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论【圣才出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论【圣才出品】

第8章人本论

8.1复习笔记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反对当时西方心理学界最主要的两大势力即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中形成的。他们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称为“第三势力”,企图取代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

(二)哲学思想根源与社会文化背景

1.哲学思想根源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人本主义在当代心理学中的反映。其主要思想倾向是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力,解放个性,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实现现实生活的个人幸福。

(2)从哲学基础上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的同时,还接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的影响。

2.社会文化背景

在某种程度上,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西方当代对后工业社会的反人性的反省,以及反战和反主流文化的产物。

(三)发展历程以及主要思想

1.发展历程

(1)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

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943)、《动机和人格》(195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1951)、《论人的成长》(1961);罗洛·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959)。

(2)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会的成立

以马斯洛为首的一些心理学家组建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学会。

(3)人本主义运动的发展

以罗杰斯为首的自我实现论学派和以罗洛·梅等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首的自我选择论学派,在人性问题上开始了公开辩论。

在方法论方面,以J.里奇拉克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末已开始尝试以辩证逻辑的方法增强人本主义心理学。

2.主要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沙弗曾概括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1)人本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他们强调人的主观体验,对人主观世界的心理内容有强烈的兴趣,且超越了当代心理学家的逻辑实证主义倾向。

(2)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人类本质的统一与完善。

(3)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承认人发展限制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选择和自主倾向,人能够努力克服自身条件的限制。

(4)人本主义心理学反对心理学中的还原论,主张按照意识的本来面貌来看待意识经验。

(5)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人格有无限发展的可能性,人有实现自己潜能、不断超越自我的能力。

(四)评价

1.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的内在体验,强调人性本善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陷之一。

2.作为一个学术运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消失了,但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某些思想和理论已经渗透进了人格心理学之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二、马斯洛的需要论与自我实现论

(一)马斯洛简介

亚伯拉罕·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言人,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着别人无法比拟的贡献。1908年马斯洛生于美国纽约州,l970年去世。马斯洛的主要理论是需要层次论和自我实现论,代表作有《人类动机论》、《存在心理学探索》,以及《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二)需要层次论

1.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

(1)马斯洛认为个人是一个统一的、有组织的整体,主张以整体动力观揭示动机的性质。

(2)人类的需要是一种似本能的需要。

(3)人类动机的终极目标是基本需要。

2.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指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一种,是对生存基本条件的需求。

(2)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亲热的关系,包括互相信赖。

(4)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两方面:

①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和自由等的愿望,

②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

(5)认知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生来就有满足自身好奇心的冲动,喜欢探索周围陌生的世界,尝试了解和理解,成年人会发展这种好奇心的力量,推动自己分析,建立自己的意义结构。

(6)审美需要

审美需要是指对秩序、对称、闭合、结构以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

(7)自我实现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中的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3.需要各层次之间的关系

(1)一般说来,力量较强的低层次需要一经满足,力量较弱的高级需要就会出现。

(2)高级需要有时并不是在低级需要完全满足之后才出现的,而是在强行或有意剥夺、放弃,以及压抑低级需要及其满足之后出现。

(3)马斯洛指出,与低级需要相比较,高级需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①高级需要是一种在进化上发展较迟的产物,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

②高级需要是个体发育过程中较迟的产物。

③越是高级的需要,对于维持纯粹的生存也就越不迫切,剥夺高级需要不像剥夺低级需要那样引起如此疯狂的抵御和紧急的反应。

④生活在高级需要的水平上,意味着更大的生物效能、更长的寿命、更少的疾病等。

⑤从主观上讲,高级需要不像其它需要一样迫切,较不容易被察觉,容易由于暗示、模仿或者错误的信念和习惯而与其它需要混淆。

⑥如果人的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都得到满足,人们往往认为高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它们才能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

⑦高级需要的满足有更多的前提条件。

⑧需要的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越广,其社会价值也越大,自私成分越少。

4.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

(1)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

①良好的环境条件有利于促进自我实现。

②社会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心理因素。

(2)需要满足产生的后果

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这一需要被平息下去,一个新的更高级的需要出现。另外,还有一些附带的后果:

①人的价值评价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迄今为止一直被忽视、只是偶尔被需要的新的满足物和目的物;低估和贬低已经满足的需要的满足物,贬低这些需要的力量。

②认识能力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兴趣和价值观,注意力、记忆、思想等,也在一定范围内被改变了。

