形成:1. 血管内足够的血量充盈—前提 2. 心脏射血—动力

3.外周血管—阻力

4.大动脉弹性—减缓收缩压,维持舒张压。

4.动脉血压的影响因素

(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2)心率(3)外周阻力

(4)大动脉管壁弹性(5)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

(一).微循环的组成和通路

1.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吻合支和微静脉。

2.通路

(1)迂回通路(营养通路):实现物质交换的场所。

(2)直捷通路:使血液快速回流。(3)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

(二)微循环的调节

1.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控制局部血灌流量

2.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开关

3. 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影响组织液生成回流

小静脉、微静脉、小动脉和微脉-受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后微静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主要受局部体液调节。

真毛细血管是轮流开放的。

①安静时,20%真毛细血管开放。②微循环血流量与组织代谢水平相适应

二.血管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参照课本)

1.交感缩血管神经: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

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

皮肤、内脏与骨骼肌分布密度较高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起源:T1-5 支配范围:心脏各部分

作用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β1受体结合,引起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起源:延髓背核、疑核。支配范围:主要支配窦房结,很少支配心室肌。

作用: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心肌细胞M受体结合,引起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3.交感缩血管神经:能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的神经纤维。

起源:T1--L2.3 作用:末梢释放NE与血管平滑肌α 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

三.心血管中枢:与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

1.基本心血管中枢—延髓

心交感中枢:兴奋时,心率↑、心缩力↑、

缩血管中枢:血管收缩。

心迷走中枢:心率↓ ,心缩力↓ 。

特点:①紧张性活动;②存在相互抑制。

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

这些心血管中枢的活动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相协调。

四.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1.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兴奋α 受体、β受体

作用:①心: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β 1受体)

②血管:

皮肤、肾、胃肠等血管收缩;

骨骼肌、肝、冠脉等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变化不大血液重分配。

(骨骼肌、心优先供血)

2.去甲肾上腺素

NE兴奋α受体>β1受体> β2受体

作用:①A缩致外周阻力和V缩致回心血量引起血压上升

②对心脏的直接正性作用可被降压反射的间接作用掩盖导致心率下降。

(二)血管紧张素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具体参照课本)

肾血灌注下降或血钠下降等多种机制引起肾近球细胞分泌肾素(酸性蛋白酶)。

血管紧张素原

肾素→ ↓

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

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酶A → ↓

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使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促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保钠排钾。

第五章呼吸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胸内负压:胸膜腔内的压力在整个呼吸过程中都低于大气压,故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大气压- 肺回缩力= - 肺回缩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和小气管的扩张状态②利于静脉血、淋巴液回流

.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壁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功能:

1.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2.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3.防止肺水肿

4.防止肺不张

1.肺活量:指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

2.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3.补呼气量:指平静呼气之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增加的呼气量。

4.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肺泡的气体总量。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一.气体交换原理

形式:气体单纯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差

分压:混合气体中各种气体所具有的压力。

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气由肺泡向静脉血扩散,二氧化碳则由静脉血向肺泡扩散。

.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氧气由血液向组织扩散,二氧化碳则由组织向血液扩散。

四.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气体扩散的速度与分压差、溶解度成正比,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2.呼吸膜的厚度与面积厚度—成反比面积—成正比

3.通气血流比值:每分肺泡通气量和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

4.25/5=0.85

二.O2的运输

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

三.CO2的运输

物理溶解(5%)

化学结合①碳酸氢盐(88%)②氨基甲酸Hb(7% )

二.肺牵张反射(属负反馈调节):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的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感受器:位于支气管、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中。

反射途径:

吸气,肺扩张→ 肺牵张感受器↑

↓迷走神经

← 吸气中枢活动↓

限制吸气,使吸气转向呼气

生理意义:使吸气不致过长,过深,促使吸气及时转为呼气。

(二) CO2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co2上升,引起呼吸深快引起肺(泡)通气量上升;但超过限度则有压抑呼吸甚至麻醉效应;另外,Pco2过低可致呼吸暂停。

作用途径:一条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和主动脉体),冲动分别由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呼吸中枢,使延髓呼吸中枢兴奋,导致呼吸加深加快; 另一条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间接引起延髓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三)H+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动脉血[H+] 上升引起呼吸深快引起肺(泡)通气量上升

作用途径:通过刺激外周感化学和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引起。

(四)低O2对呼吸的调节

效应:一定范围内动脉血的Po2 下降引起呼吸深快肺(泡)通气量上升但严重低O2 可致呼吸障碍。

作用途径: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

1.延髓呼吸节律基本中枢

作用:产生呼吸节律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作用:限制吸气,促吸气向呼气转化。

第六章消化生理

1.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吸收:食物经消化后,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的过程。

3.副交感神经(主要)兴奋可使胃肠运动增强,消化腺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胃肠运动减弱,消化腺分泌抑制。

4.胃肠激素:在胃肠道粘膜上皮细胞之间,含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其分泌的激素统称为胃肠激素。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

1.兴奋性低

2.伸展性较大

3.有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

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较敏感

二.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透明,pH 0.9~1.5

1. 盐酸: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给胃蛋白酶,提供活动所需的酸性pH

②杀菌③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⑤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

2. 胃蛋白酶原:能被激活为胃蛋白酶,水解食物中的蛋白质。

3. 粘液:润滑、保护胃粘膜

4. 内因子:①保护VitB12不被消化酶水解②促进VitB12经回肠粘膜吸收

三.胃液分泌的三个时期:头期、胃期和肠期。

( 1). 头期的胃液分泌:食物刺激头部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量多、酸度高、酶含量高、消化力强。与食欲关系密切。

(2)胃期的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胃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酸度高,消化力(酶)比头期的弱。

