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白朴白朴的《秋》以写景为主,突出色彩,略带悲凉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第一幅是前二句所描绘的。作者撷取了六种自然景物:村、日、霞、烟、树、鸦,再用孤、落、残、轻、老、寒等六个感情色彩一致的词加以点染。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使得整幅画面笼罩着一派萧瑟的气氛,令人感到浓浓的秋意,照应了题目“秋”。“落日残霞”不仅点明了是傍晚时分,更传递出一种“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无奈惆怅之感。孤零零的小村庄,树木枯老,乌鸦出没,一点生气都没有,又缭绕着飘渺迷蒙的“轻烟”,这样的画面使人不由得会产生一种凄凉、扑朔迷离的情思。在这里,作者正是运用了写实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是如此的萧瑟、冷清,看那“一点飞鸿影下”的景象,“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幅画面色彩斑斓,鲜艳明丽,充满着勃勃的生机,与前一幅画面在环境气氛上,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秋天之景,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反差?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光比较这两幅画面是找不到明确的答案的,如果联系白朴不愿在元朝做官的态度,答案就不难明白了。画面中的“一点飞鸿”,与李白的《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其二》其一:“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有清原。”中的“飞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暗喻作者本人。

白朴不愿在朝廷中谋职,却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乐土。因此“影下”的这片“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地,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的归隐之地,是作者的心中之景。情调开朗平和,没有一点消极之感,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应属于虚写。在这支曲子中,作者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把“心中之景”与当时真实的环境放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含蓄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憎之情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 作者:佚名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佚名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中国古代不少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天净沙秋思的详细译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

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鉴赏 《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赞为秋思之祖《天净沙·秋思》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

比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 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 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 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 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 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 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 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 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 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 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 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 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

(正式)中考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含答案)

一、诗词鉴赏《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 答案:依次:枯藤老树西风昏鸦古道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2、《天净沙·秋思》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出的心情。 答案:在旅途中寂寞悲凉的心情。 3、"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用意吗?(2分) 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人的思乡愁绪。 4.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5.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6、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创造出怎样的意境?衬托了天涯游子怎样的心情? 答案:这首小令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渲染出萧瑟悲凉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凉的心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导读:《天净沙·秋思》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

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上文是关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15《天净沙 秋》《天净沙 秋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020年中考语文新题型理解性默写强化训练

十五.《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理解性默 写强化卷(附答卷) 18.天净沙?秋 1.白朴的《天净沙秋》,点题并描绘出一幅晚秋风景图句子是: ,。 2.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的句子是:, 。 3.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运用写实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的句子是:,。 4.白朴的《天净沙秋》,在曲中其实暗喻作者本人的句子是:。 5.白朴的《天净沙秋》,描写了活动的生命,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的句子是: 。 6.白朴的《天净沙秋》,用五色描绘出秋日的美丽与心中之景的句子是:, 。 7.白朴的《天净沙秋》,从远到近地表现了秋天的景物的句子是: ,。 19.天净沙?秋思 1.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既描写了哀景也描写了乐景,词中的乐景并非自己的家乡,因此以乐景衬哀情的句子是:,。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农村旁晚景色的句子是:,, 。 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 4.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句子是:和 。 5.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情景交融,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的句子是:, 。 6.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点明主旨的名句是:, 。 7.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8.羁旅之人,每当孤独愁苦时,用来抒发自己的愁思的往往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 ,。 9.写景名句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描绘萧瑟荒凉的深秋景色的句子 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绘了银装素裹、玉树琼枝的冰雪世界的句子是:,。 2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写诗人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的诗句是:, 。 2.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的句子是:, 。 3.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集中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的句子是:,。 4.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书写了诗人梦境中仍想着报国杀敌的壮志的句子是: ,。 5.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6.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梦的形式再现了诗人的志向的句子 是:,。 十五.《天净沙秋》《天净沙?秋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理解性默 写强化卷(答卷) 18.天净沙?秋 1.白朴的《天净沙秋》,点题并描绘出一幅晚秋风景图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2.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孤村领起,着意渲染秋日黄昏的冷寂的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3.白朴的《天净沙秋》,以六个意象并置在一起,运用写实手法,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的句子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4.白朴的《天净沙秋》,在曲中其实暗喻作者本人的句子是:一点飞鸿影下。 5.白朴的《天净沙秋》,描写了活动的生命,给人以恬静、美好之感的句子是:一点飞鸿影下。 6.白朴的《天净沙秋》,用五色描绘出秋日的美丽与心中之景的句子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7.白朴的《天净沙秋》,从远到近地表现了秋天的景物的句子是: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白朴《天净沙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特色。 2.理解本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曲中所创设的意境。 说明: 作者白朴出身于官僚士大夫之家,但作为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感伤悲戚,同时也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而伤怀,所以他通过词曲来倾诉着自己对怆凉人生的感慨,而本曲中所抒发的寄情于山水、在孤寂中感受美景的情致,其实也正是他人生理想的抒发。 但曲中所表现出的作者的人生理想,相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对曲中天然古朴的语言、挚美的情感、泛美的彩画等构成的意境的体会,更需要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体味感悟,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能对曲中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天然古朴的特点。 2.难点:理解本曲中借助具体的物象所表达的情感,体会曲中的意境。 说明: 这首被称为“秋意之圣”的白朴的写秋之作,在曲中作者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色融合在一起,由此勾勒出了一幅以秋为主旋律的曲子。但曲中所涵盖的丰富的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会因他们的认知结构、人生阅历、对问题认识的深度等,使他们的理解受到一定的限制,故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能结合自身的情感积累,进一步地去感受、思索,从中不断地获得新的体验,并在朗读中体会本曲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交流导入 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以写秋为主题的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1.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 《秋日》一诗中新颖独到地借秋之描写表现出了激越向上的感情,今天我们来看看元代的文学家白朴在他的散曲中是如何来表现秋之印象的。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以写秋为主题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刘禹锡《秋日》的思想感情,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导入对本曲的学习。从学生熟悉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曲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情感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体会 初步感知1.学生读读想想,初步在想象中构建曲中用词语创设的意境。 2.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进一步感受曲中所勾勒的秋之图景,体会曲中蕴涵的感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已有的生活感受,初步感知本曲的所表现的情致。本节课的教学主要以两个环节的呈现来完成,即在诵读中体会,在学生创造性的想象中描述、感悟,进而达到对曲中所表现出的意境的领悟。该部分主要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 研读文本 体味感悟1.请学生朗读本曲,同时请其他同学借助曲中的意象描述自己的感受。2.在进一步的诵读中引导学生对首句——如椽之笔所渲染的秋之寂寥的感受,对曲中由静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天净沙秋思》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下面是为你带来的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 小桥流水人家⑶, 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注释 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的乌鸦。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国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

