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西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文化
广西民族文化

广西的少数民族有:1、壮族2瑶族3苗族4侗族5仫佬族6毛南族7回族8京族9水族10彝族11仡佬族

板鞋舞

在壮族的文体技艺中最妙趣横生的就是像军阵般有威有势的"板鞋竞技"和"扳鞋舞"。板鞋竞技是以几个人为一队,大家同穿一对长板鞋赛跑;参加者必须步调一致,同心全力,谁要是一个不少心,就会令全队人仰马翻。相传板鞋舞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率领广西郎兵赴浙江抗击倭寇,她用三人缚腿赛跑的方法训练郎兵,使得军纪严明、同心协力,后来便演变成这种有趣的运动了。

赛龙舟

又叫扒龙船,是群众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南宁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惯。民国23年(1934年)南宁民国日报记载:"扒龙船旧习,行见一年一度,在邕江中游驶竞技矣"。解放后,端午节赛龙舟更成为南宁市别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且规模逐年扩大,赛事越办越好。1997年,南宁市和坛路乡举办的龙舟赛由于规模大,形式新,被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龙舟协会授予"全国百万群众龙舟通讯赛最优赛区"称号。

踩高跷踢足球

这是壮族的"高脚球",玩起来很像足球。不过却不能用脚来踢,无论奔跑、拼抢和踢球都能用那对"义肢"。现在用的球是足球,但以前踢的可是柚子。原来,早在南宋时,广西南丹县人就有踢柚子的游戏;每逢中秋还要举行踢柚子比赛,近代发展为踩高跷踢足球,更是别开生面。

狮子上金山

在高架上腾空起舞在壮族人眼里,狮子是祥瑞之物。壮族的舞狮绝技,有高台舞狮、双狮戏球、狮子梅花椿、过天桥、刀尖狮技、狮子上金山等。这一招[狮子上金山],更是险象环生。[金山]是用约35张长条凳叠成17层,高8.5米;表演者扮成[狮子]登上[金山],在晃荡不定的[金山]上跳跃、腾空、起舞,惊险万状,令人叫绝。

上刀山下火海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他们在祭祀、祈福、驱邪的仪式中,往往要进行一系列的绝技神功,以显示所向无敌的气概,赤足爬刀梯、过火海就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爬刀梯,又叫[上刀山],是在木梯上安装锋利的刀子作为梯级,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脚底的肌肤竟丝毫无损。过火海有几种形式:一是将若干个铁犁头烧得通红,赤足一步一犁踏在上面疾行而过;一是走过燃烧木炭的[火海];一是[走足灯],即用竹筒做成的灯排成行,一步踏一灯地走过,灯火依然熊熊,真是神乎其技!

打磨秋

有一个很美的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大旱不雨,庄稼无收,人们陷入恐怖和绝望之中。有两兄弟想出个办法:用木头做成磨秋,荡到天去,求老天爷开恩。他们打了15个昼夜的磨秋,终于感动了苍天,普降甘霖,但兄弟两因过劳而死去。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节日时打磨秋。打磨秋时,横杆上两端各有1人或两人,交替蹬弹地面使横杆上下起落旋转,同时在杆上做出回转翻滚、以腹贴杆四肢悬空、在旋转至地面时伸手拾花等许多技巧动作,凌空翻滚如空中飞人一般,既惊险又优美。这种活动,彝族叫"磋磋",汉语称"打磨秋"。

同顶

这是考验翻山越山道的腰腿臂功夫。毛南族人居住在广西北部山区,山间险道多,成为形成这[同顶]体育游戏的原因。原来毛南人在过险道时,常用双手合抱物体拿举而过,为了练就硬朗的腰板、腿脚和肩臂力量,所以每逢秋后农闲时和年节,他们就要进行[同顶]比赛。[同顶]比赛每队3人或4人(也有一对一的),在上面的1人踏在下面的人交叉手掌的掌心上,成骑马状,手和肩顶住木杆,全队人同心合力,把木杆的中心悬垂线顶过对方规定线的一方,便是胜方。

爬坡杆

顺爬、倒爬、转爬各显奇技苗族一年一度的[坡会],都要举行爬坡杆活动。在坡会场上,竖起一根约10米高的青桐木杆,杆的顶端挂着腊肉、美酒和糍粑。参加爬坡杆的小伙子们,一个个爬上杆顶喝一口酒又爬下来,他们各显奇技,有的只用手攀爬、身不着杆,有的又爬又蹬,有的顺爬,有的两脚朝天倒爬,有的边爬边绕杆子旋转……,谁爬得又高、又快、难度又大,就会得到满场观众特别是姑娘们的喝彩。与此同时,青年男女围绕着坡杆尽情歌舞,呈现一派欢乐气氛。

寻耍乐

踩风车升上空中玩[单杠] 壮语管[踩风车]叫[寻耍乐]。在高约4米的木制风车架上,4人或8人组成一队,每人分别握住现车上的木架,由着地者用力蹬踩,大家同时跟车轮旋转,谁着地一蹬就又把自己送上风车顶,胆大的人还在上面玩[单杠]自转。哪一队在规定时间内转的圈数最多,哪能一队便算胜出。

冬泳邕江

南宁冬泳活动始于30年代初。民国23年1月21日,精武体育会邕江举行冬泳,入水者30余人。解放后,冬泳活动更为广泛。1958年1月7日和10日下午,毛泽东同志两次畅游邕江,成为南宁人民掀起邕江冬泳热潮的起点。此后,邕江冬泳成为南宁人民的传统优育活动。每年南宁市都组织各界群众横渡邕江,有些年份黄渡邕江的规模很大,人数达3万多人。1979年以前,冬泳活动由政府牵头组织进行。以后,冬泳活动以自发为主,南宁市冬泳协会成立后,则由该协会组织开展活动。三月三歌节