(3)肠期的胃液分泌:食物刺激肠引起的胃液分泌。

特点:量少。

四.胃液分泌的抑制:盐酸、脂肪、高张溶液。

五.胃的运动

(一)形式:

1.容受性舒张

概念: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经迷走神经反射性引起胃底、胃体肌舒张。意义:容纳食物

2.紧张性收缩

意义:①使胃腔具有一定压力

②有助于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

3.蠕动

意义: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

②磨碎食物(即机械性消化)

③推进食糜(胃排空)

(二)胃的排空及其控制

1.胃排空: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排空速度:糖>蛋白>脂肪;稀、细、等渗——快(反之则慢)

胃排空的控制

(1)胃内因素促进排空:①胃内食物(Nr)②胃泌素(Hr)(2)十二指肠因素抑制排空:①肠胃反射(Nr)②肠抑胃素(Hr)(3)幽门括约肌的作用

六胰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无色无臭pH 7.8-8.4

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HCO3—-----H+

提供小肠内消化酶活动所需的最适pH

2.消化酶

①胰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葡萄糖

②胰脂肪酶将脂肪分解为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

③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shi和胨

(一).体液调节

①促胰液素H2O、HCO3-很丰富,但酶少

②胆囊收缩素酶多,量少许

③促胃液素酶多,量少许

二、胆汁的分泌和排出

(一)胆汁的性质:较浓、味苦、有色液体。

(二)胆汁的成分作用(不含消化酶)

1 H2O (同胰液)

2 碳酸氢盐(同胰液)

3 有机成分

①胆色素

②胆盐 a.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起重要作用

b.促脂肪产物、脂溶性Vit吸收

c.促胆汁自身分泌

③胆固醇④卵磷脂

四.小肠运动

(一)小肠运动的形式

1.紧张性收缩作用:①维持基础压力

②是运动的基础

③维持小肠的位置形状

2. 蠕动作用:推进食糜

3.分节运动作用:①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利于化学性消化

②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利于吸收

③挤压肠壁而促进血液、淋巴回流

4.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①面积200m2 ②消化完全

③停留3-8h ④血管和淋巴管丰富⑤绒毛运动

5.吸收能力、速度取决于:

①该消化部位的结构②食物在该消化部位的消化程度

③食物在该消化部位停留的时间

(二).大肠的运动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

2.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3.蠕动(集团蠕动)

第八章肾脏的排泄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项目近髓肾单位皮质肾单位

主要分布内皮质层外中皮质层

数量10%--15% 85%--90%

体积较大较小

入球小A 相当较粗

出球小A 相当较细

髓袢甚长甚短

第二毛细血管深入髓质布于皮质部分

主要功能尿浓缩稀释尿生成

尿生成过程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以及分泌三个环节.

一.滤过:指循环血液流过肾小球毛细血管网时,血浆中的水和小分子溶质,通过滤过膜滤到肾小囊的囊腔内形成超滤液(原尿)的活动过程。

(一)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

组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内层上皮细胞。

形成两个屏障:机械屏障—滤过膜上大小不等的孔道

静电屏障—带负电的糖蛋白

(二)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入球端:2kPa——有滤过,生成超滤液

出球端:0kPa——滤过停止

(三)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总量。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浆流量的比值。19%

(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具体看课本)

(1)滤过膜通透性和滤过面积改变

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毛细血管腔狭窄或完全阻塞,使活动的肾小球数目减少,有效滤过面积显著缩小,滤过率降低,结果出现少尿以至无尿。

肾病理导致滤过膜孔增大或糖蛋白降低,使膜的通透性增大,形成蛋白尿甚至血尿。

(2)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大失血时通过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肾血管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导致少尿或无尿。

全身血浆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也将降低,此时有效滤过压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也增加,尿量增多。

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等引起尿路梗阻时,在梗阻上端发生尿潴留,使囊内压升高,致使有效滤过压降低,滤过率减少。

(3)肾小球血浆流量的改变

肾小球血浆流量较小时,部分血浆内容物滤出后,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就上升很快,有效滤过压很快下降到零,滤过停止,导致少尿或无尿。渗透性利尿:小管液溶质浓度增高导致渗透压升高造成的利尿。

球管平衡:近球小管重吸收率始终占肾小球滤过率65%-70%的现象。

球管平衡意义:使终尿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大幅度波动。

水利尿: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加。

原因是由于摄入水量突然增多,水经胃肠吸收入血,使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暂时抑制了血管升压素的合成和释放所致。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 五)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近球小管。

三.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分泌: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上皮细胞,将通过其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小管液中的过程。

分泌H+. NH3 .K+

1.H+ 以H+-Na+交换的方式进行。意义:排酸保碱

2.NH3 促进排酸保碱

3.K+ 以K+-Na+交换的方式进行

排泄:小管上皮细胞将血液中原有的某些物质排入小管爷中的过程。

(一)血管升压素

1.合成: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

2.作用: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3. 血管升压素释放的有效刺激(增加)(具体机理看课本)

①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增加②循环血量的减少

③动脉血压下降④其他

(二)醛固酮

1.分泌:肾上腺皮质球状带

2.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细胞的主动重吸收Na+并排K+。

3.调节:主要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及血浆中Na+、K+浓度等的调节。

第九章内分泌

激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具有特殊生理作用的高效生物活性物质。

二.激素的分类

(一)含氮类激素:肽类、蛋白质类、胺类

(二)类固醇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

生长素

生理作用:

1.促进生长:

