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草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年第27卷第12期Zhejiang JITCWM(Vol.27No.122017) ·综述· 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影响的研究进展 石天闻1牟新2周迪夷2 关键词中药;方剂;肠道菌群 人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当这种平衡被破坏,机体的许多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1],研究[2]证实,中医中药在改善肠道菌群失调,恢复机体生理功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现就近年国内外中医药对肠道菌群及肠道菌群紊乱的相关研究报道综述如下。 1单味中药及其提取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鄢伟伦等[3]使用不同剂量的白术对小鼠进行灌胃,发现高浓度的白术配方颗粒可提高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数量,并减少有害菌群,在体外可以阻止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的发生[4]。吴大畅等[5]通过灌服头孢曲松钠破坏小鼠肠道菌群造模,对豹皮樟分别进行水提取和醇提取来治疗紊乱的肠道菌群,豹皮樟归胃、脾两经,具有温中止痛,理气行水的功效,发现水提取物组对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恢复作用较明显,而醇提取物组能有效的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生长,具有纠正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的作用。Okubo等[6]研究发现茶多酚可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的生长,并抑制有害菌群。刘思颖[7]将从中药黄芩中提取的单体黄芩苷作用于高血脂小鼠,发现其不仅能降低高脂模型小鼠的血脂水平,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以及内毒素的水平,对代谢性炎症有治疗作用,而且能够降低肠道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之比及减少脱硫弧菌属的数目。翟璐等[8]发现大剂量大黄在治疗脓毒症小鼠模型时将大量肠道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排除在体外,破坏了肠道菌群的稳态,而中剂量的大黄反而可以使紊乱的肠道菌群得到恢复。王广[9]用盐酸林可霉素灌胃小鼠造模,分别使用高中低不同浓度的党参多糖来观察小鼠肠道菌群的生长,发现0.5g/ mL的党参多糖具有促进肠道菌群的生长,降低内毒素的含量,升高肠道中厌氧菌代谢来产生乙酸,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其他浓度组。冬虫夏草菌丝体对由头孢曲松钠溶液造模的肠道紊乱小鼠治疗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冬虫夏草菌丝体在调节肠道紊乱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10]。中、高剂量的防风汤剂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大鼠模型肠道中肠杆菌和肠球菌减少,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数量增加,低剂量组没有显著差异[11]。曹俊敏等[12]通过试验比较茯苓、白术、当归和三补4种对小鼠肠道菌群的作用,尤其是白术和三补对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方面有着显著作用,而茯苓、当归、白术和三补均对抑制大肠埃希菌和粪肠球菌等有害菌群有一定的作用。葛根能够降低大肠杆菌和大肠球菌数量,增加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增强有氧菌的耐酸能力和抑制厌氧菌的耐酸能力[13]。花青素是黑米米皮中的提取物,研究[14]发现其可明显降低肠杆菌数量。利用16S rDNA序列测定,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恢复因为高脂饮食所改变的肠道菌群结构[15]。梁金花等[16]通过采用TNBS/乙醇法造模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发现黄芪多糖可调节其肠道菌群,促进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升高,降低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黄芩苷在一定浓度时抑制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在低浓度时抑制条件致病菌的生长,使粪肠球菌先降后升,而对其他菌群无明显变化[17]。对间歇性睡眠剥夺处于抑郁应激状态的大鼠,给予姜黄素后发现肠道菌群总数增加,产气荚膜梭菌减少,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增加,调整肠道菌群紊乱[18]。中药金银花能够显著提高梗阻型黄疸大鼠肠道中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控制肠道菌群的易位,扶植正常菌群生长,调整菌群失调,减轻内毒素血症,起到益生元的作用[19]。金樱根性平, 作者单位:1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2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内分泌科(杭州310003) 通信作者:牟新,E-mail:mouxin88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1674873.html, 1105

内环境:肠道菌群怎样影响代谢和身体成分 - 副本