壮族传统节日。亦称三月歌圩。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农历三月初三为隆重。这一天,家家户户制作五色糯饭,染红彩蛋,欢度节日,有的持续二三天。各地歌节有特定的聚会场地。一般为峒场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参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老人小孩亦来游乐助兴。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田东的仰岩、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对歌交情,情投意合者便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歌节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为弘扬民族文化,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了“三月三”歌节活动,全广西各地歌手云集南宁,全国各兄弟民族和港澳同胞、外国友人也前来观光,盛况空前。198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定为文化艺术节。

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

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从1993年起,广西在“三月三”歌节的基础上,每年在首府南宁举办“ 民歌节”,广邀国内外艺术家和各界人士参加民歌盛会。1999年起,南宁市政府每年都组织人力物力举办一次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并以第一届(99年)最为成功,现金,民歌节已成为南宁市每年一度的重大节庆活动。

在民歌节成功举办的同时,亦有部分学者对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量采用流行歌手来吸引观众,加入过多的流行歌曲,以及依靠绚丽的灯光,恢弘的舞台,浩大的舞蹈场面,来迎合现代都市人的音乐口味,已经完全把山歌天然,原生态,质朴简单的艺术内涵给抹杀了,失去了真正的歌圩歌节的意义以及艺术价值,完全成了一台商业化的明星大汇演了。

而现如今,随着各种商业等因素的影响,民歌节每年的艺术表演形式都不尽相同,如02年为国外艺人加国内艺人流水线式的大汇演,03年注重了交响乐队和歌手的现场演奏演唱,展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04年则完全侧重于表现东盟博览会的政治主题,05年则通过奥运会开幕式的分章节式表演,但艺术效果不尽人意,06年又是一次明星流水线式的大汇演。可以看出民歌节的主办方对于民歌节的艺术形式定位非常不明确,导致每年的民歌节都让人感觉捉摸不定,还未算一个完全成熟成形的品牌文化。

中国—东盟博览会

是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倡议,由中国和东盟10国经贸主管部门及东盟秘书处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承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经贸交流盛会,每年在广西南宁举办。博览会以“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共享合作与发展机遇”为宗旨,涵盖商品贸易、投资合作和服务贸易三大内容,是中国与东盟扩大商贸合作的新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四届,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5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被评为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展会,博览会常设机构——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荣获中国会展业特别贡献奖。

2006年,中国—东盟博览会荣获“2006年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称号。

【壮锦】

壮锦是壮族妇女独创的手工艺品。以棉纱为经,丝绒为纬。经线一般为原色,纬线用各种彩色,织成各种美丽的花纹图案。

【壮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的代表。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州、贵港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唐代就有了。

【师公戏】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我们那儿供的是玉皇大帝、雷王爷、灶君、太乙真人等)

麽教是道教和佛教在壮族的影响下结合而成的,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师公的职能是为民间祈福禳灾,驱鬼事神;所行法事兼具巫、道、释的特点。同时,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生”。(喃嗼一般是在超度的时候)

【踩高跷】

【壮剧】

壮剧是壮族舞台艺术的代表。壮剧大体上可分为师公剧、北路壮剧、南路壮剧、富宁壮剧、广南壮剧、乐西土戏等六种。师公剧主要流传于河池、柳州、贵港等地的壮族地区,是在“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传唐代就有了。

【师公戏】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我们那儿供的是玉皇大帝、雷王爷、灶君、太乙真人等)

【麽教】

麽教是道教和佛教在壮族的影响下结合而成的,形成以原始的麽教为主,融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信仰多神的“宗教”,并出现了半职业性神职人员——师公。师公的职能是为民间祈福禳灾,驱鬼事神;所行法事兼具巫、道、释的特点。同时,汉族道教的正一道和太一道在壮族地区也有所流行,其神职人员壮语称道公,因其专事念经符咒而少解经文,故民间又称“喃嗼先生”。(喃嗼一般是在超度的时候)

【踩高跷】

(每年的三月三,在南宁武鸣县会举行山歌节,还有很多活动呢,踩高跷、竹竿舞···)

【哭嫁】

具体我说不上来,我就见过一次。新娘子出嫁的时候要哭,意思是舍不得娘家人,感谢父母亲的养育之恩等等,哭得越厉害越好。甚至有些还会使用很“特别”的催泪弹—-洋葱或辣椒水···

【鬼节】

农历七月十四日的“中元节”,又称“鬼节”、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主要内容是祭祖和祀鬼。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

南宁市辖6个市辖区、6个县。市政府驻青秀区。

兴宁区(民生街道)青秀区(长塘镇)江南区(江南街道)西乡塘区(衡阳街道)良庆区(大沙田街道) 邕宁区(蒲庙镇)

武鸣县(城厢镇)隆安县(城厢镇)马山县(白山镇)上林县(大丰镇)宾阳县(宾州镇)横县(横州镇)

柳州市辖4个市辖区、4个县、2个自治县。市政府驻柳北区。

城中区(城中街道)鱼峰区(麒麟街道)柳南区(潭西街道)柳北区(雀儿山街道)柳江县(拉堡镇)柳城县(大埔镇)鹿寨县(鹿寨镇)融安县(长安镇)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三江侗族自治县(古宜镇)

桂林市辖5个市辖区、10个县、2个自治县。市政府驻象山区。

秀峰区(丽君街道)叠彩区(北门街道)象山区(南门街道)七星区(漓东街道)雁山区(雁山街道)

阳朔县(阳朔镇)临桂县(临桂镇)灵川县(灵川镇)全州县(全州镇)兴安县(兴安镇)永福县(永福镇)灌阳县(灌阳镇)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

资源县(资源镇)平乐县(平乐镇)荔浦县(荔城镇)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镇)

梧州市辖3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长洲区。万秀区(城东街道)蝶山区(鱼嘴街道)长洲区(大塘街道)岑溪市(岑城镇)

苍梧县(龙圩镇)藤县(藤州镇)蒙山县(蒙山镇)北海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海城区。

海城区(中街街道)银海区(银滩镇)铁山港区(南康镇)合浦县(廉州镇)

防城港市辖2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港口区。港口区(渔洲坪街道) 防城区(防城镇)东兴市(东兴镇)上思县(思阳镇)

