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浓度问题经典奥数讲义

浓度问题经典奥数讲义

浓度问题经典奥数讲义
浓度问题经典奥数讲义

浓度问题经典奥数讲义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白糖、盐巴、味精等物质,在水、酒等液体中能溶解,象

白糖这样能溶于水或其它液体中的纯净物质叫做溶质;象水、酒这样能溶解物质的纯净(不含杂质)液体称为溶剂,溶质与溶剂的混和物(如糖水、盐水等)叫溶液,溶质在溶液中所占的百分比叫做浓度,又叫百分比浓度,它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很广泛。计算浓度时,所用的数量关系有:

技巧提示:1. 溶液问题常常需要抓住不变量,结合量率对应解题。 2. 理解浓度定义,由浓度定义列方程解题。

3. 对于两种溶液混合的,常常用“浓度倒三角”的方式,大大简化计算。

典型例题分析:

【1】★现有浓度为 20%的盐水100克,加入相同质量的盐和水后,变成了浓度为30%的盐水.请问:加了多少克盐?

【解析一】根据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本题中,我们利用的是“盐的量”作为等量的。

设加入X 克盐,10020%(1002)30%,25x x x ?+=+?=

【解析二】也可以用倒三角求解。

【2】★★两个杯子里分别装有浓度为40%与10%的盐水,将这两杯盐水倒在一起混合后,盐水浓度变为30 % .若再加入300 克20%的盐水,浓度变为25 % .请问:原有40%的盐水多少克? 【解析】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利用浓度倒三角来解题。

交叉相减求差:

30%25%5%;25%20%5%;5%:5%1:1

-=-==

差的比值为:所以质比量为1:1。

所以浓度为40%与浓度为10%的溶液混合液质量为300克。

所以质量比值为:2:1,原来浓度为40%的溶液有200克。

【评析】除了两种溶液配比外,稀释和加溶质也可以用“十字交叉相减”法,如果溶液加水,那么溶液就和0%的溶液来配比,如果单加溶质,就是溶液和100%的溶液来配比.

【3】★★甲种酒精纯酒精含量为72 % ,乙种酒精纯酒精含量为58 % ,混合后纯酒精含量为62 % ,如果每种酒精取的数量比原来多15升,混合后纯酒精含量为63.25%.问第一次混合时,甲、乙两种酒精各取了多少升?

【解析一】:第一次混合时甲种酒精用量是乙种酒精用量的分率为(62%一58 %)÷(72%一62 %)=2

5

第二次混合时甲种酒精用量是乙种酒精用量的分率(63.25%-58%)÷(72%-63.25 %)=3

5

根据量率对应的关系,乙可取15÷[3÷(5-3)-2÷(5-2)]÷(1-2

5

)=30(升)

甲可取30×2

5

=12(升)

【解析二】十字交叉相减法.混合前甲、乙溶液浓度:

交叉相减求差:62%-58%=4%,72%-62%=10% 差的比值4 % : 10 % , 甲、乙溶液质量的比值2 : 5 , 第二次配比也是相同的方法:

混合前甲、乙溶液浓度:

交叉相减求差为63.25%-58%=5.25 %, 72%-63.25 %=8.75% 差的比值为5.25 % : 8.75 % , 乙溶液质量的比值为3 : 5 ,

根据量率对应的关系:乙可取15÷[3÷(5-3)-2÷(5-2)]÷(1-2

5

)=30(升) 甲可取30×

2

5

=12(升) 【评析】 除了两种溶液配比外,稀释和加溶质也可以用“十字交叉相减”法,如果溶液加水,那么溶液就和0%的溶液来配比,如果单加溶质,就是溶液和100%的溶液来配比.

【4】★★甲容器有纯酒精11升,乙容器有水15升.第一次将甲容器中的一部分纯酒精倒人乙容器,使酒精和水混合.第二次将乙容器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入甲容器中,这样甲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为62.5% ,乙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是25% ,那么,第二次从乙容器倒人甲容器的混合液是多少升?

【解析】由题意可知,第一次混合后,乙容器中的溶剂没有变,而第二次混合是将甲容器里的纯酒精,由100%的浓度稀释到62.5% ,稀释液就是第一次混合后的乙溶液. 第一次甲容器倒一部分酒精到乙容器后,乙容器中的纯酒精含量就是25%.这样第一次从甲容器倒人乙容器的纯酒精是15÷(1-25%)-15=5(升).甲容器中还剩下6升,乙容器中有20升含量为25%的酒精混合液.可以列方程来解,设第二次从乙容器中倒人甲容器x 升.(6+x ×25%)=62.5%×(6+x ).x=6(升),第二次从乙容器倒人甲容器的混合液是6升.

【5】★★将25克白糖放人空杯中,倒人100克白开水充分搅拌后,喝去一半糖水,又加人36克白开水,如果要使杯中的糖水和原来一样甜,需要加人多少白糖?

【解析】要想杯中糖水一样甜,那就说明浓度相同,也就是说明糖和水的比例相同,可以利用浓度相同这个等量关系来列方程,也可以用比例相同这个等量关系来求解. 解法1:设需要加人x 克白糖,则25x 252

x 910025x +÷==+÷,解得(100+25)2++36

解法2:设需要加入糖x 克,则

25x

x 910036==,解得,所以,要使杯中的糖水和原来一样甜需要加入9克白糖.

【6】★★★A 、B 、C 三瓶糖水的浓度分别为20%、18%和16%,它们混合后得到100克浓度为18.8%的糖水,如果B 瓶糖水比C 瓶糖水多30克,那么A 瓶糖水有多少克? 【解析】三种溶液混合在一起,混合前溶质的质量和还是等于混合后溶质的质量和.三瓶糖水的浓度都是已知的,并且知道B 瓶比C 瓶多30克,可以假设C 瓶为x 克,那么B 瓶为(x+30)克,A 瓶糖水为100-(x + x +30)=70-2x =克,利用混合前后溶质相等这个等量关系来解题.设C 瓶糖水有x 克,则B 瓶糖水为x +30克,A 瓶糖水为100-(x +x +30)= 70-2x ,

(70-2x )×20%+(x + 30)×18%+x ×16% = 100×18.8% , 整理得0.06x = 0.6.解得x =10,所以A 瓶糖水为70-2×10=50(g )

【7】★★★★某容器中装有糖水.老师让小强再倒人5%的糖水800克,以配成20%的糖水.但小强却错误地倒人了800克水,老师发现后说不要紧,你再将第三种糖水400克倒人容器,就可得到20%的糖水了.那么第三种糖水的浓度是百分之几?

