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1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1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1
必修一第二章练习1

2020-05-18高中地理单元测试

副标题

题号一总分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7小题,共34.0分)

读“海口、吐鲁番、漠河、五道梁(海拔4415米,青海)”四地气温及降水量变化图,完成11~12题。

A B C D

1.D图表示的是()

A. 海口

B. 吐鲁番

C. 漠河

D. 五道梁

2.B图气候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高

B. 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C. 地势高

D. 临海,受夏季风影响大

3.如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图。读图回答19-20题。

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雾霾笼罩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夜晚地面辐射大幅增强

B. .昼夜温差比无雾霾时较小

C. .白天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D.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

5.如图为“某月沿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读图回答11-12 题。

该月份()

A. 甲地盛行东北风

B. 甲地盛行西南风

C. 乙地的气候特征是炎热干燥

D. 乙地的气候特征是高温多雨

6.读某地质时期冰川分布图,完成20、21题。

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

A. 陆地海岸线变长

B. 我国1月0℃等温线南移

C. 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

D. 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低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大气吸收

B. ②——大气散射

C. ③——大气反射

D. ④——大气逆辐射

8.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中( )

A.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

B. 反射作用的强弱与云层的多少及厚度呈反比

C. 太阳可见光中的红、橙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D. 可见光不会受到任何削弱,可以全额到达地面并被吸收

9.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中( )

A. 起主要作用的是近地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与水汽

B. 实现了地面能量的“零散失”

C. 降低了白天近地面的气温,使白天气温不至于过高

D. 地面辐射越强的地方,其大气的保温作用也越强

10.南亚地区多水旱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势低平、河湖众多

B. 水利设施不完善

C. 西南季风每年势力强弱不同

D. 南面印度洋的水汽丰富

11.如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季风成因与信风带季节移动有关的一组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12.下图为我国北方某市某季降水量等值线图(单位:mm)。

M地与周边地区降水量差异及成因是( )

A.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受季风的影响强

B.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少——受建筑物的阻挡,风力小

C.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受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

D. 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少——地处平原,无法形成上升

气流

读下面“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6-18题。

13.图中等值线为年等降水量线,a,b,c之间的关系为:

A. a

B. b=c

C. a=b

D. b

14.c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弯曲明显,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 河流

B. 湖泊

C. 山脉

D. 城市

15.甲地比乙地:

A. 纬度高地势高

B. 年太阳辐射量小

C. 日照时间较短

D. 气温年较差较大

图为甲、乙、丙三地大气环流年内控制时长分配示意图,据此回答22~23题。

16.甲地气候类型为()

A. 热带草原气候

B. 热带沙漠气候

C. 地中海气候

D. 热带季风气候

17.下列关于乙、丙两地自然景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乙地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

B. 丙地地形平坦开阔

C. 乙地天然植被叶片常绿坚硬

D. 丙地冬季常有较厚积雪

图为“世界上某种气候类型的局部地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8.与甲地区相比,造成乙地区该种气候类型分布范围较狭窄的最主要因素是

A. 纬度位置

B. 洋流

C. 海陆轮廓

D. 地形

19.该气候类型在乙、丙两区域分布的最高纬度有较大差异,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 海陆分布

B. 海拔高低

C. 山脉阻挡

D. 大气环流

20.该气候区的农作物一般具有

A. 耐高温干旱的特点

B. 耐低温干旱的特点

C. 喜高温多雨的特点

D. 喜阴喜湿的特点

21.读城市中心与郊区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分布图(图1)及城郊间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图

2),据此完成9~11题。

关于城市与郊区大气状况的叙述,属实的是()

A. EF代表城市气压垂直变化规律

B. 各点间的热力环流,昼夜方向相反

C. 甲位于郊区高空,气流下沉

D. 乙丙间气流流动方向如箭头所示

22.读下列四幅气候资料图,完成24-25题。

下列关于四种气候类型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丙气候类型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洲

B. 甲气候类型只出现在亚洲

C. 乙气候类型分布在所有大洲上

D. 丁气候类型在南美洲有分布

23.如图中P地常年受西风影响,Q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P、Q两地西侧均为海洋。

读图,回答21、22题。

Q地的气候类型是()

A. 热带草原气候

B. 地中海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自然界地理事物的运动规律,常用环流模式图来表示。读

图完成小题。

24.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处代表陆地

B. 环节②代表水汽输送

C. 环节④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D. 人类活动对环节③的影响最大

25.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甲、乙表示地表,则甲处的自然景观最可能是

( )

A. 热带雨林景观

B. 热带草原景观

C. 热带荒漠景观

D. 热带季雨林景观

26.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则环节③为( )

A. 北太平洋暖流

B. 秘鲁寒流

C. 日本暖流

D. 加利福尼亚寒流

27.读“某沿海地区气候资料图片(月降水量距平值等于该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平均月

降水量之差),完成11-12题。

形成该地气候特征的原因主要是该地()

