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游国恩等主编,费振刚主持修订《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年。

刘大杰编《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8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首都师大出版社出版,2000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罗宗强、陈洪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

褚斌杰《中国文学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胡适《白话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章培恒等主编《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郭预衡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湖南出版社出版,1995年。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郁贤皓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李道英选编《中国古代文学名作三百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黄念然、胡立新、官春蕾编著《中国古典诗词名篇选注集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先秦文学

翦伯赞《先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65年。

褚斌杰《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赵明《先秦大文学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

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袁珂《中国古代神话》,中华书局,1960年。

袁珂《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何新《诸神的起源》,三联书店,1986年。

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商务印书馆,1987年。

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华书局影印,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

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中华书局,1966年。

高亨《诗经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扬之水《诗经别裁》,中华书局,2007年。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注疏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顾颉刚《春秋三传及国语之综合研究》,巴蜀书社,1988年

《国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范祥雍《战国策笺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2006年。

焦循、沈文倬《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

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2007年。

梁启雄《荀子简释》,中华书局,1983年。

王先慎《韩非子集解》,中华书局,1997年。

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游国恩《游国恩楚辞论著集》,中华书局,2008年。

金开诚《楚辞集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

汤炳正《汤炳正论楚辞》,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

戴锡琦、钟兴永《屈原学集成》,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谭家健《中国古代散文史稿》,重庆出版社,2006年。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2009年。

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学苑出版社,2007年。

汉代文学

阎振益《新书校注》,中华书局,2000年。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

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年。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许结《中国赋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万光治《汉赋通论》,华龄出版社,2004年。

龚克昌《中国辞赋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

郭建勋《先唐辞赋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孙晶《汉代辞赋研究》齐鲁书社,2007年。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3年。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新世界出版社,2009年。

王叔岷《史记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

张大可《史记全本新注》,三秦出版社,1990年。

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9年。

黄节《汉魏乐府风笺》,中华书局,2008年。

钱志熙《汉魏乐府的音乐与诗》,大象出版社,2009年。

王福利《郊庙燕射歌辞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

王先谦《汉书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陈直《汉书新证》,中华书局,2008年。

杨树达《汉书窥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王治理《王充及其文学思想》齐鲁书社,2007年。

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1955年。

朱自清《古诗十九首释》,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

魏晋南北朝文学

李宝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黄节《曹子建诗注(外三种)?阮步兵咏怀诗注》,中华书局,2008年。俞绍初《建安七子集》,中华书局,1989年。

赵幼文《曹植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

王鹏廷《建安七子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陆机《陆机集》,中华书局,1982年。

陆云《陆云集》,中华书局,1988年。

徐公持《魏晋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

王志清《晋宋乐府诗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

佐藤利行《西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陆机《文赋集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

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陶渊明撰、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2003年。

袁行霈《陶渊明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

王叔岷《陶渊明诗笺证稿》,中华书局,2007年。

叶嘉莹《叶嘉莹说陶渊明饮酒及拟古诗》,中华书局,2007年。

李长之《陶渊明传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

陈洪《诗化人生:魏晋风度的魅力》,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

罗根泽《乐府文学史》,东方出版社,1996年。

王运熙《乐府诗述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杨生枝《乐府诗史》,青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张宗原《南北朝民歌》,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

谢灵运撰、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

鲍照撰、钱仲联注《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沈约集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年。

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谢宣城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胡大雷《中古文学集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胡德怀《齐梁文坛与四萧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胡大雷《宫体诗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年。

庾信撰、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

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见《刘申叔遗书》,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曹道衡《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吉定《庾信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

郦道元注、王国维校、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标点《水经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

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校释》,中华书局,1963年。

陈寅恪《读〈洛阳伽蓝记〉书后》,《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卷二期,1939年。

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年。

鲁迅《古小说钩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1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王能宪《世说新语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

陈洪《佛教与中古小说》,学林出版社,2007年。

唐代文学

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年。

董诰、阮元、徐松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

计有功《唐诗纪事》,中华书局,1965年。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乔象钟、陈铁民主编《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陈伯海《唐诗学引论》,东方出版中心,1988年。

傅璇琮主编《唐代文学编年史》,,辽海出版社,1998年。

闻一多《唐诗杂论》,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

许总《唐诗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

刘开扬《唐诗通论》,巴蜀书社,1998年。

吴在庆《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态与文学》,黄山书社,2006年。

胡可先《政治兴变与唐诗演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戴伟华《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修订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林庚《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

汪聚应《唐代侠风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绩撰、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刘汝霖注《王子安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

卢照邻撰、祝尚书笺注《卢照邻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陈子昂撰、彭庆生注《陈子昂诗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美]宇文所安著、贾晋华译《初唐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杜晓勤《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东方出版社,1997年。

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东方出版社,1993年。

顾建国《张九龄研究》,中华书局,2007年。

孟浩然撰、徐鹏校注《孟浩然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

王维撰、赵殿成注《王右丞诗笺注》,中华书局,1961年。

高适撰、孙钦善校注《高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佘正松《高适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

岑参撰、刘开扬注《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巴蜀书社,1995年。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尚定《走向盛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

李珍华《王昌龄研究》,太白文艺出版社,1994年。

张采民《心远集—中古文学考论》,中华书局,2007年。

王志清《盛唐生态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周勋初《李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巴蜀书社,1990年。

葛景春《李白思想艺术探骊》,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

王运熙《李白研究》,作家出版社,1962年。

[日]松浦友久著、刘维治译《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裴斐等《李白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94年。

房日晰《李白诗歌艺术论》,三秦出版社,1993年。

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

王嗣奭《杜臆》,中华书局,1963年。

冯至《杜甫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萧涤非《杜甫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