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

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艾青《太阳的话》赏析 这是一首读起来让人感到温暖、明媚和亮堂的抒情诗,诗歌的题目是《太阳的话》,其实是借太阳之口,表达了热爱光明、追求新生活的心声。 全诗共4节。 第一节一开始,作者就用富有激情的呼唤,表达出太阳渴望走进小屋的急切心情。“你们”指人类、人们。“我”指“太阳”。因为人们居住的房屋门窗紧闭,终日看不到阳光,所以太阳才急切地呼唤:“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祈使句“让我进去,让我进去”的反复出现,表达了太阳急于走进小屋的心情。 第二节,作者用四个句式相同的排比句,写出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的事物。“花束”“香气”“亮光”“温暖”“露水”,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露水”可以滋润万物,“花束”和“香气”能使人神清气爽,“亮光”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使人驱除寒冷。 第三节,再次运用祈使句,表达了太阳盼望人们醒来,看到光明,看到美好事物的急切心情。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讲课稿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白朴)》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3)题(10分)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清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8.(1)白朴这首小令的众多意象中:“一点飞鸿影下”显得比较独特,请分析这一句在曲子的画面营造与组合中起什么作用。(2分) 答: (2)《天净沙·秋》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 么手法?请结合作品内容作简要赏析。(5分) 答: (3)两首同调同题的小令在观景视点,表现手法 及语言特色方面均有相似处,但在意境方面却不同,请辨析其不同。(3分) 答:

参考答案: 8.(1)(2分)小令中的众多意象均为静态,而"飞鸿影下"为动态,"静"中穿插"动",使得画面更加活跃生动。 (2)主要运用了景物烘托的手法(1分)以秋天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的萧瑟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凉;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的明丽之景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愉悦;哀景与乐景的对比,刻画出作者情感由低沉到愉悦的过程。(4分)如答成"对比映衬"或"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 (3)(3分)白曲中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等意象,使曲中画面透出些许朦胧感和暖意.末两句五种景物五种色彩,渲染了秋日大自然的绚丽;马曲中色彩较少,且不明亮,故显得清冷,压抑,悲凉。 6.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思》则是________________。(2分) 7.对两首元曲理解不正确的是()(2分) A.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B.开头两句撷取了六个名词来表现秋意。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白朴越调 天净沙 秋优质课教案

