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红豆》是宗璞的成名作,讲述的是革命女青年工作者江玫大学时与银行家的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但在文革期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读者对《红豆》的理解角度和主题切入点不同,致使《红豆》受到了不应有的批评。

“红豆”在文学中象征着爱情、相思。“红豆”在《红豆》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共五次,每次的描写基本上也是一笔带过,但“红豆”在故事中是江玫与齐虹爱情的信物,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更以“红豆”为起点讲叙了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故事。《红豆》全文以江玫回到毕业六年的大学任党委会干部开篇。

江玫再次回到了当学生时住的房间,墙上嵌的耶稣苦像使江玫感到惊诧,江玫取出了耶稣像后的洞中那个黑丝绒盒子,颤抖地打开了它,盒中那两粒“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将江玫的记忆带回了八年前。那时的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在一九四八那动荡翻天覆地的一年,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一天江玫从练琴室出来,遇到了迎面走来的齐虹,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彼此之间便已相互吸引了,后来江玫去弹琴时天天在路上与齐虹相遇,两人便开始相念了。江玫的同屋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与齐虹是同班同学,在萧素的影响下,江玫开始关心政治,参与游行活动,

但身为资产阶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厌恶革命活动,也不屑关心政治,江玫与齐虹之间的分歧也逐渐加深。萧素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捕,而此时齐虹告诉江玫他将去美国,并要求江玫和他一同去,江玫感到心酸。母亲在这时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是被屈死的,就在当天江玫在面对齐虹再次要求自己和他一同去玫国的情况下和齐虹分手了,便决定投身革命。最后齐虹没能说服江玫和自己一起去美国,便撕碎了给江玫的飞机票,只身前往了机场。

整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共有五个,江玫、齐虹、萧素、江玫的母亲、传达室的老赵,除老赵的形象简洁一点外,其他每个人的形象都很丰富,都是有“故事”的人。文中对江玫的母亲描述得不多,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嫌恶做官的和有钱人。

萧素是江玫的同屋,与齐虹是同班同学,上大四,学物理的,江玫认为她还有着更丰富的东西,但江玫一时想不出。萧素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而且是个热心兼有爱心的人,为了帮江玫的母亲治病,她背着江玫去卖血。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她对江玫的人生决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说的女主人公江玫由一名单纯似水的女孩成长为一名革命工作者,是一个完美得让人有些许心痛的蜕变。“江玫从练琴室里走出来,哼着刚弹过的调子。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鲜,她那年青的心充满了欢快。她走在两排粉妆玉琢

的短松墙之间,简直想去弹动那雪白的树枝,让整个世界都跳起舞来。她伸出了右手,自己马上觉得不好意思,连忙缩了回来,掠了掠鬓发,??”,这段文字中展现的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带有一点天真、一点浪漫。萧素给江玫起的绰号叫“小鸟儿”,“小鸟儿”应是欢快的,是自由的,恰如江玫给人的感觉一样,我猜想萧素当时心里应是这么想的吧。萧素说江玫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说她清高,说她不食人间烟火。“谁能不看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不看见你!”这是齐虹对江玫说的。如此一个清高,无邪,散发着光芒的女孩,最终也为社会形势所感染,投身革命,感觉有点可悲、可惜、可叹、可敬!但奈何社会动荡,为改变政治格局,改变社会面貌,不知有多少像江玫这样的人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革命。然而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却不被人所看好。江玫的母亲不喜欢齐虹,她反问母亲,“他怎么不好?他哪里不好?”萧素劝她忘了齐虹,她迟钝地说:“忘掉他—忘掉他—我死了,就自然会忘掉。”在爱情面前,江玫也是执着的,不然她在回忆这段爱情的时候也不会落泪了。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齐虹,我觉得他的人如同他的名“虹”一样,给人一种绚烂梦幻的感觉。文中对齐虹的出场描写较为细致,“江玫看见他有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从齐虹的身上体

现了一股冷峻的气息,但他清秀的容貌与独特的气息却给江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她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江玫与齐虹之间纠缠的感情在这一刻开始萌芽了。齐虹是学物理的,却弹得一手好琴,温文而雅的他与他那银行家少爷的身份似乎也不调合。齐虹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不真实的莫然,齐虹对江玫说:“物理和音乐能把我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空虚,这样紊乱,这样丑恶!”他不相信这个真实的世界,他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冷漠,他似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一般都难以与人相处,也难以让人理解。萧素说,“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他有的是疯狂的占有的爱,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而江玫可能是懂得齐虹的人,可他们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想法永远也不会一致。似乎他们今后的分歧与分离在一开始就已注定了。齐虹在某些方面是自私的,他的灵魂深处可能就如同萧素所说的一样,是残暴野蛮的,可他对江玫的爱却是单纯的。他对江玫的占有欲很强,害怕失去江玫,也害怕伤害江玫,这一切是缘自他对

自己的不自信、对这个社会的不自信。当他要求江玫与他一起去美国时曾说:“我恨不得杀了你!把你装在棺材里带走!”这话粗鲁、残暴,不禁让人毛骨悚然,但却透露着齐虹对这份爱情的执著与无奈。“我原来预备你走的,你知

道么?你看,我预备了车,飞机票也买好了。不过,我看了出来,那样做,你会恨我一辈子。”齐虹与江玫离别时的这番话,与他先前的霸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齐虹最终还是对这份爱情放手了,而不是放弃,爱不是霸道地占有,齐虹对江玫爱的深厚也在这时体现了出来,我觉得齐虹的形象在这一刻也得到了升华。

我认为江玫与齐虹两人在爱情这条路上都走得很艰辛,一直以来,他们都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仅靠两人之间的爱念而支撑着。这份爱情注定了是不会有结果的,在爱情的面前,两人最后也都做出了选择,或许有些可惜,但这似乎也是最正确的决定,就像江玫最后对齐虹所说的:“我不后悔。”因为人生中有更重要的东西在等待着她。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曾读过这样的一句话:“我用整个宇宙,换你一颗红豆!”这是怎样的豪情壮志。又或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得出这样的浪漫情怀。回顾历史,其实,类似的情话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记忆,会让所有懂情的人,或是憧憬爱情的人都跃跃欲试。