陈贻焮《杜甫评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莫励锋《被开拓的诗世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莫励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相洲《中唐诗文新变》,学苑出版社,2007年。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陈才智《元白诗派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孟二冬《中唐诗歌之开拓与新变》,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蒋寅《大历诗人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郝润华辑校《李益诗歌集评》,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

蒋寅校注《戴叔伦诗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储仲君笺注《刘长卿诗编年笺注》(上下),中华书局,1996年。

孙望《元次山年谱》,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孙望校《元次山集》,中华书局,1960年。

孙望《元结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赵昌平校编《顾况诗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

纪作亮《张籍研究》,黄山书社,1986年。

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王建诗集》,1958年。

肖占鹏《韩孟诗派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毕宝魁《韩孟诗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

孙昌武主编《柳宗元研究文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朱金城《白居易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胡可先《中唐政治与文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

冀勤校点《元稹集》,中华书局,1982年。

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中华书局,1979年。

齐文榜《贾岛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李商隐撰、刘学锴、余恕诚集解《李商隐诗歌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胡可先《杜牧研究丛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

罗时进《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

刘学锴《温庭筠全集校注》(上中下)中华书局,2007年。

傅道彬《晚唐钟声》(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程毅中《唐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程国赋《唐代小说嬗变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

汪辟疆校录《唐人小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鲁迅校录《唐宋传奇集》,齐鲁书社,2000年。

张友鹤《唐宋传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赵崇祚编、李一氓校《花间集校》,人民文学出版,1958年。

冯延巳《阳春集》,《百家词》本。

王仲闻校《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王兆鹏主编《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2000年。

任二北《敦煌歌辞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宋代文学

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社科院文研所《宋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胡云翼《宋诗研究》,商务印书馆,1930年。

张白山《宋诗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齐治平《唐宋诗之争概述》,岳麓书社,1984年。

许总《宋诗史》,重庆出版社,1992年。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

沈祖棻《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龙榆生《词曲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唐圭璋《词学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唐圭璋、潘君昭《唐宋词学论集》,齐鲁书社,1985年。

夏承焘《唐宋词论丛》,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年。

缪钺、叶嘉莹《灵豀词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唐圭璋《宋词四考》((修订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詹安泰《宋词散论》,广东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陶尔夫《北宋词坛》,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张仲谋《宋词欣赏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杨海明《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

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杨海明《唐诗词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四川大学中文系《宋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高步瀛《唐宋文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李道英《唐宋古文选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高步瀛《唐宋诗举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王仲荦注《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1980年。

徐规《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朱东润《梅尧臣传》,中华书局,1979年。

柳永撰、薛瑞生校注《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1994年。

梁丽芳《柳永及其词之研究》,香港三联书店,1985年。

张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评传》,南大出版社,2006年。

苏轼《苏东坡集》,商务印书馆,1958年。

邹同庆、王宗堂著《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陶文鹏《苏轼诗词艺术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

钱志熙《黄庭坚诗学体系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黄宝华《黄庭坚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龙榆生《淮海居士长短句》,中华书局,1959年。

吴则虞《清真集》,中华书局,1981年。

钱鸿瑛《周邦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刘扬忠选编《名家解读宋词》,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仲闻校注《李清照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褚斌杰编《李清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4年。

辛更儒笺校《杨万里集笺校》,中华书局,2007年。

湛之编《杨万里范成大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4年。

周启成《杨万里和诚斋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于北山《范成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周汝昌选《范成大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莫砺锋《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朱东润《陆游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邱鸣皋《陆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于北山《陆游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孔凡礼、齐治平编《陆游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62年。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辛更儒编《辛弃疾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

巩本栋《辛弃疾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刘扬忠《辛弃疾词心探微》,齐鲁书社,1990年。

程章灿《刘克庄年谱》,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董平、刘宏章《陈亮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张宏生《江湖诗派研究》,中华书局,1995年。

夏承焘《姜白石词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58年。

[美]林顺夫著《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姜夔与南宋词》,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杨海明《张炎词研究》,齐鲁书社,1989年。

吴蓓《梦窗词汇校笺释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

马志嘉、章心绰编《吴文英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6年。

方勇著《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0年。

莫砺锋《唐宋诗歌论集》,凤凰出版社,2007年。

凌郁之《走向世俗:宋代文言小说的变迁》,中华书局,2007年。

张海鸥《北宋诗学》,河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程毅中《宋元话本》,中华书局,1980年。

社科院文研所《话本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元代文学

邓绍基《元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

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马廉校注《录鬼簿新校注》,文学古籍出版社,1957年。

臧晋叔《元曲选》,中华书局,1958年。

周德清《中原音韵》,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年。

朱权《太和正音谱》,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孙楷第《元曲家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文才《元曲纪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杨镰《元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邓绍基编注《元诗三百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

张景星等编选《元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顾嗣立《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年。

李修生《全元文》,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部《元杂剧鉴赏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维娟《元杂剧作家的女性意识》,中华书局,2007年。

季国平《元杂剧发展史》,文津出版社,1993年。

吴国钦、李静、张筱梅《元杂剧研究》(20世纪中国学术文存),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隋树森编《元曲选外编》,中华书局,1959年。

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李占鹏《关汉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汉秋、袁有芬编《关汉卿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黄克《关汉卿戏剧人物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刘靖之《关汉卿三国故事杂剧研究》,三联书店(香港),1980年。

王季思校注、张人和集评《集评校注西厢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蒋星煜《西厢记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霍松林《西厢述评》,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

吴国钦《西厢记艺术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

张燕瑾《西厢记浅说》,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潘兆明《王实甫和<西厢记>》,中华书局,1980年。

