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浙江省绍兴市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之三 人民版必修2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流程】

今天来鲁迅中学上课,感觉非常的荣幸。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说一个小故事吧;

投影:小故事:(明朝)陆二从苏州贩了一船灯草运往南京,灯草总共只值八两银子,可过了几个税关,商税就缴了四两,还没到南京,又遇上了税关,陆二无奈之下只好一把火烧了灯草。

设问: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果呢?这与古代社会的哪一项经济政策有关?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老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一目第一个自然段,哪位同学能告诉大家:什么是重农抑商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就是中国古代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的政策。

设问:那么中国历代王朝采取了哪些抑商的措施?我们以汉朝为例,来了解古代中国“抑商”的具体措施。

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实施抑商政策呢?

投影:“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早期文明的源泉和动力,是一切社会财富的最基本内容”-------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1卷第169页

设问:无论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都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摆脱野蛮时代跨入文明时代,首先和主要是通过农业的进步发展完成的。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统治者只要解决了农业这个“天大的事”便可以稳定统治,所以,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古代中国,重视农业便成为必然。因此我们可以说,“重农”的原因是它可以“为统治者提供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P22页。”

那重农的同时为什么要抑商呢?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话

古代统治者之所以抑商,主要是出于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因为民众务农,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因此一直以来都抑制工商业的发展。

设问:那么,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设问: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措施反映了什么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方面的什么政策?

回答:重农抑商政策

教师:从后来秦国的发展情况看,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规定,促进了经济的跃进,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所以我们可以看出,重农抑商政策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回答:积极的

教师:但是时代在发展变化,重农抑商的思想却没有变化,它积极的作用能否持续呢?我们来看下一则材料:

材料二:“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在同一时期,亚欧大陆东部几个发展水平即使不超过但也绝不低于西欧的国家,包括中国和日本却固步自封,限制甚至放弃海上活动,以闭关自守为国策,维护本国的农本经济。”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设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明清以来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重农抑商。

教师:好。那么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学生:消极的。

投影:教师小结:综上所述,古代中国“重农抑商”的政策理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作用也应得到相应的肯定。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这种政策已经远离了时代的脚步,其负面作用日益凸显,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所以,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没有东西是一成不变的。

二、刚才我们分析了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其实到了明清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经济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就是?——“海禁”政策。

设问:何谓“海禁”政策?

回答: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教师:“海禁”其实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是重农抑商政策在对外关系上的反映。

如何理解“海禁”政策呢。让我们来朗读一首合计2040字,排名中国第一首长诗的五言诗《番客篇》投影:材料一:《番客篇》

国初海禁严

立意比驱鳄

借端累无辜

此事实大错

-----【清】黄尊轩

设问:(1)明清时期,海禁政策严吗?

(2)从黄遵宪的诗歌中分析,为什么海禁这么严,目的是什么?

(3)这里的“鳄”具体指什么呢?----清初,沿海的反清势力和西方殖民者

(4)根据诗歌分析,黄遵宪是如何评价海禁政策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5)海禁错在哪?老师也找到了一则材料,我们一起分享。

投影:

材料三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论南洋事宜书》

设问:这则材料反映了海禁政策的什么影响?

回答:(经济)百货不通。(民生)民生自蹙;富者贫,贫者困。(统治)为盗贼——影响社会稳定。

这则材料生动反映了“海禁”政策对沿海地区的影响。

教师:海禁”不仅对沿海地区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更对整个国家带来灾难。当明清王朝实行“海禁”时,西方国家又在干什么呢?

投影:

材料三

1554年葡萄牙人踏上澳门,要求通商。

1575年,西班牙人开始出现在福建沿海。

1596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给中国皇帝写了一封没有送到的信,要求通商。

1792年,英国使节马戛尔尼来华谋求商务利益。

——摘选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西方的政策与中国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抑商——重商;海禁——贸易扩张。

设问:这样导致了什么后果?

答:……

投影:从表面上看,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似乎也限制了外国侵略者在中国的活动,具有一点自卫作用,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只能阻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发展,使中国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是一种慢性自杀政策。

------《闭关政策的历史教训》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探究了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它们在明清时期都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成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明清以来“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实际效果来看,你能得到什么教训或启示?

