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2015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an.,2015第44卷第1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44No.1■历史地理学研究

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

王双怀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战国末年修建的郑国渠,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汉唐两代,关中水利全面发展,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特征的网络系统。宋元以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关中水利呈现出衰落的趋势,但仍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留下的经验教训,在当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关中地区;水利建设;郑国渠

中图分类号:K87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5)01-0109-06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H009)

作者简介:王双怀,男,陕西铜川市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关中平原在中国历史上是重要的农业区,也是水利事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对此,曾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基本上已经达成共识。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曾发生过一系列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本文拟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关中水利发展的历程,总结关中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希望有助于关中水利史的研究和关中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先秦时期关中水利的兴起

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记载来看,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是与关中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考古工作者曾在西安半坡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中发现了粮食和蔬菜的种子,说明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关中地区的原始农业就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商周时期,统治者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在关中的某些地方实行了井田制度。这种制度要求在井田上修建沟洫。沟洫就是一种水利工程。这种工程由畎、遂、沟、洫、浍等大小渠道组成。积水渗入畎、遂,然后流入沟、洫,再从浍中排出大田。干旱时,可通过抬升河水水位的办法,利用沟洫进行灌溉。

西周灭亡后,秦人继承了周人重农的传统,在关中的历史舞台上充当了重要角色。战国末年,秦国在“七雄”中异军突起,确立了吞并六国的战略,但缺乏实现统一的经济实力。当时秦国的主要经济区是关中平原。关中平原水源充沛,物产丰富,被称作“天府”①。但其渭北地区地势高亢,有大片的“泽卤之地”,需要通过人工灌溉才能种植庄稼。正当秦国考虑如何开发渭北旱原的时候,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并提出了在渭北地区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议。秦王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246年调动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始兴建渭北水利。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建成了郑国渠。

①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曾对秦惠王说:“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110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郑国渠是先秦时期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史记·河渠书》载:郑国率秦人“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1]1408。《水经·沮水注》对郑国渠的行经路线叙述较为具体:“凿泾引水,谓之郑渠。渠首上承泾水于中山西瓠口……渠渎东经宜秋城北,又东经中山南……又东经舍车宫南……又东经截嶭山南,池阳县故城北……又东经北原下,浊水注焉……又东历原,经曲梁城北,又东经太上陵南原下,北屈经原,与沮水合……沮循郑渠,东经当道城南……又东经莲芍县故城北……又东经粟邑县故城北。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也。”[2]301-302这些记载说明,郑国渠西起泾水池阳(今陕西泾阳)瓠口,干渠东行,汇纳冶峪、浊峪、清峪诸水,绝沮水(石川河),经富平县南,东北注入洛水,干渠穿行于渭北高原的北山角下,有高屋建瓴之势。20世纪70年代,有关单位对郑国渠干线进行了全面勘查,实测渠长126.03公里[3],宽度约二十余米,深十余米,与文献记载大致相符。其工程量之大,完全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正如著名历史学家孙达人先生所说:“如此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当时以及此后很长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都是仅见的,堪称传统时代全部历史之一绝。”[4]

郑国渠的兴建,是关中水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伟大创举。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评价郑国渠的作用和意义时说:“渠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1]1408东汉史学家班固也认为,郑国渠的建成使关中之地成为秦国的重要粮仓,“衣食京师,亿万之口”[5]1685,并促进了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秦开郑国渠,以富国强兵。”[5]2182这些评价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因为郑国渠建成后,关中灌区由此定型,流域内大片农田成为亩产一钟的良田,渭北平原的“泽卤之地”变成了“千里沃野”。据《史记·河渠书》载,当时灌溉的农田面积达4万顷,以秦亩1亩合今0.288亩计算,灌区面积达115万亩之多。郑国渠的建成,对关中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作物产量大增,单产达到6石4斗(亩产1钟)[1]1408。不仅如此,郑国渠的建成,还改善了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收到了洗土放淤、改良盐碱地的功效。

二、汉唐时期关中水利的繁荣

汉唐时期是我国帝制时代的发展阶段,也是关中水利开发蓬勃发展的时期。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汉唐王朝加大了开发关中水资源的力度。不仅加强了水政建设,完善了水利管理机构,而且兴建了不少水利工程。

西汉定都关中,十分重视对关中的开发和经营。一方面,继续维护郑国渠灌溉系统,使其发挥良好的灌溉作用;另一方面,开辟新的灌溉途径,充分利用泾水、渭水和洛水进行灌溉。因此,关中水利出现了全面开花的盛况。

汉代在泾河流域修建的水利工程,当首推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开凿的六辅渠。《汉书·沟洫志》载:“自郑国渠起,至元鼎六年,百三十六岁,而倪宽为左内史,奏请穿凿六辅渠,以益溉郑国旁高卬之田。”[5]1685六辅渠建成后,为了加强渠道管理,倪宽制订了专门的灌溉用水制度。这说明我国农田水利管理技术有了新的进步。汉武帝太始二年(前95),赵中大夫白公又建议引泾溉田,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在白公的主持下,穿渠引泾水,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广袤200里,溉田4500余顷。白渠修成后,与郑国渠相得益彰,发挥了良好的灌溉作用,人们将二者合称为“郑白渠”。当时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田于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插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班固《西都赋》中也说:“郑白之沃,衣食之源。提封五万,疆场绮纷。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降雨,荷插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棻。”这种情况维持了很长时间,在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引泾灌溉的同时,汉代也比较注意对渭水、洛水的开发和利用。当时修建的引渭工程主要有二:一是成国渠,一是漕渠。成国渠是灌溉工程。《汉书·沟洫志》载:“成国渠首受渭,东北至上林入蒙茏渠。”据文献记载和实地考察,成国渠从眉县起引渭水,经扶风、武功、兴平、咸阳等县,复入于渭河,全长121公里[6]。灌溉今眉县、扶风、武