钱南扬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哈佛燕京学社,1936年。

徐朔方、孙秋克编《南戏与传奇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

温州市文化局编《南戏国际学术研究会讨论集》,中华书局,2001年。

孙崇涛《南戏论丛》,中华书局,2001年。

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

隋树森《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64年。

唐圭璋《元人小令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王起《元明清散曲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

羊春秋《散曲通论》,岳麓书社,1992年。

王颋《虞集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庆华《话本小说文体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昕《话本小说的历史与叙事》,中华书局,2002年。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吴晓铃选注《话本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张文德《王昭君故事的传承与嬗变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

王福利《辽金元三史乐志研究》,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明代文学

金玉田《明清文学概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

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湖南师大出版社,1988年。

傅承洲《明代文人与文学》,中华书局,2007年。

孙海洋《明代辞赋述略》,中华书局,2007年。

罗贯中《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朱一玄、刘毓忱编《三国演义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

河南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三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施耐庵《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朱一玄、刘毓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年。

欧阳健、萧相恺、《水浒新议》,重庆出版社,1983年。

陈书录《明代诗文的演变》,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

罗月霞校点《宋濂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归有光撰《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徐子方《明杂剧史》,中华书局,2003年。

戚世隽《明代杂剧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吴书阴编校《梁辰鱼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徐朔方笺校《汤显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年。

江西省文学艺术研究所编《汤显祖研究论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张锦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北京华艺出版社,1993年。

吴承恩《西游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张锦池《漫说西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朱一玄《金瓶梅资料汇编》,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

徐朔方编《金瓶梅西方论文集》,上海古籍版,1987年。

朱星《金瓶梅考证》,百花文艺版,1980年。

冯梦龙《警世通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冯梦龙《醒世恒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凌濛初《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聂付生《冯梦龙研究》,学林出版社,2002年。

钟林斌《公安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年。

陈广宏《竟陵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李昌集《中国古代散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中华书局,1980年。

齐裕昆《明代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周先慎《古典小说欣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陈大康《明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

张仲谋《明词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赵兴勤《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

清代文学

朱则杰《清史诗》,江苏古籍版,1992年。

姜书阁《骈文史论》,人民文学版,1986年。

沈德潜等编《清诗别裁集》,中华书局,1975年。

龙榆生编选《近三百年名家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张俊《清代小说史》,人民教育出版,2004年。

严迪昌《清词史》,中国书店出版社,2005年。

郭英德《明清传奇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

卓尔堪选辑《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

马大勇《清初庙堂诗歌集群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钱谦益著、钱曾笺注、钱仲联标校《牧斋初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王蘧堂辑注、吴丕绩标校《亭林诗集汇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洪昇著、徐朔方校注《长生殿》,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钱仲联《清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孔尚任著、王季思等校注《桃花扇》,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陈忱《水浒后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李渔《连城璧》(十二楼),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蒲松龄著、张友鹤整理《聊斋志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吴敬梓《儒林外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影印本。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整理《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方苞著、刘季高标点《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周贻白《中国戏曲长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年。

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第2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吴建民《中国古代诗学原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

赵兴勤《中国古典戏曲小说考论》,吉林教育出版社,2004年。

赵兴勤《赵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黄霖、吴建民、吴兆路《原人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张仲谋《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

张仲谋《近古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沙先一《清代吴中词派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