【解析】多次混合问题抓住主线,抓住不变量,找好等量关系.老师让小强往容器中倒人5%的糖水800克配成20%的糖水,这800克糖水中应该含糖800×5%=40(克),而小强倒人容器里的却是水,没有溶质,这样就少了40克糖,而多了40克水,这样将第三种糖水倒人容器的时候就应该多倒40克糖,少倒40克水.第一次少倒糖800×5%=40(克),第二次为了补上第一次少倒的糖,应该倒人糖400×20% + 40=120(克)所以,第二次倒人糖水浓度为120÷400=30%,即属三种糖水的浓度是30% .

【8】★★★阿奇从冰箱里拿出一瓶 100%的汇源纯果汁,一口气喝了五分之一后又放回了冰箱. 第二天妈妈拿出来喝了剩下的五分之一觉得太浓,于是就加水兑满,摇匀之后打算明天再喝.第三天阿奇拿出这瓶果汁,一口气喝得只剩一半了.他担心妈妈说他喝得太多,于是就加了些水把果汁兑满.请问:这时果汁的浓度是多少?

【解析】本题中,我们设100%的汇源纯果汁为1,第一天,妈妈喝了五分之一,那么就剩下五分之四,那么

此时浓度变为

44155

?÷,第二天,妈妈又喝了剩下的五分之一,那么此时剩下的汇源纯果汁为44

55?,此时

浓度为:44155?÷,第三天,阿奇喝了剩下的一半,这时候剩下的溶液为:12,浓度仍然是:44

155

?÷,

现在加满水后,浓度变为:现在144

(1)132%255

??÷÷=

【9】★★★有浓度为 20%的糖水500克,另有浓度为 56%的糖水625克,将它们混合之后,糖水的浓度是多少? 【解析】(1)

50020%62556%

100%40%500625

?+??=+

【评析】此题目还可以根据浓度倒三角解题。

【附加题】★★★★甲、乙、丙三瓶糖水各有 30 克、 40 克、 20 克,将这三瓶糖水混合后,浓度变为30 % .己知甲瓶的浓度比乙瓶和丙瓶混合溶液的浓度高9 % ,甲瓶的浓度比乙瓶的浓度高8%. 请求出丙瓶糖水的浓度.

【解析】设乙丙混合溶液的浓度为X

有甲与乙丙混合溶液的质量比是30:(40+20)=1:2得:

230%2(21%)

27%

X X X -=-=

所以乙丙混合溶液的浓度为27%。甲的浓度为:27%+9%=36%,乙的浓度为36%-8=28%

v

因为乙丙的质量比为2:1

所以27%2

1%125%

x x -=

=

【10】★★在浓度为40%的酒精溶液中加入5千克水,浓度变为30 % .再加入多少千克纯酒,浓度才能变成 50 % ?

【解析】首先我们可以根据第一次稀释前后,酒精的量是不变的,来列方程求出原来酒精有多少千克,然后再根据加入酒精前后,水的量是不变的,来列方程求解,得出需要加入多少千克纯酒精。 设原酒精溶液有X 千克

40%(5)30%

15

x x x ?=+?=

设需要加入纯酒精X 千克

(155)70%(20)50%

8

x x +?=+?=

【11】★★★有甲、乙、丙3个容器,容量为1000毫升,甲容器里的是浓度为40%的糖水400毫升;乙容器有清水400毫升,丙容器中有浓度为20%的糖水400毫升,先把甲、丙两容器中的糖水各一半倒入乙容器搅匀后,再把乙容器中的糖水200毫升倒人甲容器,200毫升倒入丙容器,这时候甲、乙、丙容器中糖水的浓度各是多少? 【解析】 列表如下 甲

浓度 溶液 开始 40% 400 第一次 40%

400-200=200 第二次

20040%20015%

27.5%400

?+?=

200+200=400

浓度 溶液 开始 0

400

第一次 20040%20020%

15%400200200

?+?=++

400+200+200=800 第二次 15

800-200-200=400

这时甲容器中糖水的浓度是27.5%,乙容器中糖水的浓度是15%,丙容器中糖水的浓度是17.5 % .

【评析】在做有关浓度的应用题时,为了搞清楚溶质质量、溶液质量的变化,尤其是多次变化的,常用列表的方法,使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12】★★有浓度为 20%的硫酸溶液450克,要配制成35%的硫酸溶液,需要加入浓度为 65%的硫酸溶液多少克?

【解析】设需要加入浓度为65%的硫酸溶液X 克,则加入后硫酸的质量为:45020%65%x ?+?,也可以表示为:35%?(450+x )。则:

45020%65%35%

225

x x ?+?=?=(450+x )

【13】★★★有甲、乙、丙三瓶糖水,浓度依次为63 % , 42 % , 28 % ,其中甲瓶有11千克.先将甲、乙两瓶中的糖水混和,浓度变为 49 % ;然后把丙瓶中的糖水全部倒入混合液中,得到浓度为35%的糖水.请问:原来丙瓶有多少千克糖水? 【解析】根据浓度倒三角解题:

甲乙溶液的质量的比值为1:2.所以乙瓶有22千克,甲乙混合溶液有33千克

甲乙混合溶液与丙溶液的质量的比值为1:2.因为甲乙混合溶液有33千克,所以丙有66千克

练习:

1.水果店运来300千克某种水果,测得含水量为90%。三天后再测发现含水量降低了,变为85%,现在这批水果重多少千克?

2.有一杯酒,食用酒精含量为45%,如果添加40克水,酒精含量就变为25%,这杯酒原来有食用酒精多少克?

3.有200克含盐4%的盐水,与含盐9%的盐水混合后配制成5%的盐水,含盐9%的盐水有多少克?4.有浓度为36%的酒精溶液若干,加入一定数量的水后稀释成30%的酒精溶液,如果再稀释到24%,还需要加入水的数量是上次的几倍?