A. 受赤道低压带长期控制

B. 全年受盛行西风带影响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D. 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

答案和解析

1.【答案】

【小题1】A【小题2】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气候类型分布。读图可知,D图气候全年高温,降水集中于5-9月,为热带季风气候。选项中的城市,只有海口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故选A。

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的分析。读图可知,B图气候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量少,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深居内陆,距海较远,降水稀少,气温年较差大。故选B。

3.【答案】D

【解析】解: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降水量比较多的是11月、12月、1月,降水集中在冬季,是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

故选:D。

主要考查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读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降水量比较多的是11月、12月、1月,由此判断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

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的判读和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4.【答案】B

【解析】解:A、雾霾笼罩时,夜晚的大气逆辐射大幅增强;故不符合题意.

B、雾霾笼罩时,白天削弱了太阳辐射,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增强了大气逆辐射,气温不会太低,昼夜温差变小;故正确.

C、雾霾笼罩时,白天气温低,大气对流运动减弱;故不符合题意.

D、雾霾笼罩时,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雾霾天气会使得大气中雾气增多,云雾增多会增大大气逆辐射.

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和影响.

5.【答案】C

【解析】解:气压带、风带随季节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各气压带、风带明显向北移动,说明此时正值北半球的夏季,上述“某月”是7月,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分析乙是在30--40度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乙被高压控制,所以是炎热干燥的天气。

故选:C。

地中海气候:分布规律: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主要分布地区:地中海沿岸、南非、美国加州、智利西部、澳大利亚南部、开普敦;气候成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特点: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分析乙是在30--40度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此时乙被高压控制,所以是炎热干燥的天气。本题以某月沿 0°经线海平面平均气压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6.【答案】C

【解析】解:由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变小,因此与图示时期相比,现代陆地海岸线变短;我国1月0℃等温线北移;山地林线上限海拔上升;北大西洋暖流水温较高,故C正确。

故选:C。

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

本题以某地质时期冰川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全球气候变化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7.【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A

【解析】试题解析:

【小题1】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根据箭头判断①——大气的反射(一方向的射出和射入);

②——大气吸收(无外射的剪头);③——大气散射(射向四面八方);④——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选D。

【小题2】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可见光几乎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但不是全额;当云层越厚,反射作用强,排除B;根据瑞利规律,波长越长,越不易散射,所以蓝光和紫光易散射,红光不易散射。综上选A。

【小题3】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地面辐射,使得大气增温,晚上不断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看出,地面辐射有一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排除B;C项,描述的是大气的削弱作用;排除C;D项,前后逻辑关系出错,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作用越强。选A。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

10.【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南亚地区多旱涝的原因。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的6-9月,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降水丰富,为南亚的雨季;西南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造成水旱灾害。故选C。

11.【答案】B

【解析】解:②季风为东亚的西北季风,其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有关,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①季风和④季风的形成都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有关;

③季风的形成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有关.

故选:B.

东亚地区,因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低压,太平洋上形成高压,所以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而南亚地区,因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所以气压带、风带向北移动,当东南信风带越过赤道时,向右偏转,形成西南季风.

本题以季风区地理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季风的分布与成因.解题时应注意对课本知识的把握.

1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和降水的影响因素。读图,据等值线闭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的判读方法可知M地降水量比周边地区多;原因是受城市热岛环流的影响,形成城市“雨岛效应”的结果。故选C。

13.【答案】

【小题1】D【小题2】C【小题3】D

【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的判读。解答此题要注意天山的位置;天山的降水多来自于北冰洋和大西洋的降水,北部的降水量大于南部的降水量。该图为我国西北地区部分区域,图中两条b线之间区域数值应小于b,a 城处于天山山地,故a>b。故选D。

本题考查影响等降水线弯曲的因素。解答此题要注意天山的位置;天山的降水多来自于北冰洋和大西洋的降水,北部的降水量大于南部的降水量。我国降水量总规律是从东向西减小,所以b,年等降水量线在酒泉南部向西弯曲,说明弯曲处降水量比南北两侧多,根据酒泉位置可以判断这里为祁连山,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地理相关知识点。甲处比乙处纬度高,但不一定地势高,甲地深居内陆,大陆性特征比乙地更显著,气温年较差比乙地大。故选D。

16.【答案】

【小题1】B【小题2】C

【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特征判读。看图可知,甲地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其次是东北信风控制,无论受谁影响,都是降水少,所以甲地是热带沙漠气候。本题选B。

本题考查气候成因。据图判断,乙气候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所以应为地中海气候;丙地终年受盛行西风影响,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乙地若在南半球,则河流流量7月大于1月,若在北半球,则河流流量1月大于7月。A错误。只根据大气环流无法判断地形,B错误。地中海气候下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所以C正确。丙地是温带海洋气候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所以冬季不会有积雪,D错误。本题选C。

