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实观照的理论

如实观照的理论

如实观照的理论
如实观照的理论

如实观照的理论

体方法师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执”的解脱,菩萨是广观一切万法。那我们现在不是广观一切万法,还是先从五蕴身心来下手观察它,所以,我们才要有如实观照这一个方法,这个可以直接地来解答我们这个最重要的问题。现在就来看,这个观照要怎样观照?下面有几个条目很重要。

一般来讲,“如理思维”应该在意念上要去判断、要去分析,“法随法行”就是在身心上去实践。思维的过程中好像应该要有分别心,知识上的认知、种种修证、种种观想等都在里面,但是师父的如实观照有一点跟这里不太一样,就是说,当我们在观察我们身心活动的过程里面,不管它的过程是怎样,你照它“原来”的样子。这“如实”两个字,就是“照它原来的样子”。比如讲,现在不管你是什么身份、什么职业,你的经济程度如何,也不管你现在的身心是在

喜、怒、哀、乐的哪种状态当中,都没有关系,照你原来的样子,也就是照你身心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它。这一点很重要噢!注意听!如实观照的“如实”二字,就是照你现在身心当下的样子,不管它现在是在喜怒哀乐哪一种状态之下,都没有关系,一定要照它原来的样子,原原本本的去观察它就好,重点就在这里。在观照的过程里面,不管你发觉它里面怎么样,重点是在照原来的样子去观察它,不要“迎”和“拒”。

为什么不要“迎”和“拒”呢?比如说,我现在看到我自己的身心在生气,一般人第一个念头出来的是:“这个是不好的”。因为我们在法上认知:生气是不好的,烦恼是不好的。我们今天为什么要修行?因为我们有烦恼要去除它,目的就是要去掉烦恼。所以,在我们整个意念之中,“我要去掉烦恼”。因此,当我发现我身心竟然是在烦恼、在生气时,第一个念头浮上来的是“要去掉它,这个是不好的,马上要去掉它”。你就会拒绝它,要去掉它,这个“拒”就出来了。而我们发觉我的心灵很舒畅、很喜乐、很自在,你就觉得:“这个很好”,起了这个观念——“像这样没有烦恼太舒服了”。甚至因为有一些事情刚好碰到比较得意,比较欢喜时,你也觉得“哇,太快乐了”,会产生一种“迎”,欢喜心就出来了。我们在观察中,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如果是好的现象来,你也不要有迎(欢迎,欢喜地去领纳它的意思);看到很不好很不好的境界,很不好很不好的状态时,也不要去排斥它,这个叫“不迎不拒”。那么不取、不舍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只是有时候在某一种行为上、某一种现象上不同的解释而已,其实迎拒与取舍是差不多的。我们产生了某一种见地,发觉与外境的一些关系时,因为你现在不能完全在这个当下继续观察,你会被外面的境界转掉,取舍的心就在这地方会出来:“那个不好”,就要舍去某一个观念――本来决定的某一些观念,在思维中就会产生这种现象。那么“取”是什么?“应该这样,这个才好,我以后应该要这样”,这个取、舍心也会出来。这取、舍两种心态会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因为我们在判断,因为我们容易下结论

我们今天不管碰到什么事,不管是好的、坏的,我们会去判断它。那我们用什么去判断?用我们过去的观念:“这个是应该的,这个是不应该的”,马上第二个念头就出来了。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件事情的时候,是根据什么而判断的?是根据你脑筋里面过去的那一套程式,也就是你固有的观念。你过去的观念不管是怎么组合而成的,每一个人的观念其实都不同,因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潜在的意识里面都有一套程式已经固定的了,到目前为止是固定的程式。我们不管怎么样思维、怎么样行为、怎么样动作,都是根据这个而发作的。简单的讲,你就是以这个作为主人,这个叫你东,你就东;这个叫你西,你就西,是不是根据这个来判断它?当你在判断一件事情时,是非、善恶、好坏、欢喜不欢喜、喜怒哀乐,都是根据你过去的观念在下判断。那么,你想想看:我们现在里面存在的那个知见是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如果你不能肯定你的观点完全百分之百的正确,那你用那个来判断会不会正确?所以我们这个如实观照有一个重点:暂时(我只能讲暂时)要如实观照,就不要用你原来的那个观念来判断。你先不要判断,因为只有做到这一点时,才能够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你一判断,自然就有取舍,有迎拒。不判断就不会下结论:“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对的,这是不对的。这个我都知道了”,很快的就用过去的观念来判断和下结论。而往往啊,你从现在反观你们的过去,从你们有意识做孩童到现在,做人为父为母都好,你们过去下过的判断,结论有几个是正确的?一切判断和结论给你们带来的是幸福快乐,还是真正的烦恼?百分之八十是烦恼多。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个如实观照里面一定要有这个内容条件呢?这个就有很深的含义,有它很深的内容。你必须要以这样的一个态度来观察自己,你会产生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功效。

那么,这个内容为什么要这样呢?当然,师父会提出这个法的内容出来,自然有它的道理,不然不会无缘无故的用这个方法。大家过去虽然也听过如实观照,问题是做不好。为什么做不好?没有烦恼时他不观照,明明都已经烦恼了,然后才要去观照。没事他就不观照,有事才观照,目的都达成什么?要对治而已。以为我今天有事,因为观照就可以没事,所以

他才观照。那么这个事情变成什么样呢?他在处理个别的烦恼而已,变成把它用在处理个别性的烦恼而已。我现在起了烦恼,我一观照:嘿!烦恼就真的没有了。他变成什么?他是用在对治上,对治他当下某一个事相的烦恼而已,他是在对治这一些。没有烦恼时,他就不知道了。就像师父所讲的,在树上很多树叶中发现某一个树叶时,我只是在对治这一个树叶而已。但是,事实上要注意:我们一般人这个如实观照用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他把它当作对治法,只把它做为对治的功能。

一般我们现在普遍性在用功、在修行,他的目的大部分都用在对治上面。比如讲:“我要修定啦,我要让它一心不乱啦,我要让它烦恼不起呀,我要去除某一种习性哪”等等,他都用在这个对治上面。但是师父告诉你:如实观照真正究竟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上面而已,它是要解除一个根本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发觉“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般若经所讲的“诸法空相”,很重要!我们一定要把这个主题先搞清楚,才不会落在对治的功能里面而已。我们上课那么久了,为什么师父说一定要先学基本的?佛法的基本课程懂了,你来如实观照时,就会很快相应,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上过缘起的这个课,我们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这里,不知道真正的目的是在“诸法实相”的认和悟与切实地去看清楚它、了解它,那么一般都会落在这个对治的功能里面。譬如说他在修定,他只是在修定、修静,或是针对某一个烦恼暂时的去除,把它的功用变成在枝末上,不是在根部。但是真正的如实观照,解决的问题是在根部,是在“诸法实相”的认、悟,是在这个地方。那么,我们的重点当然不是在对治的功能,如果你能够照我刚刚讲的如实观照的内容去观照,“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按照这样一个观照的方式——纯粹的观照,一定照它原来的样子,不迎不拒、不取不舍,只是要观察它而已,纯粹地在观察而已。

我们从来不认识自己,更别谈我们起心动念的状态,根本没有一个人真正认识的。我们这个如实观照要彻底的透入自己的身心动态、意念动态,只是要如如实实、完完全全地去了解它而已,只是要了解它、看清楚它而已,绝对不是在对治。注意听!一产生对治的心就不如实了,这一点很重要!你产生了对治的心,你已经在打仗了。在我们的如实观照里面没有打仗,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没有跟一切法为敌,没有跟我们的身心为敌,注意听!没有跟它相对,只是为了要了解它,在观察它而已,就这么单纯:它好,跟你没关系;它坏,也跟你没关系,现在不是要跟它为敌,或是要调整它,要对治它,都没有。只是在观察它,是纯粹的一个观察。你会发觉一个很奥妙的东西:当你真的老老实实照这个“如实”二字去观察它时,你并没有要对治你的烦恼,但是你的烦恼会解除;你没有要修定,它会定;你没有要去掉一切种种的障碍,障碍不再起。为什么?因为这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不是在修对治,当你修对治时,你的功效反而不好。