课堂感悟:

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也已加入世贸组织,这要求我们必须面向世界,与时俱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在精神上实现现代化,观念意识的解放是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关键;必须不断反省自身的不足,勇于学习先进国家的长处,才能于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这节课就到这,下课。

历史必修三学案

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课程标准】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 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课前——结构化预习,自主生疑 完成本节基础知识回顾 三、课中----合作探究、互动解疑 (一)图说历史 1841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后传入日本。值得反思的是,在中国,20年间《海国图志》只印了不到10000册;在日本,1859年间,同样一本书价格涨了3倍,成为日本朝野上下革新内政的 “有用之书”。半个世纪后,梁启超先生说,日本 明治维新的前辈们,“皆为此书所刺激,间接以演尊攘维新之活剧”。 《海国图志》在中日两国的不同际遇值得我们思考。 (二)互动解疑 1.什么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何积极影响? 2.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的主张有何异同? 3.归纳l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内化迁移 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大学士倭仁说:“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正气为之不伸,邪氛因而弥炽。数年之后,不尽趋中国之众成归于夷不止。”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47 材料二李鸿章说:“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者已数百年。”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25 材料三乃知其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艺。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初刊自序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倭仁的观点,归纳其所持观点的理由。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鸿章的观点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李鸿章的观点。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派别的观点?在“富强之本”的认识上,这一派别又有哪些新的主张? (4)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在对待“西学”认识上的发展趋势。 2.(选做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魏源把向西方学习这个近代社会的重大课题,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简洁语言作了高度概括,明确了学习敌人是为了战胜敌人的辨证关系,时富国强兵以御外侮的道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在近代中国思想界留下了前进的足迹,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材料二士大夫阶级都以为法制是祖宗的法制,先圣先贤的法制,历代相传,绝不可变更的。康有为知道非先打破这个思想的难关,变法就无从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册)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通史概要: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社会进步,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西方列强又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断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还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进行了顽强不屈的反侵略斗争。在列强一次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广大爱国官兵浴血奋战;从三元里抗英到义和团运动,广大人民群众也肩负起抗击外来侵略的历史使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 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课标要求: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鸦片战争的经过、《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内容、甲午中日战争的经过、《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危害、八国联军入侵概况、《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运用不平等条约的具体内容,归纳外国列强侵华的共同特点,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概括列强侵华程度不断升级情况,促使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研读史料,提炼观点;问题探究;历史事件的比较;课堂讨论,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东西方发展的差异,带来西方列强疯狂的对华侵略,中国不仅失去了独立发展的环境,反而逐步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说明落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辛亥革命最新公开课教案

第 15 课
课题:辛亥革命 学校:大方三中 教学课时:2 课时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教师:曹飞 教学目标:
辛亥革命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 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b5E2RGbCAP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 学生独立思考: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p1EanqFDPw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评价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20 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
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第 二次是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 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今 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位伟大人物和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孙中山和辛亥革命。DXDiTa9E3d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概念: ⑴广义的辛亥革命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 全过程。⑵因武昌起义发生于旧历辛亥年,人们把武昌起义称为狭义的辛亥革命。RTCrpUDGiT
一、辛亥革命的酝酿与准备: (爆发原因)
社会背景: 1、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普遍感到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 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5PCzVD7HxA 2、清政府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力量不断壮大; 革命准备: 1、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课本 62 页 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学说; 著名的革命宣传家:邹容、陈天华和章炳麟。 章炳麟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邹容则在《革命军》中写道: “革命者,天演之公例也” , “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我中国今日不可不 革命” 。他号召推翻清朝统治,建立独立、民主、 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jLBHrnAILg 2、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课本 63 页 (兴中会、同盟会等建立的时间、地点、人物、性质) (1)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时间:1894 年 创立人:孙中山地点:美国檀香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入会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 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夏朝的建立: ①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中国出现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②“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③商朝建立后,王位有时父子相传,有时兄终弟及。 2、夏商的政治制度: ①夏商的最高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国家大事,王权具有了神秘色彩。 ②夏商时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侯、伯作为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①分封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互为表里。 4.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1、秦朝统一的背景: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大权旁落,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②诸侯国为了控制更多的土地和人民,相互间进行战争,改变了大国的均势。③人民经受长期的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2、统一的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具备了统一的力量 3、统一的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 二、皇帝制度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①内容: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把三皇和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定作自己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右在皇帝)由皇帝控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优质教案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二、知识结构: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中朝(内朝):决策机构 两汉:汉承秦制外朝:执行机构 东汉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体制(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隋朝:三省制度建立,三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中书省:决策 唐朝:三省六部制尚书省:执行(吏、户、礼、兵、刑、工) 门下省:审议 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分割军权 宋朝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 三司制:分割财权 中书省:行政机构 元朝枢密院:军事机构 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 两汉汉武帝:设刺史( 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州、郡、县三级制 隋朝州、县两级制 道、州、县三级制 唐朝 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 路、州、县三级制 北宋 派文臣做地方官,消弱地方的实力 元朝:行省制度下,设路、府、州、县 (三)总结从元到汉的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2、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概况,复习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形成。解释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皇帝制度、中央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地方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军事制度、法律制度、监察制度、财政制度、文教文书符玺等制度、民族政策及有关制度、职官管理制度等。 以故事的形式叙述课本的前言部分,引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在

