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二单元测试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测试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测试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测试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

(班别:姓名: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

1、《2049,相信中国》:“如果从地理与历史的角度来看,1492年应该可以看做是近现代全方位交流

意义的全球化的开始。”这里“全球化的开始”的真正含义是

A.从封闭走向开放 B.国际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C.从分散走向整体 D.人的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生活中来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以下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属于新航路开辟影响的是

A、明朝中国人的食谱发生了变化

B、欧洲市场出现了烟草、可可商品

C、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D、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公元6世纪以前,欧洲人开始认识到一种新现象——通货膨胀即价格的普遍上涨。1500年以后,

西欧价格很快开始迅速上涨。在这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大陆的价格平均上涨了4倍。16世纪的西欧出现通货膨胀。这种现象

A.造成社会动荡,损害了国际贸易 B.表明西欧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C.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由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引起

4、有人说,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

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上述评价的差异反映了价值判断的

A.客观性 B.随意性 C.相对性 D.时代性

5、某同学阅读《世界文明史》,看到这样一句话:“______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

顶的图景”。________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第一次工业革命 C.斯大林模式 D.第二次工业革命

6、专家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

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最后5分钟”的原动力是

A.自由劳动力的大量存在B.资本积累的完成

C.市场的需求D.科学技术的进步

7、下表为《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不能说明

A.城市人口比例是工业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B.跨国公司和垄断集团推动了人口流动

C.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 D.英国率先步入了工业文明社会

8、《英国通史》:“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了现代

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这说明

A.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B.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D.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9、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

女子服饰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A.工业化使大量妇女参加工作 B.民主运动的推动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妇女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

10、《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

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这里将“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

的最主要手段是

A.资本输出 B.武力威逼 C.人口流动D.商品输出

11、《全球通史》一段记述:“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

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作者强调A.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推动的结果 B.欧美国家对科技发明的投入加大

C.工业革命深入发展在于科技进步 D.发明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家

12、内燃机的发明,其意义远远超过蒸汽机的发明,它造就了20世纪的石油世纪,使石油变成了战

略资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打开了石油的‘潘多拉盒子’”的含义指

①新能源及新兴工业发展②动力革命推动交通工具的革命

③国际关系更复杂,对能源产地争夺更激烈,严重污染环境

④促成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工业时代,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涉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反应的本质问题是

A.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B.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

C.经济危机可以蔓延全世界D.统一的世界性市场已经形成

14、第一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①列强以炮舰和廉价商品打开中国的大门②在对外贸易中开始出现贸易逆差

③被迫允许外国投资设厂④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①②④ D.②③④

15、19世纪40~60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纺织业、制针业日益衰落,但制茶、缫丝、酱菜、

皮革加工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工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16、洋务运动是近代化起步,它“欲自强,必须浚饷,欲浚饷莫如振兴商业”的口号,这表明

A. 洋务派还停留在只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层面

B. 洋务派认识到经济发展必须解决政治制度问题

C. 洋务派已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D. 洋务派不主张向西方学习

17.“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实践这种主张的是

A.北洋水师正式成立B.汉阳铁厂的兴办 C.福州船政局的兴办D.轮船招商局的兴办

18、下表为中国工业发展初期(1872-1911年)设立的厂矿数量统计表。纺织业数量最有可能是

A.2 B.31 C.73 D.193

19.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形象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因素

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 B.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C.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D.帝国主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0、1945年,8年抗战取得最后胜利。但大后方四川,却出现了“胜利爆竹一响,工厂陆续关门”的

景象。永利公司经理李烛尘无奈地称:“当年艰难辛苦而去,今日倾家荡产而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官僚资本的重压

B.外国资本的侵蚀

C.封建官府的排挤

D.民族资本经营不善

21、1892年张弼士在烟台创办“张裕葡萄酿酒公司”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他总结的“张裕”创业史