③任何需要的满足,只要是基本需要真正的满足,而不是精神病需要或虚假需要的满足,

就会有助于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

④一些特殊的后果。例如,在其它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安全需要的满足会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安全感,使人更大胆、勇敢等。

5.需要满足与健康的关系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一个安全归属、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人会比安全和归属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在爱的感情上遭到拒绝、受到挫折的人健康。

(三)自我实现的理论

1.自我实现的概念

马斯洛自我实现概念有两层含义:

(1)作为一种人格的自我实现。

(2)作为一种基本需要或动力的自我实现。

2.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1)类型

①务实型

这种自我实现者的主要特征是务实的和能干的,他们是入世主义者,以现实的态度待人接物和处理问题。

②超越型

这种类型的自我实现者常常意识到内在精神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自我的体验,他们感受到超越自我、超越人我之间的分歧和超越人与宇宙的对立,他们是出世主义者,在哲学家、宗教学家与科学家和艺术家中较为常见。

(2)特征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特质论——第6章 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4章特质论 4.1 复习笔记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简介 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在美国,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早在1921年,他就与其兄F.奥尔波特共同发表了《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对特质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二)特质的概念 1.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2.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 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 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 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人的行动。 (三)人格特质的研究法 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常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在同一个文化中,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在共同特质上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他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确定他在这一特质上所处的位置。 2.特殊规律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评价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1.产生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

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 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 3.1霍妮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相信社会是人格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本能并非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精神分析社会学派的核心观点。霍妮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神经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女性心理学。下面将其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做逐一介绍。 (一)人性观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R.Rogers 。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是与程序教学运动、学科结构运动齐名的 20世纪三大教学运动之一。 目录 1. 基本理论 2. 差异 3. 分类 4. 自然人性论 5. 自我实现人格论及其患者中心疗法 6. 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7.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8.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9. 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评价 (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缺陷 一、基本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对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的有两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分别是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 和罗杰斯(Carl R.Rogers,1902-1987 . 。 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有别于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的心理学界的“第三种力量”,主张从人的直接经验和内部感受来了解人的心理,强调人的本性、 尊严、理想和兴趣,认为人的自我实现和为了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才是人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目标是要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进行全面描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将人类学习混同于一般动物学习, 不能体现人类本身的特性,而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认知结构,却忽视了人类情感、价值观、态度等最能体现人类特性的因素对学习的影响。在他们看来,要理解人的行为,必须理解他所知觉的世界,即必须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其信念和知觉。人本主义者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个人知觉、情感、信念和意图,认为它们是导致人与人的差异的“内部行为”,因此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学习情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类具有天生的学习愿望和潜能,这是一种值得信赖的心理倾向,它们可以在合适的条件下释放出来; 当学生了解到学习内容与自身需要相关时,学习的积极性最容易激发;在一种具有心理安全感的环境下可以更好地学习。罗杰斯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的类型 (1)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②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2)阿德勒根据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 1、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