为什么这样讲?从你们当下的身心里边,我们来做一个如实的反省:你们过去学法,不管你们学多久,不管用哪一个法门,都在对治里面,对不对?我请问你们:你们哪一个真正能解脱而没有烦恼、而心念不起的,有没有?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其实我也可以告诉你: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如果是在对治里面的话!这个奥妙是一个事实噢,这个不是唱高调,这是一个事实。我过去学佛也是一样,很多法门:包括念佛、持咒、打坐、参禅,什么法门我都身心去实践,目的是什么?都在对治。有没有达到真正的一心不乱,真正的定,不起念,真正的烦恼一点都不来了,真正的解决了?今天不要说你我,任何一个人都一样,有没有办法达到?这是一个事实。今天不是在诽谤佛法,是真的,是事实哟!包括任何一个外道都一样,这个都达不到。包括外道的四禅八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不过八万大劫,最后还要起,没有办法达到真正的功效,没有办法彻底嘛!所以,我们一定要先认清这一点。

我们的目的不是在对治,一定要先搞清这个。这个如实观照绝对不是在对治我们的烦恼而已,它不是在对治,它一点对治的心都没有。只是要看清楚它怎么样一个面貌而已:任它

起,你看着它起,看清,一定要把它看得清楚楚才好。那么,简单地讲,最后你们会发觉“实相”的问题。“真的吗?人家都有功夫,那么多修炼,炼得在那里都没有办法了,而我们就是凭这个而来观察它,真的能够悟到诸法实相吗?真正能达到解脱吗”?大家一定会怀疑,我们现在再来讲为什么。我们今天上课,讲缘起法,我们最后会有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会起痛苦烦恼,是因为有“我”,对事事物物的实有感的执着。那么,现在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的烦恼生死,或者是所谓的“我”,到底是什么?在佛法的观念上、知识上,我们都懂,这些都是缘起非实的。如果你没有上过这个课,先没有这个观念,你就去观照,那么就会离谱了,都执着在实有里面,认为是实有的。

那我现在问你:如果烦恼是真实的,是实在的,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铲除?如果烦恼是真实、实在地存在的,它是一个东西,确实是实体,它是有自性的,确实是存在的,你既然不能铲除它,那你怎么对治?问题就出在这里。那么烦恼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呀?我们为什么会起烦恼?起的时候它住在哪里,它有多少,大家知道吗?从来不知道!我现在问你:烦恼是怎么样发生的?“不知道”;住在哪里?“不知道”;烦恼一共有多少?“不知道”。那我请问你:我们每天都在学佛、念佛、拜佛、念咒、禅定,目的就是要消除这些啊!但是,这些你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跟虚妄的敌人在打仗呀!为什么不能受用?这就是原因。那你们现在可以了解,我们过去所谓的用功,在祈求以后的怎么样,其实都没有针对生死的根、烦恼的根。真正生死的敌人和烦恼的敌人,你根本找不到,你怎么下手?只是跟虚妄的敌人打仗,然后拟设出一个虚妄的境界:“我要达到那里去”而已。这个都是什么?坚固我执,完成贪欲!贪欲就是烦恼,只是在坚固我执和制造更多的烦恼贪欲而已。那这样生死能不能断?

讲到这里,大家都应该要清楚呀!为什么修行的人那么多,而真正受用的人那么少?现在根本就没有人敢讲所谓的解脱,没有。除了祈求未来的往生、佛来救度以外,他没有办法,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为什么要如实观照?找出这个呀!到底它是个什么样子?它怎么会发生的?如果是真的存在,那么存在于哪里?如果是虚妄的,你要发觉它原来是虚妄不实的;如果是有,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有?有到什么程度?住在哪里?有多少?如果是没有,你要肯定为什么没有。所以过去师父在如实观照里为什么要讲到一句话,很重要:“烦恼是真的,你去除不了呀!修行也没有用;烦恼是虚妄的,不用修啦,不用去除的。”懂吗?

那么到底是有,还是没有?问题是我们搞不清楚。所以要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根本的实相是什么?那个时候,你就知道该如何下手,需不需要用功,需不需要去修去断。断什么?对象是什么?你一一会很明确,你就不再是打糊涂仗了。我们现在一般人修行,名为修行,我讲一句不客气的话,那是在打糊涂仗。我每天全副武装,装备精良,我要去抓强盗,我要去打敌人。结果出去后,敌人在哪里?“不知道”;有多少?“不知道”;我们到哪里去?“不知道”。我请问你:怎么去处理这件事情?我们现在一般人,如果没有目标,没有对象,没有真正的下手处,那个修行是不是在盲修瞎练,是不是在打胡涂仗?那只是什么?幻想的产物。所以,今天透过如实观照,要让你发现一切烦恼的根本是什么,它为什么起?起了是什么现象,跟我们上课的缘起有什么关系,跟这个所谓的三法印有什么关系?你必须透过如实观照去发觉它的根本问题,你才会有下手处啊!但是,如果你用你过去的观念,你就没有办法发现真正的问题。为什么?被你自己的观念迷惑了,被你过去的知识误导了。因为你过去的知识里面,已经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了。其实这“一”和“二”是主观的产物,它并不能代表实相。因为众生的虚妄分别,已经习惯很久了,在虚妄分别里面,怎么会看到真实的现象呢?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为什么一定要内在具足这几个条件--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下判断、不下结论,也就是纯粹的观照,然后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之下,而且还要绵绵密密的,——不是有烦恼才对治,这个跟烦恼没有关系。应该在我们生活中的行、住、坐、卧的每一个当下去观察,而且要一段时间真正的用心深入。其实当你真正在如实观照时,与参禅(注意听!)的

那个起疑情没有两样,有它相同的意义。所以表面上看起来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做不到?因为参禅要参到疑情成片更难,一样的道理,是不容易的。但问题是参禅的内容跟我们如实观照有一点不同,所以,这个如实观照有如实观照的内容。

我们一般的对治有后遗症,但是如实观照不会有后遗症,不会有副作用,就象吃药产生副作用一样,没有这个问题。因为在如实观照里面,它是一个整体性的、没有分裂的一种状态。注意听!它是完完全全的一个全然的状态,它没有产生分裂。比如讲,我在对治我的烦恼时,烦恼是一,我是二,我跟烦恼是相对的。我们在如实观照时,没有这种分裂状态,精神上、思想上、观念上都没有分裂的状态,它只是心灵全然的观照而已。它没有一个敌人,没有一个对象,只是纯粹的在观察而已。它不会产生分裂,这样就不会产生后遗症。只要产生分裂,都会落入实有的那种状态之中,就会被法迷惑了。我们有很多人功夫达到什么境界了,我看到什么了,得到什么感受了,有什么特殊的境界等等,幻相一大堆来了,那个是精神分裂。但是如实观照,师父保证你们用这个方法,魔要侵你侵不入,不要讲入魔了,懂吗?“走火入魔”,不迎不拒、不取不舍的话,“佛来佛斩,魔来魔斩”才是真的呀!怎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来佛斩,魔来魔斩”?就是不迎不拒。所以说,不要看这个很简单呀,要好好的去体会!真正的用身心完全地去体会它时,你会发觉它的奥妙。