红豆,又称相思豆,王维曾经写过一首诗,应该是人尽皆知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很美的诗句,其实在当时写来是当做赠别诗的,可是后来的人却把它当成是一片写相思的佳作,也许就在那时,就已经奠定了红豆在爱情之路上独有的地位了吧。我喜欢读这

样的诗,一个女孩的情怀,也可以在这些诗句慢慢萌芽,慢慢壮大。读宗璞的《红豆》,整篇文章都充斥着淡淡的思念,也有一点点的遗憾。在那个战火纷飞,失去什么也不能失去方向的年代来说,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恋在夹缝中生存,就像一株顽强的种子,被遗落在某一个不知名的墙缝中,虽有雨露,但是不多;虽有阳光,但也不强。所以,最后的悲剧也无可厚非。两个人信仰,在一开始的时候已经发生分歧,但心中有一个执念,使得两个人都放不下。一个向往的是无拘无束的自由,田园牧歌;另外一个却向往动荡的社会可以安定下来,总觉的自己的身上有一个不俗的使命。或许就因为这样的分歧,他们就渐行渐远,慢慢淡出彼此的记忆中。

这样的故事,其实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比比皆是,归根到底,就是红豆和宇宙的选择。就取决于当事人选的是什么。很遗憾,很多红豆会渐渐黯然失色,很多宇宙会慢慢缩小,于是在后来的时光中,就不断的后悔着,回忆着,想象着如果当时的选择是另外一个,会不会是一个别开生面的结局呢?其实不管最终的选择是什么,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只在记忆的长河中留下一抹淡淡的微光,伴随着人的一生。

关于选择,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要不现在的人怎么会得选择恐惧症呢!所以,关于红豆和宇宙之间的PK,会是今后难以分出胜负的一场战役,但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红豆是向往,宇宙也是向往,取舍何其难也!所以要有一个

清醒的意识,再给自己一个选择的机会,然后再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读宗璞红豆有感

宗璞之《红豆》读后感 诗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此后,红豆便成了相思、爱情的代名词。 “盒中露出来血点儿似的两粒红豆,镶在一个银丝编成的指环上,没有耀眼的光芒,但是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时间没有给它们留下一点痕迹。”小说《红豆》就以两枚红豆为线索,当江玫打开盒子看到经历了岁月的洗刷仍依然鲜亮的红豆时,记忆的闸门也随之打开。“她把红豆和盒子放在一边,从床边站了起来。”小说最后再以红豆来引出回忆,回到现实,首尾呼应。读宗璞的《红豆》,实在是给我一种难以忘怀的悲喜两重天的复杂感受。 江玫与齐虹第一次相遇是在一个有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的小路上,而之前江玫的生活像山岩间平静的溪流,从来也没有波浪。第一次,江玫眼里的齐虹有一種迷惘的做梦的神氣。世界对于他,仿佛并不存在。江玫觉得那清秀象牙色的脸,不时在她眼前晃动。而齐虹感觉江玫就像太阳“谁能看不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看不见你!”于是,他们开始了第一次散步。他们曾迷失在荷花清远的微香里,也曾迷失在桂花浓酽的甜香里。他们谈着贝多芬和肖邦,谈着苏东坡与李商隐,谈着济慈和勃朗宁……“我一定要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那两粒红豆,永远和你在一起,就像你那长长的双眉和你那双会笑的眼睛,永远在一起”。就这样,他们相恋了。 然而,齐虹却以自己为中心,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江玫的口中的“为人民”在他眼中是傻子的行为。齐虹是以爱情至上的,对爱情有执著的追求,为了要和江玫在一起,甚至想强硬无理地让她跟她离开。齐虹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他的生活是空虚无趣的。作为一位有文化素养的青年,他没有参加革命,没有积极为革命事业作贡献。“我恨人类,只除了你。”“物理和音乐能把我们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丑恶!”占有欲太强的他,没有真正理解江玫,甚至想强迫江玫。齐虹说:“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而江玫却认为“认识必然才是自由,人不能只为自己。” 最终,他们没能在一起。江玫作为革命家的后代,作为一位青年知识分子,父亲的含冤而死在她心中深深埋下了为加入革命的种子,再加上好朋友萧素不断为她宣扬革命,更促使她坚定投入到为新生活奋斗的行列中。她代表着工人阶级及知识分子的利益,把拯救全人类作为奋斗目标,后来选择了留在国内为自由奋斗。而齐虹则作为银行家的后代,他有一些愤世嫉俗又有点理想化,和这个时代显得格格不入。身份与阶级地位,才决定了他在解放战争前夕,像所有资本家,反动官员大亨们一样,选择去美国生活,逃离纷乱之所,只求自保。

《红豆》读后感

《红豆》读后感1800字 《红豆》读后感 初见宗璞的《红豆》,重点全在作者宗璞。仿佛是只要提到宗璞,眼前便有倾泻而下的紫藤萝瀑布。在小学时就读过的《紫藤萝瀑布》,让我对宗璞先生描绘景色以及用景色似有若无地表达心境的功底佩服得五体投地。尽使我当时读不懂宗璞先生的“紫藤萝”,但却对那“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记忆犹新。再说作品本身《红豆》。只是看题目,我就大概能猜出来这部作品一定会讲“相思”,也就是一个会涉及到恋爱的故事。“红豆”象征着相思,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常识。因为几乎人人都读过王维的那首《相思》。红豆和相思几乎是可以划等号的。中国人含蓄的爱恋都可以凝聚在那粒红似血的红豆里。赠人红豆和老舍笔下女子的脸红一样,都是世间一顶一的情话。 《红豆》全篇讲的是党的革命工作者江玫在大学中与银行家的少爷齐虹的爱恨纠葛,以及在大学期间,她是如何受到国家形势、当时的文学读物以及好友萧素的影响而最终决定与齐虹分开,走上革命道路的故事。小说以倒叙的叙事手法展开故事。江玫因红豆陷入回忆,在回忆中,“红豆”从江玫母亲的旧物变成江玫的发饰,又从发饰变成放在丝绒