人幼年:生长素缺乏侏儒症

生长素过多巨人症

成年后:生长素过多肢端肥大症

2.促进代谢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促进脂肪分解、FA氧化

③抑制外周组织摄取及利用糖

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调节物质代谢和促进生长发育

对代谢的作用: 1.产热作用 2.影响物质代谢

(1)蛋白质

生理量: 合成↑......正氮平衡

剂量不足: 合成↓......粘液性水肿

剂量过大: 分解↑......负氮平衡

(2)糖促糖吸收促肝糖原分解抑糖原合成促外周组织利用糖

(3)脂肪促进脂肪的合成与分解,分解>合成

3.其他作用

1.神经系统提高CNS和交感NS的兴奋性

2.心血管系统HR ,CO ,BP

3.消化系统促进消化

三.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

(二)自身调节

I-↑↑→T3.T4合成.释放↓

I- ↓↓→T3.T4合成.释放↑

肾上腺

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1.调节物质代谢

(1)糖:糖异生↑ 糖利用↓

(2)脂肪:分解↑ 大剂量:四肢脂肪分解↑ 腹、面、肩及背脂肪合成↑(3)蛋白质:分解↑,合成↓

2.参与应激

? 应激反应:内外环境中的各种伤害刺激,如感染、中毒、创伤、缺氧等作用机体时,引起机体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此时,血中ACTH增加,糖皮质激素增加,增强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

3.对各器官系统的作用

(1)血细胞:RBC、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数量↑

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数量↓

(2)胃肠道:增加胃酸的分泌和胃蛋白酶的生成

(3)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4)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对CA的敏感性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

四.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一)生理作用

1.反应↑ CNS兴奋性↑

2.供血↑ 心功能↑,血供应重新分配

3.供O2↑ 呼吸↑

4.供能↑ 升高血糖

应急反应:特殊刺激使机体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活动为主、全面提高适应能力的反应。

胰岛

A细胞→ 胰高血糖素B细胞→胰岛素

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生理作用:调节三大物质代谢,降低血糖,促进生长发育。

一.调节物质代谢:

1.降低血糖。

2.促进脂肪合成、贮存,抑制分解。

3.促进蛋白质合成和贮存,抑制分解。

二.促进生长发育:促进氨基酸转入细胞、蛋白质合成和核酸合成。

胰岛素分泌下降: 1.血糖升高—糖尿;

2.脂代谢紊乱—高胆固醇动脉硬化;

3.蛋白质分解----消瘦

三.调节: 1.血糖浓度高—胰岛素分泌多,(最重要因素)

2.胃肠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使分泌多,

3.迷走神经兴奋—胰岛素分泌多。

第十章神经系统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 2.绝缘性 3.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突触:神经元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

结构: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分类:按接触部位分:轴-体轴-树轴-轴

按突触对后一个神经元的效应分: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

(二)突触的传递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1)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Ca2+通道开放

(2)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

(3)胞裂外排,释放递质

(4)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后膜通透性,产生突触后电位

1.兴奋性突触的传递: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去极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产生机制:

轴突冲动→ 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提高对Na+、K+,尤其对Na+的通透性→突触后膜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传递: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超极化。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的产生抑制:

抑制性N元末梢兴奋→ 释放抑制性递质→经扩散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 提高突触后膜对Cl-的通透性→突触后膜超极化

二. 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携带和传递信息功能的一些特殊化学物质。(一)外周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胆碱能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由所有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一部分以及躯体运动神经纤维末梢释放。

2.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NE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

由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

2. 嘌呤类或肽类递质。存在于胃肠道

三.受体:存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地与某种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

(一)胆碱能受体

1.M受体毒蕈碱性受体

Ach与此类受体结合将产生副交感神经末梢兴奋的效应。

阻断剂:阿托品

2.N受体烟碱性受体

Ach与此类受体结合将产生终板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导致骨骼肌的收缩和节后神经元的兴奋。

阻断剂:六烃季铵、箭毒(N1受体),十烃季铵、箭毒(N2受体)

(二) 肾上腺素能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不同受体结合产生不同的效应。

1.α受体:主要分布在小血管的平滑肌分α 1、α 2两个亚型

2.β受体:分布广泛分β1、β2、β3三个亚型

四.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也可称为内脏神经系统。

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特征

1、传出神经分节前和节后纤维

2、起源不同

3、交感神经分布于几乎全身内脏器官,而副交感神经分布则较局限

4、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反应较弥散;副交感神经则相反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详见课本P203表10-4)

总功能:调节心肌、平滑肌、腺体的活动

生理学考试试题附 答案

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 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 刺激阈E. 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B.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C.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D.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3.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 排尿反射B. 血液凝固C. 分娩D.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 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4.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 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B.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 C.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 D.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E.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A. 100次B. 200次C. 300次D. 400次E. 500次 6.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B.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D.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以上都不是 8.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 单纯扩散B. 易化扩散C. 主动转运D. 出胞作用E. 吞噬作用 9.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5~10%B. 10~20%C. 20~30%D. 30~40%E. 40~50%10.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A. 12倍B. 30倍C. 50倍D. 70倍E. 90倍 11.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钠离子浓度的()。 A. 1倍B. 5倍C. 12倍D. 18倍E. 21倍 12.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 相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低常期→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相对不应期 13.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 去极相之后B. 超射之后C. 峰电位之后D. 正后电位之后E. 以上都不是14.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理论值相比()。 A. 前者约大10%B. 前者大C. 前者小D. 两者相等E. 以上都不对