钦州市辖2个市辖区、2个县。市政府驻钦南区。钦南区(水东街道)钦北区(长田街道)灵山县(灵城镇)浦北县(小江镇)

贵港市辖3个市辖区、1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港北区。港北区(贵城街道)港南区(江南街道)覃塘区(覃塘镇)桂平市(西山镇)

平南县(平南镇)

玉林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玉州区东门路。玉州区(玉城街道)北流市(陵城街道)

容县(容州镇)陆川县(温泉镇)博白县(博白镇)兴业县(石南镇)百色市辖1个市辖区、10个县、1个自治县。市政府驻右江区向阳路13号。右江区(百城街道)

田阳县(田州镇)田东县(平马镇)平果县(马头镇)德保县(城关镇)靖西县(新靖镇)那坡县(城厢镇)凌云县(泗城镇)乐业县(同乐镇)田林县(乐里镇)西林县(八达镇)隆林各族自治县(新州镇)贺州市辖1个市辖区、2个县、1个自治县。市政府驻八步区贺州大道。八步区(八步街道)

昭平县(昭平镇)钟山县(钟山镇)富川瑶族自治县(富阳镇)

河池市辖1个市辖区、4个县、5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金城江区新建路。金城江区(金城江街道)

宜州市(庆远镇)

南丹县(城关镇)天峨县(六排镇)凤山县(凤城镇)东兰县(东兰镇)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东门镇)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都安瑶族自治县(安阳镇)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

来宾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兴宾区建设大道。兴宾区(城东街道)

合山市(岭南镇)

忻城县(城关镇)象州县(象州镇)武宣县(武宣镇)金秀瑶族自治县(金秀镇)

崇左市辖1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市政府驻江州区石林大道。江州区(太平镇)

凭祥市(凭祥镇)

扶绥县(新宁镇)宁明县(城中镇)龙州县(龙州镇)大新县(桃城镇)天等县(天等镇)

广西名人:

侬智高(1025-1055),反宋起义将领,“大南国”皇帝,广源州(今南宁)人。

瓦氏夫人(1498~1557),明代抗倭英雄,广西归州(今靖西县)人。

蒋冕(1462~1532),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广西全州人。

石涛(1641~约1718),清初著名画家,广西桂林人。

陈宏谋(1696~1771),清朝大学士、理学家,广西临桂人。

郑献甫(1801-1872),清代著名学者,广西象州人。

韦昌辉(1823-1856年),太平天国“北王”,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

萧朝贵(?—1852.9.12),太平天国开国功臣和杰出将领,广西武宣县东乡人。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秦日纲(约1821—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

刘永福(1837-1917),清末黑旗军首领、抗法抗日名将,广西上思人。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清代抗法名将,广西钦州人。

岑毓英(1829-1889),清代抗法民族英雄,广西西林人。

唐景崧(1841~1903),清末台湾巡抚、台湾民主国大总统、首创桂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

况周颐(1859~1926),清季词人,广西桂林人。

岑春煊(1861年-1933年),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广西西林人。

李宗仁(1891.3.13—1969.1.30),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白崇禧(1893.3.18—1966.12.2),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陆荣廷(1859-1938),桂系军阀,广西武鸣人。

陈济棠(1890~1954),国民党军队将领,广西防城人。

李济深(1885—1959),黄埔军校副校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广西苍梧人。

韦拔群(1894—1932),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广西东兰人。

梁宗岱(1903~1983),中国现代诗人,广西人(辞海:广东新会人,误)。

梁漱溟(1893-1988),国学大师、“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广西桂林人。

马君武(1881-1940),著名教育家,广西桂林人。

雷沛鸿(1887年-1967),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广西南宁人。

高致嵩(1899—1937),国民党将领,广西岑溪人。

罗尔纲(1901-1997) ,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

雷经天(1904—1959),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军将领,广西南宁人。

石觉(1908-1986),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广西桂林人。

甘乃光(1897—1956),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岑溪人。

甘丽初(1901—1950),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罗奇(1901—1975),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黄锦辉(1903—1928),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军事干部之一,广西桂林人。

覃异之(1907—),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宜山人。

黄绍竑(1895—1966),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容县人。

李明瑞(1896~1931),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领导者之一、革命烈士,广西北流人。

谭寿林(1896~1931)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广西贵县(今贵港)人。

王力(1900~1986),语言学家、教育家,广西博白人。

程思远(1908~2005.7.28),著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广西宾阳人。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4月5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1926年4月5日,误),“新武侠鼻祖”,广西蒙山县人。

白先勇,193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

梁凯远,1941年10月生,高级农艺师,广西桂平人。

卢嘉祥,1946年生,同声翻译奇人,广西平南县人。

郁钧剑,1956年生,著名歌唱家,广西桂林人。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男,1964年7月生,现为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自治区政协委员,二级作家,广西都安县人。

李宁,1963-9-8,体操王子、“本世纪最佳运动员”之一,广西柳州人。

周蜜,1979.2.18,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广西南宁人。

莫慧兰,1980年7月11日出生,著名体操运动员、创造“莫式空翻”,广西桂林人。

朱芳雨,1983.01.05,篮球运动员,广西柳州市。

民族风情——水族风情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史上,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唯一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州省的三都、荔波、独山、都匀一带。自晋至隋,这一地区一直在谢氏地方政权的统治之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水族先民逐渐发展成为单一的民族。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水族地区设立”羁縻州县”进行统治,元明时期,又设置了土司制度,以后改土归流,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水族地区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末民初,水族地区社会秩序混乱,人民受尽滇黔军阀和土匪的蹂躏。在此期间,部分水族人民不堪忍受军阀和土匪的烧杀抢掠,陆续从贵州的三合、荔波、独山等县迁入广西的西北部。水族进入广西后,多为当地汉、壮地主的佃户,他们除了遭受沉重的地租剥削之外,还受到其他许多超经济的剥削。国民党统治时期连年征兵,反动的伪乡长、村长乘机勒索水族人民的财物,或以庇护为名,诱骗水族青年为他们做几年长工。另外还有种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在官僚、地主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之下,水族人民过着极端悲惨的生活。解放后,水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样,成了国家的主人。现在,在各级人民代表中,均有水族的代表;不少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成了国家干部。建国以来,在当地党组织和人民政府的帮助下,广西水族地区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广西水族