18.【答案】

【小题1】D【小题2】A【小题3】A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在甲地区和乙地区都是地中海气候,乙地区气候类型分布较窄的原因是在南美洲大陆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暖湿气流的深入,所以面积狭小。

【小题2】在非洲的西南地中海气候再向南是海洋,因为海陆分布原因,使南美地中海气候和非洲南部地中海气候分布的最高纬度有较大差异。

【小题3】地中海气的特点是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因此该气候区的农作物耐高温、耐旱。

考点:本题考查的是不同地区的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和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通过地中海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地区考查该气候的形成原因、及非地带性差异的因素。地中海气候区由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带及信风带交替控制。冬季时,西风带南移至此气候区内,西风从海洋上带来潮湿的气流,加上锋面气旋活动频繁,因此气候温和多雨。而夏季时,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向北移至此气候区内,气流以下沉为主,再加上沿海寒流的作用,不易形成降水,因此气候干燥炎热。本区有本格拉寒流流经,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导致乙地区西海岸气温较低。

21.【答案】C

【解析】解:A、城市的温度高于郊区,所以城市空气受热,近地面形成低压,E的气压较高,对应的为郊区,EF代表郊区气压垂直变化规律,错误;

B、城市和郊区相比,无论昼夜温度都是城市大于郊区,因此热力环流的方向没有昼夜的变化,错误;

C、由图中甲地等压面向下弯曲,乙处等压面向上拱起,所以甲的气压小于乙地气压,郊区空气下沉,高空为低压,所以甲为郊区的高空,气流下沉,正确;

D、乙丙之间的气流应该由高压流向低压,不会沿等压面流动,错误。

故选:C。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读图分析可知,G、E位于近地面,且气压E>G,郊区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为郊区;城市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所以G为城市,因此近地面空气从E流向G;F为郊区的上空,为低压,H为城市的上空,为高压,所以高空气流从H流向F,垂直方向,城市受热,空气由G到H;郊区空气下沉,空气从F到E,由此判断环流的方向为G→H→F→E→G。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热力环流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22.【答案】B

【解析】解:由题中图可以看出,甲气候1月气温在0°C以下,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是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

故选:B。

温带季风气候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与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夏季亚欧大陆低压连成一片,海洋上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进,从北太副高压散发出来的东南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强大的蒙古高压散发出来的西北季风影响本地,因风向切变符合季风要求,故为季风气候。

本题以四幅气候资料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

23.【答案】B

【解析】解:据图可知,Q地位于大陆西岸的40°附近,并且受季节性盛行西风影响,故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故选:B。

本题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洋流等。本题难度中等,需掌握影响气候的因素,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24.【答案】

【小题1】C【小题2】A【小题3】D

【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若该图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甲处水汽蒸发,为海洋;环节④代表水汽输送,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人类活动对环节④的影响最大,如修建水库

跨流域调水等。正确答案选C。

【小题2】若该图表示“低纬度大气环流圈”,甲、乙表示地表,甲处气流上升,位于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自然景观最可能是热带雨林景观。正确答案选A。【小题3】若该图表示“北太平洋中低纬度大洋环流”,环节①为北赤道暖流、②为日本暖流、③为加利福尼亚寒流、④为北太平洋暖流。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主要考查了“一图多用”。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顺时针环流模式图为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海陆间水循环、大气环流和洋流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27.【答案】C

【解析】解:据图可知,该地冬季平均气温为0-15℃之间,故位于亚热带,并且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该气候是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冬夏季风。

故选:C。

本题考查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夏季,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其中亚洲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从而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冬季,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