小盒中的齐江二人共同所有的、类似于纪念物一样的东西。直到最后时过境迁,多年后“红豆”仍在小盒中,只是这时,只有江玫一人了。至此倒叙结束,回到现实——江玫擦了擦泪,放下了盛着红豆的丝绒小盒。 小说以一幅雪景作为开头。小说中描写到雪景的地方一是这里的开头,二是江玫齐虹初遇。在开头处,我们能看到的是,江玫是以一种“清爽轻快”的心情回到学校的。这个学校是她最初决定自己政治方向的地方,是她最初找到自己终生理想信念的地方,故地重游的她依然记得自己离开学校,走上革命时的情景。但到了曾经的宿舍楼,她看到了那尊耶稣苦像后,觉得“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和老赵寒暄过后,江玫的反应是震惊错愕的。她“伸出手又缩回手”、“怔了一会儿”、“用力一揿”、“绯红的脸色刷的一下变得惨白”等一连串的动作神态,随后又“低声自语:还在”以及因为想起往事而涌出的泪水都足以体现出江玫对过去与齐虹的爱情还是存有怀恋的,她与齐虹最终的结局她也是感到遗憾的。 讲述完江玫的家庭背景后,江玫初步的人物形象大概定型了。她的家庭并不太差,即使父亲去世,她的学业和情操陶冶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江玫母亲一直让她生活在“粉色的夹竹桃”后面,给予她最全面、最好的保护。于是这时

红豆

宗璞的《红豆》综述 班级:中文师范092 姓名:顾文娟 学号:0901012056 《红豆》叙说的是解放前夕一对青年知识分子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位女大学生在进步思想的影响和现实生活的教育、警醒之下,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感情的矛盾痛苦而终于投身革命的曲折过程。从作者在文中的描述和表现作者独特思想的方式上看,《红豆》描写了在革命斗争激烈的动荡年代, 以江玫、齐虹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成长。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基于1981年以来的各个学者对于《红豆》的研究,我总结了以下三大点:一.红豆的主题 1.时代背景:自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后,作家们主动把情感表现方式纳入革 命话语中思考,这个倾向一直延续到解放后。在经过解放初几次思想批判后,创作上人物观念化的情况 严重,阶级性、党性日益突出,而人性日益萎缩,爱情在文学园地中几乎是连根拔起。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给文学界的创作带来了新气象,艺术真实的文学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左倾主义观念,一些作家开始正视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爱情描写又被时代语境呼之欲出。《红豆》恰逢其时。 在1956年这个特殊的政治话语松动的历史空隙中,《红豆》勃然而发,把生命深处对“爱情”的固守与追求契进革命/爱情冲突的故事模式中,爱情的表达与再现成为革命故事后的一道风景。从齐虹的话语中我们不难辨析出五四以来启蒙主义思想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带有更多的自由主义和个性主义色彩,并掺杂着颓废的厌世情绪,这在1948年的历史语境中势必与革命话语形成尖锐的思想冲突。现实选择的迫力使知识分子必须在个人与集体之间做出抉择。作家出于对意识形态的考虑,鉴于阶级划分的必然逻辑,作品中对于齐虹的选择是预先给定的,他只能去美国,一个可能的去与留的心理矛盾和政治抉择只能曲折地通过爱情来表现,使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其次,个人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兴衰成败关系着个人的命运。他们爱情的最终分道扬镳也是时代的反映。文章写的是革命前期大痛苦大欢乐交织下的爱情故事。既然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它必须要服从服务于这个社会。在那样的背景之下,革命是实现个性解放和自由的主要途径。阶级和阶级性,使得人们认识到在实际的生活中,像五四时代那样号召启蒙,追求个人的生命价值和高扬个性主义并不能使个人获得解放,而是必须要用革命的实践把人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从阶级压迫中解放出来。在“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政治背景下,作家被要求肃清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起无产阶级的世界观,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文学成为围绕国家意志的指导思想而展开的集体创作活动,作品的思想主题、创作方法等都要求与主流意识形态吻合。 2.主题: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

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

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 第30卷第2期 2008年3月 湘潭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 JoumalofXiangtan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 V oI.3ONo.2 Mar.20o8 论《红豆》中"红豆''的象征意象 牛犁 (江南大学文学院,扛苏无锡214000)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宗璞的小说《红豆》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可是,通过 对作品中"红豆"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 关键词:红豆;象征;爱情;意象 中图分类号:1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482(2oo8)o2—0125—02 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是20世纪5O年代可贵的知识 分子革命实践经验的具体体现之作,虽然对知识分子成长 的内在苦痛揭示得有所顾虑,但"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 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1) 《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 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 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路历程. 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 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 作家之所以选择一个爱情故事来不表现之一主题,是 因为"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不断地出现十字路口,需要无

比慎重,无比勇敢,需要以斩断万缕情丝的献身精神,一次次作出抉择.祖国,革命和爱情,家庭的取舍,新我和旧我 的决裂,种种搏斗都是在自身的血肉之中进行,当然十分 痛苦.''[2]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 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 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 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 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象征的本体意义和象征意义之间本没有必然联系,但通过艺术家对本体事物特征的突出描绘,会使艺术欣赏者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领悟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含义. 宗璞在《红豆》中运用"红豆"这一象征意向加深了小说的思想内蕴,提高了艺术意境,大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使这篇小说成为当时那个时代难得的佳作. 作者选用"红豆"为线索,并运用一系列的象征意象,以 细致缜密而略带伤感的语调,优美,含蓄,委婉又回味无穷的语气,在平缓的叙述中让人情不自禁的跟随作者一起感受当时的爱情.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 美文赏析:《红豆》赏析 宗璞的文章很美,尤其在拜读了她的《红豆》以后,我发现她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使《红豆》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反映了五十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简约的语言,纯净的爱情还有作者的人性关怀深深地刻在我脑海里。 世事纷争,岁月却留下了一些难忘的回忆。当江玫重遇那两颗“血点儿似的”“色泽十分匀静而且鲜亮”的红豆时,那段往事在脑海里翻腾。 文章运用倒叙的手法讲述了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 小说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体