5.有一批煤的含水量为14.5%,经过风干以后含水量降为10%,现在这批煤的质量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6.甲杯有浓度20%的盐水200克,乙杯有浓度10%的盐水300克。分别从甲和乙中取出同样多的盐水,把从甲取出的倒入乙,从乙取出的倒入甲。现在两杯盐水浓度相同。问:从两个杯中各取出多少克倒入了另一杯?

7.甲桶中有纯酒精11升,乙桶中有水15升。第一次将甲桶中的一部分酒精倒入乙桶,第二次将乙桶中的一部分混合液倒入甲桶。这时甲桶中纯酒精含量为62.5%,乙桶中纯酒精含量为25%,求第二次从乙桶倒入甲桶多少升混合液?

小学奥数教程-完全平方数及应用(一)

1. 学习完全平方数的性质; 2. 整理完全平方数的一些推论及推论过程 3. 掌握完全平方数的综合运用。 一、完全平方数常用性质 1.主要性质 1.完全平方数的尾数只能是0,1,4,5,6,9。不可能是2,3,7,8。 2.在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数之间不存在完全平方数。 3.完全平方数的约数个数是奇数,约数的个数为奇数的自然数是完全平方数。 4.若质数p 整除完全平方数2a ,则p 能被a 整除。 2.性质 性质1:完全平方数的末位数字只可能是0,1,4,5,6,9. 性质2:完全平方数被3,4,5,8,16除的余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 性质3:自然数N 为完全平方数?自然数N 约数的个数为奇数.因为完全平方数的质因数分解中每个质因 数出现的次数都是偶数次,所以,如果p 是质数,n 是自然数,N 是完全平方数,且21|n p N -,则 2|n p N . 性质4: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是6?它的十位是奇数. 性质5:如果一个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是0,则它后面连续的0的个数一定是偶数.如果一个完全平方数的个 位是5,则其十位一定是2,且其百位一定是0,2,6中的一个. 性质6:如果一个自然数介于两个连续的完全平方数之间,则它不是完全平方数. 3.一些重要的推论 1.任何偶数的平方一定能被4整除;任何奇数的平方被4(或8)除余1.即被4除余2或3的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2.一个完全平方数被3除的余数是0或1.即被3除余2的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3.自然数的平方末两位只有:00,01,21,41,61,81,04,24,44,64,84,25,09,29,49,69,89,16,36,56,76,96。 4.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是奇数(1,5,9)时,其十位上的数字必为偶数。 5.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是偶数(0,4)时,其十位上的数字必为偶数。 6.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为6时,其十位数字必为奇数。 7.凡个位数字是5但末两位数字不是25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末尾只有奇数个“0”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为1,4,9而十位数字为奇数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 3.重点公式回顾: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5-4-4.完全平方数及应用(一)

完整版小学四年级奥数容斥问题

容斥问题涉及到一个重要的原理一一包含与排除原理,也称为容斥原理,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地计数,应从它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 这一讲我们先介绍容斥原理1对n个事物,如果采用两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按性质a分 类与性质b分类(如图1),那么,具有性质a或性质b的事物的个数=Na+Nb-Nad 例1?一个班有55名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有12人,订阅《今日少年报》的 有9人,两种报纸都订阅的有5人。(1)订阅报纸的总人数有多少?(2)两种报纸都没订阅的有多少人? 例2?一个旅行社有36人,其中会英语的有24人,会俄语的有18人,两样都不会的有4人,两样都会的有多少人? 例3.在1到100的全部自然数中,既不是6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例4?艺术节那天,学校的画廊里展了了每个年级学生的图画作品,其中有23幅画不是五年级的,有21幅画不 是六年级的,五、六年级参展的画共有8幅。其他年级参展的画共有多少幅? 练习与思考 1?将边长分别为4厘米和5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部分重叠,盖在桌面上(如图6),已知重叠的部 分为9平方厘米,两块正方形纸片盖住桌面的总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 . 二(2)班有50名学生,下课后每人都至少做完了一门作业,其中做完语文作业的有35人,做完数学作业的 有40人,两种作业都做完的有多少人? 3.有62名学生,其中会弹钢琴的有11名,会吹竖笛的有56名,两样都不会的有4名,两样都会的有多少名? 4 ?某校选出50名学生参加区作文比赛和数学比赛,作文比赛获奖的有14人,数学比赛获奖的有12人,有3 人两项比赛都获奖的,两项比赛都没获奖的有多少人? 5 ?四(1)班有40个学生,其中有25人参加数学小组,23人参加航模水组,有19人两个小组都参加了,那么,有多少人两个小组都没有参加? 6 ?在一次数学测验中,所有同学都答了第1、2两题,其中答对第1题的有35人,答对第2题的有28人,这两 题都答对的有20人,没有人两题都答错。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数学测验? 7 ?一个俱乐部里,会下中国象棋的有69人,会下国际象棋的有52人,这两种棋都不会下的有12人,都会下的有30人。这个俱乐部里有多少人? 8 ?某班上体育课,全班排成4行(每行的人数相等),小芳排的位置是:从前面数第6个,从后面数第7个。这 个班共有多少名学生? 9.在1到200的全部自然数中,既不是8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10?科技节那天,学校的科技室里展出了每个年级学生的科技作品,其中有114件不是一年级的,有96件不是 二年级的,一、二年级参展的作品共32件。其他年级参展的作品共有多少件?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六年级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距离=速度×时间。它大致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相向而行:相遇时间=距离÷速度和 (2)相背而行:相背距离=速度和×时间。 (3)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快的在后。 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 在环形跑道上,速度快的在前,慢的在后。 追及距离=速度差×时间。 解决行程问题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图示把题中的情节形象地表示出来,有助于分析数量关系,有助于迅速地找到解题思路。 两辆汽车同时从某地出发,运送一批货物到距离165千米的工地。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甲车行完全程用了多少小时?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已知甲车比乙车早到8分钟,当甲车到达时,乙车还距工地24千米”。这句话的实质就是:“乙48分钟行了24千米”。可以先求乙的速度,然后根据路程求时间。也可以先求出全程165千米是24千米的多少倍,再求甲行完全程要用多少小时。 解法一:乙车速度:24÷48×60=30(千米/小时) 甲行完全程的时间:165÷30—=4.7(小时) 解法二:48×(165÷24)—48=282(分钟)=4.7(小时) 答:甲车行完全程用了4.7小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是42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第一辆每小时行42千米,第二辆汽车每小时行28千米。第一辆汽车到乙地立即返回。两辆汽车从开出到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2、A、B两地相距900千米,甲车由A地到B地需15小时,乙车由B地到A地需10小时。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遇时甲车距B地还有多少千米? 3、甲、乙两辆汽车早上8点钟分别从A、B两城同时相向而行。到10点钟时两车相距112.5千米。继续行进到下午1时,两车相距还是112.5千米。A、B两地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两辆汽车同时从东、西两站相向开出。第一次在离东站60千米的地方相遇。之后,两车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对方车站后都立即返回,又在距中点西侧30千米处相遇。两站相距多少千米?