生理学综合练习题_重点

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4个答案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在人体功能调节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 A.全身性体液调节 B.自身调节 C.神经调节 D.局部性体液调节 2.机体环境是指 A.细胞液 B.细胞外液 C.组织液 D.血液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负反馈 D.正反馈 4.维持机体功能相对稳定的调节是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负反馈调节 D.正反馈调节 5.Na+由膜转运到膜外的转运方式属于 A.单纯扩散 B.载体扩散 C.经通道扩散(相反) D.主动转运 6.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A.Na+平衡电位 B.K+平衡电位 C.Cl-平衡电位 D.Ca2+平衡电位 7.葡萄糖跨膜转运主要依靠细胞膜上哪些部分来进行 A.泵 B.通道 C.载体 D.受体 8.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A.静息电位 B.动作电位 C.阈值 D.阈电位 9.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对下面哪离子的通透性最大 ++ C.Ca2+ D.Cl- A.顺浓度差转运 B.耗能 C.借助载体 D.不耗能 11.动作电位的产生是 A.细胞接受刺激的标志x B.细胞收缩的标志 C.细胞兴奋的标志 D.腺体分泌的标志 12.柠檬酸钠的抗凝血原理是 A.加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B.抑制纤维蛋白原的生成 C.使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增多 D.去掉血浆中的游离Ca2+ 13.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小将发生 A.叠连加速 B.脆性增加 C.溶血 D.血栓形成 14.外源性凝血开始于 A.组织损伤释放因子Ⅲ B.因子Ⅻ接触激活(源性) C.血小板粘附聚集 D.因子Ⅹ激活 15.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上受体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16.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A.血红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球蛋白 D.白蛋白 17.额外刺激落在心肌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的哪一期可产生期前收缩 A.绝对不应期 B.相对不应期 C.超常期 D.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 18.正常心脏起搏点是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化, 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Ca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 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B. 组织激活物 C. 纤溶酶 D. 抗凝血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A. A 型 B.B 型 C.O 型 D.AB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库(经典整理)

生理学试题库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反射: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 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 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 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 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 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 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 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 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 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 (×) 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 五、简述题 1.生理学研究大致分为哪几个水平? 根据人体结构层次的不同,其研究大致可分为:①细胞、分子水平;②器官、系统水平;③整体水平。 2.简述负反馈及其生理意义。 负反馈是指反馈信息的作用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如兴奋→抑制;抑制→兴奋。其意义是使机体功能活动及内环境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3.简述神经调节及其特点。 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通过反射来实现。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精确、短暂和局限。就整个机体的调节机制来看,神经调节在大多数情况下处于主导地位。 4.体液调节有哪些形式?其特点如何? 体液调节包括有①全身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主要是激素,特点是缓慢、广泛、持久,调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功能。②局部性体液调节,调节物质是某些代谢产物,如CO2、乳酸、腺苷等,特点是较局限,作用是使局部与全身的功能活动相互配合和协调。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易化扩散: 水溶性小分子物质在膜结构中特殊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转运,包括“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和“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 2.阈强度: 固定刺激的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于某一适当值,引起组织或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 3.阈电位: 能触发细胞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4.局部反应: 可兴奋细胞在受到阈下刺激时并非全无反应,只是这种反应很微弱,不能转化为锋电位,并且反应只局限在受刺激的局部范围内不能传向远处,因此,这种反应称为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其本质是一种去极化型的电紧张电位。 二、填空题 1.物质跨越细胞膜被动转运的主要方式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 2.一些无机盐离子在细胞膜上(通道蛋白质)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动。 3.单纯扩散时,随浓度差增加,扩散速度(增快)。 4.通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的物质可溶于(脂肪)。 5.影响离子通过细胞膜进行被动转运的因素有(膜的通透性),(膜两侧浓度差)和(膜两侧电位差)。 6.协同转运的特点是伴随(Na+)的转运而转运其他物质,两者共同用同一个(载体)。 7.易化扩散必须依靠一个中间物即(载体)的帮助,它与主动转运的不同在于它只能(顺)浓度梯度扩散。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精编版

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 答案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g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自身调节 B.神经调节 C.正反馈调节 D.体液调节 2.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增加了Ca2+内流 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D.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4.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通透性增大 B.脆性增大 C.悬浮稳定性差 D.可塑性差 5.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抑制凝血酶活性 D.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血浆激活物 B.组织激活物 C.纤溶酶 D.抗凝血酶 7.某人的血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血型为 型型 型型 8.幼年时期缺乏生长激素将造成 A.呆小症 B.巨人症 C.侏儒症 D.肢端肥大症 9.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心肌上部 期去极化速度快 C.没有平台期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1