内环境:肠道菌群怎样影响代谢和身体成分 摘要:肥胖,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等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主要的卫生和公共健康问题。惊人的增加和肥胖患病率不仅可能被解释为营养习惯,或减少了能源开支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肥胖患病率的增加和它惊人的普及速度很可能不仅仅是因为人的营养习惯也不仅仅是因为人体通过减少体力活动进而达到对能量消耗的减少。除上述原因以外,最新研究着重指出,肠道菌群作为一种内环境因素,通过饮食来增加能量合成,并规范周边环境的新陈代谢,从而增加人的体重。肥胖与肠道菌群组成的巨大变化以及菌群的代谢功能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推动这个双向关系的病理和生理过程还没有被完全鉴定出来。本文总结了以下几者之间的关系:肠道菌群的组成、从饮食中对能量的提取、参与调节能源平衡的胃肠激素的合成、丁酸的合成以及脂肪存储的调控。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胰岛素抵抗、肥胖、研究、2-型糖尿病。 简介: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双双流行使医学界对人体在各方面的代谢尤其是胰岛素抵抗的错综复杂的机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迄今为止,许多机械性的研究都主要集中于对各种人体器官和细胞系统关系的生物研究领域。相反,遗传学家更致力于人类的基因组,从而试图找到并解决2-型糖尿病所带来的危险因素。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将他们的注意力指向了第三个罪魁祸首:肠道菌群。这些微生物和它们的细菌基因组(也称微生物组)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当做是各种疾病的重要的治病因素,包括消化道疾病和诸如发炎性肠道疾病所导致的肥胖。事后看来,这没有什么可惊讶的,因为在自然界中这种共生关系无处不在。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详细说明,肠道菌群是如何导致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发生的。 人体的肠道菌群:迄今为止,我们对人类肠道菌群的认识一直被技术问题所限制。尽管占很大一部分主导地位的肠道菌群还不能被我们所熟知,以16S核糖体RNA为基因基础的方式的发展仍然促进了细菌的鉴定和分类的进步。 人体肠道内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其中菌群占主导地位也占绝大部分。整体而言,微生物组是人类基因组的100多倍。因此,肠道菌群可被视为一个'exteriorised器官的代谢,这种代谢有助于整体代谢,同时也有助于将食物转化为营养和能源。这个至少由十的十四次幂个微生物组成的群体是以厌氧微生物为主的,同时由500到1000个不同的物种组成。菌群分为三类,厚壁菌门(革兰氏阳性),杆菌门(革兰阴性)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三者同时主宰着成年人体内的肠道菌群。厚壁菌门是最大的细菌门,并包含超过200个属,包括乳酸菌,支原体,芽孢杆菌和梭菌。杆菌门(约20属含)和放线菌(革兰氏阳性)也属于肠道内的主导菌群,但是后者经常被RNA序列所忽略,只能通过原位杂交(荧光检测)才能测得。 胎儿在子宫是不育的,但在生命的第一年,婴儿的肠道由不育状态发展到几乎和成年人一样的拥有密集且混合的微生物的状态。随着出生后迅速成长,细菌从母体和周边环境植入到婴儿的肠道内。在此之后,接种的微生物迅速变化且主要受饮食的影响。4岁时,宿主肠道内的菌群已完全成熟。微生物的最终组成受宿主基因型、接种过程、宿主生理特征和内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整个遗传如多项研究过程所示,不仅形成了完整的个体同时对核心微生物的组成也有影响。例如,分居的同卵双胞胎的微生物,比无亲缘关系的同类微生物,相似程度要高很多。相反,环境因素似乎不是很重要,因为亲本在微生物群落里与其它个体相比并没有更大或者更显著的相似性,除非这对亲本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并且具有相似的饮食习惯。 微生物对婴儿饮食结构的影响还不够明确,许多研究表明,微生物中双歧杆菌的含量相对于母乳喂养较低,但在其他的报告中却没有发现这种差异。成人体内微生物的转

人体肠道菌群定量技术研究进展

人体肠道菌群定量技术研究进展 姜美娟,梁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1医院检验科,青岛266071) 摘要在传统微生物学研究中,人们只重视致病菌的作用,而没有重视正常菌群的作用。通过对肠道菌群的分布特点和生理功能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与人的健康及疾病的密切关系系,针对传统培养方法存在的问题,国内外专家先后开展了分子生物学方法的研究和生物学评价工作。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的研究,对各种技术的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论述。 关键词肠道菌群;定量技术;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5.6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3.013 正常菌群在人体内分布很广,其中以肠道菌群最具有代表性。对健康人的粪便标本研究已知,肠道内栖息着大约400 500种微生物,其中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这些微生物的总质量约为1kg,其体积相当于1个人的肝脏,其数量为1014个,是人体自身细胞总数的10 20倍[1]。在常见的十几种细菌中,绝大多数为专性厌氧菌,约占99%以上,包括双歧杆菌、乳杆菌、优杆菌、拟杆菌、消化链球菌等,也有少量的兼性厌氧菌、专性需氧菌和微需氧菌,如肠杆菌属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样菌等。它们构成了人体胃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肠道正常菌群与宿主、菌群中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处于动态平衡。大量研究表明,肠道正常菌群对宿主具有消化、吸收、营养、生物拮抗等生理作用,实际上已成为宿主生命的必需的组成部分。当这些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受宿主及外环境影响,其种群数和菌量、活性发生了异常或定位转移时,这些群落中就容易容纳外籍菌,原先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菌群失调。在人体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如瘦弱婴幼儿,年老体弱和患急、慢性疾病者,以及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放射治疗者,尤其是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可使肠道正常菌群被抑制而数量减少,耐药的过路菌过量繁殖,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同时,肠道菌群的失调还会加重某些疾病的严重程度。因此确切了解肠道菌群变化及对肠道菌群进行精确定量对疾病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直接镜检法 镜检法是目前广泛采用的进行肠道菌群分析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油镜观察革兰染色粪便涂片的菌群象,估计细菌总数、球菌与杆菌比例,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的比例,结合各种细菌的形态特点、有无特殊形态细菌增多等结果来综合判断菌群状况。 