本题难度中等,只需掌握海陆分布对气压带的影响,并具备一定的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即可解决问题。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综合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变化的位移相等,则物体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加速度大小不变的运动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C.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 D.加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就一定越大 B.速度为零,加速度就一定为零 C.速度很小,加速度可能很大 D.速度很大,加速度可能是零 3.对于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同,虽然加速度很小,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增大的 B.若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相反,虽然加速度很大,物体的速度还是要减小的 C.不管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的关系怎样,物体的速度都是增大的 D.因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它的加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4.对以a=2m/s 2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任意1s 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 末的速度比第1s 末的速度大2(n-1)m/s C.2s 末速度是1s 末速度的2倍 D.n 秒时的速度是 2 n s 时的速度的2倍 5.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m/s,1s 后速度大小变为10m/s,关于该物体在这1s 内的加速度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14m/s 2 B.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8m/s 2 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4m/s 2 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是6m/s 2 6.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当时间t=t 0时,位移s >0,速度v >0,其加速度a >0,此后a 逐渐减小,则它的[ ] A.速度的变化越来越慢 B.速度逐渐减小 C.位移继续增大 D.位移、速度始终为正值 7.如图1所示是甲、乙两物体的v —t 图象,由图可知[ ] A.甲做匀加速运动,乙做匀减速运动 B.甲、乙两物体相向运动 C.乙比甲晚1s 出发 D.5s 末两物体相遇 8.在平直公路上,自行车与同方向行驶的一辆汽车在t=0时同时经过某一个路标,它们的位移s (m )随时间t (s )变化的规律为:汽车为2 1210s t t =-自行车为6s 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作匀减速直线运动,自行车作匀速运动 B.不能确定汽车和自行车各作什么运动 C.开始经过路标后较小时间内自行车在前,汽车在后 D.当自行车追上汽车时,它们距路标96m 9.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的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 时,速度为v ,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 C.L/4 D.3L/4 10.物体在直线上作加速运动,从开始计时起,第1s 内的位移是1m ,第2s 内的位移是2m …第ns 内的位移是nm ,由此可知[ ] A.物体肯定是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B.物体的初速度为0 C.物体的加速度是1m/s 2 D.物体在前5s 内的平均速度是3m/s 11.物体先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加速度为a 1,当速度达到v 时,改为以a 2作匀减速运动直至速度为零,在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分别为s 1,t 1和s 2,t 2。下列式子成立的是[ ] 12.汽车甲沿着平直的公路以速度v0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它通过某处时,该处恰有汽车乙正开始做初速为0的加速运动去追甲车,根据上述已知条件[ ] A.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的速度 B.可求出乙车追上甲车时乙车所走的路程 C.可求出乙车从起动到追上甲车所用的时间 D.不能求出上述三者的任何一个 二、填空题 13.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10m/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发现前面有情况而刹车,获得的加速度大 小是2m/s 2 ,则(1)汽车经3s 时速度大小为______m/s ;(2)经5s 时的速度大小是______m/s ;(3)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离子反应讲义

离子反应 知识要点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教材30页,资料36、37页) 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0页,资料36、38、39页) 四、溶液导电原因及导电能力(资料36页) 五、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教材31~32页,资料39、40页) 六、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教材31~32页) 1、书写注意事项(资料40、41、43页) 2、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资料41页) 3、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与判断(资料43页) 七、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的规律(即判断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能反应则不共存、资料41页) 八、离子的鉴定与推断(资料42页) 知识详解 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或均能够导电的 (、、、、)(提醒:无氧酸——HCl或液态HCl是电解质;晶体中含有阴、阳离子,但是自由移动,也不能导电)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均导电的化合物(、、) 两者的区别在于看能导电的离子是否是电离出来的。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均是指化合物而言,而单质与混合物均不说电解质与非电解质,NaCl的水溶液只能说是电解质溶液。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资料36页) 部分电离“ COOH 43 因为它溶解的一点点是完全电离的;Pb(CH3COO)2能溶于水,但是属于弱电解质,因为它在溶液中只有部分电离。 三、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资料36、38、39页)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它不需要通电,是电解质溶液能够导电的前提。 电离方程式:用离子称号或化学式来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式子。方程式的右边一定有阴离子和阳离子同时存在。 1、强电解质完全电离“===” NaOH===Na++OH- H2SO4===2H++SO42- Al2(SO4)3===2Al3++3SO42-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2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 02 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 -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 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 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2 aT x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1234569T x x x x x x a ++-++=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基础知识点

第二章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兴奋,并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树突(短)、轴突(长)构成。后2者合称为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种类: 2、反射: 定义: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指在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环境变化作出的应答。 非条件反射:先天性就有的,低级的神经中枢(脑干、脊髓)参与完成, 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如: 反射种类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形成的,高级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参与完成,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如:3、: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 组成():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反射弧的组成和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功能等归纳为下表: 树突 细胞体 轴突 神经末梢

兴奋传导反射弧结构 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 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 殊结构 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化 为神经的兴奋 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有感受器传至神 经中枢 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 功能的神经元群 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 与综合 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至 效应器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 所支配的肌肉或腺 体等 对内外刺激做出相应的 反应 相互联系: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反射均不能发生,必须保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完成反射的条件:、。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 (2)兴奋是以的形式沿着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3)兴奋的传导过程:静息状态时,细胞膜电位→受到刺激,兴奋状态时,细胞膜电位为→兴奋部位与未兴奋部位间由于电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膜内: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4)兴奋的传导的方向:,所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的。 5、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就是通过实现的 突触:包括、、 (2)兴奋的传递方向: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的 内,所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 (即在突触处)的传递是的,只能是:→ → (上个神经元的→下个神经元的或) (3)兴奋传递过程的信号转化:→ → (4)神经递质的种类:、 (5)神经递质的作用: (6)神经递质的去向:、、 6、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教版物理必修一试题第二章测试题

信达 第二章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匀变速直线运动是()。 ①位移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②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③加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直线运动④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恒定不变的直线运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2.下列几种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A .位移和加速度反向 B .速度和加速度反向 C .加速度不变,速度在变 D .速度不变,加速度在变 答案:D 解析:要有加速度,物体的运动速度就发生变化,位移和加速度的方向可以相反,速度和加速度也可以反向,例如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3.伽利略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斜面实验。下列哪些方法是他在这个实验中采用过的()。 图 1

