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玉米螟学案

玉米螟学案

玉米螟学案
玉米螟学案

玉米螟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玉米螟为害特点

(2)、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3)、玉米螟综合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解决自主预习题目、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看到玉米螟的症状图片,防治方法的视频,从直观上认识生活习性、防治措施。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为害特点、生活习性、综合防治

【学习难点】

综合防治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玉米螟俗称、属于目科。是食性害虫。

(2)、为害玉米高粱时,整个植株中,哪部分不为害?

(3)、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A、每年发生的世代数?

B、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C、成虫活动规律

D、幼虫为害特点

E、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是什么?

F、玉米的抗虫素有哪几种?

(4)、综合防治

A、农业防治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治

(a):防治适期(b)、防治指标

b):具体措施

二、检测预习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预习环节: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预习题目,并做好充分准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鼓励每位同学认真准备,积极展示。并积极提出疑问?

学生笔记:

二、检测预习环节

1、采用抽查每个小组某个成员的方式,到黑板上书写答案。写错的小组成员纠错或其他小组纠错。

2、收集各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后写到黑板上,或小组间交换问题讨论解决;还可以指定某个小组解决指定的问题。

3、要对各小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好的要有表扬,不好的要指出缺点促其改正。(比如采取积分制,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学生笔记:

三、小组合作探究

1、玉米螟的为害特点

2、玉米中含有的抗虫素利用寄主植物的那种抗虫机制

3、为什么玉米螟的化学防治在心叶末期和穗期进行。

四、教师精讲点拨(针对小组难以解决的问题)

五、课堂达标与迁移

一、填空题

1、玉米螟俗称,属于目、科,是世界性害虫。玉米螟是食性害

虫,为害玉米高粱时,除外,整个植株都受其害。

2、玉米螟以在寄主植物的秸秆、穗轴、及根兜中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性,喜食甜物,有

趋向、植物产卵的习性,卵多产在靠处,在玉米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被害心叶展开后形成,幼虫稍大后,可把卷着的心叶蛀穿,故被害心叶展开后呈状。玉米抽雄后,幼虫蛀入并向下转移到蛀害,在玉米穗期,幼虫除少数仍在茎内蛀食外,大部分转移到为害,取食和籽粒,故玉米期,幼虫群集尚未转移前,为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二、选择题

1、玉米螟属于鳞翅目科。

A、夜蛾科

B、暝蛾

C、小卷叶蛾科

D、菜蛾科

2、玉米暝以在寄主植物的秸秆、穗轴及根兜中越冬。

A、卵

B、老熟幼虫

C、蛹

D、成虫

3、在玉米期,初孵幼虫群集在心叶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

A、心叶

B、分蘖

C、抽雄

D、穗期

4、玉米后,幼虫蛀入雄穗轴并向下转移到茎内蛀害。

A、心叶

B、分蘖

C、抽熊

D、穗期

5、玉米期,幼虫除少数扔在茎内蛀食外,大部分转移到雌穗为害,取食花丝和幼嫩籽粒。

A、心叶

B、分蘖

C、抽熊

D、穗期

6、玉米期,幼虫群集尚未转移前,为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A、心叶末期

B、分蘖

C、抽熊

D、穗期

7、抗虫玉米植株中含有抗虫素,抗虫素中有甲、乙、丙三种,其中抗虫素

又称“丁布”。

A、甲

B、乙

C、丙

D、丁三、落实目标

目标(1)通过小组讨论、把玉米螟的生活习性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并掌握,最终要求学生背下。

目标(2)根据玉米螟的生活习性提出综合防治技术。目标(3)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然后讨论、通过各组交流、教师点评之后,做好笔记,并加以理解记忆、重点掌握。

目标(4)学生自主学习总结、然后讨论、通过各组交流、教师点评之后,做好笔记,并加以理解记忆、重点掌握。

四、重点与难点突出与突破;

1、加深理解,强化记忆、记准、记全。

2、综合防治措施先从总体上掌握有几种防治方法、然后分别去记每种防治方法的措施、对于化学防治要记住防治关键时期、施药方法、具体药剂的浓度、用量、剂型都分

四、课后反思(学习反思)

8、玉米暝的防治适期为期

A、二龄

B、三龄

C、四

D、卵孵高峰

9、玉米螟是食性害虫。

A、单食性

B、多食性

C、杂食性

D、腐食性

10、玉米螟为害玉米高粱时,除外,整个植株都受其害。

A、根

B、茎

C、叶

D、穗

三、判断题

1、玉米螟有趋光性,喜食甜食,有趋向高大、嫩绿植物产卵的习性。

2、玉米穗期,是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3、玉米螟的卵多产在叶背靠主脉处。

4、玉米螟的出孵幼虫就直接注入茎内为害。

5、玉米心叶末期是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

6、玉米穗期,所有玉米螟幼虫都转移到雌穗为害,茎内没有蛀食的幼虫。

7、玉米螟的防治适期为卵孵高峰期。

四、简答题

1、玉米螟的为害特点

2、抗虫玉米植株中含有的抗虫素有哪几种?其功能是什么?