第44卷王双怀: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111

功、兴平一带农田。漕渠则兼有航运和灌溉的功能。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年),为了抗击匈奴,完成年输送百万石粮食的任务,大司农建议开凿漕渠。武帝下令征发数万民工,历时3年修成了漕渠。漕渠长达300余里,起于关中县境,引渭水东流,过秦岭北麓,至华阴流入黄河。漕渠的建成极大地便利了漕运物资,同时,又灌溉了渠道两岸万顷农田。引洛工程主要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的龙首渠。《史记·河渠书》载:“庄熊罴言:临晋民愿穿洛水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诚得水,可令亩十石。”[1]1412这一建议得到汉武帝的支持,当即征调一万多人开渠,渠道由征县(今澄城县)境内开始,经商颜山(今铁镰山)至临晋平原。在穿越商颜时,采用井渠施工,在渠线中途开挖竖井,再凿隧道沟通竖井,从而发明了“坎儿井”。《史记·河渠书》载:“凿井,深者四十余丈。往往为井,井下相通行水,水颓以绝商颜,东至山岭十余里间。井渠之生自此始。”[1]1412龙首渠自今澄城县北头村引洛水南行,过大峪河而至永丰,穿十里商颜山,至临晋灌区,工程也相当浩大。考古人员曾在陕西蒲城商颜山发现龙首渠遗迹,在从何城塬到温场的2600米长的缓坡地带,发现7个竖井[7]。遗憾的是,龙首渠建成后经常塌方,未能很好地发挥其灌溉作用[8]。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仍,关中地区政治经济形势十分复杂,水利建设在总体上受到影响,已不能与秦汉时期同日而语。但与同期其他地区相比,关中还算是水利发达的地区。因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中地区也曾修建过一些水利工程。如曹魏对成国渠进行过两次修治。太和二年(228),魏臻将成国渠的上源扩展到汧水。青龙元年(233)司马懿重开成国渠,引汧水自陈仓(宝鸡)至槐里(兴平)以灌田。又如,前秦苻坚“以关中水旱不时,议依郑白故事,发其王侯已下及豪望富室僮隶三万人,开泾水上源,凿山起堤,通渠引渎,以灌冈卤之田。及春而成,百姓赖其利。”[9]2899再如,西魏大统十三年(547)春正月,“开白渠以溉田”[10]180。大统十六年(550),西魏对郑白渠进行的改造规模较大,具有明显成效:“周文以泾、渭灌溉之处,渠堰废毁,乃令[贺兰]祥修造富平堰,开渠引[北白渠]水,东注于洛。功用既毕,人获其利。”[10]2180

隋唐两代,关中地区水利建设迅猛发展,引泾的郑白渠灌溉系统日臻完备。这一时期泾河水系灌溉以白渠为主,有郑白、三辅、三白渠等不同名称。有唐一代,曾多次对郑白渠进行过修复或扩建。如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曾引白渠灌溉华州下邽县东南二十里的金氏陂,在那里设置屯田[11]964。永徽六年(655),有富商大贾在郑白渠上造碾磑,致使郑白渠“堰遏费水,渠流梗涩,止溉一万许顷”[12]39。唐高宗接受雍州长史长孙祥和太尉长孙无忌的建议,下令将碾磑全部拆毁。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又出现了“王公之家,缘渠立磑,以害水功”的情况。京兆少尹李元紘曾“疏决三辅渠”,分灌渠下田,使“百姓大获其利”[13]3073。开元二十五年(737),唐玄宗又令“泾渭白渠及诸大渠,用水灌溉之处,皆安斗门”①。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由盛转衰。但对郑白渠依然比较重视。史载,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根据户部侍郎李栖筠等人建议,拆掉北白渠上的碾磑七十余所,“以广水田之利”[14]1622。其后大历八年,京兆少尹黎干复奏毁碾磑,开郑白支渠,复秦汉故道[15]5647。宝历元年,刘仁师自高陵改筑渠道,修刘公渠与彭城堰。直到唐灭亡前夕,仍有修复郑白渠之举[11]3603。

值得注意的是,隋唐两代渭河以南的水利事业也得到了开发。关中附近的丰水渠灌田多达万亩。华阴县开凿敷水、利俗、罗文三渠。此外,眉县等地也修建过一些小型的水利工程。

三、明清时期关中水利的特征

宋元之际,关中失去首都地位,经济衰落,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故将治水的策略由全面建设改为重点建设。虽然宋辽夏金时期关中某些地方的水利在某些时间有所发展,但总的说来,不能与隋唐时期相比。到明清时期,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有关文献来看,明代前期和清代

①《水部式》残卷,参见冈野诚《敦煌发现唐水部式の书式について》,刊《东洋史研究》第46卷,1987年。

11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前期,关中地区曾出现过兴修水利的热潮。这一时期水利建设的特点主要有二:一是小型水利工程大量出现,在一些灌溉条件较好的地方形成大小不等的灌溉网;一是水利工程分布的范围明显扩大,一些过去没有水利工程的地方也有了水利设施。

明代关中最主要的水利工程仍旧是引泾灌溉工程[16]。据明清正史和地方志记载,明清两代对泾渠进行了二十余次修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白渠洪渠堰因年久失修,不能灌溉,明王朝命长兴侯耿炳文督工疏浚,结果泾阳、高陵等五县之田大获其利[17]《太祖实录》卷101。洪武三十一年(1398),洪渠堰东西堤岸又圮,耿炳文等再次主持修筑,历时5个月,修成堰渠103668丈[17]《太祖实录》卷256。成祖永乐九年(1411),洪渠堰遭受洪水冲击,多处毁坏,地方官呈报灾情,明廷下令修葺。宣宗宣德年间,泾渠“堤堰摧决,沟洫壅潴,民弗蒙利”[18]2159,又调集泾阳、三原等5县民工及关中等处卫所的士兵,对该渠进行大修。宪宗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项忠和余子俊等调集礼泉、泾阳、三原、高陵等县民夫,前后用了将近17年时间,对泾渠进行了营修,并改名为“广惠渠”,使泾渠的灌溉面积扩大到八千三百余顷[19]1956。项忠在《泾阳县广惠渠碑》中说:广惠渠成,“虽天不雨而有蒙雨之休,虽地不利而有得利之美。随所意用而自无不足,溉厥田,灌厥园,泽彼桑麻,润彼禾黍,而畎亩获收加于常年之蓰,则吾军民之仰赖何可慨邪!”[20]卷32这种说法并非溢美之词,说明在广惠渠修成后,泾渠的灌溉能力确实有了恢复。除引泾灌溉之外,明代也曾注意引用其他河水进行灌溉。明代在渭水流域修建的通济渠就是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成化年间由陕西参政谢绶主持开凿。此渠于宝鸡东20里的阎家营作堰,凿渠导渭水东流,全长二百余里,溉岐山、眉县、扶风、武功等县农田一千一百余顷[21]卷40。