现出作者心中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这些在今人看来是没什么特别的,可在五十年代,那是激起了惊涛骇浪的。因为在五十年代,“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众多的作家都存在着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片面强调了政治的重要性,还使众多的文艺作品因此受到了打击和压迫,《红豆》首当其冲。作者的人性关怀竟然被扭曲为“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 无稽之谈,荒谬至极,小说中,主人公江玫的阶级立场一直很鲜明,即使是在与齐虹热恋时,她也未曾迷失过——“是我们的道路不一样”,革命者肖素被抓走时,齐虹劝说江玫远离她时,江玫义正言辞地回绝,同时也认清了自己的革命的心。在动荡不安之际,面对齐虹提出到国外避难,江玫也是思量再三还是拒绝了“看来竟不能不分手了,我们的爱情好没有能让我们舍弃自己的一生”,在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江玫身上为革

命的一颗炙热的心,怎么可以说是“宣扬资产阶级爱情至上”呢? 小说中,作者善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烘托渲染氛围,而且是一直贯穿于文中。 开篇时,“天气阴沉沉的,雪花成团地飞舞着。本来是荒凉的冬天的世界,铺满了洁白柔软的雪,仿佛显得丰富了,温暖了。”暗示着这是发生在冬天里的一个悲凉的故事却也不乏温暖,让人觉得心里仿佛被挠了一下,吸引了注意力。“有一天天气暖洋洋的,微风吹来,丝毫不觉得冷,确实是春天来了”,这么好的天气,江玫与齐虹相识了;“迎春花染黄了柔软的嫩枝,亭亭的荷叶铺满了荷塘,桂花浓郁的香甜,雪花群舞的天气里”,他们陷入了热恋;“风呼啸着,雨滴急速的落着,疾风骤雨,一阵比一阵紧”江玫提出了分手,因为他们的道路不一样。通过对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描写,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在时代巨变前如何抉择自己的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其中包含的意义超过了一般爱情,突出了作者

宗璞红豆

读《红豆》 宗璞,为了响应当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在1957年发表了一篇短篇小说《红豆》,而这篇小说一方面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共鸣和欣赏,一方面却引起了强烈的争论和批判.批判和争论的焦点莫过于宗璞所写得这篇小说所反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到底是什么?又是否符合那个年代的社会文学主流? 到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与会者对《红豆》的错误思想倾向及其思想根源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或者义无反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对读者产生坏影响。而宗璞在座谈会也自我批评说:“我的思想并没有站得比江玫、齐虹高,尽管在理智上是想去批判的,但在感情上,还是欣赏那些东西——风花雪夜、旧诗词……有时这种欣赏是下意思的,在作品中自然得流露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是,对于这部作品,评论家们纷纷站在政治的角度给予它严厉的批判,而不是针对小说本身的文学意义。 有人这样分析,《红豆》是在文学与政治的夹缝中产生的,一方面逃避政治的捕捉,另一方面要融入细腻的情感中、突破“爱情”的禁区。对于“逃避政治的捕捉”这一观点,我表示不能赞成。我的第一遍简略地阅读后,脑海中很自然地下了定论:红豆这篇小说的主旨是,在中国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四十年代末,女大学生江玫是经过怎样纠结而痛苦的情感斗争而放弃自己的爱情,坚定地走向革命道路,成长为一个优秀的革命战士。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应当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显然,宗璞作《红豆》,乃是积极地响应当时的主流政治话语。而宗璞也曾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想的变化,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是有意要描写江玫的感情的深厚,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以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也就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不容置疑,作者是想表现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抛弃个人情感走向革命道路的成长历程。而在小说的最后,当老赵的声音将江玫从痛心的回忆中拉回时,“江玫刚流过泪的眼睛早已又充满了笑意??从床边站了起来”,作者所想要表达得就是那段故事虽然对江玫意义重大,但是比起伟大的革命事业,她绝不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而对于“融入细腻的情感中、突破‘爱情’的禁区”这一观点,我则持赞成的态度。在那个特殊的文学环境下,那个年代的作家基本上都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宗璞作《红豆》也是如此。但不同的是他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他们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跳出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在表达主旨的同时也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在爱情这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深动地刻画了陷入爱情漩涡的青年形象。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

《红豆》文学评论

此物最相思 ——浅析宗璞《红豆》中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心理八年前,老发夹上的两颗红豆寄寓着热情洋溢的青春与怦然心动的爱恋,牵引着两个迥然不同的青年大学生开始了一场命运的邂逅;八年后,早已被保存在丝绒盒子里且依旧匀净鲜亮的两粒红豆承载着朝花夕拾的些许眷恋与物就是人非的无奈叹息,牵引着旧人重新打开了封存已久的记忆大门——红豆不堪瞧,满眼相思泪。 又正如那朗朗上口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自古以来就被视作那圣洁美好的情感象征——一颗小小的红豆,寄托了世间多少有情人深深的爱恋与浓浓的思念。而作家宗璞的这篇《红豆》也正就是以此为线索,通过倒叙的方式描述了解放前夕,一对大学生情侣——出生贫困的普通女孩江玫与银行家之子齐虹之间如童话故事般的相知相恋,以及在面对“爱情与革命不可兼得”的命运抉择时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文章中,从八年后的江玫打开盒子瞧见红豆时的泪眼婆娑到她将红豆重新放回原处的含泪微笑;从回忆中齐虹对江玫的深情告白:“一定要永远与您在一起,就像您头上的那两粒红豆”到两人因民主运动产生分歧,红豆发夹被踩碎——“江玫觉得自己整个的灵魂正像那个发夹一样给压碎了。”那两颗血点儿似的红豆,贯穿全文,既见证了二人如胶似漆;如梦似幻的爱情,也目睹了两人支离破碎般的决裂。具有深远的意义。 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长而去,空留下那些缱绻的记忆,独叫人无尽缅怀。八年后,当早已成为革命工作者的江玫再一次踏进这无比熟悉的宿舍;并与曾为她带来甜蜜爱情的;依旧保存完好、色泽鲜亮的红豆不期而遇时,她以为的、已被时光轻轻带走的那些美好的过往,却犹如洪水破堤般的冲破了记忆的闸门,一幕幕在眼前重新涌现——从怦然心动的“遗憾”到形影不离的“挣扎”再到曲终人散的“决绝”。 一、怦然心动的“遗憾” “生活像就是山岩间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湲的流着,从来也没有波浪。”在没有邂逅齐虹之前,江玫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