中央,君权与相权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的成效如何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今天来学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 2、讲述新课 (一)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朝扫平六国,一统天下,以为一劳永逸,却万万没有想到的是秦王朝二世而亡。那么刚刚建立起的中央集权制度是不是也随着王朝的灭亡也崩溃了呢?西汉的建立有没有把这种制度也推翻呢?让我们来阅读课本中的资料回放。 (学生阅读) 补充历史背景,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材料中心内容,主要是强化皇帝的个人独尊、皇权的至高无上。对汉朝中央政治制度与秦朝的进行比较。 1、史称“汉承秦制”,西汉以布衣为相,借鉴了秦朝的制度,但也有所变化。(教学中注意秦汉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皇帝制度,是承秦制继续实行,但又在秦朝基础上,构成了比较完整的皇帝名号、礼仪等制度。中央行政设三公,秦时即有,汉朝亦设。设问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课程名称:高中历史必修一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学生(上学期) ◆课程目标: 1、简述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对比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线索; 2、学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列举各个时期重要的政治变革,学会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3、总结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史上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并依据各国的国情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 4、关注现今中外的政治制度,思考中国和世界的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发展大势,探究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原因。 ◆内容与标准: 【课时1】开学教育:与学生分享课程纲要、本学科的

学习方法。 第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时2】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学习要点:描述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学习要点:说出“始皇帝”的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查找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课时4】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习要点: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时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学习要点:概述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6】本单元知识回顾与习题讲评。 第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课时7】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学习要点:利用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课时8】罗马法的起与发展。学习要点:记住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指出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网络直播开启新模式

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网络直播开启新模式 ——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在郑州47中举行 2019年10月10日至12日,河南省第十四届高中历史优质课大赛经过 各市、县近一年的层层选拔、精心打磨, 终评活动在郑州47中隆重举行。和以往不 同的是,这次大赛由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历 史学科和郑州47中大数据教研中心联合打造了一场课程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赛课新模 式。首次实现了全程录制、网络直播,全 省范围内教师在线同步、多元客户端随时 随地收看。这种全省区域内交流的新模式, 使河南省的高中历史教师在两天时间内连续观摩、获益匪浅、反响热烈。 为期两天的比赛中,来自郑州、开封、洛阳、鹤壁、巩义等省辖市、直管县的16名选手现场讲课,展示各区域教学风采。参赛教师们面对学生、