到了清代,统治者一度对泾渠灌溉也比较重视,从顺治、康熙到雍正年间,金汉鼎、王际有、岳钟琪等人曾对广惠渠进行过多次修补,但成效并不太显著。乾隆二年建成龙洞渠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从雍正《陕西通志》卷39至卷40《水利》及民国《续修陕西通志稿》卷57至卷61《水利》的记载来看,清代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小型灌溉的发展。特别是在渭河以南地区,小渠道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前代。据有人统计,清代曾在关中地区修建过二百多个渠道[22]66。如关中西部的凤翔府在秦岭北麓几个谷口开渠引水溉田五百余顷。关中东部地区水利较西部更为发达。如华州境内的西溪、东溪、北溪、教坊及清湫诸水,皆有灌溉之利。同州属县的居民,也多引水溉田。关中府所在的关中中部是关中水利最发达的地方。除广惠渠外,在渭北的诸河沿岸,也修有一些引水渠。如冶谷水上有灌渠7条,引水灌溉云阳北面的高仰之地。三原县则多引清、浊二谷之水灌田[19]38。此外,凿井灌溉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如康熙二十八年陕西大旱,户县王丰川著《井利说》,主张大力发展井灌。乾隆二年,崔纪巡按陕西,明饬各县相地凿井,奏报陕西共凿井68980余口,约可溉田20万亩。由于当时督催过严,奉行的人有所粉饰,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多井,也没有那么大的灌溉效益。乾隆三年三月,崔纪因“办理不善”而受到乾隆皇帝的批评。其后陈宏谋巡抚陕西,又令各州县查报直泉,故“井利有增无减”[23]61。

但清代中后期以后,关中水利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汝梅出任陕西布政使之后,即留意关中水利,即发现水利失修的问题,并请在陕西设局专办水利[24]卷63。后来魏光焘督陕,亦奏请兴修水利,可惜未受到统治者应有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龙洞渠“因泾流日下,水低岸高,不能引灌,遂专引琼珠、节珠二洞山泉以注之。水利甚微。复以年久失修,渠水既淤,泉眼亦塞,其石涸渠底渗漏尤多。下流名属因不能沾其利,既亦不肯兴修”[24]卷63。因此,泾渠灌溉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针对这种情况,一些乡绅积极为地方官献计献策,主张兴修水利。如张鹏飞在给陕西巡抚林则徐所上《关中水利议》中详细地论述了关中水利的现状与对策。他说:“窃谓关中水利,有前人修而未尽者,有修而又堙者,有全未议及者,且有物土之宜未布其利者。”他认为修而未尽的有四处:一是灞河、浐河两岸种麦种菜引水不

第44卷王双怀:关中平原水利建设的历史审视113

多,宜开稻田以尽水利;二是咸阳跑马泉有疏浚的潜力;三是渭河两岸旷地甚多,引水可以灌溉。四是南山七十二峪处处可以因山为渠。“修而又堙”的情况很多,《诗经》中提到的丰镐之间的彪池,已成陆地。汉代的昆明池也池下石闼堰渠,在唐代太和时期干涸。龙首渠在明末堙塞。漕渠在唐代大历以后舟船不能行水,全种禾黍。咸阳的漆渠、成国渠、升原渠,兴成渠、清渠皆失灌溉之利。临潼的中白渠、中南渠、析波渠、昌连渠、高望渠、耦南渠在下游几乎无水可给。高陵的樊惠渠在汉代曾改良土壤,成了斥卤之地。富平的判官渠、怀德渠、薛家渠、朝阳渠、常平堰、潼河,眉县的通润渠、宁曲水、井田渠、能济渠、潭谷河堰,俱失其利。朝邑的通灵陂、象底泉、蔡庄泉、西庄泉,韩城的龙门渠、华州的太平渠、骆驼渠、白龙渠,华阴的葭萌渠、南河水,乾州的沙沟河、莫谷河,武功的六门堰、五泉堰,邠州的拜家河渠、两过两塚沟渠、穆家堰、大广村泉、街子村泉等均已涸废。至于“前人所未议者”,亦复不少。张鹏飞认为有10个地方可修水利工程,前人未曾留意,应在这些地方兴修水利,广开稻田[25]。但他的建议并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续陕西通志稿》谓:“关中水利,今古艳称,而自清代乾嘉以迄咸同,兵事频兴,奇荒屡值,官民两困,帑藏空虚,河渠多废而不修,民间复规便种艺。”[23]卷61显然,清末关中水利已经相当衰败了。

四、关中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

审视关中地区数千年来水利建设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并不是直线发展的,既有兴盛期,也有衰落期。导致关中水利盛衰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而人为因素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汲取。

首先,政府部门在水利建设中具有主导作用。在这方面,先秦时期关中水利的兴起、汉唐时期关中水利的繁荣和明清时期关中水利的式微就是很好的证明。如前所述,战国秦汉时期,统治者对水利建设十分重视,采取了许多发展水利的措施,因而关中水利迅速发展起来。如果没有官方的精心组织和巨大投入,就不可能有郑国渠、白渠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关中地区也不可能形成巨大的水利灌溉网络。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关中水利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加强了对水利事业的管理,设置了都水监,制定了《水部式》,通过奖惩机制促进了关中水利的繁荣。宋元以降,关中失去国都地位,不再像从前那样受到统治者的关注,水利事业也受到影响,尽管有广惠渠和龙洞渠的开凿,但终不能改变关中水利的颓势。

其次,水利政策和水利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情况对水利的兴衰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水利政策和长效的管理机制是水利建设发展的重要保证。汉唐时期统治者制定了较好的水利法规和管理制度,设专人负责水利工程的修建与维护,以及灌溉用水的分配,调动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水利建设,及时解决水权纠纷,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水利事业的发展。而宋元以后,水利的式微与水政的窳败密切相关。由于水法渐成为具文,水利管理也不到位,水利失修,农田减产,用水矛盾激化,形成恶性循环。

再次,水利建设要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坚决打击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大中型水利工程的兴建,要靠国家的组织与投入,也要靠地方的参与。至于小型水利建设则要靠地方政府的组织和民间力量的实施。这是关中历代水利建设留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水利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历史证明,兴建水利工程不易,维护水利工程的灌溉效力更加困难。因为水利设施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不断破坏。如郑白渠的渠首和渠道系统经常会因洪水或暴雨而崩坏,或者受到豪强的破坏而丧失应有的灌溉能力。此外,水利工程的兴建,要与当地人民的福祉相结合,否则,他们会失去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只有把水利建设与人民的利益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维护措施,才能保障水利事业的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传统农业已经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化。关中地区作为我国历史上重要的

114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期

农业区,也正朝着现代农业的目标迈进。在这种情况下,关中水利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但现在关中地区的水环境是在历史时期形成的,历史上关中地区水利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依然值得我们汲取。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陈桥驿.水经注校释[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3]秦中行.秦郑国渠渠道遗址调查记[J].文物,1974(7).