五、论述题:

玉米螟的综合防治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玉米螟也叫玉米钻心虫,是玉米上重大害虫之一。全国均有发生。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危害玉米,玉米茎被蛀,养分和水分运输受阻,易被风吹折。雌穗在结实前受害,往往不结实;结实后受害,籽粒被蛀食且有虫粪,影响产量和品质。严重时产量损失30%以上。 防治技术: 1、农业防治。 采收后及时清除玉米秆叶,将秸秆粉碎还田,杀死秆内越冬幼虫,减少虫源数量。 2、生物防治。

以虫治虫。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4~5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物理防治。 (1)灯光诱杀成虫。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成虫,减少虫源。可选频振式杀虫灯、智能太阳能杀虫灯。每60亩安放1~2盏,两灯间距100米以上,悬挂高出作物1米左右,定期清理虫袋,加强灯具的维护和管理,提高灯具的杀虫效果。 (2)性信息素的利用。使用人工合成的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一般相距50米设一诱源,每个诱源放诱芯1枚。将其放在直径约20厘米的盛有洗衣粉液的水盆上,水盆高出株冠。注意及时捞出雄虫,并添加水和洗衣粉。 4、药剂防治。 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10%时进行普防。超过20%防2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应立即防治。

图:喷药无人机向玉米喷洒农药 (1)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施用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克;或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克;或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克;或16000IU/毫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200~300克/亩与细土4公斤拌匀后撒施到心叶内。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也可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 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 (2)穗期药剂灌注及蘸花丝。灌注雌雄穗,每亩可用6%氯虫苯甲 酰胺·阿维菌素20-40毫升,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毫升,或5%氟虫脲乳油20毫升,或200克/升氟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毫升,以上药剂均兑水50公斤灌注。药剂蘸花丝时可将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每 20毫升兑水50公斤混匀,灌入废弃的矿泉水瓶内,瓶口盖上带吸管的瓶盖。在玉米散粉基本结束时蘸花丝,熏杀在穗部为害的幼虫。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玉米螟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阐述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及防治,结合当地实际,分析总结出了玉米螟的发生危害特点、原因及预测预报方法,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措施。 关键词:玉米螟;发生危害;防治技术 临夏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其中玉米作为一种高产高效作物,在全县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截至2010年,玉米种植面积达0.97万hm2,占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9.40 %,玉米总产量达70 207 t,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53.80 %。玉米螟俗名玉米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蛾科,由于气候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的改变,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肥水条件的提高,玉米螟的发生危害也日益加重,因此,通过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有效控制玉米螟危害,对提高我县粮食生产意义重大。 1 玉米螟的发生危害 1.1 玉米螟发生特点 玉米螟在临夏县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幼虫在6月下旬发生,初孵幼虫取食叶片造成花叶,在玉米打苞时钻入雄穗中取食,而后4-5龄幼虫钻蛀穗轴或雌穗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严重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因此玉米大喇叭口期是防治玉米螟危害的最佳时期。 1.2 玉米螟危害特点 玉米螟在我县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和危害,初孵幼虫在心叶内取食嫩叶,使玉米心叶出现花叶,当被害叶展开后,在叶片上形成不规则的半透明状或排孔。玉米抽穗后大部分幼虫钻蛀茎秆、天花、雌穗等处,破坏植物组织,阻碍养分的输送,造成减产。 1.3 玉米螟的习性 玉米螟的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性,成虫产卵多在叶背中脉两侧,有时也产在茎秆、雌穗苞皮等处。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喜欢在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植株高大的玉米上产卵,50 cm以下的植株多不去产卵,因此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产卵多,受害严重。 1.4 玉米螟发生条件 影响玉米螟发生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越冬幼虫的多少,越冬虫量大,冬春气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防治技术】玉米螟施药方法 玉米螟俗称箭杆虫、玉米钻心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是世界性大害虫,为害寄主种类多达150种以上,其中玉米为害最重。每年可造成产量损失5―15%。一、危害特点 玉米螟以幼虫危害,可造成玉米花叶、折雄、折秆、雌穗发育不良、籽粒霉烂而导致减产。初孵幼虫为害玉米嫩叶取食叶片表皮及叶肉后即潜入心叶内蛀食心叶,使被害叶呈半透明薄膜状或成排的小圆孔,称为花叶;玉米打包时幼虫集中在苞叶或雄穗包内咬食雄穗;雄穗抽出后,又蛀入茎秆,风吹易造成折雄;雌穗长出后,幼虫虫龄已大,大量幼虫到雌穗上为害籽粒或蛀入雌穗及其附近各节,食害髓部破坏组织,影响养分运输使雌穗发育不良,千粒重降低,在虫蛀处易被风吹折断,形成早枯和瘪粒,减产很大。 二、形态特征 成虫:玉米螟成虫体长13―15毫米,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卵:玉米螟卵块由20―60卵粒呈不规则鱼鳞状排列,单粒卵椭圆形扁平,出产时乳白色(似蜡滴)渐变淡黄色,虫卵孵化前中央有黑点(俗称黑头卵)。