中写道:“备历艰阻”、“掷无数之金钱,耗无量之时日,乃能不负初志。”张弼士的“初志”应是A.实业救国 B.支持革命事业 C.打造中华第一品牌D.推翻满清政府

22、张謇认为:“发展实业重点应当放在纺织业和钢铁业上”。但是实施的结果,纺织业发展空前,而

钢铁业一筹莫展。当时中国钢铁业没有进展的主要原因是

A.清政府对外赔款使重工业发展缺少资金

B.清政府尤其是顽固派阻挠发展重工业

C.重工业投资多、周期长、利润少,私人不愿意投资

D.西方列强对中国矿业资源的掠夺和外资工业的激烈竞争

23、1871年美国《纽约时报》广州“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仓库、商铺毫不

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出现这种社会状况的原因有

①清代闭关后广州成为当时唯一对外贸易港口②广州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开放的口岸

③近代生产方式较早在广州产生④广州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②③④

24.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为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报刊杂志 B.电报电话 C.电影电视 D.火车飞机

25.近代诗人黄遵宪曾作诗《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该诗反映了

A.中国近代居室建筑的西化倾向B.交通工具近代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C.西装传入对中国服饰改革的推动 D.西方饮食文化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的影响

二、材料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1866年方举瓒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这个工厂发展很快,已经能够制造了小火轮船,不久又生产车床,汽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系英商企业造。……90年代,发昌机器厂终于被英商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二: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有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债,那才能救国!”

材料三:朱家三子朱传杰成为一个青年商人,最初经营,一家货栈,后逢张作霖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蔚然成风。受此影响,他瞒着父亲抵押了朱家经营的“山东莱馆”,又联合当地山东和热河商家共同集资兴办了“山河煤矿”,成为煤矿的总经理……日本财团森田物产对“山河煤矿”垂涎以久,对朱家威逼利诱、巧取豪夺,最后夺取了“山河煤矿”的控股权。九一八事变爆发,哈尔滨沦陷在即,国难当头,朱传杰被迫忍痛炸掉煤矿,刚刚开业的煤矿昙花一现。

1、从“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冲击”的角度,简析“国货”与“洋货”的历史关联。

2、根据材料一,指出发昌机器厂与外商企业的关系。

3、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分析,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不利和有利因素有哪些?

5、综合材料,你认为民族工业要发展壮大最主要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工业革命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货横行。又影响到中国发生洋务运动、产生民族资本,它们生产的国货负起了抵御洋货的历史责任。