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及服饰文化 内容摘要:广西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有众多少数民族,具有多元化的文化优势。多元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保持活力的良好催化剂,文化的多元,有利于民众活跃思想,提高创新能力,活跃文化生活。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它来源于生活,人们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编成歌曲,吟唱出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广西少数民族的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其中装饰物在服饰文化中显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它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是少数民族人民身上美丽的风景,同时又蕴含了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历史积淀。因此,我们必须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文化,体会其中的文化精髓,将其发扬光大,让其永存。本文将以广西壮族、苗族、瑶族和侗族的民歌及服饰来浅析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并就如何保护广西少数民族文化提出初浅的见解。 关键词:民歌服饰少数民族文化 一、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之壮族文化 一、壮族文化源远流长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等南方地区,作为一名壮族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壮族歌节是我们壮族人民最具特色的节日。很多人不禁问道,壮族三歌节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那么,基于我对于本民族的了解与认识,下面我将给大家讲述的就是壮族歌节的来源、历史及独特之处。 广西每年盛装上演的官方国际民歌节,一首《大地飞歌》,让广西激情澎湃,处处是歌的海洋。壮族素以“善歌”著称,壮乡素有“歌海”盛誉。民间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歌圩”在壮语中又称为“圩欢”、“圩逢”、“笼峒”或“窝坡”。尽管“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在广西有很多著名的歌圩,比较著名的歌圩有巴马的盘阳河畔、田阳的乔业、都安的棉山、宜山的下涧、田东的仰岩、柳州的鱼峰山等处。 二、壮族歌圩节的来历 三月三歌圩节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出它满足了壮族人民的生活需要。三月三歌圩节不仅使得广西壮族的民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文化功能。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一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 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二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关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至今其文化属性表现愈发突出,欣赏民族文化、品味民族文化、感悟民族文化、追求民族文化是现代旅游者对旅游活动的终极要求。因此,展现民族文化内涵、张扬民族文化个性、突出民族文化差异性是我县旅游业不变的灵魂和永久的主题。为深度挖掘民族文化精髓,加强民族文化与旅游的有机融合,提高文化旅游品位,进一步打造“神秘湘西”旅游品 牌,根据县委、政府部署和安排,永顺县民族事务局日组织了专门的调研组,对我县的芙蓉镇旅游进行调研:中国*** 一、芙蓉镇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现状 我县是一个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主要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全县万人,土家族有万人占总人口的75%。历史悠久,民族性突出;民族文化遗产得到不断的传承、不断光大、不断变革。这里沉淀着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她包含民族历史文化、民族饮食、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土家特色建筑等,而芙蓉镇更是土家族重要聚居区和发祥地,之所以备受广大游客的青睐,之所以被县委政府不遗余力将其打造为我县旅游黄金带,其核心就在于除了分布自然旅游景观之外,更为迷人的地方在于她是一座千年古镇,陈列着溪州铜柱等土家民族创造的、极为丰富的、以文化遗产为主体的众多人文旅游景观,这里遗留着大量的古建筑和土家民族特色建筑,而这正是大批游客心仪芙蓉古镇的重要理由。 1、历史文化 芙蓉镇是一座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的古镇,它是土司统治溪州800年重要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号称“酉阳雄镇”,原名王村,因中国电影泰斗导演谢晋、著名明星刘晓庆主演的电影《芙蓉镇》在此拍摄而得名。土家族起源于斯、统一于斯、建都于斯、发展鼎盛于斯。被专家誉为“土家源、千年古镇”。因得舟辑之利,可上通川、黔,下达沪、杭。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39年),溪州刺史彭仕愁与楚王马希范发起土家历史上最著名的“溪州之战”,公元940年双方言和立铜柱(现存该镇,是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于该镇会溪坪。明嘉靖年间,“东南战功第一”的抗倭英雄彭翼南就是由该镇起程,率部三千前往东南抗倭。而这里发现和挖掘的汉代古墓与天主教堂、红军医院等见证着该镇的历史。 2、自然生态文化 古镇三面环水,自古以来就是水上交通要道,窜镇而过的营盘溪瀑布连着瀑布,尤其是王村大瀑布,高101米,宽60米,飞流而下,声响如雷,故芙蓉镇又被称“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沈从文先生曾对古镇王村赞道:“白河中山水木石最美丽清奇的码头,应数王村,夹河高山,壁立拔峰,竹木清脆,岩石黛黑,水深而清,鱼大如人”。镇内还有著称“天下第一漂”的漂流和猛洞河沿岸秀丽宜人的美景。这些鬼斧神工朔造的奇特美丽的芙蓉山水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天然资源和生态条件。 3、土家饮食文化

广西传说典故:广西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力发展先进文化,要在不断吸收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注重突出广西民族文化的三大优势:一是发挥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广西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文化古迹如铜鼓、花山崖壁画、灵渠、真武阁、风雨桥、鼓楼等闻名中外。此外,广西边境文化、旅游文化特色浓郁,凭祥友谊关、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众多人文自然景观和边寨风情文化,都展现了广西独特的民族地域文化特色优势,抓好这些民族地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是广西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基础。二是发挥民族文化艺术品牌优势。广西多年来举办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桂林山水旅游文化节、北海珍珠文化节、柳州奇石文化节以及孔雀奖少数民族声乐大赛;刘三姐歌圩"等,我们要全力以赴抓好这些品牌活动和工程建设,使之成为西部大开发广西文化建设的大型重点项目,以此提高广西文化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发挥民族地方戏剧精品优势。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今后我们要继续发挥广西民族戏剧和地方剧种的特色优势,实施民族文化精品战略,积极组织剧作家、艺术家深入实践,创作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情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剧目。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努力实现文化和建设的新跨越。迈入新世纪,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发展先进文化,繁荣广西文化事业,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勇于改革创新,我们就能在发展先进文化、实现广西文化建设新跨越的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毕业论文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在职研究生毕业论文 题目: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思考与对策姓名: 学号:11Y4100S0028 导师: 专业: 年级:2011级 中共广西区委党校广西行政学院 2013年10月17日