植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植物的水分生理(重点) 水势:水溶液的化学势与纯水的化学势之差,除以水的偏摩尔体积所得商。 渗透势:亦称溶质势,是由于溶质颗粒的存在,降低了水的自由能,因而其水势低于纯水水 势的水势下降值。 压力势:指细胞的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对细胞壁产生一种作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引起富 有弹性的细胞壁产生一种限制原生质体膨胀的反作用力。 质外体途径:指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共质体途径:指水分从一个细胞的细胞质经过胞间连丝,移动到另一个细胞的细胞质,形成 一个细胞质的连续体,移动速度较慢。 渗透作用:水分从水势高的系统通过半透膜向水势低的系统移动的现象。 根压:由于水势梯度引起水分进入中柱后产生的压力。 蒸腾作用: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的表面(主要是叶子),从体内散失到体外的现 象。 蒸腾速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蒸腾的水量。 内聚力学说:以水分具有较大的内聚力足以抵抗张力,保证由叶至根水柱不断来解释水分上 升原因的学说。 水分临界期:植物对水分不足特别敏感的时期。 1.将植物细胞分别放在纯水和1mol/L 蔗糖溶液中,细胞的渗透势、压力势、水势及细胞体积各会发生什么变化? 答:在纯水中,各项指标都增大;在蔗糖中,各项指标都降低。 2.从植物生理学角度,分析农谚“有收无收在于水”的道理。 答:水,孕育了生命。陆生植物是由水生植物进化而来的,水是植物的一个重要的“先天”环境条件。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只有在一定的细胞水分含量的状况下才能进行,否则,植物的正常生命活动就会受阻,甚至停止。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在农业生产上,水是决定收成有无的重要因素之一。水分在植物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很大,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细胞质的含水量一般在70~90%,使细胞质呈溶胶状态,保证了旺盛的代谢作用正常进行,如根尖、茎尖。如果含水量减少,细胞质便变成凝胶状态,生命活动就大大减弱,如休眠种子。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机物质合成和分解的过程中,都有水分子参与。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一般来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固态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同样,各种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也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进行。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由于细胞含有大量水分,维持细胞的紧张度(即膨胀),使植物枝叶挺立,便于充分接受光照和交换气体。同时,也使花朵张开,有利于传粉。 3.水分是如何跨膜运输到细胞内以满足正常的生命活动的需要的? 通过膜脂双分子层的间隙进入细胞。膜上的水孔蛋白形成水通道,造成植物细胞的水分集流。植物的水孔蛋白有三种类型:质膜上的质膜内在蛋白、液泡膜上的液泡膜内在蛋白和根瘤共生膜上的内在蛋白,其中液泡膜的水孔蛋白在植物体中分布最丰富、水分透过性最大。 4.水分是如何进入根部导管的?水分又是如何运输到叶片的? 答:进入根部导管有三种途径:质外体途径:水分通过细胞壁、细胞间隙等没有细胞质部分的移动,阻力小,移动速度快。跨膜途径:水分从一个细胞移动到另一个细胞,要两次通过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生理学考试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它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2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完成的调节即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通过神经元的联系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 3体液调节通过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细胞的代谢产物完成的调节包括全身性体液调节和局部性体液调节 4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传回到控制部分的过程 5负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 6正反馈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不断加强直到发挥最大效应 二、填空题 1观察马拉松赛跑时心脏活动和呼吸的变化属整体水平研究2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称反射3激素或代谢产物对器官功能进行调节这种方式称体液调节 4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可分为急性动物实验和慢性动物实验5生理功能的自动控制方式为反馈它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6体内在进行功能调节时使控制部分发放信息加强此称正反馈7维持稳态的重要途径是负反馈反馈调节 8体液调节是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完成的 三、判断题

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主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等√ 2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射消失√ 3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都是种族所共有的生来就具备的反射活动√ 4自身调节需要神经中枢参与完成× 5在取消了器官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后将丧失调节能力×6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将使反应消失×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 关于反射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D A是机体在神经中枢参与下发生的反应 B可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C机体通过反射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反应 D没有大脑就不能发生反射 2 以下哪项不属于反射弧的环节 A A突触 B中枢 C效应器 D外周神经 3 躯体运动神经属于 C A传入神经 B中枢 C传出神经 D效应器 4 关于体液调节下述哪项是错误的 A A体液调节不受神经系统的控制 B通过化学物质来实现

《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兴奋性:指机体或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2.静息电位: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 3.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血液的百分比。 4.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的液体状态下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搏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6.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入动脉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和心率的乘积。 7.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 8.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9.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等于潮气量与无效腔气量之差乘以呼吸频率。 10.通气/血流比值:是指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比值为0.84。11.肾小球滤过率:指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料量,正常成人安静时125ml/min。 12.渗透性利尿:若小管液溶质溶度升高时,小管液的渗透压随之升高。肾小管各段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这种利尿方式称为渗透性利尿。13.突触: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14.牵涉痛:内脏疾患引起体表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 15.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生物活性物质。 16.允许作用:一种激素对某种生理功能没有直接作用,但它存在可大大加强另外一种激素的这种生理作用,前一激素对后一激素的这种作用。 二.填空题 反应的基本形式:兴奋与抑制。可兴奋组织:神经、肌肉和腺细胞。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点有完 整性、绝缘性、双向性和相对疲劳性。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精神活动。 促进蛋白质的激素:生长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作用:1. 维持身体平衡 2.调节肌紧张3. 协调随意运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有抗凝血酶 3 蛋白C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 制物肝素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心肌收缩 力、重力和体位、呼吸运动、骨 骼肌作用。 淋巴生成的意义?1.回收蛋白 质 2.运输营养物质3.调节血浆 和组织液之间的液体平衡 4.防 御屏障的作用 呼吸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 的运输、内呼吸。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作用调节大 小肺泡内压,维持大小肺泡表面 的张力容积稳定减少吸气阻力 防止肺水肿 主要的胃肠激素有促胃液素 促胰液素缩胆囊素抑胃肽 简述胃运动的方式 1.紧张性收 缩 2.容受性舒张3.蠕动 抑制胃排空的因素有肠-胃反射 肠抑胃素 三.简答题: 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方式及 特点?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 调节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作用迅速,准确, 短暂, 体液调节作用缓慢,但作用 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持久; 自身调节的作用较局限,可 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尚未参 与或不参与时发挥其调控作 用。 简述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形成的 机制? 神经细胞阈刺激或阈上刺 激,膜上大量钠离子通道被激 活,钠离子 大量内流,膜内负电位迅速减小 并消失,产生动作电位的上升 支。当促使钠离子内流的动力 (浓度差)和阻止钠离子内流的 阻力(电位差)达到平衡时,钠 离子净内流停止。此时动作电位 达到最大幅值,称为钠离子平衡 电位。钠通道开放时间很短,随 后失活关闭。此时膜上钾离子通 道开放,钾离子顺电位差和浓度 差向细胞外扩散,膜内电位迅速 下降,产生动作电位下降支。 血小板的基本功能:1.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2.促进 生理性止血;3.参与血液凝固: 血小板能为凝血。因子的相互作 用提供磷脂表面。 简述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肾血浆流量的改变; (2.)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的改变; (3.)滤过膜的改变,包括通透 性和面积两方面的改变。 简述尿生成的过程:肾小球 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 影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主要因素包括:小管液溶 质的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大量饮清水时,尿量有何变 化?为什么? 尿量增多。大量饮入清水→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渗透压 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合成 和释放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 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严重呕吐及腹泻后尿量有 何改变,机制如何? 尿量减少。严重呕吐或腹 泻→机体水分丧失多→血浆晶 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 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另 外,机体水分丧失→循环血量减 少→容量感受器抑制,同时血浆 晶体渗透压增高→渗透压感受 器兴奋→抗利尿激素合成释 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 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 。 简单叙述视觉的二元学说 在人类的视网膜中,由于存在视 锥系统和视杆系统以上两种相 对独立的感光换能系统,分别管 理明视觉和暗视觉,这个理论被 称为视觉的二元学说 简述中枢抑制的分类 突触后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 2.回返性抑制 突触前抑制 简述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1.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 3.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发放 6.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第一步:通过内源性、外源性激 活途径,激活因子X形成凝血酶 原激活物(Xa、V、PF3、钙离 子);第二步:凝血酶原激活物 使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第三 步: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溶胶)