何处是归巢—浅谈宗璞红豆的创作

何处是归巢 ——浅谈《红豆》创作 摘要:在十七年文学中,宗璞的短篇小说《红豆》似乎是迎合了时代的主流,但事实上文本却显示出了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叙述的奇妙错位,江玫和齐虹的爱情虽然在形式上被消弭,但两人被革命吞噬的爱情却在精神上以一种倔强的姿态在时代洪流的夹缝中依然长青,读来让人回味。 关键词:红豆主观客观错位革命爱情 与不断被复写的“个人的革命成长”的写作范式不同,“宗璞的《红豆》不能生硬地归为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的爱情小说,也不能简单归为革命加恋爱的政治小说”【1】这是因为,从题材来看,《红豆》是对“革命+恋爱”主题的延续,但在实际的文本叙述中却是对文学配合政治需要主流的一种背离,《红豆》没有太多的政治与革命气息,反而处处流露出人性美和人情美,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宗璞的文化观念。 文本采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女主人公江玫六年后重回母校,旧物“红豆”勾起了她与齐虹的爱情回忆。此时的江玫已经成长为了一名党的工作者,但六年的党的教育并没有让她忘怀这段不合时宜感情,留下的是难以言喻的痛苦和遗憾。对于这段爱情的舍弃,文本中反复强调了江玫做出选择的“不后悔”,但事实却是她“不应该后悔”,这是因为江玫的选择是多种力量合力作用的结果,她追求爱情的本心在这样的力量面前显得微不足道。对于一心爱着自己的恋人,江玫的心里背负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永远得不到救赎。 江玫的恋人齐虹在小说里被反复塑造成一个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他自我、漠然,仇恨人类和社会,这一形象借萧素之口强化:“齐虹的灵魂深处是自私残暴和野蛮”。然而这样标签在小说里却没有得到生动具体的体现,展现给读者的齐虹却是另一番模样。他英俊儒雅,他弹琴时神采飞扬,目光清澈,“冰冷的琴键在他的弹奏下发出了那

读《红豆》的爱情悲剧

读《红豆》的爱情悲剧 摘要:在主流社会下的爱情,理所当然的为政治而牺牲,然而在《红豆》中那痛苦的挣扎,到底是要为我们演绎,或是告诉什么样的无奈呢…… 关键词:红豆,主流社会,革命,爱情 《红豆》创作于1956年12月, 1957年在《人民文学》“革新特号”上刊载。讲述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男女主人公江玫和齐虹的爱情与作为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抉择。 因其情节,《红豆》一度被人当作是爱情小说,但当人们感受到江玫站在在人生十字路口要作抉择的矛盾与挣扎时,就是要决定一个知识分子的未来命运时,她是要救国还是要个人的爱情,在那样的情况下,个人的感情是渺小的,而江玫明白了这个道理,这就是《红豆》要表达的时代意义,最后被认为是一篇“革命历史小说”。 从《红豆》的创作年代和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来说,主流社会就是指的个人情感要服务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个人情感与社会利益发生了冲突,就要义不容辞的抛弃个人情感的束缚,投身于社会的发展需要中,而与之相反的选择,就要遭到人们的谴责和唾骂。 在我们看完《红豆》之后,最后那句被江玫重复的话语,似是告诉齐弘她不后悔,或是自言自语的,其实是对自己的心理麻醉和安慰,那句重复的“我不后悔”,给我们的感觉实际是无限的痛苦和无奈,江玫那已经被社会,革命束缚的心灵与情感不容许她跟着齐弘走,她只能无奈的自我安慰,她不后悔。在文章的一开始,那两颗红豆出现

在她的眼前时,即使是8年过去了,但她当时所谓的不后悔的心灵伤痕从未愈合,在红豆的触动下,残忍的啃食着她的心灵,她,当年所谓不后悔的,其实是后悔没有跟齐弘一起走的…… 江玫与齐弘的爱情,一开始就有箫素的影响。在小说中,箫素所代表的就是革命,就是新的思想,她从一开始就出现在江玫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塑造着江玫的价值观与革命思想。 正乱想着,萧素推门进来了。 “哦!小鸟儿!还没有睡!”小鸟儿是萧素给江玫起的绰号。 “睡不着。直希望你快点回来。” “为什么睡不着?”萧素带回来一个大萝卜,切了一片给江玫。 “等着吃萝卜,——还等着你给讲点什么。”江玫望着萧素坦白率真的脸,又想起了母亲。上礼拜她带萧素回家去,母亲真喜欢萧素,要江玫多听萧姐姐的话。 “我会讲什么?你是幼儿园?要听故事?呶,给你本小书看看。”江玫接过那本小书,书面上写着“方生未死之间”。 两人静静地读起书来了。这本书很快就把江玫带进了一个新的天地。它描写着中国人民受的苦难,在血和泪中,大家在为一种新的生活——真正的丰衣足食,真正的自由—— 奋斗,这种生活,是大家所需要的。 “大家?——”江玫把书抱在胸前,沉思起来。江玫的二十年的日子,可以说全是在那粉红色的夹竹桃后面度过的。但她和母亲一样,憎恶权势,憎恶金钱。母亲有时会流着泪说:

