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邓三概论第十一章

毛邓三概论第十一章

毛邓三概论第十一章
毛邓三概论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认识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正确的方法妥善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明确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教学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教学难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涵义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如何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不和谐因素并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分析社会现实问题。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什么?)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怎么办?)

第一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一)理论依据

1、人类长期梦寐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1)“和谐”思想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和”的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外和顺等

深刻的哲学概念。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天人调谐”、“天人合一”;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崇尚“合群济众”;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求“和睦相处”;在各种文明的关系上,主张“善解能容”。如孔子的“和而不同”;墨子的“兼相爱”、“爱无差”;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两千多年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过“小康”、“大同”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私有制、存在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

(2)西方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了《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42年,英国空想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

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共产主义试验,也以“新和谐”命名。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提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称这本书是工人阶级“史无前例的光辉灿烂的处女作”。

(3)马克思、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和列宁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了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4)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三代领导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毛泽东:我们曾经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批评——团结”。讲详细一点,就是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

2、邓小平: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3、江泽民:我们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发展活力,鼓励他们创造社会财富,更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以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暖。

(二)现实依据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得到有效处理,社会公平和公正得到切实维护。

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三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实践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实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一)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证;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