完整版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 1分,共计 30 分) 1. 全身动脉血液变动在80—180mmH 范围内,肾血流量由于血管口径的相应变 化,仍 能保持相对稳定,属于 A. 自身调节 B. 神经调节 C. 正反馈调节 D. 体液调节 2. 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骨骼肌痉挛的原因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增加 B ?刺激运动神经末梢的兴奋 C ?胆碱脂酶被抑制,乙酰胆碱在运动终板处堆积 D. 增加了 CeT 内流 3. 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影响细胞的钠 -钾泵活动时,将导致 A. B. C. D. 4. 血沉加快表示红细胞 A. 通透性增大 B. 脆性增大 C. 悬浮稳定性差 D .可塑性差 5. 柠檬酸钠的抗凝机理是 A. 加强血浆抗凝血酶的作用 B. 使血浆中的钙离子成为不易解离的络合物 C. 抑制凝血酶活性 D .中和酸性凝血物质 6. 甲状腺手术容易出血的原因是甲状腺含有较多的 A. 血浆激活物 C.纤溶酶 7. 某人的血细胞与 血型为 A.A 型 C. O 型 8. 幼年时期缺乏生 长激素将造成 A. 呆小症 B. 巨人症 C. 侏儒症 D. 肢端肥大症 9. 在心动周期中,心室血液充盈主要是由于 A. 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 B. 心室舒张的抽吸作用 C .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D. 胸内负压促进回流 10. 窦房结作为正常起搏点的主要原因是。 A. 位于心肌上部 B. 0 期去极化速度快 C .没有平台期 D. 4 期自动化去极化速度最快 11. 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常出现代偿性间歇的原因是。 A. 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 静 息电位绝对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 B. 组织激活物 D. 抗凝血酶 B 型血的血清凝集,而其血清与B 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 B.B D.AB

生理学考试题

试题(5) 生理学试题 考试时间(分钟) 年级、专业学号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 以下哪项是由负反馈调节的生理过程:( C ) A. 分娩 B. 排尿反射 C. 降压反射 D. 血液凝固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 )A. 细胞外液 B. 细胞内液 C. 体液 D. 机体内所有的液体 3. 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 D )A.膜在安静时对K+ 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4. 下列关于可兴奋细胞动作电位的叙述,正确的:( C )A.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出现的快速而不可逆的电位变化B.在动作电位的去极相,膜电位由内正外负变为内负外正C.动作电位幅度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D.动作电位由去极化波构成 5. 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指引起膜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值:( B ) A.K+ B.Na+ C.Ca+ D.Cl– 6. 肝素抗凝血的主要机制是:( B )A. 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 B. 增强抗凝血酶III与凝血酶的亲和力C. 促进纤维蛋白吸附凝血酶 D. 抑制因子x的激活 7. 下列哪种物质是制造血红蛋白必需的:( D ) A. 维生素B12 B. 维生素K C. 叶酸 D.铁 8.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可使:( A )A.股动脉血压↑B.心率↓C.窦神经传入冲动↑D.血管运动中枢活动↓ 9. 心肌细胞兴奋性为零的时期:( B )

A.有效不应期后 B.绝对不应期 C.相对不应期 D.超常期10. 下列物质升血压作用最强是:( D) A.肾上腺素 B.肾素 C.血管紧张素I D.血管紧张素II 11. 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因素:( C ) A.每搏输出量 B.循环血量 C.大动脉弹性 D.外周阻力 12. 关于呼吸中枢哪项是错误的:( C )A.产生节律性呼吸的基本中枢在延髓 B.脑桥调整中枢主要功能是限制吸气相 C.脑桥调整中枢主要功能是形成基本节律 D.在脑桥与中脑间横断仍能保持正常节律 13.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是指:(C ) A.组织换气 B.肺通气 C.肺换气 D.内呼吸 14. 肺与外环境间的气体交换是:(B ) A.呼吸 B.肺通气 C.肺换气 D.组织换气 15. 由胆盐帮助而吸收的物质是:( C ) A.甘油和脂肪酸 B.甘油和脂溶性维生素C.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 D.甘油—酯和水溶性维生素 16. 参与脂肪消化的消化液为:( B ) A.唾液和胃液 B.胰液和胆汁C.胃液和胰液 D.胆汁和胃液 17. 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D ) A.蠕动 B.集团蠕动 C.容受性舒张 D.分节运动 18. .体温调节基本中枢位于:( D ) A.脊髓 B.延髓 C.脑