[4]孙达人.郑国渠布线及其变迁考[J].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6]李健超.成国渠及沿线历史地理初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7(1).

[7]张瑞苓,高强.陕西蒲城永丰发现汉龙首渠遗迹[J].文物,1981(1).

[8]张骅.秦汉时期关中几项水利工程[J],文博,1985(2).[9]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11]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12]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3]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4]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5]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周勋初,等校订.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

[16]吕卓民.明代关中地区的水利建设[J].农业考古,1999(1).

[17]明实录[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上海:上海书店,1984.

[18]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9]马理,等.陕西通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20]李楷.陕西通志[M].康熙六年(1667)刻本.

[21]刘于义.陕西通志[M].雍正十三年(1735)刻本.[22]耿占军.清代陕西农业地理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23]吴廷锡.续陕西通志稿[M].陕西通志馆,1934.[24]王延熙.皇朝道咸同光奏议[M].上海久敬斋,1902.[25]张鹏飞.关中水利议[M].陕西通志馆,1936.

[责任编辑介永强]

A Historical Examination of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Guanzhong Plains

WANG Shuang-huai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710119,Shaanxi)Abstract:The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Guanzhong Plains dates back as early as period of the West Zhou Dynasty.The Zhengguo Canal,which was built in the late days of the Warring Kingdoms,was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Guanzhong Plains.During the Han and the Tang Dynasty,the irri-gation in Guanzhong gained a wholesome development,shaping a network system characteristic of gravity-irriga-tion.After the Song and the Yuan Dynasty,the irrigation in the region assumed a tendency of decline due to effects of natural and human elements,but there were still advantages to be mentioned.In a word,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lessons in the irrigation construction in Guanzhong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Key Words:the Guanzhong region;irrigation construction;the Zhengguo Canal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1392649.html, 论中国水利工程历程 作者:段丹锋杨政翰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7年第09期 摘要:我国是著名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农业发达,而农业灌溉必然离不开水利工程,所以从古至今我国的水利事业都发展迅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本文主要从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出发,逐步介绍到近现代我国的水利设备,研究了我国水利工程的现代化,作为现如今发展的借鉴和参考,希望能对我国当代的水利发展有所帮助,促进我国未来水利事业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一、璀璨的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在水利工程方面也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辉煌,其中的部分工程在今天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得不令人感叹古人卓绝的智慧。 战国末年秦国修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地势,可以最大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积,并且形成了一套自发控制的灌溉系统。在此之后的100年里郑国渠都发挥了极大的灌溉作用,而且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引泾灌溉工程。 秦昭王末年李冰在蜀地主持修建了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无坝引水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并且在江水自动分流、排沙、控制引水量等方面表现出了极为科学的理念和方法。直到今天都江堰都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为沿岸人民的生活提供了安全和保障。 隋朝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使得隋朝的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后世历代王朝都以京杭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了经各地物资运往首都的漕运体系。南方与北方的经济联系大大加强,物产交流与经济交流愈发地丰富,使得古代中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京杭大运河的开凿让沿岸的交通变得十分便利,在发生自然灾害是国家的赈济也更加方便。 二、新中国初期水利工程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历经混乱不堪的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已经年久失修,难以发挥防洪灌溉作用,甚至成为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隐患。虽然此时我国经济十分困难,但是国家依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积极建设水利工程。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已建成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极大的努力。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关中历史文化

1.“关中”一名的由来和区域变迁? 古时,三秦大地关隘忒多,雄踞于古代陕西中部的北萧关、南武关、西散关和东函谷关被称为秦地四大关塞。这些历史名关连接着漫漫交通要道,汇聚于古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京都长安,通往古代中国的四面八方,这四关之中的地域,因群山环抱,四面关隘,而得名关中。 雄踞于关中西北、六盘山下的萧关,其故址位于今宁夏固原东南30里处,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为抗御匈奴南进,就已设关。 武关坐落在今丹凤县城东约80里的谷涧间。远在春秋时已设置“少习关”,战国时改为“武关”。秦、汉、隋、唐,是京都咸阳、长安南部的雄关要塞即南大门。故关址周匝约3里,板筑土城墙,略呈方形,东西各开以砖石砌券洞门,西门额凿有“三秦要塞”,东门为“武关”二字。关东沿山盘曲,崖悬虚深,狭窄幽长,山环水绕,险阻天成。 武关道是古代长安经蓝田、商州通向南阳邓州、荆襄以至江南的交通要道。由于它在军事上的特殊作用而备受重视 散关也称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名散关。位于秦岭北侧今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散关汧水、渭水萦流其间,山川之汇,扼南北交通要冲,“北瞰关中,南蔽巴蜀,东达荆襄,西控秦陇”,为秦、蜀往来的咽喉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散关道也称故道或陈仓道,古代中国统一王朝,无论京都定都长安还是开封、北京等地,散关道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大西南各省的交通纽带。 函谷关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位于今河南省灵宝市北30里处的王垛村。据史籍载,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即设专门管理函谷关塞的职官。函谷关因关在峡谷,深险如函而得名。它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北濒黄河,南依秦岭,号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要道。素有“天开函谷壮关中”,“自古函谷一战场”之说。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潼关,建关最晚却为四关之首。东汉以前并未设置关城,东汉末,曹操为防御关西兵乱,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始设潼关,并同时废弃函谷关。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 秦汉以后,由于四方关隘均设官吏把守管理,凡行人车马过关,都要检验过所凭证,使关中久治平安,稳如泰山,多次避免关外的烽火战乱。被史家称为“金城千里”“四塞之国”。由于这里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渭、泾、沣、涝、矞(加三点水,请拼字)、滈、浐和灞等八水纵横关中,在中国最早的被史家称为“天府之国”,比“成都平原”获此称谓早了半个多世纪。从西周起,关中就成了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光地下就埋葬有70多位帝王,先后有13个王朝争着在此建都,历时1100多年。 由于历史的变迁,关中的范围逐渐缩小,不仅萧关和函谷关早已划出今陕西境外,就连武关也不在关中之内,这样,今日之关中,实际仅指潼关和大散关之间的地域了。当然,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发展,现代之关中,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碰撞和变革。 2关中地理环境的特点? 渭河平原(Weihe Plain)又称关中平原(Guanzhong Plain)或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为区分关东及关西地区,关东地区位于嘉峪关以东地区,关西即嘉峪关以西,故称关中。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一说在函谷关、大散关、武关和萧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五市及杨凌区。东西长300公里,平均海拔