幼虫:玉米螟幼虫初孵时体长1.5毫米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 蛹:玉米螟蛹15―19毫米,纺锤形、黄褐色、体背密布细小波状横皱纹,臀刺黑褐色、端部有5―8根向上弯曲的刺毛。 三、发生条件 玉米螟发生的轻重和为害程度与越冬基数、气候、天敌及寄主植物的种类、品种、生育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越冬基数:一般幼虫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卵量和被害率就高。如果百秆越冬活虫量在50头以下发生轻;在50―100头发生中等;在100头以上幼虫死亡率在10%以下发生较重。 气候条件:温度和湿度影响玉米螟最大,适于玉米螟各虫态发生的温度范围在15―30℃之间、旬平均相对湿度在60%以上。在玉米生长期间温度可以达到要求,这时各地玉米螟发生数量常与当地湿度和降水有密切关系。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1. 玉米螟的为害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一种高发性害虫,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以幼虫为害玉米、高粱、谷子等作物。水果玉米最容易发生玉米螟危害,原因是水果玉米甜度高。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在玉米大喇叭期取食心叶,造成作物"茬叶",抽穗后钻蛀穗柄和茎秆,使被害植株营养和水分运输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雄发育不良,影响结实。 玉米螟虫的大发生与气候有密切关系,即与6月下旬~8月下旬雨水多少有关。如果雨量少,气温高,玉米螟发生受限制,有的农民采取措施,防效不明显,因为本来就没有大发生。反过来,如果这段时间雨水较多,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玉米螟发生和为害,这样条件下,采取措施防治玉米螟,可以较大程度降低玉米螟为害,防效达70%~80%。 2.玉米螟的发生特点 2.1生活史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发生代数也不同。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2.2习性 成虫大多在夜间活动,有强烈性诱性和趋光性。成虫产卵对植株高度有选择性,高大茂密的玉米田块玉米螟产卵多,受害严重;幼虫具有趋糖、趋湿、趋触性。幼虫经过几次蜕皮,老熟后在被害部位化蛹。 3.发生原因 3.1气候条件 湿度对玉米螟的影响最大。相对湿度越大,产卵量越大,当空气湿度为80%时产卵量达到高峰。干旱环境不利于卵的孵化及幼虫成活,温差大于12℃时,对玉米螟的发生也极为不利。 3.2越冬基数越冬基数的大小与越冬寄主秸秆和穗轴的残存量以及茎秆含有的越冬虫量有很大关系。越冬基数越大,春季幼虫成活率越高,第1代发生为害越严重。 3.3天敌玉米螟可被许多天敌捕食和寄生。如赤眼蜂对玉米螟有很大的抑制作用,赤眼蜂数量大、寄生率高时,第3代玉米螟发生就不会严重;若赤眼蜂发生偏晚,则往往不能控制第3代玉米螟的大发生。 3.4玉米品种的抗螟性不同玉米品种有不同的抗螟性,这与品种中含有的抗螟素多少有关。同一品系生育后期抗螟能力降低。一般说来,硬粒型品种较马齿型品种抗螟性强。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玉米螟幼虫是在玉米和高粱的秸秆和茬子中越冬,采取烧柴、封垛等方法处理越冬寄主,是减少虫源的基本措施。一般用白僵封垛,用80亿孢子/g以上的菌粉加10倍细土,用量是100g/m2,用喷雾或手撒均可。 4.2生物防治 现在推行的是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既对人、畜、作物安全,对环境无污染,又不伤害天敌,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是利用赤眼蜂产卵于寄主害虫卵内完成发育而消灭害虫卵的一项技术。6月中旬在放蜂区定点调查玉米螟的蛹、羽化程度,当玉米螟化率达20%时,向后推10天为第一放蜂时间,5天后进行第二次放蜂,让这两批蜂寄生于卵盛期前与产卵盛期的玉米螟卵。每亩放蜂1.5万头,第一次放蜂7000头,第二次放8000头。放蜂时,每亩选一个放蜂点,根据每亩放蜂量,将蜂卡撕成小块,每点1块。放蜂时每一小块卡用牙签别在玉米中部叶片打弯处的背面,防止雨淋。放蜂时,地边、地头、上风头可适