沙先一、张晖《清词的传承与开拓》,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

如何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对2008级学生访谈的回答) 地点: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时间: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2008年11月27日中午,我们就同学们关心的古代文学史课程的种种问题请教了张鸣老师。张鸣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主干课、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史”(宋元)的主讲教师。下面是我们和张老师的问答。(提问以▲表示。老师的回答以★表示) ▲张老师,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们都很关心今后四年中将在北大中文系学习的各门课程的情况,您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文系的主干课程之一,开设于二至三年级。课程系统讲授从先秦至“五四”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四个段落,每段一个学期,共学习四个学期,一般由四位教师分别讲授。目前使用的教材主要是我系袁行霈教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文学教研室编的《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总的说来,古代文学史是全系各个专业本科生必修的课程,内容丰富,需要阅读的文献很多,课程延续的时间也比较长,相对而言,课程学习任务会比较重,希望同学们能够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我们可以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能学到什么,可能因人而异,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讲法,同学的学习也会有不同的兴趣和偏重,因此能学到什么,不可能人人一样。因此这个话题不妨转换一个角度,谈谈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和教学目的,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才性,各自有所侧重。简单说,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重点吧: 一,系统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描述各个阶段的文学景观。介绍各个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学事件等,探讨形成原因,并阐释其意义。使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总趋势、前后时期文学推移变化的轨迹和原因有初步的认识。 二,梳理不同文学体裁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介绍各种文学体裁如诗、词、散文、辞赋、骈文、戏曲、小说等等的形成过程及其体制特点。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发展演变的历史,树立专业的文学体裁观念和文体认知能力。 三,论述各时代重要作家的文学创作成就。古代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创造的,文学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由文学家的活动构成的。因此论述重要作家的成就和文学史贡献,自然是古代文学史课程的重要内容。 四,讲解重要作家的代表作,以及各种文学体裁的重要作品,讨论其艺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的讲解赏析,是学习古代文学的最为重要的内容,目的是培养中文系本科生对古代文学名篇、名著的解读、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高解读文学作品的专业水平,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以上四个方面,都是中文系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内容,当然,不同的老师,可能会因学术见解、学术兴趣、或者学术专长的不同而有所偏重,各位同学也可能会因兴趣和才性的不同而在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但这并不影响课程的学习,甚至可能会因有所偏重而培养出不同的学术个性,在学术上走出自己的道路。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这门课程呢? ★具体怎么学,可能不同的老师会有不同的要求,很难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应该根据任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 摘要: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总要借助大量意象的组合来描绘一定的环境,渲染一定的气氛,进而表达、抒发某种情感,在这些含量丰富的意象之中,亭意象是意象群落中审美意蕴较为丰富的一种。而亭意象的审美意蕴主要通过外观造型、色彩调配和意境等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对古代文学作品中亭意象审美意蕴的研究,可以从中体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关键词:亭;亭意象;亭意境 亭子作为一种意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频繁出现,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之后,亭子大肆修建,文人墨客多在有亭子之处或宴会、游玩,或观景格物,或送别亲友,总之,亭子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与气质。亭意象是众多意象中的一个,深刻地挖掘其意义,有利于我们加深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感受国学的魅力。要比较全面的了解亭子这一意象,需从造型、色彩、景观和意境来解析。 一、造型之美 亭是无墙、无门、无窗但有顶且顶的样式十分丰富的一种建筑物,它具有空间开敞、内外通透、灵巧别致、形象鲜明、飘逸洒脱,居高傲视等特征。亭的外观美被文人们充分地发掘了出来,常被比喻为君子傲视独立的形象,代表一种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空间与宽阔的胸怀,其意象也因造型上的特征而具有卓尔不群、飘逸灵动的美,生发出通透、轻灵、飘逸、超拔等审美蕴涵。 1. 空灵览翠———通透之美 亭无墙、无门、更无窗,四面通透,既能八面迎风,又可远望群山、近观池鱼,坐、站之间,即可深察万物、悟天地宇宙之理。不像宫室馆阁将人几乎封闭与其中,让人无法将视野引向宇宙自然,引向天地万物,使人在获得了安憩的同时,可以观照外部宏大宽广的世界。 由于亭具有无墙、无门、无窗的特性,游客在亭中观景,视线不会受到遮蔽,视野就显得特别开阔,又因为亭多建在高处,立于其中,远景近景皆在眼底,所以通透的亭成为了观赏远山近水的绝佳平台,古人也将其把亭赏景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亭在诗文中也因此具有了高敞、空灵、通透的意象特征。充分体现这些特征的诗歌有很多,如陆游在其作品《巴东令廨白云亭》中说:“常倚曲栏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1](P52)韩愈《诸亭》云:“莫教安四壁,面之看芙蓉。”[2](P850)此二者都说其虚设四壁,可以远观的功能。宋朝杨万里在其诗歌《晚登净远亭》中说道:“簿书才了晚衙催,且上高亭眼暂开。野鸭成群忽惊起,定知城背有船来。”[3](卷七十二)言公务冗繁无趣,登高亭开倦眼,;唐鲍君徽《东亭茶宴》:“闲朝向晓出帘栊,茗宴东亭四望通。远眺城池山色里,俯聆弦管水声中。”言因亭通透而可以极目四望,远眺四周的城池山色而不被障目。唐刘禹锡《洗心亭记》:“余始以是亭环视无不适,始适乎目而方寸为清,故名洗心。”[4](P84)亭因适乎目而适于心,目无阻拦而心中豁然清爽,亭的空灵能让人的心洗尽覆在其上的杂尘,这就不仅仅停留在观赏的层面上了,而是由目转心,亭的通透之美感染了诗人,使壅塞的内心变得透亮。又如明李东阳《南山草亭记》载:“邑人陈君德修居东北隅,尝诛茅构亭适际山半以周览宇宙,流观江湖,凭 几据榻,则目迴颈,间有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盖兹山之尤胜者也。”[5](卷三十一)在亭中而可“周览宇宙”,放目四顾,可以看到“舟车杖履旬日之所不能至”的风景,也是因亭的通透之故。文人喜欢在亭中观览,源自于内心对自由的渴望和去蔽的追求。 2.有亭翼然———飘逸之美 名列“唐宋八大家”的欧阳修在其作品《醉翁亭记》中曾这样描写亭的外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6](P357)“翼然”,这就是亭的外部特征给欧阳修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史(二)2015.4

201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试卷 (课程代码 00539)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 王禹傅诗歌的艺术风格是 A.华靡艳丽 B. 平易晓畅 C.沉博绝丽 D.清奇僻苦 2. 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人的诗歌被称为 A.白体 B. 西昆体 C.晚唐体 D.半山体 3.苏轼诗《百步洪二首》其一运用博喻,其体现的创作特点是 A. 以文为诗 B. 以才学为诗 C.好发议论 D.好用典故 4.黄庭坚诗生新瘦硬,被称为 A. 后山体 B.简斋体 C.山谷体 D. 诚斋体 5.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是 A.清丽淡雅 B.沉郁哀痛 C.清空骚雅 D.浓艳密丽 6.与张元斡词风相近盼词人是 A. 秦观 B.辛弃疾 C.周邦彦 D. 姜夔 7.辽代《海上诗》的作者是 A.王鼎 B.韩防 C.萧观音 D.耶律倍 8.元代后期作家乔吉的散曲风格是 A.豪放风趣 B. 清丽雅正 C.尖新流丽 D. 疏放豪宕 9.高明《琵琶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为 A. “古今绝唱” B.“万中无一” C.“制作新奇” D.“南戏之祖”10.“一代词臣”耶律楚材的诗作名篇是 A.《西湖竹枝歌》 B.《黄河即事》 C.《西域河中十咏》 D.《登镇州隆兴寺阁》 11.《元史》称姚燧文章的艺术风格是 A.“笔法纵宕,不为律缚” B. “闳肆该洽,豪而不宕” C.“雄篇秀句,洒落人间” D. “闲婉冲澹,清壮顿挫” 12.《金瓶梅词话》本指的是 A.万历刻本 B.崇祯刻本 C.张竹坡评本 D.说散本 13.明代最重要的曲学理论著作《曲律》的作者是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古代文学作品赏析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 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小说剧、寓言等。下面是学习啦的小编为你们整理 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 古代文学作品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 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骈文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四 六文”。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与朱元思书》。 原是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 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 羲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说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 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 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 生借书说》。 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 《过秦论》等。