信达 A .用水钟计时 B .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纸带进行数据分析 C .改变斜面倾角,比较各种倾角得到的x /t 2的比值的大小 D .将斜面实验的结果合理“外推”,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ACD 4.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停下来,汽车在刹车后的运动过程中,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中的平均速度为1v 和2v ,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中的平均速度为a v 和b v ,则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1v ∶2v =(2 +1)∶1,a v ∶b v =1∶3 B.1v ∶2v =1∶(2-1),a v ∶b v =3∶1 C.1v ∶2v =2∶1,a v ∶b v =3∶1 D.1v ∶2v =3∶1,a v ∶b v =(2+1)∶1 答案:B 解析:将汽车的运动看做反方向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汽车通过后一半位移和前一半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1∶(2-1),再由v =x t 得前一半位移和后一半位移的平均速度之比1v ∶2v =1∶(2-1);汽车在后一半时间和前一半时间所通过的位移之比为1∶3,同理可得前一半时间和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之比a v ∶b v =3∶1,选项B 正确。 图2 5.甲和乙两个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的v-t 图象分别如图2中的a 和b 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t 1时刻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同 B .在t 2时刻甲与乙相遇 C .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D .在0~t 2时间内,甲比乙的位移大 答案:A 解析:在t 1时刻,甲和乙速度均为正值,两物体均沿正方向运动,A 正确。在t 2时刻,甲、乙的速度相同,两物体的位移不相同,乙的位移比甲的位移大,B 和D 均错误。b 直线的斜率比a 的斜率大,即乙的加速度比甲的加速度大,C 错误。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它是竖直向下,v 0=0,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综合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综合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必修1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物质的名称(或俗名)、化学式、分类都正确的是( ) A.氧化铁FeO 金属氧化物 B.二氧化硫SO2非金属氧化物 C.硫酸H2SO3含氧酸 D.纯碱Na2CO3碱 答案 B 解析A项,氧化铁是Fe2O3,不是FeO,错误;B项,SO2是非金属氧化物,正确;C项,硫酸的化学式为H2SO4,错误;D项,Na2CO3是盐不是碱,错误。 2.某校实验室将试剂分类后放在不同的试剂柜里,已存放的部分试剂如下: 该实验室新购进部分生石灰和纯碱应将它们分别放在( ) A.③和① B.④和① C.①和② D.③和④ 答案 D 解析根据表中信息可判断①是碱,②是酸,③是氧化物,④是盐。生石灰是氧化钙,放在③中;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放在④中。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有氯化钠溶液、水等 B.将1 L 2 mo l·L-1的FeCl3溶液制成胶体后,其中含有氢氧化铁胶体粒子数为2N A(N 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 C.用微波手术刀进行外科手术,可使开刀处的血液迅速凝固而减少失血 D.电泳现象说明胶体带电

答案 C 解析NaCl溶液和水都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水不是分散系,A错误;B项中Fe(OH)3胶粒是许多“分子”的集合体,胶体粒子的数目远小于2N A,B错误;微波使血液局部受热聚沉,C正确;电泳现象只能说明分散质粒子带电,但胶体不带电,D错误。 4.下列事实与胶体性质无关的是 ( ) A.在豆浆里加入盐卤做豆腐 B.在河流入海处易形成沙洲 C.“尿毒症”患者做血液透析治疗 D.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答案 D 解析A、B两项属于胶体的聚沉,C项属于胶体的渗析;D项是两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导致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没有胶体,故选D。 5.下列关于分散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稀硫酸不是分散系 B.一种分散系里只有分散质和分散剂两种物质 C.分散剂一定是液体 D.有色玻璃属于胶体 答案 D 解析稀硫酸是溶液,属于分散系,A错误;一种分散系里可能存在多种分散质,B错误;分散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C错误;有色玻璃属于胶体。 6.下列分散系中的分散质的粒子大小属于纳米级(1~100 nm)的是( ) A.Fe(OH)3沉淀 B.FeCl3溶液 C.硅酸溶胶 D.碘水与CCl4溶液振荡后的混合液 答案 C 解析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 nm之间的分散系是胶体。 7.下列关于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分散质颗粒都可以透过滤纸 B.它们都是较稳定的分散系 C.用一束平行光照射时,从侧面可以看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束光亮的“通路” D.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 答案 D 解析在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化学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课下训练(人教版必修1)