观察细菌总数可以先计数部分(如1/8视野)油镜视野中细菌的数量,再对整个视野进行估计,观察几个视野后取平均值。一般来说,每视野细菌数在501 5000个为正常,101 500个为轻微少,11 100个为明显减少,11个以下为显著减少,也有高于5000的情况,但较少见,临床意义不大。细菌总数减少则与肠道菌群失调存在密切关系,应引起重视,并结合细菌类别构成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由于通过涂片镜检的方法无法精确区分细菌种类,一般就细菌形态和染色性将细菌分为4大类,即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球菌,通过计算4者的比例来评估肠道菌群的特征。具体计数方法为:计数1000个细菌中各类细菌的百分率。可先计数部分视野中(如1/8视野)各类细菌数,然后估计全视野中的各类细菌数[2]。该方法虽然由于所需设备简单,操作简便,耗时短,很适宜临床应用。但是并不能完全反映肠道菌群的状态,更不能对细菌种类及数量进行精确定量,而且操作过程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不易于推广。 2活菌定量培养计数法 Hartemink等人[3]于1997年提出了活菌定量培养及计数的方法,即将一定质量的粪便标本,悬浮于PBS中,经连续10倍稀释,分别接种于不同的选择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对不同培养基选取最佳分布菌落进行计数,并根据其相应稀释倍数而得到细菌在标本中的含量。此法可以同时显示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比例构成。但是,目前选择性培养基并不能真正做到完全特异性选择,仍有85%的肠道菌群无法培养得到。而且稀释平皿接种费时,通常孵育需2 3d,如果微生物分布不均,呈链状或成丛,则导致低估真正菌数。平皿接种中的氧化作用会杀死像双歧杆菌这样的厌氧菌,影响菌数的估计。 3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16S rRNA是编码细菌核糖体16S小亚基的核酸序列,而16Sr DNA是编码它的DNA序列,存在于所有细菌的染色体基因组中。16S rRNA基因可分为保守区和可变区,在不同的微生物可变区其核苷酸序列不同,一个16SrRNA的基因序列就代表着一种原核生物[4]。16SrRNA/rDNA分子是研究微生物的最佳靶分子,利用保守区系列设计通用引物来判断细菌的存在与否,也可以利用16Sr DNA可变区特异性序列来进行特异性微生物种属鉴定和分型,这在细菌分类学中可作为一个科学可靠的指标。基本过程是:先用PCR法扩增模板DNA,然后对扩增片段进行测序,获 182 第22卷第3期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年3月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肠道菌群失调症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急性泄泻病多偏实,责在脾胃;慢性泄泻病多为虚,每及脾肾。前者当清热化湿,后者应高补脾肾。中药中的清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影响,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能促进抗体生成,鱼腥草能提高备解素浓度,而备解素、C3、Mg++组成的备解系统对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有一定杀灭作用,是机体产生抗体前的一种重要的非特异性的免疫防御功能。在应用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均应考虑以上药物的作用,于清热化湿、补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等法中,适当配伍应用则效果比较理想。 (一)辨证施治: 1.感受寒湿 证候:发病较急,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样,口不渴,或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肢体酸楚,舌苔白,脉濡。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霍香正气散《和剂局方》加减。霍香10克,紫苏10克,白芷10克,川朴6克,大腹皮10克,半夏6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甘草6克。若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纳呆,苔白腻,宜加苍术、泽泻。 2.湿热下迫 证候:腹痛即泻,泻下急迫,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干,小便短赤,或兼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芩连场《伤寒论》加减。葛根15克,黄连9克,黄芩9克,甘草6克。可加银花、木通、车前子助其清热利湿,使表里双解,湿热分消,泄泻得止。湿邪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邪偏重者,可选添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证候:大便溏泻,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脘闷,纳差,食后即欲大便,面色萎黄,精神倦怠,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健康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健康 肥胖与居住在我们肠道中的上万亿的微小生物体——我们的肠道细菌有关联。但一直以来都不清楚其机制。在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由耶鲁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确定了改变的肠道菌群是如何引起肥胖的。 在早先的一项研究中,耶鲁大学医学教授GeraldI.Shulman 博士观察发现,一种短链脂肪酸:乙酸(acetate)刺激了啮齿类动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为了更多地了解乙酸的作用,Shulman和耶鲁大学的研究小组在肥胖啮齿类动物模型中完成了一系列的实验。 研究小组比较了乙酸和其他的短链脂肪酸,发现在高脂饮食的动物中乙酸水平较高。他们还观察到灌注乙酸可刺激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但却不清楚其机制。 接下来,研究人员确定了当将乙酸直接注射到大脑中去时,它通过激活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胰岛素增加。Shulman说:“乙酸通过一种中心介导的机制响应葡萄糖刺激β细胞分泌了更多的胰岛素。它还刺激了胃泌素和胃饥饿素分泌,这导致了食物摄入量增加。” 最后,研究小组试图建立了肠道菌群与胰岛素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将来自一组啮齿类动物的粪便物转移到另一组啮齿类动物体内后,他们观察到肠道菌群、乙酸水平和胰岛素