2、受外商企业诱导

依赖外商的先进技术

受外商企业打压

3、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限制,奖励工商业。

社会兴起实业救国的热潮。

人民掀起收回利权的运动。

4、不利:民资力量薄弱、外国资本掠夺、日本侵华。有利:政府的重视支持、企业家的努力奋斗。

5、民族独立,国家和平稳定。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2011.06.12 1、“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洋探险时才开始。”主要是由于A、在此以前未出现著述世界历史的史学家 B、其探险打破了人类彼此隔绝的生活状态,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历史的融合、统一 C、他们在探险过程中都记述了所到地区的历史 D、其探险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2、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以下历史事件和现象,不属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的是 A、明朝时期中国人的食谱发生了变化 B、欧洲市场上出现了烟草、可可等新的商品 C、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岩 D、欧洲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3、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民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这时期“融合”和“统一”实现的主要方式是A、西方的殖民掠夺B、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工业革命的开展 4、对于哥伦布到达美洲,有着基于不同立场和观点的种种解释和评价。下列说法中反映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立场观点的是 A、发现了“新大陆” B、开辟了“新航路” C、证实了“地圆说” D、找到了“无主地” 5、《青年博览》2008年11月上半月刊有一段话:“是哥伦布,给美洲带来了今天的繁荣”。当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年一度的“哥伦布日”高声赞美之时,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却呼呼取消这个节日。他说,哥伦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侵略与种族灭绝的先锋。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野蛮、血腥的殖民活动给落后地区带来了灾难 B、世界联系随着殖民活动日渐加强 C、工业革命的成果随着哥伦布手扩展到美洲 D、美洲的传统社会随哥伦布遭到灭顶之灾 6、某同学正在搜集有关“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材料时,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有关“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对西欧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的观点。其中表述最准确的是 A、为西欧商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B、给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资本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8、某班同学在一次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侵略扩张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下列提出的观点中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B、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带来深重的灾难 C、其目的是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D、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9、对下图中b处对应历史时期工业革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这一时期电力作为新能源广泛利用②石油的 利用促进了内燃同、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③电话、电报等新的通讯手段加强了世界各地的 联系④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0、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洋市、洋纱、洋花边、洋林、洋巾人中囤,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人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这表明西方对中国的商品输出①使中国社会传统的经济生活开始改变②使中国传统的经济面临严峻挑战③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④大幅度提高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下列是中国19世纪后半期的经济状况统计表,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是 ①资金少②规模小③技术力量弱④具有分散性 A、①② B、②③④ C、① D、①②③ 14、“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了十万匹。”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兴办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高中文化生活期末测试选择题50道 1.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广东人民创作了《赛龙夺锦》、《旱天雷》、《步步高》、《雨打芭蕉》等一大批富有岭南特色的经典音乐,享誉中外。这说明 ①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文化就是人类的精神产品④人民群众需要健康有益的文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冼星海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等名曲,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明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 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知识分子 3.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下列说法对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没有文化,政治和经济就不会存在 B.经济和政治是由劳动者创造的,文化是由知识分子创造的 C.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D.政治由文化、经济所决定,又给予文化和经济以重大影响 4.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区别的一个概念。一般认为,“软实力”是指精神力量,是包括文化、制度、价值观念等所谓的软件要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强调“软实力”是看到了 A.国家军事力在综合国力中已不重要B.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C.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基础 D.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性 5.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等校训影响着一代代莘莘学子。这说明优秀文化能够 ①促进社会全面进步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③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中国人待客时“聊备薄酒”的自谦,可能被外国人误解为“慢待客人”;西方人聚餐时各付各的账,往往被东方人视为吝啬小气;东西方用语习惯的不同,常常产生误解,闹出笑话。这说明A.文化的差异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B.文化的差异体现民族文化的优劣 C.文化的差异是不同意识形态的反映D.文化的差异是交往不可逾越的障碍 7.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美国人对中国人“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的自谦并不以为然,相反地会认为你缺乏自信,不知有多少留学生在美国因为“谦虚”而丢掉了饭碗。这表明 A.特定的文化环境是由特定的经济环境决定的 B.文化环境不同,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完全不同 C.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活动 D.思维方式不同,反映的文化内涵也完全不同 8.“徜徉于山林水石之间,而尘心渐息;夷犹于诗书图画之内,而俗气潜消。”这告诉我们 A.要积极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活动使人高雅 D.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9.虽然以前我国只把春节设为公众节假日,但中国人历来也十分重视清明、端午、中秋节传统惯日,这是因为文化对人具有的影响。 A.深远持久 B.潜移默化 C.积极向上 D.消极被动 10.范仲淹遥想洞庭湖气象万千的景致,挥笔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类诗句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因为

天不生英美则万古如长夜——现代工业与政治文明的历史起源

天不生英美则万古如长夜——现代工业与政治文明的历史 起源 按照这一年来的写作惯例,序章部分当然是讲述历史。未来无非是历史的重复。唯有了解历史,才能看透未来。在这里,我们将阐述工业文明对政治的影响,讲述现代政治体制与工业文明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当然,这段文字也一定会尽量的通俗易懂,不会有任何的故弄玄虚堆砌名词。从公元500年左右开始,欧洲人整体信奉天主教之后,基本上就陷入文明停滞的状态。一直到公元1500左右,欧洲都处于黑暗的中世纪状态,无孔不入的宗教禁锢了欧洲人的思想和行动。为了维护教皇的无上权威,所有平民都必须循规蹈矩,活得像行尸走肉。你要是没事研究研究天体运行规律,论证一下世界的起源和上帝没啥关系,纯属物理和化学范畴的事,教廷能直接把你丫烧死。一手结束这黑暗中世纪的是英国。当然,英国能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地理上,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大陆上强大到令人窒息的天主教势力以及欧洲各皇室势力对它的影响力很弱。英国本身又是由多民族构成,凯尔特民族、日耳曼民族再加上桀骜不驯的维京族人,整天相互看着就不顺眼,各族人就跟原始部落似的划分领地,彼此敌视,没事就大打出手。英国国王要在这一堆野蛮人里实现统治,就必