1.下列分类正确的是( ) A .酸:CH 3COOH 、H 2SO 3、NaHCO 3、HF B .碱:Cu 2(OH)2CO 3、NaOH 、Fe(OH)2、Mg(OH)2 C .盐:AgCl 、BaSO 4、NaH 2PO 4、Mg(NO 3)2 D .氧化物:FeO 、N 2O 5、COCl 2、SiO 2 解析:选C 。A 项中NaHCO 3不是酸;B 项中Cu 2(OH)2CO 3不是碱;D 项中COCl 2组成元素为三种,不属于氧化物。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钱逸泰教授等以CCl 4和金属钠为原料,在700 ℃时制造出纳米级金刚石粉末。该成果发表在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上,被科学家们高度评价为“稻草变黄金”。同学们对此有下列一些理解,其中错误的是( ) A .金刚石属于金属单质 B .制造过程中元素种类没有改变 C .CCl 4是一种化合物 D .这个反应是置换反应 解析:选A 。由题意可知,该反应的方程式应为:CCl 4+4Na =====700 ℃C +4NaCl ,由此可知 B 、 C 、 D 项都是正确的。金刚石是一种非金属单质,故A 项不正确。 3.组成中有氢氧根的盐叫做碱式盐,酸根中含有氢元素的盐叫做酸式盐。下列盐中,既不是碱式盐又不是酸式盐的是( ) A .KHSO 4 B .NH 4NO 3 C .Ca(H 2PO 4)2 D .Cu 2(OH)2CO 3 解析:选B 。A 、C 项属于酸式盐,D 项属于碱式盐,B 项中NH 4NO 3既不是酸式盐也不是碱式盐。 4.素有世界“雾都”之称的英国伦敦,每当春秋之交,经常被浓雾所笼罩。弥漫的大雾不仅影响交通,酿成事故,还直接危害人们的健康。下列关于大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雾是一种纯净物 B .大雾是一种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0 nm 的分散系 C .光束通过大雾时会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 D .大雾实际上是水蒸气 解析:选C 。大雾是一种气溶胶,所以是微粒直径介于1 nm ~100 nm 之间的分散系,可以产生丁达尔效应。 5.一般情况下胶体稳定,胶体粒子不易聚集,主要原因是( ) A .胶体有丁达尔现象 B .胶体有布朗运动 C .胶体粒子因吸附带电荷离子而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粒子间相互排斥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生物必修一前两章综合练习题(人教版)

生物必修一前两章综合练习题(人教版) 一、选择题 1.甘氨酸和丙氨酸数量不限时,它们能够形成的二肽种类最多是 A.1种 B.2种 C.4种 D.6种 2.人体中由A、T、G等3种碱基构成的核苷酸共有多少种 A.2 B.4 C.5 D.8 3.噬菌体、烟草、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中各具有碱基和核苷酸的种类依次分别为 A.4、8、4和4、8、4 B.4、5、4和4、5、4 C.4、5、4和4、8、4 D.4、8、4和4、5、4 4.下列实验中,试剂与鉴定的物质及颜色变化对应关系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紫色;健那绿染液—线粒体—蓝绿色 B.苏丹Ⅲ染液—脂肪—橘黄色;碘液—淀粉—蓝色;重铬酸钾溶液—酒精—灰绿色 C.甲基绿—DNA—绿色;苏丹Ⅳ染液—脂肪—红色;斐林试剂—麦芽糖—砖红色 D.龙胆紫染液—染色体—紫色;吡罗红—DNA—红色 5. 2009年春季,在我国青海省北部的个别地区,发生了小规模的鼠疫,下图便是引发该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它由旱獭进行传播。该菌能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对人体造成危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鼠疫杆菌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 B.该蛋白质是由旱獭细胞的核糖体合成的 C.鼠疫杆菌具有线粒体 D.鼠疫杆菌具染色质 6.下列有关显微镜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标本染色较深,观察时应选用凹面反光镜和大光圈 B.将位于视野右上方的物像移向中央,应向右上方移动玻片标本 C.若转换高倍物镜观察,需要先升镜筒,以免镜头破坏玻片标本 D.转换高倍物镜之前,应先将所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正中央 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糖类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麦芽糖在动植物细胞中都能检测到 B.单糖、二糖和多糖在细胞内可以相互转化 C.糖类物质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 D.糖类物质在细胞内不能贮存 8.由DNA分子蕴藏的信息所支配合成的RNA在完全水解后,得到的化学物质是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D.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经过2 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与初速度同向 B.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平均速度为10 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3 s内的位移是12 m B.3 s内的位移是9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2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 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 ,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 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 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必修三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的调节》教案

第二章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生命活动调节的第一节,因此在教材中占据了承上启下的重要的地位。但是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不直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要借助多媒体的辅助,观看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到,及突触间的传递过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2.能力目标:能设计关于神经传导方向的实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用过神经的调节,来体会生命活动调节的准确性,及复杂性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水平有差距,且本节课内容抽象,特别是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很难理解,最好借助多媒体,动画展示兴奋产生、传导的过程,有利于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1.多媒体动画展示。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把握神经调节的方式,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的构成、突触、突触小体等基本概念;初步理解兴奋的产生、传导过程。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多媒体教师教学。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导入:利用教材P16[问题探讨]导入新课 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教师设置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 ⑴人和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协调,以及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主要是通过神经系统来完成的,那么神经调节的方式是什么呢? ⑵什么是反射?你能举出几个反射活动的实例吗?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这属于反射吗?如果有人用针刺了你一下,你感到了疼痛,这属于反射吗?用针刺激离体蛙的腓肠肌,肌肉会收缩,这属于反射吗?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三章 第一节综合提高训练(解析版)