人格心理学考试

第一题 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自我探索并结合人格测试结果及他人的评价,找出自己身上始终保持稳定的人格特点,分析是什么原因使这些特点一直稳定。就你而言,人格心理学不同理论流派中谁的观点更能解释你人格特点的形成。 我的MBTI性格测试结果是按内向,感觉型更强,思考大于情感。 综合来说,我认为我身上稳定的人格特点是有点挑剔又追求完美,缺乏信心,遇事思考再三,善于分析,更加理性一点,注重细节但有时过于保守。 人格理论主要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生物学派、人本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认知和社会认知流派 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无意识心理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差异起着很大的作用;特质流派的心理学家认为认识处在各种各样的人格特征的连续体的某个位置上的;生物学流派的心理学家用遗传素质和生理过程来解释人格的个体差异;人本主义流派认为,人的责任感和自我接纳感是造成人格差异的主要原因;行为主义流派的心理学家把稳定的行为方式说成是条件反射和期望的结果;认知流派则用人们加工信息的方式来解释行为的差异。 就我而言,我认为特质学派更能解释我的人格形成特点。首先用物质流派来分析一下自己的气质特征,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质在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做出类似的反应。课上讲到,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抑郁质、黏液质和胆汁质。根据对这几种特质类型的了解,我觉得自己是抑郁质和粘液质的结合体,首先我的反应性比较低,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同时我也有较高的感受性,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气质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因此,我觉得自己的气质更多的是来源于先天即遗传基础。人格的形成除了遗传因素的作用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也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周围都是淳朴的农民,因此我的性格比较内敛,善良,父母从小对我严格要求,教导我要诚实守信,让我养成了良好的习惯。进入学校以后,我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所以我做任何事都是循规蹈矩,不想让父母老师失望。所以这样的环境让我养成了做事谨慎的习惯,注重细节的分析。 第二题 结合课程所授内容及课后延伸阅读文献谈谈你对人格心理学主要理论流派基本观点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有何现实意义。 1、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包括创始人弗洛伊德,即他的学生阿费烈德 .阿德勒、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奥图。兰克,卡伦。杭妮,史塔克。苏利文等。精神分析学派是弗洛伊德在毕生的精神医疗实践中,对人的病态心理经过无数次的总结、多年的累积而逐渐形成的。主要着重于精神分析和治疗,并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独特的解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面,它首次阐述了无意识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开辟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它重视人格的研究、重视心理应用。 精神分析学派在协助当事人能够去发现,现行行为的潜意识基础。并认为内在的行为是受了过去的因素(潜意识) 所支配,即人类早期发展影响目前行为,帮助人了解过去,以便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打着反对精神分析的性本能决定论和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旗帜崛起并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个多学派的松散团体,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和罗洛·梅等。虽然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但他们都强调个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注意个人的现象场、强调个人的成长。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产生和发展的,这与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在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大多得到了满足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追求更高级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 (二)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尖锐。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军备竞赛和核战争的威胁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精神空虚、道德沦丧、青少年犯罪、吸毒、种族歧视和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渴求科学的精神指导。。 (三)青年人对现状的不满,到六十年代发展为一场反主流文化运动,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达,并不能解决人类的精神生活和对价值的追求。这些正好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所强调的某些东西一致,如注重自我,提倡人的完善等。

(四)美国社会生活的异化,导致了青少年价值观的危机,学校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社会各界强烈要求改革当时的教育,反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要求开发人的潜能,重新发现自我和人的尊严。 这些问题是传统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所不能圆满解释的,于是,一场强调人的自身价值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在马斯洛等人的召集下应运而生了。 二、哲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存在主义哲学作为其基本观点的理论渊源,以现象学作为其方法论的基础。 (一)存在主义 1.存在主义是一种人生哲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影响非常广泛。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很大,罗洛·梅是最具有存在主义取向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 2.存在主义的中心主题是人的自由、选择、价值,关注人们的思想,强调对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研究,强调真实的、内在的自我。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罗洛·梅重视研究人的存在感,重视发现人的存在价值。 3.存在主义不仅反对用客观的方法去研究表面的东西,反对把人看作冰冷的机器或者简单的动物,而且反对脱离实际的、忽视人性的研究取向。 (二)现象学 1.现象学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研究主体的直接经验,采用内省报告的研究方法,强调自我的内部感受,“把人的心理活动和内部体验作为自然呈现的现象来看待,重在现象或直接经验的审视和描述而不是因果分析或实证说明。” 2.现象学的核心主题是意向性.意向性是个体试图去做或者个体努力的方向,人的主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 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

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 (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 (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 (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 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格心理学郑雪配套练习题库

人格心理学郑雪配套练习题库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2章古典精神分析 第3章新精神分析 第4章特质论 第5章生物学论 第6章行为学习论 第7章交互作用论 第8章人本论 第9章认知论

第10章积极心理学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2章古典精神分析 第3章新精神分析 第4章特质论 第5章生物学论 第6章行为学习论 第7章交互作用论 第8章人本论 第9章认知论 第10章积极心理学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雪《人格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郑雪《人格心理学》模拟试题(二) ? 试看部分内容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 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 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 【答案】D查看答案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 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

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 (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 (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 (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 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

人格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 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弗兰克 一、人本主义学说特点和背景 强调人的特性 探讨健康人格 从精神层面解释人格 借鉴存在主义和现象学视角 ●人本主义标志性特征 强调人的责任:人构建着自己的生活,行为是自己选择的 强调此时此地:过去的影响不会永存,按自己的真实感受去生活 关注人的存在(个体现象学):患者中心(倾听内心),同感(爱的领悟) 强调人的成长:完善的人:自我超越,自己获得“成长过程” 二、马斯洛主要观点 (一)健康与病态人格的特征 ●健康人格: 丰满人性,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不断创造) 看到真实的问题,倾听内心(道家式倾听) ●神经症: 人格萎缩,丧失意义 逃避成长,内部信号微弱和消失 (二)成长与防御 ●内部的两套力量: 1 出于畏惧而坚持安全和防御 2 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独特性 ●健康的成长过程——一系列情境的自由选择:安全和成长、从属和独立、倒退和前 进、不成熟和成熟 ●需要层次 递进发展 自我实现——“一个人必须是他所能是”