小学奥数25完全平方数

2.7完全平方数 2.7.1相关概念 完全平方即用一个整数乘以自己例如1*1,2*2,3*3等等,依此类推。若一个数能表示成某个整数的平方的形式,则称这个数为完全平方数。完全平方数是非负数。 2.7.2性质推论 例如: 0,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441,484,529… 观察这些完全平方数,可以获得对它们的个位数、十位数、数字和等的规律性的认识。下面我们来研究完全平方数的一些常用性质: 性质1:末位数只能是0,1,4,5,6,9。 此为完全平方数的必要不充分条件,且定义为“一个数如果是另一个整数的完全平方,那么我们就称这个数为完全平方数”,0为整数,故0是完全平方数 性质2:奇数的平方的个位数字一定是奇数,十位数字为偶数;偶数的平方的个位数字一定是偶数。 证明奇数必为下列五种形式之一: 10a+1,10a+3,10a+5,10a+7,10a+9 分别平方后,得 (10a+1)2=100a2+20a+1=20a(5a+1)+1 (10a+3)2=100a2+60a+9=20a(5a+3)+9 (10a+5)2=100a2+100a+25=20 (5a+5a+1)+5 (10a+7)2=100a2+140a+49=20 (5a+7a+2)+9 (10a+9)2=100a2+180a+81=20 (5a+9a+4)+1 综上各种情形可知:奇数的平方,个位数字为奇数1,5,9;十位数字为偶数。 性质3:如果完全平方数的十位数字是奇数,则它的个位数字一定是6;反之,如果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是6,则它的十位数字一定是奇数。 证明已知m2=10k+6,证明k为奇数。因为k的个位数为6,所以m的个位数为4或6,于是可设m=10n+4或10n+6。 则10k+6=(10n+4)2=100+(8n+1)x10+6 或10k+6=(10n+6)2=100+(12n+3)x10+6 即k=10+8n+1=2(5+4n)+1 或k=10+12n+3=2(5+6n)+3 ∴k为奇数。 推论1:如果一个数的十位数字是奇数,而个位数字不是6,那么这个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推论2:如果一个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不是6,则它的十位数字是偶数。 性质4:(1)凡个位数字是5,但末两位数字不是25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奥数试题 容斥问题 人教版

3春精8 容斥问题 姓名:得分: 1、一个俱乐部有103人,其中会下中国象棋的有69人,会下国际象棋的有52人,这两种棋都不会下的有12人。问这个俱乐部里两种棋都会下的有多少人? 2、一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了语文作业?请举手”有37人举手,又问:“谁做完了数学作业?请举手”有42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都没做完?请举手”结果没有人举手。求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做完的人数是多少个? 3、四年级一班有54人,订阅《小学生优秀作文》和《数学大世界》两种读物的有13人,订阅《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有45人,每人至少订阅一种读物,订阅《数学大世界》的有多少人? 4、某班有36个同学在一项测试中,答对第一题的有25人,答对第二题的人有23人,两题都答对的有15人。问多少个同学两题都答的不对?

5、某班有56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2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7人,如果两科都没有参加的有25人,那么参加语文、数学两科竞赛的有多少人? 6、在1到100的全部自然数中,既不是5的倍数,也不是6的倍数的数有多少个? 7、光明小学举办学生书法展览。学校的橱窗里展出了每个年级学生的书法作品,其中有24幅不是五年级的,有22幅不是六年级的,五、六年级参展的书法作品一共有10幅,其他年级参展的书法作品共有多少幅? 8、学校文艺组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已知会拉手提琴的有24人,会弹电子琴的有17人,其中两样都会的有8人。这个文艺组一共有多少人? 9、一个班有55名学生,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有32人,订阅《中国少年报》的有29人,两种都订阅的有25人。两种报纸都没有订阅的有多少人?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答案教学总结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 答案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及答案一 1.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解:第二次相遇两人总共走了3个全程,所以甲一个全程里走了4千米,三个全程里应该走4*3=12千米, 通过画图,我们发现甲走了一个全程多了回来那一段,就是距B地的3千米,所以全程是12-3=9千米, 所以两次相遇点相距9-(3+4)=2千米。 2.甲、乙、丙三人行路,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67.5米,丙每分钟走75米,甲乙从东镇去西镇,丙从西镇去东镇,三人同时出发,丙与乙相遇后,又经过2分钟与甲相遇,求东西两镇间的路程有多少米? 解:那2分钟是甲和丙相遇,所以距离是(60+75)×2=270米,这距离是乙丙相遇时间里甲乙的路程差 所以乙丙相遇时间=270÷(67.5-60)=36分钟,所以路程=36×(60+75)=4860米。

3.A,B两地相距540千米。甲、乙两车往返行驶于A,B两地之间,都是到达一地之后立即返回,乙车较甲车快。设两辆车同时从A地出发后第一次和第二次相遇都在途中P地。那么两车第三次相遇为止,乙车共走了多少千米? 解:根据总结:第一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2个全程,第二次相遇,甲乙总共走了4个全程,乙比甲快,相遇又在P点,所以可以根据总结和画图推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乙从第一个P点到第二个P点,路程正好是第一次的路程。所以假设一个全程为3份,第一次相遇甲走了2份乙走了4份。第二次相遇,乙正好走了1份到B地,又返回走了1份。这样根据总结:2个全程里乙走了(540÷3) ×4=180×4=720千米,乙总共走了720×3=2160千米。 4、小明每天早晨6:50从家出发,7:20到校,老师要求他明天提早6分钟到校。如果小明明天早晨还是6:50从家出发,那么,每分钟必须比往常多走25米才能按老师的要求准时到校。问:小明家到学校多远?(第六届《小数报》数学竞赛初赛题第1题) 解:原来花时间是30分钟,后来提前6分钟,就是路上要花时间为24分钟。这时每分钟必须多走25米,所以总共多走了24×25=600米,而这和30分钟时间里,后6分钟走的路程是一样的,所以原来每分钟走600÷6=100米。总路程就是 =100×30=3000米。 5.小张与小王分别从甲、乙两村同时出发,在两村之间往返行走(到达另一村后就马上返回),他们在离甲村3.5千米处第一次相遇,在离乙村2千米处第二次相遇.问他们两人第四次相遇的地点离乙村多远(相遇指迎面相遇)?