为什么我现在不讲结果?我只讲这个现象、这个方法,但是我不讲结果,原因是什么?要让你们去实践,在实践中一一的去发觉真相,这个真相必须要靠你去真正地体验和真正的证知,这时才会产生真正的受用。我们所谓的解脱受用是在如如实实的、亲身完完全全地体证,那种体会就是“悟后的证入”。如果我今天跟你们讲结果“它的结果是这样,结果是那样”就变成答案了。你们现在都懂了:“喔,原来一加一等于二,我懂了”。那真的懂了没有?没有。那只是观念上的知道。所以为什么没有答案,要你们去亲身体验?而且这个实践是很重要的,你缺少这个实践,那么,这个理论有没有用?同样没有用。所以,这个理论一定要透过实践,才能产生它真正的功用。然后,当你产生那种觉受或者功用时,你会发觉很多问题跟你原来想象的,真的是一百八十度的不同。然后你虽然不想改变什么,你虽然不想得到什么,但是你所要改变的、所要得到的、一般所需要的,它都有了。这就很奇怪哟:你想改变它,你改变不了;你想对治它,对治不了。但是你照这个方法,你不想改变什么,一切都会改变;你想断的,不要想断它,它竟然断了。你不想断的,它反而不断。这就很奇怪。就有这个奥妙喔!所以,这个方法当然有它的理论基础,有它的实际内容,但是,由于它是让你们以实践为根本的一个方法,所以不讲答案。答案是什么,由你们去体会,由你们去认知、去实践。当你们实践体会到时,就会知道:“原来师父就是要我们这样子喔”!会知道师父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当你们有所体会、有所认知时,你们要跟师父互相探讨,才不会执著在得少为足上。因为我们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所谓“悟”呀!讲坦白话就是悟,就是见道,就是见法,就是悟实相呀!但是,如果你们的目标不是在那个地方时,师父就要点你们了:“这个受用是很好,不错,但是目的不是这个,还要继续”。这样,我决不会让你们停在某一点上,或者某一种受用上就满足了。我们过去这些同参刚开始跟师父研究时,一头雾水,身心很忙乱,家庭很混乱。一段时间的如实观照以后,身心真的很舒服,家庭也改变了,生活安适多了,就很满足了:“这个法很好”。但是师父为什么呵你们:“不要得少为足啊!这个是过程,是副产品,不要以为只是这个”。所以有很多人身心改善了,人际改善了,家庭关系改善了,圆满了,就很欢喜,以为这个就是很好了。但是我告诉你,如果认为这个很好,那你们糟糕了,就停在这个地方了,忘记了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那个问题,是在了解诸法实相的解脱。这个不是世俗一般的所谓比较好、圆满一点的结果,不仅仅是这样子。所以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不要以为人间一点好的收获就满足了,不是这样子。如果这样,我们如实

观照就没有什么大意义了。大家发发心,行行善也很欢喜,就象我以前讲的,你买一点猪肉,买几个蛋,买几块豆干,拜土地公,也很欢喜,不是这个欢喜而已。如果两夫妻臭味相投,那两个也很圆满,这与生死解脱不一样。不是说我与我的同修两人意见好一点,没有矛盾,我忍耐他,他忍耐我,我们现在可以和平共处了,这样子就满意了吗?如果是两个臭味相投,两个都喜欢赌搏,一齐去赌搏也很欢喜。所以,我们的目的不是在解除我们生活上的问题而已,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在。我们的目的不能够离开这个最重要的目标,我们才不会半途而废,不会满足在一个小小的改善就很欢喜了。这个很重要,今天先把这个重点讲清楚了,但是这个微细处有什么疑问的,可以提出来问,师父会针对你们每个人不同的需要、不同的问题,再给你们加深回答,这样,我们的如实观照会慢慢的衬托出更多方面的问题。

如实观照的方法

―—摘自体方法师《杂阿含》讲座

真正解脱的人,是生命全然的展现,不是在语言的表达!你的身心活在这个人间,你得大自在——不偏不倚、不染不住、不取不舍,万法对你都没有妨碍。“若能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要精进修行,现在的社会只能用如实观照的方法:从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觉,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加上一个观照。开始我们的习性很强,容易散乱,容易被外境转,所以辛苦一点;专注力较强以后,跑掉了,抓回来,跑掉了再抓回来;如果你慢慢地把这个观照力加强的时候,你就不用起心动念的再把它抓回来,它不会跑掉的。我们只要时时“ 系念在前”,习惯了,路熟了,那个时候的观照力不用起心动念的。你觉得:你活着,从你意识清醒的那一刹那开始,你就开始观照了,你不会离开观照的。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你就会发觉:其实修行也不难!当你在觉照中,那个习性不能作主,觉照本身就是一种力量,觉照的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功能!那个探照灯一打开,犯过错的机会就不大了。我们就是在失照、无明中才会随着习性而转。如果你时时刻刻把那个灯开着,黑暗自然不来;但是,你把灯关掉,黑暗一定会到的。所以,我们只要保持着觉照这个觉性,它就会产生自然的功能,这是法尔如是的功能,它必然有这个功能的:第一可以防患于未然;第二观照力强了,你就可以发觉我们身心的真实相。一旦明白了,你就不再颠倒了。你知道什么叫“法性”、“法尔本然”?什么叫“本自空寂”、“寂灭”?真的明白时,你就不再颠倒了,你有一个安住处,时时刻刻不会离开的,那时,你就会安然。修行,不是一下子山洪暴发,要细水长流,要持之以恒!所以,如实观照就是居士们在这个社会中时时刻刻摄心的方法。

什么叫正智正念?“觉诸受起,觉诸受住,觉诸受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觉诸想起,觉诸想住,觉诸想灭;觉诸觉起,觉诸觉住,觉诸觉灭,正念而住,不令散乱,是名善男子难陀,正念正智成就”。时时刻刻观察我们的身心变化,它的起、住、灭的过程都清清楚楚地觉知,这个叫“系念在前”,这个叫“正智正念”。师父的如实观照,其实就在一刹那中,一个“看”字中间让你发觉什么叫“正智正念”,这个就是师父的善巧处!在“看”的时候,“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判断,不下结论”,千万不要去干扰它!为什么?为了发现真相!你在“正智正念”中只有当下,你看到的只有当下的生命现象:当下不会落到过去,当下不会落到未来,当下就是清清楚楚、不动不摇,生命的真相就只有当下!一个当下有正智正念的人,当下就不颠倒:你不会再落入过去的影像中、过去的记忆里面,不会受它的左右,不会落入过去的影像思维的一个模式中,前际就会断;那么,前面的影像不再影响你时,未来的种种,你也一样不会执著为实有不变的,后际就会断。活着,只有眼前——当下,因此,无所取、无所求,自觉涅盘。涅盘是正智正念进一步地体会——贪瞋痴永灭,烦恼永尽。如果我们没有正智正念(如实观照的“看”),我们会随着习性而转。我们现在的思维模式里面,我们的

意识里面,潜在的是什么东西?过去的经验!尤其是痛苦的、烦恼的,呵,染着最深!被那个“受、念”的感觉束缚了,总是在真实不变的实有感里面,没有看清楚“受”起而后“受”会灭,不知道“想”起、“想”会灭的真相。如果是真的实有,起了,不会灭。既然起了,又灭了,它是永恒的吗?它是实在的吗?但是,我们却会把那个感受留在我们的意识里,储存为一种影像,时时刻刻拿出来,以为是真的。我们从来没有认识过我们的念头,不知道念起念灭,受起受灭的真相,而被虚幻的“受”和“念”拖着走,带来的只是忧悲苦恼!而“正智正念”的功效:念、受起,知道起;念、受灭,知道灭……一直看,一直看,明白了,就体会到“念”的虚幻性,明白“受”的非实如幻。当你在念起、受起看着它时,你会发觉到它当下就灭了,这样的虚幻非实!我过去为什么被它骗了这么久,乃至生生世世爱、取、有?是因为受!这个受有多重要啊!不仅生生世世的轮回是因为它,而且,这一生为了这个一时半刻的苦、乐感受而作牛作马,造业无边,真是糊涂透顶了!所以“正智正念”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没有建立深刻的缘起正见,如何产生“正智正念”?因此,必须把我们脑子里原有的错误知见慢慢地修正,依止缘起正见,把它变成我们思维的原则和根本,我们从这个正见的思维模式中出来的,就是“正智正念”,唯有这样,你才能护持在所谓的“正智正念”上。正智正念进一步体会进去,就是涅盘。当你时时刻刻在观照中,“系念在前”,“正智正念”,你的定力会加强,你会不散乱;随着定力的加强,你的观察力、洞察力、明白度会越来越清楚,忽然间,你整个问题解决的时候,你就知道它的奥妙。当你明白时,你才知道什么东西在明白:今天学的正见——在里面的软件程式会发挥作用。你们才知道:哦,原来这才叫作相应!这个软件程式慢慢、慢慢地建立稳固时,当你在观照中、觉照中,忽然间“啪”一下子相应了!什么相应?那个正见出来相应!你会发觉奥妙:原来不过如此!鼻孔都是向下的,你就没事了,解脱了!