越调天净沙秋 导入: 清末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展示检测)。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代表元朝文学的最高成就——元曲。 我们先来看一下元曲在高考试题中所占的分量。从2005年到2010年,古诗鉴赏题2006年和2008年全国有两套试题考的是元曲,其它年份仅有一套考的是元曲,如上海卷、重庆卷、辽宁卷、四川卷、浙江卷、湖北卷,全国卷和后来我们河南所用的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到元曲,2011年和2012年没有一套试卷考查元曲,所以元曲作为诗歌鉴赏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的可能性比较小。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元曲吗明确:元曲代表元文学的最高成就,它是我们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文化瑰宝,对于求知若渴的我们怎能不去品读、鉴赏再者,它在名句默写中是有考查的,如我们在初中所学的元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就是列入高考考纲的篇目(高中14篇,初中50篇)之一。在我们的作文中也是可以体现的。高考是我们的导向,但不是我们追求的唯一,从我们语文素养提升的角度来说,学习元曲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在上两次课已经学习了元曲的相关知识和赏析了张可《正宫 醉太平刺世》,下面我来检测一下我们的课堂效果(展示)。

刘禹锡曾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白朴笔下的秋是“悲寂寥”,是“胜春朝”,还是其它的一番情景,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学习白朴的《越调天净沙秋》,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来领略这不寻常的秋景。题目解说: 天净沙,是越调(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常用曲。形式短小,近于六言绝句,适于即景抒情。元曲的小令是独立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支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构成组诗,白朴的这首曲子,就是他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的组诗中的第三篇。赏析品评: 秋思》一、马致远的《天净沙 说到《天净沙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初中所学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找学生在黑板上板书、鉴赏) 明确: 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我们说“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能使人感受到一种苍凉和伤感,那么“小桥流水人家”插在其间是否协调呢谁来回答 点拨:协调,因为黄昏时分乌鸦归巢,而游子却远在天边,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难以自禁。别人有家,尽享温馨,而自己却有家不可归。那

白朴《天净沙·夏》元曲译文及鉴赏答案

白朴《天净沙·夏》元曲译文及鉴赏答案 《天净沙·夏》 朝代:元朝|作者:白朴 云收雨过波添, 楼高水冷瓜甜, 绿树阴垂画檐。 纱厨藤簟, 玉人罗扇轻缣。 《天净沙·夏》简介 《天净沙·夏》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小令。此曲运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描绘出云收雨霁、水凉瓜甜、树 阴垂檐的画面,后两句描写消受着宜人时光的“玉人”。整首小令 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 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生神清气爽的感觉。全曲运用白描,洗净铅华,选景精当,语言简洁,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功力。 《天净沙·夏》译文 云收雨停,雨过天晴,水面增高并增添了波澜,远处高楼显得比平时更高了,水让人感觉到比平时更凉爽了,雨后的瓜也似乎显得 比平时更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遮到画檐。纱帐中的藤席上,有一 个芳龄女孩,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静静地享受着宜人的夏日 时光。 《天净沙·夏》注释 ⑴越调:宫调名。天净沙:曲牌名,入越调。

⑵画檐:有画饰的屋檐。 ⑶纱厨:用纱做成的帐子。簟(diàn):竹席,苇席。 ⑷缣(jiān):细的丝绢。 《天净沙·夏》鉴赏 作者选取了一个别致的角度:用写生手法,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前三句是第一个层次:云收雨霁,流水波添,雨过天晴,楼 也显得比平时高,水散发着凉爽的气息,雨后的瓜似乎也显得比平 时甜了,绿树的树阴一直垂到画檐。后两句是第二层次,画面上出 现了人物:纱帐中的藤席上,一个身着轻绢夏衣,手执罗扇的芳龄 女孩,静静地消受着宜人的时光。整首小令中没有人们熟悉的夏天 躁热、喧闹的特征,却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情景,使人油然产 生神清气爽的感觉。 这一特殊境界的创造,得力于作者艺术上的功力。它的特征首先是洗净铅华,全用白描,简洁、清晰得如同线体画。小令中写到的 纱帐、藤簟、罗扇、绢衣,都是一个闺阁女子的香艳、富于色彩的 物件,然而,作者却有意识地忽略色彩上的涂染,似乎这些东西都 是素净的,不着颜色的。其次,作者特意选择雨后的片刻,将夏日 躁动的特征,化为静态:云收雨过,已无雷声和雨脚;水中添波,却 未见急湍流动;绿阴低垂,并无微风掠过;罗扇在“玉人”手中,似 乎也不必摇动;那“玉人”就更给人一种静态的清爽感觉。繁富、喧 闹的声音和动态,总是与燥热相联,反之,素朴宁静会构成凉爽的 氛围,这正是这首小令的基调。第三,与白朴的《天净沙·春》一样,这首小令也可以看作是从楼上女子的角度来描写的。不过,在《天净沙·春》中,作者着重突出的是作品中“人物”的视觉和听觉,而这首曲子突出的是一种情绪体验,“楼高水冷瓜甜”,正是 这一具体情景下的独特感受,一种清爽、恬静、悠闲的感受。 《天净沙·夏》作者白朴简介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2、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学习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三首小令,进一步把握小令得特点。 二、复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1、背诵。 2、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感情基调。 三、讲授新课: (一)分析『越调』《天净沙》(白朴):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二)分析『越调』《天净沙?江上》(张可久): 这是一首写景之作。作者以凝炼的笔墨,勾画出一幅暮秋江边落日图。前三句写落雁、孤鹜、残霞、人家等,纯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画,渔歌唱入芦花”,锦上添花,一小舟、一渔歌,使画面更觉生动,平添了一片从容闲适的情趣。