小学奥数数论专题知识总结

数论基础知识 小学数论问题,起因于除法算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1.能整除:整除,因数与倍数,奇数与偶数,质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分解质因数等; 2.不能整除:余数,余数的性质与计算(余数),同余问题(除数),物不知数问题(被除数)。 一、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1)定义: 定义1:若整数a能够被b整除,a叫做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 定义2:如果非零自然数a、b、c之间存在a×b=c,或者c÷a=b,那么称a、b是c的因数,c是a、b 的倍数。 注意: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关系,缺一不可。(a、b是因数,c是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一个数的因数的特点: ①最小的因数是1,第二小的因数一定是质数; ②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第二大的因数是:原数÷第二小的因数 (3)完全平方数的因数特征: ①完全平方数的因数个数是奇数个,有奇数个因数的数是完全平方数。 ②完全平方数的质因数出现次数都是偶数次; ③1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31个,2000以内的完全平方数的个数是44个,3000以内的完 全平方数的个数是54个。(312=961,442=1936,542=2916) 2、数的整除(数的倍数) (1)定义: 定义1:一般地,三个整数a、b、c,且b≠0,如有a÷b=c,则我们就说,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或a能整除以b。 定义2:如果一个整数a,除以一个整数b(b≠0),得到一个整数商c,而且没有余数,那么叫做a能被b整除或b能整除a,记作b|a。(a≥b) (2)整除的性质: 如果a、b能被c整除,那么(a+b)与(a-b)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c是整数,那么a×c也能被b整除。 如果a能被b整除,b又能被c整除,那么a也能被c整除。 如果a能被b、c整除,那么a也能被b和c的最小公倍数整除。 (3)一些常见数的整除特征(倍数特征): ①末位判别法 2、5的倍数特征:末位上的数字是2、5的倍数。 4、25的倍数特征:末两位上的数字是4、25的倍数。 8、125的倍数特征:末三位上的数字是8、125的倍数。 ②截断求和法(从右开始截) 9(及其因数3)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和 99(及其因数3、9、11、33)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和 999(及其因数3、9、27、37、111、33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和 ③截断求差法(从右开始截) 11的倍数特征:一位截断求差 101的倍数特征:两位截断求差 1001(及其因数7、11、13、77、91、143)的倍数特征:三位截断求差

小学五年级奥数完全平方数

第八讲 完全平方数 一个数如果是另一个整数的完全平方,那么我们就称这个数为完全平方数,也叫做平方数。例如: 0,1,4,9,16,25,36,49,64,81,100,121,144,169,196,225,256,289,324,361,400,441,484,…… 判断一个数是否为完全平方数,我们可以尝试能否将它分解为两个相同自然数的乘积,这就需要用到分解质因数的知识。 阅读小材料:毕达哥拉斯发现,当小石子的数目是1、4、9、16……等数时,小石子都能摆成正方形,他把这些数叫“正方形数”,如图所示: 分别记各图所示的小石子个数为i a (i =1、2、3、……、n)不难发现: 1a =1=21 2a =1+3=4=22 3a =1+3+5=9=23 4a =1+3+5+7=16=24 ……… n a =1+3+5+…+(2n -1)=[]2 )1(1n n ?-+=2n 毕达哥拉斯通过直观图形把奇数和图形结合起来,得到一个定理:从1开始,任何连续个奇数之和都是完全平方数。(注:这个和其实就是奇数个数的平方) 【例一】 求自然数列前n 个奇数的和:1+3+5+7+……+(2n -1) 一讲一练:(04浙江五年级夏令营)袋子里共有415只小球,第一次从袋子里取出1只小球,第二次从袋子里取出3只小球,第三次从袋子里取出5只小球……依次地取球,如果剩下的球不够取,则将剩下的球留在袋中。那么,最后袋中留下多少个球?

【例二】 1234567654321×(1+2+……+6+7+6+……+2+1)是多少的平方? 练习一:1×2×3×4×5×6×45×121是多少的平方? 练习二:2A=1008×B,其中A,B都是自然数,B的最小值是()。 【例三】 36、49、60、64、72的约数各有多少个?约数个数是奇数的数有什么特征? 一讲一练: 360、3969、7744各有多少个约数? 【例四】(01ABC)少年宫游客厅内悬挂着200个彩色灯泡,这些灯泡或明或暗,十分有趣。这200个灯泡按1到200编号,它们的亮暗规则是:第一秒,全部灯泡变亮; 第二秒,凡编号为2的倍数的灯泡由亮变暗,改变原来的亮暗状态; 第三秒,凡编号为3的倍数的灯泡由亮变暗,改变原来的亮暗状态; 第四秒,凡编号为4的倍数的灯泡由亮变暗或者由暗变亮,改变原来的亮暗状态;

奥数行程问题大全

奥数行程问题 一、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难度系数比较高的一个模块,在小升初考试和各大奥数杯赛中都能见到行程问题的身影。行程问题中包括:火车过桥、流水行船、沿途数车、猎狗追兔、环形行程、多人行程等等。每一类问题都有自己的特点,解决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是,行程问题无论怎么变化,都离不开“三个量,三个关系”: 这三个量是:路程(s)、速度(v)、时间(t) 三个关系: 1.简单行程:路程=速度×时间 2.相遇问题:路程和=速度和×时间 3.追击问题:路程差=速度差×时间 牢牢把握住这三个量以及它们之间的三种关系,就会发现解决行程问题还是有很多方法可循的。 如“多人行程问题”,实际最常见的是“三人行程” 例:有甲、乙、丙三人同时同地出发,绕一个花圃行走,乙、丙二人同方向行走,甲与乙、丙相背而行。甲每分钟走40米,乙每分钟走38米,丙每分钟走36米。在途中,甲和乙相遇后3分钟和丙相遇。问:这个花圃的周长是多少米? 分析:这个三人行程的问题由两个相遇、一个追击组成,题目中所给的条件只有三个人的速度,以及一个“3分钟”的时间。