中考历史黄金考点三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无答案)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聚焦考点☆温习理解 一、都江堰: 1.时间、人物: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 2.作用(意义):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二、灵渠: 1.开凿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进一步统一岭南,派大军南征.但湖南和广西交界处的道路崎岖,湘江和漓江又互不相连,这给行军运粮带来极大的不便.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秦始皇命令史禄在湘江上源和漓江上源之间修筑一条运河,这就是灵渠.。 2.作用:灵渠连接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发展南北路交通、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起了很大作用.当然,今天灵渠的主要功能已转为农田灌溉. 三、隋朝大运河: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随王朝对全国的统治(根本目的)。 2.三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3.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4.作用: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5.在位皇帝:隋炀帝 6.四段和五河: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四、启示: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不仅造福了古代人民,它们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福两岸人民。 【知识拓展】今天大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隋朝大运河与今天的京杭大运河是有所区别的,因为隋唐大运河是以洛阳为中心的,而今天的大运河已经离洛阳很远了,今天的大运河是元朝的时候的原来的基础上,把大运河改直了,原来是不经过山东省的,现在就经过了,再由于历史上黄河几次改道,使得原来的运

上海市黄浦区2018年高三地理二模试卷

黄浦区2018年高中学业等级考调研测试 地理试卷 2018.4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正确填涂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航天局宣布“朱诺”号探测器的木星探测任务在2018年2月20日结束,届时“朱诺”号将受控冲入木星外层大气焚毁,“朱诺”号探测器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2018年1月31日,“超级月亮”与月全食的 “大戏”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上演,当天的农历日期是 A .初一 B .初七 C .十五 D .廿二 3.右图中能够反映页岩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 .沿海地区的海陆风 5.上海市目前能够重点开发的新能源有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核能 D .可燃冰 6.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耕地面积大②人口总数少③水资源年际变化小④水资源总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地 A .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 B .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地 C .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 D .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圈层 沉积岩 沉积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浆 ① ② ③ ④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思考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思考 ------产业结构转型与创新发展 姓名:熊志鹏 班级:规划二班 学号:201441020223 指导教师:周华

日期:2019.03 摘要 关中经济带即“一线两带”,“一线”即陇海铁路陕西段沿线;“两带”则为国家级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国家级关中星火产业带。高新区作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载体、现代产业的基地、参与全球竞争的前沿阵地,已发展成为关中经济带最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对城市和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作用与影响日益突出,不仅体现在规模和数量上,更重要的是在结构和质量上,对于关中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重组正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基于关中经济带高新区园区结构及空间分布、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分析,探寻高新区建设带动下的关中产业结构转型与空间重组的方向与态势,对关中经济带进一步发展可能的战略抉择进行分析,提出关中经济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关中经济带、高新区、转型、对策 1、研究内容与意义 论文以具有代表性的关中经济带作为研究样区,以关中经济带高新区体系作为研究重点,以产业结构转型和空间重组相关理论为支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关中经济带高新区园区结构及空间分布、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的分析,就高新区建设对区域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和空间重组的关系机理与作用效应进行纵深研究,探寻高新区建设带动下的关中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方向与态势,并对关中经济带进一步发展进行“SWOT”决策矩阵分析,提出关中经济

带产业转型与空间重组的对策和建议(图1一l),谋求区域持续发展。以期对新时期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组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空间结构的演进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2、产业转型与产业转移 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移是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产业转型和产业转移既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产业转移与产业转型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本文认为,所谓产业转型即产业结构重构,本质上并非是简单的某些产业部门比例变化,而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迭为特征的结构上的飞跃式变动,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高效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两方面内容。 产业转移,狭义地说,是指由于空间、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流动使得产业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向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广义地说,产业结构转移不单单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还可以表现为资本、土地、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转移,引导产业转型。 区域经济一体化首先实现的是产业结构转型与转移。随着世界一体进程的进展,世界统一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分工体系,包括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采取产业转移的方式。这种情形也适用于中国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地区间的市场壁垒正在不断的被打破,使得要素的流动变得通畅起来,国内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也越来越多的采取产业转移方式进行。 3、高新区发展阶段及其判定 高新区的阶段发展是指在高新区发展过程存在的较为明显的、其主要特征可