目录 内容摘要………………………………………………………………… 一、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优势 (1) (一)各种优势资源 (1) (二)区位交通优势 (2) (三)发展机遇优势 (3) (四)政策优势 (3) 二、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重要意义 (3) (一)民族文化建设的政治意义 (4) (二)民族旅游产业的经济意义 (4) (三)民族文化建设的文化意义 (4) 三、罗城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 (一)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发展现状 (5) (二)罗城县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6) 四、发展罗城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对策和措施 (8) (一)加大对民族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和保 护 (9) (二)传承发展十大文化,打造仫佬族文化精品工程 (9) (三)加大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 (12) (四)依托优势旅游资源,打造仫佬族特色旅游品牌 (13) (五)拉长产业链,凸显民族文化旅游的产业效应 (15) (六)区域合作,提升旅游区域的吸引力 (16)

(七)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营销,进一步拓宽民族文化旅游 市 场………………………………………………… (17) 参考文献 (20)

内容摘要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有着悠久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罗城旅游产业建设,势必充分利用民族文化的优势,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对旅游景观赋予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城旅游产业的建设,主要内容是民族文化的建设,旅游产业建设是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是仫佬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挖掘、开发、保护和建设。民族文化产业的建设,无疑要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民族文化的建设,在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罗城,其在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都具有其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罗城县委、县政府提出大力实施“文化名县”和“旅游兴县”战略,按照“一山一城带两江”的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仫佬族民俗文化风情为依托,以特种旅游项目为辅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借助仫佬族文化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打造仫佬族文化旅游品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追赶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幸福美丽仫佬山乡创造充分条件,将是罗城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族文化文化旅游

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广西民俗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发以来,旅游作为一项无烟的绿色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深入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渐摆脱了传统的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而是向着休闲、度假、求知等多方向发展。旅游活动发展的早期是强调文化带来的经济利益,而在旅游发展的成熟时期,则需要用经济的发展,来带动当地文化的传播。 民俗,指的是一个地区独特的民俗风情,自古有之。而民俗文化则指创造于民间又在民间得到广泛流传的风俗,具有世代相习的特点,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社会文化,它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各地区在本民族的发展过程都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正所谓,“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56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服饰、居住、生产、饮食等方面都形成了不同的风俗。这些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也从各个方面反应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民俗的博大精深。 民俗文化同旅游的结合,给我国的旅游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生机。文化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也是提高竞争力的关键。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休闲娱乐的要求,同时,还满足了游客“求知、求异、求新”的心理要求,逐渐成为各地旅游开发的重点项目之一。民俗文化游一方面促进了民俗文化和旅游文化的紧密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另一方面,有丰富了旅游活动的内容,拉动了旅游景区当地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 1.文化性与历史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由各民族的民俗来承载的,要想了解一个国家,就要从这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开始。生活在不同地域的民族,因其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的不同自然产生不同的生活习俗,这是他们能够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保证,也是他们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文化能力,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并稳定下来,形成自己独居特色的风俗习惯、饮食习惯、服饰习惯、待客礼仪、

民族风情--水族风情

民族风情--水族风情 水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目前,全国共有水族34.7万人,其中,大多数分布的贵州省境内。在广西境内的水族约有1.28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宜山、融水、环江、都安、河池等县、市(自治县)。 水族自称为"虽",汉族称之为"水",是民族自称的音译。在历,水族曾被统称为"百越"、"僚"、"苗"、"蛮"等,直到明清两代,才有" "、"水家苗"、"水家"的汉称。解放后,根据民族意愿,国务院于1956年确定其族称为"水族"。 水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水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族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文化。很早时候,水族人民就创造了一种古老的文字,称为"水书"或"水字"。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水族人民还创造了自己的历法---水历。这种历法以阴历九月为新年的正月,以阴历八月为年终。水族人民还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文学。《人类起源》、《人龙雷虎争天下》等神话,反映了水族先民与自然界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揭示了人类早期群居穴处,以及血缘家庭的一些生活画面。《石马宝》、《简大王的故事》等民间故事,反映了水族人民反剥削、反压迫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水族的民间乐器,有铜鼓、在皮鼓、芦笙、胡琴、唢呐等。水族人民用铜鼓和大皮鼓,能演

奏出典雅、抒情、奔放、热烈、哀怨、悲伤等情调。水族的斗角舞、铜鼓舞,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水族工艺美术有刺绣、剪纸、印染和银器加工等。这些工艺精巧别致,久负盛名。 水族的风俗习惯颇具民族特色。端节、卯节等,是按水历来推算的。节日祭祖和丧葬祭供时,除鱼肉以外均忌荤,鱼肉是祭祀的佳肴。水族以大米为主粮,以玉米、小麦、芥麦、芋头、红薯等为杂粮。他们喜吃酸辣食品,喜欢糯食,特别喜爱鱼类食品。水族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小家庭,兄弟长大娶妻后另立门户,并奉行"同宗不娶"的婚姻习俗,同一姓氏中的大姓、小姓可以通婚,但"同宗不娶"必须恪守,否则就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和习惯法的严厉惩治。 据考,水族是从古代骆越的一支逐渐发展而来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水族民间歌谣中,保留着许多山川地名,也与今天广西境内的一些山川地名各相一致。根据水族古歌的叙述,水族的祖先最初生活在邕江流域的"岜虽山",后来被迫离开邕江流域,渡过红水河,经河池、南丹一带,沿龙江溯流而上,迁徙到今天的水族地区。水语保留了"百越"语言的大量入声字音和短促调;古代越人习惯居住"干栏"建筑,至今水族的住房,仍多这种"干栏"式建筑;古代越人迷信"鸡卜",而现代水族民间还残存"鸡卜"和"鸡蛋卜";古代越人喜爱铜鼓,现在水族人民也十分崇尚铜鼓,等等。由此可见,水族来源于骆越的说法是可信的。 水族先民从"骆越"母体中分离出来后,就一直生活在今天贵