玉米螟的防治

玉米螟的防治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

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doc

玉米螟发生特点是什么,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玉米螟就是玉米虫害的一种,玉米螟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严重的话,甚至绝产,那玉米种植户应该怎样防治玉米螟呢?接下来本文详细介绍玉米螟发生特点,以及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玉米螟发生特点: 地理位置不同,地势和气温不同,都会影响玉米螟发生代数不同。一般而言,大部分地区一年发生3代。 第1代幼虫在6月中旬盛发,为害春玉米的心叶; 第2代幼虫在7月中旬盛发,为害夏玉米心叶、春玉米穗; 第3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为害夏玉米穗。最后玉米螟均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穗轴或根茬中越冬,次年生长季节开始化蛹、羽化。 玉米螟的天敌较多,有相当的控制作用。国内已发现的玉米螟天敌有70余种,其中主要有寄生卵的赤眼蜂、黑卵蜂,取食卵块的瓢虫,寄生幼虫及蛹的黄金小蜂、茧蜂、寄生蝇和白僵菌等。 我国许多地区在玉米后期尤其是进入雨季后,对卵块的寄生率往往可高达90~100%。在山东、河北等地赤眼蜂发生早、寄生率高的年份,第三代玉米螟往往可以不治。

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穗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治虫保产的关键,结合田间调查,当虫穗率达到10%、每百株有幼虫50只时,在抽丝盛期防1次,若虫穗率达到30%时,过6—8天再防治1次。由于害虫多在雌穗上及雄穗上下的茎节上危害,故以局部施药为宜。 玉米螟常用防治方法: 1.插药棍。将麦秆剪成3—4厘米长,放在50%敌敌畏50—100倍液中充分浸泡,然后在每个雌穗顶端插1个药棍即可。 2.药液滴穗。可用50%敌敌畏8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久效磷1500倍液滴注雌穗顶端,每穗滴2ml。 3.一顶四腋撒颗粒剂。一顶为雌穗顶端,四腋为穗上2个叶腋,穗下1个叶腋和雌穗着生叶腋。 农业防治技术:推广秸秆还田,或用作沤肥、饲料、燃料等,以减少压低玉米螟越冬基数。 生物防治技术:大力推广白僵菌等生物防治技术。白僵菌生物防治,可采用白僵菌封垛技术(注意,此项技术需统防统治),或制成白僵菌颗粒剂在大喇叭口期投放,这两种方法均需要掌握好投放的时间,以达到最佳效果。 理化诱控技术:利用玉米螟趋光、趋化性,制成性诱剂,在玉米螟成虫产卵前进行诱杀,可有效降低落卵量,减轻玉米螟的危害程度。

玉米螟

玉米螟俗称钻心虫,玉米等作物的重要蛀食性害虫。 (一)分布与为害 我国玉米螟有两种,即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亚洲玉米螟是优势种,分布最广,从东北到华南各玉米产区都有分布。尤以北方春玉米和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发中最重,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和南方丘陵玉米区其次。欧洲玉米螟在国内分布局限,常与亚洲玉米螟混合发生。一般发生年春玉米可减产10%、夏玉米 20%-30%,大发生年可超过30%。近几年还对棉花的为害日渐加重。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心时期取食叶肉、咬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状。抽穗后蛀茎食害,蛀孔处通风折断对产量影响更大。还可直接蛀食雌穗嫩粒,并招致霉变降低品质。 (二)形态特征 成虫为中型蛾,体色淡黄或黄褐。前翅有2条暗褐色 锯齿状横线和不同形状的褐斑,后翅淡黄,中部也有 2条横线和前翅相连。雌蛾较雄蛾色淡,后翅翅纹不 明显。卵略呈椭圆形,扁平。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 卵粒呈鱼鳞状排列成块。幼虫圆筒形,体色黄白至谈 红褐。体背有3条褐色纵线,腹部1-8节,背面各有 2列横排毛片,前4后2,前大后小。蛹纺锤形,褐色, 末端有钩刺5-8根。 (三)发生过程和主要习性 一年发生代数,从北向南为 1-7代。可划分为6个世代区,即一代区:北纬45度以北,东北、内蒙古和山西北部高海拔地区;二代区:北纬40度一45度间,北方春玉米区、吉林、辽宁及河北北部、内蒙古大部地区;三代区:黄淮平原春、夏玉米区及山西、陕西、华东和华中部分省区;四代区:浙江、福建、湖北北部、广东和广西西北部;五至六代区:广西大部、广东曲江及台北;六至七代区:广西南部和海南。无论哪个世代区,都是以末代老熟幼虫在寄主秸秆、根茎或穗轴中越冬,尤以茎秆中越冬的虫量最大。 春玉米在一代区仅心叶期受害,在二代区穗期还受第二代为害。第一代在心叶期初孵幼虫取食造成“花叶”,其后在玉米打苞时就钻入雄穗中取食,雄穗扬花时部分4、5龄幼虫就钻蛀穗柄或雌穗着生节及附近茎秆内蛀食并造成折断。由此可见,做好心叶末期的防治对减轻这代为害很重要。第二代螟卵和幼虫盛期多在抽丝盛期前后,到4、5龄时又可蛀入雌穗穗柄、穗轴及着生节附近茎秆内为害,影响千粒重和籽粒品质。夏玉米在三代区,心叶期受第二代为害,穗期受第三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及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一、玉米蚜虫危害与防治 玉米蚜虫可为害玉米、小麦、高梁、水稻及多种禾本科杂草。苗期以成蚜若蚜群集在心叶中为害,抽穗后为害穗部,吸收汁液,妨碍生长,还能传播多种禾本科谷类病毒。 1.危害特点 玉米抽雄前,一直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故防治适期应在玉米抽雄前。适温高湿,即旬平均气温23℃左右,相对湿度85%以上,玉米正值抽雄扬花期时,最适于玉米蚜的增殖为害,随着玉米雄穗逐渐抽出,大量成、若蚜集中于雄穗苞内,有的单穗有蚜几百头至上千头,蚜量多时成堆,布满各个分枝,称为“黑穗”,严重时,自果穗以上所有叶片、叶鞘及果穗苞内、外,遍布蚜虫,称“黑株”。而暴风雨对玉米蚜有较大控制作用。杂草较重发生的田块,玉米蚜也偏重发生。 2.形态特征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5~2,5毫米,头胸部黑色,腹部灰绿色,腹管前各节有暗色侧斑。触角6节,触角、喙、足、腹节间、腹管及尾片黑色。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2.0毫米,