宗璞的红豆

宗璞的《红豆》 一、宗璞创作概况 二、《红豆》解读 1957年7月,《红豆》由《人民文学》的“革新特大号”作为“新人的作品”推荐发表,编辑当时的意图是为了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但杂志正式出版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已经全面展开,所以成了短命的“百花时代”的最后一批绝唱。小说发表后,《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艺月报》等对它进行了将近一年的批判,认为作品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情味”和爱情观。其实,这部作品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 1、故事情节 大学生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以及女主人公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感受。 2、主题 宗璞:“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而且她所经历的不只是思想的变化,还有尖锐的感情上的斗争。是又以要着重描写江玫的感情的深厚,觉得愈是这样从难于自拔的境地中拔出来,也就愈能说明拯救她的党的力量之伟大。” 宗璞在1958年北京大学海燕文学社批判《红豆》的座谈会上,曾自我批评道:“我的思想并没有站得比江玫高,尽管在理智上是想去批判的,但在感情上,还是欣赏那些东西——风花雪月,旧诗词……有时这种欣赏是下意识的,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 宗璞本人对革命与爱情的矛盾,情感的分裂,使《红豆》的叙事显出“裂缝”(就是作家的主观意图与文本的客观叙述效果之间的一种矛盾悖逆现象。它是作家在叙述过程中个性体验的无意识流露,它往往以一种片段的、潜抑的。隐晦曲折的方式被叙述出来,形成话语裂缝或文本断裂。)主题显出创作意图和实际效果的偏差,表现出两重主题: “通过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表现知识分子在爱情与革命、祖国与家庭、旧我与新我等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既展示了革命战胜爱情,以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过程,讴歌了党拯救江玫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个体生命情爱的独立性与不可消失性。” (1)通过江玫和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说明革命战胜爱情,展示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最终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讴歌了党拯救江玫的伟大。——这个主题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叙事的集体话语。 (2)小说借助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爱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揭示了普通知识女性在爱情与革命、祖国与家庭、旧我与新我的抉择中表现出的痛苦与无奈,展示了爱的缠绵与悲伤、甜蜜与痛苦、牵挂与决绝,体会到在那个大革命是到,知识女性爱的艰难和改造的不易,需要有斩断万路情丝的无比勇敢的献身精神。,表现知识分子在十字路口进行选择的艰难和选择成功后的欢乐。同时也揭示了爱情与革命相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表现了个体生命情爱的不可消失性。革命虽然在物质层面消灭了爱情,但在精神层面,爱情是不能忘记的,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刻骨铭心。 3、人物 (1)江玫 一开始不是英雄,最后也没有成为英雄。她虽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但却没有像林道静那样“与工农相结合”。作品一开始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清纯可爱的女大学生,“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回家。“母亲从摆着夹竹桃的台阶上走下来迎接她,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

红豆读书笔记

《红豆》是宗璞的成名作,讲述的是革命女青年工作者江玫大学时与银行家的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但在文革期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读者对《红豆》的理解角度和主题切入点不同,致使《红豆》受到了不应有的批评。 “红豆”在文学中象征着爱情、相思。“红豆”在《红豆》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共五次,每次的描写基本上也是一笔带过,但“红豆”在故事中是江玫与齐虹爱情的信物,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更以“红豆”为起点讲叙了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故事。《红豆》全文以江玫回到毕业六年的大学任党委会干部开篇。 江玫再次回到了当学生时住的房间,墙上嵌的耶稣苦像使江玫感到惊诧,江玫取出了耶稣像后的洞中那个黑丝绒盒子,颤抖地打开了它,盒中那两粒“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将江玫的记忆带回了八年前。那时的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在一九四八那动荡翻天覆地的一年,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一天江玫从练琴室出来,遇到了迎面走来的齐虹,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彼此之间便已相互吸引了,后来江玫去弹琴时天天在路上与齐虹相遇,两人便开始相念了。江玫的同屋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与齐虹是同班同学,在萧素的影响下,江玫开始关心政治,参与游行活动,但身为资产阶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厌恶革命活动,也不屑关心政治,江玫与齐虹之间的分歧也逐渐加深。萧素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捕,而此时齐虹告诉江玫他将去美国,并要求江玫和他一同去,江玫感到心酸。母亲在这时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是被屈死的,就在当天江玫在面对齐虹再次要求自己和他一同去玫国的情况下和齐虹分手了,便决定投身革命。最后齐虹没能说服江玫和自己一起去美国,便撕碎了给江玫的飞机票,只身前往了机场。 整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共有五个,江玫、齐虹、萧素、江玫的母亲、传达室的老赵,除老赵的形象简洁一点外,其他每个人的形象都很丰富,都是有“故事”的人。文中对江玫的母亲描述得不多,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嫌恶做官的和有钱人。 萧素是江玫的同屋,与齐虹是同班同学,上大四,学物理的,江玫认为她还有着更丰富的东西,但江玫一时想不出。萧素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而且是个热心兼有爱心的人,为了帮江玫的母亲治病,她背着江玫去卖血。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她对江玫的人生决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说的女主人公江玫由一名单纯似水的女孩成长为一名革命工作者,是一个完美得让人有些许心痛的蜕变。“江玫从练琴室里走出来,哼着刚弹过的调子。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鲜,她那年青的心充满了欢快。她走在两排粉妆玉琢的短松墙之间,简直想去弹动那雪白的树枝,让整个世界都跳起舞来。她伸出了右手,自己马上觉得不好意思,连忙缩了回来,掠了掠鬓发,……”,这段文字中展现的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带有一点天真、一点浪漫。萧素给江玫起的绰号叫“小鸟儿”,“小鸟儿”应是欢快的,是自由的,恰如江玫给人的感觉一样,我猜想萧素当时心里应是这么想的吧。萧素说江玫像是从另一个世界来的,说她清高,说她不食人间烟火。“谁能不看见你!你像太阳一样发着光,谁能不看见你!”这是齐虹对江玫说的。如此一个清高,无邪,散发着光芒的女孩,最终也为社会形势所感染,投身革命,感觉有点可悲、可惜、可叹、可敬!但奈何社会动荡,为改变政治格局,改变社会面貌,不知有多少像江玫这样的人将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革命。然而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却不被人所看好。江玫的母亲不喜欢齐虹,她反问母亲,“他怎么不好?他哪里不好?”萧素劝她忘了齐虹,她迟钝地说:“忘掉他—忘掉他—我死了,就自然会忘掉。”在爱情面前,江玫也是执着的,不然她在回忆这段爱情的时候也不会落泪了。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齐虹,我觉得他的人如同他的名“虹”一样,给人一种绚烂梦幻的感觉。文中对齐虹的出场描写较为细致,“江玫看见他有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从齐虹的身上体现了一股冷峻的气息,但他清秀的容貌与独特的气息却给江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她晚上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睡,江玫与齐虹之间纠缠的感情在这一刻开始萌芽了。齐虹是学物理的,却弹得一手好琴,温文而雅的他与他那银行家少爷的身份似乎也不调合。齐虹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不真实的莫然,齐虹对江玫说:“物理和音乐能把我带到一个真正的世界去,科学的、美的世界,不像咱们活着的这个世界,这样空虚,这样紊乱,这样丑恶!”他不相信这个真实的世界,他对周围的一切(除江玫外)都显得那么冷漠,他似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样的人一般都难以与人相处,也难以让人理解。萧素说,“齐虹憎恨人,他认为无论什么人彼此都是互相利用。他有的是疯狂的占有的爱,事实上,他爱的还是自己。”而江玫可能是懂得齐虹的人,可他们在某些方面,,他们的想法永远也不会一致。似乎他们今后的分歧与分离在一开始就已注定了。齐虹在某些方面是自私的,他的灵魂深处可能就如同萧素所说的一样,是残暴野蛮的,可他对江玫的爱却是单纯的。他对江玫的占有欲很强,害怕失去江玫,也害怕伤害江玫,这一切是缘自他对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 宗璞红豆读书笔记《红豆》是宗璞的成名作,讲述的是革命女青年工作者江玫大学时与银行家的少爷齐虹之间的爱情悲剧。但在文革期间,由于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读者对《红豆》的理解角度和主题切入点不同,致使《红豆》受到了不应有的批评。 “红豆”在文学中象征着爱情、相思。“红豆”在《红豆》全文中出现的次数共五次,每次的描写基本上也是一笔带过,但“红豆”在故事中是江玫与齐虹爱情的信物,也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小说更以“红豆”为起点讲叙了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故事。《红豆》全文以江玫回到毕业六年的大学任党委会干部开篇。 江玫再次回到了当学生时住的房间,墙上嵌的耶稣苦像使江玫感到惊诧,江玫取出了耶稣像后的洞中那个黑丝绒盒子,颤抖地打开了它,盒中那两粒“色泽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将江玫的记忆带回了八年前。那时的江玫上大学二年级,在一九四八那动荡翻天覆地的一年,江玫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图书馆看参考书。一天江玫从练琴室出来,遇到了迎面走来的齐虹,两人第一次相遇时彼此之间便已相互吸引了,后来江玫去弹琴时天天在路上与齐虹相遇,两人便开始相念了。江玫的同屋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与齐虹是同班同学,在萧素的影响下,江玫开始关心政治,参与游行活动,