生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 内环境指机体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如血浆、组织液、脑脊液、房水、淋巴等。 2. 稳态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下保持相对的恒定状态。 3. 反射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反应,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4. 负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的作用(方向)相反,即负反馈,是使机体生理功能保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 5. 正反馈反馈信息与控制信息作用(方向)一致,以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即正反馈;典型的正反馈有分娩、血液凝固、排便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 易化扩散指水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载体或通道)的帮助而进行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有载体介导和通道介导两种 3. 主动转运需要细胞膜消耗能量、将分子或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4. 静息电位指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同类型细胞的静息电位数值常不相等。 5. 极化指细胞保持稳定的内负外正的状态。此时,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水平。 6. 去极化指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增加的方向变化,去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小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7. 超极化指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后的膜电位的绝对值大于静息电位的绝对值。 8. 阈电位使再生性Na+内流足以抵消K+外流而爆发动作电位,膜去极化所必须达到的临界水平;也可以说是能引起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 9. 动作电位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短暂而可逆的,可扩布的膜电位倒转。动作电位是兴奋的标志。 10. 复极化去极完毕后膜内电位朝着正电荷减少,即静息电位的方向变化。 11. 绝对不应期组织接受一次刺激而兴奋的一个较短时间内,无论接受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这一时期称为绝对不应期。在绝对不应期内兴奋性为零。 12. 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膜部分去极化的状态称为局部兴奋。 13. 量子式释放神经末梢囊泡内所含递质的量大致相等,而递质释放又是以囊泡为最小单位,成批地释放,故称量子式释放。 14. 终板电位指终板膜上N2胆碱能受体与ACh结合后,化学门控的Na+、K+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尤其是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局部产生去极化电位。终板电位属局部电位 15. 兴奋-收缩耦联将肌膜动作电位为标志的电兴奋与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机械收缩衔接起来的中介过程。耦联因子是Ca2+。 16. 等长收缩肌肉长度不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形式。 17. 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表现为张力不变而只有长度缩短的收缩形式。 第三章血液 1. 等渗溶液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约为313m Osm/L,例如0. 9%的NaCl溶液。 2.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男性40%-50%;女性为37%-48%。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重点试卷(含标准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重点试卷(含答案)

————————————————————————————————作者:————————————————————————————————日期:

口腔解剖生理学 一、单选25(25分) 1、根据牙形态与功能特点,恒牙可分为:() A、前牙与后牙 B、同形牙与异形牙 C、切牙、尖牙、磨牙 D、单根牙、双根牙、多根牙 E、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2、不属于牙体组织的结构是:()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髓 E、牙髓腔 3、牙体长轴是指:() A、通过牙冠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B、通过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C、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D、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E、贯穿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4、下列关于生长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叶交界处为发育沟 B、牙发育钙化的中心称为生长叶 C、每个生长叶都发育为一个牙尖 D、多数牙是由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E、部分牙是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5、上颌侧切牙与上颌中切牙比较:() A、上颌侧切牙形态窄而长 B、上颌侧切牙舌窝窄而浅 C、上颌侧切牙唇面唇缘平直 D、上颌侧切牙唇面窄小平坦 E、上颌侧切牙舌面边缘嵴不显著 6、上、下颌切牙区别中不正确的是:() A、下颌切牙牙冠较窄 B、下颌切牙牙冠唇面较光滑 C、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 D、下颌切牙的切嵴靠近牙体长轴

E、下颌切牙舌面边缘嵴明显,舌窝较浅 7、全口牙中牙根最长的牙是:() A、上颌尖牙 B、下颌尖牙 C、上颌中切牙 D、上颌第一磨牙 E、上颌第一前磨牙 8、有关前磨牙组的外形特征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牙根为单根 B、邻面似三角形 C、颌面均有两个牙尖 D、下颌前磨牙颊尖低而圆钝,舌尖长而锐 E、牙冠有颊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及颌面五个面 9、牙尖偏远中的牙为:() A、上颌尖牙牙尖 B、下颌尖牙牙尖 C、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E、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10、有沟跨过颌面至舌面称为远中沟的牙为:() A.上颌第一前磨牙 B.上颌第二前磨牙 C.下颌第一前磨牙 D.下颌第二前磨牙 E.上颌第一磨牙 11、上颌第一磨牙颌面的发育沟有:() A、颊沟、舌沟、近中沟 B、颊沟、舌沟、远中沟 C、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 D、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 E、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中央沟 12、临床拔牙时,可用旋转力拔除的牙是:() A、上、下颌中切牙 B、上、下颌尖牙 C、中切牙与尖牙 D、上颌中切牙与尖牙 E、上颌中切牙与上颌尖牙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最新生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最新生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强直收缩 D、无收缩反应 2、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3、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有不应期 C、不易受药物影响 D、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4、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尾核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8、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9、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组织代谢产物是 A、组织胺 B、血管舒缓素 C、缓激肽 D、Co2和乳酸 10、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形式主要是 A、滤过和重吸收 B、吞饮作用 C、渗透作用 D、扩散作用 11、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减去舒张压 B、收缩压+脉压/3 C、(收缩压+舒张压)/2 D、舒张压+脉压/3

12、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13、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1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15、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 A、贲门部 B、胃底部 C、胃体中部 D、幽门部 16、当肾动脉压由120mmHg(16kpa)上升到150mmHg(20kpa)时,贤血流量的变化是 A、明显增加 B、明显减少 C、无明显改变 D、先增加后减少 17、特殊动力效应最高的食物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混合食物 18、近球小体的生理功能是

2020最新生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2020最新生理学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 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20分) 1、当连续刺激的时间间隔短于单收缩的收缩期时肌肉出现 A、一次单收缩 B、一连串单收缩 C、强直收缩 D、无收缩反应 2、尿液流经尿道刺激感受器,使逼尿肌收缩增强,直至排完尿液是 A、自身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正反馈调节 3、终板电位的特点是 A、具有全或无性质 B、有不应期 C、不易受药物影响 D、其幅度与递质释放量成正比 4、大脑皮层紧张活动状态时主要脑电活动表现是