长卵形,灰绿至蓝绿色,常有一层蜡粉。腹管周围略带红褐色。触角长度为体长的1/3。腹管暗褐色,圆筒状,端部 3.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消灭玉米蚜的孳生基地。 (2)在玉米心叶期有蚜株率达50%,百株蚜量达2000头以上时,可用50%抗蚜威3000倍液,或40%乐果1500倍液,或50%敌敌畏1000倍液,或2.5%敌杀死3000倍液均匀喷雾,也可用上述药液灌心。也可用40%乐果50~100倍液涂茎。 二、玉米螟危害与防治 玉米螟俗称箭秆虫、钻心虫属鳞翅目、螟虫科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年份减产10%,大发生年份减产30%-50%吉林省1年发生1-2.5代,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为主,初龄幼虫在玉米心叶期取食叶肉或未展的心叶,叶片展开后可见一排排小孔,3龄后蛀入茎秆取食髓部,影响养分输导被蛀茎秆易被大风吹折,造成严重减产,幼虫还可钻入雄花序取食,造成雄花序基部折断,幼虫常取食雌穗的花丝和嫩苞叶,并能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籽粒,造成嫩粒缺损毒烂。 1.发生条件玉米螟喜中温高湿,温度在24℃,相对湿度在90%以上的气候条件下有利于卵的形成、发育和成虫的交配,高温干燥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生。

玉米螟防治方法

玉米螟防治方法 摘要:1、农业防治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 1、农业防治 ①处理秸秆,消灭越冬虫源。收获后将有虫的玉米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用作工业原料的秸秆、穗轴当年用不完的,要封垛存放,隔年使用。 ②设置诱集田。利用雌蛾喜好高大植株产卵的特点,春播时在正常播期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早播玉米作诱集带,诱集成虫产卵,使用高效农药一举歼灭。 ③结合田间管理清除虫源。如利用间苗、定苗及果菜类的整枝打杈清除有虫卵或幼虫的植株,集中销毁。 ④选用非玉米螟寄主进行间作。在一些地方习惯使用玉米与辣椒间作,以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但有时躲过了病毒病,却加重了玉米螟对辣椒的为害,应注意避免。 2、生物防治 2.1以菌治虫 即使用苏云金杆菌或白僵菌进行处理,方法有两种:

①于心叶中期(玉米螟卵处于孵化初期至孵化盛期)施用白僵菌或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消灭幼虫。颗粒剂可以自行制作,白僵菌颗粒剂是将每克50-500亿的白僵菌孢子粉500g与过筛煤渣5kg拌匀,苏云金杆菌颗粒剂是将苏云金杆菌乳剂15mL同砂粒3.5kg拌匀制成,每株用2g施入玉米心叶内。此外每亩用白僵菌粉250g与陶土750g混合喷粉,也可达到较好的防效。 ②早春使用白僵菌封垛,即在越冬幼虫化蛹前用白僵菌对寄主秸秆根茬进行喷粉封垛,用量为每平方米100g。 2.2以虫治虫 即利用自然或释放的赤眼蜂消灭玉米螟。为了提高田间自然赤眼蜂的寄生率,可采用增加间作物的方法。例如在玉米田内间作绿豆,可增加赤眼蜂的数量。此外,利用人工释放赤眼蜂方法防治玉米螟,即在越冬代幼虫孵化率达到20%-30%后的第11天放第1次蜂,以后每4-5d(天)放1次,连续放3次。放蜂量为每亩15000-30000头。 3、化学防治 目前最为普遍的方法是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含有化学农药的颗粒剂。颗粒剂可使用市售的制成品,如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按1∶15拌煤渣后,每株施用2g; 1.5%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1g;5%杀虫双颗粒剂,每亩用200g 与细土4kg拌匀后撒施。如果没有现成的颗粒剂时也可以使用化学农药和过筛的煤渣参照配制白僵菌颗粒剂的方法配制。自行配制的颗粒剂应经过药效及安全性试验后,再大量使用。