2021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2019考研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我在被录取之后,还是很激动的,因为自己的复习较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身边研友的陪伴。就从考研备考来说,我将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总结总结,分享给大家。 首先,我想跟大家说,一定要提前想好要不要考研。在暑假之前,我是没有打算复习考研的,内心想着文科生还是能找到工作的,并准备暑假去实习。实习了半个月,实在干不下去了。我就在想,大学毕业说不定也就是实习的样子,待遇也好不到哪去。经过自己内心的灵魂拷问,我决定:辞去工作,考研。那么问题来了,考哪呢?又是一番挣扎,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了,我还没有怎么关注过考研信息。我就找了我的室友,问了下考研的流程,最后选择了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原因是学校离家近,专业也在大学期间学过一些,也方便以后找工作。因为选择的晚,前期复习起来总是手忙脚乱的。但是我告诉自己,不能乱,选择了复习就是了,拼上一把。中国古代文学有三个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文学、明清文学,都是全日制,招收二十多个人。当然,很多文科专业都是类似的,甚至招的人更少。竞争还是有的,所以有意考研的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中国古代文学考试范围:政治、英语一、业务课一是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业务课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接下来我将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块来谈谈我的一些经历。 政治英语几乎是所有考研人都要考的,如果英语特别不好的话,可以选择别的语言。因为自己开始复习的晚,自己的英语水平又不高,但其他语言也没有基础,所以我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背了《一本单词》,辅导班虽然是大班授课,但是我仍然是学到了不少,尤其是用词根词缀记忆单词。此外,我在上课以外的时间也会和班上别的同学交流,加上老师的鼓励,使我对英语复习越来越有信心了。就这样一天天的跟着学习,我的英语词汇语法越来越好了。后来就是集中的练题,做了《木糖英语真题手译》,但是真题没有一套套做,是按照老师整理好的分类进行练习的。政治,暑假我是都没想复习,因为听说政治复习早晚最后的分数差别不大。所以,我就想晚点开始,先把别的复习复习。在国庆之后,我才开始复习政治。我是直接看的《李凡政治新时器》,做做看看答案,解析也是认真的看,因为没有时间看别的资料了。李凡配套题既是我的练习册又是我的参考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创作背景]这是王勃供职长安时写的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赴蜀地做官,诗中表现出的气象与一般送别诗不同。 [鉴赏步骤] 首联点明送别之处和友人即将宦游之地,背景苍茫,气势雄伟,渲染出送别的气氛,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颔联写对友人的安慰,动之以情,说你我同是宦游之人,离别在所难免。 颈联写对友人的鼓励,喻之以理。其妙处:既申述了作者对离别的看法,又揭示了人生的道理,情理兼融,富有概括性;一扫一般离别诗中的悲凄情调,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情怀;化用曹植诗句,但较之更精炼更含蓄。 尾联写对友人的劝勉,劝他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象小儿女一样流泪沾巾。 [写作特色] 全诗以"离别意"为诗眼,分别抒写了送别时对友人的安慰、鼓励、劝勉等不同的感情层次,境界开阔,情调高朗,表现出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 从章法来看,首联扣住题意,颔联加以承接,颈联转出新意,尾联就题结束,完全符合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规则。从韵律来看,全诗押平声韵,首句入韵,平仄安排也基本符合律诗要求。可见这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言律诗。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思想内容]《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征战军旅之事。此诗抒写报国立功的慷慨之气。 [鉴赏步骤] 首联交代从军的原因。战争由敌人入侵引起,而且烽火已传到京城,说明军情紧急;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心情自然不能平静,产生从军报国的念头。这为全诗定下豪迈雄放的基调。颔联写出师场面的威武。"牙璋"、"铁骑"连同上下文中的"烽火"、"军旗"、"战鼓",是古代战争题材不可或缺的意象;"凤阙"、"龙城"象征敌我双方,空间跨度大;"辞"、"绕"表明用兵神速。 [鉴赏步骤] 颈联写战斗场面的激烈。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来表现:大雪纷飞,军旗上的彩画为之暗淡;北风怒吼,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这一联写战斗激烈,不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意象来暗示。 尾联以书生投笔从戎作结,进一步表现了报国立功的思想情怀。 从军行 [写作特色] 这首边塞诗没有正面描写环境的艰苦和战斗的激烈,而是集中歌咏青年书生投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尚武精神和壮烈情怀。 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语调刚健,笔势飞动,充分表现了强烈的书生意气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古代文学史一测验1 1.单选题 1.1 以下作品包含在《九歌》中的有 a《哀郢》 b《河伯》 c《抽思》 d《怀沙》 1.2《大雅》中的五篇史诗是反映哪代人的历史的 a夏人 b商人 c周人 d秦人 1.3 《左传》写人主要表现在 a性格化人物明显多于类型化人物 b是史传文学人物塑造成熟的标志 c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d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 1.4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 a阴阳家大师 b兵家大师 c法家大师9 d儒家大师 1.5李益写得最多最好的诗为 a边塞诗 b山水诗 c田园诗 d唱和诗 1.6下列作品中,属于王符《潜夫论》的是 a《谏营昌陵疏》 b《艺增篇》 c《抑谶重赏疏》 d《实贡篇》 1.7东汉《北征赋》的作者是 a赵壹 b班固 c张衡 d班彪 1.8杜牧诗歌中最受推崇的诗体是 a五言古诗 b七言律诗 c五言绝句 d七言绝句 1.9下列作品中属于女诗人蔡琰创作的是 a《娇女诗》 b《艳歌行》 c《悲愤诗》 d《美女篇》 1.10 汉书》不同于《史记》的体例特点是 a取消“列传” b保留“书” c不设“世家” d保留“表” 1.11《诗经》中的赋、比、兴与风、雅、颂原本合称a六艺 b六能 c六体 d六诗 1.12《小雅·十月之交》属于 a婚恋诗 b史诗 c农事诗 d政治讽喻诗 1.13《诗经》收录的诗歌的时限 a夏商周 b春秋至战国 c西周晚期至战国初期 d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1.14汉代传授《诗经》的曾有四家,而后来独行于世的只有 a鲁诗 b齐诗 c韩诗 d毛诗 1.15对于韩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末燕国公子 b韩非死于韩国狱中 c著有《五蠹》、《孤愤》 d与荀卿俱事李斯为师 1.16以下表述符合《国语》一书是 a《国语》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国语》以记事为主 c《国语》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事件 d《国语》作者相传是左丘明 1.17谢灵运诗歌追求的是 a清水芙蓉之美 b典丽华赡之美 c热烈明畅之美 d刚健雄放之美 1.18以下对《诗经》抒情性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的作品基本是抒情诗和叙事诗,而以叙事诗占多数。 b《诗经》抒发情感的方式是较为含蓄的。 c象征化的抒情和情感化的叙事,形成了《诗经》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d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真挚感情。 1.19 《郑风·将仲子》属于《诗经》婚恋诗中的哪类诗 a抒发恋爱和相思的甜蜜 b表现恋爱的曲折和苦恼 c描写夫妻间真挚情爱 d弃妇诗 1.20韦应物后期诗歌的风格是 a沉郁顿挫 b闲淡简远 c刚健明朗 d雄奇奔放 1.21《庄子》中所谓“卮言”指的是 a名人的话 b奇幻谲诡的故事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名词解释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 活所作的形象的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 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 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 的重要土壤。 风雅颂: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风”也称“国风”, 是诸侯国地方乐歌曲调的意思,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 区的乐歌,共160篇。“雅”是朝廷正音,即王城地区的乐歌,分为 大雅、小雅。大雅多为朝廷燕享时的乐歌,共31篇;小雅多为下层 官吏的怨刺之作,共74篇。