第三章第一节综合提高训练 核心素养练 一、选择题 野外进行登岛求生训练时,可以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图1所示;图2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据此定成下列问题。 1.图1获取淡水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径流 2.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日出前后B.中午前后C.日落前后D.午夜前后 读水循环示意图(图中序号表示水循环环节),回答下面两题。 3.有关各地区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东亚地区—环节①水量7月份较小 B.南亚地区—环节②水量1月份较大 C.地中海沿岸—环节③水量7月份较小

D.开普敦附近—环节⑥水量1月份较小 4.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对环节①施加影响最大 B.跨流域调水可以调节环节③水量的季节变化 C.修建水库可以增加环节④的水量 D.植树造林可以减少环节⑤和⑥的水量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2015年4月开始,“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16个城市开始试点。“海绵城市”通过一系列的“绿色”措施滞水、蓄水、净水和排水,将有望缓解一系列城市问题。下图为“海绵城市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海绵城市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增加下渗B.减少蒸发 C.增加地表径流D.减少地下径流 6.海绵城市建设将有利于缓解城市( ) ①淡水不足②雨季内涝 ③用地紧张④热岛效应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二、综合题 7.分析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来自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监测显示的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 321.07平方千米,水位为3 193.8米。与2005年相比,青海湖水体面积扩大了70.82平方千米,水位上升了0.35米。专家分析指出,在中国政府和群众努力之下,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持续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1)青海溯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 (2)试分析青海湖的水体面积及水位已连续6年呈递增趋势的可能原因。 考点水循环 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下题。 1.贝加尔湖湖水更新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 A.湖面蒸发弱B.湖泊面积大 C.湖水盐度低D.湖水深度大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正式

秀全中学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数学 第二章单元检测(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函数32+=-x a y (a >0且a ≠1)的图象必经过点 (A )(0,1) (B ) (1,1) (C ) (2,3) (D )(2,4) 2.函数lg y x = A.是偶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B.是偶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C.是奇函数,在区间(0,)+∞ 上单调递增 D .是奇函数,在区间(0,)+∞上单调递减 3.三个数6 0.70.70.76log 6, ,的大小关系为 A . 60.70.70.7log 66<< B . 60.7 0.7log 60.76<< C .0.7 60.7log 660.7<< D . 60.70.70.76log 6<< 4.函数12 log (32)y x = - A .[1,)+∞ B .2(,)3+∞ C .2(,1]3 D .2[,1]3 5、已知镭经过100年,剩留原来质量的95.76%,设质量为1的镭经过x 年的剩留量为y ,则y 与x 的函数关系是 (A )y =(0.9576) 100 x (B )y =(0.9576)100x (C )y =( )x (D )y =1-(0.0424) 100 x 6、函数y =x a log 在[1,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和为1,则a = (A ) (B ) 2 (C ) 3 (D ) 7、下列函数中,在区间(0,2)上不是增函数的是 (A ) 0.5log (3)y x =- (B ) 12+=x y (C ) 2x y -= (D )x y 22= 8、函数 与 ( )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像只可能是 1009576.02131x a y =x y a log -=1,0≠>a a 且

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2)

钠及其化合物(2) 核心知识点一: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与盐酸反应(离子方程式)CO-2 3 +2H+===CO2↑+ H2O HCO- 3 +H+===H2O+CO2↑ 与NaOH反应(离子方程 式) 不反应HCO - 3 +OH-===CO-2 3 +H2O 与足量Ca(OH)2反应(离 子方程式) Ca2++CO-2 3 ===CaCO3↓ Ca2++OH-+HCO- 3 ===CaCO3↓ +H2O 与BaCl2反应(离子方程式) CO-2 3 +Ba2+=== BaCO3↓ 不反应与CO2反应 (离子方程式) CO-2 3 +CO2+ H2O===2HCO- 3 不反应 热稳定性(化学方程式)较稳定 2NaHCO3===== △ Na2CO3+CO2↑+ H2O 相互转化Na2CO3NaHCO3 2. Na2CO3、NaHCO3的鉴别 (1)利用热稳定性不同 (2)利用和酸反应生成气体的速率不同(相同条件下) (3)利用阴离子不同 (4)利用溶液的酸碱性不同 3. Na2CO3的工业制备——侯氏制碱法 (1)制备原理 把二氧化碳通入氨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使溶解度较小的碳酸氢钠从溶液中析出;过滤