玉米螟

中文名称:玉米螟 英文名称:European corn borer 中文别名:玉米钻心虫 拉丁学名:Ostrinia nubilalis 分布区域:亚洲玉米螟分布于亚亚洲温带和热带、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克罗尼西亚;欧洲玉米螟分布于欧洲、北美洲、西北非及小亚细亚。 在我国除青藏高原未见报道外,均有分布。以亚洲玉米螟为主。 形态特征:成虫黄褐色,体长10~14毫米,前翅内横线呈波状纹,外横线锯齿状暗褐色,前缘有两个深褐色斑。后翅略浅,也有两条波状纹。卵椭圆形,黄白色。一般20~60粒粘在一起排列成不规则的鱼鳞状卵块。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20—30毫米。体背淡褐色,中央有一条明显的背线,腹部l一8节背面各有两列横排的毛瘤,前4个较大。蛹纺锤形,红褐色,长15~18毫米,腹部末端有5—8根刺钩。 为害作物:玉米、高粱、谷子、棉、麻、豆类 为害症状:玉米螟以幼虫为害。初龄幼虫蛀食嫩叶形成排孔花叶。3龄后幼虫蛀入茎秆,为害花苞、雄穗及雌穗,受害玉米营养及水分输导受阻,长势衰弱、茎秆易折,雌穗发育不良,影响结实。幼虫为害棉花蛀入嫩茎,使上部枯死,蛀食棉铃引起落铃、腐烂及僵瓣。 分类属性:鳞翅目,螟蛾科 发病特点:玉米螟发生世代,随纬度变化而异。东北及西北地区一年l~2代,黄淮及华北平原2~4代,江汉平原4~5代,广东、广西及台湾5~7代,西南地区2~4代。玉米螟均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被害部位及根茬内越冬。各地越冬代成虫出现的时间,广西在4月上至5月上旬;湖南5月中下至6月下旬;山东5月上至6月中旬;北京5月下至6月中旬;辽宁6月中至7月中旬;黑龙江、吉林6月中下至7月中旬。在北方越冬幼虫5月中下旬进入化蛹盛期,5月下至6月上旬越冬代成虫盛发,在春玉米或高梁上产卵。一代幼虫6月中下旬盛发为害,此时春玉米正处于心叶期,为害很重。在棉花、玉米混种区,若春玉米面积小,棉花受害也会较重,造成断头和倒叶。二代幼虫7月中下旬为害夏玉米.(心叶期)和春玉米(穗期)。三代幼虫8月中下旬进入盛发,为害夏玉米穗及茎部。在春玉米种植区,玉米收获后,二代成虫则转移到棉田产卵,为害棉花青铃。幼虫老熟后于9月中下旬进入越冬。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成虫将卵产在玉米叶背中脉附近,每块卵20~60余粒,每雌可产卵400—500粒,卵期3—5天,幼虫5龄,历期17~24天。初孵幼虫有吐丝下垂习性,并随风或爬行扩散,钻入心叶内啃食叶肉,只留表皮。3龄后蛀入为害,雄穗、雌穗、叶鞘、叶舌均可受害。老熟幼虫一般在被害部位化蛹,蛹期6~10天。在玉米螟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第一代卵及幼虫密度高,一般发生为害就重。温度在25~260℃,相对湿度90%左右,对产卵、孵化及幼虫成活极为有利,暴雨可增加初孵幼虫的死亡率。在春、夏玉米混种区发生重。夏玉米面积大,春玉米面积小,会集中产卵加重为害。相反夏作面积较大也会扩散发生,为害减轻。玉米螟的天敌种类也较多,在适宜条件下赤眼蜂的卵寄生率可达80%以上。玉米品种的长势、叶色及生育期等不同,对玉米螟的发生数量表现出明显差异。 流行动态: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 一、农业措施: 1、推广抗螟品种:在适合种植区域推广抗螟品种. 2、处理越冬寄主。一是推广秸杆还田,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既能降低虫源基数,又能培肥地力;二是烧 掉剩余秸杆。 二、生物防治: 1、白僵菌封垛。就是对上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药剂处理,消灭在秸杆内越冬的玉米螟,降低虫源基数,达到防治的目 的。在玉米螟化蛹前(我市一般在6月上、中旬)用白僵菌粉对去年的玉米秸杆垛进行喷粉处理,用药量为每立方米秸杆用 1:40白僵菌粉(一份白僵菌原粉兑40份滑石粉)0.5公斤,对垛内和垛外进行均匀喷粉封闭; 2、田间释放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在玉米螟化蛹初期,对玉米螟的羽化进度进行调查,准确预测玉米螟成虫田间产卵高 峰期(我市一般在7月中、下旬),每亩地选1个放蜂点,放蜂15000头,分两次释放,间隔7—10天,第一次放蜂7000头, 第二次放蜂8000头。 2、田间投撒颗粒剂防治。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我市一般在7月初)将白僵菌颗粒剂或杀螟丹颗粒剂投撒在玉米心叶中, 每株3—4粒,用药量每亩约0.5公斤。 三、物理防治:利用玉米螟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高压汞灯和水池捕杀玉米螟成虫。方法是于玉米螟羽化初期(我市一般