“颂”是王朝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鲁、 商三颂。内容多褒美,共40篇。 赋比兴:是后人研究《诗经》时总结出来的三种艺术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 为诗之“六义”。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 直叙的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客观 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这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 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情感,成为中国古 典诗歌创作中三种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至汉 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 先后亡佚,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行于东汉以后,流传至今。 重章叠句:是《诗经》中的独特艺术手法。是指文章的反复咏叹,是作者有意 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精心安排,不是任意重复,而是通过有节奏 有区别的反复,加强抒情浓度,增强感染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炽 热的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毛诗正义》:在《毛传》、《郑笺》之后,唐代孔颖达继承汉学的研究方法与 成果,集前代汉学之大成,将《诗经》经学统一于汉学,主持 撰定《毛诗正义》70卷,是唐代科举考试的标准《诗经》教本, 代表了当时《诗经》经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当时具有绝对的 权威地位。 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 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才 能避免主观臆断。 香草美人:是出自屈原《离骚》的诗歌象征手法。香草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时间其实真的挺快得,作为一个考研过来人,想说的不少,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准备,我把我一切关于自己考研的经验全部汇总成册,希望能给你们带来一些有所实质性的帮助。,当然,千人千面,这仅仅是我自己得经验,大家大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很多人在备考时都会不安,包括我自己在内,总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学校有没有歧视啊?最近状态不好,学不进去啦?感觉自己考不上,很烦躁怎么办?……当然,有这些状态都是很正常的,考研路上谁都有不坚定、自信心严重受挫的时候。 的确,考研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在面对初期选择时的困惑与迷茫,面对暑期复习时的炎热和烦躁,面对着无数学子报名的压力与恐惧,面对着很多人找工作赚钱时的诱惑和反思,面对着永远复习不完的文字和题海,面对着考场失利的担忧和紧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纷繁复杂的一切的时候,但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就会发现你所经历的一切又无时无刻不在带给你惊喜。所以,如果开始,就请你坚持。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和你们大多数人一样,辗转于各大贴吧、论坛,听大家的经验分享,那时其实真的有时候感觉挺犹豫的,觉得自己是不是也有能力真像其他考上理想学府的人一样出类拔髓?是不是也有一些可能从一个双非大学进入一个亚洲知名的大学开启新世界?面对未知,我们总会有过多的思虑,到了最后甚至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要开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我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顺利那到浙大录取通知书。那一刻,也许只有自己知道当初的勤奋努力是有多值得。自豪感和成就感带来的喜悦冲击是我这辈子都无法忘却的。 我身边真的有一些看上去还算优秀的例子,刚开始复习的时候信心满满,恨不得马上就进入那个学校。等到后来随着压力的增大、知识越来越难、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让他们慢慢怀疑自己,最后就进入半放弃的状态。这时候你需要重审一下自己,到底考研为了什么,自己已经辛苦了那么久如果放弃到底值不值得。我记得有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现在的你能不能对得起曾经努力的自己。 所以,考研的过程不但考验你的知识水平能力,还要拼个人的耐力,坚韧力。坚持就是胜利,别配不上自己的野心,别辜负了所受的苦难。 关于浙江大学专业目录的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介绍 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教授6人,副教授5人。 主要研究方向: ⑴中国古代文学通史⑵先秦两汉文学⑶魏晋南北朝文学⑷唐宋文学⑸元明清文学⑹中国文学文献学⑺海外汉学与中国文学研究⑻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 近年来的主要科研成果: 《历代文话》、《苏轼评传》、《全唐文补编》、《旧五代史新辑会证》、《中国文学史新著》、《世说新语精读》、《玄意幽远——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德里达的幽灵》、《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庄子精读》、《唐学与唐诗》、《汉唐士风与文风论稿》。 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中国文学史、秦汉散文研究、六朝文学专题、唐代文学专题、宋代文学专题、佛教与中国文学、词学研究、文章学史研究、书籍与中国文学等。 毕业生去向: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大专院校、科学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可在国家机关、文化事业单位及企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陈引驰 主要研究领域:先秦两汉文学、佛教与中国文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enyinchi2004@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骆玉明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通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luoyuming2001@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戴燕 主要研究领域: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文学史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daiyanah@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王水照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文章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wangshuizhao@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陈尚君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chshj1952@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查屏球 主要研究领域:唐宋文学、书籍史与中国文学史 所在院、系(所):中文系 联系方式:zha@https://www.wendangku.net/doc/ca3837394.html, 复旦大学2009年招收学历教育研究生分专业报考、录取人数统计表 发布时间:2009-09-11 阅读次数: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单项选择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 1.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D) A.《山海经》 B.《乐府诗集》 C.《楚辞》 D.《诗经》 2.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C) A. 先秦 B. 秦代 C. 汉代 D. 南北朝 3. 《诗经》全书共有(D)。 A. 100篇 B. 105篇 C. 300篇 D. 305篇 4. 最早提出“孔子删诗说”的是(C)。 A. 孟子 B. 荀子 C. 司马迁 D. 班固 5. 《诗经》在当时被划分为“风、雅、颂”,其划分的主要标准是(C)。 A. 地域 B. 社会作用 C. 音乐 D. 内容 6. 《诗经》用作宗庙祭祀舞曲的是(D)。 A. 国风 B. 小雅 C. 大雅 D. 颂 7. “风、雅、颂”是《诗经》的(A)。 A. 分类 B. 表现手法 C. 思想内容 D. 特征 8. 汉代“四家诗”指(B)。 A. 齐鲁郑毛 B. 齐鲁韩毛 C. 齐郑韩毛 D. 齐鲁韩郑 9.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通行的《诗经》属于(D)。 A. 齐诗 B. 鲁诗 C. 韩诗 D. 毛诗 10,《诗经》最基本的句式是(A)。 A. 四言 B. 五言 C. 杂言 D. 七言 11. 《诗经》中写男青年对河边采集荇菜的一位女子的相思,想象着和她相爱的诗篇是(C)。 A. 《召南·摽有梅》 B. 《郑风·褰裳》 C. 《周南·关睢》 D. 《邶风·静女》 12. 