须妥协,要按照部落联盟的规则治国。所谓部落联盟之主,只享有非常有限的治权,没事绝对不能干涉各部落的内部事务,更不能随便向各部落收税。如果有个英国国王不识好歹,要刷存在感,大家伙立刻就一巴掌扇过去,扇到1215年,就弄出来一个《自由大宪章》,把英国国王部落联盟长的身份以法律形式给定了下来。此后还有几个不服气的国王想反抗,次次都被打脸打成猪头。就这么过了三百年,到1500年代初,英国又出了一个奇葩的君主,亨利八世,这哥们直接就不把当时权倾天下的教皇看在眼里,对于当时宗教禁止离婚的规定嗤之以鼻,没事就找个新老婆,一辈子结了六次婚。罗马教皇气得够呛,宣布取消这哥们的英皇加冕认证。亨利八世对此根本就不在乎,直接就在国内玩起另外一套宗教体系“圣公会”,自己给自己认证。本来英皇也就是个部落联盟长,统治权来自于各部落的认可,和你罗马教皇没啥关系。现在大英部落联盟宣布脱离你教皇体系,还不用再给罗马教廷交税了,高兴得很。教皇的权威受到挑战,火冒三丈,立刻就开始惹是生非,挑动当时的天主教大国西班牙去攻打英国,这场仗断断续续打了20年,双方互有胜负,一直打到1604年,西班牙财政不堪重负,被迫和英国议和。欧洲大陆就此捏着鼻子认可了英国皇室背弃天主教廷的行为。整体说来,就是黑暗的天主教体系居然对英国这么个部落联盟国家无可奈何。黑暗的中世纪就这么出现了一线曙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2)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4 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1.5分,共33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名录的方式确定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各国政府正在大规模破坏文化遗产 ③各种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各种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⑤各国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的文化。这是因为 ①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②民族文化在民族的发展中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③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④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文化部长孙家正指出:“世界因不同而精彩,交流因不同而必要,创新因交流而迸发。”“世界因不同而 精彩”强调的是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B、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文化交流 D、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途 4、大众传媒产生的标志是 A、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B、印刷媒体的推广应用 C、广播的出现 D、网络技术的推广 5、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现在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的主要原因是