发生了相似的改变。 “综合考虑这些实验证实了响应饮食改变的肠道菌群变化 与乙酸生成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乙酸增多转而导致了食物摄入量增加,激发了一个驱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正反馈环,”Shulman说。 研究作者认为,这一正反馈环可能通过在食物匮乏时期动物偶然发现高热量食物时促使动物肥胖,在进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Shulman说:“肠道菌群改变与人类和啮齿类动物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有关联。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机制来解释啮齿类动物中的这种生物现象,我们现正在探究这一机制是否可以转化至人类。” 俗话说的好,人如其食。但是新的证据表明,你的肠道微生物也可能同样如此。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一天之内,饮食可以改变肠道中的微生物群——特别是那些耐受胆汁 的微生物,也会改变肠道细菌所表达的的基因类型。 结合4000多名患者的临床研究及动物模型研究,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Clinic)的研究人员第一次证实,肠道细菌可以改变血小板功能,及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一类血栓相关疾病的风险。 几年前让人意料不到大红大紫的研究领域除了CRISPR技术之外,还有肠道微生物研究,从最开始的与消化健康和肥胖

_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代谢的相互作用 陶金华,狄留庆 ,单进军,毕肖林,赵晓莉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肠道微生态与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之间的研究已经被国内外许多学者所关注,对其研究已得到创新性进展。综述甘草、芦荟、番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阐述了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调理等作用的研究现状。关键词:肠道菌群;中药有效成分;代谢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8)12-1902-03 Interaction of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and internal metabolism of effective ingredients fro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TAO J in -hua ,DI Liu -qing ,SHAN J in -jun ,BI Xiao -lin ,ZHAO Xiao -li (Na nj ing U niv er sity of T 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N anjing 210046,China) Key words :intestinal flo ra ;effectiv e ing redients from Chinese ma teria m edica ;metabolism 肠道菌群与中药有效成分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著名专家小桥恭一、赤尾光昭等就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些创新性的后果。后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中药有效成分的肠道代谢处置以及中药对维持肠道微生态系统的平衡,两者之间有理论上的互通性,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也相互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国际上医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甘草、芦荟、香泻叶以及芍药等几种中药有效成分在肠道菌群影响下的代谢过程和机制,并对中药活性组分群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进行探讨。1 肠道微生态系统 人体肠道中寄居着大量的微生物,主要包括100多种100兆以上的细菌,其中拟杆菌(Bacteroidaceae Pribram )、消化链球菌(Peptostreptococcus Kluyv er &V a n Niel)、螺菌(Spirillaceal M ig ula )等专性厌氧菌、乳酸菌及双歧杆菌占优势[1]。常见的益生菌制剂就是乳酸菌、双歧杆菌、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等几大类益生菌种的单一或者复合加工而成。肠道菌群与人体相互依存,构成了肠道的微生态系统[2]。肠道菌群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酶,参与很多的机体反应,其中包括参与外来异物(如药物)的代谢。 肠道菌群能产生大量酶系,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酶、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7-α羟基酶、蛋白酶、各种碳水化合物酶等,能对植物中的多种成分进行代谢处置。一般来说,不同的细菌产生不同的代谢酶,分别对不同的药物进行代谢。如配糖体在水解酶的作用下生成配 基;偶氮染剂和硝基衍生物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被还原成氨基衍生物等。肠道微生物不仅可以产生多种代谢酶,而且还可以为宿主提供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泛酸、烟酸、脂类等物质。肠道菌群合成的作为微体结构组成部分的营养素,最终还会被宿主消化、吸收和利用[3,4]。当然,肠道菌群除了产生对宿主有益的代谢酶以外,还会产生一些对宿主有害的酶,这些酶主要通过对药物代谢以后,使药物产生对机体有毒的物质而危害宿主健康。 2 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肠道代谢及其生物活性的影响2.1 肠道代谢产生生物活性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对肠道菌群影响中药有效成分代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主要作用于苷类等化合物的代谢,并以水解和还原反应为主[5]。