浅谈大理旅游业的发展与白族文化相互关系

白族文化与大理旅游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摘要:白族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环境的保护是大理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旅游并非无烟工业已形成共识,传统的文化旅游方式已对旅游地的文化、人文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众多传统文化在旅游的影响下面临消失的危险;在民族文化地区,发展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在于使当地的民族风俗、传统文化得以完整保存,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理白族文化旅游业 1.大理概况 自1982年以来,在大理发展旅游业的二十多年间,大理的经济发展是巨大而明显的。这是一个契机,大理找到了支柱产业,加快了大理发展的步伐,也为后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可与此同时,外来文化也冲击着本土文化,白族语言的使用越来越少,古老习俗无人问津,建筑越来越城市化现代化。这种冲击对一个名族而言是非常可怕的。对于大理土生土长的白族人,白族文化就是名族的灵魂,对大理地方而言,大理白族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资本命脉,所以,必须要很好的发掘、保护、传承以及使用白族文化,认真思考白族传统文化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传承和发展。我们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更应该清楚认识,在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的今天,白族文化在大理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以及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才是大理地区的灵魂和支柱,它才真正决定着发展的方向和兴衰成败。 2.白族文化与大理地方旅游业的相互关系 文化不只是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不只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存在于生活中,也不只是某些特有的器物与精神产品,它还是给予我们以历史感、自豪感,让人们理解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价值观世界观。据此,文化,对于旅游而言,就是灵魂,它与旅游密不可分。旅游活动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一种文化。综观旅游发展史,各个地区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但在本质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所追求的文化观赏,甚至于是较浅层面的探索,都表现出文化自身很强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它们的地域性决定了文化的差异性。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相互联系、相互交流,而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结合的运动,旅游的主旨和内涵,就是文化。因此,组织旅游和参与旅游的一切活动,都必然与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这种相互联系是与生俱来的,无可改变,大理地区孕育的地方白族文化与大理现阶段发展的旅游业也是这样。正是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在发展的过程中绝不能容许破坏性开发的出现,把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陷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尴尬境地,衍生出畸形的发展模式。 发展旅游业的首要是发掘名族文化,民族文化又关系着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也是文化发展的依托。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终体现为文化的吸引力。对于大理部分业内人士都提出的,旅游的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反映,就是对文化应用的体现、旅游产品的品位体现,反映了策划、规划、开发者以及原著民对该文化的理解。应该这样来说,无论是三塔崇圣寺,无论是蝴蝶泉金花阿鹏,无论是南诏古城洱海小岛,所有的一切,所有的风花雪月,其实都是文化的载体,是白族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白族的文化就是该地区所进行的衣、食、住、行等等,把这些种种旅游活动拿到旅游产业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旅游活动就是一种流动的文化现象,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过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民俗风情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 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 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尤其对丰盛的餐食更是如此。每逢节日必备猪肉、鸡、鸭和酒等祭拜祖先,吃饭座次也有讲究:老人和尊贵的客人须坐上座。遇有客人,要以酒肉热情款待,有些地方要把鸡冠献给客人。瑶族在向客人敬酒时,一般都由少女举杯齐眉,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有的以德高望重的老人为客人敬酒,被视为大礼。 瑶家待客慷慨大方,彬彬有礼。腊肉、山珍野味和土特产,是瑶家待客最常见的菜式。客席上,金黄厚实的腊肉奉为上品,主人会热情地把大块腊肉夹给客人。客人不管喜不喜欢,都应当接受,这样主人才会高兴。 瓜箪酒是瑶家招待客人的特制酒。这种酒用糯米制成。它酿成糊酒后,掺上清泉水或凉开水,饮用时用瓜瓢舀出倒在碗里,连液带渣一起喝下。酒度不高,香甜可口。用餐时,由家里最年轻的姑娘斟酒盛饭,主人则频频向客人夹菜敬酒。此时,客人不必拘束过谦,应大大方方开怀畅饮。这样,主人认为客人看得起瑶家,就会越发高兴,备加亲热。如果拘谨见外,反而不受欢迎。 在达山瑶中,也喜用油茶敬客,遇有客至,都习惯敬三大碗。名为“一碗疏、二碗亲、三碗见真心”。瑶族老人也喜欢饮茶,故茶水也是待客饮料。款待客人时,鸡、肉、盐一排排地放在碗里,无论主客,必须依次夹吃,不得紊乱。客人和老人每吃完一碗饭都由妇女代为装饭。盐在瑶族食俗中有特殊的地位,瑶区不产盐,但又不能缺少盐。盐在瑶族中是请道公、至亲的大礼,俗叫“盐信”。凡接到“盐信”者,无论有多重要的事都得丢开,按时赴约。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已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古朴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大多植根于秀美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社会历史之中,特色鲜明,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正在成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旅游业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文化的庸俗化、民族文化认同感失落以及价值观的退化和遗失,造成旅游地价值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注重对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在发展旅游业与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之间找到平衡点和契合点,在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少数民族文化是指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它包含了各少数民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1]。我国拥有55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的文化体系都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也可以说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源泉。但是,并非所有的少数民族文化都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这其中能作为旅游资源具有开发价值的往往是那些显性文化和混合性文化,而隐性文化通常情况下难于被外来游客所感知、理解和接受,因而往往难以被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因此,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那些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利用,并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少数民族文化因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理论核心是吸引力因素”[2]。但在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3],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原有的文化资源进行“加工”、“再生产”,也就是说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少数民族文化应是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下“本土文化的重构和表达”[4]。 二、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各少数民族凭借其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事项,以其丰富的内容、浓烈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由于其满足了游客的“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及“追求审美和愉悦体验的本质规定”[5],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青睐,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及现实的可行性。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1.以人为本,鼓励游客参与 2.以文化为本,突出民族化与地方化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现状