A、大众传媒具有反馈及时的特点 B、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都是真实的 C、大众传媒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现象 D、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形象地说明了 A、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B、世界必须形成统一的文化 C、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D、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 7、美国前总统里根曾经直言不讳地说:“政府要大力推动美国电影走向世界,因为好莱坞的电影走到哪里就 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和商业利益带到哪里。这表明 A、文化产品贸易就是为了进行文化传播 B、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文化传播的功能 C、只有文化产品贸易才能进行文化的传播,其他贸易形式不具有 D、我们必须拒绝美国电影 8、近代中国接受西方新的人文思想、艺术等,主要是经过日本传入的。当时留日学生之众,不亚于今天的留 美潮。这说明 A、文化交流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B、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今天的日本文化已经落后美国文化 D、日本的文化属于西方文化 9、要实现世界文化繁荣,则必须: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②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③促进不同民族文化 的相互交流④用欧美文化来同化落后民族的文化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下列都属于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是 ①具有民族的特色②一旦形成永远不变③具有强大的继承性④在本民族有广泛的认同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在传统文化中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的是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文艺 D、传统思想 12、20XX年4-5月,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率团访问大陆,受到大陆民众的热烈欢迎。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 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岳麓版习题精选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近年来,许多史学家在研究戊戌变法时,认为康有为依靠光绪帝进行变法,反映出他具有高超的政治艺术。所谓“高超”应是指这种方式有利于( ) ①减少变法阻力②弥补资产阶级力量的不足 ③获得列强的支持④取得顽固派的支持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日本的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虽然内容基本相同,但是结果却相反,下列原因中不包括( ) A、新兴阶级力量的强弱有关 B、国际环境是否有利 C、群众发动的程度与领导的强弱有关 D、皇帝(天皇)是否支持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根本上看,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决定了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 ) A、能够彻底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B、能够彻底动摇中国的封建思想 C、不能完成挽救民族危亡的任务 D、必将遭到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维新运动留下的诸多遗产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主要包括( )①解放思想②建立社团③兴办学堂④创办报刊⑤提倡女学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史学界一般认为,太平天国有两个革命纲领,一个适应了太平天国革命的需要,另一个适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其中,适应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纲领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定国是诏》 D、《海国图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近代,康有为将《论语》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句读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引起了思想界不小的震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侧面反映了文言文不加标点容易引起歧义的局限性 B、体现了康有为借传统儒学阐述政治主张的思想特点 C、表明了资产阶级有启发民智以推进民主的思想认识 D、说明维新变法运动在当时已经具备广泛的群众基础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生活与哲学期末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综合测试卷 一、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48分。1.“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恩格斯的这句话意思是( ) A.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B.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C.哲学揭示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个别规律 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之所以说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因为真正的哲学( ) ①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事物②可以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③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和开启人的智慧④可以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3.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一切外部的事物都不过是人们的一些主观感觉和印象。因此,人们在认识中只能和感觉发生关系,不能超出感觉之外。在感觉之外有什么东西,人们无法知道。我们之外的外部世界是否存在,也是不知道的。”休谟的上述观点属于( )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也作了政治崩溃的前导。”恩格斯是要告诉我们,哲学对社会变革可以发挥下列作用( ) ①制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改变和控制社会发展的方向 ③预见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④动员和掌握群众,转化为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5.中国古代有许多充满哲学智慧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塞翁失马”等。这些寓言故事说明哲学智慧( ) A.源自于古典文献的流传 B.源自于哲学家充满智慧的头脑 C.来自于人们对真理的追求 D.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6.李载仁是唐朝皇族的后裔,他生性迂腐,从不吃猪肉。有一次,家里的仆人打架了,李载仁大怒,叫人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让打架的人当着他的面吃下去。并且警告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一定要在猪肉里加上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李载仁用吃肉来惩罚仆人的错误,从哲学角度看这种行为( ) A.脱离了客观实际,以个人好恶来办事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说明意识可以脱离客观实际而起作用 C.体现了人们由于利益的不同,对事物的反映不同 D.用一种物质手段来惩罚别人,是朴素唯物主义 7.人的头脑不是一间装知识的仓库,而是一座生产知识的工厂。从哲学上看,这一说法强调了( ) A.人脑会对外界刺激作出一系列反映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能动的 C.知识来自人脑,而不是天生就有 D.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毛泽东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一看法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但是,在凹曲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小于180°,而在球形凸面上,三角形内角之和大于180°,这说明( ) ①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的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对同一个对象的认识可以有多个真理④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主要说明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主题二 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二古代农耕文明向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进 [主题解读] 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过程,也是中外近代化的过程。