在6月中旬),在村屯附近设置高压汞灯,灯间距150米,每盏灯下设置直径为1米的水池,水深10厘米并放少许洗衣粉,灯 距水面约1米,于晚8时至次日拂晓前开灯进行诱杀,连续开灯40—50天。 四、化学防治 在越冬代玉米螟羽化盛期前(6月20日左右),取两节高梁杆,将一节去皮后浸泡在50%敌敌畏的原液中,把浸泡好的高梁 杆插入垛内40厘米处,每立方米插2-3根。 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规程 1 范围 1.1本标准规定了玉米螟的防治时间、方法、所用药剂。 1.2本标准适用于玉米螟综合防治。 2 综合防治 2.1防治策略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2.1.1 农业防治 收获时将秸秆拉回,堆放整齐,封垛。翌年5月20日前处理完毕。 因地制宜选择抗虫、耐虫的叶片直立型玉米品种,如黄莫417、掖单12等。 2.1.2 生物防治

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玉米螟虫害及防治方法 1、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玉米螟的寄主为玉米、高粱、谷子、棉花等200多种作物上。玉米螟每年发生两代,以老熟幼虫在玉米秆、根茬、果穗中越冬。越冬幼虫5月上旬开始化蛹,5月中、下旬为羽化盛期,6月中旬为产卵盛期。第一代成虫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成虫及卵盛期,8月中旬为幼虫盛期,9月下旬开始越冬。在昌吉严重危害玉米,被害株率达到30%—80%。 2、玉米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秆,雌穗发育受阻减产,蛀孔处易倒折。穗期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品质下降。减产20%—40%。 由于玉米螟幼虫大多集中在尚抽出的雄穗上危害。因此,在雄穗刚抽出来未散开前隔行人工去除2/3的雄穗并带出田外处理,可消灭约70%的幼虫,同时去雄也是玉米增产措施之一。用黑光灯诱蛾结合田间查卵,在掌握产卵数量和孵化进度及田间危害情况下,当春玉米心叶末期花叶株率达到10%时进行普查,超过20%或百株着卵30块以上需再防1次。夏玉米心叶末期防1次,穗期当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要立即防治。有虫杀虫无虫预防鳞翅目害虫特效杀虫剂 产品特点: 1.康管为生物农药,由核型多角体病毒(NPV)及助剂配制而成,对棉铃虫、玉米粘虫、玉米螟、甜菜夜蛾、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喷施到农作物上被害虫取食后,病毒在体内大量

繁殖,使害虫染病致死,药效持久,具有持续传染、降低群体基数之功效。 2.为增加本产品的持效期,公司又每瓶增加增效缓释剂一瓶,使农药的持效期能达到30天以上,大大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 3、杀虫预防持效期长达30天以上!产品优势1.杀虫速度快,对大龄害虫有特效,杀虫效果不可逆。2.适用范围广,适用于玉米、水稻、花生、棉花、蔬菜等。3.康管加缓释剂属高效低毒、环保型农药,保护环境对人畜安全。4.康管加缓释剂持效期长达一个月,真正达到有虫杀虫、无虫预防的目的。5.防治率高达95%以上,减少害虫危害和降低生产成本。 使用方法: 使用时将康管和增效缓释剂以1:1的比例同时倒入水中或康管20毫升兑水15公斤,混合均匀喷雾。混合使用可提高药效2-3倍,可广泛适用于棉花、玉米、水稻、果树、蔬菜等鳞翅目害虫的防治。