水利工程发展史

大禹:治水李冰: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他主持修建了世界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郭守敬(元):提出了六条水利建议。第一条建议修复从当时的中都(今北京)到通州(今通县)的漕运河道;第二第三条是关于他自己家乡有地方城市用水和灌溉渠道的建议;第四条是关于磁州(今河北磁县)、邯郸一带的水利建议的意见;第五第六条是关于中原地带(今河南省境内)沁河河水的合理利用和黄河北岸渠道建设的建议。庄熊罴(汉):龙首渠是开发洛河水利的首次工程,征调了1万多民工,挖通起自征县(今澄城县)终到临晋(今大荔县)的渠道。郑国(战国):郑国渠是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战国末年秦国穿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约十年后完工。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 战国末期,秦国国力殷实,重视水利,及至统一中国,生产力更有较大发展。四川的都江堰、关中的郑国渠(见郑白渠)和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灵渠,被誉为秦王朝三大杰出水利工程。国家的昌盛,使秦汉时期出现了兴修水利的高潮。汉武帝瓠子堵口,东汉王景治河等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甘肃的河西走廊和宁夏、内蒙古的黄河河套,也都兴建了引水灌溉工程。 隋唐北宋五百余年间,是中国水利的鼎盛时期。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水利建设遍及全国各地,技术水平也有提高。隋朝投入巨大人力,建成了沟通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大运河,把全国广大地区通过水运联系起来,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除了大力维护运河的畅通,保证粮食的北运外,还在北方和南方大兴农田水利,包括关中的三白渠、浙江的它山堰等较大的工程共250多处。唐末以后,北方屡遭战乱,人口大量南移,使南方的农田水利迅速发展。太湖地区的圩田河网、滨海地区的海塘和御咸蓄淡工程,以及利用水力的碾碨、水碓等都有较大的发展。水利法规、技术规范已经出现,如唐《水部式》、宋《河防通议》等。 从元明到清中期,中国水利又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元代建都北京,开通了京杭运河。黄河自南宋时期夺淮改道以来,河患频繁。明代大力治黄,采用"束水攻沙",固定黄河流路,修建高家堰,形成洪泽湖水库,"蓄清御黄"保证漕运。这些措施对明清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也为淮河水系留下严重的后患。在长江中游,强化荆江大堤,并发展洞庭湖的圩垸,促进了两湖地区的农业生产。珠江流域及东南沿海的水利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但从整体而论,自16世纪下半叶起,中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已趋缓慢。 清末民国时期,内忧外患频繁,国家无力兴修水利,以致河防失修、灌区萎缩、京杭运河中断,水利处于衰落时期。但是海禁渐开,西方的一些科学技术传入中国,成立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等水利院校,培养水利技术人才。各地开始设立雨量站、水文站、水工试验所等;研究编制了《导淮工程计划》、《永定河治本计划》等河流规划。在这一期间也修建了一些工程,如1912年在云南建成了石龙坝水电站,20年代修建了珠江的芦苞闸,30年代修建了永定河屈家店闸、苏北运河船闸和陕西的关中八惠灌溉工程等。但在全国范围内,水旱灾害日益严重,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已成为广大人民的迫切要求。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进入飞跃发展时期。经过40年的努力,取得了远远超过前代的成就。对黄河、淮河、海河、辽河等江河开始了全面的整治。全国整修加固堤防约20万km,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共8万多座,总库容4500亿m3。普遍提高了江河的防洪能力,初步解除了大部分江河的常遇水害,并为工农业和城市供水4700亿m3。农田水利方面,建成了万亩以上的灌区5300多处,配套机井250多万眼,全国灌溉面积由1949年的2.4亿亩猛增到80年代的7.2亿亩,居世界各国的首位。在不足全国耕地一半的灌溉土地上,生产出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的粮食和占全国产量60%的经济作物。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基本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国水电装机到1987年已超过3000万kW,

(完整word版)上海市黄浦区2019年高三地理二模试卷

---------------------------------------------------------------最新资料推荐------------------------------------------------------ 上海市黄浦区2019年高三地理二模试卷黄浦区2019 年高中学业等级考调研测试地理试卷2019.4 (满分: 100 分,完卷时间: 60 分钟)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正确填涂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 40 分,每小题 2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航天局宣布朱诺号探测器的木星探测任务在 2019 年 2 月 20 日结束,届时朱诺号将受控冲入木星外层大气焚毁,朱诺号探测器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河外星系 D.总星系 2.2019 年 1 月 31 日,超级月亮与月全食的大戏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上演,当天的农历日期是 A.初一 B.初七 C.十五 D.廿二 3.右图中能够反映页岩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下列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阴天 1/ 8

时昼夜温差小 D.沿海地区的海陆风 5.上海市目前能够重点 开发的新能源有 A.地热能 B.风能 C.核能 D.可燃冰 6.我 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耕地面积 大②人口总数少③水资源年际变化小④水资源总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7.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商业用 地 A.在各类土地中占地面积最大 B.土地利用效益低于工业用 地 C.地租支付能力高于居住用地 D.处于城市土地利用的第二 圈层沉积岩沉积物岩浆岩变质岩岩浆① ②③ ④ 8.2019 年 2 月 6 日台湾花莲县附近海域发生 6.5 级地震,导致此次地震发生的 主要原因是由于该地区处在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B.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9.右图中实 线与虚线箭头分别表示 7 月和 1 月风向,该海域渔场的成因是A.夏季盛行离岸风,海水上涌 B.沿岸地表径流量大,营养物质 丰富 C.冬季水温低,冷水鱼聚集 D.寒暖流交汇,饵料丰富 10.上 海崇明区近期提出了要促进该区农业加快发展的相关政策,要使其发 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典范。 下列选项中符合其目标特征的是①构建生态农业提升农产品品 质②加大化肥的使用提升农产品产量③加大劳动力投入精耕细作 ④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加快产品市场流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地表温度下降, 其合理的说法是由于火山爆发导致 A.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全市国土面积1621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276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城镇人口15万。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这里。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全省旅游东环线。 中国有句流传甚广的俚语,叫做"鲤鱼跃龙门",始作俑者据说是治水的大禹。他当年要从鱼类当中招聘龙门的看护,并将它由鱼提拔为一条龙。做龙显然要好过做鱼,所以有大批的鱼赶去应聘。大禹所出的通关试题是:从龙门跃过去。对并没有一双翅膀的鱼们来讲,这着实是道难题。当然,最终有一条鲤鱼经过不懈努力,如有天助般地跃过龙门,变成了威风凛凛的龙。可以想见,它从此也就免去被大鱼吃掉或者成为清炖鲤鱼的命运。这句话后来被频繁地使用,大抵用来指代身份或者阶层的戏剧性转变:譬如古时候一名出身贫寒的年轻人考中了状元,也就有了官做;运气更好一点的还娶了皇帝的娇贵女儿,成了驸马、成了皇亲国戚,此等作为,象鸡犬升天一样极具魔幻效果,对于读书人也很有蛊惑作用,由此发明了头悬梁锥刺骨等种种骇人的办法,派生了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之类的成语,更浪漫一点的,诸如《聊斋》里描写的人鬼恋也必定以一名正熬夜苦读的年轻人为主角,而不会是杀猪的屠夫。但不管怎样,多读书总好过不读书,这句话所包含的进取精神也远远胜过它的世俗含义。 或许当中包含了剪之不断的联系,龙门所在的韩城有着格外温文尔雅的书生气息。状元只出过一名,也就抢尽了风头,留下佳话无数;秀才的人数可以编成个庞大军团,种种典故就免不了张冠李戴。明清时候,韩城的书院繁荣景象丝毫不逊于江南,当地名流所创办的公费学堂"义学",更是让贫苦人家的孩子圆了读书梦。早在民国元年的时候,民主革命的烈火刚刚蔓延开来,韩城就开设了女子小学堂,女孩子免去了缠足,可以象男孩子一样读书和大喊着嬉闹。旧时候的读书郎们见到老师会心跳加速,担心衣袖里藏着的短短鞭子会不会落在自己手心;现在自然不会这样了,体罚学生搞不好是要吃官司的,但韩城人对教师的尊敬是不争的事实。相应地,固然再也不会出现秀才这类封建玩意儿,学生们早已扔下四书五经转向格物致知、继而转向英文和电脑,读书在韩城依然是件大事,好事,也是件平常事,考中清华北大的韩城人也会倍受尊敬。韩城人一直都象那条跃龙门的鲤鱼一般,孜孜不倦地献身于读书成材之梦,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会相同,但平和的努力却不曾停止过。