得到碳酸氢钠晶体,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Cl +NH 3+CO 2+H 2O===NaHCO 3↓+NH 4Cl ; 2NaHCO 3=====△ Na 2CO 3+CO 2↑+H 2O 。 4. Na 2CO 3、NaHCO 3的用途 (1)Na 2CO 3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玻璃、肥皂、合成洗涤剂、造纸、纺织、石油、冶金、食品等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NaHCO 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在医疗上,它是治疗胃酸过多的一种药剂。 核心知识点二: 1. 焰色反应 (1)概念:很多金属或它们的化合物在灼烧时都会使火焰呈现特殊颜色的现象,属于元素的物理性质。 (2)操作步骤 铂丝无色 待测物 观察火焰颜色 铂丝 无 色。 洗:用稀盐酸洗铂丝 烧:将用盐酸洗过的铂丝在火焰上灼烧至原来的火焰颜色相同为止。目的是除去铂丝上的杂质。 蘸:用灼烧合格的铂丝蘸取硫酸钠溶液。 灼:将沾在铂丝上的物质在火焰上灼烧,并观察火焰的颜色。 洗:再用盐酸洗净铂丝(或铁丝),并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 (3)常见元素焰色反应的颜色 钠元素:黄色;钾元素: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铜元素:绿色。 (4)注意事项 ①焰色反应实验要求灯焰的颜色浅,如用酒精灯,则要使用外焰,因为焰心的颜色偏黄 ②蘸取待测物的金属丝,最好用铂丝,也可以用钨丝、镍铬丝(电炉丝)等来代替,每次使用金属丝时,必须在火焰上灼烧至无色。以免干扰对颜色的观察。 ③金属丝在使用前要用稀盐酸洗净,不能用稀硫酸洗涤,因为金属氯化物灼烧时易气化而挥发,而硫酸盐的熔沸点较高,难以挥发,会对后一个离子的检验产生干扰。 ④观察钾的焰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因为钾中常混有Na 的杂质,蓝色钴玻璃可滤去钠的黄光所造成的干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识点

高二生物辅导(二) 第二章 一、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 2、反射弧: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活动完成的结构基础,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 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3、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4、神经元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二、兴奋的传导 1、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是以电信号(局部电流、神经冲动)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2、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静息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动作电位):外负内正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双向性 4、传导特征 ①完整性:神经纤维要实现其兴奋传导的功能,就要求其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是完整的。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兴奋即不可能通过断口;如果神经纤维在麻醉剂或低温作用下发生功能的改变,破坏了生理功能的完整性,则兴奋的传导也会发生阻滞。 ②双向性:根据兴奋传导的机制,神经纤维受刺激产生兴奋时,兴奋能由受刺激的部位同时向相反的两个方向传导,因为局部电流能够向相反的两个方向流动。(双向传导) ③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许多条神经纤维,各条神经纤维各自传导自己的兴奋而基本上互不干扰,这称为绝缘性。传导的绝缘性能使神经调节更为专一而精确。 ④相对不疲劳性:有人曾在实验条件下,用每秒50~100次的电刺激连续刺激神经9~12 小时,观察到神经纤维始终保持着传导兴奋的能力。因此与突触的兴奋传递相比,神经纤维是不容易疲劳的。 5、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通过突触结构完成。)

(1)突触:神经元之间接触的部位,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端膨大部位——突触小体与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相接触而形成。 ①突触小体:轴突末端膨大的部位;②突触前膜:轴突末端突触小体膜;③突触间隙:突触前、后膜之间的空隙(组织液);④突触后膜: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另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 (3)神经递质:是指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①合成:在细胞质通过一系列酶的催化作用中逐步合成,合成后由小泡摄取并贮存起来。 ②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在突触间隙。. ③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发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从而完成信息的跨突触传递。 ④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神经调节能保持有序性是因为:递质发生效应后, 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 ⑤递质供体:轴突末端突触小体内的突触小泡。递质受体: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 ⑥递质作用:使另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4)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导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中的传导要慢。 (5)信号变化:①突触间: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②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③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5)传递特征:单向传导。 即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导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导,这是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发生兴奋性或抑制性的变化,从而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方式实质上是感受器把接受的刺激转变成电信号(局部电流)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时电信号又转变为化学信号(化学递质)在突触中单向传递。化学信号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又转变为电信号在传出神经纤维上传导,所以效应器接受的神经冲动是电信号。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包括大脑、小脑、间脑(主要由丘脑和下丘脑构成)、中脑、脑桥、延髓。 2、分级调节: (1)大脑皮层:最高级的调节中枢;(2)小脑:维持身体平衡中枢(3)下丘脑调节体温、水盐平衡和内分泌的中枢:(4)脑干:呼吸、循环等活动中枢(5)脊髓: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 四、人脑的高级功能 人的语言功能与大脑皮层的言语区有关:①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受损伤,患运动性失语症;②听觉性语言中枢:H区。受损伤,患听觉性失语症;③视觉性语言中枢:V区。阅读文字;④书写性语言中枢:W区。书写文字 五、激素调节 1、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