也有报道肠道菌群(如乳酸菌类)经基因转化以后能显著增强蛋白质类(如β-内酰胺酶)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6]。大多数中药常以口服给药方式,最终都会到达胃肠道,多数的中药有效成分都含有水溶性的糖类,以葡萄苷类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在肠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在肠内滞留时间较长,容易受到肠内菌群的作用。因此,它们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经肠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这类中药成分被认为是“天然前体药物”[7,8]例如含有葡萄糖苷的中药甘草、芦荟、番泻叶、芍药等都是经过肠道菌群代谢而发挥药效。2.1.1 对甘草酸(甘草甜素)的代谢:近年来的研究报道表明,豆科植物甘草具有中枢性镇咳祛痰、抗菌抗病毒以及防治肝损伤等作用[9,10]。其主要成分之一甘草酸由两分子葡萄 ·1902·中草药 C hinese Traditional and Herbal Drugs  第39卷第12期2008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5-2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208501);江苏省中医药局项目(HZ07069);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2007238);南京 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 作者简介:陶金华(1984—),女,南京中医药大学2007级中药药剂学硕士研究生。 E-mail :taojinh ua2000@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1674873.html, *通讯作者 狄留庆 Tel :(025)86798226 E-mail :diliu qing928@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1674873.html,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doc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 作者:李海国文章来源:猪病新干线点击数:85 更新时间:2009-12-5 9:26:05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 肠道菌群及其分布 1.1 肠道正常菌群的概念 在动物体内环境中通常有一层微生物或微生物层,在正常情况下即动物处于健康状态时,并未表现异常或致病现象,称这一层微生物为正常菌群或固有菌群和原籍菌群。这些菌群是动物机体内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动物宿主是有益无害的。 1.2 肠道菌群的分布 人和动物的胃肠道栖息着大约30属500多种细菌,主要由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需氧菌组成,其中专性厌氧菌占99%以上,而仅类杆菌及双歧杆菌就占细菌总数90%以上。 肠道个体菌群分为3个部分:⑴生理性细菌与宿主共生关系,为专性厌氧菌,是肠道的优势菌群,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优杆菌和消化球菌等是膜菌群的主要构成者,具有营养及免疫调节作用。⑵条件致病菌与宿主共栖,以兼性需氧菌为主,为肠道非优势菌群,如肠球菌、肠杆菌,在肠道微生态平衡时是无害的,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侵袭性,对人体有害。⑶病原菌多为过路菌,长期定植的机会少,生态平衡时,这些菌数量少,不会致病,如果数量超出正常水平,则可引起人体发病,如变形杆菌、假单胞菌和常为韦氏梭菌等。口腔内的菌群高度复杂,但经过胃被胃酸破坏,对胃肠道影响很小。 胃的酸性环境极大地抑制了微生物的繁殖,减少了进入小肠的微生物数目。在无酸的胃中细菌数会明显增多。胃内除了幽门螺杆菌或相关的菌种外,大多数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如链球菌、葡萄球菌、奈瑟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细菌浓度通常小于103/ml。幽门螺杆菌是真正的胃内细菌,它是引起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溃疡病的重要致病因子。 小肠是个过渡区,肠液流量大,足以将细菌在繁殖前冲洗到远端回肠和结肠,十二指肠和空肠相对无菌,含菌浓度为0~105/ml,主要菌种是革兰氏阳性的需氧菌,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和乳酸杆菌。在远端回肠中,革兰氏阴性菌开始超过革兰氏阳性菌,经常存在大肠菌类和厌氧菌,含菌浓度为103~107/ml。 通过回盲瓣,细菌浓度急剧增加100倍以上,达1010~1012/ml,厌氧菌超过需氧菌102~104倍,主要的菌种是拟杆菌、真杆菌和双歧杆菌以及厌氧的革兰氏阳性球菌,正常人结肠中主要菌群是相同的,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状态。这些肠道固有细菌在维持肠道功能健康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 肠道菌群对动物免疫的影响及机理 肠道菌群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微生态系统,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包括抵御病原体侵袭、刺激机体 免疫器官的成熟、激活免疫系统及参与合成多种维生素、调节物质代谢等作用。 2.1 菌群屏障作用 动物的先天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亦即机体免疫系统识别和排除各种异物,主要依靠机体的屏障作用,包括正常菌群、机体的皮肤黏膜、补体等体液因子抑菌、杀菌、溶菌等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从现代的研究不难看出,正常菌群在机体的屏障作用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肠道菌群领域研究进展(完整版)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相关,肠道菌群科学家们2019年在肠道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取得了研究成果; 【1】Nat Biotechnol:突破!科学家在人类肠道微生物组中鉴别出100多种新型肠道菌群!