面对镜头,紧扣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在资源 的挖掘、教材的处理、师生的互动、情感的 升华等方面呈现了很多独特的设计,为今后 的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评委们对今年的选手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郑州市教研员袁富强这样评价: 巩义一高王守亮、郑州十一中尚姗姗。两 位所讲,皆为《宋明理学》。王守亮巧用身边素材,从巩义石窟寺和龙门石窟 的《帝后礼佛图》抽丝剥茧、层层深入,在抑扬顿挫中把宋明理学搭建成一个 有机的整体。郑州十一中的尚姗姗老师,从时人对儒学危机的忧虑入手,通过程、朱和陆、王复兴儒学的努力,重塑信仰。用独到的语言,把思辨、抽象的 哲学思想讲的浅显易懂。匠心独运的学习小结侧面展示了宋明理学的前世今生。 开封25中的赵玉英老师,思路清晰,语言富于感染力。那温暖的笑容和自 信的风采,轻易就圈粉了全 班同学和听课教师,大家跟 着赵老师穿越到那个英雄辈 出的年代,积极投身于轰轰 烈烈的启蒙运动之中。她还设置了“美国高中生是怎样学习启蒙运动的?”这一环节,为学生打开了另一 扇窗户。新乡一中的张宝生老师通过对“民主”、“共和”两个词内涵的讲解,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l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l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l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l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体系中的作用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学习本单元,可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将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分析评价,加深学生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情况的理解,再将之与当今现实思想生活相联系,可使学生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3.本单元总体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发展演变历程,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分析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通过概括古代思想家的主张及前后联系,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儒家思想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孟学说、董仲舒的新儒学、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等了解儒学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在学习中应注意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社会相联系,体会古代思想文化成果的现实意义.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著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和历史影响. 教学难点: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变化;对儒学的评价(积极性、局限性).原因是:一、因为是古代史,离现实较远,学生难以理解把握封建制度下的思想文化.二、从方法上讲,学生难以灵活运用历史的、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方法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评价历史事物,教师要采取问题教学和探究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评价历史. 二.教学内容安排(一课时) 第一目: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演变历程 教学要点:1春秋时期孔子的主张及影响2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的主张及影响3 西汉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影响4宋明理学的代表、主张和影响5明清时期批判思潮的代表、主张、影响 第二目:儒家思想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教学要点:春秋战国、秦朝、汉代、魏晋南北朝、宋明、明清、维新变法时期、新文化运动各时期儒学的地位变化及原因 第三目:如何正确认识对待儒家思想 教学要点:1儒学的作用:积极性、消极性 2正确对待儒家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性继承 第四目:儒学的现实意义 教学要点:1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2对祖国的统一大业的意义3对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4对为人处事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 1.导入设计: (1)多媒体播放图片:山东曲阜祭孔大典、台湾祭孔大典等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冷战”的概念及背景,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通过分析“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以及全方位观察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材料,分析“冷战”形成的背景,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的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两极格局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史料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认识“冷战”的形成过程及世界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理解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实力决定的,特别是经济实力;理解霸权主义的危害,体会人类和平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和平、为人类和平事业做贡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重难突破: 1,苏美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二战后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让位于美、苏两极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系”。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先后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北约”。苏联为尽快恢复战争创伤,捍卫反法西斯战争成果,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如“经互会”和“华约”。 2,“冷战”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的影响 一方面,美苏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其表现,在欧洲,冷战导致德国和柏林的分裂;在亚洲,则表现为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一系列局部战争的发生;美苏两国还曾一度把人类拖到核战争的边缘。总之,冷战使世界分裂成两大对立阵营,互相之间充满敌意和不信任,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不安。 另一方面,美苏两国势力均衡,都不敢轻易发动战争,使世界在近五十年时间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主要教学方式与教学用具 1.结合主题思路大胆取舍,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建议教师:以“冷战”的形成背景、具体表现及其影响为思路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例如,为了更好理解课文内容,适当补充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力量膨胀、二战

浙江省绍兴市2010年高中历史优质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之二 人民版必修2

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 课时中心: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课前曲:《中华五千年》 今天到鲁迅中学看到鲁迅先生的像感到很亲切,我是来自一中的张叠,鲁迅先生曾在我们一中工作过,你们学校以鲁迅命名,所以鲁迅中学和我们一中还是亲家 导入:读史时空 据明朝吏部尚书张瀚《松窗梦语》追叙他的先祖张毅庵发家致富的经历。 张毅庵在杭州傍河而居,以卖酒为业。一年,发大水淹没了家里的酒。他无法生存,就买了一张织机,由于他们织的丝绸光彩润泽,在市场上卖得很好,赚了一些银子。后来增加到二十余张织机,于是逐渐富裕,因此“家业大饶”。当时每张织机至少需要两三人同时操作,二十余张织机,至少需要雇佣五六十人操作。张毅庵由一个小商品生产者,变成了手工工场主。 师:从这段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生: 师:与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关系相比在张毅庵的手工作场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引导学生看P25的史学争鸣,指出我国学术界通常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工场手工业经营的出现作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出示投影,指出机户和机工的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师:请在书中找一找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描述有哪些? 生:找到并回答 师:如果生活在明清进行投资的话,你会选择像张毅庵的投资方式吗?为什么?生:发表看法 师:你有钱可以做多种投资:如果给你以下三种选择你会?出钱买官捐官,可以买田置房,也可以投资手工工场扩大经营规模。 师出示材料: “资本在它的萌芽时期,由于刚刚出世,不能单纯依靠经济关系的力量,还要依靠国家政权的帮助才能确保自己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的权利。” — —马克思问:对于这种新的经济因素中国的“国家政权”鼓励了吗?支持了吗? 生:不支持,采取重家抑商政策 师:中国具有悠久的农耕传统,从远古的先王到清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农业 出示北京天坛主体--------祈年殿图片,解释:步入祈年殿,金碧辉煌,富丽庄重,仿佛置身天上人间,大殿当中4根龙井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中层12根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檐柱,象征一天12时辰;金柱、檐柱合计24根柱子,象征24节气。祈年殿的这种设计,是古人“重农”思想的反映。师: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为什么很重视农业?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2资料卡片 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民农非徒为地利(土地资源)也,贵其志(思想修养)也。民农则朴,朴则易用(驱使),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民农则重(行为稳定),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精力)专一。