●两种需要类型及其动机作用 匮乏性(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匮乏性需要:缺失影响身心健康,满足后动机作用消减 成长性需要:永不满足,成长的内在动力 ●高峰体验 瞬息间美好积极体验。 超越功利的纯粹的体验。 短暂的自我实现,攀登人生境界的内心体验。 三、罗杰斯主要观点 (一)成为机能完善的人 ●实现的倾向——“实现、维持、发展正在经验着的有机体的倾向。”有机体的整体功 能和能量源。 ●机体估价过程——实现倾向成为个体对自己经验评价的参照框架。 ●自我完善的人=真正的人 真诚:心灵接触(从面具后面走出来), 成为自己:感觉,抉择 对经验开放,体会生活现实 (二)问题特征 焦虑:接触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 防卫机制:扭曲、阻止信息 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混淆(Q分类法评价) (三)无条件关注与人的成长 ●条件性关注帮助儿童社会化,但不能失去机体评价过程。 ●无条件积极关注:作为人被接受和爱 ●为了满足关注需要,关注的条件逐渐取代机体评价过程。 ●当价值条件比机体评价过程对人的行为所起的作用更大时,个体的人格会受到损害。 非指导式治疗法——建立支持气氛 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来访者责任,共情反应 人本疗法——强调人的成长潜能,参与互动

人格心理学(郑雪)第1次课教案

“人格心理学”课程综述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这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理论任务,二是实践任务。 在理论方面,人格心理学不仅要探讨本学科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诸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体系;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及理论评价;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主要研究途径等问题,而且要建立人格理论来回答有关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这包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人格的结构是什么,即一个人的人格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构成要素是以什么方式组合起来的;基本的人格特征有哪些,如何描述与测量这些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遗传、环境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人格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人格发展要经历哪些普遍性的阶段,这些阶段有什么重要特征。 在应用部分,了解掌握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例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智能、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评估,以便因材施教;在健康实践方面,对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进行咨询和矫正;在人事管理方面,采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与使用人才。 总之,通过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促进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知识与工具进行人格测量、咨询与治疗,为各种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也常被称为“个性心理学”,为后续其他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概念和理论上的支持。 本课程总学时(学分)数: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本课程的教材: 《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许燕《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 第5编 人本主义学派)【圣才出品】

第5编人本主义学派 1.评述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人格理论的观点。 答:(1)马斯洛的人格理论 ①简述 马斯洛关注心理健康的人,认为人有积极向上的潜能和能力,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人格结构。他用积极的、乐观向上的语言,描述了人格中的积极层面。马斯洛强调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不是由性本能引起的。他提出的动机理论(需要的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需要的层次理论是以他对人类基本需要的理解为基础的,这些需求使人处于不满足的状态,也就是说,没有人是可以长期满足的:一种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另一种需求就接着要求被满足。由低到高的逐级上升的过程,呈金字塔形式排列。他重视对杰出人格的研究,强调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 ②评价 参考笔记第一章第五节。 (2)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①简述 罗杰斯认为人性本善,而且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人之所以有时候犯错误,是因为个体没有将完全的个人功能发挥出来。当人能自由地发挥功能,自由地去体验,实现他的基本人性时,人就是一个善良的、社会性的动物,一个可以信任的具有建设性的人。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使自己得到最大发展的心理倾向,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的内容。罗杰斯将“自我”视为人格的主要结构。将自我分为自我和理想自我

两种。主张自我概念与行为适应,趋向于实现理想自我。他认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外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和尊重。他重视对功能完善者的研究,强调自我的一致性。 ②评价 参考笔记第二章第五节。 (1)罗洛·梅的人格理论 ①简述 罗洛·梅认为文化是由人创造的,文化中的善与恶都是人类本性的真实反映,。文化之所以具有破坏性,是因为生活在文化中的人具有破坏性。人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潜能束,有善、恶两种潜能,这种潜能既可以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也就是说,人性既是善的,也是恶的,这都是人类的潜能。罗洛·梅认为,人格是不断变化的,紧张感是人格发展的动力,保持人格健康的关键不是消除紧张,而是把由负罪感导致的破坏性紧张状态转变到建设性的方向上。罗洛·梅通过临床心理治疗来研究分析人格结构,认为人格有自我中心、自我肯定、参与、觉知、自我意识、焦虑六大特征。人格的发展是由人格朦胧期、内在反抗期、寻求意识发展期、辉煌创造期四个阶段组成。他重视对爱与意志的研究,强调个人存在的重要性。 ②评价 参考笔记第三章第四节。 2.说明来访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依据与应用价值。 答:参考笔记第二章第四节。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人格的含义 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 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 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 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 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的定义