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英国桑格研究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对肠道微生物组研究,从健康人群的肠道中分离出了100多个全新的细菌类型,这是迄今为止研究人员对人类肠道菌群进行的最全面的收集研究,相关研究结果获奖帮助研究人员调查肠道微生物组在人类机体健康及疾病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本文研究结果能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检测人类肠道中存在的细菌类型,同时还能帮助开发出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新型疗法,比如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免疫疾病等。人类机体中细菌大约占到了2%的体重,肠道微生物组就是一个主要的细菌聚集位点,同时其对人类健康非常重要。肠道微生物组的失衡会诱发诸如炎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然而由于很多肠道菌群难以在实验室环境下生存,因此研究人员就无法对其进行更加直观地研究。

【2】Science:肠道微生物组可能是药物出现毒副作用的罪魁祸首 药物本是用于治疗很多患者,但是一些患者遭受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出了一种令人吃惊的解释---肠道微生物组(gut microbiome)。他们描述了肠道中的细菌如何能够将三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 研究者表示,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肠道微生物组对药物代谢的贡献,那么我们能够决定给患者提供哪些药物,或者甚至改变肠道微生物组,这样患者具有更好的反应。在这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研究了一种抗病毒药物,它的分解产物可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并确定了肠道细菌如何将这种药物转化为有害的化合物。他们随后将这种药物给予携带着经基因改造后缺乏这种药物转化能力的细菌的小鼠,并测量了这种毒性化合物的水平。利用这些数据,他们开发出一种数学模型,并成功地预测了肠道细菌在对第二种抗病毒药物和氯哌嗪(一种抵抗癫痫和焦虑的药物)进行代谢中的作用。 【3】Nat Med:肠道微生物组的改变或与结直肠癌发生密切相关肠道中“居住”着很多不同的微生物群落,即肠道微生物组,其与人类健康和疾病息息相关,近来有研究表明,评估粪便样本中的遗传改变或能准确反映肠道微生物组的状况,或有望帮助诊断人类多种疾病。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王晓华1a,夏文涵1b,王晓刚2,黄广萍2 (1.南昌市卫生学校a.免疫及微生物教研组; b.解剖教研组,南昌330006; 2.南昌市第一医院检验科,南昌330008) 关键词: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失调症;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194(2007)08-0136-03 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1]。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动态生物平衡,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疾病或者加重病情,引起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2]。这种由于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便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导致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3](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 a)。近年来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导致临床发病的机率约为2%~3%。为更好的预防和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而致的不良后果,本文针对肠道菌群的特点与机能、肠道菌群失调症病因病理学改变、分类、检查、治疗和预后等相关研究作如下综述。 1 肠道菌群特点 肠道内的细菌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一个人的结肠内就有400个以上的菌种,从口腔进入胃的细菌绝大多数被胃酸消灭,剩下的主要是革兰阳性需氧菌[4],胃内细菌浓度<103 10-3CF U/L(CFU:colony form ing unit菌落形成单位)。小肠菌的构成则介于胃和结肠之间。学者们为了将研究更为细致化,按照Dubos法将主要菌种如类杆菌属,双歧菌属和真杆菌属等根据其存在模式分成三大类:(1)与宿主共生状态的原住菌(autochlho no us m icrobio ta);(2)普遍存在于某种环境的普通菌(nor mal m icrobito ta);(3)偶然进入宿主的病原菌(pathog ens)。依照肠道菌群所持有合成维生素,协助营养素的消化和吸收,产生糖皮质激素作用增强因子,产生过氧化氢、硫化氢及其各种酸、抗生素等物质并结合其对宿主免疫机能的影响力,在机体感染防御中起积极作用这一生理学机能,我们不难理解肠道菌群具有相互影响的特点,任何打破其内外环境的举措都可导致菌群的失调。 2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发病机制 2.1 病因学 1) 饮食因素:运用测定细菌酶类的方法研究菌丛代谢活性的结果表明,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G unffip等[5]用大鼠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M acF ie[6]报道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纤维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直接刺激肠黏膜或诱导释放营养性胃肠激素尚不清楚。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 2) 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7]。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 3) 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8],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艰难梭菌增殖。