赤眼蜂在玉米螟防治中的应用

赤眼蜂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00℃的冰) 摘要;了解赤眼蜂的发生规律和种类,及其国内外对赤眼蜂的研究和利用的情况。以及在生产上, 赤眼蜂对害虫的防治效果。 关键词:赤眼蜂种类研究利用 赤眼蜂为卵寄生蜂,在玉米田可寄生玉米螟、黏虫、条螟、棉铃虫、斜纹夜蛾和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的卵。寄生过的卵块出来的是赤眼蜂成虫,它很快飞去寻找新的卵块寄生。赤眼峰是一类很有利用价值的天敌,全世界有赤眼蜂143种,我国有26种,能寄生玉米螟卵的赤眼蜂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螟黄赤眼锋,铁岭赤眼蜂等。以玉米螟赤眼蜂和松毛虫赤眼蜂最重要。[1] 形态: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oatriniae Pang et Chen)的雄蜂体长0.6毫米左右,体淡黄色,前胸背板黑褐色,触角鞭节细长,触角毛最长的相当于鞭节最宽处的3倍。前翅臀角上的缘毛相当于翅宽的1/6,雌蜂的前胸背板,腹基部及末端黑褐色,产卵器稍短于后足胫节。 发生规律:赤眼蜂在自然界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卵内越冬。玉米螟赤眼蜂的发育起点湿度11.5℃,适温范围22~32℃,最适温度28℃。虽然早春赤眼蜂即开始羽化。但数量很少,难以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在黄淮地区,第三代玉米螟是卵是赤眼蜂发生作用的时期,卵初期即可被寄生50%左右,卵高峰后被寄生率可达90%~100%。由于玉米螟第三代的卵最大,百株累计卵量可达200块以上,所以第三代为害程度大小以及越冬虫口多少取决于赤眼蜂自然寄生高峰出现的早晚。 保护利用途径:从早春麦田开始,就不用或少用广谱杀虫剂,改用选择性杀虫剂,使初期数量较少的赤眼锋就得到保护和利用。赤眼蜂的利用价值在于:①寄生害虫于卵期,可把害虫消灭在为害之前。②可以大批量人工饲养繁殖,大面积用于防治。③防虫数效果且稳定。玉米螟是赤眼蜂利用的主要防治对象之一。玉米田释放赤眼蜂的关键技术是以适当的数量和适宜的时间使羽化出来的赤眼蜂和玉米螟卵最大限度地相遇。通常在百株玉米有玉米螟卵1~2块时放第一次蜂,在黄淮海平原,第一代玉米螟第1次放蜂在5月底,第二次在6月初,间隔5天,第二代玉米螟放蜂是间在6月底或7月上旬。第三代玉米螟可以放一次或者不放蜂,依靠前期赤眼蜂的自然控制能力。便可把玉米螟种群数量控制在经济允许的水平之下。一般每亩每次放蜂1万头便可。[2]由于赤眼锋个体微小,易受不良气候影响,成虫期若遇大风雨袭击,种群数量便很快下降,使防治效果不稳,放蜂时,若天气恶劣不宜继续放蜂时,可将卵块话在阴凉遮黑密闭的环境中,并饲以密糖水待天气好转,再向田间释放赤眼蜂。 1..赤眼蜂的种类 赤眼蜂分布遍及全球,种类多,种间外部形态特征不易区分,种内却常有变异,给分类工作带来不少困难和混乱,国内不少学者根据前人经验和自己的实践,现在要以雄蜂外和生殖器为特征,结合种间生殖隔离程度及其他生物学特征来区别和鉴定种。世界上已定名的赤眼蜂近90种,我国已确定的种类有17种。即:斑蛾赤眼蜂、舟蛾赤眼蜂、拟澳洲赤眼蜂、广赤眼蜂、毒蛾赤眼蜂、稻蛾赤眼蜂、粘虫赤眼蜂、舌突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暗黑赤眼蜂、衫卷赤眼蜂、微突赤眼蜂、显棒赤眼蜂、凤蝶赤眼蜂、铁岭赤眼蜂等种类。[3] 2.赤眼蜂的研究情况 以赤眼蜂在防治玉米螟为例来说明: 2.1.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 欧洲许多国家,利用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开始于70年代初,在前苏联,从1969年开始利用赤眼蜂防治欧洲玉米螟,每公顷释放8万一15万头,产量损失可减少60%,幼虫数量可减少83%,

玉米螟 学案

玉米螟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玉米螟为害特点 (2)、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3)、玉米螟的防治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己阅读教材解决自主预习题目、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集中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质。 【学习重点】 为害特点、生活习性、综合防治 【学习难点】 综合防治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玉米螟俗称、属于目科。是 食性害虫。 (2)、为害玉米高粱时,整个植株中,哪部分不为害? (3)、玉米螟的生活习性。 A、每年发生的世代数? B、越冬虫态和越冬场所? C、成虫活动规律 D、幼虫为害特点 E、化学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时期是什么? F、玉米螟的发生与那些因素有关?D:影响因(a): (b): G、玉米的抗虫素有哪几种? (4)、综合防治 A、农业防治 B、生物防治 C、化学防治 (a):防治适期(b)、防治指标 b):具体措施 二、检测预习 教师同步导学案 学生笔记及反思 一、预习环节: 通过阅读教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解决预习题目,并做好充分准备,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教师鼓励每位同学认真准备,积极展示。并积极提出疑问? 学生笔记: 二、检测预习环节 1、采用抽查每个小组某个成员的方式,到黑板上书写答案。写错的小组成员纠错或其他小组纠错。 2、收集各小组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整理后写到黑板上,或小组间交换问题讨论解决;还可以指定某个小组解决指定的问题。 3、要对各小组预习情况作出评价,好的要有表扬,不好的要指出缺点促其改正。(比如采取积分制,引进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 学生笔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