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 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解释为: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知论【圣才出品】

第9章认知论 9.1复习笔记 一、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一)认知方式 1.概念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2.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1)场依存—场独立性 ①重视场依存—场独立性研究的原因 a.这个维度业已证明的广阔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明显表现; b.对于它评定的有效方法; c.可利用的理论框架。 ②概念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③相关实验 威特金等人设计的三个著名实验即棒框测验(RFT)、身体顺应测验(BAT)和转屋测验(RRT)。这三个实验都要求被试判定视野中的有关项目是否与地面垂直。这样的判定可

以依据视野的线索,也可以依据身体经验的线索,如动觉和平衡觉。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独立性。 ④特征 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几个特征: a.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b.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c.稳定性,即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 d.中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不像能力那样有好坏高低之分,因为独立于场的人的认知改组技能和人格自主性高,但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技能低,反之亦然。 (2)其它认知方式 (二)心理分化论 1.基本假设 威特金心理分化的理论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而分化大的系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 2.理论的模式 (1)最早的分化模式 可分出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 ①第一个是构析式的认知机能,即通过认知操作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并将分离的部分或事物组织起来。 ②第二个是构析式的身体概念,指的是有机体具有一定界限的身体表象,其中各部分是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人格的含义 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 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 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 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 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的定义

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 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解释为: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 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 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 【答案】D 【解析】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类型的特质主要有:外向性、情绪性、宜人性、责任心

和开放性。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男孩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的人格发展是在()。[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前生殖器期 B.性器期 C.肛门期 D.口居期 【答案】A 【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①口唇期(0~1岁),力比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②肛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③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并产生“俄底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⑤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4.()人格特质是指做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和能坚持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A.宜人性 B.开放性 C.尽责性 D.外向型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各流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1、精神分析学派; 2、特质学流派; 3、生物学流派; 4、人本主义流派; 5、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流派; 6、认知学流派 第一章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1、脑解剖模型(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2、结构模型(伊底、自我、超我) 3、本能和紧张的缓解 4、防御机制 压抑、升华、替代、拒绝、反应生成、理论智化、投射 5、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 6、了解无意识的东西 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催眠、象征行为等。 二、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应用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论之父,他第一个提出用于治疗心理障碍的精神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 三、人格评价——投射测验 1、投射测验的含义 2、投射测验的类型 3、对投射测验的评价 四、弗洛伊德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1、贡献 2、批判 第二节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梦的解释 二、恋母情结 三、幽默 四、催眠 第二章新精神分析人格的理论 第一节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 一、新精神分析理论的代表人及其观点 1、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个体心理学)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1)寻求优越;2)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出生顺序。 2、卡尔?荣格(人物及主要观点介绍) 1)集体无意识;2)一些重要的原始意象 3、埃里克?埃里克森 1)埃里克森的自我概念 2)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基本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 主动性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 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 亲密对孤独 繁殖对停滞 自我完善对绝望 4、凯伦?霍尼(人物及主要观点的介绍) 在她的研究中,强调文化和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她对精神分析方法中的两方面贡献是:1)神经病;2)女性心理学。 5、哈里?斯塔克?沙利文 1)人格意象;2)发展时期 6、艾里克?弗洛姆(人物简介,主要观点) 1)逃避的手段;2)积极的自由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新精神分析理论与宗教 三、人格评价——测量类型 1、荣格的心理类型说 2、心理类型的测量:迈尔勘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四、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贡献与批判 第二节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一、焦虑与应对策略 二、挫折和攻击 三、依恋类型和成人的人际关系 第三章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 一、特质流派 1、做为特质维度的人格 2、特质流派的主要特征 二、重要的特点理论家 1、高尔顿?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2、亨利?莫雷(Henry Murray) 3、雷蒙德?卡特尔(Raymond.B.Cattell) 卡特尔的十六个根源特质;大巨人格因素分析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