《诗经》中描绘了一个美丽清泠、朦胧迷茫的抒情境界,刻画诗人徘徊追思的形象, 借助景物和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相思和追怀之情的诗篇是(D)。 A. 《邶风·静女》 B. 《周南·关睢》 C. 《陈风·月出》 D. 《秦风·蒹葭》 13. 《七月》是一首(B)。 A. 表现周人政治生活的诗歌 B. 农事诗 C. 反映婚姻问题的诗歌 D. 反映上层社会生活的诗歌 14. 汉代儒学家中为“毛诗”作笺的是(C)。 A. 毛苌 B. 毛亨 C. 郑玄 D. 班固 15. 《论语》是一部(D)。 A. 纪传体史书 B. 长篇论文 C. 杂记 D. 语录体著作 16. 道家学派开创者是(C)。 A. 孔子 B. 孟子 C. 老子 D. 庄子 17. 《庄子》今存(D)。 A. 2O篇 B. 30篇 C. 33篇 D. 52篇 。)D先秦最后一位儒学大师是(18. A. 孟子 B. 子夏 C. 颜渊 D. 荀子. 19. 《劝学》的作者是(D)。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内容摘要: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作品的情感、脉络,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之里。但情感没有固定不变的位置,而是因感触景物而生情寄兴。因而情和景之间就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情随景变,景随情生”。古代文人写文章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文章就写得好。 关键词:情感景物变化交融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繁多。其体裁大略分为诗、词、曲、赋、游记、散文等。古人在描写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同时,文学作品还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一般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理想信仰、人世经验、社会风云、生活智慧的闪光。但倘就作品的内容中情景的融合体现而言,那么在各类作品中,作品的情感、脉络,都会作为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藏在作品之中,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原本散漫零乱的意象,把它们联结,聚合成和谐的整体,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或标志。自古至今,文人骚客在舞文弄墨之时,大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但其方式有两类,一类为“快乐抒情”,通俗一点就是当作者心情好时,在欣赏美景之余,能够产生精神性的愉悦,给人们以快感。另一类是“发愤抒情”。由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理想受挫或倍受坎坷,而郁积一腔忧愤。然而现实的限制,又使其无计排遣,而依就诗文,借托景物以释放。所以,文人墨客们在写景之余很注重情感的融入,让作品达到情景交融境界。但情景交融,也非融而无法汇而无度,造成文章思想、内容的乱杂。比较此类作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情景的关系——情随景变,景随情生。 情随景变简言之是指作者的情感以景物为中心线索,产生变化,不同之景产生不同之情,甚至同一景的不同特点、不同角度也能让人的情感发生变化,譬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中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一篇。作者在不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情况下,偶然发现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介绍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还保存了一些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与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想象丰富,清新活泼。 《史记》:西汉司马迁著,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一百三十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它记载了黄帝到汉武帝时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其人物传记开我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史记》就是古代散文史上的一座丰碑,给后人以无尽的启示与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书”、“五经”:“四书”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为《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再加上《论语》、《孝经》为“七经”。 《楚辞》: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由于诗歌的形式就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形成,篇中又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与方言词汇,所以叫“楚辞”。《楚辞》主要就是屈原、宋玉等人作品,就是西汉末年刘向搜集辑录而成。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就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诸子集成》:原国学整理社辑,本书辑录先秦到南北朝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等各学派代表作品二十八种。 《国语》就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传为左丘明所著。全书按不同国家记载史事。《国语》与《左传》明显的区别就是:《国语》分别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号,长于记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先秦杂家的代表著作,由战国末秦相吕布韦集合门客编成,全书共二十六卷。此书就是一部理论散文最早的总集。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儒家奉它为“经”,才称《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就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就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成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作,它继承了乐府民歌中抒情诗的技巧,又吸收了《诗经》、《楚辞》的营养,用自然、朴素的语言表达深挚的感情,它代表了汉代五言诗的艺术高峰。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文学》参考书目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下册),郭兴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教材: 1、《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2、《中国文学史》章培恒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中国文学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79年版 4、《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5、《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秦汉魏晋南北朝)郭预衡首都师大出版社2000.8 一先秦文学参考书目: 1、范文澜《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先秦部中华书局1962. 2、《中国古代文学史》郭预衡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 3、《古神话选释》袁珂辑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4、《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 5、《诗集传》朱熹集注中华书局,1958年。 6、《诗经选》余冠英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7、《诗经今注》高亨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8、《诗经的文化阐释》叶舒宪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6 9、《春秋左传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90 10、《左传译文》沈玉成译中华书局,1982年。 11、《战国策笺注》张清常、王延栋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年。 12、《战国策全译》王延栋、孙淑兰译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 13、《士与中国文化》余英时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14、《论语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80.12. 15、《孟子译注》杨伯峻中华书局1960.01. 16、《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中华书局2001.08 17、《庄子集释》郭庆藩集释中华书局,2004年。