但身为资产阶级银行家儿子的齐虹厌恶革命活动,也不屑关心政治,江玫与齐虹之间的分歧也逐渐加深。萧素因为参与革命活动被捕,而此时齐虹告诉江玫他将去美国,并要求江玫和他一同去,江玫感到心酸。母亲在这时告诉了江玫,她父亲是被屈死的,就在当天江玫在面对齐虹再次要求自己和他一同去玫国的情况下和齐虹分手了,便决定投身革命。最后齐虹没能说服江玫和自己一起去美国,便撕碎了给江玫的飞机票,只身前往了机场。 整篇小说中涉及到的具体人物共有五个,江玫、齐虹、萧素、江玫的母亲、传达室的老赵,除老赵的形象简洁一点外,其他每个人的形象都很丰富,都是有“故事”的人。文中对江玫的母亲描述得不多,她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嫌恶做官的和有钱人。 萧素是江玫的同屋,与齐虹是同班同学,上大四,学物理的,江玫认为她还有着更丰富的东西,但江玫一时想不出。萧素是个活泼、开朗的女孩,而且是个热心兼有爱心的人,为了帮江玫的母亲治病,她背着江玫去卖血。萧素是革命的地下工作者,她对江玫的人生决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小说的女主人公江玫由一名单纯似水的女孩成长为一名革命工作者,是一个完美得让人有些许心痛的蜕变。“江玫从练琴室里走出来,哼着刚弹过的调子。那雪花使她感到非常新鲜,她那年青的心充满了欢快。她走在两排粉妆玉琢

读《红豆》有感

相思红豆 —读《红豆》有感 时间在流逝,往事如烟。那时的快乐与悲伤正在慢慢被遗忘,有一些记忆却是深埋心底最为柔软的部分,无法磨灭。有时候,不期然遇见既熟悉又陌生的某样事物,不自觉地受到触动、甚至是激动。小说取材自生活,则小说中的人物也无法避免普通人的心境。面对着两颗色泽依旧匀净、鲜亮的红豆时,一段难以忘却的过往如电影般一幕幕清晰地跃动在江玫眼前,泪水遮住了眼睛。褪去了浪漫的色彩,留下温润的情怀。 自古至今,红豆定义为相思之物,成为恋人思情的代名词。处于全国解放前这个特殊的时期,这份爱情被精心呵护,仍没有细水长流,挣扎痛苦后走向枯竭。宗璞小说《红豆》讲述的是两个大学生江玫与齐虹之间的爱情故事。两人相知相恋,就算生活中有争吵仍是将对方放在心头,后因选择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而决裂分离。爱情中有着期待、缠绵、甜蜜、矛盾、悲伤、惆怅,体会其中的痛苦与欢乐,最后还是未摆脱没有开花的爱情悲剧。 爱情若在平时,那便可能是简单或琐碎的美好生活。但任何爱情都会被时代所影响,打上独属时代的烙印。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及不同的思想性格,使得这份情感显得复杂、脆弱。不管怎样,每个人心中那份最真实的感情却不能为时代所泯灭。就算是过去八年光阴,江玫已然是一个成熟的党工作者,仍在看到作为她与齐虹相爱的信物——红豆还完好无损时,还是泪水盈眶。 江玫是革命家的后代,齐虹父亲是银行家。不同的家庭氛围,造就俩人截然不同信仰、生活态度及政治立场。齐虹是个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有着独特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对认为是无意义的事选择漠视,与现实格格不入。江玫在与萧素的交往中,革命信念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学会了“为大家”,拥有新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热诚的信念。即便有着同样的爱好,爱音乐爱自然,价值追求不同致使发生三次不愉快的争吵。看似坚固的爱情遭受无情打击。因为爱情的强烈,才会痛苦矛盾。江玫与齐虹之间有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一致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中间不时透露着矛盾和悲伤。爱情一旦与思想,人生联系在一起,将变得复杂、脆弱。我想,也许齐虹还没有爱江玫到愿意和她一同投身于艰苦战斗的程度。也许江玫也太过坚持,彼此谁都不肯让一步。再加上萧素这一有力的催化剂,这份情感终是调零,只留下两粒红豆。 对于分手相离,怕是两人心中都有遗憾。若是换了个大背景,也许结局如童话般美好,毕竟两人曾经拥有那么多的幻想、期待和甜蜜,对彼此感情很深,那般分不开。 优美的句子: 1.在这一年以前,江玫的生活像是山岩间平静的小溪流,一年到头潺潺的流着,从来也没 有波浪。 2.好像有什么隐秘的悲哀在过早地染白她那一头丰盛的头发。 3.人常常会在一刹那间,也许只是因为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伤透了心,破坏了友谊。人也 常常会在一刹那间,也许就因为手臂上的一点针孔,建立了死生不渝的感情。 4.我宁愿听说你死了,不愿知道你活得不像个人。 5.她觉得自己的爱情,正像那粉碎了的花盆一样,像那被吹落的花朵一样,永远不能再重 新完整起来,永远不能再重新开在枝头。