A、出现α波 B、出现β波 C、出现θ波 D、出现δ波 5、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 B、辐散 C、环状 D、链锁状 6、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 A、下丘脑 B、中脑 C、延髓 D、尾核 7、若某人的血清中含抗A与抗B两种凝集素,其血型是 A、A型 B、B型 C、AB型 D、O型 8、肾功能衰竭引起的贫血主要由于 A、缺乏铁质 B、维生素B12缺乏 C、缺乏叶酸 D、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 9、具有舒血管作用的组织代谢产物是 A、组织胺 B、血管舒缓素 C、缓激肽 D、Co2和乳酸 10、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形式主要是

A、滤过和重吸收 B、吞饮作用 C、渗透作用 D、扩散作用 11、平均动脉压是 A、收缩压减去舒张压 B、收缩压+脉压/3 C、(收缩压+舒张压)/2 D、舒张压+脉压/3 12、最大吸气末的肺容量是 A、余气量 B、功能余气量 C、肺总容量 D、潮气量+功能余气量 13、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A、物理溶解 B、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C、氧合血红蛋白 D、高铁血红蛋白 14、胆汁中参与消化作用的主要成分是 A、胆色素 B、胆盐 C、胆固醇 D、脂肪酶 15、正常时胃蠕动的起始部位在 A、贲门部 B、胃底部 C、胃体中部 D、幽门部

《病理生理学》重点大题

《病理生理学》重点大题

病生重点大题 1、简述脑死亡的诊断标准。 答:1)自主呼吸停止 2)不可逆行深昏迷3)脑干神经反射消失 4)瞳孔散大或固定5)脑电波消失6)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2、水肿的发病机制。 答: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组织液生成大于回流 a. 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升高——常见静脉压升高 b.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常见原因是血浆白蛋白含量减少 c. 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d. 淋巴回流受阻——常见原因是淋巴管阻塞或恶性肿瘤根治术摘除主要淋巴结 2)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钠、水潴留 a. 肾小球率过滤下降:滤过膜面积减小和通透性降低;肾血量减少 b. 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心房肽分泌减少;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2

c.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肾血流重新分布 3、低渗性脱水和高渗性脱水的比较。 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 原因失水<失钠失水>失钠 血清钠浓度<130mmol/L >150mmol/L 血浆渗透压<280mmol/L >310mmol/L 主要失水部位细胞外液细胞内液 口渴早期无、重度有明显 脱水貌明显早起不明显 脱水热无有 外周衰竭早起 3

可发生轻症无 血压↓↓↓↓ 钠尿肾外性↓肾性↑轻度偏高,重度减少 4、引起肾小球率过滤下降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炎性渗出物和内皮细胞肿胀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严重破坏时,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 2)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下降,以及继发于此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而发生水肿。 5、简述低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答:低钾血症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为心肌兴奋性升高、传导性下降、自律性升高。 [K+]e明显降低时,心肌细胞对K+的通透性降低,K+随化学浓度差移向胞外的力受膜的阻挡,达到电化学平衡所需的电位差相应减少,即静息膜电位的绝对值 4

生理学考试试题附答案

基本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1.衡量组织兴奋性的指标是()。 A.动作电位B .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C ?阈电位D.刺激阈E .以上均不是 2.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反射弧都是固定不变的 B ? 同一刺激的反射效应相同 C ? 刺激传入神经所产生的反应也是反射 D .反射弧的传出途径可以通过体液环节E.反射活动不一定需要反射弧的完整 3.下列生理过程中,哪一个不是正反馈()。 A .排尿反射 B .血液凝固 C .分娩 D .组织细胞受到刺激后,通过细胞膜的再生式钠内流 E ?血浆晶体渗透压增高时,ADH增多使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4.下列生理过程中,不属于出胞作用的是()。 A ? 胃腺粘液细胞将粘液分泌到胃腔中 B ? 胰腺细胞分泌胰蛋白酶原到导管中 C ? 肾小管上皮细胞向管腔分泌NH3 D ?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 E ? 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5.如果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为2ms,理论上每秒能传导的动作电位数不可能超过()。 A . 100 次 B . 200 次 C . 300 次 D . 400 次 E . 500 次 6.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时,发生的变化是()。 A ?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不变 B ? 静息电位增大,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C ?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降低 D ? 静息电位不变,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E ? 静息电位减小,动作电位幅值增高 7?安静时,细胞膜内K+向膜外移动是由于()。 A ? 单纯扩散 B ? 易化扩散 C ? 主动转运 D ? 出胞作用 E ? 以上都不是 8. 肠上皮细胞由肠腔吸收葡萄糖是由于()。 A ? 单纯扩散 B ? 易化扩散 C ? 主动转运 D ? 出胞作用 E ? 吞噬作用 9. 一般细胞用于维持钠泵转运的能量大约占其代谢能量的()。 A . 5 ?10% B . 10 ?20% C . 20 ?30% D . 30 ?40% E . 40 ?50% 10. 正常细胞膜内K+浓度约为膜外钾离子浓度的()。 A . 12 倍 B . 30 倍 C . 50 倍 D . 70 倍 E . 90 倍 11. 正常细胞膜外Na+浓度约为膜内钠离子浓度的()。 A . 1 倍 B . 5 倍 C . 12 倍 D . 18 倍 E . 21 倍 12. 神经细胞在接受一次有效刺激后,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是()。 A .相对不应期T绝对不应期T超常期T低常期 B .绝对不应期T相对不应期T低常期T超常期 C .绝对不应期T低常期T相对不应期T超常期 D .绝对不应期T相对不应期T超常期T低常期 E .绝对不应期T超常期T低常期T相对不应期 13. 单根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中负后电位出现在()。 A .去极相之后 B .超射之后 C .峰电位之后 D .正后电位之后 E .以上都不是 14. 就绝对值而言,静息电位的实测值与K+平衡电位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