2019年陕西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

WORD格式 第一部分常识判断 1、 2018 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上 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明确提出建设: A. 西安国际化大都市 B. 西安区域性节点城市 C. 西安国家中心城市 D. 西安综合性门户城市 2、陕西亦称“三秦”,源自秦朝“三王”之封。西安地铁 5 号线修建过程中发现了“ 雍王” 章邯的都城。除了“雍王”章邯,其他“二王”是指: A. 翟王董翳和塞王司马欣 B. 翟王董翳和汉王刘邦 C. 塞王司马欣和汉王刘邦 D. 秦王子婴和霸王项羽 3、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下列法正确的是: A. 蓝天保卫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 B. 加快建构生态文明体系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 C. 生态环境安全,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D. 地方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 4、下列属于改革开放40 年来我国经济建设伟大成就的是: ①建立了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②成为了世界商品消费第一大国 ③主要农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专业资料整理

WORD格式 ④外汇储备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下列法规中,不是从2019 年 1月1日起施行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 C.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6、下列不属于2019 年我国实施“减税降费”的内容是: A.个人所得税 B.增值税 C.社保费率 D.企业所得税 7、人们常常用“黑天鹅”事件和“灰犀牛”事件来形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风险。下列表述中,属于“ 黑天鹅”事件特征的是: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只是分享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学习笔记 摘要: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同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同时,水文知识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成就,水利事业,水利精神,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水利——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意指捕鱼之利《史记.河渠书》上溯远古,下迄当时,记述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自是之后, 用事者争言水利1933年: 中国水利工程学会决议提出,水利范围包括防洪、排水、灌溉、水力、水道、给水、污渠、港口等八种工程在内。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水利的兴修。各种形式的水利工程在全国几乎到处可见,发挥着显著的效益。 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中国人民间江河湖海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多种形式的水利工程,有的工程就其规模之大,设计的巧妙和高超技术,都居于当时世界先进之列下面介绍几个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一).芍陂(音quèbēi)(安丰塘) 春秋时期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年(公元前598年~公元前591年)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时楚子思所建),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的灌溉效益。 芍陂工程在安丰城(今安徽省寿县境内,因此又叫安丰塘)附近,位于大别山的北麓余脉,东、南、西三面地势较高,北面地势低洼,向淮河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组织当地人民修建工程,将东面的积石山、东南面龙池山和西面六安龙穴山流下来的溪水汇集于低洼的芍陂之中。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水多洪涝成灾。后来又在西南开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扩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达到“灌田万顷”的规模。现在芍陂成为淠史杭水利综合利用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都江堰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约前280-约前220)任蜀郡守后,领导群众修筑的。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令都江堰市)附近的眠江上,是一座灌溉成都平原的大型古代水利工程。晋代称都安大堰、湔堰,唐代又名楗尾堰,宋代始称都江堰。都江堰相沿2200多年,是现存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分水”鱼嘴“是中流作堰,把岷扛一分为二:东边是内江;西边是外江,是眠江正流。”宝瓶口“是劈开玉垒山建成的渠首工程。”飞沙堰“是调节人渠水量的溢洪道。内咖宝瓶口以下进入成都平原上密布的农田灌渠。有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早则

2019-2020学年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等级考调研(二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2019-2020学年精品地理资料 2019.7 上海市黄浦区高三下学期等级考调研(二模)地理试卷(含答案) 地理试卷 2018.4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综合分析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正确填涂准考证号。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美国航天局宣布“朱诺”号探测器的木星探测任务在2月20日结束,届时“朱诺”号将受控冲入木星外层大气焚毁,“朱诺”号探测器所处的最低一级天体系统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2.1月31日,“超级月亮”与月全食的 “大戏”在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上演,当天的农历日期是 A .初一 B .初七 C .十五 D .廿二 3.右图中能够反映页岩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4.下列现象能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的是 A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 C .阴天时昼夜温差小 D .沿海地区的海陆风 5.上海市目前能够重点开发的新能源有 A .地热能 B .风能 C .核能 D .可燃冰 6.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耕地面积大②人口总数少③水资源年际变化小④水资源总量少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沉积岩 沉积物 岩浆岩 变质岩 岩浆 ① ② ③ ④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

前言 咸阳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也是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与省会西安市零距离接壤,共同构成西安——咸阳都市圈。 近年来,咸阳市区的建设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突破了原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形态,为了适应咸阳城市快速发展的需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正在进行修编。随着城市建设框架的不断扩大,1997年批准实施的《咸阳市集中供热工程专项规划》已不能适应当前城市快速发展的要求,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制约日益明显。为此,咸阳市政府提出修编<<城市集中供热专项规划>>的要求,逐步完善以城市集中供热为主导,以地热、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供热为补充的城市供热体系,统一整合规划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地热、天然气等各种供热方式,充分开发利用咸阳丰富的地热资源。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指导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受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委托,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从2005年9月开始进行城市集中供热工程基础资料收集和整理。 本次规划基年为2005年,规划分为近期(至2010年)和远期(2020年)两个阶段。