天净沙秋思复习题(含答案)

1.下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诗为了烘托人。 D、从此曲的题目来看,作者所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而并无思乡之情。 2.对本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A、此曲语言明白而内涵丰富,景物的描写凝练,但情感尽在景中。 B、曲子用多种意象连缀,在萧瑟凄清的秋景中蕴含着绵绵乡愁。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气韵流动、情感一致。 D、本曲描绘了天涯游子秋日黄昏行旅图,表现悲秋思乡的情感。 3.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B ) A、“枯藤老树昏鸦”渲染了一种暗淡凄凉的气氛,暮鸦归巢,使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B、“小桥流水人家”描写了诗人记忆中的故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而今身在异乡,越发感到孤独。 C、“古道西风瘦马”一句描写了伫立于寒风之中诗人孤独、寂寥的形象。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 D、“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受,在前几句“景”的渲染下,诗人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4. 对这首小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C ) A、“下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恬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请语”,作品因此更感人。? D、这首小令仅28个字,生动地表下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5.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C) A. 这首元曲虽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B.“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写出作者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烘托了作者凄苦悲凉的心境。 C.此曲作者是马致远,字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D.此曲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6. 下列错误的一项是(C) A.全曲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喻为“秋思之祖”。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游子眼中所见,“古道西风瘦马”则是游子自身写照。C.此曲运用了寓景于情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心理感受以及天涯游子的愁楚悲凉。 D. “夕阳西下”一句动静结合,互相映衬,同时也点明了时间。 7. 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B ) A此曲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副深秋的景色图 B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C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指极远的地方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天净沙秋思》古诗赏析 导语:《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净沙秋思》赏析。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⑸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魅力而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马致远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在初期执行着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说,作者一生几乎都过着一种漂泊无定的羁旅生活,他终生也因之被注定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法朗士断言:“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对这一断言是否过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天净沙·秋思原文赏析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

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

天净沙 秋 练习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一)、文学、文化常识: 1.“天净沙”为曲牌名,“秋”是题目。 2.白朴,元代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梧桐雨》等。 (二)、注释: 1.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三)、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开篇作者把孤零零的“村落”、西沉的“落日”、暗淡的“残霞”、飘渺迷蒙的“轻烟”(炊烟)、枯干的“老树”、毫无生气的“寒鸦”这六个意象并置,描绘了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静景) “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显示“飞鸿”速度之快,以动感打破迟暮秋景图的沉寂。(动景)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五种色彩明丽的秋天景物组合成一幅明朗绚丽的秋景图并最终成为了这首曲子的主旋律。(静景) 2.作者以“飞鸿”暗喻自己,希望自己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鸿雁,飞离那种萧瑟、冷清、没有生气的地方,寻找到自己感到满意、有生机的归隐之地。通过两幅秋天之景的对比,表现出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第一组】 1.曲中“飞鸿”的意思是(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首作品中“一点飞鸿影下”一句属于动态描写。 B.作者描绘了秋日迟暮萧瑟之景和明朗绚丽之景这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 C.作品在视角上远近结合,“青山绿水”是远景,“白草红叶黄花”是近景。 D.此曲前两句秋景本已清寂,到了后三句,意境更显冷清、萧瑟。 (答案:1.天空中的鸿雁 2.D 分析:应是后三句意境比较明朗) 【第二组】 1.本篇的作者,是四大家之一。(2分)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闲适的秋日黄昏图。 B.“青山”两句由远及近,呈现出明朗绚丽的秋景。 C.“青山”两句表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D. 这首作品呈现出一种开朗平和的情调。 (答案:1.白朴;元曲。2.A 分析:错在“宁静、闲适”,应是“萧瑟、冷清”) 【第三组】 1.“孤村落日残霞”句表明作品所描写的时间是 ___________ (2分) 2.下列对这首小令理解有误的一项()(2分) A.开头两句着重渲染秋日的冷寂。 B.“一点飞鸿”化原本的寂寥为生机盎然。 C.最后两句作者用五色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 D.这首作品始终充满着沉闷压抑的氛围。 (答案:1.傍晚/黄昏 2.D 分析:错在“始终”,从“一点飞鸿影下”开始,画面变得生动明朗,作品的氛围也开始变得开朗舒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