高中历史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

必修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学案 课标要求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纲要求: 科技成就、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课标解读 一、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发明: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 改进:东汉改进了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造纸,人称“蔡侯纸”。意义:经人传入欧洲,取代了欧洲中世纪长期使用的羊皮纸和小牛皮纸,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印刷术: 雕版印刷术:时期已经出现。 活字印刷术:北宋发明。后传入欧洲,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 战国:制成了。 _____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意义: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4、火药: _____朝初,人们在炼丹时偶然发明了火药。_______时期火药开始用于战争。 意义: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二)天文学 ①战国:《》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 最古老的星表。 ②唐朝:在世界上第一次用科学方法实测了子午线的长度。 ③元朝:创制了简仪;主持了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主持编定《授时历》,一年的 周期与现行公历相同,但问世早300年。 (三)数学 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的国家。 ②南朝数学家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四)医学 ①西汉: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奠定了中医学理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教案(获一等奖)

河南省高中历史优质课比赛教案 课题名称: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人教版教材 时间:2009.5.15-17 地点:济源一中 讲课人:河南省安阳市龙安高级中学余文国 (注:本优质课获省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讲课重点:贞观之治与封建盛世 难点:武则天的评论、如何看待封建盛世 讲课方式:师生共主课堂,探究性学习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导课:(课前3分钟) 先放鸡蛋首页,后点击“唐朝印象”,播放唐朝滚动图片 师问: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愿意回到中国古代的哪个朝代? (课前引课,激发兴趣,拉近距离,奠定整节课堂基调) 生:(如可让姓武、杨同学或较胖美女生回答) 师:许多学生选择“梦回唐朝”,讲女学生喜欢唐朝的两大理由:胖为美(举例:杨贵妃1.64M,138斤);欣赏一代女皇武则天女强人形象,男尊女卑思想压抑上千年的中国女子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当时不是女子半边天,而是一个女人一手遮天。看这唐朝印象,我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唐流韵,盛唐气息,让我们感叹我中华文化泽被后世,恩波四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大唐王朝,看那: 大唐印象-----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好,上课! 唐朝的开国 时间:2分钟(播放图片,师讲述为主) 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唐高祖),国号唐,定都长安; 624年,基本统一全国 谐音记忆:“李渊见糖留一把”(李渊建唐618) 开创大唐盛世290余年伟业,对唐朝建立有开创之功,庙号“高祖”。 玄武门之变 师:概括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秦王破阵居功至伟,秦王府人才济济,与太子李建成矛盾加剧,争夺皇位如箭在弦,不得不发,政变在所难免!6月4日,玄武门,当秦王一箭封喉射向李建成的时候,分明听到了锁骨断裂的声音!当箭射出去的一霎那,骨肉亲情在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面前都已化为乌有,即玄武门之变。626年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权力的颠峰,那年只有29岁。李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一个属于他的全新时代即将开

历史必修3学案

高二文科历史必修三教学案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课前) 一.孔子 1.地位:的创始人。家、家、教育家;“圣人”;万世师表。 2.主张:①核心:、②政治:, ③哲学:④教育:、、等(文化贡献:①兴办②整理) 3.影响:不被重视——主流思想 4.书籍:“五经” 二.老子 1.地位:创始人。 2.思想:①“”是世界的本原。②政治: ③哲学:④天命观: 3.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教学过程) 1.孔子的思想主张(重点1) 2.孔子教育贡献 3.孔子思想为什么在当时不被统治者重视?(难点1;师生共同完成) ①主张:他的“”主张,体现了其思想保守的一面,违背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②社会现实: 4.“仁”和“礼”的含义(重点2) 5.老子的政治观、哲学观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 1.孔子的思想核心: 2.孔子的教学方法:;教学对象: 3.孔子的地位: 4.老子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 5.孔子思想中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益的思想主张有: 6.两人的共同点:①都生活在时期②都是家和学派创始人③都维护利益(提供治国方案)④都对文化和文化作出了贡献 第四部分:拓深、作业 1.区别:孔子:积极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子:消极避世,知其不可为而不为 2.孔子的“德治”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何不同?(难点2,教师提示) 3.课后作业:《精讲精练》选择题 第2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课前) 学派、代表、主张(完成表格)