所谓“近代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具体说就是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本主题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农耕经济与经济政策;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现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罗斯福新政及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内容。 中外经济的发展及近代化的历程、中外近代化道路的碰撞与交融等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之一。其中,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工业化道路、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模式及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是高考命题考查的重点。 [命题视角] 视角一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 【考情荟萃】 2015年:重庆卷第13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及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近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及成因等。2014年:广东卷第38题考查晚清社会经济结构变动。2013年:浙江卷第38题以“江南经济结构变动”为主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特点及近代经济变动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关系;海南卷第27题考查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概况及特征。2012年:天津卷第13题考查从古代至近代以来天津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2011年:安徽卷第35题以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变化的概况及原因;江苏卷第22题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影响等。 【考题例证】 (2013·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高二()班姓名: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练习题 1、经过5年的修订,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正式发行。新版词典共收单字13000多个,收录条目增加至69000多条。新版词典在力求权威、科学的基础上,紧跟社会发展潮流、集中民间智慧,“给力”“雷人”等网络热词和“房贷”“蚁族”等时尚用语均被收录。下列说法中材料未体现的有 A.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文化发展要与时代相呼应,与时俱进D.大众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因为大事件层出不穷,2010年网络新词的产生更迅速,变化更快,传播更广。像“犀利哥”、“2012”、“XX帝”、“蜗居”等“雷词”(很有震撼力的词语)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A.文化的发展与社会实践同步B.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C.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D.文化创造的主体是网络经营者 4、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传书。从这些古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A.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 B.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C.烽火狼烟、晨钟暮鼓、,驿站梅花、鸿雁等都是大众传媒 D.当新的传媒出现,旧的传媒就不能起到文化传播的作用 5、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炎帝诞辰日。每逢这个日子,都会有大量海内外炎黄子孙前往炎帝神农农耕文明发祥地湖北随州参加寻根谒祖活动。2013癸巳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于6月4日在随州开幕,主题初步拟定为: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这表明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②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6、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北京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开始提供英文菜单,但一些菜单的译法闹出不少笑话。近来有关部门出版了《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将2 158道中餐菜名翻译成外国人能看懂的英文名称。此举有助于 A.丰富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B.促进中西饮食文化的传播 C.展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D.减少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7、为迎接农历壬辰龙年,我国发行了《壬辰龙年》特种邮票。据我国考古发现,龙源于辽河流域,至今已有8000年。这表明在我国A.龙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B.龙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精神动力 C.龙文化博大精深,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D.邮票成为龙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8、2013年世界杂技节上,中国杂技《舞空竹》斩获金奖。精心编排使“空竹”这项古典杂技焕发新意:婉转动人的江南评弹,以“空竹”对话“琵琶”,清新脱俗、浪漫情愫震撼了西方评委。这说明A.不同国家的文化各具其特色B.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C.世界各国的文化具有一致性D.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9、几千年来无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化,人们对春节激情不退、期待不减、祝福不变。这说明了A.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B.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C.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10、随着珠三角经济的崛起,广州方言“埋单”、“打包”等餐饮用语已经风行全国,且发展出其本义以外的涵义。这表明 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得到融合与创新②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 ③珠三角文化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崛起④饮食文化具有区域性与民族性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1、“清明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送元宝、烧纸钱等是古人留下的传统方式。而今,一些地方出现了鲜花祭祖、植树祭祖,在祭祖扫墓、追思先辈的同时,为山野增添了一片绿色。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 A.尊重差异,理解个性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推陈出新,革故鼎新D.保持内涵,改变形式 12、微博、微信等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 A.一种新的传媒的出现和旧的传媒的消失B.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C.标志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D.文化传播的手段越来越向多样化发展 13、京广高铁于2012年底全线贯通,“早上广州喝早茶,中午武汉赏樱花,晚上北京吃烤鸭”的生活体验已变成现实。这说明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 ①改变文化产生的根源②方便人们的文化交流③加快文化传播速度④扩展人们的文化空间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4、在2013年6月21日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新疆天山成功入选,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至此世界遗产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5、贴窗花,写春联,辞旧迎新;年夜饭,压岁钱,阖家团圆;发微信,拜大年,走亲访友;花各异,韵相同,岁岁年年。中国式过年魅力无穷,在于它 A.涌动着人们对中华民族强烈的认同感B.引领着现代科技发展的最新潮流 C.汇集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大全D.展现各民族和睦相处的美好图景 16、荀子在〈劝学篇》的首句即告诫人们:学不可以已。中国教育的开山始祖、至圣先师孔子教导人们: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材料告诉我们 ①应提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②学习应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教师用书: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12Word版含答案