第一个相遇:在3分钟的时间里,甲、丙的路程和为(40+36)×3=228(米) 第一个追击:这228米是由于在开始到甲、乙相遇的时间里,乙、丙两人的速度差造成的,是逆向的追击过程,可求出甲、乙相遇的时间为228÷(38-36)=114(分钟) 第二个相遇:在114分钟里,甲、乙二人一起走完了全程 所以花圃周长为(40+38)×114=8892(米) 我们把这样一个抽象的三人行程问题分解为三个简单的问题,使解题思路更加清晰。 总之,行程问题是重点,也是难点,更是锻炼思维的好工具。只要理解好“三个量”之间的“三个关系”,解决行程问题并非难事! 二、奥数行程: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1、多人相遇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公式 多人相遇追及问题,即在同一直线上,3个或3个以上的对象之间的相遇追及问题。 所有行程问题都是围绕""这一条基本关系式展开的,比如我们遇到的两大典型行程题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的本质也是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转化.由此还可以得到如下两条关系式: 多人相遇与追及问题虽然较复杂,但只要抓住这两条公式,逐步表征题目中所涉及的数量,问题即可迎刃而解. 2、多次相遇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奥数专题完全平方数

学而思奥数网奥数专题 (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1、 五年级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难度:中难度/高难度 答: 2、五年级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难度:中难度/高难度 答 3、 五年级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难度:中难度/高难度 答: 一个自然数减去45及加上44都仍是完全平方数,求此数。 求证:四个连续的整数的积加上1,等于一个奇数的平方 求证:11,111,1111,这串数中没有完全平方数

4、 六年级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难度:中难度/高难度 答: 5、 六年级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难度:中难度/高难度 答: 求满足下列条件的所有自然数: (1)它是四位数。(2)被22除余数为5。(3)它是完全平方数。 甲、乙两人合养了n 头羊,而每头羊的卖价又恰为n 元,全部卖完后,两人分钱方法如下:先由甲拿十元,再由乙拿十元,如此轮流,拿到最后,剩下不足十元,轮到乙拿去。为了平均分配,甲应该补给乙多少元(

学而思奥数网奥数专题(数论问题完全平方数) 1、五年级完全平方数习题答案: 解答:设此自然数为x,依题意可得 x-45=m^2; (1) x+44=n^2 (2) (m,n为自然数) (2)-(1)可得 : n^2-m^2=89或: (n-m)(n+m)=89 因为n+m>n-m 又因为89为质数, 所以:n+m=89; n-m=1 解之,得n=45。代入(2)得。故所求的自然数是1981。 2、五年级完全平方数习题答案: 解答:设四个连续的整数为,其中n为整数。欲证 是一奇数的平方,只需将它通过因式分解而变成一个奇数的平方即可。 证明设这四个整数之积加上1为m,则 m为平方数 而n(n+1)是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所以是偶数;又因为2n+1是奇数,因而n(n+1)+2n+1是奇数。这就证明了m是一个奇数的平方。 3、五年级完全平方数习题答案: 解答: 形如的数若是完全平方数,必是末位为1或9的数的平方,即 或 在两端同时减去1之后即可推出矛盾。 证明若,则 因为左端为奇数,右端为偶数,所以左右两端不相等。

小学五年级奥数 完全平方数(二)

本讲主线 1. 完全平方数的约数个数 2. 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完全平方数(二) 版块一∶完全平方数的约数个数 【例1】(★★) 不大于100的非零自然数中, 因数个数是奇数的有多少 个? 【知识要点屋】1、约数个数: ⑴分解质因数到指数形式. ⑵约个等于指数+1连乘. 2、平方差公式: a 2 b 2 (a b)(a b) ,. 【例2】(★★) 10000以内的自然数中, 有且仅有3个因数的自然数有多少 个? 【例3】(★★★) 一个房间中有100盏灯, 用自然数1, 2, …, 100编号, 每盏灯各有一个开关. 开始时, 所有的灯都不亮. 有100个人依次进入房间, 第1个人进入房间 后, 将编号为1的倍数的灯的开关按一下, 然后离开;第2个人进入房间后, , , 个人进入房间, 将编号为100的倍数的灯的开关按一下, 然后离开. 问: 第100个人离开房间后, 房间里哪些灯还亮着?【拓展】(★★★)(迎春杯初赛五年级) 200名同学编为1至200号面向南站成一排. 第1次全体同学向右转(转后所 有的同学面朝西);第2次编号为2 的倍数的同学向右转;第3次编号 为3 的倍数的同学向右转;……;第200次编号为200的倍数的同学向右 转; , ___ . 1

【例4】(★★★) 学而思运动会上, 五年级的女生们准备出一个团体操的节目. 现在的人 数刚好排成一个方阵(每一行人数和每一列人数相等). 后来又加入了23 个女生, 恰好还可以组成一个方阵. 那么你能算出加入23人之前, 方阵共【例5】(★★★)知识大总结 1、A=a2, 质因数成对出现. 2、完全平方数, 约数个数一定奇数个. 3、平方差公式: a 2 b 2 (a b)(a b) 性质:完全平方数除以5只能余0、1、4. 完全平方数除以3只能余0、1. 完全平方数除以4只能余0、1. 能否找到这么一个数, 它加上24, 和减去30所得的两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 【今日讲题】 例2, 例3, 例5 【讲题心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六年级下册数学试题-奥数中的容斥问题 人教版 含解析