所以我们学法不要以为很深很深,其实,法是非常普遍的、很如实的,时时刻刻的展现在时空中,每一个当下你都可以了解它。只是由于我们无明、无知,故而看不到。所以,学法要有悟性,要去体会,要当下去明白、提取。懂了,所有问题都解决了;不懂,它会再来。

我们都活在幻相中,而不知道那个是幻相;当下找不到的,那个是真相。所以,师父为什么在如实观照时用一个“看”字?“看”就是找,“看”就是觉知,“看”就是注意它,“看”就是观察它。当你“看”的时候,绝对找不到!为什么用这个作为你们的下手处?为什么要你们从这里进去,去体会它的奥妙?一切的奥妙都在这个“看”字之下会现出来,就在这里,这是下手处。体会到了它的奥妙,进一步才能体会什么是法性。体会到法性的本然,你们就有位置了,就站在法性上了,不再颠倒了!这个是过程。入手处不明白它的奥妙,后面的成果是不可能出来的。这是我一生所学体会最重要的关键所在!拿来给大家作个入手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要弘扬如实观照的原因。

活着时,每一个行为、起心动念,我们加上一个觉知,加上这个觉知就能慢慢地体证到“正智正念”、“系念在前”的重要,你才会活在真正的生命里面。你不是活在过去,也不是活在未来,如实地活在生命的当下。这个生命的当下,我们都忽视了。人真的很奇妙,都活在过去与未来,眼前没有真正活过。什么叫活着,什么叫生命?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叫活着吗?未来的,还没有到,叫活着吗?什么叫生命?身心当下能作用的,才叫生命!过去,已经没有了,未来还没有到,什么叫生命?如果我们真的落入时间相、相续相,我们就被时间相迷惑了,就落到过去和未来。其实,生命只有当下,离开当下,没有生命!为什么?一刹那前已经过去了,已经永远不再来了;一刹那后还没有到,你怎么样也体会不到。活着只有当下!

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到底要修多久,到底要定多久才叫禅定?师父的禅定只有当下!当你们在听我说话时,你们不颠倒,正智正念现前,这个当下就是定!当下没有贪瞋痴,当下没有烦恼,懂吗?当下没有随波逐流,当下没有被妄想束缚,当下身心安然自在,这个就

是定!那人家问:“师父:这个很难保持啊”!我说:要怎么保持?生命只有当下,还要保持什么?正是因为落入时间相,才要保持!生命没有时间相,生命只有当下,那还要保持什么?所以,你只要能够当下不颠倒,当下不贪瞋痴,当下不随烦恼走,那个就是定!那生命只有永恒的当下,所以,保持当下的清净难吗?要修禅定难吗?只要保持这个当下,真的很难吗?修行只有这个当下,很难吗?禅定只有这个当下,很难吗?只要有正智正念,当下一个正智正念就好。注意听!正智正念不要很久,只要当下有正智正念就好!生命只有当下,只要你活着,有觉知时,保持这一念觉知就好,不要二、三十年修行,不要几生几劫的修行哦!修行只有当下,那当下明白,不是当下顿超吗?什么时候能超越?在你没有生命的时候呢,还是在过去、未来超越?当下明白就是在当下超越。既然是当下超越,是不是顿超?注意听!这个也是一个入处哦,要明白!如果你听法的当下,没有体会到,你现在还没有超越;如果你现在明白了,当下就清净。当下就清净,不是顿超是什么?当然没有超的就没有超,一超就是顿超,这样明白意思吗

_目的论_观照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

第25卷第1期Vol.25 NO.1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Pingxiang College 2008年2月 Feb.2008“目的论”观照下的汉英公示语翻译 魏志荣1,凌 薇2 (1.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西南昌 330031; 2.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江西萍乡 337000) 摘 要: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功能目的翻译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对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指导意义所在,以便更好地净化我国的公示语语言环境。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公示语翻译;指导意义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49(2008)01-0114-03 公示语,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1]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公共设施,小到大街小巷,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而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临近,作为“城市面容”的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正日益成为一个严肃的课题。 一、翻译目的论简介 目的论是德国学者弗米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她所说的“目的”是指“某个译文或翻译行为的目的”。[2]“功能目的翻译理论”[3]的形成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赖斯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了功能目的理论思想的雏形。她认为,好的译文应该努力与原文对等,在等值不能实现的情况下,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她根据翻译行为理论提出翻译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同时她还强调翻译行为应置于整个大的文化背景中考虑。在弗米尔“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兹?曼塔利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目的论,她视翻译为一种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的复杂的交际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参与者,包括发起人、组织者、原作、译者、目标文本的使用者和接受者。除此之外,另外一位德国著名学者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模式。在目的论中,最重要的三大准则是目的准则,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其中目的准则是最高标准,“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这两个准则都要服从于目的准则。 作为公示语翻译,其目的也非常明确,即在公共场合能够起到指示、提示、警示的作用,给在华外国朋友提供最周到的服务。而翻译目的论的最大优势之处在于,它摆脱了“等值论”的束缚,从译文文本功能和译文读者的要求出发,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应将自己放在译文读者的位置上考虑,使译文既能连贯自如地传达原作内容又符合目的语规范和文化标准。毋庸置疑,将翻译目的论指导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二、目的论在实际应用中对汉英公示语翻译的指导作用 公示语作为一种目的非常明确的应用文体,其目的就在于为在中国生活的外国朋友提供尽可能多的方便,促进中国与世界更好地融合。因此公示语翻译必须达到成功的交际目的,让外国朋友正确理解公示语所表达的意思。而功能目的论正是从译文的交际目的出发的,它主要强调译文功能,翻译行为及其翻译策略。但由于中西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原语作者意图及语篇形式与译语文化读者 收稿日期:2007-11-02 作者简介:魏志荣(1980-),女,湖北汉川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文本翻译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下,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科技交流促进各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旅游业也迈进全球化时代。很多外国游客渴望通过旅游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和经济发展的情况,因而汉语旅游文献的翻译已成为我国对外宣传、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途径。根据Reiss的文本类型理论和Vermeer的目的论,原文本的类型不同,其翻译目的也会有所不同,翻译不同类型的文本所采用的策略和方法也会有所差异。因此,从文本的角度探讨旅游资料的翻译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二、目的论 功能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在1971 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中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思想的雏形。而后,汉斯·威密尔在与赖斯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功能目的论”这一概念,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并强调翻译并非简单的由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转换的活动。之后,克里斯汀娜·诺德对功能派理论进行全面总结,使其更加系统、完善。 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行为的目的,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使译者拥有更大的自由。目的论指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译文读者是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译文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阅历,每一种类型的翻译都有特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所以,在目的论下进行旅游文本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旅游文本和景点的特点的同时,并高度重视译文的交际功能和社会功能,以提高译文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可接受性。 三、旅游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目的 旅游文本包括经典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方梦之,毛忠明;2005)。旅游文本是一种大众化的通俗读物,其目的是帮助游客了解相关的自然、地理、文化方面的知识。就其问题功能而言,传递信息和诱导行动是旅游资料的两个主要功能,因而其语言表达必须准确、通俗、简洁,能雅俗共赏,利于不同层面读者理解和接受(贾文波,2004)。因此,旅游文本翻译应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考虑到读者的阅读目的和阅读习惯,注重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最大限度的取得旅游产品的预期效果。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将文本类型分为表达型、信息型和呼唤型。旅游文本属于呼唤型文本,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功能翻译理论的观点,旅游翻译应注重突出译文的“呼唤”功能,注重信息的传递效果,使译文读者尽可能获得与原文读者