第四单元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课标要求]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2. 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 的作用。3?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4?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 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12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目标导航]1?了解俄国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说明改革的必要性。(重点)2?从近代化的角度把握改革的内容和影响。(难点) 自主當习▼基础知识,吧 ' 一、克里木战争和变革的呼声 1. 克里木战争 (1) 战争目的:俄国与英、法瓜分和争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溃产”的斗争。 ⑵战争进程 ①1853年,俄国以保护生活在土耳其的东正教徒为名,对土耳其发动战争。 ②1854年,法国和英国加入土耳其一方作战,战争转到俄国的克里木半岛进行。 ③英法联军攻占俄国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俄军战败。 ④1856年,俄国被迫接受苛刻的《巴黎和约》。 ⑶影响: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暴露了当时俄国经济和军事的落后,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4)失败根源:落后的农奴制。 ①农奴制下,农奴劳动积极性低。农奴被地主所占有,无偿为地主耕种土地和从事徭役;地主对农奴拥有家

长式的“保护”责任,甚至可以买卖农奴。 ②农奴制下,农业耕作方式原始,农奴使用古老的木犁,生活贫困;地主不愿意添置农具,不求进取。 ③19世纪中期,农奴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严重阻碍了俄国工业的发展。 2. 变革的呼声 (1) 十二月党人:1825年12月,一些进步的贵族青年军官发动起义,主张废除农奴制,实行立宪君主制。 (2) “知识分子”群体:以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为代表,揭露和抨击沙皇专制和农奴制, 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3) 亚历山大二世的准备:主持成立“农民事务秘密委员会”,发起酝酿农奴制改革的“大讨论”。 [思维点拨] 1. 克里木战争是一场局部的国际性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讲,各有其如意算盘,但战争结局是俄国战败,说明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同工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之间是无法抗衡的,战争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证明了农奴制改革的必要性。 2. 农奴制是一种腐朽、落后的制度,已成为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废除农奴制,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俄国才有出路。 二、“解放”法令 1. 措施:1861年3月3日(俄历2月19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解放”法令,宣布废除农奴制。2?主要内容 (1) 政治上:农民无条件地获得了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成为政府的臣民,不再隶属于他们的主人。 (2) 经济上: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半土地,另一半土地归地主所有,地主有权决定保留哪些地块。3?局限性 (1)农民为了赎地而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⑵虽使农民摆脱了地主的奴役,却又受到村社的束缚。 4.结果 (1) 由于“解放”法令与农民的要求相差太远,各地发生了严重的农民暴动,受到政府的严厉镇压。 (2) 激进知识分子对改革深感失望和不满。 [易错提醒] 1. 内外交困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社会改革的重要因素,改革焦点不是地主内部的斗争,而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当时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产阶级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这为沙皇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创造了条件。 2.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沙皇专制统治,主要目的是缓解社会矛盾,发展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汇编: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原料和广阔 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勇于开拓、进 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 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世界工业文明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及其影响下的中国近代化历程 ——世界近代史(14世纪-20世纪初) 及中国近代史(1840-1949年)时空整合 Ⅰ.世界工业文明发展历程 一、工业文明的含义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器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形态。其主要特征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教育普及、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这些特征可视为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二、工业文明的内容 1.以文明发展为主题,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从15、16世纪起,人类文明开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②17、18世纪的政治革命开启了工业文明的大门; ③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是工业文明时代确立和扩展的世纪; 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工业文明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一步深化。 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文明相互碰撞,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推动了世界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 2.以现代化为主题,西方的现代化历程经历三个阶段: ①首先在思想领域获得突破,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吹起了思想解放的号角; ②然后在政治领域取得重大成果,英法美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了制度保障; ③最后在经济领域迎来了工业革命,最终完成了现代化的历程。 西方现代化历程的特点是先思想解放,然后制度创新,最后工业革命,是早发内生型的现代化模式。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历程走的路与西方正好相反,是属于后发外生型现代化模式。 3.以全球化为主题,近代世界又是一部从孤立分散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的全球化历史: 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后期,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③第二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④进入20世纪,全球化的潮流已不可阻挡。 三、世界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14-16世纪末,向工业文明迈进。 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反映,传播了人文主义,解放了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的迅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欧洲殖民者在亚非美的殖民扩张,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人类历史开始向工业文明迈进。 1.14、15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萌芽并发展,逐渐引起重大的历史变革。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试题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开始。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1.在“除夕”,不管是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还是旅居海外的华人,都有与家人团聚吃年夜饭、守岁的习俗。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B.传统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C.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D.传统习俗是文化发展的动力 2.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先生认为,春节应该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的本质是精神的,看似一些民俗形式,实则是人们在高扬心中的生活情感与理想。”在冯骥才先生看来,民族节日是() A.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B.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历史成就的重要标志D.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3.新春佳节,北方冰城哈尔滨有五彩缤纷的冰灯迎新,南国广州则用姹紫嫣红的花市接春,北京人则喜欢在庙会上感受新春的热闹。这表明文化具有() A.同一性B.稳定性C.多样性D.持久性 4.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国人民创造的独特文化都是这座殿堂里的瑰宝。这段话主要阐述了() A.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B.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C.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D.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5.继2006年5月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8项之后,2008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这些文化遗产() ①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②对研究中华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对于展现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④能够直接转化为物质财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获得201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在谈到建筑文化时强