奥数中的容斥问题 在计数时,必须注意没有重复,没有遗漏。为了使重叠部分不被重复计算,人们研究出一种新的计数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先不考虑重叠的情况,把包含于某内容中的所有对象的数目先计算出来,然后再把计数时重复计算的数目排斥出去,使得计算的结果既无遗漏又无重复,这种计数的方法称为容斥原理。 如果被计数的事物有A、B、C三类,那么,A类和B类和C类元素个数总和= A类元素个数+ B类元素个数+C类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C 类的元素个数—既是B类又是C类的元素个数+既是A类又是B类而且是C类的元素个数。(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例如:一次期末考试,某班有15人数学得满分,有12人语文得满分,并且有4人语、数都是满分,那么这个班至少有一门得满分的同学有多少人? 分析:依题意,被计数的事物有语、数得满分两类,“数学得满分”称为“A类元素”,“语文得满分”称为“B类元素”,“语、数都是满分”称为“既是A类又是B类的元素”,“至少有一门得满分的同学”称为“A类和B类元素个数”的总和。为15+12-4=23。 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 =|A∪B| = |A|+|B| - |A∩B |(∩:重合的部分) 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A∪B∪C| = |A|+|B|+|C| - |A∩B| - |B∩C| - |C∩A| + |A∩B∩C| 详细推理如下: 1、等式右边改造= {[(A+B - A∩B)+C - B∩C] - C∩A }+ A∩B∩C 2、维恩图分块标记如右图图:1245构成A,2356构成B,4567构成C 3、等式右边()里指的是下图的1+2+3+4+5+6六部分: 那么A∪B∪C还缺部分7。 4、等式右边[]号里+C(4+5+6+7)后,相当于A∪B∪C多加了4+5+6三部分, 减去B∩C(即5+6两部分)后,还多加了部分4。 5、等式右边{}里减去C∩A (即4+5两部分)后,A∪B∪C又多减了部分5, 则加上A∩B∩C(即5)刚好是A∪B∪C。 例1.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小学奥数行程问题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小学数学行程问题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s=v×t) 速度=路程÷时间(v=s÷t) 时间=路程÷速度(t=s÷v) 用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 一、求平均速度。 公式: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v平=s平÷t平 例题:摩托车驾驶员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行驶了90千米到达某地,返回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求摩托车驾驶员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 分析:要求往返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必须知道摩托车“往”与“返”的总路程和“往”与“返”的总时间.摩托车“往”行了90千米,“返”也行了90千米,所以摩托车的总路程是:90×2=180(千米),摩托车“往”的速度是每小时30千米,所用时间是:90÷30=3(小时),摩托车“返”的速度是每小时45千米,所用时间是:90÷45=2(小时),往返共用时间是:3+2=5(小时),由此可求出往返的平均速度,列式为:90×2÷(90÷30+90÷45)=180÷5=36(千米/小时) 1、山上某镇离山下县城有60千米路程,一人骑车从某镇出发去县城,每小时行20千米;从县城返回某镇时,由于是上山路,每小时行15千米。问他往返平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2、小明去某地,前两小时每小时行40千米,之后又以每小时60千米开了2小时,刚好到达目的地,问小明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小王去爬山,上山的速度为每小时3千米,下山的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那么他上山、下山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平地上行驶小时,每小时行驶42千米;在上坡路上行驶小时,每小时行驶30千米;在下坡路上行驶2小时,每小时行驶45千米,正好到达乙地。求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总结:求平均速度:时间一定(v1+v2)÷2;路程一定2v1v2÷(v1+v2),牢记平均速度公式,就不会错。 二、相遇问题 公式: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v1+v2)×t=S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 S÷(v1+v2)=t 相遇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S÷t=(v1+v2) 甲的速度=速度和—乙的速度:v1=S÷t-v2 乙的速度=速度和—甲的速度:v2=S÷t-v1 重要概念: 甲的时间=乙的时间=相遇时间:t1=t2=t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相遇路程:s1+s2=s 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行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二人几小时后相遇 分析:根据(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要求相遇时间,首先要求相遇路程,再求速度和。根据题目可知距离为30千米,速度和为6+4=10千米,得相遇时间为30÷ 10=3小时。 1.一列客车和一列货车同时从两个车站相对开出,货车每小时行35千米,客车每小时行45千米,小时相遇,两车站相距多少千米

小学数学奥数测试题完全平方数_人教版

第 1 页 2019年小学奥数数论专题——完全平方数 1.1234567654321(1234567654321)?++++++++++++是 的平方. 2. 112123123412345123456+?+??+???+????+?????,这个算式的得数能否是某个数的平方? 3.写出从360到630的自然数中有奇数个约数的数. 4.一个数的完全平方有39个约数,求该数的约数个数是多少? 5.从1到2019的所有自然数中,乘以72后是完全平方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6. 1016与正整数a 的乘积是一个完全平方数,则a 的最小值是________. 7.已知3528a 恰是自然数b 的平方数,a 的最小值是 。 8.已知自然数n 满足:12!除以n 得到一个完全平方数,则n 的最小值是 。 9.考虑下列32个数:1!,2!,3!,……,32!,请你去掉其中的一个数,使得其余各数的乘积为一个完全平方数,划去的那个数是 . 10.一个数减去100是一个平方数,减去63也是一个平方数,问这个数是多少? 11.能否找到这么一个数,它加上24,和减去30所得的两个数都是完全平方数? 12.三个自然数,它们都是完全平方数,最大的数减去第二大的数的差为80,第二大的数减去最小的数的差为60,求这三个数. 13.有5个连续自然数,它们的和为一个平方数,中间三数的和为立方数,则这五个数中最小数的最小值为 . 14.求一个最小的自然数,它乘以2后是完全平方数,乘以3后是完全立方数,乘以5后是5次方数. 15.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差为77,则这两个完全平方数的和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16.有两个两位数,它们的差是14,将它们分别平方,得到的两个平方数的末两位数(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同,那么这两个两位数是 .(请写出所有可能的答案) 17.A 是一个两位数,它的6倍是一个三位数B ,如果把B 放在A 的左边或者右边得到两个不同的五位数,并且这两个五位数的差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整数的平方),那么A 的所有可能取值之和为 . 18.已知ABCA 是一个四位数,若两位数AB 是一个质数,BC 是一个完全平方数,CA 是一个质数与一个不为1的完全平方数之积,则满足条件的所有四位数是________. 19.一个自然数与自身相乘的结果称为完全平方数.已知一个完全平方数是四位数,且各位数字均小于7.如果把组成它的数字都加上3,便得到另外一个完全平方数,求原来的四位数. 20.有一个正整数的平方,它的最后三位数字相同但不为0,试求满足上述条件的最小的正整数. 21.能够找到这样的四个正整数,使得它们中任意两个数的积与2002的和都是完全平方数吗?若能够,请举出一例;若不能够,请说明理由. 22.证明:形如11,111,1111,11111,…的数中没有完全平方数。 23.三个连续正整数,中间一个是完全平方数,将这样的三个连续正整数的积称为“美妙数”.问:所有小于2019的美妙数的最大公约数是多少? 24.记(123)(43)S n k =????++L ,这里3n ≥.当k 在1至100之间取正整数值时,有 个不同的k ,使得S 是一个正整数的平方. 25.称能表示成123k ++++L 的形式的自然数为三角数.有一个四位数N ,它既是三角数,又是完全平方数.则N = . 26.自然数的平方按大小排成1,4,9,16,25,36,49,…,问:第612个位置的数字是几? 27.A 是由2019个“4”组成的多位数,即20024 4444L 14243个,A 是不是某个自然数B 的平方?如