功能目的论

浅谈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的差异性 关键词:翻译理论功能对等目的论差异性 论文摘要:在当今翻译界,尤金?奈迭和德国功能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著名的美国语学派翻译大师,其关于翻译的“功能对等”核心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然而,“功能对等”和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一“目的论”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对这两种翻译理论的比较研究,在两者相似性的基础上,着重谈二者的相异性,说明后者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前者的缺陷,拓宽了翻译研究视角,是对前者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 一、尤金?奈达“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理论是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大师尤金?奈达提出的,是翻译理论的核心,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翻译理论界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是我国较早被引进的理论之一。因此,在译学界的影响较大,也是国内译学界评价较多的理论。“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词汇对等;(2)句法对等;(3)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因此,在文学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的四个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与以往的翻译理论相比较,功能对等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将翻译纳入语言学的研究领域的同时,还将文化以及西方文论中的读者反映纳入到翻译研究的领域。功能对等理论以意义和风格对等为基础,强调译入语读者对译文的反映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映基本一致。将读者客观反映作为衡量译品好坏的标准。 二、德国功能派“目的论”概述 功能派翻译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其形成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首先,凯瑟琳娜?莱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yandLimitationsinTranslationCir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不久以后,其学生汉斯?弗美尔(HansVermeer)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等值论的束缚,创立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根据这种理论,所有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弗美尔的“目的论”基础上,贾斯塔?赫利?曼塔莉(JustaHoly―Manttari)进一步功能派翻译理论。她用信息传递来指各种跨文化转换,视翻译为一项为现实特定目的的复杂活动。20世纪90年代,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naeNord)已有功能翻译理论,写成《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TranslatingaSaPur―posefulActivity),提出“忠诚”原则来完善功能翻译理论。 三、“功能对等”和“目的论”的差异性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不同 1.“功能对等”的理论基础 (1)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尤金?奈达在1964年出版的《翻译探索》一书中,从社会语言学和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提出了“动态对等”(dynamicequivalence)理论。后来,奈达用“功能对等”(functionalequivalence)替换了“动态对等”,因为“功能”二字把翻译视为一种交际形式,着重于翻译的内容和结果,因而比“动态”更合理。 (2)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尤金?奈达,根据乔姆斯基的“转换生

如实观照

今天跟大家来谈一谈如实观照的方法问题。 我们上课这一段时间下来,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在理论上、法义上都有某一个程度的了解了,但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行为和身心的状态中,还不能达到真正的所谓受用呢?法是听了很多,也知道很好,但是为什么我做不到?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在这里。 一般来讲,我们说因为听闻佛法马上就得大受用的,凭良心讲不多。自古以来,我们不能讲没有这种人,但是这个实在是少数的少数。其实,真正听闻佛法以后,从佛法的正见来讲,不仅要通过闻思修听闻的这个阶段,还要透过我们的思维、观察,对这个法义有更深入地了解,去肯定它里面的一些微细的地方,要更清楚、更明白它;然后还要去实证,就是说,在我们的身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怎样去取证——去证明它、去修证它、去悟入,一般闻思修的过程就是这样。那么,我们今天连在思维上、观察上都还没有办法深入时,你还只是在“闻”的这个阶段里面,要达到身心的受用就很不容易。 我们大家现在可能有这么一个共同的感觉: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真正的解脱,那么不管我们怎么进步,只要与这个解脱不相应的话,那个受用毕竟还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先要有一个目标。今天学佛,我们也知道:过去不论造了多少业,我们只要断了烦恼、解脱了生死,业力就不再相续了。因为有这么一个捷径,所以我们的目标,就先放在怎么样断烦恼上面。我们现在听了很多道理,知道空呀、不实呀!都懂了,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理论上空,行为上却空不了呀?看到东西还是会起种种分别、判断,然后还要取呀贪呀,还是会起烦恼?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不能只有靠理论,我们也不能只有靠观念,我们要用我们的身心,去发觉这个理论里面的正确性,它与我们的生命是不是有着直接的关连性,一定要先发觉这个问题。 如实观照,也就是闻思修过程里面“思”的这个过程。思维,这个中间还要加上观察,思维和观察,这个才叫观照。那么,在什么地方思维和观察呢?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一般人分内外:内叫身心,外就是世界,山河大地的一切万法都是我们观察和思维的对象。不过我们的这个如实观照是比较重视内在的。因为外在的一切,虽然它会引起我们内在种种的执着和分别,其实重要的还是内在;你内在的问题处理好了,外在的东西要困扰你就比较难。所以,以这种过程来讲,应该是偏重内在的。当然你观察外面也可以,观察内里也可以,但从比较直接受用、比较快来讲,我们是偏重于内在,就象般若心经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个“照见”是在讲什么呢?你知道五蕴是空呀,大家都会讲,但是,问题是有没有真正的、实实在在地“照见”呢?真正的“照见”,般若心经讲了,确实是可以“度一切苦厄”。而“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生死、断一切烦恼。因此我们就知道“照见”两个字是多么重要!如实观照与心经“照见”的功能相同,就是要达到“度一切苦厄”,重点是在这里。 那么,讲五蕴就是不离开我们的身心。以小乘的修法来讲,重点在身心“我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功能目的论视角下的博物馆文本汉英翻译启示 博物馆是一个地域历史和文化积累的总和,是继承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也是展示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窗口。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指导,以宁波帮博物馆的文本翻译为实例,探讨目的论,特别是“目的三原则”对博物馆翻译的启示,旨在呼吁加强人们对博物馆陈列翻译的研究,呼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对文物资源的翻译应采取高度负责的态度,从而创造更加良好的旅游环境和文化氛围。 标签:博物馆文本宁波帮目的论文本翻译 一、引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窗口,是城市人文精神、历史故事、建设发展的缩影,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作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本是国外游客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媒介,因此,其翻译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学者对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研究不多,由于缺少理论指导,译文质量也存在较大问题。 对于博物馆文本跨文化交际的特点,传统的翻译理论推崇奈达的“功能对等”,纽马克的“交际翻译论”等。我国则有严复的“信、达、雅”,鲁迅的“信、顺”,傅雷的“求神似而非形似”,钱钟书的“如化”等翻译原则与标准。博物馆文本翻译作为以宣传国内文化为主要目的的交际性翻译活动,现有的翻译原则与标准已无法满足翻译的客观要求。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摆脱了以源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创立了功能翻译理论的关键理论: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德国功能学派目的论为博物馆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将翻译看作是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有目的的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中为了创作功能合适的译文而采用的原则和策略。 宁波帮博物馆是宁波城市文明和人文环境质量的具体体现,是投资软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传递的重要媒介,博物馆文本翻译的质量关系到文化交流的成败。本文试通过对宁波帮博物馆文本翻译的实例分析,讨论功能目的论原则下的博物馆文本翻译策略。 二、功能目的论与博物馆文本翻译 (一)功能目的论 德国功能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翻译功能派的主流,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凯瑟林娜·赖斯(Kantharina Reiss)、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贾斯特·霍斯·曼特瑞(Justa Holz Manttari)及克里丝汀·诺德(Christiane Nord)。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创始人,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1971)一书中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标准之一,提出了基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关系的功能批评模式,首次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按文本的不同功能,赖斯提出了“信息型”“表达型”和“诱导型”三大功能文本类型。赖斯的功能文本类型强调了不同类型的文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其文本功能。博物馆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 弗米尔的目的论是功能目的论的核心理论之一。目的论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所要达到预期目的的策略。也就是说,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应由译文预期目的所决定和接受者等其他参与方的分析,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所认为的翻译参与人(作者、译者、读者)的范围。功能目的论的另一种观点则是诺德将“忠诚”引入目的论,提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探析企业网站翻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已经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想要走出国门,把自己的产品推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官网简介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作为企业的广告牌,向世界各地的潜在客户推介企业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传统翻译理论不同,目的论为应用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目的论,翻译目的是翻译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因素,每一个翻译策略的选择都取决于翻译目的。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探讨公司网页中企业简介的英译问题,希望能为公司网站简介的翻译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标签:企业网站;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 1目的论简介 汉斯·威密尔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威密尔认为,翻译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行为。任何一项翻译活动都有其特定的目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译文的功能和预期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翻译。翻译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着整个翻译过程,同时也影响着翻译策略及方法的选择。因此,译者要根据翻译目的来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一共包含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这三个原则。目的原则是指翻译应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连贯原则是指译文必须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并能被目标读者所接受和理解。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是忠实的程度由翻译目的决定。这三大原则构成了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则,尽管在多数情况下,译文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三项原则,但是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应被采用的首要原则。 2企业简介文本介绍 企业简介是企业官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企业的自我介绍。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它提供企业的相关信息并号召消费者来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翻译好企业官网的公司简介,译者必须深入了解企业简介和它的功能,从而更好地达到翻译的最终目的。 2.1定义 企业简介本质上来说是代表公司的一份简历,公司用它来建立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简介中通常会展示公司的商业战略、独特优势以及相关经历。这些信息会帮助潜在的消费者、贸易伙伴甚至求职者更好的评估公司以决定这个公司是否值得信任。本篇文章中的数据主要来自中国知名家电企业的英文官网。

