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2009-09-11 23:08 1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状语后置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

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例如:

①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鲁迅《伤逝》)

②春天去了大半,还是冷;加上整天的〈下雨〉,〈淅淅沥沥〉,深夜独坐,听得令人有些凄凉……(鲁迅《白莽〈孩儿塔〉序》)

③老爷爷多么好啊!我要是有那么一个老爷爷,我就一年〈不掉〉一回眼泪,〈一定〉!(老舍《女店员》)

④我们要用带血的声音,

一万次呼唤:

醒来吧,总理!

〈继续〉您的革命生涯

〈以你对党的忠贞和崇高的政治品质〉。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句汇总

高中教材状语后置例题总汇 编题:;班级:姓名: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 2、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3、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4、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 6、秦王购之金千斤《荆轲刺秦王》 7、秦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8、见燕使者咸阳宫《荆轲刺秦王》 9、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12、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 13、会与会稽山阴之兰亭《兰亭集序》 14、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赤壁赋》 15、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16、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1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诸之上《赤壁赋》 18、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 1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20、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2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22、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2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25、崛起于阡陌之中《过秦论-贾谊》26、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过秦论-贾谊》 27、生乎吾前《师说》 2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30、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31、学于余《师说》 32、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33、拜送书于庭《廉颇蔺相如列传》 3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35、设九宾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36、会于西河外渑池《廉颇蔺相如列传》 3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38、为降虏于蛮夷《苏武传》 39、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苏武传》 40、虽才高于世《张衡传》 41、问征夫以前路《归去来兮辞》 42、农人告余以春及《归去来兮辞》 43、将有事于西畴《归去来兮辞》 44、访风景于崇阿《滕王阁序》 45、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滕王阁序》 46、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47、项王起,饮帐中《项羽之死》 48、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羽之死》 49、徒步往来山中《方山子传》 50、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句的五种类型(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 ▼定语后置(翻译时要调整语序)主要有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于是召集谢庄中精通武术的少年,动员他们说)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bi)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定语后置,“高”是“庙堂”的定语,“远”是江湖的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居高高之庙堂”,“处僻远之江湖”;译:在朝廷上做官就为拚命百姓忧虑;不再朝廷上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

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古汉语中,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玉斗一双,再拜献大将军足下。 ▼状语(介宾短语)后置 由介词“于”“以”等构成的介宾短语经常放在动词谓语或形容词的后面。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

知识讲解_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固定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之 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句式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定语后置句 定语是用来限制主语或宾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语序。在古汉语里,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和相应的形式。 “……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2、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可使报秦之人)“……之……”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 “……之……者”式,具体形式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之马) 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铿然有之声石) 数量词作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具体形式为中心词+数量定语。 例, 7、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一双白璧、一双玉斗) 8、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千斤金、万家邑)谓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句总结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特殊句式。如何准确地区分这两种特殊句式,对恰当理解文言文的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先看定语后置 在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的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往往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定语后置的主要类型有: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定语“可使报秦”放在了宾语“人”之后;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中,定语“铿然有声” 放在了宾语“石”之后; 3、中心词+而+后置定语+者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张溥《五人墓碑记》)中,定语“能不易其志”放在了宾语“缙绅”之后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中,定语“利”和“强”,分别置于宾语“爪牙”和“筋骨”之后 5、中心词+数量词 如,“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中,数量词定语“一双”置于了中心词“玉斗”之后。 看其是否为定语后置,可依据语法分析和其特殊标志(按类型特点)进行分析辨别。 再看状语后置(多为介词结构后置)。 在文言文中,状语后置是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当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中,两个“于蓝”在翻译时,要分别放在谓语动词“取”和“青”的前面作状语。“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司马迁《鸿门宴》)中,“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 3.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中 “乎”一般翻译成“在”如“相与枕籍乎舟中”《赤壁赋》“乎舟中相与枕籍”,“生乎吾前”《师说》“乎吾前生” 总之,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现象,除了注意其本身的特点外,要注意抓中心词,并看词性。定语所修饰的中心词一般是名词或代词,且处于修饰语的前面;而状语后置是由介词“以”、“于”、“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处于动词或形容词之后。为此,抓特点,看规律,辨类型,就能恰当地区分定语后置与状语后置了。 (定语美丽的花越过白茫茫的江面状语在赤壁下面游玩风猛烈地吹) 【跟踪练习】分辨下面文言句式的类型。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2.马之千里者。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5.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7.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之形。 8.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 【参考答案】1—5是定语后置,6—8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2009-09-11 23:08 1定语后置 现代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子,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 1.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定语 2.用"之"结句,“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如:“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钴姆潭西小丘记》) 3.用“者”又用“之”。 如:“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状语后置 文言文状语后置概念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状语后置的类型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 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3、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

状语后置

一、状语后置句 看少点电视→少看点电视你先走→你走先 ·句子成分公式: 口诀: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居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补; “的”定“地”状“得”后补,帮助区分定状补; 状语有时位主前,逗号隔开心有数。 ·状语的定义及分类: 现代汉文中,状语分一般状语和句首状语,一般状语位于主语、谓语之间,起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词的作用;句首状语则比较少见,但在表示时间、处所、目的的名词、介词结构做状语时,可以把状语放在主语的前边,如“一九四九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开国大典”、“在北京,我们游览了故宫”其中“一九四九年、在北京”就是分别表时间、地点的句首状语。 状语的书面标志是“地”,如“小明愉快地回了家”,当然有时候状语也不带“地”,如“他们在上海见了面”,其中愉快地、在上海就是状语 (1)一般状语例句 他已经走了 咱们北京见 歌声把王老师带入深沉的回忆 科学终于以伟大的不可抑制的力量战胜了神权 (2)句首状语 一九四九年,我们国家举行了开国大典 在杭州,我们游览了西湖美景 (3)文言文一般状语例句 周桓王使虢(guó)仲伐曲沃武公(司马迁《史记》 ·文言文倒装句: 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变式句)。文言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状语后置;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的格式: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位于谓语的前面,谓语的后面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没有补语这个成分,因此,翻译时谓语后面的补语往往要移到谓语前面作状语,这就是“状语后置”(因为状语常常由介宾短语充当,所以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标志性介词:以、于、乎(相当“于”) ·状语后置句规律一: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事】具告《鸿门宴》 私下里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以沛公言】具报项王《鸿门宴》 【把沛公的话】详细地报告给项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金,邑万家。秦王【(以)金千金,邑万家】购之。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他的头颅。 句式特点一:谓语+ 以+ 后置状语 巩固练习: (1)既替余以蕙纕兮既【以蕙纕】替余兮 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 (2)又申之以揽茝。又【以揽茝】申之 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 (3)谣诼谓余以善淫。【以善淫】谣诼谓余 【用好做淫荡之事】来造谣诬蔑我。 (4)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 【用孝敬父母重兄弟的道理】教导百姓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 【用篆文、山龟、鸟兽之类的图形】做装饰 (6)验之以事,合契若神【以事】验之,合契若神 【用事实】来验证它(指候风地动仪),就像神灵一样符合。 ·状语后置句规律二: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青色,【从蓝藻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藻】深。 (2)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以其[于晋]无理,且[于楚]贰。 因为它(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3)长于臣【于臣】长。 (年纪)比我大 (4)遂与秦王会渑池遂与秦王【(于)渑池】会 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5)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将军【(于)河北】战,【(于)河南】战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句式特点二:谓语+ 于+后置状语 注意:有时候,后置的介词结构中的介词(主要是“以”“于”这两个介词)会省去,这种情况仍可视为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规律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 君子广泛地学习,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在我之前出生,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