最新五年级奥数容斥问题讲座及练习答案

五年级奥数集训专题讲座(七)——包含与排除 包含与排除问题其实也叫容斥问题。即当两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的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如:集合A加集合B组成一个新的集合C,再计算C的元素时为:C=A+B-AB A A B B (韦恩图) 例1:一个班有 48 人,班主任在班会上问:“谁做完语文作业?请举手!”有 37 人举手。又问:‘谁做完数学作业?请举手!”有 42 人举手。最后问:“谁语文、数学作业没有做完?”没有人举手。求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 【思路导航】如图所示,完成语文作业的有 37 人,完成数学作业的有 42 人,一共有 37 + 42 = 79 (人),多于全班人数,这是因为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人数在统计做完语文作业的人数时算过一次,在统计做完数学作业的人数时又算了一次,这样就多算了一次。所以,这个班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有: 79-48 = 31(人) 37 + 42-48=31(人) 答:语文、数学作业都完成的有 31 人。 想一想:下面算式有何道理? ( l ) 37-(48 -42 ) = 31 (人) ( 2 ) 42 -( 48 - 37 )= 31 (人) 【疯狂操练】:(1)五年级有 122 名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考试,每人至少有一门功课取得优秀成绩。其中语文成绩优秀的有 65 人,数学优秀的有 87 人。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多少人? 解:语文成绩优秀的有 65 人,数学优秀的有 87 人,那么总人数是:65+87=152(人)其中有一部分是语文数都优秀的,所以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152-122=30(人)答:语文数学都优秀的有30人。 ( 2)四年级一班有 54 人,订阅《小学生优秀作文》和《数学大世界》两种读物的有 13 人,订《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有 45 人,每人至少订一种读物,订《数学大世界》的有多少人? 解:根据两种读物的有 13 人,订《小学生优秀作文》的有 45 人,每人至少订一种读物,可知只订了《数学大世界》的有:54-45=9(人),而两种读物都订了的有13人,所以订了《数学大世界》的有:13+9=22(人) 答:订《数学大世界》的有22人。 ( 3)学校文艺组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已知会拉手风琴的有 24 人,会弹电子琴的有 17

数学行程问题公式大全

行程问题公式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路程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速度和 相遇问题(直线)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相遇问题(环形) 甲的路程 +乙的路程=环形周长 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追及问题(直线)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X追及时间 追及问题(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 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解题关键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 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一)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 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 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 (二)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的地点可以相同(如环形跑道上的追及问题),也可以不同,但方向一般是相同的。由于速度不同,就发生快的追及慢的问题。 根据速度差、距离差和追及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罕用下面的公式: 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追及时间=距离差÷速度差 速度差=距离差÷追及时间 速度差=快速-慢速 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式求出第三者来达到解题目的。 (三)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由于背向运动而相离,就是相离问题。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四)流水问题 顺流而下与逆流而上问题通常称为流水问题,流水问题属于行程问题,仍然利用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进

小学奥数:完全平方数及应用(一).专项练习及答案解析

5-4-4.完全平方数及应用(一).题库 教师版 1. 学习完全平方数的性质; 2. 整理完全平方数的一些推论及推论过程 3. 掌握完全平方数的综合运用。 一、完全平方数常用性质 1.主要性质 1.完全平方数的尾数只能是0,1,4,5,6,9。不可能是2,3,7,8。 2.在两个连续正整数的平方数之间不存在完全平方数。 3.完全平方数的约数个数是奇数,约数的个数为奇数的自然数是完全平方数。 4.若质数p 整除完全平方数2a ,则p 能被a 整除。 2.性质 性质1:完全平方数的末位数字只可能是0,1,4,5,6,9. 性质2:完全平方数被3,4,5,8,16除的余数一定是完全平方数. 性质3:自然数N 为完全平方数?自然数N 约数的个数为奇数.因为完全平方数的质因数分解 中每个质因数出现的次数都是偶数次,所以,如果p 是质数,n 是自然数,N 是完全平方数,且21|n p N -,则2|n p N . 性质4: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是6?它的十位是奇数. 性质5:如果一个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是0,则它后面连续的0的个数一定是偶数.如果一个完 全平方数的个位是5,则其十位一定是2,且其百位一定是0,2,6中的一个. 性质6:如果一个自然数介于两个连续的完全平方数之间,则它不是完全平方数. 3.一些重要的推论 1.任何偶数的平方一定能被4整除;任何奇数的平方被4(或8)除余1.即被4除余2或3的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2.一个完全平方数被3除的余数是0或1.即被3除余2的数一定不是完全平方数。 3.自然数的平方末两位只有:00,01,21,41,61,81,04,24,44,64,84,25,09,29,49,69,89,16,36,56,76,96。 4.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是奇数(1,5,9)时,其十位上的数字必为偶数。 5.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是偶数(0,4)时,其十位上的数字必为偶数。 6.完全平方数的个位数字为6时,其十位数字必为奇数。 7.凡个位数字是5但末两位数字不是25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末尾只有奇数个“0”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个位数字为1,4,9而十位数字为奇数的自然数不是完全平方数。 3.重点公式回顾:平方差公式:22()()a b a b a b -=+- 模块一、完全平方数计算及判断 【例 1】 已知:1234567654321×49是一个完全平方数,求它是谁的平方? 【考点】完全平方数计算及判断 【难度】2星 【题型】解答 【解析】 我们不易直接求解,但是其数字有明显的规律,于是我们采用递推(找规律)的方法例题精讲 知识点拨 教学目标 5-4-4.完全平方数及应用(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