奥修-静心观照

靜心觀照 奥修 原序 為了人類的自由和靜心,成道大師奧修創造了一種世界性的反叛。你或許會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選擇,自由和靜心之間會有怎樣的聯繫?而這兩者的微妙的聯繫是理解人類未來潛能的關鍵點。靜心就是對愛、親密、創造和擴展打開我們能量的門。按照奧修所說,沒有其他的門,沒有其他的道。自1953年奧修大師成道以來,他已給門徒們、尋道者們闡釋了世界上許多偉大的宗教傳統、神秘主義傳統和秘傳的傳統,他的演講已編成了400多本著作。他在演講中,將生命注入了無數古代和現代的神秘學家中,使他們所教導的智慧更易理解,並與我們當今的生活休戚相關。 此書是從奧修廣博的靜心著作中選編而成,其中包含了眾多的方法,這些方法能幫助我們發現他所說的「靜心:最初也是、最終的自由」,大師曾說過:「靜心不是什麼新的東西,是你與生俱來的;頭腦是新的東西,而靜心是你的本性。它是你的本性,它正是你的存在,它怎麼會是困難的呢?藉著與某種我們認為在阻止我們自由的東西作對,或者去尋求某種我們以為會給予我們自由的東西,這樣才使得靜心困難。事實上,只要讓放鬆進入我們自身,生活在每一個片刻中,這才是根本的。全世界的人都在為擺脫某種事物盡力抗爭著,這種抗爭或許是針對一個嘮叨的妻子,或是一個專制的丈夫,專橫的父母,或是在工作中壓制創造力的老闆。我的抗爭既是與一種壓抑的政治系統作鬥爭,也是通過無數次治療來擺脫兒時對自身的制約的一種努力,這種抗爭並沒有使我自由,這只是對我認為那些不讓我自由的事物的一種反應。 靜心的自由也不是為某種事物尋求自由而進行的一種探索。我們中有多少人曾夢想生活在某種環境或是烏托邦中,它能讓我們放鬆井成為我們自己,而使我們每天生活中無需競爭和緊張?我的體驗已昭示我,我們正在尋求的自由並不依賴于外在於我們自身的事物。因此,什麼是我們所渴望的自由呢?我曾聽過奧修描述的「就是自由」:生活在此時此地,一個片刻接著下一個片刻,既不生活在記憶中和過去的壓抑裏,也不生活在未來的夢想中。他曾說:「吃——就是吃,與它同在;走——就是走,與它同走。不要跑到前面,不要跳到這兒跳到那兒。頭腦總是走到前面或者落在後面,只要停留在那個片刻中。」我們中許多人肯定體驗過大師對頭腦的一些說法,頭腦總是跳到前面或者落在後面,但它從來不在那個片刻中:它總是在不斷地嘮叨著,當這種嘮叨發生,那麼它就剝奪了我們存在的那個片刻,以及盡致的生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頭腦在嘮叨個不停,我們怎樣能盡致地生活呢?你可以嘗試一個小試驗來瞭解你自身,將書放在一邊,閉上你的眼睛,看看你只是坐著並享受你對身體的感覺和在你周圍的任何的聲音會有多久。這段時間或許不會很長,也許一分鐘,你的頭腦就開始嘮嘮叨叨,如果你坐一會兒,注意它嘮叨些什麼,你會感到吃驚:你會發現你正在與自己進行著許多不同的語無倫次的對話,如果你聽到別人這樣大聲地說出來的話,那麼你一定會認為他瘋了。這種不停地嘮叨逐漸地剝奪了我們的生命,阻礙著我們去享受生命給予我們的每一個片刻。這種失去控制的嘮叨將我們與生命中寶貴的片刻隔離,並剝奪了我們生命中這些寶貴的片刻,那麼我們對此做些什麼呢?我曾聽大師一再地告訴我們要靜心,我曾聽他說,我們不能直接使嘮叨的頭腦停下來,但通過靜心,嘮叨會慢下來,最終消失。對於靜心,頭腦成了有用的工具,再也不是以它的不停地嘮叨來奴役我們。然而我們常常被大量含糊不清和與當今生活無關的靜心技巧所困擾。奧修將這些技巧去偽存真,凝煉其精華,給予了超越我們想像的一把打開宇宙之門的鑰匙,這把萬能的鑰匙就是觀照:直接但深入地觀看的狀態,並接受我們自己本真。 奧修告訴我們:觀照只意味著超然的、不帶任何偏見的觀看,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秘密。這事實上簡單得讓我錯過了好幾年,我們都肯定地以為我什]懂得觀看,我們整天在觀看我們周圍的事物,我們看電視,我們看別人從我們身邊走過,注意他們穿著什麼衣服,他們的長相是怎樣的,但一般我們不觀察我們自己,當我們觀察自己時,通常是通過自我意識來評判,我們會注意到自身有某些我們不喜歡的東西,而就開始擔心別人會怎麼想,通常這些頭腦內部的嘮叨令我們感覺苦惱,這並不是觀照。奧修提醒我們:「無需做什麼事情,只是作為觀照,成為一個觀察者,一個看者,看看頭腦的動作——思想經過,欲望、記憶、夢想、幻覺,只是遠遠地站著,冷靜地看它,看著它,不帶任何判斷,沒有任何責備,既不說‘這是好的’,也不說‘這是壞的’。」讀這本書,你會發現什麼是靜心的觀照。當處於大師的「在」當中,觀照就自然地開始發生了。在那些時刻發生中,那時你只是帶著內在的寧靜坐著、聽著、感覺著、觀看著所發生的一切,這種寧靜就像廣闊而空明的天空,但卻是帶著生命的震顫。奧修的家就是天空,他的存在就是寧靜,他的話撫慰心靈深處,他的歌就是那空明的天空之歌。 「你的內在本性不就是內在的天空,雲來來去去,星球誕生又消失,星星升起又殞落,而內在的天空卻依然如此,不曾被觸一及,沒有被砧汙,沒留下痕跡,我們稱那個內在天空為‘莎克心(sakshin)’,觀照,那就是靜心的全部目標。」「進入,享受內在的天空。記住,無論你能看見什麼,你不是它;你能看見思想,然而