广西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 【摘要】民俗文化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广西是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大省,本文对广西的民俗旅游资源现状进行了介绍和简单分析。 【关键词】广西;民俗旅游资源 广西是全国有名的民俗旅游大省,其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各族人民生息和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劳动和共同斗争,创造了广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一个完整博大的民俗社会。而且广西少数民族居住比较集中,其民俗风情古朴原始,传统文化完整,可以说,广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缩影,它融合了西南十几个少数民俗的文化精华,谱出了代表中国西南民族的交响曲,对于开发民俗旅游有着极大的优势,所以广西发展民俗旅游是时代的要求。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是一种新型的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二、广西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广西旅游业取得不俗的成绩,桂林、南宁、北海、玉林四个城市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行业发展趋势越来越好,正朝着旅游强省的方向稳步发展。据统计,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400多处,分布于8个地区、63个县,其中开设为民俗旅游景区(点)58个。广西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精神文化,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民俗文化,铸就了一个博大精深的民俗旅游资源宝库。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节庆活动 广西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壮族的蚂拐节、苗族的芦笙节、瑶族的盘王节、侗族的花炮节、京族的唱哈节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有较高的开发和旅游价值。而现已开发的南宁国际民歌节、桂林山水历史文化节、阳朔的渔火节和啤酒节、北海的珍珠节、凭祥的边关节等,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承袭了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这些现代节庆活动,在传播文化、促进旅游,扩大各地的知名度、树立各地的旅游形象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二)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广西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姿、独具民族风情。如“黑衣壮”妇女的服饰,分为上、中、下三层,上衣较短,向右斜直开襟,中层为黑叠裙,下边为长裤子,该民族以黑为贵,在各种重要节庆活动时都要穿黑衣。而瑶族则有五彩斑斓的服装,象征瑶王的五个手指印的各种

广西桂平市民俗文化调查报告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舞春牛”民俗现状调查报告 2012级文化项目创意与管理张智 1240703013 调查对象:广西桂平市石龙镇居民 调查目的:了解石龙镇民俗“舞春牛”发展现状 调查方式:调查法:(1)走访调查(2)文献法 调查地点:广西桂平市石龙镇 一、桂平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桂平市是广西历史悠久的城市,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桂平市位于广西东南部,北回归线横贯其中部,地处低纬地区,属南亚热带。这里阳光充足,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东可下广州往香港,南至北海,西通贵港达南宁到昆明,北上柳州可到京、沪、郁江、黔江得江三江交汇,水路也交通方便。桂平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有“桂林山水甲天下,更有得城半边山”之美誉,这里“得城半边山”就是指桂平西山,向有“林秀、石奇、泉甘、茶香”四绝而著称。此外,道教一一罗从岩、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广西第一高塔一一东塔、广西第一座北回归线标志塔、江流峡谷大藤峡等都是美丽的景色而又具有特色的文化,更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金田起义遗址等历史文化遗址。 石龙镇位于桂平市西部,是桂平市的“西大门”。东与蒙圩镇相邻,西与港北区庆丰镇、奇石乡相连,南与厚禄乡相接,北与武宣县桐岭乡接壤,与三里镇隔黔江相望。总面积284平方公里,辖21个村街146个自然屯,总人口7.8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 二、民俗介绍 民俗,即民间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承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俗话说,“聊向村斋问风俗”,“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我们除了对山水的徜徉,也应注意对民俗景观的欣赏,从而使民俗文化可以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从民俗风情看壮族民族文化 民俗风情是民族的个性,更是民族宝贵的遗产,经历了历史的洗礼而沉淀的民族精髓,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壮族的先民从百越民族走来,风起云涌的历史隧道里,雕刻了壮民族自己独特的民俗风情,南蛮之地的浔江畔孕育了壮民族的文化。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人曾经屈服自然的统治,对于自然界的变化无从解释,所以,人类选择了崇拜自然。民族也有自己的崇拜,有图腾崇拜,神灵崇拜,自然崇拜等。壮族的风俗经常反映民族的信仰,壮民族文化融合在它的民俗风情中。 壮族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就是“铜鼓文化”。铜鼓本是壮人的炊具,后来发展成为乐器。传说,壮先民生活环境一般是山区,但不是悬崖绝壁,而是有山有水的地方。这样的环境下生存,壮族人也是比较开阔,积极乐观的性格,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集体劳作的古老年代,壮族人经常是苦中作乐的,劳累休憩中,经常创造鼓舞精神意志的娱乐活动。铜鼓的前身是先民们的锅底,敲击发出声音,集体娱乐。壮族是一个爱唱歌的民族,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创山歌,幽默和谐的比喻,巧妙的问答,配以铜鼓的声乐,后来铜鼓就渐渐改进,用以配乐,成为乐器。 铜鼓的外型也是在历史漫长的岁月里逐渐丰富的。铜鼓的外形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造型艺术。无底腹空,腰曲胸鼓,给人以稳重饱满之感。造型夸张、雄强、有力、庄重耐看。鼓胸、鼓腰也配有许多具有浓郁装饰性的绘画图案。鼓足则空留素底,造成一种疏密、虚实相间,相得益彰的效果鼓面为重点装饰部分,中心常配以太阳纹,外围则以晕圈装饰,与鼓边接近的圈带上铸着精美的圆雕装饰物,最多的是青蛙。铜鼓的外形首先表现的是壮民族的审美观,具有圆满的追求,又有粗犷的意味。在这里要重点提到的是,壮族的民族崇拜---图腾崇拜。 壮族崇拜青蛙,这是壮民族最原始的信仰之一。壮族先民相信万物有灵,青蛙的叫声随天气变化而变化,壮族是稻种民族,雨水对水稻生产有重要意义。先民认为青蛙可以呼风唤雨,灭虫除害,便尊为图腾。在神话里,蛙是老大雷公和三妹蛟龙私通所生的,它被派往人间做神,据说蛙神上通雷神,下通龙神,可以保护大地风调雨顺,壮人可以和和美美的过日子。壮族把青蛙雕刻在铜鼓上,人们做祷告上天风调雨顺用。认为可以表达心愿和诚意,并祈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国泰民安。而且,每逢婚丧庆典或重大节日,壮族都要敲击铜鼓,奏乐起舞,以示"天地自然和谐相生,人文情怀长存不息",并表达对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除了图腾崇拜,壮族人也有神灵崇拜,壮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在奈何桥那里生活,祖先在阴间可以保佑后代子孙安康富贵,兴旺发达。因此,人死时,后人要在死人手里放一些东西,通常是钱,如果没有准备,也可以是毛巾之类的,但必须是新的。壮族住宅的厅堂正中板壁前,立有一个高约五尺的长条形神台,神台下是八仙桌,上面是过年过节时摆放供品的。神台上放着香炉,神龛在香炉后的墙上,有遮檐,壁上写着“+氏历代宗亲考妣之位”。春节,正月一般都要祭祀,祭祀要燃半柱香之后才能烧纸钱,烧纸钱表示祭祀完成,春节期间是祭祀后燃放鞭炮的。平时的大小节日,也有些人家摆供品。鬼节时,壮人家都要在供桌旁烧纸钱纸衣。 壮族最丰富的文化要算山歌文化了。以前的壮族人十二岁开始学唱山歌,十七八岁便会用山歌对答。至今,农村的老奶奶还津津乐道当年那些有趣的山歌。逢年过节,歌会都随时展开的,两个人以上就可以对歌,这是比较通俗的山歌会,大型的歌会是山歌节,也就是三月三歌节。