第二部分:课堂教学(教学过程) 一.战国时期的主要派别、主张、代表人物 二.百家争鸣(重点) 1.形成背景:(参看P11材料,合作探究) (1)经济:、出现,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2)政治:走向瓦解,社会(学术环境相对自由宽松)(3)军事: (4)文化:兴起,学术下移;阶层崛起,学术异常活跃。 2.重要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②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 第三部分:课堂检测 1.测测你:下列观点属于百家争鸣中的哪一家学派? 1)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 2)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以法为本,法不阿贵5)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6)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焉7)欲天下之治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答案(填写序号)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2.儒家“三子”是指的: 3.与儒家“仁”“德”治国理念观点相反的学派是:,观点是 4.假设你是君主,在乱世中,你会采用哪种思想治国? 假设你是平民百姓,在乱世中,你会接受哪种思想? 第四部分:课后作业(《精讲精练》选题待定)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课前)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时间:从_______到_________即位大约70年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夏朝开始: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 周 分 封 制 背景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 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最根本: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性质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 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 封。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 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 周成为强国 局限 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 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春秋时 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生产力发展) 西 周 宗 法 制 目的 根本: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周王嫡长 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 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大宗与小 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 影响 利: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 有较大的影响 弊: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 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秦朝中央背景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措施 中 央 确立皇帝 制度 由来“三皇五帝” 目的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新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现代中国教育学案

课题: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主备人:裴彦伟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参与人:任欢欢秦巧审核人:任欢欢 学习任务: 1.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建立人民教育 2.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3.新中国前17年国民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 4.恢复高考制度和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 5.颁布《义务教育法》和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6.科教兴国战略和发展西部教育 创设情境: 在刚刚闭幕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不分文理科、中考取消择校、不分重点班、实现教育机会平等、教育多元化发展等教育改革决定,很多人拍手称赞,那么历史上中国的教育都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 自学导读: 1、阅读第一目内容和P100学思之窗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A、阅读“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一段,请问新中国成立后,党召开了哪次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提出了哪些方针政策,有何意义? 会议: 方针政策 意义: B、阅读“人民教育的奠基”第二、三、四段,请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方针,在新中国前17年中,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得到怎样的发展,有何意义? 教育方针: 发展: 意义: 2、A、阅读“教育的复兴”一目,请问中考中断了几年,从哪一年得到恢复? B、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教育方针?九年义务教育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问题探究: 1、乡宁县第三中学的前身是万杰学校,创办于2001年,是一所民办中学,涵盖了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教育,2009年,乡宁县政府出资归公后,改名为乡宁三中,现为一所涵盖初中、高中阶段教育的完全中学,2011年,乡宁县政府免除高中阶段的学杂费和书费,全部改由政府承担。 ①、2001年,万杰学校是响应国家那个号召建立的? 社会力量办学 ②、结合教育的目的,请问为什么乡宁县政府对教育如此重视? 科教兴国、三个面向、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2、下图为1991年希望工程《我要读书》的宣传画,画中的主人公现在在当地市里的一家银行担任高管,结合课本知识,请问“希望工程”是什么时候启动的,作用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学案

高二历史必修三学案设计NO.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 【单元概述】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和传统文化的分支——科学技术的突出成就。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变革,涌现出一大批思想家,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随着汉武帝大一统王朝的确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并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汉唐以来,形成“三教合一”的趋势;宋明时期,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发展、演变;明朝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思想领域反封建进步思潮出现。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去得了杰出的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1.2课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这一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旧有的井田制走向瓦解,而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 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代,个躬势力在变化中消长,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 造社会的不同想法和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 统治阶级还未形成绝对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 制约,可以畅所欲言,到处宣传自己的思想。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这一社会阶层活跃。各诸侯国统治者都想富国强兵,争霸天下,因此十分重视礼贤下士;“士”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 主张去治理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同时也为文化学术的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一、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思想流派 (一)孔子.孟子.荀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创立(春秋晚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