应用甲氰咪胍等H2 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 4) 年龄因素[9]: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歧菌减少,产气荚膜梭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 5) 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10]: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黏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 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泌型Ig 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 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 2.2 病理改变 1) 细菌生长过盛: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学异常会导致近段小肠内结肠型丛增殖,而出现各种代谢紊乱[11],包括脂肪泻,维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并可伴发生于小 收稿日期:2007-06-04

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的研究进展

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7-11-30T15:57:03.80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9期作者:余仕朋 [导读] 口服给药作为传统中药的用药方式,药物在人体内必然会接触肠道菌群。 云南省久泰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106 摘要:人体健康深受肠道菌群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直接影响宿主的病理和生理进程以及通过研究肠道代谢和肠道菌群对中药成分的代谢作用对药效产生影响。人体肠道微环境的变化与中药疗效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或者说中药疗效能够通过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对人体产生影响,也可以说口服中药受肠道菌群的影响,影响其在人体内的吸收、代谢和转化,因而使中药疗效发生改变。为了对药物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为进一步推动中药现代化进程,本次研究特就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进行分析。关键词:中药化学成分;肠道菌群代谢;研究进展 口服给药作为传统中药的用药方式,药物在人体内必然会接触肠道菌群。还原反应和水解为肠道菌群对中药有效成分的代谢方式。中药疗效的发挥在于通过肠道细菌的作用将中药成分转化为有效成分[1]。葡萄糖苷成分作为能够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水溶性糖部分,难以被人体肠道吸收,因而具有很低的生物利用度,长时间滞留在人体肠道内且肠道菌群对其能够产生较大影响,由于原形物具有较小的药理活性,肠道菌群代谢对其产生水解作用,从而使其药理作用获得充分发挥[2]。 肠道菌群代谢的相关分析 (一)对比非口服药物和口服药物 为对代谢机制和途径进行初步分析,首先需要对患者服药前后尿液以及血液中的含量和物质进行对比如果不同的用药方式会产生不同的药效,则表明代谢受肠道菌群代谢的影响。 (二)对产生主要代谢作用的菌株进行筛选 对药物成分特性以及与代谢相关的酶进行分析并研究该酶的菌株。 (三)关于离体代谢的探讨 将中药有效成分加入肠菌培养液中,同时确保培养液条件适宜,然后对比空白并对代谢产物进行检测。肠道菌群对中药化学成分的代谢 (一)皂苷类 皂苷类成分对人体有很大益处,具有抗过敏、抗炎、抗病毒、保肝、降血糖以及抗肿瘤的功效,在实验研究中,肠道菌群对皂苷的代谢能使其药效基础获得表达。皂苷类为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显示,人体肝脏几乎不代谢人参皂苷类,其主要通过肠道进行降解。研究人参皂苷原型药物和肠内菌代谢产物的药理作用表明:腹腔巨噬细胞和T细胞可共同受Rg1与该成分代谢产物Rh1的影响,免疫调节作用由此生成[3]。 肠道难以吸收甘草酸,但是在肠道菌群作用下能导致中间产物18α-甘草次酸的生成,甘草次酸易被肠道吸收从而使得药理活性得到发挥。 (二)黄酮类 葡萄糖苷键在黄酮苷雷成分中普遍存在,肠道菌群代谢能够有效水解含苷键的药物。黄芩苷为黄芩的主要黄酮苷成分,在肠道菌群代谢作用下,千层纸素苷、野黄芩苷、汉黄芩苷和黄芩苷可分别生成苷元千层纸素、野黄芩素、汉黄芩素和黄芩素等。体外肠菌实验表明黄芩苷经口服后能够被肠道菌群代谢并生成各种对应苷元,其代谢产物具有理想的抗瘙痒功效,苷元在抗组氨的作用下能够使患者的瘙痒反应获得有效改善[4]。 (三)蒽醌类 蒽酮苷类化合物番泻苷在番泻以及大黄中均可发现,该化合物自身无法发挥泻下作用,因而经口服后,无法有效被小肠吸收,具有较低的利用率,但是在大肠菌群的影响作用下可促进番泻苷元的产生,从而使其泻下功效得到发挥。芦荟中可分离出芦荟大黄素,实验表明该成分无法在大小鼠体内发挥泻下功效,但是人体肠道能够对其产生代谢作用,主要原因在于人体肠道中的代谢菌能够对芦荟大黄素苷C-C键进行裂解并生成芦荟大黄酸蒽酮,从而使其泻下作用得到发挥。对比普通大鼠和感染Eubacuteriuln sp.BAR菌株的大鼠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悉生大鼠出现腹泻且程度比较严重,普通大鼠则没有出现腹泻现象,研究可见,番泻苷和芦荟大黄素本身并不具有泻下功效,但是在动物或者人体肠道菌群代谢的作用下可产生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能够有效发挥泻下作用。(四)生物碱类 作为肝脏代谢研究的常见对象,生物碱成分也受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其作用下能够发生代谢转化现象。在关于氧化苦参碱吸收入血活性和肠菌代谢的相关研究中,借助于光谱学方法MS、NMR、IR、UV等可确定苦参碱为肠菌代谢产物。此外,借助于HPLC、TLC等方法对血清中代谢产物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苦参碱以及氧化苦参碱均可被肠道吸收并进入到血液中[5]。(五)单萜类 单萜类化合物可发挥降血糖、保肝、抗肿瘤、抗炎以及抗菌的作用,包括环烯醚萜苷和无环、单环等。作为双环单萜苷类,芍药苷可在肠道菌群代谢作用下生成芍药苷代谢素Ⅰ、Ⅱ、Ⅲ、Ⅳ,素其中含量最高的为芍药苷代谢素Ⅰ。经口服后,芍药苷极难吸收,必须在肠道细菌分泌的β-葡萄糖酯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芍药盐酸硫胺苷元。 3.