18、《楚辞集注》,朱熹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19、《楚词通故》姜亮夫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11 20、《屈原集校注》(上下)金开诚等中华书局1996.8 21、《楚辞补注》洪兴祖补注中华书局,1983年。 22、《全上古三代秦汉六朝文》严可均编,中华书局,1958年。 23、《经学历史》皮锡瑞著中华书局,1959年。 两汉文学参考书目: 1、《史记》司马迁中华书局1956.09. 2、《史记新注》张大可华文出版社2000.01 3、《历代名家评史记》扬燕起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03 4、《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史记》韩兆琦中华书局2010.06 5、《汉书》班固中华书局2001.01. 6、郭茂倩《乐府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 7、《汉文学史纲要》鲁迅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09 8、《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两汉隋唐部分》中科院、北大哲学系编中华书局1963.04 9、《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北大中文系中华书局1962.08. 10、《全汉赋》费振刚北京大学出版社 南北朝文学参考书目 1、陆侃如、冯沅君著《中国诗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赵敏俐著《汉代诗歌史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王运熙著《乐府诗论丛》中华书局1964年版 4、逯钦立著《汉魏六朝文学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 6、鲁迅著《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 隋唐文学参考书目: 1、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三、四册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点经验

怎样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辉煌,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记载灿烂文明与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文学史》有几分厚重(知识容量大)。这对于自考生来说,无疑于难上加难。因此考生在以考试大纲为依据的同时又要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程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课程特点的学习方法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下面是笔者在备考过程中摸索的一点方法,但愿能给正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考生提供点帮助。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学习内容与从具体、微观上理解考试内容相结合。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生可以首先总揽一下目录,把整个文学史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单元,可以按体裁划分,也可以按朝代划分,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的需要划分,划分的目的是对学习有帮助。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学习单元: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隋唐五代文学、宋辽金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史在时间上的断代分期,与历史的断代划分大体相一致,有助于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就是学习其中的唐代文学,也可以相似地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来学习。再往下有初唐四杰;盛唐有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和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还有盛唐的两个重量级诗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中唐有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刘禹锡的怀古和民歌很有特色;晚唐有杜牧和李商隐。五代以词为独树一帜,另外还出现了唐传奇、敦煌变文、敦煌曲子词等新的文学体裁。再一层次可以对具体的作家和作品(包括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以及艺术成就)等等方面来分析和学习。考生在经过层层具体细化后,虽然内容繁多,但是井然有序、思路清晰,这是从“大处”梳理。学习者在进行实际的学习时则从一个个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是一个与梳理相反的过程,是一点点理解和消化的过程。总之,“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把相关内容进行同时代或跨时代的比较,重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如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古典小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从繁杂的、孤立的个体中找出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先秦的神话小说是古典小说产生的起源,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雏形,唐传奇是文言小说成熟的标志,宋元话本小说是白话小说的开端,明清小说的文人独立创作是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从古典小说的角度把独立的古代神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联成一个系统的整体。然后从各个阶段的载体中衍生新的知识点。神话小说中有《山海经》和《淮南子》;志人志怪小说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唐传奇的特点及代表作品:宋元话本的特点及作品;明清文人创作的丰硕成果:《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这都是学习的重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巨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从另一个角度说,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又要求考生作为“名词解释”来掌握,把三者放在一个系统中进行比较记忆,且后者都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小说的演变过程中来记忆,可以记得准确且不容易发生混淆。因此相关内容的比较、联系也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三、归纳与演绎相结合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这门课时,作品的艺术特色是考生需要掌握的一项重要内容。考生在准备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归纳,分析的作品多了就可以总结出,作品的艺术特色无非是从作品的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分析、语言特色三个大的方面进行论述。个别作品的特殊性则需要个别记忆。前面提到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及明清的两大传奇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作品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