本次规划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关于节约能源和做好城市热力规划的通知》、《城市供热规划的内容深度》、《城市供热规划的技术要求》、咸阳市集中供热规划修编领导小组制定的《关于规划修编工作实施方案》、《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咸阳市近期建设规划》等。 本次规划立足于咸阳市区特点和城市集中供热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以集中供热工程原理和系统方法为理论指导,将城市集中供热与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总体建设统筹兼顾,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研究和规划,为咸阳市城市集中供热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感谢咸阳市公用事业总公司、咸阳市城乡建设规划局、咸阳市热力公司、西区供热公司、北区供热公司和沣河新区供热公司等单位为本次规划在收集资料、调查研究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2019年陕西中考试题研究--地理(乡土地理)

2019年陕西省中考地理专题 西安市乡土地理 西安市,古称长安、镐京,十三朝古都,是陕西省省会、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一带一路”核心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科研、教育、工业基地。西安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历史上有13个朝代在此建都,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1年确定的“世界历史名城”。 一、位置与范围 西安市地处107.40°E~109.49°E和33.42°N~34.45°N之间,位于黄土高原南部、渭河流域中部关中盆地(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邻秦岭。东以零河和灞源山地为界,与渭南市、商洛市相接;西以太白山地及青化黄土台塬为界,与宝鸡市接壤;南至北秦岭主脊,与佛坪县、宁陕县、柞水县分界;北至渭河,东北跨渭河,与咸阳市相邻。辖境东西长约204千米,南北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 752平方千米。 二、行政区划 西安市下辖11市辖区和2个县,其中11个市辖区为未央区、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高陵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主要功能区为西咸新区。(注:2017年,西安代管西咸新区,咸阳15个乡镇街道被西安托管。)三、地形地势与河流 西安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主要地形区为秦岭山地和渭河平原。秦岭山脉主脊海拔2 000米~2 800米,渭河平原海拔400米~700米,其中东北端渭河河床最低处海拔345米。西安城区便建立在渭河平原的二级阶地上。 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浐河,南有潏河、滈河,西有沣河,北有渭河、泾河,此外还有黑河、石川河、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 四、气候 西安市平原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寒冷、风小、多雾、少雨雪;春季温暖、干燥、多风、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风;秋季凉爽,气温速降,秋淋明显。年平均气温13. 0℃~ 13. 7℃。 西安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连阴雨、暴雨、洪涝、城市内涝、冰雹、大风、干热风、高温、雷电、沙尘、大雾、霾、寒潮、低温冻害等。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贡献 摘要:我国水利建设,自古以来,一直受到各族人民的重视,人们经过几千年百折不挠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陆续修建起千千万万的水利设施。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有益生存的水利建设,也离不开治理水害的斗争。在中国,长达四千年除害兴利的治水活动大大发展了中国古代生产力,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水利技术史、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隋代大运河 一、水利技术史 1.夏商、春秋时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已经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在荆吴(太湖流域)穿凿的。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的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淮河、黄河之间。这些运河,无论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 2.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历经青铜工具特别是铁器的广泛使用,也历经由奴隶制到封建社会的制度大变革,当时社会的水利建设,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解放和活跃的学术,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水利建设高潮。 3.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500多年间,全国政治局面基本稳定,同时,唐代社会开放和宋代学术思想活跃,这些都是水利建设能蓬勃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历代水利建设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唐宋两朝主要是维修、完善前代建立的大型水利工程,并形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水利技术的高峰,并位居中世纪世界水利技术的前列 4.元明清时期 本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少有长时间战乱,这是当时水利建设稳定发展的客观条件。元代时期建立了沟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完善于明,到清代,仍然是南北交通最重要的干线。而浙东钱塘江的重力结构鱼鳞大石塘建成迄今300多年一直捍卫浙东濒海平原,其后还建成了一系列灌溉与排水工程,这对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加强国家的统一,都有巨大作用。 二、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1、都江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在位期间,蜀郡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人民创建了都江堰这项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在当时,这一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等多种效益。而现今,它更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 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

西安市房价潜力分析

西安市房价潜力分析 核心摘要 2017年是大西安元年,是西安大发展,大规划的一年。国家级中心城市的确立注定了西安作为一线城市的规划,作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支撑城市,西安先后成立国家级西咸新区,国际港务区,最高法院设立,首届西商大会,地铁爆发式规划实施18多条线路,都标志着西安国家政策猛药的供养;人口户籍政策流氓式放开,必将带来外来人口快速流入;西安市委书记王永康17年担任中央候补委员,政治资源得天独厚,中央用意可见一斑。投资西安楼市,未来三到四年内是最稳健最具有确定性的投资。 从全国范围看,房价经过一轮猛涨,理应安静下来,但是这是在中国,国情就是:楼市中期发展受到政策影响非常大,一剂政策猛药改变市场已经不是新鲜事,一切变化看政策,这是中国特有,以下三条从国家政策层面按照影响程度分析。 1.西安的经济发展 在过去10年里,西安主要是保守稳健,但是17年,永康书记以南方领导特有的经济敏锐性首创性的举办了首届世界西商大会,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吸引了马云、柳传志、张朝阳、周鸿祎、沈国军等数十位当今中国商界领袖齐聚西安。成为西安经济发展史上当之无愧的转折点和新纪元,进一步向世界证明了大西安的

独特优势和巨大影响力。阿里巴巴集团与西安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君联资本、联想新视界落户西高新富通集团(西安)研究院项目落户经开区、15亿申通西北地区转运中心项目签约国际港务区......西商大会带给西安的满眼都是发展机遇。话不多说,我们看看西安过去一年的经济建设变化,过去十年里是否有。 西安这座身处内陆腹地的省会城市,眼下正在经历一场追赶超越的巨变,这种变化像是沉寂千年的古城振聋发聩的呐喊。在“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大西安”规划等一系列利好叠加之下,大西安的黄金时间正在到来。 2.西安选为国家中心化城市 首先看下今年重磅消息,西安入选国家级中心化城市,这已经标志着西安在国内的地位,南京都没有入选。下文就是具体规划与国家给与的定位。 2018年02月07日星期二,国家发改委官网正式发布《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