临床中西药合用与肠道菌群代谢的关系 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上效果显著,应用广泛,但是药物联用对药物的吸收、分布等会产生一定影响并进而对药效发挥产生作用。甘草和芍药组成芍药苷草汤,在进行消化性溃疡治疗时通常与甲硝哒唑以及羟氨苄青霉素联合应用,在进行疝气治疗时通常与氧氟沙星联合应用。有研究表明,黄芩苷口服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药效不同,血液中的黄芩苷明显高于与抗菌剂合用的血液中的黄芩苷含量,研究进一步阐明黄芩苷在吸收入血液前已经转化为黄芩素,可知黄芩苷而非黄芩素的吸收受抗菌剂的影响。为了提升药效,含有黄芩苷类黄酮成分的药物在与其他西药合用时,必须密切注意药物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对药物在肠道内代谢过程进行研究进而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1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调控措施 猪正常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对猪的营养健康,防病能力以及免疫能力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正常情况下猪的胃肠道微生物菌群保持着相对的平衡和稳定,以利于维持或促进胃肠道的正常消化与吸收,正常的有益菌定殖于胃道粘膜上保护胃肠粘膜阻止其它病原菌的危害。如外界环境或食物超出了机体所承受的能力就会破坏这种平衡使有害细菌增多,导致疾病的发生和流行。 因此,只有清楚猪胃肠首菌群的作用,掌握影响猪胃肠道平衡调节的因素,才能有效的利用好猪胃肠道的有益群的作用,防止有害菌群的滋生。 1 猪胃肠道内菌群的组成、生长以及分布 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动物胃肠道内在出生前是没有细菌的,出生3h~4h肠道内才检测得出细菌。胃肠道内的微生物菌群有一的定殖顺序: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专性厌氧菌。 哺乳期仔猪胃中有数量较少的细菌,哺乳期的仔猪胃和小肠有较多数量的乳酸杆菌和链球菌。断奶仔猪由于断奶应激和日粮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使消化道的内环境发生了变化,菌群也就发生了明显变化,其数量和定殖位点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 2 猪胃肠道菌群的作用 2.1 有助于提高机体营养 猪胃肠道菌群的代谢过程会产生易被猪的机体吸收的维生素和胞外酶产物,对营养、消化和吸收起着重要作用。 猪胃肠道菌群在体内能合成有利于宿主生长和助消化的B族维生素;猪在盲肠中的菌群所产生有机酸,既可以为机体提供营养还能提机体对高蛋白质和能量利用,其乳酸菌所产生的乳酸有利肠道中钙和磷的络合,以促进机体对钙和磷的吸收。 2.2 可以拮抗病原微生物 2.2.1 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 猪胃肠道内定殖的细菌可以有效的抑制外源菌生长与定殖,可以预防猪的病害和促进健康生长。专性厌氧菌代谢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和乳酸,会降低胃肠道pH和氧化还原电势,给外源菌的生长和繁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特别是使肠内容物变酸,促进了肠蠕动,使外源菌未能定殖便已被排出;肠道菌与上皮细胞的紧密结合,对宿主细胞形成了占位性保护。 2.2.2 产生抗菌活性物质 另外由于体内微生物的代谢能产生一定数量的抗菌活性物质,例如乳酸球菌会分泌一定数量的类细菌素物质,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抑制大肠杆菌等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与繁殖。

肠道菌群对中药皂苷类成分的代谢研究进展

皂苷类成分主要有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抗病毒、抗炎抗过敏等药理作用,特别是抗肿瘤作用,有巨大的开发前景。由于皂苷类成分在肠道内难以吸收,生物利用度低,使其在肠道内与肠道菌群作用滞留时间长,在体内以原形物显示药理活性的可能性较小,需经肠道菌代谢后被水解,生成苷元而发挥其药理作用。肠道内与皂苷类成分代谢有关的细菌主要有真杆菌、畸形菌体、真细菌、梭状芽胞杆菌、瘤胃球菌等。肠道菌群有许多水解苷键的药物代谢酶,主要有β-葡萄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硝基还原酶等,肠道菌对药物的代谢主要还是靠酶的作用来完成的[1]。影响肠道菌群对药物代谢作用的因素有:种属差异、饮食、抗菌药物的使用、酶抑制、肠肝循环、肠道内多种细菌相互协同作用。笔者现就肠道菌群对皂苷类药物的有关代谢情况综述如下。 1 研究方法[1] 肠道菌对药物代谢的研究方法主要为离体厌氧培养和整体肠道菌药物代谢,其具体的一些研究方法有:①口服与非口服(静脉、腹腔注射等)药的比较:比较服用前后血液、尿中的物质及含量,初步分析代谢途径与机制。若两种给药方法药效有显著差异,肠道菌群则可能在代谢中起关键作用。②普通动物和无菌动物的代谢产物比较:无菌动物的免疫功能低下,其消化道形态和生理都与普通动物有区别,考察中草药在二者体内的药效发挥,能直观看出肠道菌群是否发挥作用。③筛选起主要代谢作用的菌种(或菌株):研究药物成分特性,分析与其代谢相关的酶类,保留该种酶的菌种,对其进行研究。 2 几种常见中药中皂苷类成分与肠道菌群的药理作用 2.1 人参皂苷类 皂苷类成分是人参的主要活性成分,现在已经分离到的成分有30多种。早期研究表明,人参皂苷Rg1在肝脏内基本不代谢,主要是在肠道中降解。研究发现,肠道中的细菌Bacteroides JY-6[2]、Bacteroides sp.、Bifidobacterium sp.和Fusobacterium sp[3]等能够代谢人参皂苷成分。目前研究较多的人参皂苷主要有Rg1、Rb1、Re、F11等。人参皂苷Rg1在人体的代谢途径为:Rg1→Rh1→原人参三醇[20(s)-protopanaxatriol, Ppt,M4],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模式为Rg1→Rh1/F1→Ppt,F1与Rh1为同分异构体[4]。王氏等[5]在研究中发现,Rg1经过肠道菌代谢后大鼠尿及血中均发现Rh1、F1,而在人体内,Rg1被肠道菌群代谢为Rh1、Ppt。M4为主要抗肿瘤成分,通过刺激脾脏NK细胞生成肿瘤细胞毒素,抑止肿瘤细胞的生长[6]。Rb1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陈氏等[7]给大鼠灌胃Rb1 4 h后,从大鼠粪便中检测出G-Rb1、Rd和Rg3/F2,从离体培养的生物样品中检验出Rd、Rg3、Rh2、Ppd 4种代谢产物。Rb1还可以脱去糖苷代谢为20-O-β-D吡喃葡萄糖基-20(S)-原人参二醇(M1),M1可以选择性地在肝脏中蓄积,经胆汁排泄,也可以在肝脏中转化为EM1,EM1由一族M1的脂肪酸单脂构成,EM1可能是人参皂苷在体内产生生物活性的真正成分。Eun-Ah Bae等[2]研究发现,Re经过肠道菌可代谢为Rh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