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文化产业脉动中的民俗文化———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目录 1.引言 2.广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民俗旅游的现状2.1 广西民俗文化发展及现状 2.1.1 各具特色的服饰、饮食、居住习惯 2.1.2 丰富的民俗旅游节庆 2.1.3 精彩纷呈的民间歌舞 2.1.4 民俗旅游专线产品崭露头角 2.2 广西民俗文化的特色表现 2.2.1 开放性 2.2.2 多元性 2.2.3 变异性 2.3 民族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2.3.1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作用 2.3.2民俗旅游概念 2.3.3两者关系 2.4广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 3.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评估与分析3.1项目旅游建设的评估

3.2项目开发条件分析 3.3市场分析 3.3.1市场定位 3.3.2市场容量与市场开拓 3.3.3项目开发现状 4. 广西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的建议措施 4.1全面发掘民俗文化,更新提高并提高现有民俗旅游产品的品位 4.2保护民俗文化环境 4.3不断丰富民俗旅游的形式和内涵 4.4加大力度宣传民俗文化旅游 4.5注重民族旅游商品的开发 4.6要注意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4.7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5.相关思考 文化产业脉动中的民俗文化———浅谈广西民俗文化内涵及旅游开发前景初探 内容摘要: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文化象征。民俗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是顺应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广西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广西境内居住着汉、壮、瑶、侗、仫佬、毛南、水、彝、仡佬、京、回等12个民族,而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则是广西独有的少数民族,

关于民族文化展示

全文显示(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MH) 当前库:马列、哲学、政治、法律、社科总论2002年 关于民族文化展示 【原文出处】广西民族研究 【原刊地名】南宁 【原刊期号】200202 【原刊页号】67~72 【分类号】D5 【分类名】民族问题研究 【复印期号】200210 【作者】吴伟峰 【作者简介】吴伟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南宁,53002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个案论述了民族文化展示的定义、人文社会价值及经济价值,探讨了当前民族文化展示存在的问题并对进一步完善民族文化展示提出建议。 【摘要题】民族文化 【关键词】民族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保护/民族文化旅游 【正文】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2)02-0067-006 民族文化展示是指通过实物、图片、音像、表演等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宣传和介绍,具体如博物馆和民族文化村中的民族文化陈列展览、民居展示、习俗、技艺表演等。近年来兴起的民族生态博物馆和某些旅游景点因含有民族文化的展示内容也属本文讨论的范畴。 一、民族文化展示的个案考察 民族文化展示的具体管理部门或经营实体主要有文化厅(局)、民族事务委员会、旅游局和股份公司,这些主管部门领导或指导的各民族文化展示场所类型不同、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个案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文物苑) 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创建于1934年,现隶属自治区文化厅,1978年在南宁市民族广场东侧建立新馆,1988年扩建民族文物苑。陈列大楼是一幢颇具南方特色的现代建筑,占地12680平方米,原有《广西历史文物陈列》、《广西民族民俗展览》、《古代铜鼓陈列》、《广西革命文物陈列》、《太平天国革命在广西历史陈列》等固定陈列展示。《广西民族民俗展览》以民族文物和图片,反映了居住在广西的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广西民族文物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南边,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

苗族民族风情

苗族民族风情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各少数民族中居第四位。 1)苗族有自己的语言,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 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 2)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 织锦、蜡染、剪纸、手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 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 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3) 斗牛(牛斗牛)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每年正月、端阳、火把、中秋等佳节都要举行斗牛活动。4)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对、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咂酒别具一格,饮时用竹管插入瓮内,饮者沿酒瓮围成一圈,由长者先饮,然后再由左而右,依次轮转。酒汁吸完后可再冲入饮用水,直至淡而无味时止。5)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如:吃鸭节、吃新节、杀鱼节、采茶节等。过节除备酒肉外,还要必备节令食品。许多地区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汤圆,也作为节日期间的一种食品。无论婚丧嫁娶必须备有酒、酸肉、酸鱼,否则视为失礼。迎接贵客时,苗族人民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蒙古族民族风情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 江等省区。 1)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 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2)蒙 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族善于歌舞。3)蒙古 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 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 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4)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5)传统节日有“白节”、祭敖包、那达慕等。6)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煮奶茶。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7)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8)蒙古族民间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是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传说与奶食的洁白有关,含有祝福吉祥如意的意思。节日的时间和春节大致相符。除夕那天,家家都要吃手把肉,也要包饺子、烙饼,初一的早晨,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9)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蒙古族常备奶制品;奶皮子;煺毛整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客菜,祭祀活动时也常用;熟烤羊,内蒙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白菜羊肉卷;新苏饼,蒙古族民间传统糕点;烘干大米饭,蒙古族风味小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