红豆赏析

文学与传媒系学生作业纸 《红豆》 ——宗璞 《红豆》是发表于文革前夕宗璞的成名作,也是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其主题的突破及人性化的思想表达在十七年文学中独树一帜。作者以其细腻的手法及独特的女性意识,结合时代的潮流,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特殊年代的引人深思的爱情故事。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展示了五十年代,那个爱情与革命相互交织的时代,青年人的对人生的选择,获得与舍弃之间的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人性的真与美。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作品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小说的开头就是写江玫时隔六年后从新回到北大从新住到读书时的寝室,在耶稣的十字架后发现了两颗红豆,以此来勾起了女主人公的回忆。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在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全文以女主人公江玫的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下交错发展。故事开始时让人觉得小说就是要写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故事。齐虹对江玫的深情告白里说:“我看见了你,当时就下了决心,一定要和你在一起,就像你头上的两颗红豆,永远在一起。”而此时的江玫也表现出了对齐虹深深的爱。可是小说刚开始时江玫就有发现自己与齐虹的某些看法与观念是永远都不会一直的。甚至当江玫的朋友萧素知道他们在一起时也问江玫是否与齐虹有一样的认识一样的期望。江玫的内心与萧素说的话为故事的发展做了铺垫,埋下了伏笔。如果故事情节就这样发展也许并不会对江玫的内心产生多大的冲击。可是整个故事的背景是在革命时期,面临着日寇的侵华,江玫作为北大的一个爱国学生,有满腔热血,讨厌现在的社会,期待共产主义,这些变化把小说情节推向深处。此时的江玫就是一个无产阶级,儿齐虹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 -------------------------------------------------------------------------------- 发表日期:2006年1月3日出处:ffj 作者:ffj 已经有253位读者读过此文 “红豆”总相思 ——论宗璞《红豆》中的爱情与人性 世事纷纭,瞬息万变,岁月如烟雾般在我们身后逝去,带走那些我们曾经的快乐与悲伤,却又带不走有些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红豆》一篇就写出了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也字里行间透露着无法抹去的人性、人的感情。 《红豆》创作于1956年,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了众多批评家、伪批评家的靶子。在一片批判声中,《红豆》销声匿迹了。直到1979年,在《重放的鲜花》一书中,才重新绽放出闪亮的光彩。一直以来,都是把这篇小说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连宗璞本人也说:“当初确实是想写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怎样在斗争中成长。” 1982年孙瑞丹在《宗璞小说创作漫论》中谈到《红豆》时说:“这篇作品实际上描写的是在中国两种命运激烈搏斗的时代,青年知识分子对人生道路的选择。”这种种议论,甚至作者都认为表现江玫如何克服爱情的障碍走上革命道路才是文章的主旨。可是如果说这就是文章的灵魂的话,那么它的革命性、阶级性比起当年的“三红一创,山青保林”来说又太逊色了。在1957年的批判中张天翼为说:“江玫参加革命的过程在作品中没有表现清楚,参加革命的根据表现的不够……江玫的参加革命就缺乏必然性。”也许我们到可以从这篇当初的批判文章中看出《红豆》在作者的不经意中写出的是一段无法忘却的感情,是对往事的追述…… 首先,当我们仔细感受这篇文章时,会被打动的是作者不经意流露出的那种感情的细腻、哀伤;爱情的喜悦、缠绵、惆怅。与同时期表现感情冲突的《小巷深处》、《在悬崖上》及之前的《登记》相比,它的爱情意味就更足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在表现江玫与齐虹之间分分合合,纠纠缠缠,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其次,我们来看男女主人公的形象描写,齐虹“有一张清秀的象牙色的脸,轮廓分明,长长的眼睛,有一种迷惘的做梦的神气。”“他爱诗、爱音乐、爱大自然;他能熟练地朗诵莎士比亚的诗句;能弹一手好钢琴;能够领略和欣赏贝多芬、肖邦的音乐……”一个有这样俊美外表以及如此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修养的人,怎么会是“自私自利”、“凶残”、“憎恨人类”、“相互利用”是个“自由主义者”呢?我们抛开1956敏感的时代,拿到当今的偶像剧中看,绝对是白马王子,女孩追逐的对象。而他的缺点从他的阶级立场来看也并不是不可饶恕的,他只是厌恶战争,痛恨人类之间的虚伪,世事的繁杂。他与张恨水《金粉世家》中的少爷金燕西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对爱情的执着让我们看的是一个痴情的,认真地齐虹,而不是“自私自利”、“凶残”。作者被自己笔下的这段爱情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内心深处是认可了这样一个可爱的人物。江玫这个在小资产阶级温柔乡里长大、单纯娴静、酷爱音乐、生性高洁的少女,又怎么能不受齐虹地吸引深深地爱上他呢! 最后,信仰的不同决定齐虹和江玫的分别将是一个不能挽回的悲剧,自古至今,任何的爱情都要被打上时代的烙印,可是人心中那最真实的感情却不是时代可以泯灭的。八年后,江玫已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党的工作者,可当她看到与齐虹相爱的信物红豆还完好无损时,竟是那么激动“好像是有一个看不见的拳头,重重地打了江玫一下”、“江玫觉得一阵头昏”、“江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