高中历史第四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第15课戊戌变法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九讲戊戌变法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及其特点。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掌握维新思想的发展情况;理解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了解“公车上书”、强学会成立等事件的基本情况;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比较能力。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各种课外补充材料,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历史知识,通过分析19世纪末中国的国际国内形势,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认识维新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性和局限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知识,与本课知识点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以加深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戊戌变法背景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19世纪末期中国所而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增强历史责任感与爱国主义精神。通过对维新思想内容和特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这一思想的先进性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 1.戊戌变法的背景。 2.维新派的思想主张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 2.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实质。 授课时间: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自古以来, 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 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鲁迅 教学主题: 一、变法的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5.组织基础:强学会、保国会等资产阶级维新政治团体的建立。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专题二 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专题二工业文明的崛起与对中国的冲击 ◇【考纲要求】1、新航路的开辟; 2、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3、工业革命; 4、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5、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的状态,将世界连成了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2、西欧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 金、原料和广阔的海外市场,为工业革命的出现提供了前提。 3、两次工业革命后,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终于形成。 4、单元线索: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逐渐解体; 5、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曲折发展。 ◇【知识整合】 一、新航路的开辟 1、开辟瓣航路的背景: (1)、必要性(原因):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②、社会根源:《马可波罗游记》欧洲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动机); ③、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④、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⑤、思想因素: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思潮一人文主义鼓励冒险、 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追求财富 并实现个人价值。 (2)、可能性(条件):①、科学技术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 理知识的提高);②、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过程:①、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暴风角); ②、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直达印度; ③、1492年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 ④、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 3、影响 (1)、对世界: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及美洲之间的联系,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 (2)、对欧洲:①、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欧洲富国,西欧一些国家开始进行早期殖民扩张。 ③、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最主要影

工业文明

关于西方文明利弊的辩论,就可以看到的文献记载来说,至少已持续了近两个世纪.随着西方工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演变,这场论争也愈演愈烈,而且涉及到越来越多的层面. 总的来说,无论是历史上的辩论,还是今天的论争,都可以看到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派:对西方文明的批判和对西方文明的维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西方现代科技文明开始的关于西方现代文明的辩论,已经发展成围绕工业化,现代化和文化等涉及西方文明各个组成部分的批判和反批判运动. 双方论争的核心是:西方的现代工业文明是否应当成为全球的共同选择,即全球社会是否应当以西方文明为楷模走向全面的西化.这其中的是非之争,自然是以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利弊得失作为衡量标准的.批判者,其中包括持极端态度的全盘否定者,往往以西方现代文明的诸多弊端作为批判甚至否定的论据,而维护者和反批判者则也大多以对方列举的弊端作为维护和反批判的主要内容.把双方围绕文明弊端而展开的论争略做归纳整理,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弊端的方方面面. 批判者举出的弊端及针对弊端而进行的抨击,可以归纳成以下几个大的 方面: 1.经济方面:第一,过度消耗资源.过度的经济发展带来过度的资源消耗,带来少数人消耗大部分资源的不均.由于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过大,消耗速度过快,西方的生产体系将难以为继.第二,剥削经济落后地区.

这种剥削是利用消费品与原料的贸易价格差来进行的.其结果是,全球的贫富两极分化不断加剧,造成贫国越来越贫,富国越来越富的局面.第三,社会分配不公.由于鼓励个人竞争,鼓励多劳多得和迁就个人主义,由于实行市场经济和产权保障的累积机制,造成国内的贫富差距的日益严重.社会的分配不公,是西方无法解决的问题. 2.文化方面:第一,具有向外扩张和侵略意识.植根于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促进了西方的帝国主义,大国沙文主义的拓地殖民倾向.第二,破坏 和摧残其他文化.西方文化以雄厚的物质基础和高消费来诱惑世界其他文化,以达到破坏摧残其他文化,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的目的. 第三,违反生物和文化的演进原则,如渐变性,多元化,内部平衡发展,累积性等原则,具有自我毁灭的倾向,因而将走向衰败和失控,不可能得到长 期的延续. 3.生态方面:破坏地球的环境与生态.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地球的环境和生态不但被破坏而且日益恶化. 4.个人方面:第一,使个人与群体隔离.由于工业生产制度和市场的激烈竞争,群体意识被彻底瓦解,个人日益疏远群体,并日益感到孤独和软弱无力.第二,阻碍个人灵性的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并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是西方的消费主义. 针对批判者的观点,维护者从下列几个方面,为西方文明进行了辩护: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