目的论下的《画皮》英译文本赏析

目的论下的《画皮》英译文本赏析原文背景简介 《画皮》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在清代前期,以才子佳人和市井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空前盛行,小说家的审美趣味从历史故事和神魔世界更多地转向了现实社会。蒲松龄生在明清易代的乱世,从青年时期便热衷于记述神仙鬼怪等奇闻异事,他把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个人遭遇的坎坷造成的“孤愤”、“狂痴”的人生态度融入了作品中,《画皮》就是《聊斋志异》卷一中的一篇,该 篇小说是一篇极具中国特色的文章,所以在翻译此篇文章时不免会被中国的一些本土性质的词汇、句法、篇章干扰。 原文特色文化分析 《画皮》这部小说蕴含了大量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表达,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一些民俗,历史典故,中国哲学,中医等中国元素,对译者而言这些都是很难赏析的元素。因此在赏析此类元素时,需要慎重考虑如何进行译文赏析,其中一些表达展示了中国的灿烂文化内涵,需要保留,只有这样中国文化才能走向世界,并让更多人了解中国文化,有一些表达蕴含了很深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目的论起源 目的论起源于上世界六七十年代,该理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汉斯·费米尔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翻译理论模式,与此同时它还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认为,翻译时一种基于原文本的、有明确目的和意图、部分通过言语媒介的跨文化互动行为。翻译时一种有目的的互动,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让那些由于语言障碍无法交际的人实现交际活动,具体操作起来就是向译入语读者提供原作想要表达的内容。费米尔指出目的论共包含了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目的原则 目的原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也就是说,只要达到预期目的,翻译不一定忠实、对等于原文。因为每一种文本都是为特定的目的而创作的,并且为该目的服务。因此,一个文本最终被大众接受,还要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策略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其中《画皮》属于表达型文本,表达型文本中美学成分是最主要的。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的时候需要为读者创造美感,因而译文要有与原文类似的艺术形式。该篇文章的目的就在于传播中国早期“灵异“文化,这种传播文化的目的就可以类比西方的”Gothic“小说。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17570879.html, 功能派目的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 作者:李济 来源:《对外经贸》2011年第05期 [摘要]功能派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该理论为广告翻译研究 提供了新的视角。以翻译目的论原理为理论框架,从广告翻译的目的性出发,提出遵循译语广告的语言特征、实现成功跨文化交际、迎合译语消费者心理,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以达到商品的营销目的。 [关键词]功能派;目的论;广告;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74-0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其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的凯瑟琳娜·莱斯。1971年她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首次提出翻译功能理论(Functional Approach),将“文本功能”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形成了功能主义理论的雏形。此后,赖斯的学生弗米尔摆脱以原语为中心的“等值论”的束缚,提出功能派的奠基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ie)。其核心概 念是“任何翻译都是有一定目的的,或者说都是要实现一定的功能的,而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往往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人物诺德继承和发展了第一代目的论者的理论,提出“功能加忠诚”(function plus loyalty),完善并拓展了目的论应用领域。 目的论共有三个法则,即目的法则(Skopos rule)、连贯法则(Coherence rule)和忠实法则(Fidelity rule)。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忠实性原则服从于连贯性原则,而二者均服从于目的性原则。也就是说在为达到翻译目的必须改变原文文本时,忠实性原则不再适用,决定翻译过程的根本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规则。由此可以看出,功能派目的论对原文的地位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贬低。 二、广告翻译的特征和目的性 根据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AMA)的定义,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即由特定的广告主通常以付费的方式通过各种传播媒体对产品、服务或观念等信息的非个人推介行为(Advertisng is the non-personal communication of information usually paid for and usually persuasive in nature about products,services or ideas by identified sponsors through the various media)。 广告的专门用途在于:提供商品信息(information)、争取顾客(persuasion)、保持需求(maintenance of demands)和开辟市场(creating mass markets)。广告语是一种特殊的实用文体, 语言简洁、鲜明易懂、说服力强,具有极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广告翻译不同于文学作品的翻

人类的自我观照

人类的自我观照——福斯塔夫和阿Q 福斯塔夫和阿Q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喜剧人物,分别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和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中。他们性格的喜剧性和结局的悲剧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们至今对福斯塔夫和阿Q仍是既恨又爱。也正是由于他们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之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形象。 同为喜剧人物,从诞生至今,他们一直以无穷的艺术魅力和深广的反思意义吸引着众多专家学者多方面的探索。其实从人们对福斯塔夫和阿Q的喜爱中,我们可以窥视到复杂而真实的人性。不妨可以这样说,福斯塔夫和阿Q是受众自我的镜像,在福斯塔夫和阿Q身上集中了人类普遍的特征,有优点也有缺点,人们看福斯塔夫和阿Q就是在看自己。福斯塔夫和阿Q是多样性的有机统一,这种有机地统一使得这两个人物形象具有具体普遍性。本文试从福斯塔夫和阿Q 的以下几个性格共性来分析福斯塔夫和阿Q所反映的受众的心理。 首先,在他们身上体现了许多人类的优秀品质。福斯塔夫很可爱,并且幽默、机智。当人们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福斯塔夫时,很多人会认为他是一个贼、骗子、吹牛大王、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没落骑士。可是,人们又对这个胖得终身没有见过自己膝盖,经过的地方都淌着一层油的破落贵族表示出了极大的喜爱,人们抵御不了这个喜爱追逐女性的傻瓜。人们喜爱他包括他的一切缺点、恶作剧,甚至认为这一切在他身上必不可少,缺少了这些就显得不那么可爱了。虽然福斯塔夫出身封建阶级,但他对这一阶级视为最珍贵的品质——荣誉却嗤之以鼻。同样,阿Q有他农民的优点,即“真能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这是他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的展现。此外,他还嫉恶如仇,对钱太爷的大儿子的一条假辫子尤其“深恶而痛绝之”。作家赋予他们这些优秀的品质,体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期待。 其次,他们身上也集中了许多人性的缺陷。比如,胆小怕事却妄自尊大,爱撒谎吹牛,且愚蠢荒唐。作家赋予他们这些特质,正是人们补偿心理的外在显现。人人都想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备受社会尊重的人,却希望有一个像福斯塔夫和阿Q式的人在不构成对自我的损害时,以便从中获得娱乐,以达到自我精神的放松。

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中西酒文化比较 2 通过苔丝透析托马斯?哈代的现代女性意识 3 英语构词法对词汇习得的影响 4 浅析英语广播新闻的语言特色 5 论大学英语口语课外活动 6 英汉广告中的双关语及其英汉互译 7 文化语境视域下英语习语的汉译研究 8 DOTA游戏英雄名称汉译策略 9 外交辞令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 10 从许渊冲的“三美”原则论李白诗歌的翻译 11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 12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 13 论英语新闻翻译中的文化干扰及相应对策 14 论《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冲突和不确定性的体现 15 从英式桌球斯诺克看英国的绅士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6 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春节”和“圣诞节” 17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8 《呼啸山庄》中嵌套式叙述的美学功能 19 "工业小说"《玛丽?巴顿》的宗教解析 20 The Essence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Animal Farm 21 《榆树下的欲望》卡博特的悲剧分析 22 On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23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的分析 24 从跨文化角度浅析化妆品商标翻译 25 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26 中英评论性文章的写作风格的对比分析 27 关于中国文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28 解读奥斯丁小说《诺桑觉寺》对哥特传统的模仿与颠覆 29 论中西方建筑风格的文化差异 30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 31 《飘》中斯嘉丽的主要性格特征浅析 32 中英文隐喻对比研究 33 英语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34 论《重返巴比伦》中女性的身份的自我建构 35 中美家庭教育文化对比及其根源分析 36 圣经的女性意识 37 从文化的角度审视中西习语的来源 38 从《阿甘正传》中看美国梦 39 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在英语专业八级翻译考试中的应用 40 小说《黑猫》中双重人格 41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42 Study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

目的论下的外国影片的字幕翻译

目的论下的外国影片的字幕翻译 前言: 目的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与80年代初汉斯.威米尔(Hans Vermeer)提出的一种翻译观,他认为“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具有目的”,“翻译是一种目的性行为”,由于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不是单纯的一对一的语言转化活动,而是应该根据具体的要求,结合翻译目的和读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有选择的翻译。同时,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原则。目的论者认为翻译是有明确的目的和意图,在译者的作用下,以原者文本为基础的跨文化的人类交际活动。目的论主要有三大法则:目的法则,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符合逻辑,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能让接受者理解,并且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语际连贯又叫“忠实原则”,是指?g 文不违背原文,译文和原文存在某种联系,并不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内容上一字不差。在所有的翻译中目的法则是第一法则,即“目的决定手段”,翻译目的论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原文作者,目标作者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这三条准则的关系是:忠实原则服从于语内连贯,这两者都必须服从于目的原则。目的论认为,任何活动都是由目的主导的, 翻译的目的决定该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字幕翻译作为一个新兴的领域,应运而生。在字幕翻译的时候,目的原则是最高原则,其他两个原则应该服从于目的原则。而字

幕翻译则是一种以实现目标语观众预期目的为标准的交际行为,一个好的字幕翻译应该在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下,尽可能准确地将影视剧中的源语信息传达给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目标语观众,导演的意图和目的语观众的期待决定了字幕翻译的目的。因而,从翻译目的及字幕翻译的功能来看,目的论的适用于电影字幕翻译。 一、字幕翻译特点 字幕用来指翻译翻译电影,电视等大众音像交际类型时使用的两种方式转换的术语,字幕可以是语际间的,也可以是语内的。语内字幕翻译是指将话语转换成同语言文本,语际字幕指的是在保留影视原声的情况下,将原语译为目的语叠印在屏幕下方的文字。(张美芳,2005:83)因此,通常所说的字幕翻译指的是语际字幕翻译。字幕翻译的出现,不仅可以让观众从听觉上,而且可以从视觉上,全方位的把握电影的内容,享受到电影的魅力。 字幕翻译与其他文本翻译具有很大的区别,它属于文学翻译,根据我国较早研究影视翻译的著名翻译家钱绍昌所说,“影视翻译既含一般文学语言的要素,但也含有其自身的特点: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钱绍昌,2002)由于电影字幕的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要求字幕的翻译要言简意 赅,表意准确,一方面能够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的协调,一方面保证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对文化的领略。考虑到观众的接受能力和市场反映,因此字幕的翻译必须通俗化和大众化。 二、目的论应用于字幕翻译的实例说明为了保证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对文化的领略,字幕翻译必须通俗化和大众化。其中常用的翻译技巧是增删法。如以下选自美剧《绝望主妇》两个例子:

目的论关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技巧

目的论观照下的英汉商标翻译技巧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工业大学外语系康灿辉412007 摘要:不同于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翻译原则,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为商标翻译研究开启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的原理为理论框架,从商标翻译的目的性出发,结合跨文化交际的实际情况,指出英汉商标翻译宜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翻译技巧。 关键词:商标;目的论;文化认同;文化差异;直译;音译;意译 Abstract: Different from Dynamic Equivalence stated by E. Nida, skopos theorie put forward by German Functionalists offer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demark translation. Based on Scopostheorie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ntionality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rademark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with literary translation,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flexibly considering about intercultural factors. Key words: trademark; skopostheorie;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al difference; literary translati on; transliteration; free translation 0 引言 尤金.奈达Eugenne. Nida(1964,1993)[1][2]曾指出: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应与原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应大致相等。可见奈达的翻译观强调的是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大致相同,追求的是等效。中国许多学者如肖辉、陶玉康(2000)[3]、李克兴(2002)[4]、蒋磊(2002)[5]、李莹(2003) [6]、刘汝荣(2004)[7]、何霜(2004)[8]等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商标翻译进行探索,但把目的论用于指导商标翻译实践的论文却很难看到。德国功能学派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理论核心是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ie), 代表人物有K. Reiss和他的学生H. J. Vermeer以及后来进一步发展该理论的J. H. Manttari和 C. Nord等。目的论者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即目的决定翻译策略”。(Nord, 2001)[9]他们认为翻译中的诸多问题并非仅仅靠语言学就能解决,从而摆脱了以追求与原文对等为目标的翻译理论的束缚,提出翻译就是根据客户的委托,结合翻译的目的满足客户要求的一种目的性行为。在翻译中,原文并非衡量一切的标准,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Vermeer 指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数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因此,译文并不一定要机械地模仿原文,译者而应根据译文预期目的灵活选择各种翻译方法。”(转引自沈继诚,2005)[10]目的论于是成为指导商标翻译实践的最好理论。虽然译界对于功能翻译理论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的贡献至少有如下两点:“(1)从译语读者的角度来阐释翻译活动,赋予译者更大的自主权,译者可根据译文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调整具体的翻译方法,灵活处理原文。”(2)为翻译批评提出多元化标准,对翻译实践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沈继诚,2005)因此,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原则为理论框架,从跨文化角度探讨英汉商标翻译,指出英汉商标翻译宜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翻译技巧,达到最佳商业效果。 2 英汉商标翻译的目的论原则及其翻译技巧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 翻译是一种在既定场合发生的有目的的行为, 是一种语言的言语和非言语交际符号向另一种语言的转换。翻译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欲达到的目的是否完成, 讲究翻译目的的完备性, 而不是对等,对等翻译只是翻译多种形式的一种。据此提出翻译的目的

2017年上海市青浦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附答案)

青浦区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学业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与运用(1-5题)(10分) 1.何时倚虚幌,(杜甫《月夜》)(1分) 2.人有悲欢离合,。( [填作者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用的最突出的手法是。在柳永《八声甘州》中运用相同手法的句子是?,、??(2分) 4.高中毕业和最要好的同学分别,最能表达此刻心情的句子是()(3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C.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D.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5.如果你在上海人民广场边上向附近商家一位中年妇女询问如何到上海博物馆,最恰当的询问语是()( 2分) A.嗨!你好!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 B.阿姨你好!请问去上海博物馆怎么走比较方便? C.唔……阿姨你好,你能帮我指点怎么去上海博物馆的路吗? D.你好!阿姨,你知道上海博物馆在哪里吗?你能帮我指路吗?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6-10题(16分) 情与辞朱光潜 ①一切艺术都是抒情的,都必表现一种心灵上的感触,显著的如喜、怒、爱、恶、哀、愁等情绪,微妙的如兴奋、颓唐、忧郁、宁静以及种种不易名状的飘来忽去的心境。文学当作一种艺术看,也是如此。不表现任何情致的文字就不算是文学作品。文字有言情、说理、叙事、状物四大功用,在文学的文字中,无论是说理、叙事、状物,都必须流露一种情致;若不然,那就成为枯燥的没有生趣的日常应用文字,如账簿、图表、数理化教科书之类。不过这种界线也很不容易划清,因为人是有情感的动物,而情感是容易为理、事、物所触动的。许多哲学的,史学的,甚至于科学的著作都带有几分文学性,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我们不运用言辞则已,一运用言辞,就难免要表现几分主观的心理倾向,至少也要有一种?理智的信念?,这仍是一种心情。 ②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其次要找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这就是思想分内的事,最后要找出适当的文辞把这内在的情思化合体表达出来。文艺先须有要表现的情感,这情感必融会于一种完整的具体意象,即借那个意象得表现,然后用语言把它记载下来。 ③我特别提出这一个学说来,用意是在着重这三个步骤中的第二个步骤。这是一般人所常忽略的。一般人常以为由?情?可以直接到?辞?,不想到中间需经过一个?思?的阶段,尤其是十九世纪浪漫派理论家主张?文学为情感的自然流露?,很容易使人发生这种误解。在这里我们不妨略谈艺术与自然的关系和分别。艺术(art)原义为?人为?,自然是不假人为的;所以艺术与自然处在对立的地位,是自然就不是艺术,是艺术就不是自然。说艺术是?人为的?就无异于说它是?创造的?。创造也并非无中生有,

_洛书_数字空间观照下的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

周易研究1997年第2期(总第三十二期) 《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 奇点和宇宙创生问题 王介南 在热大爆炸宇宙论中有一个奇点概念。理论认为奇点区域高密、高温、曲率无限大。 它占据着一个体积为零的数学点。西方理论界一般认为:奇点是时空流形的尽头,是死胡 同,所以奇点时刻的宇宙发生爆炸。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一个宇宙学小组认为: “大爆炸奇点是令人生厌的”;剑桥大学S?霍金的宇宙模型则采取“敷衍”态度对待奇 点。①以《洛书》数字空间来观照奇点,我们认为奇点是客观存在,不能回避。问题在于如何 了解奇性所遵循的规律。 话要从引力起源谈起。这就要把源头追溯到真空量子涨落场。 真空的数学表示,其值为零。 《洛书》式的真空表示为下图1.2。该图作为一个矩阵,是《洛书》的初始态。本征态《洛 书》矩阵,其行列式值为360(图1.3)。因此,《洛书》空间是一个运转空间,它能反复膨胀和 缩小。② 《洛书》数字空间观照下的真空量子涨落场,表现为虚粒子的成对产生,方生方死,生 θ,一个Π介子。它们从生不已。如图2所示。图中有三个粒子:一个质子P,一个反质子P 虚空中产生,又消失在虚空中。本图是对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F?卡普拉的真空图(图3)③的一个《洛书》解。 38

图2 图3 真空图 图2符合CPT定理。因非本文主题范围,从略。 量子物理学不确定性原理认为,在时间间隔很小的情况下,能量不守恒,因此认为物 质可能在虚空中产生。宋儒张载则有“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的命题。。 图4 《洛书》式的不确定性描述,如图4所示。设以奇数代表能量,偶数代表时间。精确测定一个原子在A处的能量为⑦,而在时间间隔很小的B处,能量退而为③(反之亦然)。经典物理能量守恒定理,在这里不遵守。由此可以认为真空是一个量子涨落场,是一个沸腾的零点能振荡的世界。因此,在一定的能量条件下,物质可从真空中产生。 前述布鲁塞尔大学宇宙学小组,就在1978年提出了一个宇宙模型,认为宇宙在原初时刻是虚无的真空。④2500年前,老子则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论点。 《洛书》眼光下,沸腾的真空图象如图5。这是一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知其尾”的混沌(Chao s)世界。用老子的话来作出解释,他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4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